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08-28 09:24: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中医的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中医的途径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45

Abstract In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training, and medical students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three famous classic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through multi angle, all-round, multi-channel, multi form of training clinical thinking of students of TCM,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the outstanding tal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way

中t经典作为国粹,其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进一步弘扬与发展。中医经典是临床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也是中医课程重要内容。中医临床的必要前提是要建立相应的临床思维,而且中医临床思维的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临床疗效。所以,在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生中医辨证思维的构建,从中医经典理论中去挖掘中医临床精髓,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思考、分析临床疾病,让学生领会中医辩证论治的作用,如何把中医理法方药结合,有效提高学生临床诊疗技术水平。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室开展,按照教学内容要求,采用刻板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技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容易受制于课堂的时空限制,基本上无法达到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的目的。故此,我们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方法与途径,以望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中医经典临床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综合素质与诊疗技能。

1 通过教学实训培养中医经典临床思维

1.1 构建中医经典临床模拟门诊室

中医经典临床模拟门诊室,通过教学实训,在场地和环境上进行模拟,开展临床门诊和病房,同时让学生根据教学病案需要,构建中医标准化病证,在模拟的医疗情景和环境下,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体验整个医疗过程,并对病案开展分析与讨论,对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教学中重点和难点进行模拟培训,真正提高学生临床技能和理论水平,并为学生的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1.2 构建中医经典急诊临床技能训练室

本训练室通过理论讲解、模拟病例训练及实景模拟抢救训练三个环节,有效提高学生急诊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当前学生临床技能及临床应用能力,学生对危重患者和急诊患者接诊能力有待提高。挖掘中医经典理论中有关急诊处理的方法措施,如《金匮要略》中胸痹心痛,腹满疼痛等急诊处理,温病学中急性外感热,神志异常、痉厥处理等,把中医处理和西医处理,模拟给学生展示,课堂生动,栩栩如生,同时锻炼了学生处理急诊能力,对训练学生急诊思维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教学实训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同时掌握了中医急救知识。

2 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培养中医经典临床思维

2.1 案例教学在中医经典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提前选择病例,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学的知识,对选出的案例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讨论,列出自己看病的理法方药。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情景,把临床真实的典型案例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既让学生了解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

2.2 模拟病人法在中医经典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教师挑选教学内容中典型病例或者某章节典型证型,按照教学要求,导出病例反应的症状、体征、及环境。要学生提前熟悉提供病例反应的症状和病史。结合病史过程,由两个同学,一个为医生,一个为病人把病例情景演绎出来,然后对学生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点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3 体验式教学法在中医经典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学生把自己遇到的典型病例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病例,符合我们教学内容需要的,在课堂上讲授出来,然后根据学生学的内容理论,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法,并且开展学生讨论。这种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增强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圆满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因而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通过名医名家传承研究培养学生中医经典临床思维

3.1 构建中医经典传承研究工作室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但近代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态势,尤其中青年医生,不能掌握中医理论基础,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影响中医的发展。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丰富,实践技能高,中医思维活跃,在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①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深化,尤其名老中医专家对经方的应用,经方的拓展,经典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与拓展,把抽象枯燥的中医经典,中医文献,变得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显现的更加直观,更接近临床。W生在整理老专家经验和病案时发现和教学中遇到的理论或方药相吻合,学生将感受深刻,促进理论记忆,同时也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吸取了老中医在临床中如何应用经典理论的方法与思维。因此,构建中医经典传承研究工作室,让学生参与整理,参与跟师学习,在整理过程,在跟师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临床技能,可以培养临床思维,是培养卓越中医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政策上也十分重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整理,如地方各级政府专门立项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提炼挖掘当地名医临床精华,地方疾病诊治特色,重点研究其有独特疗效的诊疗方法,并在临床中应用、发展、创新。②因此,我们在培养中医学生时,要重视名老中医的传承,学术思想的继承,有学者认为对老中医学术思想提炼将是未来中医药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③建设中医经典传承研究工作室,让学生参与整理、推广在经典领域里名老中医及知名教授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教学经验,让学生体会名医名师的成才历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为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3.2 建立名老中医结构化病历资料数据库

建立名老中医结构化病历资料数据库,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云技术,对老中医学术思想,老中医在应用经典的理论、方药、辨证方法、治疗原则进行系统总结,提炼,整合,归类,系统化,提炼老中医对单病种用药规律,辨证方法,临床用药特色,对搜集资料数字化整理分析,并且再推广给学生,融化学习。比如对临床常见病冠心病、高血压、脑中风及糖尿病等,学生从老中医专家临床病案开始整理,探求老中医诊断疾病思维,辨证方法,其理论渊源,其用药规律,再把数据信息处理,整理,学生在此过程可以学到丰富的实用性强的临床知识。王氏等④认为基于研究性的学习,即从“课堂、实验、课题、实践”等方面入手继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作用。王氏等⑤认为应分别以人、疾病、方剂、思维方法、临床流行病学及现代数学和计算机相结合进行总结。随着信息时展,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统计方法,去探索名老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思维,看病的规律,用药规律,这也是应用数字挖掘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有效方法。现在对名老中医传承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建立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建立数据库,学生在课后可以方便查找数据库资料学习和参考,了解中医临床,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中医高等院校,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是根本目标,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当传统课堂教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越来越影响卓越中医人才培养,影响学生中医经典临床思维培养的时候,我们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期待着互联网推动中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尽早培养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注释

① 李平,刘保延,文天才等.中医临床个体诊疗信息采集平台的建立与中医学理论知识的重组[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4):7-9.

