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素质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08-31 09:22: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素质的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素质的内涵

篇1

一、中高职业教育贯通的当代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以说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将中高职协调发展作为其中一个要求进行了具体化。为了落实这一规定,教育部制定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多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包括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招生政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中高职贯通教育作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模式之一,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而这对于希望接受职业教育、将直接就业作为人生目标的学生来说是一条实现目标的有效渠道。

党的十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指出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些最新的要求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一脉相承,同时也对探索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中高职教育贯通是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积极探索,在全国的一些学校试点后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如《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要“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的发展任务,加快培养适应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此上海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1年继续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经过三年的试点工作,中高职教育贯通逐渐成为培养知识型、发展型、素质高、技能强的人才的有效模式。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中高职教育培育的目标,是中高职教育发展的突破口,中高职学校的学生和教育者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实现职业教育的中高职贯通,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必然要求,从长远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职业素质的内涵

从国内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实践来看,这种培养模式大多数实行学校是以中职学校的名义进行招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推行“中高职一体化”高效衔接的培养模式,将原先中职三年、高职三或四年,一共六到七年的学习期限,缩短到五到六年。这段时间内,大多数学校除了在入学第一年对学生进行是否适合接受中高职贯通教育的选择与考核外,剩余的学习时间不再进行其他形式的筛选,按照培养要求,对达到毕业标准的学生颁发由教育部认证的高职学校专科层次的毕业证书。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为紧凑,成长目标更为明确,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大提升,职业素养的内涵得以升华和具体。

(一)坚定的职业理想。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大多是有着明确职业志向的学生,他们往往本身就对所学习的专业比较感兴趣,而且今后的工作方向也会朝着所学专业方向去发展。但是,单从中职或高职的实际学习来说,这种职业理想在每一个阶段都不够强烈,学生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可以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对于专业所指向的职业却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学生自我的职业目标或人生理想。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在未来人生实践中所作所为的观念意识,是职业实践的指导,这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所以学生们需要在专业学习中不断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定位自我,确定契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目标,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工作后,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职业热情和职业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这就决定了中高职教育贯通能够在坚定学生职业理想方面的发挥重要作用。实践显示,推行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学校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匹配职业教育的阶段性特征,使学生能够在中高职不同的学习阶段认识自己,在循序渐进中找准职业方向,坚定职业理想。

(二)突出的职业能力。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能力是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中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职业能力不等于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仅仅是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职业能力包含更多的内容,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其中,职业综合能力又包括了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四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交际沟通的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不是单单通过中职教育或高职教育所能一步到位实现的,需要在积累中不断提高。中高职教育贯通之后,随着教育进程的推进,理论知识逐步深入,动手实践的机会不断增多,学生的操作能力逐渐加强;随着与社会越来越近,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园区、公司、企业,通过实际的工作体验,在交际、组织、现场处理等方面不断增长经验。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走出校园,迈进社会的时候可以尽快的转化角色,适应职场生活,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平稳起步。

(三)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在职业活动中所应该遵守的、与某一特定职业活动相符合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既是个人层面的意识行为,也是职业所隶属的行业对当前社会所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学校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样要坚持德育为先的要求。中职或高职教育,由于学习时间段,教学内容繁多,很多学校并不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而偏重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样的学生往往在竞争中由于缺少对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心态而不能占据有利的地位,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处于中职学习阶段时,由于身心并没有真正达到成熟阶段,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以至于踏入社会后不能很好的指导自己的职业行为。中高职教育贯通,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突出职业道德养成,学校既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辅之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公民教育、法律教育、品德教育等等,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有目的性的采取特色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在整个中高职跨度中,也会对职业道德经历一个从认识到理解再到认同的过程,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职业行为。

三、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职业素质的养成

经过职业教育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建设者,他们往往直接从事一线的生产、管理、服务工作,他们所学的专业与从事的工作岗位联系地更为直接和紧密,同时对他们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关键,这既需要中高职院校探索有效的培育途径,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职业素质的自我提升。

(一)职业培养贯通进行,实现高效衔接。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有效衔接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安排、能力考核等方面存在着断层脱节、简单重复、沟通不足的现象,使得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实现。要突破这一点,首先要加强的就是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实现职业培养的中高职有效贯通,这样的优点在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起点早、养成时间相对较长、专业学习比较充分、职业能力持续锻炼、职业理想逐渐加强。这是对我国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目标的有益探索,使得职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观念更新、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人才的职业能力更高,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为协调和顺畅。

(二)职业培养对接产业,实现职业契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围绕社会或某一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人才需求方面的层次、类型,进而合理规划中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职业素质。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要对接产业发展,将产业与教学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中高职的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相契合,教学内容要和职业标准相契合,实训过程要和生产过程相契合,毕业证书要和职业资质相契合,中高职贯通教育要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相契合。中高职教育贯通发展的进程要和产业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协调推进,在整体进程中把握中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步伐和进度,有机整合学生资源、教育教学资源、就业资源,实现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内涵、教育教学条件方面的整体规划,展现职业教育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增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在学校主要依靠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是学生认识职业、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走向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中高职职业教育不但要在专业方面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为学生的就业、职业发展、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中等职业教育要立足中高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保证学生职业素质持续提升的教育教学策略,包括中高职教育的阶段目标、中高职教育的教学重点、中高职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教育目标的有效衔接、课程的无缝对接、教材的连续性、教学评估的一致性等等。当然,这一切都是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基础的,即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有目标,改革的进行既要合规律性又要合目的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所以要重视教师角色发挥,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教师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流动,使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和指导学生就业的能力。鼓励优秀的企业员工到中高职学校担任专业课讲师、职业发展导师,切实提升中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鼓励学生自我教育,增强学生职业认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对这部分同学的调查我们也不难发现,没有成功就业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自身原因。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一部分同学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足,没能抓住学习的机会,导致自我认知不足、职业前景迷茫、就业能力不强,没有形成体系化的职业认知,以至于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没有优势,或者侥幸步入职场却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逐渐被淘汰。中高职教育贯通要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贯穿其中,中职阶段注重基本知识的教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态的成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从内心深处认识所学专业、了解职业发展前景、增强职业认知。学生要注重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责任感、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等一些列素养自我养成,积极主动地进行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2

