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09:20: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气专业特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者简介】刘瑜,女,1984年出生,河北吴桥人,河南理工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已毕业
工程制图作为电气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类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一年级,以突显其重要性、基础性和实用性。但是,目前的工程制图课程多是基于机械制图为基础,与电气专业联系较少,导致学生感觉课程与专业脱节,成为了制约学生认真学好这门课的重要因素。如何根据工程制图的特点并结合电气专业特色来提高教学质量是电气专业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1,2]。
一、建立电气专业工程制图教学大纲
目前,高校工程制图教学大纲多是通用性大纲,并没对针对开设工程制图课程的专业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对于电气专业而言,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基本投影知识以及机械制图基础知识外,更多的是要掌握电气电路图的绘制和识读。学生对电气制图内容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电气工程专业后续课程教学[3],但是这部分内容恰恰是目前电气专业工程制图课堂上很少涉及的。为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电气专业学生,应该建立电气专业工程制图教学大纲,在电气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中增加“电气制图”的教学与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上,把电气图的绘制与识读列入教学大纲,让学生掌握电气制图的基本知识;在实践环节中,增加电气零部件的表达、电气电路图的表达以及电路图测绘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电气制图的应用能力。
二、明确工程制图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价值
工程制图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此时学生的专业知识较少,无法理解该课程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而只有经过实际应用,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工程制图课程对电气专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工程制图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价值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这门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填鸭式学习为需求式学习,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以绪论为例,教师可以给出两张图纸,一张是机械图纸,另一张是与该部件对应的电气图纸,并对学生简单讲解两张图纸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机械与电气之间控制和实现的关联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工程制图课程对本专业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促使其提高学习兴趣。在绘制三视图阶段,可以选择生活中常用的电器,比如饮水机聪明座主要结构的三视图,引导学生掌握绘图技能和基本投影理论;到电气制图部分,则选择与三视图形体相关的电气原理图,比如饮水机电路图,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电路符号的画法和含义。
三、注重工程制图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工程制图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电气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课程之一,能够提高学生的绘图知识、绘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4]。但是,目前此课程的教学重点多在于投影基础以及国家标准的讲解[5],很少涉及与实际生产实践相关联图纸的绘制和识读,这就使课程与实际应用脱离,偏离了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以及工程实验能力的培养方向。为此,电气专业工程制图应该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增加与实际应用相关联的图纸绘制和识读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课程在电气专业领域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用绘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多展示电控机械,并从中拆卸一些零部件让学生进行绘制,比如电动割草机是城市绿化的必要设备,教师可以讲解其电控和机械原理,并让学生对外壳零件和控制电路进行测绘。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学到最实用的绘图知识。通过对电气专业相关设备或者生活实用品的绘制和识读,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课程和专业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工程制图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合电气专业制定课程设计内容
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工程制图课程多配有课程设计环节,如果该环节只是针对投影理论进行能力提高和训练,而忽略工程制图在电气专业的应用,则会丧失课程设计为专业课绘图以及后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基础的作用[6]。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教师应该结合电气专业的特点,给学生一些既与电气专业联系又不脱离实际生活的设计课题,课题要目标明确,内容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少量专业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题的设计以及图纸的绘制。比如课程设计题目“几何造型彩灯设计”,彩灯的电气部分比较成熟,学生可以参照资料绘制电路图,或者通过查阅资料,自行设计新的控制电路,而传统制图方面则要求学生设计复杂的几何造型,并绘制其三视图,如果条件允许,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设计做成实物,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锻炼。
五、结语
工程制图是电气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如何使这门课与电气专业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其应用价值,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许多教师都关心的问题,针对近几年的本科教学的经验教训,给出4点电气专业工程制图特色教学的建议,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参考文献:
[1]杜秀华,吕亚平.试析非机类工程制图“一体两翼”的教学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161-163.
[2]余明浪.“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J].工程图学学报,2009,(5):157-162.
[3]张旗.《电气制图与CAD》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8):119-120.
[4]卢均治,刘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95-96.
作者简介:杨丽荣(1979-),女,江西樟树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周克良(1963-),男,江西兴国人,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编号:JXJG-10-6-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18-02
长期以来,有色冶金类企业对冶金类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每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由于该专业一般是按照电气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学生对电气专业通用知识掌握较好,但对具有冶金行业应用背景的电气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使得在学生就业之后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有色冶金类企业设备及其电气方面的技术进行熟悉,限制了毕业生的发展进程。再者,培养出来的人才短期内难以完成技术方案的设计及产品开发等工作,缺乏创新创业精神。
因此,对于行业特色类高校的通用专业,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的原则。将通用专业基础知识和行业应用相结合,专业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有特色、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为国家、地方各行业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为行业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
因此,本文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对电气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依托江西理工大学有色冶金的行业背景,在“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探索“电气专业+有色特色+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实施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及行业企业对所培养的人才质量的反馈,采纳用人部门的意见,修订培养目标、改进和完善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突出以创新创业能力成长为主线,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以专业基础与专业能力为核心,注重行业应用能力的系统化训练。具体来讲,在理论教学方面,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专业核心化整合,重视基础与专业为行业服务,兼顾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实践能力训练方面,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注重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开发实际工程项目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激励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开发产品,甚至是自主创业。在创新创业素质方面,要重视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2.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日渐显示出其缺陷和不足,基于电气类专业特点、行业特色人才需求和创新创业教育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综合性的优化和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1)创新课程设置。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除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外,增设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交融的通识课程,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根据江西理工大学电气类专业行业背景,设置面向行业的特色课程,引导学生对就业和创业领域的选择。
(2)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强调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加大科研促教学的力度,把更多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积极推行问题式、互动式、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采用现场式、项目贯穿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3)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考核的目的是促进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要强化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如将传统的试卷考试方式转变为工程项目的设计考核,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对行业板块的专业课考核,可以将行业的科研课题设计作为考核的内容,以解决实际存在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4)加强教材建设,尤其是行业特色教材和适合电气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材的建设。
3.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从电气类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创新创业基础实验平台、技能与工程实践训练平台、系统设计与综合实验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图2所示。
(1)加大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的开发,构建“独立-实践-校企-就业”链接式的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实践训练基地、同行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2)以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为载体,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竞赛,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
(3)加强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研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教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行业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4)依靠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创业研讨”和“创业模拟”等活动。
4.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运行保障与激励机制
从高教体制改革、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和考核、教师及学生评价体系、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资金管理、基地管理和日常管理上建立根本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二、结束语
本文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电气类有色冶金行业特色人才的需求,通过对电气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并在实践进程中进行逐步的修订和完善,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又不失有色冶金特色,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仲安,任志斌.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6).
[2]张进.关于高等院校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J].教育学研究,2006,(12).
[3]桂卫华,凌玉华,粟梅,等.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9).
