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8-30 09:15: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

篇1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应先充分掌握生态课堂的特征及其和传统课堂间的不同之处,唯有清晰的知道生态课堂的特征,方可保证生态课堂的顺利构建。生态课堂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 从教学方式角度上分析。生态课堂使用的是学生自觉、探究、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导作用的发挥,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生态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 从教学内容角度上看。生态课堂除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强调增强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将重心放在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上,未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与情感,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高中语文教学除了担负传授学生知识的职责外,还是提高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所以,生态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还要不断陶冶他们的情操。

3. 从教学地位角度上看。语文生态课堂中老师与学生间的地位不分高低,完全平等,师生间能够和谐平等的沟通,这对教学水平的提升非常有利。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者主导者角色,认为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教学中一切都要听教师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不仅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及时接受,而且还使得学生难以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转变,远不及生态课堂教学方式。

二、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实现途径及方法

1. 保证师生平等地位。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构建过程中首先就应保证师生平等地位,这是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障。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时,应完全摒弃传统以教师为课堂主导地位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时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开展教学活动,唯有如此,师生间才会真正实现良好的互动。

2. 实现精彩化的课堂生活,提高课堂活力。我们应为学生提供精彩化的课堂生活,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证课堂的朝气蓬勃与良好生命力。教师应积极开展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的各类教学活动,营造氛围环境好的意境。唯有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动手与动脑能力增强,进而产生活跃精彩的课堂生活,散发着极强的生命力。比如,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时,教师把与意境相符的图片弄成幻灯片,让学生在聆听朗诵的同时观看诗句中所描绘的场景。这样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诗情画意的大好氛围,而且还充分了解了诗人的情怀,进而产生了浓浓的朗诵欲望。在将学生的欲望激起后,教师将教学策略予以了相应的改变,为学生们播放了一首肖邦的《小夜曲》,让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诵,并和各小组比赛,看谁朗诵的好。在这样的教学下,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课堂生命力自然高。所以,语文课堂效率的提升关键在于想尽一切办法促进语文课堂的活跃。

篇2

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它对整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导入在一个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多,但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重要性如下:

1.艺术的导入能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激发起学生自觉地探求知识的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艺术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艺术的导入能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使用各种艺术导入技能,把同学们所学过的知识,利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巧妙地铺设桥梁,衔接新知识与旧知识,使同学们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开了个好头,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3.艺术的导入能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教师选择何种艺术导入方法,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通过导入揭示本课堂的课题是什么,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大致了解今天的课堂到底学些什么。

4.艺术的导入能不断养成学生的审美观念。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长期坚持艺术导入,就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判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影响是长久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5.艺术的导入是语文教学赋有生命力的重要形式。只有教师充满个性特征的课堂教学,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使语文学科被学生所喜欢,语文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神韵才能被学生所了解、所延续。所以说艺术导入是语文学科教学焕发生命力的重要形式。

二、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处理的要求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艺术导入,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处理的要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情绪、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情绪状况如何,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展开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刚上课的时候,如果学生情绪低落、心理状态差,那么,不管老师导入如何生动,学生可能也不感兴趣;相反,如果学生精神愉悦,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了解他们的心理规律,运用不同的导入艺术。如果说学生精神奕奕,面带微笑,情绪平和,满心期待老师来上课,那么,你就艺术性地直接引入新课,把所讲的难点、重点、关键点阐述清楚;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或情绪不稳定时,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十分讲究艺术导入的设计,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情绪。

2.创造情感氛围,激发学习热情。语文教学活动充溢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因而教师应深究文章、细研课文,从教材结构整理、意境渲染中发掘教学深情,在灵魂深处与作者情怀相融,领会文中感人的形象。教师要运用情感、语言动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课堂气氛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从而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课文学习活动。教师要利用好它,并使用幽默语言绘声绘色地讲故事,适当利用夸张的形体动作来创造一种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篇3

一是“于耳” 首先是听懂,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避免语言中常见的语法错误,说话大声清晰,停顿恰当,有条有理,让学生能听懂。其次是乐听,语言要生动有趣,富有情感。初中生更乐于接受美的事物,教师运用富有美感的语言进行教学,更能引起初中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二是“于脑” 初中阶段,教师语言不能仅仅停留在小学阶段的简洁直白,更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符合初中生的心智发展需要。这样才能使得教学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听的阶段,而是真正通过大脑的思考和分析,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是“于心” 初中语文课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课程。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教材的人文性的特征,通过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把教师要传达的知识和情感铭记于心。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熏陶感染的作用。

