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态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08-31 09:22: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政治生态主要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政治生态主要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 Q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9-82-03

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位于秦岭北麓中段周至县境内,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11′50″~108°27′29″、北纬33°47′31″~34°04′06″。东以涝峪沟西梁为界与户县相接,西与周至县永红林场及西安市小王涧林场接壤,南以秦岭梁为界,与宁西林业局毗邻,北与关中平原相连。南北长约30.6km,东西宽约24.3km,总土地面积44 174.1hm2。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分别表现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3个垂直气候带,区内年平均气温8~10℃。植物种类繁多,植物区系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含少量华中植物区系成分。林场境内目前已鉴定的植物约1 400种共78科197属,其中木本植物78科197属480种,草本植物62科304属564种,竹类156种,花卉300余种,有“天然植物园”之称[1]。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31种,占陕西省保护植物的47%。区内植被随海拔高度变化演替,依次出现次生灌丛、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与草甸等植被类型。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探讨了本区植被主要类型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1 植被主要类型特征

1.1 次生灌丛 次生灌丛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m以下,主要类型有毛黄栌灌丛、胡枝子灌丛、悬钩子灌丛、黄花柳灌丛、酸枣灌丛、刚毛忍冬灌丛、迎春花灌丛、中国粗榧灌丛等。它们是原来森林群落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灌丛群落,是群落演替过程中植被恢复的灌木阶段,毛黄栌灌丛相对稳定,其它灌丛稳定性较差,常被乔木或其它杂木林更替。草本植物主要有:早熟禾、雀麦、看麦娘、狗尾草、灰绿藜、毛茛、紫堇、播娘蒿、蛇莓、萎陵菜、龙牙草等。

1.2 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在本区无论从分布面积还是从分布的垂直高度看,都是极其重要的植被类型。本区落叶阔叶林主要有栓皮栎群系、漆树群系、山杨群系、锐齿栎群系、红桦群系和牛皮桦群系。

1.2.1 栓皮栎群系 分布在本区海拔700~1 500m范围内,群落较为稳定,根系较深,较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栓皮栎由于地处低山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林相参差不齐,树干弯曲,层次结构简单。乔木层混生树种有女贞、小青冈、^子栎等。灌木层种类繁多,优势种为黄栌、绣线菊、绿枝胡枝子、陕西荚o、忍冬、黄檀、牛、马桑等。草本盖度20%~40%。

1.2.2 漆树群系 主要分布在海拔1 600~1 900m的山坡中、下部或沟谷底部,通常与灯台树、锐齿栎、米心水青冈、椴树等构成混交林。灌木层高1~2m,盖度30%~40%,种类较多,多为阴湿成分,主要种类有悬钩子,箭竹、胡枝子、胡颓子等。草本层相对稀疏,盖度20%~30%,高15~30cm,主要种类有大披针苔草、唐松草及蕨类等。

1.2.3 山杨群系 主要分布在海拔1 100~2 500m范围内,在各个坡向、各种坡位均有分布,以山坡上部、山脊及两侧分布较多,多为混交林,纯林较少。混生树种有锐齿栎、油松、华山松、漆树等。灌木层稀疏,盖度较低,一般在20%~40%,主要有青麸杨、毛胡枝子、胡颓子、栓翅卫矛、桦叶荚o等。草本盖度多在35%左右,种类多属中生耐旱植物,优势种主要有大披针苔草、龙牙草、野菊、野青茅等。

1.2.4 锐齿栎群系 主要分布在海拔1 400~1 900m,外貌整齐,郁闭度0.8左右,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次是地下芽植物,地面芽植物最少,这样的生活型主要反映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温暖湿润,冬季持续时间较长。乔木层的建群种为锐齿栎,混生有板栗、角榛、青蛙皮槭、华山松、山杨等。林下灌木主要有白檀、长穗小檗、光叶珍珠梅、乌拉绣线菊、陕西蔷薇、桦叶荚o等。草本层主要有华北耧斗菜、毛茛、唐松草、掌叶大黄、何首乌等。

