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09:15: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生文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的概念界定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阐述
1.1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的概念界定:儿童文化是指适合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审美要求,有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的总称。而文化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参加社会生活实践而习得的经验,特别是在学校通过语文教师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家庭的教育、通过学校设置的文化氛围等方式,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素质。
1.2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素材和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可以选用多种多样的儿童文学素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儿童文化素养的提高,又会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小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了,会创作出优美的散文、富有节奏感的诗歌等,这就会不断的丰富儿童文学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儿童文学和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
2儿童文学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2.1儿童文学为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了教学素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众多教育者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是推行基础教育的基础,众多语文教育者更为重视对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决胜的作用[1]。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资源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阅读书、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网上语文教学资源、儿童文学书等。在这些小学语文教育资源中,儿童文学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是一种宝贵的语文课程教育资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和课外阅读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此外,学校图书馆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儿童文学书籍,家庭成员为儿童买的儿童读物也都是很好的儿童文学素材。在此选取北师大版第五册课文《小镇的早晨》一文为例,阐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利用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素材,对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小镇的早晨》一文中,第一自然段写到:“桃园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交通工具只有小船。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这段既写的简洁、生动、又清晰准确的介绍了小镇的名字、地点、交通工具,语文教师再给小学生讲这段时,可以给小学生讲解写散文的要素都有哪些?重点分析“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中的“鱼肚白”这个词用的生动性;“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中的“唤醒”一词,分析这种拟人的写法;文中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分别这样写:“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更是忙碌的”这三段在整篇文章中用来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很强的气势,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儿童文学读物时,可以从读物中培养小学生写作散文的方法,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文学思维、文化底蕴。像《小镇的早晨》这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外阅读书中比比皆是,儿童文学为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素材。
2.2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在后天任其发展形成的,而是小学生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而习得的体验,特别是在课堂上通过语文教师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家庭的教育、通过学校设置的文化氛围等方式,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2]。对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国家需要给予小学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大的经费支持,学校需要为小学生创设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班主任需要布置好具有文化气息的教室环境和构建具有文化素养的班风;语文教师要选取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展教学活动,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路径有多种,例如:采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通过创设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通过开展朗读比赛或者书法比赛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暑假里家长为儿童选报书画绘画班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语文教科书和课外阅读书的儿童文学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主要路径,因为学校生活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重要的乐园,而语文教师教学所依据的是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就是很好的儿童文学读物,因此,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此外,小学生去图书馆选的书籍、家长给儿童买的儿童读物也大都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故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
3结语
综上所诉,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外阅读书是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品,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在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利用儿童文学,从小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怎样能让小学生将语文学得更好,我认为可从文章阅读、写作练笔、语文活动三方面入手。
