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09:15: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大分子,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和承担者。在高中生物中,蛋白质的知识是新课标人教版生物模块一《分子与细胞》中的内容,是高考的必考考点,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知识。在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中,许多章节都讲述了蛋白质的知识,为了便于高考复习,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蛋白质的种类进行了归纳和整理,简单介绍了其功能,对易混淆的蛋白质进行了分类比较。
一、生物高考中涉及的蛋白质种类和功能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蛋白质种类比较多,根据生物学功能,生物高考中常出现的蛋白质可分为以下几种。
1.结构物质
蛋白质是建造和维持生物体的结构,为细胞或组织提供强度和保护,如构成毛发、指甲、角、蹄的角蛋白,肌肉中司运动、调节功能的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细胞膜、核糖体、染色体的结构分子等。
2.催化作用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为RNA。在生物体新陈代谢中酶作为催化剂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主要的酶有催化水解反应的淀粉酶、蛋白酶和核酸酶等,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过氧化氢酶等。
3.运输作用
蛋白质可以转运特定的物质,如红细胞中含Fe2+的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以在循环系统中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可以形成离子通道,运输小分子的代谢物或养分。
4.调节作用
蛋白质可以调节其他蛋白质执行其生理功能的能力,这类蛋白质主要是参与体液调节的蛋白类激素,如调节血糖平衡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的生长激素;促进腺体(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生长和发育、调节腺体合成和分泌相应激素的促激素:促进合成和分泌促激素的释放激素。以甲状腺为例介绍其调节机理如下:
5.免疫防御作用
在脊椎动物免疫系统中,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经复杂的免疫反应而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对外来物质具有防御保护和免疫作用。自然生活中蛇毒或蜂毒的溶血蛋白可以起到防卫作用,血液凝固蛋白对血液起到了保护作用,生活在极地的鱼类具有抗冻蛋白,在适应环境中起抗冻作用。
6.识别作用
动物和人体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构成的外被,称为糖被或糖萼,它是细胞与外界沟通的重要信号分子。如发生受精作用时,顶部要与透明带糖蛋白结构的相互识别;人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在结构上类似于免疫细胞受体抗原,可为免疫系统提供识别标志;红细胞膜上有一种称为血型糖蛋白的整合蛋白质,起到血型抗原的作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要通过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介导,乙酰胆碱受体是由5~6亚基组成的糖蛋白;激素调节中,某种激素的靶细胞具有该种激素的专一受体,其受体即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如胰岛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素等含氮激素。目前,已分离的受体的化学本质多为结合蛋白质,但受体不一定都是糖蛋白,还有脂蛋白,如脂类在血液中以脂蛋白的形式进行运送,并可与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受体相结合,被摄取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
除此之外,在教材中还有阮病毒、动物细胞间质、抗原、血浆蛋白、纺锤体等,这些也是蛋白质,在高考试题中也有所体现。如朊病毒就是蛋白质病毒,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病毒,一般在生物分类中考查与细胞、病毒的结构异同点;在动物细胞培养中,首先要用胰蛋白酶处理组织,使组织分离成单个细胞,根据酶的专一性考查动物细胞间质的本质;抗原除了具有异物性、特异性的特点外,还具有大分子性,因为蛋白质结构较复杂,分子量较大,所以大多数蛋白质都是抗原;还有组成血浆中最主要的固体成分——血浆蛋白;细胞分裂期形成的纺锤体涉及微管蛋白,使细胞具有运动能力等。
二、几组易混淆的蛋白质
1.与“素”有关的蛋白质
在生物教学中有关“素”的归纳中,化学成分属于蛋白质的有蛋白类激素、毒素、凝集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细胞色素C等,其中蛋白类激素,在调节作用中已做阐述和比较,在此处不做分析。凝集素是指一种从各种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高等动物中提纯的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因其能凝集红血球,故名凝集素,也属于抗体;细胞色素C是一种细胞色素氧化酶,由一条大约含有11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组成,是电子传递链中唯一的外周蛋白,位于线粒体内侧外膜;其余的与“素”有关的蛋白质可分为以下两组。
(1)外毒素、抗毒素和类毒素
外毒素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是致病细菌合成的一类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在细菌生活的过程中释放到细胞外,在周围环境中积累,具有抗原性和毒性,在人体免疫学中属于抗原。抗毒素是一类能中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的蛋白质,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在人体免疫中抗毒素属于抗体。类毒素是经过化学药剂处理后失去毒性的外毒素,属于抗原,用于预防接种,如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用于预防破伤风。(注: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不属于蛋白质。)
(2)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都属于淋巴因子,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干扰素是效应T细胞产生并释放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是一种抗病毒的特效药,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白细胞介素中的白细胞介素-2的作用可概括“三能”:能诱导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能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能增强其他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2.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这两种蛋白质在内环境稳态的教学中常考,两者不是同一种物质,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可以与氧气结合;而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在红细胞外,是血浆的结构成分之一。两者的关系是:血浆(内有血浆蛋白)是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的直接内环境(细胞外液)。
参考文献:
[1]刘树成.《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设计与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1):113-114.
