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范文

时间:2023-08-29 09:20: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

篇1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6103

1概述

供应链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衍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成为各大银行和供应链主体企业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伴随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发展起来的“电子供应链金融”开拓了供应链金融领域新的蓝海,供应链金融迎来“线上革命”,在线供应链金融如火如荼。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尽管提供了技术支持进行管理的可视化操作,但是区别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周期短、主体多、环节复杂、可控性差等特点对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评估与度量也就成为了金融机构或者核心企业风险管控的重难点。

某矿业集团旗下的AMLS物流公司在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业务基础上,重组H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依托平台优势,创新性的构建“平台+基地”模式,为钢铁流通转型升级开创新路。然而该供应链金融服务交易体系中却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和日常操作能力有限,组织结构和专业管理团队不完善,跨界经营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没有做好融资上下游企业的风险评级和动态监管,盲目追求扩张和担保融资,造成一系列的坏账问题出现。如何有效把控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是H公司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H公司为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探究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良好对策,为H公司或其他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参考。

2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

本文对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为四个方面:内部风险控制、日常操作风险控制、资金及账户监管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

(1)内部控制风险是指H公司对企业融资的控制能力,包括指H公司接收融资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申请后,H公司或AMLS对整个供应链的核心把握能力,具体表现在H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团队、业务评估审核、融资企业授信、AMLS子公司财务等风险;

(2)日常操作风险是指H公司进行在线融资业务时需要注意的具体业务操作问题,它主要表现在操作人员管理、监管体系构建、企业风险评级等方面;

(3)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涉及行业环境和政策风险,H公司必须及时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及时根据市场钢材等大宗生产资料价格、需求等变化作出反应,同时行业政策法规也是H公司在线融资业务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4)资金及账户监管风险主要表现在H公司需全力保障现金流畅通,并及时督促货物销售回款至融资企业在平台开设的账户。

3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

3.1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

按流程过程中风险发生可能性的不同,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大致而言可归纳为四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

表1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变量名

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外部环境风险W1行业政策风险W11

行业市场环境变化风险W12

内部控制风险W2组织结构及管理队伍风险W21

融资企业授信风险W22

AMLS及子公司财务风险W23

业务评估审核风险W24

日常操作风险W3操作人员管理风险W31

融资企业信用评级风险W32

监管体系风险W33

交易结算及资金账户资金管理风险W41

监管风险W4货物销售变现风险W42

坏账准备风险W43

(2)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用层次分析法,邀请了12位专家学者依据标度法的判断规则对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进行判断分析,通过专家评分,计算得到综合判断评价表如表2所示。

表2专家综合判断评价表

一级指标外部环境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日常操作风险交易结算及资金监管风险

外部环境风险10.1900.3430.414

内部控制风险5.25013.8334.167

日常操作风险2.9170.26111.25

交易结算及资金监管风险2.4170.240.81

利用和法计算其最大特征值λmax,及相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ω(k)计算步骤如下:

①将判断矩阵A的每一列正规化,可得到矩阵:

3.2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表3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表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

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外部环境风险W10.079行业政策风险0.455

行业市场环境变化风险0.545

内部控制风险W20.574组织结构及管理队伍风险0.257

融资企业授信风险0.283

AMLS及子公司财务风险0.135

业务评估审核风险0.325

日常操作风险W30.189操作人员管理风险0.315

融资企业信用评级风险0.273

监管体系风险0.412

交易结算及资金0.158账户资金管理风险0.167

监管风险W4货物销售变现风险0.521

坏账准备风险0.312

(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

从建立的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中包含有大量的定性指标,而某些定性指标只能通过比较模糊的概念进行评价,无法对其用精确的分数进行评分。因此基于这种现象,本文引入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来构建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将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进行相对量化,来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水平。

模糊综合评价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确定因素集。

K=k1,k2…kn,K为被评判的模糊对象,而kii=1,2,…,n是影响对象

K的第i个因素。其中ki又有m个子集ki1,ki2,…,kin。

②确定评语集。

D=d1,d2,…,dm,D是评判级,djj=1,2,…,n是评语等级。

③确定评判矩阵。

使用评语集对各元素进行评价,一个模糊评判向量:Ti=ti1,ti2,…,tin由单个因素构成,所有单因素下的模糊评判向量便构成了因素模糊评判矩阵:Tij=ti1,ti2,…,tim(i=1,2,3,…,n;j=1,2,3,…,m)。其中Tij表示对第i个因素做第j级评语的隶属度,调查方式可采用专家评定法,让专家通过打“√”的方式进行选择。

④确定各因素加权系数。

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到各指标之间权重的不同,本文在前述中己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⑤计算综合评价向量及综合评价值。

Q=WT=q1,q2,…,qn

其中:qi=∑ni=1wttij

引进参数集M=m1,m2,…,mn,其中mj表示第j级评级等级分数区间的中值,以便更易于区分结果的优劣程度。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等级综合评级值为:

A=QM=∑qjmj

(2)风险评价模型在H公司融资业务中的应用。

XL钢铁集团是黑龙江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集团,年产钢材700万吨,该钢厂生产出来的钢材在区域内市场占有率较大,进出库比较频繁。2013年,全国钢材产能过剩,钢材价格一路下跌,导致产成品库存积压,资金链紧张,因此XL钢铁将其东北地区的所有仓库的管理权委托给AMLS仓储管理公司,并按照“信息化、可视化、定置化”的标准对仓库的货物进行管理,并以此通过H公司在线融资平台向华夏银行申请在线动态货值融资。

本文将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XL钢铁公司通过H公司电商平台向华夏银行申请动态货值融资进行风险评价:

①确定评判矩阵T。本文结合银行对企业的授信评判方法(参考银行信用评价评语集),将评价等级分为七级,选取各区间的中值作为等级参数,所对应的参数向量为M= (9.5, 8.5,7.5, 6.5, 5.5,4.5, 2) ,具体如表4所示。

表4评判等级及含义

级别分值含义

AAA9-10极好,风险很小

AA8-9很好,风险小

A7-8良好,风险较小

BBB6-7一般

BB5-6较差

B4-5差

F≤4极差

②构造模糊评判矩阵。本文邀请了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有一定研究的五位老师针对XL钢铁公司的在线供应链融资各项风险指标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在线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得出各评价指标分属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并构造模糊关系矩阵T:

T=0.40.600000.20.60.20000.60.400000.20.800000.20.40.40000.20.60.20000.40.600000.60.4000000.80.20000.80.2000000.60.40000.40.40.2000

③计算综合评级向量及综合评级值:

Q=WT=q1,q2,…,qn,其中:qi=∑ni=1wttij

经过计算得Q=(0.292,0.573,0.135,0,0,0,0),最后通过公式A=QM=(0.292,0.573,0.135,0,0,0,0)(9.5,8.5,7.5,6.5,5.5,4.5,2)得其综合评价最终值为

A=8.657。

篇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一方面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则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波动性,使金融机构面临日趋严重的金融风险。银行业要在新世纪中获得稳定发展,必须从20世纪末及本世纪初的一系列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必须重视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尤其是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和不良资产的防范与处置。公司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商业银行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的运营,是衡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控制要求不断提升。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提供方,实际上是为企业提供贷款。商业银行在提供贷款时,面临着以下八个风险:(一)信用风险。在我国目前的信贷实践操作中,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成为各大商业银行融资业务中的重大难题之一。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内部管理不够规范、资产规模较小同时缺乏对自身资信水平的管理机制和意识,因此在中小企业中信用问题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这也是各大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并不看好的原因之一。(二)市场风险。一般来说,所谓的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市场行情发生了没有预料到的波动,使得质押物没有及时地转换成现金,造成的违约现象。这类风险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第一,是对未来市场价格走势预测有误;第二,市场供求状况由于出现新的替代品等因素发生改变。(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的发生大多是由人为因素造成,无论是银行业务员,授信企业相关负责人还是协作监管方的管理者,在三方协议框架下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出现因大意或者疏忽导致的操作风险。(四)政策风险。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经济政策的变动,都会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产生相应的影响,在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受到经济政策影响的情况下,供应链上融资业务的风险也随之改变。(五)自然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和战争或经济制裁等国家因素所造成的企业产品的意外受损。这些因素如果对供应链上的某个关键企业或环节造成了沉重打击,继而对整条供应链的有效运转造成影响,就会导致银行风险的增加。(六)法律风险。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其调整、修订的过程中,难免可能出现对于供应链运作不利的规定,一旦法律环境发生相应变化,供应链的稳定性将受到很大影响。(七)信息传递风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合作实质上是一种相对松散的企业同盟,随着供应链上企业的逐渐增多,信息在不同企业之间的传递过程将会越来越长,可能会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够充分,对市场行情的认知因此会不尽相同,由此产生对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影响。(八)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供应链上企业构成的多样性决定了这些企业在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员工培养等方面必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导致不同的企业对相同问题的看法不一致,并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从而造成供应链条的混乱。

二、风险控制措施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分工社会化的趋势不断深化,企业也逐渐从之前的内部纵向一体化发展,转而通过供应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来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供应链金融服务由此产生。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企业资质的评级不够完善,以及风险的控制手段不够严密,导致了部分供应链金融服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商业银行怎样控制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风险,成为其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在分析商业银行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措施。(一)加强贷中动态风险监控。多数情况下,银行只有在与企业发生融资业务往来后,才能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然而,这时银行资金已经发放给客户,银行失去了对于融资资金的主动控制权,因而在该项融资业务过程中陷入相对被动的地位;同时,授信企业和银行之间对于供应链上信息的掌握是不同步和不对称的,这些都加大了银行贷后管理的难度。从信贷业务运行周期的角度来看,贷前的分析和决策时间相对较短,而融资业务开始后直至所有款项按量按时回收之前的时间却非常长,这期间可能发生的不确定因素比贷前更多更复杂,因此,如不能及时地发现和处理早期出现的风险信号,将会对银行资金的安全回流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赋予贷后管理部门更多的管理和监督权限,加深对于贷中风险监控的认识,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已经发放的融资产品的持续关注和监督上来。(二)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应急预案的设置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通过对风险预警信号的分门别类,有的放矢地从供应链上的各个角度对其进行监督和检测,极大地加强了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提高了风险搜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了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水平。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仍然在实践中摸索和进步,还有待进一步对预警机制进行标准化改进。目前来看,预警机制在以下几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和问题:1、财务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不够规范,因此大范围地存在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报告掺假,财务数据真实性低的问题,这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监控的难度。2、产品问题。供应链金融的产品相对于传统授信业务更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银行方与授信企业之间存在对于产品品质,产品市场历史价格波动,季节性因素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这些信息上的缺失可能会导致银行对于将要发生的危险没有足够的警惕。3、第三方监管企业作用的发挥问题。第三方监管企业在货物的存入、取出以及保管期间扮演了银行的风险管理人的角色,因此第三方监管企业的现场监管和早期预警功能不可忽视。如何把与第三方监管企业的合同更加细化,更好地理清双方的权利义务,如何更有效率地制定出第三方监管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更好地发挥第三方监管企业作为现场预警器的功能,仍然需要银行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和尝试。(三)完善操作风险的管理。1、完善内控体系。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审贷分离等基本的内控原则与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没有太大的差别,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对于授信资产的前期审核与后期管理上。然而,一般的审贷分离操作并不能完全隔离这个环节内可能产生的操作风险,因此,银行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资产授信管理部,通过业务线的客户经理和资产授信管理部专员的双重审查,来达到降低人员操作风险的目的。对于一些循环贷款类产品,例如基于存货和应收账款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还需要设立定期审核制度,定期审查存货和应收账款是否符合授信合同的规定。2、改进业务流程。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一项新兴业务,运行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银行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不断改进对于产品监督和管理的业务流程,更好地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变化。3、加快信息中心建设。信息中心的建设能够把所有的操作流程集成到中心的系统中来,所有业务操作人员必须根据要求进行企业信息的收集、汇总,并接受对于业务操作人员的预警监督。这个过程不但将操作过程制度化和信息化,也使得所有步骤更加透明,降低了对操作人员个人能力的依赖程度。信息中心的操作指引功能,错误纠正功能以及风险预警功能,能够有效降低操作员人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差错的几率。4、合理运用操作风险转移手段。目前已知的转移操作风险的手段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风险保险,二是操作环节外包。在国外的供应链金融实践中,很多操作风险可以通过保险方式转嫁到保险公司身上,然而国内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推广风险保险的基础。但是,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第三方物流监管环节,部分操作风险可以通过相应的保险产品转移出去。

作者:朱诗诗 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一、 当前国内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 信用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国内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最大困难在于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由于供应链系统的“自偿性”特征,很容易导致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企业谎报或是虚报贸易交易背景,并且产生系统内部勾结转移资金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国内征信系统建设不健全有很大的直接关系。国内目前缺少向美国中小企业署这样的直接监管部门,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评级。

(1) 信用替代的局限。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源于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融资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的银行信任的大企业产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认定或者凭借其他企业的信用增加,让其符合并达到银行承认的资信标准。实际的情况是中小企业常常利用大企业良好的实力和信誉、和银行比较稳定信贷关系,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来获得银行资金支持。

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通过供应链有效管理建立起例如“N+1+N”或“1+N”者诸如此类的业务往来联系,然而此种融资管理的组织方式的成效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朝向核心集团企业集中,往往会将核心的企业信用扩大,以使供应链上的更多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授信来帮助业务的发展,信贷资源风险的扩散聚集效应因此会扩大。所以只依赖信用代替来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也会导致更多的风险,最终会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的健康成长。

(2)信用管理的局限。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主要模式是基于供应链管控中银行经与第三方的物流类企业合作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和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的业务模式。这样的工作费时费力,而且远远超越了银行日常业务范围。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业务最高收益还达不到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而以银行为中心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创新动力不足,难以成为主流业务。

