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31 09:22: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5日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信息网络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校德育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如何加强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一)学校方面。在一份学校调查中,有57.6%的学生认为在大学生中学习成绩是最重要,25.5%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最重要,14.5%的学生认为道德素质应该排在首位。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教育部门评价一个大学的教育质量,多是依据学生的科技竞赛得奖情况、计算机水平、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学生考试成绩等,使得高校的教育以知识去向为主,忽视了德育教育。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德育教育常常受到排挤和冷遇,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德育教育,严重影响了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学生方面。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无时无刻都在挑战着我们传统的价值观。相关人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只要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牺牲一点集体利益或者违背一点社会道德是没有关系的”,调查学生对这句话的态度。结果显示,有54.6%的学生表示赞同,只有11.3%的学生表示不赞同。这说明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只专注于个人利益。

(三)家庭方面。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父母多是经历了社会变迁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一些父母觉得他们小时候受了太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也承受这些,所以很多父母专注于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过度溺爱和宠爱,导致当前大学生多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另外,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极端的自私自利,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

二、高校德育教育有效对策

(一)强化德育教育,全员共同营造德育氛围。高等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重要标准。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工作和学习的首位,学校各级部门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居于主导位置,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

高等院校强化德育教育,一方面高校强化德育教育意识,积极改进德育教育方式,加强德育教育规范化教学,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大学德育教育讲堂,引导学生的德育意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将德育教育真正渗透和落实到生活服务、学生管理、专业课教学等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形成“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综合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成为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和共识。同时,高校要将德育教育纳入学校服务、管理、科研、教学中,组织多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活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原则。德育教育本质上是塑造、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学生作为主体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德育教育活动,规划教育内容,整理教育思路,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逐渐喜欢上德育教育课,在生活实践中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实现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推动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强化德育实践活动。高校德育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理论教育,还要强化德育实践活动,如果只重视德育理论教育,忽视德育实践,会使德育教育显得空洞、枯燥,很难达到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目标。德育教育要通过实践活动将德育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培养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德育教育,只有经过实践活动,才能将道德准则、道德思想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而彻底改变高校德育教育脱离实际,纸上谈兵的现状。因此,当前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强化德育实践活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多种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体会和应用德育知识,使学生从学习德育知识到实践德育知识的转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巩固思想道德信念,强化思想道德素质,知行合一,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篇2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德育建设现状

独立学院是高校大众化教育扩招的产物,独立学院的生源主要是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实施降低分数的方式录取的学生,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常导致成绩不理想,又不想复读的高中毕业生;大部分是因为高中阶段学习不认真,基础不扎实,又想读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的独生子女。这部分人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意志薄弱,耐挫能力弱;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分析判断能力弱;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依赖性强,独立操作能力弱。在思想品德、认识方面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存在个别的价值认同差异。具体表现简单归纳如下:

1.有爱国热情,但是不屑于具体行动。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从小生活成长的环境舒适安逸,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衣食无忧,没有吃苦受累的经历,成长过程一帆风顺,因此,考虑问题时的想法比较简单。他们有一定的爱国热情,但不明确爱国的含义,更不能投身到实际的行动中去,普遍认为爱国就是要做大事情、干大事业,不屑于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作为学生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学习,但是很多人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不能将完成学业与投身祖国建设相结合,不理解或不认同学习其实就是学生爱国的一种体现。

2.政治立场明确,但思想浮躁,易于受到蛊惑。独立学院学生相对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是考虑问题比较片面,不能很好地利用辩证唯物法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能够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极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蛊惑。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普及,成了学生信息来源的主渠道,但由于网络信息自身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导致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限,上面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特别是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刊登的信息严重失实,针对国内个别现象大肆渲染,贬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鼓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优越性等等,这对很多刚通过高考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特别是思维活跃的三本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蛊惑。

3.思想品德方面言行不一,趋于功利化。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家庭教育较为严格,父母为使子女赢在起跑线上,从小要求较高,让他们接受各式各样的文体特长培训。接受的培训大多是快餐式的速成教育,只注重技能的传授很少涉及人格、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传授,使他们从小便产生了重技能轻德育的观念,在是非曲直面前,他们有见义勇为的想法,但是要充分考虑见义勇为的行动成本;他们尊重国家、集体利益,但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功利性日趋严重。

4.诚信与感恩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富足,诚实守信的美德却渐渐地被人们给淡化了,高校诚信缺失尤为严重。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发生在独立学院,知名高校也不乏其中。教授造假、研究生论文抄袭、本科生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不还等现象时常见诸报端。从教授到在校大学生都想不劳而获,诚信意识缺失严重,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伴随着诚信意识的下滑,感恩意识也出现滑坡。特别是部分从小生活富足的独立学院学生,在他们的观念里面,什么都是他们所应该得的,父母的养育之恩被看作是父母应尽的义务,父母既然生下我们,就应该承担起养育我们的义务;教师的教育之恩被看作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学校既然收了学费,教师就应该给我们提供教育。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基础,也会失去立业之基,感恩教育也日渐成为高校德育建设的软肋。

二、将服务意识引入高校德育建设

本文所阐述的服务意识是基于服务概念提出的,高等院校的实质就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只不过作为高校所提供的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服务有所不同。高校所提供服务有两层意思:一是为高校学生提供知识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高校所提供的这一服务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或者生产生活技能;二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意识,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本文将重点阐述第二种服务,即服务意识,将服务意识引入到高校的德育建设中。