语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产生影响,是通过教学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更加注重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中,学生还需要教师教授和引导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够强。语文教师要秉承“以人为本”的观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把握,实践好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一)立足于教师自身,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从教师这方面来说,就是要做好教学过程设计,用富有魅力的语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1.课堂导入中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课程导入。在我看来,初中语文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比起小学生更能够专注地学习,但比起高中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又还不够,他们更倾向于对感兴趣和热衷的事物的专注。然而,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一上课就进入课文学习,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没有被吸引,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上课就容易走神,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初中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课堂导入的语言艺术,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上好整堂语文课好做好铺垫。

2.课堂授课中的语言艺术

锤炼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的导言是一堂优秀初中语文课的第一步。除了导言,教师还要善于把握好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艺术,这样,才能让课堂散发语言的魅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语言要准确生动,同时也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授课时可利用课文内容的关联性,采取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初中生对知识系统学习、比较学习的能力还不够。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进行示范教学。例如在上新课程的同时,联系旧知识,进行纵向的联系和比较,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更为系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也可以采取横向比较法,如相似或同样的主题,不同的作家创作出来,其内容侧重点和艺术风格就有很大的差异,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课堂提问,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3.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不够,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偶尔开小差的思绪拉回到课堂上来。初中语文的课堂提问不能仅仅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也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提问,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获得其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的进度。初中语文教师锤炼好提问的语言艺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课堂总结中的语言艺术

初中生的学习概括能力还不够,需要教师的辅导帮助。初中语文课离不开总结这一环节。教师用精练、有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课堂总结,能帮助学生理清整堂课的思路,分清重点难点,有效地进行复习。课堂总结还可以留下思考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为下节课做好准备。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结束语“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经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教师巧设悬念,让学生听完课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激发学生下堂课的听课兴趣。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03

翻转课堂源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它指的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手里转移到学生手里。也就是说,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完全的彰显,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目标的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样,课堂这块主阵地就充分交给了学生。而原本在课堂上需要教师讲授的信息,则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看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等形式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性的学习。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那么,在初中语文写作翻转课堂中,怎么实践、探索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简言之,初中写作翻转课堂就是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围绕初中教材中的写作活动,为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与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确定写作教学内容或目标是实践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前提

翻转课堂把整个课堂的学习交给了学生,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确定写作教学内容或目标,包括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周、每一课的学习内容或目标,可以具体到内容、文体、结构、写法、语言五个方面。在内容上,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七至九年级写作提出了如下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其中,“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明确了所写作文的内容要有真情实感,“自然、社会、人生”明确了写作教学的总体内容,“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明确了写作教学需要观察、实践,文章内容需要充实,“捕捉事物的特征”明确的是教学记叙文、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总体和个性特征。在文体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所以,初中作文教学需要学习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日常应用文的写作。在写作方法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在语言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根据这些教学内容或目标,我们再进一步地有序布局,合理分解,给学生明确每一学期、每一周的学习内容或目标,以便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在课堂上完成自主学习。

二、处理好教师的导学、释疑和学生课内外自学的关系

处理好教师的导学、释疑和学生课内外自学的关系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周的学习内容或目标也可以指导学生来确定或完成,但是这样的系统性工作由教师来完成比较好。如果学生能够把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体目标或分阶段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的学习中,那么,翻转课堂的翻转就已经非常成功了。更何况,课堂学习内容的一致也有利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探究。所以,完全颠覆教师导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关键是要在翻转课堂中处理好教师的导学、释疑和学生课内外自学的关系,让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获得充分的凸显和发挥。

篇5

随着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大力推行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无效和低效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和探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深刻把握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明确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著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基础课程,承担着普及祖国文字的重要使命,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极其开放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每个人生活的任何内容都不能脱离语文的应用,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能学习到语文的知识。其次是情感性。语文课程的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好的文章一定会包含着十分好的感情,体现出情感教育的特征。最后,语文还具有灵活性的特征,和其他众多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比较特殊,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往往体现出线形或者链条型的特征,但语文的学习往往呈现出螺旋式特征。所以,语文的学习过程具有显著的灵活性特征。

