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09:15: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影视文学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具有表演性。剧本被用来进行舞台表演或者影视拍摄,所以必须具有表演性,适合进行影视或者是舞台的表演,特别是在戏剧文学作品中,因为舞台的诸多限制,对剧本的要求会很高,要集中刻画重要人物,使其鲜明的表现在舞台之上。而且剧本不宜过长,要主线突出,以激烈的冲突来突显人物的个性和思想。剧本要把很长一段时间的在不同场景发生的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情节线索,并且把矛盾从提出到发展以及解决的过程完成,而且还不能频繁的进行场景的变换。(2)具有冲突性。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体裁是不同的,其表现手法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都必须具备戏剧的冲突性。这也是戏剧和影视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3)台词具有个性和动作性。剧本的台词是剧情人物的独白、对话以及唱词等等,这事对于人物塑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利用剧中人物的动作或者是对话等等,可以充分的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塑造,还可以展示矛盾和冲突,促使剧情的变化。
二、影视戏剧文学欣赏应注意的要点
(1)了解剧情,熟悉剧本。在剧本的阅读过程中,当你被作品中的清洁所吸引,融入到作品中所描绘的天地中,让自己的心情可以根据清洁的变化而起伏,这时,才会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力,可以得到很多益处。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了解剧情,熟悉剧本,清楚作品的作者和时代的背景,这样才能明确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戏剧的情节发展,都会在剧本的结构中表现出来。所以,要想了解剧情,熟悉剧本,就要分析剧本的结构,在分场分幕的时候,大多都是对故事的发展地点,时间的变化来分的,一般故事的情节发展到了一个不同的阶段时是为一幕。而场的单位较小,可以按照时间或者地点来变化,也可以按照人物的出现次序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故事的情节都是跟着戏剧的冲突发展过程展开的。(2)抓住情节的发展线索,把握基本矛盾冲突。一般剧情的开端和发展以及还有结局都是紧密围绕着矛盾和冲突来展开的。比如《雷雨》,其情节就是周朴园的后妻对其的反抗,最终导致了周家的衰败;还有就是鲁大海、鲁侍萍和矿工们对周家的反抗。另外还有一些人物之间的纠葛,这些线索相互交织,造成了周朴园的家庭衰败命运。而这种衰败的命运就是剧本中矛盾发展的结局。对情节发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剧本中的矛盾和冲突,认识到作品所想要表现出来的深层思想和意义。(3)研究剧本的语言,了解任务的性格和思想。优秀的影视戏剧文学,都有很突出的人物塑造,在剧本里的人物的性格思想等等,很多都是通过其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欣赏影视戏剧文学要能找到人物的关键语言,来了解人物的特征,因为这些语言往往可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要想找到矛盾和冲突时,人物的关键语言,就要在欣赏剧本的时候,找到剧本中的潜台词,也就是人物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但是可以根据其他台词和一些场景或者情景间接让观众了解的那些语言。这种手法可以深入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些人物的精神和内心的活动。所以,在欣赏剧本的时候要主要分析潜台词。(4)了解蒙太奇表现手法的运用。蒙太奇作为影视艺术的特殊语言,和影视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主要手段,这种手法是影视艺术存在的基础。其实蒙太奇也就是将很多个小的镜头组成一个片段,然后在把其所组成的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大的段落部分,最后再将这些段落部分组合,形成一部影视作品。没有什么神秘可言,顺应生活以及人们视觉上的逻辑,还符合人们感性和理性上的逻辑,让影视作品看起来充满节奏感,让观众感到合理,就是蒙太奇手法。欣赏影视文学剧本的时候也要了解蒙太奇的运用和特点,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剧中所创造的艺术内容。
三、总结
总而言之,影视戏剧文学的特点是非常显著的,而要欣赏影视戏剧文学作品却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我们了解剧情和剧本,抓住故事发展的线索,找到基本矛盾冲突,并且还要分析其中的语言对话,以及影视戏剧的表现方式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欣赏到影视戏剧文学作品的内涵。
参 考 文 献
[1]秦俊香.对21世纪重拍四大古典名著改编剧的思考[J].当代电影.2010(1)
[2]高淮生.关于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人文精神建构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8(14)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某种客观事物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时,这种伴随有应激状态的需要就激励人去行动而成为有效冬季了。但长期以来,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般比较注重研究教材有关的写作知识和技巧,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知识结合教材,或单凭自己的见解来命题,很少认真想一想学生是否具备了写作的素材,是否有话写,结果学生苦思冥想,其凑八凑写出来的文章,无血无肉,更谈不上真情实感,往往内容枯燥,无病,令人难以读完,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学生视作文为畏途,产生了有怕而厌的写作心理。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曾言:“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立刻意识得到作文的启示。若没有什么想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喜欢,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以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而无益的事。叶老的话除了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要求的道理。所以我们教师在命题时 ,首先要了解学生生活、兴趣、心态,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我们在对学生有了这样的了解和积累后,再命题,针对性强,学生觉得有话可写,不会一提到作文,就愁眉苦脸,为了向老师交差,随便拼凑几句抵数。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当老师的命题切合学生的生活,恰到好处,再加上适当的引导,创设良好的作文情景,久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鱼刺在喉,不吐不快。如根据学生们喜欢养小动物的特点,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第一册《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后,以《我最喜爱的动物》为题,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采撷富有情趣的生活片段进行写作,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有些同学亲自杨过观察过小动物,并且和它们建立了感情。它们不技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这些小动物的眼睛、耳朵、尾巴、皮毛等。而且极其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有过丢失小动物,寻找小动物等牵肠挂肚的经历,甚至动物的病医治无效,历经小动物死亡的哀伤,写起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字里行间充满着童真以及流露孩子们特有的善良、同情的思想。再如针对初三毕业班学生临近分手之日迫近,对师生、对同学之间的纪念相处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就结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毕业赠言》,出了诸如《美好的回忆》、《毕业前夕送同学》、《致同学》这样的题目让学生作文,学生们有的赞美了同窗共度建立的深厚友情,有的表达了与受言人相互激励努力上进的决心,还有的通过回忆抒发了对共同经历的美好岁月的留恋之情,还有的表达了对对方的希望和祝愿,如此看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命题,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改变了学生过去写作咬烂笔头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谈到应用问题,最大一个特点莫过于“应用”了.应用问题大多来源于生活,或是贴合实际生活当中的情景来设计问题,因此,联系实际几乎成了应用问题的一个标签.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学生们大多比较喜欢解答应用问题.在这种联系实际的状态下,学生们可以明确找到所学知识的导出点,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也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明确了很多.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内容过程中,我带领学生们解答过这样一个应用问题:如图所示,校园当中有一片三角形的空地,且恰好为正三角形,边长20米.现将其改造为草坪,DE为在草坪上铺设的水管,并将草坪划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已知,点D和点E分别在AB和AC两条边上,且AD长为x,DE长为y.那么,若想让水管长度最短以节约成本,应当怎样确定它的位置?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大家在解决问题时就像在为自己的校园进行规划一样,兴趣大增.
