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8-30 09:15: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篇1

        0 引言

        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其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的基础作用更为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与实施,给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挑战已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联合成立了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民经济信息化按层次划分,分为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按经济行为主体划分,分为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由此看出,无论是怎样划分,企业信息化在其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其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的基础作用更为突出。

        1 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

        当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外乎两个方向,第一是电子商务网站,是企业开向互联网的一扇窗户;其次就是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企业内部信息的组织管理者。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惊人的,似乎一夜之间,各行各业的许多企业都在互联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有的以介绍产品为主,有的以提供技术支持为主,还有一些企业网站则开展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组织企业的进货和销售。这些“窗户”让拥有它的企业能够及时的掌握行业动态、市场变化,而作出迅速的反应,以此占有市场先机。谁拥有互联网,谁就拥有了信息;谁拥有了信息,谁就能占据有利竞争地位,已经成为一条新的市场竞争规则。当然,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不可小视。它协助企业管理从简单的公文、技术资料到复杂的生产流程、成本核算,甚至辅助企业进行更高级的经营决策。上述信息化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各个发展阶段,各种模式的信息化工具交替占据主导地位,但最终必然是被更新的、更完善的模式或技术所取代。今天的企业电子商务和管理信息系统也不例外,流行的同时也有它自身的不断裂变和发展。

        1.1 定义 企业信息化是中国特有的说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但是通过分析各种有代表性的定义,可使我们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 特征

        1.2.1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IT的支撑 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到产品进入顾客或消费者手中,以及相应的企业战略、计划、财务、物资、库存、营销等管理活动,始终伴随着大量信息的产生、收集、分析、存储和使用,借助于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AM)、ERP Internet Intranet,企业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水平。

        1.2.2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企业连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很多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在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总部与分部之间、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或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流、处理、反馈以及利用其来进行决策,如何将这些分散的信息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企业信息化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有系统的观点,使建立起的各个系统之间要能够互相兼容,便于信息的迅速传递、汇总、查询、加工和使用,便于企业决策者进行决策。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企业信息化必须考虑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市场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所引起的业务活动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及其管理模式提出的新的要求,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必须随之重组或再造,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由这样的企业信息化所集成出的竞争优势才是巨大的。所以,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协调,都会影响企业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从而可能造成决策的失误、机会的丧失。

篇2

(一)取得的成效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对全省9个市州,包括汽车、石化、食品、医药、冶金、机械、建材、轻工等11个行业中选择的有代表性的126户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更趋于理性,更加注重效益,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主要表现:

l、企业信息化进入加快发展阶段。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被调查企业中58.2%设立了信息化机构,62.7%设立了信息化专职主管,47.8%制定了信息化规划,45.6%建立了信息管理制度,53%制定了信息化培训计划。其中,大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好于中小型企业。

2、企业信息化建设已达一定规模。在网络建设方面,被调查企业中86.4%已接入互联网;4l%已建立企业网站,正在建设的6.4%。调查表明,吉林省企业网络建设不断加快,网络环境明显改善。在应用系统方面,86%的企业已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32%已建立人事管理信息系统,22%已建立产品数据库;50%以上的企业能够做到经常更新内容;64%的企业已采取网络安全措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规模。

3、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有94.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信息化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对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库存、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履约率、扩大销售、加快资金周转有积极作用,企业整体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在经济与科技水平不够发达,企业各方面基础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从总体上看,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规模、层次和水平不高,发展也不够均衡,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还比较缓慢。

1、企业方面的问题

(1)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当多的企业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够,投入不足,支持不力,甚至只把它看成纯技术性问题,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难以快速推进。已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首要因素。

(2)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短缺。许多企业在投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重视硬件购置,忽视软件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致使企业的信息化装备比较落后,拖延了企业信息化进程。

(3)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设计起点偏低,实施过程较长,软件升级缓慢,系统间集成困难,难以兼容,造成新的“信息孤岛”,既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也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升级换代。

(4)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更少。相当多的企业人才匮乏,特别是既熟悉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致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与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不适应,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建设。

2、环境方面的问题

(1)政策支持不够,引导性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国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政策倾斜度不够,缺少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和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鼓励性政策措施。

(2)相关的标准规范,法律和规章不健全。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不完善,信用认证体系不健全,行业编码等技术规范滞后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于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上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影响了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加之信息市场上存在的无序化状态和不正当竞争,也阻碍着企业信息化正常发展。

(3)关键技术和装备过度依赖进口,安全隐患比较严重。主要是支撑企业信息化所需的关键技术和装备仍存在相当大的缺口,过度依赖进口设备,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增加且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4)行业管理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吉林省以企业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很少,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或监理的机构不多,造成企业信息化项目质量无法衡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三)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将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将呈现以下3种趋势:

1、纵向升级。企业信息化将逐步从业务层、管理层向战略层发展。即企业在建成基础的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处理系统,并积累大量数据信息后,为实现“数据――信息――知识”的增值,企业将关注知识管理系统、商业智能、战略信息系统等高端应用层面。

2、横向扩展。一方面电子商务使企业信息化从企业内部迅速向外部扩展,另一方面企业的竞争模式由“竞争”向“竞合”转变,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沿着价值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这些都要求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横向扩展,扩大覆盖范围。

3、系统协同。吉林省主要是信息系统之间的协同。目前,我省企业已建立大量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满足各部门和具体业务的应用需求,却无法满足对各独立系统数据整合的应用需求,导致“信息孤岛”。新的竞争形势要求企业有快速的反应、流畅的流程衔接,迫切需要对各个“信息孤岛”进行系统协同。

(四)发展重点

1、用信息化改造企业的运营模式,实现管理创新。通过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对企业所有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的信息进行管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综合分析整理信息资源,增强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可知性和透明度;改造提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体系,利用国际互联网促进新技术的交流、推广和培训。

2、用信息化改进企业的生产过程,实现技术创新。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柔性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等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是改造企业的生产环节,加强生产过程的信息处理,实现程序化控制和生产自动化,推动企业的信息化。

