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范文

时间:2023-08-30 09:15: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

篇1

1 土木工程的定义和属性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 ,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土木工程有下述四个基本属性

①综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土木工程这个学科也已发展成为内涵广泛、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的综合体系。

②社会性

现代土木工程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实践性

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工程实践经验常先行于理论,工程事故常显示出未能预见的新因素,触发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④统一性

即技术上、经济上和建筑艺术上的统一。

2 未来土木工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最大的两个特点就在于它的“个性”和“综合性”。

①个性

土木工程常常是单一的,在大部分时候无法连续不断地复制和销售。其规模一般较大,无法试做,做完后也很难退货。此外,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地质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目前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监理还没有完全国际化,各国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法律规定、规范和行业标准等。这个特点决定了土木工程“产品”本身和制作过程具有很强的“个性”,从业人员应特别重视经验和工程案例的积累。

②综合性

建造一项工程设施一般要经过勘察、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需要运用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力学、工程设计、计算机、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工程机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建筑经济等学科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很多场合还应顾及社会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也就是说,土木工程师的工作对象除了“物”以外,还有“人”。因而土木工程是一门范围广阔的综合性学科。一个土木工程师可能仅仅专长于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但对其他领域的内容应当有所了解。

未来土木工程师需具备的素质

根据土木工程的属性和未来土木工程的特点,可以知道未来土木工程师须具备以下素质:

①实践一理论一计算三极的知识结构

未来土木工程人才应具备:实践一理论一计算三极的知识结构。

工程师最终的任务是将理论和计算的东西在实践中应用,并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和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所以工程人员必须具备实践技能。理论知识主要指数学、力学和专业知识,也包括必要的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它对实践和计算起指导作用。计算机的出现对传统的理论分析和试验带来了冲击。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土木工程师必备的条件。

②较高的专业技能

未来土木工程师应能熟练应用基本的工程工具,如统计分析、计算机建模、设计规范标准、工程监控方法;学习、评价和掌握新技术来提高个人和组织的效力和效率;通过倾听、演讲、著述、数学计算和形象教学,与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充分交流;进行学科内、跨学科和多学科领域的合作;对任务、项目、计划进行管理,在满足预算、进度和其他限制条件的前提下使其按期望目标交付使用;通过对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其他方面进步的清晰阐述来进行引导并通过包容、理解、同情、劝导、耐心和评判性的思考来达成一致意见。

③良好的工作态度

未来土木工程师应拥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具体为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并实现机遇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对道德规范、个人和集体目标、团队利益负责的精神;持续不断的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新技术的推广或对现有技术进行革新并努力完善的进取精神;诚实和正直,即说真话、守信用;在面对挑战和挫折、责任承担、前景规划、信念坚持、工作灵活处理和团队合作时所具有的乐观主义精神;对他人权利、价值、观点、财产、所有物和感受的尊重和宽容;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或与项目各参建方以及相关投资方合作时,凡涉及到损害公共健康、安全、福利等问题时,坚持自我约束、毫不妥协的精神。

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未来土木工程师需增加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学等基本学科的知识,可持续发展并不要求土木工程师成为这些学科的专家,但对工程项目作出决策时,必须征求这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且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与他们共同研究、贯彻和发展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土木工程师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学会并善于应用有关的法律及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协调和处理工程项目委托方、公众、社会、团体、政府以及自己所属单位的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妥善的解决各种现实的与潜在的、短期的与长期的、局部的与整体的利益冲突,使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符合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⑤较强的环境意识

随着社会对环境的重视,未来土木工程师也必须具备很强的环境意识。土木工程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是消耗天然资源和能源最高、破坏绿化土地最多的材料之一。长期以来, 建筑材料片面追求的是材料力学性能方面的“先进性”与“舒适性”。但是,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 21 世纪, 与人类生死存亡相关的地球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使用建筑材料的土木工程师还必须考虑如何与地球环境相协调的“环境协调性”问题。这就要求土木工程师充分掌握建筑材料质量劣化的机理, 了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外部因素――即环境因素的作用;树立“绿色建材”观念, 增强环境意识。

⑥团结协作的精神。

土木工程是团体工程,所以未来土木工程师一定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独木难成林,并肩耐岁寒”,团队的协作精神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大家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使公尺无懈可击。多人在一起工作,必然会有不同见解,但应该互相信任、互相帮助,那样才能擦出思想的火花,发挥出集体的智慧,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一个土木工程人员没有广阔的胸襟,那就算他有再绝尘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那也一事无成。

除以上六点之外,未来土木工程师还需具备以下素质:

①具有良好的组织和社会活动能力;

②具备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经济、文化、财政、法律、民族、宗教等);③有较高的管理理论和能力,具备经营与开拓能力;

篇2

1 混凝土硬化质量及耐久性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土木工程施工的作用意义和要求概述

混凝土施工是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混凝土硬化质量及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的结构、抗力性等基本属性可以在其使用的环境下在工程质量所允许的时间内能够克服其本身因素和外部作用力因素而保持某种合乎工程要求的功能和效用的能力。据相关混凝土工程的抽样调查研究显示,混凝土硬化质量及耐久性对于工程质量本身的重要性系数达到了0.63,由此可见混凝土硬化及持久性的好坏成了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问题。

混凝土硬化质量及耐久性对于土木工程施工的重要意义作用客观上要求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需要就影响混凝土浇灌及其硬化和性能持久发挥的因素做好细分识别和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问题,具体来说包括对于混凝土工程的物力破坏、化学破坏和机械破坏等三种类型以及每一种类型下的破坏发生机理及其特点。相关土木工程混凝土工程的抽样调查显示,由上述三种类型所引起的混凝土工程问题占其全部原因的64.8%以上。

2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质量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由于混凝土工程的问题而对整个土木工程整体的影响和作用日益突出,使得目前对于混凝土施工及其质量控制检测和工程验收中的相关标准和方案有了较大的改进和优化。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0年期间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由于混凝土硬化和混凝土工程的持久性问题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率和未通过验收的比率平均每年减低了近7.5%,另外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和单位对于混凝土施工、控制、管理和验收的工作加强了重视,期间实现了资金资源年均4.3%的增长幅度。

但依然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得对于混凝土施工中和持久性问题上对于以下几个问题的疏忽和缺乏深刻解读,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下面进行综合详细的分析。

第一,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和持久性中由于缺乏对于冰融环境给混凝土结构产生的破坏和各种内向压力的作用机制的了解和具体分析,使得混凝土工程多出现表皮脱落和结构异动的工程质量问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与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和气泡含量多少密切相关。孔越少越小,破坏作用越小,封闭气泡越多,抗冻性越好。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因素,除了孔结构和含气量外,还包括:混凝土的饱和度,水灰比,混凝土的龄期,集料的孔隙率及其间的含水率等。

第二,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和持久性中由于缺乏对于混凝土工程中经常出现的碱集料反应发生条件和相应机制的洞察,使得这一来自混凝土工程内部的破坏力很难在初期被有效的检测出来,也难以做好前期的预防工作。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是指混凝土中的碱与集料中活性组分发生的化学反应,引起混凝土的膨胀,开裂,甚至破坏。混凝土碱集料反应需具备三个条件,即有相当数量的碱、相应的活性集料和水分,反应通常有三种类型即碱硅酸反应、碱碳酸盐反应和慢膨胀型碱硅酸盐反应。

第三,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和持久性中由于缺乏对于侵蚀性因素给混凝土体和钢筋体影响作用和机制的了解,使得在各种侵蚀性因素的作用下混凝土和钢筋体的性能和强度受到了严重影响,从而使得工程质量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当混凝土结构处在有侵蚀性介质作用的环境时,会引起水泥石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与物化变化,而逐步受到侵蚀,严重的使水泥石强度降低,以至破坏;钢筋的锈蚀,其一表现为钢筋在外部介质作用下发生电化反应,逐步生成氢氧化铁等即铁锈,其体积比原金属增大2-4倍,造成混凝土顺筋裂缝,从而成为腐蚀介质渗入钢筋的通道,加快结构的损坏。

3 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影响因素解决方案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混凝土硬化质量及持久性基本内涵及其对于土木工程施工的作用意义和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项目施工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混凝土设计施工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就本文所分析的影响和制约混凝土工程施工的因素提出如下的建议和对策提出和改善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硬化和持久性能。

第一,土木工程施工中提高混凝土硬化质量和持久性能中应该注重水泥类原材料的选择问题。水泥类材料的强度和工程性能,是通过水泥砂浆的凝结,硬化形成的,水泥石一旦受损,混凝土的耐久性就被破坏,因此水泥的选择需注意水泥品种的具体性能,选择碱含量小,水化热低,干缩性小,耐热性,抗水性,抗腐蚀性,抗冻性能好的水泥,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水泥强度并非是决定混凝土强度和性能的唯一标准,如用较低标号水泥同样可以配制高标号混凝土。

第二,土木工程施工中提高混凝土硬化质量和持久性能中应该注重集料和掺合集料的碱活性问题,同时做好级配问题。大量研究表明了掺粉煤灰,矿渣,硅粉等混合材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改善混凝土内孔结构,填充内部空隙,提高密实度,高掺量混凝土还能抑制碱集料反应,因而掺混合材混凝土,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有效措施。即近年来发展的高性能混凝土。

第三,土木工程施工中提高混凝土硬化质量和持久性能中应该注重混凝土的拌制工艺,尽量采用诸如二次搅拌法、裹砂法和裹砂石法等方法的集成应用。一般来说可以提高混凝土拌合料的和易性,保水性,提高混凝土强度,减少用水量;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应控制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收缩裂缝,施工裂缝,建立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制度,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渗性,重视混凝土振捣后的表面工序,并加强养护,以减少混凝土裂缝。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对控制构件外观裂缝,施工裂缝至关重要,应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特殊季节施工的混凝土结构,尚应采取特殊措施。

另外,混凝土土木工程使用阶段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对于保证和提高其使用质量和生命周期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维修费用不到位,造成工程安全隐患,并在以后需支出更多的大修费用。因此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是非常必要的,这对混凝土结构的适用性和耐久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结构的损坏有可能会导致公众安全的建筑物、桥梁和隧道等工程,有必要制定定期检测与评估的法规,确保这些工程在使用期内能正常的使用。

