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09:20: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乡村振兴案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绵阳市东南部,辖区幅员面积2659.38平方公里,辖13个乡、49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932个村、110个社区,全县户籍总人口141.4万人,是全省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
囿于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规模,三台县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全县城镇化率为37.5%,低于全省12.9个百分点,相当比例的农村地区人均占有资源少,产业基础薄弱,交通不发达,脱贫攻坚任务较为艰巨。2014年全县共识别贫困人口超过8万,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40个。同时,三台县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全县范围内南北差异、东西差异较大,约30%的贫困村、贫困人口聚集在南路乡镇。
近年来,三台县针对南部贫困区域发展滞后、诉求多元、问题交织,靠单兵突进、单点改革难以奏效等实际情况,抢抓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市丘区农村扶贫攻坚示范区(简称综改区)建设契机,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主动探索,集成实施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定向颁发经营权证、“三变”改革等15项省市县改革试点,着力探索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互促发展新路子,实现了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融合互动。综改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7600元增长至2018年的15166元,保持年均13%的增速,9个贫困村4862名贫困人口提前实现脱贫摘帽,相关改革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专题报道。
二、做法
(一)构建“双区”叠加推进机制,形成市县联动、三方共建的工作格局
坚持综合改革与脱贫攻坚“双区”叠加、互促互动,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群众三方作用。
一是市县齐抓共建。建立市、县、乡、村、社齐抓共建,五级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市、县分别组建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前线指挥部,落实2名县级领导任副指挥长常驻前线指挥部一线指挥,选派3批170名市县机关干部到指挥部挂职或村任第一书记(副书记)和乡镇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
二是社会各方支援。明确社会投资、群众投入等以奖代补政策31条,策划包装项目180余个,引进铁骑力士、可士可、牡丰、梓商等农业龙头企业18家,累计吸纳社会投资3.2亿余元。与清华大学、中国农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院校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和远程教育培训基地,成功纳入中国工程院“村镇规划建设重大课题”调研点,形成专家咨询与技术支撑的“区校合作”新模式。
三是群众主动参与。县财政设立300万元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基金,吸引65名在外务工人员回乡成功创业。制定《综改区项目推进办法》,对村民筹资修建村社道路、维修塘库堰渠、自建农业设施等分别按照一定比例予以补助,明确“村民筹资额度达到项目总投资30%以上的,可采用村民自建方式进行”。
(二)构建“双轮”驱动建设机制,形成规划引领、建管同步的发展态势
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同步,实现“输血”“造血”双轮驱动。
一是多规合一。坚持“丘区风貌、新村功能、农家情趣、现代品质”于一体,聘请清华大学、中国农大等规划机构,同步编制示范区总体规划和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4个专项规划及11个镇乡的总规和控规,明确城镇、产业、生态三类空间布局。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加快构建“乡—村—社”三级管控体系,推动规划落实。
二是整合项目。坚持资金用途、管理权限、实施主体“三个不变”,采取“一个部门牵头、一张图纸设计、一个标准验收”,授权综改区指挥部“双审双签”全程把控。3年累计整合实施各类涉农项目46个、资金9.96亿元,建成县乡道路74公里、村社道路355公里;整治渠道450公里,新建山坪塘90口、蓄水池60口,新建高标准农田近万亩,实现水网、田网、路网、电网“四网配套”。
三是创新服务。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土地“三权分置”,探索定向颁发土地经营权证500余宗,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培育家庭农场、专合社148个,连片建成甜橙、藤椒等基地3.5万亩。探索“互联网+定制农业”,建成1个区域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和20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实现电商交易额516万元。开展政府购买水稻植保公共服务试点,作业面积2万余亩,亩平直接创收92.1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组建农村资金互助协会5个,累计发放借款260余万元;与农商行合作创设“产业扶贫贷”,落实300万元分险基金,由银行放大10倍进行放贷,撬动社会投入1.8亿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被评为2017年“四川省十大金融创新案例”。
(三)构建“双带”同步受益机制,形成多方合作、长期共赢的脱贫路径
坚持“带动贫困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通过“产业+扶贫”,推动精准脱贫、同步收益、多方共赢。
一是四方分成互惠共赢。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组建甜橙种植专合社,引进可士可公司发展甜橙产业。专合社委托公司代建代管基地三年,盛产后由专合社统一经营管理,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并按1元/斤保底价回收,收益按照农户、公司、专合社和村集体四方“7:1:1:1”分成。目前已建成甜橙基地2000亩,入股农户1200户(贫困户172户453人),盛产后可带动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是股权量化精准扶贫。采取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组建水产养殖专合社,发展台湾泥鳅净水面养殖。探索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整合财政补助资金量化到合作社成员,整合扶贫产业周转金和社会帮扶资金作为贫困户集体股本,集体股本收益80%由贫困户按人分成,20%建立脱贫巩固基金。目前已发展泥鳅养殖和稻鳅共育基地350亩,带动6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三是代养代管无本增收。与铁骑力士公司合作,在试点村建立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合作社,通过综改区“产业扶贫贷”和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解决合作社代养场建设资金,公司提供鸡苗、饲料、设备、技术,合作社负责鸡苗代管代养,鸡苗成熟后由公司按3.15元/只支付代养费,优先安排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参与管理,促进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并实现“无本增收”。目前已建设金鸡代养场6个,出栏土鸡80万只,代养收入252万元,带动农户220户(贫困户200户),户均增收7800元。
四是内股外租保底分红。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旅游度假股份合作社,引进四川牡丰公司发展油用牡丹产业,集中打造“九龙山•牡丹谷”乡村旅游景区。利用农村土坯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采取统一规划、政府补助、众筹集资、入股招租等方式,将农户闲置房屋流转整合,建设集休闲、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客栈式居民点或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业。公司支付入股农户400元/亩保底租金,并将当年景区收益的30%按照入股农户、村集体、贫困户“7:2:1”的比例进行二次分红。目前已带动入股社员人均增收1390元。
(四)探索“双盘”联动合作机制,形成资源整合、创新利用的发展模式
坚持“盘活农村资源要素、盘活群众参与意识”,全面开展“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试点。
一是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在综改区36个村组建集体经济、土地、劳务、旅游(度假)、置业等5大股份合作社110个,吸纳21000余名群众入社。其中,土地经营权入股4500户、25000亩;劳务合作社入社7400余人,承揽藤椒、麦冬、蔬菜、油用牡丹种植采收和泥鳅养殖等劳务业务,实现劳务收入500万元、带动人均增收3134元。
二是激活农村内生动力。以盘活集体资产资源为着力点,建立公司制、股份制、合作制等不同类型的集体经济组织,探索资产运营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产业带动型、土地经营型等发展新路径。依托五大股份合作社,以“百企帮百村”为契机,投入帮扶资金物资近1200万元,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股东)”模式,吸纳困难群众就近就业9300人次,通过入股分红“找钱”、有偿服务“挣钱”、盘活资产“生钱”三种方式,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实现村企共建、互利共赢,逐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三是规范产权交易机制。构建以“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核心、“镇村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为基础的“1+N”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制定农村产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完善交易规则和流程。开展省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设立300万元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资金,发放产权抵押流转收益贷款1540万元。依托产权(股权)交易平台,将资源向全社会推介,综改区流转交易土地11万亩,实现股份制、规模化经营耕(林)地6万余亩。
三、启示
三年多来,综改区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取得了区域发展历史未有的巨大进步,在基础设施、环境改善,特别是产业发展上有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破题丘区脱贫、助力乡村振兴的三个核心方面:
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以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必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各种方式推动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艺术深植于中国大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沉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艺。各类文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文脉。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及一种贴心的民俗除了其本体的感染力、技艺的娴熟性,文化内涵上也总是贴近民众接地气,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渊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对于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优良品德、传播主流价值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不仅在“形”,更应在“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乡村发展与文化艺术建立了更为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同时为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文化认同、共筑“美丽乡愁”的战略基础,更是加速乡村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3、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认知能力,可以促动他们从被动的参与乡村建设到主动的投入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