2010年在“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杨玉良院士指出教师“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因为教师的品行素养、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特别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从学前班到大学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因此教师的个人品德会直接或间接地映射到学生身上。高校作为青少年教育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为重要,他们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为大学生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力发挥的方向。高校教师品德高低,决定了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高低,高校教师如果缺乏服务意识,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作为高校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和困惑由专业教师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由学院的各个职能部门来负责,可以理解为学业上的服务由专任教师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由各职能部门提供。因此,服务意识贯穿于高校育人的整个过程中,它在高校校园应该受到重视。

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本文在前面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德育现状中提到过,他们很多人对于教师的教育之恩是没有丝毫意识的,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书,没有育人环节。很多年轻的专业课教师甚至将育人、思想道德建设看作是辅导员的任务,与自己不想干,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这样的教师势必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高校的德育建设。如果我们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能够加以引导,以身示范,将教育人性化,真正使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将我们的教学看作是一种服务,让学生体验到高校教师育人服务的魅力,那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平时穿着极其朴素,经常会被人看成是学校里的老工人。不止一次,季先生被来报到的新学生叫住,替他们看行李。季先生每次都原地不动地替他们看守行李,有时候会一看两小时。自然,这些学生两三天以后就会在北大的迎新会上,看见季羡林校长坐在主席台上,让他们惊讶不已,这对他们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类似这样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服务意识在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性,真正大师的学生或者是与大师接触过的一些学生,他们的人品、修养与学习态度,与一般的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大师的养成与自身的文化修养、品德是离不开的,将这种“大师的服务意识”带到教书育人过程中,效果要胜过许多堂专门的思想品德理论课教学。

此外,高校各职能部门的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在高校德育建设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都是在校园内进行的,在校园内的各种事务处理,学生都要直接面对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因此各职能部门在接待来访学生时的服务意识至关重要。高校学生大部分都是有素质的,不会无缘无故去各职能部门无理取闹,只有当他们真正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才会去各职能部门去办理相关事务。很多职能部门的教职员工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看心情办事、遇到学生事务相互推诿,学生遇此种事情多了,便会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至于用同样的方式接人待物,“回报”社会。所以,高校德育建设离不开高校职能部门教职员工服务意识的增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因此将服务意识引入高校德育建设势在必行。

篇3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实施公共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体魄,充分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求,相关学者说过,教育除了具有社会性,还具有一定的生命性,对学生进行公共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提出生命教学的理念,就是让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直面生命体,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生命品质,这样才能在极大程度上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将生命健康和运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能从根本上实现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使得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不再以竞技体育为主,重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质量。

1、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严重缺乏锻炼的机会,这就导致社会上的亚健康人群逐渐扩大,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学生才能在毕业后以健康的体魄和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身体的全面锻炼,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使学生终身受益。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还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集体主义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体育运动能够使人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陶冶人的情操,使学生具备勇敢、坚毅、果断的品质,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知识学习和身体锻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1)在我国体育课程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学生在确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时存在很多问题。高校公共体育教师不能明确的确立教学目标,高校所有的体育课程都要将全面提升育人思想作为教学的目标,大部分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都没有对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这就导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程式化和笼统化。高校在制定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这就导致公共体育教学得不到创新,并且严重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只强调学生对传统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此外,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意识到公共体育对强身健体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学生的自身能力得不到良好发展。(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优化,改革后的公共体育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虽然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各大高校之间的公共体育教学成绩和效果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增加了部分内容,但是还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公共体育教学没有形成真正的科学体系,不能从根本上实现让学生锻炼身体的目标,无法增强学生的体制,并且不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大部分教师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把体育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实施到公共体育教学实践中,严重影响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公共体育课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只重视传统教学,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和优化,这就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低下,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3)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考核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高校公共体育考核内容单一、评价方法有误、考核标准不科学等方面。高校公共体育考核仍然是以竞技体育为主,这种公共体育考核模式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定,这就导致公共体育考核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学生再参加公共体育考核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高校公共体育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为主,在公共体育考核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参与的机会,这就导致公共体育考核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在对学生的公共体育成绩进行考核的过程中,通常只重视对最终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教育、德育教育。在高校公共体育考核的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由于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统一的标准考核下,都是以最后的分数为标准,这对学生来说是极不公平的,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导致高校公共体育考核失去真正的意义。高校公共体育考核的内容、方法和标准存在弊端,这就导致高校公共体育考核结果不科学不准确,无法让学生信服,使得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效果不佳。

3、改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的有效对策

(1)高校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学指导思想的科学健康,让学生理解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意义,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素养”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目标,使得学生的身体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能够顺应时展的需求。各大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对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和优化,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功能,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重视体育活动质量的提升,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得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教师要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掌握公共体育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锻炼计划,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作为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2)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适当的进行角色转换,将主导位置进行互换,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教师还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特点、行为习惯、体质等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还要在原有的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基础上。加入一些流行的课程,这样才能在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可以在篮球课程教学中加入舞蹈元素,这样能使学生在高强度的运动中感受到乐趣,使得高校公共体育的实用性更强。教师在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并向学生传授健身知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3)高校公共体育考核制度应该尽可能的公平公正,教师在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采用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公共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完善,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阶段性的评价,然后再进行期末总评价,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公共体育考核评价的实用性。由于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受先天条件的影响较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公共体育考核的过程中,要做到因人而异,对先天障碍者应该特殊考虑,对其进行鼓励,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公共体育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除了让学生参加公共体育课程之外,还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教师要对学生平时的公共体育锻炼进行评价,并将其详细的记录下来,定期对其进行总结,找出学生公共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和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对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支持,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总结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公共体育教学和时代接轨,使得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改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弹性化,针对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对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在公共体育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力求从学生的自我主动意识出发,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成绩。

作者:王昕光 赵勇 单位:1.太原学院 2.尧都区临钢小学校

参考文献:

[1]高军,郄捍烈.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

[2]钟伟志.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时空,2015,(15).