4 总结

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和持久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就土木工程实践中对混凝土硬化和持久性产生关键且现实中还很难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和技术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原材料的选择、集料和掺合集料的选取、混凝土配比的设计以及结构性混凝土的拌制方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文中所提及的影响混凝土工程质量和耐久性的方法和策略。

篇3

引言:AutoCAD作为绘图软件已广泛地应用到土木工程中.更多的专业人员把它作为绘图工具使用,无论在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中,都需要广泛地运用AutoCAD。图层在AutoCAD中是个难得的好工具,有了图层这个工具,在AutoCAD中的绘图、编辑、打印都变得“清晰”、“准确”、“高效”方便自如了。笔者长期进行“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深知熟练掌握图层工具对绘制建筑工程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现行教材中对图层的运用介绍甚少,很难让学生对其有深刻认识,更谈不上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图层的运用”这个概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的现实问题,笔者尝试就新的CAD图层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CAD图层教学的现状分析

如上所述,图层命令在AutoCAD中是个难得的好工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不论是教材还是市面上的很多CAD用书,对于图层概念的介绍都只是停留在对图层线型、颜色、线宽,开/关、锁定/解锁、冻结/解冻、打印/不打印等属性的介绍,从而造成课堂教学也仅仅停留在对“图层”命令的简单介绍,很多时候只是孤立地在介绍“图层”这个命令,对于“图层”命令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图层”命令的分析和讲解少之又少,以致于在后续绘制建筑工程图环节学生根本不重视图层工具,也不会运用图层命令来编辑管理图形,从而使绘图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只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基本命令进行讲解,然后演示实例,学生把老师刚刚画过的内容再练习一遍,因为建筑CAD软件的图层界面简单明了,命令操作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绘图时也能够按照教师讲解的命令和步骤把图形绘制出来,往往会造成教学效果很好的假象。但是在进入到后续的绘制建筑工程图学习中,学生对图层运用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往往出现的状况是:学生头脑里毫无图层概念,绘图时没有建立“图层”的习惯;所有图形都绘制在一个图层,建筑工程图绘制完成后没有线型、线宽和颜色的区分,一旦要在图形上进行某一环节的修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无从下手,学生感到绘制建筑工程图很难,学习兴趣逐渐降低,最后对CAD课程彻底失去信心,以致放弃。

(二)新的CAD图层教学方法的探索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入“任务引领”模式

根据《建筑CAD》课程标准,关于“图层”章节的课时量仅为4课时,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希望学生在这这四课时中能够掌握:

①创建图层的名称、颜色、线宽、线型;

②能运用图层开关、冻结、锁定等性质管理图形;

③能够理解“图层”概念的重要性,灵活运用“图层”命令有效绘制出规范的工程图纸,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就必须打破以往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尝试“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即设置两个由浅入深的任务,层层递进,将“图层”的基本属性和建筑工程图绘制的特点融入到任务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任务内容”选择

在“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中,选择合适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任务的选定要由浅入深,看似简单却能包含尽量多的知识点,让学生有兴趣去完成任务,并通过完成任务掌握计算机绘图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图层”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2个任务,任务一可以设置得简单易懂,容易上手,通过任务一让学生了解“图层”的基本属性;任务二可以与建筑工程图相结合,将图层的运用融入到任务中去,让学生充分明白图层在绘制建筑工程图中的作用。

(三)新的CAD图层教学方法的实践

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任务引领”教学法,安排了以下两个由浅入深的任务让学生完成:

①任务一:给蝴蝶置换图层(请学生将“图1”蝴蝶的样子设置成“图2”蝴蝶的样子)要求:设置“触角”“翅膀”“花纹”“身体”四个图层,图层颜色和线形可参照图形,颜色也可自行决定,但是必须每个图层的颜色不同。

该任务通过蝴蝶造型,让学生首先对任务产生亲切感,进而有兴趣积极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先由教师讲解“图层”命令的基本属性,再由学生融会贯通用“图层”知识完成任务!

②任务二:根据要求给建筑平面图置换图层(教师给的图3cad文件都在一个图层)要求:依据要求为图3设置八个图层,给出图层名(线宽,线型):“尺寸标注”(0.18mm) “文字”“门”(0.35mm)“窗”(0.18mm)“楼梯”(0.18mm)“墙”(0.7mm)“轴线”(0.18mm,线型-CENTER)“图框”,其中每个图层线宽、线型也要按照要求准确设置

该任务通过建筑平面图,让学生首先明白“图层”命令与绘制建筑工程图关系密切,让学生养成建立图层的习惯,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体会到用“图层”命令管理图形的方便性,为后续绘制建筑工程图的课程做好铺垫!

(四)新的CAD图层教学方法的总结

“图层”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对“图层”基本命令的简单介绍上,而对于“图层”命令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图层”命令的分析与讲解显得非常薄弱。

笔者尝试以“任务引领”模式去教授“图层”这个章节,出于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思考,精心设计了两个由浅至深的学习任务,从蝴蝶图形引申到专业图形,层层递进讲透“CAD图层的运用”这个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由任务驱使带着问题上机实践,对知识点的理解非常透彻,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教师明显能感受到学生对“图层”命令的重视,能够娴熟的设置绘图环境,能够运用“图层”命令来管理图形,学生绘制工程图的过程变得有条不紊,不再感到困难和吃力,相反学习的兴趣还增加了!

(五)综述

建筑CAD作为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图层”又是掌握这门课程难得的好工具。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课堂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生放到主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图层”这个好工具,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的掌握CAD技能。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 highway is a main right-of-way and vehicle traffic engineering structures. And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is the object of highway from start to put into operation in the project until the whole process scrapped the management and highway itself the floorboard of the engineering entity.

Key word: value engineering, roa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公路是一种主要让行人和车辆通行的工程构筑物。而公路工程则是公路这个对象从立项开始到投入运营直至报废进行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及其公路本身工程实体的总称。公路的基本功能是:

对于一般公路,公路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公路的修建通常是因为有运输的需求,因此,公路一般能承担着50~200km中途或者50km以内短途的运输工作。

对于长距离的运输采用公路并不实际且不经济,但是公路能够辅助其他运输方式的运输,如火车或者轮船的运输,就必须与公路的运输相结合衔接。

对于那些不适合铁路或者航运运输的长途运输,一般也可以采用公路运输,特别是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承担运输任务的里程也在不断地增大。

公路是一种具有以上一般或者特定功能的构筑物,其建设是一种物质生产过程,它有着物质生产的基本属性即:需要消耗生产资料、需要一定的劳动手段、需要消耗人力资源以及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存在的公路。但是,公路也有着它本身特有属性:经济属性。

公路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物质产品,它的经济属性主要表现着以下几个方面:

公路构筑物是一种随便移动的固定在地表的成线性构造的结构物。公路的这一特点与一般的工业产品的生产或者建筑生产有着极大的不同。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都是有固定的生产设备,固定的生产地点,其产品的形成过程是随着各种资源的消耗而流动的。而公路的形成过程则是各种资源设备都是随着公路的线形不断移动最终形成公路实体。

公路产品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使用寿命都比较长。一般情况下,100km以上的一条普通公路如果按一般方式组织施工生产到建成的话可能需要2~3年,如果是高速公路产品,则生产时间更长。

公路产品尽管是一种物质产品具有物质产品的一般属性,但是它不具有物质产品的商品属性,不能按照商品一样出售消费进而回收建设费用。公路产品建成后就提供给社会使用,其建设费用对于高速公路是通过运营中收费来回收,而对于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公路则是通过税收的方式进行回收的。

公路产品的使用方式和使用过程比较特殊。对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其生产和使用是分离的,也就是只有产品生产出来后才能使用。而公路产品则可以边生产边使用,并且公路产品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使用,当然也就对公路产品的质量要求比较高以保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经济。

公路是一个由路线、路基、路面的主体工程以及桥涵等各种附属构筑物组成的完整系统,因此,必须要能够为社会以及公路周边经济服务。而每个区域的公路网,都是有很多的不同等级公路构成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这就要求公路网中的每条公路的修建都要统一规划使每一条公路能够很好地相互衔接,从而能够相互配合,从整体上为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相应的功能。

正因为公路具有各种功能,同时又有着经济的要求,因此,对公路工程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公路工程的造价管理。公路工程的造价管理是指从公路项目建议书开始到项目投入使用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公路造价管理的核心就是在公路整个寿命周期内,用最低的工程成本获得公路工程预定的功能,这也就是公路工程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管理的核心内容。

价值工程的简述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是从合理利用资源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软科学技术,是在1947年由美国通用电器工程师拉里.迈尔斯首先提出并研究的。他认为:用户需要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它的功能,并且按照功能的必要程度来付款的。他从功能与购买功能所投入的资源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价值”的概念,通过研究产品的功能和实现这种功能所投入的资源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价值工程。

功能

公路的功能如上所述,就是供行人和车辆通行,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行车的舒适、安全和经济性。公路的功能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已经提出,通过设计者对公路结构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公路的功能。车辆或行人在公路上通行实际上就是使用的公路使用功能。

价值

公路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指公路达到预定功能与取得该预定功能的总成本的比值,它是对公路产品的功能和成本进行的一种综合评价。

2、价值工程

在价值工程中,可以通过五个途径提高价值。第一、可以通过在有限的成本下提高功能来提高工程的价值;第二、可以通过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来实现;第三、可以在大大提高功能,稍微提高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工程价值;第四、可以在功能稍微降低,工程成本大幅降低的情况下提高工程价值;第五、还可以通过提高功能,降低成本来提高价值。但是,公路工程有着其特殊性,公路工程的功能在项目立项时就已经确定,没法再改变。因此,要想提高公路工程的价值,就只有降低公路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

根据在公路工程中运用价值工程的理论,加强公路工程过程中公路工程造价的管理,在公路工程的功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经过科学分析对各种使用功能进行排序,在保证必要功能可靠实现地前提下通过合理组织施工降低公路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从而提高公路工程的价值。

篇5

【关键词】招投标;问题;对策

随着工程招标投标配套法规逐步健全,建筑市场逐渐规范化,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工程招标投标的法规体系日渐完善,我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法规体系已经形成,为依法招标奠定了基础。实行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是我国建筑市场趋向规范化、完善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择优选择承包单位、全面降低工程造价,进而使工程造价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招标投标的意义