1.2.5 红桦群系 主要分布于海拔2 100~2 500m范围内,郁闭度在0.6左右,植物生活型谱与锐齿栎林相似。建群种是红桦和牛皮桦,以红桦居多,形成纯林。林下灌木植物主要有毛药忍冬、华西忍冬、桦叶荚o和川西茶子等。林下草本植物有光头山薹草、铃兰、曲梗算盘七、锐果鸢尾、小花蜻蜓兰、毛细辛、卷耳、黄三七、光头碎米荠、线果葶苈、太白虎耳草等。

1.2.6 牛皮桦群系 在本区分布在海拔2 400~2 600m范围内,属阔叶林的最上部分,由于生境条件限制,一般生长不良,干矮多弯曲,乔木层结构简单,有冷杉、红桦、中国柳等。灌木层优势种有川滇绣线菊、五台忍冬、小叶忍冬、扫帚菊、金背批把、峨嵋蔷薇、陕甘花揪等。林下草本层有大毛状苔、细毛状苔、多穗石松、升麻、假冷蕨、大花糙苏、独叶草等。

1.3 针阔叶混交林 针阔叶混交林是具有过渡性质且不稳定的植物群落类型,分布在海拔900~2 300m。林木组成以乔木为主,主要有华山松、油松、侧柏、山杨、板栗、锐齿栎、槲树、木姜子、漆树、野胡桃、水榆花楸。林下主要灌木植物有华北绣线菊、悬钩子属、蔷薇属、卫矛、小檗、拔葜、桦叶荚o等。

1.4 温性针叶林 温性针叶林主要优势种有侧柏群系、油松群系、华山松群系。

1.4.1 侧柏群系 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 100m,外貌稀疏,结构简单,郁闭度0.35~0.50,建群种为侧柏,主要伴生种有栓皮栎、岩栎、^子树、青檀等。灌木植物主要有青蛙皮槭、中国粗榧、木姜子、异色溲疏、秦岭海桐、曲脉卫矛、胡枝子、蔷薇、悬钩子、陕西荚o等。草本层植物有荩草、异形莎草、山葱、头状蓼、羊藿、地榆、梓木草等。

1.4.2 油松群系 集中分布在海拔1 200~2 000m范围内,油松林外貌苍翠,林木个体分布均匀,林冠及林相整齐,层次结构明显,一般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层。乔木层树种较多,常见的有锐齿栎、栓皮栎、山杨、青蛙皮槭、白蜡树等。灌木层盖度50%~80%,高度1.5~2.5m,种类比较丰富,常见的有粉背黄栌、美丽胡枝子、木姜子、桦叶荚o、悬钩子等。草本盖度50%~80%以上,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大披针苔草、荩草、藏苔草等。

1.4.3 华山松群系 分布在海拔1 700~2 400m范围内的山坡、谷底最为常见,纯林较少,多与白桦、山杨等树种混生,具有一定的耐阴能力,天然更新良好,分布下限常与锐齿栎、红桦、山杨、千金榆等混交。华山松林外貌亮绿色,林相整齐,层次结构简单,多为单层林。灌木层主要种类有木姜子、陕西绣线菊、米面翁、桦叶荚o等,盖度50%左右,高度1.5~2.5m。草本层种类繁多,多以唐松草、龙牙草、沿阶草等占优势。

