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09:20: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银行风险管理战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概述
1.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内存在的,可以测量的各种损失与人们预期的差异,具有客观性、偶然性、相对性、可测性和可控性。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一定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办法。风险管理的职能由以下要素组成:(1)任务确定;(2)风险评价;(3)风险控制;(4)风险融资;(5)计划管理。
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根据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分类方法,商业银行分险可分为以下几类:
(1)资本不足风险——商业银行若没有足够的资本金抵补风险带来的损失,将引起挤兑风潮,甚至导致因资不抵债引起商业银行的倒闭。
(2)信用风险——借款者不偿还贷款或者不按照交易合同履行承诺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有市场/产品流动性与现金流/融资两种形式。
(4)N率风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波动通过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和资本收益等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5)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一个具体内容是外汇风险。
(6)自然与社会风险——由于自然因素或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以致不能归还贷款,造成商业银行的损失。
(7)操作风险——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失误、控制错误、欺诈及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包括:交易执行风险、欺诈和技术风险。
(8)法律风险——因法律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9)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根据风险状况在机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以及为达到上述目标而构建结构化的组织机制。风险管理战略必须围绕银行业务紧密开展,即:(1)业务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战略紧密结合,以保证银行的竞争优势和承担的风险一致;(2)风险管理过程的设计与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外部市场环境一致;(3)从风险管理角度考核分支机构业绩;(4)提高收益的质量和稳定性;(5)选择达到风险管理目标需要的恰当工具。
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分析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业务层次,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会平衡风险管理结构方面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前者如任务、职责、责任、政策、方法、控制和信息工具;后者如公司哲学、文化、培训、意识和如何加强有力的行为。基于这一认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个方面之间的融合。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应该遵循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1)稳健性。风险管理系统一定要确保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才能实现稳健性。(2)系统性。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绝非单纯的一个模型就可实现。它是一个融合了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方面因素的有机系统。(3)分散与集中相统一。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而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险,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
2.全面风险管理任务
全面风险管理的任务包括以下六项:(1)把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结合起来,确保企业在预测并分散风险方面的优势;(2)建立易于公司组织内部的理解、实施的风险管理过程;(3)合理安排人员、组织指导和风险行为,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4)对各类风险进行理性划分,合理反映公司商业策略和外部市场环境所对应的风险;(5)建立一个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的风险和行为的衡量系统,实现个人行为与企业商业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的统一;(6)创造强化的组织意识并关注改善受益的质量和持续性,提高风险承受的能力。
3.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建立将各种风险一体化分析的方法和模型,考虑各种风险的相关性,从整体上去反映风险的状况。例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是基于信用风险,其后,金融机构内部模型的VAR方法与资本配置又以市场风险为基础,而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就是通过建立模型,用综合的方法来对这两种风险和其他所有相关的风险统一分析,使监管机构对资本的要求与银行本身对资本的要求和配置一体化,优化银行风险与资本管理。
风险分析一体化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单独估算各种风险的评估程序的不必要的重复,有助于确保风险分析结果互相一致,可以用来处理包含了种种风险的新的混合金融工具。关于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要求对不同的风险按照流动性程度排列,既考虑到这些风险之间的共同方面,也考虑它们的差异。
4.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无处不在,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虽然,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决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各级管理层、各个业务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董事会下设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管理层必须执行。
三、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
2004年6月正式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称新资本协议)中贯穿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鼓励更多地改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以此达到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执行新资本协议。但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是必然趋势。
1.制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
把握“五创新”的基本原则,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一是金融制度的创新。通过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增加银行资本金,有效地提高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主要通过建立以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有效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督的分离,从机构设置上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业务流程创新。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VAR风险价值法,识别和度量风险,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科技手段创新。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科技手段创新,已成为银行高效稳健运转的基础和融人现代社会的前提。
