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8-29 09:20: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的信息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的信息化

篇1

一、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的结合应用为基础;②企业信息化是依赖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的信息系统;③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④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1.对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认识

 

就企业管理来说,分三个阶段。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的时候,主要是靠人的经验来管理,这是经济管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它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的,后来发展到用运筹学、计算机等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来进行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技能对专业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标志着专业化管理阶层逐渐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重组等概念的提出,管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就是文化管理阶段。经验和科学都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文化管理的内涵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把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开始注意企业文化。

 

同时,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企业是各种利益股东所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利益是所有参与签订这个契约的各个利益股东的共同利益。企业管理不仅为股东谋取投资回报,还必须为相关的利益股东提供服务。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高,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则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这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企业信息化是引进信息技术与更新管理思想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约翰*C亨德森和N温卡特拉曼认为:怎样才能最好地获得信息技术的价值?这是一个创造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新管理思想和新管理方法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把信息技术加在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上面。我们大谈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时,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技术只有在思想的支配下,才会发挥威力。企业信息化只有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

 

(2)信息化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应该只是一项工程的实施。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枢纽,收集、存储、传递企业的信息;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为企业构造了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生产经营环境。因此企业信息的实质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够及时地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会,更好地组织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方面的渗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机构、协调控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因此,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个的技术方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

 

(3)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人始终起着决定作用。从长期来看,企业信息化不在于某个项目的引进与否,而在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创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经营管理环境,获取长远的竞争优势。因此,能否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召唤,能否培养出一批信息人才队伍,将是决定企业实施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企业信息化不是企业细枝末节的变革,而是企业的根本性变革。用“信息革命”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企业信息的切入点应该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如在资源配置方面,企业将依据不同地区的税收差异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依据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特点来设置技术开发中心,依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等。

 

(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使得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此紧密相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将从尖顶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型”和“网络型”,原来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层组织正走向消亡。这是因为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分工精细、管理严密为特征的科层次等级制,其组织层次繁多,决策速度缓慢。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必须减少垂直层、扩大水平层,精简组织结构,使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逐步趋于扁平化。这样有利于提高组织决策的速度和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信息交流的极大化,充分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500强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段平均减少管理环节达到3个之多。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一种基于相互关联的、柔性的、灵活的虚拟组织,以及柔性组织将会应运而生。

 

(3)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基本上将被机器所取代,或者被“外包”,最终只剩下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使得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技术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人力资源管理也从传统的从属地位、事务性静态管理转变到战略性、前台式、动态的管理;管理职能从控制转向支持,从监督转向激励,从命令转向指导;提倡信任员工、尊重员工、消除等级、鼓励个人发挥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由过去的对人的管理向人才的开发方向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性化方向转变。

 

3.以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化环境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贱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贱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篇2

一、ERP的概念

企业的信息化经历了早期MRP, MRP-Ⅱ,到如今ERP过程。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ERP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

二、企业引入ERP的原因

1 企业的商务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

经济的全球化,使企业进入了全球竞争时代。宽带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企业的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电子商务技术改变了长期以来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使市场的主动权从供应方向购买方、向最终消费者转移,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迫使企业必须以更低的成本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从注重内部资源管理转向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管理。

2 信息技术促使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

在网络经济时代,社会组织是网格状的,社会的每一单元都面对着其他所有的单元。就企业而言,我们强调的是学习型的企业,强调数据-信息-知识的集成和共享,强调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的一贯管理。这就要求企业的组织必须"扁平化",管理的内容必须更加透明和开放。企业资源计划(ERP)正是迎合这一需求的产物。

3 ERP为企业提高经营效率。

以宝钢为例。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是中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生产和销售多种规格的高档钢材和钢坯。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是国内最现代化的综合性钢铁公司。宝钢是典型的连续流程类制造 企业,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同样为连续历程类制造业的中国铝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⑴缩短产品出厂周期

宝钢产、销、研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投入运行后,缩短成品出厂周期三天。可节约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利息。

⑵加快销售货款回收

由于出厂周期缩短三天,相应的销售货款回收也提前了三天,可增加银行的存款利息。

⑶强化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实物水平

由于构造了规范的质量管理MIC体系,采用计算机自动质量设计,完全按用户的产品最终用途来控制质量参数组织生产,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废次品率。

⑷缩短生产周期

由于“宝钢产、销、研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对产品的开发、销售、质量设计、生产计划、实绩收集、质量控制、成品出厂、货款结算等采用集中一贯的管理,强化了物流控制手段,加快了生产线上在制品的流动,减少了物流在库滞留时间,从而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

⑸间接效益[3]

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广泛的信息查询服务,使研发人员迅速获得各种最新研究资源,了解各种最新研究成果。

研发人员利用工作软件来协调开发工作,管理工作流和数据流,以便更加有效地进行研究开发工作。而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对财务、工资、人事和研究开发项目进行高效管理。运行其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节约办公费用。让工作人员共享各种昂贵的资源。

宝钢产、销、研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广泛的信息查询服务,使研发人员迅速获得各种最新的研究资源,了解各种最新的研究成果。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只是手段。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是一种工具,但它只能起推进和支持作用,而不是全部作用。技术不是万能的,只有通过它来改变过程和管理,才能改进生产力,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不能抛开企业的其他要素来谈信息技术。否则,信息技术的投入也只能让你得到微小的改进。事实上改变人的行为、改变传统的习惯相对于购买一项新技术而言要困难得多。

2.采取合理的方式。必须先由企业的高层领导从实际出发对企业的目标、功能进行再设计,然后由业务人员进行详细设计过程,再由信息技术提供支持平台;最后,由管理部门重组机构。整个过程可以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可按工程项目的管理方式推进。实施中应注意线性领导:ERP由管理部门起主导作用;MES由生产线起主导作用,有些事如信息技术没法实现,应由生产线来实现。

3.在组织上上下一致。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与高层领导对它的认识成正比。必须领导亲自抓,落实业务人员和IT专业人员。在业务重组与现有观念发生冲突时,一方面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同时领导要下决心,必要时要有一定的强制性。

4.坚持本地化的原则。从宝钢多年的实践来看,完全依赖现成的套装管理软件来改造一个现有的大型企业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即使采用现成的套装软件,我们认为也应该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充分做好本土化的工作。没有买来就好用的管理系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经验,但一切必须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

