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09:22: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民生保险的经营理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的现状
(一)进入主体增多
进入主体增多主要是指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进入越来越多的保险主体,在保险集团、财产险公司、人寿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均有民营资本的影子,且在部分保险主体中,民营资本居主导地位。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的典型有:大连实德进入太平洋保险集团、生命人寿与华汇人寿,深圳星河地产进入阳光保险集团,特华投资进入华安财产保险,国利投资进入生命人寿,天茂集团进入天平车险和国华人寿,雨润集团进入利安人寿等等,其中生命人寿、国华人寿、利安人寿、华安财产险等均由民营资本主导。不仅如此,在很多保险公司中,民营资本主体众多,如阳光保险集团的民营股东超过10个,生命人寿的民营股东超过5个,前海人寿的股东基本上都是民营资本。
(二)进入形式多样
一是发起设立进入,作为主要发起人和控制人,设立保险公司。如民生人寿、合众人寿、利安人寿和前海人寿等,均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且民营资本掌握控制权。
二是参股设立进入,即参与新保险公司的设立,但非处于主导或控制地位。如生命人寿设立时的大连实德,大地财产险设立时的太太药业,华安财产险设立时民营资本也处于非控制地位。
三是股权受让进入,即原保险公司在股权结构调整和转让时,民营资本介入,或民营资本接受更大比例的股权转让。如华安财产险2002年重组时特华投资等民营资本介入,阳光保险集团2011-2012年股权转让时深圳霖锋等民营资本的介入。
四是增资扩股进入,即在原保险公司改组或增资扩股时,民营资本介入。如2002年太平洋保险集团增资时吸收大连实德入股,生命人寿2008-2011年增资时深圳系民营资本的进入等等。
(三)进入资本加大
近年来,民营资本实际投入保险主体的资本或控制的股份权益越来越大,如嘉德国际拍卖目前共持有泰康人寿18%的股份,特华投资等民营资本共持有华安财产险83%的股份。近年来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或为主要股东的保险公司中,如利安人寿、华汇人寿、前海人寿、珠江人寿、生命人寿、民生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华信财产险、浙商财产险等等,民营资本注入的资本金已经远远突破100亿。
(四)进入领域广泛
主要是指民营资本目前已经全面进入保险业务领域,涵盖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再保险以及保险资产管理等领域,如华安财产险、民生人寿、华信资产管理、昆仑健康保险等等。
(五)近年扩张加速
2008年以来,民营资本呈加速度姿态进入保险领域。一是通过股权受让或增资扩股加速进入保险业,阳光保险集团和生命人寿吸收民营资本就是典型。二是通过发起设立加速进入保险业,已批准开业的浙商财险、利安人寿、华汇人寿与前海人寿,批准筹备的珠江人寿与复星保德信人寿都是近年来民营资本加速进入保险业的典型。
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份额不大
以寿险业为例。2011年,全国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9560亿,其中中资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9174亿。以民营资本主导的生命人寿、合众人寿、民生人寿、与国华人寿为例,其2011年原保费收入分别为:233亿、100亿、98亿、31亿,分别占中资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的2.54%、1.09%、1.07%、0.34%,分别占全国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的2.44%、1.05%、1.03%、0.32%。四家民营公司累计原保费收入占中资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的5.04%,占全国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的4.83%。由此可见,民营资本目前在保险市场份额尚不大。
(二)管理变动较多
一是经营理念导致管理变动。很多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的初衷只是财务投资,即通过获取牌照资源,然后在较短时间内再通过资本市场运作,谋求“牌照溢价”。这就决定了很多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的经营理念“不单纯”,急功近利与粗放经营并存,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时常转换,实践中严重影响其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导致管理层变动。
二是股东结构导致管理变动。保险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补充资本,很多民营资本对此认识不充分,要么原有主业更需要补充资本金,要么保险业的长盈利周期或高资本投入让民营资本不堪忍受,进而导致股东结构变动,引发管理层变动。
(三)经营风险较大
一是业务结构风险。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大多选择“银行保险”为战略增长点,因为相对于个人保险业务和团体保险业务,银行保险业务容易在短时间内做大规模。但就银行保险的内涵价值分析,由于其高手续费和高回报承诺,价值空间越来越小,资产负债压力越来越大,这在实践中加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如产品定价与货币政策风险,利率一旦反向变动,可能引发退保风险。
二是投资运作风险。出于竞争压力与赢利动机,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普遍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撬动”公司发展。如果风险管理理念与管控手段不到位,资本市场上的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如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将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
三是偿付能力风险。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相关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业务结构失衡、投资运作失败、准备金提取不足都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如果资本金补充不及时,严重者可导致破产风险。
坚持服务为民。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作为开展保险服务的行动指南,大力推进保险服务进农村、进工厂、进社区,在人民群众享受保险服务的同时,展示行业特色与宗旨精神。公司成立至今,已累计为近21.5万家企业、120万个人客户提供全面的保险服务,承担风险责任1.87万亿元以上;累计支付各类赔款67.75亿元,单笔百万以上赔款102笔,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一、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现状
商业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国家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经营的,赢利性的医疗保障。消费者依一定数额交纳保险金,遇到重大疾病时,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数额的医疗费用。相对于社会保险而言,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发展得很不充分。在改革前沿的广州市寿险市场上,虽然各家寿险公司都涉足了医疗保险这块领域,开办了各自的住院津贴型或门诊津贴型医疗保险,但是业务量并不大。
制约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中定位不清,大多和社会医疗保险对接。由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从1998年才开始实行,政策法规对社会医疗保险封顶线以上的业务是否划归商业医疗保险没有明确规定,商业保险公司很难在产品设计、精算定价方面清晰定位,直接导致保险公司难以向社会提供充足、合适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医疗保险需求。费用赔付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缺乏合理的利润创造模式。
二、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问题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首先应充分认识发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在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形成;满足健康保险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消费者信心,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改革,没有商业健康保险的积极参与,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因而政府就应该支持它的发展,赋予商业健康保险一个与社会医疗保险平等的地位,将其作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其中,并以相关法律、法规等形式确定下来,使得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共享管理成果、管理手段和管理设施。
(二)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
保险公司应定期运用典型赔付案例,积极宣传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障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保险意识,以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与亲和力,使政府重视,政策支持,企业欢迎,百姓拥护。
(三)商业医疗保险应有规范化的管理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内部资源,树立专业化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推动专业化经营管理。改变现有多家经营但都不转的模式,设定独立核保、理赔、精算定价系统,确保技术优势。利用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如:经营理念的专业化,就是要认识健康保险的特殊性,树立按照健康保险自身特点实施专业化经营的理念。其次是管理制度的专业化,就是要把握健康保险自身规律,建立专业化的风险控制体系、专业化的技术标准和产品开发体系、专业化的经营服务体系、专业化的核算和考评体系等。第三是经营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就是要完善商业健康保险的组织体系和培训体系,逐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
三、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一)多管齐下、全面发展
从包括企业补充保险领域、个人储蓄保险领域、健康保险领域、农村保险领域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广泛的扩展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区域,综合多次医改中商业医疗保险地位的显著提高,发动各个生活阶层的群众关注商业医疗保险。从投入、收益等多个方面推广商业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商业医疗保险体系。
(二)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广大
商业医疗保险在国外一般都拥有相当大的市场,如西欧、美国、日本等地的医疗保险制度都相当发达,尤其是美国,85%以上的人口拥有各种商业医疗保险。据我国台湾地区“统计部门”1998年4月份公布,至2月底,台湾岛内参加健康保险投保人数达到2006万人,投保率高达96%.其中,癌症患者最多,其次为慢性精神病患者和肝硬化患者。而目前我国的健康保险投保率很低,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广州市为例,其健康保险投保率只有10%左右。因此市场广度很大,用很大的推广和应用空间。
