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09:19: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医院信息化水平,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国中医药发〔2003〕53号)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建设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以下简称“《功能规范》”,两套规范统称“基本规范”),2011年10月12日颁发(国中医药办发〔2011〕46号)实施。基本规范的,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规范性、权威性和方向性的指引,必将有利于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卫生领域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有利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
制定和出台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化成为了医改的重要支撑。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近年来,卫生部启动了一系列卫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试点和信息标准的研制,取得了包括《电子病本文由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电子病历研发,改变了中医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构建、应用系统集成、运行维护模式、信息安全保障等实现方式,开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制定,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系统互联互通、数据交换与业务协同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由于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信息技术的发展,业务需求的变化,原《规范》内容不完整,功能欠完善,中医药特色不强,在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把《规范)》修订项目正式列为为中医药临床基本信息标准项目(XBZ—001)重要任务,积极开展《规范》的修订工作。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规范》修订符合应用需求、适应医改形势、突出中医药特色,规范修订把握国际信息技术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贯彻、落实和体现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中医医院管理的规范、办法、指南,广泛进行调研,充分进行论证,在全国公开征求意见,并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严格规范审定,正式颁发了《建设规范》和《功能规范》。
基本规范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组织、管理、运行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有关基础设施、应用开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运维等要求,突出了中医药特色,明确和完善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指导性,是中医医院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
基本规范颁发的意义
随着卫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纯的财务管理、临床信息系统转为“以病人为中心、以医院服务为主体、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医医院在整体实力、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信息化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显着的个体差异和地域差异。基本规范整合多重标准、融合多方需求,综合考虑全国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为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适应新形势的建设航标,为统一规范和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制度保证。
基本规范作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指导和规范性文件,将成为确保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不缺位、不滞后、同步推进的重要举措,是卫生部颁发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征求意见稿)》的重要补充。两套规范各有侧重点,又紧密关联,不仅具有中医药特色、适用于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也适用于综合性医院,是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套规范的颁发,有利于在新医改形式下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帮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利于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更好地引导中医医院落实建立信息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和促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实现各级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医医院的电子监管。
基本规范内容解析
基本规范遵循现有的国家标准以及相关的国际标准,初步建立起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服务管理规范,规范中医医院应用系统基本功能要求,构建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为提升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整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今后开展和实施中医医院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打下了基础,也为指导建立我国医院信息平台的认证管理规范和技术测试标准奠定基础。
1.《建设规范》内容解析
《建设规范》立足我国国情、确立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础框架,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相关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运行、维护、安全的规范要求,以及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从管理与技术层面规范了保障信息安全的措施。
《建设规范》侧重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人、财、物、机制以及系统运行、维护层面的管理规范,并兼顾了对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不涉及医院信息系统技术层面的设计与平台建设。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管理体系建设在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上紧紧与新医改形势、卫生信息发展趋势以及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相联系,做到了借鉴、吸收、整合、为我所用,符合中医医院管理理念、业务流程、思维模式和市场环境。
2.《功能规范》内容解析
《功能规范》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分为基本分系统和推荐分系统,基本分系统功能分为基本和推荐两个等级。基本分系统是必需建设的系统;推荐分系统是可选择建设的系统。基本分系统功能分为基本和推荐两个等级。基本功能是指分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推荐功能是指目前可以暂不具备,但在下一步发展中应当重点扩展的功能。同时,《功能规范》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各分系统与功能点的划分不是固定的,可根据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进行分类和组合,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功能根据业务发展和实际应用的变化,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鼓励建设新系统,增加新功能。
《功能规范》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分类为基础功能与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临床服务部分(26个分系统)和医院管理部分(17个分系统)三个部分,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基本功能规范首次成为规范的内容,它规范了临床服务和医院管理各分系统之间、院内信息系统和院外第三方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的共享平台基本功能。临床服务部分中,中医电子病历、中医临床研究分析、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医辅助诊疗、中医特殊治疗管理等5个分系统极具中医药特色。档案管理、医院网站、协同办公、客户关系管理等分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也是首次进入医院管理部分。
基本规范的特点
基本规范全面贯彻新医改的政策,紧跟卫生信息和信息技术发展新的形势,要求中医医院积极开展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全面完善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规范,重点强调相关规范、标准应用和落实,提出了保障系统安全运行规范要求,旨在实现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规范管理的理念。具有以下五个显着特点:
1.系统的构建了基本规范
《建设规范》涵盖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从组织管理、机构人员、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应用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等各个方面,系统全面的提出了整个过程的规范要求,基本建立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服务管理规范,《功能规范》对中医医院常用45个应用系统功能进行全面规范,对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2.贯穿“实用、共享”的理念
基本规范强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集成、互联互通、实用高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服务流程,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两套规范严格遵循卫生部已颁发的规范与指南,《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V1.0)》是对整个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技术设计和规范指南,侧重于医院信息系统中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不涉及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内部功能,基本规范侧重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人、财、物、机制以及系统运行、维护层面的管理规范,兼顾了对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能规范要求,兼容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规范要求,增加大量中医药特色功能,不涉及医院信息系统技术层面的设计与平台建设。
3. 突出中医药特色功能
2007年2月21日,致力于卫生信息标准开发的国际组织HL7宣布《电子病历系统功能(ANSI/HL7 EHR)》(以下简称《EHR功能》)获得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正式批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关于电子病历的国家标准(本文为了叙述方便将EHR译为电子病历而不是电子健康档案)。
