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

时间:2023-08-30 09:15: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篇1

随意翻阅学生作文,能发现不少的问题:东拼西凑,不知所云,胡乱编造,千人一面。在当前新课改推进的今天,自然会不可思议,然而语文教师却心知肚明。作文教学的严重偏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中存在的严峻问题。不少语文教师缺少课改意识,作文指导理念过于机械,教师还是执行一条龙服务:出题―讲授―学生写作―批改―评讲。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性把握不够透彻,设计作文训练有随意性或者单纯按照教科书不间断地布置作文练习,缺乏计划性、整体性、阶梯性,一个题目往往被初中生在三年学习中重复翻抄,《我的老师》能写若干遍。长期以往,教师疲于作文教学,学生总是被动应付,同时写作思路陷入了教师设计的框架。学生丧失的是独立作文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二、教师树立正确的作文指导观

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一个不读书、不会写作、不热爱生活的教师怎么可能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语文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能够广泛地吸收多元文化知识,以丰富的见识学识驾驭写作教学。

语文教师应具备高品位的美学素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美、欣赏美,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充分激发写作欲望。语文教师要分层、分阶段加强写作训练,要让学生感受到收获写作快乐的愉悦感,要让学生不断地在写作实践中获得写作技巧,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具备健康的人格素养,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接纳学生的思想观点,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肯定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和独特性,在作文指导和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赞美之词,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真情实感得到认同。只有这样的语文老师,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才能使新课改的作文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三、中学作文梯度训练设计基本方略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中学作文教学应从7至9年级实行作文系列化的梯度训练,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向深刻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训练层次。作文梯度训练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认知的结构水平,采取与之相应的训练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之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写作教学方法。比如观察能力分为有目的、有序、抓特征、有分析、调动多种感官、讲究方法等层次;记叙能力可以分为齐备六要素、明确中心、叙事完整、层次清楚、详略得当、过渡自然等层次;也有文从字顺、严谨认真、干净整洁等层次;还有写经历的事,写身边的事、人、景、物,表达有情感体验,规定时间完成等层次。

从整体目标训练角度看,初一年级加强记叙文训练,重视观察能力训练;初二年级加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训练,重视联想和想象能力训练;初三年级加强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训练,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训练。

从具体目标写作要求讲,初一年级要求所写内容文通字顺、有真情实感,45分钟500字;初二年级要求文通字顺、有真情实感、条理清楚,45分钟写600字;初三年级要求文通字顺、有真情实感、结构清晰、语言生动,45分钟700字。

篇2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教材编者主要通过提出精短古诗、典型语段背诵的要求来体现和实现。笔者以为,积累语言,完全可以采用全新的方式去实施,这就是“诗文朗诵活动”。比如:《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这一组课文(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文字上通俗浅显,即使是两首古诗,对照注释也能弄懂基本意义,只需布置学生自己花点时间扫清文字障碍,教师再适度对这些诗文点拨一下朗读要点,突破一下朗读难点,然后便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一场“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朗诵的诗文内容,主要选用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部分,在确保课本内容能够熟练有感情朗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课外选取有关秋天的诗文,让学生把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合理使用起来。这样的任务,以这样的方式去实施,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背诵便没有了被迫的无奈,没有了被抽查的担忧,相反地,为了争取朗诵机会,学生会充满热情,充满期待,搜索课外诗文也会积极主动,力争发现他人所未发现的好材料,在“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上充分表现自我,达到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故事演讲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小学低年级段口语交际提出了“听故事、看音像制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的要求,对小学中年级段阅读提出了“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要求,对小学高年级段阅读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等不同要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典范的言语作品,尤其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中编者精心遴选的叙事性范文,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训练。笔者认为,课文复述是很好的口语训练途径,而借助课文组织故事演讲又是口语训练的极好方式。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包含《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和《想别人没想到的》等课文,前两课是寓言和成语故事,情节有趣,富有吸引力;后两篇是常规性叙事文,具有故事性,动作和语言描写很有特色,整组课文都很适合用来作为故事演讲材料。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压缩所谓的“精讲深究”时间,留出时间交给学生,以“引诱”和“鼓动”的方式,向学生“下达”讲故事的“任务”,甚至可以事先告知要评出组内和班级的“两级”“故事大王”。学生领到这样的特殊“任务”,比起教师在课堂上让他们复述的三言两语,或者象征性地叫他们讲给同桌听父母听,一定更有挑战性,同时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欲和好胜心。而当故事会上获得不同“奖赏”时,他们享受到的成功的愉悦,能达到兼收语言提升和情感体验双重成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文学创作活动