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整体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时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国现代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一、职业学校需要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文化知识、能力等的职业综合素质,实现技工培养目标。

技工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办学质量,办学质量集中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质量。现代技工教育质量观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更加强调适应需要,强调直接上岗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近年来,由于大学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技校教育逐渐取消了入学考试,形成初中毕业生只要愿意上技校就能入学的现状。因此,生源总体素质在下降。而且,技校生入学时十六岁左右,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心理学上讲,青春初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转型期。他们憧憬未来生活,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但他们依赖性强,自制能力较差,把握不住自己。青年初期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处在长身体的阶段。所以,技校时期学生身心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恰恰也是素质教育的最佳阶段。正是由于他们不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经千雕万塑,就能塑造成一个思想品德端正、智力充分发挥,有健康体魄,懂得生命,面对人生的合格技校学生。

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及需求,应注重教育同企业、社会紧密结合。根据企业、社会需要,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确定素质教育目标,按适应岗位群的职业素质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因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应是具有职业性的素质教育。

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即承担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上的技术工人。要分析研究第一线上,以响应岗位群的职业综合素质为基础,来确定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和内容。

技校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

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

实现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应用于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一)加强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深厚的爱国热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的意识等。这些素质的培养并不单纯是班主任或政治课教师的任务,它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从全过程、全方位共同努力。

在具体过程中,首先,应充分发挥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功能,改进政治课教学目标,增加时事政治、法 律、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其次,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德育评价工作,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育人意识,做到教师教书育人、职工管理育人,从日常行为规范到校风校纪、从校内学习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校长到每一位教职工,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读有教育意义的课外书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二)狠抓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应彻底改变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他们善于创新的 思维习惯。

(三)强化生产实习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素质

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它关系到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 ,能否很快进入角色,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职业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管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素质。多年来,我校始终将实习教学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增加实习教学比例的同时,还加大了实习教学管理的力度,制订了切实有效的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使实习效果不断提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企业要求,尽可能将学生的实习安排在校外用人企业进行,这不仅使学生的实习更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而且也让学生向社会更好地展示自己,推销自己。

(四)改革课程设置,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增强职业学校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拓宽技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职业学校必须改以往的单一型培养目标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近几年来,我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改变了过去专业过细,不能适应企业广泛用工需要的状况,设置了第二专业。在学生的专业基础上让那些有学习能力的同学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技能,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向多能工发展。这样不仅增大了学生的专业口径,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增强了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 转岗再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五)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教育思想的贯彻,教育原则的应用,教育方法的改进等都离不开教师。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因而影响最大,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深化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业”。教师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就满足了,他们还应在思想道德、爱岗敬业、文化、心理等方面有较高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自己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武装学生的头脑,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和情操来熏陶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以无私奉献精神来塑造学生。

一般的教育理论都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对于技校教学课堂,学生注重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课知识,专业技术课教师要有操作技能,并取得“双师”资格证。我们学校特别关注此方面教师的培养,安排实习教师与理论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需要实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为此,职业学校要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更新观念,寻求变革,不断促进技工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小青,《职业学校实施素质的思考》,中国轻工教育,2002年.

[2]董雪峰、牛健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

[3]张国锋,《职业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现代技能开发,2001年08期; 37-38.

[4] 徐建华,《技校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现代技能开发,2002年02期; 44.

篇3

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技工院校教育的不足,在加强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教育基础上,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为重点。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必须更新思想观念,以素质教育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从思想和行动上树立起创新性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建立主动发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等。思想观念的更新,为素质教育全面的推进和重点的落实提供有效的保证。

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尽相同。技工院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基地,技术工人是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因此,技工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能顶岗生产,这也是技工院校素质教育最大的

特点。

二、素质教育的实践

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德育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追求,培养为国家、集体及他人的奉献精神,养成遵守纪律、谦让助人的良好品格,以保证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成为有文化、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的合格人才与守法公民。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要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意志、毅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良好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培养他们的心理相容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2.专业素质的培养

专业素质的培养包括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在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中,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等基本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不断适应新的情况、新的岗位、新的环境。在专业技能素质培养方面,学校要注意从理论向实践的倾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学校培养的学生面对的是企业生产的一线单位,光会说不会做是不行的。这就要求理论课的讲授要以“够用”为度,同时要适当拓宽专业技能的适应范围,让学生有更大的职业选择空间和余地。在实施中,可以根据大纲和专业课的特点灵活安排,把课本内容分成一个个的模块,构成相对独立的小单元。教师在每个单元模块的讲授中,将专业理论的讲解与实际动手操作和观察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4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又称为素养。由此可见,素质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将知识内化和升华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应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武装,就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全面的知识,特别是“为人”“做人”的知识;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即“做人”的能力;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要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应该更加注重实践,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无益于素质的提高。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简而言之,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由以上内容可知,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能力素质教育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思想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的教育,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是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非专业文化素质主要是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艺术审美等。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教育,进行各种社会科学及人文知识的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身心素质包括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身心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良好的自我健身习惯的培养,树立“全民健身”和“终身锻炼”的体育新理念,培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技术技能水平、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的这些能力主要反映在:职业能力培训的情况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普通话语言水平、外国语语言水平、计算机技术水平、非专业艺术文化素质水平;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或策划能力与水平;教育类竞赛、比赛的参与及获奖情况等;科技类的挑战杯、创业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科技论文获奖及创业实绩等;文化类的摄影、书画比赛、艺术设计比赛或人文社科论文、调研报告获奖等等。能力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将课堂、校园与社会进行很好的对接,大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已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素质教育的这四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核心,是灵魂,是统帅,它指导着其他四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其他几种素质的提高提供智力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的提高又可以共同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对一个人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同时,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又对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四种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三、素质教育的特征

第一,全体性。《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有机会得到发展。素质教育当然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的教育。

第二,全面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当然,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第三,主体性。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

