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31 09:22: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农业的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1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策;泰兴

泰兴市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历史上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平原综合农业区。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裕,雨水充沛,严寒酷暑不长,霜期较短,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衍。土壤为长江冲积母质发育而成,有砂土、壤土和粘土等,因此,农作物和林木种类繁多,农田生物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多年来泰兴农业生产在全省乃至全国久负盛誉,但对照江苏省“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当农业进入新时期后,要想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任务重、压力大。为此,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对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泰兴现代农业发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构建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进程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开发田园风光欣赏、农业实践体验、农产品现采现卖等形式的农业旅游项目,将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好途径。泰兴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除了交通通讯便捷、社会服务先进等物质基础条件外,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源储备和突出优势:

1.1农耕文化深厚、物种资源丰富泰兴人多地少,畜牧业发达,有高沙土、沿江和沿靖圩田三大农业生态区。因此猪油酒特产诱人,旱粮杂谷特色鲜明。新时期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弱筋小麦已成为省内面积最大、质量最优、产业化程度最好的产业。此外,优质稻米、双低油菜、高效设施园艺种植产业以及生态畜禽和特种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迅猛,可圈可点之处名目繁多,鉴赏观光之地不胜枚举。几十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深水岸线3.4km,浅水岸线6km,江滩、江心洲风貌独特。全国湿地专家、江苏省林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宝生考察后认为,泰兴长江湿地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各方面条件最好的湿地,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开发潜力和无限美好的开发前景。目前,我市江堤沿线除了绿树成阴、鸟语花香外,还建起了独具特色的江滩农场、度假村、垂钓休闲中心等。这里还是一个候鸟纷至沓来、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在沿江驻足的候鸟数不胜数。江边采风不失为高朋雅客减轻现代快节奏生活压力的游乐方式。

1.2人文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泰兴既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又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江浙泰兴独立支部”、“根思陵园”以及苏中“七战七捷”、“黄桥决战”等,向人们昭示着英雄的家乡、英勇的人民在战争年代的辉煌。“生在苏杭,住在泰兴”意指出生在人间天堂的苏杭,居住在房屋高而宽敞的泰兴,则为人生美事。泰兴特色民居—穿堂三进的“七架梁”与周庄民居、徽州民居毫不逊色,堪与北京“四合院”媲美。泰兴朱东润(当代教育家)纪念馆、黄桥丁文江(当代地质学家、戏剧家)故居、黄桥何氏宗祠作为泰兴民居的杰出代表,使在泰兴居留过的外地客人流连忘返。泰兴“仗头戏”、鼓书说唱、草台班戏、琴棋书画、古玩收藏等,展现了泰兴人高尚、高雅的娱乐享受。季三、三妃墩、三井巷、挖尺沟、失迷等名人传说、民间掌故和趣闻轶事,又是游客必不可少的闲暇谈资。无顶宝塔、庆云寺、禅慧寺理佛等,更为我市生态观光旅游增添了古代文明色彩。江鲜餐、全鱼宴、全羊席,黄桥烧饼、刘陈“猪四宝”、宣堡小锟饨、毗芦“猪手”、新市“覆烧饼”等,体现了泰兴人精巧的烹调技艺,足以让游客一次享受,终身难忘。

1.3众多农业旅游景点已经建成目前,泰兴已建成的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四种模式。济川街道办在原有农业园的基础上,建设多功能、全方位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将成为城郊新的休闲旅游场所。位于新街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宣堡镇的古银杏森林公园已成为广受热捧的旅游热点。黄桥镇的文明古镇建设和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方兴未艾。姚王镇桑木村和黄桥镇祁巷村的现代农业示范村建设异军突起。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江滩湿地和江心洲的开发红红火火。这些都为我市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优越条件。综上所述,建设泰兴生态观光旅游农业高地,有基础、有前途。对提升泰兴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创业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和致富农民等,将有着不可限量的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以打造旅游强市为目标,以增效增收为方向。重点以古银杏森林公园为龙头,围绕人文、生态、优势农产品资源特色,打造旅游产业的黄金产业链,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系列休闲食品,建设一批集特色农产品、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产业经济旅游区。在城郊建设现采现卖草莓园、葡萄园等。利用现代人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开发垂钓休闲园等。

2实行农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20世纪90年代起,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我市开始实行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起初的调整方向是“压粮扩经”,发展以经济作物为主体的高效农业;经营模式是政府牵头引导,在重点村建立示范区或示范点,土地或流转或不流转,流转的给地租,不流转的给予政策性以奖代补。到了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山东省寿光等地种植蔬菜获利不凡的利益诱惑下,有部分人也纷纷在我市投资租地从事蔬菜种植为主体的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由于政府的扶持力度大,加上市场行情较好,绝大多数业主有利可图,一时间以蔬菜为代表的高效设施农业迅猛发展,面积迅速扩大,到2015年全市高效农业园区(业主)186个,种植面积已达1.33多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3.2%。各业主在自身或多或少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加快我市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必须根据不同生态区的自然和经济条件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高沙土生态区要对业已形成的沿如皋、海安家禽产业带,以如泰运河为轴心的奶牛产业带,以及以黄桥片、城为主的生猪产业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重点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化解环境污染,提升养殖规模,培育产业集群,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同时,围绕黄桥镇的优势产业,以良种生猪养殖及猪产品综合开发为龙头,带动种、养、加三业的联动发展,建设无公害养殖业基地。中北部乡镇积极发展林果间作,加大银杏、花生、蔬菜等生产基地建设。此外,加强农田水利、节水农业和水土保持等规划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沿靖圩田生态区要利用较优越的土壤环境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优质无公害(或绿色)稻麦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深加工,以及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为一体的链式经济。沿江生态区要建设以市水产良种场为龙头的温哥华水产品生产基地。合理开发利用江滩资源,发展长江特种水产品养殖,利用江滩和江心洲建设长江湿地公园。以湿地保护为中心,以沿江公路为基线,以江滩为前沿,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郊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性高效农业产业。建设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加快优质米开发。

3积极探索家庭农场型经营模式,引导发展集约规模农业

近年来,在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为了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泰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扶持,于是,以种植粮食为主体的家庭农场纷纷兴起。2012年,建成家庭农场14个,面积704.53hm2,至2015年,全市已建成家庭农场223个,面积9135.45hm2。将我市目前已建成的家庭农场运作模式分类,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即:土地集中型农场、合作经营型农场和统一服务型农场。其中,以土地集中型农场为主体模式。从规模看,每个农场的面积以20hm2以下的为多。其中,13.33hm2以下的占已建家庭农场数的59.4%;13.33~20hm2的占已建家庭农场数的20.3%。据对不同生态区的7个典型农场2012年运作效益调查,均表现为或多或少的盈利。调查面积301.73hm2,年稻麦两熟实现产值2677.93元/667m2,扣除生产性成本和土地租赁费外,实现纯收益变幅在208.10~426.12元/667m2,平均336.34元。7户中纯收益400元/667m2以上的2户,300~400元/667m2的3户,300元/667m2以下的2户。加上政府以奖代补扶持,因而,农场业主都从中尝到了一定的甜头。

