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29 09:20: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了解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对于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世界,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意识和爱国精神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每位教师都要努力研究新课改精神,通过有效的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1解读有效教学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对学生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深刻。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教师的教,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种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课堂应该提倡的。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突出,学生具有学习的机会,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能够主动努力,从不懂到懂,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认识,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

2高中历史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2.1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对历史学习长生兴趣,学生喜欢学习历史学科,他们就会主动努力学习历史,会通过一些手段突破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这样,教学效果就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但如果学生不喜欢学历史,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就很难主动学习历史,很难有效配合教师学习历史,这样,教学效果的提升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教师要通过一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识记大量的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事件的经过,这种简单的机械记忆是学生所不喜欢的,如果教师不注重教学创新,学生就会认为历史就是读读背背,学习没有趣味性,学习的兴趣不高。但如果教师能够不断组织学生就某一件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态度,引导学生对某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引导学生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通过现象归纳历史规律,这样,学生的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2.2设置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突出,这样,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显著提升。对于教师而言,要能够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情况,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思考,获得思维水平的显著提升,这对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历史意义重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设置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自觉投入到对历史问题的探究之中,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学效果的生成。

比如,在教学“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的内容时,传统教学是教师通过讲读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并引导学生识记有关内容: 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能够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学生对这种讲读识记的方式很不感兴趣,识记效果也不是很好,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很难深入理解。但若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学效果将得到很大的提升。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这样,学生就需要运用历史实践证明相关观点,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深入的讨论,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有效理解有关内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2.3教学联系生活,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件,但关照历史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在,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建立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用历史的眼光关照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视野,更能有效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新闻时事,使学生了解国家大事,作为教学与生活有效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通过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合理设置问题,教学联系生活等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历史,获得全面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50-01

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现状灵活调整、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充分保障教学行为落到实处。由于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都是以考试内容为依据,删减和选择教学内容,对于非教材和非考试内容缺乏有效的导入和补充,导致学生的知识链不完整;同时教师对历史知识多以点到为止的讲解为主,缺乏深度的分析和探讨,再加上一层不变的教学策略,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如何科学优化和有效构建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师一直思索的话题。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需要融入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全面深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层次,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和深入探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是有效实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关键,是科学保障教学成果的重要步骤。由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繁多,课时受限,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受重视程度明显低于语数外学科,所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被逐渐演变成教师一味讲学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照本宣科,按照考试范畴勾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探讨过程,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不能熟背教学内容,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科学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内在驱动力,因此,结合历史学科性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保障课堂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让教师以学生的习得情况适时调整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以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的发展需求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将传统静态的课堂讲学模式转变成为与学生共同探讨和交流的动态教学模式,比如以学生都比较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话题展开教学活动,这样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拓展教学资源,合理导入课本外的历史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实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深化学生的知识内涵

课堂教学形式是教师知识传递的重要载体。初中历史时间、事件和人物关系复杂,内容繁多,相较于一层不变的讲学模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范畴,并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达到学而深、学而精的地步。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三个环节:课前设疑、课堂实施和课后总结,教师要科学设计这三个环节的导入形式。在课前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置问题,挖掘学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学习欲望;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采用活动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面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充分活化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每堂课后,教师需要保留几分钟时间给学生梳理和总结学习内容,并设置课后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论述自己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等等,全面深化学生的知识内涵。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故事、电影、热门事件、纪念日等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既能有效激发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比如,国务院2015年9月3日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放假1天的通知,教师就可以以此为话题展开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发展进程中所经历的困难与挫折,了解典型英雄人物与英雄事迹,不忘过去,展望未来;向学生讲解中国与前来参加阅兵式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原由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拜访自己身边的抗战老兵,听他们讲述当时的抗战事迹等等,让学生明确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再比如,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公布,《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申遗成功意味着这段惨痛的历史被世界认可,教师可以以此展开教学活动,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共同缅怀同胞、勿忘国耻,以及中日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总之,以社会热点话题和热点事情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健全课堂评价机制,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课堂评价机制和修正和完善学习情况的重要媒介。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考试成绩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但是考试内容却过于机械和单一,缺乏灵活性的、辩证性的问题,缺乏对学生知识系统的完整性考查。所以,教师要积极健全课堂评价机制,科学完善和优化评价方式,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积极拓展自身知识范畴。

综上所述,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不断创新教学策略,积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科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东生.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2007.S2.