3、用信息化改良企业的传统产品,实现产品创新。主要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专业的操作和控制系统,加快传统工业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如在机械行业,通过提高信息技术含量发展机电一体化生产设备、生产线;在电子、医疗器械、仪器仪表等生产行业,通过提高新产品设计能力,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用自动控制技术提升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用数字化嵌入式软件技术提升消费品、工业品的智能化水平。

二、推进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举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我省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采取综合措施继续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一)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推进力度

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处在发展初级阶段,政府要按照“引导、规范、监管、服务”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从宏观层面加大政策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建议我省比照国家和一些先进省份的做法,率先在财政、银行、工商、税收及其它综合管理部门制定出台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省内的基础网络运营服务商和网络内容服务商,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更经济的技术和信息内容服务;鼓励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机构,主动进入传统产业改造的经济主战场,为企业提供亟需的应用软件开发和关键技术的本土化工作;充分发挥各行业管理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作用,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质服务。

(二)以企业为主体、加大行业突破力度

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始终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努力唤起企业决策者的信息化意识,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从国内外发展情况看,先进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和经验,在所属行业内具有很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但不同行业的企业情况千差万别,需要根据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要求,分类指导。建议政府针对我省各个行业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信息化示范工程。通过率先推进部分重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示范带动全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力争在一些优势行业,如汽车、石化、食品、医药、机械、建材等行业,重点抓好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与示范,发挥其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在企业信息化中率先突破、积累经验、总结推广。

(三)实行统筹规划,加大政府调控力度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行为,但是企业信息化还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它的广度和深度反映着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水平。在实践中,一些宏观层面的事情,如“吉林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不是企业自身能够解决的,需要政府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为企业提供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并通过舆论宣传使企业决策者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遵循“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原则。建议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尽快研究制定全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指导方针、原则以及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并配以相关的政策,确保扎实有效地分阶段逐步实施企业信息化。

(四)营造良好环境,加大政府服务力度

吉林省目前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比较薄弱,企业的成熟度也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基于这样的基本省情,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建设,重视企业信息化基础环境的建设,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1、制定出台相应的标准规范和规章。企业信息化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程序化,以此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政府应尽快建立统一、权威、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议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各类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规范、信息资源分类标准规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信息市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必要的标准规范和规章。

篇3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以及WTO的加入,企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电子商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来强化自身信息化建设,落实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产业化道路,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的发展。

1.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述

1.1 电子商务的内涵

电子商务是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按照标准化的商业流程来开展的一种商务活动。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业务的过程中,其与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易、相互协作和价值交换等活动都是通过在互联网在线网络平台来实现的。可以说,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直接产物,是网络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全新方向。

1.2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企业现有的人事、生产、经营、财务等进行合理整合与信息化管理,用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水平与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在企业内部的常规运行中进行信息整合,例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预算、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是关于企业外部营销的信息化建设,例如客户信息、订单信息等。因此,企业信息化就是通过信息网络将分散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整合,以便企业管理者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1.3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首先,企业信息化是实施电子商务的基础,而电子商务对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助推器。企业信息化后生产过程根据订单进行,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实现了销售过程的信息化,帮助企业极大地节约了销售成本,同时为企业在生产、设计、管理等其他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其次,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企业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快速地明确市场需求,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而企业信息化发展必然也会促使电子商务的产生。因此,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全球互联网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带动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在这二十多年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较为落后,还存在诸多问题:

2.1 企业管理不到位,缺乏规划

目前,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但是大部分企业在决定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之前,会制定某种比较模糊的目标,例如“建设20年不落后的信息化系统”等等,可是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根据计算机产业中经典的摩尔定律: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每18个月就会有一倍的提升。因此,仅仅依靠前期的模糊目标来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不科学的。在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与后期跟踪管理,盲目追求“一步到位”而造成系统投资损失的企业并不在少数。

2.2 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缺乏引导

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商务,其商务活动需要以网络为载体进行运作,当前我国的网络市场环境、电子信用体系还不够成熟,市场监督制度不健全,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商业活动风险比现实环境中要大很多。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标准、法律、法规等,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而目前各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缺乏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统一规划和引导,对电子商务活动的评价认证缺乏统一标准和相关监督治理制度。

2.3 企业内部信息操作系统不完善,缺乏实操性

电子商务是基于计算机系统与互联网的一种商业活动,良好的信息操作系统是电子商务能够顺利运行的基础条件。许多企业由于理念落后,重“硬件”而轻“软件”,不愿花费大量的财力购买软件,硬件成了摆设,无法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另外,网络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应用系统复制程度远高于单机应用系统,需要专业的运营和维护人员才能实现有效地利用,但是很多企业不重视员工的专业培训,其构建信息化系统仅仅流于表面,没有产生真正的价值。

3.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1 强化信息化建设理念,加强宏观规划

企业信息化并不是单纯地将计算机记录信息代替手工记录信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将一些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活动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来实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必需进行宏观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并且注意规划要由明确的部门具体负责并监督,集思广益。其最终结果既要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充分共享,还需要将与本企业有商业购买销售关系的客户信息资源整合并分类管理,更好地了解客户,从而向客户提供更快捷和更周到的产品和服务。

3.2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市场体制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不同于传统商务活动的交易活动,其实施需要基于网络进行支付与结算,这就需要有高质量、高效率的电子金融服务体系来配合。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很多人不愿意选择网络在线购物的原因主要在于对于网络交易安全不信任,或者担心网络上的商业欺诈行为。而企业也会担心商业信息,尤其是商业机密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为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急需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网络交易的安全,企业则有必要改进现有的金融体系,尽可能地为网上支付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3.3 针对企业实际,构建适合企业运营的信息化网络

企业内部完善的信息化系统是电子商务正常运行的基础环境,因此,企业应该针对自身实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实现名副其实的企业信息化。为了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企业需要设立专门的信息机构和信息主管,配备适应现代企业运营要求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技术的硬件、软件等相关设施,建立包括网络、数据库和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在内的信息工作平台,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网络。

4.结语

随着全球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全球经济正在走向电子信息化的时代,在这种形势下,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国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与时俱进的过程。企业需要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更新信息化建设理念,并加强宏观上的总体规划,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网络。

参考文献

[1]霍兴剑.浅议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3).