(三)加强商业医疗保险相关研究
已经有许多学者就商业医疗保险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单一性研究较多,切研究具有时代局限性,研究成果不系统,零散现象明显,缺乏实证研究,没有形成的模型或框架,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确保现实的可操作性。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特别是武汉市商业医疗保险的实证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
(四)搞好市场调研,掌握市场需求为国家医疗保险事业开拓新纪元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带来了保险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因而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和个体需求上的差异性。为使医疗保险条款能够被市场所接受,就必须掌握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人群对医疗保险产品的需求情况,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医疗条款,拟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要根据市场变化,对目前经营的一些医疗险种进行淘汰和再开发,加强对险种的管理,推出受市场欢迎的新险种。及时开发新险种是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发医疗险应是我国寿险业“九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从现在起就将医疗险的开发、销售和管理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此乃寿险公司比较明智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830.49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1-0046-03
一、 经营理念决定经营网点的设置
银行经营网点不仅是服务客户的窗口,而且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经营网点资源,提升网点的竞争力,与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经营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集约化经营意识不强,为抢占市场份额,曾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尽可能多地在城市主要街道市口、居民小区、甚至大企业(公司)、高等院校内部设立经营网点或设立单一功能的联(代)办储蓄所。这种靠外延广设网点的经营模式,虽然一度对吸收存款,做大负债业务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成本高、效益差、风险隐患多等弊端也逐渐凸现。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监管的加强,经营管理层眼界的开阔,以及电子化发展的快速推进,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组建及经营网点设置模式、经营理念的出新,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过去那种广设网点、依靠外延扩张型经营冲动已回归理性。各行在加强成本管理、强化内控建设、网点合理布局、加快自助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形成了清晰的理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一家银行的经营网点布局在一个城市要形成网络,不仅要方便客户,而且要有一定的业务覆盖面并能产生幅射带动效应。
2、经营网点的功能要齐全,网点要成为能为客户提供对公对私、本币外币、存款贷款、中间业务及以电子化为载体的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各类服务的金融“超市”,或成为把某项业务做大做强的“特色银行”。
3、为满足客户需要,经营网点除必须有足够的“窗口”为广大散户和VIP客户提供优质柜面服务外,还要有一批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熟悉银行产品、有营销技巧的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以此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传统的单一柜面“微笑服务”向多元化、人性化服务方式转变。
4、经营网点的形象是银行的无形资产,“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今天银行的经营网点,不仅要有宽畅明亮的营业大厅,统一标识的装修和便民的服务设施,而且要有星级酒店的服务水准,使客户享有“宾至如归”的优质服务和“养眼”的视觉享受。
5、在行式、离行式自助服务银行(区)是人工经营网点的补充,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的金融自助工具是银行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行式还是离行式自助服务银行(区)都应配有存、取款机、以及查询等多种自助设备,才能满足客户多种自我服务的需求。同时,以电子化为载体的自助服务不仅操作要方便,而且一定要安全、可靠,让客户无后顾之忧。
基于以上认识,各家商业银行近年来在经营网点布局调整、开发推出新型金融服务工具方面,开始了新一轮资源整合和更加激烈的竞争。
二、同业经营网点设置给我们的启示
近期笔者对同城商业银行经营网点设置及有关情况作了初步了解,截止2005年9月30日,存款余额超过200亿元商业银行经营网点及存款情况见表。
通过上表对比,可以看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人工网点数量多,但是网均存款很少,均在5亿元以下,农行网均存款仅为2.8亿元。而招行、民生、浦发、华夏等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网点不多,但是网均存款均达15亿元以上,招行甚至超过了20亿元,达到24.7亿元。城市商行也相类似,数量偏多,人员配备少,网点功能单一,制度制约机制薄弱,网均存款较少,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尤其是与招行等4家行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除网均存款上的差距外,
笔者还了解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网点数量虽不多,但都实行综合性经营,其特点是网点功能齐全、人员配备充足,一般经营网点员工数都在20人以上。岗位配置为:正、副支行行长2-3人,分工明确,有的侧重外部营销,有的侧重内部管理。高、低柜柜面窗口8-10个不等,配备综合柜员10-12人左右。另配备客户经理、产品经理8-10人左右,专司公、私业务的营销和新品推广工作。这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经营网点既可经营对公、对私、本外币业务,又可从事票据、贴现、贸易融资等授信业务,还可以办理诸如保险、有价债券等中间业务,这种全功能的经营网点通过各种业务的优势互补,形成了团队合力的放大效应,对客户具有强有力的吸引。笔者同时了解到,民生、浦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工经营网点数量虽不多,但自助银行(区)为数不少,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开展得非常活跃。这种以现代化通讯技术和电子化平台为载体的新型服务工具的使用和推广,与传统的人工网点的柜面服务形成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新型服务方式的转变吸引了广大有潜质的中青年客户和贡献率较高的VIP大客户。
三、整合经营网点资源,加速银行新型服务方式转变
为实现银行服务转型,就经营网点设置这一具体问题而言,商业银行应根据战略转型和办精品网点的发展目标要求,加快经营网点布局的重新整合和新型金融服务工具的开发、推广工作。
一是更新经营理念。各级经营管理层一定要跳出传统的柜面“文明用语”、“微笑服务”等被动模式的经营理念束缚,充分认识在同业愈演愈烈的竞争中,要想求得速度、质量、效益的三者和谐健康发展,必须要更新经营理念,加快服务方式的转变。一定要整合现有经营网点资源,实行综合经营;一定要从过去靠外延型的单一服务模式,向大力发展无柜台的自助服务模式转变,加速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络银行建设,大力推进知识服务、技术服务、诚信服务、个、亲情服务、综合服务、通过服务模式的转变赢得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二是整合网点资源。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现有人工经营网点重新规划,整合资源。如把3-4个营业面积小、形象不佳、人员较少、功能单一、无发展潜力的小支行通过重新整合,组建成具有形象好、综合的大支行,提高单一经营网点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资源整合一是节省资源、降低成本;二是完善经营功能,形成优势互补,提高网点单产贡献率;三是改变网点形象,更好吸引客户,提升无形资产;四是集中管理,有利于内控建设,降低风险。
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战略制定与实施对公司的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世界零售产业巨头沃尔玛以“让顾客满意”作为战略目标,据以实施一系列的战术,如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并每周作关于顾客期望和反映的调查,及时更新商品的组合与摆放,通过建立独特的供应链条、配送中心、商用卫星,培养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实施战略管理,使发展战略有效指导日常经营活动,短中期规划与长远目标战略保持一致,最终实现公司愿景。各行业对战略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对于我国保险公司,尤其寿险公司,实施战略管理是公司成长成熟的最佳途径,其建立战略计划、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也较其他行业显得更为突出。
一、我国寿险公司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公司产品的长期性和无形性要求寿险公司树立品牌,作好长远规划
首先,寿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主要产品是人寿保险,从订立保险合同到合同终止往往历时几十年,作为先销售后生产的企业,保险公司能够持续经营是消费者得到应有保险保障的首要前提。虽然我国保险法对寿险公司一旦发生破产,如何保障投保人利益不受影响作出了明确规定,但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持续经营都无法保障的公司如何承诺为客户提供终身、优质的服务?无疑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会构成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的重要因素。其次,从产品形态来分寿险产品作为一种保险保障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直接接触与鉴别,只是通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产品介绍来进行比较判断,主观成分占很大比重。因此公司的诚信建设、文化理念不仅会影响到已有客户得到服务、实现自身权益的质量,更会成为吸引或失去潜在购买者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居民对保险的认识接受程度还很低,保险意识水平不高,推广产品必须先推广保险理念,居民对保险的品牌认知度也仅限于几家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而树立保险品牌在保险销售中的重要意义为中小保险公司推广产品带来特别的挑战。
以上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寿险公司作好长远的规划,公司整体形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公司业务的发展之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且这种依赖要强于一般企业。