2.建立风险评级模型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由于在企业财务欺诈现象严重、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产品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异常严重等因素影响下,许多数学模型一时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还难以发挥其功效。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的金融风险,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评级模型,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为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3.完善内控机制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人手。在内控体系设计思路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即不再以传统的风险分类为管理对象,而是以过程为控制对象,在业务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在对风险的控制上,针对绝大部分风险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情况,将控制的重点放在操作风险上,研究人事风险控制的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人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把操作风险和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机构、部门和个人。
4.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11-0049-03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欧美商业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在长期的风险管理实践中,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并把风险管理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有力推动了自身的壮大和健康发展。本文拟对欧美商业银行具有战略性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归纳,以期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商业银行风险战略概念的提出
从《银行家》杂志历年来对国际商业银行的排名情况来看,欧美商业银行从各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除了与其能够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具有较高的经营水平有关外,我们认为,更与它们成功的风险管理行为密不可分。总体来看,欧美商业银行均能够适应诸如购并战略、全能化战略、全球化战略、再造战略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根据自身的风险胃口和风险管理长期目标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实现全方位、立体的全面风险管理;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伴随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风险管理流程再造;积极创新,采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增强风险预警、评估、控制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可以说,它们在风险管理方面有着比较明确的范围、方向以及实现模式,积极谋求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和远期目标,并把风险管理作为发展战略的子战略之一,以充分支持发展战略及利益相关方期望的实现。
鉴于欧美商业银行这种明确、系统的风险管理范围和方向,并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关于企业战略的概念,我们提出了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概念,以期能够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研究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行为的方法和路径。我们认为,商业银行风险战略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依据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而确定的长期的风险管理行动方向和范围。具体讲,它是商业银行确定的风险管理理念、文化、治理结构、制度流程、技术工具和专业团队等风险战略要素长期发展方向的某种组合,正是这种组合代表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期行动方向和范围。由于各欧美商业银行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内部禀赋存在差异,经营管理理念不尽一致,其风险战略要素往往在内容和组合上不尽相同,也就导致它们的风险战略实际上各有不同。
二、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实践
(一)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基本类型
主要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视角进行考察。
动态视角主要是通过纵向研究来归纳历史上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基本类型。历史上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资产风险管理阶段(最初)、负债风险管理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资本充足率管理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颁布为标志)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以2004年6月新协议的颁布为标志)。我们认为,风险战略整体上也相应分为资产风险管理战略、负债风险管理战略、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战略、资本充足率战略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五种基本类型。
静态视角主要是对商业银行某个阶段的风险战略进行分析,归纳该阶段风险战略所包含的基本类型。从欧美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静态视角下风险战略的基本类型主要表现为风险战略的层次性,即公司层次风险战略、业务单位风险战略和经营单位风险战略。公司层次风险战略主要分为总体风险战略和专业风险战略。新协议颁布以来,欧美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战略主要是指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即强调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全额的风险计量。按照新协议的要求,专业风险战略主要包括资本充足性战略、信用风险战略、市场风险战略和操作风险战略等。业务单位风险战略是指性质相同或类似,并可以进行类似管理的业务的风险战略。如信用风险方面的业务单位风险战略主要有公司业务风险战略、零售业务风险战略、同业业务风险战略、业务风险战略和股权业务风险战略等。经营单位风险战略是指各类业务具体经营单位为取得各自业务范围内良好的风险管理效果而确定的工作方向和范围,如零售业务方面,银行卡经营单位的风险战略。
(二)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与利益相关方、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的关系
一般来说,利益相关方不同,其对风险战略的影响亦不相同。股东最终关注的是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以及商业银行的长期增长性,因此,欧美商业银行董事会在进行风险战略定位时,首先会考虑股东的风险胃口和投资回报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债权人如债券投资者希望获得安全而丰厚的回报,风险战略应增强在该方面的吸引力;内部员工、各经营单位的诉求则直接决定风险战略能否被认同并得到有效执行。发展战略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使命和宗旨而确定的长期发展方向和范围。从实践来看,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接受发展战略的指引,并在保持独立性、垂直管理的基础上,服务于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即风险容忍度,是指股东等投资者愿意承担或忍耐的风险的程度。决定风险胃口的因素除了主观的风险偏好(股东的风险厌恶程度)外,还有商业银行资本规模和风险管理能力。不同的商业银行根据其自身的风险胃口,相应地选择不同的风险战略。风险战略目标则是风险战略欲实现的中长期目标,它指引风险战略要素的内容安排和组合,风险战略为风险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存在。
