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09:15: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二历史重点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3、光子的发射与吸收: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hν=E初-E末{能级跃迁}
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5、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α粒子是氦原子核)、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α衰变与β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特
点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
内地到沿海
2.
山区到平原
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
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科技
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
控制人口规模
2.
转变发展模式
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高二历史的学习习惯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
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
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
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指导一、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
注意比较学习法的运用
世界近代史不仅阶段划分明显,而且几条线索也非常清楚。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的开展,资产阶级思想运动,殖民扩张及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等知识在各个阶段基本上都有涉及,学习时要注意比较、归纳、概括,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如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有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1848年欧洲革命和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不同阶段发生革命的相同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但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决定了不同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革命的根本任务,革命的进程,革命的结局和影响有很大的差异。
又如思想领域出现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等进步思潮,其产生的原因,思想观点,性质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处于不同阶段的这些思潮其具体主张,历史作用和影响又有很大的不同、学习时对一些相关历史事件进行纵向联系、比较、归纳,就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关注小字,插图和阅读课的内容
作为文科班的学生,从高二年就要立足高考,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小字和插图是正文的补充,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对教材规定的阅读课也要全面了解,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章节和重要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是不可忽略的。如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关于英国的宗教改革,第二章的第二节——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第三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章的第二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等,把这些内容也加以掌握,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历史“死记硬背”也有技巧
注意中外史结合
中国近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在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把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如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或“亚洲革命风暴”,就可以联系“”和“运动”,对两次发生的历史背景,战争产生的影响和运动的地位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习“欧洲的启蒙运动”,可以联系“”和“”,认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可以联系中国的“”和“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对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工业化的历程及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中外历史的联系,比较,既可以拓宽知识面,又可以加速对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的掌握,使中外历史形成有机的结合。
高二历史的学习方法真正理解历史学科知识特征,掌握历史学科学习规律
宏观上而言,历史学科知识是把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纂而成,从而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从微观上讲,就是要了解一个个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和大致过程。具有时空概念,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较好的思想准备。
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高二历史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结构是中外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混编而成。再加上囿于篇幅的限制,一些知识环节是跳跃性的,缺少必然的关联,尤其是高二第二学期的两本选修教材的学习。因此,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任务,带着疑问和思考走进老师的课堂,将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个学习任务可以是一课的,也可以是单元的。单元导读建议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开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它是对本单元内容的高度概述,并搭建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而且阐述了本单元的课与课之间的知识联系。比如必修Ⅲ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导言首先概述了本单元的内容,展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演进历程,其次,导言概述了本单元的三个学习要点:希腊先哲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对人文主义的倡导和弘扬;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第三,导言还指出了思想解放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掌握好基本史实,建立起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建立起史实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通常首先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因此,确保45分钟课堂质量是学好历史学科的中心环节和关键环节。保证课堂质量要做到:一听,认真听讲,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思维互动;二记,记录每课的知识框架,对重点知识进行标注;三内化,老师当堂讲述的知识最好能够在上课时间内进行消化和吸收,不要给自己留下债务。否则,积累的问题越多,时间越长,学生就会成为“负翁”。四忆;是指对重要史实进行强化记忆。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建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识记重要史实是必要的,否则,一切都是“无米之炊”。其次,课后的复习和整理,建立起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书。比如必修Ⅲ第一单元的知识,核心知识是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汉代(出现新儒学,确立主流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末清初(儒学的批判发展)。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历史学科的学习切忌把历史知识孤立开来,形成碎片化的记忆。
高二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理科班完成历史必修I、II、III基础会考复习工作,争取在基础会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材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岳麓版20xx新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选修)》为教材,以岳麓版《高中历史I、III(必修)教师教学用书》《高中历史I、III(选修)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参。
三、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必修I—III、选修《历重大改革回眸》、《战争与和平》,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四、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二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教学目的要求: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以课改精神以及学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面育人”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历史必修三和选修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重大改革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对历史材料的阐释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分析:
1、本板块在高中历史中的地位:
本学期讲授新课:历史选修(Ⅰ)-《历重大改革回眸》和历史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历史选修(Ⅰ)共有9个专题。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发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历史选修(Ⅱ)共有7个专题。民主与xx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知道xx和民主出现的历史背景、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历重大改革回眸》,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历重大改革回眸》的重点放在中外古今重大改革的史实和评价。