招标投标的具体意义表现在:形成了由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不断降低社会平均劳动消耗水平;工程价格更加符合价值;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能够减少交易费用。招标投标与直接采购、询价谈判等其它交易方式本质上的不同,就是它的基本属性:有组织的竞争、择优和公开、公平、公正。

二、我国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法规理论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无法对投标人无故退出进行有效制约,开标时间不能依法固定,投标文件编制的时间随意压缩,对投标人的限制等,对这些条款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对当事者的道德约束高于法律约束。《招投标法》作为指导我国招投标活动的法律,它应当给各方主体追求效率的空间,但作为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应有更严厉的规章,确保招标工作的公平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弹性空间。

2、招标人暗箱操作,投标人弄虚作假

由于建筑产品招投标的某些内容及过程需要保密,客观上造成了不便于社会监督,减少了投标人因为虚假信息导致投标失败的风险。还有,一个企业由于虚假信息在一个项目投标失败,并不至于遭到象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受到市场驱逐,所以,投标人提供虚假信息参与投标的现象愈演愈烈。依托招标机构和有形建筑市场,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对投标人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核审,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全国统一信息平台整合工作滞后于现实监管需要,也给“暗箱操作”者提供了机会。

3、行政主管部门监管招投标工作存在难点

从法规上说,行政主管部门目前主要依靠《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及有关部令和地方法规等监督招投标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施细则。特别是法律规定的歧视性条款较难把握,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发生越位和缺位行为,也给招标人(招标人)“暗箱操作”提供可乘之机。从行政手段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建筑市场,特别是规范业主行为缺乏有效手段,而仅有的手段是惩罚性的消极手段,从理论上说,过多使用消极手段会伤及自身,最终会影响事业的繁荣。

4、价格形成的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的,忽视了企业独立的经济地位,国家直接参与管理活动,直接制定和控制构成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如设备材料出厂价、采购保管费、运杂费、工资、间接费、管理费和税金等。事实上,我国现行工程造价定额较宽,以钻孔灌注桩为例,市场价是定额计价的60%,若降低10%,仍有30%的利润空间。现在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带资、垫资、拖欠工程款问题,跟我们的定额计价有很大的关系,这些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市场对不合理计价的一种修正。

5、现行招标投标方式和评标方法不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要求

我国现行工程造价管理的依据主要是建设部、有关专业部和各省颁布执行的各种概预算定额及相应的费用定额。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太适合,因为市场经济的根本特点就是竞争,而现有的计价模式满足不了竞争的需要。现行的定额,基于满足事先确定工程造价的需要,不管组成工程造价的这些因素的性质,通通固定化,违背了市场规律,不利于企业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使施工企业难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三、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对策分析

1、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诚信招标”建设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的原则,联合检察机关建立起了“日照市建设工程招投标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投标企业信用资源互动共享,明确要求所有投标企业必须先过“诚信审查关”。逐步建立起了以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招标投标信用管理体系,极大地激励了建设市场交易各方主体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招投标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此外,在法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法规的可操作性与刚性。由于招投标主体缺乏应有的自律能力,因此执法机关加强执法监督,保证法律和法规在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监督招投标工作的公平性和合法性,保护公平竞争。

2、完善招标投标信息网络,提高信息透明度

寻找潜在的交易方,签订并改造合同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商务中的运用可以节省大量交易成本。建立全国统一的招标投标信息网络,招标方在网上招标信息,投标方在网上公布有关自己生产能力、履约情况、技术水平等,减少大量的搜寻成本。借助于信息网络,还可以提高招标、投标、评标的效率,提高信息透明度,大大节约签约及相关交易的成本。

3、严格市场制度,避免过度恶意竞争

无论是公开招标,还是非公开招标,都有高昂的交易成本。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因为有些投标人的实力较弱,没有必需的竞争力,按正常情况根本就不可能中标,允许其参与竞争,对双方来说,只能是无谓地增加成本。如果对投标人实行严格的资格预审,或建立红名单(信誉良好企业入围),或通过总分包方式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彼此比较了解,可以节省许多交易费用。因此,要严格公路工程建设市场制度,加强资格与资质审查,控制公路工程建设市场规模,有效改变过度竞争的局面。

四、结语

总之,我国的招投标事业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论文重点在研究我国建设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有效的完善招标投标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案,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诚信招标”建设,完善招标投标信息网络,提高信息透明度,严格市场制度,避免过度恶意竞争,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从而达到改进招标机构目前的状态,提高行业水平。

篇6

中图分类号: F560.81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相关距离是土性参数由点特性过渡到空间平均特性的关键,是随机场理论具体应用于实际工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对于土体空间的任意两点它们距离越近相关性越大,距离越远相关性越小,存在一个临界距离,使得处于这个距离以内的两点的土性相关性不为零,而处于这个距离以外的两点的相关性为零,我们称这个距离为相关距离。因此相关距离λ是衡量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物理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的参数,两点之间的距离小于λ时认为是强烈相关的,反之则认为基本不相关。现在普遍认为相关距离λ是岩土的一种基本属性,与沉积环境等等因素有关,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土性指标。要想把随机场理论应用于岩土参数的计算当中,区域土的相关距离的合理取值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目前已提出许多求解相关距离的方法,主要有相关函数法、递推空间法、半变异函数法和平均零夸法等。

2工程实例

某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属于冲积沉积的土层,有第四纪新近沉积粉土、粉质粘土及粘土层、第四纪一般性沉积的粉质粘土层。土层概况如下:

第一层:耕植土,褐黄色,可塑,含植物根系,具有大空隙,厚度0.5m

第二层:粉土,褐黄色,可塑,饱和,稍密,振动析水,局部夹粉质粘土透镜体。粒经较为均匀,继配不良。埋深0.5米;厚度1.30米~1.80m。属第四纪新近沉积土层。

第三层:粉土,褐黄色,可塑状态,局部呈软塑状态,饱和,稍密,含粉质粘土薄层或透镜体,局部含粘土团块。粒经均匀,级配不良。在2.0m左右,钻进中严重缩颈。埋深1.8~2.3m;厚度2.5~3.9m。属第四纪新近沉积粉土层。

第四层:粉土,黑灰色,可塑~软塑状态,饱和,稍密,含粘土和粉质粘土透镜体和有机质。粒经较为均匀,级配不良。埋深4.75~5.9m;厚度1.2~3.3m。属第四纪新近沉积粉土层。

第五层:粘土,灰黑色,可塑,饱和,含青砖屑和瓦片。埋深6.5~8.7m;厚度0.5~1.5m。属第四纪新近沉积粘土层。

第六层:粉质粘土,黑灰色,可塑~软塑状态,饱和,含青砖屑和瓦片,汉粉质粘土和粉土透镜体。埋深7.5米~9.6m;厚度0.7~2.4m。属第四纪新近沉积粉质粘土层。

3结果分析

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静力触探资料,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取样间距为0.1m,分别采用上述方四种方法进行土层相关距离的计算。通过对第二层粉土的详细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图1 递推空间法

图2 相关函数法

递推空间法的Γ(n)~n曲线如图1所示,随n值的增大,Γ(n)逐渐趋于平缓,随着递推次数的增加,构成样本空间的数据越来越少,方差折减系数会逐渐趋于0,实际计算曲线只有前半段的数据是有意义的。

图3 变异函数法

相关函数法计算结果整理如图2,实测自相关函数曲线前半段逐渐趋向于稳定,而后半段曲线呈无规律变化,曲线的尾端出现异常点,这是因为后半段参与计算的数据间距过大计算精度降低所致。相关函数曲线后半部分出现小于零的点也是有意义的,这表示土层中相隔为h的两点存在负相关性。相关函数的几种拟合形式中,三角形和指数函数是对前面大于0的点进行拟合,充分利用了精度较高的前几个点的数据。指数余弦型则对全段曲线进行拟合。计算发现自相关函数曲线并非有规律的指数余弦变化,振荡规律性不明显。

变异函数法和相关函数法的原理相同,曲线的拟合曲线的形式对相关距离的计算结果影响很大。平均零跨法计算方法简便,但是要求完整连续的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变化曲线,并且对曲线上的异常点进行剔除。

通过分析发现当取样间距足够大时所求得的相关距离才是真实值。随这取样间距的逐渐增大方差折减系数逐渐趋于稳定,而当取样过大的时候,样本数减少导致统计误差的增大。

邯郸市各土层的相关距离列于下表:

表1 相关距离(m)

4 结论

本文采用静力触探试验比贯入阻力指标,对上述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并计算了邯郸市粉土层的相关距离,为土性剖面随机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计算相关距离的各种方法中,递推空间法简便实用,物理意义明确。相关函数法和变异函数法源于相同的理论,合理的选择计算形式是准确计算相关距离的要点。递推空间法要求有连续的土性指标变化曲线,取值的人为因素较大。

参考文献

[1] 阎澎旺等.土性剖面随机场模型的平稳性和各态历经性验证[J].岩土工程学报,1995,3:1~9

[2] 现代应用数学编委会.概率统计与随机过程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篇7

一、降低和强化

上述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与学生高考成绩居中,客观上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和缺乏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应看到,虽然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优势不突出,但是明显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优势———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表现欲望明显、社会活动能力强。显然,如何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使课程更适合开发同学们的优势智能,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等重要且基本的问题急待解决。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造就。其中的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而不是学科型、工程型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开设《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培养学生阐述地质景观之科学内涵(亦即特征和成因)的能力。

但上述问题的出现和存在表明:在教学目标既定的前提下本课程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实际上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经过学习和探索,提出了“降低和强化”的改革思路:“降低”即根据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对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化”即基于本专业“高级应用性地学导游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上述改革思路在2004级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过深、过难的内容被删除,某些理论性极强的内容其课程目标由掌握降为理解、或由理解降为了解、或减少课时数;增加实验项目,增加某些重要实验的课时数。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无论再怎么调整授课内容的多少,《地质学基础》(地质类专业开设的这门课,虽然定位为入门课,但实质上偏重于地质学的二级学科———动力地质学;而其它非地质类相关专业开设的这门课,则是地质学主要二级学科核心内容的大综合,这里指的是第二种情况)课程所依托的学科仍然是理论性的。显然,将其设置为本科非地质类相关专业如地理、环境、钻探工程、掘进工程、采矿工程、岩土工程等的专业基础课,为培养宽泛职业能力或初步研究能力奠定专业基础是可以的;但将其设置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主观上想培养学生阐述地质景观之科学内涵的能力,事实上却没有也无法直接承担培养这种特定职业能力的任务。

