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09:22: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级会计经济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的对象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类专业学生,调查专业涉及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贸和保险学等专业,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了解程度及兴趣;第二部分是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手段的满意程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9份,回收率89.75%。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的初级会计学教学工作主要由四位老师承担,54学时,3学分;教师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及少量的互动教学为辅。
(二)调查结果统计
1、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了解程度及兴趣。调查结果表明,98%的学生在学习《初级会计学》之前对该课程不太了解,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对该课程的感知程度,86%的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90%以上的学生不了解会计学与经济类学科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初级会计学》课程没有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会计学与经济类学科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学习《初级会计学》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
2、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对《初级会计学》教材非常满意的学生仅占11%,说明目前的会计学教材还存在较大缺陷,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内容太专业,学习方式太枯燥;另外,部分学生感觉教学内容与将来工作关系不大,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被动式学习,为了考试、为了文凭而学习等。因此对非会计专业在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有别于会计学专业,如何从经济管理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及知识,使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企业管理相融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教学方式及手段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表明,23%的学生对目前的授课方式是不满意的,78%的学生希望教师多结合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效果相对而言比较好,92%的学生认为开设实验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进行。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类本科专业《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会计学专业大同小异,都是培养会记账、算账、报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专业人才。在该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学没有体现出不同专业学生的优势。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生产者,因此,《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因专业而异。
第二,教学内容不合理。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指引下,教学内容不合理,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出经济类专业会计学教学的特色,对会计学专业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讲授内容一样。主要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循环及报表的编制等,重点是怎样进行会计核算。这些内容对刚刚进入大学而且对企业的相关运行还一无所知的大一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根据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接受不了、入门难,进而挫伤他们学习会计的积极性和兴趣。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针对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较少,学完《初级会计学》课程后没有后续的相关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不能满足经济类专业本科生对会计学知识的不同层次的多方面需求。
第三,教学方法单一。虽然在《初级会计学》的教学中都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是采取的依然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布置作业、考试评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经济类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的会计学教师大多是会计专业出身,80%的教师同时还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际从事会计工作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三、经济类专业《初级会计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由于这些工作和会计信息密不可分,因此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必须懂得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但是不需要他们记账、算账以及编制相关会计报表。这就要求经济类专业《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重点定位在培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经济管理人员,要求他们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能看懂会计报表并进行相应的分析。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教材的选用。目前我国国内的《初级会计学》教材有很多,但大多是针对会计学专业的,重点介绍如何做会计,在教学的难度上偏难,不太适宜经济类专业的教学需要。因此,应该选用与经济类专业密切相关的、跟踪学科发展动态的高质量的最新版的教材。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教师自己编写教材,并且每年都要根据最新的会计准则进行修改。
2、具体的教学内容。由于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在了解会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以及如何使用会计信息方面。具体来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点讲授会计学概论,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假设和会计报表等内容,同时还可以根据专业特色来设计相关章节,而对于如何做账的部分如会计凭证、账簿等学生了解即可。
3、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师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因此,课堂教学内容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重视对学生进行“立体式教育”。
(三)在教学方法上引入案例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优化,同时引入案例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在《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同时还可以使抽象的会计知识变得更具体,克服学生对学习会计的恐惧心理。另外在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同时应大力推行实验教学法,如在会计凭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收款、付款和转账凭证实物,说明填制方法与注意事项,同时发给同学具体的凭证,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案例自己练习填写;在会计报表的课堂教学中,展示主要会计报表实物,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讲解其构成、格式、编制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继续以案例指导学生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产生过程,以更好地达到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
(四)优化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初级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加强社会实践,提高会计实务能力。首先,创造条件把会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派送到知名的大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学习,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其次,学院可以聘请适当数量的知名注册会计师定期给学生作报告,并与会计教师进行座谈,增加会计教师的感性知识,使双方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朱海涛.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财会月刊(理论),2007(1).
2、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育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会计研究,2003(15).