(三)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管理
从欧美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风险战略管理是指风险战略定位、选择、实施、评估与控制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决策与行动。
1.风险战略定位。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定位首先分析、评估商业银行现有使命、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影响、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的合理性。然后根据分析、评估结果,运用SWOT等分析法对宏观环境、行业环境、战略集团(即主要竞争对手)等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清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风险理念、文化、公司治理结构、人力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技术、风险信息系统等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清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根据以上两个分析结果重新审视并修正使命、发展战略和风险战略目标等,最后依据修正结果和内外部环境分析结论综合得出恰当的风险战略定位,如决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2.风险战略选择。
(1)风险战略的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的制定存在三种视角,即设计视角、经验视角和创意视角,三种视角分别或综合为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相应的方法和路径。研究发现,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制定,即风险战略要素内容的安排和组
合同样存在以上三种视角。设计视角认为商业银行通过理性的、指导性的分析和规划程序对风险战略进行规划、设计和确定,该视角适合转型中的商业银行。经验视角认为风险战略是风险管理文化、行为经验的结果,是对风险管理文化和经验的总结与改良,成熟商业银行的风险战略往往如此产生。创意视角认为风险战略是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生成的秩序和创新,商业银行全球化和综合化发展往往为该视角提供创意素材。事实上,我们发现风险战略多是设计规划、经验总结和改进创新的综合结果。
(2)风险战略的选择。风险战略选择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战略定位、制定的基础上,对可供选择的风险战略进行评价、修正,最终选出合适的风险战略的活动。欧美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战略选择主要考虑风险战略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市场竞争性等。适应性方面主要考虑风险战略是否与商业银行内外部诸要素相匹配,特别要考虑是否与使命、发展战略、风险胃口、风险战略目标相匹配。可操作性方面主要考虑风险战略的实施是否与自身对应的资源和能力相协调。在市场竞争性方面则主要考虑风险战略是不是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公司治理模式与风险战略选择。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以欧美商业银行为代表,股权高度分散,其股东力量弱小,对经营决策仅有有限的发言权,只是通过在证券市场“用脚投票”的方式对董事会形成市场制衡影响,董事会实际上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风险战略的选择进行决策。出资者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以德国和日本商业银行为代表,企业交叉或循环对银行持股,法人持股率高,对银行的监督和约束主要来自股东的“用手投票”。在该模式下,监事会直接代表股东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进行风险战略决策。目前,两种模式出现融合趋势。
3.风险战略实施。欧美商业银行实施风险战略具有良好的保障和支持。一是确立相应的、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增强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尤其是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三是明确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目标和计划,对风险战略进行详尽分解和落实。四是建立合适的、完善的政策制度和流程。五是采用良好的风险管理技术,特别是受新协议的影响,风险量化模型呈普及之势。六是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支持系统,为风险战略的有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七是加强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立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专业队伍,主要做法是推行风险经理制。八是关注并适应外部监管。
4.风险战略评估与控制。由于制定和实施中可能存在偏差,风险战略可能会出现不贴切、不适应、不高效、不尽效、不协调等各类风险,导致风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事与愿违。欧美商业银行往往定期召开决策层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对风险战略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风险进行诊断和评估,并及时对其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完善。
5.风险战略管理的价值。从欧美商业银行的实践结果来看,主要是有利于培育先进的风险理念和文化;支持并完善发展战略;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保证风险战略的顺利实施;积极满足监管要求,提升市场竞争力等。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实践的建议
(一)确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培育优秀的风险管理文化
从西方商业银行的实践看,有什么样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就等于制定并实施什么样的风险战略,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其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为风险战略实践营造良好内部环境和氛围,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风险战略实践习惯。一是充分认识、理解商业银行风险,及其客观性和管理的必要性与持久性,养成风险管理的自觉性;二是能够正确处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树立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的理念,通过先进的技术与模式实现收益与风险相匹配;三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标准和流程,实现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四是董事会和总行高级管理层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垂直性和独立性,以及风险管理文化的优越性,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最终的责任;五是形成一种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标准和职业环境,促使全体员工在风险管理中恪守职业道德;六是认真汲取风险战略实践教训并改善风险管理方法,全体员工注重提高自身对风险的管理能力。
(二)借鉴经验,重新审视并重视风险战略
一是重新审视风险战略实践,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通过科学定位,选择层次清晰、内容完备、目标明确的风险战略,并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增强其适应性、可操作性和竞争力。二是重视风险战略,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培育良好的风险战略实施环境,充分发挥风险战略的价值和作用。三是建立良好的风险战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主体在各环节上的职能作用,保证风险战略效用的高效传导。