一、小学生阅读教学要由浅入深,文章阅读分两步走
(一)第一步课外阅读分“四读”
一读课文消灭生字词,学生自己完成,查字典消灭生字,查词典弄懂生词的意思。
二读课文,读懂每一自然段,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说出每一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小组活动分段,概括段义,最后全班交流。
三读课文弄清全文的中心意思,多让几个学生站起来说,再让没有弄懂的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够回答的让学生回答。
四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写法。
(二)第二步组织好课外阅读,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
1.建立班级阅读书柜,让学生将自己读过的书编号,然后都集中到小书柜,派专人管理,组织借阅。
2.每周给学生两三节课的读书时间,借阅小书柜里面的书,做好读书笔记。
3.推荐小学生读物,让他们在假期阅读。
二、写作练笔,小学生写作练笔同样要由浅入深,分“说”和“写”“评”三步走
第一步要让学生学会说,每节语文课上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把所见所闻说出了,然后再让表达能力好的学生交流他们是怎样说的。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说了,这一步是写的基础。
第二步在说的基础上,将说的内容在规定时间写下来,只要求字数。同学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
第三步对写得好的,进行评点,一定要对学生的习作多表扬,细心指出习作的不足。教师评点得好,学生作文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要:
语文学习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去评价学生,对小学生学习评价应该以激励为宗旨,体现 “以人为本、强化激励、多元参与、促进发展”的功能,尽一切可能地发现学生的优点,改进自身的缺点,扬长避短。
关键词:评价; 发展; 激励; 内在需求; 导向; 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个学生,对其语文综合素质进行发展性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评价时,我有这样一些做法和体会。
1评价的原则
在教学中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评价,我坚持发展性、主体性、激励性、过程性等原则。
语文学习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既是评价的研究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通过评价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关注自己学习的提高,使评价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方面来源于外在的激励,即他人的肯定;另一方面来源于内在的激励,即学习者本身的成功体验。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学习的激励是一个不断由以外在激励为主转化为以内在激励为主的动态结构。评价应让学生充分得到尊重,使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评价应强调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引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评价应让学生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体会到学习的魅力,推动语文学习不断深入和可持续发展。
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在语言学习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智能综合、思维运用和见解创新。评价要在语言活动中进行,应更多的采用形成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收集到过程信息,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2评价的内容
2.1学习态度的评价。 小学阶段是健康情感形成的最佳时期,小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学习态度,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才会有良好的效果。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认为首先应该从学习态度上进行评价。而最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态度的,是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书面作业的字迹是否整洁、美观。所以我在布置作业时总是给学生较为宽裕的时间,从容地把字写好。我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采用评语加等级的评价形式,如:“你的字写得真好,备改你的作业就像在欣赏书法!”“老师真为你高兴,你还差一个‘优’就成为排头兵了!”
另外,学生上课听讲认真度,发言积极性和读写姿势都被列为评价项目。我班有一些同学,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不强,但学习非常认真、勤奋。我就经常在班里表扬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渐渐的,他们的学习态度更积极了,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2.2学习习惯的评价。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我对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评价包括:
2.2.1阅读习惯。
能否专心阅读;有没有边读边思边批划的习惯;是否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是否坚持主动阅读课外书。
2.2.2复习习惯。
课后能否及时安排时间复习,能否结合笔记回顾上课内容。
2.2.3梳理知识的习惯。
能否及时理清知识结构,归纳学习方法;不明之处能否及时请教。
2.3学习方法的评价。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直接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在学习方法的评价,我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合理利用时间,是否专心听讲,对自身的优势、缺陷有没有深刻的认识,是否能做到扬长避短,是否劳逸结合地安排学习。
2.4学习能力的评价。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肯定学生长处的基础上,再向他们提出努力方向,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对于那些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同学,我利用他们的优势,结合学校竞赛和班级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授予他们各具特色的美称,如认字量最多的叫“识字大王”、书写漂亮的叫“小书法家”、口才最棒的评为“演说家”、写作水平高的称作“写作高手”、知识丰富的称作“小博士”,形形的美称,涉及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的评价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到开发,会从有一个优点渐渐发展为有很多优点,最后全面发展。我班有位男生,每次笔试的成绩都不理想,书写特别潦草,但我发现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强。于是,我特意在课上多给他一些回答问题的机会,鼓励他,让他发挥自己的优势。结果他一次比一次答得好,上课听讲也更认真。从那以后,他无论干什么都更有自信,成绩也有所提高。
3评价范围与方法
前言