一、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定位
大学教育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学生自学完成的,课程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教育目标应服从大学教育目标。目前,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会因为自己的兴趣和就业压力等因素而对会计产生不的需求。对于那些打算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来讲,他们需要深入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熟知会计准则、熟练掌握会计工作技能,拥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与职业判断能力。
对于那些不打算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了解会计是什么、会计有什么作用、掌握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学会如何获取与使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应掌握会计信息生产能力,后者应掌握会计信息的使用能力。综合考虑大学教育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我们认为,由于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定位绝大部分不是专门从事会计或与会计相关的工作(如审计等),而且在目前教学课时数安排有限的条件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如何做会计”,必然会影响“懂会计”目标的实现。
在目前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实行分层教育的情况下,只能将教学目标分成教学基本目标和教学扩展目标两部分,其中教学基本目标定位为:通过基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能联系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与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来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学生能联系强化内部控制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来把握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信息的 获取和会计信息的使用;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把;具有利于社会目标实现的品质。这些目标的实现是为了满足非会计人员的长短期及个人与社会需要。而将教学扩展目标定位为:通过课内外自学与教师答疑使学生掌握详细的会计理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案设计
会计实践教学活动根据进行实践教学的地点不同,可分为即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两种形式。根据实践中所采用的手段不同,可分为手工模拟、电算化模拟、手工与电算化相结合的模拟实践;根据实践的对象范围又可以分为课程实践和综合模拟实践。
(一)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即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与校外实践相比,校内实践具有许多优点。如会计模拟实习通过重塑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使学生在这种模拟环境中仿佛实际置身于单位的财务部门一样;通过对模拟原型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加工、提炼、简化,便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会计过程的全面认识;可根据教学进度适时地集中开展,既便于学生及时消化,又便于教师辅导和管理,且会计模拟实习成本相对较低,仿真模拟的效果也能较大程度的达到校外实践的预期目标。
当然校内实践也有一些缺点:尽管可以较好的模拟真实企业的工作内容,但是无法模仿真实企业的工作环境;学生无法融入企业文化,其社交能力无法得到较好锻炼;无法了解真实企业工作环境的多变性及工作的紧迫性。校内实践根据其实践所涉及专业知识的综合性程度可分为课程实践和综合模拟实践。
1.课程实践方案设计。课程实践是为了更好理解与掌握某门课程的相关理论与技能而进行的一种校内实践,它一般安排在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基础会计课程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流程,掌握基本核算方法的运用,可以采用单项模拟实践和整体模拟实践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单项模拟实践。它是以理论教材的章节为实践单位,一般可在每一章理论教学完成后组织本章的单项模拟实践,对于理论知识不难理解而操作性很强、很细致的章节也可以直接在本章的单项模拟中穿行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即边讲解边动手。
实践内容包括:根据企业业务种类和业务量的大小、企业内部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特点及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确定企业账簿的组织方式(建账)和选择记账程序;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原始凭证的设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与入账登记;累计折旧方法选择、折旧计算表的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和生产成本计算表的编制;财产盘点报告表的编制及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含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错账更正;调整前试算平衡表的编制、账项调整和调整后试算平衡表的编制;其末账项结转(含转账分录的编写);报表的编制(重点对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进行编制,对现金流量表只介绍直接分析法不讲工作底稿法和T型账户法)。要求每人独立完成所有实践内容,以防止有的学生搭便车。
(2)整体模拟实践。在学生学完基础会计课之后,应安排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模拟实践。重点考核学生对经济业务确认条件、计量方法等知识的运用,包括:是否应该确认、什么时候确认、对哪些科目产生影响、采用什么计量属性、计量金额为多少,写出正确的会计分录。以及考核学生填制凭证、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规范化程度。从记账规范讲,体现在原始凭证的整理、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及登账的程序等是否符合要求;从算账方面讲,主要是算账技术是否达到要求,计算公式、程序是否熟悉、各合计数的准确性及账证、账账核对等;从报账方面讲,主要体现各项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及输出等是否按规定的程序、方法进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等。具体安排如下:
首先,按照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组织规定并参照现实中的某一企业模拟设立会计机构、安排会计人员(由学生担任各岗位中的会计人员,可以由几个学生共同担任一份工作)并规定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
其次,对该企业的业务进行筛选。选出没有超出基础会计知识范围的一般业务,并对其进行分类,大致按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及利润形成与分配各环节最基本业务组成有序的业务资料。要求每笔业务发生后各岗位的会计人员履行各自职责,共同完成科目设置、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设置,会计凭证的设计、填制、传递、审核、更正、保管,账簿的设置、启用、登记、对账、错账更正、期末结账,报表的编制。这一整个会计信息加工过程。在处理完以上任务之后,要对学生进行岗位轮换,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他工作的训练,并能从整体上把握发生后所有岗位人员是如何分工合作来完成相关业务处理的。
为了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应该对基础会计的考核办法进行改革。期末时要求学生必须单独通过整体模拟实践的上机考试,才能有资格参与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考试。且基础会计的综合考试成绩由实践成绩与理论考试成绩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到。
2.综合模拟实践。综合模拟实践是跨若干课程的实践,因此一般在学生学完大部分专业课程后进行,以提高学生对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通常是选择有代表性企业资料,并且进行设计加工,将一个真实企业中可能涉及不到的业务,集中于一个典型企业,以增强资料的全面、系统与代表性。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成本计算方法、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原始经济业务、财务分析指标、相关财务制度和政策规定等。要求实习用材料包括凭证、账表等均与实际相同,以增强真实感。
由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按照会计实务处理的规范进行仿真操作演练,并利用会计实务完成的会计资料信息进行财务管理决策和审计实务模拟操作等。综合模拟试验的内容根据教学目标不同而有所不同,用于满足基本教学目标的综合模拟试验模块内容可涵盖初级会计学、企业内部控制、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等与会计信息的应用有关的课程。用于满足扩展教学目标的综合模拟试验模块内容可涵盖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大部分会计专业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选择不同的实践模块进行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对综合模拟实践的重视,应该给其以学分,作为必修的课外实践活动之一,学生可以多次报名参与上机考试,只要通过就可给与学分。
(二)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学生置身于现实经济生活中有机会对企业及其外部环境进行全面了解,不只是了解其专业相关的方面;可以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工作特点、工作氛围;可以深入了解各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等等。
