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3-08-31 09:22: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民营医院发展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民营医院发展建议

篇1

①认识和定性上:社会事业由政府主办,又体现一定福利性质的事业,医院主要由政府办,政府管,政府投,而政府财力又无力支撑庞大的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事业在投入不足状态下,低水平,低质量,缓慢发展,总体医疗资源相对缺少。

②以国有医院为主体的医疗体制处垄断地位,缺乏竞争机制,造成服务水平差和诸多医疗腐败等弊端。

③某些国有医疗机构的发展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职工缺乏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缺乏自主科学管理,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导致许多国有医院越发展、越亏损的局面。

④国有医院职能定位模糊,矛盾行为集于一体。医院定位为公益福利事业,经费上国家又不能保证投入,医院要赚钱养活职工,导致“以药养医”,这又成为医生和商家之间斩不断的利益链,其成本只能由消费者承担,造成看病贵痼疾。

政府推行医疗市场向社会资本开放,民营医院一度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问题。其原因在于:

其一:民营医院生存环境难比公立医院,政府是公立医院的投资人,又是经营者,即政府既是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政府希望民营医院的出现,解决自身发展的困境,又不希望民营医院的强势竞争损害自身的利益,以致于既没有起到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国有医院的活力,又限制了民营医院的健康发展。

其二:政府对民营医院的管理力度上尚待加强。某些民营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规范经营行为,为了自身生存和追求利益最大化,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致使民营医院产生了“诚信困局”,整体形象受到损害。

二、打破卫生体制瓶颈,推动卫生事业的改革突破

第一,正确为非公有制民营医院定性定位。明确民营医院是与公立医院处于同等地位的医疗机构,是国家医疗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改革事业的新兴力量。在国家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民营资本能够减轻政府负担,部分承担着公立医院的职能,推动了中国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积极扶持民营医院的生存发展,构造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医疗体制格局。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基数大,卫生资源有限,卫生事业改革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高国有公立医院的效率,就要引入竞争机制。政府职能转变,实行“管办”分家,从过去的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转变成教练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平等看待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在政策、人才、资金、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给予民营医院国民待遇,切实改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真正靠医疗质量赢得竞争,诚信服务赢得发展。

篇2

不完善的政策制约了民营医疗行业的发展,加重了民营企业的负担,使大多数民营医院面临刚萌芽就断水的局面,是民营医疗业口碑破坏的助推手。 首先,从迅速发展的民营医院与相对滞后的政策来看,政策对民营医院的支持、监管力度、发展引导上出现了滞后,形成了一个向前冲,一个原地踏步的现象,我们认为这个现象还将要持续几年时间,目前国家虽然在政策上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业,但是政策大门也只是开了一个小门,而这个小门也成为了地方政府对投资民营医院“招商引资”的通道,只要有资本投入,门槛形同虚设。这些投资人没有行业运营管理经验或品牌运营这方面的意识,对卫生事业也缺乏足够了解,以为医疗领域遍地黄金,就冲了进来,如果一但有个胖子卡在了门上(指行业的不规范操作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或纠纷的现象),那么后面再想进来的就难了,能不能再把小门开大点,取决于政策的完善程度。所以说医疗行业“自由贸易”的区域没有完全“建好”,这些区域包括税收,人才流动注册管理,二、三级医院渗透制度、医保接入审核制度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也成为民营医院投资人急功近利的助推手,民营医院在这种情况下运营,本身具有相当大的困境,而工商部门对医疗医药行业广告的监管力度也让民营医院穿上了小码鞋。

中国有句俗话说“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投资医院的投资人有近90%都是急功近利的思想,有此想法之后就可能没有底线的不择手段,如果医院是以承包形势经营的话,那这样的医院所面临的风险系数是大大的高出集团合作分项运营的,所以一但有科室失手或者医院管理不到位,就容易引发灭顶之灾,而网络的快速反应和言论自由无疑是借了一把东风,让再有准备的医疗单位也有措手不及的时候,所以,民营医院是条在海上打鱼的渔船,有时风平浪静满载而归,有时收获无几;有时是风平浪静转而狂风暴雨,瞬间到了风口浪尖,最后的结果凶多吉少....

