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市场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31 09:22: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药市场现状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药市场现状分析

篇1

1医药工业

我国医药工业2006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与2005年同期相比,是近10年来增长幅度最低的一年(见表1)。导致全行业增长放缓的因素包括:国家对医药购销中出现的商业贿赂进行重点打击,进一步开展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工作,对政府定价的药品进行全面梳理,价格继续下调等等。

从整体分析,2006年中国医药产业遭受了诸多负面因素带来的较大冲击,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呈现出如下特点:工业生产和商业销售增幅下滑,医药工业整体利润下降;医药产品进出口仍平稳增长;行业集中度继续提高,大型制药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分化加剧;行业亏损面稳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加大;医院终端增幅创近10年新低等。

2006年前三季度,化学工业销售收入中,化学原料药工业销售收入938.69亿元,同比增长16.29%;化学制剂工业销售收入100.70亿元,同比增长16.48%;中成药销售收入797.17亿元,同比增长16.15%;医疗器械工业销售收入302.48亿元,同比增长0.28%。但是利润增长的情况并不好,尤其是化学制剂工业利润出现了同比负增长(见表2)。

2医药商业

据报道,2006年前三季度,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为1 944.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97%。其中药品类购进1 443.51亿元,同比增长6.25%;中成药类购进350.22亿元,同比增长12.65%;医疗器械类购进32.77亿元,同比略有增长。医药商品销售总值为2 118.3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07%;纯销售值为1 170.6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80%。其中药品类总销售值为1 568.05亿元,同比增长7.34%,纯销售值为877.93亿元,同比增长9.75%;中成药类总销售值为372.05亿元,同比增长10.06%,纯销售值为196.15亿元,同比增长6.08%;医疗器械类总销售值为37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纯销售值为24.07亿元,同比增长5.98%。

但是医药商业的效益水平是很差的。2005年全国17个省市汇总亏损额达6.34亿元,行业利润率仅为0.66%,费用率为7.53%。在532家重点企业中,有152家亏损,亏损面为28.57%,亏损额达3.65亿元。

2006年以来,医药商业购销总体态势虽呈现增长,但行业效益水平增长并没有同步。受药品降价和招标采购等政策的影响,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下降。应收帐款增幅进一步上升,费用加大,毛利率、利润率下降,企业增效能力差异加大等,这就是目前我国医药商业的现状。

3医院用药

药品生产与药品降价的种种变化最终体现在销售终端上,目前我国药品销售最大的终端还是在医院,所以分析医院用药是可以说明问题的。表3是2002年到2006年上半年医院购入药品金额和同比增幅的变化统计。药品的购入金额虽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及国民GDP提高等客观原因仍呈上升态势,但是从2004年5月第15次的药品降价后其增幅已出现明显的下滑。2006年上半年典型城市样本医院用药虽仍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但增长率从2005年的19.67%下降到11.74%,呈直线下滑态势。

全身用抗感染药物、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心血管系统药物、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及消化系统及代谢药这五大类药物仍然举足轻重,约占有总金额80%的份额,这几类药物依然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表4)。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6月份对部分抗肿瘤药实行降价,统计所示该类药仍然保持着23.34%的高增长率,可以说降价的影响在上半年尚没有体现出来。而与降价关系最密切的抗感染药物下滑最大,其增长率已经从2004年的21.44%跌入到目前的2.74%。

4上海地区态势分析

4.1上海医药工业

从2006年1-9月医药工业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地区的各项指标在领先发达的6省市间优势不明显(见表5)。

上海地区医药亏损企业占该地区医药企业的27.44%,仅次于北京的37.72%,排在第2位。虽然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报道,上海的医药商业销售在这6省市排第1位,但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并不见得好;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的同比增长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6个省市中处于中游。从管理费用及产品销售成本同比分析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产品销售成本的增幅为最小;在时下原料与辅料、能源与环保费用普遍上涨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上海的医药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不错的。利润和利税总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4.2上海地区样本医院用药分析

上海地区的用药水平在国内一直是领先的,国外一些新药也常常在上海和北京等一些地区样本医院最先得以使用。抗感染药物滥用现象也已得到很好的遏止,再加上是全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所以样本医院各大类药物购入金额所占份额的变化也正向国际化大都市用药水平靠拢(见表7),尤其是抗感染药物的份额逐年下降是非常说明问题的。样本医院药品购入金额及增幅的变化参见表3。

从样本医院领先药品分析,已明显看出与全国样本医院的统计有很大的不同,抗感染药物傲视群雄的地位已明显不在。在领先前30只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有7只,从数量上看占23.33%的比例,但从占金额的份额看也只占25%,没有明显的优势。纳入样本医院统计的品种共1 323只,领先的30只药品占全部药品金额34.38%的份额,其中7只抗感染药物占总金额的份额为8.57%(见表8)。

应该看出,一些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物市场很好。尤其要关注的是免疫抑制剂,由于上海在器官移植方面的水平在全国领先,而患者一旦接受移植则要终生服药,所以此类药物的潜在市场是非常可观的。

向样本医院供应药品的厂商共有1 340家,领先前30位占全部供应商39.31%的份额(表9)。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合资企业风光无限,前10位中有9家合资企业;前20位中有16家合资企业与外企;前30位中真正属于国企性质的只有4家,此外还有几家股份制或民营企业。由此可见,国企的优势至少目前已不在了。

5展望2007年

5.1原料药行业

全球原料药生产中心的转移仍在继续,原料药行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原油价格的下调将促使原料药生产所需化工原料成本下降;大宗原料药价格有望继续保持2006年下半年出现的缓慢升高的势头;出口退税率的调整(维生素A、维生素E退税率由13%上调为17%)给大宗维生素原料药生产企业带来机遇。

人民币继续升值,将进一步削弱中国原料药产品的价格优势;美国、欧盟等规范市场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准入壁垒,相关认证的成本有可能提高;专利侵权事件将进一步引起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中国产品知识产权问题的重视,新产品的引入将变得更加困难。

5.2药品价格

目前我国药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三种形式。其中2 400种左右的药品由政府定价,列入政府定价目录的药品占市场流通份额的40%左右。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价格的约700余种,其它药品则由企业自主定价。

政府对药品价格采取坚持积极稳妥、分步降价的原则。据悉,2007年政府以政策调整为主,价格调整为副,不会有大幅度的降价,今后原则上每两年对药品价格进行一次微调。2007年是做好药品价格评审、研究修改药品定价原则、建立以合理成本为基础的价格核定办法等工作。这些举措试图给企业有一个休整的时机,可是由于降低药品价格无法改变利益分配,生产企业的利益受影响最大是肯定的,所以企业想借此机会积聚能量也难。再加上地方招投标仍旧进行,企业若想中标,在投标时必须再降价,所以招标采购的进行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再降价,也肯定会影响企业全年的营销计划。

5.3医院用药

降价对抗生素冲击最大,有些品种遭到三四次降价的冲击后,价格已偏低,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替代品种的出现是见惯不怪了。

对专利药、创新药、原研药和仿制药实行分类定价是应该的,首仿药与仿制药有一定的差价也是必须的,关键是如何区分、如何划定界限等问题。

中国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差,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政府允许医疗机构售药加价,医院作为药品购销的居间环节,已经在整个价值链中演化成绝对的主导力量。医院、医生的逐利行为,一方面仍旧是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将继续夺取医药工业、商业企业大量的利润。

5.4医疗体制改革

国务院批准11个部委联手成立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目前已深入到企业、商业单位及医院进行调研(具体分调研、报告和实施三步)。2007年有望在坚持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发挥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好医院资源;在坚持机制创新、完善政府的补偿机制,加强属地化、区域化的管理措施下,转变以药养医的状况。

篇2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一、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

人们习惯把凡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

本文采用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对市场营销所下的定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管理过程。”

二、辽宁中药企业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目前辽宁省的野生药材资源有1 600多种,人工栽培药材有60多种,中药资源极为丰富,而且辽宁地理气候的优势为中药品质提供了保障。辽宁的中药市场科研力量也较为雄厚,辽宁省有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中药新药研制开发中心等,培养出了大批中药科研人员和优秀的中药营销人才。而且医药行业作为五大支柱产业,确实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辽宁中药企业想要在激烈的中药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却并非易事,辽宁中药市场营销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辽宁中药企业市场营销观念落后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辽宁一些中药企业仍固守着传统的营销观念,严重制约了辽宁中药企业的发展壮大。此外,在我国加入WTO后,辽宁的一些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和情况并不了解,很少进行调研,只是盲目的想把中药材、中药饮片和现有中成药品种推入国际市场,目标市场不明确,尚不具有国际化的市场营销观念。

2、辽宁省缺乏龙头中药企业

辽宁中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现有的中药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较薄弱,资金短缺,中药市场开发能力较低等,很难形成龙头企业。