在这以前,HL7虽然已有多个标准获美国国家标准局批准,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如ANSI/HL7 V3规范、ANSI/HL7 V2.5(含V2.3、V2.4)、ANSI/HL7 V2 XML等,但这些都只是信息交换基础标准。《EHR功能》规范了电子病历系统(EHR-S)应该具有的基本功能,使EHR-S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对EHR有统一的理解。因此,《EHR功能》可用于建立EHR-S产品质量认证的工业标准,正如美国卫生信息技术认证委员会(CCHIT)主席Mark Leavitt博士所说: “CCHIT祝贺《EHR功能》被批准为国家标准,《EHR功能》为CCHIT制定EHR-S的质量认证标准提供了一个初始框架。”
电子病历系统标准的产生
在2006年7月,美国卫生信息技术认证委员会首次认证了一批用于门诊(移动医疗)的电子病历产品,要求是所有认证产品都要100%通过功能和安全性测试,同时要具备初步的互操作功能,如电子传输试验室的检验结果。这次认证是美国卫生信息产业的一个里程碑,从此,门诊电子病历产品的质量检测就有了量化标准,而HL7标准将为门诊电子病历产品提供质量认证的基础。
“HL7标准是门诊电子病历产品质量认证的基础,HL7组织已经成为CCHIT最重要的合作伙伴。”Mark Leavitt博士补充说。
《EHR功能》的试行草案(EHR DSTU)开始于2004年7月27日,这一年的1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宣称已经制定了一份计划,确保大多数美国人在今后10年内拥有电子健康记录。同年5月6日刚就任美国国家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官的David J. Brailer博士在谈到试行草案时披露,这份计划就是建立国家卫生信息架构(NHII)。EHR标准就是保证NHII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
“试行草案的目的之一就是促使美国的IT企业响应卫生信息化的挑战。”时任HL7主席的Mark Shafarman在草案试行会上强调说。根据Shafarman的说法,试行草案凝聚了美国和国际上数百名卫生IT界精英的心血。
HL7一直在和美国EHR合作组织(EHR Collaborative)协作,通过标准制定推动卫生信息的互操作。EHR Collaborative由7个机构组成,即美国卫生信息管理协会(AHIMA)、美国医学会(AMA)、美国医学信息协会(AMIA)、卫生信息管理CIO学会(CHIME)、电子医疗计划(eHI)、卫生信息系统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及卫生信息技术洲际联盟(NAHIT),代表了电子病历各方面的利益相关人,如临床医生、医疗服务的提供方、支付方和购买方、科研人员、IT生产厂商和服务厂商、信息主管、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行政机构等。从2001年开始研究,草案历时3年才在美国得以试行。
草案曾在2003年9月HL7工作组的第一次投票中一度被否决,2004年7月草案通过后又经过2年多试行,2007年2月才被美国国家标准局批准为正式批准。
电子病历系统标准的主要内容
“由于利益相关人的广泛参与,《EHR功能》才如此通用、如此灵活、如此实用,”美国卫生信息管理协会副主席、HL7 EHR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Donald Mon博士说,“《EHR功能》给出了140多个功能,是跨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的标准化的描述和共识的超级汇总。”
“《EHR功能》的开发过程中,EHR技术委员会采纳了包括临床医生、电子病历系统厂商在内的1000多名业内人士的意见。”HL7 EHR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Linda Fischetti 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EHR功能》内容主要包括功能模型(EHR-S Functional Model, FM)和功能范例(Functional Profiles,FP)两大部分。功能模型的功能框架(functional outline)由直接医疗功能(DC)、信息支持功能(SP)和基础架构(IN)3个层次组成,每一个层次最多有四级目录,目录的最底层为EHR-S 基本功能构件,共140个。功能框架和基本功能构件是稳定不变的,而且国际通用。
功能范例是依据功能框架根据每个卫生服务单元(care setting)的特殊需求确定的功能,如与《EHR功能》同时的急诊功能范例(EDIS-FP)。功能范例的描述必须采用基本功能构件,且必须受功能框架3个层次的约束。这样,不同国家、不同卫生机构、电子病历的开发者、用户和质量认证机构在测试电子病历功能时,就有了统一的标准。
标准的重要作用
除了已的急诊功能范例外,《EHR功能》标准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用于开发符合美国联邦和州政府法律要求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范例。该范例已经在HL7 EHR技术委员会登记,年内投票表决。
2. 用于开发社区医疗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范例。美国的社区医疗主要是长期持续医疗服务(long-term care),重点服务对象是妇女和老人,每年约300万人次,而且提供服务的私立和公立机构成分复杂、医疗经费难于管理(横跨Medicare 和 Medicaid 两大基金组织)。社区医疗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范例,可为社区卫生服务者和IT厂商提供电子病历功能分析工具,通过电子病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持续性和病人信息的跨机构共享。
3. 《EHR功能》包括了大多数儿童综合医疗保健的重要功能,包括免疫注册等。开发商使用该模型可保证任何机构的临床医生可以方便地为儿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美国儿科联盟已经把《EHR功能》看做提高儿科医疗技术水平的强大动力。
4. 用于开发精神卫生医疗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范例。2006年,50多名该领域的美国专家参加了《EHR功能》标准制定。这些功能都能被心理和精神治疗机构用来选择合适的电子病历软件,或建立自己的电子病历系统; 电子病历软件开发者可以指导未来产品开发; 认证和鉴定组织用来审核电子病历软件; 医疗服务的付费者可作为基于绩效的付费或其他激励措施的部分标准。
5. HL7 EHR技术委员会正在与临床研究组(CR)合作研发一套功能和标准,以便电子病历系统能作为临床研究的数据源。EHR/CR小组是参与《EHR功能》标准研制的第一个国际合作团队,来自欧洲的负责人与欧洲的临床研究和卫生保健组织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所以EHR/CR小组中有制药界、EHR厂商、临床研究技术供应商,美国FDA、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欧洲相关卫生机构和欧洲电子病历认证机构(EuroRec)。
(本文作者刘朝杰的工作单位为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其他作者的工作单位为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简介 刘丹红
第四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卫生信息标准化研究,参与完成了多项军队和国家信息标准研究课题,是《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的主要参与者和项目协调员。现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信息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全军卫生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链接:HL7组织及HL7标准简介
HL7是一个卫生信息标准开发的国际组织的名称,总部设在美国密歇根州。HL7成立于1987年,最初只有14个成员,从事医院信息系统标准研发,是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1994年认可的非赢利性标准研发组织(SDO)。
如今,HL7已发展至2400多个成员,代表了大约500个成员单位和33个国家的国际成员,包括卫生行业90%的信息系统最大供应商,其产品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标准,美国大多数机构的临床数据接口选择使用HL7推出的标准。
HL7作为医疗卫生领域专家和信息领域专家组成的国际性团体,主要任务是开发通用、成本低廉的标准、指南和方法学,用于电子健康信息的交换、集成、共享和存取,推动这些标准、指南和方法学在卫生机构中的应用,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所以,虽然总部设在美国密歇根州,但HL7是一个国际团体(中国也是成员之一)。HL7通过国际成员促进HL7标准在全球的推广应用,鼓励各领域专家参与HL7标准研制; 同时还与其他SDO,如ISO、ANSI以及卫生信息技术的用户保持密切协作,促进标准的一致性和兼容性,保证标准能够及时满足用户需求。HL7董事会由11人组成,其中8人选举产生,3人任命,负责HL7的全面管理。其他HL7成员分属于不同的工作组(WG)。工作组由日常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TC)和特别兴趣组(SIG)组成。日常管理委员会负责各类活动的组织管理,如培训、项目实施、临床研究协调、出版印刷、考核评价等。技术委员会直接负责标准的内容,建立规范和标准。特别兴趣组则是为HL7发掘新的标准研发领域。
技术委员会目前有21个,分别是(1)临床环境对象、(2)临床抉择支持、(3)控制与查询、(4)教育培训、(5)资金管理、(6)电子健康档案、(7)项目实施与管理、(8)市场管理、(9)医学纪录、(10)模型与方法学、(11)医嘱与观察、(12)人力资源管理、(13)病人入院、(14)病人服务、(15)过程管理、 (16)印刷、(17)临床研究信息管理、(18)安全、(19)后勤服务、(20)结构化文档、(21)工具和术语。
特别兴趣组目前有29个,分别是(1)解剖病理、(2)Arden 语法、(3)附件、(4)心脏病、(5)临床指南、(6)临床染色体、(7)社区卫生服务、(8)急诊、(9)麻醉标准制定、(10)政府项目、(11)医疗设备、(12)影像集成、(13)适宜技术规范、(14)Java、(15)实验室、(16)病人安全、(17)儿科数据标准、(18)药物学、(19)公共卫生与紧急救援、(20)服务架构、(21)模板、(22)投票管理、(23)临床陈述、(24)通用消息元素类型、(25)动态模型、(26)协同、(27)术语协调、(28)服务协调、(29)工具协调。
HL7组织的名称源于该组织从事卫生信息应用层相关标准的研究,又因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OSI)》中,把网络通信协议的结构分为7层,第7层为应用层。H表示卫生(Health),L7表示第7层(Level 7),连在一起就是HL7。
在中国,HL7常常被认为是卫生信息交换标准的名称,如HL7 V2.4、HL7 V2.5等)而不是机构名称,这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HL7标准除了用于信息交换的消息标准(如HL7 V2.4、HL7 V2.5 和 HL7 V3.0)外,还包括概念标准(HL7 RIM)、临床文档标准(HL7 CDA)、应用标准(HL7 CCOW)、知识表达的标准化(Arden语法)、XML文档结构标准及电子病历标准等。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逐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新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和康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其中大型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并结合临床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也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存在着密切的双向转诊、指导培训、信息反馈等关系[1]。这就需要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以尽快满足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及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1 研究背景及存在问题
HIS是由计算机和一系列通信设备组成的,支持对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交换,并满足各授权用户功能需求的医院局域网络。信息科学的发展,使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欧及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将计算机引入到医院管理方面。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分布式医院计算机程序、日本北里大学附属医院综合信息医院等。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医院信息系统。这些医院信息系统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大多以大型机或微小型机为主机,采用集中形式处理。医院计算机网络设施齐全,通讯方便,同时,还可与院外局域网、广域网互联,主要应用于医院信息系统,支持医疗信息的实时处理[2]。
