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成效范文

时间:2023-08-29 09:20: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乡村建设成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乡村建设成效

篇1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以小城镇建设为基点 促进美好乡村建设发展——以临泉县陈集镇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5月9日

陈集镇位于临泉县城南40公里处,西与河南省新蔡县杨庄户乡接壤,总面积为65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20个自然村。近年来,该镇从实际出发,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树立集镇大起来、市场活起来和人口多起来的理念。走科学规划、强力推进、精心实施、完善功能的路子。立足让农民拥护、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受惠,实现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提升,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城镇化引领美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一、临泉县陈集镇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

为改变农民居住分散、生活配套设施欠缺、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陈集镇在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通盘考虑经济、土地、产业、地域及自然人文特色,依照村庄原有社会伦理格局,农民生产活动等诸多的影响因素,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功能结构、交通组织、绿化景观等各个方面,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美好乡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尊重农民意愿,依托中心集镇建设新村

1、选址让老百姓拥护。为更好地节约土地资源,2008年陈集镇党委、政府通盘考虑,决定在陈集镇朝阳行政村选址进行美好乡村建设,朝阳行政村紧邻陈集镇政府,其目的是发挥集镇的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在具体的选址问题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最后决定利用原来的荒废地和通过土地复垦,土地置换的方式进行美好乡村建设。彻底解决人口过于分散的安居问题,逐步实现朝阳行政村的整体搬迁,为实现集约式发展奠定基础。

2、新房建设让老百姓满意。为了让老百姓高兴称心地搬迁,更好地发展小城镇,陈集镇党委政府高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聘请阜阳市规划设计院为小城镇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从道路、桥梁、房屋、公园等基础设施全方位的高标准规划、高要求建设,使得整个布局结构合理,井井有条。同时,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当地村民,以当时的市场价格出售,将近200平方米的门面房,售价为16万元,仅仅收取成本费,由于价格低廉,村民们争相购买,第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建造房屋16,000多平方米,80多户居民已经入住和进行商品贸易。由于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路灯、公园、敬老院、学校、道路、集贸市场、娱乐设施、工业园区等一应俱全,为下一步发展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3、新村居住让老百姓满意。朝阳新村在建设上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设施配套与资源共享原则,最大限度地完善服务功能。由于第一期工程的顺利推进,陈集镇开始进行第二期24,000平方米100多套的住房建设和第三期72,000多平方米360多套的工程建设,目前总投入已超过3,000多万元,修建商贸交易区、商业超市、多功能活动中心和休闲广场等功能齐全的服务娱乐场所。真正做到了让老百姓住得放心、住得舒心、住得安心。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新村正在形成。通过连续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明生态镇正在迅速崛起,朝阳行政村开发模式已拉动周边数个村掀起了美好乡村建设的。

(二)尊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中心村连片建设。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涵盖城镇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心村处于“镇”与“村”之间,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经济流向,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陈集镇确定了“稳步发展中心村、重点建设小城镇”的美好乡村建设思路。陈集镇根据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方案,对朝阳行政村进行整体整治改造,主要包括村庄整体风格定位;大街小巷的硬化、绿化、亮化。预计到2011年底投资将达4,000万元,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美好乡村集群带、小城镇板块。中心村连片改造和建设吸纳周边小村庄的居民前来定居,人口规模可达到15,000余人,从而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使人口和村庄的集聚功能充分发挥。

二、临泉县陈集镇美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一)拓展了发展空间,强化了承载力和辐射力。陈集镇通过中心村、镇村一体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人口集聚、住房集中、产业集群的特色小城镇,大大拓展了中心集镇的发展空间,强化了承载力和辐射力,促进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拓宽了群众的就业面。陈集小城镇建设使中心镇和美好乡村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就业、创业空间显现。城镇区域空间的扩展和人口的积聚,大大提升了城镇的承载功能和辐射能力,使陈集成为群众安居的乐土、能人创业的宝地、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典范。与此同时,陈集镇利用人口集聚的优势,多渠道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提供帮助和服务。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为剩余劳动力创造良好的就业渠道。

(二)增强了集聚功效,优化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陈集镇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聚集功能不断增强,产业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逐渐趋于合理,以种植、养殖为一体的新农业正在形成。中心村的建设为现代旅游、服务、娱乐、休闲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基础。朝阳新村商业一条街100多间商铺已各有其主,为当地的村民就业,增加收入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陈集镇通过中心村连片建设、镇村一体化建设,明显改善了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依托本地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该镇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张(张新)-新(新蔡县)公路、韦(韦寨)-艾(艾亭)公路穿镇而过、西与河南省新蔡县接壤,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该镇树立正确的小城镇定位。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以城镇建设带动市场建设,以市场建设带动商贸流通,以商贸流通促进美好乡村生产发展、群众增收。

三、临泉县陈集镇美好乡村建设几点启示

(一)美好乡村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的理念。朝阳新村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效,与陈集镇党委、政府和朝阳行政村走群众路线的理念密不可分,在朝阳新村的初期建设中,由于存在个别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一些消极抵抗的情绪,陈集镇党委政府、朝阳行政村以开明的心态,接受群众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使得整个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因此,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坚持群众路线的理念。众所周知,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是思想领导方法的精髓,是科学领导方法的思想基础。将群众路线作为基本领导方法,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体现,因此坚持说服教育的领导方式,而不是以野蛮粗暴的工作方式与方法解决问题。这样老百姓才能拥护美好乡村建设,才能有效地顺利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二)美好乡村建设要坚持镇村有机结合的理念。陈集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通过镇村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美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实现了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众所周知,集镇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中心,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中心集镇,乡镇所在地与行政村所在地有机地融为一体,且乡镇所在地行政村都是人口较多、经济较为发达的村,这些村的美好乡村建设根本不可能与中心集镇建设相分离,中心集镇建设好了也更容易带动周边村庄的美好乡村建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中心集镇也是建设美好乡村。中心集镇作为一个区域中心,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提供的基础和服务的载体。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和中心集镇的集聚效益,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有重点地支持中心集镇的发展,加强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镇区、村庄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垃圾处理、卫生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中心村连片建设、镇村一体化建设,将会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促进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中心集镇扩大就业、集聚人口的产业带动和生活服务能力,使中心集镇更有效地发挥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带动周边农村的美好乡村建设。借鉴陈集镇美好乡村建设模式,移民并村、建设新村无疑是今后推进临泉美好乡村建设的一条新路。

篇2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依托农村中小学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依靠学校现有教师和志愿者,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发展个性特长、开展实践活动的公益性活动场所,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建好、管好、用好乡村学校少年宫

1.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宫条件――建好少年宫。我们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在省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校被确定为“中央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资助项目,给我校拨款20万元,用于少年宫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坚持一室多用、一地多用的原则,对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造整合,现已有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2个、排球场2个等体育运动场地,并添置了相关体育运动器材如篮球、乒乓球台、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臂力器等128件;建有图书室、阅览室各1间,购置藏书2万册左右;有标准的理化生实验操作室和仪器室各1间,可用于科学实验操作;有500平方米多媒体教室1间、微机室2间,用于少年儿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有140平方米舞蹈室1间,用于文艺训练、展演;有音乐室1间、美术室1间,购置了衬布5块、遮光窗帘4块、写生凳30个、写生灯4只、美术教学用品柜6个、静物台4个、写生画板45×32(cm)或60×45(cm)30块;有陶器、水果等写生用品1套,画架10个,书法课桌凳30套,笔架30个,墨盒30个,笔洗15个,毛笔30个;有科技小制作1间,展室1间。现有场地设施能基本满足少年儿童教育学习活动的需要。