发展家庭农场为新一轮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一是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提高农业产业生产力。家庭农场不但具有一定规模的农田,而且大多数农场具备一定的投入条件。因此,可以有效地实施生产专业化、种植区域化、经营集约化、管理企业化等措施。众多农场业主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都有长期长远经营获得长期收益的心理预期,这样就使得他们会选择更加适合实际的生产模式和技术,在投入上更讲究技术先进化,成本低廉化,操作简单化,功能多元化,从而实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二是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实现资源结构的优化整合,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效能。家庭农场具有小户经营和规模经济的双重特点。小户经营的特点体现在“船小好调头”、“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样有利于调动土地承包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农场主长远规划,增加投入,把此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由于农场具有一定的规模,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单一的一家一户技术实施的难度、资源利用上的浪费等问题。如农场主可以有效地调整种植区域布局,采用既适合当地生态条件,又适应市场的种养结合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等,优化和整合所有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畜禽粪便、生活废水等可经过沼气池和土堆发酵处理后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既可通过牲畜过腹还田,促进农场种、养业节本增效,废料又可下沼气池发酵,沼渣用作农田基肥;耕作机械、植保机械得到有效利用;土地平整和改良得到有效实现等。所有这些都是一家一户难以完成的,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效能。三是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家庭农场的建立,使得农产品的产地权益更加明晰,产地环境质量保护的责任人更加明确和具体,更利于对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安全控制。首先家庭农场的产品直接面向市场,产品质量好,市场价格和销路才好。其次家庭农场具备一定的经营手段和管理水平,生产过程有利于实施标准化、高智能化和可控化,产品质量远远比一家一户容易控制。再者家庭农场由于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农产品生产量,农场主可以自主生产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特色农产品,申报优质品牌农产品,带动当地的生态农庄、观光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综上所述,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适当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扩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传播和应用,加快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步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专业化、规模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有资金、有技术的能人和合作经济组织在家庭农场建设中的作用,逐步将土地流转集中,实行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4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农产品优势,挖掘发展传统产业农业

泰兴是知名的“银杏之乡”和“生猪之乡”。全市年产白果500万kg左右,约占全国白果总产量的1/3。泰兴大佛指白果具有果大、壳薄、仁饱、浆足、营养好、耐贮藏、无公害等优点,被1999年昆明世博会授予惟一“无公害白果”,并享有永久冠名权;2003年,“泰兴白果”商标通过注册,成为全国惟一的白果证明商标;2004年,“泰兴白果”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认证,成为继洞庭碧螺春、阳山水蜜桃之后的全国第三个以地名命名的农副产品证明标识。全市常年生产优质商品猪100万头左右,因对全国的贡献大,20世纪60年代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高沙土农业生态区的传统特产小籽花生、梅岱山药、香荷芋、胡萝卜、泰兴黑豆、泰兴米豆(粥豇豆)、泰兴赤豆、泰兴绿豆、泰兴荞麦、泰兴黑芝麻、“泰半夏”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名闻遐迩。尤其是泰兴小籽花生因其品质佳、产量高,早在1964年就受到国务院嘉奖。泰兴元麦(裸大麦)糁子粥更是誉满天下,20世纪80年代《香港大公报》曾载文盛赞泰兴元麦糁子粥为“泰兴咖啡”。弱筋小麦已成为近年来泰兴农业生产上又一新兴亮点产业。长江和内河盛产各种水产品,“江中四鲜”、“内河特水”珍鲜颇多。还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江豚。有国家级斑点叉尾鮰良种繁育场,年供种苗3000万尾。泰兴特定的地理区域位置,为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奠定了优越的基础和条件。种植业上要大力发展弱筋小麦、优质稻米、地下农产品及银杏产业;养殖业上要大力发展生猪及长江和内河特种水产品产业。要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职能作用,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上大做文章,寻求突破。

5强化科技支撑保障作用,推进发展现代标准化农业

近年来,泰兴市农业部门加强技术研究,制定了各类农业技术标准近100个,全市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并初步实现了生产标准化。全市建设种植业、养殖业各类标准化示范区10多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标准化技术的宣贯、推广和普及。但我市的农、畜、水产品生产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种植业生产而言,由于目前主要还是以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为主,导致难以按照标准来统一组织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难以控制。至目前,全市种植业上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1个,面积2.03万hm2次;认定绿色食品产地3个,面积0.3万hm2次。认定产量不足全社会产量的30%。农业标准化要求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它包含着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建议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技术研究,加快制定适合泰兴生态和经济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一系列标准,并通过分层次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标准化示范区的辐射作用,能人带头,典型引路,加快标准应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品牌农业,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推进全市标准化农业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直接关系到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使泰兴百万人民真正看到:现代农业给泰兴人民带来的不仅是丰厚的物质财富(物质文明),更重要的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环境生态增量(生态文明)和璀璨的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篇2

这里所说的农业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的是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水产养殖)。比较普遍的一个提法是大农业,实际上大农业是在广义农业的基础上,农业内涵的一种扩展和延伸,这里还要说明两个概念: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我认为,所谓传统农业,就是在传统生产观念、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管理体制下的农业生产模式。所谓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起来的,集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诸多特性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锦州市在稳定粮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畜牧、林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我市农业结构分布是:农业总产值236.09亿元,其中种植业:92.08亿元;林业:12377万元;畜牧:1150427万元;渔业:250328万元;服务业:26951万元。种植业总面积635.3万亩,粮食作物面积497.1万亩,其中,玉米:407.6万亩、小麦:1.23万亩、水稻:63万亩;经济作物:60.2万亩;菜田:13万亩;水果:116.4万亩;设施农业:130.58万亩。

从以上情况看,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效果是显著的。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按照建设我市现代农业的总任务,还有相当的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

锦州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和先进地区相比尚有差距,特别是随着结构的调整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具体表现是:

1.农产品市场发育滞后,对市场的动态性、潜在性把握不够,产销脱节、种植业结构调整盲目性较大问题依然存在

2008锦州市粮食总产量210.62万吨,其中玉米:171.65万吨,小麦3.68万吨,水稻:35万吨;经济作物:11.25万吨;蔬菜:683.16万吨;设施农业:529.37万吨,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盲目从事。具体表现一方面是农民跟风现象严重,从而盲目发展多种经营,弃粮转产,一些本来适宜种粮的也转了产,却不在精耕细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搞好加工转化上做文章。当前不少地方的多种经营,依然停留在“小而全”上。多种经营不等于经营多种,应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要确定经营项目。

2.农业科技化、标准化意识不强,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

锦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还有待完善;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民标准化意识不强,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与先进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农业品牌的创建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滞后,农产品出口创汇渠道不畅通;锦州市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作为产业化、规模化载体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还不足,带动能力弱。

3.二、三产发展缓慢,剩余劳动力安置渠道不畅通,农民收入结构有待改善

锦州市农产品开发后劲不足,初级产品、普通产品依然占多,去年我市农业总产值236.09亿元,蔬菜产值71.12亿元,水果产值13亿元;设施农业产值63.87亿元。但是深加工产品、特色产品、高端产品少,利润空间有限,使得二、三产发展缓慢。

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平台作用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新技术和国内、国际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反馈,致使农民盲目赶行情,造成农产品滞销、低价现象严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有待调整完善,政府引导型产品的生产鼓励政策欠缺;“形象”,“面子”工程依然存在。

三、对锦州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1.农业结构调整应树立战略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服务意识

一是树立战略意识。根据当前市场需求,要把农业结构调整放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去考虑,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树立市场意识。坚持市场决定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的自。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解决当前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四是强化人们的科技意识。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是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的增长能否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五是要从信息、技术、流通三个方面作文章,树立新的全面的服务意识,实实在在地为农民解决好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2.整合锦州市农业资源,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篇3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新举措,2007年在水稻等农产品产业链开展试点,2008年启动包括蚕桑产业的50个农产品产亚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2007年农业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为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在水稻等农产品产亚链开展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后,从目标规划深入研讨到对职能定位认识,各阶段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对我国现代蚕桑产业健康发展技术支撑作用凸显。

1建设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是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依托创新优势的地方科研机构,以产品为主线,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建设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紧密衔接、服务农业社会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部启动水稻等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试点,在服务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增40个农产品开展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蚕桑农产品进入体系建设。产业技术体系框架由研发中心与试验站构成,设有国家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与首席科学家岗位,研发中心由6个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岗位聘请专家,由中央财政支持基本研发费。从事产业技术发展基础性研究工作,解决国家产业技术发展重要问题。收集分析技术发展动态信息,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监管功能研究室运行。另一层级按农产品区域生态特征,中央财政支持试验站每年30万元研发费,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试验示范,调查生产实际问题,监测分析疫情等动态变化。全国设置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954个岗位专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技术管理机制创新,50个产业技术体系吸纳近2000位农业科技专家,创新了科技管理方式,选题立项把握产业需求,重点考核技术应用效果,经费支持实行以任务定经费的方式稳定支持优秀专家。促进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加强应急科技服务能力。产业技术体系抓住农业产业特点,蚕桑产业纳入50个体系中,推进蚕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构架

篇4

1农机技术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1有效节约人力,不断推进机械化发展。随着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农业所需的各种农业设备得到了有效的更新和使用,从而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农产品生产时间,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1];二是使用高效农业设备可以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增加农民收入。1.2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农业机械技术中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关的设备。这些设备或设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可靠高效,有效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现代农业生产的风险。1.3改善农业生产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环境污染。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受到环境污染的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此外,环境污染将制约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制约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然而,随着高效施肥和施用技术的出现,可以大大减少化肥和药物对农产品的危害及污染。

2农机技术推广和现代农业发展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篇5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集中打造现代农业集成示范区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安阳县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方式提升农业,用品牌化战略经营农业,大力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新型现代农业基地。本着“积累经验、探索模式、政策倾斜、示范引领”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高科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快速度推进现代农业集成示范区建设,四个集成示范区初具雏形。

三、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就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按照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安阳县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工作。

一是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上下功夫。坚持把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土地流转面积20677万平方米,占耕地总面积的29%。建成了吕村、辛村、曲沟等12个乡级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在吕村镇建设了安阳县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搭建县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在此基础上,发展高效农业面积6069.7万平方米,先后建成了吕村绿康、天康、崔家桥清河,北郭沃森、柏庄芦笋基地及贝尔春天休闲农业观光园等各具特色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2个,其中绿康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荣获“农业部蔬菜标准园”称号,洪河屯乡三个村133.4万平方米耕地成功实现了集中统一规模经营。安阳县也因此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

篇6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093-03

“十二五”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以包容性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重要价值取向,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反思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实,我国农业发展既有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必要,又具备了能够成为我国经济包容性增长先行者的条件。解决好现代农业高速发展中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实现包容性增长,既是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深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涵和应有之义。

一、经济包容性增长下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

(一)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现代农业以高投入、高产出、机械化为基本特征,以机械化操作、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的农药化肥等大量工业物资和能源投入实现农产品产量及利润最大化。从现实来看,农业现代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及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所需产品的供给问题,但其始终无法解决土壤侵蚀、土壤盐化等问题,对农田肆意、无规划的开垦更是使得土地植被破坏、地表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耕地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表明: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5%,达1.65万亿元(按照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16万亿元计算),而目前仍有近1/3的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陈雷,2012)。此外,大量使用于农业耕作、施肥、灌溉、收获、加工以及杀虫等石油制品还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也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类安全健康问题受到威胁

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用最少的劳动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正是这种不尊重生物发展规律而过于依赖化学肥料作用的耕作方式使得农业生产陷入了“高产低质”的窘境,给人类的安全健康问题带来了巨大隐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基于大量化学肥料使用生产出来的食物虽然保持甚至优化了其原有的外形,但由于缺乏土壤固有的元素,其生产出来的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已经大大减少,品质有所降低,营养价值与依靠生物化、太阳能化的农业方法生产的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无法比拟的。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通过改造技术生产出来的转基因食品就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和担忧。

(三)农村与城市发展失衡问题凸显

我们不否认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但由大量机械化使用于农业生产派生出来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如大量年轻农村劳动力涌人城市,导致农村成为以妇女、老人和儿童为主体的“空心村”,产生了部分农村土地被荒废、水利设施无人管理、城市就业压力大、城市拥挤、交通堵塞、农村子女在城市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恶化已经越来越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如何发挥农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以缓解上述问题的恶化应该成为未来时期农业发展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二、后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转型方向