3、辽宁中药企业资金匮乏

辽宁省中药盈利企业只占全省中药企业的三分之一,长期的低水平经营模式导致了企业缺乏资金积累。由于辽宁中药企业上市公司很少,致使融资非常困难,而资金的短缺,成为制约辽宁省中药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辽宁大多数中、小型中药企业千方百计通过GMP认证后,资金短缺问题更加明显,由于企业大都处于发展初期或者投入期,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较小而实现利润微薄甚至为负数。

4、辽宁中药产品知名品牌稀少

说到知名品牌,与营销观念是密不可分的,辽宁大部分中药企业在营销观念落后的同时,必定品牌意识不强,不具有创中药名牌,打造中药知名品牌的意识。

三、对辽宁中药企业市场营销的建议

1、积极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加速辽宁中药企业发展

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推进,未来几年,辽宁的医药市场将继续扩容、国家基本药物将会作为制度推行、而中药创新将继续成为发展的主题。国务院提出的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也是要将中医药推向世界。借助诸多利好政策,辽宁中药企业应加大对中药研发的投入力度,对辽宁特色中药产业实施重点保护,加快完善辽宁中药企业标准化进程,使辽宁中药市场迎来“新的春天”。

2、推进辽宁中药市场营销观念转变并积极与国际接轨

面对2004年的欧盟“新指令”,辽宁中药企业更应转变营销观念,加快国际化进程。一是形成国家认可的辽宁中药影响力阐释。二是企业要自上而下树立起一个核心的权威意识,对于国家的政策和措施,要真正落实到位。三是要尽快完善其标准化进程,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可监督性,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制现代中药,从而达到国际主流市场的标准要求。四是要不怕挫折,大胆走出国门,转变营销观念,积极与国际接轨。

3、完善辽宁中药市场高效营销网络

辽宁中药企业应该建设大型的中药现代物流中心,为企业搭建中药信息平台和物流平台;建立辽宁中药营销网络,开展中药材期货贸易。完善辽宁中药高效营销网络,不仅要注重产品的生产,也要有计划、有目标的销售产品,合理的利用营销资源。

4、加快辽宁中药企业创新

辽宁中药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按照辽宁中药产业发展要求, 打造中药创新平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在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下,改进中药传统剂型,提高品质控制水准,加强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借助国家科研开发基金, 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产品,中药新制剂和中药新资源,打造辽宁中药研发品牌。也可按GAP标准建立起上规模的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依托科研院所,研究开发生产系列中药材提取物和标准品,支援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大规模培养和生产名贵中药材。

参考文献:

[1]冯夏红. 辽宁中药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2):2596-2597

[2]王德祥. 加入WTO后中药生产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4):7-8

篇3

据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的黄汉儒教授介绍,全球每隔三年就会产生1个耐药性更强的病毒,以目前美国的药物开发水平,平均从一万多种化合物中才能筛选一个新药,而且投入资金多达五亿美元,花费十年时间才能产生一个新药,从时间上根本应付不了新病毒,对付精神病老年病等慢性病,化学药几乎束手无策,而且在杀死病毒的同时,也极可能损害正常细胞,其毒副作用令人头疼。中药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有沉淀的文化底蕴,他以协调平衡为治疗机理,对不少慢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且毒副作用较小。因为中药的独特药理作用,现代医药为中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药已经迎来了大好发展的机遇。⑴

1 国际天然药物应用现状

全球约有80%的人以天然药物作为基本医疗保健,国际植物药增长速度高于医药产品平均速度,西方发达国家植物药市场的年增长率达20%以上。1996年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销售总额高达160亿美元,2000年跃升到430亿美元。印度EXIM银行最近发表的报告认为全球天然药物每年的贸易额达600亿美元,指出天然药物的原料供应上主要为中国、印度、巴西。世界银行的报告则认为2000年世界天然药物产业约800亿美元,到2008年将达到2000亿美元。据Freedonia Group公司估计天然药物的市场需求将按每年13%的速度增长,天然药物的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全球医药市场的1/7增长到1/6~1/4。⑵

目前全世界已有174个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中医药在美国和欧洲正逐步被接受。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医学学术机构和大型的化学企业巨头,直接把研究对象瞄准了植物药,且加大了对植物药研究的投入力度。

2 国内影响和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因素

在国际天然药物巨大的利润空间里面,中国的天然药物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大部分是初加工和原材料。在国内,2004年医药市场近500亿元产值的中药仅占整个医药产业产值的18%的市场份额。影响和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2.1 市场开发严重不足.目前约占人口总数60%的农民及低收入群体, 消费仅占中药产品的5%。因农村医药市场监督不到位,用药质量没有保证,农民对用药失去信心,增加了医药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推广难度。

2.2 中药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由于新品研发周期长,投资多,风险大,许多企业研发实力极其薄弱,他们仅跟踪市场上销量较好的品种进行低水平仿制,结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形成销售困难。

2.3 基础研究薄弱。近年来,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对医药产业投资不少,但在基础理论研究不多,在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界定,中药材有效部位筛选毒理研究等方面投入不足尤为突出,在基础研究方面能力十分薄弱。⑶

目前在世界排名前25位的制药公司已有20家进入中国,辉瑞、葛兰素史克、默沙东等名声显赫的企业纷纷投巨资在天然物研发领域展开合作。

3 对青海省中草药产业的分析思考

1986年全国中草药的普查表明,青海中草药资源蕴藏丰富,共有1619种,其中药用植物科1352种,药用动物75科196种,药用矿物12类71种。其品种大部分是野生的,极少部分为栽培。⑷

由于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日月山以东逐渐向黄土高原过渡,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形成日照时间长、光质好、昼夜温差大,药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烈,由太阳能转化的化学储藏能(干物质)不易散失,加上生长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因而药材一般质地优良,干物质积累多,无污染,药效独特,品等上乘。根据化学分析,有效成分含量高,并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如冬虫夏草、麝香、鹿茸、牛黄、柴达木人工培植的枸杞等。⑸

然而,在明显的自然资源优势下,我省中草药研究开发以及中草药市场的开发却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落后状态,这与我省的科研力量、资金积累、生产销售理念等息息相关。

面对中药在国内国外市场的巨大利润,依托青海丰富的中药资源,青海省政府已把发展植物药列为优势产业,大力扶持。

鉴于这种情况,我省企业应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科技力量,借鉴外省和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研究思路以及它们的科学经营理念,青海的中药产业的前途是光明和充满希望的。我对青海省中草药研究开况有以下几点思考。

1)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路一定是死路。我省目前有十几家小型中草药企业,但经过几年的运作,已都举步维艰,勉强度日。这与企业对其自身的发展研究的少,对企业向何处去,能走多远没有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有关。因此一个企业必须要有明确的思路,量力而行。

2)品中决定发展,产品带动企业。GMP认证后,我省的小型企业陷入固定资产投入过大,没有新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形成生产力过剩的情况。目前不仅是我省就是全国普遍存在的跟风现象严重,为了眼前的利益,搞“短、平、快、老、普”的产品,仿制,缺乏二次开发的能力。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结果大家一哄而上,造成产品泛滥,陷入资金投入而收不回的困境。

产品、市场、执行,其中第一位的就是产品,而产品的核心就是研发。企业在研发战略上,应当满足目前生产或生存需求的同时,及早开发中长线项目,短:中:长的最合适比例为10:3:1,使产品形成梯队。

3)有理念、有敬业精神的人才。新产品的研制,科学理念的管理,智慧型的销售都需要有专业知识的,能多思多虑的,敢为人先的有敬业精神的人来完成。

4)产品类型的定位。世上疾病种类繁多,治疗疾病的药物种类更多,对于企业来说应立足于某一面某一点,作强作精,如青海制药厂就立足于麻醉性镇痛药,效益可观。

5)科学的营销。拼设备,拼价格已不是今天的竞争手段,靠中专生、高中生去跑市场,让市场来接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是不可想象的,学术推广,知识营销是智慧加专业的诠释。

6)合作共赢。我们的企业家要舍去“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旧观念,应互借优势,互惠互利。如你有GMP的厂房,我有市场前景好的新药,它有GSP的销售网络,不妨合作共赢。

7)市场定位。我省是一个农牧业大省,我国是农业大国,70%-80%的人生活在农村,他们购买力低、知识层面低,而中草药正好有价格低,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小的优势,在农村医药市场的销售刚刚起步,竞争还很弱,我省的医药企业应注重农村药品品种的开发。

总之,我省的医药企业如想分享药用植物这个利润丰厚的蛋糕,就要立足本省,本企业,借助先进的管理理念,营销方法,技术力量,严把产品质量,在所选择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黄绍斌.民族药步入投资黄金期.世界医药,2005,2:65-66.

[2]李磊,裴天才.国际天然药物应用现状分析.世界医药,2005,2:34.36.