2.成立组织,完善制度――管好少年宫。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德育办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对少年宫的课程设置及管理、教师的培养等进行具体的研究和指导,定期对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教师的相关材料进行检查与考核。关工委、少先队、教导处负责对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督查,领导小组和全体辅导老师集体商讨制定了《少年宫规章制度汇编》,形成了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极大地推进了少年宫建设的顺利开展。

3.丰富活动内容,满足孩子需求――用好少年宫。我校把乡村少年宫建设同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建整洁、文明、美观、舒适的育人环境。一是狠抓了清洁卫生管理,坚持做好每周大扫除、天天小扫除和时时常保洁工作;二是狠抓全体师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利用教职工会、周会、班会等时间,通过宣传教育、文明劝导、体验活动等方式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制度化、经常化;三是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装饰校园文化墙,教学楼走廊布置有玻璃饰板、白钢板等材料制作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各班级开辟学习园地36版,完善了相关的标牌。

①强化师资队伍素质,提升人才培育水准。今年,我们在校内校外广泛选聘了德才兼备的专兼职辅导员20名,包含音乐、体育、书法、舞蹈、马头琴等20个活动小组,做到了每个学科、项目活动都有一名教师或辅导员全面负责、督促、指导,使得少年宫活动逐步趋于规范化、学科化,努力实现活动过程最优化、有效化。

②阵地服务时间和空间有效打开,使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少年宫组织的活动中来,努力拓展少年宫活动时间和空间。时间上通过行课期间搞好常规活动项目(如每周二、三、五的活动时间开展的音乐、体育、书法、剪纸、朗诵、英语、写作等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周末及节假日全面开放场地和设备的方式,保障了少年儿童的学习活动时间。

二、取得的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校“乡村学校少年宫”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少年儿童在知识技能、道德情感、文明卫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生活得到了充实。2012年少年宫马头琴班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旗)科学发展论坛汇报演出,获得与会领导的好评。2012年有16人的书画作品获得省级奖励,有25人征文获得国家奖励,辅导教师的教具、课件12件作品获得省市县奖励。2013年5月,我校乡村学校少年宫承办了前郭县“和谐校园,艺彩飞扬”文艺展演和全县第二届中学生篮球赛,我校文艺代表队的四个节目均获得一等奖,体育代表队获南片中小学团体冠军,乡村学校少年宫两次均获优秀组织奖。

三、不断完善,努力提升建设水平

1.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学校刚刚合并,可以说是百业待兴,孩子们活动所需设备器材和运行缺口较大。

篇3

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是中央和省市文明办领导,为切实优化学校和社区少年儿童生活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是一所乡村中心小学,现有教师25人,学生402人。去年六月,我校根据县文明办、县教育局关于实施少年宫项目的要求,利用闲置的三间教室进行改造和装修,购置了相应的设备。目前,少年宫设有舞蹈室、音乐室、棋艺室、美术书法室、手工制作室、图书室和室外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场。各功能室设备和器材比较齐全,能够满足少年宫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的需求。八松学校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宗旨是:快乐、健康、成长。活动开展的原则是“三全”:一是全部学生自愿参加;二是全部是兼职辅导教师;三是教室以及所有功能教室、每一块空闲地全部是活动场所。乡村学校少年宫要办成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阵地、农村未成年人的文体活动平台、农村未成年人的科普活动场所。我们把“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学生个性信心,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愉快地习、快乐生活,形成个性鲜明、情趣高雅、生动活泼、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少年宫的活动目标,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

一、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类课外活动

根据我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各功能室的设置,我校组建了舞蹈、手风琴、口风琴、电子琴、竖笛、中国象棋、少儿绘画、硬钢笔书法、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十二个兴趣小组。各兴趣小组相应成立机构,制定活动方案计划,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本小组课外活动。

二、与学校的教学资源整合,开展课外文体活动

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我们把少年宫的活动和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一是把学校每周四下午第三节队会课与少年宫的活动联结起来,把少年宫课外活动作为校内教学的延续;二是利用学校的文体场所为少年宫开展活动,以填补少年宫活动场所的不足。三是合理安排教师资源,把教学活动安排为校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部分,把课外活动作为校内教学的补充。

三、合理安排各功能室活动时间,丰富住校生的课外生活

我校住校学生有73人,大多数是边远山区学生和留守儿童。为了解决住校生的课余生活的枯燥,让住校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我们把每周一至四的下午5:20-6:00和周日下五4:00-6:00作为少年宫的活动时间。在活动时间里,由兴趣活动小组负责组织住校生开展活动。

四、由少年宫组织开展学校大型文体活动,展现少年宫的活动风采

今年五月底,我校由少年宫组织开展参加了全县的庆“六一”国学经典展演;六月少年宫又组织开展了《向雷锋学习,做阳光少年》――八松学区庆“六一”暨首届艺术节、儿童节画展等大型活动。通过组织活动,向家长和社会展现少年宫的风采,让家长重视孩子的特长发展和品德养成,让学生品味少年宫活动的成果,体验特长发展的喜悦。

五、延伸“金种子”工程,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们针对本乡七所村校,面对的都是农村孩子,活动场所少的现状,延伸和创新“金种子”工程。在创建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阵地、队伍、活动、制度等方面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克服了不少的困难,也有一些肤浅的感悟和体会:

(一)建立机制,强化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制度保证。我校乡村少年宫由校长直接担任主任,活动组织和后勤保障分别由学校副校长、教研室主任和总务主任负责,承担少年宫建设的规划、统筹和指导。重点保证少年宫开展活动的物资供应和安全保卫工作。少年宫制订了长短期建设规划、活动开展规划和资金使用规划、《乡村少年宫工作管理制度》、《乡村少年宫主任、副主任工作职责》、《外聘教师工作职责》以及各活动室管理制度等16种制度,从机制上保障了乡村少年宫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有序规划发展。为调动教师参与少年宫活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层层负责、全校参与”的工作局面,我校将少年宫工作情况纳入教师考评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以此鼓励教师全力参与少年宫的一切活动。

(二)目标明确,把握乡村校园少年宫建设的功能定位。我校乡村少年宫以“丰富住校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特长、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少年宫的建设目标,以实践性、趣味性、教育性、灵活性作为少年宫的活动目的,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功能,展现乡村少年宫教育多样性,为学生服务。一是把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作为校内教育的延续。少年宫充分利用放学后时间开展活动,保证学校教学内容与少年宫活动内容不相冲突。二是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学校利用家长会、开放日等时间邀请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走进少年宫,参与少年宫活动,零距离接触少年宫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组织的“六一活动”、“班级广播操赛”、“艺术节”、“小画家作品展”等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吸引了更多孩子参与少年宫活动。

篇4

一、目前本镇工程招投标工作存在问题

1、招标环节弊端重重。

一是工程总量不清。没有详细的工程结算单或施工合同进行招标。

二是规避工程总量。为了避免招标,人为把工程项分解到低于5万元以下。

三是信息不畅。

2、工程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工程顺序缺位。工程招投标前未经村两委班子集体讨论,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不根据规定程序进行操作。

