小学朗读训练范文

时间:2023-08-28 09:24: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朗读训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朗读训练

篇1

朗读,就是声音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项重要技能,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通过熟读、背诵,持之以恒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对语言文字的熏陶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体会语言美。如我们班的个别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如我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草原》一文,特别是再观看表现草原风景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就会感受、体验到草原的动态美、静寂美、辽阔美、风俗美,蒙汉人民的友谊美等,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为生成美、创造美打下基础。体验了艺术魅力,提高了审美能力。

实验证明, 朗读能集中儿童的注意力, 提高儿童理解能力,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并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学生通过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加强朗读是优化课堂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二、 引导学生积极朗读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朗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朗读符合汉语言特点和规律,是培养能力之道。小学《新课程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言很关键的因素,兴趣能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显然,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并能转化为他们的学习动力。总之,在朗读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读得流利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得不流畅的也可以从容地读;有不懂之处,可以回过去重读,也可以与同学交头接耳,议论几句。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2、朗读要面向全体学生。有了充足的读书时间,再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读,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可分别采用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分组读、领读、默读、自由读……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多读的机会,使朗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三 、 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

要读好课文,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可从停顿 、重音、语调 、语气、速度、节奏等方面入手,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1、披文入情,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把握文章主旨,抓住内容的精彩处来探究读。

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抓住文中的精彩处来探究读,草原是美丽的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篇2

中图分类号:G 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30-01

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船长》的惊险、紧迫。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进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在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二、朗读的目标总体讲有三个要素:正确、流利、有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先扎扎实实的落实“正确、流利”目标,非常明确地提出每一次朗读训练的具体要求,但是,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中要体现差异性。复杂层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训练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异,让学生多享受到一些成功的喜悦。

三、有的放矢, 朗读形式切忌“百花齐放”

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读的方式也有七十二种。按音量大小划分,有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按速度快慢划分,有浏览、略读、精读等;按参与面划分,有个体读、小组读、齐读等;按思维运动划分,有自由读、带问题读、悟读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此外还有老师的范读、带读、领读、引读等。

四、朗读的重要作用

首先, 朗读能加强理解的深化。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要使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提高学生内在知识的质量,仍需要强调朗读中的“大量”和“反复”的传统做法。我以为包括词语、标点、句式的教学中均须植入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由此,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其次,朗读能加深言语的敏化。朗读的动态思维过程中,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能不断地被调动参与,对被感知的对象形成立体思维,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对于感知课文形象,体味文章的节奏韵味,领略作者的风格特点,都能产生敏锐的感受与感悟。如能让学生人情入境地朗读,便能触动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而语感敏锐者,更能提高他的朗读水平,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16-01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掌握书面语言的正确发音,增强语感和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语文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对小学语文教学作用重大,语文教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来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一 教师转变观念,重视朗读训练的作用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大多是因为学校或者语文教师观念的问题而产生的。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才能有所感悟,才能入情入境,逐步产生与作者共鸣的情感。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方面转变教师的观念。首先,要让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朗读教学对学生和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其次,还要让老师明白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老师要产生积极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意识,提升老师对语文朗读训练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快乐。

二 给学生勇气,让学生大声念出来

一些小学生大多因为心理原因而对语文朗读心生怯意,不敢朗读,还有些学生对语文朗读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这些不良心理因素极大地降低了语文朗读训练的效果。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必须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首先,从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鼓励学生朗读,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其次,从情感方面,教师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经常与学生谈心,开导学生,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克服农村小学生在陌生人面前的“害羞”情绪,大声读出来。

三 创造朗读机会,让学生随时念出来

朗读训练安排的时间不合理导致朗读效果欠佳,原因是:(1)小学语文老师对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不够彻底,在语文朗读教学中重视教师的“讲”,所用时间多过让学生的“读”,朗读时间随意性大,朗读安排没有规律和计划。(2)学校的其他教学安排挤占了语文朗读训练的时间。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让教师对语文朗读训练重视起来,然后根据语文朗读教学要求,为学生安排朗读训练时间和足够的朗读训练内容。此外,学校还要加大语文朗读训练的监督力度,确保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时间不会被其他课程挤占。

