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素质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08-31 09:22: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育素质的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素质的内涵

篇1

一、中高职业教育贯通的当代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以说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将中高职协调发展作为其中一个要求进行了具体化。为了落实这一规定,教育部制定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多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包括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招生政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中高职贯通教育作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模式之一,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而这对于希望接受职业教育、将直接就业作为人生目标的学生来说是一条实现目标的有效渠道。

党的十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指出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些最新的要求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一脉相承,同时也对探索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中高职教育贯通是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积极探索,在全国的一些学校试点后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如《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要“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的发展任务,加快培养适应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此上海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1年继续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经过三年的试点工作,中高职教育贯通逐渐成为培养知识型、发展型、素质高、技能强的人才的有效模式。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中高职教育培育的目标,是中高职教育发展的突破口,中高职学校的学生和教育者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实现职业教育的中高职贯通,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必然要求,从长远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职业素质的内涵

从国内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实践来看,这种培养模式大多数实行学校是以中职学校的名义进行招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推行“中高职一体化”高效衔接的培养模式,将原先中职三年、高职三或四年,一共六到七年的学习期限,缩短到五到六年。这段时间内,大多数学校除了在入学第一年对学生进行是否适合接受中高职贯通教育的选择与考核外,剩余的学习时间不再进行其他形式的筛选,按照培养要求,对达到毕业标准的学生颁发由教育部认证的高职学校专科层次的毕业证书。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为紧凑,成长目标更为明确,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大提升,职业素养的内涵得以升华和具体。

(一)坚定的职业理想。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大多是有着明确职业志向的学生,他们往往本身就对所学习的专业比较感兴趣,而且今后的工作方向也会朝着所学专业方向去发展。但是,单从中职或高职的实际学习来说,这种职业理想在每一个阶段都不够强烈,学生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可以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对于专业所指向的职业却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学生自我的职业目标或人生理想。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在未来人生实践中所作所为的观念意识,是职业实践的指导,这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所以学生们需要在专业学习中不断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定位自我,确定契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目标,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工作后,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职业热情和职业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这就决定了中高职教育贯通能够在坚定学生职业理想方面的发挥重要作用。实践显示,推行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学校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匹配职业教育的阶段性特征,使学生能够在中高职不同的学习阶段认识自己,在循序渐进中找准职业方向,坚定职业理想。

(二)突出的职业能力。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能力是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中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职业能力不等于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仅仅是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职业能力包含更多的内容,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其中,职业综合能力又包括了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四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交际沟通的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不是单单通过中职教育或高职教育所能一步到位实现的,需要在积累中不断提高。中高职教育贯通之后,随着教育进程的推进,理论知识逐步深入,动手实践的机会不断增多,学生的操作能力逐渐加强;随着与社会越来越近,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园区、公司、企业,通过实际的工作体验,在交际、组织、现场处理等方面不断增长经验。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走出校园,迈进社会的时候可以尽快的转化角色,适应职场生活,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平稳起步。

(三)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在职业活动中所应该遵守的、与某一特定职业活动相符合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既是个人层面的意识行为,也是职业所隶属的行业对当前社会所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学校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样要坚持德育为先的要求。中职或高职教育,由于学习时间段,教学内容繁多,很多学校并不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而偏重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样的学生往往在竞争中由于缺少对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心态而不能占据有利的地位,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处于中职学习阶段时,由于身心并没有真正达到成熟阶段,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以至于踏入社会后不能很好的指导自己的职业行为。中高职教育贯通,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突出职业道德养成,学校既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辅之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公民教育、法律教育、品德教育等等,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有目的性的采取特色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在整个中高职跨度中,也会对职业道德经历一个从认识到理解再到认同的过程,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职业行为。

三、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职业素质的养成

经过职业教育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建设者,他们往往直接从事一线的生产、管理、服务工作,他们所学的专业与从事的工作岗位联系地更为直接和紧密,同时对他们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关键,这既需要中高职院校探索有效的培育途径,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职业素质的自我提升。