为解决传统培养模式下,单一地灌输学生专业知识、学生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差等问题,学院提出“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的有机融合,围绕中心,努力培养“完整的人”。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识教育重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完满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格、气质和综合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情商。在2014级培养方案中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增加了完满教育模块,以及增加了通知教育学分比重,各个模块所占学分比重见表1。培养方案的体系重新构建,体现了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并突出专业特色,重点培养电力系统、智能建筑行业应用型人才(专业教育);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识教育);并重视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完满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交流能力、批判思维、勇于质疑、专业创造、知识面广,即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化视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综合性应用人才。
二、专业教育模块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历史悠久,学科综合性强,传统的电气工程专业以强电为主,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信息和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电气行业工作人员只掌握传统“强电”的知识已经无法胜任工作,并依托学院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在自动化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科群”平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模块需培养学生掌握强电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掌握信息和控制科学的知识,形成强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到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能,涉及电能行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社会需求量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迅猛,成为国家基础能源的支柱。近年来,电力行业重点发展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等,需要高校为其提供大量的技术人才。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设,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各种计算机、电子信息、控制技术等融入智能建筑项目中,智能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电气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因此确立了“电力系统、智能建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并以此作为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的侧重点。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时,考虑学生需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知识、技术,如电路基础、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还需掌握体现专业特色的知识、技能,课程设置见表2。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在电力、电气、建筑、制造、轨道交通、安装工程等行业,从事电力系统与电气装备的设计和运行、电气设计运行与维护、供配电系统、智能建筑设计、电气工程建设与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从事电力电子、电气传动、仪表等技术领域的工程设计、运行与维护工作。为更好地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所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均采用小班教学,同时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增加了实践课程学分,并且适当减少了验证性实验课,增加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课,如增加建筑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设计、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等。
三、通识教育与完满教育
通识教育与完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综合的领导才能——“完整的人”:(1)具有全球化时代公民的义务和权利意识、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到诚实守信,并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意识。(2)较强的写作、表达能力,并具有在社会交往中的基本礼仪以及谈判技巧,以提高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3)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开拓创新,孜孜不倦地寻找答案、追求真理。(4)具有艺术修养,热爱艺术、享受生活,让学生了解他们既是艺术、思想、价值等传统的产品,也是这些传统的创造者;具有人文艺术的创意理念,形成专业与创意相结合的能力。(5)团队精神和有效的协调能力,使学生具有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通识教育由人文精神与生命关怀版块、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版块、艺术创作与审美经验等六个版块构成,设置的课程有信息技术与社会、从小说到电影等课程。完满教育搭建了艺术实践与欣赏、竞技体育、精品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一体的“完满教育”平台,以及开设名家讲坛、名师课堂等。
0引言
贵州省作为“西电东送”、“黔电送粤”的重要节点和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加油站”,其2012~2015年电力产业新增从业人员约0.6万人,近几年平均每年毕业生约300人,据贵州省统计报告估计,每年电力人才(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缺口约500人。所以,电气工程类人才在贵州省非常紧俏,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多年来一直排在前十位。但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快速发展,电力企业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有工程项目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会慢慢趋于饱和。因此,建立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并具有特色的电气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1电气工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的提出
2010年,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目的主要在于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来应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卓越工程师计划”有三个特点:企事业单位会深入参与到培养学生过程中;学校兼顾本科院校和行业的标准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该院校可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卓越工程师计划来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办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特色,提升学院该专业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竞争力。
2传统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2.1专业发展方向不够特色
经调查统计,贵州省属高校中,5所本科学校(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理工学院)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其中只有贵州师范大学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其它均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贵州省属高校中电气工程相关专业为贵州省重点(建设)专业的只有1所(贵州大学)。贵州省内高校该专业有的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有的强弱电结合。专业方向主要有: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电气控制技术、供配电、新能源发电等。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等专业方向贵州的企事业众多,人才需求旺盛,门槛也比较低,特别是应用型的复合人才需求多,但这几个方向都是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向,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其它高校都有,六盘水师范学院与其它学校相比并无太大的竞争力和特色。
2.2校企联合培养体系还需加强
目前与该学院合作的企事业实习、实践基地不多,导致学生缺少项目实践经验和综合专业技能,很难达到企事业的用人标准。该学院可多方面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模式,加快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产学研的有机、有序结合。
2.3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还需创新
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有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但就目前而言,符合要求的师资普遍缺乏,多是学校博士或硕士毕业直接引入,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重视引进学术领军人才,转变为技术领军人才;从提倡教师长在学科上,转变为提倡教师长在产业上;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外聘具有丰富教学、实践能力的专家、工程师为兼职教师。
3特色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
3.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方向和体系结构
电气自动化方向就业口径宽,主要集中在电厂、软件开发、产品设计等领域,但贵州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般没有设置该方向,只有贵州师范大学有,而贵州对自动化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很大。供配电方向是贵州省工业化重点发展专业之一,2015年,贵州省电力总装机容量超过4500万kW,新增装机1700万kW,其中水电500万kW、风电200万kW,另外,清洁能源发电发展迅速(数据来源黔府发16号文件),该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贵州目前设置了供配电方向的学校并不多,贵州大学有智能电网创新团队,六盘水师范学院有中央财政支撑与学院共建的电气工程专业(供配电方向)实验室。因此,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方向可定为供配电等新能源技术领域或电气自动化方向。考虑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可采用“3+1”(其中“1”=“0.25+0.25+0.5”)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结构,遵循产学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选择的原则。六盘水师范学院与富士康烟台工业园产学研合作教育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企业的1年分三段,第一个0.25年是在企业基础岗位培训相关技能;第二个0.25年是掌握一定工程技术和完成毕业实习;最后0.5年进行毕业设计,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其余时间学生在学校完成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开设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专业综合实验等实践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能力。
3.2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现代科学技术呈现科学的整体化、技术的综合化趋势,要求各个分支学科渗透、多层次学科交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需重新构建,必须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
3.3实践环节改革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学生能尽快地进入行业中去,除了直接进入企业学习,在学校的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环节上也要有所改革。根据产学研合作企业实际调研情况,结合该专业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构建“培养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毕业设计实践即第四年学生进入企业,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确定学习内容和目标,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尽快真正进入工程领域。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优化了实践教学内容,通过相关课程和第四年毕业设计环节的设置,实践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内容,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考取电气工程师证,提升就业和后续专业竞争力。
4结语
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课程设置的优化、实践环节的改革,提升学生就业和后续专业竞争力,加快卓越工程师计划进程。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tel service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under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社会需要、适销对路的人才。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需要大批的从事基层管理和服务的人才,而中等职业学校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正好能满足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本着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为酒店业输送合格的服务与管理人才,我校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酒店业的优势,于1994年开办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酒管专业)。在几年的办学过程中,我校努力寻求酒店的支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彼此互利的办学之路,先后与燕山酒店、北京俏江南、世纪饭店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为酒店等单位培养、输送了一大批的合格人才。
我校与燕山酒店校企合作办学的一些举措,校企合作对我校酒管专业办学的有以下意义。
1.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专业教师除了应掌握一定的专业基本理论之外,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有利与教师深入酒店生产第一线,及时了解、掌握酒店接待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千变万化的信息,同时也有效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战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专业教学。为此,我校先后派了多名专业教师赴酒店各主要服务部门实习、调研。