从世界上一些乡村发展富有特色的经典案例来看,英国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传统文化,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乡村;德国的施雷勃田园被誉为童话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大型国际基地。借鉴这些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因地制宜、特色化、艺术化是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 推进升级版“三下乡”,精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推进智力下乡,助力乡村谋篇布局。乡村文化振兴,统筹规划是关键。必须立足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更高的视野和长远发展战略做好布局。目前,一些乡村文化项目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缺乏规划、缺乏整体推进的现象,如盲目的打造花海、无端建造洋项目、重复建设风情区等。因此,急需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地推动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使命,上下结合,梳理乡村的文脉和文化基因,关注和把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推进作品下乡,挖掘内涵创特色。乡村文化振兴要强调个性、强调特色。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尊重当地的资源环境、尊重村民的发展愿望和需求,还要关注乡村的未来和设计的可持续性。就目前农村的文化团队而言,他们无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品牌的打造,需要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完善后进行植入。如通过输入表演性作品(如文艺展演、民艺展示) 充实乡村文化舞台,美术与设计人才去从事村庄美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包括景观) 的打造,从而形成民俗风情与产业特色突出、个性语言鲜明的乡村文化。
3、推进人才下乡,提升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需要建立更多的平台,让各方力量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建设的合力。推进文化艺术人才下乡,有效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和优势,多渠道着力推进文化建设。文艺的生命之源是创新,广阔的乡村大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通过实践,为艺术家开阔视野与思维提供无限可能性;通过实践,也可以发挥村民自主性,激发源动力,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主体持续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关注村民的需求与亮点的展示,挖掘特色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与载体,从而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二) 拓宽与完善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在授课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来看,人才需求是多元的。影视动画教育以农村题材为切入点,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双创人才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也能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具有竞争性的人才。具体的课程教学可尝试将乡村发展的现实案例应用于影视动画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作品制作的机会。专业授课中还应结合新媒体相关知识,在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尝试参与新媒体传播的相关项目,激发他们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各大院校可与影视动画行业相关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技术层面的实践机会,可与地方政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走进乡村,进行体验式学习,实现对理论学习的发展和升华。
乡村应该成为影视动画专业教育重要的实践基地,而新媒体技术和双创思维应该成为影视动画专业教育的指导方向。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融合,为学生打开专业实践的新窗口。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荣誉感、提高全国人民凝聚力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之一,展现农村新风貌题材的影视动画无疑成为一股重要的新兴力量。在此背景下,影视动画专业大学生应承担起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乡村面貌的艺术创作和传播责任,在新媒体视域下探讨农村题材影视动画的艺术展现方式。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和艺术元素,乡村文化是展现民族特色的重要支撑,将影视动画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相融合为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开辟了重要渠道。
近些年,陕西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乡村经济、推动乡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需求,依靠乡村内在力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道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结合地理核心素养对教学目标调整如下:
二、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们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陕西礼泉袁家村,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以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设计典型的、身边的案例,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提前下发“陕西礼泉袁家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学案让学生查阅,有效地运用讨论法、案例探究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的评价。(2)教学难点:旅游资源对区域的影响。4.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5.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图片导入,直扣主题导入语:袁家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名胜古迹和独特山水资源,十年前还是一个只有62户人家的小乡村,如今十年过去,却一跃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第一网红地,被称为“关中第一村”,获得“中国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利用陕西袁家村特色乡村旅游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环节二: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案例中的材料,思考相关问题,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案例1: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境内,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距西安市60多公里,距咸阳市40多公里。号称“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它虽只有62户,286人,却带动了三千多人就业,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集餐饮、零售、酒吧、住宿等多种产业,仅餐饮业的日营业额已超过200万元,一年加上其他收入,基本上超过10亿元。近年来,袁家村打造了以关中院子典型老宅为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住宿产品,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现象。简述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袁家村提出合理建议。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材料,经过探究讨论后,展示讨论结果。主要原因:(1)袁家村距离西安市、咸阳市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后容易返回市区。(2)袁家村旅游主要以关中饮食和关中建筑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合理建议:挖掘袁家村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如美术写生基地等),开展深度体验游。充分利用袁家村周边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唐昭陵+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拓展旅游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改善袁家村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概括作答并点评,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掌握现实中存在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评价。设计意图:以陕西乡村旅游袁家村为例,引导学生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袁家村游客留宿较少的原因,同时学以致用为袁家村乡村旅游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梳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案例2:袁家村自2007年始兴起旅游,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如今游客百万,资产已经过亿,2017年年接待游客量更是达到500万人次,被奉为乡村旅游黑马之典范。(1)说出2007年~2017年袁家村旅游人数变化的特点。(2)分析袁家村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讨论结果。(1)袁家村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条件:①与咸阳市、西安市距离近,客源市场丰富。②通过关中乡土方式的重启,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唤回了一代人的乡愁记忆,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吸引力较大。③高速公路、铁路、国道交通便利。④离唐太宗昭陵近,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集群状况好。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利条件:①袁家村旅游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地域组合状况不佳。②袁家村旅游资源的非凡性不突出,游览价值不高。③袁家村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比如餐饮、住宿、购物、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地区的接待能力不强。