1.5 寒温性针叶林 寒温性针叶林主要优势种以巴山冷杉群系为主。巴山冷杉群系生长于海拔2 500~2 900m范围内的山坡、山脊或沟谷中,大面积集中分布于秦岭梁、光头山等地。巴山冷杉林为寒温性常绿针叶林,分布区域多强风,气温低,湿度大。林下阴暗潮湿,外貌暗绿,多为纯林,由于为耐荫树种,林下更新较好,故多形成异龄林,郁闭度0.6~0.8,主要混生树种有糙皮桦、华山松等。林下常见灌木有华西银蜡梅、华西忍冬、箭竹、金背杜鹃、太白杜鹃、秦岭蔷薇。林内草本植物有大叶碎米荠、川康苔草、秦岭弯花紫堇、马先蒿、高山绣线菊、珠芽蓼、酢酱草、鸡肠草以及蕨类、苔藓植物。

1.6 亚高山灌丛与草甸 亚高山灌丛分布在海拔

2 500m以上,由于植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恶劣,因此具有特殊的生态特征。亚高山灌丛的主要优势种是头花杜鹃和怀腺柳,其它植物有高山绣线菊、华西银腊梅、高山柳、头花杜鹃、太白杜鹃、秦岭蔷薇、秦岭小檗等。草甸多与亚高山灌丛镶嵌分布,这种草甸是原生性的群落,适应于高寒、中湿环境。构成草甸的主要种类有莎草科、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毛茛科的植物,高度50~70cm,盖度可达95%以上,生长茂盛。

2 植被分布规律

2.1 植被水平分布特征 在山地地形条件下,影响植被水平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坡度、坡向、坡位等[2]。本区在同一海拔水平上,山坡上部和山脊多被油松、山杨、锐齿栎、^子栎、杜鹃所占据,而山坡下部、谷底多被漆树、椴树、槭树所占据;阳坡植被多由相对喜光、耐旱、耐瘠薄的种类组成,而阴坡植被多由喜湿、喜肥、耐阴的种类组成。针叶树特别是松属对瘠薄而干燥的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其自然分布区常是陡峭的山脊梁顶,而较平缓的梁脊和坡面、沟谷则被阔叶林占据。

2.2 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楼观台实验林场最低海拔501m,最高海拔2 996m,相对高差2 495m。由于海拔高差较大,土壤和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因而使植被在不同海拔其种类组成有明显差异,形成鲜明的垂直变化规律。根据本区的气候、土壤及植被类型的分布和实地调查,植被垂直带谱如下:

2.2.1 低山落叶阔叶林带 低山落叶阔叶林带位于海拔1 200m以下,系暖温带气候,土壤类型为黄棕壤。低山落叶阔叶林带内植被类型较多,但多为栓皮栎居优势森林群落。林内往往混有侧柏、盐肤木、黄檀、黄栌灌丛、胡枝子灌丛、悬钩子灌丛、黄花柳灌丛、酸枣灌丛、刚毛忍冬灌丛等,该带内因海拔较低,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林相不整。

2.2.2 中山落叶阔叶林带 海拔1 200~2 200m为中山落叶阔叶林带,系山地暖温带至中温带气候,发育着山地棕壤。最典型的植被类型是锐齿栎林。这一海拔范围内水、热条件较好,森林群落不仅植物种类繁多,而且乔木树种和大型木质藤本也得到很好发育。除此而外亦有小片油松、华山松、山杨、漆树、花楸等,常形成松栎混交林、阔叶混交林等。本带为海拔跨度最大的植被带,群落灌木层优势树种还有胡枝子、四照花、木姜子等。

2.2.3 中山桦林带 该林带位于海拔2 200~2 600m,植被类型主要以红桦及其变种牛皮桦为主,红桦林在下,牛皮桦林在上。华山松也分布于桦林带内,形成针阔混交林。林下优势灌木多为金背杜鹃、松花竹、峨眉蔷薇、细枝绣线菊等。林下草本层优势种有毛状苔草、假冷蕨、鹿蹄草等。

2.2.4 亚高山针叶林带 海拔2 600m以上的秦岭主梁及光头山、首阳山顶峰大部分地段被巴山冷杉林占据,混生少量太白红杉。山脊或峰顶多强风处还分布有亚高山灌丛和草甸。林下灌木优势种有密枝杜鹃、高山绣线菊、忍冬等。林下阴湿,苔藓、地衣多生长于树干、地面和岩石上。