(二)战略管理符合保险行业的特殊性
保险业恢复以来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寿险保费收入2008年全国总计6658亿元,我国2008年保险密度达到736.74元,保险深度为3.25%,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主体从一家国有到21家中资、26家外资寿险公司,同时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也逐渐增多。但是,经过仅仅二十几年的发展,保险市场完善程度、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及保险产品开发、核保核赔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待提高,发展中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在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变化较大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更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长远规划,保证在未来变化的形势下,公司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会因外界变化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正常发展。
(三)公司的不成熟需要战略管理的支持
保险公司一方面,因为整体行业的不成熟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寿险公司自身成立时间短,经验不足,缺乏人才,如何面对未知的市场、应对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竞争力对于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客观环境下,怎样分配资源,平衡各方面不足,集中力量创造自身优势,立足于中国保险市场,需要各公司有合理长远的规划。战略管理不同于普通管理,更能帮助公司实现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前的协调和统一。
二、我国各寿险公司当前长远战略分析
(一)从企业愿景看公司战略
各寿险公司都纷纷提出公司所培养、秉承和追求的企业文化、企业使命及企业愿景。本文选择各公司所公开的长远发展目标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进行如下归类分析:
1.顾客
即寿险公司的目标客户群。大多数保险公司笼统表述为“客户”或是“中国客户”,泰康人寿则较明确提出其市场定位——“融入21世纪大众生活,为日益崛起的工薪白领提供高品质的寿险”。虽然寿险标的不及财产保险标的差异显着,但不同产品针对的需求群体在年龄、经济状况、生活负担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别。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分析公司选择客户方面的优势,然后集中资源针对特定群体开发产品并全力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不仅是占领市场一席之地的当今策略,即使是长远战略考虑,中国特定群体的潜在保险需求都有很大开发空间,公司也可以在形成的客户资源、特定人群的品牌效应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满足保险需求,为凭借专业化经营、提供高品质服务和特色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帮助。
2.产品和服务
根据公司的目标产品和服务,可以把我国寿险公司的战略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如招商信诺详细列出“我们的使命是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国际级品质的、价格合理、购买便利的人寿、意外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和服务,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意外或疾病情况下的财务保障。”最终目标产品定位于寿险的还有泰康人寿、华泰人寿、信德人寿、华夏人寿、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友邦、海尔纽约等。另一类公司将同时提供保险保障和理财方案或进行全面理财规划作为目标,走综合化道路,如新华人寿的愿景是“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风险保障和投资理财服务”;合众人寿明确订立目标“2010年发展成为国内前七大人寿保险集团,2020年成为国内十大金融企业集团,最终发展成为一流的综合金融企业集团。”金盛目标“成为财务保障和资产管理公司中的领军力量”;信诚、光大永明、瑞泰人寿、中美大都会等都以提供全面的投资理财服务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产品和服务是公司存在的核心,一个公司产品的不同直接决定公司的整个运营体系的差别,同样保险公司不同的战略目标会影响当前公司发展的重心及业务发展中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
3.市场
即公司在哪些地区发展业务,可分国内和国际两种。外资公司多作为股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定位于中国,中资公司中国寿股份“推进国际一流寿险公司进程,创建‘学习创新型、资源优化型、成长增值型’企业”是目标国际化的典范,而且公司当前发展进程也在一步步靠近该战略目标,太平人寿“成为中国寿险行业管理、流程和制度的标杆,使太平人寿进入国际A级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品牌,并打造成为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同样体现出走国际化道路的目标。其他中资公司多以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公司为愿景,在当前公司实力状况下是切合实际的,国际市场的复杂是需要一定实力作为保障的。
4.技术
即公司的技术状况及对技术的追求。保险属于服务业,技术体现在专业人才上,不少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提到“专业经营”、“专业服务”,其中中意人寿“创建知识型人寿保险公司”较有特色。产品开发、优质服务及公司治理上如果能形成核心优势将是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占领市场的重要技术。我国寿险技术较国际先进水平仍然落后,导致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老百姓想买的产品买不到,同时保费高进一步加剧保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在保险市场持续竞争发展的背景下,摈弃恶性竞争,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乃至人才的竞争才是未来保险发展的趋势。
5.对生存、成长和赢利的关注
中国人寿目标中包括“成长增值型”;平安“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民生人寿希望“把自己建设成为成长性强、富有特色的一流保险企业”;华泰“努力建设一家效益和品质最好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以卓越的绩效,提供高品质的寿险服务,成为客户的最佳选择”;信泰“做稳健于世的百年金控蓝筹”;英大人寿“秉承‘专业规范、高效稳健’的经营理念”。可以看出,公司价值最大化是保险公司一致的追求,这符合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会因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盲目扩张市场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从近年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华泰人寿追求“效益”并将其定为战略目标对公司的经营指导作用显着,在业务质量、投资收益上都有较好的控制。
6.基本信念、价值观
泰康目标成为“最具亲和力、最受市场青睐”公司;生命人寿“秉持‘内诚于心,外信于行’的核心价值观”。除公司多提到诚信这个保险业的最基本最重要理念外,中资公司的价值观中加入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如合众人寿以“和合”为企业理念基石,在核心价值、企业文化中都予强调,并最终目标实现“和睦共生、和谐共事、和美共荣、‘司和万事兴’的完美境界”。基本信念、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公司经营、人员工作的共同信念,一个得到员工和客户认可的公司价值观可以加强公司凝聚力,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7.定位
平安“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联泰大都会“依托全球领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多公司在战略表述中并没有指出自己的优势,但不代表它们缺乏优势,不同的背景下各公司正确定位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劣势,认识企业所处的环境,意识到自身的威胁识别出机会。比如根据股东及公司规模不同,表1分别选择中国人寿、民生人寿、友邦、中意人寿和太平洋安泰五家公司的优劣势进行粗略总结。
8.对公众形象、社会影响的关注
勇担重任积极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作为一家与民众健康息息相关的保险公司,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即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关于如何完善民众医疗体系建设,李晓峰说:“要坚持‘多方配合、各方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障体系。”
据了解,自2006年初承保红河州城镇职工大病补充保险以来,云南人保健康已相继在昆明、曲靖等11个区域开展城镇职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2008年、2009年分别在楚雄和红河率先启动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2010年在盐津县和水富县启动城乡低保人群医疗救助保险,并率先在宜良县、个旧市和楚雄州启动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同时,云南人保健康还与昆明市三区一市七县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合作开展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服务人数近10万人。特别是在2010年分公司在续保城镇职工大病补充和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为昆明市100多万城镇居民提供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服务。
李晓峰总结道,目前云南人保健康参与云南省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的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已初见成效,成为了云南省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严控风险做特色“健康管理”
在大力建设健康医疗保障体系同时,云南人保健康还时时注重风险管控。李晓峰指出,“作为一家保险公司,要将风险管控作为公司经营的关键,将风险管控能力视为公司的生命线。”
