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09:22: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的档案管理理论、方法和原则等不断涌现,提出了一系列档案学基本理论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如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与档案工作体制的变化问题、电子档案的鉴定问题、电子文件数据管理问题、数字城建档案馆(室)建设问题等。对这些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因新技术运用所引发的理论问题,城建档案管理者都必须作出理性与科学的分析。
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程度的变化,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也要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城建档案管理理论所面临的创新与发展要求也会表现出一定差异。因此,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认识长远并立足当前,用科学发展观认真解决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当前和今后都会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2 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保障
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安全保障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档案信息存储安全,另一方面,是档案信息利用安全。在信息存储安全方面,要增强城建档案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做好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监控,存储档案信息的设备要加装有效的防毒软件,内部局域网要与一切外部网实行物理隔离,各种数据库要及时进行备份,保存到符合保管要求的脱机载体上,确保城建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和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在利用安全上,既不能只强调利用而忽视保密,将不该上网公开的内容公开或未设置访问权限,又不能只强调保密而限制利用,使可利用的城建档案信息过少,应坚持利用和保密并重原则。
3 有效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3.1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基础。
城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交换机、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平衡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务必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只有做好基础建设,才能稳步、健康、高效地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的稳定发展需要高效的政府管理与监督作为基础,而在信息化社会的形势下,政务信息化建设则成为了保证我国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政府要加强对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利用,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提高政府事务管理的效率与水平,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监督与服务。政务信息化建设是政府事务管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需要,信息化的政务管理模式,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1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 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效
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从初始阶段逐渐过渡到了整合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我国政务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首先,政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的政务信息化建设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从以往的单机化、分散化逐渐的转变为联网化与集成化,并且很多政府部门都逐渐形成了较为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并将政府事务中的业务管理、办公、公众服务等多项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其次,信息化建设促使政务管理实现多样化。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政府政务信息平台上,政务种类不断增多,并且逐渐的提高了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突出了管理工作的实用性,更好的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通过信息平台的联合,使得自身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在增长,提高了服务质量。最后,政府事务的基层管理工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政府在进行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制,并且对于基层管理工作的信息采集、备案、查询、管理等提高了重视程度,有效的提高了政务管理工作的真实性与透明性,有助于基层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政务信息化建设其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现阶段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进行及时的解决。首先,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创新意识不足,信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开展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由于政务管理人员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不足,使得难以真正的通过信息化建设来体现新管理方式的先进性。在实际工作中,政务信息化的优势难以得到体现,信息化应用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与此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标准不够健全,使得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次,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基础不足,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资金的投入。目前,部分地区的政府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有所不足,难以保证通信设备的应用水平,并且软件管理与维护的投入也难以符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政务信息化的发展。最后,信息化管理团队的专业程度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信息方面的问题,缺乏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第一时间的解决,造成部分地区政府政务信息管理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信息部门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足,专业人才相对较为缺乏,不具备足够的信息平台管理与维护的能力,难以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2 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要想真正的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就必须从思想、制度、管理与人才四个重要着力点来入手,切实的控制关键因数,有效的达到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2.1 思想认识因素
