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31 09:22: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7-0162-02

猪的肥育是养猪生产中最后的阶段,其目的是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饲料与劳动力,来获得瘦肉多、品质好的瘦肉型商品猪。猪的育肥时间从65~180日龄时,体重为30~100 kg左右,此阶段猪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如何提高日增重,缩短育肥期,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养猪成本,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是这个阶段的关键。为了达到理想的90~100 kg上市这一目标,应采取一套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措施。

1 育肥猪的生长发育规律

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猪体的每月绝对增重是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而每月的相对增重(当月增重/月初体重×100%),是随着日龄的增长而下降的,到了成年育肥猪的体重则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猪体骨骼、肌肉、脂肪、皮肤的生长强度是不平衡的。一般骨骼的发育是最先开始,也是最先停止的。骨骼先向纵行方向生长,后向横行方向生长。肌肉继骨骼生长之后而生长。脂肪在幼年沉积很少,后期逐渐增多,从出生到6月龄(体重到100 kg左右)猪体脂肪含量随日龄的增长而提高。猪体内水分的比重随日龄的增长而减少。矿物质则一直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上。蛋白质主要在育肥猪体重处于20~100 kg这个生长阶段沉积,在该阶段每日沉积蛋白质80~120 g。小肠的生长强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大肠的生长强度则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胃的生长强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一般来说育肥猪体重处于20~60 kg阶段为骨骼发育的高峰期,育肥猪体重处于60~90 kg阶段为肌肉发育高峰期,育肥猪体重达100 kg以后,为脂肪发育的高峰期。

2 提高肥育性能的措施

2.1 合理的营养搭配

育肥猪的饲料成本约占猪场饲料总成本的70%。所以节省饲料和降低饲料成本是提高育肥猪经济效益的最切实可行的措施。一般来说猪场总是将最差的饲料用于育肥猪,甚至是在饲料发霉的情况下,为降低损失,将发霉饲料用于饲喂育肥猪。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育肥猪生长及育肥阶段都必须保证不用变质的原料作饲料,更不能用发霉的原料作饲料。此外,要提供营养全面、平衡的饲料,以增强猪的免疫机能,提高猪抵抗疾病的能力。

2.2 去势技术

实践证明,去势后的公猪、母猪性情安定,食欲增强,增重的速度快,肉的品质好。由于近年来猪种性能的改良与饲料技术的改进,已使肥育期大大的缩短,因此可以改变传统的做法,肥育时只去势公猪,母猪不去势。仔猪去势一般可在出生20~30日龄进行,但近年来,瘦肉型仔猪提倡出生后7日龄去势,此时个体小,创口小愈合快,利于手术后恢复,但要保持圈舍卫生,以防创口感染。

2.3 预防接种

对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等传染病要进行预防接种。自繁自养的猪场可以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对于外购仔猪进场后,一般为安全起见全部进行一次预防接种。

2.4 驱虫

猪体内的寄生虫以蛔虫感染最为普遍,主要危害3~6月龄的猪。病猪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生长发育慢、消瘦、被毛无光泽,严重时增重速度降低30%以上,有的甚至成为僵猪,应全面做好驱虫工作。当仔猪达到15 kg体重时进行第一次驱虫,20 kg体重时进行第二次驱虫。常用的驱虫药物有虫克星、左旋咪唑、四咪唑、驱虫灵等。

2.5 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在进猪前先进行清洗再用2%~3%火碱水喷洒消毒,入场人员必须更衣消毒。定期用百毒杀消毒液等带猪消毒,减少疾病的发生。训练“三点定位”从仔猪转入之日起就加强卫生定位,形成采饮区、休息区及排粪区的定位。

2.6 合理分群

篇2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规律的反映,思维能力是诸多能力的核心,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不是思维过程的教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图像的处理功能及直观、形象的演示功能,为学生构建一个“研究”的“平台”,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思维,培养各种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境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进入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这时思维活跃,能激发出生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每节课生动、形象,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求知欲。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对思维的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营造让学生乐于学习的氛围,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经历过程、领会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优化数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

新知识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课件的演示介入,主要起突破重点、分散难点的作用。在新知教学中,巧妙运用媒体,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地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所以学习的重点就是学会如何思考。