[3]蔡瑶.高校公共体育田径素质选项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亚太教育,2015,(13).

[4]叶明.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篇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36-01

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30年发展后,特别是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高校在育人方面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各高校都开展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目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思想认识上有误区

(1)理念不明,发展迟缓

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任务是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要消除已有的心理问题;中级任务是通过心理辅导完成心理疏导;高级目标是通过心理专项训练使训练者拥有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多以完成初级任务和中级任务为主。少有以通过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高级任务为主的教育模式。而且,大学生心理教育投入的增长也远远落后于当前心理问题的增长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滞后,不能很好地解决当下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

(2)把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为德育教育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中有许多总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究其原因,是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常常用品德教育的方法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1]。

1.2 教育实践上的不足

(1)教育团队力量薄弱

从目前情况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可分为以下几类:心理学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其中,德育教师有55.4%,心理学教师20.8%,医务人员17.4%,其他占6.4%。所以,这支队伍中的大部分人员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知识。而心理咨询工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这个过程如果处理不好,指导可能就成了误导,对个人甚至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2)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出于对安全和爱的需要,多数大学生把家庭作为自己情感的港湾,但是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在子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后,并不能直接来校与学校和子女共同进行相关活动,导致咨询效果不甚理想。

(3)管理制度不规范,评价系统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所以在管理方面有很多混乱现象存在。调查显示,有70%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德育教研室、学生处、团委等部门,23.4%挂靠在心理系、教育系、高教所等业务部门,6.6%挂靠在医院[2],造成部门职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同时,心理健康评价系统不能实时进行完善,造成从业人员考核工作不能落到实处,以致教育团队发展迟缓,成效甚微。

2 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结合品德教育,明确教育目标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矫治和发展仍然是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要互相补充、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放在中心位置,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做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更加欣然地去接受,另外,也要逐步把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列入发展计划,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发展成为矫治、适应、开拓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体系。

2.2 完善教育体制,加强师资力量

高校需从多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严格审查,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授课技巧等。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当尽快建立多层级、规范化的高校心理学家资格认证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得到保证。此外,对那些已经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不定期进行督导与考评,对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再教育,再学习。

2.3 构建科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辅导员的帮助下,运用心理测试软件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危机筛选,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全面记录他们在大学生活期间的心理发展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2)制定相关课程,保证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在形式上主要是讲座和选修课,不够系统,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更没有应对心理问题的办法。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成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很有必要,而且对这种课程,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有效的展开。

(3)完善评价系统,把握学生动态

学校除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测验及交谈外,还应该从学生家长、同学、老师及其他人群中了解其学习情况、家庭状况、生活目标、人际关系等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心理测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决定出是否要对学生进行干预以及进行何种干预。

(4)开展相关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制作心理映射书签活动,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电影等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此外,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校园文化节等校园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3]

2.4 促进管理转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管理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的管理体系中去,加强领导职能,完善相关制度。具体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主管,并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来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的实施,包括计划的制定、课程和活动的安排、心理测量的统一要求以及对工作的检查指导等。制度上的保障、规范化的管理才能整体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有效更加科学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篇5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战略明确提出,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及党重视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念直接影响着国家、民族等发展,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处理对策。

1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相对积极、开化、进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必然成为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而取代,相对于工业文明,其是人、自然、社会统一和谐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具体方面,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等共同形成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与高校日渐重视生态文明素质有着直接关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亦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高校忽视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教育是改造人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学习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认知,之后改进自身的行为。社会成员生态文明素质的普及及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整合,结合教育、管理去实现。生态文明素质的普及是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对高校而言,具有重要的引导责任,而对管理而言,高校与其他社会部门之间共同配合支撑。高校是社会文明的宣传阵地及重要的诞生地,因此在社会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中,高校需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技术支持、精神引导及示范引领三个功能指导学生,加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将绿色思维渗入学生教育中,从而体现思想的号召力。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中时,需要不断的努力探索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模式及先进技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

1.2管理不严格,重理论,轻实践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并因此进行了较多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然而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而并未指导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力度较小。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其自制力较差,需要科学引导,然而受到较多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仍然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教育,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能彻底执行。高校并未调查、观察学生的日常非法行为,同时高校亦缺乏监督行为,导致大学师生行为习惯养成较为冷漠,同时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常出现不文明行为。

1.3课堂方式单一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启发、引导受教育对象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大学师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自觉培养生态道德,引导大学生养成合理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行为。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并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及行为。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国内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方式较为单一,同时途径有限,学生在接受理论引导的时候,缺乏感性认知生态文明的能力,学习积极性较低,导致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明显。

2.改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需要帮助学生生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高校在教育中应该充分的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及资源优势,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进行不断的探索,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足点,不断扩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2.1完善教育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为综合性教学学科,同时包含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同时包含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因此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同时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支撑。高校在对课程体系进行设置时,需要坚持科学完善,不断创新。例如复旦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就将“生命环境与生命关怀”作为一个模块,对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理论及公共卫生等学科资源进行整合。

2.2完善选聘、培养制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尽量聘用优秀生态环境科学专业教师授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对教师进行培养,可尽量将枯燥的理论性课程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课程,将爱护环境等融入课堂中,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3丰富教育内容

在建立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同时,高校需要将社会变化作为依据,从而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势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善,满足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要求。

2.4增加教育手段,建造良好氛围

高校同时可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废纸回收、大学生文明论坛、校园环保大使评选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高校可通过网络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宣传,通过设置网站等,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义务感及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姜树萍,赵宇燕,苗建峰,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2011,(4).

[1]孙德菁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探析[J].科技视界,2013,(10).

