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09:22: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病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皮肤病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皮肤卫生习惯,护士需要掌握大量的心理学知识,并不断充实更新,以便更好的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迅速正确的作出心理诊断,给予正确的心理指导。对因心理因素而加重或引发的皮肤病,可提供根本性的帮助,使病人得到全面的愈合。在皮肤科疾病中,存在相当比例的慢性复发性病种,如银屑病、慢性湿疹、红斑狼疮、硬皮病等,甚至天疱疮、重症多形红斑等疾病,常常反复发作,病情复杂而顽固,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严重影响到病人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极易引起病人紧张、焦虑、烦躁情绪。此外,皮肤疾病通常出现在身体暴露部位,尤其是面部、双手,如白癜风、痤疮、酒渣鼻等,既影响美观,又使患者在社交过程中担心被人议论、耻笑,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应当同情、关心、体贴病人,掌握病人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以减轻病人思想负虑,对疾病的有效治疗和早日康复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护士在首次接待新入院患者时,避免用好奇、异样的目光审视病人,应当以热情、接纳的眼神接待患者,做到微笑服务,耐心详细的进行入院介绍,同时为病人预备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让病人感受到亲切、温暖和安全感,消除入院初期的紧张、自卑、孤独感,能够安心治疗。
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病人通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后,一部分病人可能会有治疗效果不明显,临床症状未缓解的情况,这时由于没有达到病人预想的治疗效果,病人很可能会出现紧张、焦虑、担忧、质疑等情绪反应,甚至会胡思乱想,抱怨吵闹等。这时候护士千万不能指责病人,应当站在病人角度多为病人着想,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产生的原因,鼓励病人积极宣泄并耐心倾听病人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和健康宣教,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尤其针对一些慢性皮肤病的病人,护理人员应做到耐心解释,讲解机体、药物与疾病的关系,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疾病耐受、用药反应及治疗效果都可能存在差异,而紧张、焦虑、生气发火等不良情绪往往会加重病情,延长病程,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疾病康复。护理人员应当引导病人正确认识情绪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使患者能够调整情绪,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配合治疗和护理。护士在做好个案护理的同时,需要不断与医生沟通交流,以便更全面掌握病人的心理和疾病的各种信息,在治疗护理上与医生达成共识。更有效的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此期患者绝大多数病情已经治愈或者基本缓解可以出院。但这一阶段病人最担心的是出院后病情是否会复发。此时护理人员应当从健康教育入手,详细讲解有关病情复发的相关知识,还可根据不同病人制定相应的饮食生活及良好情绪状态的调节方案。同时给予耐心细致的用药指导,特别是皮质类固醇激素,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千万不可擅自停药减量,以免造成病情复发。
健康宣教
我科是心血管内科,又称老干部病房。多年来通过对来科住院病人按照入院、住院、出院三个不同阶段实施健康教育,深受患者的赞许。今年开始通过对心肌梗塞病人在住院期间所提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法的尝试,使之易于接受,更受患者的欢迎。现介绍如下
1 病例摘要 患者:李**、男、60岁、干部(科长),于2011年3月22日早上6点起床时突感胸闷,心前区疼痛,急呼120,于6:15收住我科。心电图检查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经治疗护理19天,痊愈出院。
2 住院阶段的健康教育(下文中护--作者本人李--病人)
2.1 入院第二天的健康教育
护:李科长,您好!欢迎您到我科住院,您住院已2天了,因为我休息,未能及时见到您,很抱歉。我叫吴慧玲,是您的专业护士,从现在开始,将由我负责您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若您想了解病情及与病情有关的问题,请尽管问我。我将尽力使您满意。不知您昨晚休息怎样?
李:还好,谢谢你。
护:首先我向您简单介绍一下病房情况:您的病床号是3病室12床,您的主管医生是钱**
李:哦,这个!刚来时陈护士已告诉我了。我的主管医生是钱医生,专业护士是您一吴护士,主任是蒋**,护士长是刘**,每天查房时间是早上8点,卫生员每天送三次开水。
护:这些您都知道了,您的记忆力还挺好的。您的床头有信号灯,当身体不适或需要帮助时请使用,我们会及时帮助您的。
李:谢谢你,吴护士。
护:不用谢。我想问一下您是怎么发病的?现在感觉好些了?
李;我前天早晨起床时,突感胸闷、心前区疼痛,急呼120,送入你科,钱医生诊断为“心肌梗塞”。经二天的治疗,胸闷,疼痛有所减轻、但仍感心前区隐痛。您能告诉我心肌梗塞是怎么得的吗?
护:心肌梗塞就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也就是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使心肌的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严重缺血,就发生心梗(就象送水的管道堵塞了,我们得不到水一样)。钱医生根据您的症状、心电图的改变、心肌酶谱的升高,确诊您得了心肌梗塞。
李:吴护士;你说的我已听懂了。因为我是第一次发病,非常担心这种病是否能治好?
护:请不要担心,李科长。我们这儿是心血管专科,技术、设备、仪器、医护人员都是一流的,以前象您这种病治好的有无数例,请您不要紧张,这对您病情不利。只要您保持情绪稳定、增强信心、配合治疗,就一定会治好的。
李:谢谢你。我一定配合好。我想问―下这个病怎么治的?
