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09:20: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理论教育测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01-02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测评工作十分重要。在上一轮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曾纳入了评估范围,但探索建立一个独立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对于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便显得非常必要。
一、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带头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测评的长效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明了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两大重点任务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而其中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是深化改革新的切入点和政策措施的亮点之一。在贯彻《纲要》时,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有无的思想理论教育,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与资本主义高等教育本质区别的重要标志;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质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其全面发展,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都显得意义非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率先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测评体系研究”的课题,教育部曾多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进行过招标,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些高校也进行过探索,如: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开展多方面的满意度测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质性研究等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今后,各地各高校仍需发展多样化质量测评,同心协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在吸取这些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一个既能深入教学内容,又能经常有效操作;既全面测评又突出重点;既能主要在网上操作,又易于在全国推开的质量监测工具,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改革创新的紧迫任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改革创新要跟踪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测评的前沿
首先,对我国2003-2008年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时高校扩招后普遍存在资源投入跟不上、条件差距较大等问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派专家组进校,在全面测评中重过程、条件、资源改善等的评估,达到了“以评促建”的目的。但由于要评优,客观上重等级奖罚,因此,许多高校突击应付,有的甚至作假,评估指标也不一定能完全说明高校教育质量。这种投入过大,周期较长的评估办法,沿用的可能性已受到质疑。在提高质量成为今后十年重点工作的历史阶段,要使“发展性评价”的理念、目的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中去,势必要另辟蹊径。
同时,纵观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测评现状,以学生学习效果为高校育人质量的基点和监测的起点,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测评发展的新趋势。国外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测量为标志的第一代测量阶段(1900-1930)、以描述为标志的第二代泰勒模式阶段(1930-1940)、以判断为标志的第三代价值判断阶段(1940-1970)和由枯巴、林肯确立的以发展性与建构性评价为标志的第四代评价理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克服了过去存在的评价内容片面性、评价方法单一性、评价主体的偏离等不足,形成了更为科学的评价理念和模式。许多专家经过深入研究,指出“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薄弱,对于高校资源条件的要求还不足以保证其教育质量,而对高等院校的评估应该重视与教育质量有更直接关系的学生学习效果”[1]。很多国家的教育评价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于2001年公布的适用于全国的学位标准,在阐述各级学位的质量和水准时,几乎用了一半篇幅列举各级学位持有人应有的学习产出。[2]美国以法律条款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加以规定,要求评估者从两方面把握高校的绩效责任:一是高校所确立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期望水准,二是该水准已经实现的证据。[3]欧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制定的《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准则与标准》第三项“对学生的评价”也指出,“要突出对学生学习产出的测量”,“要为高校提供教学成效和学生支持等方面有价值的信息”[4]。可见,越来越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价均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国内基础教育评价也正在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的先进经验,把学生看作是教育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因而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从2007年成立以来,已对数学、语文、外语等科目的教育质量开展了评价监测。国内外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都启示,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逻辑起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新理念和质量监测新方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从理念上坚持“发展性评价”并实现“三个转向”。即从重过程评价向重结果评价转向;从重教师、条件测评向重学生学习效果测评转向;从面面俱到向重点突破转向。因为一定的资源条件占有,并不一定与学习效果和质量成正比。