(三)构建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首先,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主体职责明确,协调制衡;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活动规范开展。其次,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保证风险战略管理机制畅通、高效。一方面风险管理实现决策、实施、支持和监察监督四个部分纵向的分工和制衡,另一方面还应实现各类风险管理的横向分工和制衡。这方面可借鉴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矩阵结构。再次,建立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可从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和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管理等两个层面来理解。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包括:董事会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风险战略的制定和监督实施;监事会负责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监测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总行风险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各类风险。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管理包括总行、分行和支行的风险管理,以各级职能风险管理部门为主线,上下联动独立实施风险管理。
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实施风险战略管理全过程监控,保证整个流程为有机体。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为风险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系统的制度支持。
3.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评价体系。一是实施有效的内部稽核与检查,完成风险战略管理的评估与动态调整,保证各项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二是建立完善的考核和约束激励机制,以持续增强风险管理的驱动力,确保风险战略管理的良好环境。三是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责任追究机制,通过增加风险管理责任成本,避免风险战略管理中的失职和不当行为。
(四)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深刻影响仍在蔓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实际上是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1],并逐渐扩散到欧洲、日本等金融市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此次危机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得全世界的银行更加关注风险管理工作,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我国对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显得更加迫切。
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我国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多以中小企业和市民为其服务对象,其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有效运转直接关系到当地社会民生的改善和平安金融目标的实现。截至2010年,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共有147家,总资产78 526亿元,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也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已然构成了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伴随当前金融竞争异常激烈,金融市场蕴藏的风险也愈来愈大,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在复杂的金融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成为其无法回避且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Lam指出高水平的风险管理是银行成功经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2]。刘晓勇[3]在研究中也指出,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决定了银行的竞争优势。此外,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已成为中小商业银行实现下一个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加快推进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提升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积极应对各类风险和危机的冲击,保障其持久稳定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和创建平安金融的战略举措。
本文首先探讨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新要求,随后分析了当前中小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风险管理体系再造模型,并从银行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再造等六个关键环节展开具体阐述,以期构建中小商业银行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作为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准则,持续发展的《巴塞尔协议》代表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为全球银行风险管理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在“十二五”时期,我国银行业将加快推进《新资本协议》第二版和第三版的同步实施。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早已开展了风险管理的完善和优化工作,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而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由于财力、人力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风险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在风险管理方面还有一些不足。刘睿、巴曙松[4]在研究中指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进一步推广新资本协议是全球银行业的大势所趋,这对我国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新资本协议在我国银行业内的推行和实施又为中小商业银行的规范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小商业银行若能够抓住机遇,明确实施新资本协议总体框架的战略安排,率先从各个业务条线入手来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以此来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支撑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1.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创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最为深远。国内学者对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研究不断丰富,对三大支柱展开了较多研究,为新资本协议在我国银行业内推行和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新资本协议中风险管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扩大了关注的风险范围,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黄宪[5]等人通过将COSO报告和新巴塞尔协议结合,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块,实现对各个业务层次、各种类型的银行风险进行综合管理。
第二,注重对银行的资本监管,允许银行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标准法或者内部初级法、内部高级法计算资本充足水平,在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鼓励各银行在风险测量、管理方法上的投资和研究[6]。
第三,强调发挥市场的约束作用,期望通过强化信息披露,使相关利益者敏锐地把握银行风险信息,最终有效遏制银行业风险。我国上市银行有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市场约束能够充分发挥约束作用,从而降低银行的破产风险,在市场约束整体有效的前提下,约束作用发挥的程度取决于银行内部治理的水平[7]。