护;心肌梗塞总的治疗原则是:镇痛、休息、吸氧、溶栓、扩管、营养心肌、心电监护等等。入院时用的度冷丁是镇痛药:吸氧能使您的心肌得到氧气供应,防止梗塞扩大;溶栓用药是尿激酶等,通过溶栓可使冠状动脉管腔再度通畅,使心肌得到氧气供应:每天每分只滴10-15滴的扩管药物硝酸甘油,可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胸痛:心电监护可及时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另外,通过监护还可以观察您的治疗效果。从这二天监护看,您不但没有发生并发症,而且治疗效果还比效满意,请您放心。另外,您目前最应注意的是休息,一般要休息四周。第一周:就是您现在这个时期。一定要绝对卧床休息,包括饮食及大小便,均应在床上。这期间您的一切生活护理将由我协助您完成,如漱口、皮肤清洁等,我还会定时给您按摩以使您舒适,预防褥疮的发生。第二周,可在床上坐起、活动如伸伸腿、活动活动关节。第三周可在床边活动。第四周,活动范围可稍大一些。总之,视病情而定以您不感到疲劳,身体舒适为原则。
李:谢谢你,吴护士。不知在饮食上还要注意什么?
护:哦!这个问题您问的非常好,我正准备告诉您的,在饮食上您必要吃一些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低脂肪而产气少的流质为宜,如蔬菜、水果、素肉汤、豆浆等,多用植物油,少用动物油,禁烟酒;再一点就是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因饱餐和进食过多的脂肪食物,可导致血脂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局部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心肌再梗塞。同时,饱餐后可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耗氧;还要注意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用力,每次大便前可含服5mg的消心痛,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氧。李科长,我讲的这些不知您听明白了没有?
李;这些我听明白了。通过你的介绍,我对自己的病情了解了很多。住院二天,我觉得你们科室的服务态度及质量均很高,解释也很耐心。本来刚来时钱医生、陈护士也给我介绍了,今天,你又详细地讲了一遍,使我更明白了。来到你们科室,感到很温暖,有到家的感觉。看来我以前的担心是多余的。
护:谢谢您对我们的信任,这些都是我们应作的。若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和需要帮助的,请尽管讲,我将尽力使您满意。
李:谢谢你,吴护士,暂时没有了。
护:那好,今天就谈到这儿,您也该休息了,希望合作愉快,祝您早日康复。
2.2 出院前二天的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15-01
白血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恶性血液病,化疗作为缓解病情、延长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需要严密的用药方案,而且需要相应的临床健康心理护理[1],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穿护理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至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在白血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两年来,通过对白血病化疗病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护理,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缓解了病人病情,提升了病人的生存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科共为178例白血病病人(同意化疗),年龄为7-75岁,男109例,女69例,平均住院日27天。
2心理特点
2.1心理特点。多数病人对疾病诊断持否认态度,质疑自己怎么会得这种病?而且,心理疑虑重重,既绝望又恐惧,认为自己患了绝症,生命已经倒计时,心情沮丧,终日惶恐不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茶饭不思、不愿意与人沟通,有的病人表现易激惹、情绪不稳、焦虑、抑郁、悲伤与绝望。
2.2对化疗药物副作用的不了解与恐惧:由于病人对化疗药物只是了解的缺失,加之化疗药物种类繁多,治疗方案不尽相同,药物副作用也不一样,但是大多数药物尤以胃肠道症状为多见,初次用化疗药物病人,看见其他病人化疗时的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口腔感染等,就会产生恐慌心理,再有化疗药物对骨髓抑制作用,对心、肝、肾等器官也有一定的损伤,病人表现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等,使一些准备上化疗的病人产生畏难心理。
3护理措施
3.1化疗前的护理。责任护士要加强这对这类病人的巡视,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2],护士采用心理支持疗法,引导病人恰当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运用解释、疏导、安慰鼓励、倾听、交谈等手段,是病人获得信心和希望。主动热情与病人沟通,耐心讲解药物知识和解答病人的疑问。让患者多了解疾病、用药知识,护士要以真诚、体贴、理解、支持的方式,主动与他们交谈,视患者心理需求,满足病人临床护理服务需要,同时拉近护患关系,增加患者的信任度。护士亲切乐观的工作热情,优质的服务态度,无不影响病人的情绪,应用语言技巧,以渗透的方式讲解化疗药物的副作用,使他们在用药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药物的副作用,同时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如:“我相信你能坚持住、你一定行、你是我护理这些病人中最坚强的一位、我们会帮助你一起度过这段不舒服的日子……。”
3.2化疗中的护理。在用药期间,由于个体差异不同,出现的反应也不尽一样,对药物副作用敏感度的病人,出现的临床症状相对就比较重些。胃肠道反应是多数病人常见症状,少数病人也有其他不适反应,护士应给予高度同情,更多的是主动关心与安慰,认真倾听病人的心理体会、内心感受,讲解化疗对于缓解病情延长生命的必要性,良好心理状态对疾病预后的重要性,列举正反病例病情预后结果,使其了解自信、良好心态是战胜疾病的重要内在因素。同时,发挥社会、家庭成员的支持作用,转移注意力,利用音乐疗法、想象疗法等克服不适心理,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配合好医生及时准确给予病人相应缓解临床药物副作用的药物,协助病人度过化疗用药期。
3.3化疗后护理。化疗结束后,药物的副作用仍有部分在体内残留,如乏力、食欲差、情绪低落、血象低等,有的病人会对化疗失去信心,不愿意进一步治疗,此时护理人员应更关心、鼓励病人,以朋友式与病人沟通,选择病情恢复好的病人介绍亲身经历感受和自己的做法,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发挥亲情和友情的作用,使其感受到温暖和被需要、被关注,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其心理不适的主诉,不要轻易打断病人,让其知道他的病情人人都在关注,他的生命不仅仅只属于自己,从而使其更好配合我们的治疗和护理,提高化疗的成功率,延长病人的生命。
总之,通过对白血病病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护理[3],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和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病和人是不可分割的,只护病而不护人是不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护理有助于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疾病恢复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参考文献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从2005年-2008年3年间,我院妇科共收两次以上手术病人共128例。其中剖宫颈产36例,子宫全切12例,子宫次切30例,卵巢瘤切除20例,宫外孕切除术30例。一律采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同时对病人进行护理。
2 术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2.1 术前心理分析
2.1.1 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因为她们做过一次手术,有的做过2次甚至3次,所以怕开刀、怕出血、怕切口不愈合、怕手术效果不好,担心手术会不会出现意外及并发症等。精神极度紧张,自我调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易怒,发脾气。
2.1.2 妇科手术对病人而言是身心两方面的应激,由于病人对生殖器官的认识不足,若经妇科手术切除卵巢或子宫后,担心失去女性特征。
2.2 护理措施
患者最基本要求是安全,不出现意外,这固然要靠精湛医护技术作保证,但同时也必须有良好的医患关系来促成,因此我们医护人员在患者面前表现出充分的自信。我们的一言一行,一说一笑都应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在和她们交往中有意介绍主治医师和麻醉师情况。耐心倾听她们提出的各种疑问,用友善亲切、同情的言语不厌其烦地为其解释。请已做过同种手术病人和他们交流、激发她们意志,建立起信心,对手术充满希望。通过上述护理的患者情绪稳定,较好地配合手术。
2.3 术前健康教育
2.3.1 给患者及家属讲解女人生殖器官和术后对身体影响,得到家人的支持,以减少心理压力。
2.3.2 让患者戒烟戒酒以减少术后咳嗽和影响麻醉效果。
2.3.3 介绍患者吃易消化、高营养、含维生素丰富食物,有利于术后恢复。
3 术后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1)术后疼痛的心理:一般术后疼痛6小时出现,但第二次手术病人有的术后1小时就出现疼痛。这种情况就看我们护士的护理水平,护士的心理素质。
(2)护理措施:我们护士应了解麻醉作用消失时间,伤口疼痛的程度,有无恶心、呕吐反应。护理原则是因人施护,掌握病人性格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工作及医疗咨询,帮助病人消除顾虑,丢掉包袱,同时使病人感到医务人员的亲近和依赖,精神舒坦。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疼痛症状有强烈的暗示作用,良好的语言能使病人精神振奋,促进抗痛。
(3)悲观、消抑郁的心理:患者身体逐渐恢复,但对自己所患疾病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宫外孕,子宫全切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未生育过的,终日闷闷不乐,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谈,活动减少,对医护人员的帮助要求增多,猜疑心很重,主观感觉异常,甚至怀疑病是不是医生诊断错了,对前景忧心忡忡,消极厌世,对治疗失去信心,不能很好配合治疗。
(4)护理措施:主要是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关心体贴病人,调整病人积极向上的心态,振作精神,让家属及亲属安慰她,配合治疗。告诉她只有心胸开阔,乐观,保持良好心态,才有利于健康。
(5)术后健康教育