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旅游规划与设计;通过对身边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材料一:袁家村通过打造以关中民俗和乡村生活为核心内容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景区,形成村景合一、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商业模式。并逐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的既有田园风光,又享时尚生活,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乡愁民俗,宜业宜居,开放多元的特色小镇。袁家村的发展就是陕西乡村旅游富民的一个窗口,乡村旅游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的不光是家庭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文明程度的提升和文化生活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升华,生活面貌的改观以及幸福指数的提高。由此可见,完善的制度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保障。请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袁家村旅游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得出以下结论。有利方面:①袁家村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③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④促进历史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⑤促进地区旅游区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不利方面:①旅游业的不稳定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②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涨。③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④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设计意图:运用时事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关心、了解国际和国内热点事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环节三:知识梳理,总结归纳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旅游资源的形成和保护,能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的影响。
【正文】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司法行政系统“一个统筹、四大职能”工作布局,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主动融入全县中心工作,以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和普法依法治理为重点,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抓手,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和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强化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一、农村法治建设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认真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任务,按照“法律八进——进农村”工作要求,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4.15”国家安全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宪法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督促各司法所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68场次,印发“法律八进”系列宣传册8000多份,进一步提高了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受众面和知晓率;围绕群众关心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宜居搬迁”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宣讲,积极利用“民乐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法宣在线”“12348”法律服务热线、“互联网+法治宣传”等新媒体广泛开展新媒体普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出门有法、抬头也见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二是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按照省厅、市局关于认真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的要求,至目前,共创建新天上姚村、民乐县金山社区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民联镇西寨村、永固镇滕庄村、三堡镇下二坝村、六坝镇六坝村4个村被评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着力培育乡村法治文化,坚持德育和法治教育并举,助力乡村法治文化振兴,投资 50多万元,制作墙体普法漫画、设立法治宣传栏、建设法治文化阵地,打造法治文化长廊,为美丽乡村增添浓厚法治氛围。三是强化农村“法律明白人”和“法治示范带头人”培养工程。结合“法律八进—进农村”活动要求,推动各单位开展“法律明白人”“法治示范带头人”培养工程,至目前共开展各类专题培训23场次,培训法律明白人1376人,法治示范带头人1032人。结合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乡村振兴等工作,着力深化基层法治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乡村“良法善治”新模式,引导各行政村制定完善乡村“四议两公开”议事规则和决策制度,监督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让党员和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的力量;督促各镇村(社区)修订完善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协调各镇、村(社管委、社区)探索打造“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示范村,为实现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四是强化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全县共建成人民调解委员会219个,共有人民调解员932人,其中:镇调委会10个,村级调委会171个;城市社区工作管理委员会调委会1个,居民调委会10个;小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2个,行业性人民调委会15个。至目前,形成了以镇、村(社区)调委会、调解小组三级基础调解组织为主体,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工作”。积极学习践行“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做到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党政联手,努力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维护稳定,着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实效。整合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建立多远化矛盾纠纷解决工作机制。建立多种激励机制,按时发放人民调解员个案补贴,逐步推动落实调委会工作补助纳入财政保障,全面落实调解经费补助政策,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着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补充、司法调解为保障的“大调解”体系。强化人民调解人员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全县171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调委会的作用,每年由各基层司法所积极组织村级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采取以案释法的方式主讲“枫桥经验”的创立背景及主要内容、人民调解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农村(社区)常用法律案例解析及人民调解卷宗实务,针对农村常见问题详细讲解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和办法,切实增强了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至目前,在全省人民调解系统录入全县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人民调解员932人,2020年1-11月份,各类调解组织共调处矛盾纠纷3843件,其中调解成功3824件,调解成功率达99%;持续强化并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加强在医疗卫生、劳动争议、物业管理、妇女儿童权益等矛盾多发领域调解工作。至目前,全县没有发生民转刑案件。
二、存在问题
我局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责任单位,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村级调解工作基础薄弱。村级调委会阵地建设滞后,软、硬件设施严重缺乏,部分村级人民调解员基本都是由村干部兼任,也还存在自身角色感不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保障去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强化。二是经费保障不足。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少,专题培训工作开展相对较少,基层调解员工作方式、手段滞后,化解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和业务素质能力还有欠缺,调解员素质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三是法治乡村建设进展不平衡。个别单位工作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的针对性需进一步提高,法治乡村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工作中,我局将围绕法治乡村建设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特殊人群管控体系建设,深化乡村治理工作,发挥法治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服务保障作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法治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把法治乡村建设和“七五”普法工作向纵深推进。
《2021年度人才工作“三走进三助力”
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区)农业农村局,局有关处室:
现将《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度人才工作“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度人才工作“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泰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4月8日
附件:
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度人才工作
“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根据《泰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实施泰州市2021年度人才工作“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泰人才办〔2021〕2号)精神,制定2021年度人才工作“走进乡间田头,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实践,紧扣服务“六保”“六稳”主题,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工作重心下沉,走进乡间田头,服务农业农村生产一线,着力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竞争力,促进乡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加强特色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力争到2021年底,新培育10亿元级以上产业2-3个,为全市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农业科技人才工作力量。