[2]张启元.中学生物教学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42-01
一 酶相关实验的常见设计方法
酶的相关实验包括探究(或验证)酶的催化作用、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和需要适宜的条件等题目,其解题方法归纳如下:
1.酶的催化作用
实验组:底物+一定量的酶溶液,检测底物分解情况或生成物生成情况;对照组:底物+等量的蒸馏水,检测底物分解情况或生成物生成情况。
2.酶的高效性
酶的高效性是指酶的催化作用相对于无机催化剂效率要高很多,所以在设计实验时,一组加入一定量的酶,另一组加入等体积的无机催化剂,因为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底物应该相同,两组的实验条件应相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后可得出结论。
3.酶的专一性
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这种类型的实验基本分为两种思路:(1)不同的组底物不同,但酶相同;(2)不同的组酶不同,但底物相同。实验过程中的温度、pH等条件保持在最适状态且各组相同,遵循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4.酶的适宜温度或pH
在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或pH时,应设计一个系列的温度或pH为自变量,通过对照找出最适温度或最适pH,如果在两种温度或pH的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相同,则最适温度或最适pH应该在这两种温度或pH之间,此时可再在两者间取一定梯度变化的温度或pH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最终确定出最适温度或最适pH。
二 生物生理实验的研究方法
生物生理实验的研究方法可以大致分为“加法”和“减法”。“加法”是指实验中加入某种变量,如植入器官或注射某种物质等;“减法”是指实验中去除某种变量,如切除器官。
1.动物生理实验的研究方法
切除法和植入法常用于研究动物某器官的生理作用。如研究性腺与的关系时,实验操作方法:切除器官观察、记录生理变化植入器官观察、记录相应生理活动在消失后是否会重现。注射法和饲喂法往往用于研究某种物质的生理作用。如果所研究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则必须用注射法,而不能用饲喂法,因为该物质会被消化分解,如研究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生理作用,必须选用注射法,对成年个体注射胰岛素后观察、记录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如果是脂质或氨基酸类等小分子物质可以注射,也可饲喂。此外,在动物生理实验中,选择实验动物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的情况、年龄、性别、体重等,如研究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物生长发育的实验应该选择年幼的动物,研究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实验应该选用成年动物为实验材料。
2.植物生理实验的研究方法
研究植物体中的生理作用可以选择喷洒、涂抹或浸泡等方法。如将扦插枝条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后,概括生根情况可以研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切除法可以用于研究植物体某器官或部位的生理作用,如研究向光性生长与顶芽有关时,可以用去掉顶芽的植株和正常植株对照。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相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植物顶端优势产生原因的实验中,应该设置具有顶芽的植株、切除顶芽的植株和切除顶芽后的断口处涂上生长素的植株三组实验;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受粉后的雌蕊柱头证明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C.用静脉注射法验证甲状激素可以促进成年雄鼠的发育;D.用饲喂法可以验证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解析:探究顶端优势产生原因应该设置三组实验,一组是具有顶芽的植株,作为对照,另一组植株去掉顶芽,第三组植株去掉顶芽后在断口处涂抹生长素,三组对照可以说明顶端优势的产生原因。发育着的种子也会合成生长素,所以验证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的实验中,雌蕊必须是未受粉的。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不能用成年个体,因为成年个体的发育已经不明显。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用饲喂法验证胰岛素的生理功能。答案:A。
易错点拨:生理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实验材料的选择、对激素的处理方法等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面就这几个易错的方面进行提示说明:(1)对对照组的设置不重视,认为已经知道了正常生长发育的个体情况,所以实验中不需要再设置对照组;(2)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不恰当,不能依据实验的因变量选择理想的实验材料;(3)对动物激素的人为操作不重视,不联想激素的化学本质而随意选用注射法或饲喂法。
1 判断题在生物学学习中的作用
1.1 通过判断题的训练可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基础知识是关键。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可加快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不仅不能取得好成绩,更不利于其科学素养的发展。基础知识的正确掌握也是学科中重点知识延伸的基础。判断题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正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并有利于培养学科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1.2 通过判断题的训练可加深沉重对疑难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知识难点。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都是历届学生学习的难点。疑难知识并不可怕,关键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的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易错点。教师将书本中的疑难知识进行细化,化整为零,逐层分解,设计成一个个简明的判断题,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正确概念性知识。
1.3 通过判断题的训练可加强学生的细心审题能力
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是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第一步。在学习和生活中,认真严谨的审题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犯一些简单、浅显的错误,多数情况下,往往归结为粗心、马虎惹的祸。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判断题要求学生要能“明辨是非”,所以正确地把握问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离不开认真的审题,审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 判断题设计常见的几种类型
2.1 概念型判断
概念型判断主要是将基础知识的关键信息或核心词汇采用“偷梁换柱”或“张冠李戴”等手段进行改换,达到检测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也是判断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例1】 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解析及答案:判断该题的关键点是假说―演绎法是不是萨顿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正确与否的一种方法。在高中生物学中,孟德尔和摩尔根都充分运用了该方法,发现了生物z传的规律。但萨顿在研究中采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方法,并未进行实验的检验,所以答案为错误。
2.2 类比型判断
类比型判断是将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概念中的异同点,达到对相关知识的正确区分。正确辨析易混信息是生物科学素养形成的一种基本能力。
【例2】 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 )