② 薛钧,贺兴东,翁维良,等.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型继承”的实践[J].世界中医药,2008.3(1):46-47.

篇2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学生的情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包括消极的干扰作用。而情感迁移,指的正是一种情感对另一种情感的影响及其作用。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正确把握好情感迁移的途径,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缩小距离,形成共同点

教与学是一体的两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只有在原来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的要素时,原来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而且,迁移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寡。

在历史教学中,师生之间在思想、知识、社会经验等方面存在差距,但也具有共同点,例如,同教材、同过程、同目的。而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要备教材,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缩小,共同点亦会增多,从而可供迁移的知识也就越多。而实现迁移的关键,是情感的沟通。首先师生的地位要平等;其次,调动和引导要相结合。如讲到我国“四大发明”时,我引导学生展开知识间的联系,就“我们要为祖国做什么”展开有声有色的交流,通过情感的迁移,缩小了师生认知的距离。

二、换位思考,寻求同一性

师生在另一方面又是一对矛盾,但两者却具有明显的同一

性,即教与学是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正是这样,在教学中就要换位思考,从中体会不同的角色,互相理解、互相促进。如,讲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为了加深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我要求学生到市场做调查,了解市场的产生、发展的情况,对学生关于“统一管理、多种经营、形成特色”等词语的解释要加以鼓励,不要取笑学生。由此可见,学生会把历史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进行社会调查。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从单一的教学转移到多角度、多方位,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

所以,在教学中换位思考,寻求教与学的同一性,这是历史教学情感迁移之二。

三、熟悉例子,强化渗透性

“学习的迁移最为重要的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实上是指先前的学习对以后学习的促进,用熟悉的例子教学,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学生了解、理解熟悉的例子,对了解、理解新的知识具有促进作用,即通过示范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反过来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又可以举一反三地解决新的问题。学生能从例子中主动思考,往往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同新的知识衔接起来,在迁移中进行创造性独立思考。例如,讲到三国时,可以大量引用《三国演义》中可依据的案例,学生熟悉了内容,便能举一反三。生动有趣的故事很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会把情感及注意力融入理解历史知识的情景中。所以,把熟悉的例子渗进新的知识里,以产生学生的顺向迁移,这是历史教学情感迁移的又一方法。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迁移的途径很多,通过多种途径,都可以把“知识、能力、觉悟”三者实现统一。

篇3

新一轮课程改革无疑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挑战,从理念到内容,从方法到模式,蕴含着古今中外杰出数学人才成长史、数学演变史、数学思维发展史的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逐渐得到认同,数学课程应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反映数学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关系,反映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美学价值,已经成为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共识。

1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展现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有很多事例反映了数学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文化底蕴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有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为此, 教师应适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史实, 比如,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 让祖冲之、 陈景润、华罗庚、高斯、笛卡儿等数学大师成为同学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介绍《几何原本》、圆周率的历史, 并将其中涉及到的重要人物和有关史料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贾宪三角”和“从结绳记数到计算器”的历史,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和演变,与幻方、七巧板、欧拉公式、黄金分割等有关的材料,方程史话、勾股定理史话、历史上的分数运算法则等内容。 通过多种途径带领学生一起去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 我们可以让 学生了解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不仅增进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更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并不是一种神化的科学。 当数学沿着历史的台阶走下神坛时,也揭开了数学文化神秘的面纱,真正向我们的学生展现数学文化应有的人文价值。

2 让学生享受数学的发展历程,凸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

数学上的每一个发现或发明,总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某一种思考。数学教育应当努力还原、再现这一发现或发明的过程,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数学知识的源泉。学生由此可以体会到人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创造,当一个问题看来不可解时,人们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字符或形式来表达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 从而打开了又一扇数学王国的大门。 这就如赏析一部文学作品,只有充分了解了作品的背景,才能更全面地领会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掌握数学知识本身固然是一个目的,了解、领会知识的源泉和研究方法,将具体的知识放人宽广的文化背景下去认识,从而有一个更合理、科学的认知过程,这也许是更重要、也是更有意义的。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数学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而形成 解决考试所需要的解题能力。其实,每一个重要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得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 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一些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创设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 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能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 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这也正是在教学中凸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所期待达到的目的。特别是在教学数学概念时,重要的不是对于概念内涵、外延的正确呈现与讲解,而是应通过呈现适量符合概念特征的正反例证,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逐步在学生头脑中摆脱相关数学对象的非本质属性, 进而建立相应的数学概念, 获得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与理解。

