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09:20: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化学跨学科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05-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1]
1.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汉语言水平,提升科学人文修养
1.1 针对目前中学生汉语言水平不高, 笔者在学生初学化学时,特意强调认识化学中出现的生僻字。例如"坩埚钳"、"蒸馏"、"硝酸"等,同时也避免考试时因为写错字而丢分。
1.2 另一方面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其中重难点,例如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学生自学找出自来水厂净水方法,净水顺序,各种方法的作用。通过在教材上勾画,找到答案,相互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又锻炼了自学和互学的能力。
1.3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渗透汉语言知识。例如在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时,笔者利用"讲故事~猜谜语一品诗歌"等方式,复习了本单元所有化学方程式及其相互转化关系。学生很感兴趣,更增强了对老师的亲近感,学习效果也达到了最佳。又如在介绍碳酸钙时,可以引出明代于谦的《石灰呤》这首诗,学生明白了石灰烧制过程及成分的同时又能够体会诗中更深层的含义,诗句本身包含的诗人崇高的人格气节,与千变万化的化学过程有机统一,让学生在追寻化学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格的洗礼!可见,化学教学中渗透汉语言知识,学生不光提高了化学知识,汉语言知识也得到了丰富,同时又拓宽了教师的教法,使其课堂更生动。
2.把数学思想运用到化学中,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2.1 方程思想。方程在初中化学中的运用最典型的就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其实有些看似非方程的应用而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也会使问题简单化。例如:某元素R的氧化物中,R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R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解:设化学式为RxOy
那么R与O的质量之比就是起对应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即14X/16y=7/8 x/y=1/1
所以R的氧化物化学式是RO
2.2 函数思想。近年来中考化学中会出现坐标图、曲线图等图像题,这些都是化学知识和数学函数思想的综合。解题时也应该运用函数知识分析。例如:
同时,在进行新授课时,可以利用学生已学的函数知识引入新的化学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学习溶解度曲线的时侯,笔者这样导入: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研究一道数学题,请根据下表画出函数图象,并说明函数 y 与自变量 x 的关系。 当时全部同学的满脸狐疑。在学生感到这是数学函数与图象中非常容易的题目时,巧妙地将函数 y改成溶解度,自变量 x改成温度并说明所画的曲线是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这样学生感到溶解度曲线的知识就非常简单了,应用起来就理所当然地轻松自如了。
3.让化学、物理、生物知识相互综合,提前感受理科综合
物理、化学、生物三科都属于自然科学,虽然它们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不同,但由于自然界本身是统一的、和谐的,它们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是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在一些研究方法上是相同的,而且有许多共性的方面。理科综合知识是以学生所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高科技成果、社会现实等为知识载体或背景材料,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和综合,侧重体现以能力为主导,培养学生把中学所学这些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当学生在学习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就可以让学生练习下面习题: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广口瓶盛有正在萌发的种子及一装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经过一段时间后,U形管的a、b两端液面有什么变化?