校外实践也有许多缺点: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和保密性决定校外实践难以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只能是旁观者;由于会计资料的连续性、时间性,校外实践使学生接触不到不同账务处理环节的全面会计资料,实践中学生会被分成小组各由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个别指导,只能接触单一的业务;校外实习不可以同场集中展开,不便于教师指导;成本的不断增加,可能导致实习时间缩短,实习效果不理想。
由于条件限制,只将那些打算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或财务会计之后的暑假或寒假期间安置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其它企业的财会部门进行跟班实习,详细了解会计行业有关工作的组织与特点,掌握会计行业有关工作的处理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对其它不打算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可以将基础会计的校外见习与其它专业课程的见习揉合在一起进行,只要了解企业有关会计活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信息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范围就行了。不管是见习还是实习,都要求老师预先明确有关目标与任务,使学生带着问题去企业,以提高其积极性。要加强与被实习单位的意见反馈,重视对校外实践的考核。
为了弥补会计实践的不足,可以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略策,即鼓励基础会计等专业老师深入企业考察,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能更好的在教学中献身说法,拉近课堂教学与工作实务的距离,也可以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人员给学生上实践性课程或作讲座。
参考文献
[1]赵莹,曹峥.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31-04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形成较为真实的场景感,把自己放在体验者的位置感受知识。情境教学法非常适合会计专业使用,其原因是会计初学者应该把自己放在企业中,作为各项经济业务的亲历者,以会计人员的视角观看企业的经济业务,而事实是:会计专业初学者常常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以第三者的视角观看企业的经济业务,这种做法导致学生会计主体不明确,入门需要很长的适应期。近年来,受到职业教育的普遍关注,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项目教学具有目标性强,任务连续、形成显性情境成果等特点,这种方法一般不应用于会计教学中,因为会计教学中难以形成显性情境成果。笔者在会计情境教学中尝试选择把二者结合运用,即:先创设企业情境,让学生作为企业员工参与企业运行,避免学生将自己定位为旁观者,明确会计主体;然后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情境教学,用明确的任务驱动学生环环相扣完成情境操作;最后学生在企业运行中填写的各种单据形成会计的核算资料,学生对这些会计核算资料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形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种情境设计将《基础会计》中的主要经济业务全部贯穿起来,形成连续核算,同时将《基础会计》课程中的主要内容贯穿起来,让学生明确看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在仿真企业经济业务中、真实财务核算环境中,完成真实会计核算,掌握并理解会计核算原理,初步形成会计思维。
一、《基础会计》课程目标分析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第一门课,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把握专业技术,具备履行会计岗位的工作能力,引导学生认同职业角色。纵观课程的四个任务,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认同职业角色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应摆在首要位置。学生在学习中逐渐认同会计这个职业角色,学习动力就会内化,课程的其他三个任务自然水到渠成。反之,如果学生没有认同职业,坐在课堂上心猿意马,课程的其他三项任务也很难达成。那么如何让学生认同职业角色呢?笔者认为:学生学会,学得有趣,学得有收获,学得很明白,最终学生感觉凭自己的能力可以驾驭这个职业,就是学生认同职业角色的过程和落脚点。
二、情境教学设计思路
《基础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将教学内容与会计岗位职业情境交融,在教学中设计精炼的企业情境,让学生在企业情境中学习知识,在企业会计岗位中运用专业知识,逐渐适应会计工作和岗位情境,学会在企业会计岗位上完成任务。这样不仅能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学会运用专业知识,巩固职业认同感,树立胜任会计工作的信心。
笔者根据这一思路,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会计情境项目,将企业经营过程嵌入课程中,模拟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环节,创设企业情境开展会计项目教学,让学生作为企业中的一名员工,一边学习会计知识,一边在模拟企业情境中开展工作,运用专业知识,理解企业传递信息载体――原始凭证背后代表的经济意义,理解“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的运动”这句话的实质意义。
三、情境教学设计原则
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贯穿了企业资金运转的全过程,对这三个环节知识点的把握是《基础会计》课程的核心内容。笔者按照企业资金运动轨迹设计会计情境项目,设置一个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运动的轨迹,学习用会计的语言描述企业物流、资金流的运行。在项目教学设计中,遵循简洁的原则,不追求各个环节面面俱到。经济业务过分复杂,让学生陷入细节中,被纷繁的旁枝末节拖累,反而看不到企业运行的主线。本文中的项目教学设计重在教会学生会计思维的视角和方法,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不是某个具体的经济业务。
四、情境教学框架设计
笔者依据企业供、产、销运行线路,采用模拟企业经营的思路,设计了三个典型业务项目,各情境项目的教学目标及设计如表1所示。三个情境教学设计任务分解如下:
任务一:采购员的一天
任务目标:学生在采购业务情境下履行采购申请,采购付款,材料入库三个流程。
任务角色:教师扮演供货商和总经理,学生3人一组,分别扮演采购员、会计、仓管员。
脚本设计:采购员小李接到生产部的采购通知单,生产部张部长需要一批汽车零件。采购部多方联系比较后,认为红海有限公司的汽车零件物美价廉,决定去红海公司进货。
活动一:小李填写了一份进货申请单,这批材料一共需要支付117 000元。其中材料价款100 000元,材料增值税17 000元。
活动二:小李找总经理签字。
活动三:小李来到财务部,会计开出转账支票。(会计练习转账支票的填写、传递)
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电脑在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幅提升了教学效率。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方式皆是以教师为主体,往往在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则成为欣赏教师表演的"观众",课堂气氛沉闷不已。而信息化的多媒体技术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则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低效状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了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利曾说过:"学习中最好的良性刺激乃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客观角度而言,积极性是学习中最大的内驱力,有了积极性,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成为课堂的主角。而学生的积极性不会凭空产生,必须借助相关的情境。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往往能令抽象乏味的《基础会计》知识变得具体、生动,让教学内容充满感染力,并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去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广大财会教师一定要根据中职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让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趣味盎然,进而让学生体验置身于某企业会计情境的感受,从实践角度让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譬如在教学《基础会计》第一章"概论"时,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会计"这一概念不加修饰地进行讲述,对于刚从初中毕业且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是很不恰当的,他们一定会认为这种类似于"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过于乏味,会计知识过于抽象、复杂,从而对《基础会计》的学习丧失兴趣。因此对于这一章节的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设置一间虚拟化的网络财务室,并在财务室的办公桌上放置一些用于处理会计事务的票据、单据、报表、凭证、账簿等基本资料,然后通过多媒体屏幕直观地展现,让学生从动态的实物展示中对会计中的基本概念形成感性认识,再按照"会计事项"、"单据"、"记账凭单"、"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会计理论"的顺序深化学生对会计概念的认识,从学生耳闻目见的生活常识开始,将他们感性的会计经验提升到到理论的高度,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场景中学习知识,能令其充分感受到《基础会计》的实用价值,从而提高其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的合成性,便捷性打造特色化的《基础会计》教学
在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中,教学媒介极为单调,只有教材与黑板。譬如在开展会计实务训练时,事先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小黑板就得事先准备,而且还得准备好几块(板书的内容过多,一块黑板根本无法容纳必要的教学内容)。加之准备好的小黑板最多只能用两到三次,多次以后因为字迹模糊又要再次书写,浪费时间、精力。因此在传统的会计实务训练教学中,填写"会计凭证"的训练就不能过多,否则小黑板根本无法容纳。但如果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大量的会计实务训练内容,完全不必担心因为容纳空间不够而舍弃相关教学内容,操作过程也十分便捷,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切换到其它训练场景,节约了大量时间,教学效率大幅提高。
