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09:20: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牛砦村位于高新区沟赵办事处西部,辖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村辖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有3856人,拆迁改造征地后现余耕地约600亩。牛砦村克服种种困难在高新区、办事处党工委、政府的支持下于2018年2月10日完成了村民回迁分房工作,现近800户村民已入住新居。虽然村民已居住高楼,现已回迁接近三年,但小区配套商业房迟迟未建,大大影响了村民以及村集体的收入,从而制约了我村的发展。以前村集体收入仅仅依靠政府征地村级提成,现村域土地已基本征收完毕,现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也大大影响了村内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为弥补村集体现无经济收入问题,村三委干部根据村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对策。首先决定对牛砦小区1号院三层闲置社区用房公开对外招租,以来增加村内经济收入,于今年8月中旬经公开招标现已对外出租,从而每年增加村经济收入近52万元,进一步提升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推动村内工作向前开展。接着,为了配合村域内郑锅二期工程的开展,目前涉及的牛砦四组正积极开展迁坟工作,现已完成87座坟墓的迁移工作,剩余29座坟墓将于月底前积极完成,为郑锅二期工程的进展提供了保障,同时可口可乐项目前期工作也有序开展。
下一步就关注最高的小区配套商业房建设事宜,村两委干部积极作为,并在办事处的指导下积极与高新实业、中建七局进行协商、磋商,找出制约小区配套商业房建设的困难和因素,积极上下协调,努力推进商业房这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增加村民收人的工程尽早开工建设。同时也希望上级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落实,从而提升牛砦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生活质量。下一步还将就牛砦小区二号院三、四号楼下挑空闲置建筑进行公开招标出租,抓好每一点点的收入。
我们要牢固树立对标意识、看齐意识和竞赛意识,确保责任同压实、工作同推进、落实同频率,以更加抓铁有痕的意志,更加雷厉风行的实际行动,向群众展示出务实重干的精神状态和作风形象,将全年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并切实壮大我村集体体经济,并增加村民收入。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二元体制;公共服务
【作者简介】王朝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业经济。
作为首都,北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暴露。由于受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城市差距明显,有些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成为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展
(一) 资源由主要向城区集聚调整为向郊区和农村延伸,“三农”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2011 年, 北京市人均GDP 首次突破1 万美元,这不仅意味着北京经济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同时也意味着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近8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向郊区注入的比例逐年攀升,从2003 年的20%、2004 年的40%,到2005年接近50%,而且50%以上的比例已经连续保持5年。其中在2009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80.2 亿元,同比增长63.5%。就收入来源而言,农民收入已经由以前单一的经营性收入拓宽为目前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种渠道。2009年,北京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86元,增幅13.4%。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首次突破60%。与此同时市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自然、体验生态正在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和休闲度假的现实需求,这种变化直接促进了北京的农业功能由单一向多元转型,客观现实的需求,引导北京农业形态和功能深层次变革。
从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农村传统产业的提升,城市新兴产业的延伸,城乡人员交流的加速,需要在中心城之外寻找契合点。北京未来发展的潜力将蕴藏在过去被当作城市神经末梢的农村。集新农村建设、生态治理、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统筹7个山区县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70条沟域正在进行或完成整体规划,17条沟域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起到了示范作用。在“乡村旅游改造提升”等工程的带动下,2011年前三季度,全市农业观光园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21.3%;民俗旅游接待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39.5%。
(二)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向农村延伸和覆盖
2008年北京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提出稳步推进3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完成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四年规划。2009年北京市新农村“5+3”工程总投资达80多亿元,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建设,覆盖1700 多个村庄。农村居民参与“5+3”工程达到600万人次,获得劳务性收入5亿多元,12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2008年,出台《关于推动区县合作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顺义、亦庄与生态涵养发展区5个区县及房山区签署了5年的区县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促进区县间的互助合作。率先在全国建立了集体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在实现巩固绿化成果的同时农民也得到了经济补助。2011年村庄的街坊路硬化绿化、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户厕改造和公厕建设等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资金达70多亿元,120万农民直接受益。
(三) 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实行农民转移就业登记制度,将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全部纳入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范围。通过实施再就业援助制度,2009年全年累计转移就业10.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72%。让农民转移就业、有效就业、享有城乡均等就业政策,一直是北京市近年来最为关注的民生大计之一。截至2009年,北京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乡镇100%建立社保所,行政村100%建起就业服务站,京郊163万农村劳动力,已有88.4%以不同形式实现了有效就业。北京市社保“扩面提标”有序推进,养老、医疗实现制度全覆盖,“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8.2万人。在全国率先消除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盲点,实现制度全覆盖。《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城乡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办法》全面实施,新农保的实施范围、缴费水平和领取年龄得到规范和统一,实现了“城保”与“农保”的城乡互转。
(四) 公共产品和服务建设向均等化方向迈进
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搭建了“北京市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工作平台”,深入开展了医疗、养老、低保、就业、教育、文化、邮政等民生工程,进一步确立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近郊区低保实现城乡并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7%,门诊和住院补偿率分别提高到32%和50%。2009年,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基本完成,实现每个乡镇所在地、每个行政村均有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2009年实施了“新四统一”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即全市统一规范“特殊病种”门诊补偿范围、统一试行乡镇卫生院“零起付”补偿政策、统一住院补偿“封顶线”18万元、统一推行“出院即报和随诊随报”。2009年1月启动了《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新制度打破了城乡户籍界限,将符合参保条件的本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统一纳入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并实现了缴费、待遇等标准上的城乡一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全覆盖和一体化。
(五) 探索建立金融支农联合工作机制,城乡二元体制有所突破
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在农业信贷、保险、担保、投资、信用等方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批准《北京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施办法》,即将开展试点工作。2011年12月10日,第一家以北京银行为独立法人的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在延庆挂牌开业。在全国率先对种植小麦、牧草的农户实行生态补贴政策,率先构建了农保、农投、农担、农贷、农信、农基、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七农”平台,支持、保护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修订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条款和费率,承保险种由10个扩大到16个。随着北京村级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也在迅速推进之中,目前全市已有812个乡村的52万农民“变身”农村集体资产股东。合作社法实施一年来,全市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计2136个,已覆盖到种植、养殖及农产品销售、加工等多个领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善了《北京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研究起草了《北京市征地多元化补偿安置指导性意见》。
二、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城乡公共服务失衡,生活水平和发展条件的差距不断扩大
由于长期对农村投入不足,且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偏重于农村生产,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城乡不均衡状态没有明显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差悬殊。远郊区县道路长度、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环卫机械等城市公共设施的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近郊区的1/3~1/8。郊区城镇地区污水处理、垃圾清理等基础设施不配套,限制了其缓解市区人口压力功能的发挥。目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经实现城乡统一,而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却按照户籍不同实行分轨运行,因制度分设、管理分离、资源分散形成了二元医疗体制。实行区县统筹的新农合在筹资方式、定点医院、起付标准、报销水平等方面均不相同,政策标准达35 种。原本最基本的、覆盖所有市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却因为居民和农民的身份被区别对待。
(二) 城市对农村补偿缺失,导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利益受损
一是对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补偿不足。为了减少北京发生沙尘暴和涵养水源实施了封山育林、绿色隔离带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但与此相对应的生态补偿机制2005年才建立。中心城区主要发展二、三产业,中远郊区主要承担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符合区位理论,然而,这也造成了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发展权的不公平。虽然近年来北京不断完善土地收储和绿隔补贴政策,但是,现有补偿标准基本只考虑对农业生产直接成本的补贴,且多以专项转移支付形式出现,没有考虑对农地发展权限的补偿,弱化了对农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和补偿效果。二是城市扩张占地补偿机制不完善,区域内价值创造和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失地农民不能获得持续、稳定收益。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不统一,相邻土地的拆迁补偿和安置政策有较大差异,因而引发征地纠纷。由于城市对乡村的补偿不足,相应的补偿缺乏可持续性,使得一些地区在以土地开发带动村庄整理的过程中,整理动力不足,延缓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 未形成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趋势,乡村内生发展能力不足