解析及答案:“生长激素”和“生长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完全不同。生长激素是动物垂体细胞分泌的一类激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而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分裂旺盛的部位分泌的一类激素,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IAA)。所以答案为错误。
2.3 推理型判断
推理型判断通常是以教材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事实、原理和结论为载体,设置某个情境,再得出的一类判断。学生根据掌握的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结论的正确与否。
【例3】 某一光照强度下,检测到新鲜叶片没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则可判断出此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
解析及答案:该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气体变化情况。在一定光照强度下,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也就是叶片中叶绿体产生的O2供给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线粒体产生的CO2供给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片与外界环境不进行气体交换。在此光照强度下,新鲜叶片已经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答案为错误。
2.4 计算型判断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物问题在高中生物学中比比皆是,如“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肽链和肽键数目的关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关于O2与CO2含量的变化”“遗传中后代患病概率的计算”等,都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所以计算能力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4】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少,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大。( )
解析及答案:标志重捕法是针对一些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一种常用方法。动物种群密度(N)的理论计算公式为N=M×n/m(其中M代表在一定空间随机捕捉并被标记的个体数;n代表被标记个体完全与自然个体完全混合后再次用同样的方法捕捉到的个体数;m代表重新被捕捉个体中的被标记个体数)。当被标记动物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少时,也就是m值偏小,则N的值将偏大,所以答案为正确。
2.5 因果型判断
因果型判断主要利用知识的因果关系来设计问题,在判断题的表述中可能是前因错,也可能是后果错,往往造成“驴唇不对马嘴”的效果,从而达到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
作为最受好评和畅销的行为学教材,本书是其第6版;首版于1998年出版。关于行为学,可以追溯到1963年廷伯根提出的“行为学4个基本问题”——功能、演化、因果、发育依然是动物行为学的“中心法则”。
本书分为7章,每章下面涵盖5到14主题。1. 导言。内容包括:有关动物行为的问题、逃脱的蜣螂、艾草松鸡的求偶、神经系统的单元、反射弧与复杂行为、行为学研究的分异与统和;2. 行为的发育。动物幼体的发育、基于机体的本能和学习、本能和学习的特征、遗传与行为、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演变、激素与胚前发育、幼体经验和护幼行为的多样性、游戏、行为印记、鸟类鸣叫的发育;3. 刺激和交流。刺激的定义与作用、多样化的感知能力、模式识别的问题、信号刺激的特征、超常刺激、信号刺激的神经行为学基础、广义特征感知、交流、交流的定义、作为有效刺激的信号、蜜蜂的舞蹈、黑长尾猴的求救行为;4. 决策和动机。不同时间尺度的决策、决策与动机、动机大小的测量、动机是特异的还是普适的、目标作为决策点、稳态和负反馈、动机之间的竞争、抑制与去抑制、信息有限时的决策、烦躁和“异常”行为、决策的生理学基础、激素与行为时序、冲突和生理应激、决策、动机和动物福利;5. 学习和记忆。作为适应方式的学习、感知和习惯化、关联性学习、学习能力的特化类型、动物学习的实质、动物的学习有高级形式吗、动物学习的比较研究、社会化学习与文化、动物心智的本质、记忆的本质;6. 进化。行为的适应性、基因和行为演化、亲缘选择与内含性适应、演化性稳态的策略、性和性选择、种群隔离和选择、行为的种系发生学——廷伯根之问;7. 社会的组织化。群体中的个体、群体化的优势、社群的多样化、真社会性:等级分化、脊椎动物社群的领地、系统和社会组织、社会系统中的统治、哺乳动物社会行为、灵长类社会组织。
Aubrey Manning是爱丁堡大学的生物学院荣休教授,Marian Stamp Dawkins是牛津大学教授。两位作者在动物行为学领域研究多年,造诣深厚。本书适合动物行为学、生态学、动物生理学、保护生物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大学生及其他感兴趣人士。
魏玉保,博士生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
报告指出,耐克、阿迪达斯等多家国际国内知名服装品牌在中国的两家供应商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有能够干扰内分泌并影响生殖系统的环境激素类物质,废水中的主要有毒有害物质为壬基酚(NP)、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这些物质干扰生物的内分泌,对生殖系统具有毒性,并对免疫系统和肝脏有影响。研究表明,这些物质即使含量很少,也极具危害性。一件衣服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完成,要经过多次工业处理。而每一次处理,像染色、清洗、印花和织物整理等,几乎都有环境激素的影子。一件短袖衫,在它的纺纱过程中,就要用到清洁剂,里面含有NP;在漂白时还要使用含氟的漂白剂,代表性物质为PFOS,它自1951年发明后就被广泛用于化工、纺织、涂料、皮革、合成洗涤剂等的生产,半衰期为41年,进入环境后无法自动分解,最终进入生物链中累积;在烫胶图案时,要使用邻苯二甲酸酯,这是对动物的生殖系统造成危害的一类环境污染物,直接让数量减少,出现雌化现象……
人,需要衣服,需要美丽,需要时尚,想逃离环境激素的包围,几乎不可能。因此,在享受生活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时,也要注意一下,这时尚的背后潜在的危害。
关于衣服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激素,有很多都是被允许的。欧盟在国际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中规定“环境激素”的限量均为每千克不得超50毫克。
其实,不只是衣服,在染料、香料、涂料、农药、合成洗涤剂、塑料及助剂、激素药物、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生产过程中,都被广泛应用。
这类物质叫做“环境激素”。除了上述几种,另外还有将近三百种,其中就包括臭名昭著的二恶英。
啥是环境激素?
世界卫生组织给环境激素所下的定义:“使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并因此而对个体及其子孙或者集团(部分是亚集团)产生有害影响的外因性化学物质或者混合物”。环境激素通过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进入人体或野生动物体内,干扰其内分泌系统和生殖功能系统,影响后代的生存和繁衍。
最常见的环境激素包括有机锡、二乙基人造雌性激素、双酚A、多溴联苯醚(PBDEs)、六溴环十二烷(HBCD)、二恶英、双酚A与其衍生物、多氯联苯(PCB)、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壬基酚(NP)等,另外有研究指出环境污染物中的镉、铅和汞等重金属产物亦为可疑的内分泌干扰物。另外,很多杀虫剂、除草剂、农药、天然或合成的激素药物以及植物性激素,例如大豆中含有的异黄酮,都含有环境激素。
它们混在食物、水或者空气中,然后通过人的七窍,在人们无意间就闯了进来,冒充人体内的激素,并与激素的受体相结合,直接影响人体的激素含量,使身体发生相应的反应。或者直接刺激乃至抑制内分泌系统,导致该系统发生紊乱,进而阻碍生殖、发育等机能,严重者会导致癌变。科学家把这种能起到类似于激素作用的化学物质统称“环境激素”,又称“类激素”,也叫“第三类损害物”。
很多环境激素都相当难分解,一旦进入人体,就会进行累积。
以全氟辛烷磺酸为例。试验显示,把该物质放在浓硫酸中煮60分钟,它几乎毫发无损。试验人员调试出不同的温度和酸碱度,水解全氟辛烷磺酸,都看不到有效的分解。能让它分解的,目前发现的唯一办法是高温焚烧。
环境激素从哪里来?
多数是由人在生产活动中有意或无意间制造的,也包括一些在实验室中刻意制造的东西。 像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和生长素、大豆异黄酮或黄酮类化合物、农药、人造树脂、合成树脂、界面活性剂、塑料原料都是。
为了生产需要,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饲养者为了能让这些牲畜多长肉、多产奶、多产蛋,人为地为一些牲畜注射了大量雌激素;鱼虾的养殖者为了让鱼虾快速增长,给鱼虾投喂含大量催生激素饲料;菜农、瓜农、果农同样为了产量或者品相,及早抢市场,则使用膨大剂、催生剂等……这些激素直接影响牲畜的内分泌或者植物的内部,使人达到预期目的,而激素则会随着相应的制品进入市场,最终进入人体。
环境激素危害有多大?
