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09:15: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教学管理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企业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将其借鉴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中,即为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TQMT模式),采用这一方法将使院校教育管理进一步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TQMT模式就是根据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宗旨,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程设置、专业内容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全员性、全方位和诸多环节的全面管理。教学质量应从人才质量、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全面地理解把握。人才质量是目标,教学质量是核心,服务质量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人才模式设计阶段、人才培养阶段及人才使用反馈阶段。这三个阶段都要求高职院校所有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以及与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良好配合,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管理特征。
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在全社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下,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始终,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上就应引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
一、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是企业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将其借鉴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中,即为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TQMT模式),我们采用这一方法,将使院校教育管理进一步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TQMT模式就是根据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宗旨,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程设置、专业内容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全员性、全方位和诸多环节的全面管理。教学质量应从人才质量、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全面地理解把握。其中人才质量是目标,教学质量是核心,服务质量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人才模式设计阶段、人才培养阶段及人才使用反馈阶段。这三个阶段都要求高职院校所有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以及与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良好配合,而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管理特征。
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一)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要求
要经常性地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对用人的要求,要不断完善他们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一所高职院校能否办好,全靠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社会对用人的要求了解到什么程度。
(二)要保证学生质量
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使培养的学生学有所用及不断符合社会用工要求,这需要学校投人很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注意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在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应保证学校自身财政状况的运转形成良性循环。
(三)把培养社会亟需人才放在首位
学生的需求是随着知识的更新及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及社会的要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及时调整,把培养社会亟需人才放在首位。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四)加强教师员工系统培训
必须对教师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对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教学管理知识、一些工具、材料、信息及动手能力等都清楚明白,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来。
三、高职院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人才模式设计
高职院校人才设计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处理好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坚持系统与要素的统一,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高职院校人才设计一方面要注意结合高校学生的基本素质特点,量体裁衣,应把高校人才设计的大模式转化为各种具体的质量化指标,并把这些指标贯穿于教学管理当中以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结合高等教育的特色,合理分层次设计高校人才。
(二)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教学质量、学习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一阶段是整个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可着手从以下几个环节具体做起:一是要重点抓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设施(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各种硬件)的质量管理、测评和改进。二是要特别把住三个“关口”,即生源的“进口”和教师的“进口”,教材及教学设备仪器“进口”和“转口”关,学生的升留级。三是要建立一整套对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及生理心理素质进行测评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其中能力素质是指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各种能力,包括学习拓展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三)人才使用反馈
摘 要:文章从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设置的意义出发,以广西G市X高校为例,针对社会工作专业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16-02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谢敏(1982—),女,湖南岳阳人,桂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人文学院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广西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0C089)
一、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设置意义
非营利组织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重要就业领域之一。2010—2014年X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该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非营利组织就业比例达到53%。在这一背景下,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领域与就业技能培育需要,开设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加强该课程教学管理研究,便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非营利组织以非营利为宗旨,但不论组织的宗旨是什么,管理是所有组织的首要功能,而不仅仅是利润的附庸,所有组织都需要管理。非营利组织不仅需要管理,而且还需要实现优质的管理。首先,非营利组织主要经费来源于社会捐赠,优质管理之下的非营利组织能通过管理更好地实现组织宗旨与使命,更有效率地开展工作,获得良好的服务效果和社会赞誉,从而使组织行为与组织形象更加符合社会期望,为组织获取可持续发展资源。其次,非营利组织大量使用志愿者劳动,优质的管理能使非营利组织吸引到更多数量、更高素质的志愿者,为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持[1]。最后,在非营利组织不断涌现、组织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非营利组织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都需要经过组织管理的改变和提升。而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行职业化管理:培育专门的非营利组织职业管理人。在大学生本科教育阶段开设非营利组织管理教育课程,便是非营利组织职业管理人培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为G市X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总学时40课时。在传统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知识,授课教师主要以理论讲授方法为主,针对非营利组织定义与分类、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发展、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非营利组织项目管理、非营利组织筹款管理八个方面展开理论教学[2]。同时,针对部分理论教学内容搜寻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因教师自身无任何非营利组织实践经验,在课堂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方面存在不够深入的弊端,无法深入浅出地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致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且因教师所选案例与受教育者生活背景和社会认知差距过大,导致受教育者对案例内容理解有限,无法产生强烈共鸣、激发思考,出现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无法实现预定教学效果的情形。