3 让学生欣赏数学的无穷魅力,显现数学文化的美育价值

数学是美的,在大数学家克莱因的思想里: “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在繁花似锦的数学百花园,有一丛绚丽多姿、引人入胜的奇葩,这就是“世界名题” 。 它们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使人叹服, 又以匠心独具的构思模式令人陶醉。 有的题目历经几代数学家的苦心求索,得出了一些精巧绝伦的解法,赏心悦目,极富诱惑力。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一个小小的六角幻方,竟花去亚当斯 52 年的时间;马克思以演算微积分为休息;苏步青“演算万题成才”传为佳话;陈景润那传奇式的“两麻袋算题稿纸” 则成了向数论顶峰攀登的路标。 数学的美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升华学生的情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毕林斯雷曾说:“许多艺术能够美化人们的心灵,但却没有一种艺术能比数学更有效地去美化和修饰人们的心灵”。数学蕴藏的美拓展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学生会深深地被数学具有的神奇美丽所吸引, 并产生对此进行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极大热情。 在教学中显现数学这种深沉的、内在的美育价值,让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去揭示、欣赏、体验美,体验到数学内在的、朴实无华的、纯洁高尚的情感,将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实,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得以升华,素质得以提高,引发心灵深处的感悟,使其对数学的美的追求和感受与其人生的追求紧密相连。

4 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呈现数学文化的创造价值

篇4

(沭阳梦溪中学,江苏  宿迁  223600)

摘  要:根据我国新课改中的规定,数学文化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将这些文化知识融合进去,这对于很多数学老师而言是一种挑战。笔者认为,这种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情感,这是有利于数学教学的进行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文化;意义;途径

一、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是一种抽象性非常强且非常难以理解的枯燥课程,数学课就是老师向学生灌输各种数学定理,学生拼命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求证和验算的过程,学生很难对数学提起兴趣,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害怕数学、厌恶数学,数学成绩也难以提升。而数学文化的渗透就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一点,能够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相关数学定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定理的时候,数学老师可以向学生们介绍相关数学家的一些生平和成就,这个定理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个阶段不同的数学家对它的补充和完善,其大概的推演过程,这样一来便可以大大的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另外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夹在数学文化中提出,可以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使学生能够更自然的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

(二)帮助学生训练思维能力

当前中国的教育已经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数学教育作为基本科目的一种,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的想象能力,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在整个教学当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要从以往的老师灌输式教学转为学生主动的思考和学习。对于学生而言,高中数学所教授的内容无法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真正的利用到,但是高中数学所锻炼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可以陪伴学生的一生。在很多数学历史当中都描述了数学家们的生活,他们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表现的非常严谨且逻辑性较强,不仅是数学家,很多数学比较好的人也表现除了类似的特点,对此学生们可以打破以往学习高中数学没有意义的误解,重新认识和学习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论对于哪个学科来说,其文化和历史都是由前人经过一代代的努力和反复打破和重建而构建起来的,数学也是。不论是数字的确认还是几何的出现,不论是各种定理的发现还是其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是不同年代不同数学人的思想的结晶。通过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真正的认识到什么是创新、如何去创新,什么是质疑、如何去质疑,什么是知识、如何去积累和运用现有的知识去创造新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当树立学生们的这些正确的创新关、质疑观以及知识观,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更好的去创新。

二、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一)在情景设置中渗透数学文化

每次学到一个新的熟悉知识点,学生都会有一些新的疑惑,这些定理是如何被发现的呢,除了在考试中需要应用到这些定理之外,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去运用这些定理呢?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呢?等等这些类似的问题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且与正常的教学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老师不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也只能带着疑惑开始学习,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去学的时候自然也就无法学习到知识的真谛了,所以老师应当在讲授新的知识点的时候,渗透一些数学文化的教学,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点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当代的实际生活和科技当中如何更好的运用这些知识。例如,为什么很多房顶都使用三角形的支撑框架而不选择方形,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概率比较高,眼前的若干种物品如何排列组合更为科学等,这些都是老师可以通过数学原理为学生详细解释的,只有学生知道了这些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学习这些知识。

(二)在练习中渗透数学文化

在数学文化中不但有很多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更多的是数学题,这些数学题可能代表了一个时代,也可能代表了一类知识点,例如在《莱茵特纸草书》当中就记载了一道题:7人,49猫,343老鼠,2401大麦,16807量器,很多数学家都对此进行了讨论,其中数学家史家联拓尔认为这道题是一道数列题,代表的是有七个人,每个人有七只猫,每只猫吃了七只老鼠,每只老鼠偷了七颗大麦,每颗大麦需要七个量器来盛放,如此形成了一个7的等比数列。类似的题目在其它国家的数学著作中也有出现过,例如在中国中记载着这样一道题:出门之后看到了九道堤坝,每个堤坝上都有九棵树木,每棵树上都有九个枝头,每个枝头上都有九个鸟窝,每个鸟窝中都有九只鸟,每只鸟都有九只小鸟,每只小鸟上都有九根羽毛,每根羽毛上都有九种颜色,那么以上各自都有多少呢?在讲到数列的时候老师便可以用到以上这种历史上的习题,从而加强学生的做题兴趣。这种题目一般都会有一个由简到难的发展过程,这个也十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每当学生做出一道简单的题目,老师再给出一道略难的题目,如此循环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主动解题能力,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以及对数学的认识。

三、结语

高中数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是当代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向,对此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在情景设计之中以及教学练习中渗入数学文化,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海.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中"数学文化"教学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9,25(5).

