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09:15: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民营银行的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民营银行;发展现状;经验借鉴
1998年至2000年的三年时间里,世界银行金融市场发展局对世界107个国家的金融和银行体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截止2000年底,其资产规模占全球银行资产的比例接近70%。并且从发展趋势来看,自1990年以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资产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而国有银行资产比重则在不断下降。其中,发达国家国有银行资产比重平均由40%下降到20%,发展中国家则平均由60%下降到40%。由此可见,民营银行已经日趋成为各国银行业的主流。
一、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发展民营银行并非是权益之计,而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战略改革的战略性步,从我国目前来看,发展民营银行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竞争的客观要求。
中国的银行体制开始改革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中农工建4家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银行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银行业格局,但是总体上银行业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近70%的存贷款增量仍然被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掌握。到目前为止,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仍然处于垄断地位,而且这种由于计划经济的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垄断本身是不会主动产生优化银行产业结构的动力的,从而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低下的现状。发展民营银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加快国有银行的改革步伐,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和稳定。
第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必然要求。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99%,对我国的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2%的新产品开发。当前,“十二五”规划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战略重点,这其中离不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进而离不开一个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健全有效的金融体系支持。现阶段,我国的银行业仍然由国有银行垄断,它们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一直制约着他们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
第三,是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现实途径。
民间金融的特点是自发和自主,主要包括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地下钱庄和典当等形式。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民间金融的利率水平普遍比较高,并且缺乏法律保护,隐含较大的支付风险,并且民间借贷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处于比较混乱的自发状态,因此容易引发借贷纠纷和刑事案件。不少债权人常通过暴力形式收回借款,导致地区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加大经济和金融运行风险。而民间银行有着现有正式融资渠道所不具有的优势,同时,可以使民间借贷起到很强的规范作用。
二、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民营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制与经营的,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的一种现代金融企业,它是产权结构、资产结构和治理结构的统一。
2013年,政策放开,民间资本兴办银行一浪高过一浪,出现了“全民银行”的投资热潮。民资渴望进入银行业,一是看中银行的高收益;二是期望能够为企业自身服务,解决融资困境,在更大范围内利用金融资源,甚至不排除有些企业想高关联交易,使民营银行成为自身的融资平台;三是将来民营银行可以上市,套现,这对企业来说可谓是一本万利。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及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实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目前,我国首批试点地区名单已经确定。
三、台湾民营银行的经验借鉴
(一)开放民营银行设立的速度不宜过快
台湾地区开放民营银行设立时,首批核准了16家民营银行。新设的民营银行资本规模远高于既有的公营银行,短期内对货币市场、人才储备等造成冲击,长期中更导致银行数量过多、竞争过度,银行业利润下降,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
(二)较高的资本金门槛不仅无法有效限制申报数量,反而导致其与公营银行形成了同质化竞争
为限制民营银行申报家数,台湾地区相关部门为其设定了远高于公营银行的资本金门槛。事实证明,资本金规模未能限制民营银行申报数量。准入门槛采取“一刀切”模式,未考虑新设银行的业务种类、经营规模等。民营银行诞生伊始就背负着巨额的资本金压力,业务重点自然是传统的大企业贷款,未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三)开放民营银行设立应考虑金融服务的地域性、产业性等特征
台湾地区开放民营银行设立时没有考虑地域、产业等因素,银行可自主选择网点分布、客户类型,几乎所有的银行都集中争抢大型企业客户的存贷业务。在总结开放民营银行设立的经验教训时,应多考虑客户的地域、产业等特征,首批开放针对特定地区。
(四)开放民营银行设立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与民营化同步进行的过程中
从开放民营银行设立至今,台湾地区一直没有建立可行的银行破产退出机制。这种“只进不出”的市场存在很高的道德风险。随着民营银行数量的激增,因其个体运营上的差异而导致的优胜略汰不可避免,但是台湾当局一直没有建立有效的银行退出机制。在这种环境下,经营不善的银行在考虑退出市场时发现退出成本太高,因而更多地依赖于台湾当局对银行采取的“不可倒闭”政策,形成了很高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建立民营银行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改变当下银行业垄断的现象,为社会提供更方便的金融服务。只有改变中国商业银行的国有垄断局面,才可能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发展。国有银行与民营银行有两点明显的差别:一是私营性,这是由民营银行产权结构决定的,主要是非公经济,同时这也是民营银行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政府干预行为的发生的主要原因;二自主程度的不同,民营银行的经营管理权,在人事管理问题上不会受到外界干预,完全由银行自主决定,而国有银行受到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
与国有银行相比较,民营银行不但能够满足一般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居民的储蓄需求,同时它提供更多的服务供居民选择,改善了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垄断局面,对银行业起到了促进作用,对银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以及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 民营银行的发展困难
(1)增资扩股难度大。民间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股而成,且试点大多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或偏远的地区,由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企业的数量少、规模小,更加大了民营银行增资扩股的难度。在加上与控股的民营企业有许多的关联交易,一旦企业产生经济问题,民营银行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
(2)金融服务水平低。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民营银行社会知名度低、网点少,业务简单,直接导致它对社会存款的吸引力小,因此民营银行业务量小,盈利能力弱化,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民营银行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主要目标的金融机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钱不够的现象,控股的民企自身经营都存在资金问题,在资产负债率较高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的目标很难实现。
(3)市场准入要求高。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利润,银行破产可能引起整个行业的动荡,因此,民营银行的安全性必然成为首要问题,严格限制市场准入是审批民营银行的必然要求。我国银监会对民营银行的审批要求严格,主要为了防止出现投机现象,同时控制民营银行数量。投机现象容易破坏金融机制,出现道德风险,对银行数量的控制主要防止数量过多的导致的效率低下以及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
(4)服务手段单一。我国民营银行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因此不论是资金还是市场能力都很有限,尤其是对于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与大银行相比处于劣势。大多数的民营银行由于各种限制一般只开设一个网点,使民营银行的业务开拓受到极大的阻碍。
(5)内部管理问题。民营银行的资本主要来自民间企业,但这也出现了一个现象,民营银行成为自家的银行或者个人的银行,一些企业在管理民营银行的过程中,理所应当的认为可以优先享受控股的民营银行的金融服务,例如优先贷款权等要求,这种现象的发生不利于银行长期稳健的发展。
3 我国民营银行的经营发展对策
(1)扩大入股面,使银行成为贷款人自己的银行。民营银行在吸收资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一些优质客户进行入股,不但增加量银行资本,也加强了贷款人与银行之间的联系。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扩大资金来源。
(2)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民营银行由于缺乏国家担保,信用风险会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存款人的利益,有必要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建议民营银行设立存款保险准备金,以防止当银行的流动资本出现问题时给客户造成损失,这种做法不仅能够保证银行的正常运行,维护银行信誉,同时增强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和信心。
(3)优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民营银行现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论是组织结构或者资金成本都存在很多问题。从平衡整个经济环境的角度来说,国家应给予更多的准备金优惠政策以减轻民营银行成本负担,在国务院的《关于民营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138 号)中规定,民营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农村信用社执行,这大大的减少了民营银行的资金压力,为民营银行保留了更多的资金成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也是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帮助扶持民营银行的活动。
(4)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84-0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世纪70年代,罗纳德・I・麦金农的《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和爱德华・肖的《货币、资本和经济发展》指出:在欠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政府采取干预手段,人为地压制利率水平,限制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提出金融深化理论,即为促进不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政府应放弃对金融的过度限制。许多国家在实践中也深刻意识到,长期的金融抑制阻碍了本国经济快速增长目标的实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自由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许多国家开始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部分国有金融机构也逐步民营化。
国有股份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全国373家主流商业银行中,约95%都是由中央或者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控股,除了5家国有大型银行,其余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仅有中国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两家银行是由民营企业控股;在城商行和农商行中,也只有14家小型民营银行分布在江浙一带。这种与市场机制不符的银行体系造成我国银行业同质化经营程度过高,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随着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等5家首批民营银行成立并相继开业,2016年新一批12家民营银行的设立申请也已经进入论证阶段。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虽起步较晚,但欣欣向荣。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国内外民营银行的现状为今后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民营银行的基本界定
民营银行是我国的提法,在国外研究中一般是指区别于国有银行的中小型银行。当前对民营银行的定义大致可分为3种:产权结构论、资产结构论和治理结构论。产权结构论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资产结构论认为,主要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治理结构论则认为,凡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以上3种定义都只是从一个方面描述了民营银行的特征,未形成全面认识。简而言之,民营银行就是由民间资本控股,并采用市场化机制经营的银行,核心特征是公司治理结构。
三、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民营企业可通过发起设立、认购新股、受让股权、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①2003年,以徐滇庆为首的长城金融研究所内30余位专家学者曾向银监会提出设立5家民营银行,但银监会以风险为由最终未能获批。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之后,又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民营银行的高度关注。2015年7月27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天津金城银行的筹建申请获得银监会的批准,同年9月29日,浙江网商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获批筹建。截至2015年末,5家民营银行资产总额达79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51亿元,各项监管指标基本达标,整体经营平稳有序。
微众银行定位于持有银行牌照的互联网企业,手机APP于2015年8月15日上线,与微信、QQ账号无缝对接;同年9月21日,微粒贷产品上线微信,9月23日与优信二手车合作,平台金融业务上线。截至2015年12月末,微粒贷贷款余额74.95亿元,开通白名单客户2 034万人,授信客户352万人,授信额757亿元,累计66万人在线贷款128.17亿元。微众银行APP客户数累计逾32万人,产品代销规模接近150亿元。
浙江网商银行于2015年6月25日正式开业,注册资本40亿元,面向小微企业和消费者开展金融服务,信贷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同业合作。2015年8月与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流量统计机构CNZZ合作,面向中小规模的创业型网站推出“流量贷”,基于大数据风控模型,对申贷者的身份、信用、流量以及经营状况等要素进行审核,向网站提供单笔最高100万元的贷款,首批授信总体额度为100亿元。同时,为口碑平台上的线下小微商户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最长用款期限为12个月。该计划第一期已向淘宝、天猫平台上的小微商家提供了总额60亿元的信贷资金,后续还会提供现金管理、余利增值等其他金融服务,下一步还将推出面向农村的贷款。