通过学习《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使学生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xx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民主与xx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xx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重点放在近代中外争取民主反对xx的进程。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人所负责的高二(22)班是文科班。其它(2)(3)(5)(24)班是理科班,其中三班是重点班班。理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文科基础较差,对文化科不较重视。经过一年半的学习,虽有少数学生对历史有兴趣,也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和方法,从期末清远历史科统考成绩看,学生的总体成绩中等,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许多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有待提高。
四、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准确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和海南省新高考的精神实质,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
2、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对基础不同的班级,备课时注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积极参与科组和年级的集体备课活动,认真与同科教师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4、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多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增强历史课的亲和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5、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科能力的培养。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6、要“精讲精练”,重视抽象知识的讲授,对重点、难点知识要讲透。精心筛选练习题,做到每个单元要有一个练习题。练习后,要及时评讲和分析,并注意教会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方法。
高二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与安排,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确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前进,促使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高二历史的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对历史的基本史观有一定的了解,能运用现代化、文明、全球史观理解历史,世界历史能用“世界”的眼光来观察。
本学期主要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教学任务,以及中国古代史部分教学任务;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训练,特别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情况分析
岳阳县一中xx届高二文科共7个班,这届学生高一会考采用开卷形式,历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班级之间和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学生学习历史方法较为陈旧。
四、具体教学措施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课堂争取做到有形式有内容,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很好掌握学习内容。
2、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帮助后进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并不受到理科班学生的重视。在他们看来会考只要过了就行,不追求优良率。比如有一次在上历史课时,一位理科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在做物理习题被发现后,笔者对他说:“要会考了,平常要抓紧点,不能顾此失彼。”哪里知道,他竟然冒出一句:“老师,我那刚考进大学的表哥已传授经验给我了,会考会考就是大家都会考,只要及格就万岁了。会考前两周再突击复习一下就行了。全省只有5%不过关,我不会这么悲惨的。”笔者一时无语,但也意识到在复习迎考阶段,能否端正态度和扎实准备是会考成败的关健。
师生是会考的主角,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复习主动性,笔者专门制作了课件,花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灌输会考很重要的信息。并针对学校历次考试的成绩,结合2010年的会考等级标准,鼓励每个学生写下一个目标第,要求目标明确,要“高能可攀”,而不是高不可攀。这是一个总的目标驱动,这样学生对每次测验考后分析很重视、很警觉,复习课堂能产生一种张力,营造了良好的复习氛围。
二、依据会考纲要,整合教学内容
在会考前,高二历史备课组三位教师都熟读会考纲要,把《会考标准》中的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重视条目解析,条目解析对于程度差的学生尤其重要,因为这部分人往往上课不动笔的,所以会考条目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2011学年历史会考取得突出成绩的一点重要原因就是:所有的会考条目解析都是三位教师自己编的,并且拿到备课组会上互相交流、研讨,不断修改,力求精益求精。编订会考条目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整整三本必修课的条目解析的编订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像笔者所负责的必修三条目解析,先后六次易稿,整整用了两周的时间。
此前,笔者通过泉州市会考交流得知有些中学的做法是抛开教材,仅用条目解析,教师上课的时候通过板书把知识点重新整理,让学生把整理出来的东西就记在条目解析里面。但是,笔者在反复琢磨之后,还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特点,选择了在复习阶段仍然使用教材上课,但不再把知识点通过板书梳理一遍,而是只写梗概。因为会考条目解析本身就是自己编的,要整理的知识点都在条目当中显示了。上课的时候做的是跨专题的整合,特别是到后期,把认为重要的热点知识通过专题串联的形式跟学生讲解。因为从历年的会考非选择题来看,都有跨专题整合的题目,而且考得基本上是重点知识。所以在复习课的时候如何把分散在各个专题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是必要的。
三、巧设情境,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
会考复习课的好坏决定了成败的关键。但是复习阶段又是学生最不愿意学的阶段,因为经过此前的反反复复之后,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教师讲的东西在考试之前的默写中都有,特别是程度比较好的同学。所以,如果复习课是对知识点的简单提炼,是对新课知识梗概的重复的话,那么这样的复习课在学生中的“市场”就非常小。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我的复习课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知识点的炒冷饭,而是有新的内容的,笔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备会考条目,二备会考题目。基于近年来会考越来越趋向情境化、越来越灵活的情况,笔者充分了挖掘了教材中可以挖掘的材料,把教材当成一本史料,通过阅读和讲解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材料解题能力。
有些时候上课一开始就把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原有的知识解决。比如,在复习《百家争鸣》一课的时候就直接把各个思想家的原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辨是哪一位思想家讲的,这些话体现了思想家的什么思想。分析题目的时候笔者也会针对具体题目穿插相关的在新课过程中没有讲过的历史小故事,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复习课也是很有味道的。
四、讲练考结合,提高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88
一、分组学习,使学习小组更有利于学生交流合作
在高二年级,非常强调学习小组的作用。由班主任教师负责,各代课教师协调,形成班级各具特色的学习小组,这比较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形成积极的、互动的效果。
二、制订合理高效的导学案,使学生课余时间更充分合理地运用
导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学校强调导学案体现以下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原则,主体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强调教师个人深度备课基础上,备课组集体研讨,形成定案。导学案包括两个部分:预习案重在“导”字,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巩固案是对学生当堂学习内容的评价和检测。
面对高二学生时间紧、内容多的特点,我们对高二的导学案进行了符合历史学科特色的改革。
措施之一:直接联系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点,以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点作为抓手,设置问题,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并以之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重点,以求减轻学生预习负担。
措施之二: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我们设置了一些“思考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之间横向纵向联系的理解。
措施之三:根据历史学科特色――强调“注重史实”,强调“论从史出”,我们设置了“知识拓展”或“合作探究”或“高考题赏析”或“历史链接”等模块,通过运用一些典型的、经典的、情景类的史料,来启发启示学生,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证据意识,通过史料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对于导学案,要力求课前发下去,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完成预习案,这样学生上课时可以就预习中的薄弱环节更有针对性的听课,同时也可以极大提高第二天课堂效率。所以,为督促学生完成,导学案要求及时收上来批改或查阅,对于完成出色的,给予表扬;对于完成马虎的,了解原因,给予督催。切实提高“导学案”的引导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课堂管理、注重课堂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更积极、高效、精彩
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有效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追求。我校倡导的“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模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彩展示”、“纠错反思”等。
在这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高二历史备课组还是力求每一课都按照这三段式的要求在完成,尤其是针对其中的“精彩展示”、“精讲点拨”环节,我们也力求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展示与表现的机会,得到锻炼与肯定。但是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也不免会出现一些困惑。
困惑之一:学生的课余时间,不能得到真正有效利用,如何做到真正的精彩展示呢?