篇5

一. 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喜动不喜静,喜欢直观不喜欢抽象,喜欢在“玩中学、学中玩”,不喜欢单调枯燥的学习和习题训练。他们更喜欢在一近似于游戏的活动中快乐地获取知识,体验这种过程带来的愉悦感。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对课本知识体系了然于胸,还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小学数学教学理论,采取小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将学生喜欢的游戏引进数学教学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采取买面包游戏:在面包店柜台里有如下包装的面包,一只装一袋的、两只装一袋的、三只、四只、五只装一袋,如果老师要买八只面包,最多可以有几种组合?二年级学生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可以采取买文具游戏,钢笔五元六角,铅笔三角,本子八角,橡皮四角……假如我给你三元钱,你可以买哪些文具?学习认识钟表的时候,让学生结合每个家庭成员的作息时间,制作相应的“个人作息时间表”。

二. 创设熟悉的生活学习情境。

创设学习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教学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小学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师要善于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下去学习、理解、接受知识,既能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的效率,又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比如,在“交换律”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同桌互相交换位置,班级内人数不发生变化。进而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教师利用“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生活现象,引出“交换律”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与实践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在学习“分数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创设分蛋糕、的生活情境:先将一个蛋糕平均分为5分,小明吃了其中的一份;将剩下的四份,各自平均分成两份,小刚吃了其中的两份,你们认为他们俩谁吃的多呢?学生被这个鲜活的生活问题吸引,激发出更大的探究乐趣。

三. 借助动手操作增加直观性。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对很多应用题和几何类题目问题仅仅凭借抽象思维感到难以理解。然而,只要简图和实物观察,学生就能快速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能起到以直观思维带动抽象思维发展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题意或者数学原理。比如,在思考应用题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画简图来表达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画图、直观展示、手脑并用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学习图形时,要从学生学过的图形入手,通过剪、拼、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原理,从而完成知识建构;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时,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各种几何体,来了解他们的构成,各个面的形状、特征,进而理解他们表面积的构成,体积的计算方法等。这种动手操作,一方面能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枯燥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优化学习效果,是实现学生快乐学习不可缺少的方法和途径。

四. 以生活应用丰富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教师要善于设计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学习环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生活价值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比如,在学习了“利息”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以一万元为例,计算活期利息与定期一年、二年、三年利息的收益做个对比,让学生为别人的家庭理财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后,让学生帮助需要装修的人家,计算方面的面积和需要使用的地板砖;在学习了圆柱体积公式后,让学生测算自己家水桶的体积,然后在计算出一立方水大概有多少桶,促使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一方水”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些数学实践活动,既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生活价值,又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探究,彻底改变传统的苦学、苦练,对数学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五. 以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篇6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68-01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科技的快速前进,而作为现代化科技的诞生品,血细胞分析仪则很好的将我们血常规检验者从大量而又繁重的劳务中解放,有效地提升着检验的质量,将报告时间也大大的缩短。但是,因为过分依靠自动化分析仪而忽略了手工血涂片镜检,使临床相当一部分病例漏报、漏诊,严重影响了医师的诊断与治疗。而血涂片镜检是指血液经推片、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白细胞分类,红细胞、血小板形态观察以及寄生虫检查等,是血液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方法,能有效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或降低漏报率。本研究选取我院门诊6632例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常规检测,对结果符合复检规则的460例异常血液标本进行血涂片镜检,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血涂片显微镜检查血液细胞是医学上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在对血液细胞的检查上运用的非常广泛,对于很多种血液疾病的诊断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血涂片镜检是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内容,为检验科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引入,使血常规检查更加便捷,有效提高了检验质量,缩短检验报告的时间。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9~11月门诊进行血常规检查66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检测结果符合复检规则的460例异常血液标本进行血涂片镜检。仪器和试剂:KX-21N血细胞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显微镜及瑞吉细胞染液。

1.2 仪器与试剂。日本生产的KX-21N血细胞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瑞氏染液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要求配制,生物显微镜为日本OlympusCX-21。

1.3 方法。首先要求检测仪器按规定进行日常保养及维护,每天做室内质控,确保在使用时准确正常工作。EDTA抗凝血,样本采集后0.5~4h内检测,符合复检规则者,涂血片1张,进行瑞吉氏复合染色。用全血校准品对仪器进行校准,每日室内质控在控,实验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涂片厚簿均匀,头体尾分明,染色良好,由有形态学经验的检验技师用低倍镜浏览全片,油镜进行形态学分析,读片区内要求红细胞相连排列但很少重叠。记录各类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及均一程度;红细胞有无凝聚、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异常细胞及寄生虫等。估计细胞数量,误差大时须进行手工计数,有核红细胞增加时需进行校准。

1.4 评价标准。参照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血细胞复检标准》及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确立的《黄岛区人民医院检验科血细胞复检规则》:新生儿:WBC20.0×109/L;PLT500×109/L;Hb180g/L;中性细胞12×109/L;嗜酸细胞>1.0×109/L;嗜碱细胞>0.5×109/L;淋巴细胞>5.0×109/L;单核细胞>1.5×109/L;无细胞分类,异常分类提示者,需进行血涂片染色复检。