学生良好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不仅需要为其提供优质的课堂知识传授,同时还需要为其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使学习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掌握更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技巧。而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并未为学习者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教学者受自身实践能力水平限制亦无法予以学习者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指导,致使学习者非营利组织管理能力无法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有效培养,从而呼唤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新的符合人才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
三、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2012年5月,X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注册成立了G市第一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积极投身非营利组织三大类型之一——民办非企业管理实践,并在民办非企业管理过程中,积极与非营利组织另外两种类型——基金会与社会团体互动,全面了解、掌握非营利组织管理知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X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开展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非营利组织管理过程中积累管理案例与经验,实现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给予学生生动的专业知识讲解,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与此同时,教师积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协助教师开展部分管理工作,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最终形成实践——教学——实践这一循环体系,实现师生专业共同成长。
(一)重新厘定教学目标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培养具备一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知识人才”为“培养具备一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知识和具备较高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在注重培养学生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学生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获取并积累一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能力,从而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能力,能更好满足非营利组织发展需要。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改进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使用教师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作为案例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讲解,使案例“有血有肉,接地气、有人气”。教师自身实践所形成的案例不仅使课堂讲述更加生动深刻、深入浅出,同时本土案例的应用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学习兴趣。此外,在课堂讲授法之外,布置课外作业,同步使用实践教学法。学习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知识后,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利用教师所创办非营利组织为平台开展实践,交流、讨论实践心得,培养学生非营利组织管理实际操作能力。
(三)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改革后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主题在沿袭旧有模式八个教学主题的基础上,对全部主题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升,在明确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之外,制定课外作业实践内容,根据课程教学改革内容表(见表1)开展教学工作。
(四)变革考核方式
根据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课程考核方式亦随之发生变更,考核方式围绕课程目标而制定,考核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考核方式由传统的闭卷考试更改为考核,从课堂表现与课外实践成果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其中,课堂表现与课外实践成果各占课程总分值的50%,在此基础上,课堂表现细分为课堂出勤率、课堂听课投入程度与课堂讨论参与情况,课堂出勤率占课程总分值的15%,课堂听课投入程度占课程总分值的20%,课堂讨论参与情况占课程总分值的15%,综合多方面表现和成就确定最终成绩。
四、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2013—2014年,X高校在两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开展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其在课外作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设计与工作策划方案共被B机构采纳三项,同时教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得分相较于2012年评价得分平均增加了11.34分。从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成果实际应用和教学效果评价得分三个方面证实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和必要性。
实行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在丰富受教育者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发掘、激发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增强其实践能力,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基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实施的教育,能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良好满足社会变化和需求,实现个人和社会共同发展进步。此外,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互相依托、互相促进,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师创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背景下开展,既依托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舞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突破,最终实现学生和教师两类主体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面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界形势,高职教育也应脱离以前那种以理论教育为只要目的的教育模式,而是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例如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等。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但是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对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就有了更高,更严格的职业要求。因为大多数高职教师缺乏实际的实践经验,他们对本专业的理解仅限于教科书式的理解,很难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到本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因此高职教育首先要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重中之重,其次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随时做到以学生为本,保证教育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科学发展观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理念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以人为本这样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放到高职教学工作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并且还要满足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需要。
以学生文本,就要在学校里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同的学生起点、经济条件、家庭背景不甚相同,同样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环境痕迹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高职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按照每个学生的人才成长规律和成长需要,来优化教学元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放宽思路,不局限于学生的知识教育,而是要发展学生应具有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综合素质,如:素养,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等。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工作,尽量全面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等。例如:很多学生对目前所学专业不了解,不知道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将来是如何在工作中运用,那么作为教师,有义务给学生解释所讲课程在实践工作中的运用。另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多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相互借鉴研究,便于学生在将来尽快适应社会的多元性。高职教师的角色性质决定了工作任务并不是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而是要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毕业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尽快的成为一个具有高等理论知识的社会劳动者。因此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必须掌握的教学理念。