2.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银行业经过近十年的改革成效显著,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在公司治理、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等方面取得的了突出成效,经营绩效也大幅度提升。在此期间,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中小银行的改革也在推进,但是由于人力、财力等资源的限制,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不够完善。多数中小银行尚未建立清晰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以及风险管理政策体系,部分风险管理制度和相关业务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存在政出多门的情况。中小商业银行存在市场定位不准,缺乏与银行战略定位相适应的资本管理方式[8]。特别是当前部分发展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大力推进跨区域经营战略后,面临着从传统“总、支”两级风险管理架构向“总、分、支”三级风险管理架构的转变的问题,这对风险管理体系框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风险管理流程不规范,没有一套标准、统一的授信流程和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流程[9]。在开展具体业务过程中不能够对关键的风险点进行梳理和评估,也没有建立定期和持续的风险监测与报告机制,较难准确掌握放贷后的风险及其控制状况。
第三,风险管理技术较为落后,缺乏合适的风险度量工具。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商业银行需要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但绝大多数中小银行由于种种原因,在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方面较为落后[10]。因此,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借鉴《新资本协议》所凝结的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全面提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的水平。
第四,由于历史沿革的原因,中小银行的风险文化的基础比较薄弱。不少商业银行没有从文化层面认识并理解风险管理[9]。风险管理存在着“现其形而未具其神”的现象。主要表现如员工对各种风险管理的理论认识欠缺,对风险管理的流程、职责仅仅局限于自身岗位操作领域上。
针对中小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李镇西在研究中提出在“十二五”时期,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风险管理也将受到严峻挑战。中小商业银行应强化系统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与自身发展阶段和业务特点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努力实现持续稳健发展[11]。
二、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体系再造的关键环节
中小商业银行在实施风险体系再造过程中,宏观上需要以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作为统领,基于“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持续提升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风险文化”为目标,参照《新资本协议》所代表的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结合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风险管理基础来构建顺应银行业发展趋势的风险管理体系。微观上按照“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理念,从运行机制、基础环境以及风险文化三方面进行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再造和创新,最终将风险管理打造成中小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1.明确自身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确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新资本协议》强调要稳妥处理、平衡银行的“资本、风险、收益”三者关系,这就需要在充分考虑银行发展战略、经营与风险偏好等因素的基础上,明确风险管理战略,指导银行各业务条线、各业务层次的风险管理工作。银行的发展战略指明了银行在较长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必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制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必须结合银行自身发展战略,使风险管理战略支撑银行发展战略。风险偏好对银行风险战略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确定银行风险偏好不仅与银行的高层管理者有很大的关系,还与股东、客户以及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群体有着很大的关联。确定银行风险偏好,必须平衡好各利益相关群体的核心期望,同时尽可能兼顾到其他期望。最终根据银行发展战略,兼顾股东、客户以及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群体的期望,结合同业经营绩效的差异,综合平衡规划出银行每一阶段的风险偏好。
2.构建分层次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明确风险管理战略后,在满足股东、监管部门、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群体对银行经营期望的前提下,制定银行风险管理目标,即,按照“理性、稳健、灵活”的理念发展业务,平衡风险与收益,并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获取合理的回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银行风险政策是银行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分别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具备准确识别、有效监测控制的基本能力和各项指导性政策。我国银监会也先后了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管理指引。为保证各项风险政策的更好落实,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中小商业银行需要结合自身目标市场,创新性的建立分层次的管理政策体系,满足银行风险条线化管理的需要。
根据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需要,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将风险政策框架体系分为四个层级,并赋予每一层级不同的风险管理职责和工作准则。第一层级是董事会层面的风险政策,主要包括风险战略、偏好,同时明确董事会与高管层风险管理职责的分工;第二层级是银行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覆盖风险管理全流程,是全行各业务条线、各机构都必须遵循的风险管理准则;第三级是分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制度,覆盖业务条线内风险管理全流程,是业务条线内必须遵循的风险管理准则;第四级是分产品、业务的管理办法、操作规程,覆盖了产品和业务处理全流程,是业务条线内的机构应遵循的准则。此外,在中小商业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政策框架体系下,银行还需要分别制定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的总体政策。作为纲领性文件,各类风险政策需要借鉴其他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明确指出各类风险管理的原则、目标、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最大程度的减少风险案件的发生。