2. 不同客户与行业的差异化问题。由于供应链本身地域分散性的特点,导致了供应链金融所服务的对象地域也分散,经常会出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甚至物流公司不在同一省份的情形,使得供应链金融的管理出现一定困难。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依然使用传统的总、分、支行的层级制,跨地域的总分行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出现不畅。一般情况下,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跨地域经营方面会遇到以下问题:

(1)区域性经营习惯差异的问题。企业在跨区域经营时会产生经营习惯的差异化问题,使得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不能适应不同区域之间的经营方式差异问题。针对这情况,银行主要开展银行间合作方式,使相互提供完备标准的信息,对这种区域经营习惯的差异造成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问题进行弥补。

(2)跨区域物流的问题。跨区域物流耗时较长,使得银行对物流的监管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问题,这是由于质物价值方面的改变所导致的。针对物流运作中会出现的风险,包括运输安全、质物的物流过程中的质量保证的因素,使得跨区域物流会使得质物出现一定的减值风险。

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针对的主要行业中,由于物流而造成的损失在家电、汽车零部件等物品运送中十分常见。对于这种情况,银行业主要是根据对物流公司的资质审核来进行风险规避,依靠保险公司的理赔以及物流公司的赔付责任来减少事故出现后的损失。

3. 核心企业客户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核定供应链体系内核心企业的开发价值,因而对核心企业的判定标准界定十分重要,而要想界定清晰这个标准的尺度,必须做好以下的分析工作:

(1)最低长度要看这个企业是否符合银行内部制定并在执行的授信要求。如果该企业连银行的授信审批都难以通过,那么本身就不具备从银行获得融资的条件,更不必说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了。

(2)审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如果该企业周围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供需网络,则该企业对它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可以说具有统治地位,自身也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家电制造企业、钢铁制造企业等,那么该类型企业可以初步判断是核心企业。

二、 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控

1. 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供应链融资中,授信是面向供应链中小企业成员的,这个与供应链财务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型企业在供应链中可以获取比较多的融资渠道,但是融资成本比较低,并不能实现降低融资成本的供应链体系,这与传统企业的授信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商业银行首先在供应链融资中面临着信用风险,这是由供应链融资的客户群体决定的。

篇4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政策随货币政策不断调整,导致大部分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授信政策日渐趋紧。随着“三期叠加”,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受到了双重挤压。同时,更外资银行的进驻也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在当前激烈竞争的金融环境下,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要内容。

一、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

我国最早的供应链金融开始于2001年,当时深圳发展银行首先在广州和佛山开始了试点存货融资业务,之后便开始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全面的推广。在2006年,该行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随后,由于其具有良好的风险控制效果,且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众多银行加入到供应链金融的队伍中,如中信、浦发、兴业、民生、招商、交通等商业银行,甚至包括四大国有银行都纷纷开展了类似“供应链金融”服务,并获得显著成效。从实践中来看,尽管这些商业银行推出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基本相似,但各行从实际出发,以不同的角度推行供应链金融,并形成了各自品牌,如浦发银行“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兴业银行“金芝麻供应链金融服务”、华夏银行“融资供应链”、招商银行“贸易链融资”等。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呈现下滑趋势,导致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恶化,各商业银行遂收紧信贷,但供应链金融反呈上升趋势。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对于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是非常认可的。同时,汇丰等外资银行,随着传统贸易融资增长,也纷纷加入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竞争行列,供应链金融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主要运行模式

对于弱势企业来说其资金缺口通常发生在采购、经营和销售三个阶段。为适应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分别为这三个阶段设计了相对应的融资模式:即采购阶段的预付款融资模式、生产阶段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1)预付款融资模式。预付款融资主要针对下游经销商,是下游经销商为获取部分提货权而向商业银行发起的贷款申请,是由商业银行、下游经销商、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企业共同参与的一种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银行为下游经销商向核心企业采购货物提供授信支持,并根据下游经销商提前还款或补充保证金的状况下开具提货通知书通知核心企业发货。核心企业的“增信”体现在下游经销商违约时,核心企业承担保证担保、货物调剂销售或差额退款的责任。

(2)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是企业以银行认可的存货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行为。存货质押融资是由商业银行、节点企业和物流监管企业共同参与的一种融资模式。只要拥有稳定的存货,任何节点企业都可以采用该融资模式,并且无期限限制。在该模式下,质押存货由银行指定的物流监管企业进行监管,并对其质押的存货进行价值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决定贷款的发放与否,如图1。

图1 存货质押融资流程

(3)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是企业以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授信融资业务。应收账款融资是由上游供应商、核心企业和商业银行共同参与的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可以利用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作为增信,向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将未来的现金流变现,盘活企业的资金周转,核心企业的信誉优势,结合应收账款的封闭还款机制,使得商业银行融资的信用风险降低,具体流程见下图2所示。

图2 应收账款融资流程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取得的巨大收益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缓解已向业界证明了供应链金融的巨大潜力。但是,在供应链金融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很多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问题。

(1)融资水平低下,缺乏系统认识。目前,业界对供应链金融的认识大多还停在企业贸易融资层面,它以解决供应链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主,而如何系统地满足供应链企业的全面金融需求以及与核心企业生产供销相联系的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等整合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

(2)金融产品单一,品牌魅力缺乏。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在表内业务(票据和担保)进行拓展,各商业银行在汇票、信用证等方面的创新远不足以满足供应链上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在品牌建设层面不到位,不能很好地整合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

(3)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不完善。众所周知,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对信息的掌握至关重要。供应链金融是以某个资信度较高的大企业为重点,上至原材料采购、配件供应,下至流通、销售这一整条供应链链条进行梳理,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若干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全面掌握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相关信息以及贸易信息与数据,做到企业、银行与物流公司信息共享。目前,我国虽已有了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但是许多信息未做到共享。

(4)融资风险复杂,难以把控。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链条,将整个链条上的企业连接成一个整体,存在各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而商业银行需要全面把握整个供应链的风险,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5)管理不健全,缺乏高端人才。针对供应链金融,链条上存在若干企业,链条复杂决定在融资过程中决策链条长,环节繁琐,高端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融资效率低下,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四、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对策

(1)提高融资水平,提升全面系统认识。纵观各银行机构筹融资模式的发展趋势,供应链金融将会是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商业银行应根据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具体形式及时更新发展思维和理念,在传统贸易融资外开发新的供应链金融领域,不断满足中小企业多方位的融资需求,适应日益严峻的竞争格局。

(2)创新金融产品,打造魅力品牌。商业银行应该努力开拓汇票、信用证等表外业务,加快产品创新步伐,不断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专门针对核心企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针对传统贸易融资的订单化金融产品,突出自身的品牌特色。同时,不断强化品牌统一的形象,打造供应链金融品牌。

(3)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高效、透明的信息共享平台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要想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畅通,必须加快建设我国“产、供、销”一体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数据库,以便企业及时从银行申请到授信和银行对物流、资金流的双向监控。

(4)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预测和评估。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预测和评估是供应链金融平稳发展的必要条件。商业银行要建立包括供应链金融在内的金融风险评估机构,时刻关注供应链的贸易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运作状况等,全面把控供应链中的薄弱环节,及早发现和处理供应链金融风险,规避可能发生的金融损失。

(5)健全组织结构,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商业银行应建立专门的供应链运作管理机构,加强审批、市场、运营、监督等条线的人员的交流,形成一体化流程操作。同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完善配套的薪酬和福利保障机制,努力培养供应链金融领域专业素质人才或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助力供应链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封丽.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发展的思考[J].市场周刊,2015,(2).

[2]王岁苗.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及风险[J].财税金融,2014,(32).

[3]杨玉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研究[J].西南金融,2015,(6).

[4]谢世清,何彬.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

篇5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1)-0027-05

一、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历程、特点及运行模式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满足个人或家庭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而提供的金融服务。随着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互联网消费金融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历程

从阿里推出支付宝解决了网购消费的信用问题开始,互联网消费开始对传统实体消费领域持续渗透。2014年,互联网电商悄然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京东率先推出了“京东白条”,阿里推出了“天猫分期”、“蚂蚁花呗”,从而开启了互联网消费金融时代。2014年以后,网贷平台、支付征信机构相继通过小贷、分期类产品进入该消费金融领域,如趣分期等。随着消费金融试点的逐步放开,从2014年开始一些实体产业类机构也相竞引入互联网平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消费金融业务,使得传统和互联网消费金融逐渐进入了融合阶段。据统计1,2015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为322.8亿元,环比增长106.4%,预计2016年将达720.7亿元。

(二)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特点

一是以供应链为依托,基于线上化的消费生态体系创造了需求。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基于互联网突破地域限制的特征,以自有供应链和他有供应链为依托,在教育、校园、装修、医疗、租房等多领域渗透,拥有更广、更易得、更精准的客户覆盖面,再通过分期的方式解决客户需求与即时购买能力之间的矛盾,从而创造了更多的需求。

二是以风控为核心,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识别风险,提供小额、便捷的消费金融服务。互联网消费金融风控体系在贷前、贷中的风控手段与传统金融机构比,在模型运用、信息获取、风险识别、审批效率等方面均加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2的应用,实现了小额授信即时秒批,还可进行流程前期、中期实时欺诈风险识别,并即时中断授信。

三是以竞合为导向,存在政策监管风险和融资局限,但拥有广泛紧密共赢的合作。较为大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逐渐重视政策监管风险,努力达到监管准入、合规方面的标准,积极争取业务牌照,控制法律风险,提高融资资质。同时广泛的与银、证、保、商户紧密合作,促进消费者、商户、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多方共赢。

(三)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运营模式

1.以自有供应链为主线的消费金融平台

以自有供应链为主线的消费金融平台,主要包含电商系、产业系。电商系消费金融平台主要依托自身电商平台,面向自营商品及开放电商平台商户的商品,提供无现金分期购物和有现金小额消费贷款服务。电商系消费金融平台基于其庞大的线上供应零售网络、用户大数据等优势,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细分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主要代表有京东白条、蚂蚁花呗3。与电商系不同的是,产业系消费金融平台拥有国家消费金融牌照,多运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以金融带动主营,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主要代表有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海尔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公司。

2.以他有供应链为依托的消费金融平台

以他有供应链为依托的消费金融平台,主要包含支付、征信系和网贷系。支付、征信系消费金融平_主要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或供销平台,以大数据获取渠道、信用评分模型为主要优势,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主要代表有拉卡拉。网贷系消费金融平台同样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或供销平台,以网贷融资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主要代表有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

二、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制度不完备

虽然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互联网金融不同领域的业务指明了发展方向。但现有的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都是基于传统金融业务,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确认、个人信息保护、交易者身份认证、资金监管、市场准入、个人征信采集及使用等尚未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过程中易出现交易主体间权利义务模糊等问题,不利于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未能得到有效管控

近几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崛起。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都是事实上的金融业务,但从事这些业务的互联网企业仍然被定义为商业企业,未被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同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则受到《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4的限制。这种不对等监管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存在监管套利的可能,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从事金融业务的一些权力,同时,企业和个人各类信息未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加剧了消费金融行业的不公平竞争,不仅提高了传统消费金融机构创新的成本,也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融资渠道有限,流动性支持较弱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资金筹集主要依靠集团自有资金、小贷公司资金、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和与银行合作放贷等方式。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发行额有限,占其消费金融交易额比例较小。例如,京东白条年交易量达到200亿元,其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金额仅为15亿元。融资渠道有限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四)互联网金融信息尚未纳入人行征信系统,风控体系难以完全对冲信用风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在经营时尚无法应用人行征信系统数据,使其在贷前应用大数据分析时,因缺失信贷信息而易面临较大信用风险。与此同时,传统消费金融机构也无法获取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征信信息,同样存在风险防范问题。另外,随着行业主体不断增加,一个客户可以通过银行渠道的大额信用卡、消费金融,非银行渠道的P2P、电商、互联网银行等不同渠道,同时获得远超其还款能力的融资授信,而不同平台上的贷款信息无法共享,可能出现多头授信的风险。

三、对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消费金融行业法律制度建设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消费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议完善消费金融行业法律制度建设,尽快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纳入法律法规范围。在消费金融发达的美国制定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消费金融的法律,如1968年《诚信借贷法》、1974年《统一消费信贷法典》、2000年《信用卡法案》,不仅推动消费金融市场的透明、公平和安全,而且为其消费金融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构筑良好的环境。建议加快制订具体的、可操作的既能促进消费金融,又能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法规细则,共同培育良好的消费金融市场,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有效管控

建议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纳入监管体系中,运用信息技术精准监控其资金流、信息流、资产流情况及合规经营,防范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准入门槛、资产质量、资产规模、资金情况、信息使用等方面均缺乏有效监管,一旦经营不善,将直接导致个人及企业客户的经济损失,进而可能间接影响传统消费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申请质量及已发放贷款客户正常还款行为。

(三)加强流动性支持,拓展投融资渠道

建议加大流动性支持,为消费金融行业提供融资便利。着力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对于从事消费金融领域的公司适度放宽其融资条件,简化金融产品发行核准程序,降低融资成本,采取有效措施把控其流动性风险。如,支持个人汽车、消费、信用卡、电商消费金融等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存量,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提升消费信贷供给能力,拓宽投融资渠道。

(四)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建议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将互联网消费金融信息纳入征信体系,加快建立全覆盖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推进互联网金融行业数据、个人商业信用数据、个人税收、个人公积金、社保、医保、房产数据整合,逐步形成覆盖信息多元、人群广泛的个人征信数据库,推动消费金融机构完善风控体系,建立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信贷风险识别、预警和防范机制,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同时,加强对消费金融信息安全保护,完善从事金融行为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安全水平,妥善保管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切实保证信息安全。

(五)支持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可控条件下持续创新,保持消费金融行业活力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是对传统消费金融体系运行不足的一种补充和突破,为传统金融体系滞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也为传统金融机构未来发展提供了突破路径。建议支持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总量可控、风险可控条件下持续创新,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为抓手,实现互联网金融业态实时的总量可控、风险可控,促进金融业的良性竞争,同时保持消费金融行业活力。

参考文献

[1] Ausubel L.M., 1991, “The Fail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 50-81.