篇3

何成刚博士曾说:“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要上一节既体现历史新课程理念,又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有特色的历史课,都离不开史料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史料教学在高中阶段受到重视,而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则备受冷落。究其原因,这既受到中考命题的影响,更与初中历史教师对史料教学作用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密切相关。

事实上,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方法。这是因为,首先,历史学科特点注定要重视史料教学,梁启超先生在《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其次,现行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再次,史料教学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案例,就通过史料教学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通过史料创设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史料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历史学习的“场域”,在学生兴奋点时导入新课,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时,就先给学生展示一则史料:“电灯在上海出现时,有人不知电灯发光原理,以为与炭火、柴火无异,伸出长长的烟杆在电灯上点烟。”学生听完都笑了,然后我就趁势引导,电灯的引进让中国人觉得新奇,也闹出了笑话。其实,当时的中国引进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不止电灯一项,闹的笑话也不止一个,你们想知道还有哪些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的中国,学习《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课。由此导入新课。

初中学生的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利用他们感兴趣的史料做素材更容易把学生带入历史学习所需要的情境中,更能激起学生对过去历史的探索与追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史料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也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二、通过史料的合理运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近年来,中考命题中史料类的题目所占比重有所加大,以湛江市为例,不仅传统的材料解析题中涉及各类史料,就连单项选择题中也收集诸如图片、历史名人的代表言论甚至时人笔记等史料,加强史料考查的意图十分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要有效地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并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进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九年级世界史《美苏对峙》这一课的难点是“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原因”。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尝试用了以下三则史料:

材料一:美国二战后各方面实力的数据。

材料二:节选的杜鲁门总统的讲话稿。

材料三:二战后,苏联强大实力的数据。

通过把这些史料和提出的问题细化,让学生一步步得出结论的方式,我把本课难点很轻易地就化解掉了,并在此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白月桥先生曾说:“历史学科的创造性思维特点是由历史教学内容决定的,中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是在他们学习实践当中实现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选择合适的史料,在讲述重、难点知识或者历史问题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在教学中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就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有效性。

三、通过史料体会自主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所谓“探究”,就是既有“探索”,又有“研究”,今天我们强调的探究性学习,则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发现问题,运用操作、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有很多,通过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并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就是其中一种较好的方式。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在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情况下,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设计了以下方案:

(一)给出以下几则史料:

1.过程中经过的一些艰难环境的图片,的生活和军事装备。

2.的数据资料,包括人数(出发时的人数、到达目的地时的人数)、翻越的山岭、渡过的河流、歼灭敌人的数量等。

3.近年来“重走路”的新闻图片和介绍。

(二)提出以下问题:

1.在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2.从中你体会到了哪些精神?

3.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要怎样继承和发扬精神?

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个问题,我以全班进行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的方式,把各组讨论结果在课堂上汇报。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会出现答案参差不齐的情况,这时,我再把答案汇合总结,使学生形成较统一的共识:他们都有“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的精神,正是这些精神,才使这支革命队伍最后能走向胜利,革命最后能取得成功。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依然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这些精神,只有继承和发扬了这些精神,我们做事情才更容易取得成功!由此再引出的历史意义,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实践证明,用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创建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构建民主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而在历史教学中,史料是实现探究学习的载体、媒介和桥梁,离开史料,探究精神的培养就要面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困境。

综上所述,史料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要注意史料的选取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如选择的史料类型一定要广泛,多选取实物照片、影像资料等;选取的史料要具有时代特征,增强史料的现实感,进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不被重视、操作难度大等问题,但也引起有关专家和历史教育者的重视,只要历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对史料应用得当,就可以让学生“闻其声”“见其行”,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参考文献:

[1]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6(09).