篇3

1.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新课标中的“乐意写—自由写—学会写”的写作训练理念,在各个年级的具体训练题目之中得以充分体现。比如:由1—2年级(低年级)过渡到3—4年级(中年级),那么,训练题的设计就是从先进行看图说话、说出自己喜欢的实物,然后过渡到训练用词造句、写一句话、写一段话等训练,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培养学生乐意写话的学习品质。又如:从五年级到六年级的训练中,从介绍课本中的某个人物,到介绍古代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从学会写读后感到写读书的调查报告;从写我喜欢的一处风景到学写游记等,都体现了写作训练要求的不断提高,从而达到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又如:在一、二年级的作文训练中重在画一画,写一写,并没有提到作文“题目”,这说明低年级的重点在句子的训练。我觉得此时老师们重点在训练孩子们把句子写通顺,适当地写具体,能用“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这类语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说写完整话,说写通顺话。但是到了三年级,我们就会发现,作文开始有题目了,而且一直到十二册,很少给你题目的,都是“题目自拟”,所以就给我们一个讯息:中年级起步作文时,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能比较中肯地自己命题,老师要教会学生命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要教会学生写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至少要让学生知道文章有哪几种开头和结尾;其三就是比较真实的通顺的把要写的内容写出来,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学着使用修改符号简单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这样中年级的作文训练我认为就应该说完成了任务。在高年级的时候,重点在于,利用各种写作技法教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得有文采,告诉学生怎样取材,怎样构思、怎样起草、怎样加工等,这样学生才会有能力对于考场作文应付自如。

2.注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纵观十二册语文每个“语文乐园”中的习作训练,不难发现,作文训练的主旨不再停留在表达、交流的层面上,不再是禁锢在老师说学生写的模式上,而是重在学生在作文课堂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其训练内容来看,新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语文生活”这个环节。其实这个环节是一个习作材料酝酿的过程。这些“语文生活”涉及到丰富的课程资源、写作资源,这些资源已经不再是课堂内简单的游戏、活动等所能达到的,其内涵已经大大增加,即使是课堂内的活动、游戏,学生也不再被动地参加,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组织、策划与参与。具体来说,“语文生活”涉及到这样一些写作内容:①家庭生活,如一年级 上册一单元(家里来了客人,安安会说些什么呢?)、五单元(介绍自己的家庭,让大家分享幸福);二年级上册二单元(在组内说说家庭发生的趣事);三年级下册七单元(写一写自己过生日的经过);五年级下册七单元(把你和家庭中亲人的故事写下来);六年级上册三单元(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如: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受爸爸、妈妈的批评)。②活动策划,二年级下册八单元策划暑假活动,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策划新年联欢,五年级下册五单元策划故事展示。六年级的“读书调查报告”等。③课外阅读,其中包括一、二年级听故事然后展开想象更具体地讲故事,做名著读书卡;三年级下册的讲爱国人物的故事、听故事续编故事,“好书共分享”汇报活动等;四年级下册的写读书报告;五年级上册的介绍一位你喜欢的作家,《三国演义》中人物的简介;五年级下册的故事、诗歌的搜集,六年级介绍“七子之歌”中的一子、神话故事的搜集以及《西游记》等古代作品人物简介,读后感的写作等都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该有比较宽泛的课外阅读面,这样才能完成相应的作文练习。④动手小制作,如一年级的“吹泡泡”,二年级上册的“我的小制作”、“我们来办手抄报”,三年级三单元的做树叶贴画,五年级的“我喜欢的一项活动”等。⑤人际交往,如一年级的第一单元“怎样待客”;一年级下册的“小记者”,二年级的“我是小导游”以及“环保小调查”,三年级上册“小小新闻会”,“学习访问”;四年级下册水资源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两个社会小调查,“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六年级“课外阅读调查报告”等都得让学生和他人合作,与他人真诚有效地沟通,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作文才有“话”可写。⑥社会与科学;如三年级上册“身边的科学”,下册的“走进动物的世界”,四年级上册的“漫谈星空”、“我喜欢的花”,“学会读广告”,下册的“学会读商品说明书”,“搜集生活中的小窍门”。⑦风土人情,如二年级上册的“春联”,三年级的“策划新年联欢”,四年级上册“元宵灯谜”,五年级上册的“中秋”,六年级上册的“话新年”等。⑧励志自信,这方面的内容每册都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在“语文生活”中还有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以及国内外重要事件等的写作安排,写学生的亲眼所见,真情体验之感。