应用问题当中联系实际的特点,给了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启示.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晦涩,学生们常常不知道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加之知识内容的难度不小,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便逐渐减弱,随之带来的就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而如果教师能够树立起联系实际的教学意识,尽可能多地在每个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都穿插一些相应的实际应用内容,效果定会改善很多.
二、巧妙建模
应用问题大多是以描述性语言的形式出现的.然而,想要顺利解答其中的数学问题,仅靠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将这些文字翻译成数学语言,并构建出相应的数学模型,作为以数学方法解答应用问题的桥梁.而这个重要环节就是我们在数学教学当中经常会提及的“建模”.建模过程进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应用问题的解答效果.
例如,学生们曾经遇到过这样一道应用问题:某地正在为本地的民生发展问题进行规划.已知现有的耕地数量为1万公顷,计划十年之后,该地的粮食单产增加22%,人均粮食产量增加10%.若本地区的人口年增长率保持在1%,那么,想要达成预计民生目标,耕地的减少量每年最多能达到多少公顷?粮食单产=总产量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总产量总人口数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建立起一个抽象数列模型.于是,我不断启发学生,将耕地每年的减少量设为x,并将当前的粮食单产与人口分别设为a和m,则当前的占有量、十年后粮食单产及人口数都可表示,耕地面积也随之得出了.在这样的数学模型建立下,求解思路变得十分明晰了.
巧妙建模既是应用语言向数学语言进行转化的第一步,也是实际与理论之间的承接者.应用问题当中的建模行为也为笔者提供了一个适用于整个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启发,即善于并巧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答抽象数学问题.学生们总会感到很多数学问题无从下手,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一个有力的切入点让思维发力.一旦养成建模的习惯之后,复杂的问题便可以瞬间具化多了.
三、有效阅读
前文已经提到,应用问题大多是以文字叙述的形式予以呈现的.近年来,应用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出了篇幅逐渐增大的新趋势.学生们必须在“长篇大论”当中明确题目之所求,并且从中准确捕捉到有助于问题解答的有效条件.这对于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来讲也是一个同步的考验.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90-02
一、英语文学语言概述
文学是用语言来表达和造型的艺术,或者称为语言艺术。它的基本特点就是以语言为材料来构筑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高尔基在《论文学》就曾谈到: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这些言辞描绘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饰容有赖铅黛,同样文学要借助语言才能塑造鲜明的形象,烘托各类气氛,表达作品主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也就是艺术的语言,从这个意义看,文学语言属于美学的范畴,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往往深藏不露,单纯的看是无意义的。所以,应当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作家的风格和作品语境才能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英语文学的主要特点
英语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由纯描写性研究转向以解释为目的研究,由侧重英语本身特点的孤立研究转为侧重语言普遍性的比较研究,由侧重语言形式的研究转为形式和语义并重的研究,由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扩展到对语言的习得、功能和应用的研究,由对英语的语音、词汇、词法、历史、方言等传统领域的研究发展到英语的各个方面及相关领域的全面研究。目前英语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包括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文体学、历史语言学,语言学的其他主要分支学科,如语义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篇章程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也主要基于对英语的研究。
(一)形象性
形象性是文学语言最基本的特征,涉及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文学语言特有的使读者能够“感知”到作品描绘的艺术形象、唤起读者“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艺术形象的特征,就是它的形象性。语言的形象性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抽象化的,具有概念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和形象有着密切关系,具有表象的功能。作家以语言为媒介来塑造形象,描绘事物,展现场景,用精炼含蓄的笔触表现丰富的内容,真实地反映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面貌,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培根在他的佳作《论美》当中对美的阐释,即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文章开头就点出,:“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best Plain set: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than beauty of aspect.”的确,世界上没有一 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领悟到培根对美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他认为的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之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In beauty,that of favor i S more than that of color,and that of decent and gracious motion,more than that of favor.This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which a picture can not express:no,nor the first sight of life.”形体、颜色、行为,这三者中,行为美才是最高境界,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自‘己的内在美。正如培根在文章结尾处所表达,“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and can not last:and for the most part,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but yet‘certainly again,if it light well,it makes virtues。shines,and vices blush.”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无疑,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二)含蓄性和音乐性
在The Lord Of The Rings 中,托尔金以优美的诗歌贯穿全局。他为不同的人物写作了许多风格各异的诗,其内容有讲述故事抒情和描写景致的,还有些是寓言文字上大都流畅易懂琅琅上口象是民谣或山歌。诗如其人,诗随其境,精灵的诗华美飘逸,战士的诗豪迈沉重。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会几首诗,这些华丽而优美的诗篇自然运用到了形象、象征和各种修辞手段。以具体表现抽象,以有形表现无形,以艺术性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让我们接触到人物内心丰富的感情世界。请看下例:
Out of doubt, out of dark to the day's rising.