[2]马良.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障碍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2).

篇4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14-02

一、引言

在这样一个IT资源被充分利用的时代,“不上ERP等死,上ERP找死”信息悖论等说法还存在吗?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从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特征出发,讨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的逻辑并提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方法。

二、企业信息化的竞争优势来源与保持

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价值,这一理论已被多数研究所证明(McFarlan,1984;张华平,2008;张敬伟,2013),那么信息化建设领先的企业就将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主要从信息化投资资金获得优势、专有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技能优势、信息化管理技能优势中获得。而企业获得的竞争优势是否可以持续,需要探讨。

(一)信息化投资资金

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资本被认为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为IT的投资是高风险的,投资所需的资本成本较高。而IT投资需要大量的风险投资,通常情况下,只有少数具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得到风险资本。因此,这些少数企业就获得了信息化投资资金优势,进而获得了一种持续竞争优势。这种风险的来源主要是由信息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导致的。

但如果是较小项目的信息技术投资难以产生企业竞争差异;也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风险降低,风险资本更加容易进入企业,进而失去这种竞争优势变弱,甚至消失;另外,市场中存在技术跟随现象,一旦技术先行者解决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市场风险,跟随者就会面临较小的风险补偿索求,这种情况下也会降低由于资金导致的竞争差异。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获得优势会产生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不会持续。

(二)专有信息技术

那些被认为可以被企业保持为专有的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为这些专有技术是保密的,是被企业垄断的,它能单独为企业创造价值,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专有信息技术而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带来竞争优势。

但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很难申请专利,这样这种技术的应用很难保证不被模仿,如果这项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被证明是有效的,那么很多企业就会模仿。员工的流动性、技术交流、共同开发的第三方与企业合作均可能使得该项信息技术最终应用于很多企业,最初开发的企业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可见,一般情况下,企业信息技术是一种普遍资源,多数企业可以获得,专有的信息技术就变得不再专有,企业通过专有信息技术获得的竞争优势也是暂时的。

(三)信息技术技能

信息技术技能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开发新的信息技术并为企业生产、服务提供帮助的能力,也就是信息技术的再开发。

这些能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是价值的,但是一般不是,即使是异质的,这些能力具有流动性,也就是再开发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企业间流动,使得信息技术能力在多数企业被应用,也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相关技术的培训进而获得这种技能。所以,信息技术技能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不是持续的。

(四)信息化管理技能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技术技能,还必须有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这种技能主要包括认知、开发、应用信息技术以及支持和提高其他商业功能的管理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被认为是唯一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并且是长久竞争优势的来源。理由如下:首先,信息化管理技能具有异质性及不可模仿性。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竞争性企业规模、发展历程、面临的内部环境是不一样的,同一种信息化管理技能应用于不同企业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即使管理技能具有流动性,也难以缩小本来就具有管理技能优势所带来的企业竞争优势。其次,信息化管理技能是企业长期积累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管理者之间、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不可复制的,很难简单将本质的管理技能移植到另外的企业。最后,通过信息化管理技能形成的整个企业的各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方式复制。综上所述,具有优秀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技能和良好的实施效果的企业能够获得一种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结论与建议

企业信息化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已被基础资源理论所揭示,企业信息化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带来竞争优势,然而通过以上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的分析发现,只有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能够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所以,要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方法就是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力。对于增强信息化管理技能是不容易的,企业可以从实现企业信息化持续竞争优势的以下三大基本途径和三个必要条件着手,更好地将企业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有机结合。

三大基本途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管理、组合管理、全周期管理。

第一,企业信息化计划管理。信息化计划管理涉及信息化项目,信息化项目设计主要为了取得明确经营业绩和其他利益进行的活动,计划则是各种项目的组合,包括信息技术项目、人员培训等,其要点是所有步骤必须有经营结果,也就是目标。而计划管理是围绕经营目标从项目开始到产出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

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计划管理:首先,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要以组合投资的思想定义该计划的范围。即不能仅仅关注信息技术如何引进,应更多地考虑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发展潜力、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是否会受到影响、员工培训等。其次,要多维度地评估信息化的价值。评估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否正确、信息化建设方法是否合理、产生绩效是否复合预期。最后,计划的管理者需要从系统角度将信息化项目看作整个有机组成项目,并且要以经营产出为导向进行管理,在建立并管理执行计划情况的追踪系统,以便在变化的环境中也能采取纠正措施,实现计划的最大价值。

第二,企业信息化组合管理。信息化的组合管理就是将和信息化建设项目相联系的其他项目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以考虑整个项目群的整体绩效。就像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组合的管理一样,经营组合进而产生绩效并非易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对涉及信息化的项目计划归类。因为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项目并非每一个都重要,信息化组合管理者应当区分轻重缓急进行建设。(2)管理企业信息化风险,提高其价值。比如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缓解信息化建设会面临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3)管理和协调信息化建设相关项目内部矛盾。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多个项目,内部的稀缺资源竞争、重叠功能改革等都会影响整个信息化建设项目集合的有效性,所以要进行管理和协调。

第三,企业信息化全周期管理。信息化的全周期管理就是在信息化建设概念产生到信息化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整个过程的管理。这种全周期管理将信息化计划管理和组合管理结合起来从时间维度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周期管理主要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详细过程,包括项目计划的产生、选择、修改、放弃等决策点,管理者可以围绕这些关键点进行跟踪管理。

不论是企业信息化的计划管理、组合管理、全周期管理都有这几个必要条件,这些条件需要由不同的组织进行管理和实施,这三个必要条件是参与者的责任心、信息化实现效果相关测度、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