要想途径政务信息化的建设,首先就要从思想层面上来提高认识,重视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切实的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政务管理工作所带来的积极的影响。管理部门要加强自身思想认识,切实的将信息化建设作为自身政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做好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整合,将信息化与实际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好地区的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长效应用。只有从思想认识层面上来重视信息化建设,才能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2.2 制度因素
开展政务信息化建设中,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并且制定规范的信息标准,实现信息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人员在进行政务信息化建设中,要针对于不同的业务环节,做好不同部门的工作衔接。在跨平台与跨部门的数据交换中,应用规范化的信息管理制度,促进统一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为实现信息有效共享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统一化的信息管理制度,也有助于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3 管理因素
在信息化建设中,还要注重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为信息化建设制定一个良好的发展规划,并且做好政务与信息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在管理中,还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应急方案,对于我国重大事件提供良好的应对作用。
2.4 人才因素
具有高水平技术的专业人才,是开展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并且组织专业的人才建立一个具备专业化技术水平的团队,为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基础。对于政务信息平台应用的人员,要加强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并且培养其对于政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真正的促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稳定、全面的发展。
结语
现阶段,我国政府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就必须从思想、制度、管理与人才四个重要着力点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政府在开展政务信息化建设中,要结合实际政务需求,制定具备高度可行性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将信息化建设真正的融入到政务工作当中。
一、财务信息化概述
1、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界不断提出的各种新的需求,财务信息化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研究和认识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有助于了解信息化的历史沿革,认识信息化的脉络实质,以便于我们深化和把握财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第一,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我国财务信息化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首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财务工作,使财务工作从复杂的记账、算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标志着我国财务信息化正式诞生。第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我国财务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大批商品化的专业财务软件纷纷出世,工资核算、固定资产、借贷款项等业务的处理纷纷纳入电算化软件范围。财务软件的出现极其有力的推动了财务信息化的发展,标志着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成熟。第三,完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是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完善阶段,这一阶段的财务软件不断贴近实际。面向管理,表现得更加成熟和完善。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财务软件集采购、销售、财务分析、管理等业务于一体。极大的扩展了电算化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
2、财务信息化的内涵。财务管理是通过价值控制对企业资金运转所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管理行为,它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能够反映企业的筹资、生产、经营、分配等各个环节,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概括的说,企业财务信息化就是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企业财务筹措、运作、使用、回收的管理和控制。企业财务信息化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和控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方式,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以价值成本为核心,通过财务管理推动企业资金、物资、人才、技术、生产信息流的整合。财务信息化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的管理手段,其目标是通过迅捷快速的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证财务信息质量为经营管理提供周密细致的财务分析,为决策分配提供准确高效的财务依据,有利于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健全各项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自身运作效率,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
3、财务信息化的内容。总的来说,财务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财务信息电算化、经济业务系统化和财务活动网络化。财务信息电算化取代了旧式的手工做账和人工查账,它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存储的信息快速迅捷的调动所需要查找的账目,综合反映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的反映企业综合信息。可以说,财务信息电算化是经济业务系统化的基础。经济业务系统化是指企业通过计算机系统,将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估算经营风险,预测市场状况,为财务管理者提供管理辅助和决策支持,以实现对企业资金运动的有效组织与管理。财务活动网络化是指将财务活动利用网络资源代替传统纸制媒介,快速高效产生、传递和处理财务信息,也就是形成了我们常说的电子商务。财务信息化是一个整体,上述几个方面相互之间密不可分,系统完整的构成了财务信息化这一系统。
二、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财务信息化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财务信息化是科技、经济、信息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其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因此能够利用财务信息平台整合信息,为企业的运营、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财务信息化将广大财务人员从繁杂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中解脱出来,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使财务人员真正的从“财务处理”走向了“财务管理”,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记账中的不规范不准确等问题。此外,财务信息化通过网络化、电算化,使企业财务信息反馈速度大大提高,成本核算更加准确,财务分析愈加系统。因此,企业财务信息化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使财务工作更加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财务工作的质量,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2、财务信息化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财务信息化实现了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企业内部的信息整合,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够涵盖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包括筹资、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过程,同时也使得企业资金流和物流同时纳入财务管理,从而轻松掌握各部门各流程的全方位管理。