篇4

一是整体观。初中生的整体观普遍还不高,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需要从宏观上看待的一门特殊学科。

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有些历史事件和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点难的,需要知道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就要向学生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是初中生的记忆力。初中生处在人生的发展阶段,是记忆力的黄金时代。初中生的记忆力有着自身的特点:无意识记忆较明显,随着心理活动有意性发展,有意识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这些记忆特点是教师必须知道的,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设置记忆内容,使用记忆方法。此外,初中生的抽象记忆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历史课堂对于这种能力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

一是宏观性。初中历史课从宏观来看,需要培养学生的宏观历史观念,不能割裂历史,历史是联系着的,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古代到现代,这些大方向是需要学生把握的,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宏观、客观、联系地看问题。教师应该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联系世界历史,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是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记忆能力等特点,以普及学生的历史常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三是人文性。初中历史教学应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对学生进行陶冶,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认识历史,正确地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是综合性。初中历史关注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五是记忆性。初中历史无疑是需要记忆的,没有记忆就无所谓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包括对概念、具体事件,以及时间的记忆等。各种知识点都有不同的特点,当然记忆方法也应该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不同的引导。

三、有效教育下的历史教学方法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初中历史,是一门整体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纵横两条线索,运用整体感观理解历史,知道历史的发展特点和世界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

二是重视理解记忆。历史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理解的,如果没有理解那就谈不上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课文,从课文中选取关键知识进行解释。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难点和疑点在哪里,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和知识点。

三是讲究记忆方法。记忆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进行记忆才能真正事半功倍。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就应该牢记重要的历史知识,进而要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训练和传授。比如,在记忆没有相互联系的几个词的时候,可以采用故事记忆法,将这几个词联系起来编成一个故事。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既记住了知识点也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故事性,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篇5

近些年来,在我国教育教学界掀起了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但实际上,许多被冠以新课改模式的教学方式是徒有虚名的,只有形式的盲目创新,没有实质的进步意义,变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无效或者低效教学。单就历史学科教学而言,有学者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将导致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低效局面的原因归结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低和历史教学方法低效化。事实提醒我们必须在认清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相关因素的基础之上,深入地展开有效的教学。

一、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现状

1.从学生方面看

学生大多对历史课抱有比较喜欢或者是一般的态度,对历史活动的参与热情较高,对自主学习的形式表示欢迎。然而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之下,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够全面地达成三维目标的要求,对于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掌握。有一些学生自信心不足、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听讲心不在焉、课下不及时复习。再有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出现偏科的情况,致使历史教学质量不断下降。

2.从教师方面看

优秀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但教师的讲授并不能总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教学方法单一、滞后的情况在目前的历史课堂中仍普遍存在,教师仍旧偏好采取满堂灌或者满堂教的教学模式,不能真正地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因此,有学者将目前低效率的历史课堂归结成:“作报告式教学”、“才子式教学”、“自己给自己讲课”、“无教学设计的课”、“只研究怎么教,没研究教什么的课”、“重形式,轻效果的课”等。

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的好:“功夫在课前,功夫在备课”,教师只有课前认真完成各项教学准备工作,上课时才能诱导若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里所说的“备课”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怎样教学生”,而是要重点研究“怎样教学生学”。教师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以及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根据需要深入开发、整合课程,设计探究问题,预设教学流程,完成预设教学设计。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根据课堂反馈的信息,重新修改预设教学设计,完成典型教学设计,并总结经验和方法,形成良性循环。

2.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阵地

现在的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教师“教书”、学生“念书”的过程了,而是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的过程。如何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导向性信息的运用

导向性信息就是教师给学生学习课程时的一个航标,就是以教师的循循善诱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一个“桥梁”。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提供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对学生开展某项学习活动时,提出的导向性基本要求。日常教学中要以实际教学时的学情、内容为基础,根据需要设计可取、有效的导向性信息,从而达到“诱思”的效果。学生按照导向性信息开展学习活动,在自主基础上开展必要的合作探究,完成导向性信息所提出的任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给与学生一些点拨、启发、诱导,以实现“及时反馈,促进同化”。最终由学生展示学习活动的成果,其余学生充实、修改、评价,必要时再由教师做出归纳、总结。