二、研究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大势所趋,需要受到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前提,从现有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结果中得知,人脑具有巨大的智力潜力和非智力潜力,一般而言,即使是智力普通的学生,经过认真努力学习,也是可以圆满完成学业范围内的各项学习任务的。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想要在学业上取得成功,那就需要具有积极的自我学习观念,从而激发自己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成就感,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通过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提高课堂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成效,所以,我们必须从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出发,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首先必须把学生自主性学习时间和制度化学习时间科学结合在一起,传统的课题教学往往借助固定的时间单位实现教学计划的制度化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刻变革这种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把教学时间的统一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科学的结合起来。其次,最大可能地把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目标以及内容等因素巧妙结合起来,科学分配教学时间,通过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认知的、技能的和情感的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时间的作用。最后,合理搭配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通过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最大限度减少课堂时间损耗和浪费,全力保障学生学习效率。

(2)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许多中学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卓有成就的诀窍之一就是贯彻教学民主平等的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会感受到一种亲切感、随和感、使命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促使自己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诲,乐于学习并刻苦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努力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多赞扬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此外,还应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的学习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指导,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愉快气氛中发挥最大能动性,更便于老师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里发挥最大的教学有效性。

(3)有效把握教材内容,深入钻研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如今许多无效的课堂教学,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搞清楚教学的内容,一节语文课,如果教师连教学内容都不清楚,那么即使教师的教学再精彩,课堂气氛再活跃、再热烈,最终学生也不知道要学习什么知识,那么这节语文课也只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所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根本的还是要落实在教材内容的有效把握以及解读上。“情景”是语文学习区别于其他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培养审美情趣,拓展思维。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学生学习兴趣浓,主动参与教学情景就越高,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加深知识的记忆,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就得以最大程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何福平.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39)

篇6

二、实施课堂教学艺术的方式

1.发掘课堂上的艺术细胞

小学语文的教材基本上比较简单,课文主要是以示范性和教育性为主的文章。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掘出这些课文中的艺术细胞,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需要做的,同时这也是提升语文课堂艺术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的教学方式有很多,比如,多媒体的应用,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工具充分地利用起来,帮助学生从各方面来充分感受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学生的鉴赏力和自身的素质水平需要我们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培养和熏陶。

2.提升语言的功能

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和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对于语文课堂而言,教师的语言使用情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对每个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定性。教师语文的学术性是必需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其语文的规范性和逻辑性等方面。

3.课堂提问的技巧

课堂上除了教师的讲课之外,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和互动,如此才能最终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文的具体难度,来制定每节课的提问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节课的内涵意义。学生在了解到了教师提问的重点之后,就可以将这些问题带到课文的分析和阅读过程中来了。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提升自己鉴赏力的过程,也是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师的问题不应该难度系数过大,应该较好地突出这节课的重点,这就是提问的技巧所在。

篇7

一、游戏化教学,让互动无处不在

对于小学生而言,最喜爱的一件事莫过于做游戏了,如果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兴趣,将它实施在课堂教学中,相信一定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会产生极强的互动性。这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用游戏化教学,是立足于孩子们的实际心理需求,根据他们的特征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让互动在课堂上无处不在。如此,以游戏化教学模式对孩子们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被充分显现出来,有利于小学语文互动课堂的构建。

二、课堂提问,师生互动

课堂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所有的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者进行开展的,老师“教”,学生“学”,只有彼此间配合默契,通力合作,才能将这一教学过程完美地实施下去。师生关系历来就是课堂上的一项重点,如果想要打造互动课堂,那么课堂提问无疑于是最好的一种方法。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积极回答,与老师进行沟通,如此,这种强烈的互动性会促使孩子们学得更好。这些问题就是开启师生互动之门的钥匙,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帮助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通过课堂提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打造小学语文互动课堂。

三、合作学习,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学习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能力的途径,而在课堂上相互合作可以让这些目的更好地实现。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又不是做游戏,怎么能跟小伙伴一起呢?其实不然,合作学习才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相互帮忙,一起探讨,共同进步。事实证明,在课堂上合作学习,通过这种互动,学生会更加喜爱语文课。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觉得上课是一件枯燥的事,反而会认为是快乐有趣的。合作学习,增强生生互动,有益于小学语文互动课堂的开展。