? i h ?]? @?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参考文献:

[1]着眼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核心――兼谈改进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路径 梁文明 谢华 《高教论坛》 2005年06期

篇6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覆盖延展,其课程体系也不断融入新的理念与内容。休闲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分子,其教育价值也同样在高校领域得以体现。可以这样说,休闲体育在高校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体育健康学的基础性普及。

一、休闲体育教育内涵

休闲体育,即选择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支配,在兴趣导向、个人需求基础上,自行参加体育活动以愉悦身心、提升体育素质及生活质量的锻炼载体。其价值在于增强人体健康程度,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联合国卫生与健康联合组织(HHC)指出,休闲体育有利于人们文化素养的塑形,对生活交往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规范价值[1]。休闲体育教育,即指在适应人类休闲诉求的同时,采用参与性、互动性活动作为形式,不断引导其养成健康、向上的休闲认知与方式,从而提升其生活健康度,发展健全人格。

二、我国高校休闲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休闲体育教育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分支。其在巨大的学业竞争与就业压力下,对学生身心缓冲价值很大。不过,从目前我国高校休闲体育教育现状来看,鉴于多方面的原因,其教育前景不容乐观。

1.教育重视度不够

当前人们对于休闲体育的参与存在较大的需求与满足差异。尽管高校休闲体育教育开展得到了不少教育专家的力挺,但是缘于重视度的欠缺,我国高校休闲体育教育一直处在滞后状态。早于上世纪末,我国中山大学一些研究学者就认为,可以适度考虑创立休闲娱乐教育专业。而经过近十年后,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院校,才开始进行专业设置,定位休闲体育专业并制定招生计划。这种高校教育对体育的偏颇理解,促使体育休闲教育类人才十分匮乏。同时,几近停顿的休闲体育教育并未形成科学、统一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案等,高校间的专业课程定位也存在随意现象,这都使得休闲体育教育发展不够规范。

2.课程设置不科学

从现下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出,竞技体育的重要程度要远超过休闲体育。体育教育必须倚赖于课程设置。故而,休闲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且不少高校将休闲体育教育的主要修学方向定位在了体育旅游上,至于休闲运动技术、休闲体育推广、娱乐化体育普及等课程,则显得较为稀少。而且,随着全民体育理念的深入,该专业课程设置的修正与完善工作也较为欠缺。课程体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自主动手能力欠缺等等,都极大地影响了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外显。

3.硬件建设不完善

体育教学,离不开实际操作与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理实一体化的原则必须遵从。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一样,其需要足够完备的硬件设施来支撑。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设施建设重心在于竞技体育,休闲体育教育则缺乏足够的教育场地、专业的器材设施等,而一些非体育类大学情况则更加糟糕。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逐步深入,高校体育器材建设与之严重不适应,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撑,这也导致了休闲体育硬件建设被长期忽略。

4.师资力量不均衡

受体育教育发展形势影响,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人才引进与培养也存在较大差距。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休闲体育教育质量。不可否认,我国休闲体育研究者们在此方面付诸的努力与能力。但是整体来看,休闲体育教师队伍严重不均衡。一些高校,能够入职休闲体育专业的教师捉襟见肘,且知识体系不规范,教学水平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据调查,约有40%的大学生对现有休闲体育教师水平存疑。

三、我国高校休闲体育教育教学对策定位

对现实发展进行辩证性认知与归正,是对休闲体育教学现状的有效弥补。高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休闲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只有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才能焕发更大的生命力。

1.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转型

高校公共体育课属于必修课系列。其广泛的覆盖面,让体育教育拥有了足够夯实的基础。故而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转型发展,有利于休闲体育课“借力发展”。①指导思想:促进体育课程技术休闲化、体制休闲化、健康休闲化发展。②课程设置:适应大学生时尚、休闲需求,设置高尔夫球、普拉提、保龄球等休闲体育课程与项目。③教学强化:统一实践教学依从――教学大纲,加强教学过程的人性化与自主性,推动休闲体育的高效、普及式发展。

2.营造浓厚休闲体育氛围

在校园文化中,休闲体育拥有着重要的文化色彩[2]。一些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让大学紧张、高压的学习生活增添闲适色彩,且可提升其身心健康水平。在学习间隙,高校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休闲体育运动中去,要不断通过多彩丰富的休闲节目来缓释学业就业压力,调动其学习兴趣,助力休闲体育教育普及。此外,设置专门的休闲体育部门,加强专业研究;开辟专业的休闲体育欣赏与竞技等,都可让大学休闲体育氛围愈加浓厚起来。

3.完善休闲体育教育设施

休闲体育教育设施的完善,需要政府、学校及教育者三方合力完成。要积极谋求政府对休闲体育的划款支持;高校可借助社会融资渠道来提升设施建设成功率,依照“共资、共管、共享”原则进行合作;高校教育者与管理者则需要对器材采购、器材运用、器材维护等方面担负起责任来。

4.全力培养休闲体育人才

在高校,休闲体育人才主要是指教育者与管理者。要注重休闲体育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夯实,要求从教该专业教师定期参加“专家式”培训,定期进行自我反省与学习;要注重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负责该专业的理论研修工作,争当专业领头兵;要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建立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从而推动高校休闲体育教育不断健康发展。

四、小结

休闲体育,之于教育既是平台,又是途径。广大的高校要坚持体育教育均衡式发展、交互式发展。只有不断借鉴,公平化竞争环境,体育教育的各分支才能在不断的生存压力下得以壮大与发展。这也是休闲体育竞争的资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夏华龙.休闲体育研究综述[J].广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9).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54-01