篇3

“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要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才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才开始运转。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篇4

    《关于消耗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是为实施《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对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进行具体控制的全球性协定。于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通过,向各国开放签字,于1989年1月1日生效。

    《议定书》由序言、20个条款和一个附件组成。其宗旨是:采取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全球排放总量的预防措施,以保护臭氧层不被破坏,并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顾及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最终彻底消除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按照议定书的规定,各缔约国必须分阶段减少氯氟烃的生产和消费,在1990年使生产量和消费量维持在1986年的水平;到1993年,生产和消费量要比1986年减少20%;到1998年,保证使氯氟烃的年生产量和消费量减少到1986年的50%。《议定书》还规定在本议定书生效后一年内,每个缔约国应禁止从非本议定书缔约国的任何国家进口控制物质;从1993年1月1日起,任何缔约国都不得向非本议定书缔约国的任何国家出口任何控制物质。该《议定书》还就控制量的计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控制措施的评估和审查、数据汇报、不遵守情形的确定、资料交流、技术援助等作出了安排。但是,该《议定书》回避了发达国家破坏臭氧层的责任,包含有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歧视性条款,且科学论证不够,规定的限控物质范围太小,难以达到防止臭氧层继续恶化的目的,遭到了许多国家的批评。此外,《议定书》虽于1989年1月1日起生效,但直到当年5月130个发展中国家中只有10个国家加入议定书。再加上缔约国也普遍认为议定书存在明显缺陷,于是决定对议定书进行修改。经过1989年3月的“拯救臭氧层伦敦会议”、1989年5月的赫尔辛基第一次缔约国会议、1990年6月的伦敦第二次缔约国会议,终于在1990年6月29日通过了对《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正。

    修正后的《议定书》在许多方面有了重大改进,基本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和要求,并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因此,保护臭氧层的步伐大大加快。我国于1991年6月13日加入修正后的《议定书》。

 

篇5

[中图分类号] S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192-01

一个科学的养猪场的设置方案对于合理利用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效地组织养猪生产,保证良好的兽医卫生条件,预防传染病的爆发,合理应用土地及促进生态平衡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养猪场环境应具有合理的小气候条件,有利于畜舍内空气环境的控制,便于执行各项卫生防疫工作和组织生产,能够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工作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完整的养猪场设置方案应包括养猪场场址选择、场内规划布局、场区卫生防疫设施等项内容。

一、养猪场场址的选择

选择养猪场的场址时,应根据养猪场的经营方式、生产特点、饲养管理特点以及生产集约化等基本特点,对地势、地形、土质、水源以及居民点的配置、交通、电力、物资供应等条件进行全面考虑。

1.养猪场应地势高燥

场地至少应高出历史洪水的水平线以上,其地下水位应在2米以下。这样可避免雨季洪水的威胁,减少地面潮湿,有利于猪体热调节和肢蹄发育,避免有害昆虫、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侵袭。

2.地势要向阳避风,并有适应的气流。这样可保持猪圈温度,避免污浊空气积滞。

3.地面要平坦并稍有坡度,以便排水、排尿,防止积水和泥泞,地面坡度以1-3%较为理想。

4.地势要开阔整齐。这样有利于建筑物合理布局,缩短生产线,加强生产联系和卫生防疫。

5.场区的面积要根据猪的种类,饲养管理方式,集约化重试和饮料供应等因素确定。一般每头繁育母猪占地280平方米,每头育肥猪-30平方米。建筑物在场地中的面积应为总场地的10-12%。

6.养猪场的土壤应选择透气透水性强、毛细管作用弱、吸湿性和导热性小、质地均匀、抗压性强的砂壤土类,而砂土类和粘土类都有一定的缺陷。

7.养猪场的水源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量充足,能满足养猪场内人、畜饮用和其他生产、生活用水。水质良好,不经处理即能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源。便于防护,不受污染。取用方便,设备投资少,处理技术简便易行。

