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走向范文

时间:2023-08-31 09:22: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发展走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发展走向

篇1

上林县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蔗、桑蚕为主,上林优质米以其独特的口感驰名中外。2009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81312万元,其中农业(种植业)76463万元,林业5605万元,畜牧业86768万元,渔业11911万元,服务业565万元。2009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85元,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53元[3]。

(二)农业总产值及各项指标分析

1、60年来农业总产值独立分析上林县农业经济在60年的过程中呈逐年稳定上升态势,利用SPSS软件,可以时间参数作为X轴,即自变量,农业总产值作为Y轴,即因变量,数学模型设为:Y=αeβX。经指数模型分析求得α、β的参数估计值,得回归方程Y=1.98*10-60e0.0743X2、按分项产业模型整合分析参照农业总产值的时间序列分析,将各产业分项产值分别代入SPSS软件,以农业各分项产值为因变量Y,年份为自变量X,可得以下回归方程:农业:Y1=1.32×10-53e0.0662X1畜牧业:Y2=2.87×10-97e0.1161X2林业:Y3=1.73×10-58e0.0704X3渔业:Y4=4.36×10-114e0.1347X4服务业:Y5=1.85×10-72e0.0854X53、按照更合理的推算方式,农业总产值应当等于各分项产值的总和,即Y=Sum(Y1,Y2,Y3,Y4,Y5)。在1990年之后,以上五项产业基本开始纳入全县总量计算,因此对1990年之后的农业总产值作出二次模拟回归,得Y6=2.47×10-77e0.0939X。经实际数据对比,这条方程曲线更加接近农业总产值发展趋势的实际情况,所以以此作为中长期预测曲线模型。

(三)农民收入与支出情况的变化

1、农民纯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的联系

上林县自1970年以来农民纯收入随农业总产值增长而逐年提高,使用SPSS软件,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因变量Y,将农业总产值作为自变量X,建立回归方程Y=kX+b,通过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Y7=0.0179X—6.5955

2、农民纯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联系

通过SPSS软件,以人均消费支出为因变量Y,农民纯收入为自变量X,同样进行一次线性回归,建立模型为Y=k’X+b’。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如下:Y8=0.4279X+981.96

二、上林县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一)预计农业总产值与农民纯收入走向

根据回归模型(1)~(6)对上林县未来农业发展走向做出预计,可将时间自变量代入回归方程,来求得中长期对农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例如回归模型(7)中,农业总产值对应时间参数的回归方程为Y=2.47×10-77e0.0939X,将曲线向X轴正向推进若干个单位,便可以从计算或图形中得到未来若干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的预测数据。

(二)未来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

1、受到国家调高农产品价格政策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的影响,未来几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上林县农业经济仍然要保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确保粮食总产量增长。

2、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巩固发展糖蔗、桑蚕等优势产业[8],大力发展生猪、肉牛等特色养殖,推动水产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油茶种植,推进林下经济种植,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三)全县农村经济形势展望按照“中央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活动,继续掀起水利建设新,抓好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同时扎实推进农田水利、人饮、沼气等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和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篇2

其次,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由资本积累、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三者确定。按照我的估计,我国资本积累增长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0.48个百分点;劳动力增长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0.52个百分点,而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推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按照这些参数计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潜在经济增速会降至8.5%左右,远低于过去三十年的9.5%和“十一五”期间的10.5%的速度。主要原因在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减小,劳动力增长速慢,外需不振,人为保持经济高速度即不可能也没必要。

最后,今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是稳中求进,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结构性减税提高经济活力,预计今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为9000亿元左右。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估计广义货币M2增长14%左右,社会融资总量在14万亿元左右。

依据这些假设条件,今年我国经济有以下特征:

经济增速继续小幅放缓,不会出现硬着陆的局面。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许多国家对人民币不断施压,一些国家有意识、有组织地对我海外资源能源利用、领土安全等核心利益进行打压,出口将明显减慢。但是,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明显好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已明显高于加工贸易,表明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正在进行之中,出口竞争力仍然较强。

预计今年出口增长12%左右,进口增长15%左右,贸易顺差1300亿美元左右,下拉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左右。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将有所回落。我国制造业投资与出口增长较为密切,出口下降会抑制制造业投资增长,实体企业经营困难、利润增幅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也会影响投资,今年制造业投资预计增长20%左右。

房地产限购政策尚不会放松,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待售面积处于较高水平,商品房投资将会明显放慢,保障性住房建设数量比去年减少300万套,也影响住房投资。同时,我国已经形成地方财政和融资平台高度依赖土地和房地产的格局,银行和民间信贷也深深介入了房地产,如果房地产价格和房地产销售大幅下降,会打破我国财政、金融的脆弱稳定状态,形成系统性的经济风险。因此在继续严格限制投机、投资住房需求的同时,也会鼓励自住性需求,从而稳定房地产投资,预计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长15%左右。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和融资平台融资,为防止半拉子工程,防范融资平台资金链断裂,国家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和基础设施债券等手段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投资有望从去年增长9%左右升至20%左右。

总的看,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比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考虑到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减慢幅度不大,下拉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从消费看,汽车销量处于底部回升阶段,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将促使农村消费继续保持良好势头,预计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实际增长高于上年,上拉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左右。

综合分析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和结构的变化,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8.5%左右,比上年减慢0.7个百分点左右,这一增长速度处于我国潜在经济增速的合理范围内。考虑到欧洲经济在一、二季度最为困难、我国经济惯性下滑和货币政策在一季度末才会出现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会两头高中间低,预计一季度增长8.5%,二季度为8%,三季度开始小幅回升。

通货膨胀压力减弱,不会出现滞涨局面。经过2011年的宏观调控,我国物价上涨的因素发生了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改善了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社会总需求放缓继续缓解物价上涨的需求压力。模型估算,2011年居民消费上涨的5.4%中,农产品价格上涨贡献了50%,通货膨胀预期贡献了23%,输入性通胀贡献了15%,实际经济与潜在经济的缺口贡献了12%。

今年,世界经济前景更加暗淡,铁矿石、石油、谷物等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不会大幅上涨,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减弱。我国经济增速继续下滑,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和潜在经济增速基本一致,供求缺口对物价影响消失。物价翘尾因素影响减弱为1.2个百分点。今年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更多地表现为劳动力成本推动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也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和粮食紧平衡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升以及国内能源和资源价格的调整。

初步预计,如果不调整电力等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如果调整电力等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5%左右。在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达到4.5%后,物价涨幅呈现出逐月平稳的态势。

篇3

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几个失衡问题,亟须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调整,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一是储蓄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失衡,二是经济增长过分倚重第二产业,三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四是生态总体恶化趋势高未扭转,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努力缓解上述几大失衡问题,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