(一)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解析

目前学术界对包容性增长概念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包容社会各个方面、层次、角度的平衡、协调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在促进并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能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也能体现社会发展的公平和正义原则(陶蕾幅、路日亮,2012)。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涵盖了包容、平等、共享、均衡发展、兼收并蓄等多项内容,它侧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平等、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并重、人们平等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并分享其成果、人力资源的优先开发和充分就业的实现。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从实质而言,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已经把包容性增长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二)后现代农业是现代农业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

后现代农业是与现代农业比较而言的,它建立在伦理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理论上,追求当前发展需要的满足和后代实现需要能力的保护,其主要通过加强对知识和太阳能的利用来取代对物质的利用,以最小的投入和最小的环境损失实现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后现代农业的实现必须遵循均等和尊重的规则。一是农村与城市的服务均等化。重点是要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由农村承担起对农村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以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涌人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二是尊重农业。其一尊重土地的潜力。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应以其再生能力为度,对包括土地在内的不可再生资源必须高效利用,生物圈内所产生的废物量必须限制在生物区域的消解能力范围之内。其二尊重科学的农业方法。太阳能是农业基本生物化学过程的基础,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的能转换成养料的能是农业生产所需能料的基础,也是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燃料、化肥和杀虫剂等矿物能对农业生产虽然具有价廉、好用和速效等特点,但其带来的负面外部性问题所产生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效用。可见,后现代农业的发展目的和价值取向与包容性增长的实质是相一致的,都是立足于现有的资源和基础,追求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我国经济衽会包容性增长中的一个方面,而且还是其重要内容和任务所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增长要求现代农业必须向后现代农业转型,而发展后现代农业也是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离开后现代农业的支撑我国的包容性增长是不全面的,也是难以实现的。

三、基于包容性增长下的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一)坚持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包容性增长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而这落实到农业中就是要在推进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是促进农业实现

包容性增长的首要问题,也是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首先,要重新认识土地的潜力。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基,其不可再生性和高度稀缺性的特点决定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必须建立在充分、高效和科学的基础之上,任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顾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而对土地进行肆意掠夺、开采或者依赖石油制品,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增收的行为都是不可取和难以为继的。事实上,种植草皮、林木等就是保护土地和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并非完全将土地用于农作物的耕种。那些认为无人耕种的土地就是浪费,应通过砍伐树木、破坏植被使土地尽可能用于农作物种植的认知都是违背科学规律的。与此同时。土地的容纳力也是有限度的,超负荷地在土地承载范围内进行放牧、开采都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害。第二,用优化的制度安排引导和鼓励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农业经营新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生物群体、生态结构和农业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程度,任何违背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规律及破坏其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必将给农业发展带来隐患。后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规律为基础,发挥政策制度的功能,通过增加产生负外部性的农业生产成本和补偿科学管理的农业生产行为的方式保护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平衡的农业经营方式并予以推广。其一,完善“农用化学品”征税办法,提高负外部性生产行为成本。重点是提高化肥、杀虫剂、剧毒农药和农用薄膜等产品的税率,通过提高此类农用化学品的价格促使农业生产者转向使用对环境不污染或者污染较小的产品。事实上,奥地利、丹麦、芬兰和瑞典等国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对农用化肥和杀虫剂征税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二,鼓励和补偿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农业经营方式。一方面,鼓励农业生产者采用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物种植,除了在科学施肥施药、病虫害防治、污染处理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予以技术指导外,还应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完善生态、绿色农产品的补助政策,理顺和拓宽生态、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保证价格稳定,促进生态、绿色农产品增产增收。

(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业发展、扩大就业和民生改善

在包容性增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战略的背景下,农业生产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粮食产品的供给上,还应体现在扩大就业与民生改善的实现上,简言之,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并分享其成果。其中关键是要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业增收与充分就业的相互统一。第一,改变现行的农民组织化方式。的实施,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其在制约农业产业化、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局限性也是存在的。这是因为分散、无组织的农业生产模式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实现,同时也导致了“各自为战”的农民的话语权在高度组织化、形成价格联盟甚至操纵市场价格的市场主体面前逐步弱化,农民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另一个事实就是,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不少地区的农田和耕地已经处于无人管理、被荒废的状态,农民进城买粮的现象已经不足以为奇,这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都是不应该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尽快改善我国农民组织化分散的局面,在征得农户同意和土地性质不变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或者村委牵头,对所属土地特别是山地进行统一管理开发利用,根据当地土地资源、资源禀赋、市场导向等进行农业生产,解决后现代农业发展中土地无规划、资源分散的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实现和增强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保障力。第二,延长农业产业链和生态链,推进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化经营。后现代农业应在立足生态环保的基础上,以促进农业增收和扩大就业为原则,以动物养殖、植物种植、产品加工为核心,构建以种养业带动加工及包括休闲农业在内的综合农业体系和农工贸配套、产加销完整的产业体系。以集约化、产业化和特色化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优势互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和壮大一批极富特色、竞争力强的农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培养和发展一批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品牌突出的龙头企业,增强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动力。第三,后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就业和民生改善的因素。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是包容性增长的应有之义,也是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生态农业、能源农业等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企业,增强农业发展的竞争力,拓宽农业就业渠道,扩容和提升农业就业功能。实际上,休闲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同时会改善农村的生活工作条件,形成一种新的改善农村劳动者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力量。

(三)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推进农业产业水平提高和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

人的素质的提高、全面自由发展能力的增强以及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是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内涵。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事实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出现了农村“空心村”与城市就业难、城市拥挤和交通堵塞等相对立的矛盾。从表面上看,这是由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导致农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下降引起的,但更深层次的根源应该是由城市高度发展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形成的农村劳动者想参与分享教育、医疗服务成果的驱动力的使然。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农业的发展也根本上离不开人的发展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事实上,农业产业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也是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利用和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如果解决了农村劳动者的受教育、就业问题,增强其就业能力、扩大其就业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及水平,那么很多农村劳动力也将会选择留在农村,这样既可以解决农业发展的劳动力问题,又可以缓解由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难题。现实也已经表明,随着城市就业难、发展机会不平等、房价高企、生活成本高等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回家创业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未来时期,应通过加强农村包括教育培训在内的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发挥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的决定作用,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基础上,让农业在促进农村与城市发展协调问题上有更大的作为和空间。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要有将城市的部分教育资源向农村分流的思维,虽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尚存许多困难,需要较长的时间,但现在必须要有这种意识和制度的安排。首先,要考虑的是要在农村大力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农村劳动者农业种植、农业管理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农业队伍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农村教育中给予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其次,要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强化对农业劳动者的项目指导和培训。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长远的战略部署,对农业生产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生产经营管理理念、信贷与投资、政策法规等知识都应成为其培训的内容。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农业生产者所从事农业生产的项目具有差异性,因此对其培训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但不应缩小培训对象的广泛性,必须保证更多农业人员得到更多平等的教育机会,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宇,李丽.后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农业[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9-52.

