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

时间:2023-08-30 09:15: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物理意义汇总

篇1

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能源不合理的使用,造成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日趋恶劣,钢铁行业作为能源与资源消耗大户,能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己是关系到钢铁行业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钢铁企业要想进一步降低吨钢耗水量,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率,需要积极探索尝试新型的工艺技术装备,加强工业污水的综合处理回用力度,规范串级供水的用水制度。回用水作为系统补水水源,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的肯定和重视。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新版《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也对现有企业和新建企业的工业污水排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对于烧结、炼铁、炼钢单元要求总排口零排放)。[1]传统的常规污水处理工艺,只能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浮油、胶体等大颗粒杂质,但是,水中含盐量(包括电导率、硬度及其他离子浓度等)并没有降低,因此出水中的含盐量远高于工业净循环水和浊循环水的含盐量,无法满足生产新水的水质要求,限制了回用水的使用范围。因此,针对钢铁企业排污水的水质状况,采用有效的深度脱盐处理工艺,可以提高外排水回收利用比例,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既为企业开源节流、节约成本、杜绝外排水不达标排放,同时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将膜分离技术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相结合能够很好地解决污水回用的深度处理问题,从而拓展了污水回用的深度和广度。双膜法脱盐技术作为综合污水处理及回用工艺的核心技术,现已在国内多家钢铁企业推广使用。因此将全部工业污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膜技术对常规处理过的外排水进行脱盐处理以达到回用水标准,已成为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的发展趋势。

1 双膜法水处理工艺

1.1 双膜法工作原理

双膜法主要是指超滤(UF)+反渗透(RO)的水处理工艺,该工艺核心技术是采用膜分离技术制取除盐水。

超滤指利用有机或无机超滤膜,在外界推动力(压力)的作用下,将水中0.002-0.1 微米之间的悬浮物、大分子胶体、黏泥、微生物、有机物等杂质截留住,使小分子物质和溶解性固体(无机盐)得以通过的分离过程。超滤通常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设施,确保超滤的出水水质满足反渗透进水水质要求,是预防反渗透污堵的重要保障渗透是指水分子从稀溶液侧透过膜进入浓溶液侧的流动过程。反渗透即在浓溶液侧施加压力以克服流体的自然渗透压,且当外界压力大于流体渗透压时,水分子自然渗透的流动方向发生逆转,部分进水(浓溶液)通过膜成为稀溶液侧的净化产水的过程。

1.2 影响超滤和反渗透膜性能的因素

pH值、温度、压力、进水含盐量等因素均可直接影响超滤及反渗透装置的产水率、除盐率等运行指标,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和运行方式,选定有效地水处理化学药剂,推广应用先进环保的膜材料可以有效地控制膜污染,延长膜寿命提高系统回收率。

2 工程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济钢总公司为开源节流、节约成本、杜绝外排水不达标排放、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施低成本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能降耗,投资建设综合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该工程针对工业区内三个外排口即厂北口、轧钢口和新东区排水口进行综合治理,采用先进可靠的调节池+高密度沉淀装置+V型过滤装置和全膜法除盐工艺技术设备。污水经处理后,水质指标达到污水再生回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回收利用。济钢生产综合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设计的日处理污水量均为4.34×104m3,日变化系数1.3。

2.2 污水处理及回用工艺

首先,提升泵站将污水送入污水处理站,并通过设置于调节水池前端进水渠道上的自动格栅除污机后进入调节池内,污水在调节池内进行水量及水质的均化处理。调节池内设有潜水型搅拌混合装置均匀水质,并防止污泥沉淀。在调节池的末端设潜水型污水提升泵,污水通过提升泵加压后打入集混凝、沉淀、污泥浓缩于一体的高密度沉淀池。固液高效分离后的上清液自流进入V型滤池进行过滤。V型滤池的出水,也被称作中水。其中,一部分中水进入除盐水系统(UF+RO)继续进行深度处理,另一部分直接进入回用水池与除盐水进行勾兑,混合水水质即为合格的回用水水质。

2.3 脱盐处理工艺

2.3.1 自清洗过滤器

本系统设置4台精度为100μm自清洗过滤器,每台处理量约400m3/h。自清洗过滤器位于超滤膜组件前,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细小颗粒,悬浮物等杂质。设定为压差自动反洗模式,利用其自身出水进行反洗。

2.3.2 超滤系统

超滤系统包含6套超滤装置,每套超滤配制52根超滤膜,每套净产水量为164m3/h;3台变频反洗泵及1套反洗加药系统。

滤系统出水品质:

胶体硅≥0.1μm

浊度≤0.2NTU

出水SDI15≤3

回收率≥90%

2.3.3 微孔过滤器

5μ保安过滤器的作用是截留原水带来的大于5μ的颗粒,以防止其进入反渗透系统。这种颗粒经高压泵加速后运行速度非常快,可能击穿反渗透膜组件,造成大量的盐泄露,同时有可能划伤高压泵的叶轮。