一是加强参与者的责任心。参与者的责任心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参与和执行必不可少,特别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者的责任心,在企业中形成一个责任态度体系非常重要,并且要注意责任的划分要依据不同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

二是进行信息化实现效果的相关测度。对于信息化实现效果的测度,要进行多个维度测度,不仅要测度信息化贡献率,还要测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实施成果,这样既有利于寻找新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也有利于责任的区分。

三是强化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如果将企业视为一个系统,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涉及各个项目的投资建设,也涉及企业生产流程的改革,而变革会使得企业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进行事前变革管理显得异常重要,比如进行员工变革承诺和愿景塑造。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在明确参与者责任、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的必备条件下,更多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计划管理、组合管理以及全周期管理。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才会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杰伊・B.巴尼.资源基础理论――创建并保持竞争优势[M].张书军,苏晓华,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2] 约翰・索普.信息悖论[M].陈劲,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21世纪电子商务的发展迅猛,企业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顺利开展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的应用,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商业模式,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便利,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转型。目前国内学术上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方向多以技术为主,在企业的信息设备、软件和信息系统上给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而文章以电子商务理论提出建议,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电子商务能够有效弥补中小企业的不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以下缺陷:市场狭窄、信息不流通、人才与资金匮乏,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这些不足将得到有效的弥补。企业的信息化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初级信息化、中级信息化和高级信息化。初级信息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信息化技术的初级运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如OA/MIS、MRPII和ERP的使用率达30%~40%,网上营销普及率达30%~40%,实现支付型电子商务;中级信息化是在初等信息化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机辅助管理的使用率,还有提高网络营销的覆盖率,分别提高到60%~80%,实现支付型电子商务;高级信息化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高度生产信息化,产品实现协同设计与制造,生产实现智能最优控制,计算机辅助管理的使用率达80%~90%,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90%。

篇6

对于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比较缺乏,对于当前如何加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紧迫感、责任感也不强,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尤其是当前很多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中懂信息技术的人员很少,懂得如何践行信息化理念的人更少,由于不交接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操作,广大管理人员面对信息化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加快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已经是当前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当务之急。

2.企业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化的需求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是将传统的管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中,这与信息化管理手段也不相适应,而是要通过吸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技术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以来管理模式计划经济的氛围浓厚,注重对生产过程、人员组织与后勤的管理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是不相符的。

3.从信息化管理体制上来讲,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作为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发展不相适应,平时很少对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分析探讨,企业管理运作机制不顺畅,业务的流程规范程度不高,机构层次过多等问题。如果单纯把这种管理方式通过高科技进行包装,会虚化信息管理的手段,浪费投资。

4.从信息化管理的主体来看,还缺少高素质人才

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信息化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就很难得到很大的提升。在现代企业中,信息化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信息化专业知识,对于如何加强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没有很深的研究。管理者的素质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也有很大的距离,所以说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速度也就很难提高。

5.从法规制度上来讲,法律法规不是很健全

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违法行为。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对于信息化进程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是很完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网络犯罪问题的预防手段还不足,对企业的信息化安全性保障还远远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的建议措施

1.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作为企业管理者,要走出去,认真吸取外国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经验,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通过建设并完善网络设施和配套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络安全等来进一步改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另外,企业管理者自身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企业的自身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2.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

从以上分析来看,人才应该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因素。作为企业来讲,一定要培养一支懂信息技术、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所以,企业在人才建设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把员工送到先进的国家或优秀的企业去学习,通过各种方式的实践,最后让员工们真正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现企业的高效信息化管理。

3.加大对法律法规建设力度

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推进,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能。作为制定法律法规的政府部门,必须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参照外国的先进做法,及时制定和修订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各个信息系统的互联和互通。也通过这样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企业和员工的信息行为。

篇7

对于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比较缺乏,对于当前如何加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紧迫感、责任感也不强,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尤其是当前很多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中懂信息技术的人员很少,懂得如何践行信息化理念的人更少,由于不交接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操作,广大管理人员面对信息化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加快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已经是当前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当务之急。

2.企业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化的需求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是将传统的管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中,这与信息化管理手段也不相适应,而是要通过吸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技术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以来管理模式计划经济的氛围浓厚,注重对生产过程、人员组织与后勤的管理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是不相符的。

3.从信息化管理体制上来讲,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作为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发展不相适应,平时很少对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分析探讨,企业管理运作机制不顺畅,业务的流程规范程度不高,机构层次过多等问题。如果单纯把这种管理方式通过高科技进行包装,会虚化信息管理的手段,浪费投资。

4.从信息化管理的主体来看,还缺少高素质人才

对于企业来刘,没有信息化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就很难得到很大的提升。在现代企业中,信息化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信息化专业知识,对于如何加强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没有很深的研究。管理者的素质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也有很大的距离,所以说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速度也就很难提高。

5.从法规制度上来讲,法律法规不是很健全

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违法行为。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对于信息化进程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是很完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网络犯罪问题的预防手段还不足,对企业的信息化安全性保障还远远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的建议措施

1.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作为企业管理者,要走出去,认真吸取外国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经验,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通过建设并完善网络设施和配套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络安全等来进一步改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另外,企业管理者自身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企业的自身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2.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

从以上分析来看,人才应该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因素。作为企业来讲,一定要培养一支懂信息技术、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所以,企业在人才建设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把员工送到先进的国家或优秀的企业去学习,通过各种方式的实践,最后让员工们真正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现企业的高效信息化管理。

3.加大对法律法规建设力度

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推进,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能。作为制定法律法规的政府部门,必须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参照外国的先进做法,及时制定和修订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各个信息系统的互联和互通。也通过这样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企业和员工的信息行为。

