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新思路范文

时间:2023-08-30 09:15: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区治理新思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区治理新思路

篇1

根据国家精神,2010年吉林省根据需要调整了阳光工程指导小组成员单位,其成员单位有:省农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住建厅、省畜牧局和省妇联。各项目县及时调整和充实阳光工程指导小组,加强管理人员力量,并有3人以上主抓阳光工程工作。

各部门要站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上,提高对阳光工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11号)明确的部门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2010年全省阳光工程组织实施部门的主要职责如下:省级农业部门(阳光办)对培训任务下达、组织全省培训任务完成、业务政策指导和年度项目县培训任务完成及绩效考核评估负责;项目县农业部门对培训任务完成、培训基地认定质量、项目监管验收负责;培训基地对培训的教学质量、培训时间、培训人员的真实性负责;住建、畜牧、妇联对本部门承担任务的完成和真实性负责;省级财政部门及时下达项目县专项补助资金,并加强专项补助资金的监管;项目县市财政部门对培训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使用监管负责。建立职责明确、分级负责的阳光工程管理机制,一级对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

2.规范运作,保证质量

为规范项目运行,确保培训质量,让农民得到实惠,拟做好以下工作。

2.1规范基地认定工作 根据阳光工程新的培训任务和工作目标、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以及农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分布情况,重新组织开展基地认定工作。在基地认定工作中,根据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认定办法,结合阳光工程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的培训内容,在培训机构自主申报的基础上,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组织专家组评审的方式,全省共认定阳光工程培训基地286个,为保质保量完成全省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奠定了基础。

2.2规范培训管理 为规范阳光工程培训工作,2010年要完善培训规范、教学计划、专兼职教师队伍、教材、班级管理、考试考核制度和档案管理等七个方面的规范和制度,确保培训落到实处,提高培训质量。

3.创新思路,强化监管

监管工作是阳光工程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阳光工程的培训质量。2010年全省阳光工程的监管工作,在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公示制度、“三堂课”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台账登记制度、检查验收制度等五项制度的基础上,注重加强日常监管。为做好这方面工作,省阳光办增设了监督科,旨在进一步加强项目日常监管工作。一方面建立网上监管系统,掌握全省培训动态,实施日常监管。一方面组织人员随机到基地进行抽查,发现问题解决及时。改变以往阳光工程以中期、年末集中检查为主的做法,而是实行平时抽查,日常监管和年末重点检查相结合,避免出现“平时不管,检查傻眼”的情况。

4.强化管理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今年国家对阳光工程培训内容、项目监管、检查验收等进行了新的调整。为确保国家政策落实到位,保证阳光工程的规范管理和实施质量。省阳光办将对各项目县阳光办负责人、信息员、培训基地负责人、档案管理和项目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5.加强宣传,培树典型

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挖掘当地在阳光工程实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学员,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丰富宣传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信息短信平台等媒体,通过张贴挂图、发放宣传资料、拍摄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宣传效果和针对性。

篇2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018-02

伴随市场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人口集聚在城市,人口的流动性大,城市社会群体高度分化,城市社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碎片化”成为基层社会的新形态。单位制的解体,导致应对计划体制下社会结构的传统管理模式也趋于瓦解。在社会关系复杂化、利益结构多元化,社会矛盾尖锐化的碎片化社会中,各大城市掀起了“网格化”管理的浪潮,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但由于在设计理念以及内在机制方面的缺陷,网格化治理方略在自主性社区的应用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将回溯网格化管理的内涵及特点,并在深入分析其运行效果的基础上,力图提出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的新思路,从而实现协同治理格局的建构。

一、网格化管理之勃兴与特征

在单位制逐渐解体、社区成为社会基本单元的背景下,社会事务向社区累积,但其尚未达到独立承担管理职能的程度,造成了政府治理压力的空前加大。政府必须寻求新型管理模式,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城市管理难题。一种新的治理思路“技术治理”,即国家通过引入新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提升自己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效能。并且国家在实现自身管理目标时,其管理技术、治理手段正在变得越来越“技术化”[1]。网格化管理正是作为一种新的城市治理技术应运而生的。

学界对于网格化管理的内涵的理解大致相同,认为网格化管理就是在保持原有街道――社区管理体制不变的基础上,按一定标准将城市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网格(一般一个网格内常住人口为4000-5000人),并搭建与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相连接的社区信息化平台,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的巡查,建立起一种监督与处置相分离的新型基层管理体制[2]。

自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开始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以来,这种新型管理体制逐渐在全国各大城市普及,形成了诸如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区“4+6”模式、山西长治”三位一体”等典型模式。在实践探索中,网格化管理模式呈现出明显特色和优势。

1.统一进行网格规划与实施

城市网格化管理首先需要得到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预先规划和有序实施。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城市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市区联动的工作思路,将网格化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网格化管理的运行需要以全市统一的战略规划和管理信息数据库为支撑,然后按照同一标准划分单元网格,统一进行城市部件普查等,从而形成全市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有组织的管理模式,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和工作指导手册,从而保证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稳定运行。

