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范文

时间:2023-08-31 09:22: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篇1

其次,使学生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杨振宁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新的历史学习内容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追求,增加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内容。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多彩,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篇2

1.历史教材在内容呈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体系,以“点”和“线”相结合的呈现方式编写,强调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学习与认识,要求学生熟悉具体而生动的历史事实。高中历史教材则以“模块+专题”的呈现形式编写,旨在培养学生两种能力:一是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二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存在的明显差异,给高一新生的历史学习提出较大的挑战。

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等问题均有崭新界定,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全新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从高一历史教学入手,尽快更新历史教学理念,以适应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具体而言,有三方面: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教材的定位、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及多版本教材等问题;三是高中历史课程在重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高中历史学习中有效衔接方面的关键因素

高中历史课程以“模块+专题”的编写形式呈现,内容跳跃性较大、理论性较强,要学好它,就应建立在学生对通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但当前的初中生对通史知识的掌握不够理想,对通史体系缺乏较完整的认识,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必须考虑指导学生对通史知识的回忆和巩固。此外,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和初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针对高一新生,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与培养,这比历史知识方面的衔接更加关键。

二、做好高一历史教学工作的建议

1.明确学习差异,寻求适宜方法

从明确高中历史学习和初中历史学习的差异入手,寻求适宜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历史学习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学习。这是确保高一新生顺利实现从初中历史学习到高中历史学习的平稳过渡,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2.树立正确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教材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至少应努力做到三方面。一是认真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切实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二是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材观。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一标多本”的形势下,教材是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依托多版本教材,确定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明确知识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再通过对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合理运用,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三是高度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重视运用历史新材料设置新情景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重视反思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要从高一新生入手,帮助学生学会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高对历史知识系统性、脉络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知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每节课都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反思与总结,构建完整而系统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

4. 采取多样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99-01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就是指,教师结合初中历史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手里的一切资源,包括,教材、课外学习材料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开展历史的学习,并且积极的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在探究的过程中,尽量独自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采取有效的策略积极的开展探究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初中历史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创设相应的情境,以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学生只有具有探究兴趣,才能充分的参与到探究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利用与本堂课教学知识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引导,而这三个问题要难度适中,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以及其他的学习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其主要的原因在于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问题难度不高,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探究学习中,以实现最佳的探究效果[1]。

2.阅读教材充分的挖掘探究资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探究服务。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的阅读材料,结合本堂课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充分的挖掘探究资源,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探究任务,从而供学生探究之用[2]。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很多学生的历史基础不扎实,同时历史学习水平较低,进而在历史探究的过程中,任务难度过大,学生无法高质量的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信心,也影响到探究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科学的把握探究任务的难度,确保设计的探究任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够实现最佳的探究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历史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3.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

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而这也是确保学生探究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例如,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关键词、表格、比较等方式进行相应知识的记忆,并且利用相应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的历史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3]。此外,学生还应该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总结探究方法,结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这样才能够将探究学习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实现最佳的探究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快速提高。

4.运用多种方法优化探究环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运用多种方法优化探究环境,为学生营造优质的探究氛围,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探究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20世纪70年代的具体外交成就,再思考取得突出外交成就的原因以及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一贯坚持的原则[4]。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的思考,且思维是较为活跃的,通过有效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此外,在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应激励学生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进而学生才能够努力的克服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长远发展[5]。

5.结论

综上所述,从本文的研究中发现,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 将其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全面的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不断提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不再依赖教师,而是主动想方设法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促进学生历史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罗亚岚.信息化条件下的初中历史策略探析[J]. 文学教育(中). 2012(05).

[2]魏文娟.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 文史月刊. 2012(08).

篇4

引 言

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的区别在于,素质教育更加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能够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1]。但是就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较为单一,学生的学习也较为被动,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本文就应该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历史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必要的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从时间上可以分为远古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而从横向来看又可以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类,在内容维度上又包括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内容[2]。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要学好初中历史学科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重视预习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事实上学生只是提前将课本内容了解一下,因此学习效果依然无法提高。要正确掌握预习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有关材料和数据的查阅,并且对文章结构进行整合,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做好标记,课堂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3];第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短期或者长期的学习计划,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监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要学会主动思考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该要学会主动思考,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知道对照课本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而学生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并没有养成良好地主动思考的习惯,导致学生的学习较为枯燥,趣味性较弱,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上课,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4]。例如,在刚开始上课的五分钟内,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即让学生将本节课中想要提出的问题列出来,课堂即将结束时再进行自我回答。当然,为了避免学生给自己提出简单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提问,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集中注意力,并且充分语用自己的大脑思维进行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的听课效率和学习效率。