环境激素进入人体,会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造成激素分泌过多或不足,或者是人体激素调节功能失常,表现在发育障碍、生殖异常、器官病变、畸胎率增加、母乳减少、男性数下降、精神、情绪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是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的罪魁祸首。更为可怕的是环境激素以分子信息间接启动基因,能够改变细胞成长与分裂的程序,从而使人体发生本质变化,诱发肿瘤。
人们早在1950年就发现“滴滴涕”可以使公鸡“化学去势”;1960年合成雌激素乙烯雌酚在用量过多情况下,使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发病率显著增加。
联合国一份报告指出,丹麦男子正常的数量减少被发现与血液中高浓度“环境激素”有一定关系。
美国学者分析1973-1991年间的肿瘤发病率,发现激素依赖性器官肿瘤发病增加明显,其中乳腺癌增长24%、卵巢癌增长47%、癌增长41%、前列腺癌增长126%。在众多的可能病因中,环境激素难辞其咎。环境激素最严重的危害是影响人的生殖功能,可造成数量减少以及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子宫癌、乳腺癌等患病几率增加。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可能与男性肥胖以及糖尿病有关。国内外已有诸多动物实验显示,暴露于一定剂量的邻苯二甲酸酯的环境下可导致动物病变和数量下降。
如何远离环境激素?
想彻底离开环境激素,几乎做不到。不过,可以通过注意生活细节,减少环境激素对人的影响。尽力做到“三少两多一远离”:
“三少”――少用洗涤剂,少用杀虫剂,少用农药
不用解释,洗涤剂、杀虫剂、农药都是环境激素,能不用就不用。必须用的话,在合理范围内,尽量少用。如果有可以替代的,尽量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用替代的。比如,洗涤剂可以选用肥皂――肥皂是天然原料加碱制成的,很容易分解,而不产生有害残留物,环保而且经济安全。杀虫能采用天然的办法,就用天然最原始的,往往最有效。一般的杀虫剂毒性都很大,接触了很容易损坏人的神经系统,诱发多种疾病。农药尽量不用长效高残留的。农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会引发慢性中毒,甚至有的还有遗传毒性。
“两多”――多吃谷物和绿叶菜,多喝茶
半透膜: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玻璃纸等)。它往往只能让小分子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其依据是分子或离子的大小,不具有选择性。
选择透过性膜:指水分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生物膜。如细胞膜、细胞器膜等。
2.丙酮、丙酮酸和丙氨酸
丙酮是一种有机溶剂,丙酮酸是生物氧化的中间产物,而丙氨酸是一种氨基酸,它们的结构式如下表:
■
3.原生质和原生质层
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原生质层是针对成熟的植物细胞来说的,指的是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中心体和中心粒
中心体是位于动物或低等植物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每个中心体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5.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
细胞质中除去细胞器余下的部分就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嵴间充斥的物质即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内基粒间充斥的物质即叶绿体基质。三者的成分和功能各不相同。
6.染色质和染色体
两者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分裂间期为染色质,呈细长的丝状,并且交织成网状;分裂期为染色体,呈圆柱状或杆状。
7.赤道板和细胞板
赤道板指有丝分裂中期,在细胞中央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的一个平面,类似于地球赤道面的位置。细胞板指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8.症与综合征
症是指症状,如苯丙酮尿症;综合征是指多种症状的体征,如21三体综合征。
9.三体和三倍体
三体:对于二倍体生物来说,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出一条的现象就叫三体。
三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就叫三倍体。
10.单体和单倍体
单体:对于二倍体生物来说,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缺少一条的现象就叫单体。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11.染色体组和基因组
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如男性的一个染色体组是22■X或22■Y。
基因组:指某种生物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如人类的基因组为22条常染色体上的DNA分子■X染色体上的DNA分子■Y染色体上的DNA分子。
12.色盲和夜盲
色盲是遗传病,如人类红绿色盲;暂时性夜盲是营养缺乏症,为机体缺乏维生素A所致,但也有先天性夜盲是遗传性眼病。
13.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和遗传病
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先天性疾病一般是指婴儿出生时就已经表现出来的疾病。如果某种先天性疾病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就属于遗传病,但有的先天性疾病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因某些环境因素造成的就不是遗传病。遗传病大多数都是先天性疾病,但有的遗传病在婴儿出生时也并不表现出来,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秃头等。
家族性疾病和遗传病:家族性疾病是指一个家族中多个成员都表现出来的同一种病。如果某种家族性疾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所致就属于遗传病,若是家族中环境因素相同造成的就不是遗传病。显性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家族性倾向,但隐性遗传病则难以表现出家族性倾向。
总之,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中的许多疾病都与遗传病有一定关系,但是,这些疾病不都等于遗传病,笼统地将这两类疾病归于遗传病范畴是错误的。
植物雌激素,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起到类似人体雌性激素弱作用的类似化合物。它能够在人体内和雌激素的受体以不紧密的方式结合,从而起到一定的雌激素的作用。在结构上,植物雌激素的结构和人类雌激素的结构是很相似的。但是从来源上而言,植物雌激素来源于植物,简单易得,能够针对一些雌激素类缺乏的病症进行广泛性的治疗[1]。虽然被人们称为植物性雌激素,其实它们本身不是激素。含植物雌激素的植物主要有:大豆(大豆异黄酮),葛根,阿麻籽等。黄褐斑也称肝斑,为面部的黄褐素沉着。多对称蝶形分布于颊部。多见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2]。病因尚不清楚,多见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3]。本文采取植物激素作为实验性药物,针对本院从2007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30例黄褐斑患者作为分析的对象,以探讨植物雌激素在临床上治疗黄褐斑的效果。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本院从2007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2000例黄褐斑患者作为分析的对象。其中男性有472例,女性有1528例。患者的年龄为19~46岁,平均年龄(32±7.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组学关于黄褐斑的临床辨证标准。所有的患者在采取治疗之前均无采取其它药物治疗,并且排除各种慢性皮肤病和肝肾疾病。另外选取无黄褐斑的健康妇女300名作为实验的对照,健康妇女的皮肤健康白皙,无可见色斑。