2.明确划定各层级管理职责

网格化管理是将城区行政性地划分为一个个“网格”,从而在“区―街道一社区”三级管理结构之下,增加了“网格”这一新的层级,变为四级责任体系,并且实行市、区两级分工、监管分离的体制。其目的在于打破以往行政体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推诿扯皮、权责不清的种种弊端,理顺市、区、街道各级之间的关系,将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使各管理主体的权责界限更加清晰明确。

3.管理效率的高效化

网格化管理借助网络平台的信息传递作用,加之权责的清晰化所带来的人为因素干扰的减少,有利于职能部门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处理问题,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反映问题的环节过多的弊端,减少了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整个问题处理流程的时间明显缩短,结案率大幅提高,从而提升了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二、城市网格化管理实践之局限

网格化管理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话语背景下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提倡,并且广泛应用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领域。值得肯定的是,网格化管理借助全新的管理架构和治理技术,在打造“数字城市”、整合社会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但应该注意到,这种管理模式在碎片化的基层社会中往往出现“管理失灵”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持久性不强,运行成本过高

网格化管理是在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社会转型期而创设,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科层管理结构,将行政性管理延伸至基层社区,进而应对和社会纠纷,带有一定的应急性。尽管网格化管理在基层社会与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之间开通了较为便利的信息反馈和处理渠道,减少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的现象,对于政府行政绩效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网格化管理的建立及其运行也潜藏着行政成本膨胀的风险。如在一些网格内设置多名网格员,增设各级网格管理指导中心办公室,这就使人力、设备和资金投入势必增加。此外,网格化管理在某些城市只是作为一种非常态的应急措施而被运用到相关活动和事件中。虽然使社会治理水平在短时间内有所提升,但其性质仍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缺乏政策法规的有力保障和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从而其效能的持久性受到广泛质疑。

2.抑制社区自治力量的成长

网格化管理通过“行政力”下沉的方式对基层社会进行科层式管理,体现出社区建设的行政化倾向,这是中国传统的城市管理“一竿子插到底”的全方位管理思想和方式的延伸,影响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3]。政权力量对以网格形式存在的社区进行全覆盖式管控,不仅使公共服务辐射到基层社会,而且将各利益群体直接纳入进行政性管理,体现出“总体性支配”所不具备的精准性和强制性的管控特征,严重削弱社区的自治能力。因此,网格化管理的推进和加强将引致行政力量的强化、社区自我管理的弱化,进而对社区自治的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3.全能网格的风险问题

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协同治理格局的形成。面对社会治理压力的增大和社区在承接社会事务管理方面能力不足的困境,以及打破条块分割式管理和加强部门联动的重要目标,网格化管理已成为政府创新管理体制的主导方向。然而,在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中,“网格化的功能与实施范围都被大大地泛化了。就网格化的功能而言,已经被泛化到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的地步,似乎与党的系统和政府系统相关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网格化来解决,网格化的范围被大大泛化”[4]。“全能网格论”造成“管理依赖症”,即确信一切问题和纠纷都可以通过网格加以解决、一切资源和服务都能够通过网格来提供。这势必造成社区自我管理能力的削弱,抑制社会组织和自主性社区等社会治理主体的成长,影响社会协同治理目标的实现。

三、行政力与自治力之契合:网格化管理之创新思路

网格化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基层社区日趋分散化和碎片化、利益群体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现代社会对于多元治理的迫切需求,根本原因在于其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行政下沉”式的四级管理体系利用科层式的组织隶属关系对社会个体进行组织管理,导致行政力与基层社区的自治力的对接处出现“管理缺口”。因此,建构协同治理格局,关键是要实现政权力量与自治力量的高度契合。可以从以下两项策略着手进行:

1.推动一元化管理向多元化治理转变,实现协同治理局面

网格化管理在本质上仍是基于政府对社会资源和权力进行全面垄断的一种管控型治理模式,这与当前“社会协同治理”强调政府、民间组织和社区等多元主体良性互动、深入合作来管理社会事务的话语体系存在着根本性对立和冲突。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的建构,需要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的紧密衔接,民间组织则充当桥梁作用,通过三者的协同配合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首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应是政府今后工作的重点。必须通过创新治理理念和简政放权来明确自身定位,正确履行管理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其次,自主性社区建设需要政策法规和资金的强力支持,鼓励社区利益和志趣团体有序发展,积极培育社区自治力量,提升居民在社区事务管理上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将碎片化的个体重新整合,增强基层社会的凝聚力;此外,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社会组织,合理承接政府的部分服务职能,向社区内部稳步发展,发挥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调控矛盾、化解纠纷、扶贫帮困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2.以社区服务联动多元治理主体

社区服务着眼于社区需求,主要面向社区成员提供各种服务,是社区自治的主要内容;另外,社区服务也是公共服务在社区层面的延伸和补充,既包含联结政府公共服务的诸多服务事项,也涵盖了许多社会组织的服务内容。因此,社区服务可以作为弥合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断裂”的整合因子。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专业组织的发展,并予以政策支持和法规引导,进而以民间组织为中介,向社区居民提供系统性、福利性、多元性的服务资源来满足其从物质到精神的各种需求,使社区重新成为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核心要素的自治共同体,最终实现基层社会矛盾的化解与和谐社区的建设。

综上所述,社会管理的创新方向应是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一元化管理,迈向与民间组织和群众的参与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治理。实现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以社区服务来衔接行政力量与社区自治力量,消解政府管控与社区自主发展的紧张和冲突。以服务为导向,淡化科层管理的行政化色彩,促进多元治理主体的深度合作,必然能够赋予网格化管理以全新意义,使之在碎片化社会形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渠敬东,等.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6).