相信在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引下,全面落实建议提出的各项方针任务,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定能稳定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首先是稳定发展。“十二五”期间,需要逐步缓解2003年以来经济超常规增长(其中“十一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速达11.4%)、连年突破了一般公认的潜在增长率(9%左右)而带来的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产业结构失衡、社会建设滞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中国经济面临从追求数量规模扩张型向注重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历史性任务,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革分配制度,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恢复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均衡,不再一个劲儿追求GDP短期高速增长,适当放缓经济增速至8%左右,以便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常态的可持续的增长。最近,货币政策已确定回归稳健,宽松的财政政策看来在一段时间后也会回归中性,以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走向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需和出口急剧下滑,大批出口企业停工或倒闭,上千万农民工返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11月,政府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四万亿投资等一揽子计划,2009年和2010年分别新增长贷款9.6万亿元和约8万亿元。这就使货币(M1和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加CPI上涨率。2009年底,M2同比增长27.7%,超出年初预定指标17%十多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32.4%,增速比上年加快23.3个百分点。2010年货币增速仍处于高位,至11月底,M2增速为19.5%,M1为22.1%。其结果,是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大量游资到处冲击,主要是冲击房地产市场,使房价2009年上涨25%,2010年上涨15%左右。接着是带来CPI的逐步攀高。年初许多权威机构和经济预测专家都认为2010年CPI涨幅将在7月份登顶,然后回落,但是CPI在7月份上涨3.3%以后,8月份上涨3.5%,9月份上涨3.6%,10月份上涨4.4%,11月份上涨5.1%,预计全年涨幅将超过计划的3%。2011年上半年CPI涨幅可能还要高一些,达4%—5%左右。当然,中国这轮CPI节节攀升还同部分农产品供应结构性季节性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有关。面对逐步加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政府正在用更大的力气抗通胀,一再重拳调控房地产市场,最近国务院又出台16条措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因此,今后为了逐步消化和吸收大量过剩的流动性,为了抵御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零利率政策致使全世界流动性过分充裕容易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冲击,政府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下大力气稳定经济、稳定物价,以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确定2011年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次是协调发展。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几个失衡问题,亟须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调整,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一是储蓄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太低,低得离谱(2009年只占GDP的35.1%)。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一些专家建议应逐步提高消费率并在“十二五”期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二是经济增长过分倚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人均GDP从2001年起达1000美元,到2010年增加到4000美元,但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并没有随着人均GDP呈几倍增长而提高,一直在40%左右徘徊,同现代化进程脱节。为此“十二五”规划建议已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三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越来越突出,主要矿产品如铁矿石、精铜矿、原油等的对外依存度一路走高至50%以上。今后将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把节能、节水、减排等列为约束性指标缓解矛盾。四是生态总体恶化趋势高未扭转,祸及子孙后代。今后既要努力做到生态局部改善而且要求在总体上也要改善,建设生态文明。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接近0.5,超过了0.4的警戒线。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3∶1,如加上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城乡不平等,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则进一步扩大为5∶1。注重公平分配,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让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今后五年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已成为各界共识。可见,努力缓解上述几大失衡问题,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相信在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引下,全面落实建议提出的各项方针任务,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定能稳定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篇4

作者简介:吴爱林,贵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095

新时期,相关的社会生产和发展要求有全面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作为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经济主体不断出现,经济社会关系和工作越来越复杂,时代要求有更加规范化、体系化的经济法,需要构建科学化、整体化的经济法,这对于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国家法制工作走向完善的必要路径[1]。对此,需要政府强化经济法的相关法治建设工作,做好顶层设计,针对目前经济法综合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来促进经济法不断走向完善,推动经济法从综合化走向整合化,确保相关立法机制不断完善。

一、经济法法典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法律在不断走向形式化的阶段,通过立法来完成,而对于相关法律来说,法典化是其最高形式。法律的法典化起始于法国的《法国民法典》,很多国家都将成熟的部门法作为学科追求的重要目标[2]。在十九世纪末,部门法法典化的趋势日益显著,而行政法法典化稍晚一些,不过,在这一方面,大陆法系国家以及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了行政法法典化的进程。

虽然大陆法系区域非法典化的发展,不过,我国在立法中,也以大陆法系为主,目前国家的宪法、刑法以及诉讼法等都逐步的法典化,还有民法典编纂也步入实质发展阶段。行政法以单行法模式为主[3],但是,对于行政法的法典化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相关的建议稿被推出。相对而言,商法学以及民法典等法典化的经历为经济法法典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不过,目前经济法的法典化过程中,具体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来实现,这是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也是经济法法典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里笔者综合相关的法律法典化的发展历程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法还没有满足法典化的要求,需要做的是强化体系建设工作,通过部门法典化的路径,研究经济法的法典化发展路径。

(一)法典化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要知道,实现经济法的法典化必然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4],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立法和司法实践长期积累来完善经济法的相关法典化基础。民法典始于法国,但是最初还是从古罗马法典编纂中发展而来的。刑法典源于早期的制定法,刑法典法典化的过程也是漫长的,在1215年的英国《大》中,最初提到了这一问题。诉讼法典的法典化进程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司法和立法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得出的成果[5]。所以,新部门法想要在短期时间内实现法典化进程是很困难的,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修改和补充,存在的漏洞都会比较多[6]。从历史上的相关法典化发展历程来看,距离第一个将经济单行法产生不过一个多世纪,而我国的经济法立法中,相关的数量虽多,但是立法質量并不高,相应的执法和司法经验不足,对此,要促进法典化进程发展,必须要依赖法典形式,来确保法的完整性、确定性以及普遍性,要获得高的立法技术支持。而目前的经济法法典化的进程中,阻碍经济法实现法典化目标的因素中,司法人才的短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法法典化的学科概念化问题没有解决

综合以往的法典化经验来看,法典需要以多个单行法为前提,结合相应的标准和逻辑开展编辑和组合,固件体系化框架和结构[7]。这需要有具体清晰的概念支持,还需要构建抽象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一个基本范畴和概念的体系。国家确立法典,法学家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关的法学家应该具备较强的抽象概况能力,可以在大量法律资料中探索一般法的原则和概念,用比较科学合理的逻辑将相关的资料构建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就近代的法德民法典的成功立法历史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是以罗马法作为基本概念的,这些和19世纪的概念法学派努力也密切相关。经济法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程了,不过,相对于民法和刑法相关法来说,经济法还有很多的不足,还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因为要应付相关的经济问题,经济法对于一些经济学和学科的概念直接采纳和使用,但是缺乏从法律角度的专业化界定。在经济法的发展早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规范,没有将市场经济作为法学理论的基本背景和条件,相关的研究也只能和计划相关的法律文件相结合,概念化的研究需要加强,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具体要求。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经济结构转变和调整,因此会出现更多新的社会问题,也需要经济法的支持和补充。对此,需要研究法律制度,但是研究对于经济法的内涵和外延等研究中,缺乏逻辑层次,相关的概念体系构建不完善等,都严重阻碍了经济法法典化的进程。