二是项目监督不力。招标后,放任施工老板自行施工,不请党员或群众实施监督,造成工程质量差,变成豆腐渣工程。

三是随意变更预算。有的工程由于预算不详细、不精确,施工方就会向业主提出更改工程中的内容、施工材料、材料品牌、材料数量,增加工程量等要求。

3、资金管理不够规范。尤其在预算造价、造价审核、资金拨付、工程决结算等环节上都存在着一些漏洞。有的老板甚至在无详细清单、无证人、无合同的情况下,仅凭一张领条就领取工程款,尤其道路修理工程,是否施工都不清楚。

4、人为调整工程价格。

一是对有些项目压到低于成本价,使所有老板不愿做然后再与自己意向中的老板抬价。

二是在无人招标的情况下,又抬高工程价格,甚至按信息价或低于信息价,给意向老板施工。

5、“挂靠现象”普遍存在。外借施工企业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来参加招投标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工程往往因为被转让者信誉差,工程质量差等原因,导致群众意见较大,严重影响了招投标工作的形象和威望。

6、验收 计工程量。在实际验收时,只有老板和项目负责人进行丈量,为了个人目的,应计工程量,从而造成集体资金流失。

二、对策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镇在20xx年建立了统一招投标平台,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严把三关:主要是事前、事中和事后,具体做法是:

1、把好“事前”关,即抓好前期控制。

确保5万元以上、50万元的所有工程项目必须进入镇招投标平台。同时鼓励5万元以下的项目一并进入招投标平台。在前期准备工作中,一是抓“告知”。凡有小型工程项目建设,各村、各部门首先必须填写《工程项目建设申请书》,报镇纪委及镇招标采购交易管理办公室。二是抓“程序”。特别是对于村组织实施的工程项目,必须由村班子集体讨论,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三是抓“上报”。对实施的工程项目,各村必须上报村级重大事项申报表批准后提出小型工程招标申请,由主管部门、招采办审核,镇长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2、把好“事中”关,即抓好中期控制。主要是规范操作程序,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一是招标信息到位。对于每个工程项目原则上采取公开招标,通过县招管委小型工程招标平台和镇政府、涉及行政村的公告栏等张贴招标公告,招标信息,公告时间不少于3天,期间由镇招采办编制工程项目招标文件。

二是注重平台阳光操作。对于办公楼、厂房等土建项目必须提供施工图,由村委托相应资质的人员编制工程量清单,经镇招采办相应执业资格人员进行审核,或者镇招采办帮助村编制工程量清单,分发给各投标人,从而在统一招标平台上阳光操作。

三是严格招标操作规程。自招标文件发售至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合同估算在20万以上不少于10天,其他项目不少于5天。开标会议在镇人大、纪委、联村、村财务监督组长的监督下,由招标人主持,各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和投标保证金提交后,由业主和全体监督人员共同制定项目最高限价,根据招标文件拟定的评标方法,向招标人推荐1-3名中标候选人,并在政务、村务公开栏张贴预中标公示,公示结束后招标人确定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如有法定原因的招标人依序确定其他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招标人在确定中标人后7日内发出中标通知书,并报镇招采办备案。

3、把好“事后”关,即抓好后期控制。要保证工程项目的高质量,就必须加强监督,小型工程项目也如此。为此,干窑镇建立了工程监理、镇村干部、群众代表“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督体系。

一是工程监理监督到位。对于每项小型工程项目的实施,均聘请监理单位,从专业的角度加强监督管 理。工程监理人员与镇招采办人员负责指导群众如何看懂施工图,在施工中督促施工队伍按图施工。

二是镇村干部监督到位。镇招采办经常下工地抽查工程施工质量,发现问题用相机留下影像,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整顿。镇招采办还每年邀请县、镇人大、党代表对全镇项目建设进行执法检查二次,监督全镇工程建设的质量。每个小型工程项目还均有一名所在村的村干部负责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三是群众代表监督到位。每个工程项目选派老党员或老干部作为群众代表参与工程的质量监督和建设管理。村选择两位老党员或老干部配合业主代表和专业监理人员,两位老同志一位在浇筑现场,一位在搅拌现场,浇筑现场老同志用“一、一、二”方法进行监工,即:一根绳、一把尺、二块砖头,保证各分项工程的厚度。同时,监督施工人员浇捣混凝土时的振动程度,确保各项工程的密实度、平整度。搅拌现场老同志还监督好搅拌原材料的用量,在每天施工结束时,清点水泥袋数量。对于房屋建筑工程,发给老党员一张钢筋理论重量表和线锤,要求对承包人进场钢材分批抽查钢筋每米重量,确保钢筋截面积,用线锤确保垂直构件的垂直性。

三、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镇依托村务监督小组和村纪检小组,通过培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监督。

1、营造“要监督”的氛围

(1)延伸网络。根据目前村级廉政监督的需求,我镇建立了立体式监督网络,各村已建立了一些党外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下设四个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建设工程项目监督小组、重大村务决策监督小组),党内成立了纪检小组,从而形成了党内外监督并重的体系。

(2)配强力量。我们确定村纪检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设组长1人,由村支部副书记或委员担任,其他成员从非村干部的党员中选择政治觉悟高、思想作风正、工作能力强、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的老党员或从村班子离任的党员和优秀中青年党员中产生,其他现职村干部不再进入纪检小组。村务监督委员会一般由5人组成(其中一名成员与纪检小组成员交叉兼职),设主任一人,并根据不同的侧重点,下设村务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建设工程项目监督小组、重大村务决策监督小组四个组,每个小组由2人组成,设组长1人。监督委员会主任和其他成员分别兼任四个小组的组长和组员,实行交叉任职。今年我们又利用村换届之际,配强了二个组织的力量,把政治素质好、政策法律意识强、热情为村民服务、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敢于监督、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村民充实到队伍中。

(3)安排场所。我们在各村都落实办公场地和活动场所,统一制作了门牌、印章、上岗证,督促村落实了工作经费。同时,我们还要求党员干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村纪检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对于阻挠正常工作或打击报复相关成员的,将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

(4)落实待遇。为了鼓励监督小组人员的积极性,镇纪委要求各村对各小组人员除了发放误工补贴外,镇纪委也出台了考核办法,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在年终进行考核奖励。

2、提升“能监督”的能力

(1)抓学习培训。近年来,镇党委高度重视监督队伍的建设,构建起以镇党校为主体的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二个组织的定期培训制度和会议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监督组织培训落到实处,不断提高监督队伍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使监督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监督效果更具水平,为村级班子的廉洁程度更上一个新台阶,也保证我镇农村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2)重工作交流。为加强我镇的各村二各组织的作用发挥的平衡性,镇纪委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针对各村存在的问题,共同筹谋划策,共同探讨好的工作经验,一推进村级党风廉政建设。

(3)明职责职权。没有制约的权利必将产生腐败,基层组织也不例外。为此,我镇对各行政村下设的村务监督小组,村经济合作社监督小组等赋予了实实在在的权利,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同时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做到不越权或滥用权利,村党支部、村民委也对其架空权利。

(4)评先进表彰。年底,镇纪委将对村纪检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进行检查、测评和考核,建立实绩档案,年终评选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列入镇对村级全年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