篇3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世界上一些国家环境管理主体已由政府单一行政管理模式转向政府、企业、公众多元管理模式。人们从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中明白一个道理,环境问题并非可以依靠技术措施或经济手段就能彻底解决,单纯依靠政府也解决不了问题。人们习惯于政府制定的各种环境政策对排污企业进行监督和治理,但是政府的环境管理很多情况下是从政府自身角度出发,对公众意愿往往缺乏全面考虑,而且长期以来环境管理是将公众排除在外的。没有公众参与的环境政策,不可能做到充分尊重公众的环境权利,因此必须扩大环境管理的主体范围,使公众有权参与环境政策的决策。多方参与就是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公众共同参与,共同治理是除了政府以外,发挥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与监督作用。公众参与必须赋予公众知情权,政府和企业必须公开信息。同时政府职能角色需要转变,从单纯管理者转变为管理兼服务者,从面对问题转变为面向对象。除了赋予公众参与权,还应当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参与,发挥其监督立场中立、公益作用。

1.2发挥社区自治管理功能

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模式,以其权威性和宏观性在环境治理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是管理成本高,政府从上至下多层次的组织架构治理成本高,尤其广大农村地区,污染类型为面源分布,政府治理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二是针对性差,由于决策层距离基层社区很远,无法体验基层的切身利益,同时来自基层的信息通过逐级上达往往不全面和欠准确,因此制定的政策容易脱离实际,相关决策缺乏科学性。三是腐败行为难以完全避免,环境管理中的腐败行为往往可以归咎于失职,惩罚成本较低。四是弱势群体利益难保障。社区自治模式就是依靠社区居民共同利益的关系,自行组织和管理社区资源,与政府治理模式相比,具有治理成本低、针对性强和弱势群体利益容易得到保护的优势。城镇环境管理要发挥社区自治的管理作用,应该利用广泛的群众基础实现地方自治管理。环境管理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所以应通过宣传教育发动群众、调动群众,让群众有机会参与环境治理。社区自治作用的发挥还取决于政府权力的分配,因此应通过立法途径明确社区自治管理的权力范围。

1.3借鉴国外成功管理模式

日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污染曾经非常严重,但经过治理环境状况大为改观,除了其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很值得借鉴的是企业实施环境管理的自主行为。政府与行业协会或企业代表之间通过谈判签订环境管理协议,由于充分考虑了企业的自愿和需求,该协议一旦签订,遵守率可以100%实现。而且协议遵照循序渐进原则,消除了不确定性,有利于投资者长期投资。

篇4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社区中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社区的发展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2015年10月22日,全国社区社会工作暨“三社联动”推进会在重庆隆重召开,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我国社区治理的创新机制与路径选择,“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理念应运而生,为推动社区发展,创新社会社区治理的机制、构筑共建、共享的和谐社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并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下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推进社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所谓“三社联动”就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并实现“三社”相互支持、协调互动的过程和机制。由于社区建设在我国大陆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包括社工机构在内的社会组织更是处于初创时期,在近年来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发展中,三者之间虽然开始了“联动”,即互动和合作,但尚未形成制度化的机制。一些“联动”多是双方或三方基于各自“现实”权衡而形成的临时性关系,有的甚至还有“两张皮”现象。“进入新世纪,置身于我国大力开展社区建设的新形势,面对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任务,在社区积极推进“三社联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社联动”首先要明晰各方的目标、任务,认识及定位。通过建立互相学习、合作的关系,共享彼此所拥有资源。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基层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方式民主化。因此,在现阶段的社区建设与治理中,通过引导和激励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反映和表达社区成员或特定居民群体的利益诉求,协调利益关系,开展自助、互助、志愿服务,提升居民素质,从而构建“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二、创新社区治理机制的重要性

1.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城市基层组织的最小分子,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作用关键。社区治理是城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政府部门管理越位、服务缺位、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功能错位、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要重视加强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2.加快推进社区治理机制创新,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依法治理、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居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居民群众民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三社联动”背景下社区治理机制创新路径选择

1.创新社区治理机制的的首要任务,是培育以地域为基础的真实的生活共同体,塑造社区文化与社区认同,让老百姓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当前我国社区规模扩大了,类型增多了,然而人际关系却疏远了,服务也单一了。社区没有成为人们所需要的共同体,没有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要改变社区建设轻视社区价值和人际关系建设的现状,逐步把社区建设的重心转移到营造社区共同体上来。因此,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夯实社会治理基石,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加强社区自治规范和社区自治能力建设,推进社区治理方式多样化,不断推动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即将社区建设与基层政权建设混同,把社区居委会当作政府的延伸,使得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为此,必须明确城市社区治理功能定位,加强社区自治规范和社区自治能力建设,推进社区治理方式多样化。