在多媒体这个自由灵活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根据中职生的思维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的需要,结合《基础会计》学科的特点,本人独特的教学风格,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制作具有合成性、便捷性的课件,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灵活切换教学内容,从而发挥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最大效能。例如对于"原始凭证的填制"这一内容的教学,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内容、填制、审核三个方面,教学的重点就是将每种原始凭证的基本格式以及各种凭证的填写讲授清楚,利用教材加黑板的讲授方式往往给学生抽象、乏味之感。对于这一内容,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灵活便捷地演示与讲解,在两课时以内就能完成全部教学过程,且学生面对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屏幕会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将会大为提高。
3.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与形象性,构筑高效课堂
(二)模拟角色扮演,创设最佳情境
模仿操作,即是加深对会计工作感性认识的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通过对相关角色的模拟,必然会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角度来体会情境。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一个公司的财务部门为情境,分别让若干名学生担任主管、记账会计、制单会计、出纳等角色。当然,为了让模拟实际业务的过程更具完整性,也可以设定税收部门人员、银行工作人员、公司总经理、公司业务经理、公司业务员等角色。然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角色分工来模拟实际的会计工作。在整个模拟的过程中,学生所扮演的各种角色都将具有业务往来的关系,在这一系列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逐渐的找寻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同时,在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中,其会计技能也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
(三)教学中举出贴近生活的例子
财会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习一门入门课程—基础会计,因为这门课程的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如果前面没听懂,后面的就别想懂了。比如“借贷记账法”的原理。笔者结合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谈谈自己在以下几个难点方面如何使学生快速掌握具体内容的。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会计对象的第三层次划分,第一层次是资金运动,第二层次是会计要素。根据财政部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科目表中罗列了60个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对于初次接触会计的人来说,这是比较难于理解并掌握的。根据其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划分为五大类,即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这五大类中每一类包括的会计科目,都要熟记。资产类会计科目是按照资产的流动性排列的,库存现金流动性最强,排在第一个。非流动资产会计科目排在后面。资产类会计科目有三个“特产”:坏账准备、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这两个会计科目初学者容易搞混,应收账款就是别人欠公司的钱,属于资产类科目;应付账款就是公司欠别人的钱,属于负债类科目。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也容易混淆,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放在一起记,而预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放在一起记。负债类会计科目是按照负债的流动性来排列的,流动负债会计科目在前,非流动负债会计科目在后。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中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如何区分呢?资本公积与利润无关,而盈余公积与利润有关。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不属于成本类科目,而是属于损益类支出科目。三大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属于损益类支出科目,而那个制造费用属于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中如何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呢?比如某个企业生产服装的,销售衣服的收入属于主营业务收入。企业去年进了好多布匹(原材料),今年布匹涨价了,企业就卖掉了一些布匹,那就属于其他业务收入,属于次要收入。经营期间,有企业接受捐赠的原材料,属于非日常业务,进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在学习编制会计分录前,会计科目一定要熟悉。特别是哪个分类,属于资产类科目还是负债类科目要记在心里,等到写会计分录时就不会搞错,也不会借贷相反。
二、账户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账户的格式,尽管各不相同,但一个完整的账户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日期,即所依据记账凭证中注明的日期;凭证字号,即所依据记账凭证的编号;摘要,即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金额,即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账户的结构为T字形,左边为借方,右边为贷方。账户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统称为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对于同一账户而言,她们之间的基本关系为: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资产类账户期末如有余额在借方,前面提到的三个“特产”坏账准备、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余额在贷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余额在贷方。成本类账户期末如有余额,在借方,表示在产品的成本。损益类账户期末已结转,没有余额。例如,某企业“累计折旧”科目的年初余额为600万元,假设该企业“累计折旧”当年的借方发生额为200万元,贷方发生额为300万元,则该企业“累计折旧”的年末余额为多少?因为“累计折旧”的年初余额为贷方余额600万元,加上同方向的发生额即贷方发生额300万元减去借方发生额200万元,所以该企业“累计折旧”的年末余额为贷方700万元。企业各个账户的期末余额是编制试算平衡表的基础,而试算平衡表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依据。
二、市场营销单招基础会计情景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直观展现情景,提升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欠缺社会经验,所以对会计专业并不存在感性层面的认知,在学习课本的内容以前,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在大型的企业进行观摩学习,让学生清楚企业的财务部门主要会计岗位的实际状况,清楚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会计凭证的类型、编制、传递程序乃至账簿类型、登记状况以及报表的编制等。还应当对企业的其他主要生产经营部门进行参观,比如销售部、采购部、生产部等等,把控好原材料的买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状况,以及原材料变成半成品直到成品的所有过程,为会计核算做好铺垫[1]。透过考察,让学生清楚何为会计,身为一个会计需要学会哪些内容,要进行哪些工作,经营活动如此之多要如何通过会计体现出来,会计对于企业管理有何功能等。让学生体会到会计工作的责任以及崇高性,进而调动起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书本内容的学习产生了迫切的心理,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对开发学生潜能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透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的意识更为直接
对于传授会计凭证的类别时,老师可以将一些原始凭证,例如:发票、工资结算表、差旅费报销凭证、银行收账通知、库存现金收据、限额领料单等带到课堂中让同学进行了解。透过详细的观察及对比,老师适当的讲解,学生就可以将自制原始凭证以及外来原始凭证进行区分。比如:传授账簿类别时,老师可以将所有能接触到的账簿以及帐页带到课堂当中让学生观摩。透过详细对比与观看,老师只要说出不同的划分方向,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将账簿的类别划分开。例如:账簿通过用途能够区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以及备查账簿三个方面;通过外貌样式能够分成订本式账簿、活页式账簿以及卡片式账簿三种;通过格式能够区分成三栏式账簿、多栏式账簿、数量金额式账簿以及横线登记式账簿等[2]。通过此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在观摩实物时,可以通过探讨、提问来营造师生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也从过去的填鸭式变成通过老师开导进行独立分析、归纳及总结。
(三)透过多媒体,一步步传授学生如何登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93-02
收稿日期:2015-01-16
作者简介:谷 芳(1982-),女,广东省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一级教师,会计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会计教育。(广东 中山u528467)