再者,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写自己发现的生活,写自己了解的事情,写自己参与甚至策划的活动,写自己读过的书,写自己想说的故事,写自己关心过的人,写自己真实感受与情感。具体来说,在一年级一学期,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开口说,围绕上面的内容多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且同时训练学生的说话听话的良好习惯。在下学期,一年级开始写话,要求写一两句就行,但一定是自己想说的话。二年级一学期作文训练已经开始段的训练,也可以是简单的篇的训练,但是说的分量依然比较大,都是由说再到写。其内容已经从课堂走向了社会,目的就是触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有话想说,这样才能有话可写。三年级已经明确地提出写作文的概念了,写人,写景,写活动,写自己的生活,写故事,写自己和同学的交往等,说的分量相对少了很多。四年级的作文训练的写作内容相对就宽泛了很多,有科学知识的探索,有不同观点的辩论,有广告和商品说明书的理解,有人情风俗感受,有课外阅读的体会,也有想象故事的编写。

3.充分发挥“金钥匙”的习作指导作用。五年级和六年级的作文训练与低中年级大不相同。细看看每次作文训练,不难发现,在每次“语文生活”之前都有“金钥匙”这个环节,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忽视的一个环节。因为经过这么多次“为分而教”后,我们得出一个“经验”:没有哪次语文测试考到了“金钥匙”里面的内容,以前老教材还时不时考考类似于“金钥匙”的“读写例话”中的内容,逼得我们不得不细看“读写例话”,现在“金钥匙”成了考试遗忘的角落,有些人认为大可不必在这上花心思。其实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五、六年级的每单元的“金钥匙”中,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写作文的很多的技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的教学,发现孩子们要么就是没话写,要么就是有话写但不吸引人。细看看这些“金钥匙”,它是我们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其中包括了写人作文必须利用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等;写景的文章得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写文章可以用“倒叙”的方法可以是文章显得曲折生动;写文章要合理利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文章中合理的想象会给文章增色不少;说道理是可以试着用正反两个方面来说;说明文要注意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使用……每一位语文教师只有纵向了解了新教材的作文训练阶梯目标,才能宏观的调控自己的作文课堂,否则,作文大不了写人、叙事、状物、写景以及想象作文,每册都涉及,每册的教学方法就会雷同,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每个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只有重视了“金钥匙”,才会教会学生作文的技法,学生才会让中年级就写过的内容更加的“锦上添花”,从而“繁花似锦”。

当然,语文A 版教材也还存在着教材编写等方面的问题,如存在单元的示范课文与习作指导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单元设置的课文对习作缺乏指导作用,教师教学难以与习作结合起来。如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所学课文为:《为三月谱曲》《天安门广场升旗》《桂林山水》《古诗二首》,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领悟到作者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特点的训练。而本单元设置的是《节约用水》的看图作文,这样使得教材与训练内容出现脱节现象。又如四年级八册四单元是以《地球只有一个》《老人和海的故事》《长通话的深林》等为主的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记叙文;而习作训练则是写一商品的说明书或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玩具。

又如中年级要求重点训练片断,而文章的开头、结尾的写作技巧应该列入训练内容,而教材未列入,致使老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弥补,不然,学生到高年级就感到患难。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改进,去探索。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9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呆板守旧的教学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思维训练,也是能力训练,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类型作文”不是对写作题材类型的划分,而是宏观上对于写作方向的分类。笔者将从“想象作文”“续写作文”“拓展作文”“读后感作文”四种类型作文入手,探究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一、想象作文

文学崇尚艺术真实,作文离不开想象。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阶段中想象力最为丰富的时期,也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阶段。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想象空间并合理加以引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所在。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关的想象作文练习环节。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习作”环节:我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这次写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三年级下册的“习作”环节:你想过吗?将来人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坐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象,写一写。面对此类习作题材,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充分利用课堂与课下时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调动思维,在头脑中构筑空间,并鼓励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记录下来。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学生丰富、独特的想象空间。优秀之作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开阔了个人的想象视野,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想象作文可以超越课本,由教师自行选择想象类作文题材,如《假如我是一片云》《20年后的我》《未来的校园》《假如我是科学家》《500年后的地球》《外星人来到我家》《假如我是小魔仙》《芭比娃娃历险记》《假如我会魔法》等,此种题材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阅读素材、影视作品的积累等多种途径,融入自己的想象,完成习作。

二、续写作文

续写作文一般属于叙事类作文题材,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课文或材料进行续写练习。续写可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续写题材因为受到原有材料和文章的限制,所以要求续写内容前后接续,想象合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相关的续写作文练习环节。例如《小摄影师》的课后练笔:我想接着写这个故事。此种就属于续写题材类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理地想象后续故事,并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写作过程注重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并与已有的材料保持前后的连贯性。此类续写可为后续记叙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如,《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其导引写道: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把读后的体会和学生们交流。如果有兴趣,也可以接着写几句。此种属于诗歌续写类型,和记叙文相比,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因为个人文化基础的差异,可能会存在对诗歌感兴趣的群体,可以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参与续写练习,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对秋天的观察,用语言和文字来记录。诗歌续写要引导学生注重诗行、字数、句数、押韵、对偶等特殊的写作要求,从而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课下,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续写类型的作文写作。

