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31 09:22: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商管理理论知识

篇1

1.人才培养定位偏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具有较高人文素养,能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然而随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呈现层次性和阶梯性的特征,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朝硕士或博士生转变,高职院校处于较低的层次,人才培养定位应与社会行业实际需求相吻合。

2.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从课程设置来看,大部分是理论教学。目前,大多数院校在教学安排上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实践环节很少。国内很多的现行管理方面的教材都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然而,外国的教材引进国内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国内院校的部分教材还是国外很陈旧的知识,当代国外最新的管理理论知识,并未及时传播到国内。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这些理论知识,是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3.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完善理论教学的不足。但与院校合作的企业,基于经济角度的考虑,责任大于同报,导致合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大多数校企合作属于短期的,不规范,靠人脉资源维系较低层次的合作。学生去企业实习,只是仅仅了解企业的工作形式,未能真正深入了解企业的全面工作运作流程,导致学生在企业未能得到有效地锻炼,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4.专业设置毫无自身特色工商管理专业不同学历层次间的培养目标设置没有明显区别,从而导致培养人才的特点不够鲜明,没有层次性,缺乏自身的特色。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看,范围很广但不集中。一般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都要学习:公司理财、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等等,即干什么都要学,但干什么都学不精,缺乏知识的纵向深入。很多学生求职非常迷茫,感觉干什么都懂一点点,但具体到某一工作岗位,往往无所适从。因此,专业设置没有自身的特色,这样培养的人才也毫无特色可言。

二、完善现有培养模式的若干建议

当我们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由包分配转变成自主择业时,如何培养符合职业发展需要的高职管理类人才,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

1.界定高职类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也在明显下降。高职学生是高招最后批次录取的,分数较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有区分,把曾经培养目标为高素质的高端管理类人才,转变为与实际的生源,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来适应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即高职培养目标应界定为在工商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连锁经营、人力资源、行政管理及管理咨询等中基层市场或销售类岗位。这样培养目标,能够为高职管理类毕业生指明了就业方向,同时能够更好的与本科教育及本科以上层次教育区分开来。此外,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详细,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相符合,从而使我们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更切合社会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把高职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

篇2

在这个大背景下,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角色与职责也将有所调整。

首先要提高认识。在国内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集团总部层面,财务部门的职责虽然增加了上市公司年报与信息披露的内容,但主要工作仍局限于会计核算的职能范围,在上市公司价值管理方面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由于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所、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公开披露的要求,一些重大的交易事项、融资活动、股权变动等业务,对上市公司价值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合规、客观地反映重大事项,正确引导资本市场对信息的反应,使这些业务转化为企业价值的增值动力,就要求企业集团层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具有全局观和高度的专业性,不仅能够满足新业务带来的新要求,而且能够作为集团管理层决策的智囊团,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提供关键性支持,加强事前管理。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团队未能充分认识到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根本区别,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财务管理的新的要求。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应以传统的会计核算为基础,将工作重点和突破点放到“支持集团发展战略、提高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公司股东价值”上面来。

其次,集团财务管理团队为上市公司增值应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基础层面:会计核算。很多人认为,会计核算即为依据会计与税务准则,客观反映已发生的业务即可。然而,对上市公司而言,披露的财务信息却能够对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以及各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能做好事前规划,从财务结果的角度出发优化设计重大交易的架构、交易方式、合同条款与交易时间,是可以实现合理管理公司价值的,这就是集团财务管理的价值体现。香港富豪李嘉诚先生说自己从不做直觉投资,而是仔细研读公司财务报告,研究商业规则后做决策,原因就在于此。(2)中间层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与纳税筹划。第一,预算管理与考核评价企业管理的两个核心是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的两个核心是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可见预算管理在集团运营管理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目前,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逐步认识到,预算管理绝不仅仅是财务部一个部门的工作,它实际上是囊括了企业所有经营业务从发生到结束的全链条、全过程。这就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由来―需要预算管理接“地气”,即关联业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分析、归纳业务流程各个节点中影响财务表现的因素,整理出预算管控的关键抓手,以此推动生产经营的各个部门与环节积极参与到预算管理中去,最终提高各项业务的盈利水平。当然,在各大集团的业务领域、涉及地域越来越广的今天,繁复的业务关系也需要强大的全面预算信息系统的支持。