3.实施业务流程再造,规范风险管理授信业务流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依靠经验和习惯进行风险管理的层次上[7],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明显。《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明确要求银行建立与其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匹配的综合风险管理程序,以识别、评价、监测、控制或缓解各项重大的风险。因此,实现风险管理规范化、条线化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授信业务是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基础,也是中小商业银行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重点。中小商业银行应该根据流程管理的理念进行风险管理流程和职能的再造,实现风险控制和业务效率的最佳平衡。在中小商业银行具体授信业务流程中可以分为四步展开:第一步,授信前要严格、细致的开展贷前调查,全面掌握客户信息。第二步,在授信中要严格执行授信业务审查的制度要求,进行科学的风险分析和评价后,再通过准确、严谨的项目评估确定授信审批结果。第三步,在信用发放和支付过程中,要严格登记抵质押物的实际情况。按照要求规范进行合同签订后,严格执行放款审核工作,并在支付过程中加强管理。在授信工作完成后,需要继续加强风险管理。坚持贷后风险管理,加强贷中监管,对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实行跟踪检查、评估。根据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的改变采取相应提高或降低风险措施。同时,在授信工作中要加强授信档案管理和信贷资产风险分级,对不良信贷资产进行积极的经营管理。中小商业银行通过授信工作的条线化、动态化管理,可以及时把握授信业务各环节的风险关键点,降低由于授信环节疏忽引起的不良贷款甚至假贷款发生的概率。
4.实施实时动态风险监测,区别对待重要风险与剩余风险。风险监测是风险评估和度量的前提,有效的风险监测不仅要保持对内外部事件的敏锐性,还要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对银行的影响程度[12]区别出重要风险和剩余风险,节省物力和人力,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在差异化风险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时间对银行经营的影响程度两个维度构建风险监测指导矩阵,如图1所示。
处于区域6、8、9的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较高,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也较强,此类风险是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尤其需要关注的风险,即重要风险。银行高层以及风险管理部门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专业专门的人员对这类重要风险加以重视和控制,以免由于疏忽、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引起对银行造成重大影响。处于区域1的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较低,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也较弱,即剩余风险。由于规避此类风险的管理工作的效果不大,银行对剩余风险的管理工作中可以减少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处于区域3的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较高,但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弱。对于这类风险,要开发出规范的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一方面不让这类风险频繁发生影响风险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另一方面通过规范的处理手段降低这类风险的管理成本。处于区域7的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较低,但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强。处理这类风险管理是要建立风险预警、风险追踪机制,时刻把握此类风险的状态,并适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规避、控制此类风险。此外,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变化性,指导矩阵各区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对于所有区域都要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尤其是对重要和例外事件保持敏锐的反应力,并即使做出相关风险区域、风险处理方法的调整。通过动态风险监测,最大限度避免因制度或者人为因素而忽视已存在和潜在的风险。
5.构建信用风险压力测算框架,有效识别潜在风险形成防范预案。2009年1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压力测试逐渐受到国内监管部门和银行的重视。压力测试作为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分析银行在宏观调控、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和内在经营压力等极端不利情形下所能承担风险冲击的能力,进而衡量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压力测试的结果和建议一方面能够为强化银行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为监管部门分类监管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银监会都明确提出要注重压力测试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压力测试在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中属于一个新兴的领域,中小商业银行在以往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对此关注度并不够,积累也较少。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在压力测试上面需要加大资源的投入,满足银行监管要求,顺应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银行压力测试通常包括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内容。信用风险是中小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因此建立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框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情景设计是压力测试的基础环节,通常是根据专家经验及历史情景而判断设计的,如企业收入下降、房地产价格变化等风险因子对银行主要贷款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同时还需要结合压力情景下债项风险缓释价值的变动,综合评估出贷款的五级分类结果,再汇总得到整个贷款组合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五级分类情况以及需要计提的拨备等。经过压力测试后,风险管理部门要形成完备的压力测试报告,揭示出潜在风险,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并向高级管理层及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作出报告。通过压力测试实现风险有效预警,风险信息及时传达,风险防范、控制预案适时实施。
6.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是在银行长期运行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模式的综合。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必须依靠银行的全体员工,因此积极推行理性的风险管理文化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全体员工风险管理意识的有效的方法。
在银行高层,董事会和高管层要十分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来塑造风险管理文化,审慎审批风险管理政策,动态调整和优化风险组织架构。在银行中层,各部门经理以及分支机构负责人需要树立风险管理全局观念,在风险管理工作和政策落实上积极配合,保证风险管理政策和要求的传达与落实。在银行各基层岗位,员工要严格按照相关风险管理要求进行业务操作和业务活动,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此外,营造风险管理文化,尤其要突出合规文化,提升风险管理精神文化。首先要规范风险管理制度文化,完善制度框架。如建立基于风险考量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利润与风险直接挂钩,并用不良贷款和拨备等指标对分支机构进行绩效考核等。其次要形成风险管理行为文化,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此外还需要夯实风险管理物质文化,提升技术水平,如加强并提高对风险管理的IT系统支持。最终,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各个层级塑造全过程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文化,确立业务和管理人员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平衡、追求风险可控下收益最大化的主动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1] 林谦.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J].金融论坛,2009(7):59-65.
