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程教案范文

时间:2023-08-31 09:22: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初中音乐课程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音乐课程教案

篇1

1.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问题

1.1课程安排仅停留于形式

初中阶段的学科教育虽然口头上说重视素质教育改革,而音乐课程的教学仅仅被摆在“副课”的位置,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绝大多数的初中,在对音乐课程进行课时安排时,一般都是一周一节,而初三时期的音乐课程,更是被其他“正课”占用。

1.2知识传授的重视,忽略学生的个人体验

正是因为初中阶段对音乐课程的课时安排十分有限,所以音乐老师为了跟上教学进度,每堂四十五分钟的音乐课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全部用来展开乐理知识的讲学上。而新课程课改中明确指出,初中阶段音乐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个人体验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当下的初中音乐教学课程的课堂状况完全与初中新课程课改的思想相悖。

1.3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兴趣需求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初中音乐教材里的大部分音乐作品都属于比较著名的中外经典作品,然而这些作品却没有办法满足这些90后甚至00后的孩子们对音乐作品的需求,也没有办法良好地适应现在的初中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这种教学达不到初中孩子们的兴趣需求的满足的,继而导致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之上体会不到快乐,对音乐课就是忍受而不是享受。这无疑是现在的很多初中音乐教学中屡见不鲜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新课程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对策

2.1音乐课本的本位回归

新课程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行是初中音乐课程改革施行的重要背景,因此,校方必须要提高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要从思想上向学生灌输音乐课程是“副课”,对个人的知识丰富毫无用处的想法。音乐教学硬件比较落后的初中院校,应该适当合理地投入一些资金在教学硬件的配置上,让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能够“名副其实”。最重要的是,音乐老师要充分发掘音乐课程的魅力所在,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继而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

2.2教学目标的明确

初中时期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为了使他们身心发展朝向更为健康,音乐课程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时期,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能力都会在原基础上有所提升,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里的诱惑因素越来越多,在社会认知的方面,初中生还是处于“涉世未深”的状态,因此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应该树立起陶冶学生情操,并就此辅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的音乐教学改革才能体现出新课程课改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2.3教学资源的开发

考虑到现在的音乐教材里的不少作品没有办法满足孩子们的音乐兴趣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老师充分把握新课程改革这个难得的契机,大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度的补、删。要做好这一任务少不了老师在平时的多观察、多调查,清楚孩子们对音乐作品有着什么程度的喜爱,删减掉教材里孩子们不中意的部分作品。另外,还要对一些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明星演唱的流行歌曲或网络歌曲,但内容一定属于健康积极的,并且符合孩子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部分音乐作品积极、能动地进行开发利用,把它们“移植”入音乐课堂教学里。这是一种对音乐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整合课外和教材音乐资源,这样就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孩子们在音乐上的需求,对于音乐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篇2

音乐是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替代品,可以说,音乐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我们所无法预估的。具体来说,初中音乐教学主要包括歌唱、欣赏、音乐知识及创编与探索四个部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音乐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并使其掌握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使初中生成为具备音乐情趣的人。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提升教师个人素养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音乐课作为一门具有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气质的主载体,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音乐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是音乐课的主体,音乐教学要发挥的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作用。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需要提升个人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起到示范作用,在音乐教学中落实言传身教的教学任务。由于音乐课对于教师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较强,例如音乐赏析和音乐创编等,学生刚刚接触这些内容,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果教师无法理解音乐的内涵,缺乏专业的音乐知识,那么对学生而言,音乐课的学习将变得无比乏味。首先,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才能写出一份优秀的教案。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弹奏能力,在歌曲演唱环节中,除了教师范唱、欣赏录音等手段,有时教师还需要借助钢琴为学生伴奏,帮助学生校对音准,避免“跑掉”等情况的发生,如果教师的弹奏能力不过关,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演唱情况,而且无法对学生的演奏情况做出适时指导。另外,有些曲目要求配合舞蹈,教师如果将这类多领域融合的课程变成单一的演唱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降低。很多学生都存在“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一门课”的现象,教师要提升个人素养,成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师,将音乐教学渗透于自身的一言一行中,促使学生将对教师的喜爱转化为对音乐的喜爱,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巧妙进行课堂导入