二、紧扣和淡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发现:进高职学院学习的学生首先和最关心的问题不是“我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也不是“我学好这门课对我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没有用?”而是“我学好这门课对我毕业时的就业和工作有没有用?”。换句话说,他们的学习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其能力水平不足以支持课程的学习,而是因为他们普遍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及主动探索反思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浓厚,积极性不高。上第一节课之前,学生翻开《地质学基础》教科书,从第一页飞快地翻到最后一页,结果发现连“旅游”二字都极少出现,顿生“学了究竟有何用?”等诸多疑惑———由此而引发“紧扣和淡化”的改革举措:紧密结合旅游专业,淡化学科界限。遂在课程名称上,去掉学科色彩过于浓厚的“学”字,加上专业属性鲜明的“旅游”二字,定为《旅游地质》。上述改革思路在2005级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绪论课实施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删除某些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章节,每个重要知识点都与旅游结合起来。

现在的大部分教科书和《绪论》课实施模式是典型的“学科”模式,即讲述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最多再加一点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其实,这并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学生对这门学科一无所知,特别是像《地质学基础》这种跨专业的课程,刚开始就给学生讲这些内容,学生怎么可能听得懂,又怎么可能感兴趣?遂摒弃了这种“学科”模式,代之以“课程”模式,即讲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学?二是学什么?三是怎样学?而且着重讲第一个问题,第二、第三个问题则简明扼要地一笔带过。结果,《绪论》课讲完后,学生反映较好———大部分同学听得绕有兴致,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同时发现:将《地质学基础》与旅游真正结合起来,谈何容易!地质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已相当成熟,要结合只能通过举例来结合,但举的有关旅游的例子终就是为了将理论讲透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本身,因为也可以举矿床、地下水、土木工程、环境、灾害、农业等方面的例子,这正是理论+实例的、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以理论性学科为依托的课程实施模式。学生通过听课和阅读教科书后获得的主要是一种观察、分析地质现象的一般思路,而不是特定职业能力———地学导游能力所必需的那种观察、分析和讲解地质景观科学内涵的一般思路。而这也只是针对那些刻苦努力、基础又相对较好的学生而言,一般的学生获得的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记的一些零散知识点而已———从期末考试的卷面上可明显看出来:能考90分以上的学生基本属于第一种类型,大部分学生特别是考分在80分以下的学生基本属于后一种类型。#p#分页标题#e#

三、校本式开发

仅仅“降低和强化”不行,在此基础上“紧扣和淡化”也不够———唯一的出路只有在本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与旅游结合起来、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有意识地去开发一种既合高职生“胃口”,又基本能够被消化并可以从中汲取特定职业能力所需“营养”的新产品———《旅游地质》(而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在2006级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课程建设中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尝试。

篇8

Abstract: The economic benefit is the soul of an enterprise and is the core problem of all the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China needs to improve the building economic benefits as an important goal to catch. 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goods and use value, to promote the rapi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tandards,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building.

Keywords: economic benefits of building standard; strategy;

;

中图分类号:TS95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经济效益与建筑标准化两者关系

建筑经济效益与建筑标准之间存在联系性,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促使生产专业化才能保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才能真正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按照招标承包制度模式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体现商品经济模式下的建筑业。但是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商品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不能把其直接看成商品,必须要从商品使用价值、商品性质、建筑标准等出发,建立符合经济效益要求的发展机制,才能促使行业稳定发展。

建筑经济效益研究过程中主要是要为社会提供高使用价值、低成本消耗的建筑物。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到施工全过程中,不断的降低劳动消耗,同时要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全面体现出来。把质量通过一定数量表现出来,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别,质量控制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指标体现,建筑物质量指标也是衡量劳动消耗和使用功能的一个标准,如果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质量指标,那就无法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劳动消耗进行衡量。从建筑师、工程师、经济师角度看,凭借他们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对建筑经济效益进行很好的分析和评判。必须充分考虑在建筑工程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建筑经济效益分析过程中离不开建筑规范、标准、定额、规程等,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最终形成建筑经济效益的标准性文件。

2建筑物商品性质和使用价值研究

建筑物是房屋构筑物的总称,其直接建造在允许使用的土地上,可以满足载物和住人的功能。其主要概括了市政工程、房屋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项目,建筑商品是建筑物形成的产品,建筑物作为商品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建筑物具有集体群的特点,建筑集体群主要由一些功能各异的建筑物组成,建筑群实现过程中需要从不同地点、不同工艺、不同专业等模式进行交叉性生产。建筑群还具有固定性、协作性、单件性、预约性、符合性特点。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都是固定在某一个地点,并且建筑物是分散生产的,与一般性商品不一样,商品可以进行集中式生产,自由运输等。

一个建筑物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需要很多的工种进行协作配合,才能进行全面生产工作,如果是一般性商品只要一个工种就可以完成生产任务。建筑物建设过程中需要工厂预制和现场制作两种形式,因此具有复合性特点。建筑物与其他普通商品存在很大的区别,其他商品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但是建筑物只能根本现场情况进行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从建筑物商品的特点看,我们在组织和预约生产建筑物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分析建筑物商品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和组织生产,最终才能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筑物作为一种商品必须具备使用价值,这是它的一种本质属性。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应该满足人们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对建筑物的需求,建筑物具有使用价值,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适用性是建筑物商品的基本特征,任何建筑物必须满足相应的使用需求;可靠性是建筑物商品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任何建筑物必须具有坚实可靠的性质,使用过程中可以很坚实的承载相应的物和人的质量,同时还要能够经受风雪、自然灾害的侵蚀,我国以往存在很多建筑物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商品验收过程中没有抓住其基本属性,“十二五”阶段我国建筑商品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可靠性特征,保证建筑物质量可靠,真正提升使用价值,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本不同的结构特征,制定具备的质量标准。耐久性是建筑物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满足一定的年限要求,必须做到防水、防火、防腐蚀。通过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设计建筑物的过程中必须把美观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体现美观性,必须制定建筑装饰、型体、园林绿化等标准,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物建造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美观性。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必须要体现经济性,因为建筑物作为一种商品在满足经久耐用美观的同时,必须把建造价格设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把商品经济性特征充分体现出来。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只有保持经济效益处于最佳状态,才能真正体现其经济性,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保证物美价廉,才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只有定额标准进行衡量,才能更好的控制造价,提高建筑产品的经济效益。

3建筑标准在建筑经济效益提高中的作用研究

建筑物建设过程中需要拥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符合可靠、适用、美观、耐久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体现经济性特点,必须制定各项最优的经济性特征标准才能符合建筑物经济效益提高的要求。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能够体现其使用价值,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产、生活需要,“十二五”阶段我国建筑物设计必须坚持这个标准不动摇,才能更好的体现建筑经济效益。所以从总体策略看,制定建筑业的各种标准,对建筑经济效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基础。建筑物各项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把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最终才能制定合理的指标,通过一系列鉴定可以看出,建筑标准的形式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环境会有很大的区别,建筑形式呈现多样化的模式,因此我国当前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建筑的各种标准,才能实现建筑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提高建筑经济的根本目的。建筑标准与建筑作用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工期、劳动材料定额、施工等方面进行标准化设定,才能保证建筑经济效益能够顺利实现。

建筑企业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主要是对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把握。建筑质量控制过程中不仅要按照各种建筑标准进行实施,同时还要制定计划管理、物料管理、工序管理、劳动管理、机具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标准。通过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完美结合,可以对建筑经济效益进行全面控制。建筑标准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对设计、勘察、施工企业等标准进行控制,同时还要严格按照国家建筑质量管理标准进行执行。建筑经济效益实现过程中需要从国家对建筑业的改革形势出发,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建筑经济效益实现策略。“十二五”阶段我国建筑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不断提高质量的发展能力,各项事业才能确定全面的提升。政府为了更好的提高建筑经济效益,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

4建筑标准化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重要策略

建筑标准化主要是指人们在建筑活动中为实现经济效益制定一系类的规则,最终促使建筑业更好的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标准化主要是按照一系列的规则推进工作,保证建筑经济效益能够更好的实现。建筑标准规则是人们进行建筑实践的重要依据。建筑物实施过程中可以看成是一个复合品,而不是单一化产品,具体建造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建筑装备和建筑配件都需要在现场组建完成,具体实施过程会涉及到几百个单位,因此建筑实施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因此建筑业为达到社会化生产、商品化供应,必须按照定型化、模块化、体系化、综合化等方式推进各项工作,才能更好的提升建筑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建筑标准化。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把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建筑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建筑标准化工作对提高建筑经济效益起到关键性、纽带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必须充分重视其发展,重视在建筑经济中现的问题,及时探究解决方法,才能始终使建筑经济处于有利的发展态势,激发国民经济的活力。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使建筑经济的发展符合当下国民经济大趋势的要求。

篇9

一、研究目的、方法、程序

城市滨水空间是以城市中自然水资源和陆地相接的区域所形成的场域。其独立的边缘性的位置特征,使其具有陆地空间和水体空间两方面的优势,含有更加丰富的地域文化历史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1];改善城市滨水区环境,增强城市滨水地带的活力和吸引力,使滨水重新成为城市的核心地区,实现滨水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宁波市三江口的休闲者调查问卷为研究基础,从这一角度探讨滨水区休闲游憩功能的开发问题。

2012年9月28号(星期五) 对三江口滨水空间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于2012年10月8日(星期四)至2012年10月27日(星期二)对闲者进行了四次问卷调查。调查员当场回收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内容涉及休闲者当日在三江口滨水空间的行为规律,休闲者日常休闲活动情况,以及休闲者的基本属性等内容。被调查者回答一份问卷平均需要2--5分钟。回收问卷经审核,得到有效问卷共145份(有效率82%)。本文中如无特殊说明,所有的百分比均以此为基数计算得出。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使用者不同年龄段

在145个调查样本中,10-18年龄段人数为5人,这个年龄段基本处于上课的时间,所以人数很少。年龄段人数多的主要集中在19-45,其中以19-30的人数最多有82人。需要指出的是调查时间开始为早上9点,许多晨练的老人已经离开三江口滨水空间,所以46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数只有21人。