其次,从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入手。每门课三套测试卷(需具有同等效度、信度),每套测试卷包含四个模块的测试内容:一是基本情况(便于分类统计处理);二是对该课程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况(运用考试学理论和方法);三是对该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步情况(运用心理测量理论和方法);四是对二、三的进步情况作归因分析的题目(运用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再次,监测工具研制中做到“三个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不同,未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测评中如何明确测试目标和观察点?唯有吃透教材,突出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重要观点和要求。四门课程除测试知识掌握的试题各不相同外,在测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题目中形式雷同怎么办?要把握区分度,突出各门课程教学的特殊要求。在归因分析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课显著不同,学生的进步同时也受到社会、家庭和大众传媒、网络的影响,如何判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关度?在分析题设计中唯有努力突出该课教育教学的影响因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的优越性。按上述思路取得突破,将具有以下优越性:一是主要在网上操作,测试题多用选择题,测能力的题也努力作到主观试题客观化,因此运行成本低而效率高;二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可方便灵活地经常使用;三是跟踪测评、动态发展,还有利于作纵向分析、横向比较;四是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领导教师由被动转为主动,一般不会出现逆反心理而采取应付态度。
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的研制,是以普通高校为使用者来设计的。其他高校使用时则需结合实际变通使用并对测试题作相应调整。
测试卷中的题目内容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作出相应调整。因此,如全面推广和经常使用,势必要求建立题库,设立专门机构。是建立中介机构、协会,还是委托某个高校、机构来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这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来确定。同时,如果在面上主要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也不排斥各地各高校采用多种多样的直接测评、间接测评手段和办法。总之,只要是有利于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信息、证据的办法都可以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测评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才能更好地通过测评促进师生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政策分析是伴随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是在20世纪中期以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决裂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在公共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研究重心的转移。在初阶段,停留于政策制定或规划的研究而忽视政策执行的研究,从70年代起重心就转向了对执行过程的研究。公共管理正是在“执行研究热潮”中,作为解决方法而出现的。[1]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民主、公正的教育管理价值理念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2]管理伦理学和公共管理伦理学,正越来越成为管理学科和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核心课程和主流研究领域。相比于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教育管理无疑是更加需要伦理精神关照的一个特殊领域。[3]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政策伦理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二) 关于教育政策伦理的内涵
对教育政策伦理的研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伦理的政策化,即研究某种伦理规范如何通过政府,以政策的形式加以制定和推广。如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框架来加强教育管理伦理的建设,通过法制权对教育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在舆论、良心等约束手段之外,另外开辟政策约束的通道,使道德成为公共生活中的普遍行为方式。二是教育政策的伦理化,即对教育政策进行伦理评价,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每一个教育政策进行审视。[3]教育政策伦理是指国家公共权力部门为实现特定教育目标,在调节与分配有限教育利益与资源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伦理价值原则。教育政策伦理的研究对象,就是政府教育部门在特定时期分配与调节教育利益与资源时,应该遵守的伦理价值规范与准则,即解决教育政策的“应当性”问题。[4]要正确理解教育政策伦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政策伦理是指“教育政策中的伦理”,强调的是教育政策的道德性,是人们对教育政策的伦理价值判断和道德追问,教育自身的合理性是教育政策伦理主要的实现方式。对于教育政策而言,其不仅要在整体宏观层面上接受公众的伦理价值评判,符合公共伦理精神;同时,在具体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应体现出最基本的“人本”伦理精神。