3高职教师的自我实践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工作中要始终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为学生服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不断的把新方法新知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在教学中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推进教育创新,使教学过程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和择业观。
当然,在我院的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还应该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加强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要让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是一位工作上手快、专业技能高、有良好人际关系的高综合素质人才。
我想,在以后的工作我会将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当作是对教学工作总要求,去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的高技能型、高素质型人才。
总之,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关键。高职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度的责任感,精益求精,向科学要高度,向史学要深度,向前沿要新度,向相邻学科要广度,向本身学科要精度,向教科研要知名度,不断增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的自觉性并使之向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职学院也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知道,统筹规划,综合资源,创造条件,促使教师队伍职业素质整体化提升和协调发展,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晃,又是一年。现在利用这个机会,对2017年工作做一简单的总结。一年以来,遵循着本色做人,角色定位,特色做事的原则,顺利地完成了所承担的教学和管理任务,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树立责任意识,做学生信赖的教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鲜明的政治立场,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投入工作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刻铭记自己肩负教书育人的责任,努力做好每个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长期担任两个班的教学工作,教学中钻研教材,紧扣教改,注重方法,讲究实效,效果显著。
二、强化角色意识,做领导放心的合格助手
协助政教处常主任完成了学校各项德育工作,并为之献计献策;对于自己负责的工作,尽心尽职。有创新意识,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
1、积极完成副主任管理工作。
每学期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法纪教育和行为教育;积极主动负责常规的违纪工作;参与学校组织的卫生检查,努力建造整洁的校园环境;协助指导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开好主题班会课;圆满完成上级布置的读书活动、书信大赛、网上法律知识竞赛、网上禁毒竞赛等大型活动,并获得好评和奖项;负责班主任出勤统计工作;及时完成政教处各种材料上报工作和相关材料的整理归档;在日常的值班工作中,认真负责,果断应对偶发事件,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2、积极参与学生军训工作。
参与组织高一新生的军训工作;具体负责协调、宣传报道和材料收集和上报工作;做到强化服务意识,安全意识。为我校军训工作的圆满完成,做出了贡献,受到领导好评。我校军训工作受到相关部门的表彰。
3. 积极参与学校住校生的管理工作。
协助制订了学校住校生寝室管理制度和条例;参与了住校生宿舍检查,使学校住校生管理工作稳步提高。
4、积极参与政教处校外巡查工作。
协助常主任顺利开展校外巡查工作。期间完成安排巡查会议、巡查分组、巡查结果汇总、信息反馈、及时处理等繁琐复杂的工作。
5、积极参与学校关工委的工作。
作为学校关工委副主任,认真履行职责,协助常主任完成关工委各项工作,使学校关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6、积极参与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
协助制订了班主任工作条例;班级量化管理评比实施方案;开展优秀班主任评比;指导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推动班级文化建设的开展;定期召开班主任培训会,为我校班主任队伍建设打下基础,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7、积极参与学校监控管理工作。
协助学校开展校园监控,保障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帮助班主任开通手机监控;实时对教学课堂进行正课考勤。
8 、积极参与营养餐工作。
在校领导安排下,我参与义务教育营养餐工作并担任营养班主任,一直参与营养改善计划的各项设施建设,在工作中上传下达,圆满落实上级的各项要求和数据整理上报工作。
要求侮个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技术处理能力,是适应未来的现代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在课程设置时,应树立整体观念,把技能操作课编排在止规课程体系中,与专业理论课相辅相成。酒店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为,它要求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技能和实施科学现代化管理的能力。如果连操作服务程序也不懂,是很难胜任该专业工作的。
二、确定合格的课程比例作为一门学科,酒店管理是多学科性的,涉及心理学、食品成本、控制学、_工程学、市场营销学、法律等等。因此,更应该强调针一对性、灵活性,强调从知识教育转化为以能力教育为重。这个方面有些国外院校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瑞典教育部提出高等成人职业教育内容应讲究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开设3年或4年的理论学科,其中职业技能课.与30阶40%,普通理论课.1!‘60%--70%。瑞士洛桑学院主要是传统与现实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强调实践教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和作用。但长期以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不少教学管理者在观念上将实践教学仅仅视为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制约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约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酒店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规范呈现不稳定状态
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采用了“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实际运行中,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低于50%的规定并未真正落实。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的比重偏大,专业课的比重偏小;课程设置讲求面面俱到,一些本应该细分、深化的课程都是点到为止。同时实践教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尚未真正树立起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现象比较明显,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规范都呈现不稳定状态,随意性较大,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重视操作技能培养,忽视综合能力养成
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视野狭窄。重视单一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及意识的培养,学生成为被动的“技能机器人”,缺乏后续发展潜力。酒店业的高度关联性和综合性决定了酒店业人才必须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而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更是培养的重点。因此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服务层面的操作技能,限制了培养人才的出口口径。
(三)校方与实习基地存在较大的目的差距
学校和酒店合作利益的出发点存在偏差和矛盾。对学校而言,安排学生到酒店实习,希望酒店能为实习生提供轮换的岗位,了解酒店的运转流程,体验酒店氛围和企业文化,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然而对于酒店而言,其目的一般较为简单和功利,完全根据自身的用工需要来安排实习生,只是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和旺季时的劳动力补给,安排操作性的工作,会在服务技能方面给予培训,但对管理能力的培训方面热情不高,缺乏管理经验和技能学习的机会。
(四)学生校外实习管理难度大,校外实习质量监控很难实现
校外综合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这时学生面临着实习、就业、升学、毕业论文等多重压力,指导教师很难协调学生、学院和酒店的利益。学生希望指导教师能帮助他们减轻劳动量、提供轮岗的机会;酒店则希望指导教师能够稳定学生的情绪,不要干预酒店的用人制度和劳动制度。同时学校也由于经费、师资等原因.很难安排专职的实践指导教师,更多的是在出问题时的应急指导。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如学生擅自做主,提前结束实习等,造成学校和实习基地的关系紧张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上的混乱。
(五)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很多专业教师缺乏酒店行业工作经历,职业经验不足,存在理论教学水平高而实践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另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相应的培训经验和培训资格,不通晓教育的规律,也制约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推广与发展。
(六)考核体系不完善
实践考评手段单一,考核标准缺乏具体指标,考核方法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学校对实习生的考核主要依据酒方和实习指导老师反馈的信息,如是否遵守酒店的规章制度、实习评语、实习日志和实结以及是否遵守学校的实习纪律等来评定实习成绩。通过这些依据实际上只考核了实习生的实习表现,而对实习是否达到了实习目标规定的要求往往缺乏量化的考核依据。这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解决高职酒店专业教育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校企合作,构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要加强校企合作,改变院校与企业合作上“貌似神离、行同陌路”的现状。高校应该改变关起门来办学的传统作风,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拓展课程实践的内涵和外延建设,增加校外实践教学的频度和深度,将校内和校外实践结合起来,构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训练,使学生毕业时即达到酒店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服务人员的水平。
(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不忽视综合素质的拓展