1)术后:全麻的患者要去枕平卧,头偏一侧,防止发生呕吐;腰麻加硬膜外联合麻醉的去枕平卧1.6-8小时,垫枕头过早会引起头痛。
2)术后活动:患者回房间后下肢一般1-1.5小时后逐渐恢复知觉,如自己腿有知觉,就让患者自己活动一下,让家属帮助按摩一下,后腰及尾骨突出处,以免压出褥疮;10小时后可以翻身活动;第二天患者取半卧,导尿管取下后可以下床活动。
3)术后饮食:术后当日禁食水,术后1-2日进流食,忌牛奶、糖等产后食物,防止肠胀气,以后逐渐改为高热、高蛋、高纤维素的半流质和普通饮食。
4 讨论
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是由生理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这三个既相对又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
Postoperative orthopedic elderly patients care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un Xia,et al
【Abstract】 With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nd the medical model, the overall care of the implementation in our hospital, mental health care and education are increasingly attention. Elderly patients as a result of psychologic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 decline, poor recovery, and particularly sensitive for the surgery as a result, they form an invisibl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which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recovery operation. To this end, we focused on the situa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to assess and understand the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habits and self-care ability, psychological response, with or without anxiety, fear, emotional instability, lack of coop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xtent of disease, family economic situation and so on,W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after the psychological care and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 Postoperative psychological care
1 增加手术病人治疗的信心及对医院的信任感
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病人手术后,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增强病人配合治疗的信心,同时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下降,恢复能力较差,极易产生沮丧心理,我们必须做好心理疏导,采用解释与术后病例现身说法相结合,让病人了解骨科的发展状况及医生的技术情况,耐心进行解释,给病人多介绍已治愈的成功病例,使他们在心理上得以安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做好护患沟通和生活护理,用实际行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1 老年患者器官衰退,尤其是术后体质虚弱,日常的生活能力基本丧失。关心和尊重老年病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如:骨牵引病人由于疼痛不能翻身、钢板内固定病人不配合功能锻炼等,护士要向病人耐心解释,说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避免压疮的发生和防止术后并发症,如:神经根粘连、肌肉萎缩、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老年痴呆等。在精神上多给予鼓励,生活上给予细致关怀,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琐碎小事,使他们心理上得到一种莫大的安慰。
2.2 病室的环境、医院的规章制度以及病情的变化对老年病人术后的影响。病房应保持清洁、舒适、安静,在病请允许的情况下,多开展老年人爱好的有益健康的活动,使老年人情绪稳定。在工作中我们应严格要求自己,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让病人有安全感。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仔细倾听并加以解释。对于恐惧孤独者,多鼓励家属进行探视,给予感情上的支持,消除老年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积极的配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2.3 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有些老年病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忧虑,甚至拒绝手术,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多考虑到病人的经济能力,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生活上多给以帮助和照顾,精神上给予同情和安慰,与家属共同解决患者的思想负担,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经过细致的疏导,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 加强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3.1 疼痛的护理。老年病人对于术后的疼痛耐受力很差,应积极给予镇痛治疗,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并给予必要的解释,耐心疏导,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看小说、同家人说话等,以多种方式达到缓解疼痛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和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静脉穿刺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减少疼痛的刺激。
3.2 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肺部并发症。由于老年病人术后卧床时间长,引起呼吸容量减少,造成呼吸增快变浅,加之手术切口疼痛,病人不敢咳嗽,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排出,易发生肺部感染。在病请允许的情况下,每2~4小时协助病人翻身、拍背,鼓励指导病人有效咳嗽,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
3.3 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发生。老年人皮肤结缔组织水分减少,微循环及组织含氧量降低,加之老年病人由于手术或牵引后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应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并做好局部减轻压力的护理,每2~4小时协助病人翻身,按摩身体受压部位,对于骨骼隆突处垫气圈或棉垫,也可用油菜籽做褥子,运用油菜籽的滚动起到按摩作用,从而达到预防压疮的发生。
4 鼓励老年人积极对待人生
骨科手术的病人大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医院度过,有个恢复过程,如果手术预后效果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补偿的希望,若手术效果不好或预后不良(如恶性肿瘤转移)则还挣扎在死亡线上,病人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的外来刺激,所以对于预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病人,有一部分病人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破坏或残缺(如截肢),造成机体缺陷的病人必然会产生缺陷心理,尤其是突然致残的病人,会给老年病人的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于可能致残的病人,护士术前一定要给病人交代清楚,并给予同情及心理支持,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
5 术后的功能锻炼
为了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应鼓励病人尽早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但由于老年病人心理机能下降,害怕疼痛或担心过早的功能锻炼会影响术后的愈合,因此我们在精神上给予安慰、鼓励,同时向老年病人及他们的家属反复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循序渐进的方法,并指导、督促、协助他们进行功能锻炼,让他们积极的配合治疗,树立疾病康复的信心。
6 出院指导
出院时制定全面的家庭健康教育计划,教会病人及家属不同时期功能锻炼的方法、注意事项、必要的护理技能、合理的膳食。出院后及时进行电话随访,为病人提供连续性的护理。
7 体 会
老年术后病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生理压力,对缓解和预防心理障碍的加重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医学高速发展、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更加显示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护士不仅具备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具备高尚的医德,懂得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为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彭显仁.中华临床疾病诊断与预防,2001.4
1进行心理健康常识教育