课堂改革背景下,课程资源已经不单纯是教科书、教辅材料,还应包括其他许多资源。从其来源分,可以分为校内的、家庭的和社会的三方面;从其存在的形式分,可以分为物质的和精神文化产品两方面。可以说,我们周围存在着丰富的而又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以笔者所任教的历史学科为例,除了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还可以包括――各种历史书籍、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丰富历史认识,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历史课程资源。
然而,我们学生从早上7:00到晚上11:00,每天学生在上完必要的课程的前提下,还要完成第二天所有课程导学案的预习工作,所以,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闲暇时间再来进行家庭、社会的历史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拓展工作了。说实话,可能连多看一本历史课外资料的时间都没有了。这样,就学案谈学案,就课本说课本,学生又如何真正做到精彩展示呢?
困惑之二:使用效果不佳,我们发现在课堂上讲过的题仍有少数学生没有完成或没有更正。
困惑之三:学案是学生很好的复习资料,但有些学生(普通班)今天发的学案明天就找不到了。
困惑之四:实施导学案,每一节内容比原来要多用两节课,时间比较紧,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所以,针对这些困惑和问题,我们也在不断思索,尝试进行一些改进。
在探索中寻求解决方法:
解决之一: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通过到图书室看书、上网查资料等方式扩充知识面,丰富历史知识,为精彩的展示作准备。
解决之二:对做过或讲过的导学案,再次收起来查阅或批改,并要求学生妥善保管,作为复习资料之用。
解决之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每堂课的引入都要创设良好的情境。创设适合本课时的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或问题化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比如,用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歌《敕勒歌》导入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再导入《北魏孝文帝改革》;还比如,用一段让学生捧腹大笑的《生物进化》宣传片,导入生物进化论……精彩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学生对这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于一节课的成败无疑是关键的一步。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可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节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解决之四:进行小组竞赛。课堂上为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法,将全班分成12个小组进行史实的记忆、学习的比赛、课堂的展示、当堂的练习和每周的“周清”。每个环节必让学生竞争。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为了小组利益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大家都在抓紧记忆、整理和交流,同时也便于展开小组及小组间的讨论。在这样一种方式下,我已经再次见到了久违的“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的场面,甚至出现当一个问题提出后,十几个同学同时站起来抢答的场面,兴意盎然、热情高涨。让上课的教师也会随之激情澎湃。小组竞赛的方式已经存在于笔者的课堂的每个环节,笔者正试着让小组竞赛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让小组合作竞赛成为高效课堂的一个支点!
当然,教师的点拨要根据学生精彩展示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随时进行点拨,这样可以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知识要点的剖析,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抓住问题要害、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066-02
唐代诗人韩愈的《芍药歌》里有这样一句诗:"娇痴婢子无灵性,竟挽春衫来比并",其中的"灵性"是聪明的意思,整句诗是指:韩愈钟爱芍药,他认为丫环们没法同芍药花相媲美。我们要建立有"灵性"的历史课堂教学,把"灵性"用在历史课堂上,当然不能单单指聪明了,它应该是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既不是指背书的有效性,也不是指惟分数的有效性,更不是指教师讲课讲的多么漂亮,而是指历史课堂教学要从学生自主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关注和注重学生。教学有效性首先是针对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师教的是否有效要看通过“教”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能够保证学生有质量的学。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手段、方法和视角,帮助学生学会以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以历史的意识分析解决问题。
新课改推行后,随着课时的减少,历史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作为基层的历史教师要迎难而上,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来改革教学,在教学的有效性上下功夫。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那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将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加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则更加刻不容缓任重而道远,以下是作为民族地区示范高中一线教师面对新课程新课标的拙见和广大同仁分享。
一、研究新课标,准确的制定具体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引领课程改革的航标灯。”新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分级分类地界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分类目标、模块目标、具体内容目标,构建历史课程的目标体系。比如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教学内容时明确模块目标是代议制的阶级属性、定义、发展历程以及民主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具体学习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代议制确立有各自具体目标,如法国政体教学突出共和之路的艰难。教师应在研究、理解、把握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理解、把握好分类目标和模块目标,并能够正确认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分识记、理解和运用等三个层次,并且层层递进;使学生了解过程的处理与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需要教师根据本地区的情况、根据所面对的学生情况进行具体化、细化,比如在学习《》过程时刻画左宝贵民族英雄形象时即和叶志超“狂奔500里”的败类嘴脸对比,又针对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际抓住左宝贵是“回族”英雄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彰显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
有效课堂教学主张教师树立教学目标的整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使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既准确又具有独特性的教学目标,是构建有效课堂总的方向性要求。
二 树立课堂新理念,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1.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学习。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情感价值和历史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课堂完全由教师负责和决定,教师高高在上享有无限权威。势必造成教师不停维护课堂秩序然后抓紧时间演完独角戏,教师一节课里充当警察导演演员等多重角色,一节课教师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又精疲力竭。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了,教师更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依然坚信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和“填鸭式”的教师会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所淘汰。教师必须尽快的由课堂的主角转变成课堂的主导。提高各项技能和教学水平,转变教师角色观念是增加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2.学生观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观念认为学生上课做观众甚至是旁观者便可。只要学生认真听讲记住课堂重点知识就是好学生,往往存在重知轻情的现象,对学生情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乏味无趣更别谈学习的主动性就连师生互动都成问题了。背就成了历史课的代名词,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乐于思考的过程。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即能传授知识又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使历史学习“死去活来”。所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源泉。