篇4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医改下医保的不断普及和完善,医药行业市场竞争的核心将是医药营销人才综合能力的竞争。本文在新医改背景下探讨高校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探寻高校医药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培养医药营销人才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新医改;高校;医药营销;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045—02

医药企业属于我国的朝阳产业,随着新医改方案和配套方案的不断实施,所谓的关系营销和利益营销在该行业不再具备明显的优势,医药行业市场竞争的核心将是医药营销人才综合能力的竞争。然而,由于药品行业的特殊性,药品销售一直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人才主要是经验型、学术型以及营销型,医药营销人才质量面临巨大的挑战。新医改政策下医药市场复杂的变化、医药行业的巨额利润促使大量医药企业和药店崛起,因此,医药营销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攀升。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医药营销专业。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研究,从而较全面地了解了高校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一)新医改政策

“十二五”期间的医改主要是在健全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及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三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主任邓海华指出:“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同时,推进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将基本药物及时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各级卫生部门将和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以省为单位,对国家基本药物实行规范的公开招标采购、降低采购价格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医改是一场全面而深层次的改革, 涉及到全社会的每个人和企业的每个方面。“十二五”期间出台的医药行业政策可谓是历年来最密集的。围绕医改、药品挂网集中采购、药品市场整治、药品价格、产业发展等方面而制定的系列政策,给医药及相关行业带来了相应变革,加速了医药行业迈向更健康的发展轨迹。然而,新医改政策的强势来袭颠覆了医药行业的市场需求,许多小企业纷纷倒闭,医药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对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医药市场特点

邹铃等人在《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思考》一文中强调,学生必须具有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继续学习的兴趣。杨玉良在《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有关问题的认识》中强调,要促进跨学科、跨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刘献君在《论高校学科建设》中强调,学生要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21世纪教育发展的报告中,也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但在教育目的的阐述上仍坚持全人或完人的培养目标。随着2009年新医改政策下医药市场的复杂变化,目前,在中国的医药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国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都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和挑战,一些新兴医药企业不断涌现,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抢占优势,各企业对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在我国,从某种程度上讲,医药市场的竞争就是市场营销的竞争。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作为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更需要有新一代医药营销人才的加入,以取得发展和进步。

二、新医改背景下高校医药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明确

医药市场营销是医学和市场营销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总结市场营销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了医药市场营销的特殊性,即医药市场的产品——药品的特殊性。药品具有预防、诊断和治疗人的疾病的功效,正确地选择与使用药品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这种特殊性使企业更希望招聘到既有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营销技能的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这也决定了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必须贴近医药市场的特点和要求,才能使所培养的学生更好地为医药企业服务。

(二)医药营销专业存在不足

我国医药高校设立医药营销专业起步较晚,多数院校从2006年左右才开始相继设立,培养的医药营销人才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存在专业设立时间短暂、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另外,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强调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育,共性课程多,培养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对医药市场营销相关行业知识的了解,毕业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熟悉行业背景,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风险。另外,由于课程设置中实践训练环节太少,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因此,专业知识与医药营销市场的脱节,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来说,很难实现其解决实际医药市场问题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高校学生医药基础知识薄弱

据调查,高校医药营销专业学生的医药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究其原因,除了医药知识本身复杂、难学以外,学生对医药营销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不了解也是主要原因。很多学生觉得,从事医药营销工作只需要了解一些医药学相关知识就可以了,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他们没有意识到高校建立该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复合型营销人才。这些年来,医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都属于营销型人才,在学术上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这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将会是特别大的障碍。

三、新医改背景下高校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市场定位,巩固医药基础知识

面对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高校在教学上应突出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开设“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第二,从开学之初就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医药学知识的重要性。第三,提高教学上的兴趣度,努力让医药基础知识变得更加有意义且不枯燥。第四,突出实践教学,完善考核制度,从而提高学生对医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医药和营销知识完美结合。

(二)处理教学、学科之间的关系

打通学科专业限制,搭建本科教育培养的平台,为学生打下宽广、厚实的知识基础,不折不扣地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改革,让学生在选课、选师、选时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需求。

(三)实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高校应该通过课程的结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高校应加强校外合作建设,比如与企业公司或者药厂合作,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性质和未来的就业方向,使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拥有超强的职业服务理念,为将来发展成为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全新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下,中国医药营销专业学生唯有顺应大势,转变观念,夯实基础知识,才能在未来巨大而深刻的产业调整和营销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海侠.医药营销人才现状分析及培养建议[J].中国药业,2009(18).

[2]袁胜军,邱重植,曾藓雅.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篇5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66-02

我国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刚刚起步,但《药品管理法》明文规定,国家实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而现行的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存在着诸多不足,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WTO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并将为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更高的保险系数。

1 医药市场特点

(1)专业性:就像我们医学院的口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一样,医药对于现今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非常熟悉专业知识的营销人员,对于药品的适应症、配伍禁忌、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半衰期、体内分布、用法用量等专业因素认真地掌握。它不像一般消费品营销,任何人只要掌握一定的营销知识、营销技能便可开展,医药市场营销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士,这是由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命价值所要求的。

(2)复杂性:医药市场营销的需求对象包含以下几方面:处方医生、药店店员和一般消费者,由于受到产品类别的不同、处方医生的处方习惯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的差异和患者病情的差异,医药市场营销的设计思路各不相同;另外,越来越多的新产品上市,加剧了市场的竞争性,营销需要多层次、多角度考虑;再者,随着社会化营销的不断发展,医药市场营销也不断推出新的营销模式和新的思路。因此,医药市场营销的设计与实施变得越来越复杂。

(3)特殊性:医药市场营销的特殊性表现在:患者的消费需求大多是通过处方医生开出的处方实现的,处方医生是消费的载体,患者的医药消费是通过处方医生实现的,是一种被动消费,这与一般的主动消费是完全不一样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医药消费意识不断增强,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无论在消费意识、消费数量方面,还是在消费质量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全国现阶段医药消费总量为8000亿,比30年前增加了几十倍。过去人们在接受处方的时候不论是何种产品、哪个厂家的只要治疗某种疾病便按方购买,现在的消费意识已有明显改变,人们不仅要看什么产地、什么生产商、什么价格、什么包装、有效期等消费细节,还要注意产品的品牌价值度如何。这是医药市场消费需求进步的重要表现,因此医药市场营销要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充分了解熟悉人们对需求的理性态度,不断改变盲目依赖处方的习惯,促进医药市场需求的进步,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4)差异性:医药市场营销的差异性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消费者的年龄、文化与消费层次、城乡区域的消费差别、产品的附加值高低与品牌价值度、营销模式的设计等。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出生率下降,老年人比例不断上升,医药市场消费的结构主要以老年患者为主。文化层次、消费层次高的消费者更加注重疗效好、安全性高的产品需求,城市与农村的消费需求差别很大,营销的设计与组织需要严加区别,高附加值、高品牌度的产品需求大,产品周期长,消费者忠诚度高,市场营销的延伸度长,医药市场营销由过去单纯事件营销慢慢过渡到关系营销、网络营销,并逐渐向绿色营销方向发展。

(5)综合性:医药市场营销研究的对象是药品,因为药品的特殊性,导致进行医药市场营销时需要更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除了常规的营销管理知识外,还包括患者心理学知识、药品法规知识、常规的药学知识和医学知识,即在一般管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很多医学、药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2 中医药知识产权类人才现状分析

2.1 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类人才的培养状况

我国知识产权法学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目前为止,全国对知识产权类人才的培养状况还不容乐观,设置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等五所高校,还有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设立了知识产权系。其中,除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和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成立时间较长(分别成立于1993年10月和1994年秋天)之外,其他院校的知识产权学院(系)都还是近两年成立的新生事物,短期内还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我国目前高校中每年培养的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的人才还不足千人,已经毕业的受过正规教育的知识产权人才总共只有2000人左右,上过知识产权选修课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5%。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该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

2.2 中医药知识产权类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类人才培养的紧迫性认识不足。②知识产权课程还没有完全走进中医院校。③中医药企业对知识产权类人才的培养态度不积极。④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类人才的培养没有形成合力。⑤缺乏必要的教材和合理的课程结构。⑥不注重对学生技术背景的要求。

3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3.1 增强产权国地位

总体来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及利用上,不占优势,而要增强我们的地位,至少使我们避免处于劣势的地位,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力争在国际上降低现有专利、商标、版权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二是力争把中国占优势而国际上还不保护(或者多数国家尚不保护)的有关客体纳入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以及提高中国占优势的某些客体的保护水平。从《伯尔尼公约》的修订过程和TRIPS协议的形成历史看,走第一条路几乎不可能。

就第二条路来说,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对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专利、商业秘密等保护,促进了发明创造;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对计算机软件、文学作品(包含文字作品及视听作品等)的版权保护,促进了工业与文化领域的智力创作。但在保护今天的各种智力创作与创造之“流”时,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忽视了对它们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而传统知识,尤其是民间的表达成果,正是这个“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加强“地方传统医药”的保护