二、经济法从综合法到整合法的发展

在经济法的发展中,法律的系统化发展是趋势,这也是对于法律进行合理化分类的需要,通过相关的综合法应用,构建了经济法从内容到规范上的系统化体系。目前的经济法有比较清晰的层次感,相关的内容结构和设计结构合理性也较强[8]。在经济法的系统化发展中,考虑到经济法的权利分散和统一、内容单一和系统的发展需要,正朝着管理范围混乱到体系协调的发展过程。

目前,社会发展中,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和调整,部门法制度化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这也导致人们对于部门法没有系统的认知,无法对部门法科学有效的理解。所以,将经济法和相关的部门法对比,可以看出经济法和民商法之间联系较多,要采取可靠的方法来进行系统化立法,这也是相关部门科学立法的需要。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要依据实际的发展需要,确保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能够获得灵活性的经济法支持。在现阶段的经济转型和改革中,经济法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综合法到整合法的发展历程是必然的。

三、经济法法典化发展中的注意事项

实际上,经济法的发展必然是和社会发展相对应的,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法典化很容易造成相关的体系封闭,导致相关的市场经济能力被削弱。要想让经济法法典化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必须要做好法律本身的完善。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科技不断进步,相关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各种经济交往活动趋于复杂化,相关经济活动的涉及面也更广,导致人类需要面临的经济整体也在不断增多。纵观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经济法法典化过程中,也经历了早期的垄断、劳动危机、食品安全、消费者运动、生态恶化等过程,这些问题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增多,这其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新的经济问题,处理经济关系等,需要经济法有一个适应的对策,及时响应新发展,做好及时有效的经济法补充和修订,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经济法立法条款。目前,我国正在深入开展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这表明了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市场复杂性将进一步提升,预示着经济法的立法工作需要不间歇开展,需要做好随时的应对准备。而法典化的目的不仅仅是构建一套完善的法律概念体系,还要不断将相关的法律条文规范化纳入相关法律制度中,这一点和经济法的发展需求是相符合的。

此外,经济法的统合性立法是经济法法典化的一个趋势,指的是在具体的立法过程中,将众多单一的法律规范进行整合,构建成一个统一的法律规范,通过将多个单一法律文件进行整合优化,推动经济法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在具体的立法完善中,相关立法人员需要对于零散、单一的法律进行整合,构建相应的系统化、规范化、统一化的法律表达体系和框架。换句话说,立法借助对于大量法律的统合,构建起完善的法律体系。而对于司法体系化认识的不一致,让目前的经济法立法也分为法典化和问题导向式立法两种观点,法典化研究如何对于法律进行法典化设计的问题,但是这种立场缺乏立法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的论证,而问题导向式立法又失去了法典化的观念,指出经济立法应该直面实际的问题,却没有认识到经济法体系化的问题会带来的后果。

篇5

二、实施培训计划,提高人才素质。为不断提高全乡劳动者的素质,每年都制定培训计划,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全乡开展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培训工作。一是首先抓好干部培训,乡里每年多次召开科技培训会议,以会代训的方式,传授科学技术。目前,全乡40多名乡村干部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成了受群众欢迎的科技型干部。二是实施长期专题培训。把基础知识好,思想觉悟高的示范户组织起来,经常让他们参加地、区、乡组织的培训,达到培训一个,带动一片的目的。三是与地区、加区农技站、畜牧站、科协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科技培训,如绿色蔬菜生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止技术、蔬菜保险技术、大棚滴灌技术、木耳、蘑菇袋料生产技术、马铃薯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及疫病防治知识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班,向农民讲授适用性农技知识。两年来,该乡共举行参加各类培训班10期,共培训5000多人次,下发科技书籍、信息4000多份,四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式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针对棚室生产及日光温室小区,我们聘请东北农业大学的教授来我乡进行培训,并对农户生产情况进行实地指导,每年组织科技示范户、农民参加地区科技大集,了解农业信息,市场信息,学习科技知识,掌握生产动态。同时组织安排露天电影、秧歌等文艺活动,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组织本乡先富起来的农牧业典型户现身说法,激发了广大农民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倡导农民改变传统观念,主动应用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截止目前,全乡所有基层干部和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接受了不同形式的农技培训。90%的青年农民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通过各种形式的农技培训,我们乡受训人数达2000多人,达到了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培训出19名农业技术科技人员。乡里还印刷科学技术资料3000多份发给农民,从而增强了农民的科技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向科技富民强乡目标迈进。

三、科技引路,资金扶持。加北乡着力实施科技兴乡计划,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了政府职能,增强了服务功能,落实科技政策,把科技引路,资金扶持作为实施科技兴乡、农民致富的指导思想。该乡每年协同地方信用社为发展养殖、种植的农户办理小额贷款400多万元,扶持起规模养殖、种植、加工等专业户100多户。如孙龙江的马铃薯增值深加工业,年创利润30余万元;赵挺祥鲜菜冬储,年创利润10余万元;侯力的养鸡场,年创利润10余万元;于国卿大豆深加工,酱菜厂年创利润20余万元、姜雅文棚室生产,年创利润10余万元等等,同时扶持幸福村奶牛示范村,加北马铃薯示范村。走“特色+规模+品牌”的路子,抓好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提升了全乡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篇6

一、数字化是地市报生存发展的必然

(一)实现数字化是生存需求

报纸数字化是全国报业发展的大趋势,更是地市党报发展的大趋势,地市报党实现数字化于其在越来越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谋求一席生存之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现数字化对于地市党报来讲,不再是遥不可及、神秘莫测的未来之事,而是迫在眉睫,不能不做的事情。

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在一次会上披露:中国近一万二千家的报纸和期刊改革将在三年内完成,她用“三个一批”简要介绍报刊改革目标,即做强做大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以便解决中国报刊多而不强、大而不好的局面[1]。这个信息告诉我们,全国报刊包括地市党报不可避免地面临一次考验,有些地市党报可能成为未来三年中做强做大的一批,有些地市党报成为被整合重组的一批,当然也可能有被停办退出的一批。全国报刊面临一次重新洗牌。这对于广大地市党报来讲,是一次机遇和挑战,但也是一个面临存亡的关头。站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历史关头,强化自我,增加生命活力成为地市党报摆脱困境的必然。虽然,我们不能说地市党报实现数字化就能够使一个能量耗尽的报纸迅速起死回生,但是,可以说实现数字化可使地市党报加快体内循环与新陈代谢,可以汲取更多周边的养分,给地市党报注入生命活力。让其在前进的途中多了一个动力系统,多了一条传播和吸收营养的渠道,多了一双千里眼和顺风耳。