《会计基础》在我校是一门专业考证课,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于一身的学科,在当前学生生源质量相对差的情形下,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商贸专业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呢?笔者在会计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情景教学法的含义
“情景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模拟某种情景或现象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出形象鲜明的导入情景,辅之生动的语言,并借助其他有效手段,再现教材的情景表象,使学生深入情景,感知知识、内化知识,并巧设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师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完成教与学。
二、情景教学法的特点
1.抽象知识具体化
对于学生来说,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会计基础》是抽象的,尤其是基本理论部分,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可以把抽象的基本理论具体到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事物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吸收。
2.专业知识生活化
《会计基础》是我校商贸类专业学生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其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身边的一些生活小事,把专业性知识融于其中,促进学生的理解以及对知识的内化。
3.教学手段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同样也促进了情景化教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更多的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景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景
会计产生于社会实践,来源于生活,如何把深奥的理论还原于生活,使它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会计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悟到会计问题的存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现金日记账的登记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布置了一个前置作业,要求学生把最近一个星期的零花钱收支、结余情况记录下来。上课时,笔者让学生介绍自己登记的现金流水账,然后引入到企业的现金日记账,而且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已经用到了现金日记账中本日余额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企业现金日记账的登记。
2.创设游戏情景
喜欢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适时适当地利用游戏情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应该对游戏的内容经过精心筛选、策划、加工,让其为教学内容服务。游戏的主角是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自愿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曾听过一节优秀会计老师的示范课,这位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让学生上台分别扮演小蝌蚪和妈妈,假设总账科目是妈妈,明细科目是小蝌蚪,只有学生掌握了总账科目与明细科目之间的关系,小蝌蚪才能找对妈妈。游戏过程中学生很开心,课堂气氛很活跃。
3.运用多媒体演示图像、表格
图像、表格既是会计工作中常用的记账方式,又是进行会计教学的有效表达方式。例如,在讲授账务处理程序这一章时,教师可借助图像方式向学生介绍。因为账务处理程序有三种,每一种的步骤又比较多,单用语言来表述,就显得杂乱,如果运用多媒体把其步骤制作成流程图,并且将三者之间的区别用红色标出,这样既直观形象,学生又容易理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一系列表格的编制和填写是会计考证的重点,运用多媒体讲授,也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以生活的语言讲解
讲解其实是贯穿于情景的呈现过程中的,会计基础课堂创设的情景的呈现最终还是要靠教师的讲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讲授课本中复杂、深奥的会计原理、术语时通过相关的故事、比喻、小笑话、典故等生活化的语言把会计教学中出现的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例如,根据会计的内在特点,用自拟的形象化语言,对各知识点进行描述,在讲解“有借必有贷”时,笔者说这是会计的一种艺术,是一种平衡之美,是一种有如岸边似画的风景和水中美丽倒影的对称之美,讲 “凭证、账簿、报表”是一种不断循环的艺术,讲“持续经营”是连绵不断的流水,人为的“会计分期”是抽刀断水,使学生感到形象生动而倍感亲切,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5.模拟实际场景施教
模仿操作是加深对会计工作感性认识最直接的有效方式。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坚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因此,在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会计仿真实物资料,即制作一些仿真的原始凭证和核算单位资料,再购置一些相关的空白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会计做账需用的各类用品,或者采取个别的形式,或者按照会计岗位形成集体学习小组。在教师的组织和认真指导下,让学生亲手完成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工作环节的操作,促使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际感受会计核算方法的每一个步骤,并从中构建实际会计事务的工作理念,从而使得学生在模拟中逐步适应会计工作的环境。与之相类似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虚拟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会计、出纳、审核人员、经办人、银行业务员和客户等角色,进行某单位的会计核算模拟操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实行全程参与和动态管理,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进行纠偏改错。同时,要坚持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从而促进学生在角色操作中逐步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会计基础的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恰当的创设情景的方法,及时把握创设情景的时机和切入点,起到预期的感染作用。在情感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会计知识领域中自由遨游,成为真正主宰自己未来的会计人员。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7-0002-07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认为经济人是以完全利己为目的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即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经济利益的人,并将其所有行为视为理性。然而传统经济学不能解释如见义勇为等“互惠利他”社会“异象”。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组合,以解释市场中上述复杂的人类行为“异象”。在会计中,也存在“互惠利他”现象,如复式记账、会计准则的制定、外部审计、自愿性信息披露等,但却没有得到学者们的应有重视。那么,为什么在会计中存在这些正常的“异象”?在此基础上,如何构建完善的会计经济学,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这些会计现象?行为经济学中的强互惠分析构建了非亲缘族群合作的模型,为全面分析会计行为提供了经济学基础。
实际上,早在2006年,刘峰教授就提出会计具有信任功能[ 1 ],尝试了行为经济学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雷宇(2012)[ 2 ]发现会计中的复式记账、会计准则和外部审计等都能提供信任,从而构成了会计的信任功能。学者们的研究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但是他们从会计本身出发解释了会计的信任功能,并没有提出一以贯之的经济学理论,以解释为什么复式记账、会计准则和外部审计等能够提供信任。本文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会计产生于强互惠,会计在发展过程中又强化了这种强互惠机制,复式记账等正是会计的强互惠证据。会计本身的强互惠机制构筑了信任,使非亲缘的合作更加顺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强互惠构成了会计经济学的基础。
本文的贡献在于,从强互惠角度分析会计,将行为经济学引入会计学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会计研究的内容,而且拓展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具体表现为:
首先,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构建了会计经济学的基础。现代会计的产生是因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的作用在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正是由于会计本身的强互惠机制,使得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产生信任,企业所有者能够将企业委托给非亲缘关系的经营者经营,从而使两者的合作成为可能。
其次,会计是职业化强互惠的一种结果,从而发展了张洪恩和王覃刚(2007)[ 3 ]的观点。张洪恩和王覃刚(2007)认为,强互惠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职业化,而职业化的结果就是政府型强互惠。而在笔者看来,政府型强互惠是职业化强互惠的一种结果,但并非唯一结果。会计作为一种制度[ 4 ],实际上也是强互惠职业化的结果之一,并在现代会计中能够找到广泛的强互惠证据。笔者认为会计并不同于政府型强互惠,从而扩展了张洪恩和王覃刚的模型,拓展了强互惠的应用。