小学生的情感与思维是需要培养的,学生的对于文学作品的认知水平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提高与发展。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与文学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但是,在我国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当,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难以提高。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从情感互动交流的角度出发,将小学生文学能力作为培养目标,进行阅读与写作教学方法的分析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情感互动交流下小学生的文学能力培养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价值。
一、基于情感互动交流,加强阅读与写作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活动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时刻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使自己跟随上教学改革的目标。就小学的写作教学来说,教师应当让学生开放自己的头脑,发挥想像力,将头脑中记忆最为觉察的故事进行描述,不要在学生写作之前对学生进行过多的思想约束。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在学生进行写作之前,对学生的文章思路与结构进行约束,使假、大、空成为了当代小学生作文的不良行为现象。许多教师希望学生可以用成人的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其实,小学生与小学生的思维世界,就像日本著名教育家所言,孩子也有孩子们的真实。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将自己所看、所想与所感进行直接的阐述。
从阅读教学的理念来看,许多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一个固定的阅读篇目进行理解,帮助学生完成阅读文章后面的习题。在进行教学之时,也以习题作为讲解的主要内容。这就使得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从同样的角度对不同的阅读文章进行分析,抵制学生的文学能力的形成。因此,在未来的小学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开放自己的眼光,将阅读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学生文学能力的提高之上,丰富教学内容,以允许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分析不同的阅读篇目。
二、基于情感互动交流,加强阅读与写作学习规律的探讨
第一,从小学生的写作教学来讲。学生的生活是极其丰富的,孩子的眼光与成人的眼光不同,他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对社会的美进行发掘。在学生的眼里,社会的真善美都是其写作的重点,而假恶丑也是写作的对象。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特点。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需求与认知特点的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学生写作的规律,帮助那些写作目的不明确的学生找到写作学习的方法。
第二,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来讲。所谓学习规律,更多的指向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小学生在阅读课堂之上,所做的最多的活动就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概括每一个段落的段落大意。因此,在许多小学生的思维当中,阅读就是总结与概括,并且回答相应的问题。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文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学会对阅读的技巧与方法进行分析与讲解,而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走向标准答案。比如在进行段落大意的总结之时,教师可以对略读、跳读与精读等几种阅读技巧进行分析,告诉学生找寻关键信息可以用跳读,总揽文章思路可以用略读,体会文章细节可以用精读。加强阅读规律的教学,对于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三、基于情感互动交流,加强阅读与写作教学氛围的创设
在情感互动交流的前提之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情景的创设与专业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加强情景创设的运用。在写作教学之中,教师可以根据写作的题目或者话题进行真实情景的创设,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在真实的情感刺激之下进行写作。比如在写“我最敬爱的人”这一题目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使学生体会到社会真情,联想自己周边值得敬爱的人,在浓重的感情氛围之下进行创作。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情景创设,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感氛围下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思考,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表达手法,真切地与作者实现共鸣。其次,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写作与阅读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很多的素材,而学生进行写作,可以更好地理解阅读文章的结构组成。因此,教师加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行为。
结语
情感互动与交流,对于学生的文学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情感的互动可以是思想上的、肢体上的、也可以是口头上的。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强教学思想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改变,可以与学生实现情感共鸣,更好地为学生的个人发展而服务。希望广大教师将情感交流作为基点,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庄琴;杜学元.如何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8)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袁老在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提出了如何帮助小学生学好语文的问题。他曾欣然接受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邀请,担任主编,创办一份辅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刊物。经过深思熟虑,把刊物定名为《小学生语文学习》。他说,这个名字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看到刊物名,就知道刊物的阅读对象、目的和内容,很容易区别其他刊物,小学生也容易接受。
为了办好刊物,他出面聘请了全国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斯霞、王兰、朱雪丹、袁、李吉林、朱敬本、庄杏珍、袁浩等为编委,共同出谋划策,组织筹备。他还专门邀请了南京市教研室副主任蒯福棣和特级教师袁浩、王先炯为执行编委,参与编稿。袁老身先士卒,亲自撰稿、荐稿、审稿。
袁微子先生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办刊宗旨、指导思想有着鲜明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他从刊物的封面设计到栏目内容都仔细斟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每个栏目都由他亲自制定。他对刊物的设想高瞻远瞩、独具匠心,对语文学习具有强烈的针对性、高度的概括性和积极的指导作用。其中《祖国进行曲》《理解和表达》《观察与思考》《作文展览》等栏目都成为当时的经典栏目,引人注目,深受师生喜爱。