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侧重于事物处理和经济管理方面。目前,在各医院已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的功能子系统有:门急诊挂号系统、门急诊计价收费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病房医嘱处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3]。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上涵盖了医院大部分的事务性的管理,但是,它目前只是以医院的管理信息为中心,还需在功能上不断地完美和扩充,并逐步过渡到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临床诊疗信息系统,如可加入医学影像系统(PACS)、电子病历功能、计算机辅助诊断功能、科研管理子系统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等,并为社区、医疗保险等其他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提供标准规范的接口功能。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管理信息,可概括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和决策支持四大信息系统,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院及有关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我国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地域性强,条块分割,多头开发严重,各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分类标准和数据元素标准。
分析以上两大信息系统,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在总体设计时没有考虑共网设计,造成目前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格局,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2)两大系统的标准化建设程度不够,系统的数据格式大都采用自己的格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协议;(3)两大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各异,运行平台和数据库不统一,而且系统之间也没有为对方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数据接口,无法直接互联实现信息共享。现有系统不适应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因此,研究双向转诊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探讨如何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 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不断完善,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可识别性、可传输性、可存储性、经济性和信息可共享性。信息可共享性是指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只能使输入一方的信息量增加,不会使输出一方的信息量减少,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的共享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管理领域和管理层次都可共同使用同一信息。所以,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性程序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应该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等一般系统的特征,并应遵循以下原则[4]。
2.1 面向用户原则 这是系统目的性的体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为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卫生管理工作服务的,建成的系统要由管理人员(用户)来使用。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满足用户的要求是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户是否满意是衡量系统开发质量的首要标准。因此,在系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始终与用户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地、及时地了解用户的要求和意见,这是系统建设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2 整体性原则 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目标的一致性和系统结构的有机化。为此,首先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严格按阶段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其次,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强调管理集成、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
2.3 相关性原则 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功能)组成的,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各子系统的简单加总,而是1+1>2。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各有其独立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信息流把它们的功能联系起来。如果它们之中的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其他子系统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因此,不能不考虑其他子系统而设计某个子系统。整个系统为层次结构,可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样又可分解为更细一级的子系统。系统、子系统均有自身的目标、界限、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但它们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和处理。
2.4 动态适应性原则 医院和社区自身条件及其外界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这两大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能够经常与外界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的系统,才是理想的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超前性的眼光,应立足当前,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人员和工作基础,兼顾卫生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使系统具备较强的动态适应性。
2.5 工程化、标准化原则 系统的建设管理必须采用工程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即科学划分工作阶段,制定阶段性考核标准,分步组织实施。所有文档和工作成果要按标准存档,以便修改、升级、维护和重用。
2.6 系统数据库的统一性 为了使两个系统具有良好的资源共享性,必须对两个系统中的共同部分制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格式,以便使两个系统通过最为简单的数据通信接口,便可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3 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与实现
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系统由高性能的中心计算机或服务器、大容量的存储装置、遍布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各部门的用户终端设备以及数据通信线路等组成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采用具有面向多用户和多种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以及各种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资源共享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组件程序设计。C/S结构是构成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良好方式。这种结构和运行方式将应用分工,客户机执行前台功能,服务器执行后台功能,有效地发挥了客户机的处理功能和作用,从而减少了服务器的压力,形成了多CPU分工处理的环境,提高了速度和效率。数据库采用ORACLE,操作平台则采取跨平台方式,能够在多种平台上(如Windows,Unix,Linux)运行,支持微机系统、小型机系统等多个硬件平台,采用光缆、10/100Mb网络线路、PSTN、DDN等多种通讯手段,以形成高速交换带宽,达到快捷的网络速度,建立以城域网为骨干的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结构,客户端分布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机构部门。通讯协议采用TCP/IP网络通讯协议,能与各种开放网络良好衔接。
软件开发必须依照医疗行业规范,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当前医院管理体制和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趋势,严格遵循软件工程规范。各子系统互相连接、交织成网,应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模块化和可拆卸性,模块接口简单清晰,充分考虑和医疗保险系统的统一规范,提供与医疗保险系统的收费结算系统的良好接口,便于医院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采用诱导式编码输入法,并提供编码查询功能,具有完备字典功能。采用的标准及规范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医院管理制度、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工程规范》及国家、行业及系统级的信息分类与代码。
4 资源共享系统的内容构架与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速度也在迅速提高。我国各级医院都在不同程度地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医院规模、地理位置、管理部门等差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仍然千差万别。较完整的和先进的系统较少,大多数仍处于部分网络化,部分手工化的低水平、小规模层次,还仅限于信息的输入、统计阶段。虽然国内有众多家IT厂商参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医院在实施医院信息系统时还具有一定难度。
医院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MIS)在医院环境的具体应用,因此,具有一些其他MIS系统共有的特性,比如它们均是以数据库为核心,以网络为技术支撑环境,具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化的系统;都是以经营业务为主线,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和辅助决策为主要目的,可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在系统内部按一定原则划分为若干子系统等。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推出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MIS系统的独有特点,信息系统在医院的实现又具有其特殊的功能要求。例如要有一个大规模、高效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要有很强的联机事务处理支持能力;具有易学易用的友善人机界面;具有可剪裁性和可伸缩性,能适应不同医院的发展计划需求;具有开放性与可移植性,能适应不同硬软件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可扩充性等。参照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的要求[5],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从而构成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见图1。
图1 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内容构成
临床诊疗部分主要以患者信息为核心,将整个患者诊疗过程作为主线,医院中所有科室将沿此线展开工作;药品管理部分主要包括药品的管理与临床使用;经济管理部分属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最基本部分,它与医院中所有发生费用的部门有关,处理的是整个医院中各有关部门产生的费用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整理、汇总、传输到各自的相关部门,供各级部门分析、使用并为医院的财务与经济收支情况服务;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主要包括病案的统计分析、管理,并将医院中的所有数据汇总、分析、综合处理,供领导决策使用;外部接口部分包括医疗保险接口、社区卫生服务接口和远程医疗咨询系统接口。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065-01