(二)实现数字化是时代需要

在当下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暴中,世界报业普遍开始走下坡路。2008年10月28日美国百年老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其百岁华诞之时宣布:翌年4月起,本报停止印刷纸质报纸,改为网络报纸。该报成为美国首家以网络版替代纸质版日报的全国发行报纸。此后,另一家美国报纸《西雅图邮报》在2009年3月17日,出完最后一张纸质报纸,也改为网络版,结束了它146年纸质报纸的历史。美国两家百年老报变身为网络报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报纸就像一个人一样,也会衰老甚至死亡;二是告诉我们,报纸在面临各种危机时,网络是报刊以退为进另辟蹊径的最好选择。

目前我国报业并未呈现明显的颓势,原因何在?一则说明我国的报业正处在上升的中青年时期,尽管广告额与原来相比上升幅度有所减弱,但生命力依然旺盛,其势头不改;二则也说明我国报业吸取国外教训,尽早向数字化转型,实现人变我变,紧随时代步伐。2005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第二届在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首次提出了“数字报业概念”,2006年8月1日,浙江地市党报《宁波日报》推出了我国第一份多媒体数字报纸《宁波播报》,拉开了中国报业数字化进程的帷幕。实现数字化是顺应受众阅读习惯变化的需要。我们在调查报业受众阅读方式的过程中也发现,受众的阅读习惯在逐渐改变,特别是现在的中青年人,他们越来越习惯于网上阅读新闻,一是方便,上班一打开电脑就可以马上浏览新闻;二是无需另交费用;三是网上信息量巨大,远非几张报纸所能容纳。纸质报纸发行量的下滑和网络点击率的持续攀升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说,地市党报实现数字化是顺应时展的潮流。

(三)实现数字化是绿色传播生态的需要

地市党报数字化才能使报纸彻底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光与电”的时代。光与电的时代是一个节能的绿色生态传播的时代,报社不再为纸张价格的不断攀升而诅咒纸张营销商的为富不仁;不再为运输车辆耗油巨大使发行成本提升而恼怒,也不再为印刷机质量不高使报纸出现各种偏差而叫苦不迭。

地市党报实现数字化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减少各种原材料的消耗,同时,也使报社生态重心发生变化,逐步从“报纸社”转变成为“报道社”;从“营销报纸”转为“营销内容”,从“传者为王”转为“受众为王、内容为王”;从单一的传播形式转为“多形态、多终端和多介质”。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地市党报实现数字化是百利而无一害。

二、数字化给地市党报注入新鲜血液

(一)数字化再造地市党报传播流程

数字化的传播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平台的运营是一个全新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揭示出来的战略意义毋庸置疑。地市党报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以平面媒体为中心的布局,借助数字化的新技术、新渠道、新介质,实现从传统报业孤军作战向数字化整合立体作战的转变,以改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盈利模式,提升集团化程度和跨媒体背景下的舆论引导水平和市场竟争力。我国不少地市党报多年以来一直沿袭传统的办报模式,新闻文本形式也仅有文字与图片两种。而数字化的新型报纸是对传统纸质媒介的彻底颠覆,从固定电子媒介终端到移动媒介终端,从文字图片到音频、视频、Flash、论坛、博客、微博、播报及手机报,不同的受众享受着不同的信息服务。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一些省级报业集团与地市报在向数字化进军的道路上,大家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有些地市党报在向数字化进军的道路上已经超过了省级报纸,烟台日报和宁波日报已经给地市党报带了一个好头。我们以烟台日报为例,他们在数字化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以报刊出版为主业,以数字媒体为突破口,其基本框架为“六网三报一码一社”。数字化使烟台日报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形态发生质变,以纸质报纸、互联网、手机报、多媒体报纸和户外视屏的五位一体形态,传播文本真正达到多样化,数字化再造了烟台日报的传播流程[2]。

(二)创新地市党报新闻运作范式

烟台日报打通集团内各种媒体的界限,多媒体中心采用全新的新闻运作范式,他们的记者以多媒体方式传播新闻,通过网站、手机报、传统报纸、数字报刊,以及户外视屏实现多级。数字化媒体一运行,其优势很快显现出来。烟台日报先后策划组织了“4·28”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报道、奥运圣火登顶珠峰及援藏干部事迹报道和“5·12”汶川地震报道等,受到了包括国内各大媒体在内的广泛关注。“4·28”火车相撞事故的报道,他们当时采用的做法是“五管齐下,多维立体报道”:其一、手机报多点发送。其二、水母网滚动播报。其三、电子纸移动报同步传递。其四、视频节目跟踪解读。其五、纸质媒体纵深报道[3]。由于烟台日报的立体报道的及时准确,全国累计有1000多家网站媒体转载了该报发出的报道。“五轮齐转,多维报道”的做法创新地市党报新闻运作范式,充分显示了数字化报道的巨大优越性。

(三)扩大和细化地市党报受众群体

在适应数字化生存方面,西方报业比我国先行一步,很多报纸应经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环球报》为例,其纸质报纸发行在5万份之内,发行地域仅限于本州。上网后网络版的读者平均每天有7.3万人,其中27%居住于马萨诸塞州以外的地区。该报社新媒介部副主任林肯·米尔斯坦(Lincoin Millseein)兴奋地说:“突然间,《波士顿环球报》有了许多新读者,他们远在送报卡车可能到达了距离之外!”数字化进一步扩大和细化受众作用明显,烟台日报数字化之后的受众增幅每年在10%以上,数字化使受众分众化、碎片化成为可能:《水母网》是信息总汇,《烟台日报》针对政府党政官员受众,《烟台晚报》针对城市消闲受众,《今晨6点》针对信息消费受众,中国酒业新闻网针对高端商务受众,烟台人购物网购物消费受众,手机报针对白领上班受众,光速资讯网针对时尚年轻受众等。各种数字媒体涵盖了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受众,从主要接触场所来看,从上下班途中到回家后的小憩,从在办公室工作到各种商务休闲,包括了几乎所有受众可能活动的场所,数字化实现了以不同的终端对各个细分市场的受众无缝覆盖。