由于北京城市中心区发展吸纳了周边的人才、资金和自然资源,使农村地区的发展受到限制,缺乏补充产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乡村旅游综合配套能力不足,山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一线和辐射景区的联络不通畅,影响了当地农民收入。郊区小城镇发育程度低,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有限,缺乏聚集效应。农业收入在农村家庭平均年收入中所占比重变化不大,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有所下降。转移性收入增加得益于政府近年来扩大对农村的财政支出,而财产性收入增加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房屋出租收入,这些结构变化反映出乡村内生增长能力的不足。
(四)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倾向
只有更多的农村居民在城市定居下来,其他农村居民才能够获得更多的人均资源,从而更快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北京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从总体上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虽然北京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农业劳动力比例下降缓慢,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在农村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农村人口数量保持了相对稳定,进一步增加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难度。
(五) 城乡管理依然分割,城市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城镇居民管理体制与村民管理体制并存,出现管理“重区”与“盲区”并存现象。二是大龄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后,由原集体经济承办的农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居民或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时,由于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差异,需要补缴较大数额的养老保险费,由此给集体经济和个人造成巨大压力。三是流动人口和户籍制度需要不断创新。在对流动人口的信息管理、治安管理、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矛盾排查和利益疏导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工作,需要平衡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
三、北京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促进城乡产业联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
1.形成城乡不同产业发展的功能分区,建立城乡产业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空间广阔、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类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村产业向城市扩展。出台农村休闲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走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子。引导城乡产业对接,实现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
2.寻求不同产业园区与周边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在生态环境优良的远郊区积极发展大型娱乐公园、主题文化旅游等现代绿色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物业、商贸服务、旅游、物流、保洁、保安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具有北京特色、文化品位、历史传统的农村手工业。
3.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主要包括进城农民安居乐业工程、山区移民搬迁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社区支持农业工程、景观旅游农业工程、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工程以及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工程。
(二) 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优质公共资源城乡共享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政策引导与激励措施,鼓励城镇学校教师下乡进村任教,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区进修学习,定期对现有农村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和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优化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市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郊区布局,重点加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解决设备短缺问题。定期派乡村医生到区级以上医院进行培训,通过返聘、弹性退休等方式鼓励城市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医疗水平的医生到农村工作。
3.推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管理、服务、核算、监管“五统一”,建立新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打破户籍界限,做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可衔接,使所有未参加职工医保的城乡居民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三) 理顺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城乡市场整合,实现资源自由流动
1.全面启动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理清资产关系,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转居和农村城镇化奠定基础,消除农民进城的顾虑。
2.创新征地补偿方式,提供多样化的补偿方式供农户选择,让农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
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土地权利保障机制,不能强行要求农民放弃土地承包权利和宅基地用益物权。
3.加快土地市场的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开展村庄土地整理,妥善实施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管理。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用地的规模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新型村级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公司。在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将土地规划直接落实到村。保障符合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建立农村土地房屋交易中心,建立较为完备的交易规则和管理办法。
4.探索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建设用地指标竞得单位除土地储备机构外,还可有各类园区建设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建设用地挂钩指标,特指包括农村宅基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规定程序批准复垦为耕地后,经过严格验收,可用于建设用地指标。这种用地指标背后所体现的土地流转,需要通过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来完成,具体流程可参考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图(图1)。
(四) 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
1.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农村保险市场体系,创新保险产品,努力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逐步形成农业灾害风险补偿和转移分摊机制。
2.加大财政资金贷款担保力度,扶持区县开展农业贷款担保,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缓解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难题。
3.拓展农村信贷渠道,建立以财政贴息为主、财政补贴和以奖代补等多种手段为辅的财政支持制度体系,引导金融资本向农业和农村流动。4.开发多元农村金融产品,根据农户借款的用途,设置不同的金融产品。放宽小额贷款的额度,将城市成熟的金融产品延伸推广到农村。
5.创新抵押担保制度,探索以农民的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组织贷款的具体办法。建立专门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从事农业担保服务,可以由政府出资支持成立农村信用担保的基金和机构,也可以通过鼓励措施引导商业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和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满足发展农村社区经济对风险控制的需求。
(五) 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加强农村人力资本
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1.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整合城乡教育培训资源,构建由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
2.加强对培训对象的管理,对新型农民培训实行分层、分类、分级统一管理,逐步实现新型农民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鼓励中青年农民扎根农村务农创业,以奖励、担保、贴息等手段留住本地素质较高的农业劳动力,扭转目前农业劳动力素质急剧下降的局面。4.对农村社区实行开放政策,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引导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人才开展农业项目合作,实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实实在在的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和企业家走进农村当农民,使之成为新型农民的生力军。
(六) 创新农村社区经济组织
1.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2.引导和规范行政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户的承包经营权折股量化到村民个人,在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同时,推进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3.引导和规范行政村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将原有的村集体经营性存量净资产折股量化到村民个人,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取代村民委员会成为村集体的经营主体,使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拥有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载体。
4.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社区化和综合化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对分散的、功能单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实现有效的产销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区化和综合化有利于地域联合和一体化经营。应该扶持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区化和综合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联合,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举办联社的方式实行紧密合作。
参考文献
[1] 韩俊. 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N]. 人民日报,2010-2-10.
[2]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4):11-21.
[3]洪银兴,陈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5-11.