音乐是反映人们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音乐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也是一种美,能够给人带来听觉的享受,让人“赏心悦目”。可以说,音乐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科。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下,音乐这一学科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活力,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课堂导入,借助导入部分,为接下来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教师要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给学生以全新的体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本新鲜感,保持对音乐的热爱。我们以《西部畅想》这一歌曲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借助与《西部畅想》有关的古诗句进行导入,例如学生耳熟能详的《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教师可以朗诵这首诗并提问学生:“这首诗描述的是哪里的自然风光?”借助诗歌概括西部的灿烂与优美之处,实现多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先通过诗词领略西部壮阔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壁画艺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有的风土人情,导入后再播放歌曲,这样可以营造一种音乐氛围,使学生准确抓住歌曲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引导学生在疑问中产生学习兴趣。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初中音乐教学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教师要学会借助多媒体等手段为音乐课增添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便捷灵活、生动形象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加直观地感知音乐内容,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满堂灌”的方式比,这种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电教手段是现代化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掌握的教学技术,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丝路驼铃》这一乐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卧虎藏龙》的片段,因为《卧虎藏龙》这部电影中采用了这首乐曲中的两段。通过观看电影的形式,可以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乐曲学习的状态。除了观看电影,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与古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如丝绸之路上的骆驼队、漫长的跋涉旅途、人们庆祝时跳的舞蹈等,配合播放《丝路驼铃》这首乐曲,使学生能够视听结合,感受乐曲中所描绘的丝路驼商行进的情景,这种方式更具感染力,能够更好地将这首乐曲古朴清淡的韵味传递出来,帮助学生在听音乐时感受和理解音乐。此外,这首乐曲是一首轮响悬殊、起伏大的大阮独奏曲,由新疆手鼓和碰铃伴奏,教师还可以针对乐曲中用到的乐器展开介绍,帮助学生拓展音乐知识,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四、结语

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们现实生活情感的表达,音乐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可以为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使学生在音乐中实现自我发展。教师要大胆创新,使音乐课重新焕发生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成为学生释放自我的舞台。

参考文献:

篇3

初中音乐教学注重音乐基础与鉴赏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牵引式”音乐教唱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课改的需求。因此,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之下,急需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进而更好的迎合课改的需求。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也可以借鉴诸如数学、物理等科目的成熟模式,再结合音乐课的特点,就可以从本质上对音乐课堂教学起到优化处理的效果。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之效我国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2.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当前,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二、改变初中教学模式,在课上分析验证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同样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方法,不断地分析验证教学教案设计的合理性,不断进行反思并对症下药。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有它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分析材料,为教师不断地实践探索提供帮助。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努力去构建互动课堂,打破传统的灌输呆板的学习方式,比如大多数学生都没去过非洲,当我们给学生欣赏非洲音乐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感到陌生,此时教师就需要把非洲一些部落的历史、风土人情以及非洲音乐的发展过程讲给学生听,并且为学生示范一些非洲音乐特有的动作,比如用手打鼓等等,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参与,从而增加课堂互动性,活跃教学气氛。

三、取长补短,不断对音乐教学进行改善

年轻一辈的音乐教师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教学时应吸取年长教师的经验,取长补短。在新课改下,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通常与教材息息相关,绝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疏忽了音乐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并仔细设计教学内容。

2、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按其个性气质对其进行个性化教育。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一起探索音乐的奥秘。

四、基于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将逐渐的成为初中音乐教育的主流。基于良好的多媒体平台,可以有效的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置,多媒体技术有着其独到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的历史背景,进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对贝多芬《月光》片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创设出基于音乐本质的情景。同时,基于多媒体的视听平台,教师可以自如的进行音乐教学的转变,以及可以进行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教学模式开展。