I came singing in the sun, sword unsheathing.
To hope's end I rode and to heart's breaking:
Now for wrath, now for ruin and a red nightfall!
这简短的四行诗句,通过三个动作的描写:singing in the sun 阳光下一路歌唱、sword unsheathing宝剑出鞘和rode策马前,进形象地描绘了冈多王子伊奥莫尔在即将战败孤立无援的情形下,依然决心拼死一战的昂扬神态,表达了他宁可失去生命也要摒弃黑暗奔向光明的坚定决心,这是通过动态动作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如果说上面的诗句却是表现形态声音的话,那么下面的诗句着重描写静的。请看下例:
When winter first begins to bite
and stones crack in the frosty night,
when pools are black and trees are bare,
'tis evil in the Wild to fare.
严冬、霜夜、开裂的岩石、乌黑的池水和凋谢的花木这些具有消极意向的景物,都将人引入一幅荒凉黑暗的图画中,最后一句才点明主旨:邪恶正在悄然扩散。这种描法与我国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颇为相似。在《天净沙·秋思》中,作者通过对枯藤老树等九种景物的简洁描写,衬托出孤寂旅人的思乡情怀和无限愁绪。这是以景喻情的手法,作者通过对景物生动形象的描写,使人身临其境,进而体会到作品意图表达的深层次含义,这正是文学语言的魅力所在。
三、结论
英语文学是英国国家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灿烂文明的结晶,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文学,对于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了解英语国家人民的特点与价值观,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交流,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文学研究领域近年来在广度与深度都有新的拓展,对各英语国家文学思潮、理论、流派的研究,对英语文学的各种体载及其表现手法的研究进行得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24-02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时期积累、沉淀、凝聚起来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独特特点,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里更为重要,如何规划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 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从总体上看,高职的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其独特的一面:
(1)文化底子偏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高职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偏低。很多高职学校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上,所以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
(2)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
学习习惯不好,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要慢一些,而且在课余时间,他们也不能自我加压。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更是缺乏认识,或者说有的同学是害怕考虑,在回避或者在逃避这个问题。缺乏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3)活动性较强,组织纪律性差。
高职学生虽然文化底子偏差,但大多活动性较强,动手能力普遍较好;课堂注意力保持时间相对较短,这也是导致他们文化底子薄弱的原因之一,课堂讲授效果不理想,因此,旷课、迟到、上课睡觉、考试作弊等平时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事件屡见不鲜。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与技能培训相关的实训课程效果反而较好。
(4)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不良风气影响。
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了父母老师在身边的管束,学生更感到自由。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干部工作、社会兼职、宿舍活动、专家讲座、自习课、网络游戏、恋爱等,这些丰富的生活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生活活动的关系。也有不少新生入学以后听高年级学长、老乡的一些不负责任、不正确的言论,说大学很自由,上课可以逃课,考试时临时抱佛脚或采取作弊等不良手段也可以勉强通过,最后导致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降低,反而把学习当做了副业。
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高职学生的特点,原先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主渠道的课堂教育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素质的提升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而校园文化建设反而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育人的力量,它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起他们健康的人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在育人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首先是德育功能。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教育等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形式对于学生德育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是美育功能。高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追求美、热爱美的年龄,但他们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则应当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比辅导员(班主任)在课堂上以师长的身份强迫学生改变他们的审美观念更为有效。最后是实践功能。高职学生面临着就业市场的种种考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各种竟赛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实力,也能使学生在这些校园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3 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规划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高职院校更着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具有高尚的德育素质、品格健全的综合型人才;第二,是具有正确审美能力的可造性人才;第三,是具有合理的知识与人文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校园文化需要进行规划设计,从而更好地弥补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增强德育、美育、实践等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1)紧抓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价值观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影响教育下,在个体成长经历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成熟起来的。成熟的价值观,包括对各个方面事物的评价标准和态度体系。而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则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其基本要素包括职业价值取向、职业价值理想、职业价值目标、知识和技能结构以及道德品质。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学专业的特点和未来职业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感恩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关爱教育、成长教育、职业人生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其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及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这些主题教育活动设计要有层次性,形式要有多样性,在学生的每个阶段达到不同的目标,将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当中。