这是一道典型的学科综合题,综合了理、化、生三门自然科学的知识,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在这里,教师只要引导得当,相信有不少学生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在解答之前,笔者进行了简单的提示:此题应用了物理学中的压强知识和生物学中的呼吸作用的知识。结果,很多学生都顺利地进行了解答。
可见,在化学教学中多联系自然科学知识,会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4.时时联系时事热点,渗透文科知识
4.1 化学来自于生活,也应该走进生活。在化学教学中多介绍相关的时事政治热点事件,丰富学生阅历,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爱护水资源》这课题时, 笔者给学生介绍了我国版图地势分布和气候带分布情况,举止瞩目的三峡工程和今年即将完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以及爱护水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讲解《化学肥料》时,笔者介绍了我国农田耕地基本红线政策,当前城镇化进程,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等热点;在讲解《氢气》〉时,笔者介绍了神舟飞船和火箭,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情况;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笔者介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和一些基本国策等等。
4.2 化学本来就是一部历史,化学知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逐步积累,化学中穿插着很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给化学增添了一抹亮色。教学中引用这些人物和故事,显得水到渠成。例如,学生学习元素周期律,让他们认识门捷列夫其人和趣事,当时历史环境;学生学习空气,认识拉瓦锡和他当时处在的西方宗教势力对人们的影响;学生学习燃烧和灭火,让他们知道火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性;学生学习爆炸,了解我国四大发明,火药在历史发展中起的作用;学习盐的性质时,给学生讲诸葛亮七擒孟获行军途中遇到哑泉的故事等等。
笔者从不同的学科与化学的渗透的角度,介绍了一些跨学科教学的方法,总之,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强的中心学科,它与语文、数学、物理、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诸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以物理、生物知识为工具,以历史、语文、政治知识为依据,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达到知识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化学新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在日本文学的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为主。一般而言,基础型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在日本文学的概说和文学史中比较常见,而拓展型课程以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鉴赏能力为主要目的,在日本文学选读和作品赏析之中非常的常见。接下来就跨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现状改变的有效措施,对跨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跨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1.基础型课程。进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便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在现阶段的日本文化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理论上的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只是将与日本文学有关的知识生搬硬套的引入到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导致课堂枯燥乏味,教师与学生提不起兴致。同时,日本的文学课程包含着数量众多且难记的人名、地名和年代等,使学生在不清楚文化背景的过程中难以做到对日本文化的真正理解,从而对于这些知识的记忆学生以死记硬背居多。此外,大多数学生学习日本文学的真正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未从心底里引起对日本文学的高度重视,因此难免会造成对跨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课程教学的漠不关心。
2.拓展型课程。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关于日本文学的拓展型课程仍然以优秀文学作品赏析和选读为主,并且该类课程在课时安排与课堂设置上面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多采用部分选取的形式,选取某一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内容以及某个作家的代表作等。但是,由于大学时期学生所掌握的日文词汇和语法十分有限,在日本文学的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某些障碍,并且从某种程度上间接的造成了跨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的赏析和解读课程逐渐向着日文词汇与语法的讲解课程的转变。虽然掌握大量的日文词汇和语法对日本文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也不应该在文学课堂中进行教授,更不应该使其成为文化课程的重点教学目标。
二、跨文化视野下进行日本文学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跨文化视野下异文化介入的缺失是造成日本文学课程教学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和认识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对日本的文学以及文化进行深刻的解读。
第一,充分认识到日本文学的独特性。日本文学在“物衰”等代表的文化理论上和宏观文化观上面与中国文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许多的一流文学大都与政治有关,而日本文学从根本上讲就始终与政治相脱离。这种中日文化观念的不同,对两国文学创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对于日本文学的赏析和解读,因此关于日本文学的课程教学需要一种跨文化的专业视野。
第二,在阅读日本文学的过程中深度的挖掘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日本文学根植于日本土壤中,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国民性自然分不开。因此,一部日本文学作品代表了一种文化现象,在对其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应该将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的挖掘,从而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所代表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第三,日本文学的课程教学需要掌握一定的跨文化思维,也就是要用日本式的思维来解读日本文学。如:第一,我们理解并掌握“物衰”理论所代表的真实含义,即是一种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相互影响下的触景生情,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有感而发的真情流露,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喜悦欢喜,也可以是悲伤恐惧等,但是由于受到中国式思维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一种带有明显悲剧色彩的悲伤情感,望而生义,曲解了其所代表真正文化内涵。第二,在日本和歌的理解上,由于深受“文章经国大业”观点的影响,我们很容易便会对其进行生搬硬套的理论分析和总结,进而与作者实际想要表达的意思背道而驰,而和歌仅仅是一种比较纯粹的抒情性文字,往往对于感情的真情流露非常的重视。但是不管是中国式思维,还是习惯性的生搬硬套,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造成与日本文学面目的严重背离,进而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日本文学课程教学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在跨文化视野下进行日本文学的课程教学,通过利用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与日本文学有关的各方面知识,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和研究日本文学以及其他文学的能力,从而能够从根本上避免了对日本文学的曲解和误读,这对于正确看待日本文学,养成理性的文学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红红.跨文化视野下语言学课程教学探索[J].大学教育, 2013,03:135-136.