参考文献

篇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主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达成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人类文明大体上经历了上百万年的原始文明、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几百年的工业文明阶段。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以人类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为主要特征,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为基础。工业文明用300年的时间,证明了高代价、高耗能、高污染为主要特点的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

篇3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节约型社会包含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和交通运输体系、节约型的消费结构以及树立节约型的社会观念。建立节约型社会,要求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内涵笔者认为,公民节约习惯的养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内涵。突出表现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消费模式方面。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已进入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阶段,与此相伴随,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就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言,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经济为主要特征,所以,在生产方式上的资源浪费,生活方式中的炫耀消费、超前消费等消费方式,已经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消费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起搏器,也是改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使我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消费主义对构建节约型消费方式价值诉求的制约

社会消费结构与社会消费方式的形成,从宏观视角出发,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有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生产力与生产水平、人口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国内外政治形势、生产与消费的指导思想等都会对社会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起着重要的影响。

回顾我国消费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以节俭为主要特征的消费方式,到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方式的转变,我们不得不说,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流行于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消费观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消费主义是19世纪中叶,随着近代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应运而生的畸形的消费形式;它的准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望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试图以物欲的满足和占有来构筑其心理和精神的需求,把人的价值单一地定位于物质财富的享用和高消费的基础之上,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一种消费观和价值观。

在消费主义思潮看来,从哲学意义上看来,消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刺激起来的消费欲望。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消费的目的是为了再生产和利润的获得。通过消费来促进资本快速周转,加速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循环,推动扩大再生产。由于生产具有无限扩大性,生产者对利润的追求无止境,因而只有消费具有无限性,才能顺利地完成再生产和利润的获取。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看,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身份构建,通过消费来达到自我表达和自我价值认同,通过消费显示人的身份和地位的高贵。

消费主义在我国现实中的具体表现为,超过自身经济实力与实际需求,过分贪大求洋、奢侈浪费主要特征的超前消费型、以比阔斗富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求得心理上的满足为特征的炫耀性消费型,以及少数暴富而又素质低下的人,例如“黄金宴”、“人体盛”等形式为特征的病态消费型。

消费主义的实质正像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和被巩固的,他把这种异化看作是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他认为:“仅仅供享乐的、不活动的挥霍的财富和规定在于:享受这种财富的人,一方面,仅仅作为短暂的、恣意放纵的个人而行动,并且把人本身――因而也把他本身――看作毫无价值的牺牲品。他把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仅仅看作自己放纵的欲望、古怪的癖好和离奇的念头的实现。”丹尼尔・贝尔也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在全球化浪潮中,西方消费文化作为一种主流文化,与商品、技术一起扩张到中国各地。消费主义的蔓延、畸形消费的膨胀、消费伦理的迷茫等等,对构建节约型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

第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消费主义通过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活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因为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所诱导的人类欲望将超越地球生态圈的承受限度,而大量废弃所造成的垃圾过剩将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转化限度。生态危机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环节。

第二,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看,引发严重的资源危机。一方面,消费主义导致了生产的无限扩大,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无限索取;另一方面,消费主义主张个人的无限消费,导致人均消耗资源量上升,资源消耗总量增加,而地球的资源存量是有限的,由此带来了资源危机。另外,消费主义倡导高档消费、过度消费、时尚消费、超前消费、一次性消费等,不仅使企业加快了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而且使得消费者将大量仍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抛弃,这样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加重了资源危机。