篇6

[DOI]10.13939/ki.zgsc.2015.46.109

药品流通包括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的一系列工作,与医疗体制、监管体制密切相关[1]。在我国药品一般经过生产企业 ̄―招标机构―批发企业―商―医院的这一环节链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出厂价仅有几十元的药品其销售价会达上百元甚至更高。

我国药品流通发展现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五点:一是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大多生产仿制药,销售对象是医院、中间商和最终消费者;二是由于招标行为不规范、地方政府干预、政策不完善等导致的药品招标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三是批发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人才缺乏,规模小,数量多;四是药品销售的主渠道是医疗机构,药品价格居高不下,以药养医,医药不分,不合理用药等问题在这个环节尤为突出;五是物流发展相对滞后[2]。

相对我国药品流通发展状况而言,发达国家已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和完善的运作模式。虽然不同国家实施了不同的流通体制,但其中不乏一些相同之处,他们成功的案例可以为我国药品流通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1 国外药品流通模式的共同点

1.1 流通主渠道是零售药店

医药分开的管理体制是当今社会许多发达国家所实行的。在美国,医院只设住院药房,在门诊就医的病人需到零售药店购药。在日本,1956年就完成了对医药分开相关规定的立法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大力推行此种制度,其中占有药品销售市场份额90%的是由生产企业通过批发商这个中间媒介将药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完成的。在法国,药品由生产企业通过零售药店销售给消费者和生产企业销售给医院所占的比例分别是84.7%和15.3%。在德国,药店销售额约占销售总额的84%[1][3][4]。由此可见,在医药分开的管理制度下,零售药店起着重要作用。

1.2 市场高度集中

经过长期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一些难以独立维持的企业积极寻找出路,或是停止经营或是投靠大型集团,这就为大型医药批发企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医药市场高度集约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在德国,十大医药批发商中的前三位就占有60%~70%的市场份额;在法国,前三位占有95%的市场份额;而在美国,前三家企业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95%以上[1][3]。

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医药批发企业在买方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凭借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采购及大规模的招标降低成本,因此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丰富的营销经验,先进的服务和管理理念,高效率、低成本、优质的服务水平,使其在市场中保持着明显的竞争优势。

1.3 市场准入制度严格

政府对准许公民和法人进入医药市场,从事药品生产等一系列活动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十分严格的,其实行的是药品上市许可人和生产许可人分离制度,即获得上市许可证的许可人可委托给达到GMP标准的生产企业生产药品,上市许可人就药品质量等相关问题对公众负责,而生产许可人对上市许可人负责。其中为保证药品安全流通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职业药师,由于其职业存在的专业性与特殊性,国家须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资格、行为等进行严格管制,这样才能保证药学服务质量,保障用药安全合理。各个国家对职业药师的选拔资格、考试以及管理都做了明确规定,如美国的《州药房法》、日本的《药剂师法》等[1]。

1.4 相对成熟的中介组织

发达国家已出现了较为成熟的药品流通中介组织。在美国,为医疗机构服务的集体采购机构(GPO),主要负责与供应商谈判、签订合同、提高采购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GPO的存在也可以使供应商获得集团购买力,实现薄利多销,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局面。在日本,制药协会建立了提供数据交换服务的药品电子网,不仅降低了企业信息化成本,还为信息的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

中介组织不仅为企业、医疗机构提供便利服务,也在政府对药品市场管理时提供积极作用。如欧共体将审查认可工作交给第三方机构,对制造商提供的资料、产品本身信息等进行审查,一旦出现问题,制造商和第三方机构都要负责任。此外除法律对医师药师的规定外,医师药师协会也对其行为监管起着重要作用。

1.5 信息化程度高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降低了药品流通成本,更因其网上的销售使得企业获取更大的利益。子公司通过信息网络处理总公司下达的网上订单,第一时间了解总公司的决定,对库存信息进行分析上报,月末、季度末将销售数据和相关信息快速汇总到总部,总部借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对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实现对现金流、信息流、商品流的有效管理。在德国,批发企业与药店之间借助网络,使药店通过查询批发商的物流信息就能进行订货,大大降低了成本。

欧美国家对在全国范围进行销售的药品都规定了涵盖其基本信息的唯一代码,在销售包装上也有条码,这样无论何时销售给顾客的都可以凭借代码对药品进行追踪。此外,一些大型医药企业都建立了自动化立体仓库,有了电子标签、无线扫描等自动化设备的参与及条码的普及,基本实现了药品从入库到出库的自动化,大大减轻了物流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1.6 相对全面的药品费用控制系统

在长期发展中,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药品生产、经营、价格、使用环节的一套政策来对价格进行管制。在生产控制上,鼓励新药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审核较为严格。在经营控制上,采用垄断性质的配送中心,减少流通环节,统购统销。在价格控制上,多种多样,如法国的严格定价管制、爱尔兰的比较定价、德国的参考定价、英国的药品利润控制等。在使用环节控制上,分为对病人和医生的控制两方面。如对病人的增设个人负担费用及可报销范围,对医生的进行合理用药培训指导,改变支付手段等。

2 国外药品流通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1 实行医药分开

发达国家实行的医药分开制度所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深思。医药分开是合理用药的表现,虽然不能真正降低医疗费用,但是是促进合理用药、建立有效医疗市场体系的开始。制药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药研发上,批发企业可扩宽销售渠道,医疗机构只提供诊疗服务,患者在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切断医院、医生和药品的利益关系,医生不会因为利益而向患者推荐疗效相同但价格昂贵的药品,患者可以自主的选择。就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而言,如果想实现医药分开就必须出台并实施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法规。

2.2 提高市场集中度

考虑到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能力差、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状,照搬外国的方法显然不可取。因此我们应循序渐进,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科研力度,研发新产品;创建特有品牌,吸引消费者;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强企业竞争力与服务质量。此外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企业进入医药市场的数量和质量[5][6]。

2.3 完善药品监管体系

药品流通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在1994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整顿中药材专业市场标准》等取得显著成就;在2007年颁布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对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医疗机构在药品生产、购销和储存方面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保障了药品在流通领域的质量。但就如今我国医药市场形势而言,新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现有的法规体系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政策的出台引导医药企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监管中的重要作用,为医药流通顺畅提供保障。

2.4 发展药品流通现代化

现代流通涵盖了生产和流通全过程的要素,现代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供应链管理是现代流通的技术支撑[1],销售渠道的各个成员在网络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为企业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相对发达国家,我国信息化物流水平总体还不高,虽然一些较大的企业有自己研发的系统,在子公司和总公司之间实现信息传递共享,但大部分的企业还不具备这一条件。加大仓储设施建立,网络信息系统研发等基础建设是我国医药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效益增长有积极作用并有利于促进医药市场有序发展。

2.5 严格规范价格制定

药品价格应该有社保、消费者等多个利益相关体的参与,召集药品生产、经营、物价、监督等各部门及相关专家共同制定,还应加大对药品成本的审核,调查出厂价格,对药品成本、临床应用价值等进行综合评估,为药品价格制定提供依据并定期对药品价格进行市场调查,实行动态定价。明确招标采购政策,解决政策配套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合理解决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等问题是解决药品招标规范化的根本问题,政府机构应给予重视[7][8]。

参考文献:

[1]陈文玲,李金菊,颜少君,等.药品现代流通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57-84,168-194.

[2]隋娜娜,刘兰茹,刘培伟.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现状和对策分析[J].中国药业,2014,10(20):15-16.

[3]常刚.重庆市药品流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2(5):26-31.

[4]冯志东.我国现代药品流通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5):19-22.

[5]温奇哲.我国药品流通领域中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国商品学会第十五届学术论坛,2013(7):61-65.