[2] Bertola, G.,Disney;,R. and Grant, C.,2006, The Economics of Consumer Credit, MIT Press.

[3] Bucks, B., Kennickell, A., Mach, T. and Moore, K.Changes in U.S. Family Finances from 2004 to 2007: Evidence from the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R/OL]. http://federalreserve.gov/pubs/bulletin/2009/pdf/scf09.pdf.

[4] Durkin, T.A.,2000, "Credit Card: Use and Consumer Attitudes, 1970-2000",Federal Reserve Bulletin,September,623-34.

[5] T彦明,程都. 美国消费者金融公司的运营环境及启示[J]. 中国金融,2010,06:71-72.

[6] 龚丹丹,张颖.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消费信贷的比较及风险控制研究[J]. 征信,2016,01:82-85.

[7] 黄小强.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界定、发展现状及建议[J]. 武汉金融,2015,10:39-41.

[8] 李燕桥. 全产业链金融支持与商业银行汽车消费金融发展[J]. 经济研究参考,2014,17:54-56.

[9] 尹一军.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6:67-71.

The Status, Current Issues and Suggestions of China’s Internet Consumer Finance

篇6

化,因此对风险的管理不容忽视。文章主要运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线上供应链金融

的模式演进与风险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虽然线上供应链金融在协同运作和服务效率

上有很大提升,但是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其风险发生了诸多变化,银行面临的风险

整体有所增加。据此,从严格准入条件、明晰权责界定、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监控预警、完善补偿机

制等五个方面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B2B;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风险要素提取;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4)01-0013-10

一、引言

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中国建设银行于2012年6月正式上线“善融

商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被称为国内银行业搭建并运营电商平台的首次尝试。“善融商务”依托建行

品牌及庞大的客户群体、完善的资金结算体系、优惠的入驻政策与全国性的分支机构支持等诸多优势,吸

引了大量商户,淘宝、天猫的不少优质商户也纷纷主动加盟,不到一年,商户数已超3万,成交额接近90亿

元。截止2013年7月底,“善融商务企业商城”累计发放贷款客户数70家,累计发放贷款金额3.42亿元。

实际上,在自营电商平台“善融商务”上线之前,建设银行已与阿里巴巴、金银岛、敦煌网等多家第三

方B2B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提供“网络联保贷款”、“网络/电子仓单融资”、“网络/电子订单融资’’等服务,

且业务模式已趋于成熟。以“电子仓单融资”和“电子订单融资”为主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将银行、

第三方B2B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等多方系统对接,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效协同,为广大线

上中小企业客户带来融资便利。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线上供应链融资为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现状,促进经

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将围绕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其运

作机理与模式演进路径,探究线上供应链金融相比于传统供应链金融在特征和风险要素等方面发生的变

化,以期为理论及业界提供参考。

二、研究依据与问题描述

(一)研究依据

1.现实依据。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eom)资料显示,截止2012年底,阿里巴巴的注册

用户数量达到8000万,企业商铺1030万个,付费会员近100万。另外,慧聪网、敦煌网、金银岛等B2B网站的

注册用户也快速增加,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网络平台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交易选择。相比于线

下的中小企业,基于B2B平台的中小企业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规模更小,财务不规范现象更严重;多为

纯贸易型企业,通过中间买卖获得贸易差价,资金需求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效性强”的特征。这些特点

进一步增加了线上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难度。探索便捷高效、风险可控的融资模式,改善B2B中小企业贸

易融资现状,促进B2B电子商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已经逐步成为政府、金融机构、第三方B2B电子商务

企业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2012年3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要鼓励中小企业应用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并在专栏2中列举了发展中

小企业电子商务的诸多措施,其中包括: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品牌化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商务、

融资担保、仓储物流等服务。同年6月,建设银行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正式上线,作为国内商

业银行试水电商的领军者,建行的这一举动引起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建设银行已与多家第三方

B2B电子商务企业合

作,提供“网络联保贷

款”、“网络/电子仓单

融资”、“网络/电子订

单融资”等服务,具体

情况如表1所示。由此可

见,发展基于第三方

B2B电子商务平台的线

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已是

大势所趋,必将被越来

越多的商业银行借鉴。

2.理论依据。国外文献对基于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早。Cronin(1997)很早在《互联网

上的银行和金融服务》一书中就谈到,随着科技发展和电子技术的成熟,电子商务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一个

重要领域。在概括全球领先电商企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Cronin总结了基于Web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的

关键问题及面临的挑战。Kaplan(2000)提出E-hub(电子中心)的概念,并在供应链聚合模型中介绍了电

子中心可为买卖双方提供融资服务。Heng(2001)认为电子商务有潜力影响银行和金融系统,并介绍了

电子商务与金融系统在三方面存在互动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互动则为:电子商务给银行提供了一个

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机会,并说明了电子商务融资的可能性。Corning(2001)提出B2B电子商务交易

为开展即时融资创造了条件,B2B交易参与方应与金融服务机构结成联盟,发展速成授信、融资及纠纷处

理等服务。Basu(2012)探讨了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指出通过预付融资订货可有效解决物流的滞后性,并

建立了随机动态规划模型对融资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但学者提出的符合国情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和

发展思路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李明锐(2007)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指出第三方平台背景

下的供应链融资是解决该问题的较好渠道。张强(2007)最早提出将电子商务和仓单质押相结合的融资

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动因、运营和收益做了初步探讨。吴樯(2011)在分析基于B2B电子商务平台的网商

融资服务难点的基础上,提出在现有环境下支持网商融资服务应加强综合配套机制建设。吴晓光

(2011)指出网络融资业务是网络金融创新的典型实例,并分析了商业银行网络融资业务的主要模式、积

极意义和发展思路,并对业务的潜在风险和控制做了简要说明。李卫娇(2011)对基于B2B的供应链金

融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将供应链融资模式应用到B2B电子商务中,可以有效地提升融资业务利益相关者

的综合经济效益,并且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何娟(2012)对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云仓”的运作模式进

行了初探,其中,“云平台”的典型应用即为现货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文章提出的“云仓”融资模式与电子

仓单融资稍有差异,增加了“云市场”、“云撮合”等元素。陶强(2012)对基于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

的物流金融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利用模糊评价法对该业务中银行的风险进行了

综合评价。

综上,国内对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多集中于模式

探讨、作用分析等基础层面,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较少。尤其是在从线下到线上的发展过程中,供应链金融服

务的模式演进、风险演变方面缺乏研究,本文将重点从这两个研究的薄弱点人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动态

比较,从模式演进、风险演变过程中提取风险要素,得出风险控制措施,使分析结果更细致、更具指导性。

(二)问题描述

线上化、跨界搭建电商将是未来一个时间段内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对相应模式和风险管控的

研究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依托现实与理论依据,本文将分四部分重点讨论以下问题:一、什么是线上供应

链金融,它有哪些分类,由传统线下供应链融资的演进路径是怎样的。二、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

金融有哪几种主要的融资模式,每个操作环节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是什么,这些风险要素哪些是与传统

线下融资类同的,哪些是线上所派生出的新风险。三、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相比传统线下供

应链金融的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风险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四、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征和风险变化,从

银行视角来看,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和防范风险。

三、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划分与模式演进

(一)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划分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

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包含电子商务交易、在线支付、交易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复杂性金融创新

产品。它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结合业界实践

情况,本文对线上供应链金融进行了划分,如图1所

示。首先,根据业务中是否结合B2B电商,可将“线

上供应链金融”分为“基于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

融”和“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电子化/线上化”;根据

B2B平台是否自营,可再将“基于B2B平台的线上供

应链金融”划分为“基于自营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

金融”(如建行的善融商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和

“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如建行

与第三方B2B平台合作推出的e单通、e贷通等)。

当然,“基于自营/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还可根据银行是否介入贸易过程,划分为“封

闭式”和“开放式”两类。其中,“封闭式”电子商务融资指银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企业实现

系统对接,使银行可以介入到B2B平台上企业间贸易的关键环节。银行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情

况实施监视和控制,在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提高风险控制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开放式”电子商务融

资指银行不介入企业的贸易过程,也没有“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等参与方,如阿里贷款主推的“网络联

保贷款”模式。本文的研究以“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封闭式”融资为主。

(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演进

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一般包括:银行、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B2B中小企业、

物流企业和核心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基于其掌握的中小企业的交易信息、供应链信息,及对交易产

品市场风险的预测能力,为银行提供风险管控的新手段。线上供应链金融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信用作为

其金融信用的补充,从而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主体授信的考察,并通过信息化管理和网络信息披露等方

式控制贷款风险,缓解了B2B电子商务平台会员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运作机理如图2所示。线上供

应链金融的模式由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演进而来,模式演进示意图如图3。

四、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及风险要素提取

(一)电子仓单融资模式及风险要素提取

1.电子仓单融资模式业务流程分析。电子仓单融资指借款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贸易的

企业)持商业银行认可的专业仓储公司出具的电子仓单进行质押,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的信贷业务。电子

仓单融资业务能够有效解决借款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临时性资金周转需求。其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

主要流程包括:①借款企业在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平台上进行在线报名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所需授信材

料;②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实施在线授信;③借款企业在线提交货物入库申请,并将货物送达指定仓库;④

借款企业在线选择货物种类、数量,生成电子仓单,提出质押申请;⑤物流企业审核电子仓单,进行电子签

章后发送给银行;⑥借款企业登陆银行融资平台提出贷款支用申请;⑦商业银行发放贷款;⑧借款企业取

得还款资金后,进行在线还款,申请质押货物解押;⑨商业银行将货物解押指令传送给物流企业;⑩借款企

业凭借电子提货单和提货密码在物流企业仓库提取货物。

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几点说明。一、借款企业需为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的注册会员。第三方电子商务

企业与商业银行共享平台数据信息,为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的授信提供参考。二、在目前的业界操作中,商

业银行对借款企业的授信多未实现完全意义的在线授信,仍需让借款企业提供主体授信所需要的各种证

明材料。三、在实际操作中,电子仓单的审核、传递可以由物流企业完成、第三方电子商务平成或两者

合作完成。四、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对借款企业发放贷款的额度一般不超过质押仓单所对应货物市场估价

的70%,并将贷款放入专用账户进行监管。

2.电子仓单融资模式风险要素提取。通过对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操作流程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及业界

实践,对该模式的风险要素进行了提取,结果如表2所示。

其他风险要素提取:

监控故障、人员失误等因素导致风险预警的滞后和缺失;网络系统安全风险;业务人员素质、能力风险;质押物价格波动风

险:借款企业经营风险和产业风险。

(二)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及风险要素提取

1.电子订单融资模式业务流程分析。B2B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赊销现象,通

过对信誉较好的企业(一般为核心企业)的订单实施授信,可以为其买方或卖方提供融资。电子订单融资

指借款企业凭借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确认的电子订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的信贷业务。电子订单融资业

务可以解决上游供应商企业开展生产性活动的资金短缺问题,也可以缓解下游分销商企业临时性购货的

资金压力,实现“上游——贷款生产”、“下游——贷款买货”。

上游:“贷款生产”模式的操作流程如图5所示。主要流程包括:①借款企业在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平

台上进行在线报名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所需授信材料;②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实施在线授信;③买卖双

方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生成电子订单;④双方在电子订单上进行电子签章,电子订单经第三方电子商

务企业传送给银行;⑤银行为借款企业发放贷款;⑥借款企业取得资金后,及时安排生产,按合同约定期限

交货于买方;⑦买方支付货款给借款企业(卖方);⑧借款企业用货款偿还贷款本息。

下游:“贷款买货”模式的操作流程如图6所示。主要流程包括:①借款企业在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平

台上进行在线报名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所需授信材料;②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实施在线授信;③买卖双

方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生成电子订单;④双方在电子订单上签章,电子订单经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传

送给银行;⑤卖方按约定订单合同给买方发货;⑥银行代替买家支付货款;⑦贷款企业按合同约定日期支

付银行贷款本息。

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几点说明。一、在操作中,“先款后货”还是“先货后款”由各方协商确定,上面操

作流程中以“先货后款”为例。二、在操作中,银行为了降低操作风险,往往结合“电子仓单模式”,对融资过

程中的物流加以控制。即,卖方不直接给借款企业发货,而是发货至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生成电子仓单

背书转让给银行。此外,为了降低质押货物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银行往往事先要求借款企业缴纳一定额

度的保证金。三、上游的“贷款生产”模式,一般买方为信用水平较高的供应链核心企业,确保对融资方生

产货物的如期采购。在实际操作中,银行还应采用合同条款严格约束融资方行为和界定违约责任及补偿

措施。

2.电子订单融资模式风险要素提取。通过对电子订单融资模式的操作流程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及业界

实践,对该模式的风险要素进行了提取,结果如表3、表4所示。

其他风险要素提取:

供应链的整体授信风险,如:对核心企业实地走访的缺失等;监控故障、人员失误等因素导致风险预警的滞后和缺失;网络

系统安全风险;业务人员素质、能力风险;借款企业经营风险和产业风险。

五、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特征比较与风险演变

(一)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特征比较

线上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弥补了线下供应链金融在对融资企业授信方面的不足,把企业的电子商务信