三、学生要掌握必要的记忆技能

初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知识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其中包括年份的记忆、事项的以及各种条约内容的记忆等。要将这些内容完全背诵下来或者记忆下来是很困难的,因此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记忆技巧,以便提高忆的效果。记忆的基础是理解,只有当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性记忆时,学生才能够对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从知识的记忆策略来看,学生可以采用的记忆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等,如做笔记、列提纲、列图表等,这些对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均有着明显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提示,让学生在课堂可以做笔记或者进行理解式记忆,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好二级乙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新时期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必须要求教师能够从自身方面着手,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个人魅力等进行合理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外也需要进行相应地学习,不断实现自我专业素质的提高,学习并掌握多种教学技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在情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素质教育下全面发展的人才[5]。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讲述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还可以启发学生向历史人物学习,以便促进学生在价值观和思想观方面的发展,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学科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历史科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较为薄弱,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限制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效率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出发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昌白.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J].求知导刊,2015,23:67-68.

[2]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85-86.

篇5

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的定位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2-18岁即中学阶段是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换言之,中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的最佳时期。

现在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功能。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首先要解决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定位问题,也就是什么样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才是创新性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性教育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如果这一问题没有解决,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性教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呢?笔者在此将自己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定位的认识、思考从创新性教育的内容和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改变两个方面诉诸笔端,祈有益于同行的创新性教育。

一、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 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 轻理解、运用重记忆。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

笔者认为,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二、在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

要由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向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转变,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有关历史知识时必须根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

笔者认为,对于初一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总体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初步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的创新奠定基础,教师应重视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激情,向学生初步介绍、示范学习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模仿和运用这些方法,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提问思路以教会学生对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提出问题并逐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篇6

近年来,针对初中历史考查事项,全国各地都相继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考查方式以开卷考试为主。在新形势下,学生的知识记忆负担相对减轻,但实际上,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有效避免误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不仅在开卷考试中游刃有余,还切实提高历史人文素养。

一、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方式和考查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形式,淡化知识的记忆性,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于初中历史的实践教学提出挑战。在此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以此为基础探讨相应的优化对策。

1.忽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属于非主科课程科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受重视程度较低。再加上当前开卷考试的考察形式,直接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重视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价值,常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将课本知识的学习后延至考场上,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学生人文历史素养的提高。

2.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掌握

自当前初中历史课程考查形式改为开卷考试以来,学生过于依赖教材课本的书面资料,认为所有知识均可以在书本上查找到,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理解和掌握,也缺乏自身思辨性的思考。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只关注开卷查找答案,忽略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质的学科,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是基础,思辨性的理解是延伸。过于依赖开卷查找,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场上连基本的常识性历史知识也需要查阅书面材料,耗费大量考试时间。这与开卷考试实行的初衷相违背,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

对于开卷考试常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考试知识点均能在书本上查找到,无需进行延伸创新。其实不然,开卷考试的初衷在于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开卷考试的题目设置的难易比例一般约是5:3:2,中等和较难题目比例约一半比例,同时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事新闻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容易低估开卷考试的难度,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这便是当前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

1.从意识层面重视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价值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了解掌握历史发展的轨迹脉络及深层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发展,迎接时代未来的挑战。初中历史课程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能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于历史知识及发展规律的学习增强思辨能力,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因此,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首先需要从意识层面上重视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考查周期上严格按照新课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执行,不删减历史课程教学的数量,不任意挪用。另外,历史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强化历史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加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不再将历史学习作为枯燥的知识点背诵记忆过程。首先,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程时间里高效掌握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日常点滴积累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也能游刃有余,尽在掌握。其次,教师要应用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理解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历史发展的脉络线索及基本规律为记忆连接点,由点及面,为学生建立起历史学习的知识体系框架。在理解记忆过程中,可以采用富有趣味性的记忆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学中的丰富内涵,而非枯燥的死记硬背。在此基础上优化历史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能适应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而且能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能力水平。

3.重视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的有效融合

近年来,各省中考历史命题更注重时代性的题目设置原则,强调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及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面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需要学生将习得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史为鉴辨古今。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教师应避免学生过于依赖课本书面知识,忽略知识本身的应用性。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规律的运用能力,关注家事、国事和天下事,将理论化的历史知识规律运用至当今时事的分析思考之中,从历史思辨角度出发,了解当前重要时事发展的起因脉络,把握时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之下,初中历史学科的考查难度相对降低,但同时题目设置愈加灵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规避教学误区,立足教学目标和课程考纲,以课本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切实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7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现在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功能。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定位问题,也就是什么样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才是创新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如果这一问题没有解决,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呢?