5.企业信息化的效益。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与其投入绝对不是线性关系。美国Meta Group咨询公司的调查结果是:企业的信息每1.5年翻一番,但信息的利用率仅为7%。[1]企业的信息化有系统建立、系统优化和数据挖掘三个阶段,相当于企业的系统集成、数据整合和知识发现。当我们的企业从基于数据的企业变成基于信息的企业,再走向基于知识的企业,这时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了电"脑"的作用,企业内部以及与外部供应商、客户之间都建立了知识协同工作环境,每个人都能便捷地得到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这是信息化建设的丰收季节。宝钢正在朝这方向努力。

6.坚持对信息化建设投资。信息技术和业务重组是个互动的过程,信息化建设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要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改革与创新,坚持对信息技术进行投资。不能单纯地用眼前的成本收益来衡量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它们确实有风险。其关键首先是变革是否合理,其次是所用的信息技术是否得当,能很好地支持变革。然而,如果没有对信息技术进行投资,那肯定是落后了。一个甘愿落在后面的人在组织中是无法拥有领导力的,一个甘愿落在后面的企业在市场中是难以生存的。所以,企业的高层必须站在领导者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作出抉择,承担必要的风险。

8.企业信息化的领导者,应该有战略思想,有技术能力,但他首先必须熟悉企业的业务和管理。他的作用不是与其信息技术的能力而是与其业务知识成正比。当然,他必须与企业的最高领导密切配合,才能真正领导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四、 总结

引入信息系统有宝钢这样成功的案例,同样也有失败的案例。如三露、哈药等是典型的失败案例。从中可总结的失败原因[4]就是:ERP软件选型失败、ERP系统实施商的经验和实力不足、ERP咨询顾问缺乏稳定性、把“上线”作为项目结束、缺乏综合能力强的项目负责人、没有充分发挥整合信息的威力等。

总之,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引入ERP,需量力而为。而有实力的企业需引入ERP为自己的综合实力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我国企业信息化投资绩效评价研究.冯林,2005

[2]基于工作流的钢铁业ERP研究.刘洋,2006

[3]许建飞,王惠芬,葛星. 基于管理模式变革的ERP实施分析[J]商业研究, 2005,

篇3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048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65-01

经济全球化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实现的,我国企业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信息化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资源共享等,利用这些技术可将信息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达到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共享,提高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

1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虽然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很快,但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差异很大,这是由于各个企业发展速度及程度不同导致的,有的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得非常好,企业员工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基本能够达到国际水平;但是还有一大部分的国内企业停留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初期阶段,或者是初期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其中,起步阶段的企业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总体来说,我国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旧处在初期阶段[1]。企业信息化管理还有大幅上升空间,这无论对于国内企业管理还是信息化发展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2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2.1 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企业内部的权力资源配置体系是企业的核心体系,它隶属于企业组织结构范畴,该体系不仅提供组织的形式,而且还能体现出企业外部形态以及企业信息控制流程。组织结构设计的核心理念和关键就在于组织的柔性,当然也要权衡组织结构的简单性以及管理成本和管理效率之间的矛盾。

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一直是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对该焦点的重视。企业高层领导更加注重与组织基层的交流沟通,其目的在于建立减少高层控股权的组织结构,解放基层组织,使其拥有更多的基层自由权。传统的组织结构 “层级式”已经不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它只会拉动层级之间距离;“扁平式”组织机构更加倾向于现代化、信息化,因而成为了理想化的组织结构。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网络经济技术的发展,更加增强了人们对扁平化、网络化组织的信心。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员工增加了更多的交流方式,也扩大了信息范围和共享资源的利用基础,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2]。

2.2 对企业领导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不仅意味着对企业员工的技术要求提高了,也要求领导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关注与激励;同时也要加大监督力度。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为“为人为本”,这种理念首先要符合人的习惯,其次要求个性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重要注重“人”的因素,时刻与理念相吻合,企业应该做出相应的应付决策,以下两点应该是企业最应该重视的。

第一,企业信息化时代要求企业员工都具备过硬的技术条件。也就是说,企业加大对员工技术的培训,使其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是势在必行的,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整体员工技术水平提高了,企业竞争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第二,将我国企业与西方国家企业对比,不难发现,西方国家企业管理制度更令人容易接受,员工也习惯西方国家的企业制度,这是因为西方国家不断加强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逐步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具有原则性。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制度相对落后,员工还未适应信息化管理制度的约束,有时员工显得更为懒惰、圆滑,甚至出现唯我现象。因此,唯有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用制度化和标准化来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当然这种制度是建立在信息化条件基础之上的,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操作规程、奖罚制度,这是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3-4]。

2.3 对企业控制的影响

我国企业逐步认识到想发展必须降低成本,成本控制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必须严格控制成本来谋取盈利。企业信息化为企业获取全面性、系统化、连续性的数据提供了方便,企业随时可以利用所获数据对生产成本进行准确的计算和预测,为企业领导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代企业成本控制主要考虑影响成本因素的变动,使用信息技术建立相应的模型和方法,来预测成本的波动性,更符合实际,也更能满足领导的要求。

总的来讲,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加快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我国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同时也要加大力度研究、剖析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育泽.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1).

篇4

1.1企业应制定长远的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远的、需要长期坚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未来的企业关系越来越倾向于相互协作又随时能分离重组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企业要参考成功案例,明确自己的发展形势,了解信息化管理的有利之处,分析未来的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有哪些方面的支持,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一味地追新求大,以目前企业的目标为依据,为企业制定合理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企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信息化管理与企业核心业务的关系,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制定大的目标后再一步一步确立详细的发展计划,实现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共同进行,以信息化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量。

1.2明确政府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促进力度,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和资金支持,重新明确各高校培养信息化高级人才的目标,将信息化技术与管理艺术相结合,为企业继续输送大量高级信息化管理人才,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后续人才支持,使信息化系统处于长期有人维护的状态,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促进企业管理观念的转变,脚踏实地辅助企业信息化建设稳步进行。