温州民商银行的股东全部是温州本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主要为温州区域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区居民、县域三农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目前已推出“旺商贷”和“商人贷”产品,主要服务于股东企业所在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企业以及温州小微企业园等。截至2015年10月,民商银行吸纳存款超过3.5亿元,主要是企业定期存款,利率在2%―3%之间,贷款主要针对小微企业,贷款规模约1.6亿元,单笔最小15万元,最高200万元,年利率7%―8%。
上海华瑞银行围绕自贸区规划,提出服务小微大众、科技创新、自贸创新的经营理念。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资产规模近17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截至2015年8月末,华瑞银行共实现营业净收入1.34亿元,实现净利润1 881万元,存贷比为47.68%,均符合监管要求和该行的内控目标。作为上海自贸区的法人银行,54天内就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系统建设,4个月研发完成了FT自贸区分账核算体系,6个月推出了民营银行第一张人民银行3.0标准的芯片,充分彰显出民营银行的高效机制。
天津金城银行定位于“公存公贷”,借助天津自贸区的区位优势,立足天津,受惠于京津冀一体化,抓好大型国有企业客户、优质民营企业客户、自贸区内融资租赁和贸易型汽车行业企业,深挖产业互联网生态圈上下游企业,抓好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中小科技型企业。
总体而言,我国民营银行现阶段的发展规划较为稳健,注重长期的风险监控,不盲目扩大规模、急于盈利,更重视夯实发展基础、探索差异化特色化路径、细化市场定位。
四、可持续增长的基本理论及模型
1977年,美国财务学家罗伯特・希金斯提出了可持续增长模型。可持续增长是企业在不增加并保持当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的条件下公司可实现的最大增长率,是一种平衡增长,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
可持续增长率(SGR)=股东权益变动值÷期初股东权益=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留存收益率×权益乘数;实际增长率(g)=ΔS/S0,其中:ΔS代表本年销售增加额,S0代表期初销售收入额,若实际增长率(g)=可持续增长率(SGR),可认为企业实现了可持续增长。当可持续增长与公司实际增长相差较大时,提醒管理者对其差异进行全面分析,找出高速增长或是缓慢增长背后隐含的问题,及时制定出正确的策略。
稳定状态是指资产和负债随销售额比例增长;销售净利率为常数;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已定;不增加外部权益资金;增长所需权益资金来自内部;财务比率保持水平。在稳定条件下,决定持续增长率(g)的变量有T:总资产与销售额的比率;P:销售净利率(税后净利/销售额);d:股利支付率(1-d=留存比率);L:负债―权益比率;S0:本期销售额;S:下期销售增长额。
五、实证分析
为了验证民营银行是否能保持可持续增长,尽量避免随机因素干扰,确保分析时间的稳定性,选取中国民生银行2009―2015年前三季度的公开财务数据作为分析期,数据来源于民生银行网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Wind资讯。选取销售净利率等6项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变量,其符号及定义如下所示:销售净利率(P)=本年净利润÷本年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周转率(A)=本年主营业务收入÷期末总资产;权益乘数(T)=期末总资产÷期初股东权益;收益留存率(R)=1-本年现金股利÷本年净利润;可持续增长率(SGR)=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收益留存率;实际增长率(g)=期末主营业务收入÷期初主营业务收入-1
2015年的期初主营业务收入由上一年度前三季度数据替代。民生银行2009―2015第三季度的年均可持续增长率为15.26%,年均实际增长率25.14%。
以上数据可以估计民生银行的实际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有显著差异,为检验这两个样本无显著差异,采取配对样本T(Paired Samples T Test)检验。
提出假设 H:μ1=μ2,即先假定实际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确定假设的显著水平α,本文用α=0.05。检验结果表明,T检验的双尾显著性概率为0.047,小于0.05,拒绝原假设,即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均值差异在95%以上的置信水平高度显著,意味着民生银行2009―2015年前三季度的可持续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存在显著差异。为检验民生银行是增长过度还是增长不足,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Wilcoxon符号秩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民生银行在2009―2015年前三季度7年时间可持续增长率小于实际增长率的负号秩样本占100%,属于增长过度,反映民生银行处于增长过快的状态。民生银行2007年进行了事业部制改革,集中资源开发中小企业业务及零售业务,促进了经营管理效率及销售净利率的提升。
马志提出要善于利用多种渠道对金融机构做出有效的监管,使监管部分在国务院的带领下,与外部法律监管、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社会力量、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相结合,公开监督。大部分学者认为,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有利于为金融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牟惠萍对我国目前的民营经济发展给予了肯定,她认为民间开办银行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但须采用严格的审批办法来控制银行的数量,避免陷入恶性竞争。
还有一些学者采用博弈论构造了市场准入监管模型。虞美文采用不完全的信息静态博弈深入探讨了监管者和银行间的博弈,在引入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监管机构和银行机构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并不能清楚地了解到彼此的行为,这就为银行的监管部门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谢乐斌、黄敏是通过构建申请银行与监管机构的博弈的模型,来深入分析二者的战略选择,他认为,要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技术,高度重视不合格金融机构的进入到市场的恶劣影响,从经济和声誉两个角度,对不合格申请机构加大处罚力度。邹承睿、付玉黄、姜鹏引入信息不完全的动态博弈模型和成本收益分析的工具,对不同类型的政府在外资银行准入监管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和分析。由此得出,政府对外资银行的设立和运营成本的影响,以此来实现监管目标。
黄惠春采用模型实证的方法,分析并得出了这样的一条理论,降低市场准入的限制是对农村市场金融竞争度的提升。刘永新着重分析了民营银行遇到的风险,他指出,监管民营银行应该将重点放在对不同银行的竞争的预防上,还要加大对股东和银行的筛选和识别。
综合来说,国内的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运用博弈论建立市场准入监管的模型,但应用于民营银行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本文以这些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博弈论的理论以及方法深入分析银行审批机构和申办民营银行的企业间的博弈,探讨民营银行的准入监管的相应对策。
二、发展民营银行,建立市场准入监管博弈模型
市场准入监管可以根据金融监管的情况或是市场需求的状况,根据分业管理、公平竞争的原则、金融机构的合理布局,对银行的设立、变更展开审批。金融市场准入监管的核心价值是营造一个有利的内外部环境,为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论文建立的模型结构和假设:
(一)博弈主体
金融监管部门以及提出申请的民营企业。金融监管部门包含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监会等,而提出申请的民营企业主要包含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正泰集团、万向集团公司、均瑶集团、复兴国际有限公司等。
(二)行为策略
行为策略,主要是指银行审批机构的策略(低门槛、高门槛)和申请企业时的策略(合规经营、违规经营)。
(三)为方便研究,本出如下的假设
无论是在高门槛还是低门槛的情况下,申请企业都能获得审批机构的批准。一是处于高门槛的策略下,查出企业违规经营的概率为α,二是处于低门槛的策略下,违规经营被查出的概率是β;β是在这里是小于α的。
三、以博弈论为基础,分析民营银行职业经理人股权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基本过程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人的内在动力也被激发出来,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经理人,对权利和成就有着更多地需要。因此,要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建立股权激励机制,就是为促进职业经理人的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激励机制。
(二)股权激励的作用
1.物质激励效应。这是一项长期的激励方案,它可以满足职业经理人的物质需求。譬如,获得绩效股赠予或奖励,获得资本利得收益,满足职业经理人的基本需求。
2.精神奖励。可以给职业经理人一定的股票或者期权,让职业经理人同时拥有股东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获得一种主人翁的满足感和自豪感。通过持股可以让管理层获得很好地发展前途,在心理上得到莫大的满足和精神享受。
3.约束效应分析。通过持股,职业经理人会和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双方利益是相通的。这样就削弱了内部人的控制,降低委托成本,使职业人不能轻易离职。
(三)以博弈论为基础,构建股权激励和组织绩效的关系模型
以股权激励的理论为基础,采用一种特殊的激励方法对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的进行激励。根据分析得出,职业经理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影响着组织绩效目标的实现。在职业经理人能力确定的情况下,其努力程度和公司的业绩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且只有在职业经理人和股东二者都获得满足感的时候,效用才会最大,战略得以持续往复。
(四)组织绩效目标的设定原则
我们应该在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去设定绩效目标,这样可以减少对期望的误差。而且绩效目标,可以很好地帮助经理人监控工作进展,逐步完成工作目标。绩效目标的设定原则是SMART原则: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基于时间的(Time-based)。
1.明确具体原则。要设立一个明确具体的组织绩效目标,防止模糊不清,给职业经理人一个清晰地职业方向,激发其奋斗的欲望。
2.可衡量原则。绩效目标的设定要尽可能量化,最好有定量的数据,这样才能更客观地去衡量,也能更好地根据计划去控制职业经理人的行为。一个具体的定量数据,能更加客观的反映绩效目标,也更能使职业经理人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3.可达到原则。绩效目标的设定应该是可以实现的,设定过高或过低都达不到激励效果,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如果设定目标过高,职业经理人会觉得很难实现,这样一来,士气低落,丧失奋斗动力,很难达到激励效果,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而设定过低,又会缺乏挑战性,很难调动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和潜力,还会引发市场的质疑,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应该是结合实际的。这样,职业经理人才能为实现绩效目标而全力以赴。
4.相关原则。作为企业战略实践的指挥棒,绩效目标的设定应该与企业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如此才能凸显出绩效指标的引导作用,使职业经理人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5.基于时间原则。在设定组织绩效目标时,要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如果不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职业经理人就会没有时间观念,工作拖沓。
四、构建民营银行的制度设计以及优势创造
我们在上文中,谈到了民营银行的含义、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等问题。可以看出在一个国家的金融银行体系中民营银行存在的价值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建立民营银行时,需要对一些特殊问题深入思考,这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在民营银行建立初期,如何建立公司制度,解决委托问题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只有推出一套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制度,才能使民营银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下文将从两个角度来对这个问题深入探讨:
(一)在建立民营银行过程中,相关主体的责任
如何在中国的金融银行体系中更有效地建立民营银行,不单是一方的责任,更是相关主体的责任。这就要求与民营银行相关的主体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一起发展。只有把相关主体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把建立民营银行的工作高效且保质保量地完成,促使民营银行健康稳步向前发展。健全我国金融银行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下面着重分析民营银行的相关主体问题:
1.政府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促进金融行业的基础建设。在建立民营银行的过程中,我国金融体系的主管部门以及政策的制定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都要参与和投入。民营银行怎样进入,符合何种要求的民营银行才能进入、进入后怎样监管民营银行以及民营银行的退出机制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政府相关负责人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由于自身原因,民营银行存在着许多经营风险,许多国家在建立民营银行的过程中,都遇到过挫折和困难,原因是这些国家没有把本国国情作为出发点,也并没有通过建立相关的银行体系和法律体系中的基础制度,来对民营银行的建立、监管、运行、退出进行完整的设计,这无疑导致了在面临经济冲击和衰退时,最先受到危机的是民营银行。由此可见,在建立民营银行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基础结构和法律环境,以确保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健发展。让国有银行和民营银行按照市场规律发展,遵循法规,公平竞争。政府更不能为了支持民营银行的发展,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良性制度环境,在此过程中,减少对民营银行的影响。与此同时,要加大监管和政策引导力度,尽量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民营银行应大力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信用是银行发展的根本,信用的建立是银行经营的一大重要内容。银行如果丧失了信用,就等同失去了一切,与之有交易来往的企业和储民就会减少。
因此,在民营银行的建立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提升信用等级,建立良好声誉,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国家金融和政治形势出现震荡的时候,民营银行是最先受到打击的。所以,相对于其他银行而言,民营银行更应该多多关注自身的信用建设。信用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着眼于未来,提升业务服务质量,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并投入社会公益性事业中,建立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提升对员工和客户的忠诚度。
3.争取内部信息的公开化,加强企业和民营银行的交流。在民营银行建立的最初阶段,其服务客户多为各地的中小企业。因为资金的限制,民营企业无法抢占国有大型企业的业务。所以,中小企业客户是民营银行发展的命脉所在。信息通道双方应努力克服中小企业和民营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不仅是民营银行自身的问题。中小企业在申请民营贷款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公开自己的内部信息,改变自己被动的地位,更要尽量较少贷款过程中信息收集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中小企业要和民营银行构建一种长期的互助关系,多和民营银行接触和沟通,注重内部信息的交流,在信贷过程中,使双方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