二、工作举措
1.梳理需求清单。4月上旬,市农业农村局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开展集中梳理,确定2021年重点建设的乡村特色产业(详见附表)。4月底前,各市(区)围绕本地重点建设的乡村特色产业,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乡村特色产业核心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品牌及人才、技术需求等情况,梳理汇总需要解决的相关技术问题,形成需求清单。
2.组建专家服务组。5月底前,各市(区)针对重点建设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当地人才办,从乡土人才、科技镇长团以及省“333工程”、市“311工程”培养对象中,遴选涉农人才,分类别组建相关专家服务小组,建立专家服务小组结对服务机制。
3.开展结对服务。6至10月份,按照“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一个小组服务一个产业”的要求,组织专家服务小组定期开展“一对一”服务,走进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地帮助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指导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三、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各市(区)农业农村局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地专项行动具体实施方案,并根据总体安排,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举措,做好各项协调服务推进工作。
2.加强部门配合。专项行动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市(区)农业农村局要扛起工作责任,主动进位,切实加强与当地人才办、科技镇长团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专项行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3.确保活动实效。各地要高度重视“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落实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具体负责专项行动相关工作。要抓紧组织需求调研,组建专家服务小组,建立定期结对服务机制,开展专家服务工作。要及时总结先进经验,注重宣传典型案例,切实扩大活动影响,确保专项活动取得实效。市农业农村局将定期对各地专项行动相关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
请各地于4月17日前,将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姓名、职务、手机号码发至邮箱409841966@qq.com。联系电话:86893949。
附表:2021年各市(区)重点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名录
附表:
2021年各市(区)重点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名录
市(区)
产业名称
靖江市(2个)
休闲食品、草莓
泰兴市(4个)
生猪、肉鸭、江沙蟹、苏翠梨
兴化市(5个)
香葱、大闸蟹、稻米
海陵区(农业开发区)(2个)
种子种苗、罡杨鲜花小镇智能花卉
高港区(1个)
鲜花园艺、动物疫苗
姜堰区(2个)
特色菌菇、溱湖簖蟹、肉鸡
“十三五”时期,我市聚力壮大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不断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生产稳定,“菜篮子”产品充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高效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总值明显提升,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素有“鱼米之乡”“茶叶之乡”“生猪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长沙市的菜篮子后勤保障基地。粮食生产连续七年获全国先进,成为全国三个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基地县之一,烟叶产量稳居全省第二,生猪出栏量稳居全省第一。
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xxxxx亿元,农民人平均收入xxxx元。
【农业更强】发挥特色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7月23日,来到资福镇合星村,连片的稻谷在骄阳的映衬下,金黄璀璨,十分夺目。每一株沉甸甸的稻穗都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收割机轰鸣作业,所到之处,饱满的稻穗倒伏、装袋,农户们忙得不亦乐乎。
“我现在一小时可以收割5亩,一天可以收割50来亩,今年早稻已经差不多收完了,就只剩这10来亩了。”种粮大户刘永军擦着额头上黄豆般大的汗珠,从收割机上走下来,一边喝水一边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早稻种植300多亩,早稻平均每亩合700斤左右,看到今年增产、粮食丰收,我感到非常高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百姓的支持。”刘永军表示,今年气候好的话,晚稻可以达到1000多斤一亩,两季加起来20多万元纯利润不成问题。
“今年资福镇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为目标,积极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提供免费种子,加强技术指导,做好种粮大户的示范,实现了早稻生产的丰收。”资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金国告诉记者,该镇以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为抓手,通过送种集中育秧,免费为种植大户进行室内育秧,提高早稻产量和抗性。尽力遏制抛荒、“双改单”和直播现象。
“今年宁乡市粮食播种面积165.96万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55.36万亩、一季稻种植面积36.8万亩、晚稻种植面积58.9万亩。比去年提高了8%左右,去年粮食产量为68万吨,今年达到72.5万吨。”据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尹建军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在全省名列前茅,新增种粮大户350个,规模经营流转土地总面积增加了6万多亩。蔬菜种植面积70.2万亩,年产值14.8亿元;水果14.5万亩,年产值1.8 亿元;茶叶5.7万亩,年产值1.979亿元;烟叶3.67万亩,年产值6.57亿元。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产量、调优结构;以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为抓手,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建设,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大中型灌区及其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构建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我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确保市民能吃上放心粮、放心肉、放心菜。围绕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我市积极应对非洲猪瘟,全力恢复生猪产能,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正大集团进行生猪产业链合作,形成产业项目示范带动。休闲农业企业由2015年的278家增至366家,营业总收入由原来的5.5亿元增至8.7亿元。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全省处于前列。农机总动力182万千瓦,与“十二五”末相比增长了11万千瓦,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综合水平增长了8.3个百分点,农机行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4亿元。
目前,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65家,实现总产值51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实现“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08个,并获评首批湖南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宁乡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宁乡农业科技园获批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创建国家示范农业产业强镇和省农业产业强镇各1个。“宁乡花猪”获评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乡村更美】聚力乡村振兴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5月15日,天空晴朗,万里无云。记者走进双江口镇槎梓桥村,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黛瓦的房舍、一尘不染的庭院,一条条平整宽敞的沥青道路交叉纵横,与四周散布的农家相映成景,犹如置身在一幅美丽的乡村山水画中。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示范、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农村“五治”为主抓手,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把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大力实施“全域洁净、秩序整治、设施夯实、乡风文明”四大行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颜值与魅力不断提升,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真正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重要手段。为此,我市把加强党建工作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坚持党建引领,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并进,以德治“春风化雨”、以法治“定分止争”、以自治“共治共享”,夯实乡村治理根基。着力整体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完成改厕12万座,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2%;建成乡镇、村垃圾回收分拣中心253个,农村垃圾减量达45%,250个涉农村(社区)全部成功创建长沙市垃圾分类示范村;沩山乡、灰汤镇、夏铎铺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金洲镇关山社区获评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花明楼镇杨林桥村获评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省级卫生乡镇4个,省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精品村2个,长沙市美丽乡村示范村37个、特色村30个,宁乡市本级美丽乡村218个,打造美丽屋场204个。我市先后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湖南省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县”“湖南省乡村振兴先进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有了颜值和气质,我市瞄准发展“绿色经济”,深化文旅农旅融合,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实现由“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华丽转变。
【农民更富】盘活资源资产全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特别感谢李书记,介绍我到中草药种植基地做事,鼓励我种植中草药!”12月4日,青山桥镇心田村已脱贫群众闵小初告诉记者,三年来,他不光还了10万余元债务,手头上还有了余钱,日子越过越好了。“早脱贫了!现在,我不光在这里做事赚钱,家里还有400多棵果树、药材树,收入很稳定!”