1.3保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核心业务的支持

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要保证将资金用在“刀刃”上,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帮助企业在核心业务上获取更大的利润。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正是这些关键的核心业务才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规划信息化建设时,要将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要竞争力考虑进去,在稀缺的资金中获取最大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集中精力将核心业务处理完善,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培训中,也要鼓励员工自己创造有利条件,将自己部门的业务融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去。

1.4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进行科学决策

企业要采取谨慎的投资策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者要充分地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难性,在每个合适的环节要进行正确的决策才能使企业信息化建设后顾无忧地进行下去。决策者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自身管理因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因素和资金情况,综合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和问题,规避信息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财务困境或破产风险。在企业进行决策时,要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多种信息,分析企业的竞争环境和主要竞争对手的状态和动向,了解自己和对方真正的竞争优势,提升自我的竞争力量,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可获得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支持,根据企业信息化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策略方针,选择有质量保证、安全风险小和可扩展性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保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2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1提高企业信息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企业搜集、处理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企业信息能力的提高决定了企业对信息的处理效率,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下,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有着很强的竞争能力。企业实现信息化的管理,直接有效地提高了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利用效率,优化了企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保证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2.2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绩效

组织效率的提高需要更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能很好地降低信息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大大压缩管理层次,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管理要求,减少了信息传递的错误,加速了信息的传输,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有保证的竞争力量。

2.3促进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促进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企业在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可以快速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出现新型的学习型组织并及时地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应用,在企业中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提高了企业整体运作的流畅性和稳定性,加快了企业对于最新信息的反应能力,增强了决策的稳定性,全面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2.4优化企业价值链

企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实力,信息价值链的完整运作必须依靠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处理。信息技术加速了企业价值链的重构,支持企业在相关产业的竞争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有助于信息资源在企业价值链中的传播,扩展了业务之间的关系,降低了企业价值链之间的通信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企业因信息延误或信息处理错误引起的损失。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优化企业的价值链。

篇5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随着企业智能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信息集合、技术整合、市场融合的系统集成将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对组织变革、技术发展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凸显。

1 信息技术与企业信息化

信息技术(简称IT)是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工厂办公家庭自动化、通信计算机控制结合、数字传输交换处理的“3A” 、 “3C” 、 “3D”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是对对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思维的改革与促进,经历了由浅到深、由孤立到集成、由技术到管理的发展过程,并促使企业管理、信息收集与处理、资源优化配置更加科学化、智能化、合理化、标准化,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优化升级。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体现,促进企业管理的改善,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技术的创新发展,改善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传统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加快业务流的处理,在财务数据处理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和科学决策的制定只有在基础数据、生产效益、竞争能力和资源配备方面的信息掌握充分的条件下,才能做到有据可依,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全球竞争。

2 企业管理信息化

SCM、EPR、BPR模式是现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一种重要体现,是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大背景下最有效的方式。现行的S C M管理模式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双赢原则,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并保证获取最大利润,已达到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合理控制,将各个合作伙伴组成战略合作联盟。EPR管理模式的应用,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模式的升级与发展,把经营规划与销售运作转化为较为详细的计划,将客户、市场、销售、采购、生产等信息业务等集成为一体,实现商务一体化。BPR管理模式是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方面进行应用,通过过程控制的加强,对原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实现对经营成本的降低、服务质量的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速度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数字化、 科学化、 信息化和自动化。例如,网络会议、视频会议等的使用不仅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的协作化,而且有助于企业高层及时掌握生产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决策,促进管理的合理化。

3 企业运作网络化

在全球竞争加剧的状况下,信息技术在企业运作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企业跨地域集成化的运作模式的形成,而且促进了企业业务的扩张,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企业运转的有利支撑,电子商务、网上市场运转和信息交换等多种运作方式的应用,打破了地域的壁垒,促使企业实现了信息流代替了资金流,促进企业与市场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压缩。企业运作网络化的实现,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实现生产商与消费者的有效衔接,提升资金周转的速度和效益并降低交易成本。并且通过落网订购等方式促进了企业销售力度的提升,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网络将产品和销售信息进行宣传,促使不同国家、地区即使找到所需物品的来源,进企业经营销售量的扩大并减少库存,提高企业影响力。

企业信息平台、交流平台、贸易平台等新兴的网络平台,为企业运作网络化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给企业、个人带来了快捷性和方便性,足不出户即可获得最有价值或准确的信息。并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企业间的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加强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成长。

4 企业系统集成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使企业从产品研发、采购、生产到销售集成为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帮助企业通过市场的销售经营、市场调研、市场需求情况来对研发生产环节进行调整。企业通过建立外部网络调研中心和内部数据库及时的进行市场分析,制定新的规划与决策;通过视频通话、移动通讯、电子邮件等方式,促使信息流代替事物流,提高企业内部的协同能力,改善交流方式,实现跨地域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实现企业创新型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市场驱动来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市场份额,改变企业发展格局,促进企业跳跃式的发展与创新。

5 企业建设智能化

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的信息处理系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局域网、声音处理、高密度存储文件等新的技术手段的采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完善了企业信息的科学化和完整化,尤其是在财务、采购、统计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实现了对客户需求的科学挖掘、对数据的科学分析,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疏忽,促进智能化企业的形成。

信息技术在企业招聘员工中成为考核标准,节省了企业员工培训、企业监督与管理职员的成本,而且应用网络化的手段促使员工的教育更加客观科学,从国家战略大局出发,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国际前沿技术,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水平,促使企业面对智能化、战略化、先进型、技术创新型转变。

在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生产方式日趋柔性化,CAD、CAM/CAPP/CAPPS集成系统的应用,是产品实现了小批量自动化的生产模式,由自动化加工、传送、信息管理控制所组成的柔性制造系统,实现了设计、生产控制的一体化与科学化,通过现代的控制方法与手段如数控技术等,实现精细加工,并提高了生产的速度与质量。 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通信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促进了人们生产的信息化与科学化,成为了现代企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向,成为了企业现代化实践的重要驱动力,并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商机,提高竞争力。

6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了必要条件,成为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的信息技术将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将随着加强,其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信息化、运作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建设智能化的发展,对企业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和实现创新型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6