《理解和表达》《观察与思考》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两个重点栏目,袁老把这两个栏目比喻为人的两只眼睛。他说,学习语文重中之重是要“理解”和“表达”。“理解”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文字的理解、作者思想的理解。“表达”一方面是作者思想的表达,同时又要学会如何表达。听读是吸纳,说写是表达,听说读写都重要,不能偏废。《观察与思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要学好语文就要学会观察,会观察还要会思考,边观察边思考才能学好语文。袁老对这两个栏目亲自撰文、组稿,把握方向。这两个栏目后来成为语文刊物中的热门话题,一些刊物也纷纷借鉴和参考。
《祖国进行曲》反映当时祖国各条战线的新人新事和最新建设成就。袁老指出,这个栏目很重要,我们要教育小学
袁老指出,这些栏目内容虽然与语文学习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也是刊物的亮点。因为我们要全面关心学生,提倡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长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眼界,《小学生语文学习》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摇篮。
袁老指出,无论何时,引导小学生学习语文,一定要走正道。他特别强调,我们的刊物要坚持素质教育,不能为了发行量,迎合应试教育去搞题海,搞无效的、重复的、机械的习题练习。任何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歪门邪道、投机取巧的“捷径”、“窍门”,我们的刊物都不许出现。
我有幸担任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责任编辑。袁老对编辑工作更是倍加关注,曾多次进行过细致的指导。我第一次和袁老谈话是在一个星期天,在袁老家里,我们俩从下午2点谈到6点。晚饭后,休息片刻,又谈到深夜12点钟。他老伴说:“你们哪有这么多活聊?”袁老笑着说:“咱俩是做事情的人,有许多事情要说,咱可不是闲聊啊!”是的,袁老的这次谈话确实非常重要,句句都说在要害处。他从办刊目的谈到办刊要求,从刊物的封面谈到封底,从目录谈到排版,从文字谈到插图,从编辑谈到发行,从组稿谈到改稿......无一不谈得津津乐道。这是给我上了一堂难得的编辑进修课,真使我终生难忘。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个刊物虽然小,可是她关系到几亿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问题啊,我们有一点差漏出现,那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在他的直接指导下,刊物质量鹤立鸡群,发行量不断上升,成为当时小学语文第一刊。是啊,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创刊到出版,处处可见袁老胸中装的是全国亿万小学生,心里想的是祖国一代新人成长的大问题。他把亿万小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学生,关爱之极,体贴入微。他不辞劳苦,呕心沥血,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他为《小学生语文学习》忙碌万千,可是他得到的只是每期两本样书和微薄的审稿费。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语文教学,热爱小学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75-01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这样的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多途径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也要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再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更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在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一L{.养成.不仪能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促进各项语文能力的形成.而且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新课杯指f¨:“谢文课稃.必须面向全体学t.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从而更好地驾驭祖同的语言文字、积淀思想、提升素养”比如.学生听教师讲课要心.听清每?句话,课堂上不能走思.搞小动作,々注地听人说话.不插嘴;要说普通话.吐宁清晰,文明用语:写字规范.不能潦草:字休1壑、干净;让学生打F扎实的基本功。横要平、一要直、撇尖、捺出脚,这些基本笔画要人人过关.才能帮助学把字写得好;课本的文章要阅读休会,重点要背诵.多大声朗读:多阅读课外读物,丰富知识的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是一家.学生要多用笔下阅读中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课上要勤做笔记,课下写口记。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文质是师三之间的关系百动.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气氛愉悦.学生愿意配合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反之.课堂教学气氛如“一潭死水”.教师和学十处在对立面.教学效果很难达成和谐统一.学生的学效果就降低所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小学生有向师性,往往为对教师的评价而迁移到此学科的学习上太、喜欢教师,学习积极、感兴趣;厌恶教师,对他的教学不感兴趣、充:耳不闻,学习上应付了事,学习效果无从谈起.、现在的媒体经常有报道说.教师对学生有不正当教育行为.如进行体罚、言语讽刺这种权威式的教育怎么让学生敢于和教师解决呢?恶劣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能m成绩、记得有一化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经常向学生发火的老师.只能证明他无能。”素质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师卞是平等的共体.教师应改变以往陈『日的观念,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乍关系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崇拜、最想亲近的人.学生都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不管对错,都有给了响应尤其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他们补习.多鼓励他们.对于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有亲和力,一个板起面孔的教师肯定让学生敬而远之.教师要放下身架.把微笑带进课堂,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样.学生才愿意接近教师。
三、组织形式活泼的学习活动
课堂的教学是主要的学习途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就是听讲、做练习,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幅绪为弥补学习方式的单一.教师应延伸学习的方式.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存活动中就会感受讲文学习的乐趣.积檄性也会大增更重要的是.学生可在活动中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提高r学习效率例如.以教材或相关知识为钏.开展表演、竞赛、绘I_、歌唱、外采访、参观等活动.或办学十文学礼,指导学qj进行章话、儿童诗等的创作.或创办文学社报.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平台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艾的热情只有在突…科学精神f11人文精神的钒}I.学q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教学才会收到意想不钊的效果。