[2] James Lam.Managing risk across the enterprise: Challenges and benefits. Risk Management -A Modern Perspective[M].Chicago: Stuart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2006.
[3] 刘晓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J].金融研究,2006(7):78-85.
[4] 刘睿,巴曙松.我国中小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问题与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1(1):4-7.
[5] 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 2004(11):50-56.
[6] 陈德胜,文根第.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 孔爱国,卢嘉圆.市场约束、商业银行治理与风险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5):102-114.
[8] 周光宇,甘为民,张先兵.改进中小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弹性机制的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9(9):92-95.
[9] 郭保民.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3):80-85.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新形势下风险管理的重要。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该将管理重心转移到市场、操作以及信用上,银行除了要在其管理理论上多加注意,还要对其实践进行全面设计,要充分体现管理对象的全向性,银行不应该只注重管理一个方向的风险,因为市场在不断变化,风险管理也要随时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近几年来,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逐渐兴起,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着外资银行越来越多地涌入中国,中国商业银行势必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最后,做好风险管理早已成为现今金融监管机构所看重的首要要求。伴随着金融信息的快速传递,如何做好金融业的监督管理早已成为当今金融监督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通过银行监管发展的趋势表明,现代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早已日益严重,仅仅是依靠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其效果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以此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与风险管理流程,这也是金融监管部门的对商业银行的根本要求。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建议
(一)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
商业银行应该制定一个清晰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也就是说在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时,应该根据各个银行的实际情况,在各个分行中将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先分解,分解到符合各个分行的实际情况之中后,在统一整合,将所有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统一整合到一起达到所有银行都能接受的一个风险管理程度,进而使所能接受的风险管理体系贯彻与落实到商业银行的每一个营销管理目标设定之中,切实做到风险能够随时被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
(二)制定松弛有度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稳定、良好运作,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然而,目前有许多商业银行所制定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虽然对金融风险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同时也制约了商业银行经济业务的发展,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济效益,所以,在制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时,商业银行必须要站在一个战略发展的高度,去制定与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使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能够做到松弛有度,成为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内部助力。
(三)创新与改进商业银行业务操作流程。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应该及时更新自身的业务操作流程,完善业务操作体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借鉴其他先进管理经验,遵循现代银行管理制度和原则。另外,银行内部还应该遵循分权的原则,将总部的权利分散到各个部门,这样各个部门就有权将隶属于该部门的操作流程和风险进行集中管理,避免了总不在管理风险时存在的漏洞,同时还应采取先进的风险价值法来识别和量化,各个部门同步管理,更容易降低风险,防范风险,有利于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的错误,及时纠正,避免风险,从而完成商业银行规定的业绩目标。构建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是切实贯彻与落实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推动力$所以,在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时,也应该为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相应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比如说商业银行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应该着眼于长期的风险管理效果,而必须使用短期的激励办法,以此避免过度承担风险的短期行为的发生,同时,商业银行在设置考核机制时,应该将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监督检查及业务配需等多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完成,进而从多个角度为建立一个科学高效、自动运作的风险控制机制做有益的铺垫。
(五)完善风险预警与后期评价机制。
风险管理部门不仅要进行自我完善,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预警,还要同其他银行部门加强合作和沟通,顺利完成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后期评价。同时,风险管理部门还要及时找出偏差,以此来对比调整策略,保证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