如何使医院这一与生命密切相关的地方成为真正关爱生命的地方?这不仅依靠高超医技与精良设备,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室内环境。而良好的室内环境主要依赖于合理的室内设计。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医院建筑室内设计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医院建筑室内设计思路和要求
现代医院建设中,以室内设计为主的二次装修占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室内装修项目应在总设计下分项实施。在医院设计规范及验收规范要求下,各工种均应考虑在内,如氧气系统、负压吸引系统、呼叫系统、网络系统、空调系统等。有时还需对陈旧的强电、弱电、上下水、采暖系统、甚至牵涉到建筑结构、装饰系统进行统一改造,这些项目的实施都要由总体设计和装修设计总包方协调各个分包方完成各自施工项目。
(一)医院建筑室内设计基本思路。现代的医院不仅是住院治疗场所,同时也是预防、保健、康复场所,室内室外应该有提醒人们进行足够锻炼和预防疾病措施的标识,也应该遵循物业管理规律,实现本医院的特殊性,体现简洁、高效、人文、环保的原则。现实化、人性化、无碍设计也必须考虑进去。(二)医院建筑室内设计要求。1.对照明、供水、污水处理的要求。对病员而言,照明不宜过于明亮,也不能黯淡。光色最好选择显色性能较好且略偏暖色的。室内上下水管道管件从系统选择、管道布置、材料选择统筹考虑预防疾病要求,保证水质,防止交叉感染。采用非手动开关,污水处理分类收集、处理与回收利用。2.基本功能区智能控制管理。基本功能区智能化管理范围有空调、计算机站、局域网、多媒体、远程医疗系统、总控制室、电梯、五气系通、呼叫对讲、综合布线、安全系统、消防、报警、喷淋控制、通讯、有线电视、垃圾及废水处理系统等。基本功能区应合理安排,各功能区应有专业标识设计,各种标识应该醒目、清晰、明确。不同科室可采用不同色彩,色彩应淡雅和谐。注意中外对照、款式、位置、颜色、造型、质感等。此外装饰风格应与整体空间相协调;装饰材料与原始材质协调,无明显修饰感;如修饰凹凸不平,局部颜色与周围颜色相差较大,确实无法更换的应加以修饰、掩盖。
二、医院专项设计与细部设计
(一)门诊大厅。该大厅是医院各部流线的交叉点,人员最为密集。按现行《综合医院建筑标准》,就诊人数应是医院床位的3倍,门诊部分面积占医院总建筑面积的百分之十五。门诊大厅应与各功能厅相连,便于人流组织与疏导,便于挂号、交费、取药、便于采光通风,大厅设置大屏幕,显示各种信息,服务咨询改为坐式服务,叫号服务、软质排椅。(二)公共卫生间。尽量解决无门卫生间或视线干扰。小便器应避免上一步式,大便器采用坐式更好,但要一次性自取纸垫,在厕位隔断上安装扶手及挂钩,隔断要有一定的高度。小便器、大便器应为感应式,烘手器配以擦手纸为宜。卫生间的墙面、隔断材料尽量选用清洁材料,尽量减少宽缝。地面采用石材或地砖。(三)CT室、X光片室、核疗室、加速器。这一类空间必须先满足防辐射的要求,最好为粘贴铅板,因为钻孔易导致漏洞。用淡雅的装饰材料进行装饰。(四)手术室。整体要求ICU,NICU供应室、新生儿病房及各类实验室、检验室等特殊空间必须分区。手术室一般分三大空间即准备区、隔离区和手术区,根据规模大小,按合理比例分隔统筹考虑,包括房间设置、设施摆放、通道划分,为医护人员与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五)六面体。1.地面:应平整、耐磨、防滑、耐腐蚀、易清洗,百级手术室可采用防静电、抗菌、防火、耐磨的橡胶地板,淡黄色PVC地板;地面不宜设地漏,否则应有防室内空气污染的措施,如设置高水封地漏。2.墙面:宜采用轻钢龙骨隔墙,以利各种管线及墙上固定设备的安装。面层应采用硬度较高、整体性好、拼缝少、缝隙严密的装饰材料,可用1150型彩色钢板,结合送风口、回风口、观察窗、嵌入式观片灯、器械柜、麻醉柜、消毒柜、开关接口、写字板等,将墙面组合成整体,尽量减少凹凸和缝隙。墙面可内倾3度,光线反射角度有利于医护人员的操作。通道两侧及转角处墙上应设防撞板。3.天花板:需安装高效过滤送风口、照明灯具、烟感报警器等,各种管线应隐藏在顶棚内。可选用轻钢龙骨600*600乳白色彩钢净化板吊顶,接缝用密封胶压条处理。天花顶面无影灯尽量为暗装,可作二级顶面,二级顶面两侧为电动轨道,自动开合,尽可能减少污染。天花板也可以用无孔铝扣板吊顶,或用铝塑板吊顶。4.门窗:应采用防尘隔音效果优良的中空双层窗。门应采用自动感应式电动彩钢板推拉门,并装有延时器,避免手术中人员出入频繁导致的“开门手术”现象。(六)净化手术室必备设施。净化手术室必备设施包括手术计时器、医用器面盘、观片灯、组合多功能控制、记录板、药品柜、麻醉柜、器械柜、组合电源插座、无影灯、吊塔、输液轨道。装饰材料接缝必须涂胶,墙与墙、墙与地、墙与顶、各柱子棱角阴阳角为圆弧角。
三、医院建筑“人性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银行金融应用初始密码为955330,持卡人可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修改初始密码,启用社保卡金融功能,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随时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自助设备修改银行账户密码。
引言
医院中的图书馆主要是负责搜集、整理并研究医药卫生相关文献的部门,医学图书信息对于医药卫生事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期刊数据库观念引进的影响下,不同的医学期刊数据搜索逐渐实现了数字自动化管理,尤其是医院图书馆部门,也能够在基本上对信息化进行了保证,对图书管理软件进行了开发与应用。基础此,文章中对医院图书馆中图书管理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
1系统设计
以医院图书馆基本的业务特点以及用户查询相关需求为前提,在对这一系统进行设计时,主要选择了C/S结构与B/S结构,以二者混合的模式搭建框架。在搭建系统时,管理人员要对其中各项极其繁琐的管理操作进行操作,以此完成系统的数据维护以及统计分析等设计,一般医院中的用户进入图书馆中主要是为了查询并借阅有关图书,运用B/S架构技术,可以简化用户的查询过程,用户仅需要在客户机的浏览器中键入相关图书信息,便可以快速出现各种相关信息,以此可以体现图书管理系统操作的简便性。
2图书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医院图书馆所设计的图书管理系统一般具有以下功能,即书报订购、图书信息入库、录入图书信息、更新库中信息以及系统维护等,基本功能框图如图1所示。
2.1书报订购
图书馆中的书籍与报刊必须要定期进行更新,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证信息与数据的时效性。图书馆中的管理人员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提前预定需要的图书与期刊,在相关网站中输入订购日期、书刊名称以及所需数量等,直到图书与期刊到达场馆之后对其进行登记,为之后的图书信息录入奠定基础。
2.2图书信息入库
一旦预定的图书到达医院图书馆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其编目、录入,随后上架入库。在入库中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将图书名称、具体类别、中外标记以作者名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以此为录入图书信息提供支持。
2.3录入图书信息
建立图书管理系统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录入图书信息,同时这也是任务量最大的环节。管理人员要在已经建立完成的系统中将之前统计的图书信息输入,在输入时必须要保证信息的针对性,使各个栏目都能够有信息填入,以便用户搜索。
2.4统计查询
对于图书的统计查询一方面是针对新书以及期刊的预定情况而言,在这一方面,主要统计并查询医院当中这一年所购买新书与期刊的种类、名称以及数额等信息,同时也能够通过查询了解到图书和期刊已经订购但是却没有编目上架的数量。第二方面,则是对图书流通信息的查询,一般是根据医院各个科室以及时间进行图书已借与未还的查询,经过统计也能够了解到这一年中图书馆借阅总量[1]。第三方面,对书库实际情况进行统计查询,通常根据图书的分类、出版时间以及出版社等相关信息对医院图书馆中藏书基本状况进行查询与统计,同时也能够根据书名与作者等相关信息对书籍进行检索查询。
2.5系统维护
一般对于图书管理系统的维护,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中图法编码维护。即系统初始化阶段录入《中图法》内容,并以此补录新书的新内容。其二则是设置借书证。针对医院中借阅人员借书证出现的增加、修改以及作废等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
3系统设计特点
(1)能够有效实现数据共享。当前阶段诸多医院中都已经实现了管理现代化,尤其是医院的图书馆中,更加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硬件与软件环境,该管理系统以此环境为前提,进行设计和开发,可以真正实现医院当中信息与数据的资源共享,克服了传统环境下信息传递的繁琐性与缓慢性,提升了医院中的工作效率[2];(2)现了较好的通用性与实用性。该管理系统是以医院图书馆运营多年所积累的工作经验为前提,以此再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结合,能够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资料查询的效率,因此体现了一定的通用型与实用性。除此之外,该图书管理系统因为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其在借阅上可以适用各种方式,例如条码以及磁卡等[3];(3)借阅的高效率与快捷性。医院中的业务较为繁忙,有时需要一个资料必须要即查即用,但是经常出现的状况是,图书馆中的图书数量过多,导致无法快速有效的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信息。而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将图书馆中的所有信息都录入其中,用户只需要在客户机中键入图书信息,如姓名与作者姓名等,系统便可以快速搜索出相关所有的图书位置,真正提高的借阅的高效率与快捷性。
4图书管理系统实现
4.1登录模块
一旦系统程序启动之后,先显示登录窗口,这时用户需要对自己的身份进行验证,系统会自动判断用户名与密码是否有效,若密码与用户名为空,那么系统便会提示用户进行用户名与密码的输入,否则以系统会将用户所输入的信息作为依据,在数据库内进行查询,若出现数据返回的现象,便证明用户身份为合法;相反则证明身份不合法。若用户所输入的用户名与密码错误,那么将会被禁止进入该系统。
4.2操作员管理模块
所设计的操作员管理模块,主要是为了完成系统管理员的一系列操作,所以在设计时,必须要将动态添加、删除、修改操作员等功能加入其中[4]。进行该部分的设计时,系统会将设计的顶层管理员进行系统其他管理员的管理,以此确保图书管理的秩序与有效性。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因为管理员密码使用时间较长出现盗用的现象,管理员必须要不定期更换密码,一以此便能够提升图书管理工作的保密性。
4.3用户管理模块
医院图书馆中的用户流量比较大,为了对前来借阅图书的用户进行有效管理,管理人员必须要设计用户管理模块。同时,为了保证用户有效性,设计用户管理模块十分必要。该模块能够添加动态、删除并修改用户信息,也能够与图书管理模块之间实现联动,二者之间的实时交互进行内容的更新,通过用户管理模块对用户进行信息描述,并建立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料。一般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功能:用户注册、用户信息更新、用户注销以及用户信息查询等。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104-02
Appliance of "Dual Fault-tolerance system" of Information System in My Hospital
MAO Rui
(The Northern Jiangsu People's Hospiter,Yangzhou 225001,China)
Abstract: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established by my hospital provides the service not only in processing accounts of hospital, but also in the management and reform of hospital. Along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ciety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and the movement of hospital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are indispensable. At present,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of my hospital is identical with the majority of national hospitals. They use the structure of the client/server (C/S), and the server is "the heart"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If the server doesn't work, the whole HIS will break down. Therefore, establishing "dual fault-tolerance system" is specially important and urgent. Under the care and support of hospital leaders, information department of my hospital has a cooperation with the related company, and has constructed “dual Fault-tolerance system” of information system of my hospital.