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在制定教学大纲、选编教材、课堂教学及考核测试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高职英语教育的特色,按高等教育的层次和要求来组织教学,体现理论教育为技术应用服务,培养出符合高职特色的职业或技术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如何将高职英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是高职英语教师需要认真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从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方面展开谈论。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学脱离现实,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普遍不足。本人认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生源方面。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源与本科生源相比要复杂得多,其次由于地域和学生所在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差异,给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困难。在贵州地区学生英语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基础弱。很多学生的词汇量相当匮乏,仅能识记几百个词汇,严重影响了他们应用能力技能的提高。有相当多的同学在发音和语法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我院生源多来自贵州本省,此现象尤为突出。这些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只是为了通过考试。

2.考核方面。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总的来说还是应试教育。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严重缺乏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3.具体教学方面。长期以来,高职专业英语教育的单一化,即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学仍然以课堂、书本和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教授词汇、语法等,普遍缺乏将各种教学法综合的能力,这种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学生互动效果的产生。

二、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为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合格职业技术人才,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2.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现从传统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为特色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先进的职教理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重点采取项目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每个子项目的学习和考核看到学习成果,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

3.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侧重于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和对英语的不同要求,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本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高职英语教学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和对英语的不同要求,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本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选择,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设置英语课程,以岗位需求为主线来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4.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采用分层次教学。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直接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对那些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需要在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基础英语,然后才可进行专门英语教学。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岗位所需英语为目标,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要达到以上目标,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必须引进专门用途英语。

5.现代考评理念的确立和多元化考核标准的运用。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现代化考评理念。考试内容要全面,应重视对学生全面语言技能的考核,避免纯知识性的考核。毕竟,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用来使用的。其次,成绩的考评要多元化,考试的形式应包括口试与笔试、考场完成与考场外完成等多种方式。应考虑取消现有的以等级考试论英雄的考核制度,逐步推行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单项分级考核和综合文化素养考核制度。

三、其他相关措施与手段的设立与完善

1.加大硬件设施的设立与完善。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在当今的教学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都存在设备老化、不足的现象。硬件设施的设立与完善是刻不容缓的,甚至可以说,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2.实行教学进度与学生实际接受、识记能力的协调。在当今的高职院校中,往往存在着对老师教学进度的要求。这样一来,老师为了赶进度,往往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然而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差的往往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长此以往,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觉得英语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两方面兼顾,既要注重教学进度,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更新,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和识记能力,循序渐进。

3.模拟职场环境的构建,侧重于学生语言实际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型教学为互动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讨论式教学,让它们并存于课堂。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职业院校的声誉和学生素质,关系着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现代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J].职业教育研究,2005.

篇8

关键词: 高职体育;现状;发展;终身教育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atus;development;life-long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81-02

0引言

随着高等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利地推动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特点。由于各专业特点的不同,对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身体素质的要求也不同。

1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不论是从招生数还是在校生数,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1 高职体育教育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系统总目标是由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而决定的,而不是停留在原有中专的体育教育目标。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2 高职体育教育发展情况教学紊乱,包括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在调查中发现,有42.8%的学校不能很好的执行体育教学大纲,有9.5%的学校体育教材由任课教师自己确定。表现在教学观念与方法的严重滞后,教学观念与方法折射出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而在现在的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片面追求课的负荷强度来刺激学生的体质增强传统的教学观念,也使用“以教师为中心”“传习式”“灌输式”等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大而杂”,什么都学,什么都上,无规律无计划,一学期下来,老师不知给学生上了什么,学生也不知学了多少;教学方式和方法枯燥僵化,体育课程乐趣化是高职体育课程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自觉接受体育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然而现在的高职体育课即使有些学校已经实行了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分项目上课,但仍然遵循职业体育培养的教学模式,脱离现实,轻视基本运动技术的提高与应用,片面注重让学生掌握新难动作,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及健身目的。

1.3 高职体育教育缺乏保障领导不重视,只讲德育、智育的发展,忽略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学院特别是那些刚刚升格上来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所花经费过少,因而场地、设备不齐备。还有,体育教师的业务提高与知识更新也得不到重视,学校的体育管理工作没有一套激励机制,不能调动高职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也是制约高职体育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原因。

1.4 体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失衡体育课沦为“配课”科目的现象目前仍相当普遍。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仅仅是技术演示,谈不上学术研究。受传统的竞技教学模式影响,技能、技术的教学始终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理论课课时少,学生的体育健身实践始终是简单的模仿式学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生根本无法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实施体育健身,“终身体育”变成了毕业后的“终结体育”。

2改革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对策

2.1 加强高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大学体育教学应该把以片面追求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转变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要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普及,加强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

2.2 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需要,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较多的四维空间;既要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文化层次。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把培养终身体育健康习惯作为目标。高职体育应该加强非竞技运动项目和毕业后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的实施,特别是适宜职业需要的体能项目,使学生掌握一项能够形成专长的健身技能,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让体育不仅在课中,而且在生活中。

2.3 高职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应多样化特别要加强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休闲类(国际交谊舞、形体舞蹈、健身操)等体育项目的一般技能学习,使学生增强运动兴趣,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改革后的教学应向学生进行以增强健身知识技能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健身的知识技能,形成健身的习惯。体育教学须从以下方面深化改革:更新教学方法,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坚持推广健身知识、传播健身技能方法、形成健身习惯、培养锻炼能力、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培养体育爱好、提高健身文化素质,全面加强健身学、体育卫生保健学教学。高职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要本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建立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学内容、对象及教学措施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和探索教学的内在规律,使高职体育课教学做到:①普遍性――具有体育共性,能广泛适用于全民健身、终生体育教学法。②实际性――针对高职体育本身的属性,形成指导和预测体育过程的最适用、最关键的教学法。③特殊性――针对专业特点符合学生从事社会工作需要的应用能力方面的教学法。④结构性――课堂教学层次组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法。