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已由单纯的岗位能力向岗位群能力、专项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向心智技术能力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如果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停留在服务技能层面,既不符合我国酒店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限制了必然约束了人才培养的口径。因此,教学活动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宗旨出发,加强学生思维训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可持续提升。同时,在日常管理中还要营造酒店文化氛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养成,如在校园内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等;也可将相应的酒店兴趣社团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三)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管理
对学生校外实践任务重、实习基地分散、实习岗位多样等诸多管理难题,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作为保障机制。由专人负责,明确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责任,选派或聘请思想素质好、经验丰富、技术熟练、教学和管理业务水平高的实习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深入酒店实习现场。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全过程、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实习;保证信息畅通。定期对在岗实习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随时解决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四)完善实习考核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考核体系的任务在学校。这个考核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这些方面:酒店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巡回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生的自我评价;除此以外,还应包括学生通过专业实习,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所达到的水平的考核。这项任务的考核应主要由酒店完成或者依靠社会考核来进行。只有完善的实习考核体系作保证,才能够使实习生达到专业实习目标规定的要求。
关键词:
高职院校;项目管理;效率
一、引言
伟大的思想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践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这句话告诉我们,理论是否能够满足一个国家或者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需求,其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一定的实践效率。如果我们想要完善学科教育方向,就要让理论和实践保持在同一个水准当中,让项目管理应用在实践里面。
二、项目管理对高职院校的应用意义
这几年,我们国家的高职院校一直非常强调内部管理、项目管理及市场营销这几个方面的应用实践性。其原因在于我们校园越来越重视管理型的师资队伍,以前在管理人才的培养上,比较注重人力资源、商务管理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向。所以对于小型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重视,但是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项目管理这类型的人才培养已经越来越得到我们国家教育方向的支持。那么就这个应用本身而言,它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意义,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项目管理的设定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课程当中不拘泥于理论知识,又能够用技能与实践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应用项目管理流程,不仅能够丰富学校内部的教学体系。同时也能够培养大量的管理型实践人才,并且让管理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以往管理的内容较为笼统,我们只能在大框架的前提下展开学习,但是项目管理是针对于整个发展而言,我们要就专业和技能方面更能锻炼人才,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教育方向储备应用能力。让师资团队与课程更加丰富多彩,让教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脱离了以往管理课程重理论研究的弊端。
三、应用项目管理提升高职院校实践课堂当中的效率
第一,以项目实践为单位、教学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1]。项目管理对课程应用与老师教育存在一定的带动价值,我们可以把项目管理称之为教学当中的主导者。但是在教育实践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那就是我们教学的内容没有具备针对性,它是针对教学理论当中的一个环节而展开。而高职院校知识的领域是针对于不同的行业与专业进行的[2]。所以我们在实践环节当中需要把握的第一步骤就是让教育内容具备针对性,针对于某一个学习的专业流程对学生展开教育。笔者认为应当先让教育团队去学习一些与项目有关的制度,把管理学的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然后再从微观的角度去执行。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老师可以模拟一个专业课程,让学生据课程设计自己的方案和想法,我们把教育比拟成为课程的策划、执行到总结与统筹。让教学具有针对性的展开,这样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效率,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未来就业做充足的准备。所以我们所指的针对性其实就是针对于项目管理本身,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模拟与训练,让学习与教学方面越来越成熟。第二,体现项目整体价值、让教学内容与社会实况接轨[3]。高职院校存在教学内容广泛、学生就业率高的现状。这与社会接轨,时时刻刻注重教育实践有关,项目管理也要起到这方面的作用。我们在教育实践上,要知道教学内容是不断更新的,因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每天都呈现新的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在项目管理的应用上,要时刻着重于与社会时事信息接轨,比如说这几年非常流行网络教育模式,用虚拟的教学状态来达到我们的教学成果,所以在应用管理上更加以网络发展为主,这就需要学生们在新知识方面拥有一定的实力。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过程要建立在充分的了解社会实况这条件下展开。因此笔者的建议是,随时关注社会热点,让教学当中的实践社会管理当中存在的事情结合,这样我们的学生真正的就业到自身的岗位当中才会更加的能够发挥自己的真实能力[4]。第三,注重项目管理当中的实效性学习。我们的教育团队不仅仅要以项目为目标的去展开教育和学习,同时也它的发展也非常的综合化,从教育开展初期的策划、流程监督到后期的反思统筹。需要的是策划、统计、教学反思等多方位的知识。所以把握其教学的实践性,要根据学生所擅长的学科类型去培训和管理。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内容上要有实际应用的部分,比如说我们熟悉的课外专业实践训练,每个环节需要展开的知识其实很多,我们的学生要懂得应用和基本技能的有效结合,多从实践中找到研究方案。并且不断的模拟新的想法去参与其中,然后寻找问题的所在,最后老师与学生达成共识,一同解决我们在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当中的存在问题。因此它是一个具备时效性的学习过程,只有找到了实际部分,才能够发挥高职院校项目管理的应用效率,从而加大教学效率[5]。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当今各个高职院校的发展当中,已经融入了非常多的当代接轨的新想法,高职院校项目管理这几年在国内当中融入的非常快,因为它更具备管理教育价值。身处于教育岗位当中应当发挥项目管理的实效性,寻找策略积极的解决我们在教育里面遇到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陈正江.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运作机制与治理逻辑[J].高教探索.2016(11).
[2]乔学斌.国内一流卫生高职院校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
[3]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04).
1.引言
“教学观”作为本文的主题可能有点太过于沉重,但值得广大同行深思和认真面对。我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高校理工科教师的教学观。教学是什么?为什么要教学?如何教学?
2.什么是教学
教学是什么?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和公众服务的任务,被视为以知识社会,教育社会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而作为这三大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一的教学,是大学最古老的职能。教学以继承,传递和发展文化培养人才为己任,是大学师生之间,师生与高等学府之间,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的行为模式[1]。单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讲,教学是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一定的媒介、手段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掌握、理解并消化知识,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学好所要传授的知识。在整个过程中,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师首先要自己学,然后教学生学,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可谓责任重大。
3.为什么教学
我们为什么教学呢?从自身的角度,教学是本职工作之一,有所得就必须付出相应的劳动。从学生的角度,教师站在讲台上时,面对的是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学生都经历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许多人克服了家庭经济上的困难,拿着父母辛苦挣来的钱来到学校,希望能在大学里学到丰富的知识。教师需要有责任心和责任感。此外,“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名言正是赋予了教师这个职业神圣的意义和责任,是值得根植于每个教师心田的理念。因为,教师的职责是神圣的,只要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需要懂得担负这项职业的责任,这一切与收入、地位毫无关联。那么,教师在清楚了自己职业意义和责任之后,该如何教学呢?
4.如何教学