篇5

论文导读:根据农村用水及投资规模特点,通过对传统水处理构筑物的改进,特别是对重力无阀滤池的改造,克服了原重力无阀滤池投资大、单池过滤面积小、配水不均匀、冲洗频繁且不彻底等缺点,寻找了一种适用农村乡镇中小型水厂的处理工艺和设计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结果表明:该给水处理工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维护方便、出水水质良好、运行稳定、投资小且运行费用低的特点,为农村小型水厂的设计和改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型水厂,设计,工程实践

 

 

图1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Fig. 1 Flow chart of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篇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马站市实施的推进城乡绿化和村庄绿化,建设绿色家园活动已经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搞好绿色家园建设,就必须克服过去的那些不足和缺点,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夯实目标任务,抓好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最后实现整体推进,才能确保绿色家园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顺利开展,造福马站人民。

1 抓好三个结合,整体协调推动

绿色家园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生态工程,要立足长远、统筹考虑、协调推进。重点要抓好三方面的结合:

(1)要与农村道路硬化相结合。农村道路的硬化不仅能解决群众行路难、交通运输问题,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硬化道路长期稳定,有利于造林绿成成果保存。而未硬化的道路往往会因拓宽改造而严重影响造林绿化成果。所以各村居绿色家园建设要优先在已经实施了道路硬化的村庄进行,做到一次成型,提升村庄美化档次,改善村庄面貌。但对还未进行道路硬化的地方,在实施绿色家园建设过程中,也要统一规划,为以后道路硬化留下空间。

(2)与街院净化相结合。街院净化是文明生活的重要标志。各村居应当把绿色家园建设与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同步抓,对建设的村庄制订统一的卫生标准,提出室内户外、家庭院落、巷道街道、村庄周围清洁卫生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要建立街院净化责任制,把维护环境卫生的责任落实到一家一户,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的老大难问题。

(3)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在绿色家园建设中,要充分考虑选择树种的经济效益,建设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把绿色家园建设当作一项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抓实抓好。

2 创新机制,落实产权

绿色家园建设项目主要涉及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利益问题,和农民的利益拉得越近,农民就越有积极性。因此,在绿色家园建设中,必须坚持物质利益原则,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栽植林木的所有权真正统一起来,明晰产权,做到一订几十年长期不变,全面落实“谁栽、谁有、谁受益”的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绿色家园建设的积极性。

3 分类实施,因地制宜

由于苍南县行政村的现有绿化水平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现状,分类实施,因地制宜。

(1)有效实施局部改造。对绝大多数村,“创建”工作的着重点应放在结合现有条件,进行局部改造上。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建设成本,而且可以使村庄原有的特色更加明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那些具有爱绿、植绿、护绿的优良传统,绿化基础好,古树名木或有科研、观赏、经济等多方面价值的现存树木较多的村庄,把工作重点放在保护上,给现存的古树名木或有保护价值的其它树木建立档案,结合村庄美化的需要建立美观实用的护栏,落实管护责任人。同时,选择类似的树种,采取相同的种植风格,小范围进行必要的补充绿化,尽量保持村庄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特色,把村庄建成一个小型保护区。对那些绿化基础不是很好的村庄,村中隙地和农户房前屋后,很少植树或者种植的是一些没有经济价值、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或灌木的村屯林,进行改造,更新乡土杂树。对那些经济较为发达,村中建筑密度高,庭院面积小的城边村或有类似条件的其它村庄,在绿化时以美化为主,主要种植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木和花卉,形成一户一景,移步换景的乡村小花园景观。对村中隙地较多的村庄则结合当地的种植传统和市场优势,把村屯林改造为小果园、小林园、小苗圃、小花园、小药材园,既发展了庭院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绿化美化作用,一举多得。

(2)有效推进结构调整。要把绿化规划与村居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在绿化规划上,要根据本村居的实际情况,坚持生物多样化,以乔灌为主、实行乔、灌、花、藤相结合,注重色彩搭配,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观叶、观花、观景相结合,既要绿化,又要美化、香化、净化。在树种选择上,要做到适地适树。不要盲目祟拜外来树种。有些村可以利用靠近城区、旅游景点,有一定的自然条件或旅游休闲资源的优势,结合村庄林改造,对村庄进行全方位的包装,把村庄建设成既保持乡村生活情趣,又具有现代生活和娱乐设施的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地。使农民由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主要从事旅游接待、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成为产业工人。

(3)慎重开展整体重建。对于新规划的新村或移民搬迁点,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按照“园林下乡、景观进村”的绿化思路,参照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标准,实现道路林带化、活动场所公园化、房前屋后花园化的标准,将这些村建成高品味的园林新村,使之成为推动马站绿色家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建设园林化小城镇(村居所在地),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纽带,小城镇绿化应当是由城市向农村的过渡模式。园林化村居绿化,要紧紧围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创建绿色文化来进行。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防护林为屏障,以绿化、美化为中心,以风景小品为点缀,乔、灌、花、草有机结合,形成城乡交融、浑然一体,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村居绿化格局。而马站的村居一般情况下,只有一条主街道,而且大多是由市、乡主干公路穿街而过,街道较多的村居为数不多。街道两边多为农户宅基地改造而成的门面房,街道只是比较其他路段较为宽阔。因此在进行村居街道绿化时,必须因地制宜,充公考虑到街道农民的利益,行道树应选用优质乡土树种(市、乡树)或经济树种,人行道上应规划出绿化带,选择黄杨、小叶女贞、红叶小秦等组成图案花坛,适当配置一定的花灌木(市、乡花),形成多层次绿化、四季常青、鲜花满目的新格局,做到一个小城镇一个特色。

篇7

Discussion Xiji County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Project Effects and Problems

Xiao Qing-hui

(Xiji County Fort Su Shuili workstationXijiNingxia756299)

【Abstract】Over the years, the strong support of all levels of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care and business departments, water-saving irrigation work in Xiji County has achieved some success, but with the goal of building water-saving society, there are still significant gap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Water-saving irrigation;Performanc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1. 基本情况

(1)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处温带半干旱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5.9℃;平均降雨量为420mm,水面蒸发量在860,干旱指数为2.0。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不仅有丰枯交替的特点,而且存在连续偏枯的情况。

(2)自2008年以来,西吉县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立足于县情、水情,积极探索节水工作,并确定“以水定发展、以水定规模”的思路,按照水土资源匹配状况,以灌区为单元,围绕“耕地灌溉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管理科学化”,因地制宜地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建设标准型、高效型、规模性、节水型灌区。工程节水方面,以灌区改造、重点县建设和规模化节水灌溉示项目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管理节水方面,重点强化工程管理措施,建立和完善节水管理体制和机制,深化水价改革,以水权为核心,强化配水的控制与调节,推广应用综合节水技术。大力普及节水灌溉,重点推广喷灌、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有效提升了节水灌溉层次和水平。

2. 节水灌溉项目建成情况及运行效果

2.1节水灌溉项目完成情况。

西吉县总耕地面积11.63万hm2,设计灌溉面积1.35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2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27万hm2。高效节水灌溉面0.95万hm2,其中管灌0.61万hm2,微灌0.23万hm2,喷灌0.08万hm2。