四、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之重要性是当今教育普遍给予高度重视的内容。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点,有意注意时间短,不能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中。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不愁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了。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笔者一直在致力探讨这个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实践思考。
一、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关于阅读、读书的名言,强调的是读书给人带来的好处。所以书就好比人生活中的阳光,没有阳光,便没有人们生活的乐趣。一个不爱读书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肯定不会好。尤其是语文学习,更是离不开阅读的辅助,学生只有大量地阅读课内外书籍,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和能力。才能丰富自己的文学积淀和文化积累,为阅读和写作做好铺垫。开展班级范围内的读书会,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和篇目,定期举办班级范围内读书会,将自己秀喜欢的书和文章在读书会上加以介绍。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带动大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形成阅读兴趣,为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
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起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小学语文高段教学的难点,虽然篇数不多,但起点较高,学生对此不太感兴趣,尤其是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觉得文言文很难学,枯燥无味。如果在小学没有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导致对文言文的厌学,直接影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鉴于此,强化对小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借助奇闻轶事,适时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采取多形式的诵读方式,根据课文需要进行拓展,可以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要引导学生耐心体会,就不难发现文言文的韵律与魅力。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伴随音乐,从故事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用故事导入,容易感染、打动学生,通过讲故事,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巧妙地用故事导入新课,课堂一开始,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聚精会神地置身于课堂活跃的教学之中。小学语文高年段教材中选编的三篇文言文都带有故事性,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以故事为背景进行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中,我先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传说在春秋时期,有个著名的宫廷琴师叫俞伯牙,他从小酷爱音乐,琴艺高超,既能弹奏曲子,又是作曲家,被人们称作“琴仙”。他有一把不同凡响的瑶琴,传说,这把瑶琴是集日月之精华,山川之灵气,能奏出天籁之音,他弹奏的曲子《高山流水遇知音》美妙动听,为人们所称道。可有一天,俞伯牙弹完一首曲子之后,竟然摔碎了他心爱的瑶琴,并决定以后再也不弹琴了。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个究竟吧。我用这个故事导入,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大家专注地听故事,个个都急于找到答案,认真地读起课文来,为下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利用多媒体图片叙述故事,再进入课文的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文言文中的运用,能给文言文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方法,使文言文学习不再生硬、枯燥。图片、动画具有直观性,看图画学课文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学弈》一文时,我自制课件,画面中有两个学生以不同的表情面对老师进行学弈。我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学生一看便明白,甚至还和自己的表现对号入座。然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段话,学生说的话与课文的意思基本差不多,于是,我便顺势让学生走进文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这时,学生有一种好奇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这样为学习课文减轻了许多难度。
三、教师利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要在准确鲜明、简洁明了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风趣幽默。恰当使用幽默的语言,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驱除了学习疲劳,打动学生的心,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在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我的语言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原来,徐帅是我班一位很聪明的孩子,当他回答完本节课的一个问题时,我便引用文中一句话,随口说:“徐帅,甚聪惠。”学生听了这句话,都笑了起来,在笑声中,既佩服徐帅的聪明,又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进而,更加佩服文中杨氏之子的聪慧。在教学《学弈》一文时,我经常引用文中的句子,“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为是其智弗若与”等句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根据我引用句子的具体情况,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并也情不自禁地模仿我的语气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来,为此,背诵课文也容易了许多,减轻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了学习兴趣。以往,在教学中,我们备课认真,讲课也很卖力,但学生就是不爱听,课堂效果与教师的努力程度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忽视了语言的艺术性、幽默性。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一定要丰富自己的语言,并努力培养开朗、明快和乐观的性格,让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有生机、有趣味。
现今的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习惯方面还具体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最基础的,诸如听、说、读、写方面的习惯问题。