三、备教材, 以课本为基础,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历史知识本身就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忆,如果教师单纯地就史论史,那么不仅学生难以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还会使历史教学枯燥无味,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此同时,历史教材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势必要求教师挖掘教材表述中显性、隐性、悟性、中性等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现有课程资源,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必须拓宽学习空间。笔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课本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如果教材条理清晰,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自学;大多数时候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总是想方设法地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如让学生当小记者,办手抄报,开演讲会,辩论会等,让校园成为历史学习的丰富课堂。笔者还努力开发地区资源,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访问当地的历史名人,调查当地的风俗习惯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走访、调查、整理,既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也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热爱,还升华了对祖国的感情,从而增强了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个转变是加强课堂有效性的途径
四、备学生备学法,注重学情因材施教
新课改革的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不满足于只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能说出准确的理论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感知到积累再到理解,学法指导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而合适的 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认知能力。但教材不同学法也不一样,即使同一内容因学生对象教学条件学法肯定不尽相同。在备课过程中应对学法指导予以充分勾画,
1.强调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首先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通读教材,了解本课要学习的知识点,以正文为重点,勾画每段的关键词句,然后远观课文有几目,目目之间什么关系等等;课后复习强调知识点的巩固,知识点分析过程,知识网络体系的建立等。
2.教师按照学生实际勾画对重点难点知识学法指导。对于高二体育特长班的学法指导重点是提高识记的准确和学习兴趣,比如编一些顺口溜来归纳知识点。在学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知识点归纳:“甲骨钟鼎石刻铸,竹木皮革丝麻布;西汉造纸东汉改,植物纤维物廉多,魏晋三国代简牍,唐朝战争传大食”。
对于高二普通文科班强调巧记夯实基础的同时还要关注学习能力的培养一般引导学生通过列表归纳,比如学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列表归纳
又设计通过讨论法比较法来认识各阶层向西方学习的异同和评价。
总之备课是提高课堂有效性前奏。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才可保证以新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为指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指导为核心的历史课堂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在学校教务处的统一安排下,在王校长的指导下,高三、高二历史组在10月的第三周到高三年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督导工作。
按照教务处和高三年级的要求,本次督导工作的重点分别是集体备课会、听复习课和讲评课执行、上课内容和教案是否一致,以及学生学习常规检查情况。为此,我们参加了高三历史组的集体备课,详细了解了有关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练习有效性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检查了各位老师的备课笔记;抽查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资料、学生练习,进行了学习常规的专项检查;走进了高三历史组所有教师的课堂,现场听课观摩。
为期一周的督导工作,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对高三历史组的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学习到了很多好的做法,现将具体督导情况逐项向大家做如下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多多谅解。
一、集体备课会:
(一)备课会情况
1.理论学习优先。高三历史组重视理论学习。备课会开始时,首先分享理论学习的心得,讨论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课堂的具体实践。旗帜鲜明,简明扼要。
2.工作安排精心谋划,群策群力。备课会集中讨论了高三一轮复习中的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并安排专人分课主备。其中,江燕老师主备《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罗雪老师主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谷宗新主任主备了《启蒙运动》。各位主备人分别阐述了备课思路,分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点,如“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的评价”、“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等,进行了详细预设。主备人准备充分,全体教师也积极参与讨论。
3.备课研讨立足考点,求真务实。各位主备人立足高考考纲,依托一轮复习资料,精心设计问题引领课堂复习;备课会不仅讨论了考点的背诵、考点的点拨,还着重讨论了课时作业等练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就练习的考查角度、材料的理解概括、学生可能的疑惑、解题思路和点拨策略,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练习的讨论紧扣考点,重在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点和解题能力等瓶颈问题,注重实效。
(二)集体备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
1.教学进度统一。除了李秀婉老师在星期一的课为《试卷讲评》以外,其他几位老师上的课均为本次备课会的主备内容。这体现了高三历史组有统一的规划和进度要求。
2.教学资料统一。几位老师统一使用一轮复习资料和配套练习,体现了备课组的统一要求和精心准备。
3.教学流程统一。候课、考点背诵、考点突破、课堂练习、练习讲评等环节,全组成员保持了高度一致。
4.点拨策略统一。高三历史组各位老师,严格执行集体备课的统一要求,把备课会上讨论后形成的具体要求,如背诵的时间、智者学派的背景、文艺复兴的矛头等,具体得落实到课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督导建议:
备课会不仅要讨论教什么,还要讨论怎么教。备课会侧重教学内容的探讨,对本课的重难点知识的分析比较到位,但是对这些重难点知识的呈现方式、时间分配、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涉及相对较少,建议适当侧重。
二、课堂教学(复习课、讲评课)执行、落实情况
(一)总体感受:
1.流程一致,规范统一。高三历史组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执行,其复习课模式为:考点背诵——考点突破——巩固练习——练习讲评——板书小结。讲评课模式为:答题分析——教师讲评-----自主订正——问题反馈与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变式训练——小结反思。复习课和讲评课的模式符合历史学科的课型要求,规范高效。高三五位教师均按照统一的教学流程开展教学,立足考纲,目标明确;注重基础知识巩固;讲练结合,注重实效。其中,候课环节的背诵、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板书的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具体操作有个性色彩,教师二次备课痕迹明显。在保持学模式的前提下,高三历史组五位教师勇于创新,各具特色。如李秀婉老师的小组讨论与交流展示,高频错题讲评与变式训练有机结合;江燕老师的板书设计和难点分析;林子涵老师对解题关键信息的强调和明快的课堂节奏;罗雪老师的循循善诱和及时地讲练结合,谷宗新主任的依托材料组织教学和学生进行板书,都让我们耳目一新。
3.关注学生素养,凸显学生主体。高三历史组紧扣考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主干知识教学实行先背后讲、先思后答、讲练结合,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对困惑点进行点拨。学生活动方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等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了有效的渗透。
督导建议:
有选择地点拨拓展,优化时间分配。由于本单元每一课的容量都相对较多,导致课堂时间普遍较紧。建议针对学生的困惑点和重难点,有选择地点拨拓展,适当减少教师讲的时间。在白皮书对主干知识的总结已经比较全面具体的背景下,如何更高效地组织复习课?谷主任的材料教学方式,为我们探索了一条比较好的复习路径,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二)具体听课评价(按照听课的顺序)
李秀婉老师:课题:双周测历史试卷讲评 课型:试卷讲评课
1.学习目标和讲评目标明确,展台投影学习目标和选择题答题情况,教师进行详细解读学习目标,分析统计学生的正答率,针对高频错题进行讲评。
2.小组讨论正答率在60%—80%之间的试题,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气氛热烈充分,小组讨论后将仍然不会的问题上黑板呈现,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后没有解决的问题,讲解注重知识的解析与拓展,注重学生答题习惯和答题规范的培养渗透。
3.通过变式训练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固化试卷讲评成果,特别注重对后进生和边缘生学习效果的检查,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和解答分析。
4.本节课最大的特色是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在试卷后面都呈现了答题错因的分析归类,指导学生按照错因自主归纳错题,自己查找错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
1.本节课基本环节符合历史讲评课的模式要求,但是整堂课老师高频错题讲评只讲了两个选择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仍有问题的讲了四个选择题,变式训练共四个选择题,没有讲评后面的材料题,课堂容量略小。
2.在小组讨论后,学生上黑板呈现仍然不会的题号,后面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环节,基本上提问的都是上黑板写题号本来就不会的学生,显得不够合理。
江燕老师:课题: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课型:复习课
1.四色笔板书令人耳目一新,板书详细,贯穿全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注重基础知识的背诵记忆,强调及时记录,固化学习成果。
3.通过对重要知识点的补充拓展,进行知识点之间的挖掘和拓展,有深度、有广度,帮助学生深度理解重难点知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了有效渗透。
4.当堂练习,既有一轮资料上的材料题,也有课时作业上的选择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材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建议:
课堂容量可能略小,进度上可以适当加快;板书可以适当简化一些,以求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林子涵老师:课题: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课型:复习课
1.强化考点背诵,注重基础知识巩固;重视板书设计,构建知识体系。
2.注重引导,深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在讲题时,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的关键信息,如“通过哪里看出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了有效渗透。整节课容量较大,却能有条不紊步步推进。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
3.学生活动方式多样,教师注重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做题有规范强调,讲题有方法。学生答题时主动从材料中找到关键句证明自己的观点,显示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长期的良好训练。
建议:
知识点之间的挖掘和联系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如在讲智者运动的背景时,提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复习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改革。在讲苏格拉底的观点时,可以适当挖掘4个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罗雪老师:课题:文艺复兴 课型:复习课
1.注重引导,循循善诱。在对文艺复兴背景的理解,对文艺复兴“借古讽今”的理解,尤其是把拉斐尔的圣母像和中世纪的圣母像作对比,引导学生体会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都体现了教师很好的引导作用。
2.追求实效,注重实战。及时背诵巩固,及时地讲练结合,讲评有选择,注重方法指导和做题习惯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渗透。
3.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及时记录固化学习成果,史论结合意识较强。
建议:
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学三杰作品的具体内容中,反向理解其共同的思想主张,即反对教会的思想束缚,宣扬人文主义。
谷宗新主任:课题:启蒙运动 课型:复习课
1.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板书,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完善。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2.备课充分精心设计,选取了大量的恰当的材料辅助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的同时,也渗透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3.注重知识点之间的新旧联系、中外对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和广度拓展,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深刻理解。联系时代热点,把握时代脉搏。
建议:
个别知识点的处理,可以进一步优化。如启蒙一词的含义过于复杂;启蒙运动的影响,只展示了图片,可以引导学生具体回忆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总结归纳。
三、学生学习常规(三色笔、大声答、学案完成等)情况
1.三色笔。对于老师补充拓展的重难点知识,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红笔及时记录,固化学习成果。对于试卷和练习上的错题,都能用红笔订正,有明显的订正痕迹,对关键信息有圈划标注,部分学生对错题的解析思路有适当的文字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思维,帮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2.大声答。各班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大声答情况。几乎所有学生的发言都能做到大声答,确保全班学生都能听得到。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自信心,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学生的学案完成度普遍较好。一轮复习资料作为学生的学案,使用频繁。学生有圈划痕迹;红笔记录补充重难点知识的梳理。一轮资料的练习部分,学生大都能圈划关键信息,做题部分完成度好,能把老师讲解的要点及时记录。
督导建议:
强化做题习惯。少数学生做题时的痕迹不够明显,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圈划和分析不到位。强化做题习惯,要求对问题、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圈划和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综上所述,高三历史组的优点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对高三历史组的建议,也可能是我们在“吹毛求疵”。
本次对高三历史组的督导,让我们增进了对高三历史组的进一步的了解,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高三历史组注重实效的工作作风,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板书和讲练结合等等。这对我们新马的全体历史老师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收获。