1.2 方法 在治疗之前,针对患者的黄褐斑情况采取特定的数码设备进行拍照,在设置的固定官员和各种拍摄系数下进行统一的拍摄,进行患者面部真彩色的图像手机。患者在拍照之前需要对拍照部位进行清洁和处理,以确保不会受到化妆品、遮盖剂或者其它条件的影响。选取健康皮肤的患者在同样的环境下进行拍照,对位对照。针对患者在凌晨未进食之前抽取5ml血液作为检测用,以测定患者的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采取植物激素作为药物使用之后,一1w之后,再次测定患者激素水平。并和治疗前进行比较。
1.3 判断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皮肤的色斑面积和平均灰度。根据标准,灰度可以分为0~255级,数值越大表示色斑颜色越浅。治疗的有效性指数=(治疗前的灰度值/治疗之后的灰度值)/治疗前的灰度值×100%。患者痊愈:灰度值≥90%,显效60%~89%,有效20%~59%,无效:低于20%[4]。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9.0软件数据包对于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计量性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计量性资料采取χ2检验。当P
2 结果
患者在治疗前后和对照组之间的血清中的激素水平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
从治疗之后患者和治疗之前的灰度值来进行判断,比较在治疗前后的效果。采取雌激素进行治疗之后,其治疗效果较为明显,痊愈310人,显效264人,有效1009人,无效417人。明显要好于治疗之前的情况(见表2)。
3 讨论
黄褐斑也称肝斑,为面部的黄褐素沉着。多对称蝶形分布于颊部。多见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病因尚不清楚,多见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也见于一些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结核、癌症、慢性乙醇中毒、肝病等患者。日光可促使发病。男性患者约占10%,有研究认为男性发病与遗传有关。临床诊断上,多见损害为黄褐或深褐色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也可累及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边缘一般较明显。无主观症状和全身不适。色斑深浅与季节,日晒,内分泌因素有关。精神紧张,熬夜,劳累可加重皮损[5]。
植物雌激素的分子结构与哺乳动物雌激素结构相似,是一类具有类似动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植物成分,尤其是针对一些例如骨质疏松、心血管病、绝经期综合征、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激素相关病症有着较好的预防疗效。虽然被我们称之为植物雌激素,但是其本质上并不是激素的一种,只不过是在化学结构上和人体的雌激素比较类似,能够在人体内起到暂时替代,干扰女性生理内分泌的调节过程,其本质是一种植物异黄酮。主要来源于豆科类的食物中提取而来,本次实验的结果显示患者在治疗前后和对照组之间的血清中的激素水平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
总而言之,在临床上,采取植物雌激素治疗黄褐斑,确实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存在未知的副作用和影响,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
参考文献:
[1]邹宏超,付香莲.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0(04).
[2]尕丽娜,罗小军,张峻.黄褐斑从“调理气血”论治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8).
早上6:00:把打盹儿的甲状腺激素叫醒
此刻,你人虽然醒了,但新陈代谢的“指挥官”甲状腺仍在“打盹儿”。身体的能量消耗很低,甲状腺不会产生足够的激素来分解营养、燃烧脂肪。
你可以这样做
晨起跑跑步:甲状腺激素大多在情绪紧张、运动后以及寒冷时分泌,健身或减肥的人可以晨起锻炼,刺激甲状腺分泌,进而促进脂肪代谢。有研究证明,运动产生的激素会在血液中保持数小时,让你的新陈代谢得到显著改善。
就地来场“翻云覆雨”:一场的运动量相当于你跑了1000米,顺便还可以减少腰臀部300卡路里的热量。据报道,早上的人,整天都会感觉积极乐观,女性的身体还会分泌额外的雌激素,让皮肤更光滑,头发更柔顺。
早上7:00:吃早餐,才能激发瘦素
人在睡眠时为了保存能量,体内促进消化的瘦素和胰岛素水平会处于下降的状态,这让有些人早晨起来会有点儿低血糖。所以早餐一定要吃,只有进食早餐,才能刺激身体瘦素的分泌,促使身体开始消耗能量、燃烧脂肪。
你可以这样做
早餐是最讲究营养搭配的,既要主副相辅(有主食和副食),又要荤素兼顾,而且最好不少于以下食物中的3类:谷类食物——面包、米饭(粥)或馒头;动物类食物——鸡蛋或肉类;牛奶或豆浆等大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
上午10:00:应激系统启动,压力荷尔蒙上阵
如山的文件堆积,雪片般的邮件飞来,你一天的工作终于正式开始了——这个时候,在巨大的压力下,你身体的应激反应开始启动,而你的压力荷尔蒙,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就会被释放进入循环系统,血液从腹部被运送至大脑和四肢,用于快速思考和提供应激能量。
压力荷尔蒙可以帮助我们抵抗外界压力,但是当它产生过多时,就会破坏人体的生态平衡。
你可以这样做
吃巧克力:每天吃一大块黑巧克力,有助于减少体内压力荷尔蒙的分泌。
喝红茶:红茶里的多酚和黄酮类物质具有镇定功效,能使皮质醇水平下降47%。
嚼口香糖:可以使皮质醇的含量下降12%,而且也能使头脑更加清醒。
中午12:00:细嚼慢咽,让激素分泌更平衡
大多数白领表示他们经过一上午的紧张工作,会出现心痛、腹痛、胀气、打嗝等症状。因为大脑一旦感受到了压力,身体就会自动激发各种应激反应,包括停止消化。
你可以这样做
尽管吃饭时保持安静显得更优雅,但有研究表明,边吃边说不但可以减慢吃饭速度,还能促进感情、解除烦恼,使肠胃正常消化食物。愉快的心情,不仅能增进食欲,还可以兴奋中枢神经,从而促进消化液大量分泌,使肠胃处于最佳消化状态。
晚上8:00:花点儿心思,调动爱情荷尔蒙
这个时段夜幕刚降临,压力也全部卸下,正是调情的好时候。
你可以这样做
点上香薰或放部爱情片,会增加女性体内黄体酮的分泌,也能增进夫妻双方的亲密感,《诺丁山》《爱情灵药》《不求回报》《西雅图夜未眠》都是不错的选择。
贴士:激素决定我爱你
高中生物备考知识归纳精选参考一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知识点总结: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47.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9.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高中生物备考知识归纳精选参考二
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那么,人究竟为什么能记忆?记忆的本质是什么呢?尽管人们对这些问题做过长期的探索,但它仍然像一把没有暴露密码的密码锁,至今还没有被打开。
早先,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曾对记忆进行过探索。他认为,记忆就像火烤蜡纸一样,蜡纸上出现的许多景象就是记忆的信号。显然,这只是一种虚无的想象猜测,没有事实根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人们对大脑的记忆认识已深入得多。