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把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校园精神环境,增长学生的才干、发展他们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审美导向。
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在组织活动时,应把握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多样性,保证学生的参与面,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施展的舞台,保证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勇于创新,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体现,学校还应把抓好学生社团活动导向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学校要在社团活动的内容、形式、发展方向上加以引导,不断扩大社团活动的参与面,努力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除了发展文体性社团(如,篮球协会、街舞社、乐队等),还要着力发展公益性社团(如,义工站、志愿者协会等)、专业性社团(如,电子协会、汽车爱好者协会等),将学生社团打造成为学校重要的育人阵地。
(3)突显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职业文化”这一独特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这种定位,要求学生的职业能力比普通本科生要强,技术水平比中职学生要高。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主旨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定向性,人才培育的途径要体现三个结合,即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结合。由此,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双师型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应运而生。实际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显职业文化这一特色,围绕“三个结合”,不断改进文化融合方式、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89-01
影视文学是指运用传统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柯情节与塑造人物,并将观众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影视文学创作的着眼点,通过电影、电视等声画媒介传达给受众以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所以影视文学在本质上也是文学的一种形式,而且影视文学与其他文学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共同规律。影视文学在创作过程中以关注社会焦点、迎合大众情感需求作为主要方向,利用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描述叙事,所以当前影视文学已成为最具大众文化品性的艺术载体,同时影视文学在发展中也逐渐承载了更多的影视媒介特点。
一、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影视文学作品
现代社会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很多青年人、中年人都无法向以前一样去推敲、寻找潜藏在语词背后的意蕴,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自我心灵内省和思想反刍,人们在接收文化时更愿意通过直观感受而不是经过书本阅读,所以在大众文化视角下图像文化已成为了一种主流趋势。现阶段我国社会以文字为主的文化形态开始向图像、影像文化进行转型,图像媒体所进行的文化传播在我国当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关注社会焦点、迎合受众情趣已成为影视文学的主流方向。新时期大众文化的转型降低了对文字世界的解密能力,同时影视媒体追求市场化、商业化的行为也导致影视文化开始出现单一化、类型化倾向,导致影视文化中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以及商业开始弱于娱乐,所以影视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必须以大众文化视角来自我审视,只有从我国优秀的文学艺术中不断汲取精华才能保证其艺术生命。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中依旧在奉行以文字为主的影视叙事策略,利用色彩、图像以及音乐来配合文字对影视文化进行传播,但如果影视文学创作如果彻底脱离文学创作,那么影视作品就无法创作出高质量的影视艺术文本,所以现代影视文学在创作中无法脱离大众文化。
二、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影视文学解读
(一)真实性
现代影视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光感、图像、形体以及声音等,都可以看作是影视文学的主要媒介,主要寄托了影视文学中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面对同一事物时影视文化在描述方式上更注重其真实性,但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的挖掘使其具有很多不同的特性。例如,一部由我国著名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文学作品《红楼梦》,其利用鲜活的图像符号将经典的文学影响直观的传达给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尤其是其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角色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文学作品中对这几个人物的心里期待。影视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肖像、服饰、表情以及人物性格等因素,将人物形象通过最直观的角度展现给大众,其对现实物象的艺术复现是影视文学最大的特点。
(二)时空性
影视文学在本质上既有时间的延续性又有空间的伸展性,可以通过独有的艺术手段呈现在时间的延续中的时间片段,所以影视文学就是再反映和再现空间,可以帮助大众通过直观的角度观看到时间延续中的空间图景,而影视文学所塑造出的空间是无法脱离社会生活本身,只有利用虚构世界和观众想象部分共同构成的影视空间,才能使大众在审视影视文学过程中产生可信的连续感。影视文学作品展现给受众的视觉图像是由连续的动态画面组成,而在这些具有空间性的视觉幻象中很多物体都存在于现实生活,只是通过影视光学技术的处理将其转化为屏幕上的平面图像,3D影片的出现可以帮助观众更深的体验到了影视文学的空间幻感,通过画面的剪辑和时间交替等暗示行为可以使观众产生时空上的幻觉,所以影视文学是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的艺术幻觉。
(三)重构性
大部分影视文学作品都可以为受众提供华丽的视觉冲击,在搭配精致的听觉感受以及曲折的视听进行叙事,大部分改编原著的影视作品都承载了其特殊的内蕴,同时也通过一些特殊的影像手段对文学作品的内在含义进行重构,从而使受众在体验影视作品中可以获得不同于文学作品的感悟,而影视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也无法脱离大众文化。现阶段大部分影视文学作品都流失了文学作品的深度,但是这些影视文学作品都充分体验出其对文学作品新的理解,可以帮助广大群众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重新体验,例如,《浮沉》这一部热播电视剧就是改编同名文学作品,利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思想与情感揭示出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同时也加以自身理解重构了作品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成之间的联系,而针对文学作品的这一重构行为是无法脱离大众文化的。