1.1对老年病人据有关资料表明,老年人普遍只重视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心理的健康,成为最缺乏心理知识的群体。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由于大脑功能的退行性改变及躯体疾病,导致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减弱,加之缺乏自我调节的技能,因此大约有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因此,为了避免心理问题对老年人的躯体康复及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我们一是在老年病人新入院时简单地给他们宣讲心理保健知识,告诉他们如果内心的苦闷、忧郁不能及时排解,就可能产生“心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康复;二是根据老年病人不同病情、不同疾病以1~2个病房做为一个团体活动的小组,定期进行团体心理咨询,通过医生宣讲、病人讨论等形式使他们获得心理保健常识,能够及时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
1.2对老年病人家属有些老年病人由于常年患病以及长期接受治疗,致使长期陷入不良情绪中,导致认知出现偏差,经常怨天尤人。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和护理要求。有时患者会责怪医生没有精心治疗;责怪家人没有尽心照料,好挑剔,任性,容易冲动,因此造成家庭关系及医患关系紧张。对这类病人,我们着重对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这些病人的心理反应可能是患者自己对疾病治疗信心不足或因过分依赖家人导致自尊丧失造成的。嘱咐患者家人采取关心、同情的态度,耐心地照料患者。当患者疾病部分症状有所缓解,病情有所控制时,应及时加以鼓励、夸奖患者自我照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充分利用社会支持资源
老年病人在自己患了慢性病以后,由于迁延不愈,给家庭和他人带来负担,常常失去生活信心,从而产生抑郁、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情绪,甚至有自杀行为。因此,医生要善于观察这类患者的心理变化,充分利用老年病人的社会支持资源,如亲属、朋友及同病室的病人等,鼓励他们给予患者最大程度上的支持和鼓励,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也可以通过别的患者治疗成功的经验让患者多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康复的可能性。此外,我们还鼓励老年病人经常和病友、亲属聊天谈心,交流思想感情,交流缓解病痛的体验,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体贴,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能够心情舒畅的接受治疗,促进康复。
2011年5―12月收治150名急诊留观患者为对照组;2012年1―8月收治150名急诊留观患者为试验组。两组留观病人年龄18―96(55.00±2.1)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90人(30%);高中(中专)55人(36.67%);初中及以下50人(33.33%)。
2、留观病人心理分析
为了有效的实施健康教育,必须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才能对症下药,达到身心康复的目的。
2.1 焦虑对医院环境陌生,对疾病的原因转归不明确,以及对使用的药物和所致疾病知识的缺乏和怀疑自己是否会病情加重或死亡等。
2.2 担忧 ①担心医疗费用,治疗效果,是否能够顺利住院治疗。②服毒自杀患者担心自己做错了事后会被人瞧不起等。
2.3 紧张,恐惧病史患者周转快,人群不适应,相邻病床有死亡患者,有的患者身边无亲属或陪伴而倍感不安。
2.4 急躁病人常常过于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有不适都希望立即得到解决,但因某些原因,病人的需求通常无法及时进行满足,致使部分病人的心理过于偏激。
3、健康教育措施
3.1 依照疾病的不同采用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于内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常见症状印制了多种健康宣教资料,针对性的发给病人进行浏览,采用宣教的方式,使得病人能够学习到与自身病症相关的知识,从而有效提升病人对于病情的认知能力,使得病人紧张、恐惧的情绪能够有所缓解,提升病人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3.2 掌握沟通的技巧,善于沟通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护理人员在工作当中应当主动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方法,工作中要注重礼貌性、通俗性以及强化性的特征,并且还应当掌控一定程度的非语言交流方法,比如亲切、和蔼的态度、时刻保持微笑以及整洁的着装等。从而有效消除病人对医护人员的陌生感,让病人主动接受宣教内容。
3.3 采取随机教育与固定教育相结合,急诊留观患者的观察时间较短,病情较重患者经短时间的观察治疗后得到缓解的随即可出院[2]。所以护理人员应当主动掌控每一个与病人进行交流的机会,针对病人的情绪、心理以及健康等各个方面进行宣教,使得健康教育能够真正落实到整个护理过程当中。责任护士从急诊病人留观至结束,均采取合适时间用通俗易通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宣教(如介绍有关院规及医院周围环境,制度和有关人员)并针对其负性心理。做好心理护理及心理疏导,及时消除焦虑,紧张,急躁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营造健康教育氛围,充分了解健康的含义急诊科病区设置健康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宣教形式。刊登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饮食指南及医疗信息,循环播放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及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从而得到良好教育。
3.5 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在整个健康教育过程中,家属的支持不可忽视。通常来说,急诊留观患者都必须要有家属进行陪床,而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能够充分获取病人家属的支持,通过与病人家属的共同努力,共同帮助使病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避免不良刺激。
4.评价方法
1. 病人满意度调查两组病人均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士接诊患者的态度、护士健康教育的内容、技术操作水平、沟通技巧等10项,满分100分,分为很满意(>95分);基本满意(85分―95分);不满意(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70-02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可感染全身多个脏器,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其流行状况与高原牧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相关。人感染结核杆菌后不一定发病,而仅于抵抗力低落时方始发病,这是造成结核病低发现率的主要原因,也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难点之一。我院地处青藏高原地区,由于牧区群众生活条件差,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自我防护意识薄弱,长期与结核病人共同生活,增加感染机会,婴儿出生后卡介苗得不到及时接种,等到接种时部分儿童已经被结核菌感染,以上原因均可导致结核病发病率显著升高,严重影响了牧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牧区群众受民族生活习惯、观念及影响,住院期间不良心理状态会多于汉族,如果不掌握高原牧区病人这种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不配合治疗,这就要求护士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语言的情感性与道德性,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用药情况,并根据患者的个人资料制定系统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要彻底治愈结核病,应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固然重要,但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11月―2011年3月,我院传染科收住结核患者67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1例,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10岁,平均年龄44.2岁,其中汉族4人,回族6人,蒙古族2人,其余均为藏族,他们居住于高原牧区,平均海拔2800-4000米左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状态。
2 心理状态
通过观察、家属或懂藏语的人员翻译或直接与牧区病人交谈,了解到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主要有:紧张、焦虑、恐惧、急躁、烦闷、言语少等消极情绪,而不稳定情绪已成为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而躯体病症又会加重情绪反应,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分析原因主要与对结核病相关知识不了解、因传统习惯或语言不通沟通困难、以及对住院环境的陌生感而引起,具体表现在:
2.1 沟通困难,心理适应不良:高原牧区病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多数病人听不懂汉语,交流非常困难,又由于住院改变了生活环境,一时难以接受结核病人这一角色,显得不适应,加之患者对结核病隔离措施不理解,认为家人和朋友嫌弃自己,自觉受到冷落和歧视,而产生自卑孤独情绪及多疑敏感心理。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更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效果。护士应与患者多沟通、多交流、多接触,以温和的微笑、亲切的口吻、恰当的握手等方式,多询问了解病人的自觉症状,生活习惯,安慰鼓励病人,使他们感到护士尊重他们,不嫌弃他们,从而心理得到安慰。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促进疾病的痊愈。向病人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区环境、主治医生、责任护士、探视制度、作息时间等,对因语言不通沟通困难者,我科邀请我院蒙藏科护士进行翻译,使其对结核病的一般知识及消毒隔离有所了解,不失时机的与患者家属、朋友、同乡进行一些必要的沟通,获得其对病人的支持与关心。[1]并告知他们,探望结核病人时只要做好呼吸道隔离措施,如戴口罩就可切断传播途径而避免传染。