篇8

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资源,对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改造,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及企业内外信息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实现企业的生产、设计、经营、管理、采购、仓储等全面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它包括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商务活动电子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层次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已经从单纯的产品和价格的竞争,逐步转向信息应用的竞争。企业信息化实质就是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信息化,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外部沟通信息化,其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辽宁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据对企业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辽宁省部分大企业对企业信息化认识较高,很好地实施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如2005年1月,朝柴ERP系统成功上线运行,5月CRM系统在朝柴销售公司、全国27个驻外办事处和600多家服务站正式运行。系统上线运行虽然才几个月,但其在企业的规范化和流程化管理、生产计划的科学制定、准时化生产组织、库存管理、财务和成本数据的动态反应、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等企业经营各环节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2005年9月该项目通过省级验收,验收专家组对朝柴ERP/CRM项目的技术先进性、整体集成性和应用效果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朝柴ERP系统与CRM系统、条码系统、质量系统和供应商的MRPⅡ系统充分集成,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以及与客户、供应商在因特网上的信息交互,全面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今后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整体的信息平台。

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又处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前沿,其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令人堪忧。在对辽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中发现,辽宁省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认识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的现象,在被调查的123家中小企业中,处于企业信息化中级阶段占30%,初级阶段占56%,还有14%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进行任何信息化工作,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网站,大部分中小企业核心流程信息化只占到5%,更多地停留在办公自动化阶段。由于辽宁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意识薄弱、结构不健全、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管理尚未深入到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使经营管理中各环节出现不协调,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因素较多、时间长、风险系数又大,在实施中必须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强化企业信息化意识,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保证和政策支持,加大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制定规划、研究政策和宣传力度。充足的资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先进的管理水平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先进的设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企业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网络设施建设,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完备的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制定有效措施吸引高级人才,改革管理模式进行更高层次的管理重组,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

现代社会企业面对着极为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小企业要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新市场,自觉走上信息化道路,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企业和大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实施企业管理现代化。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在制度、技术、管理上进行创新,更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把握时代变化的趋势,研究制定科学的战略,下定决心,加大力度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投资上要克服“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等结构的误区。

(二)结合企业实际,注重实效性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既要有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也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企业实际,避免盲目性,尽量少走弯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分阶段、分目标、有层次地推进,在循序渐进中实现信息化。信息化一定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所以,要使企业信息系统服务于业务系统,使信息化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循序渐进,从企业内部出发,实现集成化、价值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管理,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的集成,这样才能走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之路。

(三)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资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据资料统计,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因素。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及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计划,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专项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实处真正到位,从根本上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同时,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政府要大力建设和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网络安全以及法律法规的健全等,全方位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四)选择经济实惠的信息化建设方式

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1、充分利用资源,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也将不可避免的进入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企业必须建设充分体现本企业特色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同享用。伴随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将逐渐从辅助管理过渡到主要管理,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2、分步实施。这种实施也被称为渐进式实施,主要是指企业为了避免项目实施风险,使信息化能够在平稳状态下顺利执行,在具体实施步骤上遵循“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采用从最需要的部分开始的层层开展原则,这是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最佳途径。从辽宁省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薄弱,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生产、销售、财务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想一次解决所有问题存在很多困难。中小企业信息化切忌盲目追求大而全,而应从最基本的做起。首先,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在于增进信息交流,包括公司内的信息交流,这是通过内部网络连通实现的。中小企业可利用企业局域网首先实现办公自动化,达到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共享的目的。其次,从最基本的管理系统开始,各种管理软件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比较早,大多比较成型,因此选用成型的管理软件对于中小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没有任何风险。再次,建立企业网站,逐步探索电子商务,企业上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网站在现代及未来的资讯社会将成为不可缺少的企业识别标志之一。由于因特网在全球迅速普及,建立企业门户网站,这样不仅可以展示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而且更有助于加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沟通及信息互动交流。最后,在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包括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管理决策的信息化等等。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分步实施”具体过程来说,每一步的目标应该是“一步到位”的,而对于建设的长远目标,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3、制定有效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瓶颈,它要求管理人员精通信息技术,技术人员掌握经济管理,因此,企业要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必须制定有效措施加强综合人才的培训,通过各种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进行融合,发挥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造就大批既精通企业管理又掌握过硬专业知识的综合型高层管理专门技术人才,有效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五)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选择

企业规模不同,信息化建设模式不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信息化建设模式也可能不同,常见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主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能够充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业务要求,系统实施比较容易,风险较小。但对于企业自身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对于中小企业很难使用这种建设模式。

2、合作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与系统集成商、软件公司合作联合进行信息化建设,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回避企业自主开发模式中开发经验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企业人员参与开发与建设全过程,使得系统实用性得到保证,且系统的使用与维护也比较方便,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中小企业。

3、整体引进模式。该模式实际上是通过购置商品化软件来实现企业信息化,一般商品化软件功能完善、使用方便、价格昂贵,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成本较高,可能造成软件包中的很多功能模块根本无法使用,据统计,购置成套商品化管理软件的用户模块使用率不足40%,浪费严重。由于商品化软件不是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制的,容易脱离企业实际,适用性较差,项目实施风险较大,这种方法一般不太适合于中小企业。

4、系统托管模式。这是一种适合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都比较差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最佳模式。该模式是指中小企业租用专业的软件托管服务商的融合商务平台提供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在该平台上实施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与维护及升级工作有托管商完成。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化价格昂贵是最主要的问题,在线托管企业信息化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大问题,从一次性大的建设投入到租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模式减少了企业的费用支出,这种模式适合所有企业的信息化实施工作,尤其适合于中小企业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如果不重视信息化建设,必将在日益激烈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对于大型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而实现信息化是企业发展必然的需求,而对于多数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实施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中小企业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系统地进行信息化建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必将日趋完善,同时也使企业的生产高效率及管理科学化,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豪锵.电子商务实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2、管会生.大学信息技术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9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改造我们传统的工程施工企业的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管理的薄弱。尽管现代项目管理的思想原本来源于我们的工程项目,然而就现在来看,相当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是不到位的,突出表现就是企业的“量化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离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还有不小差距,急待加强。