(二)建立一种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的治理机构,是指在企业的所有权以及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所有者和经理人员三者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治理结构制度安排的问题,主要在于解决产权设计问题、委托的问题和利益主体潜在的冲突问题。因此,民营银行的治理结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企业制度对于降低委托成本、促使银行地有效运行、保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最有效。
1.以产权清晰为前提,适当集中产权。民营银行的产权多控制于民营企业家手中,他们出资筹建了民营银行。这样能有效避免国有银行中产权主体虚置,无人代表国有银行资产所有者,达到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首要前提条件。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在民营银行建立的初期,应该如何设计产权集中度。许多学者就产权的集中和分散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目前的情况下,应首先建立一套产权集中的产权机构,因为产权的过度分散,会导致没有风险承担者对银行的经营成效负责,而民营银行产权结构的集中程度也要适度。这样一来,占多数股份的股东可以监督经理层的工作、审查具体项目,可以解决民营银行中的委托问题。
2.使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对应。最先提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学者Frank Knight认为这两项权利必须相对应。
因为委托问题的存在,使得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不能完全匹配。但在建立民营银行之前,可根据一定的制度安排尽量让民营银行内部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对应,缩小二者的差距,提高银行结构治理的有效性。
3.建立有竞争性和有效的激励制度。银行业是一种职业化的服务行业,在服务行业的资产中,人力资源是一项很重要的资产。在民营银行成立之初,除了制度设计和产权优势这些特点之外,还要增加吸引力度,吸引优秀的金融银行人员的加盟。在我国加入到WTO后,外资银行争夺国内银行业的客户,他们还会通过具有竞争力的业绩奖惩制度吸引优秀从业人员的加入。以业绩评估为基础,通过有效合理的激励制度,来评估和激励人力资源的成绩。
这样一来,既可以促进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能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的加入。与此同时,还要用严格的制度措施来筛选和甄别不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国有银行大多采用收入水平事前固定的方式,这种收入方式是不可取的,收入要与员工的业绩相结合,真正地体现出民营银行现代企业的价值。
1 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
在国外,私人银行(Private Bank)一方面是指银行向高端客户提供的包括存贷款、个人信托和资产转移等服务,另一方面是指向上述客户提供这些服务的机构。在我国,央行于2002年12月2日声明不允许发展私人银行。徐滇庆也否认民营银行等同于“私人或家族式的银行”,强调民营银行是“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股份制银行,而绝不是任何一种私人银行或家族钱庄,也不是低档次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对于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产权结构、资产结构以及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加以界定:
(1) 产权结构论,即强调产权结构,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国外多数学者都赞同这种观点,认为民营银行就是与国有银行(state-owned bank)相对的银行,也就是私人(除国有资产以外的资产所有者)控股的银行。霍德明、李纪珍(2002)结合台湾地区的经验,认为“民营银行的标准在于公股数量低于50%”。
(2) 资产结构论,即强调银行的资产结构,认为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部分学者将民营银行视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专业银行,认为中国民营银行目前较合适走“社区银行”之路。沙虎居提出了“区域性民营银行”的概念,即只有区域内自然人和民营企业参股、向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的银行。邓薇(2010)认为在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要发展民营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输血。
(3) 公司治理结构论,即强调民营银行的治理以及市场化机制经营特点,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以良好的治理为基础,采用市场化经营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巴曙松(2001)认为“民营银行是指在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大部分学者则主张从资本结构、银行业务、经营原则、治理结构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民营银行的性质。如张杰(2003)提出判断民营金融的三大标准,即“归谁所有、由谁经营、由谁来监管”。熊继洲(2003)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行的拥有合理产权和市场化公司治理的商业银行”。李健(2005)在分析了三种界定原则之后,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即“向民营企业和城乡居民定向募集资本而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银行业务,依靠银行自身的信用,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组织”。
2 发展民营银行的理论基础
(1) 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分为传统和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传统金融中介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两方面加以分析,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克服与金融资产交易相关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以及由金融交易中的不对称信息和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交易成本。Benston和Smith(1976)认为在没有任何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不可分割性等摩擦的市场上,也就不会有金融中介存在。L-eland和Pyle(1977)通过模型证明拥有私人信息的企业可以通过将自有资金投资于该项目,使外部投资者相信他确实拥有私人信息。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强调金融机构是资金流动性中介,具有管理风险、节省参与成本的功能。Diamond和Dy bvig(1983)在其著名的DD模型中从流动性转换功能的角度证明了金融中介(主要是存款类金融中介)存在的理由。Allen 和Santomero(1998)认为由于存在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成本和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四个原因,企业需要金融中介为他们规避风险提供相应的避险产品和增值工具。国内学者冯斌星、何炼成、窦尔翔(2005)将效率观作为分析出发点,解释在不同经济形态下各种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区别于以前研究采用的结构观和功能观。
(2)金融结构理论。早期的金融结构理论研究主要把金融活动和金融现象作为一种结构即金融结构来研究。Goldsmith(1969)将各种金融现象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他同时认为金融理论的主要职责是“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述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近期的很多金融结构研究则主要关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相关性。如King和Levine(1993)、 Levine和Zervos(1998)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关金融体系发展水平的数据与有关当前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数据密切相关。他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与更快的经济增长、物质资本积累、经济效率提高总是高度正相关的。Rajan和Zingales(1998)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金融发达的国家,融资依赖度高的产业其发展速度也较快。国内学者则主要借鉴国外的分析指标分析我国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如王广谦(2002)和杨再平(2002)。
(3)金融深化理论。Machinnon(1973)和Shaw(1973)指出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存在着利率管制、金融结构严格管理和金融效率低下等问题,金融效率的低下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Machinnon 提出经济货币化率指标M2/GNP作为衡量一国金融中介体的总体规模。早期国外学者提出金融深化理论都是基于同一信念,即在金融领域和其他一切经济领域一样,可以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力量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所以应当减少对金融的干预。我国学者也结合国内实证研究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一定的发展。金纯(2006)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程度和经济货币化程度及金融相关率的线性分析,证明融资渠道的拓宽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将极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陈凌佳、顾雪娟、杨剑波(2008)则认为“中国金融深化的数量化指标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其发展的内在质量不高,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程度较低”。
3 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1)存量改革,即通过对现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形成民营银行。王自力(2002)强调“把加快存量改革作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邱兆祥(2003)认为,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引进民间资本,发展非国有民营银行的路径,既可以新设,也可以通过存量改造。但鉴于我国中小银行已有一定存量,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对现有的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之走上市场化经营轨道是最佳选择。白钦先(2004)认为民营化是中国金融业的趋势,在具体步骤上,应先改造农村和城市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然后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光(2002)和张汉亚(2008)都提议将现有的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公开化和合法化,可以填补我国县域金融不足或真空。
(2)增量改革,即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全新创设民营银行。林毅夫(2001)认为,必须放松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以实现银行业的完全竞争。徐滇庆、巴曙松(2002)认为改造一栋危楼要比重建大厦难得多,强调创建新的民营银行。赵守国(2004)提出以发展民营银行为重点,推进中国银行业“体制外”发展的增量模式,才能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适度竞争的商业银行体系”。孙大午(2006)认为“拆大、放小、民营化”是发展民间金融的主要路径选择。
(3)无论存量改造还是增量发展,不仅取决于我国现阶段金融的总体现状,更取决于改革、发展的趋势。杨云斌(1999)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情况下将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改组改造为独立的专门性银行,或者新建一批中小企业银行,执行国家优惠政策,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孙世重(2003)认为“既要为民间资本参股原有的正规金融体系开辟合法渠道,也要为设立新的民营银行创造制度空间”,同时把孰轻孰重、谁先谁后的问题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巴曙松(2002)、晏陆蓉和林晓甫(2003)、杨仕晋(2003)、朱思爽(2005)、王修华和彭建刚(2007)、王剑灵(2008)、张淑芳(2010)等都强调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农业和社区内居民金融需求的社区银行的必要性,路径选择可以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采用存量改造或增量发展。
也有的学者认为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路径可以有四种:一是全新设立,即增量改革模式;二是通过收购兼并地区性商业银行或城乡信用社进入市场,可称为收购模式;三是对基层金融体系中产权结构中已经包含非国有成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民营化改制,可称为准存量改革模式;四是对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民营化转制,也即存量改革模式。
4 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
(1)成立区域性的中小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林毅夫(2003)认为发展民营银行的主要目的是“补课”,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占绝对优势,推动中小银行发展目的是设立合适的金融机构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樊纲(2003)指出民营银行就应该定位成区域性、民营性、地方化的中小银行,在业务上补大银行的缺漏,而不应该立足于和大银行竞争。许小平、杨晓艳(2005)提出在改善中心企业融资困难上,民营银行具有信息、组织和机制方面的优势。李健(2006)认为民营银行在客户群的选择上应将地方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理由是国有银行主要服务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少顾及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或者其调研资费较高、审批程序较长而导致贷款成本比较高,使中小企业难以接受。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户多面广形式多样,对信贷的需求具有要得急、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要求民营银行为其提供高度灵活的专业化服务”。王元京(2010)认为民营银行应发展适合中小企业和个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民营银行在其他银行开展的同类业务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不断创新其他银行尚未开展的业务和服务,强化民营银行的弥补优势和创新优势。
(2)通过政策引导,实行业务多元化,改善金融结构,应对外资冲击。樊纲(2005)建议中国应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的发展既需要全国性的大商业银行,同样也不能缺少地方性的小型民营银行。刘卫红(2002)、韦衡(2003)、傅白水(2005)、钱方明(2008)探讨了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后,传统的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受到的挑战,指出民营银行必须借鉴外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管理等模式,确定新的市场定位战略。龙海明、李莎(2004)则支持民营银行业务多元化,认为民营银行业务发展的着重点不是在储蓄上与国有银行竞争,或在规模、技术手段、中间业务方面与外资银行较劲,因为若靠这种金融战略,民营银行最终只能狭隘地停留在社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或信用社的层面上。因此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民族银行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程工.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与方式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5):27-33.