一种理论认为,记忆贮存在蛋白质分子(或者多肽――蛋白质片段)里。这个理论是瑞典神经化学专家海登于1958年首先提出的,后来有若干实验给出了证明。例如,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乔治・昂加尔对两种大白鼠脑细胞的化学物质做了分析比较,发现受过记忆训练的大白鼠脑细胞中的蛋白质、多肽含量,比未受过训练的大白鼠要高。为此,他进一步指出,记忆就是脑细胞中多肽分子迅速形成的结果:多肽分子每一种排列组合顺序,就代表着一种记忆。但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公认,原因是有的科学家重新做昂加尔实验,发现有2/3的大白鼠效果不明显,因此对海登的“蛋白质分子记忆”学说产生了怀疑。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记忆与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乙酰胆碱有密切关系。如果让产妇服用一种名为东茛菪碱的药,它能使人体的乙酸胆碱分解,结果产妇就失去了对手术的记忆。美国医生也曾做过临床试验,让记忆力衰退的老年人服用一定的乙酰胆碱药物,结果老人记忆力有所好转,这证明乙酰胆碱与记忆确实有一定的关系。但究竟为什么它能促进记忆,它是否就是贮存记忆信息的物质,目前还不清楚。
师:我们观看一段视频《水分子消化道奇遇记》,回顾下消化系统的知识。
(视频画面展示蓝色卡通形象的水分子随着食物团块及食糜沿着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的旅行,画外音介绍遇唾液、胃液、胰液、肠液等消化液的过程。)
学生认真观看并与同桌讨论。
师:请同学们解决问题1:请你小结消化系统的组成。
学生甲:我给大家展示下我们第一组课后准备的资料,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大家看小黑板(同组学生乙和丙带小黑板上展台与学生甲共同展示)。
学生丁:食物并没有经过胰腺,为什么胰腺也属于消化腺呢?
学生甲:胰腺是位于消化道外的腺体。当食物到达胃部时,胃液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酸性食糜。胃通过蠕动将食物送往小c,与此同时位于胃后方的胰腺立即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胰液中含消化酶,有利于食糜在小肠中进一步消化。
学生戊: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后,为什么会引起胰液分泌呢?胰腺是如何知道食物到达小肠的消息呢?
师:小肠和胰腺之间既有神经联系又有血管相连。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绘出“小肠与胰腺的位置图”,并做出合理的假设。
学生绘图构建模型,分组讨论。
第二组学生:实物投影绘出的“小肠与胰腺的位置图(图1)”,提出两种假设。假设一:刺激通过神经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假设二:刺激通过血液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师:刺激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不同组给出了互补信息,汇总如下:
学生:应该是酸性物质。因为食糜是酸性的。这种酸性物质可能是盐酸。
师:如何证明盐酸是刺激物?
学生己:将稀盐酸直接注入小肠中,如果胰腺分泌了胰液,就证明稀盐酸是刺激物。
师:好,这就是科学家的思维,沃泰默与你有同样的想法,盐酸作为刺激物,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机理可能有哪些情况,请小组内讨论,给出假设。
学生的讨论进入较激烈状态。
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不同组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假设一:盐酸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假设二:盐酸不被吸收,直接刺激小肠部位相关的神经引起兴奋,通过神经作用于胰腺,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假设三:盐酸不被吸收,而是刺激小肠分泌某种物质,该物质进入血液后作用于胰腺,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师:大家的分析好像都有道理,是否是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后引起小肠黏膜的神经兴奋。小肠黏膜分泌了某种物质,该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到胰腺,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这样解释是否科学,需要实验探究。
师:如何设计实验探究上述三种假设是否成立呢?
第三组学生: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可以探究假设一是否成立。
师:同学们的思路和科学家一样,科学家也是这样做的,结果胰腺不分泌胰液。所以假设一不成立。大家继续思考如何探究假设二和假设三。
第四组学生:切断神经联系,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如果胰腺不分泌胰液,则假设二成立;如果胰腺仍然分泌胰液,则假设三成立。
师:等一等,大家思考,有没有可能假设二途径存在,假设三途径也存在?
学生进入较激烈状态的讨论。
第四组学生更正:切断神经联系,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如果胰腺不分泌胰液,则假设二成立,假设三不成立;如果胰腺仍然分泌胰液,则证明假设三成立,但不能否定假设二。
师:同学们的实验设计和法国学者沃泰默的一致。多媒体屏幕展示沃泰默的三组实验:(1) 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2) 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3) 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切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师生总结:1和2组实验对照,证明稀盐酸不是直接引起胰液分泌的因素,胰液分泌显然与小肠有关。1和3组实验对照,可以暂时排除神经的作用,说明与小肠黏膜分泌的化学物质的调节有关。
师:当时学术界认为胰液分泌是一个神经调节的过程,沃泰默囿于当时学术界的观点,他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所以是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同学们想一想,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排除“神经难以剔除干净”的思维干扰,让沃泰默改变他的观点,支持我们的观点呢?
学生庚:可以让小肠离体,将小肠剪下。
师:这位同学的思路很好。下一步怎么办呢?我们在必修一中证明胃的化学性消化,把胃中提取液直接作用于肉块,看肉块是否有变化来证实。
学生辛:(恍然大悟,快速作答)可以制备提取液。
师:同学们太棒了!总是能和科学家的脚步一致!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里斯就是这样做的。他们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然后将提取液注入狗的血液中,结果胰腺分泌胰液,从而直接证明了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调节。
师:科学家关于胰液分泌的探索并没有停止。实际上胰液的分泌受神经和激素双重控制。
这样科学家发现了胰液分泌的化学调节过程,即:酸性食糜刺激了小肠黏膜,引起小肠黏膜分泌某物质(促胰液素),该物质进入血液,到达胰腺并引起胰腺相关细胞分泌胰液,释放到小肠中帮助消化。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如何给科学家斯他林和贝里斯的实验设计一组对照实验?