第二,教育政策伦理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政策活动过程之中的伦理规范与道德原则的系统总和。教育政策活动既涉及教育政策制定程序、立法等制度方面的安排,也涉及政策问题的择定、方案的规划、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具体的政策活动。教育政策伦理即是贯穿于其中的一系列伦理精神与道德规则的系统总和。
第三,教育政策伦理既包括一般伦理理论在教育政策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即运用抽象的伦理原理解决现实教育政策制定或执行过程中的道德难题与困境,也包括对教育政策系统这一特殊政治活动所进行的伦理学论证与考察。[4]
(三) 关于教育政策伦理的结构及内容
在现有的资料中,只在刘世清的《论教育政策伦理的内涵、结构与意义》中明确提到教育政策伦理的结构及内容,他从宏观、微观以及中观三个角度,提出了教育政策伦理的结构与内容。
从宏观层面讲,教育政策伦理主要针对政府部门代表的公共利益与政策指向的目标群体总利益之间的抽象关系,论证与建构公共利益公平与公正分配有限教育资源的伦理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对教育政策的“正义”或“善”的伦理追问。从这点来看,教育政策伦理是对政策活动的普遍伦理规范和道德诉求。在这一层面上,教育政策伦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制定教育政策,解决教育问题的伦理依据是什么;制定公共教育政策背后的制度安排是否符合伦理要求;对制定的教育政策进行伦理论证,提供道德合法性的辩护;等等。
从微观层面上,教育政策伦理要解决的是政策主体(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的个人利益问题,试图对政策主体的德性或职业道德问题作出回答。从这个层面来讲,教育政策伦理体现的是对政策主题的德行要求。这里的研究内容是教育政策伦理必须对政策主体在教育政策活动中正当与不正当的行为规范、职业伦理精神与信念、政策主体的权责、政策主体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同事之间)、政策主体与组织之间的道德关系与要求等相关问题作出回答。
从中观层次上讲,“合乎德性”的政策主体在政策活动中应用与实践普遍的伦理规范,即政策主题应该通过具体的政策活动将普遍的伦理理论与具体的个体德行结合起来。在这一层面上,教育政策伦理主要研究:教育政策主体如何依据特定的伦理原理,通过公众赋予的公共权力,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合乎伦理或“正义”的制度安排;教育政策如何定位合理的伦理目标,选择正当的政策手段;对弱势群体采取何种措施进行伦理安排与制度补偿;等等。
(四) 教育政策伦理评价的标准
教育政策伦理的评价标准只有两点,一是公平原则,公平乃公正和平等,是教育政策伦理的首要标准。[5]从教育的本质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看,公平应是教育、教育政策的基本属性之一。[6]罗尔斯提出了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是制度伦理的原则之一,主要调节社会和经济利益的不平等问题。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1]二是效率原则,效率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谈到教育政策效率,人们更多的是关注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投入和产出率,即效率的物质基础。教育政策满足效率原则要求,应从物质效率和道德效率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物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投入和产出率;另一方面是道德效率,道德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教育政策主体的个体道德。[5]
(五) 关于教育政策伦理研究的意义
教育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是否合乎道德及价值规范关乎全国人民的利益,因此,教育政策伦理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教育政策伦理研究的意义可以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伦理学可以分为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从理论伦理学角度来说,教育政策伦理研究试图为教育政策提供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的理论支撑,为教育政策理念、目标、原则等提供内在的道德“合法性”的证明,并对教育政策活动进行伦理价值以及道德规范进行论证,有利于拓宽学科基础,促进教育政策科学的学科发展;从应用伦理学角度来说,教育政策伦理研究是以解决教育政策活动中的伦理困境与道德难题为目的的,有利于深化与创新研究视角,把握教育的重大问题,有利于为教育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新的标准与参考。[4]
(六) 关于教育政策伦理现状
史翠苹从教育政策伦理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的缺失两个方面说明教育政策伦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并从教育政策自身因素(如政策的观念、体制、机制问题)、外部因素(如制度、经济、文化因素等)两方面分析我国教育政策伦理缺失的原因。[7]
此外,在教育政策伦理研究中还涉及教育政策研究伦理道德规范体系,教育政策伦理研究作为一种职业或是社会活动,研究者本身也需要有一套明确的伦理道德规范,要遵守客观性、对顾客负责、公众利益优先以及权利优于善的原则。[8]还有对具体的教育政策伦理缺失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如江应中的《教育资助政策的伦理困境与价值实现》。[9]
二、 研究视角
(一) 教育管理伦理视角
其实,在研究教育管理伦理的相关文献中直述教育政策伦理的很少,只是把教育政策伦理作为教育管理伦理的一个内容去分析。教育管理伦理研究主要把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伦理关系,探讨教育管理理念、政策、制度与行为的伦理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和路径,对教育管理活动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探寻教育管理活动道德实现的现实保障。[3]由于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如今更强调管理者的责任、以人为本、注重人性以及自律等伦理要求,在管理中强调道德性和管理者的伦理意识。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管理者在实践中体现公正性。[10]