[2]巴曙松.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J].现代管理科学,2002(7):19-21.
和中国传统的国有银行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民营银行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一是民营银行有更大的自力,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日常运营,不论是资金去向还是人事管理,民营银行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进行决策。二是民营银行的私有化程度比较高,其资产结构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构成,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济计划的干扰,呈现各种各样不同发展道路。
一、我国的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相比,规模较小,网点也较少,但民营银行具备产权结构清楚、员工激励机制灵活、服务模式商业化等优势。产权结构清楚能够促进银行内部的管理,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商业化的服务方式对民营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民营银行还能够抵制过于银行的垄断以及与国有银行一起抵御外部竞争。我国的银行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仍是国有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占主导地位,民营银行由于银行网点少等局限,在存款和结算的两个市场上竞争优势不足,经营和运作的效率也相对较低。
二、民营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市场经济起步晚,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民营银行数量少、规模小等特点。然而纵使我国的民营银行存在这些弱点,也无法掩盖其在市场经济中无可替代的地位。首先由于这种银行的规模较小,所以在组织结构方面有着大型银行无法比拟的灵活性,能够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进行商业产业化的服务改革,进而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增加业绩。同时因为我国民营银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国有银行的垄断,使人民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1.外部因素的影响。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在我国目前经济大环境下没有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市场对民营银行的欢迎度并不高。在银行业较为成熟的今天,我国银行的总体布局已经确定,各种类型的银行相互竞争、合作,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运营模式,而民营银行的出现虽然能对传统的银行格局带来一定的冲击,但由于其规模小、网点少的不足,这种冲击显然是微乎其微的。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民营银行的收益太少,因为民营银行是作为一种民间资本组建的银行而存在,其对风险的承担能力不够。同时因为民营银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上市、赚钱,大多数人会下意识地忽略其在其他范围对经济发展和银行业现有格局的贡献,这也是民营银行发展受到阻碍的一个原因。
2.银行内部的缺陷。首先,法律体制不健全,直接影响了民营银行的合理运营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今天,一个完备的针对银行的市场准入和运营制度必不可少。然而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起关于民营银行的各项法律制度,从而使民营银行质量良莠不齐、规范程度低,不能合理参与市场竞争,这对于金融业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其次,有可能变成大股东的“一言堂”。从现有民营银行的股权结构状况中不难分析到,非公有制经济构成的银行并不能做到分散股权,很多情况下都是某个股东占有银行51%甚至更多的股份。这时该股东就拥有了对银行的掌控力,如果股东经营不善,很容易就让银行的发展轨迹出现偏差,进而陷入财政困难的泥淖。
再次,民营银行的竞争力不够。因为民营银行的服务方向仍然是传统银行的经营业务,在银行业较为成熟的今天国营银行在货币和金融方面已经具备一个较为完善的服务模式,而民营银行由于规模小、管理落后等原因,并不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就导致民营银行在和国有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弱势,极大地制约了民营银行的发展。
最后,私营银行的信用受到更多的质疑。因为国有银行是公有制为主,以国家资产为保障的,其资产的安全性就有了很大的保障。而民营银行起步晚、主要以非公有资产为主,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固定资产都无法与国有银行相比,消费者相比较之下也更愿意选择发展时间较长、更为稳定的国有银行,这是制约民营银行发展最主要的原因。
三、民营银行的发展对策研究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民营银行想要在与国有银行的竞争中扳回劣势,首先就是要进行对自身的调整,尤其是金融体制的改革。现阶段而言民营银行的诸多劣势都是金融体制落后僵化导致的。为了进一步体现出民营银行的优势,扩大在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国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民营银行的运行提供指导和约束。2.完善银行内部的管理模式,采取各种方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3.推出各类措施提高在群众心中的影响力,首先就是提高银行的信誉。
2.制定合理的银行监管法规。针对现在我国关于民营银行的规章制度并不完整的现状,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加强立法,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民间资本成立银行做出明确的限制,同时保证法律的公正性,保证民营资本在市场经济中能够平等地参与竞争,打破国有资本在银行业的垄断地位。
3.发挥自身的制度优势。民营银行作为一种私有化商业化的银行组织模式,更应该突出其优点,参与市场竞争。无疑,民营银行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方向。因此在银行的实际运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发挥其作为一种真正的股份有限公司所拥有的能量,明确产权责任制、完善人事结构、优化企业管理,细化银行内部各部门的职权、使职权之间相互制约、互为补充。真正使民营银行作为一种企业拥有更大的竞争力。
4.确立目标聚集的基本竞争战略。民营银行作为一种和传统国有银行相补充的运营模式,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地位。为此民营银行就应该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通过更优质的服务或者更高的效率为某一范围内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从而适应日益多元化的客户群体。通过有目的有针对地服务某一群体,既能避开国有银行的服务范围,减少竞争压力,又能和国有银行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国务院日前批转的《关于2014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提出,今年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资金价格都已市场化,无论是股票、债券还是贷款的价格,均已放开。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必将涉及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为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等问题。在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下行压力的当下,市场利率水平的攀升给实体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
二、民营银行发展现状
据银监会2012年年报统计,截止2012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3747家法人机构,有着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1927家农村信用社、800家村镇银行。在现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真正算得上民营资本控股经营的民营银行只有民生银行和少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而明确把自己定位为民营银行的则屈指可数。作近期首批五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正式推出,将分别在天津、上海、浙江、广东开展试点,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等在内的10 家民营企业参与试点。允许设立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改革深化的一项重大举措。
长期以来,金融抑制禁锢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扭曲了金融结构体系,由此又阻碍了社会产业融资关系的畅通。一方面,民间资本、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不畅,另一方面,大量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长期无法解决,民间融资成为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主渠道。这就使影子银行大行其道,整个社会融资成本高企,也使民营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举步维艰。从这个意义上讲,民营银行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希望所在。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利率市场化是国家推进金融创新、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而民营银行的设立将会是加快和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必经之路。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民营银行的发展迎来了很好的机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有100 多家民营企业排队申请设立民营银行,掀起了一股“民营银行热”。随着试点方案的尘埃落定,民营银行在发起设立的热潮之后,着实需要更多冷思考。首先,民营银行是否能在短期内争取到良好的市场环境,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还需进一步观察。其次,民营银行本身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服务中小企业会带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加之民营资本天然的逐利性,都会使其风险系数高于大型银行。再次,若参与组建民营银行的企业把转型发展银行业当作自身企业筹资的工具,那么民营银行的前景未必乐观。
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民营银行发展对策建议
首先,应该提升人员素质,加强内部管理。
打铁还需自身硬,民营企业大多缺乏银行管理的经验,而良好的管理团队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银行高效运转的必要保障。在加强民营银行内部管理上,对构建出股权结构上的两种防范,首先是内部管理过于分散其次便是独股权力大造成的关联交易风险,对这两种应当给与积极管理。在内部员工管理上应当加强企业人员的素质文化,借鉴外国银行的经验来聘请职业的经理人,让民营银行的分配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激励制度上得到改革。另外也可通过完善民营银行的信息披露机制来较好管理内部工作,要求民营银行及时、充分披露其财务信息,真实反映机构运营状况,有效发挥市场监督力量,促使其稳健经营。
其次,应该整合优势资源,注重产品创新。
民营银行的竞争对手比较强大,并且占据大量优质客户,既没有国家信用保障又没有规模优势的民营银行想要分一杯羹,应该依靠什么?要在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自己特点,整合优势资源,设计出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抢占发展先机,提高竞争力。一要大力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出适合中小微企业、农村地区的贷款理财产品。制定“求异”性的公司战略,掌握客户金融需求特点,实行差别化对待,量身订制个性化特色信贷理财产品,以方便快捷的小额信贷为主,推出丰富的多样化信贷产品和抵押担保模式;二要疏通民营银行清算与结算渠道,推出方便客户的结算工具。通过与其他银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依托他行丰富资源,弥补自身在支付结算上的不足,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加入央行的清算系统;三要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创建方便快捷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互联网服务系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市场竞争力。
再次,应该控制发展步伐,防范市场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及金融体制的改革完善,民间金融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民营银行作为银行系统的新贵,逐渐成为我国银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我国加入 WTO,外资金融机构开始大肆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银行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金融市场的体制结构有待发生变化,金融效率需要逐步提高。这些事实反映出,我国金融垄断的局面将打破,民营银行将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而发展民营银行有利于完善和发展我国金融体系,兴办民营银行体系有利于解决我国银行业的低效问题,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民营银行的概述
(一)民营银行的内涵
从1999年至今,对民营银行的定义大致存在四种不同观点,一是民间资本控股论,它认为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姜应祥撰文说,股权构成中一半以上为民营资本即是民营银行,而不应考虑其经营方式或者资产结构,民营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的组成部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民营资本构成超过一半的商业银行。二是民营企业服务论,它认为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三是公司治理结构论,即强调公司治理结构,认为民营银行就是以市场化机制来引导经营活动,由民间资本控股,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任免高级管理人员的银行。四是经营者身份说,典型的是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的提法。李国峰认为,民营银行是相对于国有银行、私人银行而言的一个概念,三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不是体现在各自的资金来源、业务资产结构和服务对象上,而是体现在所有制性质及其决定的产权客体,也可以是国家享有所有权的客体。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综合,本文认为民营银行是指主要引入民间资本,具有合理产权结构,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精明的银行家队伍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按市场化机制经营和按法定程序成立的银行。
(二)民营银行的特征
1、在产权结构上,民营银行有别于国有银行,但也不等同于私人银行。国有民营是指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而民有民营的所有权完全为个人所有的商业银行。我们所讨论的民营银行是指由若干战略出资人及众多中小股东组成的混合股份所有制银行。
2、民营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个经营权问题,是采用市场化机制进行经营和管理。经营管理的客体,可以是民间资本控股的所有者。
3、民营银行是金融企业,必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拥有市场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办成家族制银行或国有制银行。
4、民营银行的经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管理层的产生不受政府干预,完全按股份制企业运行机制进行。
二、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民营银行总体发展规模