第二,信息化观念的落后。由于传统工作方式及观念的影响,施工企业的大部分员工没有办法适应信息化工作的有关要求,也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战略意义,甚至关注短期效应的人员占有相当的比例,如果一段时间看不到效果,基本上会使很多人的信心就此丧失。

第三,专项资金的缺乏。目前,建设施工企业是完全竞争行业,竞争惨烈,加之建设资金大多不到位,绝大多数工程施工企业均是效益不好,勉强维持,因而舍不得投入或很难抽出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这就直接导致整个工程企业信息化工作进展缓慢。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更新管理理念。

施工企业一直实行的是项目经理承包,企业收取管理费用为主的体制。这与信息化管理模块相差不小,表现有很多,例如成本管理这个模块。现行的做法是流水式记账,且企业没有专门的成本管理职能部门,这样成本管理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造成资金的浪费。信息化建设就是要简化流程,进行过程再造,绝不是简单地对实际工程的模拟。要在记录监控资金使用、流动的同时,发现可改进、简化的步骤,进行成本管理。这样才能有效节约资金。只有转变管理观念,才能在每一个人心里树立起竞争意识和效率观念,提高创新的活力,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管理系统构建步骤要科学。

信息化的实施需要一个科学的流程,即选择专业咨询培训——系统地进行企业信息化基础诊断——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信息化项目招标——总体方案设计——企业数据库方案设计——信息化监理——阶段测试、评价验收——竣工测试、评价验收——培训、绩效审计。很多施工企业表面上投资做了硬件采购,但到了实施阶段,就缺少合理科学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导致经济效果不佳。选择第三方进行专业咨询作为整个系统建设的先导性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企业可以选择聘请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之后就是诊断、分析企业管理的现状和技术,找到实际流程和信息化的结合点。由于建筑企业的管理内容包括基础施工、地面施工、内部装潢等过程,组织复杂,本身结构就难以把握,这就给工程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只有充分地对自身进行多维度分析,才能构建好工程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要注意各子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也要联系好各个子系统的关系,做好系统集成化工作,做到信息化建设的全面集成。

第三,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美国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此长期投入了大量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兴建,取得了很多成果,它为本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网络基础。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就是根据企业远景和内外部条件做好系统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做到“总体规划,分部投资,真抓实干,步步为营”,尤其是在硬件或软件落后时要及时补充资金进行更换。只有这样长期坚持资金投入,才能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工程信息化。

篇10

作者简介:程淼海(1982-),男,北京人,兰州供电公司信息中心,助理工程师。(甘肃兰州73007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97-02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电力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有长期以来资金投入分散、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造成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重复建设、存在信息孤岛等原因。随着社会对电力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电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工程是企业管理优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不再是一个“面子工程”,从而加深了电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由于其独特的行业特性,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不能够简单地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来搜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电力企业在业务界面的划分、内部机构的变革、公司战略的重定位以及管理职能的调整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从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而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也导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战略需要不断调整,而必然会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造成破坏,导致系统建设松散和无序,催生了大量信息系统“烂尾楼”。

2.缺乏整体规划的指导

电力企业信息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之间沟通和协作较弱,使得建设的信息系统不能够满足具体业务部门的需求,从而使得建设的系统成为了摆设。

3.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需要电力企业在各个层面上给出合理的规划意见。但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布局,从而使得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最终造成一个个重复建设、低水平、分散的管理信息系统。

4.缺乏整体实施框架

在进行系统建设之前,并没有对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使得系统实现的功能只能够部分满足企业需求,而且各部门之间的系统建设缺乏整体的实施框架,从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造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没能达到信息系统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5.重建设、轻管理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大量的基础数据,需要对许多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例如财务信息、档案信息、物料信息等资料的管理,都会直接对系统的测试效果产生影响。

6.系统实施的目标不明确

我国电力企业长期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电力企业的经营存在投入大,而收益低的现象,使得电力企业在走入市场后,失去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分析

电力企业在我国属于垄断行业,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紧迫感;另外,电力企业与其他生产制造企业不同,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同时电力企业中很大部分资产属于固定资产,导致许多在生产制造企业运行良好的信息化系统,不适用于电力行业。

人员思想难统一。虽然信息化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但是由于信息化会改变电力企业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权力再次分配,所以并不是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都支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电力企业的资产较为分散、核心业务的流程难以实现闭环管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实行分级管理,电厂的管理在兼顾电力生产管理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服从电力公司的集约化管理。所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确保实现电力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资产的管控。电力企业这种相对弱化的管理基础,会导致电力企业的管控流程难以实现闭环。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条块化的管理壁垒难以被打破,从而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之间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虽然,企业内部针对具体业务的信息系统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是“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企业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系统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如果不改变电力企业内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那么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必然会持续存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将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但是,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及人员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文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信息网络、系统平台以及应用系统:

(1)信息网络是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主要有Internet、网络设备、局域网等组成。利用信息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互联,并且为企业提供VPN以及Internet等远程连接。

(2)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磁盘阵列柜等硬件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等软件。其中,将较为重要的数据以及关键性的事务运行在专业的应用服务器上,而一些一般的数据和应用运行在PC机服务器中,操作系统的选择则依据系统对安全可靠性的需求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关键或者大型的事务处理采用UNIX操作系统,而一般的PC机服务器可以采用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系统。

(3)应用系统是整个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实现具体业务的信息化,主要包括自动办公化、财务管理、企业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决策分析、安全监察管理等具体内容。在应用系统与系统平台之间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库进行有效连接,同时采用数据仓库等技术来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制订提供信息依据。

(4)保障化系统为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从而减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基础作用,使得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和规范。

2.信息网络架构

信息网络架构主要由各种网络及其之间的接口,以及运行在网络之上的操作系统等组成,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电力企业内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具体业务功能系统。同时,通过采取有效的隔离手段,来保障系统的安全。