在此将自己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教育定位的认识、思考从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改变两个方面诉诸笔端,祈有益于同行的创新教育。

一、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轻理解、运用重记忆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二、教会会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三、在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要由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向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转变,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8

初中历史待进生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其有效转化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着重解决的重要问题,随之有关转化策略的研究也就成为教研重点。下面我从初中历史待进生的有效转化入手,谈一谈初中历史待进生的转化策略和方法,以供广大同仁参考与指正。

一、尊重待进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待进生的历史成绩一般不理想,处于班级倒数,而待进生的自尊心又非常脆弱,怕看到其他同学歧视的眼光,期待我们真诚关爱。一般来说,待进生都怕被歧视和遗忘,常常由于与老师关系不融洽就放弃历史学习。因此,我们对待进生要更关心和爱护,多鼓励和表扬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待进生转化的重要前提。例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后,就对待进生投以亲切和信任的目光,给他们极大的鼓舞,我们心里要时刻想着待进生,则他们会对我们产生好感,师生关系的融洽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积极合作,有效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师生互动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构建“一帮一”互助活动,积极鼓励待进生主动参与小组互助活动,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发散他们的历史学习思维。

三、运用高效教法,提高待进生的学习兴趣

待进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待进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同时还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另外,我们还要善用采用待进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讲解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指导待进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并不是所有待进生都不想学,有很多待进生对历史还是感兴趣的,想努力学,同时在学习上很认真,但是成绩总是没有长进,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孩子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历史学习不入门,不知道如何学。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待进生的方法指导,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和技巧,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历史知识的实践能力,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五、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活动小组成员组成的科学性是小组合作取得成效和促进待进生提高的重要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就近结合或自愿结合的形式,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活动小组,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互补和共同提高。课后查漏补缺中则侧重于安排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小组,从情感上照顾待进生的自尊心,也便于安排小组活动内容,激发历史待进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能够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尤其是待进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六、帮助待进生认识自我

强化自我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更是加强非智力因素对孩子们影响的重要条件。通过明确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孩子们科学地选择合作伙伴,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孩子们根据自身特点高效地合作学习、相互协作和补充,促进小组活动任务高效率地完成。

七、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让待进生体验和领悟合作技能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待进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前预习、课堂设计和课后学习反馈等方面都要科学有效地进行选择,有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待进生的合作能力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并不断领悟才能提高。因此,我们要协助各小组进行任务分配,让待进生学习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如何进行倾听。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掌握合作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到如何吸取他人长处和优点,有利于待进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整个过程中,待进生获得丰富的认知体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进而促进待进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

八、积极发现待进生的“闪光点”,积极评价待进生

由于待进生历史基础相对来说差一些,而且他们常常有强烈的自卑感。因此,让待进生回答问题时要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重拾自信心,把成功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待进生并及时表扬,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并使之长久。总之,我们积极发现待进生的“闪光点”,积极评价待进生,努力使那些沉默寡言的待进生们变得活跃积极,主动参加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真正实现待进生的有效转化。

篇9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各地方都在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初中历史来说,也要在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初中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全面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同时,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

1. 更新初中历史教学基本理念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学习历史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对于学了历史知识之后对学生有什么影响,教师很少关注。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1.1初中历史教学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1.2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解释。

1.3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2. 采用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

2.1设置问题,进行研究式教学。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直接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就不利于教学。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设置问题,进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2帮助初中学生在历史课上提高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加历史知识,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让历史成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才的一门重要的课。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2.3让学生多参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大部分不愿意参与初中历史课的课堂活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2.4重视史料分析。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几乎没有史料分析,而仅仅是知识的讲授,甚至有的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书呆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首先让学生“愿”学。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会“燃情”,要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到历史课的教学活动之中。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学生们的情感悄悄地被点燃。同时,教师还要会“煽情”,让学生的情感更深、更持久。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能正确地引导,及时地鼓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可以不断优化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