用合理转化为金融信用,为更多中小型网络贸易的企业提供了融资机会。线上供应链金融全程电子化的特

性进一步提高了融资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为银行实施监控和预警创造了新条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更

高的客户价值。从多方面对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特征做对比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二)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演变

根据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演进路径,对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演变进行了分析。

1.仓单/存货质押融资一电子仓单融资。减少的风险:①信用风险:电子仓单融资采用线上授信,将

“电子信用”作为“金融信用”的补充,双重授信有利于降低授信风险;②操作风险:电子仓单融资整个过程

在线操作,大大提高了融资效率,也有利于银行实现及时化、规范化管理及对融资企业的监控和风险预警;

③市场风险:线上融资企业涉及行业较多,可一定程度上分散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电子商务平台也可有效

增加质押物的处置渠道。

增加的风险:①信用风险: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给银行的实地走访带来很大障碍。相比线下企业,

线上融资企业规模小,融资频率高、额度小,供应链稳定性程度低,违约风险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参与方更

加复杂,银行不仅面临融资企业的道德风险,还面临物流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的道德风险;②操作风

险:电子化操作对银行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加上“快速融资、高频融资”的特点,人员的操作

风险增加。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银行多方系统互通,增加了网络安全风险。此外,电子仓单属权

力质押,银行对货物实际控制力减弱,电子仓单、电子签名、电子签章的技术和法律风险也应高度重视;③

市场风险:电子仓单融资中质押物更加复杂多样,对“质押物价格风险的防范”以及“质物处置能力”都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线上融资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交易不稳定等特点,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面

临的市场风险较大。

2.应收/预付账款融资一电子订单融资。减少的风险:一、电子订单卖方融资。同电子仓单融资的信用

风险、操作风险的变化。二、电子订单买方融资。同电子仓单融资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的变化。

增加的风险:一、电子订单卖方融资。①同电子仓单融资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变化;②还增加了以

下主要风险:存在买卖双方进行虚假交易,利用虚假订单骗取变相融资的风险;贷款时间发生在买卖双方

发生货物交易之前,银行难以对物流、资金流进行控制,也面临借款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

素,所以风险相对较大,银行需采取充分的合同条款进行权责界定。二、电子订单买方融资;①同电子仓单

融资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的变化;②还增加了以下主要风险:存在买卖双方进行虚假交易,利

用虚假订单骗取变相融资,并与物流企业进行联合欺诈的风险;监管不利带来的风险。电子商务平台上的

企业具有地域分散性的特点,交易双方往往处于异地,银行对质押物出入库、质押物审查等操作的监管难

度较大,很大程度上只能完全认可并依赖于物流企业。此外,此业务中银行需要和不同地区的诸多物流仓

储企业合作,给银行的走访、监管带来很大挑战。

六、结论与建议

线上化与跨界搭建电商作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前沿领域,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依据现实与理论

研究,对线上供应链金融进行划分,并分析了其模式演进路径,发现电子仓单融资由传统的存货/仓单质押

融资发展而来,电子订单上游卖方融资和下游买方融资分别由传统的应收、预付账款融资发展而来。通过

对电子仓单和电子订单两种主要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流程分析,提取了每个操作环节中银行所面

临的风险要素,并与传统线下供应链融资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虽然线上供应链金融在协同运作和服务效

率上有很大提升,但是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其风险发生了诸多变化,银行面临的风险整体有

所增加,但不能一概而论,主要取决于银行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水平。因此,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

业务,银行应转变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思想,充分利用线上的特点和优势,把“以数据为核心的管理”放

在突出位置,探索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新手段,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线上中小企业。根据本文对基于

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要素提取和风险演变分析,从银行监管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严格准入条件。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企业良莠不齐,银行应在控制贷款总量的前提下,通

过贷款企业电子信用水平、交易频度和额度、所在供应链稳定性和整体实力等指标综合考量和评价企业的

信用等级,对达到准入条件的企业实施贷款操作。另外,电子仓单质押业务中,还应将贷款企业所提供的质

押物属性纳入考量体系,一般优先选择标准化、易变现的大宗商品,也可适当放宽信用水平等级较高的贷

款企业的质押物种类范畴。

2.明晰权责界定。线上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操作流程复杂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责任方不

明确则容易给银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电子订单上游供应商融资中,在货物生产、在途运输、仓储保管等

环节中一旦发生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延时交货或货物损失,极易影响银行贷款的按期回收。因此,银行应

全面考虑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权责界定不清的事项,并通过合同条款加以澄清和约束。

3.提高操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操作水平,防范操作风险。线上供应链金融实现全程电子化,对业务人员

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银行应加强队伍建设,通过技术培训、业务能力考核等方式不断提高业务

人员的操作水平,并通过健全内部制度、完善业务流程、设置操作权限等手段进一步规范操作,提高效率。

此外,银行应不断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同时政府部门应根据金融业务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网络银行、电子签

名等方面的立法且尽快出台其他配套的法规、条例,一旦发生网络安全事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切实保

障银行及相关参与方的利益。

4.加强监控预警。在贷后管理中,银行应将重点放在风险的监控预警上。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参

与方较多,银行既要对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进行监控,防止联合欺诈或变相融资的发生,也要对

贷款企业经营状况、行业发展态势及质押物价格变动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企业本身或市场变化带来的

风险,这些都对银行的监管水平提出很大挑战。因此,银行在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应主动寻求与第三方

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的合作,通过设计合理的契约,在共赢的基础上,共享各方信息,实现更高效、更专

业的贷后监控,对网络平台上的投机者和违规者及时发现、披露或清退,以此来减少和降低银行的精力投

入和管理成本。

5.完善补偿机制。贷款利率的设定是银行风险补偿的最直接手段。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

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意味着商业银行拥有更大的自主定价权。重要的

是,银行应探索合理有效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贷款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和方法,完善定价管理体系,提高

篇7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33-02

一、前言

小微工业企业占安徽省工业企业的98%,2012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041.8亿元,同比增长27.4%,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0.9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在安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安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因信贷从紧而凸显:全年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仅占2%,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比重不到20%,远低于沿海发达省份40%的比例。随着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普遍融资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优质中小企业成为了金融机构争夺的客户,但规模更小的小微企业由于缺少抵押品仍然难以通过银行融资,只能求助小额贷款公司。而小额贷款公司受自身规模的限制,提供的资金十分有限。不难发现,安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普遍性融资难正在演变为结构性融资难。

二、安徽中小企业结构性融资难原因分析

(一)渠道单一

安徽中小微企业主要为县域中小企业,其融资渠道不仅局限于银行甚至仅限于信用合作社以及改制后的商业银行。在阜南县有的中小企业即便有县担保中心做担保,要想在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取得贷款也非常难。皖南部分县市引进的省外农村商业银行瞄准的客户主要是“优质”中小企业,且发放贷款基本上都是在100万以上。这对贷款需求频繁而数额较小的小微企业来说是既贷不到也用不起。截至2012年底安徽454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余额为325亿元,但单位公司年贷款额0.72亿元与江苏省的2.14亿相比有较大差距,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0.97亿元。受政策歧视和自身规模的限制,小额贷款公司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作用难以扩大。单一的渠道最终让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更容易受到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

(二)信息不对称

由于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源散落于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银行通常难以通过正常、稳定、统一的渠道直接获取借款企业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特别是从零售型向批量化服务的转型。银行只有充分了解企业到底是盈利还是亏损,纳税情况怎么样,企业主信誉怎么样才能分析贷款的风险从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但对于众多小微企业而言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提供这部分信息都存在很大困难。

(三)小微企业自身因素

很多小微企业都是家族式的,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流动资金大多来源于亲戚朋友,厂房设备等大部分是租的。这些小微企业本身资金就缺,为上游大企业配套或者代工后,遇到经济不景气时,货款回款时间越来越长,资金就越紧张。尽管现在许多银行有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但是许多小企业不熟悉银行、不知道应该如何融资,甚至从未去银行咨询相关情况。同时,很多有条件到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没有融资发展意识,他们更愿意依靠自身的积累而不是从外部融资壮大企业。企业的金融意识不强加剧了其融资困境。

三、宁国市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之路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努力,更需要结合实际大胆创新。供应链金融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良好的外部商务环境能为企业的发展和相互合作带来很多方便,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宁国市在政府提供良好金融环境基础上,通过大力引进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供应链核心企业发挥连接作用以及小微企业强化信用意识,走出了自己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之路。2010年宁国市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金融生态城市”和“中国金融生态低碳城市”,成为了安徽省唯一的县级金融安全区。

(一)政府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从2010年6月开始宁国对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推出多项扶持举措,包括外来金融机构高管个税补助、办公用房契税补助、企业开办补助等。通过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宁国市现有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徽商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宁国民生村镇银行等10家银行,2家证券机构,10家各类保险机构,1家政策性担保中心。宁国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作为政府出资成立的融资性担保机构,2012年底担保余额达到8.1亿元,累计的担保额度达32亿元,暂未出现一笔代偿。良好的风险把控能力,让合作的金融机构有了信心。

(二)政府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化解银行金融风险

扶持和鼓励政策是金融机构踏入宁国的动力,而对金融风险的化解坚定了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展的决心。“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金融环境”,这是宁国市对维护良好金融环境的承诺。2005年11月,梅林油厂向农发行宁国支行贷款1500万,到期后一直没有还清。到2010年4月,梅林油厂仍欠农发行贷款720万元。宁国市财政用“市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偿还了这笔不良贷款。农发行宁国支行也给予了市里两项基础设施建设相应的优惠支持。政府快速、妥善的处理,巧妙化解了金融债务带来的潜在风险,让金融机构对宁国有了信心,也为中小企业的融资路清除了荆棘。

(三)金融机构转变服务理念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我们现在就是在打基础,一方面要提供一流的环境,另一方面要提供一流的服务,讲求优质、高效。”正是这样高标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让吴江农村商业银行这个“外来移民”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声名鹊起。到2012年5月底,其存款额达1.4亿元,贷款额近2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占有相当的比例。外地金融机构进入带来的鲶鱼效应,进一步激发了宁国的金融活力,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四)供应链融资与金融创新为企业融资开辟新途径

1 “公司+农户”的信贷模式。2001年宁国市信用联社推出一种简化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公司+农户”的信贷模式,它针对的是当时养殖农户缺乏担保的现实困境。农户选择具有一定资信等级的养殖企业签约并作为担保人,符合条件的农户就可以到信用社申请“公司+农户”的贷款,凭借和公司签订的收购协议书和担保协议书,信用社在一个工作日中就可以办理好贷款。贷款到期时,由公司先统一归还贷款本息,等到农户把产品销售给公司后,养殖企业再将为其垫付的钱扣除。这样一来,农户、公司、信用社就形成了一条利益相关的“生态链”,这条链关系着农户的增收致富、企业的规模扩展、银行的贷款收益,同生共荣,有效规避了信贷风险。

2 动产质押贷款。资金流是企业的血液,企业净现金流的状况将会决定企业的命运。宁国作为亚洲最大的耐磨钢球、耐磨钢段生产基地,有着“耐磨铸造之都”的称号。这一行业,原材料占成本比重相当大,销售款一般在发货三个月后才结算。企业的资金流被大量占用,容易出现流动资金濒临断流的困境。宁国农合行针对这类企业的特点开发了一个新贷款产品——“动产质押”。企业可以利用库存的原材料或产成品向担保公司提供质押反担保,再由担保公司为企业借款提供担保。这样运作,企业的商品在库存阶段就能转化为再生产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从2009年4月9日推出“动产质押”至2011年底,宁国农合行已累计为221家耐磨铸件企业提供贷款共计4.5亿元,有效缓解了此类企业的融资难。

3 企业商标权质押贷款。2011年11月,詹氏获得了宁国市农村合作银行发放的500万元贷款。这笔贷款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宁国市首笔“企业商标权质押贷款”。通过与当地工商部门的合作,由专业的资产评估事务所执行,“詹氏”系列注册商标进行了市场公允价值的确定,最终认定其商标权评估值为8219.64万元。2012年5月,农村合作银行将詹氏的商标质押贷款额度提高到2000万元。小商标成为大支点,有效地撬动企业贷款的难题。

4 其他金融产品创新。宁国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不断创新反担保的方式,将其拓展到通用设备抵押、企业账户监管、水域滩涂抵押、优质存货抵押等多种形式,从而扩大了受保企业的范围。利用财政职能,该中心又灵活地设立了对各类企业的退税质押,对可控应收账款的质押,形成和银行的差异化抵押反担保模式。集体建设用地、专利权质押等新路径也在探索之中。担保中心还借助自身的优势,积极为企业争取贴费贴息政策。目前,宁国市政府承担着10%的保费补贴,为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

(五)中小企业苦练内功

企业要融资发展,最重要的还在于练好内功。城南印刷厂是典型的夫妻店,缺乏规范的财务制度,而这正是它多次向银行借贷却总是空手而归的根源所在。吴江农商行介入后,帮助它清理库存,整理账目,建议企业请专业的会计完善财务制度,终于在2011年拿到165万元的银行贷款。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吸收专业人才和管理技术,由传统的家族式经营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过渡,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梦想,更是企业注重内生力的觉醒。

(六)宁国市供应链金融融资还存在的问题

篇8

近年来,国内以平安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金融实践,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成功的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和金融产品创新基础上的新型金融制度安排,其核心功能在于由银行将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作为系统整体,根据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开展综合授信,为供应链上多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基于上述背景,笔者提出将碳权质押担保融资业务与供应链金融运作相结合的思想,从运作设计、运作前提、运作风险等方面探索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创新模式,为解决中小低碳企业融资问题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