五、尊重学生对音乐元素理解。

音乐本身就具有多样化,因而在进行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音乐思维范式。尤其是对于音乐元素的挖掘上,学生需要更多的自主空间,也就是说,在尊重学生的情感的同时,还需要为学生保留足够的自主空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情感与音乐内涵的碰撞来发现音乐本身的内涵和价值。这一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塑造了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与此同时,音乐课堂的教学气氛更加地融洽。

六、体现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音乐鉴赏课堂上,鉴赏的内容选择应涉及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音乐内容,强调音乐的文化价值与欣赏价值,实现人文教育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例如,在民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西北放歌、婉约江南等不同的音乐形式与音乐内容,让学生在对比中提高欣赏能力,既体会到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又深刻体会音乐的熏陶。

七、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反思

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反思与评价是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与课堂质量的重要形式。在新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对课堂教学开展多元性评价,尤其注重过程评价,让学生更注重自己的课堂表现,以此作为课堂考核内容。反思教学是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获得全新实践高度。通过反思,可让教师获得成长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就可能停滞不前,无法发挥创造性。

由上可见,音乐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找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通过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相结合,真正发挥音乐的功能与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音乐能力,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36-01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中学音乐课是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艺术课之一,它伴随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不仅要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而且要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认识到了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将“乐”放在了“诗”、“礼”之后,他将“乐”定义为了人生境界当中的最高层次,认为音乐是最能够打动人心,并左右人陛的,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对音乐审美教育价值的重视程度。在新《音乐课程标准》当中,提出了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实行有效教学实践的核心教育理念,这一方面是对人在教育过程当中的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流于表面的僵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矫正。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贯彻审美教育

音乐美蕴含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之中。音乐属于一门艺术类学科,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但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还未得到充分贯彻。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要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增设音乐欣赏课程,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

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在音乐课堂教育中,应该将音乐欣赏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并且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音乐课堂中欣赏的作用,如此一来则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教育的突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必须精心筹划教学过程,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式,而避免知识的过多输入,在课堂上体现真正的艺术之美。其次,老师可以采用诸如讲故事、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出符合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最后,注重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教学当中,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不但能够增加教学形式,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2、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画面展示,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音乐欣赏中。要选择恰当的画面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及意境,降低欣赏的难度。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随《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时,我出示了几幅不同画面的图片。第一幅是小溪从山坡、小路、树丛中往下流的画面:第二幅是一条大河奔腾向前,雄伟、壮观的场面;第三幅是河边的村庄,村民正在举行热闹的婚礼及舞会。根据这三幅不同画面的图片,要求学生用不同的音乐来表现。经过教师的引导,生生间的热烈讨论,学生认为配第一幅的音乐应该是抒情的,可以用木管乐器及少量的弦乐器来表现;配第二幅画的音乐应该是雄伟、宽广的,可以用管弦乐合奏来表现:配第三幅画的音乐应该是热烈、欢快、豪放的,可以用管弦乐合奏。

3、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

艺术之美是内在的,要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音乐审美属于感觉信号系统,不是语言信号系统,它是通过“音乐语言”传达一种信息,给予视听者明晰的感情意义。它最基本的语言有四种:旋律、节奏、角色及和声。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种语言挖掘美的内涵,丰富学生的审美内容,掌握审美方法。以旋律为例,阿炳的《二泉映月》开始处、刘天华的《病中吟》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第一乐章全部主题曲都有一个共同点――表现叹息的旋律,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阿炳叹息,直截了当,是饥寒交迫的入的内心暴露;刘天华的叹息,起伏婉转,忧国忧民;柴可夫斯基的叹息,起伏小,表达了不满现实,呼吁正义,不像刘天华的思绪万千,也缺乏阿炳的沉重。但都体现了一种忧愤之美,阴柔之美。当明白了这点以后,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会,去欣赏,就会尝到不的美的快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