本文从会计发展史角度分析会计的形成和发展,结构安排是:首先介绍强互惠理论,其次分析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再次是会计的强互惠证据,最后是结论与启示。
一、强互惠是合作的基础
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的产生源于合作,而人类中非亲缘族群的合作则源于群体中强互惠者的繁衍[ 5 ]。当然,合作行为并不是人类独有的行为模式,在其他许多物种中也存在[ 6 ],只是人类的合作关系比其他任何物种都更高,其原因是人类具有强互惠(strong reciprocity)倾向。
强互惠倾向是这样一种行为倾向,即在团体中与别人合作,并不惜花费个人成本去惩罚那些破坏群体规范的人,即使这些成本并不能被预期得到补偿。美国桑塔费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的学者们认为,强互惠不同于利他①、弱互惠②,强互惠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强互惠行为要依赖于对方的行为,但不期望从中获取目前或者未来的利益;其次,强互惠行为通过奖励公平和惩罚不公平,抑制团体中的背叛、逃避责任和搭便车行为,从而有效提高团体成员的福利水平;最后,强互惠行为的成本由行为者个人承担。
在人类中,许多人都具有强互惠倾向。在一个理性的经济人社会,利他的强互惠倾向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方面,强互惠倾向具有生物特性。脑神经学科学家们的证据表明,强互惠者能够从惩罚背叛规范者中获得满足。Fehr et al.(2004)[ 7 ]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PET)发现,当强互惠者实施惩罚背叛规范者的行为时,与激励相关的脑区均被激活,从尾核和壳核的血流峰值看出,其活跃程度远远超过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此时受试者表现出强烈的惩罚愿望并能够通过惩罚行为获得较高的满足。另一方面,强互惠倾向是逐步形成的,具有自发性和传递性,具有较强的生命力。Gintis(2000)[ 8 ]的n-人公共品博弈模型显示,强互惠者能够侵入一个利己类型的人群并保持均衡。Sánchez和Cuesta(2005)[ 9 ]发现,即使原来整个人群都是自私的,但只要存在产生突变的概率,如在人群中突变产生强互惠者,这样强互惠者就有可能在漫长的自然演化过程中得到生存。原因是强互惠者的期望接受限度(acceptance threshold)在演化过程中会不断增加,也就是惩罚能力增加,从而有可能降低利己者的生存适应性。因此,在一个群体中,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强互惠者,也足以保持该群体内大部分的利己和小部分的利他两种策略的演化均衡稳定,实现“演化均衡稳定性”。最终,强互惠者的比例将达到一个比较固定的值。Bowles和Ginits(2004)的计算机仿真研究发现,在经历大约500代后,族群中的强互惠者就可以达到37.2%。
1973年,来自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墨西哥、荷兰、美国、英国和爱尔兰的会计职业团体在英国伦敦发起设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IASC)制定国际范围内的会计规范。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取代了IASC。截至目前,IASC41号国际会计准则(IAS),IASB已9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全世界已有超过115个国家或者地区强制或允许采用IFRSs,如欧盟、中国香港、新加坡、加拿大、韩国等。
实际上,每一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一个长期且艰辛的过程,不仅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程序,而且需要巨额的调查成本、执行成本和监督成本,世界各国的会计职业团体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然而,会计准则是一种制度,具有外部性,一经制定就会被会计职业团体以外的使用者广泛使用,成本却由会计职业团体自己负担。因此,这也是一种强互惠机制的表现。正是因为如此,会计迅速发展,社会地位极高,倍受尊崇,成为国际各类职业人士的典范。
(三)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是由独立于企业的外部审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审计程序,以确定其财务报表是否已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编制,以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外部审计是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并构成会计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16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商业城市威尼斯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经济十分繁荣,单个业主的资金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合伙制企业应运而生。合伙制企业的出现促进了复式簿记在意大利的产生和发展,也催生了对外部审计的最初需求。由于合伙制企业的合伙人都是出资者,但是合伙人未必都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那些参与经营管理的合伙人有责任向不参与经营管理的合伙人报告合伙契约的履行情况、利润的计算与分配是否正确、全体合伙人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等,为此,经营者开始聘请独立的熟悉会计专业的第三方对合伙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鉴证。这就是外部审计的起源。
外部审计经历了英国股份制企业制度发展和完善、美国资本市场的兴起和发展,逐渐成熟并走向国际化,出现了巨型国际会计公司,审计业务也拓展到纳税、记账、参与可信性研究等。但是,外部审计的目的还是向外部所有者以及潜在投资者表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可靠,以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但是完成任何一项外部审计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支出,少则数百万元,多则上亿元(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统计,上市公司2013年报的平均审计收费为156.31万元,较2012年报的审计费用上升了6.44%④)。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四)自愿披露信息
在会计发展的最初阶段,会计信息的披露如披露什么信息、何时披露、对谁披露等完全由企业自由决定,是一种放任自由的披露方式。但是1929年爆发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大恐慌以及1933年、1934年美国颁布实施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彻底改变了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会计信息的披露有着强制性的标准。从此,会计信息披露有了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之分,会计信息的披露也由自愿性信息披露向强制性披露转变。
强制性披露的信息是由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必须披露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基本财务信息、重大关联交易信息等,能够满足投资者的基本需要。但是,为了改变企业形象、改善与投资者的关系以及回避诉讼风险等,企业往往会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披露一些非强制性信息,如对企业长期战略及竞争优势的评价、环境保护和社区责任、企业实际运作数据、前瞻性预测信息、治理效果等。但是,信息披露是一把“双刃剑”。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成本包括信息生成的直接成本以及信息披露可能造成的商业秘密泄露成本和机会成本。然而,世界各国的自愿性信息披露一直以来都没有停止过。企业除了在定期报告中披露自愿性信息外,还不断创新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形式,如通过与券商、机构投资者等进行信息沟通或通过新闻媒体等,将有关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的非强制性信息出去。
(五)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原指在会计工作中不预计盈利,但预计所有的损失[ 12 ],从19世纪开始就得到会计界的广泛认同,并沿用至今。1980年,FASB将谨慎性原则的定义扩充为“对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审慎的反映,力求于确保对经济环境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给予充分的考虑。因此,在未来收到或支付两个估计的金额之间有同等的可能性时,谨慎性要求采用比较不乐观的估计数”[ 13 ]。如将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而不是作为资产处理;固定资产使用加速折旧法;定期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这些处理都会影响企业的当期会计利润。然而,在按照业绩支薪的时代,会计一直坚守着这种不乐观的原则,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对待受托责任,以便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从而作出准确的经营决策,保护债权人和小股东的利益。这也是一种强互惠特征的体现。
基础会计课程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其他专业来讲,这些学生将来不一定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但他们却一定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但如今许多高职院校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都不相同,如果按照传统的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改进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应强调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重点,培养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是高职教学的必然选择,具体设想如下: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对非会计专业而言,基础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会计”,能阅读会计信息。而不是“做会计”,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将来在各单位的会计岗位工作中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员,而是要树立学生一种会计思维方式,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生成的,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算、分析、决算及监控等,并立足于通过“懂会计”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的教学目的。因此,对于一些具体的会计核算部分,可以适当降低难度,重点加强对会计报表的学习和使用。财务报表分析与应用是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非会计专业学生今后接触的会计工作更多的是对财务报表的应用与分析。将财务报表列为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重点,应是较为合适的。