4.1教研相长,科研和教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在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教学与科研是理工科教师的两项主要任务。要明白如何教学,就必须面对如何认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科研与教学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体两面,两者是一个教研相长、相互促进的关系。[2]积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和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是搞好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反过来,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和书籍,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以此为基础,能更准确地定位科研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问题会有更多角度的思考,对实验结果会有更加理性的分析。另外,江苏大学这所工科为主的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应具备初步的从事科学研究及产品研制与开发的能力和素质。因此,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还应该站在一定高度,把基础知识和相关科学研究的问题结合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益处的。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从文献中寻找例子是不够的,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自身的科研经验,根据自己获得的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分析解答科学问题,就会使知识点更加生动和多姿多彩,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太阳电池材料》的教学实践中,当在讲解到半导体能带时,有两种跃迁类型,一种是直接跃迁,一种是间接跃迁,我展示了不同跃迁类型在晶体动量和能量的二维图上的异同。此时,联系到在科研中获得的根据半导体吸收光谱判定能带跃迁类型和能带间隙数值的经验,我通过实际的例子向学生展示了在科研过程中如何根据半导体本身的吸收光谱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结合公式判断是属于直接跃迁还是间接跃迁,并计算能带间隙数值。这样,使得学生们通过科研实例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对科研有了初步的认识。当然,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这不意味着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分配上一定会有冲突。有的教师在科研方面有好的基础,那么他在科研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影响在少量科研方向相关的专业课方面有所作为。对于从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老教师来说,主要精力和时间应当用在教学上,教学之余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补充。
4.2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将知识点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在科研的帮助下,就某门课程来讲,如何将其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呢?教学本身无疑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们发现,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觉得比较生硬,难以理解。而当我们提起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生动事例时,学生往往会听得津津有味。在此基础上,我们如能将知识点理论联合实际,即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加以讲解,则无疑会让学生乐于接受和理解。[3]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在对讲授的知识点充分熟悉、理解、消化的基础上深刻掌握其本质和内涵,即将具体的知识点其中的哲学原理抽象出来,然后以此抽象知识为基础联系到生活及历史中的具体事例。在课堂教学时,建立在知识点详细讲解的基础之上将其核心本质抽象出来,为“深入”;将核心本质联系到实际生活和文化,举一反三,并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为“浅出”。这样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甚至对今后的人生也是有好处的。通过实践教学证明,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比如在“太阳电池材料”的教学实践中,当讲解到光生伏特作用在产生光生电流的同时,产生了光生电压,而光生电压引发了与光生电流方向相反的pn结正向电流,因此损耗了一部分光生电流这一光生伏特作用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将其中的“舍得”哲学原理提炼出来,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诸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生要多奉献而不能一味地索取”“以退为进的谋略”等道理,让学生们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点的妙用,受益匪浅。
4.3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受益匪浅。
理论和实践是科学知识的一体两面,我们在课堂上只能最大限度地将知识点从在理论的层面上传授给学生,学生难免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会不知所措,从而在日后工作当中经历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磨合期。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在讲授一些涉及制造工艺等实践性很强的知识点的时候,不妨理论结合实际,联系一些和学校、学院有密切合作关系的企业[4],将学生们带入企业,体验和感受知识点的实践性,这无疑对于学生今后求职和工作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太阳电池材料”中有涉及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工艺的知识体系,如能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将学生带入与材料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制造生产线中参观和感受太阳能电池是如何一步步地按照课堂上讲解的程序被制造出来的,那么对于他们日后在江苏这片太阳能电池的“热土”上求职是大有帮助的。
4.4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因材施教。
在教研相长、深入浅出、理论联合应用实际中,教师本身的主体性无疑发挥很大的作用,换句话说,学生的参与性比较强,而缺乏主体性。而在教学过程中牵涉到的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师充当的始终是引导者的角色,而教师身体力行的讲授,也可以理解为主体性,教师应当视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即因材施教[5]。诚然,以上论述的三点教学理念比较适用于自学能力、科研素质相对较弱的本科生的教学。而在遵循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在对科研素质、自学能力相对较强的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的主体性应当适当削弱,教师更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面对硕士生的教学中,除了那些在本科阶段没有涉及的知识点需要教师讲授之外,那些在本科阶段已经有所涉及的相关章节不妨让学生们组成一个个团队,“各司其职”。有的走上讲台将知识点讲解给大家,有些在幕后进行课件的制作工作,有些则在台下应对老师和同学的提问。教师再结合同学们的表现对其课件的制作、知识的讲解、提问环节进行点评,并视具体效果以平时分的形式计入期末成绩。同样的,在对已经具备一定科研素质的博士生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课堂讨论模式进行教学,每次课程结束后提出下次课需要讨论的课题。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已经和学生融为一体,双方已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对相关文献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和具备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深入讨论,思维和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结果对师生双方的科研都是大有裨益的。总的来说,教师无论面对什么层次的学生,都始终充当引导者,但其主体性往往随着学生层次和水平的提高而渐渐被削弱。
4.5用心教学,大爱无言,爱的心灵超越三尺讲台。
以上分别从教学与科研的角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角度、知识与实践的角度、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怎么教学这一命题。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教学牵涉到的是教师和学生两类不同的个体,而这些个体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有情众生,这就牵涉一个“情”字,一个“用心”的问题。当我们在听歌的时候,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用心演唱的歌者,而非那些一味卖弄高超技巧,并未用心演唱的歌匠。哪怕你的演唱功底不那么扎实,但只要用心演唱了,哪怕你跑调了,也是天籁之音。换句话说,弹琴,用意不在手上,而在于用心灵传达的弦外之音。那么教学也是这样,用心备课和用心讲课,学生们是会感受到你那颗心的,而这一切与文字无关,与技巧无关,与思维无关,而最终滋润到的是学生的心灵,他们感受到了教师那颗赤子之心,更加积极地生活和影响更多的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6]。换句话说,爱的教育,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生命奇迹,创造出绚丽多姿的完整生命。事实上也是如此,教师也是从学生一步步走过来的,在我们的脑海中真正刻上烙印并留下印记的,往往是那些具有人格魅力的好老师,他们在教学中的用心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5.结语
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所创造的这个世界,是我们的思维的产物,不改变我们的思维,不可能改变我们的世界。”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健康积极的教学观。即教师的责任是用心把自己的爱融入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把学习变成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发现的过程。大学的课堂绝不仅仅只有师生的互动与创新,更应包括情意与心灵的交流,是一个充满平等、自由、和谐的爱的环境。因为用心爱学生,会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体验会激发他们对知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完整、和睦、健康。
参考文献:
[1]夏昌敬,董永香,赵太勇.大学教学中合理选择教学方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3):72-74.
[2]代蕊华.高校的教学、科研极其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1,(1):94-98.
[3]曾昭贤.厚积薄发,深入浅出――谈药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体会[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9,(3):46-48.