第五组学生:稀盐酸+煮熟的小肠刮下黏膜+砂子制备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看是否能促进分泌胰液。
师:好,同学们预测一下,该组实验的结果,狗会不会分泌胰液。
学生:狗不会分泌胰液。
师:该组实验与斯他林和贝里斯的实验对照,说明了什么结论?
学生壬:的确是小肠黏膜分泌的化学物质能促进胰液的分泌,不是稀盐酸本身刺激胰腺分泌胰液的。
师:好,总结得非常好。斯他林和贝里斯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敢于质疑权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创新,又有严谨的实验设计,希望同学们也学到他们身上的探索精神。
大家看大屏幕,总结以下问题:
(1) 促胰液素是哪里产生的?(是否有专门的分泌器官?)
(2) 促胰液素是如何到达胰腺的?(激素的运输途径是什么?)
(3) 促胰液素只能运输到胰腺吗?(激素的运输是否具有定向性?)
(4) 促胰液素能作用于所有的细胞或器官吗?(激素是否能作用于全身?)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同时板书小结内容):
(1) 动物和人体激素具有专门的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
(2) 促胰液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胰腺,动物和人体激素通过血液运输。
一、神经调节
1.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弧
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的
影响兴奋传导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入
神经感觉神经元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神经
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
神经运动神经元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出至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应答只有感觉无效应联系反射弧的各部分是由反射活动连接起来的,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进行,因此,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2.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特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传导方向:由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①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②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过程:兴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②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③能量变化:电能化学能电能。
④方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突触前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多数情况)。
特别提醒:①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含量较多,主要与其代谢及分泌功能有关。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利用膜的结构特性――生物膜的流动性,此过程消耗能量。③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④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⑤―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完成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及要点分析
1.血糖平衡的调节
(1)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它的作用结果是增加血糖的消耗,减少血糖的来源。
(2)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主要)、肾上腺素等,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通过体液调节发挥作用,神经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体温恒定的调节
(1)人体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机体体温的平衡。只要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就一定有“机体产热量=机体散热量”。
(2)体温调节的有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但主要是甲状腺激素。
(3)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3.水盐平衡的调节
(1)都是在神经和激素调节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实现的(最终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由重吸收作用实现)。
(2)水平衡调节既有行为调节(饮水),又有生理调节;无机盐平衡调节主要是生理调节。
(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抗利尿激素合成部位是下丘脑,贮存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
(5)调节中枢:高级中枢和渴觉中枢是大脑皮层,低级中枢是下丘脑。
4.下丘脑的功能
作用举例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内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等感觉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传导传导细胞外液渗透感受器发出的兴奋,到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产生渴觉【能力提升】
一、方法技巧
1.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C)的是传入神经(B)。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粗大)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与后角(狭小)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
(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与“―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效应器无反应,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效应器有反应,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B),反之则为传出神经(E)。
2.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膜电位测量时。
①静息电位:如图甲所示,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外侧相连,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②动作电位:如图乙所示,灵敏电流计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在神经纤维一侧给予适当刺激,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注意特殊情况,刺激图丙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跨突触时(见图丁)。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B,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二、图表信息解读
1.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1)图示:如下图所示。
(2)解读。a点,d点(e点):(膜极化状态)静息电位,外正内负。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K+通道开放)K+外流使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Na+内流。
acd是一次动作电位,ac(膜去极化状态)是Na+大量内流形成的,cd(膜复极化状态)主要是K+外流造成的,激活Na+―K+泵,细胞排(3个)钠吸(2个)钾,再恢复到膜极化状态。
2.激素分泌的调节图解
解读上图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促进激素分泌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下丘脑、垂体间接地控制某些腺体的活动,如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分泌。二是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效应器的一部分,神经冲动可直接作用于内分泌腺,以控制其分泌,如胰岛素的分泌。
(2)激素分泌的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从而使血液中激素含量相对稳定。运用此反馈调节机制可解释缺碘患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形成机理。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反馈调节减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促进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导致甲状腺肿大。
(3)激素分泌的调节受神经和体液因素共同调节,有神经系统的参与。
特别提醒:在解释某些激素分泌的调节时,不要一律照搬课本中的模式,如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血液中是没有“促胰岛素”及“促胰岛素释放激素”的。
三、实验技能
1.兴奋传导特点的设计验证
(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研究激素生理功能的几种常用方法
处理方法异常反应结论(功能)用甲状腺制剂饲喂蝌蚪①短时间内变成小型青蛙摘除蝌蚪的甲状腺②发育停止
③身体臃肿摘除小狗的甲状腺④发育停止
⑤呆笨、萎靡不振①②④说明分泌物能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③说明分泌物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⑤说明分泌物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割除
移植卵巢雄性第二性征逐渐消退
逐渐出现雌性第二性征性激素能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切除幼年动物垂体
注射一定量的生长激素生长停滞
逐渐恢复生长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动物的生长注意事项:
(1)动物分组的基本要求:选择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状况相似的进行平均分组,且每组数量不能只有一只,饲养时其他条件要一致,目的是控制无关变量。
(2)注意描述指标的确定,如甲状腺激素生理功能可用耗氧量、死亡时间、代谢或活动状况等。
(3)在对照实验中不能用蒸馏水代替生理盐水。
(4)实验时一定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设计原则。
【典例精析】
例1.γ-氨基丁酸(GABA,结构简式H2N-CH2-CH2-CH2-COOH)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对脑部具有安定作用。图甲为γ-氨基丁酸抑制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机理(X、Y为影响膜电位变化的两种重要物质),图乙为一次膜电位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物质X指的是γ-氨基丁酸,它不是合成人体蛋白质的原料
B.图甲中的物质Y指的是阴离子,它的流入会抑制动作电位的形成
C.某病人体内缺乏GABA酶,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
D.A~B段主要发生K+外流,B~D段主要发生Na+内流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兴奋的相关知识。由GABA的结构简式可知,氨基和羧基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因此GABA不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由图示可以看出,X是从突触小泡中释放出来的,其应该是神经递质――GABA,由于它具有抑制兴奋的作用,因此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阴离子内流,阻止电位逆转,使动作电位不能形成。某病人体内缺乏GABA酶,当GABA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不能及时被灭活,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持续受到抑制。静息电位的维持(A~B、F~G)主要靠K+外流实现;BDF是一次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B~D)主要靠Na+内流来实现;但恢复静息电位(D~F)主要是通过Na+―K+泵,细胞排(3个)钠吸(2个)钾来实现。