所以,在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民营医院应该如何生存是首要解决的任务,其次才是发展,而发展可以在政策完善和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如何进行就要看企业领导的战略定位和各管理层的战术应用和紧密配合了,而企业投资人在定位的方向选择和将来发展决策的高度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将来的发展两大关键时期。

篇3

我国民营医院发展步伐加快,规模多样,特点明显,地位和认可度逐步提升。但是,民营医院也面临着整体结构不合理,发展空间受限,遭遇各种有形无形政策壁垒,专业人才匮乏,社会信誉度不高等问题。上述问题既有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原因,也有行业发展中产生的原因。刘迎龙说,利用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国内已经有医院取得很好的经验。

篇4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核心医疗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行医保制度大多源于2003年的试点改革,尽管经历了多次改革,但其对于民营医疗机构方面的相关规定依然不太健全,很多政策甚至是对于民营医疗机构的不公。这在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和现代医疗体系建设过程中都产生了一定阻碍,此前许多学者和专家对此都提出过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民营医疗机构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出现,从东南沿海向全国逐渐扩展,近十年来发展迅速,很多民营医院都形成了自己的医院特色。我国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有许多较大型的民营医疗机构,而在经济较差的内陆地区及小城市,很多地方至今依然没有一家较大的民营医疗机构。如今,中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增加民营医疗机构数量可以极大缓解老龄化压力,同时还可以拉动当地的就业和投资,对于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都有极大益处。民营医疗机构的建设还可以弥补很多公立医院存在的活力不足、效率低下及变相收费等一系列的问题,联动完善医疗体系,将更多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市民[1]。

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民营医疗机构建设现存的问题

我国在医疗保障制度的许多政策存在问题,例如政府在财政上的直接投入与大部分国家相比明显不足[2];政府财政投入比例的对象有失公正;社会医疗保险存在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平等的问题,这致使了民营医疗机构获得医保定点资格的难度大幅增加,同级别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保险政策有过多差异,民营医疗机构医保管理的难度因统筹层次较低而增加之类的民营医院所需要面临的困境,而这些客观上制度和政策的缺失所产生的弊端又导致了民营医疗机构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如人才短缺,资金不足,传统观念的偏见等一系列问题。

二、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一)政府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不足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医疗卫生需求大国,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在医疗卫生的总支出上,特别是直接投入上却远远不足。2013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中国GDP的比重只有5.6%,在世界上仅仅排在117名。英国和北欧国家因属于高福利国家不作比较,本文以加拿大、印度和古巴三国相关数据作对比:加拿大被认为有着世界较好的医疗保健体制,加政府持续10年在医疗卫生上的投入占了GDP10%左右;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印度更是宪法规定了所有国民都享受免费医疗;而远远落后中国发展的古巴政府在医疗上的投入同样占到了GDP10%左右,只要是本国公民,在医院从体检、手术费用、医药费以及住院费也全免[3]。政府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比重近年来的确有所增加,但比重依然不足7%,而且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同样较低,我国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在1982年达到最高,达到38.9%,之后一路走低直到近几年才回到20%左右。与之相对应的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所占比例则一路走高,在2002年更是到达了顶峰的60%,直到2010之后才重新恢复到50%以下。世界卫生组织在卫生筹资策略分析中认为,如果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超过50%,大部分穷人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将导致高度贫困。

(二)政府对投入对象的财政投入比例有失公正

中国科学院在2015年曾发表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政府所投入的医疗费用中,半数以上是为了局厅级以上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另据监察部、人事部的披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干部属于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左右位干部长期占用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干部病房原则上是不接受进修、教学任务,每间房都是星级宾馆标准,还特配护士和技术熟练医生。他们去看病不但不需要排队,连一些普通医保无法报销的药物等都可以报销。虽然报告中可能有夸大成分,但一部分特权团体过多占用了政府在医疗费用上的投入是不争的事实。同样,政府财政投入到公立医院的资金占到总比例的八成以上,公立医院机构过多,造成了诸多资源的浪费,也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产生了极大阻碍。