预算管理归根结底就是资源分配的过程。这些包括生产资料、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等等的分配。站在集团财务管理层面,全面预算管理则不仅仅限于“下接地气”,更重要的是“上接战略”,即依据集团在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战略,结合各分子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资源分配引导集团各层面通力协作实现集团的发展战略目标。因此应以集团财务管理团队为牵头人,组织协调各部门整合集团各方面的资源,平衡这些资源在不同业务板块、事业部、不同地域和/或不同业务链条间的分配,通过分析、对比并改进业务流程、优化成本结构,选取出盈利能力最强的方案,按照集团战略发展的目标引导资源向战略发展所指向的业务领域倾斜,将管控前置化,加强事前和事中管理,从而使企业盈利能力与公司价值最大化。

预算的考核与评价是预算管理的手段,引导性是其核心内容。即不仅要求客观、可行,还要求通过考核与评价体系的设计,体现集团管理层对价值管理的侧重点和关注点,从而促进集团内部各部门、各层级通过主观努力实现目标。

预算管理与战略不可分割。从某种角度上说,战略是五到十年的规划,而预算是年度财务与业务预算,也可以称为年度计划。其本质就是集团发展战略的小步走。正是通过这一年年的小步走从而实现几年一个阶段的战略规划。所以我们说,预算必须上接战略,下接业务,否则就是无法实现的空洞的计划。

古语说,预则立,不预则废。财务管理团队应牵头做好预算管理工作,使集团业务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团队需要有综合战略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大局观,通过预算指出集团的发展趋势与指向,供集团管理层决策用。不同业务安排下

第二,资金管理。刚完成IPO的上市公司,通常用百姓的话讲“不差钱”。但上市不仅“圈到了钱”,更意味着踏入资本市场,需要遵守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利用好资本杠杆,可以实现以小搏大,以弱搏强,达到四两拨千斤和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跨境、跨业务板块或跨产业领域的扩张,迅速完成资本积累。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境外公司虽然有优质资产,但资金链断裂,是行业内整合的好时机。如果能够利用好资本杠杆,可以以较低资金成本获取优质资产,从而实现业务扩张。

此外资金管理还体现在集团内部资金池的高效管理。将资金统一收归集团总部纳入资金池,统一调配、利用,可以灵活管理盈余流动资金,避免部分子公司缺少运营资金而从银行高利率贷款,而另一部分分子公司有大量资金盈余闲置的局面,降低集团整体资金成本,从而使集团利润最大化。

此外,还应重视集团资本结构的设计。很多人认为从资本市场融来的钱比从银行借来的钱要便宜,其实大错特错。事实上,投资者要求的回报远高于银行贷款的利率,否则投资者大可以将资金存在银行收取存款利息。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利息可以获取税盾,从而降低集团的最终融资成本与费用。当然也并不是债务融资越多越好,股权融资的优势在于其“利息”的支付没有强制性的时间要求,尤其在公司发展初期和快速扩张期显得尤为重要。

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应当对上述两点有深刻认识,提高集团对资本构成与资本成本的敏感度。在集团不同发展阶段,根据业务的要求和外部融资环境及资本市场活跃度,测算不同融资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从而确保用最低的融资成本在最佳时段获取所需的资金,并通过内部资金池的有效调动,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率。

第三,纳税筹划。有些上市公司没有辨识出合理纳税筹划和偷逃漏税的区别。纳税筹划是指在国家税收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的前期筹划,尽可能地减轻税收负担,以获取税收收益,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所以,如何把理解、掌握国家、地方的税收政策,并利用好税收政策和法规资源,通过筹划合理避税来最大限度的减少税收成本,成为集团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级层面:企业收购与并购、重大投资活动、特殊类别的融资、股东评价导向、盈利能力评价与风险预警、股权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支持。