心田村山势险要,人烟稀少,农村“留不住”和“干不了”矛盾凸显,农田抛荒和山地无人管现象明显。驻村第一书记李志纯带领扶贫工作队积极谋划,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将贫困户无劳动力耕种的闲置土地进行流转,引进康庭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生态养殖为一体的多元化农业,使村民成为享有“租金、薪金”的“双金”村民。
“十三五”以来,我市上下坚持以产业扶贫为根本,协同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做优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措施,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经营主体吸引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全面构建“一对一”结对帮扶、“全脱产”驻村帮扶和“千企联千户”立体帮扶体系;31个省定贫困村已于2017年底全部出列,2020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3561人全部实现脱贫;易地扶贫搬迁连续四年获全省第一,农村危房改造成为全国示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落实落地见效,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带动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多渠道增加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
同时,我市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鹊山模式”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年度改革案例,村企共建“双江口模式”、镇村统筹“老粮仓模式”等集体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得到上级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各村因地制宜,涌现出“产业服务型”“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乡村旅游型”“物业经营型”等一批集体经济发展典型;276个涉改村(社区)全部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32个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全面实现“去薄脱空”。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放眼楚沩大地,全市人民正奋力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
过去五年,我市农业农村有了很大变化,农民收入实现了稳步提升,但是“三农”短板依然存在。展望前路,我市信心百倍、不胜不还。市委全会擘画了宁乡未来五年以及十五年的发展新蓝图,明确指出要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动百亿花猪产业发展,为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找准了定位、明确了路径。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辉煌“十三五”收官在即,壮阔“十四五”又将起航。站在新起点上,我市必将昂首阔步、足音铿锵,奋力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展现新作为、新担当,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新突破、新成效,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新发展、新辉煌!
市民心声
“现在政策这么好,如果自己好吃懒做的话,是很难走出贫困的。一方面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另一方面还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善生活,这才是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的关切。”靠着坚韧的毅力、乐观的心态和勤劳的双手,横市镇合金村璜塘组肢体残疾村民(已脱贫)发展种植业,年收入超40万元,成为2020年度湖南省残疾人“阳光致富示范户(带头人)”。他表示:“希望所有的困难家庭能用好产业扶贫好政策,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致富的丰收果实,早日脱贫致富,享受幸福生活!”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以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进“一减四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强特色产业,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带贫防贫机制,不断提升农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扶贫特色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调整特色种植业。制定实施特色种植业(含水果)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落实“一减四增”要求,在全区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要求,对紫山怀小米、博远、秋景、喆兴、现海5个产业扶贫园搞好扶贫带贫示范作用;对32个蔬菜产业扶贫项目149个蔬菜大棚加强技术指导,搞好风险防控预警,实现产销衔接,发挥好效益引领作用;对51个产业扶贫基地加强指导,加大贫困户从业就业示范引导作用;指导各乡镇、村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水果等特色高效种植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发展。
(二)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业。制定实施特色养殖业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在乡发展肉鸡、肉驴等养殖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在其他乡镇重点发展家禽、肉牛和肉羊养殖,支持各乡镇、村发展特色养殖。
(三)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各乡镇积极扶持、、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设施,提升产后处理能力,使产品更适宜进入精深加工。
(四)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指导各乡镇、村依托特色农业、农事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多元业态。一是对名关镇南石口食用菌加强技术扶持指导,打造成我区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工作,开发广府、王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做好宣传推介;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抓好西部以博坤家庭农场、博远智慧农业园区、刘窑核桃基地、永合会万亩油菜花基地和东部以耐思、科瀚、相知农场、垂钓中心等节点为主的两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我区农业生产附加值。
三、加强产业带贫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一)培强新型经营主体。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全链条需求,聚焦重点领域,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成长性为标准,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主动对接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培育能够支持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做好招商项目跟踪指导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
(二)发展高效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协调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鼓励中小型服务组织通过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加强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导大型服务组织通过参股控股、特许加盟等形式,与中小型服务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各有分工、互有侧重、共同发展格局。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责任单位:农经科、植保站、农机管理科、农机推广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完善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公益岗位和就业帮扶模式。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新兴合作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基础设施、种养品种、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加工销售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六统一分”,把大多数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引导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依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贫困户与企业、金融、科技的有效联结。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和引导就业实现增收。(责任单位:农业科、经作站、农经科、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增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比重,全面提升试点工作质量。巩固“消零”成果,防止反弹。继续实施“消薄”工程,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资源开发、产业化经营。盘活政府投资和社会帮扶到村形成的资产,多举措、多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型经济,通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商贸流通与市场管理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责任单位:农经科,各乡镇农经站)