2.3.4 反渗透装置

本系统总出水量为738m3/h,原水经自清洗过滤器、超滤装置将水的污染指数降低至3以下,以保证反渗透安全运行。水在进入保安过滤器前后,分别由计量泵加入定量的阻垢剂、还原剂,使水经反渗透装置时保证反渗透膜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结垢。水经过上述处理,再通过5微米保安过滤器,以防止杂物及大颗粒物体进入反渗透膜,水由高压泵将压力提升,进入反渗透装置。反渗透装置共6台(6套RO系统),出力为6*123m3/h,配有6台高压泵。

2.4 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运行中,反渗透膜污堵频繁、清洗困难是膜分离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难题。济钢污水回用工艺中也存在这一问题,通过长时间运行观察分析发现,水处理工艺系统设计、反渗透添加剂及其他耗材选用、水处理运行条件、系统运行操作管理、进水水质情况等均可成为导致膜污染的成因。因此,在系统日常运营管理中,需要通过纵向对比和离线试验等方法研究确定系统最佳运行方式及运行参数, 选择与水质相匹配的药剂及耗材,针对不同污染物选择不同清洗方法,从而解决反渗透膜除盐率降低,出水率下降等问题。

该工程的实施,全面优化了工业区域内排污水的再处理及利用工艺,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新水的消耗,重新构架了济钢工业循环水水平衡的新模式。对于水资源很紧张的济钢来讲,本项目的建设及投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实施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重要举措。

3 结束语

篇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78―01

为了更好地适应化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构建一种最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我们施教者的目标。现就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感受进行交流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将小组的活动成绩与其他的小组进行对比。它倡导的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宗旨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这样在探究时,学生集思广益、深入实践获取了知识、增强了认识的记忆深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1.合理的分组

在分组时,根据学生的性别、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等将学生分成A、B、C三等,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划分方式,由A等、C等各一人,B等二人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四人分前后两排坐。每组内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均衡,利于做到“组间同质”。每个小组选最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在组内分工协作,各承担一个角色。这4个角色分别是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协调工作);记录员(负责在小组讨论时记下笔记并帮助汇报员准备小组汇报);汇报员(负责总结小组活动并向全体同学汇报);检查员(负责监督小组活动,检查小组活动结果)。小组成员间每星期进行角色互换。每个小组成员不仅自己要学好课堂上教师教的内容,还有义务帮助同组的其他成员。根据学习内容设定合作任务时,让每个小组成员做到:明确学习任务,明确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明确小组合作要达到的目标。

2.积极的评价方式

评价一方面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制定评价积分规则,用于实时评价每一位小组成员,由各个小组组长负责积分。成员每完成一次任务,包括成功回答对一次提问,“A”等每次积1分,“B”等每次积2分,“C”等每次积3分。鼓励后进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行周汇总。另外汇总一周以来各小组的总积分,学习委员、组长负责核算,副班长审核,并在班会上对评价结果予以公布,优胜组获荣誉榜红星一颗。评价结果作为评优选模等一系列荣誉奖励、补助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就给后进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合理的获奖平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3.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流程

(1)复习与自主预习案

对旧知识的复习提问,可以采取课前3分钟提示,提醒学生要提问的内容,避免全班答不准确而影响师生的课堂情绪。也可督促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识记,巩固知识。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对简单的、概念性、定律性的知识,以提纲式或填空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切忌设计过难的问题耽误时间、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2)合作探究案

此环节,重点在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并得出结论。例如,研究“氧气的性质”这一课,我设置了下面两个探究点。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一步 :出示实验报告格式 (要求:观察演示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第二步 :演示实验 (老师操作,边做边讲解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第三步: 分析思考 ,小组交流

a.写出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b.铁丝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时,瓶底铺细沙或水有什么作用?

c.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有刺激性的气味。硫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时,瓶底留有少量的水?有什么作用?硫燃烧时的状态是什么?

d.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不会发生物理变化?

②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第一步: 出示探究资料

第二步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a.三个化学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b.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

篇3

一、科学探究不能形式化

《物理课程标准》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把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设计实验原理、寻找器材、装配仪器、操作观察和排除故障等过程,不仅主动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能发展创造性思维,本人认为这是课改的亮点之一,但有些教师由于旧的教学观念束缚、课堂时间有限、课堂驾驭能力弱、评价体系的引导等因素影响,经常将科学探究形式化,例如探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老师就“引导”学生猜想电功与电流、电压、时间有关,对其他的可能性只字不提,然后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课本上有),更有甚者,干脆用多媒体直接播放实验,这样的形式看上去很“高效”,其实很搞笑,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上不仅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而且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大受影响,但课堂时间有限、放手探究时间长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如何解决呢,我认为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我们的猜想尽量要有依据,不能瞎猜,其次,把属于同一研究方向的猜想归类,再次,让各小组分别研究不同因素后汇总.此外,也可以把较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放在课堂上研究,其他问题放到课后兴趣小组活动中研究.

二、忽视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由目标出发,往回推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一个物体放在水平传送带上,随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个物体受哪些力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对这一对平衡力,一般没问题,典型的错误是无法确定物体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总认为受到一个向前的摩擦力,这是因为学生潜意识中存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错误概念形成的定势思维造成的,因此,常规思维从摩擦力产生条件出发,物体和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不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因此不存在摩擦力,但效果不好,于是,可以考虑使用逆向思维,物体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只可能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如果受平衡力,至少受两个力,而本题中除了可能存在的摩擦力之外,不可能有其他力,因此,不可能受平衡力,只能是不受力.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像牛顿根据苹果落地的现象,通过逆向思维,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其实,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是以结果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的分析途径,为某个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现实问题中,有极其有用的价值.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对于逆向思维的考查一直是个热点,这要求教师利用课本基本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就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逐步培养其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消除定势思维引起的错误要从追根求源

定势思维是引起学生解题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原因也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是审题不仔细、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前概念的存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不深不透、思维方式的僵化.