2.4 突出高职体育特点必须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大学体育观。认清体育在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按照未来社会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终身体育的原则,调整当前体育目标模式,并与各科教育目标及课内外教育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教育。未来的高职体育的功能除了它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外,还应在保障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和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充分考虑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差异性。如适合课内开展的武术、散步、跑步、体操、三大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还有一些新潮、时尚运动如攀岩、定向运动、滑船、潜水等。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此外,要因时因地制宜。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论

3.1 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发展应突显职业特征。高职院校的体育从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同样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与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有着相同之处,但它也势必带有高职教育的特点――明确的职业指向性,从而形成培养合格高职学生的学校特点。

3.2 在终身教育理论中,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已有知识的传递。而是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因此,高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通过增进健康的能力培养。形成增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在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应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把“育体育心”、“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推进高职体育改革。结合素质教育改进体育教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要有健康的体魄,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学会和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锻炼身体的方法,指导终身锻炼,终身受益,迎接21 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2]浙江省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研究.[D].

篇9

一、知识产权教育相关概念的厘定

1.知识。知识在知识产权中称为知识产品,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与民事权利的其他保护客体相区别,知识产品具有其特有的自然属性。其一,无形性。知识产品不具有物质实体性,依赖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其二,非消耗性。知识产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将具有永续性,永远不会消亡。其三,可共享性。知识产品作为信息,可以被无限制地复制或再现。

2.知识产权。英文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翻译为智慧成果权。根据通说,它是指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根据TRIPS协议,其范围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地理标记权、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这是广义的知识产权范围。而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只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知识产权是指广义上的知识产权。

3.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和教育的不同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如授课、讲座和培训等,向大学生传授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相关法律知识以及知识产权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培养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一是以全体高校学生为对象的以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为目的的普及教育;二是以培养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和教学研究人才为目的专业教育。

二、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必要性

1.知识产权教育是当今国际竞争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竞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并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如美国建立了以各法学院教学为主导,管理学院、工学院研究为辅助的知识产权教育培养体系。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内容之一;在英国,小学、中学和大学已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是主力军,但在知识产权普及与专业教育方面,仍处于启蒙阶段。

2.知识产权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高等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和主阵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总体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知识产权教育明显滞后,科技创新人才严重匮乏,科技创新历史重任受到阻碍。

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专业不适应社会需求、社会经验欠缺等多方面原因,但关键症结还在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因此,高校应从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探索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新机制,研究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新理念,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智力储备和知识支持。

三、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十多所高校设立了知识产权学院(系),招收知识产权本科生、研究生,开展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教育部规定,知识产权法作为14门主干课程之一是法律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课程一般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开始,共开设50~60学时。除知识产权专业教育,我国部分高校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程,但效果并不理想。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北京等地的12所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学校选修过知识产权课程的学生不到所在学校学生总数的5%,知识产权普及程度非常低,效果也不理想。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高校对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知识产权教育意识。进入21世纪以来,以美国、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推崇知识产权战略,重视知识产权教育。我国党和政府也重视和关心知识产权教育,教育部于2004年11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技[2004]4号),其目的在于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但在微观层面,知识产权教育并没有统一的目标,从国家到社会到高校,都缺乏一个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思路。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全国12所重点高校进行的知识产权教育情况调查的数据中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领导、科技管理人员和学生对知识产权教育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认为知识产权是法律概念,知识产权法是法学学生修的课程,与其他学生关系不大;没必要现在就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等工作中需要时再学习也来得及等。在这种意识主导下,学校往往就忽略知识产权教育,或者将其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2.知识产权教育理念落后,内容肤浅。教育理念落后是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教学中普遍存在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的倾向,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的设计。知识产权教育不仅包括著作权、专利权等法律规范的传授、讲解,更应注重知识创造、管理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产权意识的熏陶。当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教学,知识产权法又偏重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传统知识产权教学,而对现代工业产权关注不够,对于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创造等内容更是忽略不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育内容,知识产权教材选用也大一统,不注重学生的特殊性。

3.知识产权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不足。据调查,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教学只有少数知识产权教育基础比较好的高等院校采用多媒体、英美案例法教学,其他大部分都采用原始课堂灌输式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除少数高校采取知识产权竞赛、学术论坛等形式外,大多数高校学生仅仅通过“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或媒体新闻等进行学习,实践性教学环节更是近乎空白。

4.知识产权师资力量匮乏,质量难以保障。据笔者调查,总体上看,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教学团队,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需要。据统计,在我国已经建立知识产权学院的十多所高校中,专业教师总体数量不超过500人,其中接受过系统知识产权教育的很少,具有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博士学历背景的更是凤毛麟角。现有教师精通法理,研究能力较强,但普遍缺乏实践训练。知识产权整体师资力量薄弱,流动性大,缺乏既懂法学又懂科技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成熟稳定的专业教学团队。

四、强化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的对策

在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当前我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明确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基本思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培养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教育新体系。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应区分培养通识人才的普通教育和专业人才的专业教育。笔者建议,就通识教育而言,除了法学类专业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外,应为所有专业的本科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开设知识产权课程。课时可以因校而异,但国家应规定不低于16学时为宜,开课学期可安排在大三之后。就专业教育而言,笔者建议在法学学科中增设知识产权二级学科,增加知识产权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点,提升知识产权法在法学中的地位,加速培养各种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

2.加强师资培训,建设知识产权教学团队。第一,组建中国知识产权师资培训中心,对现有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的教师有步骤地加强培训和提高;第二,高校应引进大量高素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如知识产权专业海归人员或具有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学位专业人才,使其成为知识产权教育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第三,引进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兼职教师,如校外优秀的专利机构人员、知识产权律师法官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以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缺陷。