3.应用系统架构

(1)应用系统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门户网站,从而实现对外进行信息和企业形象宣传;内部主页,满足内部管理以及内部信息的需求;办公自动化,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具体业务功能的信息化,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满足电力生产的滚利需求,从而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以及燃料管理的信息化;为领导决策的制订提供帮助,实现电力市场报价分析以及生产实时数据监督的信息化。

(2)应用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采用组织开发与应用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标准、分布实施、坚守并蓄;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控制,重点对系统建设的质量、成本以及时间进行控制和管理;统一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等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规范,从而实现发电厂以及各子公司之间能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实现燃煤等燃料的采购以及结算的信息化,并且逐步积累经验,最终实现电力以及各种物资的电子商务化。

4.信息化保障体系

电力企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以及管理保障体系等具体内容:

(1)安全保障体系。在提升系统全面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护重要系统和基础网络的安全;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和防护机制,从物理级、网络级、系统级和应用级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组成一个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2)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建设遵循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而保证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数据共享。

标准规范体系包括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其中,技术标准包括安全标准、应用标准和网络标准等标准;管理标准包括操作规范、业务规范以及质量管理标准等标准。

(3)管理保障体系。管理保障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加强信息建设的领导,贯彻落实国家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颁布的政策和法规,从而保证系统建设的规划安排、资源集成以及队伍组织;规范信息化建设程序,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和规范,从而保证电力企业建设的有序进行;人才的培养,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订相关的人才发展战略,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环境,从而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来为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11

一、中小企业全面信息化实施的困难和失败原因

(一)企业信息化认知程度

企业信息化认知水平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往往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充分、不重视成为企业信息化展开的障碍。作为软件产品服务的提供商就应该与企业管理者多进行沟通,详解企业信息化的优势。

(二)软件公司的行业竞争

据调查显示,在已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中有70%认为,信息化结果不明显,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得到非显著的效果。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软件行业发展迅猛,并一度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到目前为止有10多万的软件公司。如此众多的软件公司要生存发展,竞争可想而知。虽然软件行业龙头客源旺盛,但其昂贵的价格也另众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这就给了软件公司竞争的机会,再加之企业的信息化认知程度低、承受力有限,选择盲目,就会造成不良的结果:一是有一定实力的公司迫于竞争低价承接了项目,成本和人力上却不切实际,同时客户成熟度不够,需求复杂,软件公司不愿合作,最终不欢而散;二是毫无技术实力的小公司承接项目,结果很可能无疾而终,即便勉强完成,也是漏洞百出,无从谈信息化建设了。

(三)企业的经济实力

中小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资金实力,因此在投入上尤为谨慎,加之企业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对信息化认知程度较低及软件行业鱼龙混杂,使之更加难以选择。传统软件购买模式需要花费大量的一次性投入,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用于对信息化人员组建、培养,后期的系统维护,系统数据的安全、维护等问题都需要企业投入较多时间和金钱,项目实施成功尚好,倘若项目失败,企业就势必要伤及元气。

(四)企业的管理特点

中小企业的自身性质――客户不稳定、业务不健全、管理不完善铸就了企业多变的业务流程。所以实施信息化,可能是企业运用软件刚趋于稳定,业务就发生了变化,各种耗费企业和软件供应商都无法接受。不做调整企业又不买账,软件供应商只能在原有基础上稍作调整。随着企业业务不断的变化,软件已经是纵横交错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危如累卵。这种情况企业就只能精心维持现状,到不得不变的时候,企业只能痛下决心――换!至此,企业开始再次投资,进行再次的信息化建设。

(五)企业信息化总体应用水平低

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还较低,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模糊,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缺乏协调性。从企业信息化进程来看,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

(六)企业主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中小企业主文化素质不高(大约只有12%的企业主具有大学学历),对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位置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理念陈旧。条件好的企业又满足现况,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高层领导不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

(七)企业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缺乏

企业信息化建设固然要有领导层来推动,但没有系统理解与把握信息化知识、技能的管理层、技术层、执行层人才队伍的密切配合,信息化仍然难以成功。从调查情况看,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流失严重,这种状况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八)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

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较全面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问题则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进行的更高层次管理重组,一些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多是注重设备上投资和技术更新,而忽视了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投资回报,甚至出现负效益。

二、徐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分析

(一)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外部环境

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从而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加强、制定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以确保网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确保交易内容、交易双方账号及密码的安全。

(二)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网络基础设施,逐步消除部门间的网络分割壁垒、资源垄断和体制。

(三)建设中小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中小企业应当花大力气,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者认识,企业领导者应先充分明白: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他们应该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四)积极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关键,中小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五)加快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支撑配套环境

企业信息化的公共支撑配套环境都存在问题或差距,制约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扎实认真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需要足够的基础支持,企业就必须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联合各方面力量,加快研究,统筹规划,分步解决,尽快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配套支持体系,以便更好、更快地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六)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资金是制约企业实行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实行全面的信息化战略,不仅对国民经济有重要贡献,更是对于企业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不要只寄希望于国家扶持,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施与高效信息化的完美衔接。这样就需要企业改变自身结构,定格密集型、节约型的产业结构。通过对企业内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充分有效的配置,节约成本和可利用资源,最终获得企业在有限资源使用下的高效创造,实现企业发展的价值。

(七)加强中小制造企业与软件供应商的合作

要完成这个区域整个国民经济的完美融合,就要将这两个不同的利益驱动体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软件供应商研发的高效的应用软件和合理的实施方案,而软件行业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到企业的垂青。所以这两个集团既有成本、利润的矛盾,又有交融,开展有效合作,达到双赢的境界,必将实现整个经济体的健康快速的前进和企业全面信息化的推广。

(八)实施ERP系统应用软件

首先要聘请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企业进行合理的工作分析,确定企业需要进行信息化的工作环节。明确信息化实施主要面向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且可以是信息化的项目,如传统的财务核算,进销存管理以及生产管理。但是企业也应该在一定的限度内,尝试对于较为新型的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