3.引入市场机制,激励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通过市场化治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优势,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权利垄断,推动竞争-合作主义治理模式,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垄断,扩大社区居民选择权,提高社区治理效率。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当前,政府角色失调和行为失范是影响社区建设深入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变倡导者、指导者为控制者、领导者,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与权限,没有很好地履行应尽的职责。为此,通过转换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通过营造法治环境,开展法治活动,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相关法律规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区治理体制创新。

四、小结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实现良好的社区治理局面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势在必行。“三社联动”模式下的治理格局,在新时期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及表达途径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及社会治理困境加剧的背景下日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者的优势,实现“三社联动”发展,这不仅是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模式创新,全面推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性路径。

参考文献

[1]史云贵.基层社会合作治理:完善中国特色公民治理的理性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

[2]吴淑珩.连云港市创新探索“三社联动”提升社会管理水平[J].中国民政报,2012年.

[3]谢志强.基层社会治理新思路[J].人民论坛2014(S1):77.

[4]徐福海.“三社联动”如何“联”如何“动”[J].中国民政,2015(12):16-28.

[5]吕青.创新社会管理的“三社联动”路径探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6):7-12.

篇5

[2].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EB/OL]..

[5]黄柏权.武陵山片区城镇化的三大路径选择[J].中国民族报,2012.5.11,第005版.

[6]黄海霞.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4(2).

[7]黄忠彩等.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问题调研报告[J].民族论坛,2014(3),总第343期.

篇6

几年前的许疃镇许疃集只有一条东西街,不足一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00人。为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该镇先聘请阜阳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全镇进行了整体科学规划,后又聘请宿州城乡规划设计院对许疃集、赵集两个集镇及工业园区的集、区发展进行了具体规划;于是,一场新农村建设在许疃镇拉开了序幕……

作为许疃煤矿塌陷区,该镇抓住搬迁机遇,对需搬迁安置的所有村庄按照每社区3000人以上规模和统一规划,以不打乱原自然庄为原则,抽签排定。在建设中,镇政府派出责任心强的同志进行监管,发现不按规划乱施工的,立即制止。在三期工程建设时,有一户的一层楼房比邻居高出6公分,镇政府组织人员坚决把其橡胶顶拆除,从而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

同时,该镇先后投资了800万元进行道路硬件建设,家家户户门前通上水泥路;投资180多万建设3个新村部,投资400多万元铺设了排水管网,投资50万元对小区进行绿化,投资80多万元对新区主干道全面硬化,修建了新区内4条主干道和87条通户支干道水泥路,全长45公里。现在新区村容整洁,生态良好,一派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和谐景象。

新设施带来新生活

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增强新农村公共服务功能,自2009年以来,该镇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可供三万人饮用水的自来水厂――蒙城县许疃水厂。目前,一至四期的搬迁农户已全部用上了自来水。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400平方米的镇综合文化站和一个占地40亩的农民文化广场,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投资5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大礼堂。投资500多万元,新建了一所2300多平方米的中心小学,彻底解决了新农村社区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为解决入住新农村社区的农民的后顾之忧,该镇投资了8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敬老院,可供养100多位老人入院养老。目前,该镇正抓住县财政对村室投资1000万元的契机、镇财政以奖代补投入50万元,在小区建设了集管理、服务、安全防范为一体的许疃、吴刘、陶庙三个标准化村室。新农村全部实现了广播通、宽带通、电信通,广大农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文明时尚的新生活。

新思路促进新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该镇一是按照现代农业的思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按照“盘活存量,充分利用,优化闲置”的总体思路,2009年上半年,该镇投资了238万元,首期复垦面积为380亩,其中耕地300亩,精养鱼塘80亩。治理区修建桥涵6座、中型排渠4条计5公里。2009年4月份,该镇通过委托工程公司,对完全搬迁的12个村庄、1所学校共1380亩老村址进行公开招标复垦,三个标段共投入大型机械50余部,投资320万元,历时1个月,把千亩废墟变成了良田,并及时通过公开流转,竞包到种田大户手中,当年增加群众收入30余万元,实现了当年治理、当年见效的目标。近期,镇政府已对5000余亩塌陷区水面立项治理,对7个自然庄、1357亩老村址进行复垦复耕,并通过土地规模流转到种田能手手中,以农业示范园的模式,精心打造一个农业生态园。

篇7

2009年*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教育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省、市2009年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宣传环保工作取得的成效与进展,积极动员和引导公众参与,理顺宣教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构建宣教大格局,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推动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环保新道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工作重点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积极宣传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副主席20*年11月17日至20日到*考察时要求我省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七彩*’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环境宣传教育要围绕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境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齐心协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氛围。

(二)创新环境宣教工作思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滇池保护治理和水环境治理工作,营造“保护母亲湖,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环境宣教工作中,积极倡导“每个人既是滇池的污染者、又是滇池污染的受害者、更是滇池治理的责任者和受益者”的观念。加强媒体和网络宣传报道,实现滇池治理信息公开,扩大公众的知情权,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进一步促进社会各界对滇池治理工作的关注、关心与支持,激发社会各界对环保公益事业和环境保护强烈的责任感和和使命感。