Key word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dual fault-tolerance system;client/Server;single point of failare
我院1994年被卫生部首批授予“三级甲等”医院,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承担着本市及周边地区千万人的医疗和保健任务。2007年门、急诊近103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近4万人次,手术病人近1.4万多人次。目前我院已经成功实施了包括挂号收费子系统、药房药库管理子系统、电子病历子系统和成本核算子系统等覆盖全院的十余个子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对整个医院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极为重要。现在我院的医院信息系统同全国大多数医院一样是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服务器就是医院信息系统的“心脏”。如果服务器出现故障,整个HIS就会瘫痪。因此,建立双机容错系统,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院网络系统配有HP Proliant DL580 G4(以下简称DL580)服务器和700余台客户机,运行环境为1000M主干光纤网,网络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 R2,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如何构建一个无懈可击的系统呢?关键之举在于清除单点故障(所谓单点故障是指因为一个部件出现问题而使整个系统瘫痪的情况)。现在结合我院医院信息系统的双机容错的建设过程来介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为确保我院DL580服务器意外宕机后整个HIS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备用服务器必须具有能够正常负载现有全院HIS系统的能力,所以备用服务器采用HP NetServer LH 6000R(以下简称HP LH 6000R),这台服务器就是原来双机系统中的主服务器,可以负担起HIS系统的运行。我们采用“双机热备份”(Hot Standby)工作模式:双主机通过一条TCP/IP网络线相连;DL580为Master,HP LH 6000R为Slave;DL580处理作业和数据,HP LH 6000R作为热备份机;DL580出现故障后, HP LH 6000R自动接管主机A的作业和数据;HP LH 6000R同时接管DL580的主机名(HOST)、网络地址(IP);DL580的作业将在HP LH 6000R上自动运行;备份主机HP LH 6000R为Master,DL580修复后,自动接管原来的作业和数据,再作为Master,主机HP LH 6000R继续做备援的Slave。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自动实时备份,服务器出现故障,前端客户机转移到相同的主机名及网络地址,系统继续运行,数据丢失极少。整个系统从宕机到重新正常运行,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双机容错系统有DL580及HP LH 6000R与存储(通过存储交换机)和cisco6506交换机组成。安装时需要将主服务器、备份服务器与存储交换机及网络主交换机做好物理连接。主服务器DL580与从服务器HP LH 6000R通过网卡及RS-232串口互相连接,组成一个双保险的检测对方“心跳”的双回路私网。备份服务器操作系统
升级为Windows Server 2003,再安装后台数据库SQL SERVER 2000。最后在主服务器及从服务器上安装DataWare for Windows NT双机容错软件,建立Private Net,并在两台服务器上同时配置。然后在主服务器上配置好VOLUME、IP Address、Computer Alias Name、File Share、NT Services、User Defined等参数以及每个主参数包含的二级参数,并配置好心跳检测路线及软件注册号。待将DataWare所要管理的Resource Object配置好后,并将每一个Resource Object,通过Tools下的Bring in 带入。至此,SQL 2000 with DataWare NT Cluster的配置已完成。
DataWare for NT 双机软件有以下基本功能:服务器停电时,能实现自动切换;服务器的硬盘,CPU,RAM发生故障时,能发生自动切换;网络连接故障时,能发生自动切换;操作系统,数据库或应用程序发生故障时,能实现自动切换;提供手动切换功能,使系统管理员可以在主机负载过大时或其它适当的时候,实现手动切换;安全完成多次切换;监测备份机的基本设备和系统状态,保证备份机的可靠性;保留完整的信息提示。我们按照基本功能的每一项进行了相应的测试,结果表明DataWare for NT运行正常。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306-01
1智能化住宅概念
智能化住宅的概念,最初是从智能大厦的基本含义中延伸和发展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把智能大厦的概念推向住宅,形成了“智能住宅(SMARTHOME)”的概念,而国内则随着智能大厦的发展,结合本国居民小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提出“智能化小区”的新理念。
2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基本功能要求及技术要求
2.1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基本功能要求
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功能要求。安全防卫,如:电子巡更、对讲(可视)与门禁控制、防盗报警等;物业服务与管理,如:物业管理综合信息服务、远程抄收与管理等;信息网络与布线,如:开关控制量传递、模拟计量数据传送、程控数字交换等;家庭智能化,如:家电智能控制、室内人工环境调控等。
2.2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1)先进性。住宅是一个使用寿命较长的大件商品,在选择智能化系统技术与设备时,要充分考虑一定的超前性,避免过早淘汰。
(2)成熟可靠性。在考虑先进性的同时,要注意技术的成熟性和可靠性,保证运行稳定和可靠。
(3)开放和兼容性。无论是系统设备网络拓扑结构,还是操作软件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避免因硬件种类多而采用多种网络操作系统给系统集成和应用带来困难。
(4)升级性。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住宅小区智能系统的规模、功能与技术水平将会不断提高,用户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应充分考虑未来拓展的可能性及服务水平升级发展的需要。
3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发展现状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的新理念之后,国内的智能化小区建设才逐渐发展起来。但与国际社会相比,国内的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起步较晚,人们对智能化小区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技术开发也还远远不足,大多相关产品的开发还主要是单一功能专用产品。
目前国内智能化小区的建设由于受各地之间经济水平差别的影响及居民的经济能力差异,多数的居民小区开发仍停留在科技含量较低的水平,所谓“智能化”,在更多的成份上还仅限于一种炒作。
3.2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开发商盲目追求先进或片面追求低成本。
个别项目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智能化系统的高档次、全覆盖,过分强调了智能化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超出了业主的功能需求。相反,有些项目将智能化系统看作是额外开支,片面追求建筑低成本,造成智能系统成了摆设。
(2)智能化住宅小区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住宅最要紧的是居住的舒适方便程度,小区建设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而不能将其延伸为高度自动化和现代化的办公室,因此,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智能化应是小区智能化的重点。也有些智能小区过分强调安防,安装了太多的摄像机,使小区居民感觉个人隐私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和尊重。
(3)从业队伍不够专业。
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的了解不够全面,对智能化设计的技术方法和经验不够成熟,尤其在系统集成方面较弱,还需要产品厂家和系统集成商的支持;开发商缺乏对总体集成和系统更新与扩展的考虑,往往边招标、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造成返工、浪费严重;施工队伍素质较差,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造成施工效率低;物业管理公司缺乏管理智能化住宅的经验,以及管理层次与能力低下,造成后期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4)要从管理入手,解决好有关行业间的谐调问题。
智能化产业是个跨多个行业的项目,涉及消防、邮电、安保、自动控制、公共卫生等多个部门,从立项、设计、施工、装饰、物业管理,跨过的行业大多都是法规、标准各自独立。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人管理入手,在相关部门间做好协调,在跨行业的管理问题上加强联络和协商,制定跨部门的管理规定,共同探讨发展的课题,促进行业的进步。同时,还需要提高行业自律,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使小区的智能化功能得到充分利用。
(5)太阳能及环境能源的利用技术研究有待提高。
随着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匮乏,应加强节能技术、生态技术、环境效应等技术与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智能设备
与智能房屋相互适应的设计与技术的研究,使智能住宅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发展前景:从智能化社区到数字化社区
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无孔不入的数字化信息,不仅改变着人们工作、商务的模式,也开始全面改变人们生活的观念,因此,数字化社区的概念便应运而生,成为比智能化社区更高的社区形式
所谓数字化社区,就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这种数字化的网络系统,使社会化信息提供者、社区的管理者与住户之间可以实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先进性以及多态的表现性,加上各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而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区。数字化社区是由于有一个数字化的平台,数字化社区比传统社区的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更加丰富的文化、更加全面的服务。未来的数字化社区应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数字化社区成为人文社区。当各种类型的“数字社区”都建好以后,应该从为数字文化发展构建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入手,提炼数字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使人文精神成为人们在数字化世界生存与交往的精神支柱,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旋律。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居民的人文教育,提升居民的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以更好地构建适应人类生存与交往的“数字人文社会”,并使之与现实的“人文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数字化社区成为科技社区。数字化社区应该是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且具有高尚文化品位和科技水平的社会基层区域,这就不仅对政府构建信息化平台和控制管理平台、提供物业服务和信息资讯服务等提出了要求,也对社区居民的科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应以数字化社区建设为契机,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渗透、融入到数字化社区的建设,加快科学技术普及的力度。
数字化社区成为绿色社区。“绿色社区”不但是指社区内环境的绿化美化,而更多强调的是社区的环保、节能等生态效应。一个没有环保意识的社区在未来的建设中是没有生存余地的,因此数字社区要左手抓信息化,右手抓生态,同时还要有节能指标体系和技术政策作指导,只有这样数字化社区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鹏.谈智能化小区[J].中国智能建筑信息网,2004,(5).