2.2工程效益。

(1)一是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劳动效率,从而节约了当地的青壮劳动力。节水灌溉与传统大水漫灌方式相比较,户均可节约1/4的劳动力,富余劳动力可转向劳务产业,发展和壮大劳务经济。

(2)二是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当地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为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便利的水利条件。以节水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压减高耗水作物和低效益作物,提高了西芹、胡萝卜等特色农业的种植比例,使项目区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三是节水工程大大提高了田间水的利用率,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田间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75%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状年的0.61提高至0.8,改用管道输水后,输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5,通过推广小畦灌溉、田间节水等技术,田间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7达到0.9以上。库井结合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2提高到0.72。

3. 主要经验与做法

3.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在全县的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前,县上成立了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明确任务,签订责任书,建立了奖罚分明的工作制度。

3.2结合实际,抓好前期规划。

根据县内的特殊情况,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区发展、逐步实施”的原则,编制了《西吉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年》,根据“以水谋发展、以水定规模”的思路,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水浇地,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

3.3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提高效益。

大力实施库井灌区节水改造,优先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最急需,群众要求最迫切,施工条件好、投资少、见效大的项目,充分利用中央小农水资金,并整合各类支农涉水资金,集中投入、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特别是通过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基本完成了县域内重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改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溉体系,灌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3.4加强建设管理,提高建设标准。

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的“四制”要求,严把工程质量关,提高建设标准。

3.5强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管理机制的建立。

一是切实做好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工作。在项目区引导农民组建用水户协会,做到完成一处项目,建成一处农民用水户协会,实现工程管护的良性运行。二是深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流转。对小型水利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防汛抗旱、综合经营、工程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缺位、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节水灌溉工程资金落实难度大。

在全县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县级配套资金,由于西吉县属于贫困山区,群众经济基础薄弱,人均收入低下,地方配套资金落实难度大,影响了节水灌溉工程的健康发展。

4.2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低,节水意识不强。

节水灌溉工程在运行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低,责任心不强,没能很好地按照设计要求的灌溉方式灌溉,该轮灌的不按轮灌组逐次轮灌,而是干支管不分全部采用续灌的方式灌溉,结果会导致全灌区灌溉水量中足,一次灌水时间延长,从而影响作物生长期需水要求。有些灌区由于管理人员节水意识低,虽然田间布设了节水管道,但在灌水中仍然采用粗放的方式漫灌,导致水资源白白浪费。

4.3运行管护费用收缴难度较大,工程效益难以发挥。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护维修费用由受益村农民用水者协会承担,通过节水灌溉达到了增收的目的,但维修养护经费又占用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农民又不愿承担,从而致使管护维修不到位,使得大部分工程无法达到其应有的使用寿命,效益难以充分的发挥。

5. 对策与措施

(1)一是县上应组织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使项目工程的建设程序、管理体制、验收方式、质量保证制度化;制定完善考核奖励办法,并适当安排前期工作经费和奖励专项资金与项目建设挂钩,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实施“以奖代补”。

(2)二要实行以奖代补措施,鼓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县级财政建立长效投入机制,设立农田水利基金,采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政策性扶持引导措施,使得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稳步发展。

(3)三要结合土地流转,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的村组,引进资金实力好的企业或个人,投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经营期限、投入后形成的产权、期满产权归属、经营期间的权利保障等方面进行试点,总结经验与教训,形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资金投入多元化模式。

(4)四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包括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验收管理办法等,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

(5)五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进度的有效控制,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篇8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49-01

根据十报告精神,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而中小城镇又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部分,为适应城市化的推进趋势,中小城镇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小城镇和大中城市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进程[1]。

1 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城镇处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不断加快,很多地区主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及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中小城镇规划管理比较落后,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规划建设管理和城镇目前建设的需求,跟不上全国大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建设规划理念,对于城镇规划及管理的投资比较少,致使目前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及经济发展出现瓶颈,亟需寻求适合中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紧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2-3]。

2 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不少地区也逐步面临发展瓶颈,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2.1 规划缺乏科学性

中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于城镇建设需要,城镇的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没有科学有效地进行分区规划,中小城镇的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功能少,服务设施的布局及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的规划没有长远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2.2 经济发展模式落后

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落后,产业结构老化,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如果不能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进入低碳环保的发展阶段,将很难跟得上新型城镇什的发展速度。

2.3 规划的综合功能不配套

中小城镇在规划中不能很好地结合本地区的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而是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因而出现城镇规划中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镇设施现象。中小城镇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中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

2.4 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

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权力有限,以规划部门的权限不可能改变城市的不合理建设。在中小城镇中,规划管理人才数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2.5 居民生活无保障

随着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城镇慢慢形成半成品的城镇化,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完善,就业没有保障。

3 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对策

在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导向下,中小城镇应充分把握国家政策和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的规划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5-6]。

3.1 树立科学规划的理念

科学的城镇规划是中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根据自身的资源、产业和人口布局,找准城镇规划的定位,充分利用城镇的自然资源及人文优势,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功能,注重实用原则,多方案规划,规划方案应具有超前性、科学性,打造符合自身产业文化发展的城镇。

3.2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改善民生,应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共同发展。不断完善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等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城镇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优质、方便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3.3 倡导节约发展模式

建立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体系。坚持走新型节约化道路,依托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变目前重速度、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政策作出改革和调整,才可能实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4 加强规划建设管理

中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是以科学的规划建设为基础,另一方面,合理的规划管理是关键,一个城镇的规划建设及经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管理和法律来监督实施。应利用管理及法律手段来监督城镇规划建设的严格实施,同时处理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案件,确保城镇规划建设的严格实施。

3.5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国家应制定一些帮扶中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政策,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促进城镇居民就业,在城镇化的发展当中,让中小城镇居民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生活质量。

4 结语

面对新型城镇导向下的中小城镇的规划建设,重要的是因地适宜,不能盲目求发展,关键点是发挥中小城镇的地区优势,统筹兼顾,既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地利用当地环境资源,以达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刘慧彦,杨军.浅谈北方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242.

[2] 张车琼.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的生态规划――以宁城县生态规划为例[J].建设科技,2011(14):76-77.

[3] 芩迪,周剑云.新型城镇化导向下中小城镇规划探析[J].城镇规划,2012(4):36-41.

篇9

一、坚持“四高标准”,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和扩张

××镇作为一个农业镇,工业基础薄弱,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要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就农业抓农业肯定不行,引进大企业的可能性也小,怎么办?镇党委、政府经过思索,决定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强镇利民、寻求新的经济支撑的第一要务来抓,作为农村经济起飞的载体来抓。于是,“城建兴镇”战略便成为镇党委、政府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在整个场镇建设过程中,他们坚持以“四高”为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一是高起点规划。按照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对整个场镇进行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的规划。突出规划的科学性、综合性、超前性、效益性和可行性。始终着眼发展,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做到既保证阶段目标的实现,又不改变规划或降低标准。为了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镇党委、政府还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到重庆、泸州、宜宾等地参观学习,为场镇规划布局提供超前的思维构想和有力的科学依据。二是高水平设计。先后邀请重庆市建筑学院、××市设计室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现场设计,在立意上突出新、特、美、实用,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择优选样后再付诸实施。今年新建、改建竣工的幢楼房,都注重了立面造型新颖美观、色调搭配适宜和谐、功能结构合理完善,改变了以往规划设计中“一般化、一溜齐、一个样”的现象。三是高投入建设。仅今年月,全镇共投入万元资金加快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在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上做文章。硬化场镇道路平方米,修下水道米,新装路灯盏,新建花坛个,新增绿化带平方米,全面改造了水电、通讯、电视及排污系统;大力加快“四个一”工程建设进程,总投资万元修建的一个中心广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汽车站、一个垃圾处理场,预计明年初可以全部竣工。四是高标准把关。集体和私人的建筑工程,均发包给建设水平高、完成质量好、社会信誉佳、具有资质的建筑单位和能工巧匠修建。镇党委、政府组织国土、建设等有关单位现场监督,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并严格把好验收关。