答案:C
例2.如图甲是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乙是突触放大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C引起肌肉收缩,为非条件反射
B.抑制细胞呼吸,则兴奋在甲中的传导受影响
C.③的内容物释放进入E中引起E兴奋或抑制
D.兴奋在F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解析: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和兴奋的传导(递)。刺激C引起肌肉收缩并没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兴奋的传导。③中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进入突触后神经元。F为突触小体,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在突触(F和E)中才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B
例3.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②③分别代表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寒冷刺激后,图中③的含量增加先于①和②
C.当人饮水过多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释放④来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
D.从图中可看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之间的关系。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寒冷刺激后,图中①含量的增加明显先于②和③,因为下丘脑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而神经调节快于激素调节。当人饮水过少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可通过垂体释放④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达到调节水分平衡的目的。
答案:D
例4.下图表示某高等动物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甲~丙表示器官,a~e表示激素或大分子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就会出现ab激素①分泌的现象,这体现了激素分泌的特点。激素①主要通过影响核内过程来调节生命活动。
(2)若结构乙表示胰岛A细胞,结构甲可直接调节乙影响激素②的合成与分泌;该过程直接作用于乙的化学物质是,激素②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其引起的主要代谢变化是,血糖升高。
(3)cd所需的原料是。动物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原因是。
(4)当较长时间饮水不足时,机体内的增高,刺激甲中的感受器,由甲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以保持体内的水分。
解析:本题考查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作用机制。根据图中甲、垂体、乙的关系可推知,甲为下丘脑,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分泌的激素a是促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物质b是促激素,物质d是mRNA。激素①与受体结合后从核孔进入细胞核,作用于DNA,从而转录出mRNA并合成相应的多肽,激素①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调节生命活动。若结构乙表示胰岛A细胞,激素②就是胰高血糖素,因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血糖通过下丘脑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体现在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可直接影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能加快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
答案:(1)分级调节基因的表达(2)神经递质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3)四种核糖核苷酸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4)细胞外液渗透压抗利尿激素
【达标训练】
1.某一外伤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能写字,也能看书看报,其受损的中枢()
A.运动语言中枢B.书写语言中枢
C.视觉语言中枢D.感觉语言中枢
2.人体内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①呆小症②糖尿病③白化病④血友病⑤巨人症⑥侏儒症
A.①②④⑤B.②③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⑥
3.如图是人体内部分激素的产生部位和生理作用,下列连线和叙述内容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4.如图表示一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相互转变过程中的离子运输途径。该细胞受到刺激时,通过④途径运输离子,形成动作电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②③途径属于主动运输
B.④途径的发生只能由电信号引起
C.正常情况下,“”表示的离子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
D.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表现为内正
5.下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6.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上不能由①②传递
B.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偏转两次
C.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D.往突触间隙注入递质水解酶抑制剂,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
7.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8.下列与下丘脑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B.下丘脑是体温感觉的高级中枢,不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
C.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
D.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9.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如右图)。分别电刺激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下列处理、结果及结论正确的是()
①在背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发生蛙后肢运动反应,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
②在背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背根外周段,发生蛙后肢运动反应,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
③在腹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腹根向中段,发生蛙后肢运动反应,说明腹根具有传出功能
④在腹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腹根外周段,发生蛙后肢运动反应,说明腹根具有传出功能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10.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某一外界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因此其含量能较长时间在血液中保持相对稳定
B.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
C.下丘脑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机理相同
D.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11.下图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字母代表激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B、C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B.在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B的含量会增加
C.D代表的激素能降低血糖浓度
D.C激素分泌增加时,B激素分泌增加,A激素分泌减少
12.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传输信息的几种方式,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神经递质释放和性激素传输信息的方式依次是()
A.1、2、3
B.4、2、3
C.4、1、3
D.4、2、1
13.图一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A、B分别表示神经元的结构;图二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②③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图二(1)图一结构中涉及个神经元,含有个突触。
(2)图二中表示感受器的是(填编号),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
(3)从图一可知,神经细胞因具较多的,使其细胞相对表面积大,从而使其与信息传导功能相适应。
(4)研究表明,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的厚度大,结构⑤(填结构名称)的数量将(填“增加”或“减少”)。说明非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能明显影响结构⑤的数量,从而有利于智力开发。
(5)“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③的细胞体,而②及脊髓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对刺激(填“有”或“无”)感觉。
(6)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阻断了(填图中的序号)的兴奋传导。
14.下图是下丘脑参与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模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⑥⑦表示相关激素,A、B、C表示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缺水时,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释放量增多的激素是(标号及名称),其作用是促进A、B,另一方面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降低。
(2)正常机体血液中②的含量变化对(填图中标号)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种调控机制为调节。
(3)某同学未吃早饭,上午第四节课感到头晕,此时刺激胰岛某种细胞,细胞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的靶器官主要是。(4)大脑皮层感知紧急信号后,通过C途径以方式快速传递到肾上腺,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肾上腺的合成和分泌活动还受激素⑥的调节,这说明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受的调节。
参考答案
1.A2.D3.B4.A5.C6.D7.A8.B9.A10.C11.B12.D
13.(1)32
(2)①由正电位负电位
(3)树突
(4)突触增加
(5)运动障碍有
(6)②(同时或单独填①也可以)
14.(1)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④抗利尿激素重吸收水细胞外液渗透压
(2)①③(负)反馈
(3)血糖浓度降低肝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