[4]李永进.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4).
[6]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M]//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分析制度学派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50-256.
[7]杨勇华.当前广东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研究[J].广东经济,2009,(7).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052-01
房地产经济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房地产市场是整个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向宏观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中坚力量。本文就讲述了房地产经济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走向。
一、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脱离市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让城镇土地使用权,其地块的选址、规模、范围和时机的选择,应该是南市场的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政府的供给决定的。但是,现在我国不少地方政府把厂房、住宅、交通、商业区、环卫等预先规划实施好,然后以优惠条件吸引投资者、居民户来投宿美其名曰“筑巢引凤”,这种做法虽然也有成功的,但是不成功者居多,这说明脱离市场实际需求的盲目“筑巢引凤”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实际上这是产品经济“以产定销”的翻版.政府在这个问胚上的正确做法是只能按照需求决定供给的原则,进行规划协调,才能使房地产市场的供需运行保持一种良性状态。
2.调整脱离市场化。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平均利润规律作用的结果,市场导向既有盲目的一面,又有合理的一面政府的理性思考是尊重其合理性,调整其盲目性。在地产市场中政府利用批租权实现其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城市集聚经济的功能。现在的问题是,或者不顾投资者的经营方向,下命令定指标,谁出高价就批租给谁;或者不尊重投资者的市场取向,强行改变投资方向,片面追求高技术、高消费的高层次产业。
3.地产市场不成熟。土地本身不是商品,在市场经济中它的价格不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所决定,而是地租的资本化,也就是由对土地的投资收益率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现在可供计算地价的方法有“收益还原法”、“成本法”、“比较法”和“剩余法”等等但可靠地运用这些方法的先决条件是地产市场已经成熟,有已经积累的市场统计数据作参数。可是,我国地产市场的“买方市场”还并未真正形成,确定土地的批租价格很大程度上靠“拍脑袋”。有两个问题显得很突出:(1)盲目的高价行为表面看来,地价高的国家总是收益大,其实不然,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地价过高会使房地产业投资或成本上涨,商品房价格上涨又会限制生产和消费这反过来会导致经济萎缩和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因此,盲目性的高地价对经济增长并不利,是一种非理。(2)行政和政策上的需要,竞相压低土地价格,这带来了土地投资的盲目性,实物地租的无谓流失,这种行为暴露的是现行政治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经济泡沫和金融风险。房地产泡沫是由于虚拟需求的过度膨胀造成的价格水平相对于理论价格的非平稳性上涨,泡沫可分为安全区、警戒区、危险区、严重危险区四个阶段,安全区的泡沫通常有积极作用,而危险区与严重危险区的泡沫则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地产泡沫的破裂还产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房地产过热,必然形成泡沫,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升很容易产生虚假需求信息,影响开发者和消费者的预期,而且虚假需求造成的过度供给,又会形成新的房产积压,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大而长期的负面影响。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影响着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的稳定发展,而且当前房地产业己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至关重要,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包括单项业务、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包括整个房地产金融体系的风险。
二、房地产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1.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搞好“城市经营”。很多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单纯通过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入,以房地产开发拉升GDP,这种简单的“城市经营”理念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的是短期通过出售直接获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铺等;有的是长期出租或经营获利,比如大型商场、写字楼等;有的是通过其他经济行为的加入而长期获利,比如工业厂房、娱乐用房等;有的则作为公共设施本身没有获利能力,但却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资金或客流前来投资置业或旅游观光,使城市经济收入增加。
2.将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化。综合当前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及房市表现,从房市周期论的角度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目前还处于繁荣期,整个房市还处在有利的上升阶段,但从市场表现看,房市则处于不成熟到成熟前的调整期。在未来的几年里,市场理性将逐渐回归,毕竟房地产开发是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参与者,城市运营商很多,而房地产消费属于长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目不得。从当前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和市民购买力分析,只要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和楼市不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楼市就不会倒掉。近期,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强了对房地产的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指楼市崩溃,而是引导房地产业进人一个成熟理性的稳定发展期,将涌现越来越多的性价比优越的产品,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镇位于**县中部偏西北,是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坐落在海拔1940米的佛殿山上。**镇有国土面积20.97平方公里,全镇下辖一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办事处,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860人,其中农业人口1315人。长年以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届镇党委、政府和全镇各族人民的努力,整个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有了新的起色,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低标准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但是,在整个经济建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笔者多年在**工作,在对全镇经济发展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对**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XX年,全镇经济社会稳步推进,全年实现了生产总值1152万元,比上年980万元增长18%,其中:工农总产值620.5万元,比上年的528.6万元增长17%,工业总产值165万元,比上年的140万元增1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6万元,比上年的26.3万元下降17.9%;财政支出106.9万元,比上年的93.8万元增长13.9%,边贸进出口总额1473.2万元,其中:进口1092.2万元,出口381.2万元,占全县边贸进出口总额的84.4%,粮食播种面积1310亩,比上年的1192亩增长10%,粮食总产量19万公斤,比上年的21万公斤下降12%,农村经济总收入182万元,比上年的167万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729万元,农民人均有粮183公斤,比上年的211公斤下降13%。
农业是**镇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现有耕地面积1877亩,其中水田594亩,旱地1113亩,水浇地170亩。森林面积1.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1%。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镇群众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镇能抓住畜牧扶贫的历史机遇,以发展生猪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禽和水产养殖,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建盖和改进厩舍,实行科学饲养,加强疫病防治,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年内肉类产量达191吨,其中:猪肉146吨,牛肉23吨,羊肉7吨,禽类15吨,蛋类1吨,鱼类4吨,养殖业总产值达55万元。
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边贸进出口势头良好。
目前,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75户,其中:批发零售业145户,饮食服务业37户,服务业42户,工业(加工业)40户,汽车运输业5户,从业人员620人。营业总收入966万元,其中:批发零售业338万元,饮食服务业208万元,服务业193万元,工业(加工业)165万元,汽车运输业48万元。
农业信贷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设定
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的结果如表:表5直线化后的涉农贷款与农业GDP回归结果检验结果表明:t值检验高度显著;R值达到了0.96以上;D.W值接近2,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回归标准差获得通过。将对数值还原,得到回归参数a、b分别为32.08447和1.506176。回归方程如下:Y=32.08447×1.506176x回归模型显示了涉农贷款与农业GDP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即增加贷款可以带来农业GDP的相应增加,说明农业金融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起着重大作用。现在每年政府在“三农”的补贴数量总规模很大,但分散到农民个体中的“微不足道”并不能转化为农民收入的增长,政府必须出台政策,鼓励一部分愿意“集中资金”的民众走集团化经营之路,使“补贴”转化为“收入”。同时借鉴工业企业发展的成熟理念,鼓励有志于、有能力、有资金的公务人员到农业一线为发展农业经济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也有必要对本地成功的企业家进行“招商兴农”活动,促请把其闲散资金投入到农产品的深加工领域,使农业成为新的致富之路。2.在农民,必须认识到勤劳并不是提高收入的唯一途径,还可以通过投资(包括土地)入股、培育特色、发展精品等途径可以使自己更快走上富裕道路。同时,克服“懒”“散”行为,在提高经营思想的基础上,改变自身形象、提升自我能力、保障信用提升。3.在农业,必须在传统之上走出新的路子。焦作就在“四大怀药”的传统产业基础上走出了“精”、“新”、“特”之路,开发出了“地黄泡菜”“山药饮料”等一系列产品,切实提高了农民收入。像这样的传统产品在河南有很多,如南阳的蚕丝、香菇,原阳的大米等。只有“精”“特”才能使产品的附加值高速增长,才能快速增加农民的收入。4.在农产品产业链上,要引导农民对农业产业在种植、加工的基础之上必须迅速进入订单处理、价格确定、产品运输、销售等中端领域,使其具有参与第二次利润分配的能力,既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稳定农产品价格。