在经营过程中,人保健康云南分公司通过不断摸索,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四项管控措施:一是与合作的医保中心达成协议,实施合署办公制;二是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实行医疗费用先审核后支付制度,配合医保中心层层把关控制风险;三是授权巡查住院制;四是信息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共享制。此外,云南人保健康还组建了一支由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组成的审核队伍,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审核规范了数百条医院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堵住了近400万元不合理费用的漏洞。实践证明,上述措施有效管控了风险,提升了服务时效,增强了云南人保健康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云南人保健康不仅把风险防控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还非常重视特色的“健康管理”――从生活方式入手,对个人或全体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以达到管理健康的目的。针对人保健康云南分公司健康管理特色,总经理李晓峰主要介绍了四点,他说,首先是由健康及医学领域最专业、最权威、最知名的高级顾问专家等组成的强大健康管理队伍;其次是有专业的健康管理行销系统和人保健康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是国家版权局独家认证的健康评估管理系统;再次是权威的就医服务网络;最后是丰富的健康管理工具。据统计,自云南人保健康成立以来,已经累计有约5万人次享受到其健康管理服务。
创新理赔服务打造优质服务平台
理赔关乎客户切身利益。针对社保补充业务政策性强、对赔付的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李晓峰表示,“理赔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积极探索健康保险的理赔服务新模式。”
据李晓峰介绍,人保健康云南分公司健康保险理赔服务新模式有便民理赔服务举措。公司所提出的“明明白白投保、轻轻松松理赔”便民服务,包括24小时接报案或理赔及就诊咨询服务;理赔申请提供免填单服务;开通理赔绿色通道,需要紧急处理的理赔申请可优先处理、优先结案;实行理赔10日回复制度;实行重大案件预付制度,可为客户预先支付保险金;提供理赔短信通知服务,及时通知客户案件的理赔、案件处理进程和结果等,让客户充分感受到“轻松理赔” 带来的便捷和愉悦。
另外还有即时结报的“一站式”理赔服务。通过建立统一的支付平台和直接结算机制,优化理赔流程、简化理赔手续、提高理赔时效,提高理赔服务质量。云南人保健康分公司派驻合署办的专业审核人员,坚持主动、迅速、准确、合理的理赔原则,开创了6个工作日支付保险金的纪录,大大提高了理赔时效。
一、中国保险发展现状
中国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也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保险业也深受国际保险行业发展的影响,在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且深刻的变革。虽然我国保险业在飞速的发展,但是同国际上的保险业发展水平相比较,仍然比较落后。
1、中国保险快速发展
中国保险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保费、赔款和给付支出规模均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保费规模从2011年的1.434万亿增长到2016年3.096万亿,五年时间增长了2.16倍;赔款和给付支出从2011年的0.393万亿增长到2016年的1.051万亿,五年时间增长了2.67倍(如下表所示)。
2、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
从上表获知中国保险高速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中国总保费规模增大,但是人均保费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2016年,中国保险密度约为2263元(328美元),保险深度为4.16%,而发达国家的保险深度为12%左右,保险密度2000~3000美元。这充分看出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3、保险公司经营理念的改变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传统的经营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为此,我国保险经营主体开始转变经营观念,深入研究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努力做到在经营方式、险种设计、服务等方面靠近市场,亲近民生。
一是经营主体开始注重保险业经济规模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过去保险经济规模扩张主要凭借盲目掠夺式开发保险资源的手段,逐渐转变到依靠自主创新、技术进步,科学有效地开拓保险领域的内涵式扩张。二是经营管理由粗放型过渡到集约型,竞争方式由价格手段向服务手段转变。从保险行业内部竞争来看,经营主体多采用低层次的保险费率、手续费等价格竞争,逐渐转变为高水平的资金、技术、人才、产品、服务等综合竞争。
4、实现价值方式的转变
我国保险公司经营主体还主要采用的是恶性的价格竞争策略来维持和扩大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我国保险公司大都通过高返还、低费率、提高保障范围的手段争揽客户,而又以压低赔付率,设置赔付障碍来提高企业效益。这样的“价格战”只会形成恶性循环,降低保险企业的服务效率和创新能力,使得保险企业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各公司的产品大多雷同,产品结构单一、加大经营成本等不良后果。而造成保险公司间恶性竞争的重要诱因是,我国保险公司注重保费规模的扩张、忽视粗放式经营对利润的严重影响。为缓解这种非理性的价格竞争的困境,我国保险公司也开始考虑差异化的非价格竞争策略来扩大本企业经济规模。
二、保险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与市场需求不一致
浅显来看,我国保险产品特别丰富,但深入了解,则可以发现,我国保险公司所推出的各类保险产品通常差异不大,保险产品多保障的内容也相互交叉,使得顾客买一款保险产品保障不足,购买多款产品又可能重复或超出了自己的需求。保险经营主体在产品开发时,对险种的设计未进行全面调研,市场定位严重缺乏,因此造成市场需求脱节,一些保险销售人员为获取高佣金,大力向消费者推销佣金较高的保险产品,而一些满足市场需求且具有潜力的新兴产品在销售环节中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产品创新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二)保险高素质人才匮乏
保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保险业职工人数达94.17万人,保险人员达378.30万人。中国保险到现在已有经历了20余年,保险业的兴衰还主要依靠庞大的销售队伍的增减。但我国保险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大专以下学历的占90%以上,这也致使保险业整体的营销人员素质偏低。同时保险公司精算、财务、法律、投Y等方面的人才紧缺,这也成了制约我国保险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新兴的营销手段存在问题
一是银行模式中的问题:(1)保险公司和银行合作层次低;(2)销售的保险产品类型单一;(3)恶性竞争严重;(4)误导销售隐患较大。二是电话销售模式中出现的弊端:电话营销容易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电话骚扰,也容易对客户造成一些销售误导,使客户了解的产品信息不全面。三是网络营销模式中,网络技术与安全性问题、网络销售平台前期的开发和系统维护费用较大的问题都制约着网络营销的发展。
三、创新我国保险经营模式的对策建议
我国保险业在社会经济中起着“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因此推行保险经营模式创新对做大做强中国保险行业意义重大。对我国保险公司而言,创新已经成为保险企业生存和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一)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保险公司的市场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其核心竞争力紧密相关。为此,保险公司要根据本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审查本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经营范围。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经济生活,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多样化的保险需求,对此,保险公司需要利用更加精湛的专业技术,设计出适销对路的创新型保险产品,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还应该不断整合产品,发展精品,改良成品,杜绝废品,并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保险公司的营销渠道应该建立全面、立体的营销网络,利用互联网保险扩大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拓宽服务领域并提高保险经营能力
保险企业要充分发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不断扩大承保领域。为了适应日益理性化的市场,我国保险企业还可以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建立一个关于客户资源和销售资源的资料库,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一个在营销渠道方面资源共享的经营销售模式――保险交叉销售营销模式,在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又可以增加客户忠诚度,这样既能增加销售额,又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营业利润。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保险经营主体也应该利用新媒体营销模式,通过微博、微信等交流工具,建立公众号,设计保险APP,其成本低、黏性强、互动性强等优点,给保险公司的业务开展带来极大的便利即时丰富的保险资讯和保险产品相关信息,为保险销售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推进自主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政府的介入,来保证保险产品的自主创新,是我国保险业的主要市场情况决定的。政府政策激励保险创新可以达到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分担保险产品自主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成本和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为保险产品自主创新的成果提供保障,以免产品创新的溢出效应,打击保险经营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保险公司要自主创新保险产品和提供特色服务,都需要保险公司内部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当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不存在较大差别时,对于消费者来说个性化的服务更能使保险主体间的买卖关系更加稳定,更满意、更高效的服务,才能为企业留住客户保持这种稳定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林江 :《引入外资后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0-58;
[2]邵全权:《保险竞争的经济分析》,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9页;
[3]郭宪勇:《保险产品创新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67页;
(一)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是服务民生思想在保险业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保险经营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千千万万被保险人的利益问题是人民群众在保险行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保险行业最大的民生问题。切实保护广大被保险人利益,正是党和国家服务民生思想在保险业的具体体现。