如“白雪公主续写”“西游记续写”“坐井观天续写”“掩耳盗铃续写” “白蛇传续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续写”等。

优秀之作同样可以欣赏品鉴,或推荐到优秀刊物平台进行发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也能在其过程中逐渐锻炼其写作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读后感作文

读后感作文也是小学作文习作的基本模块之一。此种类型作文可以调动学生情感,能够加深阅读,培养自由思考的能力,又能锻炼写作水平。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课后交流一下,从这两则寓言中懂得了什么?此种类型可以延伸到读后感作文的写作。寓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我们暗示一定的道理或哲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事件和人物的表层,从中挖掘深层次的特定意蕴。学生可以以读后感的形式对寓言进行深入解读,懂得更多的生活常识、做人的道理甚至是人生的哲理。课本中的课文很多可以作为读后感写作的阅读材料。“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语言文字是情感的外化。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由情感的抒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准则。

阅读材料不能只拘泥于课本,应该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西方文学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无数优秀之作,教师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引导学生阅读古往今来的佳作名篇,同文人一起感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书香。

四、拓展作文

拓展作文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创新性,也是写作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力手段。“创新是当今改革的焦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小学阶段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儿童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都是最为丰富的和最具有可塑性的。”[1]

拓展作文属于创新性作文类型,可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写作的自由。“面对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我们的作文教学却相对显得滞后,尤其是作文的主题和题材的选择度显得特别狭窄、单一,与纷繁的社会生活现实,与广博的历史文化相比,显得极不相称。”[2]首先,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作文题材的限制,比如传统的作文题材“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童年趣事”“我最尊敬的一个人”“写一处景物”等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具有创新性的题材,例如走进传统文化、走进传统节日、搜集民歌谚语、编写成语故事、探究故乡名人、搜集当地的传闻轶事,凡此种种,能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进行命题作文,比如《门》《我想对你说》《假如我可以》《放慢你的脚步》。模糊的作文题目有着无限的空白点,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去弥补空白背后的空间。

小学语文作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还原理想的教学空间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类型作文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希望能为小学作文教学提供微薄的帮助。

篇5

小学生词汇量有限,写作的时候文章空洞、苍白,学生所写出的文章只是在叙事,而没有情感的文章就失去了灵魂,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利用真实情感对学生进行启发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思想情感能够对学生产生很深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魅力,用最真实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要充分地调动自身的情感,用真情去感化启发学生,开启学生情感世界的大门。

例如,在学校举办拔河比赛之后,可以让学生写下比赛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而在布置写作任务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动员:“同学们,我们班在拔河比赛上获得了第一名,这是每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相信大家心情一定很激动,老师也是一样,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让我们一起鼓掌,为你们所获得的成绩庆贺。下面让我们拿起笔记录下这荣誉的时刻吧!”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充分地调动起来,所写的文章更加真实、情感也更加丰富。

二、创设情境对情感素质进行深化

情感需要特定的情境才能产生,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例如,在进行小学三年级《我爱秋天》这一内容的写作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秋天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看到秋天的红枫叶以及农民伯伯丰收时的喜悦,等等。通过直观地展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对于秋天的喜爱之情,在多媒体情境中学生获得了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所写的文章就能更加充实,情感也十分真挚,同时,又富有生活情趣。

篇6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是总体目标与内容之一。

其实,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广,有我们所能看到的建筑、美术、文字、舞蹈等内容,也有我们听到的音乐等艺术形式,更有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其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教材就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学习本组课文,学生能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另外,本组教材安排的“综合性学习”以及“学习园地”,都是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针对本组教材的编写特点,教学的主线设计应定为:在课堂教学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传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营造课堂文化氛围

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意。其创设手段有: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如教学《孔子拜师》前,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孔子的画像及其名言,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熏陶。又如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可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图画等,让学生领略古代绘画的艺术价值。

二、品味作品文化内涵

走近本组教材,走进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从而使其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篇7

一、教材特点:

1.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册教科书通过寓言故事、古典诗词、童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勤劳勇敢等正能量。

2.注重夯实基础。

重视识字写字,重视阅读,重视习作,重视口语交际,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享受学语文的过程而不是学课文的过程。

3.注意以生为本。

中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呈现一种过渡性,本册教科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的乐趣。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5.关注大量阅读。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设计了资料袋供学生参考,还专门设计了“快乐读书吧”作为读书专题活动,学生既能将习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又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识。