(三)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完成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环境宣教工作要集中力量,按照*市2009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面向全社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好污染减排工作进展和成效,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四进”活动,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为契机,积极策划好6.5世界环境日大型系列宣传活动。今年世界环境日的核心内容为“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和我国确定的宣传主题,*市6.5世界环境日等大型系列宣传活动要紧紧围绕滇池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打造建设生态*这一主题,组织筹划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在今年“六·五期间”,围绕滇池治理、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和污染减排等工作,策划组织实施“全民行动,保护滇池,建设生态*”为主题大型宣传活动,各县(市)区要积极配合,掀起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五)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将宣传教育纳入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区、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之中,通过三下乡、环保专题讲座、党员志愿者服务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和鼓励农民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努力开创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形成城区和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地区工矿污染防治齐抓并重的新格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做好中小学生的环境渗透教育,继续推进绿色创建工作。协调教育部门做好《滇池保护》教材进入滇池流域各中小学校工作;认真开展市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并积极争取并推荐上报省级、国家级“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绿色酒店、绿色商场的创建工作。

(七)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着力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环境保护新闻策划,设置专版专栏,继续组织新闻媒体记者对35条入滇河道整治成效进行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进一步建立环保系统新闻与快速反应协调机制,做好环境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环境报》宣传主阵地作用,做好《*环境》编辑和发行工作,及时收集更新“*环保”网站的信息。

(八)加强与社会群团组织和各协会合作,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保宣教,形成环境宣教大格局。充分利用文联、摄影协会、青年文学团体等社会组织,共同策划滇池治理和入滇河道整治见成效的征文、摄影比赛及论坛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为推进环保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贡献力量。同时,积极引导、规范环保志愿者、环保民间组织参与环境宣传教育和环保行动。

(九)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面向社会环境教育培训新机制。积极探索和各级各部门联合建立长效机制,将环境教育培训纳入议事日程,面向社会分级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教育培训,并总结经验,做好交流与推广工作。

(十)加强环保宣教基础能力建设,打造一支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环保宣教队伍。进一步理顺环保宣教管理体制,按照环保部《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规定,加强环保宣教机构建设,充实宣教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环境宣教激励和保障的工作机制,为做好环保宣教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工作要求

篇8

社区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居民群众学习利益诉求的社会事业,社区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不仅对社区教育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社区教育管理创新指明了基本思路与发展路径。

一、社区教育管理的理念创新

理念是事物本质的抽象,在认识事物中具有先导、指导的作用。而这里所说的理念创新,又主要指关于社区教育管理的本质,管理者之间、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及价值的诠释与定位。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社情、民情,在社区教育管理中,究竟要创新并树立哪些新的理念呢?笔者以为:

一是要树立多元主体的理念。政府、社会、市场都是推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又是互相平等的主体。要从历史上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单纯采取行政管理、轻视社会主体作用、排斥市场取向的传统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多元主体的理念,从一元独进向多元协同管理转变,这是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

社区教育管理,要改变过去单一行政管理的状况,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看作相互平等的主体,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思想,居民是社区教育真正的主人,要尊重居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互平等尊重,确立共同愿景,努力实现共同目标。

二是树立公共治理的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良性互动、合作协商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是依靠单一政府的权威,而是多元主体合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社区教育原本就带有较大的自治色彩,是居民群众自发参加、自主管理、群体享受的事情,因此,在社区教育中,引进治理的理念,既有现实的民众基础,又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治理当然包含管理的意涵,但治理是在主体之间平等尊重理念指导下所实施的行为,只要居民群众真正发动起来,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就能开创社区教育的新局面。

三是树立社区教育主体性发展的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笔者理解,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以发展为本,居民是社区发展的中心,社区发展的主体,社区发展的目的。社区教育原本就是群众性、平民化的教育事业,为了居民,依靠居民,成果惠及居民。只有切实提高居民的认知度、认同度、参与度,居民广泛发动起来了,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了,居民的智慧力量贡献给社区教育,把社区教育办成为居民满意的教育,社区教育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没有居民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是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领导就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服务居民是社区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发展社区教育是为了居民,居民自己的事情,要支持居民自己来管,而不是只靠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管控。政府也好,教育及相关部门也罢,办好社区教育,从本质上讲,并不是一个恩赐,而是一种服务,一种服务惠民。如果居民不能从社区教育服务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素质提高、学习快乐、精神享受,社区教育就是南辕北辙、本末倒置。

二、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传统的管理理念往往把政府视作惟一的主体,带有较大程度的行政指令色彩,具有自上而下管制的内涵,而被管理者则是政府的附属,两者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价值存在着不言而喻的不平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政府行政管理必须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逐步形成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和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思路、新模式。

我国的社区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验探索,业已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新格局,为社区教育管理改革创新奠定了制度基础。