(二)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是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保险市场以消费者的支持为根本,而消费者的信心主要取决于被保险人利益受到保护的程度。只有把实现好被保险人的利益作为发展的立足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金融产品替代性越来越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保险业只有把发展建立在维护好被保险人利益基础上,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够长久存在和发展。
(三)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是保险经营的特点所决定的。保险经营成本未来性的特点,决定了保险机构在缺乏当前成本与利润压力的情况下,可能因谋取眼前利益而实施损害被保险人利益的短期行为。在保险机构内部,主要表现为少数机构业务和财务数据不真实,坐支保费、挪用保费、违规运用保险资金等问题;在保险市场中,主要表现为产品费率偏高、服务水平低下、夸大产品回报、隐瞒除外责任等销售误导现象和拖赔、惜赔、无理拒赔等理赔难现象突出。为避免和减少这些短期行为,保险业必须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在经营理念上从不重视诚信、追求短期利益,向注重为被保险人提供优质诚信的服务转变。
近年来,保险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被保险人利益保护工作,加强法人治理结构监管,着力推进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监管,通过出台重疾险疾病定义使用规范、推动人身保险条款通俗化等具体措施,防范和惩治销售误导,推动公司不断完善理赔服务,被保险人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由于被保险人利益实现的滞后性和构成的复杂性,以及认识的局限性,被保险人利益保护的工作还不能完全到位,突出表现在社会反映强烈的销售误导和理赔难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2007年保监会受理销售误导投诉770件,理赔难投诉1794件,分别占总有效投诉的13%和30%。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以解决销售误导和理赔难问题为重点的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整体工作机制。
二、合理界定被保险人利益的内涵
合理界定被保险人利益的具体内容,是建立和完善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工作机制的前提。基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在保险消费中,被保险人享有比一般消费者更加全面和广泛的利益。具体而言,被保险人利益是以保险金请求权为核心,以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为补充,以受教育权、救济权为保障的完整的权利体系。
(一)保险金请求权。保险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经济补偿,即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能获得保险金赔偿,或者被保险人死亡、疾病、伤残或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能获得保险金给付。因此,被保险人的保险金请求权应当得到充分尊重和最大满足,以确保其寿命、身体或财产风险能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有效转移给保险机构。保险机构应当以永续经营为目标,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偿付能力充足,从而让被保险人利益得以有效实现。
(二)知情权。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投保人、被保险人难以直观了解,而且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明显,保险机构总体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保险机构应当认真履行说明义务,特别是保障责任、交费方式等重要信息,确保投保人明明白白购买保险产品。
(三)公平交易权。保险产品以合同为载体,由保险机构单方制定,具有格式化、固定化的特点。投保人、被保险人由于缺乏谈判能力和选择机会,只能被动接受。因此,保险产品的价格应当与保险责任相适应,不得设定显失公平的条款。同时,应当保证投保人拥有充分选择的权利,能够以一定的成本选取最优的保障服务。
(四)受教育权。保险产品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专业性,被保险人只有掌握一定的保险知识,才能真正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因此,保险行业应当积极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活动,让广大投保人、被保险人掌握必要的保险知识。
(五)救济权。当利益遭受侵害时,任何被保险人都能得到有效救济和平等保护。被保险人可以对保险机构的产品和服务提出咨询和投诉,对相关部门的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乃至对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提起仲裁或诉讼,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投保人、被保险人要充分享受上述权利,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一是投保时如实告知的义务;二是按时交纳保费的义务;三是防灾减损的义务;四是接受教育的义务。
三、关于完善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工作机制的建议
(一)从推动保险机构改善管理和服务入手,保障被保险人的保险金请求权。首先,坚持把偿付能力监管作为保险监管的支柱之一,以充足的偿付能力确保保险机构能有效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要强化监管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严厉打击坐支保费等危及偿付能力的行为,确保保险机构业务数据真实、财务稳健。适时公布保险机构偿付能力的动态信息,方便被保险人选择适当的风险转移承担者,防范交易风险。对偿付能力存在风险的保险机构在机构设立、产品审批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
其次,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监管,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合理界定公司所有者、管理层、员工、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妥善解决他们之间、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员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促进相关利益主体互相合作、激励相容,从制度上防范销售误导、理赔难等经营风险,实现被保险人利益保护与保险机构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再次,推动保险机构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从技术层面解决理赔难的问题。一是深化保险条款通俗化指导工作。保险机构制订的条款要内容通俗、表述准确,对专业术语作出明确解释,防止被保险人产生误解。二是引导行业自律组织建立统一的理赔服务标准。以适当、公平和透明的操作流程,为被保险人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协助,切实防范骗保骗赔行为,确保赔付迅捷安全。同时,主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避免被保险人产生理赔难的错觉。三是推动建立理赔纠纷快速处理机制。行业自律组织内成立专门机构,为事实清楚、情节简单,不涉及第三方利益,且未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的理赔纠纷,免费提供调解服务,并尽快形成只对保险机构有约束力的调处结果,以减少被保险人的诉累,降低其维权成本。
(二)从规范销售行为入手,保障被保险人的知情权。首先,引导保险机构抓住销售活动的风险点,加强对销售行为的控制,从源头上防范销售误导。一是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培训,提高职业素质,树立以被保险人需求为导向的销售理念;二是在销售人员持证上岗和挂牌展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投保提示制度,提示保险产品的主要特点和销售行为基本规范,接受投保人、被保险人监督;三是加强客户回访,确保一年期以上产品100%回访到位。同时,以业务继续率、退保率等指标为核心,建立科学的业务品质评价和考核机制,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预防欺诈误导等短期行为。
其次,强化市场行为监管,提高误导失信成本。一是加大对销售误导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格追究保险机构在销售人员误导方面的责任,促使保险机构自觉加强销售控制,降低销售风险。二是试行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将销售误导的查处情况向媒体公布,通过公众监督促进保险机构改善服务质量;三是实行行业退出制度。依托高管人员监管档案和违规人“黑名单”制度,对违规销售人员和负有直接责任的高管人员设置一定的行业禁入期限,营造良好的行业诚信氛围。
人身险业务发展情况
2012年,在全国人身险市场业务发展整体疲软的背景下,新疆人身险业务发展速度位居全国第四。分析发现,除了寿险续期业务大幅增长外,健康险和意外险业务的迅猛发展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健意险业务已成为新疆人身险市场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提升业务质量的突破点。表1反映了2012年1至2月人身险与上年同期的整体增长率。
截至2月末,新疆健康险和意外险业务分别实现保费收入3.73亿元和1.5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57.7%和59.84%,增速在全国各省区中均排在前列,增长势头抢眼。
新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人身保险业发展不平衡
新疆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人身保险的发展。保险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与中等收入阶层占全部人群比例的高低相关性较高。目前新疆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保险业在各地区的发展也存在差异。
·少数民族投保率低
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本身欠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且又受语言文字、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保险消费意识本身就不强的情况下,各家寿险公司在开发具有民族和区域性特点、符合少数民族群众需要的寿险产品方面的力度明显不够。而且宗教意识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身保险业务有很大的影响。
·保险营销薄弱
我国居民自古都习惯以个人储蓄的方式积累生活保障基金,对于保险这种特殊的无形商品,要让人们信任并接受它,必须从营销宣传上下大力气。而近年来营销体制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营销员队伍脱落率升高,增员越来越困难,营销员数量减少。二是营销队伍整体素质低,落后于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及行业的变化,寿险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对营销人员的要求也就更高,社会公众对寿险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也有了更高要求,普遍存在缺乏上岗培训、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
·保险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