(三)社会医疗保险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与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决定了供需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医生具有权威,有影响需求能力,他们可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保险机构的介入在医疗服务领域把供需双方的关系拓展成了医疗服务供给方、需求方与医疗保险机构之间的三角关系,由此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状况。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下,假如医生的经济利益与医院销售药品或者是医疗服务的数量和价格相关,那么医生就可能去牺牲患者的利益,从而产生大量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为控制医疗保险费用转而采用“起付线”、“共付比例”、“封顶线”等方式对患者的严格控制降低了患者的收益水平和制度的实际保障效果[4]。同时,信息的不对称和地位的不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院,特别是大量公立医院的效率低下、活力不足,逐渐失去了对于患者的考虑。

三、民营医疗机构在医保政策下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同级别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保险政策差异较大

通过调查了解到:民营医院的医保报销政策与其医院等级明显不符。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公立和私立医院报销起付线差异过大:同样是一级医院,乡镇卫生医院的报销起付线为200元,而民营医院则翻倍达到400元甚至高达600元,报销比例也有不尽相同,总之公立医院在各级都较高。其二是实行属地化管理的报销政策造成了同城同等级医院的报销政策也不同的现象。例如,苏州有一所市卫生局批准成立的二级医院是民营医院,它与同一地区的一所县级医院等级相同,但根据报销政策:县级医院报销起付线为400元,而市级医院则多200元,报销比例也高出30左右,这就从政策上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5]。

(二)民营医疗机构获得医保定点资格的难度较大

湖北一位民营医院院长表示,民营医院要纳入医保定点机构必须经历两个“准入”:一是资格准入,即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要批准医院纳入定点机构的过程;二是市场准入,即从获得医保定点资格到获得实际医保报销的等待期。在第一个“准入”中,资格准入的条件和程序许多地方不太明确,存在争议部分的条款又大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同时对未批准的原因也没有解释说明。这些都让民营医院纳入医保定点机构不但路途坎坷,而且很难去做到有针对性的相关改进工作。此外,就算获得了医保定点资格,某些地方的民营医院真正得到医保报销依然还需再等3到12个月的时间,而几乎所有公立医院在刚一开业时就可以获得医保报销。这种政策带来的恶果不仅造成了民营医的院运营困难,更会在患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徒增医患纠纷的风险,加深公众对于民营医院的误解和误会。

(三)民营医疗机构医保管理因统筹层次较低而难度较大

以新农合的报销政策为例,我国新农合的统筹单位是县级,但每个统筹地区都有着自己略有不同的报销政策。有实行报销总费用控制的,有实行次均费用控制的,还有些实行的是报销比例控制;有些地方需要缴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有些地方不需要,保证金数量也不相同。设想一家民营医院要熟悉各区县政策的差异以及多套不同的补偿政策,同时还需要去时刻关注各区县政策的变动,还有可能部分地区还没有将政策的调整告知异地民营医院等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必然会出现政策变动之前民营医院垫付的医药费在之后出现变动的情况,大多都会给民营医院造成损失。地区性差异貌似看上去对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对待相同,但由于公立医院大多是综合性的医院,次均费用往往可以使用病种调剂、科室调剂等方法减少影响;而大部分民营医院则会由于规模较小和各有侧重等原因,造成次均费用偏高或偏低,并很难在短期达到平衡。

四、民营医疗机构自身发展遇到的困局分析

(一)人才短缺

民营医疗机构在自身不断发展中也遇到了诸多困局,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才短缺问题。由于从业人员都需要经过严格训练成为取得专门许可的专业人才,导致我国相关从事医疗服务的人数本就有限[6]。全民医保的到来产生了大量新需求,更加凸显了医疗卫生人才的总量不足,地区布局不合理和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这些客观条件都给民营医疗机构的用人带来不小困难。

(二)资金不足

其次就是资金不足的问题,据2016年社科院公布的调查数据可知,如今全国超过30%的民营医疗机构都处于亏损状态,有些已经无法维持经营,更有一则新闻传出某市80%的民营医疗机构在成立短短3年内无一例外都无法经营,关门歇业[7]。民营医疗机构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本就不强,由于体制不健康带来的投资环境恶化更是让大部分民营医疗机构的经营雪上加霜。

(三)观念落后

最后,观念落后也是阻碍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很多人传统观念中,民营医疗机构被贴上了“费用高昂”、“医疗水平低”、“服务质量差”等许多不良标签,他们并不知道在美国、印度、巴西等这些国家,民营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都凌驾在公立医院之上。偏见的消除和观念的转变需要长久的时间,引导公众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习惯需要的时间更长,但留给民营医疗机构最紧张的往往就是时间。