(一)职业培养贯通进行,实现高效衔接。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有效衔接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安排、能力考核等方面存在着断层脱节、简单重复、沟通不足的现象,使得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实现。要突破这一点,首先要加强的就是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实现职业培养的中高职有效贯通,这样的优点在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起点早、养成时间相对较长、专业学习比较充分、职业能力持续锻炼、职业理想逐渐加强。这是对我国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目标的有益探索,使得职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观念更新、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人才的职业能力更高,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为协调和顺畅。

(二)职业培养对接产业,实现职业契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围绕社会或某一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人才需求方面的层次、类型,进而合理规划中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职业素质。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要对接产业发展,将产业与教学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中高职的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相契合,教学内容要和职业标准相契合,实训过程要和生产过程相契合,毕业证书要和职业资质相契合,中高职贯通教育要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相契合。中高职教育贯通发展的进程要和产业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协调推进,在整体进程中把握中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步伐和进度,有机整合学生资源、教育教学资源、就业资源,实现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内涵、教育教学条件方面的整体规划,展现职业教育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增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在学校主要依靠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是学生认识职业、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走向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中高职职业教育不但要在专业方面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为学生的就业、职业发展、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中等职业教育要立足中高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保证学生职业素质持续提升的教育教学策略,包括中高职教育的阶段目标、中高职教育的教学重点、中高职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教育目标的有效衔接、课程的无缝对接、教材的连续性、教学评估的一致性等等。当然,这一切都是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基础的,即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有目标,改革的进行既要合规律性又要合目的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所以要重视教师角色发挥,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教师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流动,使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和指导学生就业的能力。鼓励优秀的企业员工到中高职学校担任专业课讲师、职业发展导师,切实提升中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鼓励学生自我教育,增强学生职业认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对这部分同学的调查我们也不难发现,没有成功就业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自身原因。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一部分同学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足,没能抓住学习的机会,导致自我认知不足、职业前景迷茫、就业能力不强,没有形成体系化的职业认知,以至于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没有优势,或者侥幸步入职场却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逐渐被淘汰。中高职教育贯通要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贯穿其中,中职阶段注重基本知识的教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态的成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从内心深处认识所学专业、了解职业发展前景、增强职业认知。学生要注重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责任感、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等一些列素养自我养成,积极主动地进行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2

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整体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时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国现代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一、职业学校需要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文化知识、能力等的职业综合素质,实现技工培养目标。

技工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办学质量,办学质量集中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质量。现代技工教育质量观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更加强调适应需要,强调直接上岗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近年来,由于大学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技校教育逐渐取消了入学考试,形成初中毕业生只要愿意上技校就能入学的现状。因此,生源总体素质在下降。而且,技校生入学时十六岁左右,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心理学上讲,青春初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转型期。他们憧憬未来生活,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但他们依赖性强,自制能力较差,把握不住自己。青年初期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处在长身体的阶段。所以,技校时期学生身心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恰恰也是素质教育的最佳阶段。正是由于他们不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经千雕万塑,就能塑造成一个思想品德端正、智力充分发挥,有健康体魄,懂得生命,面对人生的合格技校学生。

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及需求,应注重教育同企业、社会紧密结合。根据企业、社会需要,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确定素质教育目标,按适应岗位群的职业素质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因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应是具有职业性的素质教育。

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即承担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上的技术工人。要分析研究第一线上,以响应岗位群的职业综合素质为基础,来确定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和内容。

技校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

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

实现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应用于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一)加强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深厚的爱国热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的意识等。这些素质的培养并不单纯是班主任或政治课教师的任务,它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从全过程、全方位共同努力。

在具体过程中,首先,应充分发挥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功能,改进政治课教学目标,增加时事政治、法 律、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其次,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德育评价工作,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育人意识,做到教师教书育人、职工管理育人,从日常行为规范到校风校纪、从校内学习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校长到每一位教职工,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读有教育意义的课外书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二)狠抓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应彻底改变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他们善于创新的 思维习惯。