2.校企合作有利于专业课程设置
要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课程设置及教材的选用是不容忽视的工作。校企合作是学校供给与企业需求的统一。学校的“产品”是人才,用人单位是“上帝”。酒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用应该听取酒店用人单位意见来妥善安排。这样,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我校与燕山酒店联合招生,开办酒店代培班。我校教师与酒店专业人士反复讨论,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作出了调整,最终选择了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课程和教材。
3.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邀请酒店专业人士到校为学生做专题讲座
每年我校都邀请酒店的专业人士到校为学生做专题讲座。例如《酒店意识》、《前厅运作与管理》等。这些讲座生动、幽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酒店意识和产生到酒店工作的向往。曾有一位同学在作业中写到:燕山酒店经理的讲座使我意识到酒店服务与管理是充满挑战性和艺术性的工作。我会努力,争做一名出色的酒店管理人员。
4.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真刀实枪”地参与酒店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企合作办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到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实习和技能训练。学校必须重视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必须拥有一定的酒管专业的模拟实习室,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但学校不可能拥有现代酒店的豪华设施,学生在校内模拟实习室也不可能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客人,真切感受现代酒店工作的气氛。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有利于弥补学校实习场地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
在与燕山酒店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我校与酒店“长、短”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酒店实习。短期实习包括基本服务技能训练和短期帮工。在酒店接待工作较轻的时候,我校与酒店联系,组织安排一年级的学生到酒店参观和进行基本服务技能训练。通过参观和训练,学生对酒店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服务技能。在酒店接待工作繁忙之际,我校组织学生到酒店进行短期帮工。这即可缓解酒店劳动力暂时不足,又可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当然,学生的短期帮工要安排妥当,以不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为前提。长期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前在酒店为期较长的综合实习。酒店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灵活、合理地安排学生在不同的部门实习。例如:语言能力较强且外貌条件较好的学生可安排在前台实习;语言能力较强但外貌条件稍差的学生则可安排做总机接线生的工作。在实习前,学校要召开家长会,以便取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当然,学校与酒店、学生与酒店也要签订有关的实习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实习时间安排、实习内容与要求、学生的实习补贴及福利、学生的实习成绩评估等。通过毕业前夕的长期实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酒店的运作,具备了独立的工作能力。有的学生因为表现突出,实习完后就升为部门领班,步入了酒店基层管理人员的行列。
5.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加强实习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交流,使学生学有所获
学生毕业前的酒店实习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在酒店是否学有所得,关系到学生是否安于、乐于在实习岗位工作,从而顺利、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酒店从业人员。
实习生的管理工作核心问题就是实习生的工作动力问题。即如何调动全体实习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学生实习的工作动力的激发,有赖于学校和酒店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承认实习生的双重身份。实习生既是学生又是酒店的实习服务生。学校要与酒店达成共识。即:一方面要对实习生进行严格的店规店纪教育,以确保酒店德服务质量不受影响;另一方面,对他们的培训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开始实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酒店与学校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生的“合理错误”应酌情处理,对学生的进步和良好表现予以真诚的赞扬和奖励。
其次要了解和满足实习生的合理要求。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我校领导、班主任及有关老师经常到酒店及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各种合理要求,并与酒店协商处理。学生的合理要求得以满足,随即产生受重视的感觉,实习工作更加努力。
总之,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我校酒管专业办出优势、办出特色,有利于我校培养合格的酒店服务和管理人才,为本地区的酒店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55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通信载体的不断提升,工业4.0、微电子和“互联网+”信号的释放,使得人们的生活生产越来越离不开电力行业的支撑。一方面,新技术和新载体在电力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电力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培养电力行业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一直以来是为电力输送人才的老牌专业。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教学体系、设计培养模式、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难题,也是高等学校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使命。
1 构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要培养的是“知识、能力、素质”,集三位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的人才首先要具备电力系统强电知识和技能,在关于电机、发电厂、电压及电力系统方面,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对其进行深入了解,灵活运用继电保护、电力电子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具备电力系统控制和通信两方面的弱电知识技能,无论是计算机控制、微机保护、嵌入式系统、电气控制与PLC,还是信号与系统、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和光纤通信都能够驾轻就熟,灵活运用与把握。除此之外,该专业还要实现校企合作,让企业技术人员融入师资队伍,将行业前沿融入课堂教学,将研究过程中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学管理,实现课堂教学同步化、实践项目层次化、课程设计综合化与毕业设计实战化。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层层深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项目有机融合起来,通过专业课程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经验,设计一些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根据时展的现实需要,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在相关导师的指导下,实现自身专业运用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1.1 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
从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来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是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掌握电气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专业研究开发能力的,集设计、规划、运行、管理为一体的宽口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改该专业对人才要求的重点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在面对电力工程相关技术问题时,独当一面,反思成才,成为行业中技术能手。
1.2 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往往是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并没有真正适合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探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就是要建立需求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需求,而不仅仅是考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便。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以电力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为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通识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和专业英语教育模块,完成好课程间知识的衔接与联系,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电气方向和输电线路方向两个“战略体系”。
1.3 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有机融合,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努力权衡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将两者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统一起来。专业应用课程更多的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特长和培育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自身所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兴趣的引导下,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有专才”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学科基础课上,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将认知学习、金工学习、电子工艺学习、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训结合起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最为基础的综合素质能力。
2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促进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培养具备相应的措施。除了具备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渠道外,还有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在保证教师师资队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实现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因此,好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一整套的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2.1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保障和维护,学校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各专业需要根据学校情况及电气工程相关情况,量身订制教学大纲,选用和实践结合紧密相关的教材,允许学生自主选课。好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有弹性学制、改革考试制度、学分互补制度和实习加分制度,能够保证相关的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仅要满足行业需求,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体现人才培养特色,从源头上和制度上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就不能够保证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和规矩化,也不能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常态化。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在于师资力量的保障。优质的师资力量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灵活教学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的能够掌握行业信息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机制,采用不同的聘任办法,以较为优秀的政策和办学条件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电气化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资源库,在学历层次和进修学习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高学历人才,能够使得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开放化和多元化,也能够使得师资队伍兼具教学、实践、科研多方面的能力,在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方面,塑造新的优秀的教师团队。
2.3 培育教学监督机制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高校所培育出来的人才需要与社会要求相吻合,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从来就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内部事情,其更多的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与认可。人才培养方案在经过教学单位的审核及研讨后,需要听取社会各界的相关建议,学校各级部门要逐步建立监督核查机制,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相关的教学参与部门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合理安排课程中教师与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设置教学安排,分配课程学时。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严肃性,教学监督机制具有一定的反馈性,要通过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监督管理,确保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我国现阶段培育行业人才,适应多元化、分层次发展,促进理论技术革新,使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促进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发展,实现电力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发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进来,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反思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实践、完善,搭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刘秀莲.应用型高校的宽口径招生与窄专业方向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11).