我们相信,在高三历史组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高三历史组在期中考试中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附:督导检查表及听课评价
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专项调研督导检查表
学科:___ 历史______ 教师: 李秀婉__ 班级:_ 高三(4)班
学科
历史
上课内容
双周测历史试卷讲评
课型
讲评课
模式
答题分析——教师讲评——自主订正——问题反馈与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变式训练——小结反思
教案(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落实)
1
答题分析
1
已落实
2
教师讲评
2
已落实
3
自主订正
3
已落实
4
问题反馈与交流展示
4
已落实
5
教师点拨
5
已落实
6
变式训练
6
已落实
7
小结反思
7
已落实
8
8
学习常规
1
草稿本规范使用
2
错题集规范整理
3
长尾夹规范使用
规范使用
4
学案、资料使用效率
效率较高
5
听课坐姿、听课状态
学生坐姿端正、状态较好
6
大声答情况
大声答很好
检查人: 程存见____ 2020 年 10月 27日
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专项调研督导检查表
学科:___ 历史______ 教师: 江燕__ 班级:_ 高三(2)班
学科
历史
上课内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型
复习课
模式
考点背诵——考点突破——巩固练习——练习讲评——板书小结
教案(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落实)
1
考点背诵
1
已落实
2
考点突破
2
已落实
3
巩固练习
3
已落实
4
练习讲评
4
已落实
5
板书小结
5
已落实
6
6
7
7
8
8
学习常规
1
草稿本规范使用
2
错题集规范整理
3
长尾夹规范使用
规范使用
4
学案、资料使用效率
效率较高
5
听课坐姿、听课状态
学生坐姿端正、状态良好
6
大声答情况
大声答很好
检查人: 李公剑_______ 2020 年 10月 27日
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专项调研督导检查表
学科:___历史____ 教师:__ 林子涵_ ___ 班级: 高三(1)班
学科
历史
上课内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型
复习课
模式
考点背诵——考点突破——巩固练习——练习讲评——板书小结
教案(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落实)
1
考点背诵
1
已落实
2
考点突破
2
已落实
3
巩固练习
3
已落实
4
练习讲评
4
已落实
5
板书小结
5
已落实
6
6
7
7
8
8
学习常规
1
草稿本规范使用
2
错题集规范整理
3
长尾夹规范使用
规范使用
4
学案、资料使用效率
效率较高
5
听课坐姿、听课状态
学生坐姿端正、状态很好
6
大声答情况
大声答很好
检查人:__李公剑___ 2020年10月 27日
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专项调研督导检查表
学科:___历史______ 教师:____罗雪_____ 班级:__高三(5)班____
学科
历史
上课内容
文艺复兴
课型
复习课
模式
考点背诵——考点突破——巩固练习——练习讲评——板书小结
教案(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落实)
1
考点背诵
1
已落实
2
考点突破
2
已落实
3
巩固练习
3
已落实
4
练习讲评
4
已落实
5
板书小结
5
已落实
6
6
7
7
8
8
学习常规
1
草稿本规范使用
2
错题集规范整理
3
长尾夹规范使用
规范使用
4
学案、资料使用效率
效率较高
5
听课坐姿、听课状态
学生坐姿端正、状态良好
6
大声答情况
大声答很好
检查人:___李公剑_____ 2020年 10月 27日
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专项调研督导检查表
学科:_ 历史__ _ 教师:____谷宗新___ 班级:__高三(4)班__
学科
历史
上课内容
启蒙运动
课型
复习课
模式
考点背诵——考点突破——巩固练习——练习讲评——板书小结
教案(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落实)
1
考点背诵
1
已落实
2
考点突破
2
已落实
3
巩固练习
3
已落实
4
练习讲评
4
已落实
5
板书小结
5
已落实
6
6
7
7
8
8
学习常规
1
草稿本规范使用
2
错题集规范整理
3
长尾夹规范使用
规范使用
4
学案、资料使用效率
效率较高
5
听课坐姿、听课状态
学生坐姿端正、状态很好
6
大声答情况
大声答很好
1.试卷评价
包含命题依据、意图和导向、试卷结构、考点分布、难度预设等。试题紧扣课标要求,参照2012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和运用,又有所创新,内容比较丰富,不超纲。选择题题量适当,体现新课程理念,难度比较适中;材料题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侧重知识迁移和能力考查。
考试范围为必修三第1~16课内容。考题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试卷分为一卷和二卷两大部分,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其中一卷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二卷非选择题共5大题共计60分。预设难度系数为0.7,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2.考试总体分析
包含分段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学科均分或等级、及格率或等级率等数据,学生达成情况,同轨比较等。本班共53人参加考试,总的平均分84分,其中一卷平均分47分,二卷平均分37分,最高分104分,最低分53分。其中A等级即93分及以上共14人,B等级即76~92分共27人,C等级即58~75分共11人,D等级1人,B级率达到77.4%,在同轨文科班类别中名列第一。
3.试题得分率分析
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1)选择题:正确率为78.3%,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总体得分情况较好。正确率在90%以上的有第1、3题,在80%到90%间的有第2、7、9、10、13、17、18、19题,在70%到80%的有第4、8、15题,在60%的有第16题,错误率较高的在第5、6、11、12、14、20题。(2)材料解析题:得分较高的是第21、23题,可以看出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简单点的材料分析能力还是不错的;得分较低的是第22、14、15题,其中第22题是江苏高考题,需要掌握一定的综合概括能力。第24、25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审题不仔细,有些关键词和限制词语没有认真推敲,导致失分。
4.前阶段的教学得失
对学生而言,选择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对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的掌握不错,而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逐渐加强。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对部分重难点知识的记忆不准确,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2)审题不仔细,语言表达不规范,概括归纳能力较差。(3)理解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缺乏把握历史知识相互联系的能力。(4)不善于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掌握设问的要求,知识迁移能力差等。对教师而言,肯定前一阶段的成绩和正确的做法,但在课堂效率的利用上,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上,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上,仍需要得到提高。
5.下阶段的改进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高考方向。(2)抓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掌握学科内知识的联系。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3)强化应试能力,学会准确解题,注意培养审题能力,掌握审题和答题的基本方法。(4)选题要“精”,尤其重视考查的立意和角度;讲解要“透”,尤其要重视审题步骤和解题技巧的引导,特别是要加强对材料分析题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训练要“实”,尤其要重视查漏补缺和答案规范。(5)把握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积极性。多鼓励、不打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享受学习的快乐。(6)多进行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弥补学生的缺陷。
二、注意有关事项,深入研究,抓住特点切实可行
1.深入研究,全面掌握,这是写好试卷质量分析的前提
首先一定要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再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非智力因素等,对试题和学生答卷情况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教师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可能分析得全面深入,正所谓站得高就看得远。