要深化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下一步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政府作为社区教育的领导主体,如何创新执政的理念与方式,从直接管理、具体管理中解放出来,着力培育并发挥社会组织、自治组织作用;社会、社区要成为一个主体,如何改变目前组织化程度以及素质均不够高的现状,提高参与管理的素质与能力,从配角变成主角,从而取得与主体地位相称的话语权;社区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而市场则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益性行为,但公益并不等于无偿或免费,如何在公益性和私益性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适度引进市场机制,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从制度体系、政策法规方面,明确规范政府、社会、市场几个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职责功能,都需要假以时日予以解决。

管理不是控制,但也不是不要管理。在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许多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依附—游离—组织的变化过程,管理和秩序是必要的。但管理的理念与价值观需要变革更新,在平等尊重引导的观念指导下,帮助与支持人的发展。特别在城镇(市)化迅速推进过程中,更要通过社区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把农民转化为市民,进而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公民。

三、创新社区教育管理载体,实现教育惠民根本宗旨

坚持重心向下,推进社区自治、居民主体的社区教育发展。社区自治,这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自治的本质特征,主要不是依靠政府的直接管理与干预,而是依靠居民及其组织的力量,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居民组织起来,民主选出代表,自信自立自律,带领居民发展;调动居民积极性创造性,运用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途径,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建设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居民自己的精神家园。

成都市锦江区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对社区教育实行网格化管理,坚持重心下移,注重基础建设,从去年开始,在居委社区层面建立居民学习点的基础上,又往下延伸,分期分批建立“院落学习室”,拓展社区教育服务空间,配备服务设施,提高供给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把社区教育学习送到居民院落、家门口,形成方便居民的“学习服务圈”,使居民群众从社区教育服务中,得到更多实惠。

上海嘉定区多年来,通过实验项目的形式,注重创新社区教育载体,初步形成了五种社区教育新的学习载体:一是嘉定工业区于2005年启动了 “百姓学习中心户” 建设项目,将教育学习重心下移到了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中心户,带动周边居民的学习;二是嘉定镇街道2007年由草根团体发展而来,建立了以学习为动力,扩及邻里互助的“睦邻点”组织形式;三是华亭镇2006年建立“农家书屋”,形成了一个方便居民学习和培训的园地;四是徐行镇借助“村组党建”平台,建立了社区教育的基层学习载体“村组家园”;五是马陆镇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小区,2007年建立“社区学习中心”,形成了又一种新的新市民学习组织形式。总体上看,上述几种教育学习的载体,深化延伸了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覆盖面,走出了一条重心向下、方便居民、教育惠民、特色鲜明的发展新路子。

从社区教育的本质看,民间组织是居民主体性的价值追求,是居民主体性的组织表现。总的看来,社会成员必须通过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来表达意志、反映诉求、体现参与、贡献才智的。在今后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民间组织将作为一个主体,包括代表公众利益的社团,或代表部分群体利益的社团,与政府合作,共谋发展。特别是在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在地方性、社区性的社会治理中,民间组织(包括志愿者组织)更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起到政府不能起到的作用。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类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生活休闲为主体的、居民自发性的社区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发动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尚难以承担街镇乃至区县一级社区教育的任务,距离一个社会主体的角色要求还要继续历练与攀登。

四、搞好支持服务,重在教育惠民

社区教育管理的现实要求,是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秩序,根本宗旨则是教育为民、教育惠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更要追求优质服务。搞好社区教育中的服务,主要表现在:

(一)调查需求,满足需求

社区教育是以成人为重点的全民终身教育,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满足需求为宗旨,因此,坚持经常性的需求调查,以需求作为制定社区教育计划、决定学习内容与形式的重要依据,应当成为社区教育治理第一位任务。

(二)建设学习资源,搞好资源供给

教育资源供给与群众对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主要矛盾。搞好社区学习资源供给,就要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资源,特别是社区内学校教育以及各类文化资源,开放共享,扩大效益。目前,已经成立了全国性的学习资源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全民终身学习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有计划地整合、建设、推介、评优,给居民群众提供尽可能适需对路、特色优质的学习资源。

(三)搭建学习平台,搞好支持服务

篇9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三结合”工作是计生工作的一大特色,抓紧抓好计生“三结合”工作是实现计生工作“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把“三结合”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颁发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责任书。做到党政领导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综合施治的“三结合”工作机制。街道拟定年内召开2-3次“三结合”部门工作协调会,听取工作汇报,解决计生工作难点问题。村(居)委会、辖区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计生“三结合”和“三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建立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按照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颁发的计生责任目标和“三结合”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职责和任务。各部门要制定计生“三结合”工作方案和计生“三户”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做到年初有计划、半年有小结、年终有总结,确保责任明确,人员到位,工作落实,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计生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及督促工作。

齐抓共管,综合施治。

摸清计生“三户”底子,建立健全计生“三户”档案,分析研究计生“三户”在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困难,要把农村的二女结扎户、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户及符合政策生育的计生特困户和社区内的下岗、待业人员中的计生“三户”特困户做为帮扶重点。同时,发挥村(居)计生协会会员联系户的作用,组织有一技之长的会员与计生“三户”结对帮扶。各社区居委会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要为社区和本单位的育龄群众提供“三生”服务,制定方案,建立健全楼(幢)长负责制。使计划生育与社区各项服务紧密结合,促进计划生育工作上新水平。