构建适应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作为政府,更加应该对其给予一定的支持引导和推动,尽可能发挥农业对于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支撑,鼓励并利用借款人联保小组以及组织借款人互助合作形式,以避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贷款回收率低下的问题。①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该完善健全相应的政策性金融功能,进一步对粮、棉、油的收购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该按照现代银行的一般运作,积极发挥起功能,建立起以乡镇为单位的区域业务发展所需要的分支机构。强化农业银行作用,采取措施把商业银行的投入引导进入农村地区目前,农业银行改革的方向已经是立足三农,面向城市,实现城乡联动,然而,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实际上是农业银行需要担任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所以,要求农业银行提供担保融资、使用权担保以及互助储金会等办法,改善信息的非对称性。邮政储蓄机构依然还是河南省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一个最主要渠道如果将邮政储蓄银行的新增存款明确地规定它的使用范围,以便确保邮政储蓄银行吸纳的资金用来服务于三农,发挥邮政网点优势,将其定位为小额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逐步形成一套由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到农村的机制。当然经济措施最终只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辅助工具,农村经济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还要倚赖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来优化农业结构,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通过基因技术对农作物进行改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们的技术观念和整体素质,以此再有完善的金融发展做保障,农村经济的增长一定会有显著的先效果。总之,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命脉和推动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通过农民本身形成自主约束、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形成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通过“招商”促进“兴农”,通过“产业”加快“富农”。
作者:林世光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Abstract: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to solve the "three agriculture" problem, break through urban and rural and two yuan structure, achieves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Our country region is vast,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developed areas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area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more difficult. Owe develop area based o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alysis of restricting urban development adverse conditions, pioneering walked out of a practical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success. The article with western underdeveloped area in Xianyang city as the example, elaborated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ss developed areas in Xianyang City, urban and r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in view of the Xianyang City Economic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given the Xianyang city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in order to other similar areas urban and rural job provides experience.
Key words: undeveloped areas; rural; development; Xianyang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引言
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 蔡云辉.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111-112 页。]]。城乡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影响国家改革、稳定的大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改善的同时,城乡关系问题也日益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社会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为破解“三农”难题,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汪光焘)。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数量巨大、发展严重不均衡的国度而言,城乡统筹没有普适性模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区位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基础,自我经济发展能力等方面都大相径庭,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困难更多,城乡统筹工作需要立足发展地区特点选择不同的实现路径。
2、 欠发达地区的内涵及特征
欠发达地区既有“地理空间范围”的相对概念,又是一个基于历史纵向比较的、动态变化发展的范畴。广义的欠发达地区包括全球范围内相对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如通常所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狭义的欠发达地区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相对不发达的经济区域[[[ ]林勇,张宗益,杨先斌.欠发达地区类型界定及其指标体系应用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第30卷12期.]]。本文所指的“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指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整体状况的动态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和特定条件下,欠发达地区能够实现质的飞跃性转变。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致因呈现多样性,但均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是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村人不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的过程[[[] 周毅飞,商树松.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再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l卷第3期]]。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削弱了产业结构演进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导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无处转移,使农村经济发展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黄明哲,赖路成.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41卷第5期]]。
(2)城乡空间经济发展程度不均,产业结构单一
欠发达地区有些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为雄厚,有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城乡空间经济发展程度不均将在整体上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发展很不充分,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产品质量较差,综合产出效益低[[[]许鲜苗.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两翼”地区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经济以内向型为主,对当地农产品的依赖程度过大。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配套设施不完善
关键词经济林产业;重要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湖南湘西
经济林不仅为工农业生产提品和原料,同时也为人民生活直接提供果品、油料、粮食及为人民健康提供重要药材等;并且经济林以其生产周期短,效益高,适宜农户经营的优势,在丘陵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作为开展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奔小康,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近年来,湘西州经济林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从适应市场、产业化和高效持续经营等方面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3-4]。因此,如何将湘西州富有特色的经济林产品建设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将是该州今后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重点。
1发展经济林产业的重要性
1.1富民强州的需求