三、结束语
现阶段大众文化在广泛普及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时代特色,但是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这便要求影视文化在发展中必须融合文学底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影视文化作品可以为受众不断传播正能量,也是实现影视文学在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引入影视片段,教师通过利用学生的感官直接对事物感知,直接获得对事物的初步印象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插入影视教学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感受生活与历史,形成感性认识,获得相关文学学习的表象,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活动的增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实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学科特点
(一)形象生动。现当代文学是在大量阅读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对作品有全面、系统而深入的了解文学历史基础知识及发展的基本面貌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理解阅读能力,而影视教学的运用,结合影视语言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独特的文化接受心理,将教学内容视频化、图像生动形象化、缩短文学形象,让文学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缩短了与文学历史距离及时空差距,提高了学生对文学文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体现文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升教学效果。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强烈的视、听、感觉对比产生的冲击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因势利导,影视教学模式的“症候”分析。在影视教学中同样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在实际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融入影视教学模式,其利弊是共存的。在文学课程的影视教学模式中,影视欣赏片段不宜过长,并且有选择性的在教学中插入影视片段。在教学中影视过长则会导致学生对在文学课以影视取代而产生依赖,认为影视欣赏就是放松教学的表现,忽略影视欣赏的本质,教师则有偷懒的嫌疑,对教学管理形成了不良之风。
在文学教学中结合影视教学,在教学上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但归根到底画面和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在有共同之处的情况下也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在教学中语言以想象为主,而影视则是以视觉取胜,影视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与原作的基本内容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教学中影视不能成为主流代替文本,但在当前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活动中,存在不少这样的现象,将影视与语言文学混为一谈,并且以画面内容代替原作精神,这正是文学课程融入影视教学模式的误区所在。
(三)影视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实践型人才。1.有益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影视欣赏中,通过影视对文本改编的差异性,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明确设问、适时提问和渐次推进。学生可以密切联系自己对影视内容的看法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观影时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演员的容貌、剧情的曲折上,而是要达到看为了学、学为了更好的看的终极目的。2.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插入视频教学,在声音、色彩、光线等综合刺激下,引发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兴奋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追求和学习中,促进实践型人才的培养。3.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在文学教学中引入的视频教学模式,通过画面塑造及语言交际情景再现,使学生对特定时代的历史环境下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时代文化特点容易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新探
视频教学通过将文学以画面的形式穿插在文学课堂教学中,是学生身临其境,以历史的眼光对文学作品急性思考和理解,更容易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增情教学的时效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通过历史再现的方式,使学生对作品的原著作者、文学想象及文学思潮流派进行思考,产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进而达到文学史的教学目标。
四、将使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一)运用影视教学模式辅助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1.在多媒体环境下构建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当今,随着媒体和网络空间的不断发展,信息高度密集的形势下,现当代文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感性事物具有较高兴趣的特点,合理的运用影视资料,选择一些与课堂内容相符合的影视片段,在课堂进行短时间的影视播放,通过声音、画面、色彩等刺激学生的兴趣,构建丰富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2.加强学生对生活感知深度。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增强对文学历史的感知力度,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快成长;3.树立“大文学观”的教学理念,重视“人”的文学传统。当代文学史从文学史观上来说把文学还原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构成的人的总体活动中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和对人的重视,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最主要动力。
(二)运用影视教学辅助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的意义。1.能更好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2.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3.强化现当代文学课堂的审美教育效果。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静态的文学语言通过直观、有声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来,是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产品,在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同时,又向人们展示着不同的世界,让人们产生不同的感受。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必须在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两个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影视文学是电影和电视剧的文学剧本,同时它兼具了看和听的两种形式,是电影和电视剧存在的内容基础,而影视艺术则为影视文学服务,让电影或电视剧更具有表现力、感染力,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会增加一部影视作品的生命力。