篇7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4-0030-02

1 岷县农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1 特色产业长足发展

近年来,岷县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以“岷县当归”为主的特色产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种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建设特色产业标准化种植基地,初步建成了梅川、北路以红黄芪为主的优势产业带,西川以当归为主的优势产业带,南川、东三区以马铃薯为主的优势产业带,区域布局明显凸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下,岷县已发展为年种植中药材1.67万hm2药材专业生产县,其中岷县当归总面积占全国的25 %、全省的40 %、全市的60 %,外销出口量占全国的70 %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岷县已经成为全国、全省、全市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大县。

1.2 农业产业化经营势头良好

1.2.1 标准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通过政府引导建基地,龙头企业建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建基地等多种方式,全县建设中药材标准化基地0.67万hm2;优质商品薯和优质种薯繁育种植基地0.33万hm2,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种植基地0.67万hm2,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料,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企业、农民利益双赢。2006年岷县当归生产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1年岷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品种为当归。

1.2.2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岷县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优化和提升地方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集中抓好中药材、草畜、马铃薯三大产业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延长特色产业链条,培育地方工业体系,重点扶持了岷海制药公司、岷归中药材科技公司、岷当生物工程公司、天容公司、康达公司、岷山方正草业公司、瑞丰公司、金大地精淀粉公司等30多家以中药材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

1.2.3 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健全 建成了“中国当归城”和梅川中药材市场两个专业市场,完善了梅川镇马铃薯市场,中寨、西江、茶埠、西寨、闾井等农贸市场。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7个,市场的带动服务功能不断显现,有效解决了生产与市场、产品与销售之间的突出矛盾。

1.2.4 标准化建设取得实效 2004年,省质监局颁发了岷县当归质量安全,当归生产技术,当归种子、种苗质量三个当归方面的标准。“岷归”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当归GAP基地通过国家认证,岷县蕨麻猪取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1.2.5 品牌意营销成效显著 岷县在以“岷归”为主的品牌认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岷县被中国农学会、中国特色之乡推荐委员会授予“中国当归之乡”称号,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岷县当归”、“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岷县蕨麻猪”证明商标,打响了“岷归”、“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蕨麻猪”四大品牌。

1.3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岷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采取政府扶持、部门指导、乡镇组织、农民(企业)实施的推动机制,从资金扶持、承包用地、协调贷款,帮扶解决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快发展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蔬菜种植、珍稀食用菌栽培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生产片带4个,累计建成日光温室65.87 hm2,塑料大棚185.07 hm2,食用菌棚5 hm2,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岷县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三是优势产业规模小,专业化生产水平低;四是农产品产销对接不畅,农民增收困难。

3 岷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以“岷县当归”为主的特色产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结构,优化布局,向产业化推进,全面提升中药材、草畜、马铃薯三大特色产业。中药材产业方面,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部署,按照“把岷县建设成全国较大的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种子基地、种苗基地,甘肃南部较大的药源基地”的目标定位,在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建设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示范基地,抓好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和仓储设施建设等工作,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规范生产加工和商贸流通,加快中药材专业市场和仓储设施建设。草畜产业方面,要以实施退牧还草项目为依托,推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政策全面落实,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促进草原可持续利用;积极与科研院校开展科技合作,解决制约全县草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成方正公司岷山红三叶异黄酮提取生产线,提高草产业附加值;按照建设全省养牛大县的目标,大力发展规模养殖、舍饲养殖,着力打造岷县高原牦牛肉、岷县蕨麻猪肉、岷县黑裘皮羊肉等高原有机绿色品牌。马铃薯产业方面,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目标,按照“以马铃薯一级良种繁育和菜用型商品薯生产为主”的定位,在稳定菜用型商品薯种植面积的同时,加快马铃薯良种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户用马铃薯贮藏窖改造提升,大力发展马铃薯良种扩繁。

3.2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3.2.1 抓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生产 要把基地建设作为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把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3.2.2 扶持龙头企业扩大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要制定优惠政策,以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客商来岷县合资兴办药材和马铃薯加工企业,并扶持当地药材营销大户和马铃薯淀粉加工大户加快自我积累,扩大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两大产业生产由原料出售型向就地加工增值型的转变。

3.2.3 抓市场、拓渠道 以市场供求态势指导产业开发,以市场营销促进产业成长,加大市场信息建设力度,及时准确地提供市场信息,提高农业参与市场和抗衡风险的双重能力。

3.2.4 抓标准、创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 借助“千年药乡”、“中国当归之乡”、“岷县当归”证明商标、原产地标记认证和绿色产品质量认证,在全国各大媒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大规模、多方位、立体式地进行“打品牌,树形象”活动。

3.2.5 抓服务、促提高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搞行政干预,变直接参与为引导、支持和扶持;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将技术指导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3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篇8

规模效益初步显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业规模经营经历了三次。第一次是苏锡常地区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体时间从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发达,农民“离土不离乡”到乡镇企业工作,先是把农田交给亲戚朋友代耕代种,逐步发展到交给种养大户包括外来大户种植。第二次是淮安等地的结构调整连片种植。大体时间从19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这一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粮食压力减小,农民希望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增收的需求迫切。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少地方通过反租倒包的方式,把农民的承包地反租过来,再重新发包给种养大户,积极推广连片种植。第三次是全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2006年以来,全省各地按照统一部署,大力发展高效外向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全省高效农业面积突破33.3万hm2,占比提高到27%,高效渔业面积达17.3万hm2。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少,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2003年起江苏实施500万农民由农到工的转移工程,全省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左右,目前从事非农业的农村劳动力比重超过60%。此外,江苏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入挖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科研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潜力,推动科教研究机构面向市场,加强与农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挂钩,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使一批应用范围广、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同时,还深人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让科技人员投身成果转化第一线,帮助农民增收增效、得益受惠。如徐州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每个项目区明确一位农业专家负责科技推广工作,责任、权利与经济利益挂钩。项目区共推广30多个优良新品种和2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非项目区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350元。现代农业还带来了先进的智能化生产管理方式,使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向天”的传统农民形象,一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职业农民应运而生。

资本投入量逐渐增加。省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投入逐年增加,2007年安排相关经费3.8亿元,以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为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全省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信贷、土地、财政等优惠政策予以支持。2006年,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节会招商,无锡市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各类农业项目203个,投资总额达24.1亿元。近几年,无锡工商资本投入农业领域累计达50亿元,为现代农业发展注人了强劲动力。江苏阳光集团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毛纺大王”,销售已破百亿元。从2002年开始,阳光集团陆续投资6亿元,在绿化苗木产业上干了两件事:一是与北京林业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单位联手,将最新科研成果产业化;二是将目光投向西部林区丰富的种质资源,通过新的繁育方法,实现特有珍稀品种的市场化。几年的快速发展,使阳光成为全国最大的由企业投资的绿化苗木基地,为企业赢得了超过毛纺主业的可观利润。