湘西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也是湖南省的重点林区之一,山区林区面积大,全州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山,希望在林。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以往单一的经营模式,以短养长,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是使群众脱贫致富、财政增收、部门增效的有效途径,也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1.2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经济林水果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国内市场也不断扩大,经济林产品价格一路飙升,产品供不应求。目前,我国年人均水果消费量已达到54 kg,比世界人均水平75.4 kg少21.4 kg,居民个人水果消费总量由1981年的150万t上升到2001年的3 720万t,19年间增长23.8倍,市场每年增长18.2%。因此,经济林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基本上不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发展潜力巨大。
1.3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由于湘西州生产落后,乱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商品林价格又不稳,群众经济来源受制约,为使山区人民脱贫致富,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经济林产业附加值高,地域特色突出,规模经营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增收,拉动地域经济增长,而且产品加工污染少,可以保护环境,生产绿色产品,有利于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因此,发展经济林产业,对加快湘西州生态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湘西州经济林现状
2.1生产现状
湘西州有土地总面积1 548 888.6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 115 191.8 hm2,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经济林产业的自然件和社会条件。近来年,随着宜林荒山的消灭、高效林业的发展,使经济林发展速度加快,品种结构业得到了有效调整。油桐等传统品种种植面积减少,优质干鲜水果、木本药材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以湘西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产业发展迅速,其中椪柑5.33万hm2,猕猴桃生产基地由1998年的600 hm2发展到2005年的6 666.67 hm2;以黄柏、杜仲、青蒿、百合为主的药材种植面积2万hm2;以油茶、油桐为主的木本油料面积逾10万hm2。此外,湘西州还有板栗、核桃、花椒等2.13万hm2,油桐4 000 hm2,茶叶5 333.33 hm2。泸溪椪柑多次在湖南省优质水果评比中荣获金奖,通过了ISO9001认证,荣获了“绿色食品”证书,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中国绿色食品示范基地”、“中国椪柑之乡”等。据不完全统计,泸溪椪柑年产值已突破1.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0%以上;全县人均开发椪柑466.7 m2以上,年人均创收600多元。另外,古丈茶叶1980年以来也连续多次被评为湖南省名茶[5-6]。
2.2加工利用现状
湘西州的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才刚刚起步,但近几年来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被誉为“水果之王”的猕猴桃,在湘西州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1998年以来,老爹公司把猕猴桃做成了食品和保健品,形成了当地最大的绿色产业链,20万农民因此脱贫致富。目前,全州有5个县市发展松脂采集业,兴建了6家松脂加工厂,年加工松香、松节油6 000 t,年产值5 500万元。老爹公司、喜阳集团及湘泉制药等林果、林药龙头企业极大地带动了湘西州林业产业的发展。同时,湘西州打算通过10年的努力,营造以小桐籽、光皮树、黄连木为主的油料能源林2万hm2,营造以砾类为主的木质能源林6.67万hm2,建设高产油茶基地6.67万hm2,形成4万t油茶产量及其副产品的产业链,合计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
3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布局
湘西州目前还没有形成与经济生产相适应的,从生产布局、良种化、培育技术到经营流通一整套科学的生产管理体系。经济林种类繁多,没有根据市场需求与当地实际情况及树种适应性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出现了许多不遵从自然规律和跟风的不良现象,这不但给林农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造成了环境的破环。此外,经济林隶属于农、林、水等部门,政出多门,交叉管理,生产过程和市场服务均不配套,造成了大多数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商品率较低。
3.2一般品种多,优良品种少,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低
据统计,全国名、特、优、新经济林仅占总面积的18%。目前湘西州的经济林树种品种多且混杂,存在品种老化等问题,如柑桔主栽大多数是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选育的。全省桔园种植品种均为一般品种,其产量与品质均缺乏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省选育了100多个油茶优良品系,但因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低下,严重挫伤了林农生产的积极性,致使新品种、新技术无法得到推广,很多品种资源正在不断流失,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制约这湘西州经济林良种化和集约化经营。
3.3经营分散,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湘西州经济林生产大多以一家一户分散模式经营,多数处于自生自灭的野生状态,难以组织起规模生产,贮藏保鲜能力不强,加工滞后,龙头企业少,产品流通和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如有“中国椪柑之乡”之称的泸溪县,其果品贮藏保鲜量仅为总产量的1%,加工量几乎为0,每年因贮藏保鲜和加工跟不上需求而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湘西州现有的油茶加工厂多为作坊式作业,规模小,资金短缺,设备比较简陋,加工技术和工艺落后,原料浪费大,产品多为粗油,含有残留的植物碱,品质差。几年来,湘西州所销售的经济林产品几乎都是原材料,很多产品未能得以开发利用,附加值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影响了经济林的发展和林农的收入。
3.4市场适应性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波动对经济林的生产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桐油价格高达1.5万元/t,非常畅销,湘西州油桐生产相当红火,但到20世纪末却降到了0.6万元/t,油桐生产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很多油桐林惨遭破坏。此外,全州经济林产品虽多,但大宗出口产品却极少。如椪柑、猕猴桃是湘西州的传统产品,外贸需求量大,虽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且泸溪椪柑也已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要想真正地打入国际市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主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不高。
3.5加工利用率不高,特色支柱产业少
湘西州经济林产品大多数以出售原材料为主,不重视产后商品化处理以及可以产生较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果品采后没有经过挑选、分级、打蜡和包装处理等工序,优质果率不到1/4,这就导致了其市场价格低廉;柑桔和猕猴桃是湘西州最主要的水果品种,但只有少量被加工成罐头和果汁,产品附加值低,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泸溪县椪柑产量虽然达到10万t,但全县椪柑仓贮能力仅为椪柑总量的8%,加上没有冷库贮藏果品,造成大规模果品腐烂的情况已屡见不鲜。
4发展经济林产业的对策
4.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市场服务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前的大好形势和国家导向做好协调工作,理顺经济林产业管理思路,通过政策导向和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产业发展策略,引导社会投资向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领域和产品集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大力推广优质林木种苗和先进的营造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林农“绿色证书”工程;发挥林业政务网在产业化建设中的政策导向和咨询服务作用,构建全省经济林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营销形势,提高林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在经济林产业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2优化产业结构,走产业化道路
首先,加快乡土树种油茶、油桐、椪柑等经济林果及名贵药材红豆杉等的发展速度,扩大规模,充分利用湘西州丰富的荒山资源及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富足的劳动力,走“公司+基地+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经营模式发展经济林果产业。其次,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实行“分户经营,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经营体制。发展的重点要支持有精加工能力与营销市场的私营企业与个体大户上,通过他们建办果品基地、药材基地、苗木基地等,形成林企对接的产业模式,使湘西州经济林产业走进市场,拥有市场,占领市场,在国内外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品牌,从而带动湘西州山区林业的综合开发利用。
4.3开展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湘西州丰富的经济林资源,为发展林药、林果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通过低产油茶、油桐林改造及加快良种化进程,建设优质油茶、油桐基地,延伸产业链,发展茶、桐油加工业,形成具有特色的油茶油桐产业集群;重点培植名、特、优、新经济林加工业,发展壮大椪柑、猕猴桃、食用菌、山野菜和竹笋等食品加工业;加大干果和香料开发力度,大力发展薄壳核桃、花椒、山苍子等加工业。实现经济林产品由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的转变,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林林农的收入,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4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
湘西州目前经济林“三低”林分较多,主要是树种品种的品质不良。良种一直是制约经济林生产效益的关键因素,且良种生产一直滞后于生产的发展。只有种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经济林的现代化,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林的产量和质量的目的。但是只有良种没有良法,也无法达到“两高一优”的栽培目标,这就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林的林地选择、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各个生产环节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与措施,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5参考文献
[1] 陆忠泽.广南:经济林果前景好[J].中国林业,2007(11B):43.
[2] 魏殿生,黄正秋.我国经济林产业化建设现状、发展战略和对策[J].林业经济,2004(11):2-3.
[3] 姚先铭.湖南省经济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经济林研究,2007,25(2):95-101.