一、影视文学
影视文学作为一种与传统文字表达形式不同的文学类型,它是指将文学剧本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等声话设备,用直观的视觉和听觉的表现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来表达文学思想的内容。它已成为现代文学中不可缺少重要分支,比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等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影视文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它是文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同其他的文学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所以它在故事情节,人物刻画,思想感情等方面具有传统文学所具有的规律。
第二,由于其在表现上结合了影视媒介,所以又具有传统文学不具有的影视媒介特点。既可“读”又可“看”,还可“听”,所以影视文学具有更为丰富的表达形式。
第三,具有鲜明的影视特征。一是视觉性,既将文字描述的文学形象通过具体、鲜明视觉形象表现出来;二是动作性,就是通过具体影像将文学描述中的动作表现出来;三是蒙太奇结构,就是达到最好的表现效果,对剧本中各种内容、场景根据需要的效果进行衔接、组合的特殊结构方式。
二、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就是指在影视作品中运用时间、空间等各种手段来增加银幕形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一种时空结合的艺术效果,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审美等需求。影视艺术讲究的是神韵、意境和意象的美学效果,是一种能够让人产生视觉和心灵上的美感和,并能达到启迪净化心灵的目的,既可养眼又可养心。影视艺术最早应用于电影,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升级,在电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一般来说,影视艺术通过空间空间营造、空间再现、空间表现、叙事要求以及发展方位这几个方式来表现。在这里要特别申明两点:
第一,那些仅仅为了提高收视率而拍摄的迎合观众胃口的商业影片并不代表影视艺术的最高境界,相反,现在有些影片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往往降低了艺术标准,流于通俗化、低俗化、暴力化,这与影视艺术决不能相提并论。
第二,现代光电科技造就的光怪陆离的特技效果并不等同于影视艺术,那些特技效果的确提升了电视的视觉效果,给人带来视觉的刺激和冲击,这些“后现代艺术”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真正的影视艺术是养眼与养心,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的艺术,而不单纯是视觉的。当然如果能够将现代科技很好地融入到影视作品中去,那是会提升影视艺术的效果,但这个“度”需要很好地把握。
三、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
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虽然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对于影视作品来说,他们都不会独立存在,也无法完全独立的区分,影视文学作为另一种文学类型,与影视艺术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无论哪一部分有欠缺,影视作品都会失去一定的光华,显得不那么完美。
(一)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含有艺术共性
无论我们怎么去界定,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艺术共性都是彼此渗透、深刻相连的。
首先,从表现的内容上,影视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都是以人物为主体,思想活动为主线,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关系间的连接,表达出完整的故事,感染人们的情绪。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中,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以其气氛的渲染都要求影视剧本必须具有文学的艺术性,所以文学剧本的艺术性是影视文学的第一步。而影视艺术的表现也必须构建在人物关系之上,它不论使用时间还是空间等各种表现手法,最终也是为了烘托影视人物所要表达的主题。
第二,从美学形态来看,两者都是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展现人物和故事情节,影视文学本来就有表达美的诉求,以启迪、升华心灵为最终目的,而影视艺术所采取的所有手法也是为了达到美的、震撼心灵的目的,所以说两者从艺术的出发点上来说是一致的。
第三,从表现手法上,影视文学为了将各部分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蒙太奇结构的运用,使故事内容、情节的组合堪称完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视艺术表现的形式。
(二)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一,影视艺术作品需要含有文学性。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单纯的影视艺术是不存在的,它所存在的基础首先是影视文学的存在。只有有完美的影视文学,才能给影视艺术以展示的空间,否则再完美的艺术也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如果没有影视文学的内涵,内容不能吸引观众,再有魅力的影视艺术也不会得到人们长久的关注。所以影视艺术需要影视文学的存在。
第二,影视文学需要影视艺术的衬托。对于一部具有吸引力的文学剧本来说,就像一座地基结实的房子,但是单纯依靠牢固的地基是不能吸引足够的眼球,还需要不断地添砖加瓦,让她穿上漂亮的外衣,充满光华,让人感受到美的存在。再有意义的文学内容,如果缺乏影视艺术的烘托,就会显得干瘪,没有欣赏价值。影视艺术就是运用时间空间等各种表现手法是影视文学具有更强的表现力,让人们通过艺术的表现更加加深对作品内容的领悟。
总之,没有文学价值的影视艺术是没有存在价值的,而影视文学如果缺少了影视艺术的修饰就会显得干瘪,缺乏美感。只有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成就一部优秀的作品,使影视作品丰满,既具有深刻的内涵,又具有欣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拥有历久弥香的力量。很多获得奥斯卡金奖的影片其实就是在这两方面结合的很好的代表作,像《魂断蓝桥》和《泰坦尼克号》就是如此,首先拥有感人的内容,又有饱满的表演,和精心的故事编排,再加上完美艺术手法的运用,使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被感动,被震撼,影视文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人们在叹息美好感情的同时,产生撞击灵魂的力量。
(三)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以文学为前提
前面我们讲过,影视文学是文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所以影视作品首先具有文学的特征,影视艺术是建立在文学基础上的艺术。
第一,影视艺术需要尊重文学。影视艺术首先是为文学内容服务的,是为了让文学内容具有更好的表现力,所以影视艺术所运用的各种手法都必须围绕文学内容来进行,而不是自成一体,或者凌驾于文学内容之上。那些为了运用某种艺术手法而使文学内容受损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艺术手法只有在尊重文学内容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运用,才能使影视作品显示出和谐之美。在这里我们要批评一下现在的有些影视作品,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不惜胡编乱改,比如说是一部影视剧,明明悲剧结局会更有意义,回味悠长,但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非把它改编成大团圆结局,结果整部影片就失去了协调美,没有了影视剧应有的韵味。当所有的作品都仅仅只有娱乐功能的时候,影视作品就失去了积极地意义,影视作品的艺术性暂且不谈,就思想性来说就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所以说,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不应该被绑架,始终应有自己的思想。