2 结果

6632例样本中,符合复检规则716例,占10.79%;我院实际复检460例,占应检患者64.25%;漏检256例,占应检患者35.75%。复检结果:460例血常规检查患者中,与涂片检查仪器结果相符者为真阳性327例,占复检患者71.09%;为假阳性133例,占复检患者28.91%;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2例,传单9例,出血热6例,各型贫血172例,血小板无力症1例。其中假阳性主要出现在BAND、VAR、LYM、RBC、MORPH、NRBC和血小板旗标阳性等项目。

3 讨论

涂片可准确区分幼稚细胞、嗜酸嗜碱粒细胞、中性粒毒性变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杜勒氏体、奥氏小体、潘汉氏畸形、核左移、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等,为疾病诊断提供更有意义的诊断依据。根据涂片中白细胞的分布密度估计白细胞值,能够有效排除白血病的漏检,发现淋巴系统的病理改变。因为红系恶性增生患者含有抗酸抗碱的HbF,不能被溶血剂有效溶解和破坏,易被误认为白细胞。血细胞分析仪使血常规检查更加快捷,降低计数误差,缩短报告的时间。血涂片镜检是形态学的基本方法,能够准确识别血细胞形态改变,提供更为确切的诊断依据。

目前,外周血细胞涂片镜检是临床检验工作中的薄弱点,应予以重视。另外,在血涂片镜检分析中,应特别注意血涂片及其染色的质量,因为血涂片和染色的质量直接影响细胞形态识别和检验结果。一张合格的血涂片应该是厚薄适宜,血膜头、体、尾明显,有核细胞分布均匀,边缘整齐,两边留有一定的空隙。因此,要熟练掌握推片技术、染色原理、染色条件和影响因素。临床血液检验的质量保证,除了仪器化的宏观质量保证外,显微镜下微观质量保证是不可忽视的。忽视了对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的观察,以致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屡有发生,甚至引发医患纠纷。而血涂片操作虽然繁琐,人员技术及经验要求较高,但若能与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很好地结合就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的准确度,为临床出具高质量的检验报告,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

综上所述,血涂片镜检是血细胞分析的重要部分,是每一个检验工作者的基本功。目前好多医院不重视血涂片,使好多年轻的检验工作者只认机器,不认细胞,不能更准确的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检验界很多老前辈都讲到“准确的白细胞分类不能完全脱离显微镜检查”。由此可见,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十分重要。

篇7

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共性与个性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教师不仅要在共性上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达成思维共识,而且要在个性上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保持个性上的相互尊重,创设一个和谐、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情绪亢奋的心理状态之中。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个性充分张扬的“生态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的、创造性地展开。

张扬学生个性的前提是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特有的个人品质,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瞬间即逝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评价。因为及时的表扬、鼓励和评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满足,而且师生间也得到一次心灵的共鸣。当然,教师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和评价要因人而异、对症施药,其效果必须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该抓住他们的不足,给予“批评”,以防他们骄傲;对基础差一点的学生,由于他们往往是被“爱”遗忘的对象,因而他们的自卑感强、自信心差,所以教师要努力去发掘他们在学习中的微小进步,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和鼓励,设法打开他们封闭已久的心灵,唤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记得有一次晚自习辅导,一位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拿着三本数学资料在翻阅,我拿过书大致浏览了一遍。由于她的基础差,课本上的知识都没有理解,做资料上的题无疑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但直接说肯定会伤她的自尊心,也会打击她的自信心,所以我还是慎重地给她选了一本。然后对她说:这本书比较适合你,但前提是你必须把课本上的知识搞懂、题做会,然后才能做这本书上的题,行吗?她接过书,点了点头。从那以后她在学习上变得积极、主动,也经常课后找我讨论问题,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也有明显提高。有了这一次成功的经历,在以后的学习中她的自信心大大地增强了。有一次,她给我说:“老师,当时我挺怕的,怕你说我连课本上的题都不会做,还看课外的。如果你那样说了,可能我就放弃数学了。”这位同学的进步,给我的触动很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和爱护是一种无言的动力,它可以激励学生,让他们愿意去学,笑着去学,从而达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在教育中,教师一句赞美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微笑、一个首肯的点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变化,都在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张扬学生个性的真正内涵。

二、激励学生情感,维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苏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应当同时提出10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学习的动机,有动机才能探索,有探索就渴望成功,有了成功的喜悦就能产生新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推动学习的不断进步和成功。事实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你讲得有多精彩,你的语言有多精练,而在于你是否能激励、唤醒和鼓舞起学生,激发起他们潜在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