二、立足“四个到位”,着力提升小城镇质量和水平

一是领导到位。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充分认识到搞好小城镇建设,对于加速商品流通、开发利用本地资源、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度重视场镇建设工作,牢固树立起“抓场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把场镇建设和发展工业、农业摆到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成立了小城镇建设工作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副组长,建设、工商等乡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征地、规划、设计、建设。为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又将各项工程和建设任务具体分解到每一位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并与其工资、奖金挂钩,逗硬奖惩。

二是宣传到位。镇党委、政府响亮地提出了“××是我家,城镇靠大家” ,“创建文明场镇就是抓经济发展”,“热爱××,建设××”等口号,号召全镇人民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创造优美的场镇环境;组织居民学习《城镇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文明常识,加强“三德”和“三个主义”教育,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中普遍形成了一种勤奋创业、爱镇爱家,有利于加快场镇建设的思想舆论氛围,加深了人们对推进小城镇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三是资金到位。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在投入。镇党委、政府充分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把场镇作为商品来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大力吸引外资投入参与小城镇开发,因地制宜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吸农、加速发展”的路子。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统征统管,并着力建立场镇资本的生成机制,以政策性投入和生产要素投入为主,选择让开发商能够赚钱的项目,使无利变有利,资源变资金,让土地在流动中升值。今年月,新增建设面积万余平方米,总投资达万元,全部属个人投资。今年城镇建设收益约万元,除拿出万元用于合金会个人股金兑付之外,其余全部用于场镇建设再投入。

四是管理到位。镇上成立了专门的场镇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了考核管理制度,派出所、建设、工商、税务等相关单位齐抓共管,整治环境卫生、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效果突出。镇上购置了垃圾车,聘请了保洁工,对垃圾实行定时清运,街道随时保洁。对“乱摆、乱放、乱建、乱倒、乱停、乱贴”等现象进行坚决整治,实行“四归”,即坐商归店、行商归市、车辆归点、广告归栏。切实加强对各类市场的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反对欺诈暴利,要求经营者明码实价、亮证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在各行业中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在居民中开展争做文明镇民活动,居民的思想素质、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法律观念、道德观念明显增强。形成了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和睦友善、尊老爱幼的良好社风。

三、注重“四个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突出特色经济。在小城镇建设中,××镇党委、政府立足镇域经济特点,着重抓了农副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确立了蔬菜、水果、竹木、畜禽四大支柱产业。各种轻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通过市场源源不断销往外地,特产“仁”字豆腐干更是远销××市、州、州等大中城市。随着场镇建设发展,基础设施和功能的日益完善,××镇还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场镇从事二、三产业。几年来,全镇就地安置剩余劳动力余人,小城镇的发展为农民致富开启了希望之门。村民周××搞养殖业,投资余万元养蛋鸡万余只,年收入达万余元;朝阳村⒐社蔬菜种植形成规模产业,今年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将增加元。市场的吸收,利益的驱使,政策的开放,使农民不再囿于有限的土地,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纷纷告别以往传统农业单一、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进城入镇,建房经商,自觉走上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路。

篇10

引 言

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建设,对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积极的意义。尤其在农村商品流向市场这一当面,只有加快现代物流,逐渐形成规模化的市场体系,才能真正促进农产品销售量,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一、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概念及建设意义

(一)商品流通市场

自然经济中,生产与交换是产品再生产过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商品的生产与交换则衍生出一种新的概念,就是商业[1]。商业指的是专门从事以产品换取货币的营利活动。而商品流通正是随商品这一概念的出现的一种产品转移活动,因为商品如果要进行跨区域交易时,商品就要从生产区域转移到销售区域,这样商品流通市场就产生了,在商品流通市场中,不仅包括了用于交易的产品转移,还包括用于购买商品的资金转移。

在整个商品流通市场中,包含了多种产业,如运输业、仓储业、零售业、通讯业、饮食业等,这些从商品流通市场扩散出的商业形式,促使商品流通市场的产品能够顺利完成交易与运输。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商品流通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建设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国家提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这一庞大工程的提出,拉开了现代农村经济市场的建设大幕,以新农村为主题的商品流通市场不断形成并发展起来,这极大的加快了农产品的交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农民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对现代新农村及小康社会的建设均有巨大的帮助。

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加快了农民的资本周转与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使农村经济从以往的粗放型、低效率逐渐向精细化、高效率的方向变化,使农村经济在新时期迸发出新的活力,逐渐追赶城市经济。此外,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建设该改变了农民的购物与消费方式,通过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使农民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二、通过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建设来缩小城乡差距

(一)规划好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建设体系

一个好的商品流通市场,必须具备完善的商业体系,使农民能够安全便捷的进行消费。因此,在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建设上,一定要充分考量我国城镇化的建成,创新商品流通市场的消费模式,从缩小城乡差距出发,解决城乡经济与农村经济解决差异造成的商品流通效率低下的问题[2]。具体措施上:(1)将城市商品流通市场中比较完善的消费品输入到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并降低流通过程中的各项费用,缩小成效差距;(2)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不断优化与改革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通过美化商品包装、农产品精加工,使城市居民能够安全消费,提升购买力;(3)商品流通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距离产品生产地较近的优势,以大量收购农副产品的方式,给予农民更多的生产鼓励,然后通过企业的精加工,实现农产品向城市商品市场的流通。

(二)加大改革力度,使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迸发新的活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农民进入到城市中,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土地流转、资金流转等问题加剧[3]。因此在市场化经济的推动下,要做好农村土地的合理配置,使新时期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迸发新的活力。具体可以实现建立农村公社,以连锁经营与股份制的方式,形成统一生产、配送与经营的方式,形成村级或者乡镇级销售网点。

此外,在网点的布局上,要赢不断优化与改善农村生产环境,逐渐形成集采购、配送与一体的网络。在这一举措上,政府一定要加大投入,并进行政策上的鼓励,通过整合农产品资源,形成集中销售的方式,形成连锁超市,使农民的消费需求以及销售需求得到满足,并且通过引入市场化的规范管理策略,实现商品市场的有序竞争,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农村连锁商业,刺激农村消费

应加快农产品商业连锁经营的建设脚步,使农民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能够流入市场中,促进农产品的消费,拉动农村经济。此外,为了丰富农民的生活需求,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知名度较大的连锁公司,在农村建立连锁商店,通过统一的采购、经营、管理与配送,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刺激农民的消费,实现城乡双向互赢。政府还应扩大农村公用设施的投资,营造良好的新农村环境,为农民搭建一个安全、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逐渐缩小城乡差异。