篇5

高中政治作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在高中教学中居于主要地位,对其他教学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政治教学,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的重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治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场地。素质教育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特征,并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为主要特点的教育。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对素质教育的深入理解,简要论述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内涵。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关注全部学生的发展,这主要是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不再只关注个别学生的发展,而是以所有的学生为教育对象,旨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符合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民主的价值观,是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实现这一教育理念呢?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以往应试教育下,教师只关注个别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有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忽视其余学生,导致学生的发展是个别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设计多样的教学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机会。例如:在学习我国经济制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个别所有制经济、集体经济的区分为切入点,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空间,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面临一定的困惑,并经过引导和思考自主获得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形成期望,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很多教师发现,教师对学生传递出一定的期望值,学生会按照教师的期望方向发展,甚至会超出教师的期望范围,获得更高的发展水平。以前,政治教师多是只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期望,对其他学生的期望比较低,甚至对一些后进生直接放弃关注,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主动性减弱,逐渐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发展的,并且学生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也告诉我们,要对每个学生都有信心,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可开拓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向每个学生提出一定的期望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政治学习更需要这方面的助力,促进全体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仅要使所有的学生获得发展,而且要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因此,政治教学在教学的时候要坚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法和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高度发展。

(一)坚持知识教学和智力发展的统一

政治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实现知识教学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统一,传统教育中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就是忽学生的智力教育,不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一味偏重知识教学,以为知识的增长就是完整的教育,实际上是片面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作为完整人的发展需求。因此,政治教师要在知识教学中,整合教学因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为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例如,教师要在教授哲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记忆和背诵知识,而要引导学习学会独立分析知识的结构,运用逻辑和抽象思维来辩证看待哲学各个哲学原理之间的关系和逻辑顺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获得发展,在知识的传授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坚持知识教学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高中政治教学无法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学生作为有独立思想和选择需求的个体,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自身的看法和理解,知识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独立的体验和观点,教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关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熏陶、积极情感的确立。因此,政治教师应该积极挖掘教学中的内在因素,凸显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获得情感的教育,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完善的人格,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例如:在学习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一些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使学生把基本的公民义务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建立积极的价值观,使学生内心对社会道德追求产生认同,内心产生崇高的道德感和自我约束与规范感,塑造学生的人格。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篇6

中小企业被誉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成为中小企业的就业者,更要促使他们逐渐成为职业的创造者,国家也正在制定各项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开办中小型企业,并给予技术的扶持与资金的优惠政策。因此,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能力,使广大的高职毕业生由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同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要注重技术创新者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在技术能力上就占有一定优势,他们是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一线生产者,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创新动力,培养他们勇于挑战的人生态度和创新、创造的开创个性,他们必将爆发出持久的创新力,这也为未来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业教育是综合的、长期的、系统的培育过程

创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职业的创造者与技术的创新者,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种人具有首创、冒险精神、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交管理能力,这种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必将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系统的培育过程,这需要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倡导创新、创业的理念,并形成合力。而作为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等都需要紧密联系创业教育的目标,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实习课程的安排甚至学校的一些教学计划安排都应该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而展开。

(三)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

传统的高职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要求培养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而创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的创造者与技术的创新者,它不仅需要学生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管理能力,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这项活动的实施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校园学习生活过程中,基于创业的社会性,学校应该提供学生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更深入地了解行业目前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也有别于传统的高职教育,它迫切需要一批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行业人才走进高职院校的课堂,引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创业教育首先要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只有在强烈的创业需要和驱动力下,学生才能克服创业过程上的各种艰辛与挫折。要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关键。创业精神不是投机与敢冒风险的精神,而是善于把握潜在机会,敢于突破,不断创新,以最能动的、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开辟道路的创造精神和风险精神。要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首先,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引导学生去独立思索和分析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其次,在高职院校专业教育阶段就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而创业则是解决就业问题,并取得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三,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实现个人抱负的同时,为社会做贡献,通过创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个人承担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的一种形式,承担这种责任需要更多的个人能力和人文关怀;第四,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需要与理想与创业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创业活动的强大驱动力,个人的爱好、兴趣往往能引发出巨大的能量,促使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形成不断自我激励、始终向着更高境界突破的动力,这样才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也最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过硬的创业技能

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与创业精神是契机,而培养学生过硬的创业技能则是关键。创业技能是企业能否很好生存下来的基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很多方面,如专业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因为诸如年龄、心理、社会阅历、资金等各个因素的影响下,一般是小微型企业,这类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创新点,因此,创办企业的个人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对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通过对市场的洞察,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样需要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如人、财、物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等专业知识,还要有突出的决策能力,创业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选择,必须做出很多决定。突出的决策能力是能够在选择时考虑周全,权衡利弊,果断地做出决定,把握住机会,这些都是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第三,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必将要去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只有理顺这些人际关系,企业才能走上正轨,借助各方面的人脉资源,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因此,创业者要学会与各种类型的群体进行友好的交流和合作,与同行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合作,与媒体、销售商等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与各类人员的交流和合作能够排除障碍,化解矛盾,提高办事效率,增加信任度。

(三)提高学生的抗风险能力

创业是解决就业,获取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创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市场的风险无处不在。有数据表明,我国约40%的企业在开业一年内倒闭,能生存五年的只有20%左右。即使在市场经济极为发达的美国,首次成功创业的比例也是不高的。因此,风险意识是创业意识中必不可少的,我们鼓励学生要有冒险精神,要勇于承担风险,但这并不说去盲目的冒险。风险意识是指要在行动前认真分析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想办法规避风险,即使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不可避免的风险,也应当保持冷静和理智,及时解决问题,并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调整,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培养敏锐的感知风险的能力。创业风险有各个方面,既有市场、行业风险,也有资金、法律责任风险等,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风险类型,然后想办法如何在创业过程中,通过采取措施与手段来规避风险,减少可能的损失。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遇到风险与挫折,要敢于面对,不怕失败,甚至有二次创业的心理准备。

篇7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任重而道远。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很高,但许多社会现象却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大学生身上人文精神的缺失、现代文明的贫乏、公民意识的淡薄、生命尊严的淡漠、责任感的缺乏……这一切无不说明了加强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全面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它所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了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教育工作者应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正确地选择教育方法,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保证全面素质教育的效果。

在高等教育的对象中,高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教育性质的不同、生源结构的不同,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基础和层次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亦具有较大的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

一、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学生的层次也有所不同。同样的一所高职院校中,生源往往参差不齐,有专一层次的学生,也有专二层次的学生;有普通班的学生,也有初中后高职班的学生。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采取的是同一种模式,并未切实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度,因此,效果不甚理想。

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校转型而来,在教育方式上有的甚至沿袭了过去中专校传统的“传授式”、“灌输式”方法,缺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可以说是一厢情愿的单向传输,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按照老师的要求行事,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

近年来,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探索、改革自己的教育模式,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三年制的大专,到了第三年的时候,学生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找工作、实习上。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在短暂的两年中掌握更多的技术,从而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可以说,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一种“唯专业教育论”的观念,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的主旋律――“育人”在高职院校中反而处在附属的、次要的地位。很多高职院校尽管一再论及素质教育,提到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表上,专业理论的课程、职业技能的学习、实践技能的训练基本上安排得很紧凑,专门地开设素质拓展类的课程并不现实。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经常是依托一些选修课、讲座、竞赛活动来进行,学生对专业以外的内容大多持一种可有可无甚至是漠不关心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自己只有技术过硬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何必在专业以外的知识上浪费时间!