我国的民营银行虽然规模都比较小,网点比较少,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型银行它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清晰的产权结构有助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灵活的奖励机制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商业化的服务模式能够促进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抵制国有的商业银行的完全垄断地位以及帮助国有银行共同抵御外部竞争。我国的银行体制通过了将近20年的不断改革,如今仍然是以国有和国有的控股银行为主,我国的民营银行面临着银行网点少的局限性,与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相比,民营银行在存款和结算这两大市场上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运作效率比较低。目前我国完全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屈指可数,从 1996 年至今,我国仅增加了两家民营银行:浙江银行与民生银行。这说明我国的民营银行发展遇到了较大障碍。
(二)我国民营银行的业务范围及拓展
我国民营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资产类业务和负债业务。资产类业务在当前我国的民营银行业务中占有较大比重。我国民营银行的资产类业务主要包括贷款业务,证券投资业务等,其中以贷款业务为主。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信托业及租赁业等的快速发展,金融"脱媒"步伐加快及民营银行自身高速的资产扩张与贷款的高速增长,我国民营银行的贷款业务占比,较往年已有所下降,但在全部的资产类业务中仍占据着大额的比重。近年来,随着公司类贷款的缓慢增长,我国民营银行加快了公司了业务的内部调整。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和中间业务的基础,我国民营银行主要经营的负债业务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可转让定期存单、自动转账服务存款账户和掉期存款等。
(三)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潜力
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发展起来的民营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机制造成的市场空白,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融资以及储蓄业务需求,大大丰富了对城乡居民的服务,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它打破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促进了整体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推动了整个银行业的发展。从1986年7月交通银行恢复营业以后,截至2005年10月末,我国先后建立了1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5家城市商业银行、57家农村商业银行。截止2009年末,民营银行的资产总额占了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6%。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民营银行的总体实力还不是很强,但它的发展速度很快,它的自身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首先,随着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使其竞争能力加强,致使民营银行的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的优势呈弱化趋势;其次,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外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构成了对民营银行的又一竞争市场。再次,在资金来源上,相对于国有银行的信誉,民营银行在信誉上处于劣势,而我国缺少防范信用风险的风险防范体系,民营银行在吸收公众存款上存在一定困难,影响到民营银行的生存。最后,从资金运用上看,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存在问题,企业欠贷不还、逃避债务等现象,直接影响了银行贷款的收回,导致不良贷款大量上升,从而影响民营银行的发展。
(二)民营银行产权制度和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尚不完善
从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从早期的自然人产权制度发展到现代的法人产权制度,股份制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最基本的特征。民营银行采用的是真正的股份公司制,但其法人治理结构并不规范,在界定产权受益、受损界限时不明确,导致银行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缺乏相应的自我约束。而银行业是风险与利润并存的行业,对民营银行的准入和退出制度的根本需求是保障公平竞争的同时,要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转,因此,没有制度的保障,民营银行的发展前景也就无从谈起。
(三)我国民营银行配套的法制系统不够健全
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发展民营银行必定需要相应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进行规范。从我国目前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有关民营银行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首先,对于民营银行的准入条件尚没有法律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让民营银行无法按照市场的公平机制进行市场竞争,并且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条件下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紊乱,引发金融危机。其次,没有建立民营银行的退出法规,结果使民营银行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竞争,从而实现优胜劣汰。再次,我国民营银行尚未设计出一整套能够有效防止民营银行风险且具有可行性的民营银行监管法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坚持放开发展民营银行,必然会给本已非常脆弱的金融体系大大增加监管风险。
(四)我国民营银行股权结构不合理,治理结构失灵
首先,从很多民营银行的股权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的股权存在很大的问题,股权分布不均是最常见的情况,通常情况下能分到散股权的人很少,一个大股东可能就占有50%的股份,有的还不到十个股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大股东独揽大权的现象,内部的财政问题就会出现,公司的治理就会出现各种困难。其次,我国民营银行虽然许多都由个人出资,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是由地方财政、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提供,这就意味着行政管理的色彩比较浓,民营银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多流于形式,未能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矫正机制,法人治理结构一定程度上是失灵的。
(五)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定位不准,创新能力低
当前我国民营银行规模较小,盈利水平较低;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承受过多的创新投资负担。首先,在资本金的补充上,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政府发行国债、增发和配股等方式注资,而多数民营银行一般只能通过私募扩股、收益留存、红利转注册资本等方法来补充资本金,难以适应资产规模日益扩大后对资本金的需求。其次,我国民营银行的内部运行机制也存在缺陷,市场定位不准,经营同质化,产品创新机制并不完善。我国一些民营银行市场定位与国有商业银行雷同,表现为经营产品的一致性、客户群体的一致性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除了提供各种标准产品之外,很难以适应复杂的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这样只能更多地专注于服务形式上,如服务团队配备、专属场所、亲情服务等。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轻视零售业务,没有形成经营特色,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比较低,成为其开展市场化运作的严重羁绊。
(六)我国民营银行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民营银行中年轻人比较多,没有太多的经验。同时我国民营银行的人员认证体系、培训体系都不是很完善,同时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以及专业的金融实操人员,客户经理也缺乏经验。
四、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对策
(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完善的外部信誉环境是民营银行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的民营银行在信用方面处于劣势,存在吸收公众存款难的问题。所以我国在治理信用环境,推进民间信用体系建立时,必须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而该制度的建立,切实的保障了存款人的利益,提升了民营银行的社会信誉并有利于其业务的发展。同时,该制度也是民营银行市场化退出的必要配套措施,可以有利于防止个别民营银行破产倒闭而出现挤兑风险,确保民营银行的良性竞争发展,避免出现行业垄断现象,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二)制定合理的民营银行准入和退出制度
通过金融立法规范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 通过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审核制度,将存在过高经营风险、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民营银行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保障民营银行的整体经营质量。 市场准入制度也应当有一定的梯次性,适合于不同规模、不同业务内容的民营银行的发展需求。 对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考核应该具有相当的透明性,保障公开、公正、公平。 退出机制是保障民营银行整体经营健康环境的必然要求,在实际的退出操作中,民营银行可依法兼并、联合、重组,或者是破产清算的方式进行债务清算,金融监管当局则可依法对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或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民营银行强制进行清理、关闭、兼并重组,维护银行业的稳定。
(三)优化民营银行治理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民营银行采用的股份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制,所以它具有产权明确,责任清晰的优势。首先要在管理结构和产权制度上进行创新,不断的完善治理结构,明确规定管理机构的各自的权限,使之相互制约,相互约束,增强权力的约束力,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取胜。其次,在目前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已达到较高程度的基础上,放松相关限制,推动银行股权相对集中,并允许民间资本注入,优化民营银行业治理结构,对现有银行进行民营化改造。同时应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防止风险的传递。
(四)建立和完善金融法规监管体系
由于民营银行透明度较低, 金融监管缺乏有效性,容易积累金融风险, 引发金融危机。为此, 我国民营银行应建立适合的监管体系。首先应制订有关民营银行的监管法规, 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最低资本额、经理人员的执业资格、股东资质的审核、监管内部自律监管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业务范围等方面的规定,为实施监管提供法律保证。其次,应建立规范的信用报告制度,利用网络技术,采集分散在银行、税务、工商、公安以及法院等部门中的与企业和个人信用有关的信息,形成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进行资信评估,实现信息共享。再次,要依法实施监管,建立独立的金融审计公司,负责日常监督、查账,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指标和措施,充分运用金融稽核手段, 将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 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管体制。
(五)因地制宜选择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
我国建立民营银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新组建民营银行;二是改革现有的金融机构,即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和农信社,使其民营化。鉴于我国中小银行已为数不少,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对现有风险不大的中小银行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之走上市场化经营轨道应当是最佳选择。如果抛开现有的数以万计的中小银行,放手组建新的民营银行,那么成本、风险和收益很可能会不成比例。因此,应当本着重组存量和发展增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在极少数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社会整体信用较好的地区新组建少量民营银行;在大部分中小城市,采取改造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城区农信社的方式设立民营银行。
(六)拓展中小企业业务,通过民营银行的品牌竞争力
民营银行要想在金融业中胜出,必须树立自身的品牌,业务上除了广度以外还要有深度,在金融产品技术性能的优越性、持续性及顾客的满意度上下功夫,使客户对本行业的认识度大大提高,从而促进各项业务的发展。由于当前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融资难",为我国民营银行的借贷业务提供了大量的潜在客户。因此,我国民营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致力于完善和丰富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业务产品,还应将信贷业务产品与支付结算,网上银行,企业理财,现金管理,税费,托管,企业主和员工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零售业务以一条龙服务的模式的加以规划和拓展。此外,努力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建立专家治行制度,积极吸引优秀的银行家到民营银行来,对其进行包装,以个性化、情感化的宣传,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
民营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应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民营银行体系。而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把民间资金引导到合法的投资轨道上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遏制非法金融活动,有助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庆亮.体制转轨中的中国民有金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孙露,李丹.浅析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5,(3).
[3]郑泽华.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战略思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9,(8).
[4]周浩明,胡文明.民营银行的比较优势及发展路径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2,(6)..
[5]张日新,李庆生.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时机与框架设计[J].金融论坛,2002,(3).
[6]文晖.民营银行的构建模式与发展方向[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4).
[7]王慎之.民营银行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战略选择[J].求是学刊,2003,(7)..
[8]彭建平,苏发金.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催化剂[J].现代经济信息,2004,(11).