2.2 缺乏相关疾病知识: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消耗性疾病,为了防止病情的传播,对病人要进行隔离治疗。牧区病人因缺乏相关医学知识,对结核病的认识不足,护士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疏导,帮助患者了解结核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及各个环节如何配合,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对待疾病,消除不良心理状态,以最佳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对于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及时报告好消息,以增强其信心,并告知患者长时间的心理压力会影响机体免疫力不利于疾病康复。
2.3 经济困扰:高原牧区经济相对落后,牧区群众收入较低,结核病人不仅要支付长期治疗费用,营养补给又会使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这些均给病人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年纪较大的牧区病人,常为医疗费用而忧心,导致不能安心治疗。
2.4 躯体疾病影响:结核病人常有低热、乏力、盗汗、咳嗽、咯血等症状出现,结核病化疗时药物的不良反应使得他们不得不忍受疾病治疗带来的痛苦,具体表现为:忧愁、悲观、落泪和失眠,有的病人常因暂时失去自理能力而闷闷不乐,护士要给予他们极大的关怀、温暖和鼓励,对他们实施人性化服务,经常巡视病房,为病人解决实际困难。在治疗、护理时,护士要态度认真,操作轻柔,动作敏捷,以理解的心情,亲切的语言,精湛的技术,使患者产生信任、安全感,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生活难以自理的患者,护士应细心主动的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并做好亲友工作,主动关心病人,消除其不良情绪。
3 健康教育
3.1 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医院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以病人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其健康行为或问题,使之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2],健康教育是促进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转变的手段。结核病的低发现率一直被认为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难点之一。由于我院地处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干燥、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牧区人群多为群居、生活条件差,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必要的结核病知识,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和对结核病的严重性、危害性认识不足、长期与结核病人共同生活,均可导致结核病发病率显著增高,严重影响了牧区群众的身体健康。由于人们对结核病不了解,只要说到结核人们就认为会传染,因此,人们不愿接触结核患者,从而使患者及家属有很大的压力,加之结核病对患者身体损害大,治疗时间较长,易使患者身心疲惫,失去治疗信心,所以在此病的治疗过程中,健康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3.2 健康教育的方法:
3.2.1 床头宣教,一对一讲解,口头交流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健康教育并不完全是刻意安排的,它贯穿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主要通过翻译将最基本的需要掌握的结核病知识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给病人和家属进行讲解,从而指导病人的行为,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
3.2.2 定期利用公休座谈会进行知识讲座,语言要求通俗易懂、态度诚恳,避开专业术语,邀请家属参加,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的难题,通过有效的沟通使患者及家属信任护士,使健康教育顺利全面实施。
3.2.3 书面教育,在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护士为病人及家属准备健康教育材料,结核病防治知识、保健知识等,对不识字的患者,利用漫画的方式,使病人对结核相关知识一目了然。
3.3 健康教育指导:牧区结核病人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多数人不了解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对健康人的危害,不了解进行隔离的意义,不能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护士应不失时机的对这些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增强病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帮助病人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的责任心,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3.3.1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自身隔离,进入公共场合自觉佩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要避开他人,与人说话时要保持一定距离。出院后尽可能与家人分室居住,分床就寝,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每日通风2-3次,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夜间尽量少开窗,防止感冒。
3.3.2 用药指导:结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程长,一些病人往往因自觉症状消失,或由于药物不良反应无法耐受而自行停止服药,中断疗程,故而对化疗中的病人及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对促进患者规律治疗,减少产生耐药菌,提高发现率和治愈率,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护士应根据医生制定的医疗方案,了解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对病人用药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随时向病人反馈治疗效果,使病人清楚自己目前的病情与治疗效果。从而以平静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护士应反复、耐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中断疗程,不仅达不到全部杀灭结核杆菌的目的,还易使原来对结核杆菌敏感的药物产生耐药性,变成复治病人或难治病人,使治疗时间延长,从而加重精神、经济负担。在日常护理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病人每次服药都在护士的面试下完成, “吞服到口,咽下再走”,鼓励病人继续坚持抗结核治疗,不能随意停药,要坚持化疗,必须坚持早期、联合、规则、适量、全程的治疗原则。
3.3.3 饮食调理原则: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因情绪差及抗痨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食欲差,为补偿疾病引起的消耗,增加抵抗力,加强其免疫系统,护士要给予饮食指导,结核病人的饮食以适合口味,清淡为原则,食物的种类应多样化,并供给平常喜欢的食物,才能促进食欲。如有大咯血应禁食,咯血停止后,给半流饮食,饮食营养搭配要均衡,嘱患者家属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物。
3.3.4 休息指导:结核病人病情进展期,毒性症状明显,发热、肺代偿功能不全者应卧床休息,当毒性症状消失,病灶活动减退时,可适当运动,活动以不感到疲乏为宜,冬天外出活动要戴口罩。
3.3.5 对病人家属的健康教育:结核病人与家属密切接触,要让他们掌握只有进行规范治疗,对家人才不会造成危害,同时对病人是否规律用药进行监督。
3.3.6 针对不同心理特点开展健康教育:我院因地处高原地区,住院病人多来自牧区,往往住院时,结核症状较重,而语言不通,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为治疗带来不便,加之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较多病人会出现恐惧、紧张、自卑、孤独感等不良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疾病的转归。我们在护理工作中,针对语言障碍导致交流不便,努力克服语言上的困难,专门邀请蒙藏科懂藏语护士与之交流,对初发病人以安抚为主,对复发病人则着重于鼓励。同时运用肢体语言,对心理问题实施有的放矢的情感支持,鼓励病人倾诉内心感受,增进感情交流,与病人做朋友,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的难题,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通过细致的心理护理,病人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从而使食欲增加、睡眠充分,躯体得到充分的调养,抗病能力恢复,药物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3.7 出院指导,门诊随访,定期复查,结核病是慢性传染病,病程长,整个过程需要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护士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出院指导,病人出院后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抗结核药物对人体的肝、肾、胃肠道、听力、神经、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损害初期病人不易察觉,因而复查的目的不仅是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而且也是对出现的药物不良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复查的结核病人配发宣传资料,详尽告之应掌握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解除病人及家属的紧张焦虑状态,并能遵照医嘱积极主动进行合理、全程化疗,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康复。将我科电话告之患者,便于患者联系和获得更多的健康知道信息,对路途较远的病人,开展电话咨询,并做出具体指导。
4 讨论