企业面对同行业的竞争时,为了提高自身的优势,必须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信息化管理就是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变,企业一定要在管理机制、管理体制、以及管理观念上进行改变。以此为发展基础,提高企业组织的效能,在企业运行中,各个部门的应变能力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提高,为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占领先机。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信息化管理就是引入信息化技术,应用信息化管理理念,使用信息化来带动企业的工业化。这样,企业在管理方面就步入了现代化,其不仅是一门技术,同时也引入了信息化的管理理念,让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都融合到一起,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业务流程、经营方式、传统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内部、外部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领导者不重视信息化

企业领导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因此不重视信息化。我国的中小企业都停滞在IT的规划水平,企业没有受到竞争,尤其是信息化还没有真正体现在生产力和企业经营结构方面时,都得不到企业领导的重视,企业领导安于现状。有些企业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在经营企业期间,只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并没有把该技术结合到企业的战略中一同规划,信息化技术和其他技术一样,都是时展的产物,没有把信息化提高到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位置,因此,企业的信息化步伐很慢。

2.信息化投入比例不协调

不同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因此,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引入信息化技术,合理的在信息化方面投入开发资金。除此之外,信息系统也是结合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设计的,在选择和使用时分析是否符合企业的现实情况。很多企业在发展中只追求信息的多样性,导致信息化投入比例不协调。当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信息化的优势后,就开始积极引入MIS,但是没有选择其功能,很多功能在实践中根本用不上,例如广州标志汽车公司在落实MRPII方面就失败了,在实施初期对信息化投入的比例就不协调,企业管理的主体应该是投入的重点,然后分清主次合理的搭配投入资金,但是该企业却一下买了零配件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等,不仅耗费了企业的大量开发资金,还分散了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开发实力,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初级就失去了战略先机。

3.业务流程差致使信息化管理基础差

很多企业目前的业务流程较差,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企业相应的制度规范不健全,或者有管理制度和规范,但是落实工作达不到理想标准,再加上考核机制、人员培训等工作都不理想,致使企业在以往的运营中存在效率低下,业务流程混乱等。当企业没有对现有流程进行规范后,就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技术,那么推行的难度可想而知。在以往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还要对现有机制进行改革,然后引入新的管理系统,最终要达到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挑战性可想而知。

4.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引入信息化技术后,想要利用该系统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还必须配备相应的技术人才。没有对应的人才进行使用和管理,其作用效果也很一般。信息化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系统,在企业经营和生产中,恰当合理的引入信息化技术,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流程进行改变,让技术和管理模式相互适应,二者达成一个非常默契的程度,这样企业的运行效率就提高了。但是由于企业资金有限,相关的技术人员有限,一般企业都有IT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懂这方面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却非常少。再加上企业管理机制不完善,很难留住信息化人才。这样当引入信息化系统和技术后,在企业管理方面还会出现问题,不能最大化的发挥信息化的优势。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创新途径

1.信息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业内人士都清楚,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竞争对手的不断增强,必须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让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结合到一起,在竞争和发展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展方向可以反映出企业目前的需求,而信息化是有效修正企业发展方向的手段。随着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越来越明确化、透明化,日后的竞争不仅是硬件设备的竞争,知识型人才的竞争,信息化水平的竞争,还会深入到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竞争。例如:企业在进行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规划时,需要参考一些信息资料,一般是过去几年企业在不断发展和竞争中总结的经验,企业过去决策中所给予的建议等。除此之外,信息化技术可以提供其他竞争企业的相关信息,收集到其他领域的相关资料,不仅操作简单,其工作效率也非常高。企业未来的规划是整体性规划,涉及到企业和市场环境的关系,确定企业以后的工作使命,建立起企业的奋斗发展目标。中国入世后,国内企业需要面对全球的竞争,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没有信息化作为基础,那么市场竞争中将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无论是做书面的战略论证,还是实践的工作落实,必须研究好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抓住企业具有主导性、全局性作用的突出矛盾进行战略管理。

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单独存在的,其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和企业运行流程的改革,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相辅相成,相互适应的,如果企业没有信息化基础,那么企业就不能进行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如果没有一个创新的思想来指引,那么企业运行系统也将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信息化不仅在于技术层面,也涉及到理念和观念问题,但是多数管理人员都重视技术本身,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管理、模式化管理流程的重要性,结合企业经营的具体战略措施,才能建设出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2.根据信息化效能指标指导信息化投入

为了避免上述企业在信息化投入方面非常大,但是得到的效果却不理想,一定要结合信息化效能指标来提供对信息化的投入资金。评价信息化的效能指标方面,先要分析当引入了信息化技术后,企业价值链的增值情况如何,是否可以提高企业长期的竞争力等。一般都利用标杆比较进行信息化效能指标的分析,先要建立一个可以反映系统规律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就是最终对比的基准体系,然后分析当引入信息化技术后,和没有引入信息化技术前企业的运营情况,观察二者对企业的改变情况,对企业带来的经济价值情况,通过计算就得出效能指标,然后来衡量是否引入该系统,或者引入该技术控制投入成本在一定范围,不能出现广东标致汽车公司那种情况,投入很多人力物力,但是最终得到的效果甚微。

3.实行业务流程重组

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架。业务流程在实践工作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其进行创新和优化可以直接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企业领导必须分析原有的业务流程,分析出其中的弊端和劣势,然后重新进行设计。通常情况下,企业都会把以往垂直的直线型管理模式改变为平等的网络型结构流程。该模式在实施时要求首尾相接,通过完整的整合性业务流程取代过去被分割零碎的业务流程。在业务流程重组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流程在目前状态下是最优化的,不要过多考虑职能部门,(2)确保流程整体最优,(3)以顾客为导向,该流程服务能让顾客满意为宗旨。(4)要求在业务流程重组后,可以有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协调工作的矛盾,加快整体的办事时间,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由于各个企业经营情况的不同,对流程进行优化的方案也不同。但是方案重组架构是不变的,需要经历三个环节,(1)要识别流程,也就是改变企业以往的思维习惯,从长远眼光树立起企业未来的经营流程观念,该观念体现了目前的最佳选择,在以后的发展中有很好的前瞻性,是企业在某一时间段的发展方向,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这都需要识别流程来解决。识别当下比较流行的流程,一般都是利用识别流程图来操作,这样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各个活动和组织之间的关系。(2)要确定关键的流程,企业在经营中有很多业务流程,但是要先对重要的、核心的流程进行优化。怎样确定重要流程呢,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分析,当流程的机能失调、而且问题比较突出,就是目前比较重要的流程。(3)识别出关键流程后,就要对该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设计出一套全新的流程,该项工作极具挑战性。先要发现流程出现的问题,然后合理的进行优化,该因素对流程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