(2)本异地人的活动频繁程度

调研将活动的频繁程度划分为四块:每天,一周3-4次,一月3-4次和一年3-4次。由图标可以看出:首先,总体次数的偏少,可以看出当今社会的压力,人们能够属于自己的时间日渐偏少。另外,本地人与异地人进行比较,本地人一般一个月会来3-4次,而异地人更多的是一年3-4次。异地人一个月3-4次比本地人少17%,这是符合正常的人口比例的。同时一年3-4次的异地人,又在宁波的异地人与旅游人员组成,由此可以看出,三江口滨水空间已经成为了旅游线路上的一点。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3)使用者不同出行时间下交通方式的对比

从表三可以看出,使用者在不同出行时间下更趋向选择经济效率并举的公交车作为交通首选方式,并且所占比重很大。出行时间越长,选择步行的比重越小,然而起伏不大,始终在20%-30%的比重上下。有少部分的人因出行时间超过20分钟而选择出租车,但出于经济考虑,选择出租车的比重很小。另有一部分人选择自驾,出行时间越长,自驾人数越多,但比重不大。在时效方面,将近80%的人群会在一小时以内到达滨水空间,从此来看,三江口滨水空间的交通还是比较便捷的。另有23%的人群由于交通方式选择的差异,到达滨水空间的时间会花费1小时以上。

(4)不同抵达方式的使用者对方便程度的评价

从表4可以看出,以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者对方便程度的评价较高,自驾和公交车次之,公交车和自驾车的各方面数据大致持平。而以出租车出行的评价结果较鲜明,可能是因为是出于经济支出的考虑,全部的使用者都认为方便程度一般,这个问题也关系到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和普及,应考虑到偏僻地区的出行需求。从图里也可以了解到,从总体上讲,公交的出行方式占主导地位。人们更愿意用经济又便捷的方式抵达滨水空间。

(5)不同年龄段对滨水空间的总体满意程度

从表5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滨水空间的总体满意度随年龄增长大体是上升趋势。青年群体(10—30)对滨水空间的总体满意度明显低于中老年人(31以上),其中因素可能包括青年人物质追求标准与审美要求都高过中老年群体,中老年心态、处事上都趋于平和,不过分苛求环境的完美度。

三、现存问题、改造目标与改造措施 1、现存问题 在我们调查观察所得,宁波三江口滨水空间逗留的人并不多,很多是匆匆路过,有一部分是因为旁边是影都来看电影而等待在此处的。经过调研问卷,发现了一些问题。宁波三江口没有任何码头的标志性性建筑特点,仅本地人和住在周围的少许人知道,缺乏本土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方面:11%很突出、21%突出、48%一般突出、20%不突出);水边照明较好,但是内部游玩的地方照明效果不是很好(夜间照明情况:11%十分满意、48%满意、26%一般、1%不满意、1%很不满意、13%夜间未来过);需增加娱乐设施和可观赏性的景观设施,喷泉的特色不足(沿江景观、植物造景满意度:13%十分满意、54%满意、31%一般、1%不满意、1%很不满意);在现状保持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可供休息的座椅(现有座椅、亭子的实用性:30%挺实用的、61%数量太少、9%设计不实用)。

2、改造目标——回归空间的公共属性 “空间是社会的一个切面,跨越社会的所有领域,是社会存在与运作的展现和结果,空间一开始已然是社会空间”[2]。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应该符合人的活动规律,保证人在使用公共空间时的安全,建议将人流活动密集的空间部分特别是商业街的空间设置成步行空间,人车分流,保证人使用的安全,并在空间中布置便于使用、符合人的尺度要求、形式多样的设施使用。让市民在四季都可以看到城市滨水区的绿色景观,欣赏到滨水区的绚丽多彩,使滨水区在任何季节都散发出独特的吸引力。根据人员分布及人的活动规律设计绿地、标志物、水体景观、铺装等点状、面状空间,提供多样的空间满足人的多种需求。这些布置可以极大地满足市民休息、观景以及亲水等功能的需求,提高城市滨水空间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让游人也能够融入自然、体验自然、回归自然。城市滨水空间的公共属性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公共空间的大众化程度成为判断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象征。

3、改造措施

(1)恢复自然型的河道形态 城市滨水地带亲水空间设计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人与水的亲和关系,让人能够接近水岸[3]。三江汇流的滨水带,通过大量水生植物的栽植,净化滨水区的水质。在甬江上建大闸后,要投入极严格、落实的污水处理措施,而且要引起全社会公众重视公德,要动员给各方力量严格执行,能达到水清目的,否则农田及城市污水排入兴建甬江大闸后形成的库区,库水会迅速富营养化,可能日趋变黑变臭,除影响渔业外,反给三江口的美景添了一个不应有的污点。而且建甬江大闸后,姚江闸的江面锁满水葫芦的场面,可能移到了三江口,岂不是大煞风景。目前甬江每天两个潮有3800万立方米的进潮量,大量进出口的海水对沿江工农业、生活排入污水稀释要比建甬江闸后污水排入相对静止的蓄水库的稀释作用强得多。

(2)构建多形式生态驳岸 硬质型驳岸缺乏透气性和透水性,隔断了驳岸土体与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循环,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能力也就比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滨水空间的空气环流过程[4];生态驳岸技术的应用早已成为国际上少数发达国家在治理城市内河优先选择的方法,符合现代人对于自然空间的渴望和向往。生态驳岸可描述为“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和非生命植物材料的结合,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5];驳岸上的植物群落具有涵蓄水分、净化空气的作用,可在植物覆盖区形成小气候,改善水体周边的生态环境。

(3)布置丰富的亲水活动场地及设施 实践过程中发现,具有广泛参与性的“亲水规划设计,几乎是滨水区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6]。针对游人对配套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健身娱乐设施。在适当区域增加健身设施,扩大休闲区的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②休息设施。根据景观节点的位置合理地布置座椅的数量,深化设计细节,原有花池平台表面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创造出符合人体尺度和结构比例的椅面,利用材质、色彩强化座椅的概念和增强吸引力。有效利用植物遮阴的功能,合理提供给游人多种休息方式,增加休闲区的亲和力。③厕所。对现有标志系统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突出,将厕所前的植被树木进行整修,使厕所的标识更为醒目,便于寻找。

(4)滨水道路与环境小品设计 主要景观游路沿河岸布置并与城市道路连接,道路宽度3~5m,是环绕整个水系景观和各个景点的主要车行道路,应急通行防洪、救护车辆、消防车辆等,在道路两边种植行道树,形成巨大的树荫,并通过具有形式感的景观造型将各个区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铺装以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为主。河道沿线为了方便使用者,可以增加各项服务设施,满足大家的需求。例如游戏空间、音乐喷泉、各种造型的座椅、健身器材等,其设施的造型应尽量体现出美观、实用、朴素、自然的风格,材料以石材、木材、混凝土仿木等自然元素为主。 四、总结 宁波三江口景观工程的实施将打造一条生态自然的三江口景观带。它不仅是城市水系的保护带,还改善了周边的人居环境,同时形成了新的旅游休闲活动场所,进一步体现了滨水地带景观建设的社会效益及广泛影响。本文在实地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总结了三江口滨水空间主要人群的相关信息,并同时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研究成果能够对城市滨水空间今后的规划工作产生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国敏, 王晓鸣.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利用与立法思考----以汉口沿江地段为例[J].规划师,1999(04).

[2]王志弘.流动、空间与社会[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1998.

[3]邹伟良.城市滨河亲水空间的城市设计途径研究[J].今日科苑,2009,(18).

篇10

1引言

天然地基是指不需要处理建(构)筑物就可直接修建在上面的地基。在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容许变形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天然地基。但是,若天然地基很软弱,不能满足基础对强度和变形等方面的要求时,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地基处理技术方法是建造人工地基的技术方法,简称为地基处理,即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

2 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2.1、节换填垫层法

换填垫层法是将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除,换填其他无侵蚀性的低压缩性的散体材料,经过分层夯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垫层的材料有中(粗)砂、碎(卵)石、灰土、粉质黏土等。石屑、煤渣或其他工业废料经检验合格后,也可作为垫层材料。垫层的作用是提高持力层的承载力,并通过垫层的应力扩散作用,减小垫层下天然土层所承受的压力,这样可减少基础的沉降量。另外,用透水性大的材料作垫层时,软土中的水分可以部分地通过它排出,从而加速软土的固结。同时,还能防止土的冻胀作用。工程实践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采用换填垫层法能有效地解决中小型工程的地基处理问题。本法的优点是:可就地取材,施工简便,不需特殊的机械设备,既能缩短工期,又能降低造价。因此,得到普遍的应用。

2.2、预压法

预压法是在建筑物施工前,用堆土或其他荷重对地基进行预压,使地基土压密,从而提高地基强度和减少建筑物建成后的沉降量。预压荷载可采用堆载、真空预压或堆载加真空预压联合预压,还有降水预压等。这种方法对各类软弱地基,包括天然沉积层或人工冲填的土层,如沼泽土、淤泥、淤泥质土以及水力冲填土等均有效。其缺点是堆载预压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特别是深厚的饱和软黏土,排水固结所需的时间很长,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堆载,因此,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加速地基固结,缩短预压时间,常在地基中打入砂井,然后进行堆载预压,这种方法称为砂井堆载预压法。砂井的作用是缩短软土中的排水距离,土中水通过砂井顶部的砂垫层或排水沟排走,使软土中孔隙水压力得以较快地消散,从而加速地基固结,地基强度迅速提高。应注意到,当预压场地邻近有建筑物时,需考虑到预压荷载对邻近建筑物影响。

2.3、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强夯法处理松软地基是1969年法国L.Menard(梅纳)首先提出的,通常以80~300kN的重锤(最重可达2000kN)和落距为8~20m(最高可达40m)的夯击能量对地基进行加固,一般夯击能量为500-8000KN.m。最初是用以处理松散砂土和碎石,后来用于杂志填土、粘性土和湿陷性黄土等地基。工程实践表明,强夯法不仅能够提高地基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而且还能改善抗液化能力及消除湿陷性,但对饱和软粘土的加固效果尚无定论,采用时应持慎重态度。近年来在饱和软粘土中设置排水通道,在进行强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4、振冲法