四、深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一)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认真落实《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管理办法》,每个驿站辐射带动5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帮扶10个以上贫困或普通农户脱贫增收,使驿站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深化“十个一”模式,帮助科研教学单位研究制定科技人员参与驿站建设和科技下乡的扶持政策,建立创新驿站长效机制。(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落实《省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扶贫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帮扶重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方向转移,组织开展“十项服务”。继续实施《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实施方案》,建立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帮扶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培训力度,培训产业扶贫干部、产业扶贫带头人、实用人才带头人、经营主体负责人和贫困户200人。(责任单位:科教站,人事科,各乡镇)
(三)健全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特色农业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参加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农技推广云平台,通过配备终端、网络书屋、微信公众号、手机APP、12316等及时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解答技术咨询、推送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平台上、展示、交易。(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加强风险防范。做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制定完善防控预案应对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加强监测预警。依托区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立农业扶贫产业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定期价格、供求信息,指导贫困地区防范市场风险。科学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对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等风险和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带贫能力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应对措施,防止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导致失败造成损失。加强扶贫资金、资产资本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产业扶贫失败风险。(责任单位:农业科、技术站、科教站、财务科、蔬菜科、植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农经站)
五、推动农产品营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一)严格质量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县乡村农产品监管追溯体系,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应用,做到专网专人负责。(责任单位:农产品监管科、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强化品牌培树。制定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强化品牌设计、品牌提升、品牌宣传,培育1-2个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各乡镇在中央、省市媒体、高铁站平台等进行产品宣传,支持鼓励品牌农产品创新创意设计、讲好区农产品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农产品监管科,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强化产销衔接。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组织参加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活动和品牌万里行活动。鼓励各乡镇建立营销体系,加强与一线城市农贸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对接合作,拓展区品牌农产品展销窗口。组织各乡镇企业和产品,入驻北京新发地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实施品牌农产品“六进工程”,开展爱心购买农产品公益行动。支持举办品牌电商促销宣传活动,支持建立农产品电商特色馆,打通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六、抓好定点帮扶工作,确保帮扶政策落实
搞好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区农业农村局在柳村、榆林东、榆林一、东睢宁、赵刘营、杜屯等6个村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组织局“一帮一”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及时了解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实施情况。(责任单位:局办公室、局相关科室)
七、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一全一直一最一中心”工作机制,将农业产业扶贫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各科室站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专项谋划,科室站所负责人要具体抓、深入抓,安排得力人员负责产业扶贫工作。要保持产业扶贫人员队伍的稳定,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产业扶贫专班中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产业扶贫队伍。(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建立清单台账。要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按照“一项任务、一个清单、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产业扶贫任务清单,对所有乡村的产业情况,逐村逐项建立产业情况清单。认真落实扶贫产业各项政策措施,以村为单元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户为单元加快落实特色种养扶贫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产业项目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成果验收等工作,实时了解执行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指导。(责任单位:产业扶贫办、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我市将美丽乡村建设分初。中、高三个版本。“清沟、扫地、摆整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初级版,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始终。“拆旧、拓新、整漂亮”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中级版,应做到“污水成网、有效运行;垃圾分类、减量利用;规范建房、小区示范;更新改造、风貌提升;规整漂亮、生态宜居”,用5年时间建成一大批最美乡村。“穿衣、戴帽、扮靓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高级版,有条件的村庄应通过对存量农房“穿衣、戴帽、扮靓丽”,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坡屋顶和外墙装饰,系统进行景观绿化美化,全面提升村庄人居和人文环境,力争通过10-20年的努力,把福清农村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乡村。
二、提前启动建设项目。
在我市原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的基础上,我市提前启动19年美丽乡村建设项目。2018年10月,我市组织美丽乡村“百日冲刺”行动,对列入19和20年的新建设村提前下拨20万元资金用于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并对全市扣除列入城市建设范围的村庄外的375个村庄(包含19年和20年新建设118村)全面开展“清沟、扫地、摆整齐”工作。
三、引入第三方专家机制
(一)实施双重技术指导:我市聘请工程学院、省村镇服务中心等4家单位,组成美丽乡村建设顾问专家团队,分4个片区定期指导,每季度每村指导不少于1次。建立专家团指导微信工作群, 加强顾问专家团与镇村、规划设计单位、项目施工单位的沟通交流。根据美丽乡村办的文件的指导意见,推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陪伴式服务,及时指导项目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二)委托第三方机构考评:我市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95建设村进行第一季度考评,新建村和再提升村考评结果分别分为4个等次,作为兑现季度考评奖依据,体现公平公正、等次分明。其中,有补助的省级美丽乡村季度考评排名未列一、二等次的建设村取消季度奖。
四、宣传发动
(一)编制简报
每月通过编制简报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集中宣传全市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广大农民的崭新风貌,全面反映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并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达到分析、归纳、提升、深化的目的,引导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扎实推进。
(二)公众号推广
创建公众号,实时更新美丽乡村建设最新动态,展示各村的亮点与特色,互相借鉴,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五、资金保障
(一)加大资金奖补力度
我市财政对新建设的美丽乡村按1:2.5配套级奖补资金;对再提升的往年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平均按1:4配套级奖补资金。同时也督促乡镇及时将补助资金拨付到村,将专项资金用于村庄美丽乡村建设,避免资金滞留影响建设,并且根据乡镇每月报表随机抽查资金使用情况。
(二)合理分配奖励资金