⒈派出所要把计划生育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在办理人口迁入和暂住证时,要审验婚育状况证件,并做好审验记录,对无婚育证明的流入人员,发放限期交验通知,督促流入人员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要督促房主、业主与各村(居)签订计生管理合同,协助开展流动人口联网清理。做到档案资料完整。

⒉街道民政办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在安排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发放救灾救济款时,对计生“三户”的贫困家庭在同等情况下,实行优先安排,并在数额上有所倾斜,把农村符合低保条件的二女结扎户和计生特困户纳入低保范围;并把计划生育宣传服务与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合起来。

⒊街道企管委要加强企业干部、职工(含流入人员、非公有制企业招聘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完善表簿卡、双查、四术等常规工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计生“三户”就业(含流入本辖区的计生“三户”)。把人口理论、双基知识等培训与岗位练兵等技术培训相结合,做到档案资料完整。

⒋街道计生办要认真履行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责,协助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制定计生工作计划和开展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并认真实施;当好党工委、办事处的参谋。搞好宣传教育,提高优质服务,抓试点创特色。会同有关部门把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同传授实用技术、致富信息、科普教育等社区生育文化系列服务相结合,认真落实宣传访视;按照巩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市要求,负责检查督促,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计生责任目标。

篇10

一、“半边天”家园的基本情况

“半边天”家园是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针对单位职能转变后,很多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各种矛盾尤其是家庭矛盾积累在社区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是与当前社区维权环境相适应的调解家庭矛盾、维护社区稳定、推动社会和谐的新型干预模式。“半边天”家园作为天津市妇联实施“家庭问题社区干预”项目而建立的维权工作载体,通过实验、推广两个阶段初步形成了社区妇女维权工作模式。

二、依托“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创建“平安家庭”的可行性分析

(一)“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共性分析

1、相同的理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此指导下,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全国妇联正是在贯彻落实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提出了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实施项目之初,天津妇联就确定了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与国家倡导的发展理念相一致,提出“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将服务妇女群众和社区居民作为目的宗旨,积极维护妇女在家庭生活、在社区事务中的平等权利,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和谐建设的积极性。

2、契合的工作目标

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工作目标是:营造“五个”环境(营造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优美文明的社区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增强“五个”意识(增强家庭成员的懂法守法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健康文明意识、和睦相处意识、男女平等意识),使更多家庭做好“四防”和实现“四无”(防拐卖、防盗窃、防抢劫、防隐患;无、无赌博、无暴力、无犯罪);使家庭成员更加充满活力,家庭更加和睦美满,社区更加优美文明,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

“半边天”家园的工作目标是:提高居民法制意识和性别平等意识;提高社区对侵害妇女合法权益行为的干预能力;运用多种形式,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建立适应社区要求的家庭问题干预工作网络,促进家庭平安,社区和谐,社会稳定。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活动目标是相互契合,相互统一的。

3、一致的对象

“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坚持以家庭为主体,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由各级妇联、综治、共青团、公安、司法、广电等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实施。

“半边天”家园,同样以妇女、以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在社区中通过调动政府机构官员、公检法司执法人员、医护人员、居委会干部、妇女干部、社区志愿者等的积极参与,整合社区资源,制定网络联系制度,来达到干预解决家庭问题,构建和谐社区的目的。

4、类似的方式及措施

创建“平安家庭”需要家庭成员的认知、参与和支持,因此必须做好宣传发动群众的工作。同时,要将创建活动与本地区平安建设的整体推进结合起来,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其他维权和创建等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此外,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搞特色“平安家庭”创建。

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实施相类似,“半边天”家园的方式和措施,也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通过有效整合利用资源,建立起社区干预网络;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各社区开展赋有特色的工作,切实服务于家庭和谐及社区稳定。如河西区越秀路街中年女性多,出现问题多,因此确定以“关爱中年女性”为重点,河北区江都路街则以“关注空巢家庭”为重点开展特色工作。

(二)依托“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优势分析

1、品牌优势显著

“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实施成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但达到了服务社区居民、扶植社区服务志愿者、建立社区干预家庭问题维权网络、提升妇女维权工作水平的效果,更为天津市的妇女维权工作打造了一个品牌。

2、载体优势突出

“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在社会工作理念的指导下,将社区内的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有效结合在一起,建立和完善了家庭及社区群众利益调处支持系统。同时,也充分地调动和发挥了广大社区居民、社区志愿者参与家庭和谐、平安,社区稳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依托”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创建“平安家庭”的实践

“家庭问题社区干预”项目所创造的宝贵经验和“半边天”家园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成为天津市妇联创建“平安家庭”活动的新思路。

在新思路中以家庭和社区为切入点,以“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为支撑点,以提高家庭和社区成员综合素质为着力点,将“平安家庭”创建工作融入到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工作之中,按照创建“平安家庭”的目标和任务充实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发挥原有项目载体的教育群众、指导家庭、服务社区、协调关系、整合资源的优势,为创建“平安家庭”服务,把以人为本、社会性别平等的理念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创建活动始终,做好“家庭平安、社区和谐”文章:

一是开展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在提升家庭和社区文明建设上见实效

天津市妇联充分发挥“半边天”家园影响力大、凝聚力强的特点,广泛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家庭和社区文明建设,开展了以“弘扬家庭美德,争做文明女性,争创文明家庭”为主题,以提高妇女和家庭成员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为重点的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召开了以“营造平安家园构建和谐社区”为专题的论坛、讲座、征文、知识竞赛,以“倡扬学习之风创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家庭读书月等活动,在社区营造了健康文明、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谐有序的良好环境。

二是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在维护家庭平安、社区稳定上见实效

以法制宣传为切入点,立足家庭、依托社区、面向妇女,广泛开展“百万妇女学法,万户家庭参赛”为主题的宣传贯彻《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制宣传活动。充分发挥项目广聚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给社区志愿者提供发扬奉献精神、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各家园每季度组织巾帼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宣传咨询服务活动;以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倡导民主平等现代家庭观为主要内容的讲座、研讨活动;组织家庭参加家庭法律知识答卷活动。通过法律讲座、法律咨询、举办模拟法庭、开展送法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引导社区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学法、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各“家园”开展“平安家庭”社区法制文艺宣传活动,宣传男女平等、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倡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从而促进社区广大居民在寓教于乐中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11

二、根据工作目标,开展了以创建“无毒社区”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活动,把创建工作同禁毒宣传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大造宣传声势,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同时,以创建试点带动全面,把试点社区的好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县推广。近年来,在试点“社区”内,开展了切实有效的禁毒宣传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禁毒法》实施之际,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进行禁毒宣传,设立宣传点,张贴永久性宣传标语和挂图,主办黑板报,大造宣传声势,使广大群众了解创建“无毒社区”工作的目的、意义。二是在社区内重点加强了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每年在社区内的学校定期对在校学生上两次禁毒法制课,向广大师生讲的危害,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广大师生,在社区的青少年中树起了一道防毒、拒毒的铜墙铁壁。在搞好禁毒宣传的同时,对社区内的毒情进行反复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吸、贩、种、制毒情况。对社区内的吸毒人员由派出所建档立卡,切实落实好帮教措施,并把帮教措施落实到人,使吸毒人员真正认识到的危害,从而使其远离,重获新生。此项工作有效提高了社区公众拒毒能力。

三、严格落实社会帮教措施,降低复吸率。 对无毒社区由公安派出所、居(村)委会、家庭、单位等组成了帮教小组,组织社区戒毒,并且发动各种社会力量,明确帮教各方责任,逐人落实帮教措施。社区加强了对涉毒“高危人群”的管理,防止其染毒;禁毒大队配合辖区派出所加强了对公共服务娱乐场所的管理,和经营业主签订了责任书,防止滋生吸毒贩毒活动;和每个社区的责任人落实了禁种责任制,禁绝原植物非法种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生产、经营、使用、储存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单位的管理,防止流入非法渠道。

四、提高对新型的认识,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特别加强对社区内娱乐场所严格按照《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监督管理并与其责任人签定责任书。与此同时主动加强与检察、法院的联系、协调、衔接和沟通,确保依法、准确、有效地打犯活动。

篇12

__镇坚持“普、治、创”并举的工作思路,努力探索普法新思路、新方法,健全机制、创新形式,深入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全方位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和行业、区域依法治理。

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普法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政法的副书记任副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六五”普法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普法专干。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原则,改变了过去普法工作中“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六五普法以来,该镇大力开展了“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加强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社会管理创新法律法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法治宣传等系列活动12次,举办各类法治讲座10余场10000余人次、举办各类法治培训班5场次,法治文艺演出3场次。利用各类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举办普法宣传活动26次。举办普法骨干培训班5期 500余人次,解答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为群众援助办理法律援助62件,使全镇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

一是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着力点,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该镇积极发挥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龙头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了党委中心组成员带头学法、领导干部带头讲法、带头参加普法考试等一系列制度,积极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法律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二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该镇法律顾问工作从2015年启动,现已有三个村(社区)建立了司法工作室、聘请了法律顾问。每村(社区)都配备了专职调解员、建立了群众工作室,利用群众农闲时段,节庆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10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对各村法制宣讲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12次1500多人次,提高了农村干部依法管理水平,切实改变了以往“不信法”的恶习。三是以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为着力点,以培育校园法治文化为重点,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通过定期开展法治讲座,设立法治宣传栏,开辟法治文化墙、法治展板,开展主题班会、法治课堂,发放青少年法制读本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不断加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法治教育,进一步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一是突出创建重点,注重示范引领,法治创建工作不断深化。该镇实依托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办事程序、梳理行政权力,着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该镇不断健全农村群众自治机制,组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每年围绕群众关心的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依法治理活动,提高了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六五”普法成效明显。该镇刑事案件、治安案件、逐年下降,民事纠纷逐年减少,打架、赌搏、偷盗现象基本杜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初见成效。该镇积极推进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的落实,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依法治理已见成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