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新疆大多数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主要把精力放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理赔管理、服务举措、内部建设等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内部管理屈服于业务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尚欠规范的市场环境,保险公司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重速度、轻效益,具体表现在承保质量下降、承保风险加大,赔款加大、利润减少和财务存在风险等几个方面。
加强新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新疆经济发展,推动人身险业务
经济增长是保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保险业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保险产品属于奢侈品,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培养一支高素质、精通“双语”的从业人员队伍
建立优秀的保险从业人员队伍,各寿险公司可对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营机构和工作人员在管理上给予政策倾斜和待遇优惠。
·积极宣传保险理念,提高公众的保险意识
要为新疆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必须积极宣传保险理念,提高群众保险意识。公民保险意识的强弱、保险观念的新旧直接影响着保险消费行为是否理性化、主动化,直接影响着保险消费的进一步扩大。只有具有较强的、成熟的、健康的保险意识,才会有购买动机,潜在的保险需求才能转化为有效的、现实的保险需求。
一、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机遇分析
立足十一五国家发展纲要,纵观保险业发展,行业改革与国际接轨并行,成效显著,成绩瞩目。
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实施,金融业发展受到重视与鼓励,中国保险业规模也不断壮大。从保险公司数量来看,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间,实现了由93到146家的迅猛发展,与其相应的行业高管人员也由1.45万人增至2.94万人,营销员则由156万人发展到330万人。而技术核算人员包括精算、核保核赔、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持续增长和日渐成熟,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与潜力。但与世界其他国家保险发展水平相比,仅从各国保险人年均收入统计数据来看,收入悬殊很大,中国保险人年均收入仅为千元,而其他国家已经过万。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际保险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服务贸易自由化日趋广泛,加强了国际经济贸易往来,尤其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合作的机会增多,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为我国保险业引进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分析
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加速,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服务需求不断扩大,居民保险意识增强,大众对保险的需求越来越丰富,保险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新形势下,提供更为丰富的保险产品及服务来满足日益高涨的社会保险需求,对保险业发展和能力的提升是一重大挑战。
世界经济虽呈和平趋势,但国际环境仍复杂多变难以预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内保险不仅要面对国内同业市场竞争,更要面对来自全球保险企业的挑战,特别是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科技、管理理念,丰富的发展经验,使得中国保险业发展压力巨增。中国保险更需深化改革发展创新,才能跟上世界保险业发展的步伐。
三、中国保险业发展前景
“十一五”期间,保险业的全面发展不仅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也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居民生活水准提高而得到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因时代的特性面临多重发展障碍与挑战。在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立足十一五,虽有各种发展困难亟待解决,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仍是一片光明。
(一)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保险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于2006年6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范围;鼓励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资本市场,并逐步提高比例;支持参股商业银行;支持境外投资等;为今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引起社会及业内高度关注。国十条的颁布,表明国家和政府对保险业发展持支持鼓励的态度,将大大促进中国保险业发展。
(二)中国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愈加重要
“十一五”期间,养老、健康、责任以及农村四个保险市场将日渐成为保险业新的增长点,国民支出在保费消费将越来越可观,保险业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将大幅提升,2010比重已达3.6%,预计2025年将达到12%。
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特别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已提高到80%以上。针对农村居民而设的养老险、医疗健康险、子女教育、人身意外伤害、家财、农业保险等特色保险项目发展潜力巨大,并在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尤其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的探索和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中国保险迎来国际化大发展
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战略制定与实施对公司的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世界零售产业巨头沃尔玛以“让顾客满意”作为战略目标,据以实施一系列的战术,如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并每周作关于顾客期望和反映的调查,及时更新商品的组合与摆放,通过建立独特的供应链条、配送中心、商用卫星,培养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实施战略管理,使发展战略有效指导日常经营活动,短中期规划与长远目标战略保持一致,最终实现公司愿景。各行业对战略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对于我国保险公司,尤其寿险公司,实施战略管理是公司成长成熟的最佳途径,其建立战略计划、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也较其他行业显得更为突出。
一、我国寿险公司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公司产品的长期性和无形性要求寿险公司树立品牌,作好长远规划
首先,寿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主要产品是人寿保险,从订立保险合同到合同终止往往历时几十年,作为先销售后生产的企业,保险公司能够持续经营是消费者得到应有保险保障的首要前提。虽然我国保险法对寿险公司一旦发生破产,如何保障投保人利益不受影响作出了明确规定,但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持续经营都无法保障的公司如何承诺为客户提供终身、优质的服务?无疑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会构成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的重要因素。其次,从产品形态来分寿险产品作为一种保险保障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直接接触与鉴别,只是通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产品介绍来进行比较判断,主观成分占很大比重。因此公司的诚信建设、文化理念不仅会影响到已有客户得到服务、实现自身权益的质量,更会成为吸引或失去潜在购买者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居民对保险的认识接受程度还很低,保险意识水平不高,推广产品必须先推广保险理念,居民对保险的品牌认知度也仅限于几家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而树立保险品牌在保险销售中的重要意义为中小保险公司推广产品带来特别的挑战。
以上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寿险公司作好长远的规划,公司整体形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公司业务的发展之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且这种依赖要强于一般企业。
(二)战略管理符合保险行业的特殊性
保险业恢复以来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寿险保费收入2008年全国总计6658亿元,我国2008年保险密度达到736.74元,保险深度为3.25%,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主体从一家国有到21家中资、26家外资寿险公司,同时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也逐渐增多。但是,经过仅仅二十几年的发展,保险市场完善程度、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及保险产品开发、核保核赔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待提高,发展中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在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变化较大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更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长远规划,保证在未来变化的形势下,公司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会因外界变化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正常发展。
(三)公司的不成熟需要战略管理的支持
保险公司一方面,因为整体行业的不成熟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寿险公司自身成立时间短,经验不足,缺乏人才,如何面对未知的市场、应对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竞争力对于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客观环境下,怎样分配资源,平衡各方面不足,集中力量创造自身优势,立足于中国保险市场,需要各公司有合理长远的规划。战略管理不同于普通管理,更能帮助公司实现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前的协调和统一。
二、我国各寿险公司当前长远战略分析
(一)从企业愿景看公司战略
各寿险公司都纷纷提出公司所培养、秉承和追求的企业文化、企业使命及企业愿景。本文选择各公司所公开的长远发展目标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进行如下归类分析:
1.顾客
即寿险公司的目标客户群。大多数保险公司笼统表述为“客户”或是“中国客户”,泰康人寿则较明确提出其市场定位——“融入21世纪大众生活,为日益崛起的工薪白领提供高品质的寿险”。虽然寿险标的不及财产保险标的差异显著,但不同产品针对的需求群体在年龄、经济状况、生活负担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别。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分析公司选择客户方面的优势,然后集中资源针对特定群体开发产品并全力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不仅是占领市场一席之地的当今策略,即使是长远战略考虑,中国特定群体的潜在保险需求都有很大开发空间,公司也可以在形成的客户资源、特定人群的品牌效应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满足保险需求,为凭借专业化经营、提供高品质服务和特色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帮助。
2.产品和服务
根据公司的目标产品和服务,可以把我国寿险公司的战略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如招商信诺详细列出“我们的使命是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国际级品质的、价格合理、购买便利的人寿、意外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和服务,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意外或疾病情况下的财务保障。”最终目标产品定位于寿险的还有泰康人寿、华泰人寿、信德人寿、华夏人寿、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友邦、海尔纽约等。另一类公司将同时提供保险保障和理财方案或进行全面理财规划作为目标,走综合化道路,如新华人寿的愿景是“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风险保障和投资理财服务”;合众人寿明确订立目标“2010年发展成为国内前七大人寿保险集团,2020年成为国内十大金融企业集团,最终发展成为一流的综合金融企业集团。”金盛目标“成为财务保障和资产管理公司中的领军力量”;信诚、光大永明、瑞泰人寿、中美大都会等都以提供全面的投资理财服务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产品和服务是公司存在的核心,一个公司产品的不同直接决定公司的整个运营体系的差别,同样保险公司不同的战略目标会影响当前公司发展的重心及业务发展中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
3.市场
即公司在哪些地区发展业务,可分国内和国际两种。外资公司多作为股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定位于中国,中资公司中国寿股份“推进国际一流寿险公司进程,创建‘学习创新型、资源优化型、成长增值型’企业”是目标国际化的典范,而且公司当前发展进程也在一步步靠近该战略目标,太平人寿“成为中国寿险行业管理、流程和制度的标杆,使太平人寿进入国际A级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品牌,并打造成为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同样体现出走国际化道路的目标。其他中资公司多以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公司为愿景,在当前公司实力状况下是切合实际的,国际市场的复杂是需要一定实力作为保障的。
4.技术
即公司的技术状况及对技术的追求。保险属于服务业,技术体现在专业人才上,不少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提到“专业经营”、“专业服务”,其中中意人寿“创建知识型人寿保险公司”较有特色。产品开发、优质服务及公司治理上如果能形成核心优势将是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占领市场的重要技术。我国寿险技术较国际先进水平仍然落后,导致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老百姓想买的产品买不到,同时保费高进一步加剧保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在保险市场持续竞争发展的背景下,摈弃恶性竞争,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乃至人才的竞争才是未来保险发展的趋势。
5.对生存、成长和赢利的关注
中国人寿目标中包括“成长增值型”;平安“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民生人寿希望“把自己建设成为成长性强、富有特色的一流保险企业”;华泰“努力建设一家效益和品质最好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以卓越的绩效,提供高品质的寿险服务,成为客户的最佳选择”;信泰“做稳健于世的百年金控蓝筹”;英大人寿“秉承‘专业规范、高效稳健’的经营理念”。可以看出,公司价值最大化是保险公司一致的追求,这符合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会因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盲目扩张市场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从近年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华泰人寿追求“效益”并将其定为战略目标对公司的经营指导作用显著,在业务质量、投资收益上都有较好的控制。
6.基本信念、价值观
泰康目标成为“最具亲和力、最受市场青睐”公司;生命人寿“秉持‘内诚于心,外信于行’的核心价值观”。除公司多提到诚信这个保险业的最基本最重要理念外,中资公司的价值观中加入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如合众人寿以“和合”为企业理念基石,在核心价值、企业文化中都予强调,并最终目标实现“和睦共生、和谐共事、和美共荣、‘司和万事兴’的完美境界”。基本信念、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公司经营、人员工作的共同信念,一个得到员工和客户认可的公司价值观可以加强公司凝聚力,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7.定位
平安“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联泰大都会“依托全球领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多公司在战略表述中并没有指出自己的优势,但不代表它们缺乏优势,不同的背景下各公司正确定位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劣势,认识企业所处的环境,意识到自身的威胁识别出机会。比如根据股东及公司规模不同,表1分别选择中国人寿、民生人寿、友邦、中意人寿和太平洋安泰五家公司的优劣势进行粗略总结。
8.对公众形象、社会影响的关注
生命人寿肩负“携手提升生命价值”的企业使命,奉行“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经营理念,英大人寿“发扬‘责任心’理念,服务客户、成就员工、回报股东、回馈社会,争取为中国保险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与品牌建设相一致,各公司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树立良好公众形象,这将是公司一直携带的标志,体现着各公司的价值观。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与一致,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保险公司必须面对平衡的难题,一味强调其一都会将公司下一步的发展置于困难境地。
9.对雇员的关注
正德人寿“为把正德人寿建设成为一家‘让消费者满意,股东放心,员工幸福’的一流寿险公司和百年老店而努力奋斗,为创造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国华人寿将”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最能为客户、员工、股东创造价值的金融保险集团”。中宏人寿“成为一家令客户、股东、人和员工信赖并为之骄傲的公司,为大众提供最佳保障产品和服务”。公司员工的忠诚度是公司长期储备人才的保障,人才的竞争又是公司竞争的核心,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公司必须作出的战略规划。保险公司中一类特殊的人员是保险营销员,保险营销员的定位当前存在很多的不完善,致使营销员流动性大,出现大量孤儿保单,同时客户源也随营销员不断流失变化,不利于公司锁定目标群,且不利于公司进行长期培训。保险营销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定位,同时保险公司也要重视营销员的长期稳定性。
各公司在制定公司战略时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注重产品类型、关注市场开拓、看重股东雇员利益等,反映出公司在追求公司价值的过程中欲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上存在的差别。通过对我国寿险公司长
远目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按照市场占有率区分,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中国人寿、平安寿、太保寿、新华寿、泰康寿)更强调公司的向外发展,如向国际化看齐、综合服务平台、追求卓越等,中小公司更多强调提高客户满意度、树立品牌;按照公司性质分,外资公司更多强调提供专业性、高品质服务,中资公司则强调社会效应、传统文化的相对较多。
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战略制定与实施对公司的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世界零售产业巨头沃尔玛以“让顾客满意”作为战略目标,据以实施一系列的战术,如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并每周作关于顾客期望和反映的调查,及时更新商品的组合与摆放,通过建立独特的供应链条、配送中心、商用卫星,培养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实施战略管理,使发展战略有效指导日常经营活动,短中期规划与长远目标战略保持一致,最终实现公司愿景。各行业对战略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对于我国保险公司,尤其寿险公司,实施战略管理是公司成长成熟的最佳途径,其建立战略计划、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也较其他行业显得更为突出。
一、我国寿险公司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公司产品的长期性和无形性要求寿险公司树立品牌,作好长远规划
首先,寿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主要产品是人寿保险,从订立保险合同到合同终止往往历时几十年,作为先销售后生产的企业,保险公司能够持续经营是消费者得到应有保险保障的首要前提。虽然我国保险法对寿险公司一旦发生破产,如何保障投保人利益不受影响作出了明确规定,但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持续经营都无法保障的公司如何承诺为客户提供终身、优质的服务?无疑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会构成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的重要因素。其次,从产品形态来分寿险产品作为一种保险保障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直接接触与鉴别,只是通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产品介绍来进行比较判断,主观成分占很大比重。因此公司的诚信建设、文化理念不仅会影响到已有客户得到服务、实现自身权益的质量,更会成为吸引或失去潜在购买者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居民对保险的认识接受程度还很低,保险意识水平不高,推广产品必须先推广保险理念,居民对保险的品牌认知度也仅限于几家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而树立保险品牌在保险销售中的重要意义为中小保险公司推广产品带来特别的挑战。