(二) 公共政策视角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是对现实的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进行调整。分析者在对政策目标的妥当性进行论证时,应当对政策的受益群体、非受益群体、负受益群体作出明晰而准确的区分,并进而对受益群体的幅度与分布、非收益群体的可能反应和负受益群体的受损程度等作出客观而翔实的说明,尤其是在对政策目标实现途径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时,应当把公共部门对负受益群体的社会补偿明确计入政策的成本。[11]很多学者是从政策的环境、内容以及制定与执行主体等方面来探讨公共政策的价值和伦理关系。高红《公共政策规范伦理分析框架的构建》,通过考察3种公共政策理论框架对伦理研究的缺失,指出了伦理学思想渗透到政策研究的过程中的方法。文章主要探索的是寻找学科之间的结合点。杨军指出,现代社会的公共政策的价值判断应该以功利主义为准则,同时指出政策过程的价值失范表现,进而得出避免价值失范的途径是事前的评估与事后的问责。[12]
(三) 制度伦理视角
张烨认为,制度伦理是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价值诉求的契合点,他从教育政策价值特征的三个向度即价值选择、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制度时常扭曲制度伦理的一些表现来论证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都关联着制度伦理。因此,他认为从制度伦理的视角将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联系起来,考察两者的动态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对教育政策的分析才有可能更加科学,而制度伦理的核心就是公正。他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框架。[1]而教育制度伦理公正就是通过对教育制度伦理的价值论证,为教育制度伦理确立一种可能的实践伦理基础和普遍性的伦理规范基础。[13]王本陆也说过教育公正是教育制度伦理的核心原则。[14]弱势群体问题的日益严重,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15]
三、 教育政策伦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国内教育政策伦理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在许多方面需要改进。
在研究方法上,描述过多而哲学反思不够。从搜集的资料来看,大部分学者都采用理论的研究方法,而很少有实证研究方法,更缺少比较研究法。其实,在国外教育政策的伦理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很少有学者将国内的研究与国外的研究进行比较,这是较为遗憾的一点。
在研究内容上,比较分散而不成体系,有一些重要方面还没有涉及。这些不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理论研究薄弱,这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政策伦理体系的建构。在检索到的文章当中,篇名含有“教育政策伦理”字样的只有6篇,这说明把教育政策伦理当做一个明确主题的研究还非常少。
笔者认为,导致教育政策伦理的理论研究薄弱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育政策伦理研究的复杂性。一方面,教育政策是教育管理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而目前教育管理伦理学研究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很少,在缺少其母体的理论研究支持下,要进行教育政策伦理的理论研究是很困难的。另一方面,它又从属于公共政策伦理学的范畴,而这也是刚刚兴起的一门学科,理论研究也不充分。其次,教育政策伦理涉及了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对理论研究者的要求就非常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理论角度来分析教育政策问题。
四、 教育政策伦理研究的未来走向
教育政策伦理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有很多问题亟待人们去研究,笔者以为,其未来走向或者说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
(一) 加强基本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正确丰富的理论指引,实践也不能很好地发展。教育政策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更需要正确的理论进行指导,这样才能有助于教育政策制定者更全面、周到地考虑政策的内容是否合乎全国人民的真正利益。
目前的教育政策伦理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主要集中在对其概念、内容及意义等基本层面的研究,同时还有围绕教育政策的公平、正义、保障个体的自由和价值、教育机会均等等方面的研究,但是没有深入,研究范围过于狭窄。方法过于单一,主要就是理论研究,且还是最初步的理论研究。因此,笔者以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更广泛的教育政策伦理研究。
(二) 加强国外教育政策伦理研究相关成果的进展介绍
教育政策伦理研究在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的,而国外的研究早于我们十几年,但是我国对这方面的介绍却很少见。因此,国内学者应多关注国外的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成果,分析比较,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为我所用,使我们的研究可以跟随时代潮流,尽快发展、完善。
(三) 加强学科的关联性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政策伦理是政策伦理和教育管理伦理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教育政策伦理均属于它们两个的研究内容,因此应该加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或者说可以综合研究,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看待教育政策伦理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烨. 教育政策分析的制度伦理视角[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01).
[2] 郅庭瑾. 教育管理制度伦理问题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3] 郅庭瑾.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9).
[4] 刘世清. 论教育政策伦理的内涵、结构与意义[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05).
[5] 石火学. 和谐社会建设中教育政策伦理的选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1).
[6] 刘晓. 构建以公平为目标的教育政策[J]. 教育与职业,2005(13).