二、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里所说的“专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掌握了某一方面知识,专于某一方面的人。那么,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在他们走出校门的时候,应当是怎样的人呢?如果只是在技术上有所专精,却缺乏其他方面的素养,那么我们只能说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高职生的教育与培养不能只着眼于专业知识的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身心各方面的需要,放眼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与进步。

1.加强高职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今社会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中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碰撞,在这过程中,一些消极的、错误的思想也或多或少地对大学生产生着影响。因此,加强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修养教育,高职生可以正确地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思潮。

2.注重高职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知识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点,高职院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还应建立起完备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21世纪的职业内涵非常丰富,学科与学科之间、各知识体系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只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会使自己的发展备受局限。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高职生能够把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对高职生加强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加强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可以提高高职生的鉴赏水平、审美情趣、人文素质以及科学素养。

3.关注高职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和工作的本钱,高职生在学校中,脱离了父母的约束,由于缺乏自制力而过度上网、沉迷于玩乐、超负荷学习等,极易影响身体的健康。此外,由于人际交往的不顺利、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学习的压力,高职生也往往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一旦遇到困难便可能产生挫败感或钻牛角尖。在实施高职院校全面素质教育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健康意识,预防身体或心理问题的发生。

4.提高高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有人说,大学是一片净土,是一座象牙塔。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逐渐成为了一个小小的社会,不再是封闭的场所。所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也是高职生在学校中应当学习的重要内容。高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就高职生整体而言,大多数人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将来走上社会又如何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关键内容,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职业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够使人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突破思维定式,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有所突破,有所开拓。这些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

高职院校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方面的努力,还有赖于学生、家长、社会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立足现实,建构科学合理的全面素质教育框架。

高职院校各有各的特色,学生也各具特点,即使是同一所高职院校内,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要求来开展全面素质教育,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在操作层面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学校及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调查、考评,以此为立足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或方案。

2.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教育理念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完善中,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开阔的视野,不能只局限于自己工作的狭小的圈子,要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时刻关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吸收一些新的观念,并融入到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中。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自己本身也具有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具有长远的眼光和高素质水平。

3.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全面素质教育。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较短,因此全面素质教育必须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推进,进而对学生形成影响。除了“两课”教育和人文类选修课的开设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开设一些素质拓展课程,这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以开发学生人力资源为着眼点,进一步整合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讲座等来引导学生。

4.调动学生参与全面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应通过宣传或教育使学生了解全面素质教育对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心底里产生认同感,这样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学生中抱有无所谓、漫不经心的态度,那么学校或教育者再怎么努力,也是收效甚微。教育工作者不能只站在学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不能仅仅将全面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领导布置的任务来抓,而应切实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家长的需要,了解社会的需要,了解企业的需要,考虑全面了,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该怎么走自己的路。

5.建立科学、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的评价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素质高低,学校素质教育开展成效的主要手段。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过去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进行,这样操作存在着一些弊端,如过于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无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创新能力,有些能力通过考试很难检测出真正的水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和规范的评价制度,来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发挥促进和导向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把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贯穿于高职生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用全局的眼光、发展的观点、科学的理念不断探索、发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丽萍,贾书申.现代社会高职生综合素质状况的特点与对策.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卷第1期.

[2]黄雪梅.谈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科学教育论坛,2005年第24期.

[3]王晓丽,王涪宁.“以人为本”的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篇8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一特性决定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围绕学生面临或将要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知识,提炼方法中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资源的互现,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新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以达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品德教育的高参与和德育教育功能的多重互动,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力,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力,增强课堂吸引力,在寓教于乐中启发引导学生做符合国家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往往强调的是“文体性地位”这一理念的原则。中学生不同于大学生,中学生还童心未泯,好动、贪玩、对世界充满好奇,因而中学课堂教学应该率性而动,切实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既轻松、活泼又紧张、严肃,既不拘一格又井然有序。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才能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力,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力,增强课堂吸引力,在寓教于乐中启发引导学生做符合国家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这样一个改革的目的,笔者认为需要在教学中做到以下二点:

1.老师要突破政治课教学唯课本、课堂论,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早就对教育如何“解放”学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指出,教育应该“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间;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这些思想对目前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目前,不少政治课老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已任,把学生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和课堂之内,使学生感到一种学习的束缚。因而老师要敢于突破教材和课堂的束缚,要求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等,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2.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变“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一直以来,我们却把关系颠倒了,老师成了主体,学生成了一种单纯的受动者,这样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中学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要努力探索师生互动、富有吸收力、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教学法。老师通过运用自制或统一购买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2)影视赏析法。在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些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影片,来启发学生思考影片中所组含的深层次问题;(3)情景模拟教学法。即将一些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自编自导成小品在课堂上进行表演,然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等。

二、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师的自身素质

中学政治课要实施素质教育,关键的环节是要大力提高政治教师的自身素质。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政治课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为:第一,应具有前沿的思想观念,要敢于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信息迅速传播,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政治教师,只有敢于和善于接受这些新的观念和新的知识,并用各种有效方式和手段迅速地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把握未来,立志成为国家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第二,应转变观念,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课堂仅仅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由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习性、境界、知识、情操等多方面表现出来,并对学生的心理、情感乃至行为产生影响。如果政治教师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人格力量,转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把学生当成朋友和平等对话的主体,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就能使学生自发或自觉地调动起学习这门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第三,应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和组织能力。中学政治课的重要要求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师对教学理论实现与学生实际的结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需要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社会活动能力,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和把握社会总体状况,进而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三、结论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我们每一个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的老师,在政治课教学上贯彻素质教育要永不止步,不时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认真的总结、探索。

参考文献:

[1]孔令全.高中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政治教学探讨[J].文教资料,2007.