国内学者对于民营银行的概念界定主要集中于产权结构论、资产结构论和公司治理结构论三个方面,其中产权结构论是基于所有权的角度,在银行股权结构中,只要民营资本占多数比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强调民营银行主要是由民间资本控股;资产结构论是基于资金的配给方面的角度,即以资金流向是否进入民营企业为标准,即资金配置是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银行是民营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论是基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具备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产权明晰、自主经营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强调民营银行应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本文综合多角度对民营银行分析界定,认为我国的民营银行是指民营资本主要控股,具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不受政府干预的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并且股东具有相应的经营权责。
2.民营银行经营特点
民营银行本质特点即资本构成民营化;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基础,对于提供良好稳定的内部环境尤为重要;前期多民营银行的资本构成全部是民间资本,股权结构较稳定,企业资金稳定,盈利能力较强。
公司治理法制化是民营银行实现经营管理市场化的基础;民营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相对较高,加大投入制度设计,实现公司治理法治化最终达到符合公司健康运营并且维持公司稳定发展的公司治理机制的目标。
经营管理市场化是民营银行的最突出特点,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是衡量真正的民营银行的标准;市场定位差异化是民营银行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才能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银行业占据一席之地。
二、中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1.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于1996年1月第一家由民营资本控股的民生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视为国家向民营资本开放银行业的一个重要信号。之后中国银监会以风险为由暂置了长城金融研究所提出的设立五家民营银行的建议。浙江在城市发展中成为民营银行的发源地,伴随成立第一家民营银行民营银行并于2006年城市信用社改组成立三家民营银行之后,民营银行成为浙江金融行业的新兴力量。
第二阶段发生于2007年1月中国银监会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首次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法人和自然人投资入股村镇银行,这个条款对于推动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之而来国务院与银监会通过相关文件逐渐放宽银行业资金准入门槛使得民营资本纷纷顺势流入村镇银行。
从2013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对发展民营银行提出政策支持之后,一系列政府支持政策接踵而至,推动了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2014年3月,真正意义上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的首批五家试点银行开始经营;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银监会文件,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以自有资金投资设立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标志民营银行发展从此进入常态;同年第二批试点银行已有超过40家递交申请,截止2017年6月已有17家民营银行获准筹建。
2.宏观环境分析
在如今“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民营银行符合时代的发展。”经济新常态”下鼓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银行业也作为金融服务行业蒸蒸日上。而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能够推动多元金融主体的构建,为市场带来活力,增强银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并且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要发展民营银行,是因为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经济问题,对推?M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即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有重要作用。
我国国有企业一直以来在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同时存在强势政府行为。政策性干预是影响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政企不分是大型商业银行存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促进银行业金融改革需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民营银行的发展正是这场改革中的一部分。同时除了市场体制,我国有关金融的法规和细则的法律制度也需要完善,否则缺乏法律保障会阻碍民营银行发展。
信用环境是影响民营银行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都具有市场中充斥国家信用的特征,这带来的问题就是由国家信用衍生出的道德风险对金融机构个体荣誉和社会道德风险都具有不利影响。银行受到国家过度的干预会导致银行业不健康发展,缺乏对风险应有的防范和控制。所以银行应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来降低道德风险。
近年来金融行业和互联网的融合日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其中互联网金融开展的业务大致可分为结算业务、小额贷款业务、销售基金产品、构建投融资的信息平台。得益于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其发展进一步的推动了民营银行的发展。
3.存在问题
除了外部环境对民营银行发展的影响外,从民营银行自身来看,和其他性质的银行还存在一定差距,竞争还处于弱势地位,深入分析发现民营银行自身存在问题如下:
(1)资金成本偏高
首先,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使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关键是互联网金融开启了小额金融领域的市场抢夺,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市场也是与民营银行的主要市场目标,所以,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并且在竞争中无形提升经营成本,负担加重。其次,低息揽储已经成为过去式,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民营企业的作用也是有利有弊,民营银行可以通过制定差异化利率来吸收存储,但由于网点数量和市场信任度等劣势使得民营银行必然要提高存款利率来吸收存储,从而提高了资金成本。最后,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民营银行由于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民间资本缺乏安全保障、其目标客户是小微主体缺乏稳定性等问题存在较大风险隐患,所以民营银行必须在风险管理上加大投入提升民众信心,对风险管理的投入也就造成了管理成本的提高。
(2)业务和经营范围受限
虽然已有政策开始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同时对民营银行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比如民营银行的业务规模不能超过一定的资产限额,经营范围也被规定网点不能随便设立,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营等等。对民营银行的诸多限制都是对民营银行的运营管理提出挑战,民营企业需要依靠特色化经营逐步打开困局,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会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又一因素。
(3)特殊风险较多
首先是经营风险,这主要是由民营银行起步晚缺乏经验和为追求高利润可能存在的违规经营造成的。其次是流动性风险,这是由源头民营资本的不稳定性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保证吸储能力造成的。最后是信用风险,这是由民营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和我国目前信用体系不完善造成的。
三、中国民营银行发展前景探讨
1.前景展望
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以及政策一直推动民营银行的发展;同时民营银行由其特点,作为我国金融体制补充,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并且其设立对于推进金融市场公平竞争、促进改革有重要意义;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对于双方都有促进作用,并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民营银行发展仍面临挑战,在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的未来迫切需要克服自身经营发展不足。可以预见在于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相较,机构数量和经营规模都尚处萌芽状态,未来还有广阔发展空间。
2.发展路径分析
关键词:
民营银行;发展问题;对策
一、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意义
我国对内开放却迟于对外开放,并且现有金融垄断集团已成为金融对内开放的阻力。尽管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由于受相关利益集团的干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具体的执行细则,以观望态度来抵制相关政策文件的执行。完善我国公平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发展,可推动金融体制的创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1.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由于现有各类金融机构存在集中度高、垄断性极强、服务效率低的问题,发民营银行的加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可以打破现有的金融垄断局面。同时,倒逼国有银行进行实质性的商业化运作改革,以其高质量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其实际竞争力。开放国内民营银行市场,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必将给国内金融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提升国内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其特有的民营机制的优势,担当起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加强和凝聚整体的竞争实力,积极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挑战。
2.加大了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民营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大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民间资本更多的来自于民营经济,民营银行与民营企业在资本方面具有天然的联系,民营银行的服务对象将主要集中在非公经济,其金融服务助推民营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民营银行在民营经济资金需求服务等方面具有目前其他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满足了我国现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相当大。
3.促进金融业的制度改革民营银行完全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运行,经营上除接受必要的监管外,在产权结构上和经营管理方面,民营银行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资金的运作和经营具有相当大的自。民营银行的发展不仅打破现有金融垄断的局面,而且有效地制约金融利益集团左右政府的行为。完善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从根本上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资金利用效率。
二、我国民营银行特有风险
民营银行由于起步晚、资金实力有限、信用等级低及业务结构单一等缺陷,随着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被要求民营银行要坚持服务小微企业和社区民众的市场定位后,政府对民营银行信用担保、存款保险等制度的缺失,除了要面对一般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外,还要面对一些自身的特殊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成本风险民营银行的新设成本风险明显高于竞争对手。金融业的发展条件和市场准入要比一般工商企业要求更严格。民营银行的相关发展要求与比较成熟的国有银行来说,其通过金融机构的“增量改革”的新设银行,必然面临许多成长过程的困难,金融自由化过程必须坚持其发展的有序性、渐进性和稳健性。新设的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必须坚持适度性、渐进性和有序性,健全相关机制。同时,还要与成熟的国有银行、国外银行同等竞争。
2.经营风险部分民营银行的盈利最大化与内部预算软约束并存,导致经营风险非常突出。相当一批民营金融机构由内部人控制,他们非常注重其盈利性,淡化了其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受高利的诱惑,过度冒险和经营短期化行为比较明显,敢于违规枉法经营。产权问题的核心本质是权、责、利的严格对称和内在统一。民间资本开设银行,应是一个具体独立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的主体。为此,民营银行同样必须明晰产权、明确责任。由于产权不明晰,部分民营银行内部预算缺乏约束,经营不善,出现大量不良资产。
3.流动性风险在利率逐步市场化的条件下,民营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都会受到相当大的约束,相对于国有银行,其风险比较大,在利率不能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存款人将选择把资金存到具有国家信用担保的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这样民营银行的资金来源就必然有限,信用规模的扩张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严重的流动性风险成为民营银行难解的问题。
4.危机风险民营银行经营失败的成本内化的风险比较明显。按权利义务对称的原则,银行的经营失败成本要由股东、债权人承担,不像现有的商业银行,政府为银行的经营失败成本买单。相较于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具有相对突出的经营风险,即使政府给予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相同的政策待遇,在可以预见的面临将来失败的风险问题方面,其应对的措施和成本只能来自于民营银行自身的力量。
三、解决中国民营银行业发展中的问题的对策
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有必要为民营银行的发展营造必要的制度环境。因此,政府在发展民营银行的制度安排方面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要推进民营银行发展,必须考虑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完善银行的法人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强化银行信息和内部政策的公开及透明度,真正实行银证完全分开,实行高效的存款保险金制度,切实执行贷款审批责任制。从我国的情况看,须建立民营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真正实现提前发现风险,及时查实责任主体、及时采取措施处置风险。
2.建立审慎监管和动态监管机制建立民营银行所监管体系,有效控制民营银行的过度冒险行为。对民营银行的股东贷款、关联贷款要有严格限制。制定关于公平信贷的法律制度,保障同等信贷同等的权利。完善民营银行的风险处置制度,为及时处置风险创造制度性环境,有效降低民营银行的风险处置成本。
3.建立金融破产制度发展民营银行必须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按照商业化原则由民营银行出资投保,实行限额保险,各受民营银行分摊各自的救助成本。建立相应的具体针对性的破产机制。首先,及时隔离破产事件,防止破产事件影响扩大。允许金融机构破产和控制单个金融机构破产,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真正达到更规范、有效和及时地处置金融机构危机事件,保护债权人权益,切实维护社会金融市场体系秩序稳定。
4.建立完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对于新增民营银行的准入,设置的门槛条件和审批手续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民营银行须建立规范的退出机制,通过优胜劣汰,防止其向社会转移失败风险,实行硬化预算约束。同时可以改变央行监管的被动局面,降低监管成本与风险,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健安.构建民营银行的发展环境[J].中国科技投资,2011(8).