当前,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人数和规模都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增长0.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52万人,增长0.7%;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增长0.9%。据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返乡留乡农民工明显增多,并且各地都在积极鼓励返乡留乡农民工创业创新。预计2020年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010万,首次超1000万,带动农村新增就业岗位超1000万。在这一情况下,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先后下发众多文件以助推农民工更好地返回乡村、振兴乡村。尽管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当下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引擎,只有解决好这些障碍因素,才能更好地推动人才“回巢”,有效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的愿景。基于该背景,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主要了解四川省农民工的返乡创业现状,调研正在从事创业农民工124人,还在观望农民工79人,深入探讨影响返乡创业农民工活动现状的因素及他们遇到的问题,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1四川地区返乡创业农民工现状
1.1创业人员个人特征
在124份回收问卷样本中,男女比例为53.32%和46.68%。女性创业者人数比例略低于男性,但差距不大。返乡创业者的年龄情况:30岁以下人数占比21.78%;30岁至45岁人数占比46.68%;46岁至60人数占比29.03%;60岁以上人数占比2.4%。被调查者的婚姻状况:未婚人员占比14.51%;已婚(含丧偶、离异)人员占比85.49%。创业者学历情况:小学或低于小学学历占比8.06%;初中学历占比29.83%;高中学历占比40.3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20.97%,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的创业者占比最高。
1.2创业活动的特点
1.2.1投资规模及来源
根据问卷调查,有17.74%的创业者启动资金在一万元以下;启动资金在1至8万元区间内的人数占总创业人员的41.13%;8至20万元区间人数占比25.81%,拥有高于20万元启动资金的创业者比例为15.32%。大多数创业人员的资金来源具有相似且单一的渠道,资金渠道是自有资金的创业者比例为58.87%;向亲友借贷的比例为21.77%;向银行贷款的比例为13.7%;资金来源于政府扶持比例仅为2.42%。大多数创业者只能进行小规模创业并且无法拓宽资金获得渠道。
1.2.2经营行业及形式
半数以上的创业者选择了与服务和商品有关的行业,比例为65.32%。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创业者选择农业生产加工。创业形式以个体性创业为主,占比58.06%;仅有3人通过政府扶持资金开展扶持型创业,占比2.42%。合伙型创业和组织型创业的农民工也有一部分。总体特点为:进入门槛低,技术要求低,创业规模小,投资风险小。
1.2.3经营规模及产值
返乡农民工创业多为小规模企业,企业员工数量为1至5人的企业占大多数,占比为64.52%;雇员大于20人的比例为12.9%。由于企业投入少、规模小,大部分企业的年产值数额较低。年产值数额在2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74.19%;年产值高于50万元的企业仅占比10.48%。
1.3政策感知及需求
1.3.1政策了解
大部分返乡创业农民工对政府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存在着一部分创业者完全不了解政府政策。非常了解创业政策的创业者占比仅为10.48%;59.68%的创业者了解了一些相应政策;而有29.84%完全不了解当前的所有政策。
1.3.2政策倾向需要
创业者的政策倾向需要主要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创业技能培训、初期税费减免、信贷扶持、用地优惠、信息咨询服务、审批手续简化以及创业项目支持等。其中对初期税费减免的需求较高,占比44.35%,少数创业者有信息咨询服务需要,占比24.19%。相应的税费减免政策没有解决创业者实际需求。
2四川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的问题
2.1农民工存在自身禀赋,且培训力度欠缺
较低的文化水平以及缺乏专业的素质培训,使得创业者的视野较为窄小,思想保守。创业者也普遍存在职业技能缺乏的问题,外出务工的经历为他们带来的更多是技术层面的提升,而很难学习到管理知识。其次是创业意识落后,大多数创业农民会选择传统行业,导致农村创业瓶颈难以突破。并且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简单,难以及时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并且难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在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人的培训需求得到满足,培训内容和创业者实际需求不完全契合。现在的政府培训主要针对技术层面,缺乏针对管理技能和市场指导的培训。
2.2创业形式单一、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
大多数农民工初期创业都会选择个体形式,且享有政府扶持的企业不到百分之三,虽然近年各级政府均出台各种措施利于农民初期创业,并于2020年首次整体推出投资总额达218.5亿元的130个项目,鼓励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但从数据来看,农民工切实享受到的政府扶持还较少。其从事行业集中于第三产业,尤以餐饮、零售等行业为主,其中一种原因是第三产业投入小,且经营的难度系数较低,这就导致了创业特点极为相似,彼此之间差异小,从而形成过度竞争。并且参与创业的农民工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又未接受过系统的创业经营培训,很难有能力将创办企业形成规模化,仅仅停留在小规模的“养家糊口”阶段。
2.3硬件设施不匹配,文化氛围落后
通过调查,只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表示家乡有创业孵化基地,且有26%的农民工在选择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一问中选择了创业场地困难,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积极性。目前不管进行什么形式的创业,用地的问题都是根本问题,而审批一块地手续繁琐,对农民工是巨大的体力和时间消耗。调研过程中发现,政府规定的免费试用土地质量差、位置偏远,非常不利于开展创业活动。此外,乡村公路落后、用水用电用气等问题依然存在,与外界交流的信息平台匮乏,农民创业的产品难以推广,并且运输问题也是农家好产品走出乡村的一大阻碍。最后,农村是相对闭塞的环境,创业气氛不浓厚,且重视“人情”和口头约定,法律意识淡薄。
2.4政策落实不足,“融资难”问题突出
四川地区先后下发多个文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农民工工作的开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仅有59.68%的创业者了解一些政府政策,这是因为部分创业者对政策关注较少,在创业过程中仅关注企业利润经营额等;且政府的宣传成本和受益不对等,没有达到宣传目的。且融资问题还是目前困扰初创企业的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58.87%的人员启动资金来自自有资金,但这部分资金非常有限,通常在十万以下;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除了银行借贷外,很难找到其他融资渠道,但银行借贷在企业规模、信用等方面条件很高,这就成为企业扩大发展的瓶颈。有44%的农民工还希望有初期税费减免的措施,这将极大的提升其创业积极性。
3促进四川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对策建议
3.1个体层面:加强自身建设,主动夯实返乡创业基础
作为创业主体,返乡农民工群体是决定创业结果的根本性因素。返乡创业农民工应该积极作为,以改变自身禀赋导致的视野狭隘、思想保守、能力不足等情况;同时,紧密联系乡镇基层组织与干部,及时告知自己的创业意愿,了解政府相关扶持政策,主动寻求帮助,畅通创业渠道,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准备好创业的“第一桶金”;提高管理能力。创业的起步主要靠信息,而成功则主要靠管理。因此,返乡创业农民工要加强学习管理知识与管理经验,提高管理企业的综合能力,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创业能力培训,重点学习相关行业技能、多接触国内外先进的创业理念,了解创业风险及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借鉴参考返乡农民工创业者成功的案例;有意愿、有余力的农民工还可进一步参加相应的学历继续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为成功创业夯实基础。
3.2社会层面:加大社会关注,营造有利创业的氛围环境
目前,社会上对农民工这一群体还存在着许多偏见与歧视,遑论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数都得不到家人朋友乃至全社会的认同理解。这就需要政府在舆论上影响全社会,通过表彰、宣传返乡创业成功的农民工典型,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荣誉感和自信心。社会各界人士要充分尊重、关注返乡创业农民工群体,认识到他们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巨大贡献,认可他们的创业活动对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从而营造优良的创业氛围,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增强,带动更多的能人志士返乡创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政府层面:优化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引导和技术支持
首先,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将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作为施政目标,将施政效果作为考核目标,建立并完善考核章程,针对不同农民工创业的不同特点,细化目标并开展“因材施政”,保证扶持服务的落地实行,如发现落实不善的情况需着重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其次,不断完善政府职能,提供配套的一体化创业保障服务。政府需要建立集创业信息指导、手续办理、融资、销售推广、法律援助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创业指导平台,帮助返乡创业农民工更便捷、更直接地获得创业信息、把握创业方向,简化其创业登记程序和审批程序,充分保障创业资金的供给和产品销售渠道的稳定,帮助其减少试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后,着重开展政策指导援助和技术培训援助。政府部门和相关的创业工会、联盟等组织要对不了解或了解不透彻的返乡创业农民工进行“一对一”的优惠政策指导,详细记录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详细需求,对有困难的农民工进行长期性的跟踪帮助。
参考文献
[1]孟铎.农民工返乡创业机制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11):46-47.