(九)企业未成功实施ERP具体原因分析

企业自身在实施系统软件项目上选型不当,而这需要企业自身认识不断提升,以找到与其文化及能力相适的变革工具,只有做到细致周到的工作分析和工作流程再造,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的空间,找到成长的可能;软件公司:实施人员的知识、技能未达标准,不具有专业精神,频繁更换对实施进度不利,所以他们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操守和服务质量;软件服务方面:软件本身不能更新升级,存在设计问题,出现版本故障,且不能提供相应较全面的功能,ERP运行的性能指标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这些需求刺激他们不断地提升自己产品的多元化、高性能发展模式,以满足企业不同形式苛刻的要求,并且要注重企业的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做到顾客满意为上。

(十)企业选择ERP主要愿意通过的途径分析

由数据分析:网络查询(28.6%),兄弟企业推荐(28.6%),中介机构(0%),软件供应商咨询(39.3%),广告(3.6%)。综上可知,兄弟行业推荐至关重要,所以坚持原则,坚持产品质量及服务满意度建设,会给企业后续发展到来很好的促进。对中介机构的建议:不要追求一时利益,诚信永远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其设立咨询机构对于营销战略也有很大益处,但主要还是由软件商慎重实施。

(十一)企业对软件供应商建议的分析

简化复杂功能,便于操作;供应商对软件实施全程控制,适当时机及时更正错误,避免不良后果;软件供应商要有职业道德,不泄露企业重要机密;加大软件研发力度,与高端信息化水平保持一致,也与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精简系统容量,功能更人性化;能够使软件升级,并对其有试用期,以增强购买吸引力;帮助建立适合企业的产品,但注意软件要与企业原有软件的相容性和可操作性,有详尽定期的指导,降低成本;提高员工认识,更好地服务顾客;关注企业经济效益,能够及时有效地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小型矿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矿业,2008(1).

2、简论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J].中国科技教育,2007(8).

篇12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180-01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建立条件研究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且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企业内因的推动之下而得以衍生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大型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有效地做好对企业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方能确保企业获得有序的发展。从本质层面而言企业信息化的具体是指:将企业整体的生产过程及日常事务与物流流程和财务管理与客户发展等业务过程,展开数字化的管理,通过将其完善的纳入整理进各个信息系统网络平台之中,加以分析计算,继而提供于企业各阶层的人员,展开业务信息的观察并汇总,得出科学合理的企业决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单单可以推进企业的经济市场进程,且还能够有效的促使企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为企业后期的市场经济效益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可见,信息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过程而言,具有无可撼动的重要性,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体现。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前提条件研究

1.强化构建相对完善的信息化建设领导机制。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关键在于企业在发展中是否具备信息化构建的内在动力,而对于其内在动力的基准方面,具体包含了四个方面:首先是企业领导阶层的信息化观念是否完善,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必要的前提保障。其次能否制定出一项好的信息化构建体制,是能否成功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先决条件。再者良好的信息化技术储备人才及管理人才,是展开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保障。最后一项内在动力要求是要具备专项的信息化建设领导指挥机构,予以先进的管理。

2.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原则,科学制定便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对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政策原则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首先需要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之中,充分的做好同企业经济效益的结合工作,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各个节点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而服务。其次建立信息化工程之前,必须考虑到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诸如企业流动资金的总量,是否可以良性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所需,企业总体业务的大小是否需要构建信息化发展平台等等,最后还需要确保信息化建设同市场信息的一致性。

二、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

(一)有效完善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企业的发展中,财务管理一直是作为企业的血液而存在,若是就财务方面问题无法做出具体明确的管理,那么必然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阻滞。而通过对企业财务系统展开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人为造成的财务影响问题,同时也能够切实提升财务管理的实际效率。从本质而言其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信息化的财务系统建设,可以切实促使财务工作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之中,更加明确直观的展开对财务资金的管理,提升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其次在管理过程之内,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有效的就财务管理模式予以了根本创新,极大地方便财务工作人员的管理操作。

(二)有效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除却稳定的资金财务运作之外,优质的人才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发展决定因素。当前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即是人才的竞争。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使得人力资源结构的管理过程中,可以最大化的凭借网络科技信息的特有优势,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其具体表现在:首先对于企业各部门人员展开的薪酬评定及绩效考评与企业人员培训工作,均可以依据计算机网络平台展开操作,确保在薪酬的评定及考评等各方面均可做到精细化的管理分配。其次对于人事的管理方面,依据计算机展开操作使用,可以切实避免相应的“人情”事宜出现,更好更全面的展现出“公平透明化的管理”。

(三)促进企业日常的生产销售效率

通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各项生产工作与销售工作的稳步开展,具体体现于:一者依据生产方面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能够在很大层次上降低企业的库存总量,提升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避免出现大批次的残次产品,且还可以有效避免影响生产的安全事故。二者通过销售方面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不但可以促使企业良性精准的把握市场的动态信息,为企业的下一环节生产目标打好坚实的信息基础,且还能够于相应程度上了解企业整体的销售情况,为企业下一季的生产计划,提供出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

(四)增强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在企业发展过程之中,大力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主要目的则是为了推动企业发展,强化企业经济效益而努力,旨在依据科技信息化的力量促使企业的各项工作趋于标准化,符合时代的发展所需。从根本上来看,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主要体现于:首先可以促使企业在第一时间内把握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资源,及时的做出反应及决策,避免企业出现不应当的经济损失。其次可以就企业的管理模式予以创新,促使企业可以满足市场的潮流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大大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而言,其不但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所在,同时也是时代管理模式衍变的具体要求。若想有效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那么必然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工作推进中,充分就企业信息化建设予以重视。并要不断加强企业人员整体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保证在操作过程中的正规化,避免因违规操作所致使的严重损失,以此促使企业在后期发展中,攫取更为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兆峰,陈兆柱,丁志敏.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7(06X):257-25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