(四)数字化带来盈利新模式

地市党报仅靠报纸广告盈利的模式过于单一,随着地市党报数字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目前成熟的地市报数字化经营模式已经出现多种类型,烟台日报、宁波日报在此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在网站上提供给当地电台、电视台、杂志、气象、交通等多种信息服务,并且将本地所有相关资料整合成一个在线数据库,来充当该地区在互联网上的一个门户,这种提供针对的做法比较适合地市报。他们利用网络数字交易平台,开展网上购物、代缴费用、代办各种事物等电子商务活动;以网络推介和网上路演等信息传播为基础,开展线下商品营销业务,同时,还针对不同网络社区的消费群体,设计组织汽车、住房、耐用消费品和快速消费品等大型团购活动;利用品牌影响力,组织行业会展、高峰论坛等活动,数字化带来地市党报盈利新模式。

烟台日报总编郑强在谈到烟台日报经营策略的时候,特别推崇道琼斯公司的“波纹”信息资源管理理念: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就像一块石头投到水里,会产生很多波纹,一个波纹一个波纹地扩散开,影响面会迅速放大。地市报业可以通过新闻信息的多形态呈现、多渠道发行、多终端阅读,实现多次售卖[4]。烟台日报郑总的波纹理念使得该报业集团收益颇丰,集团自2005年9月成立,六年创业,现已经拥有五报两刊两网一社10个媒体,10家控股公司,3家参股公司。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集团总收入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6年,集团总收入1.4亿元;2007年达到2.7亿元,2008年达到3.3亿元,2010年突破5亿元。

转贴于

(五)造就多面手的“背包记者”

2002年,简·埃伦·斯蒂文斯在网络新闻学评论网首次提出了“背包记者”这个概念。简宣称自己是报社记者,同时能为电视台和网站提供照片和视频新闻。她会使用各类设备,包括相机、笔记本电脑、录音器、麦克风、摄像机、各类编辑软、硬件等,这些设备都放在她随身携带的大背包里,这也是她自称“背包记者”的原因。

“背包记者”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已成为社会越来越需要的新闻人才,作为一名记者在数字化的环境之下,不再单纯地只为某一种媒介提供报道,而需要同时为纸媒、网媒、广播电视、手机等多种平台提供作品,这就迫使记者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只做单纯的文字记者,或是摄影、摄像记者,而应该去做“背包记者”,其具备文字、摄影、摄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的操作技能,完成以数字化为背景的新闻策划、信息采集制作、影像传播等项工作。

三、地市报实现数字化的发展瓶颈

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市党报在实现数字化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不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各种困境,这些困境严重地阻挠了地市党报实现数字化的进程,其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思想困境

当今人们似乎都非常清楚,数字化是地市报业的未来,大家应该向这条路上走,但是何时走,如何走,却心中无数。许多地市党报决策者认为网络的作用在报业上的用途暂时不大,烧钱做网络不合算,况且目前许多地市报刚刚日子好过一些,搞数字化为时过早,以后看情况再说吧。许多地市党报决策者认为,地市党报办网络,实现数字化完全是“烧钱”,所以必须是在有了足够的经费才能去大把地“烧钱”。 在本世纪初,我国曾经掀起过一波兴办网络的热潮,一些完全不懂网络的人仅凭自己手中具有一些资金,就盲目上马兴办各种网站,然而办起的网站没有受众,没有广告,又不懂网络经营,最后,钱烧完了,网站也就不了了之。因此,不少人把兴办网络,搞数字化看成是“烧钱”。

(二)机制困境

据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市党报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办起了数字报,但是在运行机制上,却存在很多问题,形成了新旧媒体“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发展报业数字化应当建立在对传统报业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而不是在平面媒体之外另搞一块。然而一些媒体所办网站与报纸更像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各成体系,不能有效进行“报网互动”,在新闻传播和经营上形不成合力。一些地市党报只是满足自己有了一个网站,有一定的点击率便罢,找几个懂电脑的人将报纸内容搬上网路就行了。甚至认为报社有资金就养着网站,哪天没有资金了网站就撤了。网站完全成为了报社的一种附属品,早上的报纸内容到了晚上或者第二天拉到网站上,报社网站成了一个没有活力的摆设。

(三)人员困境

正是由于以上思想与机制上的原因,许多地市党报不把精力放在自己报社网站上,一些报业的精英人员自然也不会放到网站上工作,不少在地市党报网站上工作的新闻从业人员戏称自己是“报业游击队”。报社网络得不到重视,在网站工作的人员自然就不会安心工作,网站工作人员不少是懂电脑但在新闻专业上又稍嫌不足,才使之处在这样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以致不少报社网站的工作人员认为自己有才干但得不到重用才会到网站来,与其耗在网站不如早择高就,结果导致报社网站的一些工作人员调离或跳槽。

(四)其他困境

地市党报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所面临的困境确实是多方面的,由于一些报社网站缺少创新特色,机械地照搬报纸上的新闻内容,成为报纸的摆设,其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还有一些地市党报网站没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内容东拼西凑,杂乱无章;在经营上,没有规划和方略,资金融通困难,如果没有母报支撑便难以为继,有的地市党报网站成了该报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国内有研究者提出我国地市党报数字化对于广大受众来讲,到底是一头热还是两头热问题,提出了受众对于一些报社的网站为什么缺乏足够的热情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四、结 语

地市党报实现数字化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我们也客观地看到所面临的许多问题,由于我国地市党报数字化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实际上,地市党报数字化遇到的问题远不止文中所述,比如数字化过程如何保持报纸的生命力和报道者的生命力,如何使地市党报在数字化的传播竞争中制胜的问题;地市党报数字化行业标准的制定问题;关于新型的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规则和消费规则问题;数字化过程跟传统报业之间的改造和衔接的问题等等,都需要在摸索中不断解决不断提高的。

可以断定,未来的数字技术将逐步消除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信息产业等传统行业间的壁垒,数字化过程必将重塑地市党报一个崭新的形象。地市党报数字化的明天无疑是辉煌的,但前面的路并不平坦。我们还是要套用中国的那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参考文献

[1] 李东东.中国经济时报创刊十五周年庆典会上讲话[EB/OL].中国新闻网,2009-10-31.