篇8

著名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课的第一锤是指哪个环节呢?是导入环节,导入作为课堂授课的第一步,起作用就是要吸引住学生,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组织好导入环节,要走好高效课堂的第一步,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以“问题导入”和“视频导入”两种导入形式为例进行概述。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也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本节课我选择了“问题导入”方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你认为,石拱桥应该是怎样的?(2)你知道中国的哪些桥是石拱桥吗?(3)你知道赵州桥吗?它有什么特点?(4)哪些特点是赵州桥独有的?……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思考,而且赵州桥这个名字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引导学生探究赵州桥的特点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所以,这样的问题导入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也有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又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为了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选择了“视频导入”。由于本节课是《水浒传》中的第十六回,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相关片段,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这样直观的展示中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形象的播放中更好地掌握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二、组织好教学过程,迈好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性一步

教学过程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也是精彩课堂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而,在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同时,也为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好铺垫工作。本文以“小组学习模式”“先学后教模式”两种方法为例进行概述。

例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模式,首先,我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接着,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杨修和曹操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目的是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能够正确地、全面地看待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并分析和探究杨修的死因。这样的过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培养以及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我选择的是先学后教模式,目的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先学: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体会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点等等。鼓励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接着,后教:我根据学生先学时遇到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最后,当堂练环节:我引导学生练习了下面几个试题:

(1)鲍西娅劝夏洛克发慈悲,指的是什么?

(2)夏洛克一开始讨好鲍西娅的目的是什么?

(3)鲍西娅是怎样智斗夏洛克的?

……

组织该环节的目的就是要检验学生先学过程的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进而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大幅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组织好教学反思,走好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最后一步

一般认为,一节课的结束是随着铃声而结束的,其实并不是,有人说过:没有反思的课堂并不是完整的课堂。也就是说,只有及时的反思才能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确保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精彩。所以,在素质教育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及时进行反思,对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反思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课堂目标是否实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课堂上是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等等。总之,教师要不断反思,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走好最后一步。

篇9

实施有效教学,就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改变课堂教学的习惯做法,突出语文课堂的特点,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把握好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教学文本具有多元性或多向性的特点,而学生的需要和所要培养的能力则具有定向性。如我曾上过一节自定题目的课,叫做《走进苏轼》,即把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时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三首词是苏轼生命历程的情感记录,通过文本感知、交流探讨,师生一起感受、了解、认识这位文化名人,知人论事,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文本重组,密切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集中了文本中苏轼的情感力量,为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审美功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

二、把握好教案与课堂实施的关系

教案是运用文本并参照学生状况而预设的教学方案,实施是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而改变预设方案,或临时局部生发的过程。任何一节课,一般都包括设想、设计、实施、实现四个环节。这些环节方向大体一致,但并不一定同步。单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时心想事成,有时事与愿违。

三、把握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包括教育资源和学生心智,还有二者的动态统一,这些因素决定着教学实施的形式。以教材为载体的教育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对形式的选择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设想,设计阶段。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必定多种多样,而形式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内容的性质意义、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从改革课程内容和结构入手,要变革学习方式,就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和开发教育资源开始,而不是相反,否则会产生新的形式主义。

篇10

一、高中语文课堂讨论需注意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组织好课堂讨论,教师在实际的组织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讨论的问题要经过教师的反复斟酌。在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在还没有设定好讨论的题目之前,教师要认真地思考斟酌,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应既能够体现课堂上的重点内容,还能够将新旧点进行有机的衔接,让学生在讨论问题之时,对以往知识点进行检测,看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第二,在学生进入讨论情境后再发问。教师在学生进入情境以后,再提出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对其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让其明白教师所针对的问题是针对课文之中的哪一部分的;课文中的那一部分在整个文章中的地位如何,这样学生便能够紧紧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在进入情境以后再开始发问。第三,不能够用提问题来代替教师的讲学。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是最主要的部分,一定要分清主次,绝对不能够因为课堂讨论就占去讲授知识的大部分时间,这样不利于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高中语文课堂讨论要采取多种形式