例如:小明在投掷铅球时,使重50 N的铅球在空中飞行了15米远,铅球在飞行过程中,小明对铅球做功

A.750 JB.50 JC.0 JD.无法确定

分析与解由于很多同学对物理公式只是“死记”,不对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进行透彻理解,物理计算时就套用公式,因而根据:W=Fs=50 N×15 m=750 J,从而做出A的错误判断.而正确的解答应该是:C.解题思路应该是这样的,要想求铅球在飞行过程中,小明对铅球做的功,应该用公式W=Fs,其中W、F、s 三者要对应,因此,F应该是手在铅球在飞行过程中对铅球,s应该是铅球在飞行过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就很容易知道F=0 N、 s=15 m.因而根据:W=Fs=0 N×15 m=0 J,对于以上解题中的错误原因,有些老师简单归结为定势思维形成的看题不清、乱套公式,要求下次注意,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追根求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进行逻辑思维时,要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多环节、多步骤地逐步将条件转化为结论,每一步都要“言必有据”并遵循推理的法则.其中,“言必有据”可有效克服“审题不仔细、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前概念的存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不深不透”所产生的定势思维,而“遵循推理的法则”则可避免错误的思维方式带来的错误,因此,消除定势思维引起的错误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有些人认为:强化逻辑思维可能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学生使用逻辑思维解题时,一旦发现使用传统方法无法解决时,必将使学生另辟蹊径,根据直觉思维作出猜想和假设,再利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忽视发展学生对思维的思维

随着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已经能直接地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思考自己的思维和别人的思维,并能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和别人的思维之间的区别,例如,他们会这样说:“我认为我的思路正确”.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错误时,我们除了纠正他们的错误外,还应该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检查,找出造成错误的知识点或思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篇4

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的习惯,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的方法,享受研究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自主选择性、深刻研究性以及彼此的协作性。

例如,在讲“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教师应先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接着各小组交换彼此的意见,然后让他们进行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诸多个答案,可能由于相互接触的材料、湿度、彼此的粗糙程度差异,或者施加的压力的不同,或者彼此接触的面积的大小不同等,这些都是造成摩擦力大小不同的要素。

现在把这些问题都放在小组里让学生去解答,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调动了他们对于物理实验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愿意去研究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带领学生对最终结果进行分析、汇总。

二、将自主动手实践操作作为教

学理念

按照我们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作为传道授业并解答疑难问题的主体,必须对学生在课堂上乃至学校中的言行进行管教。同样的,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也是这样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只有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我们要做的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只有学生愿意学,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知识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猜想。

例如,在讲“焦耳定律”时,教师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影响电热的具体因素。仅仅猜想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猜想的同时,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去答疑解惑。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整个学习阶段的重要性,会让学生感到成就感,而后就会愿意去学习,喜欢学习、研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师在学生实验中发挥着不

可取代的辅助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锻炼的是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对新事物深入研究的精神,所以教师不仅要讲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带领学生对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但是,并不是所有学校的硬件设施都一样,这就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难度会不一样。

尽管如此,我们的首要任务还是要扭转教师的教学思想,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对每个能够开展的实验都亲自进行探究性的研究,这样的教学结果应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例如,在探讨是否有大气压这个问题时,很多硬件设施根本无法进行实验,我们可用空的矿泉水瓶子代替来做这个实验。

又如,在研究为什么会产生浮力的问题时,只是需要普通的半瓶矿泉水以及我们玩游戏时用的乒乓球即可进行实验。

四、把教学内容向着社会化、生活

化的方向调整

物理教育教学理念正在日益社会化、生活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把原来令人乏味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做,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5

科学探究精神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对物理知识都只是死记硬背,并没有形成科学探究精神。提出问题是形成科学探究精神的第一个环节,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此才能落实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一、提出问题能力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意义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物理学习也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可以说,对于初中物理学习而言,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同时,物理学科的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物理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可以说,问题是物理教学环节的核心。另外,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在日常生活中、平淡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不平常的发现,对学生而言是件不寻常的事,比在现成的问题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需要创造性思维,科学探究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现这一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不可能一开始便能获得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义的全面认识,上述认识也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全面讲授就能完全建立的,必须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并对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物理学科探究的意义。

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发现,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变得不爱提出问题了,这种情况的出现有着很多的影响因素,比如教师不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不要说和课堂无关的话题、被其他同学不满或者嘲笑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行为,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没有提出知识的意识和欲望。所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比如提出问题有助于推进课堂环节、能够受到教师的赞赏、能够拓展知识,甚至有的问题也许能推动学科的进步。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牛顿被苹果砸中,质疑为什么苹果会下落,并提出了万有引力。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论断提出质疑并对自由落体展开了深入研究最终揭开了落体运动的奥秘。这些故事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是科学创新与进步的开端。其次,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物理实验的过程,并设计不同思路的实验方法,引发学生对不同物理方法的好奇和探究。也可以借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件带入物理知识,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例如,教师讲解比热容的问题时,教师提出一些生活现象:用冷水冷却发动机、暖气片用热水散热、冬天夜晚向稻田灌水防止冻苗,同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事件的图片。这让学生在内心中提出疑问:这么多的目的是什么呢?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准备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下温度。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假设,分析实验结果,这种方式体现了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了探究物理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行为