曾经有一次上习题颗,在讲一道题时,我直接按照常规方法进行了讲解。当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种解法太繁了。”我问他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请他给大家将一讲,可是他想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他的想法。这时周围同学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还说捣什么乱!他的脸越发地红了,手也不停地在桌面上画来画去。其他同学都紧张地看着我,我走到他面前,笑着说:“别紧张,请把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好吗?”他低下头很快地写了出来,我一看,确实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只是他不善于口头表述,于是我耐心地帮他分析和整理思路,鼓励他到讲台上,给同学们进行讲解,尽管他的表达不太流利,但最终还是把他的方法给大家讲清楚了。同学们都鼓掌叫好。我趁机肯定了他的勇气,表扬了他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并鼓励其他同学都应该向他学习。同学们倍受鼓舞,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三、强化数学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认知角度上可分为数学知识和数学意识。数学知识是数学内容,包括概念、性质、定理等,可用文字、符号来记录和描述,那么数学意识则是属于思维范畴,只能领会、运用,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有了解、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进一步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数学意识。教师只有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和强化相关的数学意识,才能使学生的认知层次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数与形、理论与实际等各个领域的学习,了解现实世界,认识数学,又通过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学习和掌握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建立和增强学生的抽象意识、推理意识、符号意识等,这些方法和意识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广阔性等,来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例如数学中提倡“一题多解”这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最佳途径;数学问题的解决要运用公式、定理以及逻辑论证完整地解答,这些都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有时一个问题能给出多种不同的解法,一个对象能用多种形式表达,这也能训练他们思维的广阔性。这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必将成为一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培养数学精神,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品质

数学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遭受一些挫折和失败,而这些挫折和失败能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耐挫力,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对此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有过精辟的论证:“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在数学教育教学中,通过数学思维训练和意志品质地培养,将会使他们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个性和坚韧不跋的人格品质。当他们步入社会后,也许直接应用到的数学知识很少,但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精神,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数学的精确和严密,使他们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数学的抽象和概括,使他们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数学的精练和精辟,使他们的表达言简意赅、行文简明扼要。

总之,数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张扬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情感、强化数学意识、培养数学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他们终身受益的学习智慧和创造精神。

篇8

1 RBC形态异常贫血

血涂片染色镜检RBC有其特征性改变,可提供鉴别诊断依据,虽然现代仪器能提供各种数据,但对一些贫血的鉴别诊断只能通过血涂片检查确定其形态学异常。特别重要的是血涂片染色镜检可检出细胞的形状变异和RBC的包涵体,如:Howell?Jolly小体(细胞核碎片)、Pappenheimer小体(含铁血黄素颗粒)、嗜点彩RBC、点状嗜碱性RBC(核糖体改变)、Cobot氏环等。

1.1 溶血性贫血 RBC形状具有相当重要的诊断意义,有些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能产生独特的血涂片表现,临床靠血涂片检查结果就可确诊,如遗传性椭圆RBC增多症(血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量椭圆形RBC、少量卵圆形RBC)、遗传性热异形RBC增多症(血涂片染色镜检有明显的异形RBC即椭圆形RBC、卵圆形RBC和细胞碎片)、溶血尿毒症综合征(血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量RBC碎片,盔形RBC、毛刺状态及嗜多色RBC)。镜检查见球形RBC的存在虽然没有诊断特异性,但是,在检出球形RBC的患者中,医生通过综合考虑临床特点和直接抗人球蛋白结果,一般会提示正确性诊断。在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中(血涂片特征是小球形高色素RBC,大量RBC碎片),血涂片染色检查对验证PLT计数结果非常重要,因RBC碎片和PTL的体积可能相似,大多数自动化仪器不能区分,少数高档仪器能识别RBC碎片虽具敏感性,但无特异性,所以应作血涂片染色检查,另外,血涂片染色镜检在诊断氧化剂损害诱导的急性溶血中(如蚕豆病即G6PD缺乏症)特别重要,血涂片染色镜检可出现特征的角化RBC或“咬伤”RBC,“水泡状”RBC和不规则收缩RBC。

1.2 巨细胞性贫血 血涂片染色镜检对其鉴别诊断极为重要,可快速得出暂时诊断。镜检可出现巨RBC、卵圆形RBC,和多叶核WBC,贫血严重时还可出现泪滴形RBC和碎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涂片中可出现少颗粒和少叶核中性粒细胞、母细胞、巨形或少颗粒PLT、Pappenheimer小体及少量低血色素性小RBC。巨细胞性贫血伴急性失血时,可出现多色性RBC。

1.3 小RBC性贫血 如铁粒幼RBC贫血中可出现Pappenheimer小体和双相RBC而铅中毒和某些地中海贫血可出现嗜碱性点彩RBC。

1.4 血红蛋白病和地中海贫血 血涂片检查对镰状细胞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用。镰状细胞贫血(镜检可见典型的镰状刀状RBC)的患者有贫血,而复合形杂合子患者的血涂片染色镜下通常显示有靶形RBC,不规则RBC,和船形RBC,但少典型的镰状RBC,经常可见典型的HbS、C异形RBC。HbH病,镜检可见靶形RBC、盔形RBC、棘状RBC、小RBC。B?地中海贫血涂片镜检可见大量靶形RBC、少色素小RBC、嗜多色性RBC、大量有核RBC。