(三)强化生产实习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素质

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它关系到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 ,能否很快进入角色,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职业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管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素质。多年来,我校始终将实习教学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增加实习教学比例的同时,还加大了实习教学管理的力度,制订了切实有效的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使实习效果不断提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企业要求,尽可能将学生的实习安排在校外用人企业进行,这不仅使学生的实习更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而且也让学生向社会更好地展示自己,推销自己。

(四)改革课程设置,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增强职业学校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拓宽技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职业学校必须改以往的单一型培养目标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近几年来,我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改变了过去专业过细,不能适应企业广泛用工需要的状况,设置了第二专业。在学生的专业基础上让那些有学习能力的同学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技能,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向多能工发展。这样不仅增大了学生的专业口径,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增强了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 转岗再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五)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教育思想的贯彻,教育原则的应用,教育方法的改进等都离不开教师。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因而影响最大,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深化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业”。教师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就满足了,他们还应在思想道德、爱岗敬业、文化、心理等方面有较高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自己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武装学生的头脑,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和情操来熏陶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以无私奉献精神来塑造学生。

一般的教育理论都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对于技校教学课堂,学生注重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课知识,专业技术课教师要有操作技能,并取得“双师”资格证。我们学校特别关注此方面教师的培养,安排实习教师与理论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需要实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为此,职业学校要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更新观念,寻求变革,不断促进技工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小青,《职业学校实施素质的思考》,中国轻工教育,2002年.

[2]董雪峰、牛健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

[3]张国锋,《职业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现代技能开发,2001年08期; 37-38.

[4] 徐建华,《技校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现代技能开发,2002年02期; 44.

篇3

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技工院校教育的不足,在加强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教育基础上,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为重点。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必须更新思想观念,以素质教育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从思想和行动上树立起创新性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建立主动发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等。思想观念的更新,为素质教育全面的推进和重点的落实提供有效的保证。

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尽相同。技工院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基地,技术工人是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因此,技工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能顶岗生产,这也是技工院校素质教育最大的

特点。

二、素质教育的实践

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德育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追求,培养为国家、集体及他人的奉献精神,养成遵守纪律、谦让助人的良好品格,以保证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成为有文化、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的合格人才与守法公民。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要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意志、毅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良好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培养他们的心理相容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2.专业素质的培养

专业素质的培养包括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在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中,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等基本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不断适应新的情况、新的岗位、新的环境。在专业技能素质培养方面,学校要注意从理论向实践的倾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学校培养的学生面对的是企业生产的一线单位,光会说不会做是不行的。这就要求理论课的讲授要以“够用”为度,同时要适当拓宽专业技能的适应范围,让学生有更大的职业选择空间和余地。在实施中,可以根据大纲和专业课的特点灵活安排,把课本内容分成一个个的模块,构成相对独立的小单元。教师在每个单元模块的讲授中,将专业理论的讲解与实际动手操作和观察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4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又称为素养。由此可见,素质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将知识内化和升华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应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武装,就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全面的知识,特别是“为人”“做人”的知识;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即“做人”的能力;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要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应该更加注重实践,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无益于素质的提高。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简而言之,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由以上内容可知,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能力素质教育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思想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的教育,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是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非专业文化素质主要是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艺术审美等。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教育,进行各种社会科学及人文知识的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身心素质包括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身心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良好的自我健身习惯的培养,树立“全民健身”和“终身锻炼”的体育新理念,培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技术技能水平、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的这些能力主要反映在:职业能力培训的情况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普通话语言水平、外国语语言水平、计算机技术水平、非专业艺术文化素质水平;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或策划能力与水平;教育类竞赛、比赛的参与及获奖情况等;科技类的挑战杯、创业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科技论文获奖及创业实绩等;文化类的摄影、书画比赛、艺术设计比赛或人文社科论文、调研报告获奖等等。能力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将课堂、校园与社会进行很好的对接,大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已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素质教育的这四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核心,是灵魂,是统帅,它指导着其他四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其他几种素质的提高提供智力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的提高又可以共同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对一个人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同时,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又对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四种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三、素质教育的特征

第一,全体性。《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有机会得到发展。素质教育当然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的教育。

第二,全面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当然,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第三,主体性。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