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以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由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改变,在设计、组织课程内容时,构建“以特定情境企业会计信息的收集—记录—汇总—核实—生成—阅读分析流程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以完成该项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能力为焦点,以理论知识为支撑”的课程内容结构,突出对学生会计信息生成和使用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调节教学方法和手段
1.引入案例教学法。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的教学重点不在于会计核算,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生成和使用,这就需要用到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对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案例教学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图表、声音、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将会计核算流程图、账户体系图、账表以及实物等《基础会计》课程中所需讲解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基础会计》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3.加强实践性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际工作存在着差异,无论是对于会计专业还是对于非会计专业,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会计理论。学校要尽可能地利用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安排一定课时的模拟练习,以便在学习凭证、账簿、报表时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般在实践教学中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资料为基础,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模拟,加深学生对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方法、规则的记忆,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执行能力,更好地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丰富教学考核方式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考核,应努力做到使学生在考核中能尽量发挥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拘于考核的形式。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可采取闭卷方式,对分析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开卷方式。通过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进、变“死学”为“活学”,变被动为主动,变知识的学习为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素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创新的自觉性。在保持合理和公平的前提下,重视个性的发展,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答案,评分时呈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使考核真正起到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五、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师除了具备会计学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一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因此教师应深入会计实务工作中,通过访问工程师、挂职锻炼等方式选送一些优秀教师前往大中型企业或会计事务所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方法的改进积累素材。
参考文献:
[1]施金影.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会计之
(一)慕课的含义
慕课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首字母的缩写,简写为“MOOC”,意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是 “大规模”的意思,Open为“开放”的意思,指慕课的课程可以开放和共享;Online意为“在线”,指学员通过注册登录就可以在线学习课程,并可以利用网络实时交流和互动;Course意为“课程”,指教师要在网上传授哪门具体课程;由此得出慕课意为大规模的开放式的网络在线课程。
目前慕课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慕课的课程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W经验,具 有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能力。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技术,与学生互动,在线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规律,在线布置作业,解答学生的问题,从而形成一系列的交流、互动和反馈、教学效果等动态教学闭环,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慕课的特征
慕课的应用是目前网络教育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开放性。慕课的特点之一就是“Open ”(开放)。课程的所有资源和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在全世界传播,只要学习者下载相应的app或登录网址,通过观看视频或讲义,就可以享受网络的优质教学,其打破了年龄、地域、文化差异的局限,让需要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共享教育资源。
2.大规模性。慕课由于是网络教学,只要课程开放,学习者就可以在网络上利用慕课资源进行学习,其规模之大是教师在教室里教学所无法比及的。
3.高度的便捷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学习,而不需要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课前和课后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资源来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在网上做作业、考试、提问,获得学分,拿到证书。
4.高度的互动性。慕课的课程教学,老师可以在作业端布置网络作业、试卷,可以在线集中答疑,并讲解。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在网络上互动答疑,相互交流,实现网络互动,参与的人数可以不计其数。
二、慕课环境下《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随着网络化的高度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慕课教学逐渐进入高校,结合当今慕课的教学,基础会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思路如下:
(一)课前准备阶段
1.教学资源的基本模块框架
慕课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课件、讲义、教学大纲、教学视频、课后练习、测验试卷、拓展模块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按照难易程度来完成。第一步,由任课教师完成课件、讲义、教学大纲、课后练习、测验试卷等几个模块;第二步,由几个教师或团队共同完成讨论与答疑、练习与测验模块;第三步,请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如录制高清晰的视频等。
会计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发展过程,掌握会计的基本账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的过程,而慕课教学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首先教师要建立教学资源,基础会计的教学资源大致包括:基础会计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视频、课后练习。具体涉及到国家会计制度、从事会计工作的完整流程、会计模拟仿真工作环境等。
2.充分利用慕课网络优秀资源
慕课通常由著名大学、著名专家教授主讲课程,由于其知名度高,注册平台和学习的人次相对较多,课程利用率高,不必担心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对于知名度低的高校,其开发的慕课平台,一般是由各个高校单独开发,不能做到资源共享,以至于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降低慕课的制作成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教学。例如对于基础会计的单项实训模块,如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装订凭证、填写报表等视频可以事先下载,在课堂上播放,以巩固所学知识。
3.将慕课理念融入教学,课程碎片化教学