8.养猪场的设置还应考虑它与社会的联系,比如与居民区的联系,交通运输和电力供应等。养猪场的选择,必须遵守社会公共卫生准则,使养猪场即不污染社会,也不被社会所污染,它应处于居民区的下风处,地势低于居民区,但要离开居民区污水排出口,还要离开化工厂、屠宰场、制革厂等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企业的下风口、排水口或附近。

9.养猪场应交通便利,从防疫卫生的角度考虑,与主要公路的距离至少保持在100-300米以上,应有专用道路与公路相连,通向水源的道路不应与主要道路交叉。

10.养猪还应有可靠的电力供应,靠近输电线路,并备有后备电源。

二、养猪场场地规划与建筑物布局

养猪场的功能公区直接影响着基建投资、经营管理、生产的组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还影响着场区小气候状况和兽医卫生水平。因此,在所选定的场地上进行分区规划与确定各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是建立良好的养猪场环境和组织高效率生产的必要前提。

1.养猪场的分区规划

养猪场通常分为三个功能区:生产区、管理区和病畜管理区。生产区包括猪舍、饲料贮存、加工、调制建筑物等;管理区包括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畜产品加工及职工生活福利建筑物与设施等;病畜管理区包括兽医室、隔离舍等。

各区的划分即要考虑生产的有机联系,又要有利于卫生防疫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一般根据风向和地势将各区按以下顺序划分:

这样配置,可保证养猪场产生的不良气味、噪声、粪尿及污水污染居民生活环境,以及因病畜出现而使疫病蔓延,同时也可防止同于人员流动而影响家畜卫生防疫工作。还要防止居民区和管理区的生活污水和地面泾流流入生产区,以上各区间的距离应不少于300米。

1.1生产区内要按种猪群、幼猪群和生产群分区。各群要在不同地段、分区进行饲养,种猪群和幼猪群应设在防疫比较安全的地方,不同猪群间应保持较大的卫生间距,一般在100-200米。饲料库的设置既要有利于饲料的运进,而又不需要外面车辆进入生产区内,还要与猪舍保持最短而又最方便的距离。还应设置在地势高燥处,保证兽医防疫卫生要求。猪粪尿及废弃物的堆放、处理和利用,应符合卫生标准,防止蝇、蚊孳生和污染环境。

1.2管理区因与社会联系密切,故应靠近居民区;同时应与水源、饲料供应地、电路、交通线及销售网点保持最近距离,负责场外运输与场内运输的车辆应严格分开,场外运输车辆和与生产无关的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管理区与生产区应加以隔离。

1.3为防止疫病传播和蔓延,病猪管理区应设在生产区的下风和低势处,与猪舍保持300米的卫生间距。病猪隔离舍应尽可能与外界隔绝,应有单独的通路与出入口,应与猪舍至少保持300-500米距离,处理病死猪的尸坑和焚尸炉等设施,应与猪舍保持300-500米距离,并严密隔离。病猪管理区的污水和废弃物应严格控制,防止疾病蔓延和对环境的污染。

2.养猪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

养猪场建筑物布局是否合理,对场区环境状况、卫生防疫条件、生产组织、劳动生产率及基建投资等都有直接影响。

养猪场建筑物布局一定要与本场的生产任务与标、饲养管理方式、集约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饲料需要量和饲料供应情况、兽医防疫卫生要求、环境保护等因素相适应,而且要根据本场的具体条件,确定建筑物的形式、各类、面积和数量。规划场区的建筑物布局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根据生产环节确定建筑物之间的最佳联系。养猪生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种猪的饲养管理与繁殖。②仔猪的培育。③商品猪的饲养管理。④饲料的运进贮存、加工、调制与分发。⑤猪舍的清扫、粪尿的排除及运走、堆贮。⑥产品的加工、保存、运送。⑦疫病的防治。上述过程需在不同建筑物中进行,彼此发生功能联系,可用下列模式图表示。