4.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人才才是创造生产力的原动力,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引入信息化技术就是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等情况,为了做好信息化管理,企业需要大量的信息化人才,但是社会招聘很难招到相互适应,而且技术一流的人才,企业需要自己培养。企业可以在人事部设立一个信息化人才培养小组,该小组有长期的工作人员,还有企业的一些信息化技术人才,定期把企业内部有关信息化的问题拿出来进行讨论,有利于相互的学习和技术提高,以此为基础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让企业内部有这方面需求,有学习力的新员工,或者是老员工进行旁听,这部分人员在旁听中也会不断的学习和沟通。其次,企业要定期组织专业讲师对专业性的信息化知识进行全员授课。让员工建立系统的信息化知识体系。最后企业要引入ERP系统,其不仅仅是更换了一个技术,更主要的是改变了以往管理、操作的思维,转换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展,企业想要在未来有立锥之本,必须发展信息化,其不仅引入了一门技术,同时也引入了新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现有基础上,对其管理流程进行剖析和整合,提高了整体的运营效率。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创新,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景霞.如何实现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同步递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50-50,51.

[2]郭磊.浅析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J].房地产导刊,2013,(2):376-376,377.

[3]卢加元.云计算环境下会计信息化应用风险与应对策略研究――基于中小企业云服务选择视角的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2).

篇7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创新 信息化理念 信息化培训

在市场竞争程度逐渐加剧的条件下,企业为谋取更多经济收益而对企业进行发展规划和创新,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出发,诸多企业不断倡导企业信息化创新,从而现阶段普遍存在企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向信息化创新靠拢。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针对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规模,以硬件、软件为两条突破口,分别从基础设备层面以及应用软件层面上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深入挖掘企业信息化办公各项环节,从中发现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以及有利于企业提升业绩的革新策略。据此对企业信息建设进行创新化,使得企业能够在信息产业链集中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经济收益。

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

在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外部经济环境变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信息化创新成为企业的首选创新突破口,企业信息化创新也成为当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方向。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智能化工具,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等层面上的功能应用,从而对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企业管理理念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体系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决策作用。

信息化应用的无用功现象普遍存在于企业当中,在具备硬件基础设备、软件运行条件等外在控制因素条件下,信息化建设却没有与企业的整体运营相关联。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催化了信息化创新的速度。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省略了企业原先多重纸质办公的繁琐流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形成的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的效率将远远超越企业原先的运行手段,然而,较多企业未能真正地实现信息化办公,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理念的不理解,这就需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合理地进行信息化理念的创新,使之成为一种员工普遍理解的企业信息化,这样企业才能进入信息化运营时代,并在市场经营中逐步提升地位,从而形成一条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道路。

企业信息化创新分析

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以硬件、软件为两道突破口,从中选择适于企业发展的创新方法,以硬件紧随时代创新为辅,软件层面上不断加强应用软件强度以及员工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与应用,这将是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革新方向,从而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创新道路上降低成本费用投入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企业信息化创新流程分析图如图1所示。

(一)基础设施创新

在硬件层面上,企业需要紧随时代脉搏,随着科技更新的迅速化,不断为企业提供适于企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当然这不是需要企业紧随科技潮流,不断进行硬件设备革新等,而是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条件,依据市场硬件科技设备变革为参考点,从中不断吸取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设备进行革新,这将在硬件革新费用层面上形成逐渐下滑趋势,为企业在硬件基础设备层面上购置适于发展,并符合企业费用标准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

(二)信息理念创新

在软件层面上,主要涵盖两个创新点:第一,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应用软件,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过程中,会发现企业软件环境与现实不符等问题,从而针对企业软件环境进行改进、创新,使其适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指的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创新,现阶段在诸多企业当中已经形成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环境的普及化,然而这并非真正的信息化建设,因为信息化的主导因素――员工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其中,也可以说只有企业员工真正地接受信息化理念、信息化运营流程等才能在信息化层面上进行改革、创新,发挥企业的潜在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通过上述分析,便可看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更多的是需要企业在管理层面上进行创新,对于企业员工展开信息化培训等工作,熟悉信息化软件的使用等。

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建议

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已经普及的今天,企业信息化创新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在硬件基础设施及单纯的软件环境上投入较多人力、物力,然而信息化的重要一点却往往被大多数企业所忽视―“软件”管理。企业信息化创新路线更多的是需要企业以软件创新为主,创新过程中应包含企业员工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理解,以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参考,从中深度挖掘、剖析适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方法,并且在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硬件条件的改革,如果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盲目追求硬件设备的革新,这必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然而,从企业的实际应用角度考虑,其应用度不会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带来较大突破,就硬件基础设施创新角度而言,需以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作为主要依据,将基础设施革新与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形成关联,在硬件基础设施的选购中以适合时代科技背景,以及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关联的标准作为企业的采购标准。

在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道路上,软件的革新并非企业发展的重点,对于软件环境的创新更多的是企业自身发现问题,寻求软件运营公司对于企业的软件环境进行调试、更新等工作,企业从软件层面上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的信息化文化、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接受程度以及企业员工信息化操作的熟练程度,这在很大程度是企业信息化成败与否的关键要素。企业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道路过程中,其参与度是信息化建设、创新的参考点。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浪潮中,更应以时刻渗透企业信息化文化为首先信息化执行条件,这将对于企业自身以及企业员工形成信息化优势化的观念,将会为信息化建设及创新铺平道路。

在软件管理层面上进行信息化创新,更多需要的是企业信息化文化的渗透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传播,这便需要企业管理者以身作则,从企业管理理念及企业信息化文化为信息传播的途径,运用企业文化对员工、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不断进行熏陶,并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渗透到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当中,使得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建设从原先的不理解、不采纳逐渐衍变为接受和认可。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高层的企业管理及经营理念,以及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重视程度。企业信息化创新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将是关键的主体因素,所以这更加需要企业在现阶段不断需求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创新路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谋求更大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6- 0073- 02