2009年6月,卫生部就宣布,先期启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些项目涉及面广,对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将直接惠及亿万群众及家庭。其中就有多项直接涉及妇女儿童的保健服务,包括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以及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和0~3岁儿童保健系统保健服务项目等。中央财政已下达服务项目补助资金,标志着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正式启动。
社会的发展使得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妇幼卫生自身业务和管理的提升完善也就显得越急迫。2009年8月中旬,妇幼信息化标准与信息化建设管理论坛在内蒙古包头举行。这是新医改后,全国妇幼卫生信息化领域的首次全面集结。参会的代表已经感觉到,妇幼卫生信息化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新医改背景下,动作一向快捷的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会上有专家表示,妇幼保健中心承担的有关课题任务,就是帮助卫生部加紧研究制定专门针对妇幼卫生工作的监督和测评体系。妇幼卫生所承担的一系列重大任务和工作的基础,都离不开基础信息的采集和覆盖全行业信息流的通畅,否则,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对于诸如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执行到位情况、行业监管,就只能停留在原有信息滞后导致事后评估的状态,对于业务的实际运营状况更会是“两眼一抹黑”。
挑战当前
回顾妇幼卫生信息系统的发展史,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早期起步(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1990年,工作方式以妇幼卫生年报、纸质报表和手工汇总为主。第二个阶段为中期探索(1990年至2003年),单机版的妇幼卫生年报软件,纸质报表电子化,手工汇总加计算机汇总,在这一时期于1996年完成了妇幼卫生监测“三网合一”,包括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孕产妇死亡监测和出生缺陷监测的部署。第三个阶段为提高发展的时期(2003年至今),电子邮件传输妇幼卫生年报数据、妇幼保健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信息系统网络支撑平台研制、妇幼保健机构监测网络直报全面铺开、妇幼卫生监测的网络直报启动、妇幼保健服务记录表单规范、基于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妇幼保健信息系统。
众所周知,在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路程中,不乏信息孤岛、系统分割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同样困扰过妇幼保健信息化。2009年,当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化被推向前台时,妇幼保健的信息化也开始紧密部署。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规定,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同样,在国家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中,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规定为继续实施的项目之一,以求达到保障母婴安全,进一步提高住院分娩率,逐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
据悉,中央财政2008年投入19.04亿元,对中西部地区22个省(区、市)所有县(市)的814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其中对西部地区按每人400元补助,对中部地区按每人300元补助。2009年,中央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将项目范围扩展到全国所有县(市),对全国1186万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补助标准不低于2008年。
而在2009年开展的项目中,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以及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都是妇幼保健的重点项目。为达到项目目标,与会专家提出,必须做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的基础信息统计、分析和管理工作,对辖区内孕产妇数(包括农村户籍孕产妇数、非农村户籍孕产妇数、孕产妇总数)、活产数、住院分娩人数、孕产妇死亡数,资金使用情况及节余情况等按季度逐级报送。
在妇幼保健工作中,信息技术究竟能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有专家表示,第一,能直接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 第三,对政府的投入进行总体评价; 第四,是实现政府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 第五,是对妇幼保健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和评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第六,是进行社会宣传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支持系统。
据悉,未来妇幼保健的信息化工作会朝着三个方向发展: 统一部署,改变目前数据出自多个部门的现状,形成全国统一的信息收集、传输体系,同时解决安全问题,达到卫生信息工作的有序发展; 区域规划,以区域为单元,对卫生信息的采集、管理进行统一规划; 完善系统,加快妇幼卫生等各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
“一盘棋”互动
以信息标准化推动全行业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一直是七年前才成立的国家级妇幼保健中心孜孜以求的梦想。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妇幼保健中心克服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管理分散等不利因素,不仅大幅度改善行业统计指标年度报告的时效性,而且,还在全行业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了日常办公业务信息的流转和公开,完成了卫生部下达的妇幼卫生信息标准化课题。
这恰恰暗合了卫生部层面以信息标准化推动卫生信息化的思路。5月中旬,卫生部印发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的通知; 7月底,卫生部网站公布了其组织专家起草的《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卫生部在标准化问题上的态度空前坚决。在“打好三个基础、建好三级平台”的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建设蓝本下,卫生部明确表态,要在公共卫生领域,推行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平台; 在临床信息化领域,推动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
新医改方案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支柱”之一,而且是惟一的技术支撑。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将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逐步实现高效统一、互联互通为目标。要实现这样的建设目标,“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三级平台,提升业务系统”是必经之路。
据介绍,标准化居民健康档案即加强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制定统一的、适应各方面需求的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和规范。国家电子病历基本架构即根据居民健康档案和各个业务领域管理的需要,研究制定适合中国中西医特点的电子病历基本内容和应用规范。卫生信息标准与数据字典则是加快卫生信息标准与规范制定,确定各个业务领域数据集和元数据,提取公用数据元,形成数据字典,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信息交换的基础。三级平台则是指市级、省级、国家级平台。提升业务系统包含了人人拥有医疗保险,享有公共卫生服务,普及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基本药物供给,加强医疗卫生监督,整合卫生管理平台。
有关专家表示,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它既不等同于“病历”,也不等同于“社区健康档案”,而是架构于区域范围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之上的、以“人”为中心的个人健康数据。电子病历是现代医疗机构临床工作开展所必需的业务支撑系统,也是居民健康档案的主要信息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记录。电子病例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电子病历不等同于“医院信息系统”,它是重点针对个人在医疗机构接受各类医疗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信息的数据集成系统。
未来居民健康档案将覆盖每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其内容必须从婴幼儿出生便开始采集。健康档案的内容来自于基本信息、问题摘要和服务记录三方面。系统构架包含8个生命阶段、健康和疾病问题、卫生服务活动(干预措施)的三维概念。
据了解,卫生部正在组织专家研究的电子病历三维模型,将遵从时序性、层次性以及逻辑性。内容来自于病历概要、住院病历记录、健康体检记录、转诊记录以及法定医学证明及报告和医疗机构信息。
呈现新亮点
妇幼卫生信息化不可一蹴而就,循序渐进是每一个成功“案例”的必然路径。
2006年,天津市“十一五”公共卫生重点项目《三级预防减少传染病危害 控制出生缺陷》出台,从孕前专项疾病筛查、产前专项疾病筛查、产后救助三方面入手。基于网络不健全、人员不到位、信息不真实、工作低水平,天津市启动了《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2008~2012)》。
据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信息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规划,天津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从妇儿健康网站等公众平台、法律证件、HIS、系统管理五方面进行了框架规划。在统一应用框架下,以实现高度数据共享,消除数据“孤岛”为原则,以达到为管理与决策层提供结果,以详细需求分析为基础,业务、管理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紧密配合、分工合作为目标。重点设计妇幼卫生信息基础平台,以数据共享为目标,基础平台与各个分系统的应用数据依照一定的规则确定其共享程度和存储位置。
到目前为止,天津市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基于统一平台的十几分系统,每个分系统均在基本功能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天津市妇幼保健业务流程的特点加以扩充和细化; 一些分系统或子系统已超出了基本功能规范的范围; 妇幼卫生信息网络直联至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残联,可以满足直接授权的远程终端查询并输出相应报表,全市各单位的业务开展情况,数据经过验证真实准确。
此外, 天津还完成了全市妇幼保健三级信息网络的建设,实现600多家医疗保健机构和相关单位联网; 通过Internet,连结远程工作站1300多台; 注册用户达到2000多人; 高峰时同时在线操作可达到600多人。
上海市长宁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从2002年开始。长宁区卫生局以数字医院为抓手,统一部署实施了医院临床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了临床诊疗信息系统(CIS系统)全覆盖。至今已部署实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CHSS系统),同时自主创新开发全科团队信息系统(TIS系统),并通过三大系统间对接进一步激活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中心、站点、家庭”全流程信息化整合的工作模式。在公共卫生领域,长宁区开发完成并投入应用了“诊疗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预警监测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管理应用的效能。