[7] 史翠苹. 我国教育政策伦理现状及其成因[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8] 陈能浩,李晓东. 教育政策研究伦理道德规范体系探讨[J]. 当代教育论坛,2004(01).
[9] 江应中. 教育资助政策的伦理困境与价值实现[J]. 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10] 张丹丹. 教育管理的伦理向度探析[J]. 教育导刊,2006(11).
[11] 朱光明. 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伦理问题[J]. 理论学刊,2004(06).
[12] 杨军. 论公共政策的“价值失范”[J]. 甘肃社会科学,2005(04).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后,阅读和听力平分秋色。能否得阅读,取决于读者是否能够理解语篇作者的意图。本文作者尝试探究运用评价理论进行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教学的效果。
一、评价系统理论框架
评价系统理论是马丁等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研究的拓展。评价理论分为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分级。马丁对评价理论的定义是:“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英语学习作为一种积累性的语言习得过程,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了解语言的评价功能,以便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二、评价理论在CET-4阅读教学的应用分析
罗森布拉特在1979年提出了交易阅读模式,将阅读理解分为四个层次,即字面理解、推断理解、评价理解和欣赏理解。目前,大多英语阅读教学停留在第一个层次。本文作者利用评价理论考查语篇中的评价资源,挖掘作者的态度和语篇的人际功能,更全面地理解语篇。
CET-4阅读理解所选的语篇基本上都是围绕某个热点话题展开的文章,都有表示作者观点的主题句。本文以2012年6月CET-4的阅读文章为语料进行评价性语篇分析。
(1)By the late 1990s average test scores were sliding(-judgment) and it had earned the unaffectionate(-appreciation)nickname “Hillsjail”. Jeff Gilbert...asking one another in astonishment (-judgment).
(2)Along with the new(+appreciation)structure came a more demanding(+appreciation) academic program;the percentage...jumped (+judgment) from 17 to 95.
(1)中消极的评价资源表明大型学校在办学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揭示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的不满和质疑。其中的介入资源加强了语篇的对话性和多语性,使得观点令人信服。
(2)中积极的态度资源揭示作者赞同小型学校。其中级差资源more,jumped等表现小学校比大学校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3)Fewer(+appreciation)unhappy(-affect)couples will risk starting separate (-appreciation) households. The housing market meltdown (-appreciation) will make it more difficult (-appreciation)...
(3)中分析了社会经济与家庭中夫妻的关系,其中评价资源以消极为主,更少的夫妻离婚是因下跌的房价使得他们想通过卖房贴补分家损失变得困难。Fewer,more difficult充分表现了社会经济对夫妻关系的负面影响。
(4)The company is simply making changes to improve its service (+judgment)...they have a “less satisfying(-affect)experience.”... make more money(-judgment)...Senator Charles Schumer called on Facebook to change its privacy policy(-judgment)...I suspect that whatever Facebook has done so far to invade our privacy (-judgment).
引文借用他人的观点,以建立观点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作者通过自言和借言,建立了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协商。整篇文章借言多于自言,除了网站副总裁以外,其他评论都采用了消极的判定资源,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语篇意义和中心思想。
三、评价理论在CET-4阅读教学的应用解读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对人际意义研究的拓展,有助于帮助作者和学生进行有效全面的对话交流,提高学生对语篇的鉴赏能力。这种交际性教学活动,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阅读方式,通过老师的指导,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词语、句子、篇章的不同层次,真正做到与语篇“交流”,从而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学生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语
本文采用评价理论对大学英语四级阅读语篇教学进行实例分析,研究表明评价理论是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评价理论在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教学中具有建设性的应用价值,两者的结合也有助于提高阅读授课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研究和问题.外语研究,2004(05).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是湖南城市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前期的主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测量学等。在我校本课程一般在学完上述基本课程后大学二年级下期开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含有偶然误差的观测数据[1],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含有观测误差的数据依据最小二乘原理求其最佳估值并评定精度[2]。本课程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不仅会影响到本门课程的成绩,还会影响到后续课程例如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学、GPS原理等课程的学习,甚至会对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测绘工作及数据处理和分析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进行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我校平差课程教学者探讨的问题之一。根据目前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课程教学体会,笔者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着重从以下几点谈谈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我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的特点及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是一门应用数学知识和理论对原始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课程,属于应用数学的范畴,本课程要求测绘工程专业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具有较丰厚的数学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3]。湖南城市学院是在2003年第一次为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2005年第一次为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开设本课程。由于我校是在2002年由两所专科学校(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和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合并的二本院校,招生的学生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高中时学习成绩一般,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普遍感觉理论性强,数学公式多,学习难度大。况且本课程推导公式比较麻烦、计算过程比较繁琐复杂,对于数学基础一般或较弱的学生而言,确实具有比较大的难度。