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期注重网站建设,形成了以江苏农业网为龙头,省、市、县农业网站全面联网为主要标志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近年来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大胆探索农业信息服务的新途径,构筑以国内外农产品信息为重点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体系。以“江苏农业网”为龙头的江苏各级农业网站以及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辅助项目的“万户信息机”,与传统媒体合作,共同开发国内外农业和农村经济、科技、政策、市场行情等信息,同时还推进了新的、充满活力的农产品网上销售,目前,苏州、徐州、盐城等市和仪征、丰县等地的农产品网上销售走在全国前列。

出现了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推进,迅速培育壮大了龙头企业。目前全省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超过4000家,一批骨干型、出口型、成长型重点龙头企业,如“苏果”、“雨润”、“阳光”、“京海”等企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2007年全省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及带动农户数分别增长15%以上。最近,江苏省发展改革委表彰了一批2007年度省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和优秀企业家。

二、江苏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虽然江苏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第一,多数农户经营规模偏小,投入能力、利用科技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影响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第二,科技研发力量不强,农民素质偏低,先进技术与管理的推广应用速度不快。农业科技力量比较薄弱,导致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不足,一直是影响江苏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难题。现有的农业科技主要是以动植物产品为研究对象,与现代农业结构相比,研究领域过窄。当前在加工技术、环保技术、农产品检测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研究等十分薄弱甚至缺乏。由于农业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使得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之间的结构具有同构现象,且层次较低。再加上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农业的经营管理也效率不高。

第三,投入不足,资金分散。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投入,特别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近年来江苏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了很大缓解,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与此同时,由于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也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对现代农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由于投资农业资金需求量大,收益见效慢,对所选项目要求又比较高,要在面上推开有一定难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项工作的难度就更大。

第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相对落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集体资产管理、合同、报表管理和财务核算等,工作特点是点多面广、工作量大。与经济高速增长相对比,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水平和手段还比较滞后,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省在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没有占据领先地位,与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五,产业化程度不够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现代农业是“大农业”,不仅仅是指种植业和养殖业,还包括农产品的运输、流通、精深加工和食品制造等相关产业,也就是源于农业的相关二三产业或称农业产业链。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超出了电子、汽车及化学工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种植业、养殖业产品加工成食品的比例都在30%以上,我国仅有2%~6%,江苏农产品加工率大体上肉类为6%~7%,蔬菜为4%,果品为3%。江苏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3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以上的水平。近年来虽然涌现了一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但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低、研发能力弱,其带动与辐射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推进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扎实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江苏具备了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GDP、财政收入水平在全国比较高,近几年财政对“三农”投入显著加大;城市化有了较大发展,二、三产业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农业劳动力转移空间大等等。宜通过建立特色区域、公司化经营、科技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覆盖及财政补助等方式巩固并扩大规模经营。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培养造就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更好地利用科技知识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以需定培、长短结合”的思路,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放开培训市场,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通过对务农劳动力普遍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力争培养出一批种养专业大户、科技示范大户。同时,还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积极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科技进步。要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瞄准国内农业科技前沿,结合江苏省实际,推进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形成一批面向市场的产学研基地,开发和推广运用一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增产增效增收明显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同时,设立和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研专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投入,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树立科技示范农户,组织培训农民,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

篇9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为了把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好,首先,我们必须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动力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与理解。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1.现代农业的内涵。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但是,由

于各国的国情条件、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状态的诸多差异,各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与理解也略有不同。我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改革开放前,一个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内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我国把现代农业定义为: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构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现代农业的特点。与以往的农业发展形态相比,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农业经济方向转变。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而且还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已经不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第二,产业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传统农业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为目标,追求数量增长。现代农业则在保障必要的数量平衡的基础上,追求质量、效益,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经营一体化方向转变。现代农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外,还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第四,生产要素投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现代农业注重集约投入生产要素,比如,资金、技术、土地、装备、管理等,以此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粗放型农业主要是以增加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为主,其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第五,生产动力从人力、自然力向科技力方向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其整个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用现代农业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它在生产、加工、运销等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普遍实现了机械化,而且部分实现了现代化。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动力

通过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本质上讲,现代农业就是一种高科技产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才是现代农业的真正动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才能使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据此,笔者认为 :

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应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采取综合措施,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努力提高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大能力。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向基地农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2.建设农业信息化工程。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意义深远。当前,各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提供多种实用技术。

篇10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评价

第一章 引言

现代化农业的高水平高层次发展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形态,它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和转变,而现代农业示范园应该如何发展也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利用自然资源条件,融合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培养发展新型农民,把农户与经营管理部门有机的结合,将成为连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重新进行资源整合,提高整体的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最终达到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己经有数年头,近年来发展迅速,全国各地正积极建立一批大规模高水平的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发展高产、高效、高标准的农业总体要求为目标,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现代农业示范园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成为农业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力量,发展前景广阔。现代农业示范园是一种能适应农业农村新经济形势的现代化园区,也是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对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巨大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评价国内几大重点农业示范园,对示范园未来发展有巨大借鉴作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章主要从四个角度对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相关文献进行概括叙述。

首先概念研究:杨其长(2009)认为:只有把技术与资金相互结合,集技术教育、生产、示范、特色种植品种和休闲观光旅游等方式为一体,运行产业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的新模式,并且将农民、农村和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才是现代农业示范园。蒋和平(2008)认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含义是指以现代农业基础工程为主,融合高科技的多功能园区。

其次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功能与类型的研究:徐胜(2010)认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功能主要是生产加工、聚集、培训教育、研究、示范带动、扩散、保护生态和旅游观光等。裴大顺(2011)突出展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园有生产、倡导绿色、教育培训、旅游观光、科技示范、龙头带动的功能。

以及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林伟坪(2009)认为,农业示范园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在于改革创新,而其中核心在于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完善企业产权和管理制度,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的完善,以产业化带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示范园农民保障机制,促进示范园社会模式的转型,提高示范园职工的收入水平,以此带动示范园向创新型示范园转变。方丽槐(2010)认为:农业示范园的资源和优势即为土地,有效阻止违法使用示范园土地关键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土地确权,保证土地使用的合法权益。而制约示范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投入不足,他提出不能仅仅依靠公共财政和补贴,而要突出示范园投资主体地位,研究市场运行的投入机制,提供平台以吸引多元化资金投入,提高示范园基础建设。唐英(2013)提出现代农业示范园要改善配套政策,例如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和农业保险,保证自然灾害预测预防工作,共同完善风险保障机制。