财务信息化管理可以使企业财务决策更加科学高效,从而更加合理的配置资源,分析成本,使企业管理层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绩,真正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和监督,从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财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和国内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要素在经济领域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在此情况下,企业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经济影响下,生产经营、人员水平、盈亏损益等都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企业要具有更强的市场生存能力,必须尽快改变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可以说,财务信息化管理是国际国内经济市场形势的必然产物,它所提供的准确高效的财务信息、全面完整的管理系统以及及时--恰当的决策支持都能够使企业增加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砝码,达到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低成本、大市场的经营目标。
三、目前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础财务工作应用性不强。基础财务是指企业财务人员以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以规范的流程、清晰的角色以及明确的职责划分为前提而进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财务工作是我国企业财务最基础的日常工作,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所占比重极大,其质量性、效益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财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许多企业在财务处理方面仍然存在“惯性思维”,即指习惯性的手工记账模式遗留下来的不规范的业务流程和核算流程,或者企业财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所导致的一些不正确的惯性习惯。其次,企业信息系统过多停留在表面层次。由于对电算化的不信任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很多企业都是将信息化停留在了表面层次,重要的项目还是通过手工作业。这样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还不利于激发企业学习适应信息系统的积极性。此外,企业自身的特殊项目难以通过财务软件实现。不少企业都
具有个性化的业务和特殊的项目核算,因此通用的会计软件很难满足这些企业的需要,从而导致了“想用不能用”、财务信息化作用不显著的尴尬局面。
2、人员层次有待提高。人员素质是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没有懂技术、会操作、观念新的人员队伍,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电算化的实施都将成为空想。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尚处于利用计算机模仿手工操作阶段,在客观上也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企业财务人员还没有达到这-要求,人员层次有待提高。首先,在认识层面,出现了“抵制信息化”和“不懂信息化”两种情况。“抵制信息化”是指有些会计人员由于年龄、利益、知识结构等原因,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改革,不愿意接受信息化建设。“不懂信息化”是指很多财务人员将财务信息化简单的理解为拥有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并且利用设备代替传统的手工记账就是信息化。其次,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尚需优化。具体表现就是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很难找到既精通计算机知识,又精通财务管理理论的复合型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这将为财务信息化的推进产生极大的阻力。
3、财务软件的使用面临众多问题。财务软件是企业财务信息化实现的基础和手段,因此是企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当前,市场上流通的软件不胜枚举,然而在具体使用上,却出现了众多问题。首先是企业如何选取财务软件的问题。企业如何在纷繁复杂、种类繁多的软件市场上寻找到一款符合自身需要的财务软件实属不易。于是,第+问题相继诞生:企业在购买通用软件和自主开发软件之间如何选择。这要考虑软件实用性、研发周期、成本比较等众多问题,常常让企业举棋不定。第三个问题是对于信息安全的保护心存顾虑。由于财务信息化通常具有网络化、电算化,因此与传统财务管理相比,信息安全风险大大提高。财务软件的保密性、脆弱性、防侵人性都是企业看重的重点问题。
四、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054-0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谓“农村信息化”是指网络设施建设、应用软件开发、信息终端提供、信息内容整合、信息人才培训等在农村地域的集成运用。
一、农村信息化的基本要素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若干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统一,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因地制宜地科学发展。基于各地的不同特点,在建设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应考虑到以下基本要素:
1.地理环境:宏观看分为东、中、西部,一般指平原、丘陵、山区。
2.经济状况: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用GDP值来衡量。
3.产业结构:以什么产业为主及产业构成,各县、乡、村均有不同程度差别。
4.人口密度:是指居住在定义范围内的人数,以多少人每平方公里为单位。
5.文化水准: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受文化教育的平均水平(以中学、高中、大学生多少评测为宜)。
6.信息意识: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人员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需求、运用情况。
7.网络条件: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是否有了电信、有线电视、电力等网络设施。
8.组织管理:县、乡级政府对当地农村信息化发展如何组织、落实。
二、重庆农村信息化的特点
应该指出,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是项长期的工程,其重点在山区和西部地区的边远村寨。
西南重镇重庆,近年来,在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其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已经大刀阔斧地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重庆实施的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使3836个行政村结束了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历史,使广大农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06年10月26日,中国移动通信农村信息网在重庆建成,它整合了农业部信息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农民日报社等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业信息服务商的信息资源,汇聚全国各地的涉农信息。目前已形成了政策法规、新闻快讯、农业科技、价格行情、农业气象、市场动态、供求信息、农家百科、预警信息等10大类近200种涉农信息内容,每日信息更新量超过5 000条。主要向农村地区提供移动话音业务、数据业务、互联网接入及其他特定应用业务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并推出了“农信通”业务品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移动信息化支撑。与此同时,利用中国移动农村信息机,不仅可以方便地查阅农村信息网的信息,行政村还利用信息机将信息直接到广大村民的手机上;通过农村信息机连通广播,可以用手机随时远程进行广播,方便了基层政府政务管理。将低廉的农村信息机作为终端,充分利用了移动网络覆盖优势,低成本地解决了农村基层信息落地的难题。中国移动通信农村信息网是中国移动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业务支撑平台,是中国移动为三农服务的首要入口。另外,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重庆电信的目标就是要把信息服务工作做到农民家里,切切实实地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在通信建设中,重庆电信紧紧依靠当地政府,按照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三部曲”,即信息帮扶、信息小康、信息全面小康,一步一步地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让广大农民有电话打,打得起电话,会打电话,并逐步过渡到能上互联网,用得起互联网,会用互联网,从而彻底改善农村现状。
