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新课标范文

时间:2023-08-30 09:15: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三语文新课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三语文新课标

篇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高三语文教学的开展也有了新的教学气象,但是现阶段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是高三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实施存在的不足

1.习题训练缺乏创新性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不主张以应试作为教学研究的基点,但是就高三而言,客观上,高三正处在面临高考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高三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因此,在高三阶段开展习题练习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从现阶段高三语文习题练习教学课实施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现阶段高三语文教师在语文练习题的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虽然目前高三语文教师每个人手里都有不同类型的资料,这些资料不论从种类上,还是从内容上来看,都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高三语文教学中,一堂好的练习课教学,不能只依靠现成的练习题内容,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不同地区的不同编者根据当地高三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当地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写的,其在教学的实用性方面不具备普遍性。而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要想让练习更具实效性,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实际需要来整合优化练习的内容,只有这样的练习才能更具实效性,才能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语文能力的提升。

2.教学方式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三语文的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学上依然遵循着那种“唯我独尊”的权威式的教学方式,在高三语文课堂上,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内容,学生就得无条件地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要想选择自己想要的学习内容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也往往被视为教学中的异类,很难得到应有的认同与激励,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此种教学方式持续下去,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慢慢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这种刻板而缺乏灵活性的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实施的对策

1.开展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高三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想真正取得教学实效,就必须要对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推行的背景下,要开展好高三语文教学,需要高三语文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高三语文教学实施的准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基础再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学会因地制宜地创新高三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无论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上,高三语文教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创新,让教学的实施更具实效性。

2.要以生为本开展高三语文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高三是高考的关键时期,各个学科的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在高考中最终取得好的成绩,教学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这没有错,但是把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作为高三语文教学唯一的教学目标,就未免有些过激了,新的课程理念要求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以学生终身语文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并且强调语文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中不仅要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还要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考虑,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进教学策略,以实效性的高三语文教学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推进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这样学生不仅在高考语文学科方面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在语文素质方面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对促进高三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效率的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也有利于高三学生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对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开展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起到抛砖引玉的促进作用。

篇2

一、面向全体,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实现“师生互动”,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师生人际关系的功能,确定正确的师生关系现。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教师怎样处理师生的人际关系呢?一是加强师生的交往;二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坚持师生的民主平等;三是关心爱护学生,热心地帮助学生;四是公正无私,不偏爱,对每个学生寄于美好的期望和信赖;五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好的语文课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更能让他们得到语文艺术的享受,激发出他们对学习语文的无限兴趣,推动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在学生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变苦事为乐事。总结评比让学生享受成果之乐。高中生好胜心强,利用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嫩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不仅有利于止呕是的传授、巩固,而且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课堂进行一些小竞赛,如查字典比赛、朗读比赛、背诵比赛、写字比赛、成语接龙等,及时总结评比,让学生获得成果乐趣.

叶老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对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陶治情操。因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语文学习小组的形式把学生从学校的“小课堂”带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如浏览、游戏、、采访等,是他们的大大的丰富了,同时也能以点带面,促使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三、研究考纲,制定科学完备的高考备考复习计划

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从学期开始就制定了一套详细、周密、科学的备考复习计划,将整个复习过程细化,模块化责任到人。在一轮复习之初,我们再次认真地研读《课程标准》,明确高考备考的大方向。在复习进程中,我们不断钻研《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准确把握有关高考信息。高三一年里,我们备课组制定了“一轮复习计划”完成了高考考点的系统复习、“二轮复习计划”针对考点中的中难点进行突破性复习和训练,还有“百日冲刺计划”结合考点做强化训练。每一轮计划都有具体的任务分工、时间安排和内容编排,这份计划我们人手一份,复习时就有了统一的尺度和标准。

四、注重知识积累,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迁移与转化

我们这个备课组从高一的时候就开始抓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高一刚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做活页笔记,每天积累一定数量的字音、字形、成语、名人语段、写作素材等。我们给学生编印《经典诵读》(即好文选编),帮助学生选择经典的好文章来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文章。我们将必修五本课本和选修课本中要背诵默写的名篇名句制作成课件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中播放练习以加深记忆。专项复习阶段,我们要求学生要把高考考纲规定的各方面知识进行全面积累。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将知识梳理归类。进行完一个考点的复习,就要及时地将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做到针对每种题型都储存相应的知识仓库。这样,学生基础得到强化和提升,逐步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运用;复习计划的有序进行给学生消化吸收留出了足够的时间,保证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转化。

五、集体备课,团结协作,发挥团队优势

进入高三,一批多年带高三,经验丰富的老师的加入壮大了我们的力量,让我们信心倍增。我们延续了从高一就保持的集体备课好的做法,我们从必修教材到选修课程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进度、学内容、学案。高三一年,我们延续了高一高二时的好的做法,扎扎实实地开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团结一心。在年级组“老师下题海,学生驾轻舟”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各位老师都提前认真完成要留给学生的每一次习题,并针对习题中的难题和易错题就行讨论,每次习题布置下去后都会积极认真的去做学情分析以便做到试题讲评时有针对性。在每次周考循环考后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考卷分析,找出失分原因。在试卷讲评时做好学法指导和强化训练,及时补缺。

六、精选题目,注重解题方法指导,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二轮复习时,我们把以前学案上学生做得不好的题目拿出来再训练,进行不断的巩固练习。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注重解题方法指导。简练实用,易于记忆和操作。如文言文翻译:两定法;诗歌鉴赏:读懂、悟深、说清等等。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注意答题心理指导。文言文“硬读”法,阅读心理调适等等。