[4]史金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190-192.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外聘教师;教学管理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出台,同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两个在我国职业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为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征程。《行动计划》明确了高职创新发展的六个方面,其中就包括教师队伍从注重高学历高职称向注重双师结构转变,文件中提到“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按照《行动计划》,到2018年,我国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142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成果,培养“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不同层次人才。这说明一方面政府的积极倡导现代高职教育且已见行动,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在当今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的优势已经渐进凸显,再者,随着国民教育的不断提升,预受教育的社会群体对教育的选择已经从盲目跟从走向理性选择,这三方面的因素我们大约可以预见高职学生的数量在一定时期有增加的可能性。在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工作中,高职院校师生比不合理的情况在在诸多高职院校均有体现。这一现实情况表明高职院校的师生比将会持续拉大。因此,从当前高职发展趋势来看,外聘兼职教师为高职教师队伍的空缺形成了重要的补充[1]。
一外聘教师的优势与不足
针对当前迫在眉睫的高职院校师资短缺的现象,利用外聘教师自身的优势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师资力量。从下面几个角度可以见出外聘教师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的优势:
(一)外聘教师精湛的实践教学技能填补了高职院校年轻教师的缺项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的扩大,师资严重缺乏,各个学校出校了急速招聘教师的局面,新聘的教师多数为刚毕业的研究生,缺乏教学经验,更加缺乏行业实践技能。外聘教师的来源则通常为行业、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和兄弟院校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因此外聘教师自身的条件短期内满足了高职院校的现实迫切需求,能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平台,对于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实际意义。
(二)节省了学校发展的教学成本
外聘教师薪资成本低,聘任灵活,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随时性地解除或者招聘学院需求的专业教师,运行成本较低,运作环节简易。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在聘请的兼职教师中,会邀请:行业、企业等的“名师、大家”走进课堂,参与教学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外聘教师将行业、企业和市场的新的信息传递到学校,利于年轻教师迅速提升自我专业实践技能。但是,在多数高职院校使用外聘教师的过程中也频频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首先,一般情况下,外聘教师基于其特殊性与合作学校保持的关系不稳定。外聘教师的受聘行为属于个人行为,多数的高职院校没有与外聘教师签订合同,因此不具有刚性的约束力。对于学校的教学秩序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困扰,同时学校可能会因此承担一定的风险。其次,外聘教师前来高职院校兼职上课的目的明确就是为了赚取课时薪资,因此与教师的职业道德大相径庭,只教书不育人,造成了外聘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不愿意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与沟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次,企业、行业外聘教师缺乏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聘请的外聘教师中一部分是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他们都有一技之长,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是,缺乏必要的教学知识,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课程理解不够,板书不规范,教学方法不多,教学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不尽如意[3]。
二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对外聘教师的时代要求
在社会需求的主动推动下,政府的积极号召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鲜明特色已经逐渐凸显,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聘教师作为高职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时代赋予了这一角色特别的内容和要求。
(一)高尚的师德
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到要“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其中详细地提到了职业精神培养的内容和途径,“职业精神组织第二课堂,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精神的养成不仅仅是需要外部环境的影响,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不可少的,因此,外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的修养在培养高职人才的过程中尤其重要。“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高超的技艺,同时还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不仅外聘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同时还要有优良的职业道德,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树立标杆。
(二)一线的实践经验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人才的对口需求日益凸显,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能够在就业岗位上实现无缝对接。在《决定》中也明确提出要鼓励职业院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因此,外聘教师一线的实践经验就越发地显得重要,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多地聘请一线优秀的职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学生的实习实践中来,充分地发挥外聘教师的优势[4]。
(三)一定的信息化水平能力
《决定》中指出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当前迅速发展的网络空间,网络依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专业信息资源的更新共享离不开网络,外聘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加强外聘教师教学管理的几点策略
新形势下,来自市场和社会的呼嘘,使得大众将培养优秀人才的期望赋予了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性人才,必然要求一批优秀的教师,加强教师的教学管理,规范外聘教师的管理显得尤其必要。
(一)改变外聘教师的聘任途径,让严格审查外聘教师的聘任条件成为可能
《决定》指明确提到,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这一点无疑表明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优秀企业员工将成为外聘教师的顶梁柱,所以加强外聘教师的聘任管理,建立外聘教师管理机制和制度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的应聘途径基本上是通过熟人关系介绍来的,形成这一结果应当有俩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就是企业优秀一线员工缺少,这种可能性比较小;第二种可能性是需求方信息没有公开的形式进行招聘,使得信息不流畅,才会使得“熟人介绍途径”成为外聘教师招聘的主流。当这一渠道打开之后,更多的外聘教师前来应聘,作为需求方的学校来讲,可选择的余地就大了很多。严格审查外聘教师的聘任条件就成为了可能。
(二)加强外聘教师日常教学质量的监督
外聘教师作为学院师资力量的有益补充,应当自觉遵守各种教学规章制度,接受常规的教学检查,例如,日常备课,教学环节表格的填写,学生作业的批改等。同时学院应当针对外聘教师的特殊身份,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系列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指标,形成班级、系部、学院的三级考核制度,做到有奖有惩,激发外聘教师的教学积极主动性,发挥其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三)与外聘教师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培训工作
外聘教师多数来自于企业的优秀一线员工,有着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外聘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余,作为学院而语言,应当建立多渠道地与外聘教师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企业的中最新的专业技术通过外聘教师传递到学校,同时可以增加外聘教师在制定新一年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的影响力,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更多地体现专业的特点。另外,学院的工会等各个部门应将外聘教师与学院专职教师在日常的福利上一视同仁,在发扬奉献精神的同时要体现人文关怀,以增强外聘教师的教学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宋俊骥.高职(专科)院校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沈红霞.加强高职院校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策略略谈[J].经营管理者,2014,(32):240-241.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管理策略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external teachers;management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86-02
0 引言
外聘教师最早出现于欧美等国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外聘教师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各高职院校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增强师资力量及办学实力,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流程从其他单位(高校、企事业单位)引入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多在某些领域有着一定程度的专长,以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承担了一些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加强外聘教师的管理,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学校发展服务,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1 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结构分析
外聘教师是学校为了补充本校的师资力量,提升办学能力,从社会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聘请的短期合作的教师。高职院校外聘教师主要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老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读研究生以及一些承担外语教学的外籍教师等。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的目的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人事上的界限,面向社会、其他高校、科研单位招收一批具有特殊才能的优秀人才,对本校师资力量的一种补充。在当前形式下,外聘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组织教学的重要力量。
2 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的必要性