2 PLT减少或增多作血涂片检查

既为了证实也为了寻找潜在病因,通过涂片染色镜检可以确证是真性还是假性减少或增多,并确定是否形态异常。

3 WBC增多、减小或形态异常

当出现不能解释的WBC增多或减少,淋巴细胞增多或单核细胞增多时,必须作血涂片检查,通过全血涂片染色镜检除可观察形态有无异常外(主要指核左移),还可观察中性粒细胞毒性样变(中毒颗粒)、空泡样变、杜勒氏体。疟原虫、黑热病原虫及有无变异淋巴细胞等异常情况,还有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毛细胞性白血病或非造血系统恶性细胞在骨髓中浸润等,为临床提示可能的诊断和诊断范围,并提示是否有必要作进一步检查。当自动仪器出现一个非常不可能的结果时,血涂片染色镜检可识别其是真实结果还是假相,并且血涂片在偶尔情况下,可诊断出对患者非常重要的疾病,如脾功能低下症(血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靶形RBC、棘细胞、Honell?Jolly小体),有时血涂片染色镜检是提供特异性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唯一依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特别重视,主动要求作检查的单位及个人也较多,工作量较大,要求对每个人的计数结果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是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我科根源血涂片染色镜检的方案,至少>98%以上的异常结果均能检出。对全血涂片染色镜检,我们不一定要按照以前血细胞分类那样一个一个地去细分,这样不仅费时而且也不必要。首先,应对整个血片即头、体、尾初略扫视一片,观察与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是否相符合,再决定有无必要进行仔细区分,同时应注意对以上所述几点多观察几个视野,注意有无异常细胞。如果一旦发现有异常或可疑情况,再仔细检查,必要时可用油镜确认,或建议作其他进一检查,如骨穿等。检验工作本身是一个繁重的工作,工作量大、杂、多,有全血细胞分析仪,确确实实给检验常规工作带来不少方便,也减轻了不少工作负担,但是,即使在分子分析时代,对全血涂片染色镜检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诊断工具,血涂片染色镜检我们虽然觉得比较繁锁、费时,为了检验质量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差错,更为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及时性。血涂片染色镜检仍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必不可少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淑娟,王继中,吴振茹.现代血细胞学图谱[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1?44,139?167,265?328.

[2] 王凤计.血细胞学图谱[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7:63?89.

篇9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中等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一个关键时期,它不仅是初等教育阶段的延伸,还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发展打下基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着力培养中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步入社会以后都能拥有强健的身体和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

一、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具有教学创新思维

中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来自体育教师的引导。体育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进行教学与交流的,所以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师的个人素质、运动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所以,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就必须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的,课上学生遇到不懂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自然要找到体育教师寻求帮助。

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还要跟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信息化进入体育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前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如练“健身操、轮滑、体育舞蹈、跆拳道等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针对中学生而言,缓解学习压力培养运动能力是关键,教师要利用上体育课的时候组织班内的小竞赛,如:“足球赛、健美操表演、跆拳道演练”等,让其他的学生当拉拉队和观众,在轻松愉快课堂中,学生身体得到了锻炼,心里得到了放松。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应实施“开放型”教学

“开放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运动目标并且引导学生自主练习、提高主体接受能力为根本任务。“开放型”教学在思想上要求教师对学生放心;在体育活动中要求教师思想放开,对学生体育成绩放宽,教学方法放活。首先,改变师生关系,和学生们做朋友,随时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心里需求;其次,在成绩评定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努力情况。如,应将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作为成绩评价的标准;最后,就是教学方法要灵活,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同时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例如,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练习,每个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制定的目标个数。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开放型”教学的着重点就是要教学手段灵活多变、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例如,准备活动不必每次都绕操场跑,可以用体育游戏代替准备活动或者安排“螺旋形”“蛇形”“障碍跑”等丰富多彩的准备活动;在教学中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意愿,使学生感受到超越自我的胜利感,又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动力,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锻炼,非常有利于中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的养成。

三、利用竞赛,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兴趣

中学生身心发育较完善,对事物都有好奇心,好胜心,并且拥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所以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比赛与游戏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根据中学生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一些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体育项目,来激发学生练习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励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所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比其他方式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都更为深刻。学校应多组织各种体育项目的竞赛,教师也应多与学生沟通,知道学生的心理需要,适时的举行一些校内体育比赛,促进学习积极性,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四、开设体育选项课,促使学生体育技能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每个人爱好的体育项目各不相同,比如:足球、篮球、健美操、乒乓球,武术、舞蹈等等。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来开设选项课,学生的选择性多了,锻炼的乐趣也就有了,并且能学会更多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方法。今后走出学校,步入社会,也可以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这更有利于终身锻炼。但是学校开展的基础体育课上所教授的基本技术动作还是要认真练习,因为走、跑、跳、投技术是一切运动项目的基础,只有把基本技术动作掌握好,把身体素质提高了,再练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才会有坚实的身体基础与基本的运动技能,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中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培养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教育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积极的去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

一、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养,发挥出引领作用

体育意识是在漫长的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是一项非常艰巨而漫长的系统教育过程。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思想和认识上的主观引导,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客观实践中能主动建立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意向和看法。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汲取多方面的知识,要从满足于所教课程知识的局限中走出来,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终身体育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中学体育教学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不仅要更扎实的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要了解和掌握相关交叉学科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只有当学生真正喜爱自己所学的东西,对它产生浓厚兴趣,才能真正学好它。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回报,产生情感迁移现象即由喜爱教师进而喜爱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教的学科产生兴趣,正如《学记》所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内容,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健身,通过采用不同锻炼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教师期望也是一种无形环境因素,可激发学生心理认知动机,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自我认知积极性产生好的所预期的反应。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可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加以必要的保护措施,有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有利于较难技术技能经验的习得,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开放型”教学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放手、放开、放宽、放活;在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师是民主型的,能听取学生意见,和学生交朋友;在成绩评定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应将学生在体育课(活动)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作为重要依据;考核中宜采用“模糊量化法”,设优、良、合格等级。课程改革提倡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实施“开放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例如,跳高横竿放置的高低等均不要过分限制,应根据能力高低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在教学中可从兴趣入手,从局部或辅助练习导入。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意愿,使学生感受到肩负的责任,又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在轻松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地学习,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四、加大器材设施的投入