目前,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要彻底治愈结核病,应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固然十分重要,但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有长远性、针对性、专业性、反复性的健康教育,在结核病人接受抗结核治疗之前,对病人进行必要的结核病知识宣传教育,让病人充分认识到坚持合理正规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我院的结核病人以牧区藏族居多,语言沟通方面存在障碍,经济文化落后,甚至有的还处于半蒙昧状态,并受着种种成规陋习的影响和约束,内容较深,方式一般的宣传很难让他们接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因人而异,内容具体实用,便于理解、掌握。在具体护理工作中,通过翻译及肢体语言,用各种形象比喻来说明深奥的卫生原理,达到讲得清楚、听得明白的要求,尽量不使用专业语言,使病人及家属正确认识结核病对家人和周围人群的不良影响,克服不良生活习惯,改变错误认识和观念,减少结核病的传播。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的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去除致病危险因素,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坚持化疗,使其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3],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在病人出院后,通过住院时获得的健康教育知识,给身边的亲属、朋友、同乡也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宣传,挺高了社会人群对结核病的了解和认识,并能主动积极的配合,从而做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008年11月至今,我院传染科收住结核病人67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临床护理路径(CNP) 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1],是为已确诊为某种疾病的一组病人制订的、以病人为中心、从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医疗护理整体工作计划。2010年8月~2011年4月,我们运用自制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健康教育路径表,对AMI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8月~2011年4月首次入我科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80例,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45~79岁,入院时均无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按照病人入院登记的先后顺序,将病人随机分为路径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及制定 CNP以医疗路径为基础、以住院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入院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出院计划等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2]。参照这一方法制定临床路径, 由日期、时间、内容组成, 内容包括检查、治疗、药物、饮食、活动、卫生宣教、主要护理诊断、措施。并将健康教育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制定成病友篇发放给病人。
1.3 实施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无时间性的随意性教育。对进入CNP组的病人由责任护士进行护理评估,根据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结合医生治疗计划,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并在路径上对病人需要的已执行的内容打勾并签名,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征求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对路径进行修改与完善。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于出院前了解AMI患者掌握AMI相关知识、应对技能和遵医行为,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效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改变了健康教育方法,提高护理人员沟通能力 护理人员须每天评估病人健康教育需求,并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预测差异进行干预,这样,健康教育就有计划性、预见性、针对性。在护理工作中,很多年轻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时不知做什么、怎么做。采用临床路径的健康教育方式,使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时变得有章可循,增加了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机会。
3.2 满足了患者健康教育需求,提高病人满意度 临床路径表格实际上也是健康教育的计划表和时间表,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健康教育中,也就是要求所有的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沿着路径的内容进行,从而保证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连贯性,满足了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将病友篇发放给病人,满足了病人的知情同意权,所以路径组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提高。
3.3 缩短了平均住院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通过健康教育,增加了病人对疾病治疗的理解,对疾病相关知识及应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从而自觉加强了治疗的依从性,可以更快地缓解病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平均住院日,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减少了不必要的物资消耗,明显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3.4 有利于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护理管理人员可以对照路径表格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和全程控制,将各项措施具体落实,不断分析总结,有利于护理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病人的健康教育中,使得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方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病人易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的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形成主动护理和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3]。但病人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不同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所增减,健康教育的方式要有所改变。在实际工作中,应因人而异,不断总结与改进,已建立更加完善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护理路径。
参考文献:
The effect of the education on clinical indicator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LIAN Ailing CHEN Ye SUN Kuan
Outpatient Center Operating Room,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s of human nursing combined with health education on clinical indicator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90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the humanized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The clinical index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heart rate, lower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and the number of angina attack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decreased, and the improvemen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remarkable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nursing, the scores of physical function, role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increased, and the improvemen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remarkable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human nursing combined with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clinical index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gina; Humanistic care; Health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life