6.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自动获取。

二、教材单元分析:

xxxx春期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按照专题编排内容,安排了八个学习主题,分别是“感受多彩春天”、“品味经典寓言”、“体会传统文化”、“关注精彩发现”、“发挥无限想象”、“追忆幸福童年”、“探索自然奥秘”、“遨游童话王国”。一共选编了28篇课文,其中22篇为精读课文,6篇为略读课文。课文语言规范,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体裁多种多样,内容生动,趣味性强,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弘扬了中华优良传统,激发学生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口语交际,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中的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语文园地,围绕本单元进行整理复习,每个语文园地包括以下版块:交流平台——回顾本单元知识,加以强化。词句段运用——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书写提示——重视汉字书写,强调写好汉字。日积月累——安排经典名句,集中学习传统文化。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后还有快乐读书吧,这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连接的重要枢纽,以这个活动为平台,将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享受阅读,体现了大语文观。

第三单元第12课之后有一次综合性学习,主题为“中华传统节日”,

这与第三单元的学习主题相契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第五单元为作文单元,集中学写想象作文。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认识常用汉字250个,会写250个。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四、、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及进度

时间内容课时

第一周

2.20-2.22

开学第一课1

1古诗三首3

第二周2.25-3.1

2燕子2

3荷花2

4昆虫备忘录1

阅读3

第三周3.4-3.8

口语交际:春天去哪儿玩1

习作;我的植物朋友2

语文园地一3

5守株待兔2

第四周3.11-3.156

陶罐和铁罐2

7美丽的鹿角2

8池子与河流1

阅读3

第五周3.18-3.22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1

习作:看图画,写作文3

语文园地二3

快乐读书吧1

第六周3.25-3.29

期中复习测试

第七周4.1-4.4

9古诗三首3

10纸的发明2

11赵州桥2

第八周4.8-4.12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展示课1

语文园地三3

第九周4.15-4.19

13花钟2

14蜜蜂2

15小虾1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3

第十周4.22-4.26

语文园地四2

16小真的长头发2

17我变成了一棵树2

阅读2

第十一周4.29-5.3

交流平台1

习作:奇妙的想象3

18童年的水墨画2

19剃头大师2

第十二周5.6-5.10

20肥皂泡2

21我不能失信1

习作:身边熟悉的那些有特点的人2

阅读3

第十三周5.13-5.17

语文园地六2

22我们奇妙的世界2

23海底世界2

阅读2

第十四周5.20-5.24

24火烧云2

口语交际:劝说1

习作:国宝大熊猫2

语文园地七3

第十五周5.27-5.31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2

26方帽子店1

27漏2

阅读3

第十六周6.3-6.6

28枣核1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1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2

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51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俗地说,通过不断的阅读,不需要教师的解说,学生读到一定的程度,自让而然也就理解了其中的意思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培养学生多读多思的学习品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读课文,感受大意

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了解句意应该是学生初读课文时要解决的第一步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把那些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找出来,通过查字典标上正确读音及意思,把那些难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句子较长,学生读起来有困难的,就把正确的断句方式指导学生画下来。在低年级的教学中,遇到几个较长句时,我通常将他们写在黑板上,引导学校正确阅读。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把句子连贯、正确地读懂了。

为了使学生理解有关句子,还要抓住句子中一些关键词语。比如,表示时间、地点、形状、动作、颜色等变化的词语,通过对这些词的反复读多思考,才能正确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当时的场景。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要不断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读中巩固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总结了阅读的经验。这样,就达到了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美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注重情感体验”。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非常富有弹性,想象创造的空间很大,特别具有灵动性,认识了它的这种特点,就要汲取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精华,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在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在领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同时要注重语言的不断积累和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在“读”中悟意,力求再现文章的情境、感情,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与当前“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一致。很多语文教师在介绍语文阅读教学经验时,主张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在精读中领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同时“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我县已在全县中小学中全面推广经典诵读、古诗文背诵、师生读书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无疑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各学段目标与内容要求,通过阅读童话、寓言、故事、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等,扩展学生阅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诵读优秀诗文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根据语文教材编排的特点,几乎在每篇课文后都安排了说的内容,通过读说结合,实现语言表达的迁移,反过来验证和巩固阅读的效果。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读法,进行科学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次数多并不能代表学生阅读的效果好,要想实现在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在领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的阅读效果,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法,方法使用得当,才能读出新意,读出美感,才能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读的方法科学了,读的形式多样了,读的方式能够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阅读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价值。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教师领读、集体认读等方法;针对中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特点,可以采用默读、轻声诵读、大声朗读、互听互读等方法;针对高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可采用浏览、默读、速读等方法。