第一,企业收购与并购。上市公司除了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外,通过收购与并购(M&A)也是可以快速实现企业成长与扩张的重要手段。然而通过对大型企业集团经营状况做深入分析,我们看到很多并购后的企业自身运营是盈利的,但站在集团层面,将收并购时支付的溢价摊销考虑进去就是亏损的。还有一个现象是,很多上市公司在就收并购事项进行公告后,股价不涨反跌。这些都体现了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在收并购前期和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关键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收并购带来的未来价值评估。这包括标的企业在被收并购后业务的经营情况,未来三到五年的经营预测,合并后的净增加值(VAB-(VA+VB)-(P+E))是否真正大于零。在国内的教科书中,P代表了收购方支付的收购溢价。但根据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的执业规则,支付的对价由于是现金或股票的不同支付手段,对收并购的实际结果大不相同。现金和股票的支付手段表面上只是影响了收购方短期内的现金流状况,但从深层次研究,不同的支付手段实际上直接影响收并购的经济净增加值的结果。看起来“盈利”的收并购实际上却可能是赔本买卖。

其次,很多上市公司收并购团队仅仅关注业务本身,忽视了一些关键因素会对资本市场对集团未来盈利能力的判断产生重大影响,从而直接波及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向。这些关键因素包括:收并购前后上市公司NAV的测算,受集团公司现金流的变化、收并购资金的筹措安排、收并购合同的关键条款的设计等。

因此,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应当结合上述两方面,将重点放在收并购对价的总额、支付方式和融资手段、收并购NAV的深入分析上,充分分析收并购业务本身和收并购之后实际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通过敏感性分析测试不同对价总额和支付手段下的对价底线,从而对优化收并购方案与完善合同条款设计作出关键性支持。管理资本市场股东对收并购业务的预期,使集团在收并购活动中实现收并购的合体价值最大化,同时做好盈利预测工作,适当引导资本市场,稳定公司股价甚至通过优化的方案释放乐观信号从而推高上市公司股价,这些都是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在收并购业务中对集团价值进行优化管理的核心体现。

第二,重大投资业务。在对集团一些重大项目的运营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成本已经在项目经营阶段成为了固定成本。比如对于一些基建期很长的项目:煤炭生产和电力企业,项目前期的建设成本在项目投入运营后化身为固定资产折旧与摊销,通常可以占到固定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在项目运营期,这部分成本已经无法进行优化,但从成本的形成原因来看,如果能够加大在项目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与基建期成本管理力度,完全可以优化项目运营期的成本结构,增加项目的盈利能力。

这就需要集团财务团队牵头,协同投资部门引入项目全周期管理。即财务管理团队在项目论证期、建设期即充分介入,参与论证项目的盈利能力,尤其是资金匹配与资金成本管理,纳税筹划,加大基建期的核算与审计力度,从而在项目初始期加大成本管理力度,大幅提高项目全周期的盈利能力。

第三,盈利能力评价与风险预警。在与资本市场、投资者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投资者和股东更加关心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财务健康程度。换言之,他们更擅长于通过分析各种比率与指标的细微变化及指标间关系的细微变化,挖掘出企业财务健康状况的变化,从而做出信用评级、融资与投资的重要决策。

财务管理团队更应该具备大局观和高度专业化的素质,能适时地跳出具体的业务层面,从整体角度全面分析集团财务的各项指标,通过结构、趋势、与行业对标等方式评估集团的财务健康状况,从而给出风险预警与解决方案或建议,供集团领导层决策。这也是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职责。

第四、股权管理

篇3

2、新时期工商管理职能 

2.1、组织职责 

组织职责解答的是工商部门干什么的问题。在现代社会里,国家设置政府职责是一个平衡政府、市场和社会功能之间“度”的过程,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目标、文化传统因素以及政府自身能力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虽然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但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对市场经济监管的职责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经济性管制、社会性管制和反不正当竞争也是我国政府监管市场的主要职责。经济性管制是指在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领域中,政府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和私权的滥用,而运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实施的管制。社会性管制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以及保护环境、防止灾害为目的,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伴随着提供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的标准或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管;反不正当竞争就是通过强制手段制止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管制。不正当竞争的涵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层面是指包括垄断、限制竞争行为在内的所有破坏竞争秩序的行为。狭义层面仅指企业或经营者采用欺诈、利诱、诋毁、窃取以及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和公平竞争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 