1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飞速发展,虽然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在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弊端,系统在支持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企业管理层的科学决策的功能方面相对薄弱,不同软件系统、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部门科室之间的业务数据信息不能实现共享交流。由此,本文提出了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构建方案,平台构建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统一管理石油化工企业的业务信息,对数据信息加以经营分析,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准确无误的数据信息和统计报表,同时作为企业领导层科学决策的科学依据。

2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总体设计

2.1 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功能设计

本文对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构建目标和背景进行详细分析之后,将平台功能定位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石油化工企业的业务数据管理中心,以采集业务数据、整合业务数据为目标,将石油化工企业的业务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集中存储,保证业务数据的交流共享。将业务数据采集、整理、存储和传输贯穿于整个平台业务处理链中,整合零散的业务数据,对数据进行经营分析之后再统一汇总整理。

(2) 建立业务服务平台,负责对使用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用户进行管理和授权,收集并整理石油化工企业业务部门提出的具体需求,部署相应的业务逻辑和网络架构,从而统一接入平台中,使每个具体业务部门都能实现平台功能,还需要实现业务认证和业务注册功能。

(3) 开发建立平台商业逻辑模块,在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实现层与支持平台层采用模块连接结构,业务逻辑层则作为单独的模块与整个平台连接,从而实现业务逻辑层与支持平台层的分层设计,由此能够提高业务逻辑添加和修改的性能,也使得在变更和修改过程中对平台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2.2 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体系架构设计

本文设计的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体系架构主要描述了平台框架结构、相关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体系架构体现了分层的结构特点,该平台按照不同的逻辑功能和不同业务流程划分为多个层次,将原始复杂的系统进行分层分解,从而能够将不同组成结构和不同业务流程进行整体整合,平台的不同层次之间按照接口方式进行连接,使逻辑功能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降低,将平台各个层次进行松散耦合,以此提高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3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构建实现

3.1 数据采集整理功能

石油化工企业的加油卡储蓄业务数据需要设置较高的安全级别,因此在完成业务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过程中,不能泄露任何加油卡储蓄业务信息。在完成加油卡储蓄业务数据统计过程中,只对集合类业务数据进行存储,将敏感的用户信息进行屏蔽,如果需要对业务流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则需要在预处理之后才能完成任务。

石油化工企业的中间业务数据属于新型开发的业务,由于流水量较大,统计需求也不够明确,存在较大的变化性。因此,储存这种中间业务数据应该采取细颗粒度存储模式,将中间业务数据进行详细分解之后,在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进行存储,利用这种存储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业务数据的特征,虽然业务数据存储较为冗余,但是在进行统计分析时能够增加其灵活度。

3.2 数据库连接、处理功能实现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数据库配置需要非常完善,不仅要能够保证完整地处理业务数据信息,还应该对数据库事务处理机制进行合理配置。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应用是为了能够将底层业务服务全部进行封装,因此数据库应该满足这个实现原则。平台将数据库操作处理及事务处理进行封装,由此,软件开发人员只需要注重业务逻辑处理的代码编写。

3.3 业务注册服务功能实现

业务注册属于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中系统维护的功能,负责对用户办理的业务名称进行存储,同时将唯一有效的业务编码分配给用户,用于对用户办理的业务进行标识。

交易注册是将石油化工企业中的某个业务进行细颗粒度分解之后再存储,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每一个交易都会分配到一个专属的交易编码,交易编码的组成包括三位序列码和四位业务代码,交易编码是对系统操作人员的最小权限分配,其管理功能也参与到本平台的授权管理中。

交易集是与交易管理直接相关的,用户在完成注册某些具体业务时,进行的组合就构成了交易集,但是因为交易是系统中授权最低的管理,交易集则成为了系统中最小权限的组合,其作为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中的权限标识,实质上就是分配给每个用户的权限集合。

3.4 用户授权管理功能实现

用户授权管理的目的是对于登录到平台的用户进行操作控制,防止用户进行跨级别访问、跨权限操作等等,本文设计的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菜单授权和页面操作授权。其中,菜单授权与交易注册的关联极为密切,在业务注册服务功能中已经描述过了交易集的实现过程,每个平台用户都能够被分配到一个交易集,拥有了该交易集就说明该用户具有了调用菜单的权限。当用户登录到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时,平台通过用于进行的交易得到交易集和编码,并根据其拥有的权限来对菜单进行操作,最终显示在系统界面上。由于每个用户的交易集和编码不同,因此不能够进行交易集中不包括的权限操作,从而实现了用户访问控制的目的。

3.5 统一认证服务功能实现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统一认证服务是针对登录平台的用户开发实现的,能够支持接入式业务模块的连接,在对用户合法身份进行验证的同时,也对用户登录平台得到的权限进行了判定,按照授权为其提供访问服务。统一认证服务在用户登录平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对用户输入用户名的合法性进行判断,对密码口令的合法性进行验证,根据用户的编码提取交易集和交易代码。

4 结 语

本文在分析了目前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基础之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构建方案,该设计具有较强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满足现代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的需求,从而达到整合业务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目的。

篇9

具有先进适用的技术

企业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微电子、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等信息技术。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要注重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又要注重所选技术的适用性。

能多次开发利用的资源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说信息网络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路”,信息处理硬软件设备是企业信息化的“车”,那么,企业的内外信息资源就是“货”。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建立数据库,在数据的采集、提炼、录入、存储、传输、处理、分析、管理、应用及共享乃至二次、三次开发利用上下功夫。企业不仅要注重内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要注重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在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要引起体现其生产关系的企业内部制度的变革,要求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进行机构调整,引入现代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信息技术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先进生产力,所以企业体制改革应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因此,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广泛的社会关联性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企业的内部事务,而且与其所在产业链的企业及全社会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光靠一个企业自己采用信息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使该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都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与银行、税务、海关等外部环境在信息认证、电子支付与结算、计税缴税、报关通关等各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电子商务。

需要不断深化、创新和完善

企业信息化既要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投资存量的作用,使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又要按照新世纪企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不断追加投入,并持续实施企业业务的流程重组、体制改革与完善。企业领导及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对新的业务流程和新体制的适应能力,也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所以,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阶段性地发展