在不同的阅读方法中,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形式:低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分组读、接力读、师生赛读等阅读形式;中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分组赛读、小组接力读等阅读形式;高年级学生可采用配乐读、表演读等形式。不同的读法与形式可以根据阅读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穿插使用,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尝试参与不同的读法与形式,即使采用个别读,也要尽量做到人人有阅读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四、阅读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不同学段有不同的阅读要求,同一学段的不同课文的阅读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但无论怎样的阅读要求,也不能放任学生随心所欲、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不管是初读课文,还是熟读课文、精读课文,在每一个环节的阅读中,如果对阅读的要求不明确,学生读的次数再多,阅读的效果也不明显。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每一环节的阅读中,学生明确了阅读要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及思考的能力才有所提高。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松鼠》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阅读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默读课文,解决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横线标出不理解的地方。检查阅读效果,采用指名分段朗读,认读生字词,粗知文章大意,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二)熟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轻声诵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说说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检查阅读效果,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三)精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精彩句段与你的同桌及全班同学分享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复述你喜欢的段落。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增强了,加强了阅读方法,对每一环节的阅读理解、感悟、思考有了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在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在领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充分体会汉语的语言美、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

篇9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如何从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呢?

几年来,我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将备课、上课、课外三者结合为一体,建立了情感教育的体系。

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深钻教材时,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所谓“含”是指文中那些看来似乎浅显易懂、平淡无味,实则含意深刻、情味甚浓的内容。它需要教师把握于全文,理出全文的线索,着眼于部分与全文的关系,从而探究出文章内在的含义。“露”则指文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情感明露之处。

教师要善于通过对“露”的感知,去开掘理解内含的情感,从而达到以情悟道的最佳教育效果。

三年级《曼谷的小象》一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泰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全文明写小象的三奇:一是鼻子奇,力大无比,功能多;二是善解人意令人奇,它懂主人的意思很听话;三是小象聪明会思考叫人奇。文章还明写了阿玲三笑,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感受到阿玲美好的心灵,而开篇对曼谷郊外风景的描写则是明写。明写风景美,暗写象美、人美。这些描写的和谐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异国风情画。有明有暗,有含有露,交错描述。作者就是这样以事颂情,以露显含,感染着读者,使我们也感受到中泰人民的友好情谊。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含义,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情产生共鸣,达到寓思想教育于作品之中的目的。

以情动情,激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情感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讲课时,教师要掌握契机叩动学生的心弦,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达到“披文人情”的效果。

一次,我讲《凡卡》一课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讲到这儿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景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

篇10

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给阅读和习作之间搭上了一座很好的桥梁,它强调:“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新课标以这种纲领性的方式为读和写教学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从中我们可以鲜明地发现阅读和写作之间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良好的阅读能让写变得有内容、有思路、有方法,可以丰富学生见闻,形成独特的个人感受。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实现“美丽转身”的魅力体现。

因此,把握各个学段“阅读”和“写作”的关键,就在于能融会贯通,整合考虑分析,充分做好“读写结合”的理论准备。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要求把教学侧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这又给传统的“读写结合”增添了新的色彩。

通过一年来“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的课题研讨活动让我对这一课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阅读积累习作素材以外,教师更应该抓住文本尽可能多的对学生进行各种习作方法的指导。例如,通过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一文中“点面结合”习作方法的认识与指导,使学生了解到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描写一个结构合理、层次鲜明的画面,有了这样的思路学生才能将心中的素材以“点面结合”的结构进行组织。

再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恐龙》一文让学生第一次了解到说明方法,教师引导并适当写话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来介绍某种事物,而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描述更生动、形象、准确。又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掌声》一文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来记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教师抓住点来引导学生便不难掌握记事文章。所以说,有效阅读不仅能提供给习作必要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在研讨期间,夏老师对于阅读与习作教学思路总结中提出的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切入点、结合点、训练点。

在阅读教学中找准切入点,与相应的习作方法结合,然后引导学生实践训练,言简意赅,行之有效。在教研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有效阅读在习作内容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学生心中有词、有句、有方法才能将生动优美的语言有效地组合成美丽的篇章。

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应该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和阅读能力甚至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举措之一。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我认为可以从激发兴趣、方法指导、加强练习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阅读与习作有机 结合必须培养学生乐读、爱写、善表达的习惯,使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二、方法指导

不管是阅读还是习作,教师必须做好方法上的指导,除了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课外阅读的略读、精读,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相关习作方法的链接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真正掌握这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阅读并将读中所获应用到写作当中。再者写作方面方法指导也不能忽视,续写、仿写、感言等等,随时读、随时指导、随时写。

三、加强练习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29-03

十几年来,“梯度”一直是经济学界的高频词,但在教学中却难得现身。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2012年12月在全国小语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上指出:“一个小学老师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一路教上来,现在碰到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我认为一个是怎么解决梯度的问题,怎么由浅入深,最近十年来问题很大,小学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梯度打乱了……” [1]