自Edward Hall于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以来,跨文化交际学已经由各领域学者的共同努力,业已发展成为一门广泛涉及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美学、宗教、大众传媒和国际贸易等相关学科的显学,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跨学科课程和研究热点。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Gudykunst及TingT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仅美国约有一百三十多所大学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有的高校开始授予跨文化交际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国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的外语院校近年来增加迅速,跨文化交际教材也出版多部。但是,跨文化交际课无论在本科层次或是在研究生层次目前都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授予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还在探索探讨之中。笔者根据国内外的资料对本科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和教法作一探讨,这里谈的主要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一些想法。
二、国内外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国际上文化研究浪潮的推动,同时受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学、汉语文化语言学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理论的启迪,使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使人们渐渐认清了这样一个真理:外语教学只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语言教学必须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现代教育的既定目的。
在美国,Steven Beebe 和Thompson Biggers 在美国大学中就跨文化交际开课情况作过一次调查,发现该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按采用多寡排列如下:讲课(lecture);小组讨论 (small group participation);个案研究(case study);学生报告(student reports);客座教师演讲(guest speaker);电影(videotapes);小组报告(small group reports); 角色扮演(experiential activities);实地调查(field works); 其他(others)。
调查显示,美国大学中使用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approach)最多,所谓社会互动指的是通过研究文化差异对于交际产生何种影响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Beebe & Biggers, 1986)。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文化教学或文化移入(胡文仲,1992;李润新,1994)。此前的80年代通常称为“文化知识课程”,专指为学外语学生开设的诸如所学语言国概况课,国情知识课,文化知识课或背景知识课等教学科目及其教学方法。90年代起其内涵才有了新的扩充,指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所学语言国的国情文化知识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及方法。尤其是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使学生在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升其语言的实际能力,防止和克服“社交语用失误”(何自然、阎庄,1986),及因不了解谈话双方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有效解决怎么说、 怎样说更得体的问题。后才有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可见,相比美国针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相对成熟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在探讨和摸索阶段。特别对于开设该门课程的学校而言,在开设课程的基础上有效地研发教学方法是提升该门课程有效度的必然之举。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遵循原则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比如,我国的束定芳, 庄智象(1996)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赵贤洲(1992)将文化教学的原则表述为阶段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根据胡文仲教授的“跨文化交际”说,结合外语教学的文化交际研究主要的九项内容,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交际性原则
从语言的交际概念角度而言,需要教学的只是那些容易使中国学生在理解和使用上产生误解以及可直接影响其进行有效交际的交际文化知识。就具体词语来说,遵循交际性原则,重点教学的交际文化内容应是反映目的语词语的民族文化语义部分。
2.背景认知原则
文化背景原则是应用语言文化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所学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是他们掌握所学语言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因此,跨文化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以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深刻揭示隐藏于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与意义之外的文化内涵,以有效解决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生成的制约因素。
3.渐进性原则
外语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和循序渐进进行的。因此,文化教学也应遵循这个学习规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按等级同步进行。这就意味着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系统地根据学生程度安排文化学习目标。比如说在初级阶段教初级的交际文化,而在中、高级阶段,就要安排相应程度的交际文化。
4.典型性原则
实践证明,交际文化因素中掺杂着许多非典型的文化现象,而我们所要教学的应该是目的语国家共通的文化知识和模式,而不是某一群体的文化或地域的文化,更不是个别或单独的文化现象。当然,我们也要顾及语言本身和非语言所承载的典型性民族文化。
5.适度性原则
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的需要,合理地教学所需要的文化内容,而不是无限制的或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文化教学。适度的标准,最好是教学中遇到文化障碍时只根据此时此景的障碍而进行必要的背景文化介绍,其面和度可适当放宽一些,以便为今后遇到相同或类似障碍时提供思路。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
笔者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提出几点意见。
1.交际教学法
英语交际教学法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外语教学法,强调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按照此教学法的要求,教师必须灵活处理和深化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设计教学任务,把教材的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变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任务,师生共同投入使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基于此,教师可设计一些符合实际的主题和范围,了解不同环境下的语用交际规则,讨论有关的社会文化问题,以达到原文化学习的目的。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交际文化氛围,使学生有意识地置身于所学语言国典型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通过多媒体、网络、电视、幻灯等播放外语录像、外语电影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邀请跨文化交际人士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外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这些情景,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双向式或多向式的交际方法进行教学,加深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全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对比讨论法