二、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概念界定及其运作设计

(一)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概念界定 就质押模式而言,碳权质押担保融资有直接质押和间接质押两种选择。直接质押模式是指企业以碳权出质,直接与银行签订碳权质押贷款合同,银行收取质押物后依合同约定向企业放贷。间接质押模式则是指在融资过程中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企业以碳权作为反担保质押给担保机构,然后由银行给企业放贷。显然,采用直接质押模式时,银行将独立承担全部贷款风险,融资风险较大,故放贷意愿弱。对间接质押模式来说,由于有第三方担保机构做担保,银行贷款回收多了一份保障,由此可能会增强银行的放贷意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担保公司数量虽多,但大多总体实力不强,担保功能薄弱,且缺乏碳技术专业知识和碳交易处理经验,难以获得银行认可,故仅仅依赖第三方担保的碳权质押融资仍然很难达到应有的放大作用。

在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模式中,银行将申请授信的中小低碳企业置于供应链大背景下综合考虑,不会单纯关注资金约束的中小低碳企业的资信评估、可抵资产、企业规模等,而是侧重强调中小低碳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真实的低碳项目贸易背景和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以及用于质押的碳排放权价值。某种程度上讲,碳权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实现了中小低碳企业的碳权质押与核心企业的债务信用款抵押捆绑担保,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如果在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基础上增加第三方担保,则银行的贷款风险会进一步降低,由此中小低碳企业不仅更容易获取银行信贷,而且在贷款利率、质押期限和质押率方面均会得到相应的优惠。基于此,笔者对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概念界定如下:在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商业银行以中小低碳企业的碳权质押为依据,以第三方担保公司和核心企业的信用为基础,以供应链核心企业应付中小低碳企业的项目贸易款作为还款来源,对供应链内中小低碳企业放贷的一种融资新业务。

(二)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设计 根据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的概念界定,同时考虑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对中小低碳企业的业务控制职能,可以将基于碳权质押担保的供应链融资运作的具体业务流程设计如图1 所示。

(1)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参与主体及运作契约框架。本质上讲,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是多个供应链参与主体基于多种契约的合作问题。如图1所示,在由商业银行及受其委托的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第三方担保公司、中小低碳企业(供应商)、核心企业(制造商)组成的组织系统中,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的运作主要依靠两套契约来实现参与各方的合作协调。其中,第一套契约的参与主体包括:二级供应链中的中小低碳企业和供应链核心企业、商业银行及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涉及的契约有:中小低碳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供应链项目合作契约;中小低碳企业、核心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关于碳权质押融资和还款来源的协议。第二套契约的参与主体包括:商业银行及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第三方担保企业和中小低碳企业。涉及的契约有:中小低碳企业与担保公司间的碳权质押担保契约;中小低碳企业、担保公司与商业银行间的碳权质押贷款协议。此外,两套契约中分别还应该包括商业银行与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关于低碳项目业务控制的委托合同,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在执行低碳相关业务审核的基础上给商业银行提供有关碳权价值及企业的相关信息,这是商业银行决策质押率、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等的重要依据之一。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契约中,各参与主体需要明确碳权价值、贷款额度、利率、期限、担保企业追索责任以及中小低碳企业的还款来源――供应链低碳项目的未来收益等。

(2)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参与主体的主要职能。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中,中小低碳企业是融资活动的发动者,在供应链中往往处于核心企业的直接上下游(本文主要指上游供应商)。作为碳权出质主体和供应链参与者,中小低碳企业必须具备可质押的碳权,同时要与核心企业之间具备良好的长期合作历史。在供应链结构中,核心企业一般是指财务实力突出、在融资市场具有高信用等级、在供应链运作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型企业。作为供应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终极受惠者,核心企业存在为供应链整体利润的优化作出主动安排和调整的强激励,包括对成员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提供支持。担保公司是中小低碳企业碳权质押融资的担保主体,当中小低碳企业未能按期清偿债务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担保公司行使追索权保证债权的实现。同时,担保公司可根据合约条款以自有资金或通过对中小低碳企业碳权折价、拍卖等方式抵偿担保债务。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是融资系统中的中介,受商业银行委托负责对中小低碳企业的碳权价值及相关信息进行业务控制并出具相关证明,有利于增强银行与企业间碳权质押贷款活动的开展,是实现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的纽带。商业银行是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业务贷款的提供者,它依据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并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和第三方担保公司的实力与信用,评估中小低碳企业融资的还款风险,进而做出放贷决策。

三、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前提条件

当前,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很不完善,相应的碳权质押担保法律法规缺失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碳权质押担保融资运作尚不具备条件。然而,美国2010年开始对年碳排放额超出7.5万吨的小型企业进行管控,且近两年排放额还在不断延伸至5万吨/年,并将长期目标设定在2.5万吨/年。因此,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小企业碳排放权的管控和核证举措来看,我国加强中小企业碳排放权管控也为期不远。而一旦中小企业的碳排放权得到法定核证,则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即可得到实施。就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本身来讲,其有效运作不仅要求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具有良好的合作,而且对企业用于质押的碳权属性、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以及低碳项目的发展前景具有较高的要求。

(一)碳排放权界定明确,且具有财产属性和可转让性 碳排放权是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的核心质押物,其是否具备担保性是整个运作系统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碳排放权质押属于权利质押担保范畴,要求碳权主体与质押融资方一致,碳权具备可执行性,且无第三方争议等。严格来讲,在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系统中,商业银行利益的可靠性不仅依赖于设定为担保的碳排放权具有确定性,而且依赖于现行法律的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保护。此外,碳权的财产性和可转让性也是其能够作为质押物的前提条件。根据担保物权的相关理论,担保物权是以获取担保物的交换价值为目的而设定的,其支配的是担保物的交换价值。因此,碳权质押担保的重要内容就是其换价权,即在质押融资方不履行偿债义务时,债权方有权将碳排放权进行变卖、拍卖,确保其债权的优先实现。由此,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模式中,中小低碳企业用于质押的碳权必须具有财产属性和可转让性。

(二)供应链核心企业实力强且信用水平高 商业银行不同于风险投资商,其收益来源为贷款利息,而贷款利息是固定的,不随融资企业的经营绩效而变化,因此银行不仅仅重视融资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更加关注其还款能力。在供应链融资业务运作中,下游核心企业应该支付上游中小企业的贸易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还款来源,故核心企业的实力强弱和信用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银行是否同意运作供应链融资业务。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中小低碳企业以可转让的碳排放权作为质押,借力于核心企业强大的实力和较高的信用等级,以低碳项目的未来收益作为还款来源进行融资,这里低碳项目的未来收益是通过核心企业及时支付应付款实现的。显然,一旦核心企业违约不按期支付货款,商业银行势必行使其第二道保险,向担保公司行使追索权,担保公司则有权通过变现中小企业碳权实施债务担保义务,然而这将会给中小低碳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设计中,核心企业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水平是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的基本前提。

(三)低碳项目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的偿债资金来自于供应链项目运作所获取的收益,因此低碳项目的收益及其发展前景是商业银行重点考查的关键点。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固然是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利润的重要条件,然而低碳项目本身的质量是影响项目收益的更为关键的方面。在当前低碳产品国标缺失的形势下,面对形形、真真假假的众多低碳产品投资,企业应该拥有长期的品牌战略规划,在低碳产品研发方面要突破已有产品的简单复制和模仿,进行实质上的结构功能创新甚至发明创新,选择投资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低碳品牌。反过来讲,只有那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低碳项目,才能更加完善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提高和巩固供应链竞争优势,从而更有利于供应链企业从外部银行获取发展资金实现其战略性发展。因此,低碳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的重要前提。

四、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风险及防范

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中,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碳排放权价格波动风险、供应链低碳项目运作风险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

(一)碳排放权价格波动风险及防范 自碳金融交易实施以来,碳排放权价格波动机制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Julien Chevallier(2011)通过对碳价格中奇异值分析,得出政策不确定性是影响碳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Andrew Stocking(2012)认为减排的边际成本以及市场对高排放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变动是推动碳排放权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Emilie Alberola 等(2009) 从国家层面分析了燃料、钢铁两部门产出变动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冲击。理论上讲,碳排放权价格应该由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然而,现实中的问题是,就碳排放交易市场而言,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发育都很不完善,故完全由市场定价几乎不可能。目前,在碳金融交易市场,政府定价集中体现在设定碳金融交易的固定价格和为避免价格大幅波动而制定的管制规则两个层面。Andrew Stocking(2012)基于Cap-and-Trad的假定框架,认为碳排放权价格上下限设定会使得部分排放权刚性需求的大型公司选择以价格上限购买部分排放权,引致市场碳排放权供给增加,使得碳排放权的均衡价格下降。

碳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存在比有形资产更为复杂的风险属性,其交易价格容易受政策因素、减排成本、市场供求、减排项目相关行业产出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多方博弈,故碳排放权交易定价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碳排放权是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的关键质押物,其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贷款收回形成了威胁。目前,我国以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为核心的金融创新尚处于初探阶段。商业银行要在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和管理对策的同时,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积极参与碳基金托管业务,加强碳排放权价格风险监控,避免政策风险、汇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发生,全面提升碳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为有效防范和控制碳权质押担保融资创新实施过程中的碳权价格风险创造条件。

(二)供应链低碳项目风险及防范 商业银行的供应链低碳项目风险主要来源于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首先,低碳项目本身存在较为复杂的不确定风险,包括政策风险、项目失败风险以及核证减排额未获批准的风险等,故其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性更为突出。M. Dutschkea 等(2004)研究了CDM项目存在的风险,将其划分为基准线估计风险、商业风险和机构风险。曾鸣等(2010)提出CDM项目存在成本风险和基准线估计风险。当前低碳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低碳项目投资无论是在行业标准、技术环节方面还是在产品市场、宏观政策方面等均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在行业标准上新兴的低碳产业尚不成熟, 在技术环节上低碳项目的研发存在不确定性,同时低碳项目的市场前景不明确、投资收益回收期长、国家政策延续性不确定等问题均使得低碳项目的技术商业化推广存在着诸多隐性风险。其次,在信贷合约签订之后的贷款执行过程中,商业银行对贷款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低碳项目的风险以及项目的收益情况等信息的了解均少于供应链企业,容易导致供应链企业发生“道德风险”。

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下,供应链低碳项目的收益前景好坏、投资风险大小是影响银行对企业放贷的重要因素。由此,低碳项目投资的质量问题显得非常重要。针对低碳经济转型中存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和低碳经济成效的不可预见性,商业银行要帮助融资企业分析影响低碳项目的各类因素,把握低碳项目的风险,防范低碳金融服务存在的潜在风险,保证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稳健地开展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业务。同时,考虑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或者以低碳项目贷款资金为标的向保险公司投保,加强低碳项目贷款风险拨备的专项管理,还可以与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合作建立低碳项目保障基金,通过多种途径防范和降低供应链低碳项目引发的各类相关风险。

(三)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及防范 供应链融资的意义在于金融机构依据核心企业资金实力及信用等级等因素对核心企业直接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服务。供应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对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授信中往往以各种方式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嵌入授信风险管理函数中。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借助核心企业的商业付款实力和信用,受让针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从而赋予供应链中其他中小低碳企业融资的可行性。但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业务下,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或者因相关的或有债务事项超出核心企业的承受范围,则会给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回笼带来威胁。故核心企业的资信高低是关系银行是否运作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瓶颈要素,也是影响中小低碳企业信用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与中小低碳企业合作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估,确定核心企业具备较高的资信水平,防范其信用违约风险,从还款来源角度保证贷出资金的安全性。

五、结论

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是包括中小低碳企业、核心企业、担保机构、商业银行、政府机构等众多供应链参与主体基于各种契约的合作问题,其运作过程要求质押物碳排放权具有明确的属性、财产性和可转让性,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具有较高的信用水平以及低碳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第三方担保机构的存在和核心企业信用水平的依托,商业银行的放贷风险比单纯的碳权质押融资要低得多,然而商业银行在运作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过程中,仍然需要针对特定的风险控制关键点,重点防范碳排放权价格风险、供应链低碳项目风险、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

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是碳权担保和供应链融资相结合的金融创新产品,是担保融资范畴中的一种崭新的融资模式,可以满足供应链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低碳企业融资需求。特别地,在我国当前低碳融资缺口较大、碳金融业务单一情形下,应用和推广基于碳权质押担保的供应链融资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碳权质押担保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会为广大低碳项目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为供应链低碳项目的投资开发创造有利条件,这对于推动我国低碳事业的发展将起到更大的作用;其次,低碳项目的碳权质押融资是商业银行融资创新的有效途径,碳权质押担保的供应链融资可以在不影响借款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下确保银行资金回收,为商业银行开辟新的利润来源;第三,尽管我国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碳资本与碳金融发展落后,目前仅有少数金融机构开展了“绿色信贷”,如果能够有效应用碳排放权作为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新模式,拓展企业融资担保的财产范围,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碳金融服务向更高层次发展。总之,探索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模式,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不仅会给处于融资困境的中小低碳企业带来希望,而且还会给竞争激烈的金融机构带来广阔的中小企业市场。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约束供应链中融资优化与营运管理协调决策研究”(编号:2013SJD630024)、

南京工程学院创新基金项目“基于信息成本约束的供应链融资优化决策理论及应用研究”(编号:CKJ2011008)和南京工程学院创新基金重大项目“供应链环境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效率机制研究”(编号:CKJA2012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虹、周莹莹:《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项目投资决策模式研究》,《会计研究》2011年第4期。

[2]白少布:《知识产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模式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7期。

[3]张国兴、刘鹏:《CERs收益权质押融资业务的质押率模型》,《管理评论》2012年第2期。

[4]喻翔宇:《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的困惑与思路》,《求索》2010年第7期。

[5]蓝虹:《开发性金融助推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机理分析》,《上海金融》2012年第5期。

[6]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7]人民网-环保频道:《美碳排放政策拟给小企业松绑》,http:///news/show.phpid=421952010-03-08.2010-03-

08。

[8]王利民:《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刘得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曾鸣、何深、杨玲玲等:《我国CDM项目风险分析及低碳发展对策》,《华东电力》2010年第3期。

[11]Julien Chevallier. Detecting Instability in the Volatility of Carbon Prices. Energy Economics,2011(33).