[2]何成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6).
[3]冯晓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5).
[4]李凤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
一、基本情况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在2013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简称USNews)电气/电子/通信(Electrical / Electronic / Communications)专业本科排名中名列第4[1],综合排名第46[2],在校本科生3万。该校的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ECE系)下设两个专业,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和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CompE)。两个专业涵盖了7个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由此看出,伊利诺伊大学的专业口径非常宽,EE专业既包含强电领域也包含弱电领域,弱电领域包括了信息大类多个专业方向,它们几乎对应国内高校不同的院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大部分高校EE专业划分的特点。
以下主要介绍EE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分析过程以华中科技大学相关专业2010年培养方案情况为对照,便于了解中美两国高校的差异。
二、课程体系分析
1. 分类课程要求
由表2分类课程要求看出,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学分要求为128分[3],基础科学、数学和人文社科等通识教育课程有56学分,占总学分43.8%,而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学分要求为182分,超过伊利诺伊大学42%,即使除去英语、政治等相关课程的学分,还是高出伊利诺伊大学不少。目前国内大学本科毕业学分要求超过美国高校是较普遍的现象。华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42.3%,与伊利诺伊大学相近。
2. 专业课程要求
专业必修课和限选课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伊利诺伊大学的专业必修课数量略多于限选课,如果考虑20学分的专业任选课要求(见表2),那么必修课学分与选修课(含限选)学分基本相当,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比较大。专业课的总学分约为67分。
反观华中科技大学,必修课数量远远超过限选(5门)和任选(2门)课。必修课为93学分,专业课总学分约为105分。显然,学生自主选课的余地远小于伊利诺伊大学,这种状况在国内其他高校也较为普遍。专业课总学分要求超过伊利诺伊大学近57%。
从表3所列课程看出,伊利诺伊大学的专业必修课都是电气、信息学科非常基础的课程。实际上5选3的限选课也都是很基础的课程,并且至少能覆盖3个专业方向。不仅如此,还明确提出了6学分非本系的专业课程要求(见表2),体现了该校对本科生宽广知识面的培养要求,这也是美国高校的普遍特点,使毕业生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而华中科技大学的专业必修课更多地反映了通信与信息专业特征,专业要求更“专”。这是国内高校与美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差异导致的必然结果。
根据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EE专业典型的学习流程[4]可知,表3中的课程关系如图1所示。由此看出,EE专业课程从ECE110开始,其后主要有两条相关度较高的课程路线:(1)ECE110 ECE190 ECE290 ECE385和ECE391;(2)ECE110 ECE210 ECE329、ECE313等。前一条主要是数字系统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相关内容;后一条主要是信号处理方法、场与波、工程应用概率及电子电路等相关内容。ECE110是EE专业的导论课,也是该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顶层的5门课是5选3限选课,第6学期才开始学习这些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
另外,ECE340半导体器件课程的基础主要是物理等相关知识,所以不需要ECE110作为前提。ECE 445是四年级的一个设计项目实验课程。
3. 典型课程介绍
这里仅对伊利诺伊大学的其中7门EE专业核心必修课和限选课做简要介绍。
(1)ECE 110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导论(Introduction to Electrical & Computer Engineering)。该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为4学分必修课,不仅有随课实验,而且更重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较早接触到电气元件及它们在系统中的应用,并通过分析和设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课程综合介绍电气和计算机工程中精选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涉及电路、电磁学、通信、电子学、控制、计算等知识。实验和讲课重点放在设计与实现一个自主移动小车的项目上。
课程主要内容:绪论;直流电路;电磁铁,直流电机;二极管、三极管;传感器、反馈和控制;数字逻辑;脉宽调制和通信;基本计算机组成。
实验内容:实验仪器设备;I-V 特性,KVL/KCL;小车电机;二极管及二极管电路;三极管;简单的导航电路;调试;分叉循迹导航;脉宽调制;子电路合成(系统集成)。
特点:很特别的专业导论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很宽的知识面,体现了宽口径,大平台特点。实验是先实现系统的各个子单元,最后再合成完整的小车系统。
(2)ECE 190计算系统导论(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Systems)。第三学期开课,4学分必修课,有随课实验。教学目标是提供计算机基本组成以及编程的基本概念,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基础。主要内容为计算机中数的表示;C语言的基本概念;数字电路:门电路,组合逻辑,存储器,时序逻辑,时钟;LC-3(Little Machine 3)微机冯诺依曼模型(最原始的处理器),包含其构成实现方式,机器指令,汇编指令,汇编程序设计,I/O基本原理,堆栈;C语言的原理,深入到实现机理,而不仅仅是如何使用C语言;数值计算导论;现代
计算机发展新技术简介(发展趋势)。配有5个上机实验。使用教材:Yale N. Patt and Sanjay J. Patel, 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Systems: from bits and gates to C and beyond, 2nd Edition, McGraw-Hill, 2003.
特点:涉及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三门课程的内容,软硬件结合紧密,C语言的学习不再“虚”。是一门比较综合的课程。
(3)ECE 290 计算机工程I(Computer Engineering I)。第四学期开课,3学分必修课,有随课实验。教学目标是培养设计和分析组合及时序逻辑网络(电路)的能力,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的表示;开关代数;组合网络分析与设计;时序网络分析与设计;二进制算术运算及算术逻辑单元;计算机组成和机器语言编程;输入输出;控制与设计。配有7个硬件描述语言仿真实验。使用教材:Mano & Kime, Logic and Computer Design Fundamentals, Prentice-Hall, 1997.