最后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模式的研究:隋凤富(2011)指出了一些发展我国农业示范园准则,包括国家带头、企业参加、中介辅助、农民盈利等方式,通过这些准则的管理模式也大不相同,主要分为科研技术模式、现代农业公司模式、多方联合发展模式、经济推广发展模式以及农村联合运作模式。李清泉(2013)提出了新型院村共同建设的农业示范园形式,同时提出分析实际状况发展示范园的特色,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园区农业的看点和亮点,同时开拓示范园的服务功能,把教育培养与观光旅游等成分加入进去;并注意全区布局,在规模和产业链上加大投入力度。石雨鑫(2013)通过不同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构建的不同金融保障融资模型,找出了农村金融和农业科技创新相结合所需要的方式和所需要的金融环境,他提出只有通过保障、融资、担保等推进农村金融系统的全面升级,打造一条科技融资的“绿色通道”,就能组成一个多元的综合金融平台系统。

第三章 国内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经验借鉴

3.1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杨凌市西北部,总面积8.3万亩,耕地面积占6.5万亩,道路及其他占地面积2万余亩。示范园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借鉴吸纳了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示范园的设计规划标准始终贯穿于标注化、生态化、示范化等国际标准,建设了独具特色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目前,形成了以奶蔬果花菌、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的产业,已经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模板,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了国内一流的示范效应。这主要得益于:示范园基础设施齐全,政府对基础建设资金不断增加;示范园始终把金融服务放在首要地位,并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3.1.1政府对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增加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投资来源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示范园的基础设施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上,一方面政府从规划开始到目前基本建成,在财政上不断加大对示范园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示范园内企业发展,满足其资金需求。首先,示范区管委设立了用于示范园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来源于财政收入,并且资金完全用于扶持进入示范园企业的生产和流通。其次,鼓励专项资金的设立,对于国家的科研项目,采取优先支持的方案。最后,示范园内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农村合作社及经济组织,因生产申请的贷款都可以由示范园进行担保。如果有规模较大的项目,可以通过入股、担保、补助以及租赁等多种形式进行支持。

3.1.2示范园重视金融服务

一是为了加大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园区实现“一轴八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示范园规定: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由示范园出面对金融机构协调,组成银团贷款,从而为实现大规模的融资便利。二是积极为重点项目争取银行贷款,促进了示范园内以奶畜、果林、蔬菜、花卉、加工、观光旅游和优质良种为主的产业链的形成。三是示范园支持小额贷款的金融力度,积极协调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示范园内的农户做好贷款工作,从而提高了示范园职工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通过鼓励引导通过多种形式促进示范园的推广作用。四是不断加大担保对示范园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入园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创新能力。支持示范园内发展担保互助金,鼓励企业发展信用保证业务,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五是通过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公司、产业引导基金帮助企业引进战略投资人,扶持示范园企业发展。

3.1.3着重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开展以绿色种植为主导,采用国际化标准,布局分工明确,建设现代化温室大棚,并推广滴灌、无土栽培等高科技技术,大力发展特色无公害、反季节的瓜果和蔬菜,逐步发展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有机绿色品种基地。通过种植区与养殖区的合理布局配制,同时以沼气池为纽带,实现农业生产的有机生态循环,达到农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桓台县和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始终注重生态循环农业,形成“畜―沼―棚―菜”等标准化有机产业链,实现作物品种、技术、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广泛推广国际、国内先进的无土栽培、滴灌和微灌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手段。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形成了我国西部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发展的示范基地。

3.2 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

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坐落在寿光市洛城街道,占地1万亩,是一处集培训、科普、种苗、示范、科技、繁育等多能功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每年,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都会举办蔬菜博览会,逐步成立了蔬菜研究中心,举办了蔬菜科研研讨会,逐渐掌握了世界各地的先进农业技术,并及时最新农业信息,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共享。这主要得益于: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财政上的大力支持。

3.2.1各级政府大力扶持

寿光当地政府为示范园的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并从用地、用电、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优惠政策,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投入8.3亿元,占总投资的60.12%。其中中央投入15亿元财政资金,对科技、科研等项目进行了大力扶持;另外,中央财政在项目方面也给予扶持,科技、科研项目投入约1500万元,寿光市财政投资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科研科技项目的人才引进等;大型企业集团、龙头企业也在其中残月,出资参与示范园建设;科研单位、专业院校等也参与其建设,从中拿到了应有的股份,也为示范园提供了科学技术的有力保障。寿光市政府对寿光示范园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优惠的信贷扶持政策,这样更多的企业会入园发展,对于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提供了保障。对于示范园内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资金问题,按条件给予贴息贷款,并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带动示范园的长久化发展。

3.2.2重视示范园的发展规划

做好规划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基础,首先准确定位:寿光农业示范园围绕绿色农业这一总体目标定位,功能定位是集科研、引进、生态、旅游、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综合型绿色生态园模式。不仅可满足城市市民旅游休闲所需,又可以充分利用寿光蔬菜的产业优势,带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其次是高起点规划示范园的建设,向全国发出竞标申请,把产业规划当成重中之重,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立足于示范园长远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反复推敲论证,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效合一;最后,突出特色,寿光是国内知名的蔬菜集散地、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示范园紧紧把蔬菜作为主题,利用蔬菜产业优势,打造蔬菜品牌,全方位展立体化发展蔬菜品种以及种植技术,大力发展以蔬菜为主题的特色农业。

3.3浙江省长岗示范园

浙江省长岗示范园主要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把国内外市场作为主要市场,将现代农业与生态循环农业相融合,提高标准化生产与科技技术含量,迅速形成了高效的经营管理格局,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长岗示范园始终坚持用科技带动农业的模式,实行品牌化发展,这种模式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增加收入为目标,统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1用科技带动农业

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的种植产品就是蓝莓,大力发展主流的特色农业,建设蓝莓种植展示区、科研区,便于集中示范蓝莓种植技术,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农业合作,这样可以提高长岗示范园种植产品的农业附加值,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进行指导,现场调配蓝莓饮料,委托加工后打入市场试销。为了扩大技术辐射层面,示范园专门为农户制定了配套的方案,配备专业科技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不仅提高了示范园及周边地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达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为止,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先后举办技术培训30余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等1000余人,发放技术材料4000余册,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户种植蓝莓的能力。