下面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习惯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在听的方面:对于小学生而言,具体表现在他们的感知能力不强,同时自我控制、以及注意力不能集中等方面,因此对于“听”――听课而言,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诸如,直接导致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等现象。
2、在读的方面:对于小学低段的同学而言,他们的语言系统还尚未成熟,因此,可以很明显地从他们读课文中体现出来,往往表现在读书过程中添字、漏字现象较为严重,由于语言的贫乏,很多时候孩子们在读书时都是表现出做给老师看的行为。而在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方面就欠佳了,往往就成了为了读书而读书了。
3、在说的方面:这一点和读差不多,均是由语言中枢来控制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逻辑思维还不成熟,还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想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因此,在会话方面,他们则表现得相对较差,出现语无伦次,结巴等现象都是很正常的,而在这之中我们该加强对他们的语言训练,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在写的方面:小学生在此也同样存在一定的习惯问题,比如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执笔的姿势、坐姿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甚至,很多孩子还很不注意字的笔画笔顺,以至于在写的方面突显出较多的问题。以上均为现在小学生学习语文中所存在的一些基本的、具体的习惯问题。
二、小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必要性
(一)我们首先得明确的是: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众所周知,我们祖国的语文,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丰富、表达最完整、最准确、最活泼的语言之一,中国的一切,无一不是与祖国语言联系在一起的,无一不是以祖国语言为内核的。因此,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就成了《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
(二)语文学习离不开良好的习惯
简单地说:“学习语文目的在于运用,就是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他们建构新知识的源泉,都是他们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一个人来讲,小学阶段是走出家庭,接触社会,接触生活,学习知识的最初阶段,同时也是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综合上述内容,咱们谈到了小学生学习语文所要形成的良好语文习惯的必要性,那么,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究竟有那些方面呢?下面让我们来具体看看:
三、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培养途径
(一)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二是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三是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二)把握课堂教学――习惯养成的主阵地
1、从早抓起
实践的经验告诉了我们,与其晚操心要花费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力气去克服坏习惯,不如早操心教育孩子。
2、诱导示范、点滴抓起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这就说明养成习惯要从点滴抓起,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局部到整体。
3、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因此,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必须似水长流,循序渐进,由“扶”到“放”,严格训练,以至良好习惯成自然。
(三)做到课外与课内相结合
1、激发兴趣,启发自觉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窍门,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养成此种学习习惯,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欲望;其次必须培养学生的信心、决心和恒心,要使学生自觉做到“我要干”而非“要”。
2、树立榜样,检查纠偏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这是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基本保障,不仅仅是语文学科,任何学科都一样。实践已经充分说明:畸形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主要障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则提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并说明教学的成败关键不在于教学技巧而在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成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教学成败是决定学生喜欢语文课与否的关键因素。
问卷中学生普遍反映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不够,下课很少同自己交流。我认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适应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课下时间可以适当的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玩耍,将一些语文知识在与孩子的游戏中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去上语文课,才会对语文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意义和目的
现阶段小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一直处于盲目的学习之中,时间久了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丧失了兴趣。所以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对其进行必要的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增强其责任感。
就语文学科而言,应当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向学生揭示语文的特点及要求,强调语文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与学习结合起来,从小就形成对语文学习的长远动机。同时要让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学习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途径给学生讲一些语文中的名人事迹,使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来鼓励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及奋斗目标。在六安路小学工作的那段时间,课下我常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学生们从这些小故事上都深受教育和启迪,有的同学把这也定为自己的座右铭,下课的时候偷偷的告诉我他的理想和目标,也有的同学围着我让我给他们讲更多的故事,从他们的这些举动我可以看出,他们对语文都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三、努力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新课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实现启发式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所产生的疑惑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时,不能单纯的依靠课本,而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尽量联系到生活中,这样会使小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是看的见的,用的上的,才会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四、训练积极的归因,及时进行反馈