其一,教师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思路。有的问题不提出问题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哪里有问题,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可以分析和发现屋里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出问题的思路。比如可以通过比较物理的概念、定理、定律,提出关于他们的现实应用的相关问题。比如可以观察实验,提出改变实验条件之后,结果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的问题。比如结合生活现象,提出现象中蕴藏了怎么样的物理原理的问题等等。其二,教师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么样提出问题,所以就会出现随意打断教师讲话、提出的问题没有探究价值等情况,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技巧,让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探究原因、反向质疑、条件对比等技巧。以速度选择器为例,学生可以从探究原因的层面提出问题:速度选择器中,为什阅读点么磁场的方向与电厂的方向始终保持相互垂直的状态?也可以采取比较法提出问题:速度选择器中的电和磁场,与磁流体发电机中的电和磁场是否有着相同的作用?采取反向质疑的方法提出问题:如果从速度选择器的左端进入带电粒子之后,带电粒子匀速向右端进入,那么如果这个带电粒子从右端进入,是否还会保持匀速运动的状态呢?总之,提出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多的,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物理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其三,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提出问题的机会和途径。新课改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物理教学亦是如此,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养成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提出问题的途径,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物理教学可以多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小组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问题。小组合作是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钉钉等方式在课下通过网络向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问题,使学生形成思考物理问题的意识。

四、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更加突出,在学习中显现出的差异性也更加明显,在物理学习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由于思维形式、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学生针对物理知识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的。如果忽视学生的问题,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转变为课堂探究问题,在课堂中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探究的。与此同时,为了不拖延教学进度,教师要有策略的选择问题:首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进行合并或者有所取舍的进行删减。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内容和实质是一样的,这种情况下就要对问题进行合并或者删减,提高解题的效率。但由于学生的物理水平还很有限,有些关键性的问题可能没有被提出,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演示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者是直接将问题补充出来。其次,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强化,提高问题的预设度。受到物理水平的限制,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思路并不清晰,或者是预设猜想不到位。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提问作出追问,让学生再次叙述问题,将问题中一些模糊不清的条件和猜想更清楚地提出来。比如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磁场对于通电导向的作用力,与导线电流有怎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问题中,电流这个条件并不清晰,所以教师再次追问,询问学生这个问题中的电流具体是什么呢?学生稍加思索,再次说明,是电流的大小、电流的方向。这样一来整个问题就变得更加清晰,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明确的思路。此外,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大”,包含的知识比较大,所以解决起来就比较困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大”的问题转化为“小”的问题,解决掉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能够被证明或者被解答。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物理学科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形成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用一个一个的问题推进物理学习,成为一个具有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的人。

本文引用:

[1]夏雄纠.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0,40(06).

[2]周金明.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

[3]陈咏梅.基于科学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以“食物补铁传言是否为真”的科学判断与评价为例[J].华夏教师,2018(13).

[4]石艳生.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J].新丝路(下旬),2016(12).

[5]李京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30(05).

[6]黄其剑.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好家长,2017(26).

[7]贝婧一.立足核心素养优化物理实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7(05).

[8]王晓俊.生活中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J].教育,2020(04).

[9]陈淑丽.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提出的原则和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20(17).

[10]张士严.以生为本理念下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分析[J].读写算,2020(20).

篇6

一、压强

1.压强:(1)压力:

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②压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③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1900px。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gh=13.6x103kg/m3x9.8n/kgx0.76m=1.013x105pa。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1.013xl05pa=1900pxhg=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5)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4.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应用:抽水机等。

篇7

在物理核心素养中,物理观念是其关键要素之一。“度量观”作为“物理观念”的重要内涵之一,没有理由淡出物理教育者的视线。为此,本文对我国物理教学中“度量衡”教学展开分析与探讨,进而明晰“度量观”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希冀对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一、中西方“度量观”的历史沿革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计量、测量,自人类社会开始就存在了。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就存在陶量(等比例的容量物体)[1]。在古代中国,度量衡泛指在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的统称。随着文明的发展,“度量衡”逐渐成为事物间比较和统一标准的日常操作规范。度量衡从器物逐渐扩展到度量衡制度等应用领域。而后又随着近代科学的“度量衡”理念发展而发展。

1. 中国史中“度量观”的发展与革新

“度量衡”一词最早见于《尚书》[2]。古代的“度量衡”指在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统称。“度”的含义在于计量长短,“量”的含义在于计量容积,“衡”的含义在于计量轻重。但是测量这三个量并不能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随着人们的发明又有很多“度量衡”产物的诞生,如时间计量器物(在四千多年前尧帝时期的“土圭测景”计时工具),再如质量计量器物(我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杆秤)等等。在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将度量衡发展为各有特色的计量器具。这都是人类为了计量而做出的发明。从物体长短、容积大小、物体轻重、时间的长短,再到物体质量多少,无不体现比较思想,以某一标准作为基础,比较相同类型物体与标准的差异,从而区别物体。