篇1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科技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繁重的脑力劳动正在逐步取代过去的体力劳动,这样就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旨在重新确定教育在振兴中华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良好的身心素质。高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强健学生体魄的光荣任务。然而,从目前学校体育的现状来看,还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分析与研究,试图能为加速高校体育科学化的进程,促进综合人才的培养方面,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的创新中逐步完善,取得了很多可喜的进步。比如终身体育思想进入课堂,全民健身计划给学校体育带来的良好影响,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实施使体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并在教学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高校体育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其主流与方向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但我们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比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针对性不强,原有的部分传统内容从小学到大学,从男生到女生都相差无几;教学方法单一、体育教学的成绩评定不科学;体育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均缺乏很好的措施与办法,高校体育在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方面还流于形式与口号。另外,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比例小,不能很好地转变学生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尤其缺乏健康教育,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没有养成等。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脑力劳动者的增多,工时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多,体育健身娱乐场所迅速发展和健全,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的成立等,这些现实问题都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把“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同“适应社会的必要知识技能”这一新的体育教育价值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全新教育理念。我们部分高校以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满足了部分家庭状况好的学生的需求。我国的传统武术项目如太极拳等,也成为部分高校的主干课。从发展趋势看,要适应未来变迁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对传统的体育教材内容进行修改、筛选和必要的补充。体育教材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有效而实用的,只有对体育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

1.进一步明确现阶段高等学校体育所应担负的任务,树立新型的体育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体育是培养2l世纪人才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育人的总目标服务;二是从未来着眼,终身体育观念取代一些教育的观念,把教育的目的放在培养智能即运用知识的能力上,用掌握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自身的锻炼;三是高等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要面向社会、着眼未来,与社会实际现状相结合,注意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思考、判断、自己负责的主体能力,激发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体现自己的才能,从中获得效益,逐步养成锻炼的习惯。

2.加强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知识来自实践,但是知识又是实践的先导,任何事情没有知识都不能做好,身体锻炼也是如此。身体和身体锻炼,体质和体质的增强,其中有一套很复杂的科学知识。现代大学生需要有自身的知识,需要有自身变化发展的知识,需要有如何促进自身向完美程度发展的知识。所以在体育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教各种运动知识,更要教增强体质和锻炼身体的知识,并且要具有实效性、突出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性,使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后能运用在自身体育实践中终身受益。

3.在实践课的教材选择上,首先考虑要具有健身性价值,学生易于掌握,实效性强,与社会体育较易衔接的项目。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上,要克服过去僵硬的“填鸭式”教学,要以理施教,用科学的道理来教育学生,丰富学生科学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关心学生,耐心帮助学生,激起学生努力学习的情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于满足社会对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学生个体对体育的需要。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技术动作,更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并激发学生练习的情趣,教师应讲究教法手段的实效性和多样性。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考、创造、表达能力的培养,注意发挥他们的个性,教育学生把刻苦锻炼作为磨炼自身意志的过程。

4.体育场馆设施和师资队伍的质量是搞好高校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增加经费投入和改善场馆设施是搞好高校体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师资队伍的质量是制约高校人才培养和加速高校体育改革的又一重要因素,当前由于知识更新快,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迅速,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应注重教师的培训,定期派骨干教师外出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应鼓励体育教师参加科研活动。

四、结语

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问题。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质量问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要想发挥为高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就必须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彻底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建立起高校体育改革的科学体系,为学生形成强健的体魄提供可靠的保障。

篇11

一、高校外语教师现状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课程,对任课教师素质要求必然严格。《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师素质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英语学科长远发展的关键。”足见师资退伍建设的重要性。目前,高校外语教师现状主要有以下表现。

1.师资类型单一。由于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师资力量不可扩大,新晋的缺乏经验的外语教师不断增多,绝大多数都是应届毕业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年龄结构上趋于同一,难以满足外语教育对任课教师的多样化需求。

2.师范教育缺失。从近几年申请高校教师资格的试讲成绩来看,获得A级别资格证书的人相对较少,获得D级资格证书的人相对较多,且占有绝大比例。从这一现象不难看出来,新晋外语教师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不具备在高等院校任课的能力和水平,难以胜任高校外语教师这一岗位。

3.工作量大。高等院校不同专业基本都要设置英语课程,英语专业组中的每位教师每周都有超过5节课时,有时更多。对于初登讲台的教师来说,这样的工作量是繁重的,一时难以准确找到岗位定位。

4.漠视职业发展规划。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任教初期是教师找准职业定位,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碰撞时期。为了实现最终的职业理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岗位培训中应重视职业发展规划,但是现实却与之相反,培养出来的教师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二、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反思

由于生源不断增多,加之教学科研需求不断提高,高校每年都要聘请一批外语教师。根据一些机构不完全统计,这些新入职的教师尽管有着博士、硕士等高学历,却没有基本的任课经验。对于新晋英语教师来说,只有经过一定时期岗位培训才能具备任课资质,拥有学识、文化的同时也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目前,外语教师岗位培训的方式主要包括开设课程、讲座等,这些方式是高校对新晋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的一种直接灌输。尽管在培养端正思想的教研人员上具有一定效果,但是长期以来其中存在不少弊端,如第一段内容所示。由此可见,培训期间不能一味采用这些方式,除了端正教师思想还要考虑其他方面。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有着两方面目标:一是,帮助教师快速融入大学教学环境,了解任教学校的文化氛围;二是,增强新晋教师自信心,帮助其在讲台上站稳脚跟,面对讲台下的底气十足。由于岗位培训的体制问题,这样的一种岗位培训模式的直接结果就是为了考证而学习,为了得到证书不得不死记硬背,教条主义泛滥。当他们拿着历尽千辛万苦得来的教师资质证书去各大高校任教时,发现除了一些临时组成的“课程讨论组”以供他们参与、学习外,并没有其他方式可以用来促进自我发展,而且一些讨论也非常形式化。