篇7

据美国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的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发展预测称,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将与2008年相当,保持在4.5%5.-5%的水平,市场销售额将超过8200亿元。

作为新兴药品市场的代表,中国、巴西、印度、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和俄罗斯市场将合计增长14%-15%,市值将达到1050亿-1150亿美元。我国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事实,近年来增速超过20%,成为新兴药品市场代表中的代表。

和全球大多数国家陷入经济衰退的趋势相反,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个人支付能力未受影响。未来的医疗制度改革将在原有的基础上使更多的人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社区医院市场的发展也将更迅猛,医药市场的容量短期将有巨大的突破,而且中长期将保持稳定增长。

我国现有医药生产企业473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不足5000万元的企业占70%以上;从产品数量来看,目前我国共有16695个药品标准、近17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从基本药物目录来看,基层基本药物目录仅307个产品,即将公布的医院基本药物估计也不会超过1500种。可见医药行业竞争之惨烈。

据南方所数据, 哈药集团以135亿元的销售收入摘取2008年百强榜首,成为中国医药工业新的领军企业,百强榜的门槛底线已超过8.9亿元。 2008年,跻身50强的企业规模须超过17亿元,跻身20强须超过33亿元,跻身10强须超过42亿元。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规模多集中于10亿~20亿元,共有53家;20亿~50亿元规模的企业有30家。

对照百强企业,70%的中小企业,其最高的规模5000万元与百强企业最后一名8.9亿元,相差17.8倍。基本药物目录(基层)生产企业占企业总数78%,其中20%正处于生存危机之中(时代方略数据)。

二、企业状况对比研究

1、百强企业ZJ成长之路分析

A、基本情况:ZJ作为国药控股旗下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5年,历经20多年的风雨拼搏,发展成为总资产逾6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年利税总额超过1亿元的质量效益型、科技知识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位居中国制药工业百强80多位,企业以生产呼吸系统用药和抗感染类药物为主,拥有员工1000余人。

评论:ZJ企业从一家国有小企业发展到10亿规模的百强企业,成为一家质量效益型的企业,蕴藏着众多可取之处,值得认真研究。

B、战略管理

ZJ企业在网站上公布着明确的战略规划:

公司的使命: 提供优质医药产品,提升人类健康水平

愿景: 以世界杰出企业为标杆,做中国制药工业的典范

品牌承诺: 生命守护者

核心价值观: 责任、创新、速度、诚信

目标: 做中国头孢品规最全 做中国头孢品质最好

战略规划:

力争到2012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人民币,利润排名中国制药工业20强,

横向涵盖处方药、OTC和保健品等领域,纵向产业链一体化,

通过国际质量认证,

拥有国内外知名品牌,建成国内市场领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质量效益型企业。

评论:ZJ的企业使命非常有“道”,能够获得员工认同;企业定位(愿景)准确,要做“中国制药工业的典范”;目标明确:2012年20亿、路径清晰、进程具体,以战略统领全局工作,以品牌提升企业形象,战略规划为企业注入了发展之魂。

C、发展里程

2001年提出聚焦战略,“做小河里的大鱼”

2001年提出国际化战略,“原料全国化采集,拓展国际合作”

2002年提出精品战略,“精益做精品”

2004年营销战略调整,提出“626”策略,全面开拓二三级市场

2006年12月,ZJ研究所挂牌成立

2007年9月推出保健品“康钙X”,拉开进入“大健康产业”的序幕

2007年12月正式命名12月1日为“ZJ制药品牌日”

评论:ZJ 企业面对市场变化,能够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战略,从不满足,始终保持企业的创新性和竞争力从不满足。

D、成功秘诀:长期执行竞争性战略管理,不断完善战略保障体系,提高执行力。

评论:ZJ企业在竞争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发展策略和方法,竞争秘诀如下:“战略领先、品牌制胜;重视研发、三驾齐驱;渠道管控、深耕细作;内部竞争、有效激励”。

2、企业ZH一般情况

ZH公司现有员工350人,是一家中美合资公司,成立于1993年。也是以抗生素为主要产品,其它产品涵盖消化、呼吸、心血管等九大科系,2008年销售规模达到1.7亿元。该企业拥有较好的企业文化和一定的产品力,采用内部承包制和外部制,发展缓慢。多年来没有解决好营销模式问题,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营销队伍。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ZH企业怎样确保已经取得的市场地位,怎样寻求新的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该企业寻求专业咨询公司时代方略的帮助,时代方略选择了与ZH公司同类的ZJ公司作为标杆企业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具体的20项参数对标评估,得出了相对科学的企业诊断。

3、企业ZH与企业ZJ对标评估

评论:ZH在企业文化和产品质量上比较好,与ZJ相当;在领导力、凝聚力、产品力、财务管理方面,差距不大;在策略、品牌、研发、生产、成本等方面拉开距离,在人力资源、渠道、终端管理上尤其薄弱。

以上对标分析图清晰地勾划出ZH与ZJ公司相比较所存在的差距,为ZH公司找出了关键问题,同时也反证了ZJ企业之所以成为百强企业是名至实归的。

篇8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55―04

1研究背景

“中药”是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后,人们对于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称呼,是与西医相对而言的。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古已有之的药物应用是以中国传统医药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药”,即中医用药。从现代化、国际化的角度出发,中药的概念应该描述为:在中医药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用物质,其主要来源为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发酵制品。

1.1中国中药出口发展现状

从增长速度来看:从2000到2010年这十一年间中药出口贸易总额呈稳定上升趋势,除2008年外,其他年增速均在10%以上,2010年出口总额更是增长了47%;从中药产品在国际医药市场所占份额来看:虽然我国是中药发源地,具有很大的市场优势,但是中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并不高,最新数据显示占有率不足10%,这表明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很低;从出口商品结构看:中药产品出口主要包括3大类:中药材、中成药以及植物提取物。出口产品中仍然以附加值低的中药材以及植物提取物为主要出口对象,而中成药的出口一直碰到技术壁垒,总体来看中药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大于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从中药出口格局看: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贸易对象为亚洲国家,比如日本、韩国、香港等,占中药出口总额的60%以上。表明我国中药产品出口主要依赖亚洲市场,而对欧美市场开拓不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发展。

中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在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药治疗疾病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绵延上千年,中药的使用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中药现代化、中药国际化也已经成为现今中药发展的主题。我国中药产业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些年,随着回归大自然的思潮,自我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绿色食物、绿色药材会更加向往,对健康更加关注,中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得我国中药市场发展十分迅猛。

尽管中国中药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结构相对完整的产业基础体系,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技术法规以及“劣药”的冲击等这些障碍,中药的国际化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正受到国际医药市场的诸多限制,发展缓慢。

1.2熵权法

“熵”的概念源于热力学,后由C. E. Shannon引入信息论,现已在工程技术、经济社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已发表的文章如周梅华进行的可持续消费测度的熵权法实证研究,李旭红应用熵权法分析区域物流发展竞争态势,国外文章如Zhi-hong ZOU的关于应用熵权法确定影响水质各因素权重等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熵权法是一种在综合考虑各因素提供信息量的基础上计算一个综合指标的数学方法。熵权法理论认为,对于某一指标的个样本观测值,数据差别越大,则表明该指标对系统的作用越大,包含和传递的信息越大,因此赋予较高的权重。作为客观综合定权法,其主要根据各指标传递给决策者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权重。本文通过分析找到反映中国中药出口现状的各项指标,然后根据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影响中药出口现状的各个方面,从而为其发展提出建议。

2指标体系的建立

2.1评价指标的选择

张玉萍(2009)在分析影响我国中药出口现状时采取了4个角度:产业基础、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市场结构。文章指出虽然中药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中药产业基础还很薄弱,出口规模不大、产品结构以市场结构方面都存在不平衡等问题,这些方面的不足都限制了中药产品出口的发展。杨文茵(2008)在分析中药出口贸易发展现状中认为由于我国中药行业研发投入不足以及技术设备落后等原因,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更没有能力研发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产品方面的缺陷同样限制了我国中药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发展。李璐(2010)在分析中药如何走向世界时也提到了中药出口的诸多弊病,比如出口市场结构单一、市场销售规模不大以及产品研发投入不足等方面缺点,这些方面都影响中药出口的发展。综合以上文献论述,我们从以下3方面分析影响中药出口发展的内容:

(1)产业基础方面。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中医药已经成为最具中国民族特色和独特优势的领域,是中国加入WTO后少数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是中国中药出口的基础。产业基础包括中药资源情况、中药年产量、中药生产企业及中药出口业务企业情况等。衡量中药的产业基础,是评价中药出口现状的首要内容。

(2)产品方面。

中药的出口属于产品贸易,产品自身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出口情况,因此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产品方面首先要保证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在重金属含量及农残含量方面要符合出口标准。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要加大对中药产品的研发投入。研发具有创新性、高附加值的中药产品,采用现代标准工艺研发符合标准的中药产品进而促进中药产品的出口。

(3)贸易方面。

中药的国外市场销售情况是衡量中药出口现状最直接的指标之一,包括中药产品的出口总值以及占总出口值的比例。中国中药出口商品通常划分为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三大类,因此本文主要以这三大类的出口值历年的变化来反映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中国国内市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2.2设计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对中国中药出口现状的各个方面的分析,结合熵权法的评价方法,设计建立中药出口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经过筛选整合,最终确定的中国中药出口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基于熵权法的中药出口现状的分析

3.1熵权法原理

假设系统处于n种状态,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记为Pi,则定义熵(E)为:E=-

ni=1pi・ln pi,其中pi满足0≤p≤1。当所有状态的概率相等时,熵取得最大值ln(n),此时权重为0,系统完全失序,即当系统只有一种状态,则P=1,E=0,此时系统没有不确定性。

熵值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首先设有n个评价对象,有m个评价指标,可以得到原始矩阵