(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点,“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被提出,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这三种学习方式的运用。现在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学会放弃话语霸权,将课堂还给学生,学会用导向性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满堂学”。而在这三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根本,“能自主、不合作”。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具体是自主探究还是合作探究则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进行选取。

(3)积极营造课堂氛围

实践表明,探究学习的开展必须依靠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因此,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需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我们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作用――“引导”,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放心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历史。当然,放手的同时,教师也要做到对课堂的随机调控,确保课堂形散而神聚。当学生探究学习遇到问题时,教师要给与学生指导;当学生的探究学习即将偏离学习主题前,及时调整方向,聚焦学习主题等等。

3.有效评价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评价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的评价不仅仅指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自身的评价。首先,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要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评价,使学生和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调整把握思维的方向,提醒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预设教学设计,从而确保教和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其次,在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反思教学过程,客观评价该课的优点及不足,并形成文字,完成典型性教学设计,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篇6

1.引言

初中历史是初中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全面接触历史的初级阶段。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民族史和人类的发展史有所了解,从而树立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并用宏观的视野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2.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历史课程内容本身具有历史性,反映的是过去的事,这导致部分初中历史教师的讲解仅限于课本知识,缺少历史与实际的联系,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单纯的课本知识介绍,导致学生缺乏历史学习的热情,产生“历史无价值”等错误认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也不会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是灌输,教学过程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史料和活动课的作用没有足够的重视。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单纯的理论讲解没有办法体现历史的生命。另外,缺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是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

3.1充分利用活动课教学

历史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历史活动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参加到活动中,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等特点,给了学生一个开放性、综合性的学习空间,对学生历史学法的探索和历史事件分析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学生自己策划和准备活动的内容,就会主动地搜集历史资料,不断丰富和分析自己掌握的历史信息,在活动中对历史内容进行亲身体验,亲自参与历史问题的探究、史实的调查、史料的搜集和历史信息的处理。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于实践,让他们不再觉得历史无用,通过学有所用的活动课,自己发现历史的大用处,从而学会用历史经验分析现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在素质教育和大力实行新课改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再走死记硬背的老路子,而是要真正让学生爱学历史、爱用历史。

笔者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时,就充分利用了活动课教学,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思想,给学生分组,各组分别代表一种思想观点。然后让学生为自己所代表的思想进行辩论,阐述各家的学术思想。这次活动把百家争鸣的格局直观地显现出来,学生在史料的查询和了解中了解到古为今用的“仁”“法制”等思想,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活动效果。

3.2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历史课堂讲解模式下,“你说我听”,如果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则教师不但可以运用声音和文字“说历史”,还可以利用图像、动画、视频等让学生“观历史”,对于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课堂的高效性和多样化有很大的优势。

笔者在讲解一课时,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大量的历史信息传递给学生,不仅包含了教材的内容,还在历史逻辑上有所体现:爆发的原因,知识点主要是书本信息,而战争原因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则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通过给学生播放《大国崛起》系列片,让学生对近代的屈辱历史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而以中国再次崛起的过程让学生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后续的现代史的讲解也会起到铺垫作用。

3.3重视史料的运用

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的生命性和生动性,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教学重点等的限制,主要是历史事件的简单讲解,而对于历史事件的史料例证则引入较少。历史教师要对史料充分重视,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史料辅助学习,学生从史料中发现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探究历史的脉搏,寻找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发现历史的趣味性,可以更好地融入历史学习中。

史料的运用要讲究策略,如果运用不合理,则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史料,有些教学内容在教材上只有历史结论的体现,而没有讲解历史过程,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需要寻找一些佐证材料,做到论从史出。在史料的讲解中,教师要对阅读方法进行指导,逐句阅读,寻找关键,对于一些难懂的字、词、典故等,要帮助学生解疑。其次,教师要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读懂读通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史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史料内容回答问题。例如,笔者在讲鸦片的危害时,给出了史料,让学生从具体历史资料中了解鸦片究竟是怎样损害身心健康、怎样导致吏治腐败、怎样导致战斗力下降、怎样使大量白银外流、如何使清政府陷入统治危机的,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结语