振冲法是以起重机吊起振冲器,启动潜水电机后带动偏心块,使振冲器产生高频振动;同时开动水泵,由喷嘴喷射高压水流,在边振边冲的联合作用下,将振冲器沉到土中预定深度,经过清孔后,即可从地面向孔内逐段填人碎石,每段填料均在振动影响下被振密挤实,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后可提升振冲器,如此重复填料和振密,直到地面,从而在地基中形成一个大直径的密实桩体。振冲法施工有加填充料和不加填充料两种,一般多采用加填充料的方法。对细颗粒含量较多的砂性土地基,采用加填充料而形成碎石桩能获得良好的加固效果,且碎石桩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加速地基固结,提高地基强度。此外,振冲过程的预震效应可使砂性土地基增加抗液化能力。

3 地基工程的施工管理

3.1、地基处理工程与其他建筑工程的不同之处

(1)大部分地基处理方法的加固效果并不是施工结束后就能全部发挥和体现,一般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步体现。

(2)每一项地基处理工程都有它的特殊性。同一种方法在不同地区应用其施工工艺也不尽相同,对每一个具体的工程往往有些特殊的要求。而且地基处理大多是隐蔽工程,很难直接检验其施工质量。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要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严格掌握。如换填垫层压实时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要求;堆载预压的填土速率和边桩位移的控制;碎石桩的填料量、密实电流和留振时间的掌握等。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并做好施工记录。当出现异常情况时,须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妥善解决。另外,施工单位还需做好地基处理施工质量检测工作,包括搅拌桩、碎石桩的桩身质量检测等。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为了了解和控制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或保护临近的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常常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监测工作。监测方案根据地基处理施工方法和周围环境的复杂程度确定。如当施工场地临近有重要地下管线时,需要进行管线位移监测。对于一些地基处理方法,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地基处理效果的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地基土的加固效果,检验地基处理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从而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如在堆载预压法施工期间,需要进行地面沉降、孔压等监测工作,以掌握地基土固结情况。

3.2、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的注意事项。

(1)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不仅让现场施工人员了解如何施工,而且还必须使他们很好地了解所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的原理、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所进行的施工是否符合工程要求,要经常进行施工质量和处理效果的检验,以保证施工质量。

(2)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要做好监测工作。尤其在处理工作结束后,应尽量采用可能的手段来检验处理的效果。这是施工工作的重要一环。

(3)对重要工程的地基处理工作,或开发、引用新的地基处理方法,在进行地基处理方案的比较时,最好在大规模施工前进行小型现场试验,以检验地基处理方案的可靠性,并可获得设计计算的参数值和施工的控制指标,以及施工经验。

(4)通过反分析可获得必要的参考数据,用于验证设计,监测工程安全,便于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计算。根据实测资料的反分析而得出的参考数据要比前一阶段的设计较为接近实际,必要时可据此修改设计。此外,通过反分析可使人们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

4 结语

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从沿海到内陆,从山区到平原,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土质各异、地基条件区域性较强,从而使地基处理技术显得较为复杂。因此,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建设者不仅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结构物选定最合适的基础形式、尺寸和布置方案,而且还要善于选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方法,要在工程实践中不断的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11

讲结构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价值概念本身的含义。当然这里说的价值不是市场上的商品价钱,但也不是与其完全没有关系。讲价值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有用的东西有价值,没用的东西没价值。如果就按照这种说法去考量的话,我们似乎马上就可以断言,艺术没有价值。这是因为,在一般的意义上,艺术是不能像工具那样拿来使用的;如果说艺术有时也可以有某种用处的话,那么艺术追求的也不是这个有用,这是艺术创造和工农业生产区别的主要所在。如果我们以这种“有用”和“无用”的思路谈论价值,艺术的价值结构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我们这里采用的价值概念,一定与日常生活中的工具价值观有所不同。不过,说它们不同并不意味着否定它们的逻辑关系。相反,这种对于有用与无用的日常区分,能引导我们继续往深层分析进而澄清价值概念的完整内涵。

我们先分析有用的东西,所谓有用的东西有什么特点呢,它就是有某种功能可以服务于某种外在的目的。说一个工具性的东西对自己有用,是行不通的。比如说,杯子有用可以盛水,水有用可以解渴,解渴有没有用呢,这个问题就有些尴尬了,因为解渴本身有用没用我们都会去解渴的。先放下解渴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不谈,但是为了解渴这水在这放着,我就把它喝了,所以说水有用,这个“用”是指向水外边的某种东西。我们说什么东西有用,是就这东西对于它之外的某个目标、目的或者是功能而言的,这叫工具价值。由于它把其它东西当作自己服务的对象,所以它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外在价值。与这个工具意义上的“有用”相反的,是“有害”。如果我渴了,你拿某种东西让我喝,喝完更是口干舌燥,那就是相对于我“口渴”而言的“有害”了。当然,有更多的东西对于我的“口渴”来说,既无用又无害。单就“有用”这一方面来说,一支扳手,一把改锥,一支钢笔,一块手表,都是典型的工具,都是典型的有用的东西。人们一般说什么是有用的东西就是这些,大学里什么专业有用大家也是这样来理解的。因为这种“有用”都要服务于其他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工具价值不是自为的,而是为他的,是外在价值。这样,工具价值就有三种:有用的、有害的、中性的。与此相对应,我们可以将工具价值分为正价值、负价值、零价值三种。

相对于工具价值,就有终极价值。这种区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讨论过[3],往后的哲学家也有过很多的澄清。所谓终极价值是什么呢?从工具的外在价值开始,A会因为B有用,B会因为C而有用,但后来最终退到一个不能退的参照的地方的时候,那个东西一定不能说是有用的。比如说,人家问挣钱有没有用,回答是,挣钱有用啊,可以买房子、旅行,还有其它可以办的事情,为人们追求的生活内容提供便利或通途,所以你就可以说它有用。除人造的工具外,自然界也有同样的问题。面对自然界,为什么我们把地震、台风称为自然灾害,而太阳出来就不是,这都是这些事件相对于我们生活的内在要求起了什么作用而言的,灾害对我们生活的内在要求起了负面的作用,而太阳出来了,一般地是对我们的生活起正面作用的。但是当你问享受有什么用没有、快乐有什么用没有、自由有没有用、尊严有没有用、等等,就有点不好回答了。这些东西,有时有用有时没用,但归根结底,我们追求这些东西,首先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用。这些东西,我们是作为目的来追求的,而不是因为它们有外在的用处,我们才去追求。他们基本没有用,有时甚至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但如果总的看来还是值得追求的话,我们也会把不良后果看作必要的代价准备接受。

由此看来,我们碰到了另一种“无用”。这种“无用”与刚才论及的工具的无用是不同的,这里的无用就是内在价值,或自为的价值,是一开始就超越“有没有用”的问题的终极价值。而生活的内在要求本身,是不能问有没有用的,因为它是衡量一切东西有没有用的最终标准。比如说,刚才提到的人造物的有用与有害的区分、自然灾害和一般自然现象的区分,就是以人的健康、安全、快乐、欲望等生活中“无用”的内在价值为衡量尺度的。

这类没用的东西是目的,对它有用的东西是自然物的功能或人为的手段,功能服务于人的需要才有意义,手段导向目的才成为手段,目的本身要靠手段来实现,而目的使手段得以成为手段。工具价值中的正价值、负价值、零价值,必须对照这些“没用的”内在价值,看其发挥了何种作用,才能被理解。所以,终极价值是内在的、自为的价值,是使工具价值获得工具性的价值。这样看来,没用的东西重要还是有用的东西重要呢?当然无用的内在价值更重要,更为根本。这样的理解,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得到了清楚明白的阐述,当代的分析哲学家,更是以严密精确的方式做出了系统的论证,只是在人们的日常思维和社会实践中,这种关系常常被遗忘。

“重要”一词,我们平时往往只用在操作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所谓最“重要”就是自然因果序列上对操作过程的成功起决定性作用的事物。对于一个土木工程师的职责来说,大楼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支撑着整座建筑的重量。基础没打好,上面的建筑工作做得再好,整体上也还是一个“豆腐渣工程”。但是,撇开自然因果的关联,单从价值意义的关联看,就是相反的了。这时,真正重要的就不是基础,而是基础上面的被使用的空间,因为基础是为可用空间的存在而建的。如果没有基础就可以得到上面的可用空间(如太空站),我们就可以不要基础;但是如果不要可用空间我们仍能够建设基础(如烂尾楼),谁也不会去建设基础。因此,从价值意义上看,基础的建设服务于可用空间的要求,处于从属的地位。当然,这里的可用空间还不具有终极价值,只是比基础更接近终极价值而已。所以,在意义层面,越接近人类生活内在价值的东西越重要,而“无用”的自为价值,就是最重要的了。

因而,事情并不像人们经常以为的那样,追求可见的实用价值与追求不可见的精神价值仅仅是两种偏好。实际上,如果没有不可见的精神价值,其它很多东西的实用价值就荡然无存了。除了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保证纯属物质价值外,其它貌似的“物质需要”说到底还是为精神需要服务的。就是那种对豪宅、名车、时装等非常世俗的东西的追求,都是一种符号性的或炫耀性的精神追求,与生存的需要没啥关系。当年的暴发户在夜总会一掷千金进行点歌竞赛,完全是为了达到一种心理的满足。你可以指责这种精神需要是低俗的,但你不可能把它说成是一种物质需要。而精神需要,基本属于生活本身的内在需要。

那么,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除了生存需要,到底还有哪些内容呢?哲学家们在这里不太一致,有很多争议。但无论如何,很少有人会把一些基本的项目排除出去,比如自由、快乐、尊严、情爱、创造、自我超越等等。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其它东西而存在,相反,生活中没有了这些东西,就等于失去了可以追求的内容。当然,要有自由、尊严,必需在能活下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所以生存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这个条件,人和任何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不同,不是人之为人的特殊所在。但讲人的生活的内在价值,要集中在人所特有的东西上。那么人所特有的生活的内在价值是什么呢?康德的道德哲学已向我们表明,追求自由、尊严是所有理性存在主体的内在规定,鲜有其他哲学家会否认这一点。[4]但另外一些东西,比如说知识,有些人认为它有内在价值,另一些人则认为知识是为了实用才值得追求,只有工具价值,没有内在价值。从古到今的中国思想家,很少有把知识当作目的来推崇的。但是西方的思想家却不一样,特别是哲学家,从古希腊到现在,他们大都认为知识本身就是值得追求的东西,具有内在价值。当然,他们不会否认,知识也很有实用价值,“知识就是力量”。