特点:大部分内容类似国内数电课程,但延伸至计算机组成。与ECE190有部分重叠内容,但不同的是重点放在硬件设计上。
(4)ECE 385 数字系统实验(Digital Systems Laboratory)。第五学期开课,2学分必修实验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包括作为控制器使用的微计算机在内的数字系统的设计、构建和调试能力。实验内容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存储单元;竞争冒险;电路(电气)特性(负载、延时等);简单组合网络(加法器、多路器等);简单时序网络(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同步和异步时序机;处理器和控制器;作为控制器使用的微处理器设计。既有单独的实验,又有大型的项目设计实验。课程的前半部分使用标准TTL芯片、导线和实验板进行实验,后半部分使用CAD工具和VHDL进行FPGA实验。使用教材与ECE 290相同。
特点:从最基本的触发器实验到最后的设计项目均以数字系统(计算机)为目标,传统的数字电路已融入数字系统中。既有传统硬件实现又有可编程器件实现。
(5)ECE 210 模拟信号处理(Analog Signal Processing)。第四学期开课,4学分必修课,有随课实验。教学目标是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设计信号处理系统,最后获得对调幅无线接收机透彻的理解能力和设计简单滤波器的能力。内容包括信号和信号处理系统例子;模拟线性时不变系统;电路和线性系统;直流电路分析回顾:KCL、KVL、受控源;电容器和电感器元件;运算放大器电路;通过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表征和求解LSI系统;复数和复变量函数;阻抗、相量和正弦稳态;频率响应和多频率电路;傅立叶级数;傅立叶变换;调幅无线接收机;卷积;冲激和冲激响应;采样定理和数字信号处理概述;稳定性;拉斯变换和传递函数;微分方程的拉斯变换求解;微分方程解的通式;有源滤波器设计。配有5个实验,包括调幅超外差接收机的实现。使用教材:E. Kudeki and D. C. Munson, Analog Signals and Systems, Prentice Hall, 2008。
特点:是第1门数学特征明显的ECE专业核心课程。以ECE110课程中电路概念及分析为基础开始课程学习,然后进展到傅立叶和拉普拉斯变换等更抽象的世界。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基础(微积分和微分方程)。课程以电路、模电的基本电路和调幅无线接收机的物理系统为依托,完成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内容涉及电路、信号与系统、模电等知识,也是一门较综合的课程。
(6)ECE 391 计算机系统工程(Computer Systems Engineering)。第五学期及以后开课,3学分限选课。教学目标是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系统工程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编程技能。课程介绍现代计算系统发展的核心概念,重点放在系统软件上,学习如何实现硬件之间、硬件与应用程序之间,以及应用程序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包括输入输出的语义、同步、中断、多任务、虚拟化等内容。
特点:类似于操作系统课程,含有x86汇编的内容。
(7)ECE 342 电子电路(Electronic Circuits)。第六学期及以后开课,3学分限选课。介绍模拟和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内容包括基本电路分析;二极管;三极管;逻辑电路;放大器电路。使用教材:A. Sedra and K. Smith, Microelectronic Circuits, 6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特点:重点在电路原理设计上,而非版图设计。大部分内容与我们的模电课相近,但包含少量门电路。
4. 课程设置特点
通过上述课程介绍得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EE专业课程设置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宽口径、分层次的课程体系。如果将华中科技大学(也是目前国内高校的普遍情况)开设的电路、模电、数电、微机原理、软件编程(C语言)和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称为传统课程体系,那么可以看出,一方面,伊利诺伊大学EE专业入门性质的一些基础课程不按传统知识纵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构建,而是突破传统知识的自身体系,以横向联合方式构建。如ECE110、ECE210、ECE190、ECE290等课程,它们在内容上与传统课程的关系如表4所示。其中前三门课程内容都涉及3门以上传统课程的知识,如ECE210涉及电路、模电和信号与系统3门传统课程的相关知识,ECE110课程中甚至还涉及电磁学、通信和控制等领域的知识。这样设置的课程,知识构成不再是单一的、割裂的,而是连通的、综合的,为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建立了良好的知识架构,更加符合学习者知识构建的需要,也更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将传统课程内容拆分到不同课程中,在不同课程中实现知识的层次递进。如电路和模电知识在ECE110和ECE210课程中的递进,数电和微机原理知识在ECE110、ECE190和ECE290课程中的递进。这种分层递进的方式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另外也容易将过深、过专的内容分解到专业方向选修课中,便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落实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方案。
当然,这种课程设置的缺点就是有些知识的学习达不到传统课程内容的深度或广度。例如,虽然ECE110和ECE210两门课都涉及模电知识,但未达到传统模电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还有电路理论课程也有类似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伊利诺伊大学后续开设了相应的限选课,如ECE342,以弥补之前的不足。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实际上反映了更高层面的问题,即哪些知识对本科生来说是更重要的。但也有些是相反的,例如数电知识在课程中反而更深更广了。
(2)颇具特色的专业导论课。ECE110是大学第二学期开设的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导论课,与我们泛泛而谈的专业导论课有本质的区别。该课程配有专门的实验项目,课程围绕项目展开,最终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有自主循迹移动功能的小车系统。实际上麻省理工学院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也有类似的专业导论课程。
该导论课以一个具体的实际项目为背景,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课程内容涉及很宽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要了解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对其有一定深度的掌握,才能顺利完成实际项目。该课程使学生在一年级后就能对本专业基本知识构成和应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较早使学生体验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开发、实现的全过程,践行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优点非常突出。当然,开设这样的专业导论课具有较高难度。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除了不少课程配有实验外,ECE210课程表现更为突出。该课程名称为“模拟信号处理”,课程内容涉及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和模电知识。与传统的信号与系统课程不同,该课程有很强的具体物理系统支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不再那么抽象。当然数学知识是它的前提。
(4)软件与硬件紧密结合。ECE190课程名称为“计算系统导论”,也是非常特别的课程。既不是传统的C语言课,也不是微机原理,更不是数电课程。课程内容涉及数电、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三门传统课程的有关知识。C语言内容占比略大,但重点不在语言本身,而是强调计算系统的构成及实现原理,即关注的是计算机实现的本质问题。课程的软硬件结合紧密。后续课程ECE290计算机工程I则是传统数电课程向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延伸,更注重计算机的硬件实现。
通过对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EE专业课程体系及典型课程的分析研究,并与华中科技大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加以对比,得到以下结论:该校EE专业口径宽泛,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基础和知识面的宽广度;知识横向联合、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开设的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专业导论课,使学生更早地对所学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并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选修课(含限选)学分与必修课学分基本持平,与国内高校相比,学生自由选课的余地大很多,本科毕业学分要求远低于国内高校。
作者简介:翁国庆(1977-),男,浙江衢州人,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电气与自动化系副主任,副教授;黄飞腾(1984-),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浙江 杭州 3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工业大学优秀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X1206)、院教改项目“以科研优势为依托的特色新兴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35-02
由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紧密关联性,电气工程专业的教育和科研在我国高校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电气学科和行业发展迅猛,信息化、智能化和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未来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未来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据统计,全国大约共有32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电气工程相关专业,其发展层次和水平、服务行业和区域各异,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量身定制其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成长规律
电气工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学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良好的就业和发展前景对高考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目前,电气工程领域面临两大新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智能化将成为未来电气工程专业发展趋势;[1]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未来电气工程领域的热点。这两个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未来人才缺口将更加凸显。
但是,事实证明并非每个学生都可以很好成才。随着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以及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影响与要求。要想成为专业精英人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2]
(1)全面的综合素质。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