随着我国的经济迈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的发展目标也有了飞跃的改变,渐渐朝着城乡建设及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前进。农村当今的发展模式为农民将居住地逐渐朝城镇靠拢、朝着乡镇工业园区及农业生产经营靠拢。要严格执行创新精神,解决散户经营模式,合力集中所有力量,将农村经济有效的进行组合。农村经济组织在创新方面大力推广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基础。由于趋势的转变,培养农村经济组织创新也成为推广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农业跨国合作的规模和程度来讲,以我国当今的竞争实力是完全不够的。固有的农村经济组织无法胜任跨国合作的方式。由于生产能力的缺乏,使得资金和技术无法得到解决,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构成的经济效应,完全可是实现农村经济国际化竞争水平和降低经济成本的能力。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组织创新中的不足
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相对比,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是落后于当代农业发展进程的,本质在于组织创新的主体。经济组织创新结构上明显的表现出了其结构层次的不足。对于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管理上出现错乱,延误了农民对于经济组织创新的改革。再说到规模性,因为农民的平均资源少,成本高,资源产权模糊、资本缺失大、区域封闭等特点,当前农民经济组织创新的范围小,资源单一。很多经济组织因为由当地较少的农民构成,活动范围和资源表现都是小范围内的,缺少适应能力和拓展市场的能力,大批组织长时间在小范围、低档次中服务,而想得到农户形成持续吸引力和获得农民认同的可能性是极低的。对于创新性来讲,不足的方面应当是很多地方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因此顺应出来的农业创新实际是一身空皮囊,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主导现在的运营模式,新的个人合作机构是由国家政策等总舵因素共同构成,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缺乏表明了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不足。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思考
从概念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具体是指由农业所创造的经济收益从一种状态提升或转变到另一种状态,前一种状态是指农业经济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少,而后一种状态是农业从这种落后的局面中跳出来,通过接收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及新的体制,从而摒弃这种落后状况,让农业经济创造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最终带动农业经济及农村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我们在看到发展成效的同时,更应该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关注,并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改善,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快乡镇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不完善
就针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建设以发展而言,其是一项极具系统性与长期性特征的工程,必须要依据制度才能够保障顺利开展与实施。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一直长期影响着乡镇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其约束力度还较强,在管理体制上也较为落后,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乡镇农村经济的持续、长效发展。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第一,政府制度上的约束缺乏全面性;第二,制度上管理缺乏权威性,最终导致农产品销售渠道、销售方式等缺乏法律支持;第三,相关制度上缺乏一致性,某些制度与制度之间有冲突,例如乡镇农村发展与退耕还林两个策略之间的冲突;第四,制度实施力度不够,以往政策对乡镇农村资源的保护力度严重不够,导致其无法真正长效的发展。
(二)经济条件不够高
经济条件的约束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而言,一直以来都因为经济体制的约束,严重缺少应用在技术改善上的资金,并且外部资金、融资量也非常少。由此可见,我国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体投资非常少,其严重影响正常的乡镇农村技术、乡镇农村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乡镇农村市场的经济体系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终将阻碍乡镇农村市场的资源利用问题。我国省市的多个等级政府对乡镇农村产业扶持投入资金的安排与预计有限,这一现象也必然会导致乡镇农村的非正常成长。
(三)市场环境较落后
虽然我国是一个乡镇农村大国,许多城市乡镇农村产业经济的占比也相对较高。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道路多样化,其中并没有将乡镇农村产业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效率一直处于较慢的情况中,最终导致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个行业缺乏规范性,主体参差不齐,乡镇农村经济的理念、形象等不合实际。例如,重庆的耕地非常多,但是重庆的发展更多的集中在工业产业中,这一现象也导致当地许多居民也参与到工业发展中,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参与者非常少,这也是导致重庆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受重视。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创新技术与能力的转换
首先,需要提升乡镇农村技术体系的创新,并深化改造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提高区域性的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以及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速度,逐渐完善我国的乡镇农村体系的人员招聘以及投资建设等乡镇农村运行机制。其次,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宣传乡镇农村经济,并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给予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以及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主要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给予扶持;最后,需要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改善乡镇农村技术的投资环境,发展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的创新投资方式。
(二)提高乡镇农村经济条件
在乡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逐渐的提升科研技术力量的投入,使乡镇农村科研技术在完善的基础建设设施的条件之下得以更好的发展。乡镇农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对此,必须做好乡镇农村知识的产权保护。以往我国许多行业并不重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乡镇农村上,许多人并没有产权这一观念,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尽可能的保护今后所研发出的各项乡镇农村产业知识产权。除此之外,乡镇农村不仅与科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农民有着“母子”关系。只有农民的素质足够,才能够使乡镇农村经济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对此,提升农民素质是必然的。当前,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农民的素质上,在各个组织、各个部门中,尽可能的推广乡镇农村技术,给予地方农民定期举行相关知识培训活动,让农民自主、积极的参与到这些技术、知识培训活动当中。此外,政府可以联动某些高校或企业,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的方式促使大学生、相关专业专家将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为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知识、技术的支持,从而更有效地推进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合理推动产业化运行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传统的独立产业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对此,乡镇农村产业化运行也是推动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找寻外招商,从而更好的丰富乡镇农村产品、乡镇农村副产品的销售渠道。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快乡镇农村原料基地的建设工作,给予乡镇农村经济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满足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对于乡镇农村产业结构而言,则需要依靠政府政策进行整改、调配。在调配乡镇农村结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地方乡镇农村发展现状,结合其他产业,通过互补互进的方式推动乡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中国乡村景观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从韩国、日本、荷兰、法国等国家引进先进理论和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自己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景观分类、乡村农业景观、乡村景观旅游等八个方面。十六大以来城乡建设迈入了新的阶段,但是一体化进程似乎仍旧以城市为主导。乡村劳动力输出越来越大,在这些劳动力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同时关于城乡发展,乡村建设上的许多问题接踵而来,空心村、留守儿童、土地荒废无人耕种等等。单方面的号召城乡一体化显得毫无意义,如何留住“乡愁”同时又能让人们富起来?