人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实现当下的目标或施行自己的计划,就是一种自觉自为的生活。除非是在相声小品滑稽戏里,没有一个神志清醒的人会说“我想活着,但我不想按照自己的意志活着”;或者是“我想说话,但不想按照我的意愿去说”。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表达自身的东西,这是一个人的尊严。尊严不是为了什么紧随而来的后果,而是为了肯定自己是一个主体的人。尊严的内核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的事,而不是服从于外在的意愿、意志。也就是说,我的尊严要求我不被外在的意志逼迫或操纵而使我违背自己的意志去说话、行动。但是,如果我们的意志实现不了,是由于自然的原因,这就和尊严没有关系了。所以说,按照自己的意图而不被人胁迫去做事,是维护尊严的要求,而不是因为这样就给你的生活带来其它的好处。相反,维护尊严有时是要牺牲其它好处的,但我们有时还会为了尊严舍弃其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蒸包子蒸口汽”,诸如此类的民间谚语都印证了这一点。

此外,作为自由意志的载体,人是一种不同于被动客体的主体,而创造性则是人的主体性的一种直接肯定。经济活动需要创造力,但就是不考虑经济活动,创造性也是有自足的内在价值的。它是人的主体性对客体的把握和改造,使人的自由意志在客体上刻上印记、留下意义。人因创造性活动而变得伟大,所以人们把最大的创造者称作上帝。

自我超越亦即自己挣脱自己的现状向自己设定的某种理想人格接近,这也是一种内在价值。萨特说,人就是不断使自己变成自在自为的上帝的自为存在。这种超越的意义不在于新我比旧我更有用,也并不是说超越完了就能制造出更多商品或赚到更多的钱;也许超越的结果是远离生产活动。尽管这样,这种自我超越是人的内在价值、内在需要。认识自我、自我超越是一种主体通过否定来达到自我肯定自我充实的活动,也是人的一种内在价值。[5]

除了以上所述,内在价值也许还有其它内容,但我们这里不可能进一步深入讨论了。对于我们将要讨论的艺术的价值结构的理解而言,确定了有这么一个内在自为价值的领域,也就足够了。

二、艺术创造、艺术欣赏、及两者之间的过程中介:各自的价值结构内涵

那么,如何理解艺术的价值呢?有的艺术有与过程相分离的作品(如绘画、雕塑),有的没有与过程相分离的作品(如表演艺术),但纯粹的艺术,都是直接服务于人的内在价值的。艺术,在艺术家那里,是创造;在受众那里,是欣赏。问题是,如前所述,一般地讲创造,不能把艺术创造和工程技术的创造区别开来;一般地讲欣赏,不能把对自然物的欣赏与艺术欣赏区别开来。因而我们必须知道艺术创造的特殊性在哪里,艺术欣赏是对何种创造物的欣赏。不然,反对者就会问,爱迪生发明创造了那么多好东西,怎么没人把他叫做最伟大的艺术家?黄山奇景那么有欣赏价值,怎么就没人说黄山是最大的艺术品?

(1)艺术创造

创造,就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先形成意图,然后用行动把周遭的事物改造成与意图相符合的状态。按照这种定义,工农业生产和艺术创作都是一种创造的过程。那么区别在哪里?工农业生产要满足的也是人的内在价值需求,其产品包括生理需求的物料(如食物、医药)和精神需求的物化器具(如唱片、过山车)。只是,这种满足借助的仅仅是产品的物理因果作用,而不首先与人的意识的感性或理性的意义相关联。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只有靠这种物理因果作用才能满足,而精神需要、亦即超出基本生存需要的内在价值,有时借助这种纯粹的物理因果作用来实现,有时则是直接在感性或理性的意义关联中得到实现。艺术创造,就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内在价值在意义领域的直接实现,这种实现被外化在某种物质载体或自然过程之中。这就是说,工农业生产的创造性过程得到的是在工具价值意义上“有用”的东西,而艺术创造则在创造的过程中就直接实现了创造者精神层面的内在价值,而艺术作品(包括艺术品和艺术演示)的价值是独立于创造过程中已经得到实现的价值的。因而,艺术创造是创造者对精神性的内在价值(诸如自由、尊严、自我超越、情感等)之直接肯定或否定的直感外化活动。当然,这种“外化”,不是工具价值的“外在”。按照康德的说法,审美就是对象中的“无目的之目的性”的体验。我们则可以说,艺术创造活动,就是不为任何具体目的而表现人的目的性。

这里,我们在作出工具价值和终极价值的区分之后,要引入第三个价值概念,那就是:人文价值。艺术、哲学、文学、历史学等,首先具有的,就是人文价值。由于我们这里关心的不是价值分类学,所以我们不对人文价值的概念作系统的分析;简单把艺术归进人文价值里面,也对我们认清艺术的价值结构意义不大。不过,在此处至少我们应该知道,人文价值就是具有直接满足人的精神性内在价值功能的一切物件、过程、机构、符号在实现这种功能方面可以体现的价值。人文价值也有正负之分,正价值就是对人的内在价值的直接肯定或加强,负价值就是直接否定或减弱。人文价值可以有两种实现的方式:其一,自我内在价值的外化实现;其二,他人内在价值的认同印证。我们看到,艺术创造活动,只涉及到人文价值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只是自我内在价值的外化。

刚才我们首次使用了“直感”这个概念,这是英文aesthetic的意译。我们为何需要这个概念?这是因为我们不但要把艺术创造和工农业生产的区别开来,还要把艺术实现人文价值的特殊途径与其它的可能途径区别开来。比如说纯粹的哲学活动,也首先与工具价值无涉,也是人的精神性内在价值的直接实现。但是,哲学不但不属艺术范畴,还在某种意义上与艺术相对立,因为它的建立借助的是与直感相区别的概念、命题、判断、推理等。直感不是情感,有些情感(如爱情)属于人的精神层面的自为价值,直感则不属此种自为价值,而是以人的五官为基础的对可感对象的形式与质料的直接响应。视觉对应的是色光和形状,听觉对应的是声音,触觉、嗅觉和味觉也有所对应。理论上,与五官对应,可以有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嗅觉艺术、味觉艺术、以及综合多种直感的艺术(如电影艺术、虚拟实在艺术等),但我们最多见的是视觉和听觉艺术。需要注意的是,艺术的直感不一定都是美的,所以把“aesthetics”译成“美学”会引起误导。

由于艺术家在创造的时候,已经通过对“无用”的自为价值的直感外化而使自我肯定或否定的力量直接回到人本身,不管有没有作品、有没有受众,艺术创造就对艺术家有自足的价值意义。艺术创造者通过艺术创造而实现了自我超越,而自我超越并不依赖其它东西给它赋予价值。也就是说,在直感外化的一个个瞬间,艺术创造就已成就了相对于艺术家本身的原始价值,这就构成了艺术价值结构的第一部分。

(2)完整的艺术还要加上艺术欣赏

虽然艺术创造者在创造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艺术创造的人文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说艺术价值在这里就完整地实现了。价值的结构有一块在这里,但是单只有这一块还不能成就完整的艺术。不然,所有符合上述标准的直感外化活动都属艺术活动了。毕竟,一个人从监狱中出来重获自由,以独特的方式狂饮香槟,并不一定就属于艺术活动。但这一活动,确实是对他自由的内在价值的直接肯定,并且这种肯定是自足的、“无用”的、直感的,并且也可以带有某种创造性,与刚才对艺术创造过程的描述相符合。这里,在价值结构的第一个部分,这种行为与艺术创造无甚区别,但是很明显,艺术的完整过程并没得到实现。所以,我们还要追问,要加上什么东西,才能构成对艺术的全部完成?至此,我们必须考察艺术欣赏的情形了。这里,艺术欣赏的人文价值,就是艺术价值结构的第二部分了,这就是受众在对他人(艺术创造者)内在价值的认同印证的同时,获得独立于艺术创造过程的直感体验。

我们说过,创造过程都是意图先行的,因而不可能是随机的。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你的创造活动不能在你的外化形式中(在作品中或在与受众的直接互动过程中)被认出这种非随机性,你的自由意志在这里留下的痕迹与自然过程留下的痕迹不可分别,你的艺术活动就没有完成。这样,你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个漂亮的嘴啃泥,不是艺术,杂技演员在舞台上技术不过关掉地上了,不是艺术,杂技演员经过长期训练,能合上嘴将舌头折叠起来,也不是艺术;而杂技演员不管在台上还是在街头的看得见的表演,却都是艺术。这里的关键所在,就是创造性要能在外部被判别。不能判别的,尽管在创造者那里有自足的价值,也不能称为艺术。完整的艺术,可以用如下的结构图来表示:

(主体1)直感外化——〉(有或无作品)——〉直感印证(主体2)

||

(1)|(2)|(3)

日常生活中的人,经常有(1)的活动,但也就终止于此,(3)也是经常不与任何属于(1)的过程相联系而独自发生。这样的话,(1)和(3)没有联接成一个因果接续的过程,所以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价值结构。只有能过渡到(3)的(1),才能导向完整的艺术。艺术家就是在完整的艺术过程中创造性地完成(1)的人。对比之下,如果在(1)中主体仅仅机械性地应用某种技术而没有原创性注入,但作品却在(3)成就了同样的直感接纳过程,主体1就没有实现价值结构中的第一部分,它充其量也就只是一个“艺匠”。

我们要注意的是,受众(主体2)要使艺术过程最终完成,有两个方面的功能需要完成。第一是对创造者(主体1)的内在价值的认同印证,第二是获得与艺术形式相对应的直感体验(通常所说的“审美”体验),此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前者,受众有可能面对的只是一般的非艺术的人工物;只有后者,受众有可能面对的只是像玫瑰花、热带鱼那样的美的自然客体。有了两者,如果受众没有犯认知上的错误的话,面对的就是艺术品或艺术事件了。