第三,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导致价值观危机,严重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消费主义没有带来幸福感。牛津大学心理学家迈克尔・阿吉尔在其《幸福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真正的幸福是被掩盖了的社会关系、工作和闲暇。而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尽管消费者能够得到充裕的物质满足,但他们也并不感到特别的快乐。风险消费文化,极大地冲击了传统道德伦理秩序,在法制规则不健全的状况下,其危害程度更深,违背了消费作为满足快乐的终极意义,对于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秩序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消费主义社会中的人把人生的目的及人的价值实现都归结为物质消费,必然导致对精神文化的忽视,丧失辩证思维能力,成为单向度的人。其次,消费主义将物质消费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认为自我价值只是体现于自我的消费和享受之中,否定人的内在价值,使人成为被动、贪婪的消费者,丧失了道德信仰和能动创造性。再次,消费主义加剧了“人为物役”的异化倾向。人们越来越重视赚钱和享受,而忽视德性、品格以及指导人全面发展的哲学智慧的培养。最后导致人的道德水准逐步降低,人的智慧也为物所累而呈现退化趋势,人的综合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差。我们现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但价值观的危机可能是我们面对的最深刻的危机。我们只知道以疯狂的消费来满足感性的欲望,却根本不想,也不愿意去想,我们这样做是否真的感到幸福、进步?是否真的对人有好处?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尺度去评价我们的所作所为?如果我们在这些问题上没有一个深刻的反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三、构建节约型消费方式势在必行

1.构建节约型消费方式必须澄清的认识误区

认识误区之一:消费中提倡节约与改善人民生活这一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相悖,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相悖。如果说在经济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那么,经济发展与消费方式之间也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消费水平是由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消费水平只能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增长而提高。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主导的消费方式只能是适度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保证人民生活持续的改善,保证人们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人居和生存环境、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的享有、社会治安状况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认识误区之二:消费中提倡节约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学中,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即生产的规模决定于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大小,要促进生产发展,必须扩大需求,成为被普遍信奉的真理。改革开放以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也被我国广为接受,这体现在强调刺激或抑制需求对推动或抑制经济增长的作用上。我们并不否认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用价值。然而,有利必有弊。片面强调消费需求对生产的作用,并把消费中节约同生产发展绝对对立起来是失之偏颇的。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是可以无限供给的,生产只是表现为劳动与资本的函数,而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无关的前提下。二次大战以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教育了我们:自然资源紧缺,早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在今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消费中注重节约,杜绝浪费,从而促进生产的节约,就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构建节约型消费方式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适度消费的原则。

适度消费是指摒弃“消费和拥有更多物质财富就更幸福”的价值观,把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作为消费标准。同过度消费相比较,适度消费以节俭为特征,它不反对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只是反对“为地位而消费”的过度消费的挥霍和浪费。正像印度的圣雄甘地曾经说过的那样:“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有资料表示,假如以现有的美国的生活方式为标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达到其水平,至少需要四个地球来支撑。适度消费既是一个平等和公正的社会要求又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需求,只有向这样的消费结构过渡,才能达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是实现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和谐消费的原则。

和谐消费,是指消费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如消费、要素、消费结构、消费组织、消费理念与其他外部环境都处于和谐运转状态,从而达到良性消费,实现提高消费效益的目的。和谐消费不仅注重消费诸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还强调消费与生产、消费与生态之间有机协调,树立适度消费、公平消费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和自然双盛,人和社会双赢,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

和谐消费,首先体现在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和谐统一。如果说19世纪是生产者创造世界的话,那么20世纪,特别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进入消费者创造世界的时代。而20世纪以来,伴随着科技进步,体现在消费领域中,物欲横流,人成为物质消费的“奴隶”,“单向度”的人已经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和谐消费恰恰是对人的“单向度”的制约。

其次,和谐消费体现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常青的主题。任何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都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是根本;消费表现为终点,是生产的最后完成;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联结生产与消费;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消费是社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归宿和根本动力。实现消费和谐正在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主导力量。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既有受西方消费主义影响的过度消费,与节约型社会的本质背道而驰,也有需要提高消费水平,扩大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扩大消费需求的问题,两个极端的做法,都未能体现消费与国民经济的协调统一。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消费问题,高度重视消费经济研究加强消费经济学科建设。