X=(xij)n×m,xij即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指标。为了便于统计,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本文所采用的指标都为正指标,即越大越好的指标,因此采用正指标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即

yj=xj-min(xj)max(xj)-min(xj)×

0.4+0.6(j=1,2,3,…,m),经过无量纲化后的矩阵为Y=(yij)n×m。

(2)第j个指标下第i个评价对象所占的比重Pij=yij/ni=1yij。

(3)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ej=-ni=1PijlnPij/ln(n)。

(4)第j个指标的差异系数为gj=1-ej。

(5)第j个指标的权重为wj=gj/ni=1gj。

(6)最后算出第i个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vj=nj=1wjPij。

3.2数据及实证分析过程

3.2.1数据来源

本文的产业基础方面以及产品方面的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本书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科学技术部编写,收集了2000-2010年间中药产业经营、研发及相关活动、固定资产投资等资料以及相关的国际比较数据,较为全面描述了中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贸易方面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按照中药(天然植物药)概念,经仔细核对2000年-2010年这11年间海关原始数据而得到。

3.2.2实证分析

根据熵权法的计算步骤,经计算各指标熵值、差异系数、权重如表2所示:

4结果分析

4.1整体评价

由图1可以看出,中国中药出口指标从2000年以来时间序列上总体呈上升趋势。我们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2年中药出口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一方面由于中国于2001年年底加入WTO,国外对中国中药出口的限制放宽或取消,从而有利于中医中药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中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已经写入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但在2003年,综合得分、产业基础方面、贸易方面均低于2002年的水平,原因在于2003年中国以及国外一些国家出现了“非典”,这影响使得中药年产值、中成药企业数以及中药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均呈下降趋势,影响了中药的出口。从2004年开始,无论从综合得分还是产业基础、产品以及贸易方面各指标都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

另外通过分析3个内容指标的权重,可以较好的区分其对中国中药出口结果贡献率的大小。图1从产业基础、产品及贸易3个方面的综合指标分析得到三者权重分别为:0.302、0.207、0.489,可以看出贸易因素影响最大,产业因素次之,产品因素影响最小,以上分析结果是很难从直观数据中得到的。另外目前已发表的大部分文献均采用定性角度分析制约中药出口发展的因素,文章首次通过熵权法定量的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及其所占权重,并以此为根据为促进中药出口发展而提供建议。

4.2中药出口结构分析

中药出口的产品结构也不断调整(如图2),一直以来中药材的出口一直是中药出口的主要部分,但从2006年开始,植物提取物出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青睐,超过了中药材的出口,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出口产品仍多以低附加值原料药材、中间体及一些中药提取物为主,国外所用中药原材料有70%~80%是从中国进口,而中国的中成药出口比例不足5%,并且由于2008年以来遭遇的各种绿色壁垒,中成药的出口总值逐年降低,这说明国内中药走向世界市场与周边国家还有很大的困难。

5结论与建议

通过熵权法对中国中药出口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从产业基础、中药类产品以及中药类产品贸易这些方面研究了中国这11年来的出口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的为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和中药出口的增长提供决策依据。

5.1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

中国中药材自身尚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有毒物质含量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中药出口的重要因素,限制了中药出口的发展。尽管国外消费者对中医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中医传统理论和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国中药进入国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还是困难重重。如美国禁止含有汞、铅、朱砂成份的中药进口和销售。另外,中国的中成药的生产过程如提取、浓缩等工艺存在落后、流程长、能耗大、效率低、缺乏良好的环境保护设施等问题,使得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无法保障,技术文件不能反映药品的药理、毒理、有效成份、安全指标等内容,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安全性而遭拒绝销售。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均对中药在质量、药用成份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因此,必须加强中药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从中药材到中药的上市临床试验都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来严格要求,这样才能克服国外的绿色壁垒,促进中药的出口。

5.2加大对中医药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尽管国内在中药制药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申请的专利数也逐年提高,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的平均投入水平,中国的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无法保证不断推出能进入国际市场的高科技含量、好附加值的创新产品。中药产品出口过多依赖初级产品,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中药材以及植物提取物仍然占出口比重的很大部分,而中成药出口一直徘徊不前,近两年还出现了下滑,2010年出口比例不足10%。

因此,国家应加大对中药基础研究的投入,建立现代化的中药研发体系,充分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对中药行业技术性壁垒的研究能力;扶持中药基地的发展,促进中药基础、创新和产业化;进一步加强中成药的研发力度,以调整中国的产品出口结构,实现高附加值的出口。

5.3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与规范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必须具备国际认可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制定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并大力推进实施,是实现中药国际化的基础和必由之路。目前我国中药管理涉及了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GA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中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等。但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和日趋严格的国外技术标准规范,要不断完善从种植、生产、非临床及临床试验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

此外,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系中,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框架未能包含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在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国际上的药品专利是针对化学药品而建立的,将新发现的中药材、中药材新的药用部位、中医的治疗方法、中药的使用方法等都排除在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外,中药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力度不足,中国急需建立一个针对中药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1]李进伟.中国中药出口现状分析及对策[J].农业问题研究,2010,(1):5464.

[2]叶荣华.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调查[J].现代商贸工业,2012,(3):79.

[3]周梅华.可持续消费测度中的熵权法及其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12):2531.

[4]李旭宏,李玉民,顾正华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区域物流发展竞争态势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4,34(3):398401.

[5]Zhihong ZOU,Yi YUN,Jingnan SUN. Entropy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weight of evaluating indicators in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for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6,18(5):10201023.

[6]唐韵.基于AHP熵权法的浙江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7]张玉萍.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分析及对策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8,27(9):93104.

[8]杨文茵.我国中药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8,15(5):1620.

篇9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019-03

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的“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中国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下降、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营销渠道上的上下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关于中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国内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国的医药产业正在发生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随着GMP认证和GSP认证的强制推行,我国医药行业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小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药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手里,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环节,在我国却往往有6~7个环节。仅批发环节一般就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整个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基本上可以说是处于无钱可赚的境地。尽管如此,我国的医药行业仍旧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趋势。据统计,中国药品市场每年正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据预测,我国医药市场将在2020年达到1200亿美元,从而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2中国医药物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1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步伐将会不断加快

随着我国药品零售企业和批发企业配送需求的进一步加大,企业自身的物流配送能力已经难以满足医药物流的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力度,大型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将会越来越多,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医药物流体系和运营模式的优化以及医药物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在新的医药物流运营模式下,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先汇集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统一向下游企业进行配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医药物流配送的效率,还可以有效降低零售企业的进货成本。

2.2现代化和开放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逐渐放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的医药物流行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医药物流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拥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外资以及外企的进入虽然会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其销售服务模式和物流管理经验对我国医药物流系统的建设仍旧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物流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我国医药物流逐步走上大型化、现代化、高效化的发展轨迹。

2.3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行业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子商务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医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医药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4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将愈加明显

目前,第三方物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医药物流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第三方物流已经成为医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相关统计,通过医药物流供应链及第三方物流运作,可以降低采购费用6%~12%,压缩库存总量10%~30%,降低运输成本5%~15%。因此,在未来中国的医药物流市场,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并将提供更加专业化、细致化、系统化的物流服务。

3中国医药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经营理念落后,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相对较少

目前,国内的很多医药物流公司虽然在软、硬件设施设备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基础设施方面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医药物流管理的理念过于保守,经营管理相对粗放,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物流运作的效率不是很高,缺乏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软实力”。所以,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本身拥有的优势,尚不能满足医药企业更加丰富、细致、专业的物流服务需求,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2物流成本过高,企业效益偏低

目前,我国的很多医药物流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总构成还缺乏足够而又深入的认识,往往只看到直接的运输和仓储成本,对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则是相对忽视,与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加上我国医药物流体系存在的交易环节多、交易渠道复杂、交易信息不对称、流通秩序混乱等问题,导致行业内的物流成本处于较高水平,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的整体实力。

3.3运营管理水平低

中国医药物流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销售和配送不能跟上进货量,造成库存积压的情况。而伴随着每个月都有过期药品销毁,造成了行业内部大量的资源浪费。配送分配环节不合理,待配送货物积压时间过长,配送车辆周转时间不合理,不能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钟等问题也大量存在。销售环节没有很好地与上下游合作伙伴达成有效联络,导致经常出现急需药品缺失的情况,相应地造成信誉下降、客户流失等多方面问题。同时,中国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相对较少,不能对公司的医药物流提供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利用率差,没有对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闲置人力多,这也是影响中国医药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

3.4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整体上看,医药物流领域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RFID技术、GPS/GIS技术和EDI技术等,但是信息技术在中国医药物流企业的应用范围却非常有限,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货物跟踪系统、客户信息处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接口,限制了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共享程度,不利于企业物流作业效率的提高。