[2]孔祥田.现代教育技术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3]郑金洲.教育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作者简介]刘文江(1955- ),男,河北献县人,天津职业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天津 300410)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12年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滨海新区技术技能型人才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TJJX12-029,项目主持人:刘文江)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21-03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由此我们可以归纳概括出“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两个明显要素:一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人才培养目标,即“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要求,即“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要实现后者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树立基于“工具论”、强化“人本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在强化技术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拓展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提升高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界定及特征分析

1.高职素质教育的指导性特征。高职素质教育是高职办学理念的深化。“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体系”,也是一种“存在体系”。“观念体系”是一种指导实践的教育思想,“存在体系”则是指通过素质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实际变革。观念是实践的先导与保障。高职素质教育是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的深层次认识和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是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实践问题的反思与完善。据调查,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幅度提高,但包括就业对口率、就业离职率和就业满意度等多个指标在内的就业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出现“高就业率”与“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尽管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实施高职素质教育的途径来看,激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具有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化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重要举措。

2.高职素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职素质教育的内在特征之一可以理解为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框架下,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着丰富的内涵,依据时间、空间及其组织要素的不同组合为依据,可以从实际存在的众多模式中归纳为“学年分段”“阶梯分段”“半工半读”“弹性安排”“订单培养”“教学工厂”“场内基地”“行业主导”和“职教集团”等九种主要模式,如果加上针对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渗透式、养成式、创新式教育,还会衍生更多的模式。这些衍生模式凸显了高职素质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性,具体表现为素质教育教学方式的实践性。通过对素质教育实践教学方式的深层次探索,全面渗透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挖掘专业技术课程中的素质教育要素并予以彰显,以实践性的动力促进形成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深层特质,从而不仅将实践作为素质教育教学中验证理论的标准,而且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辩证认识过程。

3.高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特征。高职素质教育是实践理性融入“多元价值观”的契合点。高职的技术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无法割裂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综合。高职素质教育具有在实践理性中融入多元价值观的综合特性,除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还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高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服务作用上。在与“两课”教育相结合的探索中,高职素质教育起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处理好人文文化的价值多样性与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在与专业素质教育的结合方面,通过人文素质精神渗透专业教育,挖掘专业技术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并在专业技术教育中予以彰显并强化,进而达到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渗入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教学中渗入科学精神的目的。高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价值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是一种广义的素质教育观,就结构层面而言,应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两大范畴,进而可划分为职业道德素养、职业能力素养、职业理念素养、创新素质和劳动素养等几个范畴。职业理念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基础,职业能力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核心,职业道德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素质是高职素质教育的灵魂,劳动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方向,以此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结构。就功能层面而言,一是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在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领域内实施,培养学生有较广阔的文化视野。二是应重视以人文的感性思维补充职业技术教育中科学的理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三是应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将科学的实证与人文的体验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辩证方法论素养。通过专业技术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求是、献身、创新、从严的科学精神;通过职业人文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求善务爱、非智力情商等人文精神,以期实现教育对象的职业技术文化素质与职业人文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实现

1.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专业课程结构。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明确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旨在提升学生应具有的对职业工作、职业发展以及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这种能力标准全方位服务于学生的就业、自主创业及未来职业的变化、发展需要,并将其落实到专业与课程设置工作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满足现实岗位的需要,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强化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智力技能的开发和培养,即除体现相应岗位技能训练外,还应涵盖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二是充分开发各类课程的素质教育元素,发挥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除了设计好必修的思政类课程以外,还要避免以思想政治课、法律道德教育等课程完全代替高职素质教育的模糊认识,应尝试通过学习、体验、内化的方法,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并融入实践讨论式、研究式、体验式等不同侧重的授课形式,在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使毕业生真正成为“企业家心目中的人才”。三是在进行教学单元的设计时,要注重设计的综合性,构建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功能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以学生现实能力为教学起点,通过构建灵活实用的课程教学单元,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将针对性、适应性有机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深化职业素质培养,实现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的融通。高职教育既要传授技能和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目标是通过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化与养成。首先,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深层次融通,在注重专业技能教育、突出高职教育工具价值与经济功能的同时,还须强化教育的启蒙功能与陶冶功能。如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诸如文学、伦理学、心理学、道德修养、法律法规等知识要素,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加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渗透,形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合力。在推进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协同发展的同时,避免单一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局限,合理整合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能力指标,并综合为结构化的教育功能模块,达到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发展目标。其次,创建校企合作的企业嵌入式模式。从某种角度讲,职业素质是企业对能够胜任内部工作岗位的员工的素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企业的入职标准、企业的技术规范、企业的培训内容、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内容通过合作协议的方式,直接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了解企业的需求、背景和文化,提前融入企业氛围中,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使专业教育的针对性更强,进而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通过大学精神的传承实现高职素质教育的提升。大学精神的重要作用就是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高职教育要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化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挖掘和分析大学精神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提升的凝聚力、渗透力、驱动力、辐射力以及教化力等功能要素。高职教育应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对素质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营造高职特色大学精神的文化氛围,重构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新型高职教育模式,在推进高职素质教育的方法中,融合企业精神中高度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吸纳本土化的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学习主体意识,以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来构架整个高职教育体系,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对素质教育的“文化反哺”功能。此外,大学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对高职教育的渗透与教化,促使企业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将职业道德与行业操守指标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标准,进而有效融合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重塑学生的核心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教育者职业素养的提升是开展高职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发展程度与水平直接影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水平。第一,高职教育应加强教师职业人文素质培训,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和办法。这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些教师不仅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能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影响学生。第二,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设一支专兼结合、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长期性和渐进性特点。可以从其他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等相关部门以“外引”的方式引进具有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同时充分调动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以人文社科团队教师为基础,鼓励开发特色人文素质课程。这样既能弥补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又能拓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空间。第三,为人文素质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自身提升的空间,加强素质教育教师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进修实施力度,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对素质教育给予组织和制度保障,如设立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管理和教学机构,在办学硬件建设、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和教师进修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机制保障