企业信息化虽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它可以分成若干不同阶段。在由低到高的每一阶段,都会呈现出一次次新的飞跃,这就是企业信息化的形态特征,反映了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从计算机单项应用、局部综合应用、整体综合应用到无纸办公,网上协同设计、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电子商务等。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信息化的分期分阶段实施计划,确立每期每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推进企业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实现企业信息化,将有助于推进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

第二,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可节能降耗,可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以信息技术与设备为依托,企业可实现扁平化管理,特别是在资金流、物流上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实时监控与决策,可以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和库存积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围绕互联网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可使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产品敏捷和柔性的个性化生产,赢得市场,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美国近10年来的经济繁荣,同其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信息技术行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5.8%上升到2000年的8.3%。在过去5年,美国超过33%的经济增长来自信息化的拉动,超过其他任何行业的拉动作用。

第三,企业信息化是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历史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吸纳先进的生产技术后,发挥后发优势,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存在几十年的落差,要想在竞争中强盛,必须迅速跨越落差,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出路之一。

第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催化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处理大量信息的手段,就无法组织敏捷制造,就无法进行科学管理。因此,企业信息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也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篇10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两点好处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数据的整合分析、决策智能化。在企业中运营自动化水平不紧可以减少人工的费用和风险,还可以满足生产过程中对标准、流程的苛刻要求。包括工厂、矿厂、IT硬件生产企业、办公领域、财务管理等这些传统和新兴产业对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自动化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自动化。

上个世纪,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国家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互联网,推动了全球信息产业的革命,美国经济受惠于这一战略的远见卓识,在90年代中后期享受了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的繁荣,使美国的霸主地位继续稳固。2009年奥巴马总统在公开场合肯定了IBM智慧的地球的发展战略,其总体思路就是让将所有的物品数字化,掌握更多更细致的数字信息并获得洞察,通过数据的整合,满足决策层对战略制定的数字依据,管理层对企业管理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周到更及时的服务。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各个流程节点的透明化,可追溯性,信息行业有句谚语‘只有信息化解决不了的事情,才会诉诸于制度’。信息化有助于企业把不规范、说不清、摸不准的因素处理好。现如今在企业中,信息化可以更加规范财务流程、办公制度,让流程中所有的要素可追溯。政府将信息化作为一种反腐的重要手段,成效显著。

二、如何建设符合现阶段企业实际的信息化平台

一所中学附近有两家书店,一家书店利用信息化技术,在门口处设立一台触摸屏电脑,顾客进门在屏幕上录入想要找的书籍名称,就可以看到书的简介和所放置的位置。一家书店就是传统的书店,顾客需要在书架前进行寻找翻看。两年后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书店关门了,那家非常传统的书店还在继续营业。原来书店是薄利行业,一个不足40平米的书店,为了图书信息化不仅投入高,运维耗费精力过大,还失去了很多和顾客交流的机会,亏钱关张了。我觉得绝不是信息化害了这家小店,因为企业信息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不是同的企业信息化的方式又有很多种,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是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上、怎样上、上什么样的信息化的问题。

信息化最主要的功能为记录、查询、分析。对照这三种功能我觉得信息化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两点:

1.信息化建设之初需要对科学决策、效益评估、经费投入、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维护保养和检查审核等,进行总体的考量。

2.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通过IT技术的部署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运维效率,从而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信息化和信息部门与生产经营中的关系,信息化不是IT与经营管理简单的结合,而是相互融合和创新。

3.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需考虑全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是具有‘下坠效应’的。如购买IBM小型服务器不仅需要与业务相关的定制软件外,还需要购置服务器系统、中间件这些正版软件支持,需要建设机房、网络、购置专用空调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因为一旦信息化在企业中开展,就会成为管理、运营的血管,不可或缺。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常见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相互独立的应用系统增多,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数据表无联系,无法形成数据整合,迷失在大量的基础数据里,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分析。

篇11

一、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商业企业正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法发展步伐,有的企业已经开始实施并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容乐观,远不及沃尔玛等零售业巨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入,一些外资商业企业纷纷踏足我国零售业市场,希望在我国市场竞争中分的一杯羹。自2004年以后,我国按照入世规定取消了外资零售企业在股权、数量、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实现了对外资的全面开放。虽然国内外零售企业的发展基础不同,处于平等竞争的基础上,但是外资零售业的发展明显快于国内零售业。例如:很多外资零售业巨头已经在我国的二线、三线城市中扎根,并全面向中国市场进军,有的零售企业已经夺去了我国零售业市场的半壁江山。目前,我国本土的零售业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并于政府、税务机关、国家机关等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对当地的消费市场比较了解,拥有当地一大部分消费客户群,例如:北京的京客隆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由于本土零售业在资金、规模、信息化程度、人才、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滞后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因此,我国本土的零售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大做强就必须积极寻求自身发展的优势,充分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与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情况下在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提升现代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商业零售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客户服务流程方面存在问题。在零售企业中的客户服务部门、营销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都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的方式与客户联系,但是由于这些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联系,使得客户的信息传递补偿。这种各部门之间相互割裂开来的与客户的交流方法,使得零售企业的营销部门在制定营销计划、价格策略、策划职能时基本依据的都是企业的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的销售数据与管理经验,有的部门即使拥有一定的客户群体信息,但是也无法将这些信息实现与知识的对接,导致在对客户的管理中缺乏对有价值客户的甄别。这样做的结果不仅造成营销成本的增加更使得企业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向现有客户进行大量交叉销售产品的机会。另外,由于信息反馈的滞后性,有时对客户的投诉处理不及时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面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零售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挖掘潜在的客户源,在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激发客户的购买欲。其次,在客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零售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缺乏畅通,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较差。对于处于金字塔中的不同的客户服务没有进行区分,也没有实现无差别化管理。