(2)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非常重视实验、课外科技竞赛、项目研究、生产实习、专业实习等各种实践环节,培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3)强烈的创新欲望。积极参与学校各种相关课外创新活动、学科老师的课题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积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4)开阔、前沿的知识视野。积极关注本领域科技前沿新技术、新设备、新机制,选修和自修相关特色选修课以及交叉课程,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当今科技前沿。
(5)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二、国内外专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国外高校专业发展现状
根据调研,一般而言国外名校(如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悉尼大学等)电气工程相关专业具有以下特点:[3,4]
(1)学院、专业和学位设置:研究方向很宽泛, 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间交叉渗透程度很高。
(2)宽口径的基础平台教育。
(3)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4)培养目标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并重,更务实。
(5)专业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课程分类细、学时少;实验学时多,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规定教辅材料, 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练习和辅导, 根据课堂练习或实验情况确定平时成绩;强调实验规范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具有网络支持, 每门课设置课程辅导员通过网络上载与课程有关材料;强调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强调使用CAD工具。
2.国内高校本专业发展现状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资料,全国1100余所本科高校中开设有4年制全日制本科电气工程相关专业的本科学校有320多所。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定位,各学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可概括为3个层次: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行业领导者;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自2008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分批(1~6批)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立项总共有51所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排名靠前或得到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学校中,主要可分几种类型:
(1)专业整体实力超强型。具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等高水平学科平台;覆盖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全系列学科方向;列入国家 “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行业未来领导者;以高层次的教学建设项目和教学成果为支撑,具有很高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视学生的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着力培养精英人才,开设系列研究型和创新实践课程,设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行业或地区背景型。如有些高校本身与电力行业、与某行业密切相关。它们将学科建设、专业教育与地方紧缺、优势行业紧密结合,重点发展,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大的偏向性。
(3)具有明显特色方向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高压绝缘方向、西南交通大学的电气化铁路方向、合肥工业大学的太阳能应用方向等在课程设置、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紧密结合其特色方向,形成独特的特色和优势方向。
三、浙江省属高校电气专业发展策略探索
1.省属高校专业发展现状
经调查统计,除浙江大学外,目前设置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浙江省内高校共有10余所。根据2009年公布的《浙江省已有本科重点专业及国家特色专业学科专业分布情况表》及《浙江省本科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立项名单》,截至2009年浙江省属高校中电气工程相关专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的共有4所,分别是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嘉兴学院和浙江海洋学院。其中,宁波大学、嘉兴学院和海洋学院重点方向基本为电气传动控制、工业自动化、电气装备及其自动化、检测和智能仪器等,基本不涉及电力系统领域,尚无强势学科和科研项目支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设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信息工程两个相关专业,专业课程设置覆盖面较全,包括一般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新能源技术等多领域。
笔者任职的浙江工业大学是浙江省首个获批省部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虽然电气专业发展较晚(始建于2000年),但由于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团队发奋图强及突出的生源质量,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成功获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浙江省重点学科,并成为全校具有“三位一体”自主招生资格的少数专业之一,已在浙江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良好评价。
2.专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差距
通过与国内外电气相关专业名牌高校多方面详细调研分析,可以发现浙江省省属高校电气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差距:
(1)除浙江大学外,浙江省省属高校电气专业的整体实力与国外内超强型学校对比,在师资力量、学科支撑、教学平台、就业质量等多方面均有很大的差距。
(2)大部分高校电气专业成立时间较晚,在很多方面均处于较落后位置,亟待学校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特别是平台建设上进一步进行大力建设。
(3)即使是已获批省重点(建设)专业的几所院校,也大部分归因于建设较早、学校重点发展、行业特点等因素,整体实际实力并不高。
(4)近年,国家电网等优质用人单位对招聘对象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原则上只招收985、211工程院校电工类专业毕业生,对省属高校(即使省部共建)优秀学生的就业选择带来一定影响。
3.专业未来发展策略
浙江省是电气行业传统强省,具有庞大、完善的产业链,拥有众多知名电气企业。随着国家向七大新兴产业转型,新能源以及智能电网技术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被人们高度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是电气行业和产业领域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浙江省在信息化、新能源、海洋经济等产业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扎实的基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根据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急需紧缺专业要大力培育和建设300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新能源产业名列其中。因此,浙江省属高校电气专业未来发展策略应该是在巩固原有传统电气控制领域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响应电气行业在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新的发展趋势,紧密联系浙江省的经济特色和产业集群,根据各学校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历史传承,调整和规划专业内涵,凝练并努力建设特色新兴方向。
4.示例:浙江工业大学
作为浙江省省部共建的排头兵,浙江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密切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重大需求,瞄准新能源应用、智能电网等非常具有产业前景的新兴技术,大力培育和建设“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这一新形势下的新兴特色方向,并将以此作为我校本专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和发展策略。
目前,学校已经从学科支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就业引导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方向培育和建设,并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明显的优势:
(1)课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已构建适应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方向的丰富的课程群体系。
(2)突出的学科支撑:专业已成功获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浙江省重点学科,并继续依托信息处理和自动化技术省“重中之重”强势学科,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非常有利于智能电网对电气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紧密交叉渗透的内在需求。
(3)特色方向教师队伍:新能源及智能电网是本专业教师的强势研究领域,并且组建了“智能电网”创新团队。目前已在太阳能应用理论及产品开发、智能微电网、电动汽车V2G技术、电能质量智能监测、新能源发电系统及节能控制设备研制等方向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研梯队。近年来,专业教师已在新能源与智能电网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
(4)实验室建设:目前,学校在原有整套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室基础上另投资100多万元建设较大规模的含多种分布式发电电源,集测量、分析、控制、保护为一体的智能微电网实验室,兼顾该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实验。
四、结论
为适应电气学科和行业中信息化、新能源广泛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各高校需根据其发展层次和水平、服务行业和区域各异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量身定制发展策略。本文首先对电气工程专业概况、学科发展趋势及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进行分析,接着对国外高校电气工程相关专业的主要特点进行总结,并将国内电气专业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校归纳为3大类:专业整体实力超强型、行业或地区背景型、具有明显特色方向型。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浙江省属高校电气相关专业发展进行了认真的现状分析,找出其问题和差距,提出“巩固原有传统优势,明确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浙江经济特色,积极调整和规划专业内涵,凝练并努力建设特色新兴方向”的发展策略,并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进行该策略的具体阐述。
参考文献:
[1]周渝慧,王立德,朱洁琳.电气信息化将成为未来电气工程专业发展趋势[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930-932.