4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战略与应对策略

4.1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

在未来的医药物流领域,医药物流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医药产品的分销、配送和流转,所以,中国医药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依托一定的信息技术、物流设备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的上下游资源,优化医药产品的物流配送环节,想方设法提高中国医药物流企业的订单处理能力,降低库存数量和配送时间,缩减中间环节,提高物流作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而这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身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对此,医药物流企业要在参考国外医药物流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这样可以联合更多的企业力量,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以在降低企业的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4.2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的医药物流企业要想不断提高医药物流的服务质量,甚至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承担更大的物流服务项目,必须要有高效的技术和设备作保障。对此,企业要增强资金和技术投入,不断完善当地的物流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完善企业医药物流的配套设施和物流技术支撑体系,改善医药物流的运行环境,制定科学的医药物流发展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同时,要重视医药物流的标准化建设,确保行业内部医药物流标准的一致性,促进物流活动开展顺畅,实现物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4.3提高行业内部的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是重要的趋势之一,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的医药物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的实际,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物流信息自动收集与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医药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力、分析能力、传递能力和决策反应能力,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不断降低物流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同时不断拓展业务和市场,促进中国医药物流业市场影响力和营销力的不断提高。

4.4提高企业医药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

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产业的不断细化和发展,医药生产企业的物流业务也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这就要求中国医药物流企业必须提高自身提供医药物流综合服务的能力。例如,有的医药企业需要医药物流企业提供自动订货、传递信息、转账以及药品全过程追踪的一体化服务,有的企业会涉及物流管理咨询、库存控制策略、物流方案的选择、规划与建议等业务。医药物流业只有具备综合性物流服务能力,才能满足现代医药物流的现实需要。

4.5重视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基于中国当前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现状,需要医药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提高企业以及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要促进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制定能够真正适应医药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医药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医药物流专业化服务水平。

4.6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医药物流服务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医药物流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应当在增强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对市场进行重新的定位,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策略,为医药物流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实现从整体经营的固定模式到细微管理的差异策略的积极转变,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尤其是对于中小物流企业,应当大力发展小批量、多频次、快速运输业务,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周边医药生产企业的医药物流需求,实现自身物流业务由点到面的拓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结论

总之,在现代物流供应链理论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医药物流业也必然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只有对医药物流业进行不断规范,遵循医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对医药物流现状的研究,重视医药流通体制的重组和长远规划,不断提高医药分销的效率和经济效益,才能从整体上推进我国医药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肇兴,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5).

篇10

1 儿童用药问题

目前,我国儿童用药种类、剂型缺乏、临床上儿童用药超说明书使用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及时改进和提高。

1.1 无药可用

数据显示,在医药市场现有3 500多个制剂品种中,供儿童使用的只有60种,所占比例不到2%,但即便是这60种药物,也存在剂型单一、品种单调的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市场上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2],儿科医生靠经验用药,安全隐患巨大。一般的综合性大医院药房的儿科用药也低于5%,现存儿童版药品主要是进口药和合资药,无法满足儿童患者临床用药需求。儿童用药缺乏的问题早已得到全世界的重视。2006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就联合召开专家会议,通过审查儿童疾病药物所存在的问题,要求在《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中,根据儿童用药的临床需要和疾病负担增加儿童基本药物,2007年,世界卫生大会则通过了WHA 60.20号关于“为儿童提供更好的药物”的决议,了第1版《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目前最新版更新到2010年3月,共收录272个药品。

1.2 用药不当

用药不当的主要表现有: ①超说明书使用。由于新药研发中数据累积不足,临床实验少,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药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缺少,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说而不明”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内市场绝大部分的药品对儿童使用标记不明、警示不清,多以“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等字样描述,使得药品使用剂量难以把握[3]。这种“说而不明”的现象不仅给医生处方、患儿用药带来极大不便,更容易出现超剂量使用。②常用药物剂量计算方法不规范。临床工作中,儿童常用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存在差异,或采取体表面积计算,或采用公斤体重计算,前者临床使用不便,后者则忽略了儿童特殊生理条件,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③取药剂量、给药途径的不严格。儿童用药大多仍以成人用药来代替。如抗过敏药异丙嗪,仅有成人剂型,儿童用药须将其分成几份,若分药不均匀,用药量过多易引起不良反应,过少则病情得不到控制。许多胶囊无儿童使用规格,儿童使用不足1粒时,常采取将胶囊内药物倒出用水冲服的方法,近年来研制的缓释胶囊,如果用上述方法给药时,难免会使倒出的颗粒不均匀,无法达到缓释目的。注射剂也没有适合儿童的剂型, 如静脉输液,目前药厂生产的静脉输液多为500 ml,而儿童所需剂量一般是100~200 ml;抗生素注射液儿童只能用0.1 g,但一般规格都是0.5 g,如何正确取用1/5?同时造成药物浪费,也容易产生环境污染[4]。

2 儿童用药市场现状

南方医院研究所推算,2010年整个儿童用药市场约为400亿元,如果算上剂量减半的部分,儿童药市场有700多亿元,且近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面对巨大的儿童药缺口,药品的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却缺乏兴趣与动力。儿童药物的研发成本过高,几乎是成人的2倍,并且工艺复杂,研发周期长,临床试验程序复杂且风险远高于成人;很多儿童药物的季节性强,生产成本高,利润低;最重要的是政府在鼓励儿童药物研发的配套政策上目前少有优惠,而这些配套政策应该从儿童药定价机制、医保制度、招标采购、税收制度、审批审评等多个方面,来增强企业研发生产儿童药物的动力。

面对这一突出问题,政府对儿童用药的关注度正不断增加,如2011年制定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15年)》,在“儿童与健康”部分的策略措施中,首次提出“鼓励儿童专用药品研发和生产,扩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儿科用药品种和剂型范围,完善儿童用药目录。”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鼓励罕见病用药和儿童适宜剂型研发”。卫生部印发的《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同时指出,将对“基本药物中的儿童适宜剂型实行国家统一定价,定点生产”。在2012年上半年SFDA召开的儿童用药安全座谈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正在加紧开展对儿童药物注册申请加快审评,研究为儿童药物设计药品儿科独占等政策,同时积极配合药品定价和招标采购等部门研究制定相应支持和引导政策,鼓励制药企业研发生产适合儿童使用的药物,确保儿童用药安全。

3 开发儿童用药市场的几点思考

在政策扶持和国内儿童用药市场庞大的潜在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医药企业应该看到国内儿童用药市场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儿童药物品种研发选择上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市场需求、政策配套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剂型补缺。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儿童用药情况显示,我国处方集在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上尚缺乏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各项分类指导,目录中儿童用药覆盖疾病的范围较广,但仍缺乏适合儿童的剂型。对于理想的儿童剂型,根据WHO提出的要求,儿童药应是能够方便、快捷、可靠地给药,使用时尽可能少地需要医护人员和照顾者管理,具有灵活性、适应性且能可靠地进行计量分配。在我国3 500多种药物中,很多都是片剂、胶囊,而儿童药物的剂型应该是比较好服用的。如在美国,上市的儿童剂型品种丰富,有混悬剂干粉、溶液剂、糖浆剂、混悬剂、分散片、泡腾片、咀嚼片、刻痕片、微量口服粉末或颗粒等,有效提高了儿童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方便性。制药企业在剂型选择上,应针对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及药物的性质,尽可能选择适合儿童使用的剂型,例如滴剂、混悬剂、咀嚼片、泡腾片等,使儿童乐于接受。另外,还可选择半衰期相对长的一些衍生物,减少服药次数,使家长、患儿和医护人员都容易掌握,也可以增加儿童用药的依从性。比如:近年来推出的阿奇霉素3 日疗法,每日只需服药1 次,极大地提高了儿童用药的依从性[5]。其次,WHO明确提出,为儿童提供最佳剂型和准确用法用量时,要考虑儿童的7个阶段,分别是早产儿(胎龄38周)、新生儿(出生后0~30 d)、婴儿(1个月~2岁)、幼儿(2~6岁)、儿童(6~12岁)和未成年人(12~18岁),并建议不同时期儿童所适合药物的剂型,大大提高了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在我国《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只有个别药品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建议使用不同剂量的,大部分药品都没有依照儿童的年龄段进行分类,用药剂量需要按照处方集附录的方法进行年龄、体重或表面积折算。因此,企业在研发早期还应该考虑到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所适合药物的剂型。

2)慎选品种。WHO分别在2007年10月、2009年3月公布了第1、2版《WHO儿童疾病药物示范目录》,在2011年3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制定并公布了第3版(简称EMLc),为各成员国制定儿童基本药物目录提供指导和帮助,也是制药企业选择产品的参考途径之一。当然,EMLc是基于全球儿童流行病谱即疾病负担而制定,不完全符合我国儿童的流行病谱,直接套用有隐患,应结合我国国情。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别提到的对一些疾病的具体控制要求:如控制儿童常见疾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其次,在国外感染性疾病和肿瘤仍然是儿科用药研发的热点。另外从临床实际用药的情况可知,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占据绝对主力,在综合医院的儿科、及儿科专科医院的感染性用药都要超过40%以上。呼吸系统感染是困扰我国儿童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儿科用药市场急需有效、安全、使用方便、可获得性的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药物。

4 结语

国内药品缺乏儿童剂型的问题,已经引起包括医疗卫生系统、医药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政府正努力建立儿童用药快速审批通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儿童药“即到即审”。关于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企业生产儿童药支持,减免税收,单独定价,延长产权保护期方面的政策也正在考虑之中。就目前状况来看,国内的制药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儿童用药市场的政策变化,自审目前销售产品线的合理性、研发优势、产品储备,结合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为投入到儿童药市场的生产做好准备。随着全社会各系统的日益重视,儿童的治疗用药预示着极大的市场潜力,儿童药将成为各类药品中的亮点,也将成为制药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余明莲, 杨悦. 我国儿童用药可获得性的调查分析[ J ]. 药学学报,2011, 27(4): 368-372.