学校要加大体育投入,做好器材设施的配备工作,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没有条件的学校要因地制宜、自制简易器材,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和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提供有利条件。增设更多运动设施,教会更多锻炼技能,提倡家长参与,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锻炼环境。

五、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不仅是中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争取事业成功的需要。学校体育工作应遵循当前实际情况,加大健身意识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要学生年龄特点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中学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对中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起着基础、指导作用,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中学体育教学中,要设法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学习氛围,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也有助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1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性,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纸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颜料随意涂画,色彩要饱满,水色要淋漓,以此构成丰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画面效果命题。

初一学生自小学升入初中,对初中既好奇又陌生,而在小学里养成的一些美术不良习惯纠正起来较困难,所以美术的教育目标应定为改掉不良习惯,开启初中第一步;争做合格中学生。而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美术学习与磨合,已适应了初中生活,大部分学生也找到了科学的美术学习方法。但也有个别学生因学习成绩差而失去信心,进而意欲放弃或辍学。教师可以把“你帮我扶共同进步,携手并肩齐筑辉煌”作为养成目标。把教育目标定为“自尊自爱做文明学生,自强不息,立志成才”。

这样通过这种分层次的美术教育,提高了养成教育的效果,增强了养成教育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养成教育应该是海天相吻的弧连,而不是悬崖高低的断层面,所以美术教育延伸既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养成教育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美术课中的探究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美术技能、技巧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美术课上就要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进入角色,这个环节抓好了,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需要通过教师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美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美术课中,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既能够发挥学生各自的长处,又能提高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能使美术课完成教学目标,起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效果。

另外,在初三,美术教学中,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学生也觉得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因此,在美术课外活动中如何让学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术课的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要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美术活动,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推进,我们在美术课教学中常用“导入”“示范”“讨论、合作”“巡回指导”“学生作业评价”等多个环节与分阶段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即必须让听课同学来动脑、动手(实践操作),达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想象、创造、实践的空间,想自己所想与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作业),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美术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可以从这两方面人手:一是要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的类型。新课标回归生活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单调的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理解,除了课堂教学,美术课的组织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二是教师要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交往围绕实际问题展开。

篇12

初中数学定理、概念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理解它们往往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教具,如模型、实物、教学软件等,学生通过对具体教具进行操作,从而获得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经验,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然后结合教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全面、清晰、牢固的知识。

1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如在学习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定理时,先让学生在白纸上利用量角器和直尺作一个ABC,使∠A=20°,BA=3 cm,AC=5 cm,再剪下这个三角形与同桌所作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对照,看能不能相互重合;改变长度和角度大小再进行对照,这样学生会发现每次所作的三角形都能重合。这时教师即时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就是边角边定理。”这样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更关键的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之后,让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

2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如讲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内容时,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一只彩蝶,让彩蝶“飞”上屏幕,这样就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这时教师再启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只蝴蝶的两只翅膀,学生从蝴蝶的两只翅膀得出轴对称的初步映象。然后,通过计算机屏幕演示出轴对称的三角形,指导学生找出对称轴和对称点以及对称轴和对称线段的关系,最后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以及逆定理。这种方式,既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又能使数学教学过程中“死”的图形“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

二、设置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设置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设置为问题形式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愿望,自觉地获得知识和能力。课堂上开展问题情境能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既有利于老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了解,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撂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 让学生明白要学到什么

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置:一次智力竞赛,主持人出了这样两道题目:“68L67'-?,55~--452=?”没等主持人话音落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抢答说:“第1题等于135,第2题等于1000。”这个学生如此快速地回答出结论,请同学们说说他是怎样计算的呢?教师利用这一智力游戏来制造悬念,经过这样的问题设置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思考的领地,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渴望成为快速抢答者,因而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实现了知识的运用。

2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当新的知识与学生旧的知识产生冲突时,就会促进和诱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学习(α・b)=an・bn“之后,问学生(a+b)n=an+bn对吗?很多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对!”,我又让学生计算:“(3+2)2?,32+22=?”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先的错误认识,使学生的认知观念上的平衡被破坏,从而想要达到新的平衡。教师要时刻注意去引发学生出现观念上的冲突,故意去打破学生原有认知观念上的平衡,让学生产生观念冲突,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逐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重视变式应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过程。它具有创造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加强是学生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优创新,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和灵感,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提高。

1 概念教学中的变式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大都是从概念人手,能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是初中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初中学生学习起来往往很难理解和掌握,而变式教学可以有效地使学生解决这一难题。如学习了“梯形”和“等腰梯形”的定义之后,提出以下变式问题:①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吗?②一组对边平行和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吗?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梯形”及“等腰梯形”的概念,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2 习题教学中的变式应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