篇11

显然,小学语文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征。特别是在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素养过程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学好语文知识是提高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之基础,而且“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就是语言。因此笔者也意识到学好语文是探究学习、提高文化素质的头等大事。在全民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全面开启学生心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之兴趣,弘扬民族精神,继承民族文化,认真地学好语文,广泛地应用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已进行实验研究,正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总结经验,日益健康发展。我们在实施中要实实在在地为学生夯实基础,强化基本训练,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体现主人翁的角色与地位,并在大范围内逐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故事会、普通话词语接龙等小型比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更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辅导、指导或示范与参与表演,一方面注重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以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语言训练。还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愉快教学”的尝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目标教学”的研究,牢牢把握好教学中的新教法、新学法和新考法,以至合理构成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主流。

素质教育的提出正是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向前推动作用,以便适应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为此我们务必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全面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深挖教材,体验人间真情,引导学生切入突破口。而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真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就需要我们融入大量的情感。我们要联系实际,想想作为同龄孩子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卖火柴,我们必须要想象到当时小主人翁的凄惨背景,才能感悟到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与心灵,才能感化我们现在的小学生,才能激起他们好好学习的信心。教材是课堂教学进行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教材的依托,那么情感教育就会失去一片肥沃的土地,变得十分苍白。

事实上,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个好的导演,他能充分运用自己各方面的动作、语言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去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要以激昂的语调、合适的体态讲解,以引起学生的特别留神,更会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在关键时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浓墨重彩地大胆地去运用、发挥,讲桌一拍,带给学生的绝对是另外一种精神的震撼。这无疑就是一种艺术招致,而且这样的课堂还有人会烦躁、瞌睡吗?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39-01

新课改积极推崇解放学生,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里,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充分体现出来。但纵观近几年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课堂效率不高的情况,所以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做好课堂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与以往知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基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需要,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完成了启蒙阶段的学习。然而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对学生自己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性。高中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生活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高中生身心发展也日渐成熟,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知识文化积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及广度,让他们增强探究的意识及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语文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极难提高。新课改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发挥其主体性。当老师关注学生时,学生心里就会暗暗下决心,激励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进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这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求语文课堂形式应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比如,在课堂上采用演讲、话剧、辩论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将学习与兴趣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自然而然地掌握语文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拓展与沉淀[2]。

3.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导学案

导学案并不仅限于教师使用,而应该是教师在课前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导学案中的内容,清楚教师将要讲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跟教师展开"平等"地交流。尤其是在教学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时,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对开展高效课堂意义重大。例如,教师在《一剪梅》和《今离别》的教学中,虽然这只是两首短诗歌,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完全理解诗歌的意境亦非易事,甚至出现了有的同学连"红藕看残玉簟秋"中的"簟"字都有似曾相识而不懂其意的现象。但在导学案的帮助下,学生事先掌握了这些生字和生词,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老师的课堂讲解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或者个人的见解。

4.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常常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其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知识,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教师首先要做好小组的分组工作,注重学生间的差异性,将好、中、差生合理组合,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感情等因素。教师可进行指导,鼓励他们认真去探究知识,鼓励他们善于坚持自己的观念,与人辩论,但也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同时,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及时察觉学生各自存在的学习优、缺点,从而使指导更有针对性[1]。

5.注重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真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让学生开始密切接触网络。而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征,在作业的布置方式上与时俱进,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又不失教育本质,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最终是要进入社会的[3]。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网络中寻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些是课后的学习任务,但是教师应该将它划入学习范畴当中,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创建优雅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新课标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画面给学生的感官以综合刺激,再附以教师的谆谆诱导,学生会很自然、很轻松地融入到这种教学情境当中。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悠远的古琴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下,学生诵读这首词会别有一番滋味,体会着音乐中的韵律感,感受着词中蕴含的意境,在自由的氛围中发挥着自己无穷想象力,体验着词中无限的美。再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将精心选择的长江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情境中来,领会到词的壮丽和雄浑之美。总之,充满意境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先对将要进行的学习内容产生期待,使之积极主动地地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总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得到主动、生动的发展,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课改的立足点在于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将其真正融入教育对象之中,贯彻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改善教学手段,寻找更多积极有效的方法,以此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