1.构建基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应从培养学生的职业创新动力与生涯发展能力的角度来构建高职素质教育体系。首先,应建立宏观层面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在高职素质教育的“职业”与“人”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契合点,从而奠定高职素质教育实施的指导方向。其次,建立高职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以制度方法推进高职素质教育的钢芯结构环节,包括以建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专职机构为基础,以契合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为原则,制定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实施制度,如通过对素质教育内涵构成要素的分析,以党校学习制度、两课教学制度等建立思想道德素质制度体系,以助学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等完善素质发展推进制度,以职业规划与导师制、就业指导跟踪制等促进职业素质能力提升制度的形成等。最后,结合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构建开放型素质教育平台。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文化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合作培养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学校通过借鉴行业协会的指导意见,在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和职场素养要求、文化素质教育方案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适应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2.建立高职素质教育教学保障运行机制。教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载体。建立与完善高职素质教育的内部管理机制,必须密切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这一中心。首先,在教学管理理念中应根植既符合高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又紧密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设计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互动”的课程选修机制来强化“人本论”的理念,通过建立“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相融”的教学管理机制来实现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功能,通过“技能培训与做人做事兼顾”的运行机制来增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在管理机构方面,建立由党政领导主持、相关职能处室组成的素质教育教学管理机构,突出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内嵌于技术技能培养的专业性,通过其指导功能促使人文素质精神的外延逐步深入到专业素质中,形成学校素质教育教学的导向机制。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相关的素质教育指导意见和素质教育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通过组织管理形成学校相关部门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联动机制,以项目化、考核化的制度方式协调各部门共同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最后,应以优化素质教育教学要素间的作用效能为目标,建立教师素质能力进修和考核制度、专业选修课管理办法、素质教育阶段性推进实施计划等制度层面的措施,通过推进高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来设计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实践创新素质、身体心灵素质等多方面于一体的选修课程内容,使专业的宽口径教学管理能全方位融入素质教育的元素和理念,进而以专业素质教育的特殊定位要求促进专业教师的学习和进修,使其具备“双双师”(双师型+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特质。

3.建立高职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二载体。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具有多元性特征。高职教学活动侧重素质培养的职业针对性,校园文化活动是教学主载体的补充与延展,两者互相融合共同构成高职人才素质培养的总体框架,体现素质教育的整体。一是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上体现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与指导功能,使活动既满足学生的兴趣又紧紧围绕高职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科学的分析与设计进行申报项目的安排、经费分配及考评等,建立常规化的校园活动运行机制。二是遵循高职素质教育教学规律,以大学第三职能理论为指导,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专业技能型实践、社会调研型实践、社会服务型实践、勤工助学型实践、就业创业型实践等多个实践板块,实行学校政策支持、学院专业引领、教师专项指导的实践运行保障机制。三是遵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导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请进来”即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进校,以讲座、企业风采展、技术交流与技能切磋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与行业、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走出去”即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观摩、实习,真正走进企业,感受企业的真实氛围,在企业中接受职业素质、职业精神、企业文化的教育。

4.建立高职素质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建立能够及时反映高职素质教育系统内部各运行机制的运行情况和系统外部环境变化的分析机制,并以信息回路的形式将运行机制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状态和环境变化对机制的影响,传达给学校素质教育管理决策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完善高职素质教育保障机制。可建立社会、企业、家庭的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定期沟通,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反馈建议,协调并完善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实施模式、实施途径、实施载体和反馈评价等结构要素,进而使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契合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建立学生“素质成长”的跟踪评价机制,这是以学校为中心主动寻求社会环境评价反馈的素质教育质量监控机制。高职院校应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大框架下,尽量实行素质教育管理权力的迁移,从小屋管理考核转变为与企业接轨的人力资源管理考核,并将评价权限下移到任课一线教师和企业,使教师成为评价信息的收集者、校企双方成为学生素质养成的评价者。

[参考文献]

[1]陈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2]鞠秀莎.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3(6).

[3]刘红月,李志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现状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7).

[4]汪家军.论ISO标准下的高职生素质教育体系[J].职教通讯,2003(5).

[5]魏威.高职生素质教育中思想教育工作摭谈[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篇10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由此我们可以归纳概括出“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两个明显要素:一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人才培养目标,即“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要求,即“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要实现后者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树立基于“工具论”、强化“人本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在强化技术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拓展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提升高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界定及特征分析

1.高职素质教育的指导性特征。高职素质教育是高职办学理念的深化。“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体系”,也是一种“存在体系”。“观念体系”是一种指导实践的教育思想,“存在体系”则是指通过素质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实际变革。观念是实践的先导与保障。高职素质教育是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的深层次认识和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是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实践问题的反思与完善。据调查,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幅度提高,但包括就业对口率、就业离职率和就业满意度等多个指标在内的就业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出现“高就业率”与“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尽管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实施高职素质教育的途径来看,激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具有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化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重要举措。

2.高职素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职素质教育的内在特征之一可以理解为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框架下,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着丰富的内涵,依据时间、空间及其组织要素的不同组合为依据,可以从实际存在的众多模式中归纳为“学年分段”“阶梯分段”“半工半读”“弹性安排”“订单培养”“教学工厂”“场内基地”“行业主导”和“职教集团”等九种主要模式,如果加上针对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渗透式、养成式、创新式教育,还会衍生更多的模式。这些衍生模式凸显了高职素质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性,具体表现为素质教育教学方式的实践性。通过对素质教育实践教学方式的深层次探索,全面渗透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挖掘专业技术课程中的素质教育要素并予以彰显,以实践性的动力促进形成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深层特质,从而不仅将实践作为素质教育教学中验证理论的标准,而且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辩证认识过程。

3.高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特征。高职素质教育是实践理性融入“多元价值观”的契合点。高职的技术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无法割裂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综合。高职素质教育具有在实践理性中融入多元价值观的综合特性,除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还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高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服务作用上。在与“两课”教育相结合的探索中,高职素质教育起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处理好人文文化的价值多样性与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在与专业素质教育的结合方面,通过人文素质精神渗透专业教育,挖掘专业技术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并在专业技术教育中予以彰显并强化,进而达到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渗入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教学中渗入科学精神的目的。高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价值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是一种广义的素质教育观,就结构层面而言,应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两大范畴,进而可划分为职业道德素养、职业能力素养、职业理念素养、创新素质和劳动素养等几个范畴。职业理念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基础,职业能力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核心,职业道德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素质是高职素质教育的灵魂,劳动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方向,以此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结构。就功能层面而言,一是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在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领域内实施,培养学生有较广阔的文化视野。二是应重视以人文的感性思维补充职业技术教育中科学的理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三是应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将科学的实证与人文的体验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辩证方法论素养。通过专业技术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求是、献身、创新、从严的科学精神;通过职业人文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求善务爱、非智力情商等人文精神,以期实现教育对象的职业技术文化素质与职业人文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实现