一、相关背景和民营银行概念解读
我国的民营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制,采用市场化的运行模式,风险自担的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份制企业。对这一概念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民间资本控股,政府不参股,与国有或国控的商业银行相区别;第二,风险自担,这需要考虑风险承担额度,承担主体的问题;第三,区域性,现阶段,民营银行只会先在某些地区试点,规模较小,主要是为了保证金融稳定;第四,服务中小微型企业,从现在出台的文件来看,笔者认为国家给民营企业的市场服务定位就是中小微型企业,大型企业和优质的中型企业主要接受国有大银行的服务。
二、关于开设民营银行的几点考虑
(一)从政府层面的四点考虑
1、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总体来说,民间借贷市场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自发形成的体制外的金融机构,游离在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它的借贷利率虽然说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由双方自发制定,但基本上是卖方市场,利率极高,影响我国利率政策的贯彻执行。对实体经济来说,民间借贷不合理发展会引致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出实体经济,强化经济行为的投机性和功利性。就企业自身而言,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往往会加重企业负担,高利息使企业被挖空形成恶性循环。且民间借贷多为短期借贷,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开展技术研发等基础性工作,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核心竞争力培养,阻碍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更糟的是,对于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他们从银行中贷不到款,通过民间借贷方式,使社会闲置资金从非正常渠道流入到企业中进行无效流动。一方面使社会资金失去控制,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干扰了金融机构正确执行国家的信贷政策,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
2、服务实体经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以及现行体制、政策影响(三大因素),融资环境非常恶劣。央行的信贷配给不足使得商业银行在存款流失,责任制严格,不良贷款额居高不下,收益回报率和风险程度一低一高的现实考虑下,把信用等级低、财务信息不健全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有“短少频急”的特点,而商业企业因为信息不对称,审核审批程序复杂,担保物鉴证评估成本高,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的现时需求。而民营银行是从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有行业优势和信息优势,更贴近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民营企业因为其规模原因是抓不住大型企业的,它的服务对象就是中小企业,只要它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创新尝试,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再上一个台阶。
3、推动银行业务、服务改进
由于之前我国的银行是国有的或者国家控股的,制度比较严格,体制略有僵化,内部治理结构和产权结构不合理,员工没有主观能动性,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低下。而民营银行的行业背景所附加的客户资源,行业经验,市场敏锐度将推动银行业务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它经营机制更为灵活,定价机制相对自由,产权明晰,人才激励制度更是充分发挥了人才的潜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服务业务。同时也变相激励国有大型银行的服务业务。
4、完善金融体系
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包括:大银行 中小银行 民营银行等不同层次金融机构组成的体系,应该是一个能保证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国外资本公平竞争的体系。开设民营银行能够有效补充现有金融机构,让金融机构更加基层化,普及化。民营银行不具有国有银行的优势,吸引不到稳定的大型客户,只能专注服务小微企业,这也是它的市场定位和政策定位。民营银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打破金融垄断,实现金融市场充分竞争,使得国有银行和民间银行在同一个平台上各凭本事、公平竞争。
(二)从民营企业层面的考虑
民营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这段时间大量民间企业热火朝天进军银行业的本质原因就是为了银行业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消,国内物价居高不下,企业运营成本增加,融资困难。在实体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银行业一枝独秀,保持着极高的收益率,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当然想分一杯羹了,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企业家盘算把民营银行当成自己的融资平台,不过这是不被政策所允许的,也是监管部门极度排斥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奚君羊提出,民营企业要看清银行业的发展。现在银行业利润收益比较高是在特定条件下的。银行业暴利问题就与银行业的金融垄断地位密不可分,很多银行并非依靠其强劲的金融运营实力获得收益,而仅凭银行牌照就能轻松赚取高利润。由于银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银行业竞争不充分,而市场对银行服务需求旺盛,是个卖方市场,而等到民营银行大量进入后,银行业竞争加剧,再加上利率市场化,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等,支撑银行良好业绩的因素都在减弱,未来银行发展空间会受到挤压,所以,银行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赚钱。新生银行必然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不论是经验还是资本,所以,短期内得到收益是不太现实的。而且,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银行的融资渠道,现在各种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如果民营银行不能得到储户的信任,又没有完善的退出和保障机制,民营企业会则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实体经济也会被拖垮。
三、创办民营银行的企业定位
《试点民营银行监督管理办法(讨论稿)》对民营银行定位要求:设立门槛(注册资本)――一次性拿出不低于5亿元不高于10亿元人民币;股东资质――股东数量上原则上不超过20个;最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20%;其他企业法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2%(所有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20%);发起人――主发起人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且这三年内年终分配后的净资产占比全部资产的30%。其他发起人则要求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所有发起人的入股资金来源必须真实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体现了监管部门对申请企业资金的高度要求,并且严格防范关联交易风险,保护存款人的资金安全。
选取的19家申请民营银行牌照的上市公司
其中我们选取苏宁云商作为代表,因为苏宁自身具有很多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经营范围广,主要从事家电连锁经营,是国内家电连锁行业的龙头,并且销售终端网络强大。公司通过“统购分销”进行集中采购,同时依托自建的物流网络和维修队伍,建立了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具有很强的规模优势。苏宁云商以传统零售企业起家,早年就已经开展供应链类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天然联系更为密切,在政策方面更容易突破。苏宁的十年规划,苏宁将打造成中国式的沃尔玛――亚马逊。苏宁将逐渐成长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在国内保持相对稳定、较快的连锁网络拓展速度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云服务是十年规划的核心。苏宁将通过云技术打造云基础平台,实现从技术资源到客户资源,物流资源,财务资源,管理资源等方面以云的方式进行有机灵活的整合,建设一个涵盖B2B、B2C、ERP等的无限广阔的广义电子商务。B2C的网络平台,并打算成为中国最大的3C家电B2C网站。对于电商平台而言,B2C模式对供应商的控制力度强于平台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结合为核心的生态产业链。如果成立商业银行,苏宁供应商将是最具黏性的用户。互联网金融起步晚但发展快,依托互联网办理各种金融手续和业务,可以有效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互联网金融直接面向个人和小微企业,能够缓解当前众多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电商平台持有商业银行牌照符合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苏宁的全金融布局早已体现在互联网金融上,其中的突破口就在于小贷业务。2012年12月5日,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3亿元注册成立。并拥有了基金牌照易付宝。苏宁云商表示,易付宝“除了能给苏宁易购带来更加充裕的资金流之外,苏宁易付宝庞大的会员信息库,对于苏宁易购研究网络消费行为实现精准营销创造了条件”。
很多企业在积累一定的资金后,就会开始涉足金融领域。有券商分析人士认为,银行三大核心业务是“存、贷、汇”,由苏宁小贷实现由汇到贷,易付宝实现由存到汇,再实现汇到存。未来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打通存和贷的联系;如果成立商业银行,苏宁云商将盘活自己的金融布局。除此之外苏宁在财务方面也很有优势。对苏宁云商的杜邦分析,可以看出苏宁的未来发展潜力。
笔者建议民营银行以熟悉行业(自己所在行业)作为自己的目标客户,再从熟悉的地域入手,以区域性和专业性为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民营银行绝不能急于扩大规模,试图通过规模效应增加经济收益,若经营范围过广,对民营银行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将有很大的挑战。推荐产融优势结合的企业,即其产业资本足以支撑银行所需经营要求,同时银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发展。比如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他们拥有极为成功的电子商务产业,形成了雄厚的原始积累,资料显示苏宁云商成为第一个通过预审的企业。
四、从优势与劣势中窥探民营银行的发展条件
(一)民营银行的优劣势
任何一项投资都是风险和收益并存的,民营银行的设立也不例外,尤其是作为在中国金融领域的一项新突破,民营银行自然也免不了被各种问题所困扰,但是其自身存在的优势需要被重视,劣势也同时需要被指出。
民营银行相比起现在的大型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是制约大型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难题,但民营银行的优势之一却是信息优势。由于民营银行是在民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本行业熟悉,软信息获取途径便捷;识别企业优劣有信息、经验优势,即行业经验、客户资源(了解客户情况,容易与客户沟通,服务好)、市场嗅觉(对市场敏感度高,不断变化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就像之前提到的苏宁云商,它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从供应商到易付宝的会员,都可能成为它的银行客户,并且它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信任基础。民营银行规模小,管理层次简单。经营机制灵活,定价机制更为活泼,决策链短,服务方便快捷。而国有银行制度严格,资格审查及审批程序复杂,审查结果还可能受到行政因素的影响。民营银行由于是股份制有限公司,形成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明晰,股东具体,经营责任明确。而且,民营银行的股东对金融业可能不具备高达专业化的知识,他必定会聘请大量的专业人士,采用企业化的绩效考核模式,实施人才激励制度,发挥人力成本回报。相比之下,国有银行之前由于垄断,积累了大量的剩余人才资源,反而造成浪费和冗余,人员工作动力不足。
但是民营银行的劣势也不容忽视。民营企业不比国有企业,先天不足。规模较小造成营业网点少,受地域限制,抵御宏观风险能力弱;民营银行还要面对信用风险,吸收存款能力较弱,暂缺稳定的客户群体,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恶性循环;而且民营银行在界定产权受益、受损界限时不明确,导致银行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缺乏相应的自我约束,尤其是在现在监管力度仍不健全的情况下。但是除了民营银行自身的劣势之外,还有很多外部因素给民营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民营银行在顺利着陆,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了,各种风险,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关联交易风险、信用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认真思考,规避风险,就会掉进失败的泥沼中。笔者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民营银行准入和退出条件未规定,银行准入机制不规范,要么导致金融不足,投机盛行,产生道德风险,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俄罗斯采用休克疗法最终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要么造成金融过度,形成恶性竞争,这是上世纪90年代台湾金融动荡的原因。我国破产银行退出市场一般都是由国家强制指定一家银行承接破产银行的债务债权。风险的最后承受者是国家,这种方式本质上是以国家信誉为担保,而不是根据市场“优胜劣汰”的经济运行规律。监管体系用力不足。具体说来,监控银行内部的股权结构是否合理,即有没有内部人控制威胁,股权过于集中,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容易搞内部交易和利益垄断;股权过于分散,信息不对称,对民营股东来说不公平。监控有没有银企勾结,即关联企业风险。关联企业一旦出现财务危机,支付能力严重缩水,会牵连相关金融机构,最终造成整个银行系统的信用危机。监控经理人、股东的信用评级,即有无道德风险,携款潜逃,操纵股价,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即信用风险。我国的存款保险条例尚未出台,但存款保险制度对民营银行来说非常重要,生死攸关。因为它反映的是银行破产时储户损失赔偿的方式。对民营银行股东来说,是就其出资额部分赔偿还是无限责任制度;对于公众来说,损失赔偿的程度至关重要,可以从银行背后的担保机构判断,国有银行是国家全额隐性担保,如果,民营银行得不到相对应的待遇,信用风险直接达到登峰。