“度量衡”从古代的计量物器,而后发展成为计量的“标准”,如秦统一后颁布了度量衡法令、汉代形成度量衡制度等等[3]。由此可见,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度量衡虽然它的计量内容发生着改变,但其标准与比较的思想却一直是文明发展的基石。自明朝末期,西方科学传入中国,而后自清朝末期,随着第二次西方科学渐入中国,这一次西方科学中的“度量衡”如滔滔江水般汇入中国的科学思潮中。在吸收了西方单位制思想之后,我国对于“度量衡”的研究又提上了新的日程。我国考古事业大力发展,带来了研究者们对于古代文物“度量衡”的研究。在中国,“度量观”自古至今都在发展,它跟随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脚步不断行进着。

2. 西方史中“度量观”的发展与变化

人体特征成为东西方国家度量衡的共同起源[4]。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处于南美地区的印加帝国,其长度单位相当于古代秘鲁人的平均身长。古埃及的度量衡器物和度量衡制度也是很着名,在其遗留下来的古墓壁画中都有所体现。古巴比伦可以算作世界上最早规范度量衡的国家。古巴比伦的度量衡制度影响很广,后期的亚述人正是依据古巴比伦的度量衡制度发展了其测量体系[5]。古印度的度量衡发展,则是与经济贸易发展有关。古希腊文明,众所周知,是受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影响最深的文明之一,而后的古罗马人又借鉴了希腊人的传统进而发展自己的文化,度量衡就此得以延续。再之后,据科技史料记载,西方十字军征讨过程中,客观上将很多希腊科学着作翻译过来,总结科学经验和知识,为自身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6]。这也是西方进一步发展“度量衡”的有利条件。之后,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新“度量衡”单位制的产生[7]。着名科学家拉瓦锡在担任计量改革委员会主席时,将度量衡制度进行改革,建立采用十进制的度量衡单位系统。近代数学和近代物理的发展大力促进了物理单位制的发展[8]。物理单位制的规范化可以看做是“西方度量衡”的发展标志。

自19世纪西方对于电、磁、热、光等现象的研究,再到20世纪逐渐形成系统的物理学体系,科学的“度量观”也逐渐发展。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举办,会议上明确提出了7个基本物理量(长度、时间、质量、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光强度)和34个国际导出单位的物理量。这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提出和统一的基本物理量和物理单位,正是科学“度量观”发展的依据,这也是现代物理学科“度量观”发展的体现。

二、物理教学中“度量观”的教育价值

考察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可知,从物理教学目标的制订开始,一直存在弱化物理单位制的倾向。研究发现,多数教师和学生没有系统地梳理物理单位制体系和其历史发展。加入“度量观”思想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物理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

1. 物理教学中“度量观”的实践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多时候都在应用度量思想。如中国采用斤两的单位于生产生活,其中1两等于0.05千克,1斤等于10两。所以,在采购蔬菜果肉时常常会听到“二两肉、一斤水果”等词组。这些实际上就是人们应用度量思想的体现。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加入生活物理元素,这样的教育会使学生的学习贴近于现实生活。

再如日常计量物重的器物,两种器物(天平或杆秤)从外形到结构有所不同,但殊途同归的是,称量的器物都是生动反映某些具体物质的物重。众所周知,西方常采用天平装置来称重物体。在我国,常采用杆秤来计量物体的重量。杆秤的原理与天平原理一致,但是不同于天平的是,在“杠杆平衡”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是不相同的。在现有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杠杆原理,学生掌握天平的使用规范,但与生活的联系有限。所以,笔者希望借助“度量观”将其紧密结合,进而凸显物理教育的实践价值。

2. 物理教学中“度量观”的科学价值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在历史课上学习过“度量衡”相关知识,对于“度量衡”知识和思想有了人文层次的理解。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基本物理量的教学离不开基本单位的解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结合历史“度量衡”的发展,促进其学习物理知识,不仅感受历史的积淀,还应体会科学计量的意义,这正是物理教学中人文思想的体现。

物理学家罗伯特·克里斯曾说过:在“规定性”定义中,一个事物通过与另外一个事物产生联系而被赋予意义。当一个物理单位(例如千克)被联系于一个特定的人造物(例如千克原型的金属块)以建立标准时,其逻辑条件是成立的。这个定义过程使得这个特定的人造物独立于所测量的现象[9]。单位的引入是人为设定的、人为规定以固定量的事物为单位,用成倍数的单位标准来描述事物整体。由此可见,度量观既可以体现出比较的思想,又可以体现出相似物之间的统一“标准”,这样既公平又有效。学生体会度量观的过程是感受物理人文性与科学性融合的过程,这既是科学的价值,亦是教育的力量。

3. 物理教学中“度量观”的文化价值

物理学科作为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测量、计量最相关的科学学科,物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来源于生活中的物理。生活日常无处不在的计量、测量、比较,都为学生们学习物理量、物理单位提供了生活依据。生活中的各个事物都可以由物理中的“度量衡”来描述和表达。这极大方便了人们对于事物间的比较以及事物标准的统一。物理量的单位蕴含丰富的物理文化,这些都是人类历经千百年对客观事物、客观空间的认识积累结晶。