第二,影视作品赋予文学更丰富的内容。传统文学是一种静态的表达方式,而现代文学通过影视的方式来表达,使文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复杂的社会万象可能通过影视作品的一个镜头,就表现出五味陈杂的故事。影视作品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等各方面的综合内容,使文学的表达形态更为多样,既丰富了形式,又增添了美感,精确性、敏锐性、艺术性等赋予文学更为丰富的内容。
(四)在观众接收方式上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应紧密切合
上面我们说影视文学和艺术不应该被大众文化所绑架,但是并不是说影视作品就要脱离观众。而是群体的意愿不能忽视,但是也绝不能一味地低级附和,只是为了博大家一笑而已的低俗,暴力影视创作倾向是不提倡的,那样的作品虽能带来一时的视觉冲击,并不具备长久的影视价值。影视文学是目前很受大众喜爱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有着比传统文学更普遍的受众,所以它在思想感情的传递上,审美观点的塑造上都对大众有着深刻的影响。影视作品说到底是为了广大观众观看的,如果没有观众的认可,那么再有深意、再精美、再艺术的影片也不会有人欣赏,没有了市场的影视作品,自然谈不上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让影视作品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这就对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需要影视内容贴近广大观众,又要能够通过艺术传达美的主题,起到正面的积极的社会意义。这就要求影视作品的文学内容和艺术表达形式上找到一个与观众的切合点,既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又能使影视作品的文学和艺术水平不会降低。
四、结语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体育等各方面的内容,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最为广大的观众群体。一部优秀的作品,带给人们的不只是视觉的盛宴,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享受。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作为影视作品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对影视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有着弥久的影响,如何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影视作品在艺术升华的同时,能够提升大家的观赏兴趣,达到到启迪、净化灵魂的效果,是现代影视作品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找到影视作品的文学效果和艺术效果与对观众影响的切入点,并将其联系起来,影视作品才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亚斌.影视艺术鉴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孙宜君.影视艺术鉴赏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4] 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网络文学的高性价比激发影视制作公司的关注与投入
自从2000年在网络上风靡一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后,具有高人气的网络文学作品便成为众多影视制作公司争夺的目标。然而,在高调的版权争夺宣传大战背后,不能掩盖的是一部部在网络,甚至在图书出版领域大获成功的网络文学作品在影视领域频频遭遇“滑铁卢”。无论是开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之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亦或是曾经引起一股“遗忘”热潮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都摆脱不了同名电影票房失败,同名电视剧收视率平平的结局。
这一“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使网络文学影视改编陷入了某种低潮,直到2007年华映电影高调购入盗墓小说《鬼吹灯》的影视改编权,近两年来,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又一次形成热潮。网络文学相对低的版权费和高人气所形成的性价比激发了影视制作公司的投资热情。网络文学的性价比体现在其相对低的版权费和高人气所形成的综合效益上。勿庸置疑,一部好的剧本对于影视作品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知名作家和编剧的版权费较高,一般作家与编剧的创作质量相对较低,因此,网络文学为影视制作公司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或者说新的方向,即用相对便宜的价格获得已具备广泛受众基础的作品。
网络文学在网络阶段就已累积了较高的人气。虽然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在很多方面与知名作家和编剧的作品有一定的差距,但高点击率背后的强大读者群,以及由此产生的话题效应与关注度却有效地缩小了这一差距。此外,网络文学的创作是一个极其动态的过程。从作品开始在网上到结束,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命运的变化,甚至最后的结局安排无不渗透着读者的影响。最为直观地体现了读者的喜好,受众的审美期待,这正是影视制作公司求之若渴所在。
理性化运作使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日益成熟
其次,以影视作品为桥梁,可以唤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文学作品是高校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通过鉴赏、分析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学理论的演变轨迹,还可以借助经典作品的典范效应来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文学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讲解、分析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作品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只能放在课外的业余时间里进行,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外是否认真地阅读文学作品,就直接影响其课堂上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效果,也关系到整个文学教学的质量。在影视文化不甚繁荣的年代,文学作品对人们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大多数高校学生都能够自觉地在课外阅读相关作品,从而保证了文学教学的顺利进行。然而,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伴随着电视、电影乃至电脑网络成长起来的,对他们来说,阅读文字印刷的纸质文本远没有欣赏电视、电影那么轻松、愉快,在课余时间里,他们往往宁愿沉浸于电视、电影多彩的屏幕画面和强烈的听觉震撼当中,也不愿意去进行劳心费神的文字阅读,阅读的匮乏使他们在课堂上很难将教师的讲解领悟透彻,甚至因跟不上教师讲解的思路而放弃听讲,转而去干别的事情。长此以往,高校文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借助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优秀影视作品,可以改变这一不良局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爱看电影、电视的心理特点,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观赏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学生在观看了这些影视作品之后,受到作品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会产生阅读文学原著的愿望,从而自觉地去借阅文学作品,慢慢地,学生就会从被视觉文化所湮没的阅读兴趣中逐渐觉醒,并进而对经典文学作品产生强烈的热爱情绪。
网络文学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渗透了我们的生活。利用网络文学发展起来的盛大文学的繁荣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文学的巨大市场需求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逐渐成熟的产业链进一步开发了网络文学的价值。但是在不断的成功案例背后,也有很多本身优秀的网络文学在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时由于制作和营销方面的不成功影响了其商业价值,同时也毁灭了其文学价值。网络文学本身有自己的特点,在制作和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过程之中都需要有其不同的关注点。