1.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专业课程结构。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明确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旨在提升学生应具有的对职业工作、职业发展以及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这种能力标准全方位服务于学生的就业、自主创业及未来职业的变化、发展需要,并将其落实到专业与课程设置工作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满足现实岗位的需要,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强化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智力技能的开发和培养,即除体现相应岗位技能训练外,还应涵盖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二是充分开发各类课程的素质教育元素,发挥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除了设计好必修的思政类课程以外,还要避免以思想政治课、法律道德教育等课程完全代替高职素质教育的模糊认识,应尝试通过学习、体验、内化的方法,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并融入实践讨论式、研究式、体验式等不同侧重的授课形式,在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使毕业生真正成为“企业家心目中的人才”。三是在进行教学单元的设计时,要注重设计的综合性,构建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功能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以学生现实能力为教学起点,通过构建灵活实用的课程教学单元,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将针对性、适应性有机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深化职业素质培养,实现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的融通。高职教育既要传授技能和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目标是通过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化与养成。首先,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深层次融通,在注重专业技能教育、突出高职教育工具价值与经济功能的同时,还须强化教育的启蒙功能与陶冶功能。如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诸如文学、伦理学、心理学、道德修养、法律法规等知识要素,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加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渗透,形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合力。在推进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协同发展的同时,避免单一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局限,合理整合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能力指标,并综合为结构化的教育功能模块,达到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发展目标。其次,创建校企合作的企业嵌入式模式。从某种角度讲,职业素质是企业对能够胜任内部工作岗位的员工的素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企业的入职标准、企业的技术规范、企业的培训内容、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内容通过合作协议的方式,直接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了解企业的需求、背景和文化,提前融入企业氛围中,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使专业教育的针对性更强,进而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通过大学精神的传承实现高职素质教育的提升。大学精神的重要作用就是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高职教育要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化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挖掘和分析大学精神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提升的凝聚力、渗透力、驱动力、辐射力以及教化力等功能要素。高职教育应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对素质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营造高职特色大学精神的文化氛围,重构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新型高职教育模式,在推进高职素质教育的方法中,融合企业精神中高度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吸纳本土化的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学习主体意识,以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来构架整个高职教育体系,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对素质教育的“文化反哺”功能。此外,大学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对高职教育的渗透与教化,促使企业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将职业道德与行业操守指标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标准,进而有效融合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重塑学生的核心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教育者职业素养的提升是开展高职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发展程度与水平直接影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水平。第一,高职教育应加强教师职业人文素质培训,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和办法。这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些教师不仅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能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影响学生。第二,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设一支专兼结合、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长期性和渐进性特点。可以从其他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等相关部门以“外引”的方式引进具有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同时充分调动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以人文社科团队教师为基础,鼓励开发特色人文素质课程。这样既能弥补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又能拓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空间。第三,为人文素质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自身提升的空间,加强素质教育教师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进修实施力度,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对素质教育给予组织和制度保障,如设立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管理和教学机构,在办学硬件建设、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和教师进修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机制保障

1.构建基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应从培养学生的职业创新动力与生涯发展能力的角度来构建高职素质教育体系。首先,应建立宏观层面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在高职素质教育的“职业”与“人”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契合点,从而奠定高职素质教育实施的指导方向。其次,建立高职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以制度方法推进高职素质教育的钢芯结构环节,包括以建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专职机构为基础,以契合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为原则,制定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实施制度,如通过对素质教育内涵构成要素的分析,以党校学习制度、两课教学制度等建立思想道德素质制度体系,以助学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等完善素质发展推进制度,以职业规划与导师制、就业指导跟踪制等促进职业素质能力提升制度的形成等。最后,结合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构建开放型素质教育平台。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文化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合作培养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学校通过借鉴行业协会的指导意见,在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和职场素养要求、文化素质教育方案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适应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篇11

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大分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在我国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班人的素质教育旗帜下,音乐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能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音乐教育的涵义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音乐为媒介或手段,由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运作的活动。它要求受教者积极主动自觉地接受音乐,欣赏音乐,受到音乐的感染、陶冶、锻炼,实现音乐教育效应。

音乐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音乐教育被理解为培养音乐家或专业音乐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现在各大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从广义上讲,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学科非常年轻,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看到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和陶冶人的情操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音乐使人们的性格、心灵得到陶冶和满足,情感得到升华。[1]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文字、数字和音符”。[2]因此,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服务。

(一)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1.音乐教育普及音乐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当代社会中,几乎人人都离不开艺术、离不开音乐。我们平时所听到的歌曲,电视、电影插曲等等都是音乐这个艺术种类的表现方式。数目繁多、题材各样的音乐种类融于生活之中,有待人们去欣赏、去辨别。因此,人们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就需要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艺术欣赏中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把体会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反复这个过程,才能使人们真正充分的享受音乐、欣赏音乐,以达到与音乐的共鸣。

2.音乐教育促进德育教育

自古以来,中外的大家、学者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的教化作用。先秦时期“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3]。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孔子认为礼乐是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谐稳固的重要因素。从个人角度来说,乐是美的形式和善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自己得到体验和感化。在“真善美”的音乐教育中,人们能够受到感化和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常常是欣赏者积极主动、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把德育内容渗透进接受者的脑海中。这也是寓教于乐的重要体现。

3.音乐教育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是人类感性与理性思维的集中体现。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情感的陶冶、对心灵的净化。音乐正是通过其内在的蕴意,通过悠扬的曲调,以情感人,达到感情的升华。正如1876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专场举办的音乐会上,听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的流下了眼泪。他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4]