在学校发放问卷的时候我也和学生及他们的任课老师交流过,了解到那些把语文成绩差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努力程度等内部因素的学生大多乐意接受老师的帮助,都想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把成绩差的原因归于运气、任务的难度等外部原因,都是平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这些学生都不愿意和老师交流。这样就导致这些学生产生无助感,导致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因此,应当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让他们对成绩不好有一个正确的归因,慢慢地从无助和失望中走出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进行归因训练,有一种比较通俗可行的方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语文练习,当他们取得成功时,告诉他们这是努力的结果;而当他们失败时,告诉他们这是因为努力还不够。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不仅会形成努力的归因,而且还能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需要指出的是,仅仅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努力不够,或者仅仅强调学生要不断的努力,这些都是不够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学习归因的主要因素。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提高语文成绩,就应该不断地使他们知道自己的成绩是怎样,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效,并且不断的给他们鼓励,使他们坚持努力下去,不断取得成功。
五、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进行积极有效的鼓励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
教育是融入爱与情感的事业,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的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亲其师,信其道”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是老师课堂的必修之课,小学生往往活泼好动,爱说爱笑,单纯可爱,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们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孩子的视角来窥探他们的内心世界,把自己融入到他们的世界当中去。课堂上,教师要让自己的语言尽可能抑扬顿挫、语速语调恰如其分,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恰到好处的表情,充满激情的肢体语言,这些都能够给课堂增添活跃的气氛。
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一门功课的兴趣往往取决于老师的亲和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尤为重要。老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为上。你对他们友善,他们也就对你信任。
教师的言行是最具说服力的教育。小学语文的课堂上,老师要多用欣赏的眼光去关注孩子,多用肯定的语气去赞美他们,多与他们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的和谐环境,有利于知识的传递与吸收,让师生能够在宽松融洽的氛围里享受成长的快乐。作为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使人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适时的鼓励学生,而不是直接地教给学生什么。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那些经常受老师肯定、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而那些不喜欢回答教师问题的学生则常常会失去对课堂的兴趣。老师要多给予学生以正能量,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表现的积极主动。老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讲这样一些话,如:你表现的很好、不错,书读的很有感情;文章写得很精彩,你的思考很有特点等等。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看不见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还是要教育工作者善于去观察和发现。
2 设进行巧妙的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课堂的成败往往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再好的教师如果课前不精心设计教学,那么很难让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创设出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首先要进行课堂导入设计,一堂课的开头能够设计的好,就能够迅速的把学生从活跃的课外拉进到课堂中来。一堂课的导入可以是形式多样的,可以是图片导入、故事导入、音乐导入、演讲导入、新闻导入、情节导入等等。其次,在课堂过程中,要多设置让小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节,创设轻松而又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能够提高课堂语文的学习效率。
要想让自己语文课能够高效务实,不仅要设计好课堂的导入,更要注重课堂环节的设计。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现在的教师越来越依赖于多媒体的使用,有些老师甚至把课堂当作是幻灯片的展示课,一堂课从头到位都是在不断的切换幻灯片、播放音乐、视频,让本应充满文学趣味的课堂变成教师独自展现的舞台,学生变成接受信号的机器。如果在课堂上缺少环节的科学设计,那么整个教学流程就会变得呆板、枯燥,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如,有的老师在上《春》这一课时,先放一些春天的“美景”图片,接着又展现一首春天的古诗、最后播放一首歌曲,把好端端的一堂课文课变成“美术”“音乐”“古诗”欣赏课,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收老师传递的信号,转身就忘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是典型的“课上热闹,课后健忘”。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怎么会有收获呢?语文的魅力怎么能够得以充分的展现呢?所以,教师不是USB数据线,不能单单把电脑知识传送到学生那个脑袋里面去。
3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语文的外延很广,生活处处皆语文。现代社会,由于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网络的普及,小学生了解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样。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学好课堂知识,也要关注他们课外学习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