冠?疃?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和供血不足导致心肌功能障碍,器质性病变等,其发病率在近年来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1]。而冠心病心绞痛主要是指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因血管腔狭窄、短暂性缺氧缺血以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胸部疼痛及不适感等症状,且随着进展病情呈现出了不断加重的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2]。有研究报道指出,在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配合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辅助提高治疗效果[3]。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针对收治的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分析,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人性化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为55~69岁,平均(61.14±3.45)岁;病程为2~10个月,平均(6.23±1.98)个月。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为54~70岁,平均(62.23±4.11)岁;病程为3~12个月,平均(6.67±1.77)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试验符合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行心电图及症状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者[4];②进入研究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者;②先天性心脏畸形者;③具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者;④恶性肿瘤者;⑤精神异常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监测指标等。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具体如下。⑴健康知识培训。每个月对患者进行有关冠心病病因、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的健康知识培训,同时分发冠心病健康知识手册,手册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制订,比如合并存在高血压的患者,应注重提醒如何控制血压、高血压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等,面??患者提问给予耐心的解答[5]。另外,还可通过口头讲解以及视频等方式进行关于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的教育。⑵饮食护理。结合患者日常饮食习惯给予制订饮食计划,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提高饮食中膳食纤维,如粗粮、水果及蔬菜;②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③限制盐的摄入;④减少胆固醇摄入,如动物内脏;⑤多吃植物油,减少动物脂肪摄入。⑶运动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恢复情况制订运动方法,如散步、快步走、慢跑、舞蹈、太极拳等有氧运动项目[6]。每次30 min;运动频率保持5次/周以上,注意循序渐进且有规律化,避免剧烈运动。⑷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站在患者角度出发,对其产生的不良情绪给予充分的分析,耐心倾听患者所需,并给予合理的疏导,尊重并理解患者所提出来的要求,给予关怀。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了解好其内心的波动情况,嘱咐患者保持良好又平和的心态,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合理的分析,并给予疏导,避免出现悲伤或发怒等严重的情绪波动,同情患者的遭遇,并尊重其思想与内心感受,增加并配合患者完成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与体验,从而有效减轻患者心理上的负担。⑸药物护理。由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往往伴随发生糖尿病或高血压等疾病,需要长期大量服用药物。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其认识到长期并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其次提前准备干预患者所需药物,每天按时电话提醒患者,并与患者家属取得沟通与联系,寻求帮助,督促患者规律用药。⑹身心放松训练。护理人员首先向患者说明身心训练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能够主动自觉的配合,采用静坐及平躺的方法,使得患者的全身肌肉得到放松。护理人员通过按摩的方式对患者的全身进行按摩,按摩的部位包括头部、肩膀、上下肢及腹部等,使得患者达到全身放松的状态,也可训练其进行冥想训练以及深呼吸训练等,每日2次,每次30 min。两组均连续护理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变化及生活质量。①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临床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心率×血压、心绞痛发作的次数等。②采用我院自制的简易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量表中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共5个方面,每个方面满分为2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两组护理前心率、血压、心率×血压、心绞痛发作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护理后与护理前相比,心率、血压、心率×血压均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观察组护理后与对照组护理后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两组护理前相比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护理后与护理前相比,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护理后与对照组护理后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硬化所致,从而发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并出现心肌暂时性缺血及缺氧综合征。根据我国心血管报告,冠心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和肥胖[7]。有研究报道指出,在原有病变的基础上,心理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冠心病心绞痛,大多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可能伴随负性心理,加重病情,增加心绞痛的发病次数[8-9]。因此,在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同样至关重要。大量资料显示,部分年纪较大的患者因为认知水平较差,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加之文化程度不高,导致部分护理工作无法正常顺利的进行[10-11]。另外,部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分别占5%~30%、40%~70%,此类不良情绪还能够产生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心理档案的相关内容
1.心理档案的界定
学生心理档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生心理档案泛指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一切文字、数据、图表、声像等资料汇成的档案;狭义的学生心理档案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作出鉴定和评价的记录。建立心理档案是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的过程,是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描述、分类的过程。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能力状况及其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等六部分。
2.心理档案的建立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保证对学生资料的科学管理、妥善保存和有效利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也要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建议条件允许的学校尽量采用电脑软件的形式。与传统的人工建立心理档案相比,它可以减少差错,防止资料丢失,保证资料管理的准确规范、安全可靠,提高工作效率。
二、当前我国学校心理档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心理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学籍档案,它自身有着严格的特殊要求,无论是保管不当,或者是使用不当,都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更会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从当前的现状看,我国学校心理档案的建立和使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对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缺乏认识,心理档案建立工作不到位
有些学校认为,建立心理档案主要是为了筛选出心理异常的学生,他们没有认识到建立心理档案工作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是服务于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是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开发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极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有调查表明,仅9.3%的学校为全体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35%的学校为部分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55.7%的学校尚未建立心理档案;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是并没有合理利用,心理档案对于教学工作和学生身心发展没有丝毫助益,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工作的摆设。
2.心理档案的内容不够完整,不重视动态跟踪记录