(四)加快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

全面加快农村流通网络的建设步伐,能够加快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与转型。在农村物流速度加快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将网络购物引入到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中,在此基础上,做好线下商贸、邮政等企业对农村的服务力度,加快完善农产品的网络流通体系。比如开设专门用于农产品销售的网站与网络连锁商店,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并通过网络提供价格低廉、品种多样、选购方便的商品,吸引农民消费,满足当前农民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

结 语

总之,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式下,加快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城乡商品流通市场的双向互动,改革农村现有的商品流通模式、生产方式,能够真正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现代新农村与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篇11

1场地要素及微气候舒适度调研分析

1.1场地要素调研分析董坪村坐落在高山与河流之间的台地上,台地东面是湔江河,台地西面和北面是高山,南面是狭长山谷。董坪村内无机动车道,只有人行泥路。受地震影响,大部分建筑倒塌。土壤较贫瘠,不太适宜农业种植。受地形影响,降水不均。董坪村大部分植物分布在旅游区周围及山坡、河滩,如林木、果木、灌木、草本植物、湿生植物、农作物等,丰富的植被为生态景观规划提供低成本资源。

1.2场地微气候舒适度评价2008年10月起在当地建立监测户外气象参数的站点,选取12个点进行为期1年的观测其微气候气象参数,采用WBGT指数和TS指数量化评价其气候舒适度[3]。同时,对董坪村利益相关者进行热舒适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春秋季是董坪村最适宜的季节,冬季TS指数平均为1.79℃,表明在适应环境的着衣习惯下,户外舒适度是适宜的[4],但高龄老年人和部分游客觉得冷。夏季户外湿度极高,风速小,无风频率大,WBGT平均值为34℃,极端最高值为36.7℃,体感很热,非常不适宜开展旅游活动。因此,董坪村户外微气候舒适度的改善主要是通过改善风环境,夏季规划风道,将凉风引入场地,通风降温除湿。冬季则规划风障,阻挡冷风。

2景观规划上述分析表明,乡村生态旅游景观需具备生态安全性、文化本真性、景观美感性、环境舒适性的要求。董坪村生态旅游景观主要规划设计三类。

2.1农业生态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包括农业生产景观和乡村居民点景观。农业生产景观规划: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和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项目——药材基地和水果基地。保留原有粮食生产基地。乡村居民点景观:规划建设“舒适、健康、高效、文明”的乡村生态社区。即:保留或恢复传统林盘,建设较完善的院落生态体系,农房一层变两层,保护节约耕地及林地。建筑景观突出穿斗、高出檐、灰砖青瓦等四川民居建筑特点,保留地方特色。增加活动场地和文化站等社区公共文娱设施,保留传统乡村生活特色。

2.2雨水收集利用景观构建“水—院落—乡间道—群聚空间”的景观格局。水基质环绕整个村落,穿梭于房前屋后,同时在下游形成生态湿地,作为雨水净化和村落生态服务、游憩服务的重要节点,营造川西水乡风情。收集的途径为屋面路面和绿地。由此,沿建筑物规划雨水沟,沿道路和绿地规划生态明水渠,下游规划生态小湿地,湿地中种植当地的香蒲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沉淀、分解。由雨水沟、明水渠和生态小湿地构成董坪村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2.3户外微气候改善景观董坪村户外微气候舒适度改善主要是通过改善风环境,夏季降温除湿,冬季防风保温[3]。因此,运用建筑景观和植物景观改善户外微气候舒适度。建筑景观[5]:结合当地主导风向,建筑采取斜列式和错列式南偏东布局,形成通风道,利于夏季通风,冬季则成为西北风的风障。植物景观[6]:运用本土植物,建立村落层次、院落层次和住宅层次的具有夏季导风遮阴、冬季防风功能的三级乡村植物景观体系。夏季将凉爽的河谷风引入场地,冬季则阻挡寒冷的北风。由此,改善户外微气候舒适度,创造交往空间,刺激户外活动[7]。道路景观:规划一条宽7米的乡村道沿西南—东北向穿越村落,是董坪村的主道,与场地外道路相连;规划建设3~4米的碎石路连接院落与乡村道,院落内入户道为1~2米宽的石板路。沿道路种植植物,形成风道或风障。

3规划建设成效经过规划建设,董坪村生态旅游景观初见成效。2011年6月~2012年6月,项目组成员重返董坪村,为期1年考察农业生态景观、雨水收集利用景观和环境微气候舒适度。第一,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村落层次、院落层次和住宅层次的三级植物景观体系,初步形成传统川西特色林盘(图2)。保留了传统农作物种植,建立药材基地,进行药材种植(图3)。高出檐、灰砖青瓦建筑组合成川西特色的院落,院落中进行蔬菜、经济作物或果木种植(图4)。建成景观初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形成有别于城市的传统乡村景观。第二,雨水收集利用初见成效。屋檐下的雨水沟、环绕院落的明水渠和生态小湿地形成雨水回收利用体系(图5),雨水收集方便村民生产生活,调节场地微气候。第三,董坪村微气候舒适度得到改善。通过水系和植物体系建设,董坪村微气候舒适度得到初步改善。由于植物遮挡太阳辐射并形成风道,董坪村夏季太阳平均辐射照度由800W/m2降为450W/m2,平均风速由0.5m/s增加到1.0m/s。植物和水系影响,平均气温由29℃降为27℃。因此,夏季WBGT均值由34℃降为29.5℃,与舒适度指标27℃[8]相差2.5℃。冬季,植物落叶使场地接受阳光,常绿植物构成的风障阻挡冷风,平均温度由5.1℃上升到7.5℃,平均太阳辐射照度由84W/m2上升到120W/m2,由此TS均值上升到2.13℃,达到冬季舒适标准[2]。

讨论和结论

乡村旅游中规划建设乡村生态景观是低成本的可行环保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以下技术策略与方法值得借鉴和思考。

1规划前注重场地调研一是调研乡村生态旅游的利益主体,特别是当地居民,了解其需求。生态旅游作为促进社区和谐的途径之一,原因之一是其提高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增强自信心和社会凝聚力及土地权[9]。调研当地居民需求的目的是规划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误农时,不废农景,保障居民沿袭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及参与生态旅游的权利。二是调研开发场地的地形、微气候、土壤、道路、水体等景观要素,结合这些要素规划建设生态旅游景观。

篇1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41-03

自1984年,阿勒泰地区实施“以工代赈”工作以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贫困地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适应扶贫开发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于2015年6―7月赴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吉木乃县)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了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乡村道路等项目建设情况,深入了解取得经验、面临困难挑战,为今后以工代赈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建设总体情况

(一)建设规划情况

“十二五”时期,阿勒泰地区规划实施项目47项,总投资13 21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13 045万元,地方配套171万元。规划建设:改造中低产田0.9万亩;控制和改善灌溉面积4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75万亩,修建引水及排碱渠2公里,渠道防渗145.9公里,配套建筑物33座;修建乡村道路10公里,改良天然草场0.75万亩,建设牲畜棚圈65座,小流域治理面积6平方公里。