2.计算机及测绘平差软件的发展对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编程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平差软件越来越具有高度的简单化和智能化[4]-[5]。只要能将外业测量数据按软件要求的正确格式输入并进行先验权设定,几分钟就能得出平差结果并且对未知点进行精度评定。学生在学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时会有依赖心理,觉得有测量平差软件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简单方便。无需再学习平差模型和原理等难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再加上我校学生的数学及计算机编程水平本身不是很高,进一步加大了学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的难度。
3.测绘仪器自动化程度的改进和精度的提高对测量平差产生影响。一些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施工测量和地形图测绘控制测量中,在使用较高精度的测绘仪器的前提下,使用近似平差基本能够满足要求。特别是一些高精度智能化的测量机器人的出现,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测量平差理论和数据处理方法在进行内业数据处理中应用得不是很多。部分学生总以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在实践中应用得不是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误差理论和测量平差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我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现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学条件改革。
(1)教学文件建设改革。我校开设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工程专业已有十年时间了,在这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我们基本上按照旧的教学大纲教学。即主要讲授误差传播定律、平差原理、计算方法、法方程解算等。随着测绘科技发展和新仪器的出现及平差软件的进一步完善,原来的课程教学文件和教学大纲不能完全适应测量平差课程的需求。因此,必须对原来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授课重难点等进行部分或全部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将进行以讲授四大平差原理、精度评定、平差程序设计、平差软件二次开发、实际工程控制网数据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并在每届毕业班学生座谈会上听取测绘工程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再进行适当修正。在走访从事测绘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时,向他们了解本课程内容需要加强和改善的地方,做到课程建设文件和实际工程要求紧密结合。2012年院系测绘专业教师在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走访看望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时,其中一位毕业生要求将大型复杂的GPS网数据处理列入测量平差教学的重点之中,因为他们单位在野外做控制网时经常会遇到相关网型平差问题,回来后测绘工程教研室专业教师经过讨论,采纳了该毕业生的建议。
(2)计算机辅助教学建设改革。以前在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中,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主要是要求学生会使用测量平差软件,以正确的格式将原始测量数据输入平差软件中即可,其余方面未做要求。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学生必须具备一些不是很复杂的测量平差程序的编写与设计,并具有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从复杂的数学矩阵计算中解放出来,测绘工程教研室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研发了《工程测量控制网平差系统软件》,要求学生不仅会熟练使用该软件,还会对该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和数据精度评定,进一步加深对测量原理及计算机语言的掌握。为更好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测绘工程教研室先后制作了《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PPT课件》、《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电子教案》。学院为了支持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专门建立了测绘工程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专用机房,能同时容纳100人(相当于2个平行班)上机实践实习。我们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办专业思路,部分研制的平差软件系统既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又作为科研课题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在系统功能设计和研发时,同时顾及教学与生产的需要,使该系统既能为教学科研服务,又能在实际生产和测绘项目中创造经济价值。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改革。为了配合测绘工程专业实习中测量控制网布设、数据采集和内业处理等。我校专门在距离学校8公里处的周立波故居周围建立了方圆10平方公里的工程测量实习基地。该实习基地可以进行水准网、边角网、导线网、交会网、GPS控制网、变形监测网等复杂网型的布设、观测。采集完数据后再回到学校的专业专用机房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整个实习环境、实习仪器、实习要求、实习过程等完全按照工程单位测绘工程项目的要求真刀真枪地做。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单位的工作环境,实现学校到工作单位的无缝对接。
2.教学过程改革。
(1)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根据工程单位反馈的对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实际要求和我校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湖南城市学院测绘工程教研室于2013年8月编写了新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讲义。新的讲义删去了原有一些教材中使用不是很多的相对比较过时的平差方法、平差计算表格及法方程解算方法(例如高斯约化法、迭代法等),相应增加了电子计算机平差程序设计和线性对称方程组解算、复杂GPS网平差解算的新方法和新内容。新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讲义作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的辅助资料,授课过程中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测绘工程教研室计划于近期编写《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习题集(适用于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与测量平差讲义一起同步用于平差课辅助教学之中。按照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革,把过去重点介绍各种平差方法和各种手算表格及法方程解算的内容,改变为以重点介绍平差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线性方程组解算方法和平差程序的编写、设计、分析等为主要内容。而且教学中紧密结合测绘工程单位生产实践和本学科的新发展前沿及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最新研究成果,适应工程单位对测量数据处理的需要。