篇9

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飞速发展的一门新型学科,它包含了金融、数学、工程学、统计等学科[1]。金融工程的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或者业务的开发设计,其本质在于提高效率。

一、金融工程的特点

从以往对金融工程的运用中可以看出,金融工程就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工程化,而工程化是指结合其它学科的内容来处理特殊问题的规范化过程。金融工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工程化,是根据无套利均衡理论进行思考,并且在结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组合复制技术。金融工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回避各类金融风险,从中寻找获取利益的机会,加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2]。金融工程作为现代管理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其中本身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数理化,因为在金融工程的使用中涉及到许多复杂、深奥的数理知识,需要人们掌握数理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处理方法才能够有效的运用,所以,数理化是金融工程较为明显的一个特点,目前,对于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已经成为衡量金融工程的标志。

二、金融工程和传统风险管理方法比较之下的优点

在金融工程学没有具体形成以前,人们主要运用三种手段对风险进行管理,分别是资产负债管理、保险、证券投资组合[3]。这三种手段在风险管理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把这三种管理手段和金融工程相互比较,能够发现金融工程在管理过程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1、准确性和及时性

市场中基本工具的变化影响着金融产品的价格,而金融工程就是以基本工具为手段滋生而来,变化的趋势存在着微妙的规律,金融工程的性质能够让期货交易在逆向相等的操纵下发现金融风险,并且能够在交易过程中准确的防御风险。另外,流动形成的市场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价格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效的解决了风险管理中的时间滞后现象。

2、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

目前,在市场中主要应用的金融基本工具有:现金、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把金融工程的基本工具和金融风险的远期、期货、互换进行结合,形成了现代金融工程所应用的基本工具箱。通过各种各样的组合,形成了巨量大金融创新产品,扩展了投资者的投资角度、投资类型,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合理的投资组合机会,能够有效的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还因为金融市场中拥有“套利”机会,投资者根据金融创新就能够获取没有风险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上的商品如果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失去了价格平衡,使用套利这种方法短时间内就能使产品的价格恢复平衡。

3、合理的避开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系统性风险事件,比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都说明了,传统的控制风险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要开发出新的方法来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4]。从控制风险的思路出发,目前主要有两种控制风险的思路,一种是把指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把自己分别投资在几个或者多个项目中,当金融风险产生时,对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小的,证券投资组合就是这种思路的主要表现,在面对非系统性风险时,这种方法能够较好的减少非系统性风险为投资者带来的损失,但是,当面对系统性风险时,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收到的成果几乎微乎其微;另一种是把风险转移给有能力承担或者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风险越大意味了利益越大,投资者不能承担的系统性风险,可以转移给其他投资者进行处理。金融工程就是属于这种方法,运用分散风险、转移风险以及合理的控制风险等形式,能够让投资者合理的避开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当前,金融工程已经变成现代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最主要运用的方法。

三、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衡量和控制风险及回报之间的所得所失,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风险、行业风险、数量风险、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人化风险、自然灾害或突然事件等风险,而把金融工程运用到这些风险中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以下针对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几种风险进行分析。

1、金融工程在投资风险中的应用

根据相关资料得知,投资者如果在全球各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进行分散化投资,能够有效的扩展股票投资组合的范围,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利益。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机构或投资者都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投资,其中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几个国家较为突出[5]。但是,部分国家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因为外汇制度的约束以及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不能把过多的资金投入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中进行操作。而金融工程的产生,全球各个国家的投资者都能够运用金融工程所制造的国际股票收益相互交换这种金融商品,就能有效的解决掉这个问题,从而满足了全球投资者的需求。

2、金融工程在风险中的应用

风险是指企业所有者把企业控制权转交他人进行,而所有者则成为企业的股东参与到企业利益的分红中,目前,部分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把股东利益最大化放在企业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没有考虑到股东的感受,甚至有的企业管理者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在任职期间的权益而牺牲了企业长久的发展[6]。在这一现状下,企业股东可以通过金融工程来收购本企业,在股东所占的股权成为企业中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比例时,就会成为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可以对企业进行重组。

3、金融工程在数量风险中的应用

数量风险是指市场对某一产品的生产量、销售量以及交易数量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也许会来自企业的生产方面,也有可能会来自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方面。在以往主要是根据调整企业的生产过程来控制数量风险,但是,这种调整方法所产生的费用相对较多。在金融工程实现以后,根据数量风险的特征,金融工程制造了两种新型产品,分别是产品期权和宏观衍生的金融产品,企业可以分析宏观衍生的金融产品交易,从而分散和避开数量风险带来的损失。

四、促进金融工程在我国风险管理中发展的对策

金融工程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衍生的产物,顺应了时展的潮流[7]。首先,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明确金融工程在我国风险管理发展的地位;其次,针对我国金融工程发展较晚、缺少专业性人才的现象,在对金融工程的运用和研究中,缺少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政府应该聘请一批金融工程专业能力较高的人才来我国授教,在学校开设金融工程相关联的学科。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让工作人员能够对金融工程有着全面的了解,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金融工程的相关运用。最后,对我国目前的经济体系和金融系统进行改善,要充分的认识到制度和业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还需要把金融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我国金融机构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风险有效的结合起来,合理的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金融工程方案。从事实的角度而言,金融工程本身作为风险管理技术,其只能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使用来对风险进行分散,从而以此来促使风险明确化发展。但是其本身很难真正成为减少乃至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金融工程的风险管理必须要理性认识,要在微观角度促使经济主体更全面,而在宏观方面由于市场投机力量的攀升,直接提高了系统风险的概率。所以,要想真正做好风险管理,就必须要采取科学化的方法及技术,同时也需充分结合风险管理实践来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另外,对于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来说,金融工程的发展必须要不断的对其经济主体系统的内部风险控制主体加以完善,并联合政府实施内外同步监管,这样才能真正促使主体所承受的风险获得全面监控和管控。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全新型的学科,它打破了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是根据社会需要而衍生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衍生的学科,表现出了传统风险管理所不具备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合理的避开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根据金融工程的价值和作用来看,势必在未来的金融风险管理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我国应该把金融工程作为一项长期性发展的对象,从多个角度促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国力。(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卢伟阳.浅析金融工程和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03):75-78.

[2]杨世峰.中国金融工程学科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发展———2013年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暨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13(05):42-45.

[3]李婕.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04):32-33+37.

[4]左相国,张伟.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09):138-139.

[5]沈沛龙,崔婕.金融工程学科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10年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暨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04):16-19.

篇10

一、中小企业市场概况及融资现状

(一)中小企业的市场概况

总体来看,截至2012年底,山东省第二、三产业的80万户左右的法人企业中,按照中国银行的标准界定,符合中国银行中小企业规模标准(年营业收入在5000万元至3亿元之间)的企业仅有2万多户,其中工业企业17456户,批发业1520户、零售业970户、物流业800户,这四大门类的潜在客户数量合计20740户,工业领域依然是最大的目标市场。

在工业方面,山东省年营业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的企业有9740户,在1-3亿元之间的企业有7716户,后者的数量庞大且企业质量更优,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应首先从这部分企业入手为宜。

在服务业方面,山东省小企业众多,年营业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的企业仅有3770户,在1-3亿元之间的企业有2411户,合计6181户,符合规模条件的企业数量不多,且行业集中,以批发业、零售业、物流业为主。另外,山东省商贸业的一个特征是专业交易市场数量多且规模大,有不少市场在全国同类市场中排名领先,入驻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多、经营稳定,且市场管理规范。

此外,山东省产业集群数量众多,但真正形成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产品技术水平和品牌效应显著、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不多,多数是依托工农业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初级产品加工产业,上下游配套尚不完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性较差。但也有少数产业集群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集中表现为小企业贷款难,山东省小企业占全省近70万户中小企业的比例为99%,同时贡献了全省60%以上的GDP,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山东省企业贷款总额的23%,从这种反差就能看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融资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这种优势是传统融资模式所不具备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结合了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将物流仓储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和银行三者创新且巧妙地结合起来,对中小企业而言,突破了传统融资方式的瓶颈,解决了传统的融资难问题;对银行而言,实现了融资模式的创新,从全新角度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物流仓储企业而言,在自己的物流传统业务之外,探索了全新的业务延伸方式,为中小企业和银行搭建了畅通的金融隧道。供应链金融立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在优化信息不对称、节约各方交易成本、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预付账款模式的成功案例分析

这种融资模式主要针对商品在采购环节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此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为:由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或者上游生产企业提供担保,然后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代中小融资企业向上游生产企业垫付货款,从而缓解企业的货款支付和资金短缺压力,之后由中小融资企业直接将销售货款支付给银行,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信用担保和货物监管。一般来说,物流仓储企业对上游生产企业和下游的中小融资企业的运营状况都比较了解,能偶有效防范信用担保和企业筛查的风险,同时也能有效解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控制风险。

应用案例:

淄博钢铁贸易公司是一家钢铁加工和贸易兼具的企业(以下简称淄博钢贸公司),由于地域关系,淄博钢贸公司与莱芜钢铁集团一直保持着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淄博钢贸公司现有员工300多人,年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但与上游企业莱芜钢铁相比,在其所处的供应链中还处于弱势地位,淄博钢贸公司与莱芜钢铁主要采用现款现货的方式进行结算。2010年,淄博钢贸公司由于业务扩张的原因,流动资金压力较大,无法按时向莱钢支付预付款,从而给企业日常经营造成很大影响。2010年底,淄博钢贸公司开始就此事项和淄博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淄商行”)开展洽谈。淄商行在详细考察淄博钢贸公司的具体经营情况后,与淄博当地的物流仓储企业展开合作,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就设计出了一套融资方案,具体流程如下:由物流仓储企业提供担保,并对其负责运输的货物进行监管,淄商行给予淄博钢贸公司5亿元的授信额度,并后续开展了存货质押和预付款融资等业务模式,给淄博钢贸公司扩大业务规模,实现业绩增长提供了很大帮助。在获得淄商行的授信额度以后,当淄博钢贸公司需要向莱钢预付货款的时候,淄商行会将资金替淄博钢贸公司先行垫付给莱钢,或代替淄博钢贸开出银行承兑汇票。与淄商行合作以来,淄博钢贸公司的资金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增加了合作的钢厂和经营的品种,销售收入也实现了稳步增长。

上述案例成功的关键在于:首先,融资的预付账款用途是向莱钢进口原材料,淄商行的融资是直接付给莱钢,这就是在供应链的链条上借助上游生产企业的信誉为下游企业进行了融资;其次,当地物流仓储企业同意为淄博钢贸的授信额度提供担保,并对负责运输的货物进行监管,使银行可以降低借贷风险,在融资时通过第三方的物流仓储企业获得了对原材料的控制。

三、动产质押模式的成功案例分析

动产质押模式主要针对中小企业核心环节,即日常生产经营阶段,主要特征是以存货等动产作为质押物贷款的方式,将存货或仓单等动产质押给银行从而取得贷款。如有必要,上游生产企业还会与银行签订质押物的回购协议,而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提供质物监管和拍卖等一系列后续服务。

这种模式使“死”的权利凭证或物资转变为了“活”的资产,加速了动产流动,缓解了中小企业现金短缺的压力。由于动产质押的标的物具有很大的流动性,风险比较,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和上游生产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可有效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应用案例:

红星电器公司是国内知名的电器销售连锁机构,2011年年初,由于应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和当年结婚人群较多,对家电的需求量猛增,红星公司的流动资金需求也遇到瓶颈,中国银行烟台分行接到红星公司的贷款申请后,结合本行的特色融资产品——“家电通宝”,经过仔细审查后,为红星公司提供了5000万元的授信额度。具体流程为,红星公司将待销售的家用电器质押给中国银行烟台分行,银行委托第三方监管公司实施仓储监管与回购担保,且红星公司实际控制人提供个人连带责任担保,银行给予红星公司授信支持,授信品种为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用于红星公司购买家用电器,贷放资金不得用于国家明令禁止的投资领域和用途。该业务的特色为:(1)家用电器销售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大部分电器经销商都有融资需求,该业务的市场潜力较大。(2)家用电器具有市场需求量大,变现能力强,产品属性稳定,易于长期存放等特点,符合银行对家用电器经销商的家用电器存货进行质押。

该业务成功的关键在于:动产属于流动性很强的资产,且大多说动产的价格变动都比较频繁,银行应针对质押的动产设立价格警戒线和逐日盯市制度及价格补偿机制,银行客户经理应当随时把握、了解动产的价格变动。落实价格逐日盯市制度和跌价补偿机制,建立台帐进行登记,保证质押物的足值,并每日通知监管公司。当质押物的现时价值较放款时下降幅度超过一定比例时(如20%时),银行在当天就应通知借款人,借款人应在银行规定的时限内存入相应的保证金或提前还款。

四、应收账款模式的成功案例分析

该模式主要针对企业的终端环节——商品销售阶段。由于绝大多数正常经营的中小企业都存在自己的应收账款,这一模式也就从范围上非常适用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中小企业将其手中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品,向银行进行融资,将自己的应收账款转变成银行的应收账款。此后核心生产企业将货款直接支付给银行。由于核心生产企业在供应链中拥有较强的实力和较好的信用,所以银行的贷款风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应用案例:

山东胜利油田胜大超市是东营市第一家专业化连锁超市,也是东营地区目前门店数量最多、管理最为规范、服务覆盖面最为广泛的专业化连锁超市之一。到2011年,胜大超市已拥有门店111家,营业面积近10万平方米,年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在全国快速消费品连锁零售百强排名中名列第84位。中国银行东营分行针对胜大超市的具体情况,运用其开发的中小企业融资解决工具——易兑通宝,由胜大超市供货商将供应商和胜大超市之间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并由担保公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银行对供应商提供综合授信支持,授信产品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具体业务模式为:由胜大超市或东营市商商会向银行推荐经销商名单。银行对名单进行筛选,选择实力强、规模大的优质供应商叙作流动资金贷款业务,贷款额度以最近一年度供应商在超市销售结算量的一半为核定上限。供货商将与超市已产生及将要产生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担保,且同意在银行开立销售回款专户,接受银行监管。同时由银行准入的专业担保公司对全部授信总量提供全程全额连带责任保证。胜大超市协助我行跟踪供应商信息和供货信息,以一定方式对应收账款进行核对。

通过以上操作,对银行、超市及其供应商都有好处,形成了三方共赢的模式,对银行而言,拓展了授信业务的品种和渠道,提高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更能够提高银行的存、贷款市场份额和扩大客户群建设,带来稳定的综合收益;对超市而言,优化了超市与上游供应商的资金链条,稳定同上游供应商的关系,从而可以保障胜大超市有充足的货源;对供应商而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拓宽了供应商的融资渠道,为供应商融资需求提供了资金保障,促进了供应商的产品销售。

应收账款质押模式的关键之处在于对供应商需要做好供货量的监控,对应收账款进行严加核对,并在可行的情况下寻求投资担保公司的责任担保,这些措施对于银行的风险把控至关重要。

五、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局限

(一)实施供应链融资的关键之处在于,需要获得银行信贷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型核心企业发生经常性的业务往来,从而使其获得类似于资格认定的信誉认可,以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评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利用核心企业的良好信誉及其与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也才能获得银行贷款。因此,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中小企业必须以大型企业为交易对象,且必须是处于某供应链链条当中与核心大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并具有稳定真实的交易条件,才可能通过这种融资模式获得银行融资。

(二)银行要全面推广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还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帮助和支持。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对动产抵押和质押物监管以及资产变现、和价值保全货运等方面都具备独特的优势,在银行提供融资服务的过程中,物流企业不仅对初步融资后的抵质押标的物提供全程的运输和仓储、监管服务,还帮助银行提高了抵质押标的物的授信担保效率,这些都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抵质押担保业务的交易成本。因此,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要想顺利开展,离不开物流仓储行业的成熟。从目前来看,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作为比较新的一种融资解决方案,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方面还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真正能够借助此种模式取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在数量和比例上还比较有限。

参考文献

[1] 李茜.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证券化模式探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7).

[2] 赵忠.供应链下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风险及防范[J].商业会计2013(1).

篇11

一、监管层面

第一,从宏观层面出发,首先,要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应当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有利于激励金融产品创新的体系。同时,制定出关于金融产品创新的相关实施和评价制度,包括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协议书、信息披露制度以及评价体系等,逐步开放对商业银行设计的金融创新产品审批流程的诸多限制。有利于节约在投资成本,促进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更快更有效的解决,有利于增加金融产品创新规模和种类,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良好的体系支持。

第二,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激励的政策,引进成熟、理性的金融产品创新理念,借鉴成熟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经验,提高金融产品创新的开发质量。为银行已近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持政策。

第三,政府应加强对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监管。如果创新的金融产品危及金融秩序稳定或政府经济政策不能按预定目标实施时,中央银行要么强化管制,要么创新监管方法和手段以消除其副作用;如果创新的金融产品在运行中能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中央银行必然放宽这方面的监管或创新监管制度以促进其有利因素的发挥而限制其不安全因素的萌生。实际上,国际金融业中如美国的混业经营、金融自由化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产品创新引致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的结果。

跨境和创新活跃是自贸区业务最大的特点,也正是这两个特点给监管提出了挑战。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交易对手风险、国别风险、合规风险、消费者保护,这六个风险在自贸区比较明显。自贸区商业银行应当是“经营状况好,风险管理能力强,业务管理范围较健全”的前提下,在建立符合离岸业务发展状况与风险特征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和系统后,才能许可这些银行办理离岸银行业务。此外因为允许试验区内的商业银行在为区内企业办理离岸银行业务时,要享受与境外企业同等的条件,所以必须对试验区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入区审查,而且要吸引更多境外企业到试验区来设置企业。目前,需要亟待改变境内企业在没有明确思路的情况下就到试验区内设置企业,防止出现境内企业到试验区内设置企业方便其获得低成本资金后,将资金转入我国其他地区使用的问题。

政府应加强法律制度建设。金融产品创新应符合法律与社会公共利益原则,申请人的创新产品不应违反法律强行性规则或社会公共利益。必须建立科学的金融监管预警机制,实行跟进式监管,时时掌握创新动态,充分考虑未来金融机构资产的可能变化,未来金融市场的可能变化,从而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金融监管制度, 制定适应金融业发展和变化趋势的政策措施。

二、银行层面

银行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为客户金融需求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这就需要全面推进资产管理能力、市场融资能力、资金交易能力、托管服务能力、投资运作能力和专业化精细化风险控制能力等六项核心能力建设。围绕战略规划的贯彻实施,各行要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增效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金融产品创新的目标出发。金融产品同质化程度日渐增高,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下,以创新带动业务发展已经成为金融同业的共识。只有巩固优势、前瞻市场、才能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只有充分研究产品创新的供给和需求状况,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把握市场方向,有步骤、分层次的改进、扩充和创新金融产品,才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实现银企双赢。与此同时,要改进现有的金融产品,使其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使得客户拥有更广泛的选择权;第三,要从自贸区的开放条件优势、经济改革大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做到真正的以顾客需求为核心,立足市场及客户,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在传统的存贷汇业务的基础上开发新品种,满足顾客对现金和非现金支付的各种需求,并且在一定情况下吸纳债权证券化的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在跨国业务、信用卡业务、业务、委托业务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对各种金融需求的满足能力和满足程度。

(二)金融产品创新要简单易行、快速投放、特色鲜明等特点。在推广对外自由贸易的金融服务创新中,可以充分发挥国际结算的传统业务优势,以国际结算业务带动国内业务、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目标,在产品种类、操作模式、金融工具、融资技术、交易方式和金融电子化等业务和技术方面合乎国际惯例和既定规则,设计研发新产品,迅速投放市场,以推广全国。

(三)要模仿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同时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进行模仿创新。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管理体系等已累积多年,具备较为完备的可借鉴性。各行应该继续坚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产品、管理经验、选择性吸纳并进行改造性孵化,借鉴它山之石,引为中用。以保理业务为例,“保理”早在19世纪初期就已发源于美国、欧洲等地区的贸易实践活动中,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金融业在保理、供应链等业务概念、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推广已经百年。时至今日,国内金融同业提供的保理业务虽然名称上各不相同,但基本原理与发达国家的保理业务均为一致。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行模仿创新也是金融创新的路径之一。

(四)在风险控制方面,要在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监管、降低风险。在商业银行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发展过程中,要认识金融产品创新的内在规律,在产品创新流程的各个阶段识别风险并进行风险控制。

例如:自从自由贸易账户出现以后,未来服务非居民客户的FTN账户是可以做本外币的,账户的资金和境外往来无限制,这对境外的企业来说无疑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这种吸引力给银行却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怎么去识别这个客户,从第一道防线开始去控制客户准入,成为银行风控系统升级的难点。客户背景的国际化和复杂化意味着客户尽职调查的更广区域甚至全球的信息共享,因而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和共享系统的建设就显得迫在眉睫。

首先,要加强创新产品管理。一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的流程化制度建设。在积极探索业务创新的过程中,防范风险的重点是根据流程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制度规范,包括垂直管理、经济资本约束、合规部门地位、后台运营支持等各个方面,形成一个管理风险的科学机制。对于风险偏好必须转换成风险限额,使用连续度量和监测措施来确认创新产品的风险状况。如果金融产品创新风险定价过低,其使用就会过度。金融衍生产品必须预留必要的风险防范空间,其杠杆率应当在效率与风险之间寻求平衡。二是以加快创新为动力,促进审慎经营机制的完善与提高。部分金融机构制度建设和执行机制薄弱,各项业务操作的规范化程度较低,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金融创新是难以成功的,这就需要妥善处理好创新提升和规范发展的关系。通过加强制度规范来夯实创新基础,通过金融创新来提高规范发展的水平,进而保持两者和谐统一、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

篇12

牛锡明:谢谢!我是2009年底加入交行管理团队的,后危机时代的金融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在这个过程中我与交行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实际上无论处于什么位置,我都同样心系交行,关注它的一举一动,希望它能够稳步健康地成长发展。

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我想简单概括未来交行的总体发展设想就是“三个坚持,一个特色”。

一是坚持“两化一行”的既定发展战略,着力提升跨境、跨业、跨市场的经营能力。2009年,交行审时度势,提出“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两化一行”发展战略。四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一战略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符合交行实际情况。未来交行将继续以“两化一行”战略引领改革发展,将国际化、综合化经营优势转化为业务拓展和客户营销的“利器”,通过机制、平台、项目等多维驱动,努力实现各个板块条线、各类经营单位的高效协作。比如,完善境内外、离在岸联动业务的定价机制和利益机制,鼓励客户共享和项目互荐;建立联动业务效果评价体系,针对跨境人民币、私人银行、银行卡等战略性业务,逐个研究联动协同机制,推动联动业务的发展。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由资产持有型银行向交易型银行转变。随着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将不断发展壮大,交行将借助总部位于上海的优势,积极介入货币、债券、外汇及衍生产品交易等各个市场,做大做强金融市场业务,积极打造交易型银行。交行将扩大非信贷资金运作渠道和规模,优化资金投向与资产配置,充分发挥本外币做市商优势,积极参与货币和债券市场交易;在保证流动性的同时,扩大利润增长源。同时,将增加衍生工具的配套运用,尝试人民币外汇业务跨市组合交易。交行将充分调动总分行两个层面的积极性,加强对分行资金业务的支持,推广新型交易分部模式。

三是坚持“依法合规、稳健经营”,把交行办成高品质、高质量的银行。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经营管理上的任何疏漏都可能造成巨大损失,而未来两年也将是风险防控压力最大的一段时期。在新的严峻形势面前,交行将坚守“底线思维”,把风险管控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统筹兼顾发展转型、业务管理与风险管控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资产质量稳定、风险可控。具体而言,一方面是要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基层“落地”,持续提升风险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抓住管控重点,做细做实风险化解工作,加强钢贸贷款、理财产品、民间借贷、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船舶、光伏等行业的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关注过剩产能化解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交行不仅要做大做强,更要做专业做特色。近年来,通过锐意改革和大胆创新,交行在财富管理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特色,成功推出了蕴通财富、私人银行、沃德财富、交银理财等“财富管理”品牌,为众多高净值的公司和高品质的客户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初步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竞争优势。未来交行将坚定不移地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着力打造财富管理特色,从细化客户分层体系、搭建成熟的财富管理平台、丰富产品线、培养构建人才队伍等方面持续推进,提升财富管理服务能力。

《》:您在最近的财富管理峰会上曾说“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化,面对着金融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多重压力,不创新,必落伍”,您是怎样看待金融创新的?您认为金融创新的核心是什么?