着力解决“四象”,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开门搞活动,注重问题导向,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结合实我乡实际,“”突出问题表现在重点解决“乡村四象”即: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现象;工作落实不彻底的现象;不能正确对待批评的现象;不能正确处理公与私的现象,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
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总称,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物质、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
一、德孝文化背景及意义
在现在学术界,地域文化已然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将地方传统元素应用在当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德阳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背倚龙门山脉,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是四川全域旅游发展试点,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而孝泉镇隶属于德阳市,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的古镇,她以自身的独特魅力,传承精神,民俗特色,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德孝地域文化。孝泉的独造性、开放性、传承性、全球性,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近年来,孝泉旅游以特色资源为中心,以差异化发展为追求,虽“一门三孝”典故传播迅速,享誉中外,但与火热的故宫文化元素相比,德孝旅游资源在文创产品创作的运用上更多追寻传统发展道路,体现为原汁原味、集约型发展模式,缺少创新意识,使消费者受众面有所限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德孝周边文创产品还未有系统的整合设计,其周边文创设计因以“孝”为主线,糅合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观念、新思想,如必须爱党爱国爱集体,对父母孝敬,同邻里团结和睦等元素。因此,基于乡村文化振兴驱动下,开启对德孝周边文创产品的设计进行研究探索[1],需按照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并结合本土特色,开发出适合当地发展的产品设计,探寻文创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2]。
二、德孝文化创意产品现状
在乡村文化振兴驱动下,德孝周边文化产品设计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融合民族文化内涵,传播中华德孝精神。用产品与时代结合的方法推动游客购买力,对文化进行再创造,从而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文创产品,增加地区居民经济收入,实现乡村振兴[3]。在孝泉地区,安安、姜太公形象深入人心,这些主题文化元素经过不断地融合、打造后,形成了小规模的当地文化体系。但针对年轻消费主力军,当地人物IP设计缺乏新奇、卡通形象,较难吸引这类消费者,从而难以推动文创产品的销售业绩,打破传统分销模式。因此,形成高品质的当地文化艺术设计,抓中发展机遇,注重打造地方邻姑泉、武圣宫、清真川菜等IP形象产品,是现在德孝周边文创产业需要完成的历史命题。
三、地域文化产品设计创新及应用
(一)设计创新
1.设计年轻化
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传递的载体,也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依托当地现有资源,挖掘内涵设计,是文创产品发展的必经之路。从故宫博物馆的成功案例不难发现,设计出符合年轻人喜好的文创产品,运用线上+线下资源营销,是现在文创产品的变革之路。从雍正的卡通形象再到故宫博物馆的纪录片拍摄,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成熟的IP文创资源,通过对故宫本土特色文化元素的挖掘、再创造,设计出迎合年轻人购买欲的文创产品,是它成功的关键要素。相比故宫文创而言,德孝周边旅游文创产品应结合当地历史人物资源,提取年轻化设计理念,挖掘出符合消费者审美的形象要素,从不同层面、角度呈现并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美德。如提取安安形象的具象化元素,加以生动漫画插画式的表达形式;可将“涌泉跃鲤”“安安送米”等故事进行扁平化处理,加工重塑,使其和商业化中的美食包装相结合,通过活泼生动的形象,良好而又亲民地展现德孝文化,深入表达中华精神。
2.设计实用化
只有设计者们将视觉美感与产品实用性相结合,才能突破现有文创产品的销售瓶颈,拓宽市场规模。这要求设计者从当地民俗生活出发,注重产品多样化功能,有意识地提高其使用率,才能刺激旅游者的购买欲。让游客在当地观光旅游的同时,成为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在发展旅游活动与购买行为之中,游客通常会考虑到是否方便携带,因此,设计者们应多亲睐体积较小、观赏性强且易于收纳的精美包装产品。如将德孝当地特色元素提取反映在麻饼、果汁牛肉、牛排火锅等市井文化中的方言来进行文字设计,从文字中提炼本土特色文化元素,从而传播德孝中华美德,对孝泉地区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文创旅游产品设计的应用
1.创新传统产品造型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审美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市场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传统产品,但面对新业态、新趋势的挑战下,品牌想要创造出能引起消费者共鸣的独特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漫画、插图是当代流行的趋势,从青岛崂山卡通道士形象,到广汉三星堆复古面具装饰,都要求着德孝文创产品需转化设计元素,将多个元素创意性结合擦出火花,形成视觉性的冲击力。因此,寻求传统产品造型的创新,设计者们急需扎根地方,领会当地文化本质,优化载体,赋予生动形象。
2.整合品牌文化跨界
如何将德孝文创产品推入市场,不仅要求政府对孝泉文旅小镇的政策性扶持、打造,更需要通过合作、赞助等模式,拓展自身品牌价值,达成跨界合作,形成良性循环体。这不仅能充分整合双方资源,更能充分体现叠加效应,提升旅游资源的知名度的同时,打造文旅印象,实现共赢局面。如花西子公司积极引入KOL线上平台,与贵州苗族文化携手,推出彩妆礼盒,实行限量发售,在销售上业绩显著,在文旅市场上也推动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传播了中华苗族文化。使文创产品潮流化、经济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碰撞,为消费者提供生活感、话题感、新鲜感的革命性产品,使更多的旅游者知晓孝泉,感知德孝文化内涵,进而更进一步刺激产品消费,从而以文创产品为媒介,传播中华德孝精神。
3.结合旅游文化资源
旅游资源是以目的地景区景点为窗口,以实体建筑、自然风光为载体,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物质总称。加强对孝泉、德阳周边的地域文化挖掘,从而链接德孝文化产品旅游资源开发,分析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设计的意义,探索产品设计创新的突破口;中国德孝城气势宏大,古朴、整洁的青砖瓦房,悠远宁静,为充分体现了当地文化的多容性,结合德阳德孝文化中的历史典故、自然景观、特色建筑、人物故事等元素进行实例分析,提出本土化旅游资源产品升级设计的途径与方法。如,孝泉镇需明确景区标示标牌系统,优化安安送米卡通形象,赋予语言文化景观内涵,从而无形中传递文化形象,传播德孝精神。
4.融合终端产业发展
长远来看,如要推动孝泉地方旅游文创产品的研发工作,需构建完整的从设计到分销的产业链,旅游主管部门应大量开发外包公司服务,规范产品量化指标,加强对可靠商家的供货。注重提升服务意识,要求提升售后服务标准,解决消费者购买与商家经营的后顾之忧。结合线上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搭建网购分销平台,提升经济效益,扩大德孝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弘扬德孝精神文化。终端企业需抓住宣传时机,推出限量文创产品或有代表元素图形的日常生活用品。如借助孝泉每年传统的“上九会”,期间现场热闹非凡,人流量较大。终端通过以此为契机,以三孝园改造工程为时机,大力传播回族、汉族和睦相处下的孝泉本土旅游资源,从而助力于周边文创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迎合新时代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主旋律。德孝文创产品设计的提出,不仅将生活变得有趣,也给逐渐被年轻人所遗忘的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德孝民俗文化的挖掘,将风俗与审美相结合,提炼以实用性、文化性和美观性都不可缺少的文创产品,从而符合消费者的人文精神,满足其欲望产生。在对德孝传统元素的理解基础上,加强对当地符号化的开发与转化应用,使产品年轻化、生活化。通过合理地跨界设计,创新产品色彩搭配,从视觉上突破传统设计,深化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既有现代文化又有时代精神,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孝泉地方风格的文创产品。德孝文创产品只有基于本土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带动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精神富裕,从而推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磨炼.基于旅游纪念品及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J].包装工程,2016,37(1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