2.1 适应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以及继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性的技能型人才,所有高职院校办学都应该围绕着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来组织教学活动。现代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与普通高校也有着很大差异,普通高校的师资队伍偏重于“理论性”,而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必须更加重视实践和操作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努力的方向及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培养专业性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改善办学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 学校减少编制压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多。新兴专业的出现要求高职院校不断增强对专业的更新速度,针对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开发新的课程。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通过外聘教师来适应专业的变化,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秩序的稳定。通过外聘教师,可以有效地实现高职院校人才资源的优化升级。外聘教师可能需要高职院校支付较高的薪酬,但外聘教师无需培养费用,且不占用学校的编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
2.3 有利于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学术交流
外聘教师对促进各高职院校教学思想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及提高教学水平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各个学校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校风、校纪以及文化氛围,外聘教师可以带来其他学校以及企业先进的文化,促进高职院校在管理、科研、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改进。通过学校之间、校企之间进行学术交流,能够打破高职院校当前在科研方面较为传统、保守的局面,促进新的教育思想的产生。
2.4 有利于活跃学术氛围
外聘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都与本校传统的方法有一定的不同。这些不同起到了一定的桥梁作用,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教学经验和工作作风。外聘教师通过与专职教师的合作,可以更好的实现不同学派、不同学术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利于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3 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管理现状
3.1 外聘教师的主要特点
外聘教师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学术型教师。学术型教师一般以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居多,或者是其他教学单位的在职教师。学术型教师往往理论功底较为扎实,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创新能力非常强,能够融入到学生中,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这类教师往往较为缺乏高职院校的教学经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不够了解,不能很好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授课。一些老教师教学经验极为丰富,但是知识较为陈旧,授课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②技术型教师。技术型教师往往具有非常熟练的专业技能,并且能够将专业技能贯穿于教学当中,能够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由于这类教师自身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不能全心进行科研、教学活动。
3.2 外聘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来源较为复杂,素质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往往来源都较为复杂,人员素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大一部分外聘教师是因为裙带关系介绍到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双方都缺乏全面而必要的了解。②流动性较大。外聘教师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流动性较大。因为外聘教师不占学校的编制,签订的一般都是短期合同,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致使外聘教师流动性较大。
4 加强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管理的建议
4.1 完善外聘教师准入机制
严格外聘教师准入机制,是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外聘教师管理的关键。在选聘时,应将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及思想道德水平放在首位。可采用结构化面试的方法,考核应聘人员各方面的信息。同时,高职院校还应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考虑,从组织规划、招聘筛选、结构化面试、试讲、签订聘用合同、薪酬福利、绩效考核等多个方面出发,进行外聘教师的选拔工作。在进行外聘人员的选拔时,要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进行学科设置,充分考虑本校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需求情况,并充分征求上级主管部门及社会不同行业人士尤其是企业从业人员的意见,妥善地处理教育周期长与市场需求变化快之间的矛盾。
4.2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外聘教师考核机制
虽然学校在引进教师时已经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但面试往往是相对较为片面的,不能全面的了解应聘人员的全部能力特征及真实的水平。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外聘教师考核机制,通过考核机制,促进外聘教师能力的提升。在考核过程中,应重视考核环节,避免形式主义。要进一步完善外聘教师管理规章制度,以制度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约束和综合考量。
4.3 健全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外聘教师,应当充分的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教师的工作态度及工作产出,进行有效的激励。首先,要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考评和汇总。其次,还要对外聘教师按实施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的组合模式进行考评和分配。
参考文献: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了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必须推行规范化、智能化管理,因为它是衡量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标尺.实验教学中心要围绕这一主题,以经济、实用、简便、安全为原则,优化管理网络系统设计,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达到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学生学习效率,资源共享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管理;智能化管理;网络管理
随着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的逐步推进,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也在进一步规范化、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繁重和复杂.为使实验中心能够高质量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成为师生教学、科研的平台,最优化的利用实验室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化、智能化管理.结合我院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际情况,摸索、探究出一套适合于大学实验室规范化、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在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化学药品、实验用房、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实验耗材、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实验中心经费等一系列与实验教学相关的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1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系统思考,建立健全并优化完善一套以人为本、上下认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来主导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1].规范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打造卓有成效的管理体系,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管理包括实验室的计划管理、制度管理、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药品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档案管理等.在化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一文[2]中已经论述,下面着重介绍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智能化管理.
2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管理
2.1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
智能化系统是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方面应用的智能集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智能化的概念开始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越来越细化、规范化,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加之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需要,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在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建设方面,建立一套内部网络系统,既节省了人力又第一时间了解资源配置,做到资源共享.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仪器设备管理智能化系统,但此系统仅仅是对仪器设备的管理,没有涉及实验教学中心的其他内容[3].由广东工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开发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做得比较好,将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以智能化模块形式设计出来,包括实验教学中心的各个方面,由实验室管理、实验室队伍、仪器设备、低值易耗品、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评估、系统维护和数据报表等十大模块组成[4].在这十大模块中还可进一步细化,具体模块按实际需要随时增减信息内容.我们在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4]的基础上,优化每个模块,建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系统.如低值易耗品管理模块,在玻璃仪器、试剂、药品的入库、领用的常规管理中,设定库存的最低警戒线,当某种库存低于警戒数量时,管理系统会通过系统内消息或以手机短信的形式通知相应实验室管理员,以便及时补充.系统具有手机短信通知功能,当有老师需要的信息时,系统会自动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给老师,使老师在第一时间得到自己所需信息.实验教学模块设置实验课进度表、实验项目管理等,实验项目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分类.实验室建设模块增加化工工艺实验室、油品分析实验室和石油炼制工程仿真实验室(增设相关仿真软件),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就能演练工厂生产流程,有问题随时在内部网上向老师请教,既方便了学生又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所有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按一定序列编号,教师、学生随时都能查到相关信息,最大化的利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管理系统.大仪器设备还可提供社会服务,如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的污染检测等;石油化工实验室还可以承担企业员工短期培训,承办职业院校和企业技能大赛;企业和教师可利用该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合作,作为新项目的技术研究、开发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工具的试验场所,最优化的利用实验室.系统维护模块负责全院基础数据及用户管理,即学院数据、专业数据、学生数据、课程数据、用户角色和使用权限的分配等.这样学校、学院能够随时监控实验中心信息情况.
2.2建立开放式智能化实验教学网络管理
智能化网络管理系统是指实验教学人员依托计算机网络及配套软件实时地对实验过程进行管理[5].该系统具体包括:
(1)学生在网络管理系统中申请报名,对学生身份进行鉴别(系统显示学生注册照片).
(2)对开放式实验教学进行网络预约或学生电子签到,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实验环境.