(二)民营银行发展条件探究
1、分担风险――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及存款保险机制模式
“金十条”规定“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此处的自担风险,到底承担到什么程度,是按照《公司法》规定的按有限责任承担还是承担全部责任呢?笔者认为让民营企业股东承担全部的存款风险是极不合理极不公平的。现阶段,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的还是国有控股的,也无论是民营的(如民生银行等)还是外资的,包括数量众多的农信社,均由国家提供了隐性全额担保。如果民营银行的风险国家不承担一部分的话,实际上是一种政策倾斜,进一步增加了民营银行的信贷风险,存款人不敢到民营银行存款,民营银行缺乏资金不能正常开展业务。那国家对民间企业开的这些民营银行的“准生证”就形同虚设,最后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
所以,笔者认为,民营银行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银行内部的股权结构,经营模式,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等带来的风险;外部风险则因相关的政策导向倾斜,监管体制混乱,宏观经济乏力,金融体系不健全等引发的风险。风险的解决途径:内部风险从银行内部入手,由银行自担;外部风险由于不可控性,属于系统风险,只能由中央财政承担,最终由中国人民银行消化。但站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信贷担保体系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由国家承担承担这部分风险有失偏颇,因为这些最终还是要转嫁到普通民众身上,这种体制会造成银行“有恃无恐”,金融服务的模式仍得不到升级。所以,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由银行向体制成熟的存款保险公司缴纳一定的存款保险金,存款保险公司在一定限额内给予赔付。存款人权益由银行,保险公司和国家共同承担,储户的后顾之忧消除,有利于民营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平竞争,构建市场化、多层次、优势互补的金融体系。
2、准入、退出机制――找出适合民营银行发展的准入退出机制
笔者认为,准入路径的原则就是:有能力者直接尝试,能力不足者联合尝试,新兴网络金融改造尝试。具体而言:一是民间资本发达地区启动试点,直接有民间资本发起民营银行;二是民间资本欠发达地区,民间资本与现有金融机构重组改造,遵循股份制原则在市场化的运作下间接转变成民间资本;三是网络金融,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的普及和运用,将合格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改造为民营银行,是一个不失高明的尝试。
牌照风云。香港是实行多级持牌制度的,这种制度对存款人作出一定的限制,比如不得吸收居民储蓄存款,或者只能吸收一定数额以上的存款。而内地银行一直都是全牌照银行,即允许全面办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各项银行业务,既可以吸收存款,也可以发放贷款;既可以吸收企业存款,也可以吸收居民储蓄存款,几乎没有什么限制。我觉得对于刚试点的民营银行来说,政府可以尝试借鉴多级持牌这种模式,在存款保险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可以降低风险对于低收入阶层的冲击,同时可以激励民营银行不断提高业务质量,申请高等级牌照,甚至如果做得不好,作为惩罚降低牌照级别。
通过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有效地规范银行退出机制,减少风险。
3、监管体制――强化完善对民营银行及相关企业的监管体制
对股权结构及公司治理的监管。民营银行不能采取绝对控股,应采用拥有多个持股量近似的大股东的模式(10-15人)。这样既能防止大股东一股独大、操纵银行,避免关联贷款,又能防止道德风险、保证中小股东权益。在产权治理上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现所有者、董事会和经理人之间相互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监管部门界定民营银行经营范围和服务对象,消除制度障碍。
对内部人控制风险的监管。严格规制关联交易,民营银行不能向股东及其关联方发放贷款,民营银行向股东及其关联方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
对制度保障的监管。有序推进银行破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法律配套体系,完善第三方信用评级,防范民营银行潜在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保证小型金融机构和大型金融机构公平竞争。
4、自身服务――不断完善自身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民营银行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积极开拓多元化、多渠道的存款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方式,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优化客户结构和盈利模式。
民营银行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保驾护航,不仅要有政府制定层面的支持,还要有企业的积极配合,更重要的是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与信赖。在金融体制不断创新的今天,我们需要有实际的改革来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民营银行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得问题,还可以圆了很多企业的银行梦,使得民间资本带动民间资本积极运动,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具有活力的因素,对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李勇.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民间借贷困境与制度改革[J].当代经济管理,2013
[2]郭娜政府?市场?谁更有效――中小企业融资难解决机制有效性研究[J].金融研究,2013
1 民营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的作用
(一)提升融资效率
利率市场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借助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的方式,解决融资困难,从根本上提升融资的效率。由于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中小企业,有一定的资金需求,然而却负担不起高额的利率,商业银行一般不会优先选择进行贷款的发放。那些房地产、地方性融资平台,政府对于其贷款具有的一定的限令政策,他们能够负担起高额的利率,通过政府的隐性担保,其没有较高的风险存在,商业银行一般会通过多种途径来为其提供融资的目的,像银行开展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业务都是针对于此,为了使这些融资难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首先,有效解决地方融资出现的软约束问题,落实好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管理工作,其次,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让民营银行也加入到市场竞争的行列中来,在加大实体竞争供给的基础上,有效改变国有银行的风险倾向,从而使融资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分散系统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使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同时,也使风险的几率增大。我国498家主流商业银行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大型国企控股的占97%以上,仅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存贷款占银行业的比重就接近50%,国内民营银行仅包括民生银行、平安银行,以及江浙一带的十余家小型民营银行。如今在我国还缺乏有效的保险制度,然而市场参与者都将政府作为潜在性的担保者,根本没有考虑到其风险的存在,万一发生风险,也会有国家为其买单,然而万一出现集中性的银行危机,将会使国家财政承受非常沉重的负担,那么怎样实现银行体系风险的分散化,也成为监管部门进行给个的关键性课题,将民营银行引入其中,从而使系统性的风险减小,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法。
(三)有利于建立市场化“优胜劣汰”机制
现阶段的体制下,国有一行如同虚设,通常会由政府委托高级管理层,通过这种委托关系,从而使高级管理层和所有者出现的意见分歧得到有效的解决,然而对于他们两者来说,都不具备最大程度的追求经营绩效的远大目标,由于其实际的发展并将业绩作为发展的关键,往往会将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和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的存在作为其首要的目标,因此,国有银行也就不会选择去承受较大风险的情况下给予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民营银行由于其产权明了,责任划分清楚,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实现业绩的最高利润,面对如此残酷的竞争形势,谋求发展生存的道路,他们一般会选择那些具有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中小型企业,因此,民营银行由于经营的问题逐渐被市场淘汰,我们可以得知,国有商业银行一些分支机构可以深入客户,却不具备民营银行的一些特点。
2 推动民营银行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一)试点先行,逐步推进
重视顶层设计,在学习和借鉴成熟经济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能够设置银行的数量有一个明确范围,以此为根据作为民营银行的准入条件,其中涵盖的内容有:发起人资质、持股比例、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人员要求等,其准入的条件不能太过简单;同时,准确把握开放民营银行的步调,需要选取试点位置优先选择那些经济相对比较靠前、金融发展比较完善的地区,可以将一些具备特定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升级为民营银行,对于开始批准的数量也要严格进行把控,通过试点吸取经验和不足,实行逐级稳步开放措施。此外,深化民营银行的民营化改革的步伐。现阶段的形势,还没有达到完全放开民间资本的要求,可以让一些具备一定基础的的中小型银行来使其实现民营资本控股,在保证国有控股的基础上,对大型银行中的国有股份进行合理的控制。
(二)制定适合银行自身的发展战略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民营银行逐渐向着经营商的价值导向型和业务上的多元化方向转变,然而其价值导向会发生和民营银行服务下的中小企业出现分歧的情况,所以,应该选择一种合理有效的经营模式,来准确定位市场环境和自身的位置。民营银行致力于向中小型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在满足业务上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掌握市场的动向,适时的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和转变,使其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凸显出来,力求达到全方位服务的目标,全面考虑风险的存在,利用利率定制的自主性做出相应的补偿策略,达到共赢的终极目标。
(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构建民营银行有序退出机制
建立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对现有的关于存款方面的金融机构破产的相关规范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法院按照及本条例宣布金融机构破产,存款机构进行相关款项的赔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有效推动在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和民营银行的设立。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拥有存款制度的保障,存款人需要对银行进行选择,失去了对其有效的监督,对于市场化的优胜劣汰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保险费率一定的条件下,不同机构之间没有差异可言,就会鼓励中小银行冒险。所以,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不仅要保证普遍参与为基本前提,同时还要实施差别费率,有效防止机构出现逆向选择的可能。民营银行有序推出机构的建立,必须对初步设立的民营银行设立生前遗嘱,在特定的时间内交出相关的计划方案,这里面要阐述清楚如果公司出现破产倒闭的情况,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关闭公司,避免承担更多的资金压力,同时要对其在业务和发展方面的一些规范和标准进行阐述,此外,监管部门还需建立危机管理制度和风险处置架构等。
(四)要加强民营银行的监管
强化对民营银行的监管力度,制定出具有差异化、有较强针对性的监管制度和标准。在对存贷比、拨备覆盖率、存款准备金率等监管指标进行确定时,应该将不同金融机构实际情况以及经营的属性存在哪些区别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于新业务和新产品的推出,应该考虑民营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产品创新能力、信息系统发展程度的的区别的基础上,制定相对应的准入标准,采取分类开放的措施。避免出现关联交易的情况。银行的开办必须有效完善资本约束,合理控制关联交易,比如,民营银行在对股东和关联方进行贷款条件的时,其不能优于别的借款人的同样的贷款条件,单个股东及其所在集团客户的授信余额合计不得超过该民营银行资本净额的10%等。最后就是,实施规范化的信息披露制度,有效控制银行的各类风险。如对于股东的关联交易实行强制性的披露,从而做到约束和规范股东行为的目的。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必然会迎来利率市场化,通过民营银行的设置,其在市场化进程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使国有银行的格局也发生很大的转变,与此同时,民营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成为被救助的对象,而对于民营银行而言,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必须认清市场的形势,准确定位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明确发展的方向,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的发生,推动民营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