4.音乐教育启蒙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智慧,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完成,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多半属于右脑发达型的人。右脑控制人体左侧器官并实施立体图像、艺术和形象思维功能,人的左右脑合理利用并和谐发展则能提高人的智慧,使人聪明。例如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喜爱音乐、精通文学,他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1993年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召开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史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5]因此,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尤其是幼儿阶段就要加大音乐教育的启蒙作用,以便能最大化的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其平衡全面发展。

5.音乐教育具有健全人类心理结构的作用,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

在古代《乐记》中就已谈到“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明确指出了音乐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功能。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当今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竞争激烈。对每个人来讲,成功与失败并存。每个人的精神压力都异常巨大,尤其是青少年。因此音乐教育的这种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放松、健全人们心理结构的作用就更加突显出来。

(二)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1.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门类的沟通

在素质教育的大内涵里,音乐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中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音乐教育与智育、德育、体育之间;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舞蹈等)之间都能很好的融合,在共同达到教化作用的同时,还能使受教者得到放松和休息,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

2.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很多人认为音乐教育是非必要的,是属于娱乐学科。因此,有必要加大对音乐教育重要作用的宣传,使社会公众加深了解和认识。只有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3.音乐教育内容、方法的多样化和师资力量的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引进教育、教学,当代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和增加。以前的教学方法并不继续适用于当今社会和学校,并且为了适应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也必须改变。只有教学方法和内容更贴近当今生活,音乐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种,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来说不仅仅是教会他们唱一首歌,而是利用这些高尚优美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音乐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感动。

(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感化作用

音乐是人们健康氛围的感化力量。在优美、健康的音乐环境中,学生整体会充满活力、表现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使其精神振奋,能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希望。这正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所期望达到的氛围。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激励作用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保卫黄河》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呼唤人民保家卫国;《歌唱祖国》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对着全世界歌唱,宣誓了东方巨龙正在苏醒,祖国正走向富强;《生死不离》表达了在汶川地震中,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面对灾难的决心;《我的未来不是梦》不管未来有多苦,只要心中还有梦便能坚持到底、不断前进。

音乐教育能很好的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激发人们对音乐美的爱好与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个体的熏陶与社会群体的和谐稳定有序、健康向上等功能与效应,是艺术教育所独有的,是智育、德育、体育无法代替的。[6]因此,音乐教育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中,应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为造就一代在新世纪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高素质人才群体,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朱一平.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钥匙[J].艺苑,2006,(10).

[3]臧一冰,张巍.中国音乐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篇12

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概括

1.1素养的及本内涵

所谓“素养”通常指的是人们在经过长期的训练以及生活经历、实践过程当中所获得的一种能力表现或生存技巧,在这当中也包括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行和气质等特征。PISA则将数学素养理解为:个体在对数学的理解和确定对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基本作用,而这些作用则具有一定的判断性和依据性,从而来对一个人当前所处在的生活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型的良好作用。而在本文当中,比这主要将数学素养理解为:通过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其方法和相关解题技巧进行积累和掌握,并对此进行运用,在现实的环境当中从数据额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运用数学的思想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品质及相关的行为习惯等。

1.2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数学的核心素养通常指的数学的学习者依据学习数学的时候或者是对数学当中的某一领域进行研究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能力技巧。这种核心素养则是针对数学学习过程当中的学与教的过程中进行着重关注的素养表现,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在针对学习数学的时候应当培养出来的一种具有特定意识的能力,而并不是特定的指学习数学的具体知识和技巧,也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所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笛У暮诵乃匮主要是依托于数学当中的只适合技能,但是又在一定情况上超脱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数学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定以及思想内容进行体现,同时也是在数学的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持久性、阶段性和综合性性质的表现。数学的核心素养与其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是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内容、设计教学的模式以及如何开展正确的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所具备的主要特征

2.1数学核心素养中综合性特征的体现

在这当中,综合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所表现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态度等等的综合体现。而在这些因素当中,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的则主要是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体现。学生在对数学学习过程当中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推理能力,同时也需要运用相关的计算机想象能力以及基本的技能,通过充分的思考和逻辑性的运算进而对数学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而这种表现过程所表现的则是最为基础的综合能力体现。核心素养的表现主要依托于数学所表现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进而实现的,并且外化与运用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对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数学核心素养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的进行提高。

2.2数学核心素养中阶段性特征的体现

阶段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层次、阶段方面,学生在针对同一个数学问题的时候,在不同的年级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解决,在这当中,学生的理解水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会随着年龄以及知识的积累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进而形成不同层次以及阶段性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所表现出来的水平以及层次的划分,表现出其中最为复杂的一遍,因此,对于不同的核心素养也会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阶级性特点。

2.3数学核心素养中持久性特征的体现

数学核心素养中持久性特征主要指的是在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能够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进行把握,还能够随着学生的学习以及在今后踏上社会的时候的相关能力进行提升。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同样也会面临着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在进入生活和工作的时候也会有意识的通过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不同的问题,这里不仅有专业的数学问题,还有一些数学意外的先关问题,这也就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持久性特征。针对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项短暂性的活动,而在这当中所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将会是人们生活当中永久存在的重要财富。

三、高中数学的教育价值的重要性

3.1“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体现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公民所具有的数学素养进行提高,而数学素养的提高则主要是通过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所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模式去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过程最终还需要进行教育从而不断的实现和完善。对数学的核心素养而言,主要是基于对数字的认知、计算、测量和统计等相关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这当中还融合了对数学在现实社会以及今后的生活当中的作用以及价值体现,它与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素养。

3.2有利于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念

数学观是人们从哲学上对数学进行的概括和认识,数学教育作为对数学科学的继承、发展以及传播的重要途径,能够正确的对数学观念进行引导和制约。数学教育通过对学生数学表征、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对相关概念和体系以及逻辑进行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条理的数学观,不仅如此,数学教育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提出,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提出和分析,进而通过对意识的培养不断的纠正自己的数学观念。

3.3能够有效的知道数学的教学实践

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不仅仅的是对学生教学素养进行培养,而且要对其教学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具体内容。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之下,以教育和课程标准为主要动力,对数学教学进行实施和发展,从而有效的指引学生在生活当中的具体实践。除此之外,数学的核心素养还能够对教学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教学设计所体现的主要是在数学文化背景之下所表现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则更为注重的是对思维及能力的提升,而教学评价则主要重视的是对维度和梯度进行优化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t. 调整高中数学作业结构的初次尝试[J]. 中华少年. 2016(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