篇7

“电力技术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桥梁”,这个论断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研究表明,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尽可能把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使用,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中的比例。因为,在保证相同的能源服务水平的前提下,使用电力这种优质能源最清洁、方便,易于控制、效率最高。如果能将大量分散燃用的化石燃料都高效洁净地转换为电力使用,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就会大大改善。因此,电能高效洁净地生产、传输、储存、分配和使用的技术将成为电力技术的重点领域。以下将对若干电力前沿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简单评述。

1.分布式电源

当今的分布式电源主要是指用液体或气体燃料的内燃机(IC)、微型燃气轮机(Microtur_bines)和各种工程用的燃料电池(FuelCell)。因其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分布式电源与“小机组”已不是同一概念。

1.1微型燃气轮机

微型燃气轮机(MicroTurbine),是功率为几千瓦至几十千瓦,转速为96000r/min,以天然气、甲烷、汽油、柴油为燃料的超小型燃气轮机,工作温度500℃,其发电效率可达30%。目前国外已进入示范阶段。其技术关键是高速轴承、高温材料、部件加工等。可见,电工技术的突破常常取决于材料科学的进步。

1.2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直接把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洁净和高效的发电方式,被称为21世纪的分布式电源。

1.2.1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颇似电解水的逆过程。氢基燃料送入燃料电池的阳极(电源的负极)转变为氢离子,空气中的氧气送入燃料电池的阴极(电源的正极),负氧离子通过2极间离子导电的电解质到达阳极与氢离子结合成水,外电路则形成电流。

通常,完整的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由电池堆、燃料供给系统、空气供给系统、冷却系统、电力电子换流器、保护与控制及仪表系统组成。其中,电池堆是核心。低温燃料电池还应配备燃料改质器(又称为燃料重整器)。高温燃料电池具有内重整功能,无须配备重整器。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是目前技术成熟、已商业化的燃料电池。现在已能生产大容量加压型11MW的设备及便携式250kW等各种设备。第2代燃料电池的溶融碳酸盐电池(MCFC),工作在高温(600~700℃)下,重整反应可以在内部进行,可用于规模发电,现在正在进行兆瓦级的验证试验。固体电解质燃料电池(SOFC)被称为第3代燃料电池。由于电解质是氧化锆等固体电解质,未来可用于煤基燃料发电。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最有希望的电动车电源。

1.2.2性能和特点

燃料电池有以下优点:(1)有很高的效率,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理论发电效率可达100%。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实际效率可达58.4%。通过热电联产或联合循环综合利用热能,燃料电池的综合热效率可望达到80%以上。燃料电池发电效率与规模基本无关,小型设备也能得到高效率。(2)处于热备用状态,燃料电池跟随负荷变化的能力非常强,可以在1s内跟随50%的负荷变化。(3)噪音低;可以实现实际上的零排放;省水。(4)安装周期短,安装位置灵活,可省去新建输配电系统

目前燃料电池大规模应用的障碍是造价高,在经济性上要与常规发电方式竞争尚需时日。

1.2.3技术关键和研究课题

燃料电池的技术关键涉及电池性能、寿命、大型化、价格等与商业化有关的项目,主要涉及新的电解质材料和催化剂。熔融碳酸盐电池(MCFC)在高温条件下液体电解质的损失和腐蚀渗漏降低了电池的寿命,使MCFC的大型化及实用化受到限制。需要解决电池构成材料的腐蚀;电极细孔构造变化使电池性能下降等问题。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使用固体电解质且工作温度很高,对构成材料及其加工有特殊要求。为了得到高温下化学性稳定和致密性(不通过气体)的电解质,在氧化锆中加入Y2O3生成钇稳定氧化锆。为了降低工作温度,应尽可能减少电解质薄膜厚度。通常采用熔射法、烧结法和电化学蒸发涂层法制备电解质薄膜。实用的电解质膜的厚度为0.03~0.05mm。比较先进的已达到0.01mm。这样薄的电解质陶瓷材料除应当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外,必须具有高度的气体致密性,否则将丧失燃料电池的性能。燃料极使用镍锆等耐热金属陶瓷,镍还用作燃料重整的催化剂,空气极在运行中处在高温氧化中,难以使用一般金属。铂的稳定性好,但费用昂贵,需要寻找替代材料,可用电子导电陶瓷。为了降低工作温度,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寻找低温的质子导电的电解质。工作温度倘若能降低到700℃以下,SOFC的造价就可以大幅度降低。

2.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硅片引起的“第

2.1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重大进展

电力电子学(PowerElectronics)的应用已经有多年的历史。电力电子学器件用于电力拖动、变频调速、大功率换流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大功率电子器件(HighPowerElectronics)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电力系统的重大变革,通常称为硅片引起的第。

近年来,大功率电子器件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的一次系统。可控硅(晶闸管)用于高压直流输电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大功率电子器件应用于灵活的交流输电(FACTS)、定质电力技术(CustomPower)以及新一代直流输电技术则是近10年的事。新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将成为电力研究前沿。

2.2灵活交流输电技术(FACTS)

灵活交流输电技术是指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结合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电压、参数(如线路阻抗)、相位角、功率潮流的连续调节控制,从而大幅度提高输电线路输送能力和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水平,降低输电损耗。新晨

篇8

创新机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向--十七大征文

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发展到全面覆盖、整体推进的新阶段。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更加自觉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地位。顺应民意,关注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共建共享。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共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清醒地认识全国千帆竞发的争创态势,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已经进入全国创建工作先进行列的地方,要再努一把力,再加一把劲,力争在新一轮全国评比表彰中榜上有名,其他地方和单位也要奋起直追,努力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要深入研究全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的新课题,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紧紧抓住影响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瓶颈”问题,锲而)不舍,攻坚克难,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要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把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全面深化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特别是要把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进一步抓紧抓实,使之成为引领全市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以领导干部、公务员队伍和青少年为重点,带动和促进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使知荣辱、讲文明、促和谐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广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进一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把文明礼仪的知识和基本要求普及到全体公民,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加强社会管理,重点整治公共场所车辆乱停放、行人乱穿行、乱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广泛开展体现行业特点、具有职业特色的文明服务活动,大力倡导诚信服务、优质规范服务、志愿服务。加大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游客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名胜古迹、保护生态环境。深化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活动,促进文明经营、诚信经营。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治理,着力解决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公路铁路沿线的脏乱差问题。要积极争创首届市级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乡镇,把争创的过程作为补缺补差、攻克薄弱的过程,作为整体推进、提升层次的过程,作为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对已经进入全市先进行列的市、县(市)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做讲道德的文明人、有知识的文化人、懂技术的内行人、会经营的明白人。深化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城乡共建等创建活动,促进帮助农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作为科学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要努力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各级文明委要切实履行牵头、组织、协调、服务的职能,加强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级文明委成员单位要带头示范,做出表率。各部门要把创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责。大力弘扬“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推动创建工作再上台阶、实现新跨越。

篇9

一、引言

 

金融监管制度不能够很好的适应金融产业的发展,是造成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因素。怎样准确的掌控与认识金融监督管控发展的走向,进行科学的金融监管系统的调控,有利于保证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和提升,对金融机构的进一步革新具有推进性的意义。

 

二、国际金融监管走向

 

1.实行综合监管模式

 