传统的授课是45分钟一节课,而慕课课程通常以微课的视频为主要形式,视频的时间以10-20分钟较好,每个视频的内容只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来讲解,以碎片化的知识信息来强化教学效果,使学习者可以相对轻松地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慕课的碎片化教学理念,重新梳理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将基础会计课程的某一方面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小知识点,并根据难易程度,进行教学设计,关键部分可以详细讲解,有条件的可以制作视频,方便学生随时根据需要选择知识点学习,作为知识的补充。
(二)课堂内教学阶段
设计课堂导入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事先下载视频或制作视频来引入案例,利用案例、视频创造学校环境,在观看视频结束后积极和学生交流,启发学生思维,然后过渡到本课程的内容。例如在讲述支票的填写内容时,可以引入银行实际工作案例来引导学生填写支票。并模拟企业成员的工作,进行从填制发票开始的一系列业务,最后将每组完成的记账凭证供学生交流,并打分作为平时成绩。
(三)课堂后巩固阶段
1.设计课堂讨论与课后答疑。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利用已有的实训室软件,设计课堂讨论和课后答疑,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基础会计》课程QQ群,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答疑,进入群里的学习者都可以看见,这样相同的问题可以同时解决,从而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2.设计练习与测验。教师可以将练习分为理论模块和技能应用模块。理论模块就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技能应用模块则是根据理论要求编写的实践操作题目。题型有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业务题等。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软件,由上实训课的教师,在软件题库里选择题目,学生在练习端所做的作业,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的成绩,以及错误之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知识拓展。知识的拓展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教学的需要,其目的是为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课外知识和技能。拓展可以列入选修课计划, 不计入学分。例如,学生的点钞技能、珠算技能、支票的相关账务处理、支票的业务种类介绍都可以列入拓展课程。
4.考核形式的改革。
在过去,基本会计科目的考核只是进行期末闭卷考试。实施新的考核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考核的分包括课堂表现分,即学生上课的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次数、讨论的次数;第二,考核分包括《基础会计实训》成绩,学生每次完成实训的成绩都按比例计入到总成绩;第三,考核分包括对学生“课下”情况的考核。即学生课下在QQ群里回答问题的活跃度。
三、幕课教学注意事项
(一)适应性问题
慕课是新式的教学方式,在国外比较流行,在国内也有部分院校使用,但是一般都是主要的课程在使用,并没有全面铺开,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补充形式。根据慕课的特点,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可以安排学生作为辅修来学习。教师在完成了正常教学,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慕课的学习加以巩固,也可以作为重修、补考的学生的一种学习模式。
(二)资源开发问题
慕课的开发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需要投入大笔经费。如果由各高校自行组织开发,则容易造成慕?n的课程水平参差不齐,相同的资源重复建设。因此,如果采用由政府公开招标,学校申报,专家按标准来验收的方式,可以节省资金,最大程度的利用好慕课资源。
一、《基础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会计学课程重视不够,缺乏学习兴趣。目前《基础会计学》不仅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经管类其他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对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比较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他们熟悉会计职业、掌握基础会计操作方法的重要工具,也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基础。但是对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不太重视,也缺乏学习兴趣。
(2)会计核算的方法抽象,学生理解困难。会计核算方法包括7个方面:设置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对初学会计的学生要熟练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本课程涉及的概念及专业术语也较多,比如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权责发生制等概念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在初学时普遍感觉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借贷记账法下各个账户借、贷方向不同的登记等知识,在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3)缺乏实践环节,对会计业务流程的把握不全面。会计学基础课程内容多,老师为在有限的课时内把相关内容讲授清楚,无力顾及实践环节的操作,而有的学校把会计实践单独开设了一本课程,放在后期的学习中,导致在本课程里没有安排学生的实践环节,但基础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如果只按教材的章节顺序讲解,即机械、抽象,又不利于理解。尤其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充分理解,融会贯通。
二、提高《会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1)采用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讨论时,要做好事前准备工作。要预先告知学生讨论的内容,要告知学生资料搜寻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保证课堂讨论质量。在具体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保证课堂讨论在合理范围之内展开,避免由于讨论内容的无约束性,导致内容偏离主体的现象,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梳理逻辑思路,为今后的讨论活动提供可借鉴资料。比如关于增值税的核算,可以先布置学生查阅增值税的税目,了解增值税是针对什么行业征收,税率是多少,增值税的征纳方式,进项税和销项税如何抵扣,偷逃增值税的手段及法律后果等,内容很丰富,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在课堂上的讨论中就可以很好的投入,对增值税的核算也就可以轻松掌握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提高了。
(2)运用形象思维理解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计的7大核算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复式借贷记账方法,初学会计学的同学容易混淆借贷记账方向,鉴于此,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借助会计等式的基本方向便于理解不同账户的记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开设“T”型账户,一边记增加,另一边就记录减少,同时引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左边为“借”右边为“贷”,这是固定的,而哪一边记录增减取决于账户的性质,不同性质的账户记账方向不同,正是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混淆。下面以会计等式为例说明记账方向的记忆。会计等式如下: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其中等式左边的要素是同种性质的,反映的是资源在企业的具体存在形态,没耗费之前是企业的资产,耗费后就转变成费用了,所以也可以说“资产是没有耗费的费用,费用是耗费了的资产”,它们是同种性质的,所以记账方向相同。对资产、费用开设“T”型账户,左边为“借”、右边为“贷”,看等式,资产、费用位于等式左边,为与它们所处的位置相当,当它们增加时就登记在左边,相反当它们减少是就只能登记在另一边即右边,而“T”型账户的左边是“借”方,右边是“贷”方,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资产、费用在等式左边的位置形象的记忆,它们在左边,所以是左(借)记增加,右(贷)记减少,如图所示:
同理,等式右边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三类要素是同种性质的,它们反映的是企业资源的来源,可能是向银行借款而来,形成企业负债;可能是投资者投入,形成企业所有者权益;还可能是发生了销售,取得收入。所以它们的记账方向相同,又因为它们处于等式的右边,为与它们所处的位置相当,当它们增加时就登记在右边,相反当它们减少是就只能登记在另一边即左边,而“T”型账户的右边是“贷”方,左边是“借”方,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在等式右边的位置形象的记忆,它们在右边,所以是右(贷)记增加,左(借)记减少,如图所示。因此,只要把各要素在等式中所处的位置记清楚,根据各要素的位置就可以判定其增减应记入的借贷方向,当然,还需要对会计科目所属的性质分清楚,才能熟练运用。
(2)加强课堂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关于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核算业务等内容,均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教学方式来实现。特别是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等内容,其可行性操作较强。可以给出一套实际操作的练习,让学生实际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最后再编制报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准确理解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的填写要素,理解其填写规则。对于填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改错,印象较为深刻;对于操作流程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