2.2、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 

规范市场经济主体为了促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的制度得到改善,使其更加的合理和规范。工商管理部门在对市场的主体行为进行了规范并促进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以及维护市场经济次序等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上工商管理部门的积极有效的工作,非常有利于建设极为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因此工商管理部门有效的维护了我国的市场经济次序,由此保证了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强化市场监督工商管理部门在规范市场的主体行为和市场监督的工作方面均起着极其大的作用。 

篇4

以阶段式学习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的教学模块,并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开展相应的模块教学。鄂州职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构建了由通识能力培养阶段、管理能力培养阶段和实践能力培养阶段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能力培养阶段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教育以及校园文化体验。管理能力培养阶段开设有管理能力基础、基础会计、统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实务等七门专业核心课程,这也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技能。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安排学生进行校内综合实训、创业竞赛以及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前面两个阶段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新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组织模式

要求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学习一门课程。教学内容既要符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符合企业的生产实践,需要重新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教学团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全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精减,避免内容的重复,设计了全部课程的能力训练项目和工作任务。

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具体实施

1.教学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上课的时间不同,开设的课程也不一样。每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一般又分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还有校企合作的多家企业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教学。因此,“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需要解决班级、时间、教师、企业等资源的分配和利用问题,以保障教学的顺利实施并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下面以鄂州职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13级大二两个班的学生为例。

(1)课程及时间安排2013级大二时,学生处于管理能力培养的阶段,有四个学期,主要学习7门核心课程。前三学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6门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专项管理技能。第四学期学习企业经营实务,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2)师资安排鄂州职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每门课程都组建了由2至3名校内专任教师和多名校外兼职教师即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既分工又协作。比如教学信息共享,共同制定项目任务书,设计项目任务情景,共同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评价等。校内专任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和实训工作,校外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训、顶岗实习等工作。另外也根据课程需要,组织校外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或者举办专题讲座。

(3)企业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的关系,共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家,基本满足了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有湖北同方泵业有限公司、顾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钢鄂州钢铁公司和武钢华重机械有限公司等4家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学校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以上4家企业进行实训和顶岗实习。

2.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过程分为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训两个部分。校内教学过程分为准备、实施和评价等3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精心设计项目任务情景,拟定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由任务情景、目标、要求、实施步骤、考评方式等内容组成,是学习任务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在实施阶段,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查找资料,学习讨论,撰写文稿,完成任务。成果一般为计划书、方案、问卷、研究报告等形式。在评价阶段,小组推荐学生演讲,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评委会现场打分,或者由校内或校外教师在网上审阅相关成果并评价。评价完毕,学生根据所提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最终任务成果。每完成一个任务或一个项目,学生就掌握了一项技能。接下来是在企业里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学生将在学校学习到的技能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去,使技能得以巩固、提高,形成最终的职业技能。这段时间里,在企业提供的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兼职教师给学生安排实训任务,这些任务要求学生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拿出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实训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锻炼了自己的实践技能。

三、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优势

采用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与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相比,有以下优势:

1.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要同时学习几门课程。改革后的高职教学,课程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每门课程的授课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在课外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样一来,任务多而时间有限,学生出现疲于应付的现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现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只需学习1到2门课程,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工作任务,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真正的培养和提高,职业教育改革的初衷得以实现。

2.企业愿意配合

目前开展的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企业要在场地、岗位、设备器材、指导教师上有一定的投入。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去企业实训的学生并不能给企业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带来直接效益,学生到企业实训一定程度上还会给企业增加负担,这也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瓶颈。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一年可以安排3个、4个甚至更多的学期,有利于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企业的生产作业情况灵活安排教学进程,比如课程的安排可以与企业生产运营流程同步,在企业生产旺季时,安排在校内课堂学习,而在企业生产淡季时,安排在企业内实训。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让企业乐意配合。

3.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有两个特点。一是分段式,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将学生职业能力分为几个能力逐步递进的阶段来培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学生结束一门课程的校内学习后,就被安排到企业开展实训,实训结束后开始另一门课程的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训,如此交替。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逐步递进提高的,另一方面,课堂学习的知识又能通过实践得到锻炼和巩固。这种教学组织模式无疑更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