以往欧美的金融管控系统中具有许多的缺陷以及重复的地方。这是造成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因素。所以,金融革新需要注重对现实产生的缺陷与不足的补充,从而对金融行业实现综合性的监管模式。首先注意对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控。仅仅注重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控,并不助于实行全面性的监督与管控。要想实现全面的监督与管控就需要进行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其次要对金融监管部门的覆盖面进行逐步的完善与扩展。次要对资产的支持与其他金融行业的新生产品进行监督与管控。最后,综合增强每一个金融管控部门的协作能力。

 

2.实行全方位、无死角监管

 

每一种监督管理改革办法都需要不断的扩展监督管控的区域,从而实现全面性的监管。比如,巴塞尔协议通过引入杠杆率监督管控标准把银行表外的业务包含在了风险资产的区域中;美、英以及欧盟等都对基金等一些银行纳入到了监督管控的范围中;英国提出新产品额监督管控办法,从而强化对金融新研发产品的监督与管控。

 

3.注重系统性风险监管

 

传统型的监督与管控将金融部门作为监督管控的对象,并不能够对整个金融行业实现全面的监督,要想实现全面的监管就需要将金融产品以及业务作为监督管理的内容,这也是将来金融监督管控发展的走向。因此,主要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家都十分关注金融市场的安稳以及系统风险,表现出功能性监督管控引导。美国新成立的金融服务监控委员会监督系统性风险,增强了美联储稳定金融市场的能力。

 

4.强化国际金融监管

 

一个国家的金融业产生金融风险之后嫩巩固借助多种途径传播到别的国家和地区。目前金融监督管控的主体为国家,缺乏完善的国家性金融协调。在全新的金融监督管控系统革新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在试图实行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进行信息共享以及全球性危机预警系统。

 

三、我国金融业监管走向

 

1.注重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

 

对中国来说,金融市场的监督管控虽然已经实现了基本上的监管,可是缺乏专门性的监督管控。我国需要强化对金融产品以及金融部门的监督与管控,第一是对市场外部交易的产品进行监督管控,从而防范监督管控的漏洞。第二是进行监督管控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督与管控。

 

2.注意防范金融业系统风险

 

因为现代金融制度的繁琐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行业稳定的主要原因,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威胁性。金融危机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从中国的金融行业来讲,更需要创建金融风险监督管控模式,将金融部门的监督管控向着功能性监控的方法进行转化,促使每一个监督管控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有效的规避监管的漏洞,降低风险产生的概率,确保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

 

3.注重金融创新,提高综合实力

 

监督管理部门假如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的监督欠缺,监督管理的强度差,就提高了金融危机产生的风险。所以,国外的金融监督管理革新条例中将金融产品划入到了十分关键的地方。中国虽然金融创新发展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时期,可是也需要学习国外的经验以及教训,从根源上提高对产品的监控强度,在保证创新产品自由发展的条件下,严格防范风险的产生,积极主动的实行金融创新并不是要任其随意发展,不加以管理。需要在尊重金融市场的基础上,有效的预防风险,提高金融行业的综合实力。

 

4.注重金融机构的监管类别划分

 

国际上发展的金融监督管控思想对中国的金融监督管控机制的划分十分重要。开展全面性的监管,并不代表每一个被监管的对象都是实行统一的监督管控要求,按照金融的类别划分标准进行划分,采用专门的金融监管制度,有助于提升金融监督管控的水平。中国的金融监管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要进行创建的,采取多样性的金融监督管控办法,从而实现多等级监督管控。

 

四、结语

 

金融监督管控制度的革对全世界以及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创建金融监管体制系统,有助于保护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整体权益。经济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不断革新,是提升中国金融行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方法。我们需要确保金融系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进行有效的预防,更好的防范金融系统的风险。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一样的,在分析国外经济危机的基础上,学习国外金融监管制度的方法,创建中国独特性的金融监督管控系统,有助于中国金融行业顺畅的发展。

 

篇10

21世纪伊始,景德镇陶瓷绘画借陶瓷市场大潮,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一方面是景德镇市场经济扩展的体现,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景德镇陶瓷画家革新意识的显著增强。这样,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4年置镇千年之后,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在厚积薄发中如井喷般快速扩展,成为中国艺术界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尽管目前发展处于放缓阶段,但其多元化的革新趋势丝毫未减,风格和流派日新月异,其引领中国陶瓷绘画发展方向的地位依旧。

新世纪以来,加入到景德镇陶瓷绘画创作中具有较高学历的高端人才不断增加,“学院派”实力日益增强,拥有本科及硕士等学位的陶瓷画家数量持续增长,景德镇陶瓷绘画界的知识化倾向日趋明显。新世纪崛起的高素质陶瓷绘画人才被惊呼为景德镇瓷画界的新势力,其在不失景德镇陶瓷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引进现代艺术创作技法与理念,并与国内外现代陶艺界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交流,从而使偏于赣东北一隅的小城日益成为陶瓷绘画艺术的创意之都。

大批外来艺术家的跨界到来成为新世纪景德镇陶瓷绘画发展的重要现象,显示出景德镇陶瓷绘画在中国现代艺术中不断增强的影响力,其中不乏国画与油画名家,为景德镇陶瓷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全新的技法、视界、理念,使陶瓷绘画风格更趋多样。

二、 新世纪以来景德镇陶瓷绘画发展特色解析

新世纪以来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多元化特色主要表现在艺术风格方面。其中文人陶瓷绘画依旧保持着从上世纪延续而来的优势地位,不过,其内部也已经发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变革。不少文人陶瓷绘画在写意性方面走得更远,大写意表现手法日益风行,泼彩技法在文人陶瓷绘画作品中被空前广泛地得到采用,并衍生出现代水墨青花等新文人陶瓷绘画流派。

新世纪以来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多元化还表现在市场的多元化方面。进入新世纪以后,景德镇陶瓷画家们一改过去对市场的淡漠甚至无视的态度,转而以非常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甚至迎合市场,以使作品有更好的市场表现,商品化程度迅速提高。受商业化的趋动,上世纪为景德镇陶瓷绘画界所不熟知甚至于有所抵触的经纪人制度、拍卖制度等也得到普遍接受和追捧,陶瓷绘画作品的陈设场所如各类展厅和店面的精致奢华程度亦远超上世纪。

景德镇陶瓷绘画界在上世纪基本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团体意识较为淡薄,而新世纪以来,各种自由组合的陶瓷绘画艺术社团层出不穷,陶瓷画家们因艺术风格或工艺特点的相类同而结成艺术社团,以团体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商贸等活动,而组团的结果是使景德镇陶瓷绘画整体力量与实力大幅度增强。团体化也就成为新世纪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又一重要特色。

三 新世纪以来景德镇陶瓷绘画发展走向分析

新世纪以来,景德镇陶瓷绘画界已经充分认识到新材料在变革发展中的重要性,运用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创作已蔚然成风。而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说,其新工艺材料运用的广度与深度仍显不够,而在未来的走向中,景德镇陶瓷绘画必然将引入与应用更多更先进的陶瓷材料。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未来景德镇陶瓷绘画界的竞争必然是材料之争。