据介绍,2008年12月份正式验收的《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课题,基于3T Net网络构建了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共享系统,建立了数据整合和交换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及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开发了区域健康档案应用共享子系统、区域诊疗信息应用共享子系统、区域医学影像应用共享子系统、社区综合健康卫生服务子系统、社区全科团队服务管理子系统、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互动服务子系统,向着数字惠民、决策支持、支撑改革三项目标不断靠近。
采访手记
期待妇幼卫生信息化的突破
妇幼保健工作很不容易。曾经,某地的妇幼保健院引进了一名懂信息技术的男性大学毕业生,如同稀世珍宝,吃的、用的以及取媳妇的事,领导亲自过问,就是要留下人才。一些妇幼保健工作者,为了保障母婴安全,甚至自己垫上住院费让待产的贫困孕妇到医院生产。
同样,妇幼保健的信息化工作也是从一张白纸开始,最初甚至举步维艰。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成立时,做信息化工作的只有当时信息中心主任汤学军一人。汤学军在临床一线工作过,搞过科研项目,而后前往武汉计生委工作,负责计生委信息网络的规划和建设,最后来到妇幼保健中心担任信息管理部主任,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他曾向记者吐露过,妇幼保健的信息化一开始就他一个光杆司令。
*建筑面积上能提供空间尺度上的可行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一般为1000~3000m2,根据服务人数可做适当弹性调整。普通高层建筑的标准层面积从经济性合理性的角度,一般为800~1500 m2(除大型商业、办公综合体),其裙房面积根据使用功能不同,有一定幅度的扩张。这就为其成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效载体提供了空间尺度上的可行性。
*提高建筑本体的利用率
底层使用率较高,二层及以上楼层空置率较高往往成为当前高层建筑裙房的使用现状。开发时的定位单一、各类商业功能的设置重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选择合理区位及建筑载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能满足居民对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又使建筑本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在交通布局及流线组织上具有优势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总体规划布局,根据其服务范围和人数以及内部功能的差异性,需要各入口分流、避免不同病症人叉干扰,有效组织人流。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应留足与社区主要道路、周边建筑的采光距离及有效的消防通道,对社区中心的各个出入口应做出全面、合理的布局与安排。高层建筑的总图布局时,由于自身尺度等原因,其采光间距及消防间距与周边建筑之间留有较为宽松的距离,且四周道路(车道及人行步道)较为便捷,这就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置入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流线组织条件,方便各个功能性入口的合理布局。
高层裙房建筑本体优势
*柱网尺寸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高层建筑的裙房功能大多定位于商业、餐饮娱乐、展示、公共服务等,其所要求的柱网尺寸较大且布局规整,常见柱网尺寸为6.9m―9.0m。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单元功能房间面积要求不大,普通诊室面积要求10以上,面积较大的房间如健康教育室、预防接种室等面积要求为40~65。高层建筑裙房的柱网尺寸有利于将这些功能房间进行有机组合,并为其灵活布置提供了空间上的可能性,也为不同功能单元之间的相互结合与联系、交通体的合理连接带来了可行性与适应性(见图1)。
*结构体系的改扩建可能性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置入高层裙房,首先其自身交通流线较为复杂,其次要做到服务中心人流与高层建筑其他各部分人流有效分隔,这都要求结合具体功能对裙房部分进行改扩建,增设楼、电梯等交通体。高层建筑通常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或框剪结构,承重结构的独立性较好,围护体系的可变性较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需要的改扩建提供了可能性。
*结构层高的优势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功能空间对建筑层高有一定要求,大部分房间净高要求不低于2.8 m,并且层高上部根据服务中心的建设规模和档次应预留吊顶、空调系统、暖通系统、防火系统、照明系统、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及医疗系统管道系统所需空间高度。高层建筑裙房结构高度常见尺寸为3.9 m~5.7 m,在满足服务中心对层高和净高的要求方面有其较为明显的优势。
*配套设施的完善性
高层建筑裙房内各类设备如强电、弱电、水、空调、消防等配置齐全,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需的各项设备要求,同时可避免单独建设的资源重复消耗(见图2)。
设计策略
*选择合适的空间载体
选择合适的高层建筑裙房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载体是左右服务中心最终使用效果的重要一环。在实践中,要求设计师根据所设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模、服务人数、服务半径及所在的区域特点等因素,合理选择交通组织流畅、受周边建筑影响较小、面积大小合适、平面形态规整、采光通风良好、配套设施完善、结构有利于改扩建的高层建筑裙房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效空间载体。
*确定各出入口的位置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其服务范围和人数、功能、流程、管理、卫生、安全等方面要求,需要各入口进行分流以避免不同病症人叉干扰,并有效组织人流车流。在建筑设计中,按门急诊入口、康复保健入口、后勤服务入口等进行总体设计,且主要入口应设置在相对独立区域的建筑首层。
*建立功能单元模块
模块化设计是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的设计对象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的定制化设计,以满足基本要求一致情况下各种灵活可变性的需求。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计中,既可以简化设计流程,缩短设计周期,又便于统一管理及设备设施的配套,有效地控制造价、降低建设成本。同时,依据模块化弹性可变的特质,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不同规模、服务人数等需求,产生出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应对策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医疗服务功能包括临床科室、预防保健科室、医技科室和管理保障等。在实践中,依据构成各部分功能的具体房间的使用性质、区域关系、总体流程及相互组合模式等,将卫生中心的具体功能部位划分为以下八个单元模块:入口接待区、门急诊区、诊疗区、医技区、预防保健区、病房康复区、手术区、行政办公区。各单元模块的面积比例可根据具体规模及服务对象进行微调,如以老年社区为主的服务中心应适当加强预防保健区及康复区的面积配置(见图3)。
*功能单元模块的设计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具体功能单元模块设计中,首先应以重点模块为核心,优先考虑需要良好采光通风的单元模块的布局(如门急诊区、诊疗区),以单元模块的人流量、使用效率及相互流线关系确定其各自所在楼层的分布,以两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用模块的形态简要示意在不同柱网开间下的各功能单元模块的总体布局(见图4);其次,依据柱网形态,将模块内的基本功能用房(如医技区的X光室、心电图室、B超室等)与模块内的水平或竖向交通有机组合,使之产生出应对于不同柱网尺寸的匹配性与灵活性(见图5);第三,各单元模块应形态规整,空间简洁明晰,在连接方向的尺度应尽可能一致或接近,便于各单元模块的相互组合。第四,对于一些与其他单元有紧密联系的功能单元模块(如入口接待区、门急诊区等)应考虑设置一些模糊空间,使之产生较强的弹性与空间适应性,为同一模块与不同模块的连接与组合带来可能。
*功能单元模块的组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个功能模块单元的组合,首先应根据功能、流程、管理、卫生及安全的要求进行整体性考虑与布局。并在满足基本功能需要的同时,适当考虑未来发展。做到功能分区合理,建筑布局紧凑,管理方便,减少能耗,流程科学,洁污流线清楚,内部交通便捷,避免交叉感染。
在综合医院流线组合设计中,各科室之间常采用两种主要的水平交通骨架模式:树枝状联系模式、辐射型联系模式。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规模和使用特点,尤其针对高层建筑裙房空间内设计服务中心的特殊性,在建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柱网关系、裙房平面形态及不同卫生中心的具体功能要求,常采用单内廊式、复廊式与组合式的连接方法解决各单元模块的整合问题(见图6)。
*交通连接体设计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设计中,水平和竖向的交通体(走道、过厅、楼梯、电梯等)是连接各功能模块的核心要素。高效、通用的交通空间设计,对加强功能模块间的联系、减少医患人流交叉、患病就诊人流与保健康复人流的干扰等医疗空间设计关键问题的解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交通连接体的设计中,首先应考虑与入口接待区紧密联系,具有视线可达性,方便就医人群使用;第二,竖向交通体往往需要对原有裙房结构进行改建,应充分考虑结构的承载性,且与原有建筑交通流线相互独立;第三,交通连接体的无障碍设计、人性化设计是衡量新时期下医疗建筑品质的重要标准,在设计中应得到高度重视。
*个性化、人性化设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模、建筑面积虽然较小,但作为医疗体制建设体系的基础单位,其面对的就医人群相当广泛。在具体设计中,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公共空间色彩的运用、人工照明的层次、绿色生态节能、材质质感的表达、无障碍设计的考虑等诸多方面的细节都充分体现了设计中的个性化与人性化,也是决定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品质优良与否的重要因素。
*识别性与标识设计
0引言
节能降耗在各行各业中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主要是介绍电气设计中节能降耗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设计原则,具体应该如何做做出简要的介绍。
1节能降耗的意义
节能降耗,节约资源是国家对于各个行业鼓励做到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电气设计中节能损耗占据的意义,就必须先要了解节能损耗的基本概念。
1.1节能降耗的基本涵义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在电气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节能降耗,对此,其简要的含义就是,在进行建设工程的设计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建筑节能方面的相关规定、标准,通过一些比较合理的手段,在满足建筑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在建筑设计、使用过程中能量、资源的损耗。对于电气设计方面的节能损耗的基本要求就是,对于建筑物来讲,既要保证整栋建筑的电气功能齐全,用户居住舒适满意,还要尽量地减少能量的损耗,以此来达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对于电气设计中的节能降耗的问题,涉及到的问题有很多,涉及到的部门也有很多。比如来讲,首先,这种问题首先需要得到国家有关政策以及法律上的支持;其次,对于我国电气设计行业的节能标准来讲,有关部门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标准的制定;最后,建筑的施工单位根据具体本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对应的标准,将节能降耗的设计应用于实际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相关的设计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节能意识,保证整个建筑工程中能够实现节能降耗。
1.2节能降耗的重要意义