2.抓住特点,找准典型,不需面面俱到
每次考试下来学生试卷上形形的错误都有,因此在写分析报告时,一定要把普遍存在的典型性问题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找出其共同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准症结,提出对策。
对每个高考生而言,时间都是最宝贵的。因此,如何在宝贵的时间进行历史学科的有效复习与巩固,使学生在高考考场上面对试卷,不慌不忙充满信心地进行解答,取得理想的成绩,不仅是所有历史教师的目标,也是要参加高考学生们的共同心愿。高三教学除了帮助学生理解理顺课本考点知识外,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不容忽视。
一、学生做定量题目,教师多指导解题方法。
在高一、高二年级,由于历史教学主要是讲授新课,加上时间有限,教师在解题方法的指导上花的时间很少,所以,优化提高学生解题方法是当务之急。
1、让学生明白做题目的好处和意义
在复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定量的题目和试卷。毕竟在考场上,学生的历史成绩是以试题和试卷的形式进行测试,所以光说不练和纸上谈兵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做题不可眼高手低,以及做题目的好处和意义。第一,基础知识以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做题目能够巩固基础知识;第二,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知识点处于盲区状态,通过做题目,能够暴露他们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后,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学生可自行准备试题纠错本,这样将错题集中起来,经过反复训练,能够达到“扫盲”的效果。第三,通过做题锻炼提高思维等解题能力,熟悉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吃透那些容易出错和混淆,错误率比较高的试题;并且在数天之后重新将这些题目拿出来让学生再做,在一次又一次地练习中,让学生熟悉并掌握,直到彻底掌握题目。
2、教师要注意指导解题方法。掌握解题方法,对学生提高历史成绩有着明显的效果。
第一,选择题。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取得高分数的重要途径。在做选择题时,不仅要有速度,更应该有准确率。首先,在高考前教师需要求学生每次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规定的选择题数目。其次,在做选择题时,有一个理解选项的方法,注意诸如“绝对”,“一定”,“必须”等字眼。选择时要告诫学生提高警惕,一定不要有“这道题目我见过”或者“我以前做过这道题目”等麻痹大意的思想。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将题目读完。最后,理解题干时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判断,才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读题干时要留意句与句之间的关联词,如:而且、但是等,从而准确理解题目的核心意思。
第二,材料综合问答题。一要充分利用好材料信息。通常材料都是起到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很容易答偏题。二要特别审清问题的时间范围和核心项。如背景、原因题型,
只知道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去作答是不够的,一个阶段的主干知识很多,到底答什么呢?审清题目问什么的原因很重要,核心项主要有两种:一是某事件发生;二是某现象出现。审清了核心项就很容易联系书本知识作答。
3、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做题暴露出的问题。第一,共性问题,即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精而典型的材料和问题,在课堂上讲明讲透,使学生对共性问题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二,解决了共性问题,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个别问题。而个别问题,教师则可以利用课堂或自习时间巡回进行个别指导。这样,学生通过做试题和听教师讲解,在课堂上都能够有所收获,达到有效复习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高考生的学习压力本来就很大,很容易对学习丧失兴趣。历史学科本身就有过去性和时序性的特点,所以学生不太能够接受和理解,如果在复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死记硬背,“霸王硬上弓”,会导致学生产生放弃历史学科的念头,所以历史教师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上多下点功夫,情景和多媒体教学是两个可行高效的方法。
在紧张的历史复习中,教师可以扮演导演的角色,设计一个个历史舞台,让学生们对历史故事进行演绎和表演,感受历史。设身处地,如临其境会让学生更加迅速而深入地走进历史状态,从而记住历史故事的时间、空间、人物、场景等。如通过再现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如让学生演绎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等,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了解并记住该事件的时间人物内容,也有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今社会,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使其在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因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有着书本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转换为多媒体上的音频、动画、录像和音像以及相应的课件。学生通过在屏幕上观看,积极“参与”历史,能够起到单调的课本所起不到的丰富多彩的效果。
三、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主要是以历史教师用口头语言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为主。而在高考前,教师需要担当起组织者和引导的角色,不妨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调换――学生进行探究、讲述,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学生分组合作研究。“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式的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互相配合。教师可以指导多名学生组成小组学习,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互相合作,共同交流并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与心得,实现学习上的共赢。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42-0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因为兴趣总在鼓舞着你向未知世界挑战。"在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就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而言,高三学生积极性相对较高,毕竟是文科生,历史又是主打学科;高二其次,可能因为有小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课堂上也能全神贯注;高一学生兴趣最差,很多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为什么会出现在高一就厌烦历史的现象?怎样调动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是很多教师在高一历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本文欲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并找出解决之道,以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1.造成高一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主要因素
1.1 n时因素:目前各校基本上按照新课程设置安排课时,高一年级历史每周开设二节课,这就要求一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实际上由于知识容量大、学生基础薄弱,一节课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常常要用一节半课或二节课完成一个课时的内容。
1.2 教材因素:初中历史教材知识容量小、内容较简单,高中历史教材在结构上采取了"模块+专题"的形式编写,知识容量多,时间跨度大,内容介绍精要,历史概念较抽象,对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要求更高,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注重能力的培养。高一新生普遍对高中历史教材的体例不适应,学习起来感到吃力。教师为照顾大部分学生,在教学中不得不对初中学过的知识进行补充,因此感到非常耗时费劲。