然而,重庆市农村在信息化过程中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自然条件的不足。应该指出,广袤的西南热土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优秀的条件,同时,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自然条件的不足也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设下了重重障碍。
2.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较差,导致信息资源粗放增长与有效信息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目前虽然各种涉农信息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低,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缺乏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农林牧渔业的网站信息难以最终传递给用户。据统计,西部地区互联网普及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2%,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城乡“数字鸿沟”巨大,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城市的0.13%。农民主要通过亲朋好友、示范户获取服务,农民上网的平均比例只有0.2%。
3.广大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信息接收能力较差。同时,农业生产个体经营、小农生产为主的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农业生产者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农民多样性、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强烈。
4.农民的购买力不足,信息产品的价格过高。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作为消费主体的农民消费能力较弱,而信息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这也是导致农村对信息产品的享用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农村信息化推进过程的关键问题之一。
5.目前既懂农业又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信息人才匮乏也是制约我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懂信息技术、农业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的缺失则严重影响我市农村信息化的进程。
三、发展重庆农村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工作
由于农业信息化推进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单纯市场化的行为难以推进新农村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政府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农村地区扩展的关键。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把政府的推动、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资金问题上,制定扶持政策、落实资金来源,可实行政府补贴或社会资金投入方式,通过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来解决信息服务资金需求巨大与农村财政能力不足的矛盾;在组织运作上,通过政府、企业、社团之间的协同服务来解决农民对信息的全方位需求与农民社团经营能力不足、服务层次不高之间的矛盾。要建立信息化领导常设机构,以便实施目标规划。
2.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信息鸿沟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网络覆盖产生的差距,在信息化产业链中,电信网络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它是互联网与终端连接的主要接入方式之一。因此,农村通信网络的覆盖是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电信运营公司有必要向没有通电话的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农户扩建网络,奠定信息进村入户的基础。在农村信息站点建立中遇有网络覆盖不到位问题时,由政府出面协调指定相关电信运营公司及时解决。
另外,为加快信息化建设向农村地域推进,缩小信息鸿沟,农村信息站点上网费应予以优惠,由政府会同接入网提供单位商定宽带上网、拨号上网收费标准。根据各地差异,鼓励灵活经营,但对收费标准上限应予以严格规定。对地处深山、边远乡(镇)少数民族地区,这类的农村信息化站点建设应纳入市级目标规划,在通电话后解决上网问题。相关主管部门应对这类地区的经营管理、收费标准等,研究制定更加优惠的倾斜政策和规定。
3.各电信运营商和IT企业应积极发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业
在信息服务上,电信运营企业、各类SP服务商、软件企业应根据农村的现实需求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增加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信息。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应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软件产品,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实惠。以人为本,以农民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信息服务,形成持续、稳定、长效的发展机制。与此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增加自身的经济收益。
4.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发展农村信息化,可以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发挥科学指导作用,降低农民的损失,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信息化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是否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只有真正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真正享用由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效益,达到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因此,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广大农民应加强培训。由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培训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让农民尽快掌握电脑和网络技术,提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5.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打造复合型人才
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既懂农业知识又懂IT技术以及法律知识等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学科间交叉较少,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加快改变高校培养模式,有目的地为农村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综合素质,是当前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邰羽,杜宏伟.推进农村信息化相关问题探讨[J].世界电信,2007,(12).
[2]徐莉莉,姜冬梅.农业信息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促进作用[J].北方经济:综合版,2007,(10).
How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Chong Qing Country Information
WANG Shuai,LIU Yue,ZHANG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