四 教师做好示范,让学生的朗读更标准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村小学受方言、乡音影响,缺乏标准的朗读示范。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泛读课文,并在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及时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朗读节奏。教师以身作则,在教学前,努力克服自身的语文朗读缺陷,将个人朗读能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朗读标准。再为学生做朗读示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清晰且感情饱满地朗读课文,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五 加强监督,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

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还处于年龄较小的童年时期,自控能力弱和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小学生面临长期的、重复的朗读训练,难免会有偷懒和懈怠的行为。教师应加大监督力度,以师者的严厉督促学生,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教师还可将监督的权力下放,在学生中安排朗读训练小组长,在参与朗读训练时相互监督。

六 创造教学环境,改善朗读训练教学条件

提高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效果需要教师和学校精诚合作为小学生们营造一个和谐、美好、有利于学习的教学环境。第一,应该尽力改善农村小学的校舍、教室环境,加强农村小学的基本设施建设。第二,为农村小学创造良好的朗读示范条件。第三,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校每天都能有琅琅的读书声响起。第四,举办朗读比赛,创造让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中朗读展示的机会,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第五,为农村小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学读物,让学生广泛朗读是阅读的基础,而丰富的阅读活动对提升学生朗读训练效果大有帮助。

总之,农村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每一项策略都是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而制订的。这些策略有助于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效果,让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朗读更为标准、清亮、自然并且感情丰富。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教学质量。

篇4

阅读教学就是需要多读,而且要反复的读,在一次次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识字教学也能在多读中得到解决,在朗读中小学生也能感知字形字音字义,在朗读中渐渐加深对字形字音字义的记忆,巩固和理解字意。教师必须知道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字相同,声调不同的准确读法,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不断纠正和巩固,在朗读训练中逐步形成发音标准化。字不离词,只有理解了词义,掌握了词汇,才能识好字。因此,在读文理解中,只要不打断学生理解文情,尽量多的给学生创造读词的机会,也就给学生多创造了识字的机会。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在初读中初步感知生字的音形。然后在反复读中,形成语感。在情境中感悟生字字音字形。再就是在多读之后,加大学生识字的难度,把生字脱离具体语境,增强认识单字的能力。为了解决班额大,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识字情况的难题,我让同位合作互相当小老师检查生字卡,一举多得。最后,根据学生检查情况,将有难度的生字重点指导记忆。扎扎实实的巩固识字

二、在朗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相对小学生而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一文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这简短的语言,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小学生就从抽象的文字化为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的感知,进而秋天的美景时而浮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这样不但教会学生朗读这些句子,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边读边想象“秋天的图画”的情境,具体形象地理解“秋天的图画”在课文中的含义。多数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思维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泛读、品读等方式,让“秋天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而真正让学生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特点是直观和具体的理解事物,而不是从抽象的思维中透视到事物的内在联系。相对于小学语文的课文教学,许多文章只有让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领悟到文章的精髓。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进而想象出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让小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对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先用缓慢的语音作泛读,然后引导学生用凝重、低沉的语调来朗读,把当时我国失去圆明园后的悲痛和惋惜的心情读出来。其中,“不可估量”一词要突出重音,一字一顿,像“损失”这个词两个字之间的停顿稍长一些。随着读到圆明园美丽景观这一段时,基调和语速产生了,用轻松和欢快的语调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圆明园的美丽。第五自然段叙述了外国侵略者贪婪和无比残忍的强盗行径,又指导小学生用低沉和悲愤的语调来读,从而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三、在朗读体验文本时,重视词语训练,突破重难点

朗读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人物的境遇,为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想象,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就会入境入情,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者产生共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