对于一些新晋外语教师而言,由于刚从专业院校毕业,即使拥有较高的学历、文化,一一掌握了岗位培训重点内容。但是回到学校,站上讲台,对一些教学方法技巧、理论仍然存有疑惑,课堂上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与技巧涉猎的少,不够深入,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的考虑欠缺。另外,受到学校教学体制的影响,外语教师岗位培训漏洞百出,高校不能为外语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一些教师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自身发展。值得高兴的是,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教师岗位培训工作逐渐受到重视,教育机构加大了此方面的投入力度,一些弊端得以改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外语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弊端。

三、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建议

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策略应针对新晋教师特点和其所处环境来设定,创新与变革培训手段和内容,才能对新入岗位的外语教师进行有效培训,帮助其掌握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其答疑解祸。

第一,聘请有资质的教师担任岗位培训的讲师,他们不一定是有学识的资深教授,只要能够胜任讲师这一岗位,将枯燥的培训课弄得生动有趣,摆脱灌输式培训方式即可。

第二,聘请学校内的管理者来授课,能够清楚明白地向学生教授学校的文化、制度和规范,让新来的外语教师快速融入本校教学环境。

第三,聘请学校内的教学先进人士为新晋教师进行培训,和他们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帮助其掌握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

第四,注意整合教学资源。出于提高外语教师岗位培训交过考虑,要求讲师结合新晋教师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连同自身的实战经验整合在一起,灵活运用举例法、情景再现等方法,使新晋教师在讲师的正确引导和辅助下熟练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

第五,灵活运用培训方法和内容。由于对新晋外语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培训对象属于成人,且是高级知识分子,教条主义的培训方式并不是他们所喜爱的,应灵活采用一些授课方法,多多设置一些讨论环节,让他们共同探讨重点及有争议的问题,弥补经验上的不足,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环境。

第六,精心设置培训计划。外语教师岗位培训作为一项人力资源活动,需要精心制定培训计划,计划中要考虑该校的师资力量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规划、课程设置及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以此为依据设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以便受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网络化、全球化,外国文化逐渐深入到普通人生活之中,外语学习也成为了高校教学中一门重要学科。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基本现状基础上借钱国外对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的趋势、经验和方法,也可将岗位培训与科研结合起来,寻求形式上的创新,为高校输出更多具有资质的任课教师。

参考文献:

[1]高云峰,李小光.近十年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研究文献评析[J].外语界,2007,(0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5).

[3]陈坚林.现代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6.

篇12

一、国外高校基金会的发展

高校教育基金会是高校设立的以募集教育资金为主要目的的非营利性组织,起源于英美国家。早在16世纪的英国就出现了类似基金会的组织机构,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则把教育基金会推上巅峰时期。1890年,美国耶稣大学成立了世界第一个校友基金会,负责接受并管理校友的捐赠。由此,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便逐渐在美国发展起来。随着教育基金会在美国的发展壮大,例如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每年接受的捐赠金额超过其自身运营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并且逐年递增。2010年,哈佛大学基金会接受捐赠的金额高达275.6亿美元,位居全美高校第一。美国高校基金会是非营利性、非政府的公益性组织,因此,基金会的运作不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基金投资的保值增资,来实现公益用途和目的-设立奖助学金,科研基金,支持学校基础建设等,高校校长的“融资能力”和“获赠能力”已成为政府和社会评价高校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国内高校基金会发展史

在我国,大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拨款,学费收入,科研经费收入等。我国高校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世界高水平大学,但是光靠政府提供的这些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来说根本是杯水车薪。并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高校教育基金会通过接受来自社会的捐赠,补充办学经费,支持教育事业,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大多数高校基金主要针对人才培养、奖助学金、奖教金、科研活动、基础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设立及运作。高校基金会在接受社会捐赠的同时,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有责任和义务使用、管理好基金,在法律框架内,运用金融理论和工具进行增值化操作,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1994年我国第一家高校基金会――清华大学基金会成立,高校基金会便开始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1995年以来,国内已先后有上百所大学成立了基金会,专门负责接受、管理和使用社会捐赠资金。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标志我国基金会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国内高校基金会的现状

(一)数量规模

截止2014年,全国已有406所高校成立基金会,年均新增50家,基金会正成为中国高校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的组织形式。高校基金会净资产总量已达158亿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三所大学成立的基金会净资产规模名列大陆基金会前三位。(二)资产规模分析

至2014年,高校基金会净资产总量已达2,197,180亿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三所大学的基金会净资产规模名列内地高校基金会前三位。按照高校基金会数量排名,江苏省以56家的总数,名列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第一名。排名前20位的基金会资产规模已达到1,335,917亿元。

(三)收支规模分析

四、高校基金会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运作形式多样化,目前初步形成的类型大致分为:以浙江大学竺可桢教育基金会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型、北大和清华教育基金会为代表的市场运作型、南京大学发展委员会为例的发展委员会型、上海交通大学基金会的海外拓展型、和中国矿业大学的行业依靠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在资金募集和使用等方面越来越多样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校基金会的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捐赠收入,投资收益。由于工作体制的原因,我国高校主要以政府拨款为主,高校筹资渠道狭窄,筹资方法单一,对于存在风险的投资收益要求不高,积极性不强。基金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筹资、投资是基金会的日常工作之一,环节众多,结构复杂,规范性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要想拓宽筹资渠道,建设特色筹资项目,实现基金保值增值,需要建设专业化的人员团队,标准化的运作流程,健全的监督机制,从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角度,为高校的可持续行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