2.教学内容一般的电气专业英语的教材内容比较枯燥,大段的专业文章和大量的专业词汇,令学生望而却步。鉴于此类情况,我对专业学习内容进行改造。在现阶段英语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加入了电气专业词汇。让这些生僻难记的专业词汇变身为普通生词,穿插于日常对话之中。力求在潜移默化中,把电气专业英语嫁接到基础英语里。
3.教学方法本堂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线,附加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获得较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教师可以拿专业课上常用的仪器仪表、电气器件等英文说明书、常用数学符号和公式的读法及面试常用语等与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而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又很少涉及的知识让他们学习,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课的热情,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的学习。
二、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学PPT:图片与文字的结合,让学生能清晰明了课堂教学内容。
2.编写学习任务书STUDYTASK:把课堂内容和课堂练习融为一体。课前分发给学生。
3.模拟电子施教板:用于实物教授和练习。
4.电子元器件实物:用于实物教授和练习。
5.选取了代表四个实训室的电子器件,用于模拟场景。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计算机显示屏,键盘等)。PLC实训室(PLC机器组合)。电子实训室(电路板,电烙铁)。电子仓库(电子元器件)。
6.制作场景名称板:用于在小组活动中表示场景的更换。
三、教学组织形式
在本堂课中,撤出了讲台的位置,全班同学围绕教室中心,分成了四组,教师走入学生中间,突破空间距离的限制,调动学生听课的情绪,营造教室的听课氛围。
四、教学设计
(一)总体思路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实物展示和场景转换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以groupwork,pairwork,game等活动方式,增添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
1.与学生进行日常对话,复习所学知识。
2.向学生展示电气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图片,并针对图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
【设计说明】
1.口语热身。
2.通过展示与电气专业相关的图片,提出关于专业英语的三个问题,从而切入本课三个任务。
第二步:内容教授任务一:做出具有电气专业特色的自我介绍。
1.学习单词和词组。
2.完成学习任务书上的相应练习。
3.利用所学知识做出具有电气专业特色的自我介绍。
4.教师点评。
【设计说明】
1.学习电气专业和系部名称。
2.在传统的自我介绍的句型中,加入以上词汇,完成具有电气专业特色的自我介绍。
3.让学生完成STUDYTASK上的专业自我介绍。
4.检验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在学生单词发音,流利程度方面进行点评。
任务二:能说出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英语名称。
1.学习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表示方法。
2.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加深对单词和词组的记忆。
【设计说明】
1.利用模拟施教板和电子元器件的实物,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实物,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提高记忆水平。
2.小组竞赛:通过小游戏,让四个组的同学以竞赛的方式完成对电子元器件英文名称由熟悉到掌握的过程。单词学习和游戏比赛形式相结合,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输入。
3.学生互相测评和最后集体测评单词掌握情况。
任务三: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子实训室和电子仓库这四个专业环境下,用英文和他人交流。
1.学习电气专业场景的表示方法。
2.学习重点句型和表达方式。
3.小组活动。各组根据指定内容,编写相应对话。
4.小组汇报。
5.教师分析评价
【设计说明】设计场景对话练习,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场景,加入对话句型,让学生在掌握范例对话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不同场景的工作对话。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又加深了对话句型的记忆。
1.利用PPT,展示了电气专业常见的教学和工作场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PLC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子实训室和电子仓库。并引导学生回想在该场景学习和工作中,经常发生的行为和对话。
2.学习范例对话。让学生掌握对话中的关键句型和表达方式。
3.小组活动。在四个小组中,分别放置了相关电子器件,模拟不同的实训室。每个小组根据场景,参考范例对话,编写相应的对话。
4.小组报告。每组推选学生完成项目汇报。单独放置了展示台在教室中央,并用场景名称板来表示场景的更换。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roleplay),完成本组的对话。
5.在每组报告完成后,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点评:对话内容,语言发音和动作表情。
第三步:总结
1.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2.巩固重点单词和句型。
【设计说明】根据PPT中的课堂结构图表,回顾三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再次巩固关键的单词、词组和句型。第四步:作业利用本堂课所学知识编写对话。
【设计说明】课外作业的布置有利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课外作业与任务型课堂融为一体。
五、教学总结和反思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按二本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输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1年筹建,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科发展的水平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力量,编制了偏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数年的建设,并且与21世纪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于2008年对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细分,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并且该专业在师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些都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电本色的回归,推动了对相应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的思考。虽然近几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专业基础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很薄弱,实验条件与师资力量还很有限,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仍需且必须定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电厂、电力设计单位、电气制造企业及各工矿企业从事与电气相关的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除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外,还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主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一种创新人才,具有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其次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而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不能仅靠一种专业知识,实践的创新多出现在学科边缘或者各学科的交叉处,因此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4]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增减几门课就能做到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如何建立以强电课程为主,渗透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透彻理解相关的课程及经受实践的检验。
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电气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着重突出“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主要依据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强电特色,并且结合电力发展前景与现有师资力量,设置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二是紧密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三是强化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保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四是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注重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适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强电特色,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
1.课程体系的改革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专业结合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内容,专业的特点为“强弱结合、适当偏弱”;新电气专业的特点转变为“强弱结合、强电为主”,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变窄。新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是电气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区分,而是电气专业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方向的设立。由此考虑把原来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改为更符合新电气专业特点的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的理论教学在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能够小于2500学时,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课程内容的优化新的课程体系在强电专业“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厚基础”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4%。在实现了同一专业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完全打通,专业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而专业方向的不同只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非主干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要求的基础上,[1]新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对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还突出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强电特色,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弱电控制技术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运用。按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特色显著的课程模块作为任选的必修环节。另外,按照“拓宽”与“加深”的原则,开设总数达到19门的二级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5~7门。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跨专业选修课与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修习约6门课程。
3.授课时序的调整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计算机教学、英语教学不断线,科学分配各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学时。(1)保持计算机教学不断线。计算机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EDA技术”、“可视化程序”、“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2)保持英语教学不断线。建议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增开双语课程教学。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电路”、“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3)科学分配各学期的课时量。如第一、第二学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适当增加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第四学年学生因社会实践、找工作、考研等,学习效果下降,此时可以突出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课程的强实用性平抑学生的浮躁心态,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环节,是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各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包括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实验教师的素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组成,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由线到面、由基础到综合,分层次、全方位的内容体系。[5]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包括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C++语言、单片机原理、电气PLC原理等。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信息检索、相互合作,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由核心专业课程与部分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如“电机设计”、“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的课程设计构成。
2.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由校内与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校办工厂组成,完成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性专业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制造厂、贵州飞机制造厂等,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多来自于工程实践。题目通常由导师自行拟定,或者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的某一模块,或者来自于导师熟悉的专业领域,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题目陈旧、知识面过窄、实验条件较差、学生支差应付、成果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现阶段可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期抽查考核,组织讨论,询问学生等;对学生加强考勤,不定期考查,组织中期检查与预答辩等。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范围内自由选题,激励他们选择来自于生活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三是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到实习或工作单位做设计,聘请企业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除了以上基本的专业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全国大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制作,建设专业的开放型实验室,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建立创新型国家、走工业化道路是提高我国整体实力的必由之路,这是需要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才能够得以实现。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2010年底,我国教育部等20多个部门在天津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技术”,有上百个学校加入其中,该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实践能力等。“卓越技术”实施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这其实也是我国高校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当前大学生在发展中不足的地方。在高校工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各个高校为了能够适应卓越计划培养的需要,应对工科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主要是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论述研究卓越电气工程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一、卓越电气工程师教学模式改革