(3)通过网上安排开放实验项目.除了常规教学实验外,按照学校要求每个学院都必须有开放的实验项目供学生在网上预约.预约的一般流程:实验项目经教务处批准后,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安排实验室,实验员负责审批并检查教师预约的时间与常规实验教学安排是否有冲突,通过审批后开放实验就加入总实验课表中,不同实验课程可用不同颜色区分开,实验总课表就能实时反映各个实验室的信息,实现实验教学中心对各个实验室的动态管理.学生在教师安排好的实验时间、地点、批次之后,在规定时间进入实验室做开放实验.
(4)已完成实验的学生,教师给出实验报告成绩,并对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给予评定.开放实验结束后,教师可利用该系统对整个实验进行评价、分析和数据统计等.学生开放实验的综合成绩包括四部分:①学生的出勤率;②动手操作能力;③做实验时纪律表现;④实验报告成绩等.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智能化网络管理,增强了实验室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2.3建立毕业论文创作智能化网络管理
学生做毕业论文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首先学生通过内部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师研究课题及实验室里所拥有的设备,然后指导教师通过学生所报的人数与所学的专业再进行调整.
(1)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内部网随时与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论文题目、选材及论文或实验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做毕业论文实验或写论文时遇到问题可以在内部网上向指导教师请教,指导教师再适时予以解答.
(2)利用仿真软件做毕业论文.化学和环境科学系的同学可以通过内部网与指导教师联系在仿真软件上做预实验,如果方法可行,再投入试剂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化工类学生做毕业设计时可以利用仿真软件作为依托,更加直观地设计自己需要的工艺和产品,从仿真软件上直接观察自己的工艺流程,不合理的地方可利用软件直接修改,直到合理完美,再转入到化工设备中做实验.化工设备工艺流程一旦开启,所需试剂、材料用量都很大,利用仿真软件可以节约时间,节约原材料,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又保护了环境.
(3)学生在做实验和写毕业论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或难题,可以在内部网上统一回复解决,也可以单独个别讨论.老师在统一回复时,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建议,扬长避短修改自己的论文,使自己的论文日趋完善.
3结束语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智能化管理的研究,把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所有资源建立一套内部网络,做到资源共享.学生可通过校园网络了解学院所有的仪器设备以及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喜爱的选修课、开放实验、教师的科研方向或适合自己做毕业论文的实验室,使整个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既方便了学生又为学生节约时间,让学生学到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智能规范化管理是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关键,它有利于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提高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层次和水平,降低管理费用;有利于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减少试剂、药品的浪费,有效避免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文博.新编市场营销规范化管理制度精选[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2]徐飞,白林,赵国虎,等.化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42(17):185,201.
[3]何邦平,陈杰,钟如意,等.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3):113-114.
引言
当今时代,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作用也较为显著,而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一般是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来开展工作,以培养较多的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将赏识教育充分运用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去,能有效的提高管理质量与效果,并且推动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
赏识教育指的是给予学生对生命真谛的讲解,是关乎爱的讲解,它包含了浓重的生命真谛以及人独特的感情。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夸赞与认可。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知识教育中,不单单是要夸赞、鼓励好学生,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只知道批评指正,这是不可取的,这会使这类学生存在一种失败感。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当给予合理的赏识,提高他们的信心。与此同时,赏识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尊重,这也是每个人的内心需求,而尊重的根本则是爱,这是由于爱是赏识教育的重要准则。另外,赏识教育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并且更加重视他们的优点,加以鼓励、夸赞,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高职学生管理中运用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由于我国较多的高职院校条件有限,缺乏较好的师资力量,管理方法没有进行改进、创新,造成高职院校的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后退。因此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需适当的夸赞、鼓励学生,运用赏识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强化自身的赏识理念以及涵养,将赏识教育准确运用到当今时代的教学中去,并且通过学习、生活来观察、了解、帮助学生成长。
三、目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在不断进行改革,并且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已有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
1.学生管理办法太过简单。
当今时代,由于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旧使用传统的管理办法对学生实施管制,但这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因为传统管理办法是把管理工作者与接受管理的人分成两部分,这极大制约了两这两类人的沟通与交流,其中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中教师这一角色,而接受管理的人则是学生,因此学生是十分被动的一方,对于学习没有信心,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提高。
2.学生管理理念太过陈旧。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除了学生管理办法太过简单这一问题,还有较为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管理理念太过陈旧。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较为缺乏,并且并不注重他们的学习状况,大体上是按照学校制定的规定来执行,加以制约学生,这使得学生管理理念太过陈旧,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四、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运用
1.建立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
从古至今,教师充当的是指挥者,而学生是接受命令的一方,这使得教师与学生无法进行合理的沟通交流。而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加以运用赏识教育办法,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而管理工作者应当全面熟悉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这样才能进一步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与此同时,只有全面熟知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并善于发现其优点,进行适宜的夸赞与鼓励,才能更好的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性化管理机制。
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加以运用赏识教育办法,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性化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合理性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赏识教育始终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要想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就一定要准确合理的调节管理机制与人性化管理之间的联系,高职院校在建设相关机制时,一定要把尊重的理念融入其中,使得管理机制较为人性化。与此同时,管理机制一定要科学合理,最大化的得到学生的认同。在管理机制的运行方面,管理者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并且一定要本着平等、尊重的原则来进行,要做到制度化和人性化的有效结合,进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团结校园。
3.运用合理的鼓励管理的方法开展赏识教育工作。
赏识教育较为重视对学生的优点长处进行适宜的赞赏与鼓励,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加以运用赏识教育办法中,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采用鼓励和称赞的办法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大化的激出他们的潜力。在实际的管理中,应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趣味活动,例如:舞蹈大赛、写作比赛等,让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针对那些在比赛中成绩优秀的选手,应当采用宣传栏等方式加以宣传,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运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充分予以肯定,让他们充满信心,进而推动其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加以运用赏识教育办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较好的消除他们内心的追求功利的心理,并且还能有效的发现他们的优点,进行适当的赞赏与鼓励,从而推动其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