2.绩效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绩效考核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等环境的变化对现代企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再需要那些墨守陈规、无视企业管理、自以为是的员工。新时代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个性化人才、复合型人才、合作型人才。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也转变为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与培养,现代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模式,不再是传统的合同式的管理模式,他们之间是一种劳动契约与心理契约相融合的具有双重性质的纽带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因此,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绩效考核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现代企业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式的绩效考核体系,很多企业建立了新的精细化绩效考核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绩效考核评价流于形式、缺乏科学量化指标、员工绩效考核形式单一、激励机制匮乏,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零售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3.信息化进程与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商业零售企业的快速发展,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信息系统升级过快、过缓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例如:如果信息系统升级过快,那么与本企业合作的很多供应商在这方面还比较滞后,而无法与之相耦合。供应商为了尽快与零售企业发展同步,很可能会投入大量的资本进行信息化系统的而升级,而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信息技术,将造成这些供应商觉得资本沉淀损失。举一个最为简单地例子:一个驾驶技术并不好的司机却驾驶这一两非常顶尖的跑车,泡在路况并不好的路面上,结果必然是造成跑车的速度无法提高、还很容易被其他车辆撞翻。反之,如果信息系统升级过缓,则很可能让竞争对手占尽先机,抢占市场份额,企业也将面临被淘汰出具的危险。

三、我国商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对策

1.努力构建全面的、科学的、完善的客户管理系统

首先,企业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关注客户管理系统的安装、调试、培训等工作的实施。在企业领导与员工内部树立全新的客户管理系统理念,围绕客户与消费者进行设计与管理。并将客户管理新理念贯穿到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深入到每一名员工的心中,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与环节中。

2.改造企业文化体系

客户管理系统是以客户作为中心环节的一种商业管理模式,是一种旨在与客户之间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和谐的关系的一种新型管理机制。这与传统的卡户管理思想是不同的,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在其内部建立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关系。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例如: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树立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企业精神,树立以客户为主的外部资源理念等。

3.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

在设计零售企业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时,将部门内部员工的竞争上升到团队竞争,能够简化和有效的协调员工的人际关系,全面促进团队内的凝聚力、销售能力、企业文化等的提升,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任何绩效考核的实施都是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的,否则,这些绩效考核将流于形式,成为企业内部一种可有可无的考核,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执行力。因为以往的考核标准在员工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新的考核方法在推广的时候必然会受到抵触,同时,新的考核方法必然会对一些员工的利益产生影响。

4.建立员工激励体系

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方式,它能够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可见激励机制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不容小觑。在现代企业的绩效考核中,激励机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激励机制主要是以物质奖励为主,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改革与深入,很多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有物质激励是不足以完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的,如果再辅以精神激励,将大大提高激励的效果。例如: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员工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为员工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出规划,为员工的发展前途做出规划,使员工充分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关怀与温暖,员工的心也就更贴近企业的发挥在那目标。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例如:榜样激励、目标激励、企业文化激励等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企业将向着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在经过激烈的竞争后,只会有少数具有多方面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其他企业将面临着被兼并、淘汰的结局。因此,对于商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每一个商业企业的财务、技术、人员等方面在结合企业的周边环境、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变化下逐步进行深化、完善、实施、调整。在认真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同时确定自己全面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篇12

二、信息化建设中的关注点

在内外部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四航局主要关注6个方面,以确保信息系统满足公司运营发展需要。想大做小,逐步完善。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应该以企业总战略规划为基础,形成一个信息系统搭建的中长期目标和总体框架,而后在此框架下,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细分系统的开发和优化,逐步完善企业信息化体系。四航局在2009年对前期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并在“智力密集、高门槛、国际化的工程公司”这一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明确了“信息化建设应围绕着工程承包业务这一企业运营基础而展开”的工作思路,依此制定了2010年至2015年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力求建成一个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能够整合上下游资源的核心业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思路的确定、规划的编制,使得四航局信息化建设工作得以更成体系地推进。需求驱动,先易后难。在具体系统的搭建过程中,四航局遵循了“需求驱动,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在信息系统和软件公司的选择上,坚持需求驱动而非技术驱动,信息系统是否构建、何时构建,都应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而定,由管理需求倒逼信息化的投入;而对软件公司的选择也并非技术越高端、越全面越好,应由企业对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来确定,兼顾适用和效益。其次,在单个系统中功能模块的构建顺序上,最好是先易后难,在保证系统运行的基本目标能够实现的基础上,从操作较为简单、易于学习掌握的模块开始建立,然后再逐渐补充完善系统功能,这样能够让系统使用人员较快上手,实施效果也能尽快体现出来,从而促进员工对新系统的接受和使用,领导对系统的实施也可建立起信心,以便系统得以持续推动。由下而上,试点先行。四航局在有了某个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意向后,通常会选取在该项业务中管理水平较高的子公司作为试点,进行信息系统的搭建和优化,待子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有了一定的成效,相对成熟后,再提高到全公司层次,在企业内进行复制。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系统开发的风险,也通过系统的实施将子公司集成于信息系统中的优秀管理经验进行推广。

管控与支持并举。建筑施工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功能考虑时,往往更多地强调对项目部信息数据的收集,以便及时把握项目运作状态,强化企业的管控能力,而忽视了项目部自身的诉求,这会给信息系统的推行造成一定的阻碍。因为单纯以强化管控为目的,会导致基层项目部因内部信息数据的透明化而出现权利和利益的向上转移,管理自由度被削弱,实施意愿随之降低。因此,信息化建设在满足施工企业总部管理需要的同时,也要能够为项目创造价值,平衡双方的代价和利益。四航局在信息系统功能定位时强调“管控与支持并举”,使系统既能为总部实现资金、成本、项目进度等方面的监管起到促进作用,也能通过简化工作内容、信息整合共享、管理技术辅助等措施,为项目部工作效率的提升、工程的推进、利润的获取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强化沟通,相互促进。在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四航局十分重视推动系统需用部门、流程管理部门和软件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能够加深技术人员对业务流程的了解,熟悉信息系统所需具备的功能和输出的结果,有利于软件的开发;同时,技术人员还能从专业角度分析流程的设计是否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实现,从而及时反馈流程制定过程中的不合理或可优化之处,以便对流程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业务需用和流程管理部门对信息系统开况的及时掌握,有助于确保系统运行结果符合管理需要,系统开况的熟悉也能为后续对管理流程的优化打好基础。做好组织及制度保障。信息系统的有效实施,还需有相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除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信息化工作小组外,四航局在局总部和各子公司均设立了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项目部层级也设有专职或兼职的信息系统负责人员,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组织体系。在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也将信息化工作与各层级管理者的绩效考核挂钩,使得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举措能够得到有力执行。

三、目前遭遇的瓶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