最后,和谐消费体现在物质消费、精神消费与生态消费的和谐统一。既能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又能确保人、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和谐消费观念不仅注重消费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性和适度性,更注重消费作为社会调节器,在协调社会和谐和人类进步的巨大作用,和谐社会本质上是双赢互利,协调发展的社会,消费作为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因和结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因素。

3.构建节约型消费方式需要树立的核心价值理念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消费理念。合理的消费应当是人性化的消费,即以人为目的消费。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体现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正像马克思而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既有形而下的各种物欲的追求又有形而上的精神与理性的追求。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消费,但消费不过是实现人的存在价值的形而下的手段与过程,而不是人的存在价值的终极目的。通过消费不仅仅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更要满足人精神生活上的各种需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

篇4

《墨西哥城声明》的序言部分首先肯定了终身学习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基石作用和价值导向。它指出,“教育、终身学习和城市居民在实现城市三大发展(政治、经济和环境保护)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更加关注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环境恶化、疾病与老龄化、资源匮乏等,以及由此带来的严峻挑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学习型城市建设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市民健康与福祉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学习型城市建设对于改善环境、生态和市民福祉的重要性,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未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方向和基本原则。“我们相聚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人权、减少贫困和建立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时刻。在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其会员国就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达成了一致,它们将影响未来15年的人类发展。我们全心拥护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但特别关注第4项(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和第11项(使城市和人类居住场所变得更加包容、安全、灵活和可持续发展)”。《墨西哥城声明》还肯定了“那些富有活力、拥有多元文化和创新精神的城市,它们作为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家园,在促进终身学习,应对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方面正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在“进展回顾”部分,《墨西哥城声明》回顾了北京会议以来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其别提到了获得根据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通过的《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以下简称《主要特征》)这一成果文件要点设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建设奖”的全球12座城市所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见,北京大会的重要成果《主要特征》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综合行动指南。

二、战略方向

“战略方向”部分是《墨西哥城声明》的核心内容,这部分提出了用于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十大战略方向”。其中,有八个“战略方向”从不同视角强调,教育和终身学习应促进并发展各类人群,如社区居民、社会处境不利人群等相应的责任和能力,以应对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类挑战,如环境保护、健康安全、经济增长、道德伦理等,从而彰显教育和终身学习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浓厚的人文关怀。

在“战略方向”部分,特别要提及的是第八项战略,它首次明确地将青年群体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于2015年10月21日发表了《“3×3×3×3”学习型城市青年声明》,进一步从青年群体的视角认可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对城市未来的重要意义。《“3×3×3×3”学习型城市青年声明》呼吁联合国和各国各地政府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中采取特定策略支持青年群体的参与,呼吁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积极主动地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自身作用等。

还值得一提的是第十项战略,该项战略强调文化和艺术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柱,城市的文化和艺术是市民开展终身学习的宝贵资源,同时,市民通过终身学习所创造的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教育资源又进一步发展了所在城市的文化,使之成为吸引市民和游客的重要因素。在大会开幕式上,来自法国的哲学家李波维斯基在发言中指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智力资本是重要的,但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更重要,它们可以帮助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更好地融入学校、融入社会。他特别强调了艺术对于人的发展的独特作用,指出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艺术教育很少被提及。他呼吁创造条件让更多市民(从幼儿到老年人)学习艺术,以充分培养市民的想象力、创造力。他指出,一个社会的民主不应仅仅体现在选举程序上,更应该让每个人的潜能获得充分发展。

此外,两届大会都非常强调政府对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作用,但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北京会议上的《主要特征》突出强调了政府对该项工作应予以有力承诺;《墨西哥城声明》的“战略方向”对政府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墨西哥城声明》在“战略方向”别指出,政府的教育、卫生、科技、城市规划等部门要建立良好的跨部门协作关系。可见,在世界各地的实践中,这已成为一个亟待突破的制约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瓶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