尽管伴随物理学发展,物理量单位体系只有百多年历史,但其诞生的物理文化却很厚重,继承和发展了近千年。无论是西方思想入东方,还是东方思想传入西方,这都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物理单位制的形成与发展是继承了人类“度量观”思想的精华,最终形成的国际统一标准,是物理人文精神传承与发展。

三、物理“度量观”的教学建议

在现代物理教学中,需要大力提倡物理人文培养模式,对于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基于“度量观”的物理教学,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方式,希冀对中学物理教学开展“度量观”教学有所启示。

1. 制作“度量衡发展史”学案

教师在初二质量课程之前,应当提前备课,充分了解度量衡相关的科技史。教师提取度量衡科技史的重要信息于学生学案中,在课前给每个学生打印一份阅读学案。在课堂相应环节中,让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初二学生结合他们在历史学科学过的度量衡知识进行阅读,思考物理计量、测量的重要意义。这样的课程设计既有连贯性、又有呼应感,能够让学生逐步提升物理学习深度。学生在课堂花五分钟的时间阅读“度量衡”的发展史,这对于学生接下来学习新的物理量、新的物理单位制都是有很大帮助的。五分钟的阅读时间,既不会耽误很多物理教学时长,又可以让学生的物理素养得到提升。

2. 采取“度量衡分组作业”模式

教师在前一节课程下课前,让学生进行分组,不同组抽取收集物理材料主线,每组学生的侧重点不同,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脑的支持,查阅资料,制作物理“度量衡发展”报告。在正式上课时,设计学生汇报环节,让不同小组的学生从不同视角展开对于“度量衡”的解读。围绕的主线可分为“度量衡”历史时间主线、不同国家发展“度量衡”主线、中西方对比“度量衡”主线、中西方“度量衡”关联主线、“度量衡”不同功能主线、科技史“度量衡”主线展开,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收集材料,在课堂上汇报成果。最后,教师提炼主要观点,最终提炼汇总得到“度量衡发展”与物理单位制发展的联系。

“课下收集材料、课堂汇报成果”的活动课形式既生动,又有学习价值。让学生亲力亲为收集素材、学习素材、汇总分析素材,为他们之后学习物理量和物理单位打下基础。

3. 教学中将物理量的学习与度量观相结合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物理观念”“科学思维”成为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物理观念的培养,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基本物理量的学习和基本单位的学习是关键一步。学生在学习质量、时间、长度、速度、加速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学生对于物理单位的深度学习。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反映。人们为了计量两个物体的质量,在比较中就需要统一标准。由此质量的单位引入,就极大地方便比较。质量的单位千克和克等是人为规定的固定数量的物质标准,千克被联系于一个特定的千克原型的金属块并以此建立标准,通过成倍数的千克和克来描述不同物体所含总物质的多少。长度单位的引入也是如此。让初中学生在学习抽象的物理量和单位时,结合历史中的实物进行理解,就能够有效地降低学习难度。如此,度量的力量和奥秘也逐渐凸显出来,“度量观”也会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大脑中。

参考文献

[1]丘光明,邱隆,杨平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62 .

[2]丘光明古代度量衡单位趣谈[J].中国计量,2011(06):58-59+87.

[3]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3.

[4]颜熠乔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4:32.

[5]陈晓红,毛锐.失落的文明:巴比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3:32.

[6]丰西欧文艺复兴文学中的阿拉丛文化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8:18.

篇8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改变了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爱好与乐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激发表达欲望,从而形成师生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1、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物理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2、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的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了,还有几行没有抄完”。3、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的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哪有时间思考,最后还是相互抄袭占多数。

篇9

天津北方网讯:上周五,市教委《天津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本市“中考”改革正式启动。本市将从2019年秋季学期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开始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2年左右初步建立起科学、公平、具有天津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制度。

根据《天津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和《天津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本市将继续实行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招生“两考合一”考试。同时,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听力)、体育与健康、物理(含实验)、化学(含实验)、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含实验)、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13 门课程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考试成绩以分数或等级形式呈现。

考试的组织方式和结果呈现形式

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听力)、化学、物理5个科目考试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闭卷书面考试,考试结果以原始分呈现。历史、道德与法治2个科目考试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开卷书面考试,考试结果以原始分呈现。地理、生物2个科目考试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闭卷书面考试,考试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体育与健康包括平时和统一测试两个部分,考试结果以原始分呈现。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根据全市统一要求,以书面笔试和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各区统一组织,各中学具体实施,考试结果以“合格”“不合格”的形式呈现。

三点新变化

一是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二是除原有的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化学、物理外,以原始分呈现的历史、道德与法治成绩,和以等级形式呈现的地理、生物成绩,也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升学录取依据。三是体育与健康成绩总分值由30分提升为40分。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市还将进一步完善天津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细化和完善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和突出表现。

从初中入学起,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成长记录。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学校成立评审小组,每学期末对学生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公示。规范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电子档案,健全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保障机制。

包含日常行为表现、专题教育活动、团队活动、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表彰和奖励等评价要点。