篇3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

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

篇4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设计活动;解放学生

全国特级教师李海林先生在主题为“语文新课标到底要我们做什么?”的专题报告会上指出: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学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实施好“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建设“依文本设计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形态。(3)调动学生的经验,参与对文本的解读,构建“第二文本”,形成新的阅读经验。大师果然是大师,幽默睿智,深入浅出,鲜活的教学实例让我受益匪浅,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指明了方向。尤其是他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建设“依文本设计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形态,让我感受深刻,如果能把学生感觉相对枯燥的语文课“因地制宜”地设计出一些活动,激发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岂不妙哉。

正好学到白居易的《杜陵叟》时,我灵光一闪,觉得李大师的妙招正好能来个牛刀小试。于是在学生朗读完这首诗后,我就提问:“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人简单,大家很快就找出了四个人物:杜陵叟、长吏、皇帝、里胥。将这四大人物板书在黑板上,再问:“他们是怎样的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此问一出,全班同学马上鸦雀无声了,这问题可不好答,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不仅要较好地理解诗歌,还得自己去分析归纳。于是我对大家说:“不必紧张,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不要你们回答,我让大家来过一把戏瘾,如何?如果你是导演或演员,如何来导、演这部由白居易担任编剧的《杜陵叟》?”

刚好有四个大组,我把四个角色分给各组,每组就成为了导演小组,组员一起商讨分析:各个人物角色的性格怎样?各角色的性格如何表现?布置怎样的场景?为各角色设计怎样的台词、动作、神态?推荐谁担任相应角色?大家觉得有新意,小导演们都积极探讨起来,十分钟过后,大家推荐出四个演员,一个总导演,到教室外进行了3分钟的排练。然后以教室为舞台,进行现场表演。学生的现场表演带来了声声欢笑,也博得了阵阵掌声。学生演完后,来个趁热打铁,请学生谈剧中各个角色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再让学生思考:你觉得皇帝是否是个好皇帝。有不少同学起来发言,因为形象生动的表演已经把皇帝和官吏的嘴脸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英雄所见略同”,大家一致认为:皇帝是假仁慈、真剥削,这只是封建统治者剥削农民一起演的一出“双簧戏”。

然后再让“导演们”点评:“刚才四位学生的表演怎样?是否到位?”学生各抒己见,多是溢美之词,少有批评之语,好不热闹。教师作最后点评:“张志诚表演的皇帝颇有龙相,但不够龙威;古让清演的杜陵叟动作、神态传神,但说台词时不够悲情和愤怒;张琪演的长吏动作很凶,但说话语气却好似在央求杜陵叟交租,看来当坏官还是会心虚啊;(里胥)邱洁瑜手捧‘圣旨’倒是像模像样,‘奉天承谕,皇帝诏曰……’,关键时刻却忘了台词。但是瑕不掩瑜,老师觉得你们演得非常成功。让鼓励和钦佩的掌声来得更猛烈些吧!”

学生热情投入、专注执著足以证明这堂课是成功的。对于《杜陵叟》这首文言性较强的诗歌,通常是教师先进行全诗翻译,再分析人物形象和诗歌主旨,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乏。而把《杜陵叟》看成一个剧本,解放课堂,将课堂设计成学生导演和表演的舞台,既解放了教师,更解放了学生。因为有了学生创意但不离“剧本”的表演,课堂上增添了欢笑与掌声,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在导和演的活动中,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舞台上,学生不仅获得了欢乐与自

篇5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其必修课的“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和高考的压力,加上迎考复习周期过长,平时课堂阅读教学时间受限,老师多是在简单的问题启发后立即将阅读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有的老师甚至省去启发的过程,直接将答案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发展受阻,难以达到新课标提出的上述阅读与鉴赏要求,更难在新标准指导下的高考语文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呢?我在多年来高三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一、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早就指出:“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沈大安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学习方法意义十分重大。

学生通过高三以前十多年的学习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采取的是笔记本摘记阅读法,有的同学采取的是书上阅读批注法,有的学生采取的是课文阅读与练习法……因此,我在平时的自主学习时多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方式去阅读文本,理解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我多与学生,尤其是语文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交流自己自主学习方式的机会,相互取长补短。为保证充裕的自主阅读时间,弥补课堂自主学习时间受限的不足,我根据学生自学能力强、课外阅读时间多的特点,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前移,即放到课前,要求学生每天保证一小时左右的个性化阅读时间。为保证学生阅读的质量,我多以“学案”的形式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阅读目标。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一课,预习基本要求为:1.结合具体语句,替换词语,感受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2.自读课文,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3.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4.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这样既保证了每一课的学习目标的实施,又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还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自己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作家萧伯纳告诉我们:“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同样,学生在课堂合作学习中,如果能“交换”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这一“思想”,那么就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个性化阅读的“思想”。

因而,为加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思想”交流,我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加以阅读的深化理解与解疑,必要时才加以适当的点拨。如《项脊轩志》一课,学生交流的阅读理解有: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形散神聚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及其写景叙事中蕴涵的情感。探讨的问题有:文章如何借项脊轩的兴废、三世变迁的感慨来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学生既有个性化的理解与体验,又能发现与解决问题,还加强了团结互助精神与团队意识。

三、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有自己个性化的阅读鉴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