(2)教书育人与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一所地方二本院校,湖南城市学院在提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师的作用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教学方法上,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本学科专业和工程单位的需要,以前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为主,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多。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课后学生做作业的模式。从2014年上学期起我们更新了教学手段,课堂上师生互动方式增多。教师提出某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某个角度、某种方法,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经常使用。比如在讲授“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这一章时,为了引出条件平差中所设参数,我们通过工程布网实例,要求学生思考不设参数能否列出条件方程式,如若设参数,该怎样设,该列多少个方程等问题。在讲授“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时,通过三峡大坝控制网的工程实例,说明选取参数的个数要求及相互间的限制条件关系。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我们利用自己制作的教学讲义和课件,进行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对课本的内容加以补充。从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上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课程考核方法及试题库建设改革。对于高等院校特别是二本院校来说,学生的考试成绩好坏应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和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湖南城市学院基本上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操作。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我校部分院系和专业的出题标准不规范,致使学生各门课考试题的题量、题型、难易程度不统一。学生各门功课的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往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无法通过评比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使各门课程考核正规化和标准化,湖南城市学院计划成立教师课程考核小组,统一各门课程的考核标准。在学校和各院系的大力支持下,教务处组织专人研制开发了《湖南城市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库系统》,为学院所有课程建立科学标准的试题库创造了良好条件。按此系统编写试题、建立试题库、出题考试,这样做可以统一各门课程的考核难易程度及标准。每次考试完毕后,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成绩分布区间,该系统作出统一标准的考题分析表,对于不同专业,不同的试卷难度系数和学生的考核成绩综合评价该专业学生各门课的学习情况,并可为湖南城市学院教务处对教师的教学评估结果提供重要依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校整体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测绘工程教研室根据《湖南城市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库系统》建立了《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试题库》,试题库建立后,在今后的教学考核中,我们一直使用试题库系统出题考试,并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并及时(一般2年)对试题库系统里的试题进行更新优化。通过分析反馈考题的质量优劣、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低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好坏,不断完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试题库》,不断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三、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我院通过改革教学条件和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文件。分别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改革、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对试题库建设与考核方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计算机编程技术。
笔者通过对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1002601和1202601两个班的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本次教学改革的成效。其中1002601班是我院2010级测绘工程专业班级,1202601班是我院2012级测绘工程专业班级,下面通过两个班的期末测量平差成绩分析比较,1202601班是实行教学改革后的班级,而1002601班是没有实行教学改革的班级,通过以上两个班的期末成绩分析表的比较,我们发现实行课程教学改革班级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没有实行课程教学改革班级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确实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授课素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测绘专业中数据处理重要性的理解与认同。不仅如此,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作为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只有完全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理论,才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将来工作中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创造良好条件。由此可以看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是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真、扎实、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高质量、懂专业、善思考的复合型测绘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玉保,何保喜.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测绘通报,2006,(5):75-76.
[2]刘玉梅,姚敬,马运涛.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沈阳大学建筑学报,2010.7.
[3]左廷英,邓才华,刘庆元.关于测量平差课程改革的思考[J].矿山测量,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