篇10

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在当今基础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初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当今的初中生在历史学习兴趣方面还有有很大程度的欠缺,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历史知识讲得过多、过杂,而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造成的,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极为单一。教师在课堂上过于重视知识的讲授,而让学生的表现机会于无形中大大减少。虽然历史的学习离不开记忆,但是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很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表明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教师只有对学生主体进行充分的认识,并让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相结合,才会让学生转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对历史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同时顺应历史教学改革的进程,让探究性学习成为历史教学的新方式,从中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探究性学习”讲究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探究意识,并以积极的态度来进行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或者任务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自主地搜集历史资料。在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正确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更熟练地掌握历史学习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引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时候,应告别以往被动地接收信息的方式,应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构建。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知识结构化,更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理解,从而有助于记忆,而不会让学生感到知识是被灌输进去的,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改变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这种教学方式,应该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探索的欲望,鼓励他们在图书馆查阅知识,以及一些历史资料。

在历史课堂学习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难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历史学习中,只有对历史本质进行不断的追求才会达到其终极的目标。当然对于复杂的问题,学生可以提出质疑,这是一个自我意识不断加强的过程,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学生的用心思考,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会抱有好奇心,对于有些问题持有批评精神,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历史的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总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想法,而且其思维模式较偏重于形象思维,对于抽象思维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历史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以史鉴今”的过程中,增强自身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初中生的情感世界是极为丰富的,他们在是非观上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因此单纯的说教行为容易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初中生对于历史其实并不陌生,只是对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没有很好地把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让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探究性学习虽然提倡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学生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接受信息的方式。历史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汇成的故事和文化,而这些不可能再现,对一些史书进行阅读并以此作为中介来讲解是很有必要的过程。而且对于课本上一些难以理解的历史问题,我们仍需要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和讲解,所以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存在着接受式学习的方式。当然学生要认清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做法,这也要求学生拥有自主学习意识,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历史,探索历史。

历史教师应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对于学生的指导工作要进行正确的认识。这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极为轻松的事情。相反,探究式学习对于教师会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自身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并且能够深入地进行问题的研究,拥有专业的教学能力,这样才会使历史教学有很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些都会推动历史教学改革的进程,让历史被更多的学生所喜欢,从而让初中生拥有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改变原来对历史学科枯燥乏味的偏见,从而拥有满腔的学习热情。教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平台,要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广泛应用一定会让历史这一学科有更深层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 2002(06).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161-01

如何实现新课程体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初、高中历史学习之差异

其一,学习地位不同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理念已提出多年,遗憾的是,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占主导地位,由此导致学校、老师和学生三者均不重视历史学习。比如一些省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上述现象在乡村中学显得尤为突出,这极大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历史科目无法与语文、数学、外语相提并论,平时从来不学不看,只是临近考试时突击一下,把老师要求标记的所谓重点背一背就了事。

其二,“课程内容”的差异性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历史分为42个主题,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先中后外的次第,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其三,考查目标不同 因初、高中历史内容深度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各异,从而致使二者的考查目标有所差异。初中历史侧重考查历史的“中间”部分,即历史事件的经过和表象,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最大、最早等内容。而高中历史注重考查历史的“两头”部分,即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原因、作用、影响与意义等方面。以为例,初中历史一般考查爆发的时间、发动国家,的时间和领导者,以及《》的内容等。同样是对这一知识的考查,高中历史侧重于的背景、原因及其影响,并要求学生秉承客观、辩证的态度予以剖析,不仅要分析爆发时的国内背景还要放眼世界分析国际背景,进而初步培养其运用全球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其四,学习方法不同 由于初、高中历史内容深度和考查目标不同,二者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前所述,初中历史学习强调识记,注重基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惯用教法是: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考试重点,然后要他们齐声朗读,反复背诵甚至听写、默写。结果,在多数学生看来,学历史很简单,记一记、背一背就“ok”了。然而,对高中学生而言,仅仅满足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侧重对能力的培养。

二、初、高中历史学习之对策

第一、教材整合,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作为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并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联系。

篇12

一、当前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电视机电脑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重记忆而轻理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

二、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上的创新性教育

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上的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在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精神上。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具有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的意识,敢于发表有一定创见的言词并把这种言行经常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一种习惯。

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等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勇于发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观点、新看法并言之有理的能力。

三、在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要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有关历史知识时必须根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