教学梯度,是到了必须引起充分重视的时候了。

一、梯度与教学梯度

“梯度”一词,本指事物在一定方向上呈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现象,也就是说,它是描述事物在空间内不均匀分布状况的一个概念。教学梯度,是指小至一堂课,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学难度要逐渐增加;大至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内容难度也随着递增。难度的级差过小或过大,都不利于教学。

二、教学梯度的本质与特点

(一)教学梯度本质

梯度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教学中必有的现象。有了梯度才有差别,有了差别才有矛盾,而有了矛盾才有运动。从根本上讲,教学梯度的设置是教学得以发生的前提,教学梯度提升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语文教学研究要做的一个基本工作,就是对所要传授的知识根据难度不同组成教学序列。

(二)教学梯度的特点

1.阶段性。所谓阶段性,是指教学梯度具有学段性特点。学段目标的实现,必须经历学段内所应有的教学梯度。

2.渐进性。所谓渐进性,就是指教学内容难度的安排以循序渐进的渐变为主要形式,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梯级提升。

3.平稳性。教学梯度提升表现为渐进式的,而不可能是跨越式的,因而具有平稳性特点。

4.协和性。教学梯度提升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顺学而导达到和谐状态。在梯级提升过程中,教与学矛盾双方关系和缓,相处融洽,没有强烈的冲突,这种特性就是教学梯度提升的协和性。

5.上升性。教学梯度的上升性是指从总体上来看,随着一堂课的深入,或者随着年级递升,教学难度相应提升。

6.条件性。实现教学梯级提升取决于一定的条件,条件具备,教学能够实现梯级提升;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教学梯级提升就不能实现。

7.模糊性。教学梯度的递增,不像生活中用的梯子每个层级距离固定不变,而是没有明显界限,其间存在过渡地带。

8.复杂性。语文教学梯度是一个以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还有综合学习为子系统,内部结构、关系复杂的巨型系统。比如,阅读与作文,就有词句的理解、词句的表达;阅读能抓住主要意思,作文能围绕一个主题表达;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表达真情实感等。口语交际,就包括劝慰、讨论、总结、做主持人、独白等;综合实践活动则有搜集资料、分类整理、查找书目、阅览报刊、怎样读书等知识内容。各子系统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比例关系是不同的。各子系统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的系统网络关系。

语文教学梯度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梯度系统的比例关系是不同的,而且会随着具体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三、语文教学梯度的策略

(一)提升教学梯度的策略

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原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就是“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地域经济的增长” [2]语文教学梯度中的增长极,是指其所在梯度的高端的核心知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有其核心要求,每个学段也有其核心要求。落实学段目标的教学,必须以学段的核心目标为依据。比如,六年级的语文阅读能力必须达到第三学段的最高要求。包括: “整体感知”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形成解释”的能力,“合理使用文本信息作出评价”的能力。

第三学段的“整体感知”的能力,是指能将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对文本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感受。具体表现为能准确、完整、简洁地概括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或者写作的目的、可能的应用范围等。

第三学段的“提取信息”的能力,是指能够关注文本的具体内容,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和细节。具体表现为能够根据要求从文中找出明确陈述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并能通过简单的推论,找出文章中隐含的信息等。

第三学段的“形成解释”的能力,是指能够利用从文本中提取的信息进一步阐释有关文本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能联系自身经验,充分地使用文本中的信息,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关键细节、人物行为、事件、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感情和观点等进行充分、合理的解释等。

第三学段的“合理使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作出评价”的能力,关注两个焦点,其一是能够使用文本中的信息解决相应情境中的问题;其二是能依据共同的价值标准或个人观点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做出判断,具体表现为能够利用文本中的信息完成实际生活中的任务,能够将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较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相关信息,从多个角度对文本的内容或者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等。

2.“点――轴”扩散理论。“点――轴”扩散理论也来自经济学。经济学中,如果说增长极是一个高梯级的“点”―― 例如一个城市,那么“点――轴”扩散理论中的“轴”就是一个高梯级的线(带)状地区,即由若干个高梯级地区相互联成的一个区域。语文教学梯度中的“点――轴”扩散策略,就是围绕核心知识确定几个知识点,形成梯度系列。比如六年级阅读教学,要围绕上述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确定知识点,然后按照难度形成教学序列。知识点包括:①词义理解;②词义辨析;③词法理解;④句子含义理解;⑤句子结构理解;⑥句子关系理解;⑦错句病句鉴别;⑧课文局部内容保持;⑨课文整体内容保持;⑩文言文词句理解;⑾文章中词义理解;⑿文章中句子理解;⒀文章局部内容字面性理解;⒁文章局部内容推论性理解;⒂文章整体内容理解;⒃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理解;⒄对文章评价;⒅阅读所获得新知识的运用;⒆快速阅读理解;⒇快速阅读保持。要把这些知识点从易到难安排到六年级语文教学中。