学生心理档案包括六部分内容,但是有一些学校只是测查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这两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学生的能力状况、人格特征分析、学习心理分析、职业能力倾向等重要方面没有进行测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不够全面,削弱了心理档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也应该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但由于人力和财力投入的严重不足,目前多数学校都将建档时间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此后便无任何跟踪记录。这种静态的心理档案显然不能准确、完全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变化。
3.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未有效利用心理档案
目前,我国还有一大部分学校没有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心理教师和管理心理档案的人员大多由学校校医、班主任或政治教师担任。他们的专业水平不高,大大影响了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比如,有的心理教师是由学校领导临时指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随意将学生心理档案里的内容告知班主任及家长,这对部分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4.缺乏对心理档案工作的管理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心理档案的保密性原则:“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应对其病人或来访者的有关资料、病历予以保密;这些资料应单独保管,不应列入医院其他病历之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只有在专业需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与其他专业人员讨论其服务对象的案例。如果为专业的目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和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此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学校把心理档案等同于学籍档案,认为其内容可以任意公开,特别是对学校领导和德育部门公开,以为这样就可以多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还有的学校则没有对心理档案进行专门存放、专人保管,把心理档案随意存放在办公室的一台电脑上,结果任何使用该电脑的人都可以随意查看学生的心理档案内容,某校甚至发生过学生进入办公室将班级同学的心理档案资料修改和删除的事件。
三、改进当前我国学校心理档案问题的对策
心理档案建设可以为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早期干预。现对我国学校的心理档案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心理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水平,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建立健全心理档案的管理制度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研究发现,学校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的最主要原因。当前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模式不同,有些学校采取的是教研组模式、德育管理模式、班主任工作模式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工作相混淆,由政治教师或者班主任来开展。然而,由于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即使这些教师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也无法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因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尽快着手解决的问题。同时,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制度:如设置专门机构;规定从事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规定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类别、基本格式、建立时间、方式、实施程序等。
2.完善心理档案内容并定期更新资料、跟踪探查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教育辅导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除了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外,还应包括能力状况、人格特征、学习心理、咨询记录等方面的资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管理心理档案的人员,一方面要定期普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还要不定期地抽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经常向班主任、任课教师了解个别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并作好辅导和跟踪记录,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以便真正达到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目的。
3.加强心理教师与各学科教师、家长的交流合作,发挥心理档案的最大作用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34-0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不善交往
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大学生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或交往技巧的问题,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总之,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当今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2.贫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失衡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很大;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这种经济悬殊容易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失落和不平衡感。
3.自我意识不健全
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对自我的矛盾体验等等。有些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当进入大学后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二、医学院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
1.心理健康课程是医学教育课程没计中重要的环节
具体到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其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学制长,理论、见习、实习的层层过关,而且终身学习的强度更大,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如果不能恰当地引导学牛的心理发展和处理学生所产牛的心理问题,将会影响止常的教学秩序,也难以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因此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医学教育课程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诠释生命的内涵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过多关注了行为能力,忽视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与意识。尤其对于医学院的大学生来说,只有让自身首先做到心理健康、积极、乐观、豁达,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也在承受着不断袭来的新疾病的挑战和面临着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日益低下的情境,因此设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压力之下不断激活和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的使命感和控力,对于生命的深层领悟和全新阐释,才能让他信心百倍地面对疾病、面对病人。
三、关于医学院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1.建立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课程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化,并配以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只有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校的主干课程中,才能从思想深处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让心理咨询室也充分体现它的价值,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应该多提供给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给予学生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专业指导和健康引导。教师需要主动引领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3.加强合作机制
学生的和谐发展不但需要学校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许多学生一踏入大学,彻底摆脱了受父母管制的压力,缺少与父母的必要交流,而很多家长也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成长规律,只看重学习成绩。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形成一个融洽的群体,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搭建起一座相通的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强大凝聚力,吸取多方社会力量的援助和支持,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