1.3 学生因素:初中历史的考试试题比较简单,偏重于知识的识记,能力考查题所占比重小,中考又是开卷式考试,以致学生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也不愿熟记。基础知识差甚至一问三不知是普遍现象。笔者带高一时就从未找到一位学生能准确说出中国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而高中历史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初中基本知识一定程度的掌握的基础上的,没有初中通史知识作依托,学习起来自然很吃力,甚至学不进去。进入高中后许多学生在思想上又极不重视,认为史地生等是副科,一些高一新生对历史的闭卷考试形式和所应分值为100分感到非常惊讶。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要考前背一下就行了,甚至一部分人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
1.4 教师因素。(1)对学生要求过高,操之过急,教学内容偏难。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味追求全、求广、求深,对历史事件左右比较、前后拓展,生怕遗漏一个知识点。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满堂灌",学生面对繁杂的知识点,无所适从,逐渐丧失学习兴趣。(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调。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讲到底,呆板沉闷,没有师生互动,没有情境创设,没有问题探究。有些教师没有深刻理解"三维教学目标",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分析,不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运用,更不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以上是导致高一学生厌烦历史学习的一些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这些因素,更要想办法克服并解决这些因素,让高一新生逐渐喜欢历史,喜欢上历史课。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是成功进行高一年新生教学的前提。
2.培养高一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对策
2.1 大胆取舍教材,灵活使用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挤出时间。高一年级课时吃紧,一课书的内容一节课讲不完,对此,必须根据新课标要求,考虑高一新生实际能力水平,控制好深度和广度,大胆取舍教材,灵活使用教材,抓主干知识,抓重难点知识。教学结果表明,一节课内,如果教学面面俱到,四处出击,则其结果是一面不到、处处游击,教学任务完不成,学生对教学要求领会不了。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抓大放小处理为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挤出时间。
2.2 抛开高考教学,重视基础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减少阻力。笔者听过很多市区级公开课,发现为数不少的老师把高一的历史新授课几乎上成了高考一轮复习课,拼命加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理由很充分的认为是为高二文科班打基础。事实上,只要分析一下高一年级的学情与教情就会发现我们在做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的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问三不知、思想上又极不重视的学生和体例新、跨度大、跳跃性强的教材以及高一历史学科的尴尬地位。众多的不利因素决定我们高一的历史教学应以重视基础教学为定位,以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为目标。过早的忧虑高考于事无补,反而造成一团乱麻的局面,更何况还有大多数以后是要读理科的学生。学的没兴趣,即便为了高考也将成为负担。学的有兴趣,困难就变成乐趣了。
2.3 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新课程倡导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同时倡导教师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造必要的前提。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学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就要求我们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改变单调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新学生的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策略
教学内容分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一起组成课程教学内容,它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内容进行编制的,其观点、内容等比较的先进,但是在模块的组织层面,并不是按照常规的顺序性来进行知识的讲解吗,而是按照从易到难,从简讲到精讲的过程进行的,老师在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时,也应该从易到难,但是对于历史朝代的时序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给学生们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时,应该秉持着一定的原则性或者顺序性。如高中历史书中有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介绍以及世界政治制度的介绍,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介绍从古代、近代一直到现代,并且逐渐的细化到各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的介绍。对于世界的政治制度的介绍,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近代西方的代议制、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等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做了详细的介绍与说明,面对如此众多的朝代以及国家的划分,如何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记住,需要老师花费一些功夫在知识的梳理层面做一些详尽的工作,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将知识进行模块化、结构化,让其主题更加的简单明确、一目了然,层次分明有条理,更加的利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高中历史的课程教学内容除了进行知识在时间上的梳理之外,在板块的学习期间,某些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性。上一册的书本与下一册的书本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在世界的多极化格局这一环节,上册讲述的是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下一册讲述的是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这些知识都有着其内在的联系性,老师在进行课程的教学时从其内在联系性出发,统筹兼顾,全面理解与掌握知识。同时老师也要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将这些内容变为学生们容易消化与理解的内容,将这些难点问题化,并且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从而解决难点知识。
三、教学形式的设计策略
教学形式的设计即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被动,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究式学习,更好的合作学习,将知识真正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科学化、合理化以及多样化。在教学形式的设计层面,教师应该进行学情分析,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与依据,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涉及到某一较小层面的知识学习时,学生们对于该层面的大的知识背景还没有自己的认识的时候,学生需要根据以往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的归纳与总结,从中自己去主动的探索知识,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内化知识。如在讲述区域性的合作组织的时候,学生这时候还没有世界知识的概念与框架,但是根据以往所学的政治格局的内容,学生们可以从中自己去进行归纳与概括,从而将知识自主的学习起来。教学形式还要合理有序的进行,老师在给学生们传授知识的时候,除了正面传授,就是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们通过合作与交流无法解决的知识问题,就需要老师去详细的解释与说明,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讲述是最为关键的,同时学生们也能够认真的听下去,这时候知识的接收能力是最快的。因为前期学生们自主式的学习遭到了困难,老师在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们知道自己错在了什么地方,所以能够更加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的改正自己错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