在电气设计过程中,使用的节能降耗的措施,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资源,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①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虽然在全世界看来我国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人均资源还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所以,总体所来,我国的资源还是比较匮乏的,节能降耗在每个行业中都是必要的。现如今,在我国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计成本的消耗资源,从而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以实现可见利益最大化。从这方面看来,电气能源的消耗,成为了社会总耗能的重要方面。根据实际的数据分析,电气耗能在建筑总体耗能中占据了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且建筑耗能在社会总体耗能中占据了百分之三十左右,所以实现电气设计的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人口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就直接造成了建筑电力需求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这种需求与国家电网的供电能力来讲是十分巨大的,整体的态势是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关系,这样的关系直接影响居民用户的用电体验以及用电的舒适程度,在用电高峰期时会出现电压低,电压不稳定的现象,这种问题应该尽量去解决,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③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在整个国家的发电行业中,相比起水力发电,核发电等等来讲,占据大部分发电量的是火力发电。虽然现如今无污染的发电技术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火力发电在发电量中占据主要地位。火力发电,相比于其他发电技术来讲,产生的废气废水是比较多的,是我国环境的主要污染物。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实现电气设计的节能降耗,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节约都具有积极的作用。④对于我国的建筑行业来讲,为了能够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的基本素质,与世界国际潮流接轨,需要积极响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实现建筑行业电气设计的节能降耗。
2节能降耗的基本原则
在建筑行业电气设计的节能降耗的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的原则:
2.1不破坏建筑的基本功能
在进行电气设计使用节能降耗的措施中,需要保障整个建筑的基本功能。我们这里所谓的建筑就是为所需要的人建设的,整体的建设工作就是为了能够保证用户的正常的生活需求,所以基本功能是必须要保障好的,不能为了节能降耗而影响住户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比如来讲,不能为了节约电能,而使用光线比较暗的灯泡,或者是使用制冷效果比较差的空调等等,这些事情都是坚决不可以发生的。
2.2减少浪费节能降耗措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到就是减少浪费。这里所说的浪费,主要是指资源的利用不充分,这在整个的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现如今,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创新,很多技术的产生都是为了能够减少浪费,做到节能降耗而产生的。在电气设计的过程中,有一个比较常见的浪费资源的现象,就是供电线路的损耗以及变压损耗。对此,我们更应该加以重视。
2.3符合经济效益的需求节
能降耗措施实施之后,不仅需要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而且要达到经济效益的目的。这里所说的经济需求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对于节能降耗要有度,不能过度,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盲目追求节能,导致有关的建筑企业无法有效地回收投入。②节能降耗要符合国家的标准,不能够只是为了降低成本而导致整体的工程不达标。
3节能降耗的具体措施
对于节能降耗的使用措施中,不仅仅表现在设计中,而且还体现在使用上。
3.1电气设计中的节能降耗措施
在电气设计中的节能降耗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现供配电系统的有效节能。现如今,我国的供配电系统在设计的时候,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建筑中负荷量的等级以及相应的分布等实际情况来进行的。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建筑中用电的稳定,还要在其中体现节能降耗的原则。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入手:首先,为了减少在配电过程中的变电损耗,整个的供配电系统应该尽量简单,变电的级数应该尽量的少;其次,为了减少线电路的损耗,对于输电线路的横截面积,电阻率以及输电线路的长度都应该进行合理的控制以及使用(P损=I输电线^2*r输电线=(P输/U)^2*r);再有为了减少无功功率的损耗,提高整体的功率因素,(cosφ=有功功率/视在功率)可以添加一些补偿电容,使用内置补偿电容等;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取并联电动机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合理的选择,防止出现“车大马小”这样资源浪费的问题或者是“车小马大”这样设计不合格的问题。
②合理选择控制方式。根据照明使用频繁程度等特点,可采取分区控制灯光或适当增加照明开关点。对各个功能不同的地区选择各种不同种类的开关。对客厅、卧室、病房等床点位置以及KTV、酒吧、餐厅,可装配调光开关;酒店的客房装配节电钥匙开关;室外或公共场所使用程序控制式光电自控装置进行照明控制;路灯采用分组控制模式,建议装配夜间节能控制装置;楼梯过道、卫生间、雨蓬及其他人员停留时间较短的地点安装定时开关;卫生间内安装远红外线开关控制(带光控)的灯具;排气扇选择另一只红外线开关(不带光控),保证天黑有人时灯亮,只要有人(日、夜)排气扇开启。有了这些装置,卫生间灯、排气扇控制问题就迎刃而解。就目前来讲,常用的定时开关主要有触摸式延时开关、声光控延时开关、红外式延时开关。
③实现电动机运行的有效节能。在设计中,还需要注意电动机运行的有效节能。首先,为了减少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素,要对无功功率进行就地补偿;再有就是要尽量避免空载、轻载这种浪费资源的现象的发生;最后要进行的就是合乎实际的优化调节。
④采用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太阳能属于一种少污染、环保、免费的优质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对太阳能、风能的研究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我国拥有世界先进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被广泛用在加热、提供生活热水等方面,但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并不普遍,太阳能在建筑节能照明方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要加强自然光和光线照明技术的研究。有的建筑玻璃很多,可以利用天然光代替建筑内部供电,实现白天不消耗电能也能保证室内照度充足。近几年兴起的光线照明节能方式,可以对室外光线难以照射到的地方补充光照度,这种光照补偿方式经济环保,而且不消耗人工能源,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3.2电气使用中的节能降耗措施
在电气使用过程中节能降耗的措施,与电气设计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是相互独立的,其主要表现在减少资源的浪费上。使用过程中的节能降耗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养成随手关闭用电设备的好习惯。这是在整个使用过程中降低用电设备浪费资源的最有效的手段。在离开房间或者是处于无人使用的时候,我们要关闭不必要使用的设备,尤其是不产生社会价值的设备,比如来讲无人房间中的照明系统,制冷系统;晚上无人商城中的无人电梯系统等等。②在满足基本功能是基础上,尽量使用节能的电器。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及世界的发展潮流,各种的节能电器应运而生。在日常中,我们可以尽量使用节能电器,比如收拾节能电灯泡,节能空调等等。
4小结
节能降耗不仅仅是我们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更是我们积极响应世界节能号召,与国际潮流接轨的重要政策之一。节能降耗技术是每个建筑设计者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整个的节能降耗技术是一个设计范围比较广,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从设计这个根本上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文主要就电气设计节能降耗的措施做出简要的介绍,希望读者对其有简单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谢晓丹.浅谈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措施[J].城市建设,2009(07).
[2]陈晓林,王胜利.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及节能问题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1).
2007年,《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出台,提出了四大主要任务,实践证明“十一五”期间,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中医药信息技术日益普及,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和加强,以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服务为重点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此期间,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制修订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和其它一系列中医电子病历相关标准,初步建立了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共享与开发技术平台。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尚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不够,信息孤岛依然存在。
“十二五”是中医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改、实现中医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强调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的任务,首次提出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建设,提出构建中医药标准信息平台和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以推进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的实现。
建设者的实际需求
就像不同国家的人一定要有共同语言才能沟通一样,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的实现需要有共同的基础,标准就是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操作的基础。
由于缺少相关标准,各家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都是以满足自己医院的需求为实施目标的,各信息化建设厂家投入较大,存在开发、实施、测试、上线时间长等问题,造成上线前后医院内部协调工作过于繁杂,信息化建设阻力大,满意度低。
中医药信息化的标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发展的瓶颈问题,阻碍了互联互通的实现。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的一系列卫生信息标准中,特别是在《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等35项强制性卫生信息标准中,中医药内容亟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