篇11

然而这只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系列改革的开始。经验表明,仅仅注重经济方面的改革是不够的,其本身也难以取得最终成功。中国国情要求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改革应当是完整的改革;经济改革发展到一定程度,其本身也必然要求有其他方面的普遍改革与之相匹配。适应这种历史需求,当旨在努力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经历种种曲折而终至获取重大成就之际,国家和社会生活发生两个新的重要变化:一是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终于作为一种历史选择被正式提上日程;一是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不懈地致力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获得成功。

这两个变化的实际效果会是怎样的,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市场经济在中国会如何继续发展。没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成就作为物质依托,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加入世贸组织从而按照国际公认法律规则与世界发生关联,实难最终遂愿,其美好的目标定位很可能只是作为一种璀璨的理想之光划空而过。但另一方面,这两个变化的出现,同时也将积极地促进市场经济建设进一步走向成功,使改革必然展现新的契机,推动和激活改革向新的阶段转变,并将标志中国改革选择新一轮重大主题。

中国改革的新一轮重大主题、基本任务和所要达致的主要目标,便是推进中国以相当快速的步伐走向制度文明,主要是走向法律制度文明。制度文明尤其是法律制度文明是断然离不开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明的进步的,但制度文明则以其更高规格的文明形式存在着,并以它的种种功能和优点,对物质文明发挥直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中国改革的新一轮重大主题获取大的进展从而引领中国迅速地发达自己的制度文明的时候,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种种需要改革的事业,便也由于水到渠成而因之获取成功。

德国人柯武钢和史漫飞在他们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和公共政策》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对欧洲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发达速度和发达程度的原因做了一个比较:一千年前无人预见到欧洲文明会领先于东方文明,那时华夏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拥有高超的技术知识和组织知识,它们的文明远较欧洲文明引人瞩目。但是最近这一千年是西方世界的至福千年,欧洲文明及其直接后果是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成就,并开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持续创新和经济增长过程。西方技术文明的演变与欧洲人获自中国的有益知识很有关系,欧洲人完善了这些引进的技术,就像现在越来越多机敏的东亚人剖析西方发明一样。由于欧洲人实现了物质上的进步,他们的营养标准、居住状况、医疗条件、教育水平、预期寿命、文化成就、安全和自由都大为改观。然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欧洲人能创造出现代技术文明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开发并贯彻了一套人类交往的规则,它抑制了机会主义和权力的滥用。这些规则被称为“制度”。

这是两个西方人为他们的著作翻译为中文说给中国人听的。我们不便在意他们的自豪之情。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所说的不仅是事实,同时也是切中要害的。我们唯有从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两个方面急起直追,方能复兴我们的华夏文明,方能有效地与西方人比肩和重新竞争。

关于制度文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中国人不是没有认识,只是认识是参差不齐的。在中国法律制度以至整个制度文明本身还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制度背景下,从制度的意义上重视制度问题的人自然不多。换言之,在既有制度文明的状况下,难能避免目前法学领域的这种基本状况。法学界要真正从学术的误解中走出来,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应当是同法律制度文明的进程在总体上一致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实表明,良好的境况和有利的条件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恶劣的境况和不利的条件会抑制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而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与制度有直接的相关性。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系列准则,它的基本功能是在一定的框架下鼓励人们积极地、放心地去干什么,约束人们不能去干什么。

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制度也有优劣之分,那些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系列行为准则属于好的制度,否则就是属于坏的制度。好的经济制度能够减少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降低交易成本,保护产权,促进生产性活动。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系列环境条件,往往是与坏的制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更直接地说,是由坏的制度直接造成的。例如,坑、蒙、拐、骗的市场交易环境,要么是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要么是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的,更有可能是坏的制度激励的结果。

因此,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首先得优化制度,从一定程度上,两者是等价的,优化了制度也就等于是优化了环境。能够起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无外乎来源于三条途径:一是相关制度的继承,即对历史上形成的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安排让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二是制度移植,将别的国家或地区形成的相关制度安排移植进来;三是制度创新,就是制度发明。从维系市场经济发展的系列制度来说,能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主要是创新了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各国、各地区在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所处的经济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不同,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的安排需要在创新中继承;对于外来的制度安排,也要在改造的基础上借鉴,而不是简单地全盘照抄照搬。

那么,如何通过制度规范和制度创新来优化相关的经济发展环境呢

第一,规范政策制定和实施程序,优化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府政策是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有的政策与经济发展相抵触,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政府政策朝令夕改,缺乏基本的稳定性;三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在各个环节被曲解或任意塞进人为意志;四是激励经济发展的政策难以制定和落实;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规范政策的制定程序、强化政策的实施程序、监督政策的落实程序。

第二,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由多方面的内容构成。首先是管理服务,它是由政府提供的,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取决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度安排;其次是商业,它是由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性组织提供的;第三是社会服务,它是由社会非政府性、非商业性的公益性组织提供的,取决于社会公益性组织的发展状况。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发展所面对的服务环境。服务环境的优劣关键在于管理服务的水平。优化管理服务,就必须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管理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的改善,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水平。

第三,强化立法、执法、守法的制度体系,优化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各种法律是属于正规制度安排的主体部分,是经济发展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立法、执法、守法的系列制度创新,才能够营造出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在营造法制环境过程中,立法是前提,执法是关键,守法是保证。这三个环节都需要系列的相关制度创新来实现。

篇12

1前言

中国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农业经济的管理很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而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不多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弊端。由此,现阶段,注意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2.1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是实际政策的执行者,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少管理人员仍然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严重滞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而且,不少管理人员信息不畅,新颁布法律法规不重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效果,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农村经济管理与农业的发展相脱节

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3农村经济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现在的中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就管理技术层面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仍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缺乏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受此影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益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未来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3.1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

未来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大趋所向,就目前而言,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基本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求我们从现代化的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审视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处理好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2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损耗,更为便捷地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指导。而且,信息时代越早来临,实现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夙愿就越早实现,也就更有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农村经济管理迈向产业化

迈向产业化的发展趋向,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将更高。同时,产业化时代的来临,将有助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能大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4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4.1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

搞好农业经济发展,思想上,就应该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地方农业发展部门应针对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出台对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经济培训和教育,让民众更清晰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2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

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保障农民整体利益,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尊重的事实。由此,地方部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协调各方利益,调节各方矛盾,切身保护民众的自身利益。地方政府能顺应时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4.3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此外,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5结论

顺应时展的现实需求,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将走向现代化、实现信息化、迈向产业化、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而顺应这些发展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