通过对乡村景观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对其整体规划设计的方法、新思路,从而为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前期提供理论参考。经过分析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将传统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将原有的单一的经济结构多样化,丰富当地居民的收入结构,为农民增收。让城市居民回归乡村、体验民俗、感受乡愁。
乡村田园综合体概念
从早期的观光农业,到现在的休闲农业综合体、农业旅游综合体再到田园综合体用“以人为本”的理想模式在当代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探索一种可能。它是在“生态农业”和“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都市周边乡村城镇化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充分挖掘本地乡土文化、生活方式,恢复乡村独有的美丽与活力,成为新都市人的桃花源。
田园综合体特征
1.以一定的田园景观环境与农业生产生活为基础
田园综合体是在结合农林牧渔的生产与乡村农俗文化、农家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田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综合体形式,具有引领区域资源共生、聚合增值之特质。
2.以观光休闲功能为核心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越来越高,旅游、娱乐等休闲活动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亲近大自然,领略山水之美成为人们的重点选择旅游度假目标。田园综合体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带动农业从单一第一产业往二三产业延伸。
3.以综合开发为主要手段
(1)乡村农业景观与休闲旅游的综合性开发。运用农林牧渔资源结合自然生态资源,营造优美独特的田园景观、山水景观、农耕文化景观,将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进行合理结合,打造集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能够一站式满足游客全方位的旅游体验需求。
(2)打造以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休闲产业。将结构单一的农业生产活动向泛休闲农业产业化转变,其中包括旅游、休闲度假、地产、会展等在内的休闲产业的中和发展架构。
(3)将农业生产区开发升级将目标进行综合打造。将农业生产区产业升级,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从而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典范区”、“农业休闲示范区”等综合目标构架。
模式升级 带动乡村发展
1.产业经济结构多元化
由单一的第一产业到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经济结构,开展农业种植与休闲娱乐体验将结合的开发模式,例如①营造农作物大地景观(例如油菜花),依托成片花海营造景观与婚纱摄影等娱乐项目相结合;②种植果蔬,将农俗体验与其相结合,上山采果摘茶、下地挖野菜、胡萝卜、花生,池塘边垂钓,将采摘果蔬学习制作农家食品等等农业休闲方式;③利用生态农业科技发展开发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如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星空庄园”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庄园,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乐趣。
2.产品模式升级
从单一农产品到综合休闲度假产品,例如①生态水产养殖度假区,利用自然水体发展养殖业,让体验者体验垂钓、观鱼的乐趣;②葡萄酒庄园度假区,利用种植葡萄发展葡萄采摘区,将成熟的葡萄进行酿造让游客体验从采摘到酿造葡萄的全过程体验其中的乐趣;③农俗体验度假区,以家庭为单位,闲暇时光居住在此,从事一些种花、种菜、修剪果树、采摘水果、蔬菜等乡间劳作,以此体验亲近自然的乐趣;④生态养生度假区,依靠山体种植茶树,通过体验摘茶,品茶感悟茶道,从中感悟禅意。
3.土地开发模式升级
从传统住宅到休闲综合地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空心村现状,由此,对于地产的开发形式分如下两种:①前期田园体验度假村运营地产。利用空余出来的部分房产在进行装修后以度假村的形式出租给游客,既为农民增加收入,又让游客更为深入的体验民俗文化、感受大自然。②远期集养老、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综合配套休闲地产。
小结
一、引言
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出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经济现象。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近些年中国增长最快的经济成分。但是,由于诸多问题如战略定位、融资困难等,民营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并不等于它的潜在增长速度。因此,本文通过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经济的非国民待遇问题
1.银行贷款方面的非国民待遇
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这种融资状况在融资规模上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民营经济发展进入资本与技术密集的产业提升阶段后,这种融资状况与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
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源于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依赖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信贷资本化。然而,在国有金融机构有大量资金贷不出去,而在具有明晰的产权、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良好的经营业绩的民营企业方面又有许多好的项目融不到资。民间投资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筹资困难;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信贷考核的利益激励机制与风险约束机制不相称,贷款审批环节过多,均不利于民营企业贷款融资;在直接融资上,民营企业也受到歧视,政策缺乏公开性,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导致民间投资项目的发展空间十分狭小;民间投资用地受到限制,不少民营企业用地不够规范,土地产权关系不够清晰,难以办理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无法提供贷款抵押。“融资难”瓶颈明显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2.税赋和法律方面的非国民待遇
在税赋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严重的所得税重复计征,法律方面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各类产权和产权关系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往往在事件的裁判上更多地被歧视。这些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束手无策。
(二)某些产业领域内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落后,过度和不当竞争严重
由于民营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之国有经济逐步从竞争性产业领域的退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广大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多数比较低,造成大量小型民营经济的进入,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适度的竞争对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是必要的,但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则会使本来就弱小的民营资本遭受致命打击。这种情况在某些地区和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前几年煤炭行业中出现私营小煤窑遍地开花,造成煤炭行业因恶性竞争的全行业亏损以及引发后来的一系列小煤窑伤亡等安全事故频发等的现象。所以如何组织民营经济的生产经营,形成合理规模和有序生产,已成为解决这些产业领域或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民营经济的信誉度差
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信誉问题也很严重,现在一些民营企业已形成的“开门迎客,关门打狗”的短期行为,对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伤害。这主要是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所造成的,其一,一些民营企业的纳税意识差,为了偷税漏税不惜违法做假账,使财务报表、会计表册失去可信性,致使在一些地方“民营经济”=“违法乱纪”=“弄虚作假”;其二,民营经济法律意识差的问题较突出,短期行为严重,一些企业为了获得短期效益或不义之财,大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从而失去社会公众的信任。有的民营企业在经济往来中长期拖欠贷款或拒不付款,失去了供应商的信用;其三,民营经济内部出现信用危机,一方面个别业主不守信用,如许诺给职工的工资待遇不能兑现或者百般克扣,从而失去职工的信任,另一方面,个别职业经理人不守信用,如携密跳槽、吃里扒外等。由此造成社会对民营经济认识上的偏见。
(四)民营经济结构不合理
1.民营企业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的难度很大
传统产业产品比重过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慢,比重过低,区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趋同。
2.一些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
民营经济的治理结构理论上讲能够做到合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些民营企业采取了家族式治理模式,而一些民营企业则采取了两权分离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
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确立以发展民营经济为基点,联带其他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认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统一的;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长期发展的,而时间的长短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确定的。然而,我们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仍然是集中力量改革旧有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以图实现原有体制的逐渐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渐进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早期改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我国微观经济已经转换到按照市场原则运转的今天,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仍然在“破”而不在“立”,至今没有实质性调整,就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本人的观点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战略和政策基点,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把重点转移到加速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上来,旧体制的改革要在新体制的塑造过程中逐一解决,但新体制的塑造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这一模式能够被确认,那么,民营经济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环境。
(二)促使民营经济自身的制度改进,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多数是由出资人实行家族式管理。这种方式在起步阶段具有凝聚力强等优点,但它的局限性,如家长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已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根据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的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也会走向现代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善于经营、敢于决策的领导班子,使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确立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规范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奖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治理结构创新,使民营企业管理走向社会、走向成熟,走向科学。
(三)民营企业要重视自身信誉的塑造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只有注重声誉,诚实守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曾有过不守信用的短期行为,败坏了民营企业的声誉。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在重新塑造自身信誉上作更多的努力。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契约履行等方面着手,逐步取信于客户、取信于消费者。
(四)为民营经济筹资和投资在制度和渠道方面上创造条件,支持民营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
1.民营企业融资法律制度
完善间接融资法律制度。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建立以非国有经济与地方金融机构合作入股方式的合作金融机构。扩大国有银行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配额,并成立专门的贷款担保机构。建立非国有经济信用评审体系,规范其财务管理,与商业银行的贷款原则相衔接。
健全直接融资法律制度。增加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改变现在的股权结构,打破国有股与法人股不可流通的局面。建立多种合法的交易组织形式。设立二级市场,拓宽非国有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
2.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完善间接融资体系。大力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商业银行。地方性中小银行应以民间资本构建的股份制为主,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竞争规则以及监管办法,对所有出资人一律给予国民待遇,保证中小银行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公平竞争。
建立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中小资本市场体系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二级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就其分工来看,二级市场主要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则主要为达不到进入二级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包括为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私人权益性资本。
(五)在人才方面要树立“人本管理”的现代管理思想