思想品德

包含国家课程修习、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修习、研究性学习成果、个人优势学科学习和社团活动情况等评价要点。

学业水平

包含体育课程修习、日常体育类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心理素质、体育特长发展等评价要点。

身心健康

包含艺术类课程修习、艺术类活动、艺术特长发展等评价要点。

艺术素养

包含学军、学工、学农、研学实践教育等集体活动,社会调查与实践课堂活动,素质拓展课外活动,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评价要点。

社会实践

按照要求,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引导初中学校开展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发挥积极作用。

“全科开考”

不增加学生负担

实施“全科开考”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打好共同基础的同时,在考试内容上强调提高命题质量,以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并结合我市教学实际,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视对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有机联系,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不出偏题怪题;在成绩呈现方式上,部分科目采用等级方式呈现,避免分分计较;在录取计分科目构成和数量上,只增加历史、道德与法治科目,做到文理兼顾、适度负担。

六年级学生家长

提高体育分值 促进身体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19

通过探究式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基于这样的要求,作为处于教学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就应该在实施教学活动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力求让学生在“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悟、在活动中得”。

一、在概念教学中结合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实际的物理概念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很容易犯只重结论、轻过程,只重定义、轻现象的错误,从而导致学生能对概念的定义背得透熟,但却不知道概念怎么来的、该怎么用,无法与物理现象联系起来。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体验概念的获得快乐,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概念,在实际运用中用好概念。

二、通过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理解习题解答中的方法和思想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能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学习“呆子”,而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与《物理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课程教学观和培养人才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教师本身更新观念,树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引路人的新型教学观,摈弃陋习,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活”知识、发展新个性、提高创新能力的场所。

案例1:“电功率计算”教学片断。

L1“220V 100W”、L2“220V 40W”两个不同灯泡串联在220V的电路中,哪个灯泡更亮?

教学程序如下:1. 展示两个灯泡的实物,学生观察灯泡中灯丝的不同,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2. 并联在220V的电路中,哪个灯泡更亮?为什么?3. 串联在220V电路中,猜想哪个灯泡更亮?4. 闭合开关,观察现象(串联在220V的电路中时,40W的灯泡亮,而100W灯泡几乎不亮);5. 根据现象,通过计算说明原因,并小组交流讨论。

反思:针对此题的教学,过去我们往往会通过以下过程进行:第一步根据灯泡铭牌上的稻菁扑愕缱瑁坏诙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该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第三步用P=I2R算出电功率。事实证明:这种讲法虽然也能让学生掌握住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学生没有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故而对解题的过程和结果只能是死记硬背,一旦遇到此类题的变式、拓展,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了。而在此案例中,就打破了常规计算教学一般模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形式,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直观的现象,知道了灯泡的亮度是取决于其实际电功率,而不是额定功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知道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而且在活动中也大大调动了学生感官上的认识,激发了思维上的共鸣。

三、通过物理实验中渗透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可以这样说,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物理课堂中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各种实验方式,如演示实验、自制小实验、分组实验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如果在这些实验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探究活动,再结合学生小组间的交流、合作、讨论形式,将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收集的数据、总结的结论进行及时的反馈、交流,那样对增强学生之间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决问题、抽象概括等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片断。

在学生猜想凸透镜成像大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 该实验中需要哪些实验器材?2. 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应该怎样放置?3. 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应该如何调节?为什么?4. 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如何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这三者的位置,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接着,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包括现象和数据),展示交流后分组设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对小组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点拨【如在移动光屏的时候(即改变像距),是否应该要移动蜡烛或者凸透镜(即改变物距)?应该在什么时候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处,光屏上是否能得到像?在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光屏上的像有什么变化?】,学生在实验中将现象(像的倒正、大小)和数据(物距、像距)记录在表格中。

最后,实验小组代表将现象和数据填写到讲台上电脑里Excel的表格中,教师利用Excel表格中的数据处理功能将各类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整理、概括出凸透镜成不同实像的条件。

篇11

1、组织形式

开展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是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分组有三种形式:班级内自由结合;班级内随机组合;跨班级随机组合。目的是培养合作与交往能力。每组3―5人,一个班大约分10个小组,选举组长。做好分组名单记录,以便检查督促,建立实践活动课记录档案,准备实践活动过程记录表。

2、开展方式

物理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也可以是研究性的实验及科技制作。初中物理实践活动可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一部分活动用物理课堂时间,一部分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学生选择的个性化课题研究一般都是用课外时间,教师个别指导。一个教师所任教的几个班,可以不同时开展实践活动,以免教师组织指导困难。例如每半个学期在一个班开展某些课题的活动,随着学生物理知识的积累,不同班级就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课题:八年级可以选择热学方面的课题,保温瓶装水量与保温的关系,服装面料的保温性能,蔬菜大棚的功能,调查环境噪声等等,下半学期可以测家用电器的日耗电量,调查近视眼发病率及保护矫正,城市的光污染,夏季,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等等。九年级第一学期,交通工具的发展及利弊,自行车上的力学,估测人体的输出功率等等。学生可以自己选题,但要申报,教师给与指导。