牛锡明:中国与世界经济金融市场的融合度已经越来越高,无论是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动荡和变化,还是信息技术层面的日新月异,甚至微观消费者偏好的升级改变,都对银行业的服务现代性和产品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类历史上,金融创新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和深入。尤其是近年来,第三方支付机构迅速兴起,跨界创新层出不穷,云计算、物联网、3G移动、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已迅速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才是银行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超越形势变化的根本之道。金融创新的核心是理念、机制和人才。理念不更新就没有创新源头,机制不落地就难以推进创新,没有人才,创新就只能停留在理念上、成为乌托邦。

从内容上看,金融创新涵盖了产品、服务和管理等各方面。其中,产品创新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因为产品是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载体。与企业注重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的有形产品不同,银行的产品是价值与服务统一的无形产品。只有充分发挥理念、机制和人才三者的合力,保持金融产品服务持续的生命力,商业银行才能够自如应对市场环境的诸多变化。

产品创新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产品创新体系和产品创新评价体系。产品创新体系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明确产品创新需求源、畅通创新渠道、整合创新需求。即明确需求从哪来、通过什么渠道上来、谁来整合需求等等问题。二是做好产品创新的推动工作,要理顺创新机制,明确创新管理的责任人和管理职责,做好重大创新产品的决策以及有效防范创新风险。三是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实施产品创新。贴近市场的人最了解客户需求,创新根本上还是来源于市场、来源于业务,因此,要让分行、前台和客户经理成为提供客户需求的主力军和创新需求的发起端。四是要建立产品创新测试中心,让创新测试贯穿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不但要通过测试了解产品与客户需求的契合度,也要做好产品风险的评估。五是建立产品创新反馈机制,根据市场状况不断反馈和矫正创新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客户需求的变动潜在风险。

要真正完善金融产品的创新驱动,还必须要有反馈机制,即要建立产品创新评价体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理念,“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以市场评价和综合效益作为衡量依据,动态改进产品创新。一是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评价分行辨识客户有效需求的能力,特别是分行挖掘客户潜在需求的能力。二是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评价总行部门对客户需求的整合能力。三是建立产品的后评价体系,要从产品投产后一定时期内的销售、收入和客户反馈情况来评价产品创新的效果。四是建立投入产出评价体系,从投入产出情况对产品的盈利潜力和市场的可持续性做出判断,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我们知道,交行在金融创新上早已起步,而金融创新也将在交行未来发展中成为重要力量。目前交行在金融创新上已取得了哪些成果?您认为在金融创新当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牛锡明:交行于2008年成立了创新实验室,通过跟踪、研究、应用前沿信息技术,结合银行业务,专业服务于交行创新与转型。近年来,有关互联网金融、智慧网点、大数据处理、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已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产品和服务,在金融创新领域创出多项第一,并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市场反应。

如在零售领域,交行推出的手机银行处于业内领先地位,“e动交行”已成为移动金融领域支持终端范围最广的手机银行。在资金业务领域,交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蕴通财富”通过融入供应链的每个贸易环节,解决了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转效率。在渠道建设方面,交行还着力打造“人工网点+电子银行+客户经理”的“三位一体”经营模式,加快综合型网点建设步伐,加大自助渠道和电子银行建设力度,构建以人工网点为支撑、电子渠道为延伸的业务拓展渠道。并且,交行还推出了“智能银行”,通过人工服务与自助相结合,实现了“无人银行、有人服务”的经营理念。

我认为,在金融创新中要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实施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客户的需求、体验、感受要成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基础,不能闭门创新、不能为自己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商业银行要根据客户的不同细分需求提供差异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提升银行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把握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使创新成为业务发展与监管的粘合剂。适宜适度的金融创新能够推动金融业持续稳定发展,而超越金融监管限制的创新就有可能成为脱缰的野马。因此从大局出发,商业银行不能将创新与监管对立起来,不能为了创新与监管部门博弈,而是要配合金融监管的要求理性地创新,在稳步发展银行业务的同时,也推进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三是要把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构成了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在商业银行的实践中应有机结合、同步推进:产品创新能让客户得到实惠,服务创新能让客户得到享受,管理创新则能提高服务效率。

电子金融放光彩

《》:互联网金融是当下金融创新中的热门话题,您在这个领域也颇有建树。在您眼中,互联网金融何以成为大家追逐的焦点?它对银行业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它有哪些优势?

牛锡明:迄今为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将多个传统行业重新洗牌,而在金融业似乎也已出现这样的苗头,互联网金融正在撼动百年传统银行的稳固地位,对商业银行持续生存的挑战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关注。近年来,大企业在加速传统意义上的金融脱媒,如发债、上市等的同时,产融结合也明显加快,如通过新设、并购、参股非银行和银行金融机构等多种方式渗入金融业,推进了银行的同业竞争。当商业银行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时,却发现许多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已开始借助其广阔的交易平台和庞大的交易数据进入小企业贷款领域。面对来自这几方面的夹击,银行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在数字化金融时代,基于IT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技术上完全能够替代商业银行的功能,但我认为,在实现金融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能否完全替代还是未知数。银行体系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在市场调节和政策传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的稳定离不开金融的稳定。只要中央银行体系没有改变,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控制通胀的职能继续存在,银行体系作为调节市场经济、传导宏观政策的主渠道功能也就继续存在。互联网金融给货币发行创造、资金价格决定等一系列金融运行的机制带来了冲击,还有可能放大和扩散金融风险。目前纯粹意义上的自金融仍然处于灰色地带,相关行业监管、业务规则等方面都近乎空白。借贷活动是以信用作为基石,银行体系作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中枢,在保障社会安全性方面仍将发挥关键作用。

实际上,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在金融领域的必然产物,它冲击了通过实体中介实现金融活动的传统方式,将彻底颠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做出变革。从根本上而言,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还是金融属性,遵守的还是金融规则;而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最基础的两个功能,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提供流动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是银行最主要的任务。因此,银行要成为金融平台和信息平台才能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未来,银行在金融服务中的角色,近似于信息行业中的系统集成商,银行的主要职能是联合各方,整合各种不同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财富管理方案。例如,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为电子商铺提供融资、现金流、供应链管理等服务;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为客户提供移动商务综合化解决方案;通过与管理软件运营商的合作,为客户提供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增值服务;通过与教育咨询行业的服务合作,为客户提供出国金融、留学汇款等一揽子的服务等等。

我认为,商业银行具有客户、网络和信誉的优势,完全有能力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在数字金融时代,网络是竞争客户的基础,银行业最终要靠电子网络打天下。交行“人工网点+电子银行+客户经理”的“三位一体”网络建设就是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方式之一。在人工网点建设方面,交行确保全行网点总量长期控制在3000个以内,从“做大做综合”和“做小做特色”两个方面提升网点产能。“做大做综合”,即交行力争用四到五年,建设成700家左右具有较高业务规模和较强销售能力的综合型旗舰网点;“做小做特色”,即结合客户和区域特点,试点推进并建设人均产能较高的特色型或专业化网点,如“现金自助+客户经理”模式的“社区银行”,依托新型机具和业务职能重新整合使客户可方便地办理各类现金存取款、转账等业务,最大限度压缩柜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以社区生活为主题的小型沙龙活动,将业务办理、服务体验与产品营销融为一体,将“社区银行”打造成社区的“贴心型、便捷型的家庭银行”。在电子银行建设方面,交行正在加快提升银行电子化水平,未来交行电子网点与人工网点的比例要达到5∶1,即电子网点要达到15000个左右。在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方面,由于客户经理承担营销目标市场和客户、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等责任,未来交行人工网点的客户经理配比要达到50%。同时,充分运用各类自助设备和远程服务手段,探索以客户自助服务为主、客户经理咨询引导为辅的“微银行”服务模式,通过远程银行为全行中端客户提供一对一管户式客户关系管理及资产管理服务,尽量通过电子渠道为客户服务,推进电子分流率达到80%以上。

《》:时下还有个热门词汇叫“金融电子化”,我们在一些会议和媒体上发现,有人将其与互联网金融混为一谈,有人则认为这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概念。您是如何理解金融电子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异同的?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牛锡明:我认为,金融电子化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改变了金融经营模式。

目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将多个传统行业重组洗牌,磁带、胶片、唱片陆续消亡,传统零售百货也面临巨大挑战。同样,互联网也直接推动金融业发生深刻变革,给现有银行体系带来巨大挑战。从金融业务形态看,在支付结算领域,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成为网络支付的重要力量;在信贷领域,人人贷、众筹融资等新模式异军突起。必须承认,商业银行已经不再是客户办理“存、贷、汇”业务的唯一渠道。从金融发展史看,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在金本位时代,这种融通的中介是传统商业银行;在纸币流通时代,是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在内的金融体系;而在数字化金融时代,又扩大到了第三方支付公司、人人贷、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并不简单是技术和渠道的革新,而是颠覆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

而金融电子化,则是采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金融服务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科学化,提高传统金融服务的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方便的服务。因此,金融电子化还是在原有的金融框架内,即对金融业务实施电子化,而不包含颠覆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意义。

《》:风险控制总是银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要实现金融电子化、发展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但是,在互联网金融这样一个虚拟平台上,信息不透明甚至造假的情况屡见不鲜,客户身份认定存在不确定性,交行要怎样应对由此带来的风险呢?

牛锡明:互联网金融实际上代表着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互联网金融要想做大,必须做出两点改革:一是要符合监管要求。任何经济金融形态都需要在监管框架下有序发展,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因此,相关监管体系需要建立并完善起来。二是要有风险控制能力。互联网金融的自我约束和自我风险控制机制应该如何建立,这是一个技术难题。目前,金融业盈利机制建设比较完善,而风险控制机制则相对薄弱;大家往往倾向于关注利润,而难以察觉潜在的风险。利润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这种错配在金融业的经营中一直存在,因此,风险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也是金融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金融安全关系经济社会稳定大局。目前互联网金融形态只是初具雏形,在监管认定、风险控制、信用体系等多方面存在问题,盲目冒进可能放大经济和金融风险。因此,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要从零开始,循序渐进,在业务发展中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约束和控制机制。在实现路径方面,我认为可以分三步走:首先,依托互联网建立支付中介平台,开展与其他资质良好的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企业等的广泛合作,通过丰富平台服务内容,向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支付服务。在支付领域中,风险控制的重点是建立实名制、身份认证、明确参与各方权责与资金安全保障机制。其次,要做信用中介平台,为资产管理业务服务,实现理财等金融产品以电子渠道为主进行销售。当前金融市场形态多样、交易活跃,各机构之间的协调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银行应借助在资金、渠道、客户、风险管理、IT系统等方面具有的优势,突破原有的独立商业模式,通过信用中介平台的方式打通多元化融资渠道,丰富理财产品线,同时依托平台提供的实时动态,将资金流与信息流加以匹配与管控,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最后,做信贷中介平台,先从小额做起,推进实现小微企业和个人通过信用积累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为他们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信贷平台上,通过整合挖掘企业和个人的实时交易数据和信用记录信息,可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综合管控,有效降低风险并提高互联网形式下的融资服务能力。

《》:多年来,传统金融模式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而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生儿,很多方面还不成熟,您认为如何做好互联网金融的信用评价体系?

牛锡明:做好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既有利于提升银行自身的信用等级,又有利于推动全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而从资金提供与需求的双方渠道来看,互联网金融对于信用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要求更高;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依赖传统银行模式所总结的经验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力。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个是客户身份认定问题,即怎样保证客户的真实性。尽管互联网金融在信息透明度和交易成本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但是由于在身份认定上采取非实名制,且缺少对于客户信息安全的保护机制,使得当前的网络信用环境无法与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有效的对接,身份认定的障碍将影响信用体系的建设。

第二个是交易的真实性问题。互联网形式下的交易过程虚拟化程度高,真实性不易考察验证。如果资金流向记录与实物配送一一对应,严丝合缝,且交易额度不大,那么交易风险基本是可控的;但如果钱物分离、难以契合,金额也超出一般水平、明显扩大,就另当别论了。

第三个是反洗钱问题。互联网金融较高的虚拟性为洗钱活动提供了不少便利,可能成为洗钱活动的新型载体;与传统意义上相比,网络洗钱更为隐蔽、全球化程度更高、成本更低廉。如果不能管控洗钱风险,互联网金融也将受到限制,难以健康发展。

《》:发展互联网金融无疑需要大量软硬件的配合,交行在硬件设施、人才储备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未来发展的难点还有哪些?

牛锡明:在互联网时代,只有在客户生活轨迹信息和企业内部运营信息等大数据的帮助下,银行才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目前,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难点就在于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三者的有机结合。银行常年做资金业务,在资金流管理方面还有优势,但对信息流、物流重视不够,这“两流”的管理能力就相对较弱,特别是在外部合作资源和其他社会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方面还不够深入;因此,除一些资金交易外,客户在生活和商务活动中还有大量的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银行服务客户的流程与客户生活和企业内部运营流程的深度匹配和整合也存在差距,还不能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全面综合地提供服务。

银行要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就必须把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紧密结合在一个平台上;在现阶段,至少要把资金流和信息流紧密结合在一个平台上。目前,交行已与全国大型汽车厂商进行深度合作提供金融方案,根据全产业链、全资金链的特点,贯穿汽车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全面整合产业链的上游部件供应商、中游汽车制造主机厂、下游汽车销售商和终端汽车用户,以及与汽车金融公司和财务公司合作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为各参与方不同时间节点上的金融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实现企业金融、个人信贷和信用卡服务的全方位的跟进。

综合经营迎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深入,许多其他银行也在摩拳擦掌,希望在互联网金融上分一杯羹,让自己不成为“21世纪灭绝的恐龙”。交行要如何应对竞争中的挑战和机遇呢?

牛锡明:互联网爆发式的扩张变革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打破了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在这种不可逆转的冲击之下,商业银行也应主动出击、迎接挑战。

商业银行要有长期应对的思想准备。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已经开始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形成直接冲击。网络支付、网购保险理财产品、网络平台贷款融资等等,这些在十年前还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业务现在都已成为现实。而今天,又进一步发展出了以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构成的互联网金融运营方式的雏形。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商业银行朝着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必然是长期的过程。

商业银行应该提升到战略高度来加以应对。互联网的渗透程度越发深入,线上和线下高质量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面对这一市场变化,互联网金融将为商业银行提供长期持续的发展空间和动力、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此,商业银行要从战略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现阶段就开始制定网络银行与实体银行协调发展的长期战略,利用互联网平台技术的互联互通、融合开放,打造全新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应该把金融平台和信息平台做成一个平台,在银行平台中,既提供金融服务,也提供信息服务。如交行推出的新一代网上商城“交博汇”,初步实现了以金融服务为核心,以网络信贷、供应链金融、要素市场等为切入点的平台,为企业客户提供全流程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为个人客户提供全面综合财富管理服务。通过“交博汇”,企业可以在十分钟内建立一个自己的网上商务平台,实现商品销售、企业采购、企业收款、品牌推广、在线促销、信息资讯、金融理财、融资授信等众多服务。

金融行业是一个几乎没有物流成本的特殊行业,未来的银行服务完全有可能,也应该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目前,交行绝大多数业务已经实现了电子化,各类业务已应用于电脑、手机平台,并通过价格服务营销等的策略鼓励客户只来一次网点。二十年后,商业银行将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以个性化服务为主,由客户自服务为特征的银行。

《》:在金融脱媒趋势明显的情况下,交通银行未来将如何应对或者顺应这种趋势?我们看到随着商业银行纷纷涉足保险、基金等业务领域,您是否认为,综合化经营将是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这里又如何构建多元化经营的风险防范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