初中历史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阶段和兴趣培养阶段,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篇7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各学科的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有效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成功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了实质的进步和发展的教学。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效,都应以学生最终是否有所进步,是否有所发展,是否有所创新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就初中历史而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初中历史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有效的课堂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环,好的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从课堂一开始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就能够顺理成章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因此,我们必须精心设置导入:故事导入、猜谜导入、图片导入、设疑导入、歌曲导入等等,不一而足。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一定能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例如教学《人类的形成》,本课其一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我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请同学们说说:女娲是怎样造人的?谁能讲一讲“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吗?神话传说与人类的出现有着怎样的不同呢?课堂一开始就从中国和欧洲神话传说导入,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这样的导入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地实施生活化教学

“回归生活”是我们初中历史新课标的新方向,也是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现实是历史的沉淀。历史与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历史老师要让学生喜欢历史,主动学习,就应必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连接点,要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历史,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说过:“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为了让历史教学更有效,我们的历史教师必须让历史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历史指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鲜活的现实生活中学习历史、体验历史、理解历史、运用历史,让枯燥的书本充满生活的气息。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活力。例如,教学《“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时,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让学生回归生活:同学们,你们看过水开时锅盖被顶起的情景吗?之后顺势教学:据说,瓦特小时候看到水壶中的水烧开时,蒸汽顶开壶盖,受到启发,激起了他的探索欲望,最终促成他的伟大发明。你对这一说法怎么看?这一问能让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思考、去理解、去审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教学一定能够收到事倍功的效果。

三、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探究

新课堂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积极互动、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老师必须走下“神坛”,成为学生课堂的组织者,思想的引领者,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伙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更有效,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去探究学习,才能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全面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让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四、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展示,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来帮助我们的历史老师形象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能放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能大大缩短教学时间,能加大教学容量,增强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更有效。例如教学《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中的“阿拉伯数字”的由来时,在学生阅读本目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投影《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连接起来;一些商人往来其间,传播文化,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使者,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然后对照《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引导学生弄清陆地和海上商路的主要路线、沿途的自然条件、重要地点。这样的教学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全面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迎接新的挑战,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坚持“以学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去,使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在质疑中明辨,在讨论中碰撞,在理解中创新,让学生在全程学习中获得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而在历史教学中要实现这些目标与任务,重点落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之中,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就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适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取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说“教学有效性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教学有效性问题提供思路。具体来说,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且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所谓“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地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地具体进步和发展。这也是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核心之所在,是历史教学的主阵地,其教学结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收益,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受益,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2.明确有效教学内涵,建立适宜的课堂教学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于有效教学的理解与把握,就主导着教学的有效实施,而有效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既重视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建立适宜的课堂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意义重大,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明确有效教学的含义,切实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是落实有效教学目标的具体措施。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4.及时实效的教学反思,完善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它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及时实效的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再度修正,是完善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所以,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要进行及时实效的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9

一、强化导入功能,注重导入设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生在课下活动较多,上课的起始阶段大脑还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在上课前教师就要用巧妙的方法使学生收敛课前活动的各种思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把学生引导到教学上来。因此,导语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法;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导入法;借助时事,立疑激趣导入法;歌曲导入法……不管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导入方法,要注意导入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内容,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而且要简、短时间不易过长。巧妙的导语只是使课堂教学有了良好的开始,但这还不够,还需有完美的结束。课堂结束语安排的是否恰当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好的课堂结束语,对整堂课来说无疑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怎么安排结束语?我认为要及时、趣味、自然,要首尾呼应和简要,带有启发性。

二、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习欲望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在积极主动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体现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有旺盛的学习欲望,才能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和顽强的学习毅力。欲望是前进的动力,有了欲望会让人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反之会让人不思进取。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打破以往“亲其师,信其道”的训导规则和学生的唯师心态。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向老师和书本质疑,使学生在设疑,答疑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