3、开展的意义

(1)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就中学阶段,由于学生能力水平的限制,问题解决是主要目标,在发现问题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动手实践,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充分与社会接触,这些经验在课堂上是无法获得的,既让学生对活动充满着新鲜感,又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如:探究“自行车上的力学”,有摩擦力、杠杆、轮轴的原理应用,“乒乓球运动中物理知识”,“研究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学生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尝到了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培养STS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不可能只是单一学科知识的应用,还会牵扯其它学科,如信息技术学、生物、化学等其它学科。这就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综合应用,合理解释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能创新、发散。同时让学生体验物理和技术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探究“自行车力学”说制动那里是滑动摩擦,刹车时是有益摩擦,应使它增大而不能加油;说有滚珠的地方是滚动摩擦,它是有害的应尽量减少而要加油;手制是变形杠杆能省力;一些较聪颖的学生还指出脚踏是轮轴;链条的传动相当于皮带转动,他们议论着若小轮带大轮将会有什么结果……。进而想到给越野汽车安装前加力及后加力装置。在实践活动中收获,并会有新的发现,培养了学科情感,形成良性循环。

(3)提高学生分工、合作及组织能力。

一个主题的研究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其它同学的介入,共同参与该主题就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才能提高效率。在研究过程中出现问题要互相帮助,形成一个整体,使组员间产生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善于交往,互相交流经验观点,学会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如:在搜集材料时,小组成员各有自己的任务:有上网查寻资料的;有外出实地调查拍摄的;还有进行问卷调查的。以及活动探究成果总结汇报,都离不开组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与之相关的信息很多,但不是都有用的,学生在获取资料时必须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或整理,这也是学生以后终身学习的一个必备的能力。如;利用信息技术将照片、录像、录音与调查报告进行链接整合。

二、初中物理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物理实践活动中,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物理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和科学探究,要积极评价学生表现出来的动手、动脑和自主研究的行为,要强调实践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要重视研究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民主与和谐的新型教学氛围的构建。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教师在每一次实践活动开始时,要先宣传、动员。教师讲实践活动形式,内容范围,研究方法(如调查、采访、查询、搜集资料、实验等方法),研究成果汇报的方式(如作品展览,展板、论文、实验报告、网页)等,以及相关的知识(物理的,科技制作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大假期间,学生课业负担较轻,有较多的户外活动时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和科学探究,在玩中学习、玩中求知,玩的充实,何乐而不为呢?在这种引导下,学生多数会欣然接受,并主动积极的投入活动中去。

第二阶段、进行理论学习

选择活动课题涉及的主要物理知识是学生学过的,相关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往往会跃跃欲试 。例如,调查近视眼发病率及保护矫正,要学习凸透镜的成像原理;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验证已学过的诸如摩擦、杠杆、重心。压力压强等力学问题,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

第三阶段、开放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和教师机房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搜集一些资料、图片或进行验证性实验,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许多同学查询成了可能。教师可以帮助搜集相关资料教师适当给予指导和支持,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第四阶段、跟踪参加学生校外实践活动,与学生交流课题研究心得

八年级物理课本上明确指出:“物理课不是仅仅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迷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例如:学生在探究噪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大多从文字资料方面说明总结,显得单调,在我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走上街头进行随机采访,并用mp3录制了一些典型的噪声,再配上相应的视频,使活动过程和结果都更加丰富。

第四阶段 收集学生研究资料、实验数据和制作作品,指导学生汇总资料,得出实践活动研究成果

物理实践活动”中不是供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他们自己搜集材料、信息,去加以整理,借以解决实际问题,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即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料,引导学生总结课题研究成果以及内容之外的收获体会。教师应督促、检查和指导学生总结实践探究的结果并整理成汇报材料。及时收集分类,为下一阶段汇报、评价做好准备。例如:在“调查我市近20年来的交通工具发展”的活动总结资料是以word文档和照片、录象等形式,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超链接,使之成为一体,更方便展示。

篇12

http:///calculator/personal

5.通过集体讨论,各小组选出适合老师的最佳还房贷的方式。

四、资源

本课堂设计需要:一间40台电脑左右的机房,每台电脑上必须能上网,必须安装MicrosoftOffice等常用软件。

五、评价

WebQuest的评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探究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对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和帮助。在本次学习的评价表中,主要设计了学生参与讨论、分工合作、搜集资料、问题解释、报告撰写、提出见解六个方面的评价,每个方面又分为三个层次,从而帮助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更准确的评价。

六、结语

本次课的内容在整个教学内容中虽不是重点,但通过对教材的充分挖掘、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能提高他们的多种能力,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生存的压力,父母工作的不易,可谓一举多得。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WebQuest引入到数学教学中,能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现代化教学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各种途径(特别是网络)获得所必需的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能力(包括数学计算的能力);随时发现数学问题、使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汇总、比较、评估的能力,等等。

当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都适合开展WebQuest教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主题。其一,该主题的探究要能够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二,该主题要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具有一定数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如本文的房贷问题就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再者,在WebQuest教学中,对于学生从网络中收集的相关信息资料要进行指引、筛选。如今,网上信息多如牛毛,学生在网上查找信息资料时,很容易陷入浩瀚的信息海洋。因此,教师要预先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筛选、指引工作,选择一些权威性、代表性、多样性的资源,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避免学生走弯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唐小波.WebQuest: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人民音乐,2006(11):52-5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