电气工程专业水平发展如何是直接衡量我国现代化发展程度的标志,同时卓越电气工程师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企业的重要环节。因而,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各个高校的电气专业需要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在卓越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应该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观念
在保持电气工程专业的特色之下,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中,将素质教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起来,由于计算机发展、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电力系统向信息化发展。因而,在电气专业教学中重新建立教学体系,合理的设置公共基础、专业方向模块,同时也应该要增加教学实践的课时,进而适应新时展人才培养的要求。
2 教材改革
对电气专业使用的教材进行改革应该要多方位的支持,不仅应该选用高质量的教材,还应该要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的教师来编写教材,在编写教材中教师应该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更新,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当前很多教材在编写中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样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有些教材设计的课程系统不够完善,导致整体课程在建构上不合理,并且容易出现重复。
3 教学手段
当前电气专业的教学手段并不适应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而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电气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大量的课外信息,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实践表明,在电气专业课程网站中建立资源互享,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提高师生交流情况,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并提供新的学习方式。
4 师资队伍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卓越计划”中培养适应时展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学校应该要坚持培养与引进高素质教师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我校电气专业实践性较强的高素质教师人员不多。其次,应该要对教师结构进行调整,防止出现断层等问题。最后,应该要聘请具有实践经历的教师来授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学校应该适当的组织教师参与科研协助、参与企业工作,这样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能够了解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人才,同时在教学中就会适当加入实践总结,使整体教学具有实践性。
二、卓越电气工程师实践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体系中,都是以教师教学为主,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在课堂教学中还很容易出现就“满堂灌”现象。在课堂教学中若是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社会连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忽视实践性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在毕业之后能难适应工作岗位。
1 实验教学环节改革
学生主要就是通过实验来掌握电气专业的知识与理论,实验教学也是实践环节中重要的教学方式。而传统实验教学方式思想落实,实验内容多数情况下都是依赖于理论课程,论证理论知识,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传统实验教学方法通常都是针对书上的步骤来完成,没有创新,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2 验证实验
电气专业教学中应该要降低验证实验的比例,当前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只能起到验证理论的作用。学生按照书中实验完成之后,获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因而,试验性工作按照一定的比例安排即可,尽量要做到课时少覆盖面全。
3 设计性试验
在电气专业中教学中应该要适当的增加启发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完成创新性实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喜欢的内容的进补充,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实践环节
对于培养一名卓越的电气工程师来说,实践教学环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协调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环节的培养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应该从两方面来说明,
第一,认识实习。学校该专业应该建立稳定的认识实习基地,使学生通过对各类认识实习的掌握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开阔视野等,进而培养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第二,生产实习。该种实习是学生工程实践的重要方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认识生产中的各种电力设备,了解工作流程与不同系统中的工作原理的个。通过生产实习,学生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工作素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通过对教学模式与实验模式的改革来提高电气专业的实践性,为培养电力系统发展所需要人才而努力。电气专业在培养卓越电气工程师过程中该学校的教学应该要具有鲜明的特色,不断深化思想与实践教学改革,进而提高电气人才的质量,使得培养出的人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使电气专业学生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卓越电气工程师。
参考文献:
[1]闫群民,卓越电气工程师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机械管理开发,2012年06月.
[2]胡晓倩、张莲,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07月.
[3]刘景艳、张伟,面向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4年12月.
根据当前职业教育各项改革创新的精神及其方向性要求,我们针对省市经济发展趋势,围绕市场对电气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结合电气专业特点,进行技师学院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开发出符合学生实际,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体现学院特色的新课程体系,构建了“456”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456”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456”人才培养模式中的“456”是指“4对接、5一体、6结合”。即:4对接――专业培养目标与电气行业需求相对接,专业核心技能与职业规范相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5一体―― 学校企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6结合――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岗位知识相结合,实训过程与岗位情境相结合,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相结合。学院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围绕企业需求办学,贯穿“车间是教室、师傅是教师、学徒是学生、产品是作品”的思路,完善“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高素质电气技能型人才。
二、“456”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山东省新一轮区域发展规划,泰安市将依托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充分发挥区域、产业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这就为我们学院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市场、专业、岗位的分析,依照知识、能力、态度等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课程内容是层层递进、相互渗透,不管是知识结构体系,还是技能结构体系、人文结构体系,它们相互关联,互为系统。经过论证和实践,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构建了电气专业“456”人才培养模式。
三、“456”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以教学质量为根本,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1.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质量和水平,我院电气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内容完善、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科学高效的中级、高级、技师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长短结合,以长为主;宽窄并存,以宽为主的专业课程架构。依据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技能大赛标准,确定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设置课程,同时将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了“4对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现工学结合的“课岗证一体”和“专业+岗位”多样化的电气专业建设模式,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核心课程、校本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校内实训基地一条龙教学体系。
2.优化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结构是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我院电气专业的课程改革,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按照“分段倒推递进”的课程路径,设计技能、知识、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结构,确定课程模块,制订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依据能力培养行业人才需求的递进发展过程,确立由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形成了多维交互的课程结构。
(二)以提升内涵为中心,打造“双师”教学团队
教师是实施“456”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力军,教学团队素质高低是能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学院构建了“四梯级发展、三维度评价”的教师培养和队伍建设的体系,形成了“教师―双师―骨干―带头人”的四阶梯教师成长路径,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技能、教学和育人能力进行三维度评价。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依托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从相关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聘任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使学院成为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传授技能知识的聚集地。建立国家、省市技术能手、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与学院的合作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经过几年的建设,我院现有电气专业专任教师30人,其中山东省首席技师2人,泰安市首席技师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2人,泰安市有突出贡献技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12人,“双师型”教师15人。教学团队中有专业带头人1人,教学能手3人,校级骨干教师5人,建有泰安市技师工作站。名师荟萃,高手云集,逐步打造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比例基本适当,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技艺过硬的师资队伍。
(三)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1.构建开放办学格局
学院将电气专业校企合作方案嵌入到学生培养方案之中,制定合作模式、合作内容、考核指标(实习鉴定),达成与市内行业重点企业的深度合作,建成4个电气专业校企合作基地。在办学过程上,以企业和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为目标,在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制作、教材编写、教师结构、教师能力、课堂教学等环节体现校企合作,建设有效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电气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培训率达到50%。
2.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学院将课堂设置在企业,专业教师现场跟班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和掌握技能,并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劳动力支持,创造经济效益。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电气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实现零距离对接;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可投入一定设备或资金,改善学院实习实训等办学条件,设立学生专项奖学金等,使学生入学就有就业目标,毕业即可就业。
3.改革实践教学方式
按照“456”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和考核制度以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制定技能培养方案,依托技能大赛和鉴定考试将实践教学环节合理配置,同时在师资队伍、教学环境、教学经费上予以充分保证,构建基础层、提高层、创新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及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依托一些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确保电气专业都有相对稳定的、契合度高的顶岗实习企业,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锻炼和培训。同时,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一名学生在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无线电调试工高级组一等奖,填补了我省参加全国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以来,此项目一等奖的空白。
(四)以教学质量为根本,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1. 制定教学管理制度
在实施“456”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完善制度为保障,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精神,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组织健全、保障得力的教学管理机制,用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考、评”等教学全过程,使教学管理由粗放型转向精细化,并逐渐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保证了教学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同步渐进,专业发展与质量建设齐头并进。
2.健全三级监控组织
根据管理的职能,在校、系、教研室实施三级质量监控。学院负责对全校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活动的监控;系负责对本系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质量的监控;教研室负责本教研室所任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教学质量的监控。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
“456”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实训情境与岗位场景“零距离”对接,促进了“双证”融通,增强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学生、家长对电气专业的满意度均达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达96%,高质量就业率达97%以上,“双证”率为100%,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