五、推进医保改革与加强民营医疗机构建设政策建议

完善建议可以从政策制定方和执行方,即政府相关负责部门和民营医疗机构自身展开分析。对于前者,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并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注重公平,类别管理[8];简政放权,强化监管,相关负责部门更应明确、简化“准入”的条件和程序;提高统筹层次,制定较为统一的报销政策。对后者而言,要敢于为自身发展争取合理的政策支持;加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作为新鲜血液;提升自身服务品质,发展规划要更科学,更接地气。

(一)政府加大投入并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

政府应当主动承担起“让更多人能看的起病”这个看似简单却实际艰难的责任,意识到“看病贵”,“看病难”,“买药贵”,“买药难”正让不少人“因病返贫”[9],成为人民肩上又一座沉重的大山,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直接财政投入将为未来的医疗体制、医疗保险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重视并发挥市场机制也极为重要,这里不是说让医疗改革完全走向市场、交给市场,而是挥动政府看不见的手,在保证医保公益的前提下运用市场机制的理念将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钱用到最关键的地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到最恰当的地方。

(二)政府需贯彻简政放权,强化监管的思想

当人们不再确定限制条件或限制条件不再由现行制度确定时,腐败就已经在人们的理念中滋生。这恰恰体现了政府部门要明确享受各种医保的必要条件有多么重要,修改或重新确定新的限制条件,强化监管程度和监管力度,使每一位参保者都能公平享受到医保所带来的益处。简政放权同样是政府必须继续贯彻的思想,只有各级政府统一思想,把更多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处理,医保改革才能脱下隐形的政治枷锁,确保每一条政策都能合理公正、贴近民生,才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切、最关注的问题。

(三)政府优化“准入”程序,报销政策平等

在成立《定点医疗机构评估管理办法》之后,各地、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更应本着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一视同仁的原则,公示具体评审程序和有关要求,将民营医院纳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明确具体的相关指南,尽量简化“准入”程序。此外,依据公立医院的同等标准,对符合医疗保险纳入条件的所有民营医院,从开业之初就即刻成为定点机构并提供相应的医保报销,提高医保统筹级别,为报销政策的进一步统一消除制度壁垒。同时,对于未被批准纳入定点医疗机构的原因给予详细说明并提出指导意见,只有为民营医疗机构提供了程序和条件上的平等,才能为其发展带来优质的土壤、空气和阳光。

(四)民营医疗机构打造品牌,提升社会认知度

民营医疗机构想要自身发展壮大,就必需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打造自身品牌。为此,一定要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医疗水平,最好能拥有专属的一技之长,提高自己核心竞争力。因此,民营医院在不断发展中应当注重以下六个方面:1.明确医院合适的市场定位;2.加强医院的科学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3.在实际中步步为营提高医疗质量;4.引进高水平的医疗设备;5.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形成强大的软竞争力;6.打造有特色的医院文化。只有做到公众满意、患者安心,大力提升社会认知度,民营医疗机构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才可能有扎实的发展根基与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能从社会基层创造出有利因素,影响相关政策。

(五)民营医疗机构破解人才短缺困局,争取政策倾斜

人力资本正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医疗机构要破解人才短缺的困局需要从以下三个地方出发:一是主动创造更多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工作职位,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留住现有优秀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医院的业务骨干。二是重视从医疗人才市场,包括各个医学院的毕业生中招来更多可用之才,逐步建立并加强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更多的培训。前者的目标是留住人才,后者的是培养人才,而第三个解决方法则需要所有民营医疗机构去争取政策的优惠,将公立医院优秀的部分医疗人才通过相关政策的改善,逐步分流、输出到民营医院[10],即争取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维,苏梅,唐贵忠等.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对民营医院的认识、利用及评价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9).

[2]邓大松,胡宏伟.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现存问题与改革思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建议方案[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38(4).

[3]顾昕.全民医疗保险与公立医院中的政府投入:德国经验的启示[J].东岳论丛,2013.2,34(2).

[4]孙渤星,彭美华,张瑞华等.民营医院面临的医保政策困境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5(8).

[6]陈仰东.人才短缺制约民营医院发展[J].中国医疗保险,2015.

[7]王小万.我国民营医院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5.

[8]张胜军.我国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16(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