1.网络文学及其改编营销特点
网络文学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中国发展壮大起来的。公认的第一部比较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学是1998年痞子蔡蔡智恒在BBS上发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篇小说被大众认为是网络文学的第一著作,标志着网络文学在中国的诞生和兴起。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有新的特点。第一,网络文学本身有很强的互动性。网络文学创作的过程可以看作作者与读者的一个博弈的过程。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和互动性,很多网络文学在创作中会随时通过留言或者贴吧获得读者第一时间的反馈,作者会在自己对故事的设计与读者对作品的期望之间寻找平衡点来创作后续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能更加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从而更利于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实现商业价值。第二,网络文学在创作题材、内容、语言方面更加丰富。网络文学由于本身创作者来源广泛,再加上网络空间本身相对自由的平台,有更多天马行空的想法通过网络文学的方式展示出来,获得网友的认可,而这些是传统文学很难做到的。而且网络文学篇幅没有限制,语言更加贴近生活,这些都体现了网络文学自由的特点。第三,网络文学平民化,大众化倾向严重。网络文学的虽然有一部分是传统的作家转型而成,但是大部分都是“非专业”出身,而且偏向低龄化发展。这些都带给网络文学贴近生活,紧跟潮流的特点。第四,网络文学质量良莠不齐。由于网络文学来源广泛,数量庞大,再加上对商业利益和点击量的追求,使很多网络文学丧失了本身应有的文学性,出现了大量的为博眼球为短期利益粗制滥造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文学的发展。
由于网络文学的这些特点,在改编成影视剧及营销时也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视剧的特点。
首先,改编的网络文学一般都是在网络上积累了一定的人气的作品,这样使很多作品在上映前积累了很高的人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的风险。同时,这样的作品观众的期望值也很高,很难满足读者的期盼,有一点儿错误都很容易有很多差评出现。第二,网络文学本身的自由性和电影电视剧的常常受到各方约束的特点给改编制作的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网络文学题材可以多样化,但是电影电视剧的内容需要受到审核;网络文学中很多华丽的场景和绚丽的效果会由于制作经费以及制作手段的限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由于读者对书中角色都有自己提前的预设,所以在选角的时候很难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第三,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在营销方面与其他电影电视剧有很大区别。网络文学的故事情节已经被大家熟知,所以在营销时主打的已经不是内容,而是制作的细致精良,演员以及制作团队的高质量。在宣传时也多通过网络手段通过炒热话题来吸引更多的关注度。在制作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原有的名气制造事件话题,保持持续较高的曝光率。
2.网络文学制作营销成功案例
目前有很多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其中不乏口碑很高,改编很成功,同时获得很大商业利益的作品。我们应该从他们成功的例子中吸取经验运用在整个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上。
2.1甄 传
《甄传》改编自网络作家流潋紫所著的《后宫・甄传》。这部影视剧不仅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同时也实现了其商业价值,可以说是网络文学改编成电视剧成功的典范。总结起来,这部剧成功归因于精心的改编制作和成功的营销。
第一,《后宫・甄传》在改编之前作为网络小说就有极高的人气,这篇小说本身故事情节就非常紧凑,很有看头,在挑选小说作品的时候制片方精准地挑选了人气高质量也高的作品。在筹备时期,国内比较火的剧集有《宫锁珠帘》、《步步惊心》,而《甄传》的选题正好是顺应了清宫剧的潮流,再加上情节丰富、制作精良,才取得了成功。
第二,《甄传》在剧本的改编上尽量符合了电视剧的要求,把架空剧改编成了历史正剧。剧本的创作上继承了原作丰富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淡化了言情的成分,还有合适人物时代和身份的台词。这些细致的重创作和改编给了作品第二次生命,让作品更加适合在银幕上呈现。
第三,《甄传》的团队都是十分专业的,从导演到道具到演员,每个细节尽量还原到作品中的朝代,避免了类似雷剧词服装与情节不符的情况。专业的团队细心的制作是成功的关键。
第四,就是有关营销方面的策略。《甄传》是网络小说改编,这部电视剧和网络小说的受众都是经常使用网络的人,由于受众的高度重叠性所以宣传手段也紧紧与网络相连。通过微博的话题与观众互动,通过几个公众号用剧集中人物的语言与观众沟通,生动又新颖。
正确的剧本选择,细致专业的制作,以及专业的营销最终造就了《甄传》的成功。
2.2失恋33天
如果说《甄传》的成功有大部分原因是大手笔的投资,那么小成本制作的《失恋33天》的成功就要归因于对网络文学成功的改编和对网络作品精准的营销了。《失恋33天》是鲍鲸鲸的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这个网络故事来源于豆瓣,本身是网友之间“互相取暖”的作品,十分贴近生活,改编时又融合了幽默的语言,符合受众群体的喜好。制作投资虽然不大,但是对故事细致的设计还是让观众感到故事的完整性和娱乐性。在营销方面,由于对市场的精准定位,制片方选择了社交网络的宣传推广模式,直接将内容推送到目标客户的社交网络中去,宣传直接有效,又结合2011.11.11日“神棍节”的特殊事件在网上制造足够的噱头,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3.网络文学影视剧制作重点
综上所述,要想利用网络文学制作电影电视剧,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挑选合适的作品。这些作品除了高人气之外,还要合适改编成剧本,适合在荧幕上展现。比如《甄传》顺应了当时宫廷剧的潮流,《失恋33天》契合了“神棍节”的主题,外加故事情节紧凑,在改编成影视剧后仍有很大的看头。
其次,在改编作品是要由适当合理的调整,要和原作者通力合作,了解受众与作者之前的交流成功来更好的服务剧本。剧本改编要细致认真,修改掉因为连载和连续创作出现的前后逻辑不通的情况。
第三,选演员要符合角色性格和特点,必要时可利用社交平台同网友互动,让网友读者选出喜欢的演员。这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营销推广手段。比如同是由网络小说改编的作品《琅琊榜》和《何以笙箫默》在选角时就通过社交网络与网友互动,选出了相对符合读者意愿的演员,提高了关注度的同时,降低了上映后出现差评的几率。
4.网络文学影视剧营销手段
从上边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优秀的剧本和制作还不够,一定要用精准有效的营销辅助影视剧的推广。由于网络文学本身依附于网络的特性,在宣传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通过与观众的互动以及炒热相关话题提高关注度,吸引更多的观众。
在《甄传》和《失恋33天》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二者都是通过网络手段成功的营销帮助影视剧获得成功的。这种方式已经被其他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广泛应用。由于网络文学本身和网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读者和观众高度的重叠性,保证了网络营销会有更好的效果。无论是社交网络的互动还是炒作话题,都让剧集未映先热,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再加上网络营销本身相对低廉的成本,更使得这种营销手段不断被利用。
总结
网络文学本身拥有的互动性和高人气以及相对低廉的版权费使他逐渐成为影视改编的热点对象。要想利用好网络文学,制片方面挑选作品时就要细心考虑,改编过程中要保持原作原本优秀的特质的同时使其更加符合展现方式。在营销过程中注重利用网络平台推广宣传,保证高的曝光率和关注度。做到以上细节才能保证最终的成功,最终引导网络文学产业链不断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冯云超.关于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潮流的思考.天中学刊,2013,28(5):62-64.
[2]赵光平.从自由到捆绑――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困境探析[J].时代文学,2011(15):245-246.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