3.3.2实行品牌化生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乎品牌效应,所以品牌也是带动示范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首先,按标准操作加工农业产品,积极申请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认证证书,是老百姓放心安心,现己获得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蓝莓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其次,大力开展自主创建品牌的工作,向工商局申请并注册商标,获取食品安全认证证书;最后,通过各种形式各个方面宣传长岗农业示范园,例如:举办蓝莓采摘节、举行蓝莓采摘仪式、蓝莓文化艺术展示、蓝莓鲜果采摘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知名度。

3.4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经验总结

通过三个典型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经验借鉴,分别是陕西省杨凌农业示范园,其主要做法是大力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重视示范园内部的金融服务,开通各种有利于示范园的金融政策,降低贷款标准;政府支持对示范园的基础建设,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主要做法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技技术转化成果,依托科研机构;各级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不仅有政策上的支持,更有资金上的帮助;重视示范园初期及后期的规划性发展。浙江省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其主要做法是利用区情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农业、采取措施提高示范能力、实行品牌化生产等,已经形成集生产、科研、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产业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本文选取的这三个示范园有一些共同的做法,同时每个示范区都有值得借鉴学习的独特优势,通过总结发现成功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发展现代农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总结起来归结为利用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品牌效应;支持并鼓励科技人才的发展,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因此我国现代农业示范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成功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有利于示范园的长久发展。(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其长.中国设施农业研究现状及发展战略[D].中国农业大学,2009.

[2] 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3] 裴大顺.浅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J].农业科技通讯,2011,05:23-24.

篇11

忻州市作为全省农业大市,在忻州市发展现代农业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于加快忻州现代农业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1 值得肯定的工作措施

1.1理清思路,突出重点 一是坚持重点选择。项目的选择上坚持三项原则,即: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强、受益面广。以该原则选择确定主导产业和具体项目,坚持从示范性入手,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忻、定、原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县。二是坚持严格实施。项目的实施上坚持突出主导产业,实行重点投入。立足当地资源,抓住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集中资金,重点投入,解决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难题,重点对水、电、路、气及场地硬化等公用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并为主导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保障。三是坚持转变经营。突出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及联户、联营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利益互动机制。

1.2规范运行,强化监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自主选项”管理模式,全市从制度建设、责任落实、机制创新、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方面狠抓工作,确保支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一是进一步加强制度约束。按要求细化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制定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和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二是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做到项目建设有人管,其中部分项目由县政府与实施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将项目建设纳入县政府对乡镇的目标考核。乡镇、村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作业标准等。三是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对项目多、资金量大、涉及面广的县实行重点监管,采取突击检查,鼓励群众监督举报等方式。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检查验收、核查、抽查等工作。

2 目前起到的综合成效

几年来,全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十二五”时期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一是推动了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支持下,各地培育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具有一定地位,惠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业。二是保障了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主导产业的提质增效,为各地“米袋子”“菜篮子”产品提供了有力保障。粮食方面,各地粮食总产、单产显著提升。三是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各地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时,通过对农田水利、养殖小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关键环节的支持,提高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四是带动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项目的实施直接给当地农民群众带来经济利益,特别是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质量的提升,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多,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3 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

3.1高新技术应用不够 与现代农业建设要求相比,存在着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应用范围小,智能化微滴灌设施应用面积少,高产优质新品种储备不足,新型农业机械更新速度缓慢,新技术引进滞后等问题,要加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无论是品种、技术、设施、设备都要大量引进、加快推广,通过科技成果促进生产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催生新的科技成果。

3.2农业专业人才缺乏 一是技术人才缺乏,技术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现代技术掌握不够、工作不主动的问题;二是实施主体中的高素质农民缺乏,多数农民存在认识不足,不敢大胆尝试,因循守旧的心理。现代农业建设人才是关键,通过培训学习,外出考察的办法,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加其领先创业的信心。

4 促进忻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篇12

2农机推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2.1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农业总体水平还处于世界底层,这是因为国内大部分地区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不高,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农业机械的普遍使用,则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大发展。由此可以推断,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为例,单个农民一天可完成将近2000m2的生产任务,而运用农业机械之后,同样的时间内可完成几十倍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农业工作效率的提升,不仅表现在同等时间内完成工作的多少上,还表现在缩减劳力上。高程度的机械化生产,且具备同等生产力,此种情况下,农业机械就成为决定此地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当下,国内农业生产水平并不高,还无法普及农业机械,只能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推广,这是造成国内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农业机械的推广与普及,还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这是实现我国农业大发展的前提。

2.2提升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唯有

不断提升先进农机的普及水平,才能实现农民致富。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一,通常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合理的地区,农业机械自动化程度必然高;农民只有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才有机会从事副业,从而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这属于全新的致富方式,离不开科学农业生产理念的指导。当下,国内许多地区的农民都实现了全面致富的理想,从而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其二,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大小商品的流通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但在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地区,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与之对应的商品流通还软绵无力,导致农民即使拥有一定数量的商品,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贩卖渠道,使其收入水平无法得以提升。而投入效率较高的农业机械之后,情况则大有改观,农民获得了更多运输商品的方式,拓展了商品的流通渠道,使农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收益。农业生产机械程度的提升,促进了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推动了农村大发展,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全面奔小康的机会。特别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大好,农民认识到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需求,唯有引进先进的机械,丰富自己的经营方式,实现新农业模式生产,才能获得良好且稳定的收益,这也是保证地方农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

2.3农业事业与我国经济共同发展

透过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发现,一个国家,唯有在整体层面上实现了工业化,才能为农业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者是共进退、同发展的。而且,工业化程度的提升,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业部门不仅可以吸纳工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还可以从工业行业中获得促进农业大发展的机械,使农民增收的愿望由梦想变为现实。这不仅极大地缩减了务农人员同其他行业工作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成为了社会财富均等分配的保障。

2.4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了

实现农村经济大发展,个别地区盲目引进农用机械,期望通过农用机械数量的提升,来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但事实却经常事与愿违。这是因为,这种方式仅看到了区域内的农机推广现状,却忽略了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机械设备的数量超过了市场的承受范围,就会导致经济混乱。因此,农村要想发展经济,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科学配备机械,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创收的目标。这需要对农机的推广范围加以调整,既要重视农业,又要把农机应用于同农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之中,实现各行业的和谐发展。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农场,因其普及了农用机械,使工作效率得以提升,才获得了更大的收益。此类农场已成为使用农业机械的楷模。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以家庭作为农业生产主要模式,受资金所限,不能购买大型的农业机械。针对此类情况,国家需要对农机推广理念加以调整,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小型农业机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比如,让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型拖拉机,辅助农业生产。此类拖拉机使用起来极为简单,且辅助作用良好,属于农用机械首选种类之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