以前的艺术哲学有个误区,就是把“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基本等同于艺术美的问题。其实美的东西可以是艺术,丑的东西也可以是艺术,所以不能只以美来定义艺术。第一,像我们刚才阐明的那样,美不是艺术所独有的,自然界的美景就与艺术无关,所以美不是艺术的充分条件;第二,不美的艺术是可能的,很多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的是忧伤、荒谬、压抑之类的不愉悦的感受,而不管按照哪种理论,美感必然是某种愉悦的感受。所以,是否美,不是判别艺术的标准,美不是艺术的必要条件。在西方语言里,“aesthetics”这个被我们译成“美学”的词,本来的意思是“直感学”,直感并不仅仅是美,丑也是直感。只是,也许由于美的艺术作品最容易被人接受、最容易流行,人们就错把美当成艺术的本质特征了。

写实艺术带有很明显的模仿成分,为何最易被广大的受众接受为艺术呢?部分的原因大概是写实艺术最容易被人从直感上认出是人的非工具意义上的创造活动的结果。模仿是把自然因果中出现的东西在一个直感层面的性质从整体存在中剥离开来,从而只留下直感的效应而排除任何潜在的工具性能。比如说画一个杯子,画出来了就是艺术,原来放在那里就不是艺术,因为画出来的杯子一看就是人的一个创造物,杯子实用的部分消失了,视觉直感这部分被完整地剥离出来,这样就把用具的功能排除,只留下视觉的直感效应。作为用具的原来的杯子,你从触觉、听觉、视觉等都能去感觉它,因为它是具有这些可感属性的实体。而现在画布上的杯子只诉诸你的视觉,除了看得见的,其它可感属性都不见了,从而你即刻断定,这种剥离只靠自然因果的作用,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如果排除了像照相术之类的东西,你就会不假思索地设定,这种剥离是人的自由意志干涉的直接结果,亦即是创造活动的结果。所以,最浅显可辨的一种创造就是模仿,就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直感属性的剥离。

虽然原来模仿艺术可以被看作最正统的艺术,但有了照相术以后,它就不怎么艺术了,因为这种人的创造性的模仿剥离功能带来的效果,可以被与直感剥离无关的仪器操作带来的效应替代,因而即使你画得几乎和实物一样,在受众那里也激起像古典时代有过的一样的那种直感反应,受众也没有理由即刻断定,这就是创造性剥离的产物。这是因为,有了照相术以后,写实的视觉直感效应与艺术创造失去了必然的联系,艺术价值结构中的第一部分的人文价值的实现就在写实作品中失去了必然性。所以,以模仿为主要特征的写实艺术,在创造者(主体1)那里的内在价值的实现,就不能要求在受众那里得到必然的印证。同样一种东西,原来是艺术,现在变得不怎么是艺术了,主要是因为这一点。

创造不能是一种随机行为,小孩随便往墙上泼一下墨,不管导致了何种视觉效果,都不是艺术。有些现代艺术是有控制的随机,它的随机是经过事先设计的。不然的话,这种随机就和创造性、自由意志、实践没有关系,就不会成为艺术。要成为艺术品,至少受众可以断定,在某个自然因果过程中有一个自由意念去干预过而成就了眼前的作品。不然,自然状态中或人类活动中的随机事件造成的再美的东西,也与艺术无关。在自然界有可能出现一个图象和我们的水墨画差不多,人们不能区别的时候就搞不清楚它是不是艺术品。

我们必须注意,除了模仿能让人看出来这是人自由意志在这里干涉过,异常性也能有此效果。所谓异常性,就是不符合自然事物惯常的状态。这里的异常,不是一般的异常,而是能让人觉得有个智能主体在这干预过,事物才会变成这么异常。给人这种异常感的原因之一,是在艺术作品中,有某种概念的迹象显露。所谓概念的迹象,就是说本来是抽象的某种概念,现在被用一种直接的、感觉的材料表现出来(如声音、韵律、质料、颜色等等)。因为有自由意志的主体才可以产生出概念来,人们就在这种迹象里发现了人的自由意志,从而印证了注入概念者的创造性。所谓的“概念艺术”,就是这种概念直感化的典型产物。

由此看来,虽然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艺术价值就实现了一部分,但是在那里艺术的完整价值结构还没形成。如果作品在欣赏者眼中能被直感地认出来,并在那里实现了另一部分人文价值,那就成了艺术品或艺术事件了。价值结构的各部分从头到尾完成了就叫艺术,没有完成就不叫艺术。

在受众这里,如果对艺术作品的直感接受是正面肯定的,就产生美感;如果是负面否定的,就产生丑感。美或丑都可以是艺术的直感,如果这种直感的接受或拒斥与工具价值的判断不发生关系的话。艺术的价值有正价值,也有负价值。在这里,美只是某种艺术要达到的东西,有些艺术要达到的不是美,但只要能显现其创造性的过程以及引起受众方的特定人文价值的实现,就成为了艺术。

有了完整的价值结构,就有了成就艺术的整个过程。价值结构如要完整,在艺术家拥有了关于一种自然材质的想法之后,第一要表达,在这一部分,即使没有成为艺术品,但也已实现了一部分价值,是值得去做的;第二要试图在欣赏者中唤起共鸣,共鸣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要与艺术创造过程中发生过的感受相一致。只要是唤起人的自由意识内在价值的投射,印证了艺术创造者的创造性活动并引起直感的响应,就实现了艺术价值的最后部分了。艺术不只是艺术作品,也不只是艺术创作,也不只是艺术欣赏,只有拥有了三者结合的整个完整过程,才成为艺术。但在其间,艺术的部分价值是可以各自独立得到实现的。比如说,复制品虽然可以在欣赏者这里得到同样或者更胜一筹的价值实现,但在其产生的过程中,艺术创造的人文价值却没有机会实现。这样,缺少上述艺术价值结构的第一部分,所以复制品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品,但我们不能由此就否定复制品的审美价值。艺术品和赝品的区别,根植在价值结构的第一部分那里,而与这第二部分无关。最好的赝品和真品在受众中间所引起的共鸣是完全一致的,在审美方面的价值是无区别的,只是在与艺术创造者的关系那里,赝品完全失去了对内在价值的直感外化的功能。所以,赝品虽然可以在受众那里有与真品一样的直感性状,却绝对不是艺术品。[6]

(3)传递过程中非艺术价值的介入

从义理层面,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所实现的两部分人文价值,规定了艺术的完整过程。但是,从自然因果过程上看,从创造到欣赏的过渡需要有一个物质承载,这是一个传递的过程。这种传递,可以经过艺术品(如绘画、雕塑),也可是通过即生即灭的事件(如音乐、杂技)。这个中间过程,就是上面结构图中的(2)。艺术在两端实现纯艺术的价值,在中间的部分则可能有很多非艺术的价值参与进来,所以市场价值就不是纯艺术价值可以决定的了。如一件作品本身的独特性、艺术家的名气、被何人收藏过、评论家的评论、潜在的增值等等,就和艺术本身的人文价值没多大关系了。设想一下,如果一幅开始从审美的角度被认定是达·芬奇的画,多年以后被发现作者另有其人,市场价格就可能从几百万跌到几十块钱。但在真正的不管市场的艺术审美家那里,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会想,当时除了达·芬奇之外还有另外的人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成就,原来竟然没人知道!按照他们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原来有位同等重要的艺术家潜藏在那个时代而没有被人发现。作品所蕴涵的纯艺术价值并没有因为作者易人而发生变化。但同样的事情在收藏家的眼光来看,变化就是本质性的了:无名小卒的作品怎可与大师相比?所以艺术品一旦流通起来,其市场价值就会取决于很多非艺术的因素:社会的因素、文化的因素、其它偶然的因素都可以造成市价的差别,此时的艺术品很可能只具有符号的意义而非只是审美的价值。美国总统签署重要文件的笔都很具有收藏价值,克林顿就准备了很多笔来签文件,以确保可以给这样那样的人来收藏,但并不能说因为那支笔签署过重要文件就可以成为艺术品,只追求真正艺术价值的人是不会要这支笔的。

欣赏音乐时,只有缺乏音乐直感能力的人才会加上文化背景、图画、以及其它附加的东西来分析音乐作品。只诉诸声音的直感、不夹带其它种直感、更没有概念的介入,才是真正的音乐欣赏。真正懂得音乐、绘画的人是不会借助外在的力量来评判纯粹的音乐、绘画作品的,因为这些附加的解释已经背离了艺术本来的直感所在。最纯粹的书法欣赏,也就是只看其形,看其笔路的走向,而不去关注它的概念性内容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

总之,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与艺术本身的价值有关,但并不代表艺术的价值。纯粹艺术的人文价值,是不能被折算成市场价格的。只是,实际上进入流通的艺术作品,都不可能以纯艺术的身份出现。

三、结语

有了完整的价值结构的评判标准,艺术家就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如果真的要追求纯粹的艺术,想要的是什么了,而不会简单地被市场炒作等非艺术因素影响自己的判断。当然,这里并不是要求艺术家非纯不可。说艺术品是否纯粹或艺术家是否纯粹,只是出于理解艺术的需要,这里不包含任何褒或贬的意思。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对艺术的评判过程中南辕北辙、张冠李戴。如果你要追求较好的或最好的市场效应,你就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去把很多非艺术的价值附着在你的艺术上,但你也不要试图以这种成功来否定纯艺术的本来价值。在另一个极端,你还可以不管自己是否成就了艺术。如果你只追求人文价值的第一部分,虽然成就不了艺术,但也是值得的。这样,你甚至可以不在乎是不是有作品,是不是有任何人欣赏你的作品。此外,有了这样一个艺术价值结构的框架,就可以对像杜尚的“泉”之类的极富争议性的作品是否属于艺术的问题的讨论,提供较为清晰的依据了。

以往有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哲学,用这个价值结构说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盲人摸象的结果,这包括柏拉图、叔本华、弗罗伊德、托尔斯泰、贝尔、迪奇、丹徒、德里达等人对艺术的各种解释,无不如此,不过这里暂时先不讨论了。

注释:

[1]本文始于笔者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演讲,得益于高天民先生的技术支持,在此致谢。

[2]据本作者查阅英文和中文的文献的结果来看,以价值结构的完整性来定义艺术以取代“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还没有人做过系统的尝试。

[3]见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有关章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