三、精心设计教学,增强学习实效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课本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弊端。然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广泛合作与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会合作是当今社会生存的条件之一,因此历史教育必须体现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在合作学习中,首先要确定学习题目。以“丝绸之路”为例,丝绸之路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探究的素材。首先,它的开通是地理大发现之前的一条改变世界历史文明的大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互相渗透。通过识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引发学生深人的思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其次,让学生自主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上课伊始,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丝绸之路线路图。然后教师问道:“同学们从地图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教师再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类、集合,总结为三到四个问题,便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解决。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他们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最后,学生分组上网查找资料,带着这些问题,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相互协作,自主浏览网页。教师巡视时,随机加人到小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在学生发言交流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和质疑,然后引导总结。

四、运用新型资源,诱导主动探究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有时很难将一些历史重要的知识点讲清讲透,使得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单调的讲解、枯燥的分析,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疲于教学,学生苦于学习。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传递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尤其对于历史学科而言,与初中生的生活离得较远,学生往往很难深入理解,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横跨古今,再现真实的历史情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化解教学重难点,穿越时空,将学生带入历史画卷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多媒体强大的教学优势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而且被广泛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历史,精选图片与视频,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优美的历史画卷,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五、加强课堂管理,拓展“课堂空间”

在有效的课堂中,教师是引导着、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编制导学案和改写导学案,让教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学生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师生由此构成相同的经历,有备而来。课中教师要重申目标,达到具体、明晰,老师要进行学情调查、问题汇总,解决互动的针对性问题,根据问题在讲解,直击问题,精讲点拨,在关键时刻点关键问题,要当堂检测。课后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要做到课堂问题的堂堂清。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疑惑,首先要求教于同学,其次求教于老师,落实学习目标,完成堂堂清任务。

总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学生思维。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篇10

近几年许多教育者提出“有效教学”这一概念,这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教学”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准确理解设定教学目标,保证有效教学的顺利开展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也要敢于深化,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

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国古代史中的各个朝代的经济部分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较为真切地了解和体验古代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所学知识和相关的城市布局图以及平时所了解的相关资料,对该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展开奇思妙想。如在学习长安、北京、杭州等古代城市,把自己或当成是导游、旅行者,或当成是考古小专家,或想象自己坐着时光穿梭机造访古城、古人等。

此例教学设计上尽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存在目标不明确、时间概念容易混淆的问题,且不同时期的城市经济状况完全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

开拓创新,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静止的、稳定的教学“结构”或“程序”,而是包含着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和运作、教学程序、教学策略、竞选方法和技能、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若干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同时又呈现着动态开放特征的系统。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⑴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⑵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⑶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基于以上要求,我们应构建以下适应于历史新课程特点的历史教学模式:自主活动教学模式。

自主活动教学模式,就是强调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基本形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建立在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评价、自主贩私、自主构建等基础上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

情境体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以情境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做好课堂检测,补充、深化课堂教学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⑴利用多媒体检测基础知识;针对学生较容易出错的地方,用幻灯片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⑵课后测试,当然及时的批改也是一项重要的环节,以便让学生形成反复记忆加强认知。

一般说来,好的练习在内容上要有代表性,在思路上要有启发性,既能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巩固、深化和活化所学知识。练习中首先要注意良好审题习惯及解题技能的培养,规范答题;其次要加强材料题的训练,提高解答主观性试题的能力;再次要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临场经验的积累;最后要重视练后讲评,上好讲评课,矫正补偿,启发指导。

从书本走向社会现实,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一门课程,它不是培养历史学家或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专业人才的学科。所以,初中历史教育必须与象牙塔里的学院历史区别开来,应该给学生以活生生地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历史认知,绝不可生吞活剥而高高在上。

笔者觉得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历史教材为依托,关注身边的社会现实,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凸显。

总而言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立足长远,从学生的前途发展出发,深挖教材、积极引导、不断探索,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历史教学行之有效地得以进行。