将相应的外国文化知识进行横向对比,有效进行文化渗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将外国民族,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与中国民族的特点进行对比。(2)将中外节假日典故和由来进行比较。 (3) 将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礼仪寒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中外文化对比。(4) 中高级阶段可进行东西方人们在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比讨论。选择一些明显带有文化差异的项目让学生操练,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一个操作是可以进行代入教学,即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角色里进行对比和讨论中;另一个操作是可以让学生以报告或演示的形式进行汇报,明确地梳理中外这些方面的不同点。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加深跨交际中应遵循的不同文化了解。
3.案例教学法
对“跨文化交际”课堂而言,案例教学可以作为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选材上,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影视,文学作品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在操作上,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导演、配角,起引导、组织和纽带的作用,而不应该是评论家与仲裁者。教师要真正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点拨、引导作用。
五、结语
不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社会制度,在两个民族之间总是存在着文化差异。在中国进行外语教学,中外文化间的差异是可想而知的。 有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定还不足以很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的目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确保课程有效进行的必要手段。通过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讨论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达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相信随着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程研究的深入,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国实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Bebee,S.A.,& Biggers,T. The status of the introductor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35,56-60.
[2]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年第一期
[3]李润新 “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4]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年第3期
“跨文化交际”(int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跨文化交际源于美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侧重于研究交际文化,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主旨,以提高语言的教学质量和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为目的。这一学科的兴起和发展同语言教学和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往有着直接的联系。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外语学习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学习,英语学习也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必然地要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能够使用不同的得体的语言,这里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而缺乏交际性的语言学习是毫无意义的。例如,在机场迎接一位刚下飞机的美国或欧洲客人时,刚一见面就问她:“Are you tired?”事实上,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这句问候的话一点都没问题,而且还含有关心的意味。然而,客人却不这样认为,她会以为:难道我今天的妆没有化好,还是衣服搭配得不够得体? 所以,跨文化交际在实际的语际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是文化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在教师的中介作用下,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并在使用英语时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输出的自觉性。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听说
课堂内听说训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前者侧重对语言的理解,后者侧重对语言的运用。要使学生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能力,要在听说教学时不仅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训练。课堂听说训练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听原版课文朗读磁带,让学生感受纯正的欧美英语语音;也可以设置某一特定的场景,如学习table manners之后,就“在餐厅用餐”这一主题,让学生自己组织对话,训练他们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文化差异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将英语学习同自身所处环境和经验结合起来,并为后面的阅读教学作好铺垫。
二、阅读
英语阅读训练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开口说”、“动笔写”。只有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阅读训练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将文化意识渗透到阅读中去时就能够更准确、更完整地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因此,要让学生真正享受阅读,体会文字中的乐趣,课堂英语教学手段必须多样化。不仅要加强师生问、同学问的互动,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幻灯片、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掌握语言文化的背景知识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只有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及地理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
例如:He was quarrelsome and ready to fight at the drop of a hat.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为“他这人爱好吵架,帽子掉到地上就会同人争吵。”这样理解就和句子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了。在中世纪,西方社会流行决斗的风气,一些骑士或武士为了自己的心上人,往往采取决斗的方式。他们在决斗之前,往往把帽子狠狠地往地下一摔,这意味着决斗马上就要开始了。
三、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