民营经济发展也要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转变观念,强化人才意识,注重对人才的尊重、培养和激励,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利用企业自身的环境优势,帮助员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不断增强“人才”与“工作”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实现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其次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
1.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职工入股制度。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鼓励他们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通过适当分配股份使人才与企业利益共享,把人才自身的利益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
2.合理确定人才的薪酬结构,不能把他们和一般人员等同对待,要使人才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相符,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人才努力工作。
3.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在于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更重要的在于不断创造人才。为此,建议民营企业要把人才的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建立完备的教育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化。
[参考资料]
[1]蔡继明,刘俊民等.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上、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
[2]杨叔进.中国: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西部大开发与非国有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5]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是联结城乡的枢纽;县域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以农业经济和农村工业经济为主,农村服务业发展也逐渐显现出发展潜力。
一、金融支持之于县域经济的必要性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强大的“乘数效应”,会引致更大的投资、增加收入并带来消费需求。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见效慢,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仅靠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各类金融机构的参与和支持。
(二)农业产业化离不开金融支持
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走向繁荣,农民富裕增收的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有企业+农户、合作社、市场+加工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无论何种模式都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它将农民、企业与市场联结在一起,并贯穿了三次产业。在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农户的生产、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所需的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金融支持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三)农村城镇化进程离不开金融支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战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集约使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也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的结论,我国的城镇人口已达49.86%,较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12.46%,这说明了10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然而,这一数据无论是与发达国家平均80%的城镇化率,还是与我国期望达到的70%的城镇化率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没有金融支持,城镇化进程的前进步伐必然受到影响。
(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金融支持
在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没有农业的稳步发展,农村的工业化就无法顺利进行。但是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中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也在改变,农业的作用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作用则逐步加强,此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更多地依靠第二和第三产业来推动。
金融支持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关系体现在金融部门能够实现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实现农业产业更新换代和升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地方财力普遍紧张,无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外部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无疑是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一个渠道和环节。
二、现有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金融支持主体薄弱导致金融供给严重不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按照“经济、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大了机构调整力度,对县级城市支行按照10%-30%的不同比例进行撤并和调整,县域分支机构和基层营业网点大量减少。特别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农业银行,改制上市后面临着“面向三农与商业化运作”的矛盾,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必然将战略重心向城市倾斜,支持县域经济明显不足。作为政策性金融的农发行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但随着粮食和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作用大大减弱,在农村的业务范围也仅限于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无法起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作用。从职能定位和发挥的作用来看,离一个发展银行的功能相差太远。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来支持县域经济,尽管数量较多,但规模小,实力较弱,抵抗风险能力有限,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由于市场定位模糊,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业商业银行后,开始进城发展,从经营业务上来看逐步远离服务三农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悖于其改建的初衷。在正规金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下,民间金融因其贷款手续简单、期限灵活等优势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尚未取得合法身份以及监管缺位而受到国家法律和金融法规方面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县域经济中的中小企业经济基础薄弱影响其融资能力
县域经济中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诸多生产要素的约束,资金短缺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滞后,尚无面向县域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使得中小企业对银行形成较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县域中小企业普遍生产规模小、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用于抵押的有效资产少,担保难,评估、咨询、登记等费用过高,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导致中小企业往往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且需要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与风险。
(三)农村金融与县域经济尚未形成良性循环
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比重高。中小企业贷款违约率高一直是令农村金融机构头疼的问题,过高的不良贷款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拓展农村业务的积极性,使得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愈加严重;而得不到金融支持的县域经济更难以负担市场化的金融资源成本,从而导致了农村金融与县域经济在低水平上的恶性循环。 转贴于
三、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之思路
我国的农村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因此,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坚持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包括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内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在网点数量、市场渗透和份额、业务范围、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掌控力,根据其市场定位,重点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效益好的中型企业服务,支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支持市场体系和城镇建设。改进金融服务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深入基层,根据实际适当增加县级行的授信额度和审批权限,简化贷款审批和发放程序,允许县级行在上级行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发放贷款,合理配置资源,切实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二)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主导功能,扩大业务范围
政策性金融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而出现的,涉足的领域应严格限定为微利或无利的业务范围。因此,政策性金融应突出专项功能,强化政策性,针对农村经济的弱质性,把职能定位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性项目。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已在粮食流通领域贷款的基础上,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其业务包括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等。除此之外,应鼓励金融创新,允许其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和农民共同基金等形式,面向农业、农民筹资,以扩大资金规模,增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
(三)改革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对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地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改革,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或村镇商业银行,其产权关系、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应在贷款管理方式、贷款条件、信贷品种、拓展业务新领域上下功夫,推出更多的、更为便捷的金融产品,真正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四)合理引导民间金融发展
对于民间金融,应改变过去以打击、遏制为主的方式,采取引导、监督并纳入法制管理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发展空间,如加强监管情况下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以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拾遗补缺作用。同时,要加快民间金融立法,使民间金融有法可依,规范发展。
(五)发展农业保险、信用担保等多种金融形式
1、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农业受自然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加之我国的农业险种偏少,风险都集中在农村金融机构身上,这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不高。应尽早制定和颁布《农业保险法》,建立起一个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保险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保险补偿体制。
2、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在农村,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银行出于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考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直接制约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信用保证,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找保难、贷款难的问题,又能有效地分担银行的贷款风险。
3、发展融资租赁、农业信托,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的间接融资渠道。
(六)试点开展农村资本市场运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融资平台
积极推进农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鼓励龙头企业进入证券市场,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为涉农公司融通资金的作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持久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仕省.统筹城乡发展,县域经济需金融先行[N].华夏时报,2010-12-21.
2、林民书,张树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7(4).
3、陈柳钦.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参考,2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