以上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寿险公司作好长远的规划,公司整体形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公司业务的发展之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且这种依赖要强于一般企业。
(二)战略管理符合保险行业的特殊性
保险业恢复以来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寿险保费收入2008年全国总计6658亿元,我国2008年保险密度达到736.74元,保险深度为3.25%,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主体从一家国有到21家中资、26家外资寿险公司,同时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也逐渐增多。但是,经过仅仅二十几年的发展,保险市场完善程度、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及保险产品开发、核保核赔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待提高,发展中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在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变化较大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更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长远规划,保证在未来变化的形势下,公司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会因外界变化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正常发展。
(三)公司的不成熟需要战略管理的支持
保险公司一方面,因为整体行业的不成熟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寿险公司自身成立时间短,经验不足,缺乏人才,如何面对未知的市场、应对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竞争力对于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客观环境下,怎样分配资源,平衡各方面不足,集中力量创造自身优势,立足于中国保险市场,需要各公司有合理长远的规划。战略管理不同于普通管理,更能帮助公司实现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前的协调和统一。
二、我国各寿险公司当前长远战略分析
(一)从企业愿景看公司战略
各寿险公司都纷纷提出公司所培养、秉承和追求的企业文化、企业使命及企业愿景。本文选择各公司所公开的长远发展目标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进行如下归类分析:
1.顾客
即寿险公司的目标客户群。大多数保险公司笼统表述为“客户”或是“中国客户”,泰康人寿则较明确提出其市场定位——“融入21世纪大众生活,为日益崛起的工薪白领提供高品质的寿险”。虽然寿险标的不及财产保险标的差异显著,但不同产品针对的需求群体在年龄、经济状况、生活负担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别。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分析公司选择客户方面的优势,然后集中资源针对特定群体开发产品并全力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不仅是占领市场一席之地的当今策略,即使是长远战略考虑,中国特定群体的潜在保险需求都有很大开发空间,公司也可以在形成的客户资源、特定人群的品牌效应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满足保险需求,为凭借专业化经营、提供高品质服务和特色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帮助。
2.产品和服务
根据公司的目标产品和服务,可以把我国寿险公司的战略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如招商信诺详细列出“我们的使命是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国际级品质的、价格合理、购买便利的人寿、意外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和服务,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意外或疾病情况下的财务保障。”最终目标产品定位于寿险的还有泰康人寿、华泰人寿、信德人寿、华夏人寿、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友邦、海尔纽约等。另一类公司将同时提供保险保障和理财方案或进行全面理财规划作为目标,走综合化道路,如新华人寿的愿景是“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风险保障和投资理财服务”;合众人寿明确订立目标“2010年发展成为国内前七大人寿保险集团,2020年成为国内十大金融企业集团,最终发展成为一流的综合金融企业集团。”金盛目标“成为财务保障和资产管理公司中的领军力量”;信诚、光大永明、瑞泰人寿、中美大都会等都以提供全面的投资理财服务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产品和服务是公司存在的核心,一个公司产品的不同直接决定公司的整个运营体系的差别,同样保险公司不同的战略目标会影响当前公司发展的重心及业务发展中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
3.市场
即公司在哪些地区发展业务,可分国内和国际两种。外资公司多作为股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定位于中国,中资公司中国寿股份“推进国际一流寿险公司进程,创建‘学习创新型、资源优化型、成长增值型’企业”是目标国际化的典范,而且公司当前发展进程也在一步步靠近该战略目标,太平人寿“成为中国寿险行业管理、流程和制度的标杆,使太平人寿进入国际A级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品牌,并打造成为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同样体现出走国际化道路的目标。其他中资公司多以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公司为愿景,在当前公司实力状况下是切合实际的,国际市场的复杂是需要一定实力作为保障的。
4.技术
即公司的技术状况及对技术的追求。保险属于服务业,技术体现在专业人才上,不少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提到“专业经营”、“专业服务”,其中中意人寿“创建知识型人寿保险公司”较有特色。产品开发、优质服务及公司治理上如果能形成核心优势将是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占领市场的重要技术。我国寿险技术较国际先进水平仍然落后,导致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老百姓想买的产品买不到,同时保费高进一步加剧保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在保险市场持续竞争发展的背景下,摈弃恶性竞争,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乃至人才的竞争才是未来保险发展的趋势。
5.对生存、成长和赢利的关注
中国人寿目标中包括“成长增值型”;平安“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民生人寿希望“把自己建设成为成长性强、富有特色的一流保险企业”;华泰“努力建设一家效益和品质最好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以卓越的绩效,提供高品质的寿险服务,成为客户的最佳选择”;信泰“做稳健于世的百年金控蓝筹”;英大人寿“秉承‘专业规范、高效稳健’的经营理念”。可以看出,公司价值最大化是保险公司一致的追求,这符合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会因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盲目扩张市场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从近年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华泰人寿追求“效益”并将其定为战略目标对公司的经营指导作用显著,在业务质量、投资收益上都有较好的控制。
6.基本信念、价值观
泰康目标成为“最具亲和力、最受市场青睐”公司;生命人寿“秉持‘内诚于心,外信于行’的核心价值观”。除公司多提到诚信这个保险业的最基本最重要理念外,中资公司的价值观中加入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如合众人寿以“和合”为企业理念基石,在核心价值、企业文化中都予强调,并最终目标实现“和睦共生、和谐共事、和美共荣、‘司和万事兴’的完美境界”。基本信念、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公司经营、人员工作的共同信念,一个得到员工和客户认可的公司价值观可以加强公司凝聚力,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7.定位
平安“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联泰大都会“依托全球领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多公司在战略表述中并没有指出自己的优势,但不代表它们缺乏优势,不同的背景下各公司正确定位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劣势,认识企业所处的环境,意识到自身的威胁识别出机会。比如根据股东及公司规模不同,表1分别选择中国人寿、民生人寿、友邦、中意人寿和太平洋安泰五家公司的优劣势进行粗略总结。
8.对公众形象、社会影响的关注
生命人寿肩负“携手提升生命价值”的企业使命,奉行“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经营理念,英大人寿“发扬‘责任心’理念,服务客户、成就员工、回报股东、回馈社会,争取为中国保险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与品牌建设相一致,各公司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树立良好公众形象,这将是公司一直携带的标志,体现着各公司的价值观。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与一致,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保险公司必须面对平衡的难题,一味强调其一都会将公司下一步的发展置于困难境地。
9.对雇员的关注
正德人寿“为把正德人寿建设成为一家‘让消费者满意,股东放心,员工幸福’的一流寿险公司和百年老店而努力奋斗,为创造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国华人寿将”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最能为客户、员工、股东创造价值的金融保险集团”。中宏人寿“成为一家令客户、股东、人和员工信赖并为之骄傲的公司,为大众提供最佳保障产品和服务”。公司员工的忠诚度是公司长期储备人才的保障,人才的竞争又是公司竞争的核心,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公司必须作出的战略规划。保险公司中一类特殊的人员是保险营销员,保险营销员的定位当前存在很多的不完善,致使营销员流动性大,出现大量孤儿保单,同时客户源也随营销员不断流失变化,不利于公司锁定目标群,且不利于公司进行长期培训。保险营销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定位,同时保险公司也要重视营销员的长期稳定性。
各公司在制定公司战略时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注重产品类型、关注市场开拓、看重股东雇员利益等,反映出公司在追求公司价值的过程中欲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上存在的差别。通过对我国寿险公司长远目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按照市场占有率区分,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中国人寿、平安寿、太保寿、新华寿、泰康寿)更强调公司的向外发展,如向国际化看齐、综合服务平台、追求卓越等,中小公司更多强调提高客户满意度、树立品牌;按照公司性质分,外资公司更多强调提供专业性、高品质服务,中资公司则强调社会效应、传统文化的相对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