篇11

一、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与实践结合。

历史学习由于学科和时代的特点往往让我们现在的学生产生一种历史无用论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还要讲究历史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学习内容时,事先布置学生因地制宜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生活史料,在此基础上再上课。课下,学生们有的上网查看改革前后的海口图片,有的从爷爷奶奶那了解到了改革前后他们生活方式主要是居住环境、饮食的变化,还有的还拿来家里老人保存原有的粮票、布票等,……课堂上学生代表展示着自己的所获非常兴奋,同学们听的也非常专注,最后我将这些史实结合书上的内容进行了条理化,整个社会变迁前后的面貌,原因等就呈现在了同学们面前并且引起了他们的思考。这堂课就做到了历史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拉近了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提高了兴趣,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学效果非常好好。

2、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而且科学方法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

二、关注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当然,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以便对症下药。

三、改进教学方式。

有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凸显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能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学方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学生记住率只有5%;采用学生阅读的方式,学生记住率有10%;采用视听并用的方式,学生记住率有20%;采用教师演示的方式,学生记住率有30%;采用学生讨论的方式,学生记住率有50%;采用学生实践的方式,学生记住率有70%;采用学生教别人的方式,学生记住率有95%。几个数字一目了然,我们该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四、运用媒体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和强大的交互功能,能灵活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素材,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器官,生动、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史实,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弥补了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靠“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来单纯地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让学生被动地感知历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主动性等缺陷。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信息”不再为人们所陌生并全方位进入我们生活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两大支柱之际,我们应跟得上时代,利用已有条件充分的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努力将信息资源引入教学,为教学服务。

五、对有效教学的反思

1、对教师观念的反思

教师要转变观念: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

篇1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兴则国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其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读图识史”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

一、使用“读图识史”的教学方法

“读图识史”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就可以联系到上课时的内容。另外,图片可以对历史进行很好的诠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用图片导入新的课程

相对于语言来说,学生一般比较容易接受图片。因此,使用图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比如,在教授“魏晋文化”这一章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图片,如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介绍这个时期的书法,用云冈石窟的图片介绍这一时期的雕塑文化。

2.图说重点

有的历史知识点很难讲解,教师往往花费很长时间也很难让学生明白。这时,可以借助图片的直观性,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比如,在讲授“”这课时,可以使用华君武先生的那幅漫画进行讲授。

3.用图片将历史串起来

历史的跨度是很大的,比如,在专题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选择不同的图片来构建历史的框架。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图片可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在教授近代史时,可以用瓜分图来讲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4.用图片巩固历史教学

在进行复习课时,由于知识点比较多,如果按部就班的讲授知识点,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受挫。因此,可以将图片穿插其中。这样,课堂就不会死气沉沉,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提高。

5.对学生读图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要在课堂上使用图片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的隐性知识,把图片和课堂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图片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辨析能力。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1.发掘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在活泼、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才能被唤醒,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条件营造这样的氛围。可以说,良好的课堂环境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师道尊严”一直被传统的教学观所信奉,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凌驾于教学和学生之上,忽视学生的感受,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形成只有在良好、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得到培养和陶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2.鼓励学生创新

教学并不是一味讲解前人的观点,而是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传统的教学只是机械式地灌输知识,学生只是接受,缺乏自我思考和表达观点的空间,课堂成为权威观点的阵地。权威的观点是教材的主要内容,教材缺乏充足的材料,因此这些知识很长时间内很少有改动,是僵化的。教师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辨,通过材料发掘其中的文化、智慧、人文内涵。

多想,敢于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学生是问题最多的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算是身心融入了课堂,用积极的心态来学习。教师在课堂要善于设置问题,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可能被激发。教师应该循序渐进,设置一连串问题。环环相扣的问题不仅将课堂内容联系到了一块,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多讨论,课堂要充满讨论的气氛。没有讨论的课堂是一潭死水,死气沉沉,有了学生的讨论,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学生之间讨论,学生和教师讨论都是有意义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唇枪舌战。通过各抒己见,发现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设置讨论主题,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观点,倾听不同的声音。比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论题: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是不是全是负面影响?

俗话说:“教无定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读图识史”只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措施的一些部分内容,如何让历史课堂更加有质量、更加有效,需要教育工作人员不断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