[2] 马家猛, 孟刘虹. 儿童用药现状分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8): 163-165.

[3] 吴世启, 王强. 儿童用药现状浅析[J]. 中国药事, 2012, 26(7): 788.

篇11

当前,国内的各个行业呈现着发展迅速的趋势,但是,医药行业的发展时间较其他行业来说较短,发展不完善,不成熟。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医药行业对于自身进行了改革,实现了巨大的突破,迅速发展,很快地成为了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因此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较大,医疗事业对于我国的国情有着极为重要的深远影响,也是基于此种情况,我国的医药事业发展得较为迅速。从医药行业的本身出发,由于疾病研究属于世界尖端的研究课题,因此国家对于医药行业的投入较大,进行了各方面的满足,对于医药行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源。ABC公司作为一家极具潜力的国际化公司,对于我国的医药行业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近几年来,由于国家不断改革医疗事业的制度,出台新的政策,市场方面的需求也逐步增大,企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医疗体系也初步建成。在这个国内国际的环境下,ABC作为一家极具代表性的跨国医药公司,它未来的发展计划也极具研究意义,如何让它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要科学有效地实行计划,部署正确的竞争策略,才是ABC公司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站稳脚跟的根本方法。

一、ABC公司现存的一些问题

(一)医药方面的创新力度不够,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这个公司将面临着很严重的问题。尽管各方面对于医药行业的投入力度都在不断加大,促使医药行业的产品进行创新,专业方面不断提高,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是十分微弱,不能竞争过欧美国家的医药行业。据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甚至是一些经济水平低下,远不及中国经济水平的国家来说,对于医药创新方面的研究投入还是很少,对于专利方面的保护力度也是不充足。使得企业的创新力度不够,阻碍了企业创新的脚步,从而使产业的创新速度无法跟上产业的发展速度。

(二)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组成和结构框架十分不合理,许多企业规模较小,人才较少,对于经费的投入更是甚少,因此对于这类医药企业来说,很难有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医药产品的创新研究,生产出来的医药产品质量低下,不能满足目前医疗行业研究的发展,从而使整个医疗行业的水平降低。

(三)医药市场的局限性较大,使得国际市场很难拓展

改革开放政策实行钱,国家的政策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我国的医药市场的局限性很大,不能开拓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改革开放实行后,各类政策法规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完善,但就现状分析,医药市场的局限性依然不小,阻碍了创新产品的分析和研究,进而阻碍了整体医药行业的发展。

二、提高ABC公司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具体措施

结合上述此行业和本公司出现的各类问题,综合考虑ABC公司的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ABC公司最适合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措施,运用此措施,才能保证ABC公司的迅速平稳发展。要保证产品差异化战略的科学有效地实施,要从企业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做出大量的调查分析来得到最终的结论。

(一)要对产品有明确的定位

ABC公司作为一个有一定地位的跨国医药企业,应该多加进行高端产品的生产研究,创新开拓,着眼于上层,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ABC公司在市场环境中要同时兼顾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要在现有的环境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稳定住国内市场的平稳局面。如果能加大对于产品的创新力度和产品质量的把控力度,使得成本控制在可调节的范围内,减少各种渠道的损失,这样就可以提高ABC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要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使得名誉打开

将企业的品牌做大做强是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的一项重要内容。ABC公司如果想在行业中长久迅速地取得发展,就要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将自己的企业品牌化,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也要注意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得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企业荣誉感,让他们能够成为企业的一员,真心实意地为企业付出。而ABC公司在人才方面较为欠缺,储备不足,高端人才的空缺较为严重,要多加引进优秀人才,在人才引进的方面,要放眼整个市场,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使得人才培养规范化、系统化,控制成本,但同时又保证企业可以有人才的固定输送平台。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ABC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地研究了跨国医药企业所处的现状,面临的困难和企业现行的各种竞争战略,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地讨论了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ABC公司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举措。尽管ABC公司作为一家大型的跨国医药公司,有一定的知名度,市场份额较高,能收取到一定的利润,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是暴露出来了不小的问题,使得企业的未来发展受到了局限。本文提出,ABC公司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还要实行一定的利润保证措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有计划地实施发展,能够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点,但在这种基础上,还需要企业有灵活应对的能力,要有能力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从整体来看,医药产业还是一个新兴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产业,有许多仍然值得开发的地方,也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面临着许多机遇。要能够抓住机遇、不惧挑战,才能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使得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婷. LSD公司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

篇12

关键词:

中小医药;战略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32-02

战略管理一词最初是美国学者兼企业家安索夫提出。此后,其他许多战略研究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现在观点认为,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的目的及作用是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 中小医药实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医药行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医药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但中小型医药企业战略管理问题一直没有重视。中小医药企业对我国医药行业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每年仍有数以百计的企业倒闭,有研究表明,尽管倒闭的原因多种,但基本症结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技能,或没有开展战略管理。中小型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严重缺乏,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已迫在眉睫。

2 我国中小医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中我国的中小医药企业不断壮大,在经历了初步的竞争后,医药市场不断规范,相关法律日益健全,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医药企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单薄,生产条件落后,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水平低、集中度不高等致命弱点,其无疑也是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巨大阻力。而如今世界,医药竞争却日益加剧,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面对竞争,如果我国的中小医药企业不尽快增强自身的实力,终将会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如何找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其优势,充分整合资源,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当前中小医药企业所共同面临的亟需探讨的问题。

3 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者胜任力欠缺

(1)缺乏战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大部分中小医药,尤其是处于婴儿期的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即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目标。

(2)错把计划当战略,盲目扩张发展:许多中小医药企业没有战略,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计划。有的医药企业错把计划当战略,耽误了企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根本不同。

3.2 企业战略文化环境欠佳

我国一些医药企业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不能准确体现企业核心的精神层面,缺乏未来导向性,不能在实际工作中激励员工。此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医药企业形成企业的独有特色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为医药企业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文化。

3.3 高素质人才的匮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较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医药企业的必备因素医药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目前,一些医药企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不仅缺少生产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还缺少企业管理人才和产品开发人才。虽然一些企业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自主研发体系和逐渐壮大的科研队伍,但仍不能为医药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3.4 产品营销管理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的一些医药企业营销方式仍以传统推销为主,缺少创新,不能很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医药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并未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3.5 创新能力低,国际竞争能力差

我国的医药产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而发达国家医药业将销售额的10%~20%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耗资2~3亿美元,甚至10亿美元以上。20世纪70~90年代,世界各国共开发152种新药,仅美国就占了将近一半,而我国颗粒无收。这些无疑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医药市场所处的劣势,创新能力低下。

4 中小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实施与对策

4.1 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吸纳高素质人才

对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来说,人才已成为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针对自身条件,围绕着管理人员、研发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3支队伍分级、分类、分批进行长期或短期培训,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4.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保持企业团队的旺盛的战斗力

加强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不能是一个时期的行为,而是需要采用不断升级培训的方式,针对不同基层的员工采用不同方式、不同级别的培训。围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做好一下几方面工作:

(1)深入贯彻企业精神,宣传企业文化;

(2)重视企业责任观和价值观;

(3)在继承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4.3 "科技创新"增强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创新精神,医药科技创新投入大、门槛高、风险大、是一个持续投入、不懈探索、执着追求的过程,我们必须大力鼓励创新精神,以倡导尊重科学规律、宽容失败来弘扬科学精神,用长跑的技能和心态代替急功近利和短、平、快。

4.4 有效战略管理和组织再造是中小医药企业生存和发

展的保障

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有可操作的能够推行的企业发展的战略实施步骤,并能够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短期目标。组织再造是实现企业战略管理变革的有效方法,进行组织再造流程,需要医药企业与消费者保持更紧密的联系。认真分析消费者医药消费需求特征,从中找出既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又能适应中国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市场机会。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