3.网络开发理论。经济学意义的网络开发,是以“点――轴”开发为前提,是在“点――轴”开发所形成的经济布局框架基础上进行的。语文教学中的“网络开发”策略,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各子系统的教学内容既按各自教学难度安排教学梯度,也要使之有所交集,形成网络的节点。比如,概括能力是核心能力,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训练篇章概括能力;习作教学,除了详细的描写,也要训练概括化的表达能力,对事物、对场景、对人物能做概括介绍;口语交际,要训练对事物、人物、自己的观点做概括介绍。在“概括”上就形成一个交集点,几个交集点的存在, 就形成教学网络,互相影响,形成迁移的正能量。

(二)克服梯度提升粘性的策略

在教学梯度提升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着诸多延缓其提升的因素,形成梯度提升粘性,也就是说如果教学内容安排不当或者教学方法欠妥,教学就会在同一梯度的层面上徘徊,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必须努力克服。

1.教师的教要着眼于克服粘性。教师的教,要尊重学生学习发展的最佳期,多维度努力避免造成提升的粘性。从教学内容的维度看,教学内容的没有难度或者难度过大,都会造成提升粘性。比如,“读错了要及时纠正”作为阅读中的提醒,在三年级上学期提出,就低于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再比如,“按一定顺序写”可以作为初学作文时的重点练习,而如果放到有一定作文能力的六年级下学期,就落后于学生学写的心理发展需求。相反,在小学四年级习作阶段,过于强调“记叙中的议论与抒情”就高于记叙文初学者的发展水平,而在掌握了记叙文写作的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年段去强调,则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方法的维度看,教学方法运用不当,也会造成提升粘性,比如放养式的教学,或者没有采取与梯度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也会阻碍教学梯度的提升,只有与学习内容相符合的学习策略指导,才能助力于教学梯度的提升。比如,同是概括能力的培养,段落内容的概括与篇章内容的概括,说明文与叙事文内容的概括,课文内容的概括与课文主旨的概括,都有较大差异,应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

2.学生的学要着眼于克服粘性。学生的学,出现造成提升的黏度,如主动性不够,会影响学习深入;知识准备不够,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使学习停滞不前;学习方法不当,会影响学习效率,多走弯路。学生的学习所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顺学而导。比如,学习主动性不够的要激发学习兴趣,知识准备不足的要及时补充相应知识;学习方法不当的要给予方法的指点,需语言品味的要引导推敲语言,须用生活经验帮助理解的要帮助唤醒生活积累,需用想象深入体验的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想象,等等。

在更体现教学梯度的新教材出来之前,需要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梯度上多下功夫,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的:“教材可以用,但老师们心中要有数,要有梯度,想办法弥补,讲课文的时候引导学习可以有语文能力和知识,体现梯度,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分解为若干个因素,散布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里,不断地循环往复做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很难做,但一定要做。”

篇12

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我在引题时说道:秋的脚步轻轻,可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我就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并配以生情并茂的课文范读,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上课做好铺垫,为分析课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二、在图片中鲜活着形象

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特别是可以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更能有效地再现文字本身描绘的事物。由感观思维转入抽象文字思维。经过很多实验表明,小学生运用此法特别受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化难为易地引导学生走入到对文字的探究上来,消除学生对枯燥文字的逆反心理。特别是构建图文并貌的画面,把资料、图片、故事、语言融合在一起,更能把学生快速地引入对课文的探究与学习中。

五年级语文《桥》,本文的内容是惊险凝重、严肃的,这样的课很难获得应有的效果,往往比较沉闷,学生不喜欢,由教师一味的说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英雄人物的壮举故事,并且我在班级还张贴了像雷锋等英雄人物的照片,首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入境的氛围,在备课时,我还下载了关于雷电交加,洪水暴发,人们惊慌失措的惊险场面,直接把学生带进了那个可怕的夜晚,有一种心灵的震撼,进而学生对图片背后的故事或事件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达到了渲染情境的作用,不留痕迹地把学生引到我们需要交流的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学得深刻,思想得到了升华。

三、在想象中伸展着思维

鲁迅先生说过,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服的。凭借想象,孩子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凭借想象,可以到达小鸟达不到的地方。想象显示了孩子的智慧!爱因斯坦页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所以,通过利用想象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智慧。如,《桂林山水》,首先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以导游的身份范读课文,学生闭着眼睛,教师描述着:“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学生想象着漓江水的静,水的柔,小船的轻盈,山色的明丽……学生想象就这样悄然展开,孩子们在此美丽的情境中,沉浸在漓江宁静这美的体验中。其次,被激起的美好情愫,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味着课文展开的美是否如想象中的一样,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投入教学过程,很容易达到教学目的。最后在想象与课文对照中,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在角色中迸发着情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