(二)规划实施情况

“十二五”以来,阿勒泰地区共安排以工代赈项目52个(其中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38个,以工代赈示范项目14个);完成工程总投资16 18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项目资金16 110万元);发放劳务报酬1 137.5万元。其中:“十二五”时期,青河县完成以工代赈项目24个(其中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17个,以工代赈示范项目7个);完成扬水站3座,龙口1座,溢流堰2座,清理河道2公里,渠道防渗74.743km,高效节水工程41 466亩,牧道12公里,引水廓道2公里,土地平整500亩;完成工程总投资8 99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项目资金8 943万元);发放劳务报酬637.5万元。“十二五”时期,吉木乃县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的建设,改扩建防渗渠65.147公里,水工建筑物46座,暖圈65座,建设饲草料地0.5万亩,建设基本农田0.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6万亩,覆盖全县各乡镇,受益贫困户达0.39万户1.55万人。

二、项目建设成效

“十二五”以来,以工代赈以示范村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的思路,建起一批高规格、高质量、高效益的示范工程,为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典型引路、辐射带动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以工代赈项目从大多数群众愿望出发,从各地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建设了交通、水利、畜牧等一批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阿勒泰地区完成扬水站3座,龙口1座,溢流堰2座,清理河道2公里,渠道防渗74.743km,高效节水工程41 466亩,牧道12公里,引水廓道2公里,土地平整500亩全面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基本解决了项目区贫困群众出行难、运输难、饮水难、灌溉难和生存难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

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饲草基地等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时期,阿勒泰地区完成基本农田0.6万亩,新建、改扩建引水干渠72.147公里,建设滴管1.273万亩,管输4.3219公里,饲草料基地0.54万亩,棚圈65座,降低牲畜的死亡率,提高了牧民的养殖收入,保障了生产安全,增加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了现代农牧业发展。

(三)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

通过项目实施促进了乡村集约节约用地、美化村容村貌,乡村道路条件得到改善,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同时,引导农牧民形成文明乡风,促进文化素质技能提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建设文明家园建设,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四)农牧业实现增产增收

通过项目实施促进了农牧民增产增收,截至2014年,阿勒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 404元,比2010年的5 138元增长14.5%,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提高了就业能力脱贫致富,对当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有积极的影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研组在青河县、吉木乃县等贫困县以工代赈项目调研,重点对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状况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调研组认为,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成效显著,农田水利等设施得到较大改善,“行路难”“饮水难”“致富难”得到较好解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产条件显著改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牧民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可喜转变。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项目实施效果,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让以工代赈工程真正造福于贫困农牧民。

(一)脱贫致富难度大

阿勒泰地区贫困人口众多,到2014年底,全疆扶贫标准线以下的贫困人口329万人,占农牧民总人数的31%,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1/3。阿勒泰地区贫困人口分布区域广,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山区,自然资源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仍,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仍然落后,社会民生事业滞后,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语言不通、劳动技能差,就业能力低,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难度大,获取就业岗位的机会有限,转移就业困难,实现增收难度大,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经过数年投资建设,阿勒泰地区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为:农村交通不发达,农村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仍有部分乡村未通公路,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的任务还很艰巨;水利设施基础较差,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缺少重大项目的支撑带动,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主要致贫原因。

(三)资金规模不足

近年来,以工代赈作为有效扶贫方式,国家项目资金总规模没有大幅增加,始终保持40亿元,自治区自2011年国家财政预算内资金由2.12亿增加为2014年的2.27亿元,年均增长2.3%,增长较为缓慢。从阿勒泰地区贫困情况看,要从根本上改善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需要安排较大投资集中治理、建设和开发。由于贫困县多处于偏远地区,建设成本较高,同时受市场因素影响,主要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建设所需水泥、砂石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和人员工资大幅上涨,如青河县近三年来,砂石价格上涨了约50%,人员工资平均增长约50%,水泥平均价已经达到540元/吨,仅此一项造成工程建设成本增加25%,建设成本大幅增加影响了项目顺利实施和扶贫开发效益。

(四)建设标准偏低

阿勒泰地区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南疆四地州、北疆高寒山区,在这些区域安排实施基本农田、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条件差,单位工程造价实际都比国家以工代赈补助标准高出许多,致使项目建设困难较大,工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工程效益受到影响。

(五)建设内容较窄

从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看,国家规定以工代赈的六类建设内容对于改善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实践看,这六类建设内容较窄,满足不了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需要,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事业建设、产业类等发展需要,对促进贫困农牧民生活改善、增收致富仍有较大局限。

(六)项目覆盖面不广

以工代赈项目未能覆盖非国贫县贫困人口,非国贫县贫困人口能够获得的帮助微乎其微。目前,国家以工代赈项目只扶持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而事实上,阿勒泰地区较多县乡贫困人口众多,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较差,急需用以工代赈扶贫方式帮助其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拓宽建设内容范围、扩大项目覆盖面,实现精准扶贫

拓宽以工代赈建设内容,在原有六大建设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范围,加大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明显的项目建设,以对农牧民生产生活及地方经济发展较大的项目为重点,着力提高区域“造血功能”,围绕贫困乡村水、路、土地改良等重点薄弱环节,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兼顾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治理、农田小水利、防护林建设、草场建设等建设力度。建议增加项目建设覆盖面,使非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也能获得以工代赈资金支持。

注重以工代赈与精准扶贫项目相结合,使以工代赈项目不仅符合中央提出的扶贫要进村入户的要求,而且更具针对性、科学性,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促进贫困人口收入持续增长,确保项目发挥最大效益,实现精准扶贫,惠民富民。

(二)以支持脱贫致富产业发展为重点项目

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趋向,科学编制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争取国家给予阿勒泰地区特殊政策。规划应继续把以工代赈投资重点放在解决兴水、改土、修路、产业化发展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最为紧密的地方,围绕脱贫致富目标,科学制订中长期规划,围绕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努力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搭建平台,通过项目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基地,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扶持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支持科技扶贫和劳动资源开发,扶持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与劳动技能,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三)扩大政府资金来源,提高建设标准

积极争取扩大政府资金投入。要实现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活生产生活条件和脱贫致富目标,以工代赈扶贫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在以工代赈投资中占有极大比例,是阿勒泰地区以工代赈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为发挥政府投资对以工代赈建设的引导作用,确保以工代赈投资稳定增长,还要进一步积极争取国家投资,自治区也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拓展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筹措渠道。

提高项目建设补助标准。建议进一步提高以工代赈项目补助标准,同时根据各地自然环境、贫困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建设施工难易程度等不同,其工程建设成本上也差异较大,因而建议国家分地区、分贫困程度提高项目补助标准,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标准。

(四)整合项目资金,减免配套

整合项目资金。注重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必须注重大整合,巧结合,用活用好每一分钱,在保证项目资金用途、性质、地点不变的原则下做好集聚资金打捆使用,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通过整合水利、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援疆、畜牧部门等项目建设资金,把分散的资金有效地聚集起来,集中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争取进一步减免配套。探索自治区、地(州、市)按比例承担配套资金机制,避免地方配套资金一刀切,同时免除贫困及财政困难县市配套资金,避免配套资金无法落实或假配套现象,确保中央投资项目顺利建成,发挥投资效益。

匹配项目管理工作经费。各级以工代赈办是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实施、监督的主体,现在项目管理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严,责任重、业务量大,所需经费支出较大。并且以工代赈项目涉及到每个农户,工作面宽量大,管理费用不足,严重影响了以工代赈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国家在以工代赈项目资金中安排不低于8%的项目管理费用,确保以工代赈项目管理有序规范运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