篇6

育肥猪饲养管理技术

合理的分群分圈育肥猪群饲养利用。有效地利用猪舍和设备,提高饲料报酬,提高食欲和增重效果。但群饲猪常发生咬架,互相攻击现象,争食而影响增重效果。群饲的大小(密度)对猪和圈舍环境有很大影响,猪多散发能量高,所以合理的分群分圈是必要的。分群分圈要求:“留强不留弱,撒多不撒少,夜并昼不并”的原则。温度、湿度和光照在高温情况下,猪的食欲下降,采食量显著减少,增重降低。在低温情况下,由于辐射、传导和对流的增加体热散失,为了保持正常体温,能量消耗的增加,采食量增多,饲料报酬降低。一般育肥猪的环境温度控制在15℃~23℃较为适宜,通过圈养密度大小和冬季防寒保暖手段,夏季防暑措施达到目的。运动、调教和卫生疾病预防与观察育肥方法可分为阶段育肥法和直线育肥法两种:阶段育肥法育肥阶段可分为小猪、架子猪、催肥阶段。阶段育肥法是农村养猪常用方法,采取先粗后精的饲喂方法,阶段育肥法的关键是抓好3阶段2过渡。(1)小猪阶段:仔猪断奶后,体重25 kg左右,饲养期约2个月,这个阶段小猪生长速度增长快,对营养需求较多,高能量、高蛋白因此,日粮中要有一定的精料,家庭经济条件好,最好使用仔猪颗粒料或仔猪配合料,以防仔猪掉膘或生长停滞。(2)体重25~60 kg,饲养4个月主要饲喂充足的青粗饲料满足骨骼和肌肉的充分发育长大架子。(3)催肉阶段:60 kg~出栏约2个月,是脂肪沉积阶段。因此,要参照直线育肥法饲喂精料,加快肥肉。两过渡:(1)从小猪阶段~架子猪阶段的过渡:要注意逐渐增加饲料饲喂次数,由原来的2次/d变为3次/d,增加青粗料供给,增强对青粗料的适应能力。(2)架子猪阶段~催肉阶段的过渡,在架子猪后要逐渐增加精料,以及多吃快长的催肉阶段过渡。直线育肥法直线育肥法是按照猪各阶段营养需要而给予相应营养的方法,要求全价配合饲料不限量饲喂。

效益分析

篇7

摘要:适度规模发展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畜牧业亦是大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产业,猪场养殖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控制猪场养殖的适度规模,便成为猪场养殖者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为什么及如何控制猪场的适度规模展开讨论。

关键词 :猪场;适度;规模;养殖

作者简介:孙凡花(1981-),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 、畜牧业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佳木斯市2014年度重点科研课题:佳木斯地区养猪场适度规模体系研究(14091)。

养猪场生产规模一般以基础母猪群数量或年上市猪(种猪和肥猪)数量表示,养猪场的适度养殖规模是要确定养猪场生猪养殖过程中适宜的数量。

1 养猪场适度规模发展的必然性?

规模化的生产给畜牧生产养殖,尤其畜牧业中的养猪场的生产带来了许多的发展优势,猪场的规模化生产可以使养猪者更好地运用各种先进的养猪生产技术,借鉴更先进的养猪生产模式和工艺,实现猪养殖的现代化,这种形式即可以为生猪养殖组织完善的养猪技术服务体系,又能做到猪场的合理分工,提高养猪工作者的劳动能力、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同时还能节省某些共同性建设投资,并可以相对减少猪场管理人员和某些共同生产费用,在增加养猪数量的同时,降低猪生产中单位产品成本(猪场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或产出水平的增加而引起的在长期内平均成本的降低)。从而给养猪者带来更多的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是一个经济学上研究的课题,即养猪企业的猪产品生产要达到或超过猪养殖的盈亏平衡点,以实现猪场养殖的规模经济,即伴随猪场规模的增大给养猪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

但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在养猪生产中,也并非养猪企业的生产规模越大越好,伴随养猪企业生产规模的增大,养猪者相应的投入也会增大,当猪生产养殖投资超过一定限度,继续加大投资,扩大猪场生产规模,会使牲畜的生活空间过于集中,直接或间接导致疫病发生和传播的危险性也会相应增加;或者会有不便于利用原有房舍的可能(改、扩、新建),从而进一步的增加基本建设的开支,增加猪场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投入;规模过大还可使养猪生产中的运费随饲料、产品运输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又会给猪场所需基本原料的仓储,活产品的生活福利保障甚至养猪企业的贷款利息及产品的销售等方面带来困难和不利。

2 猪场适度规模发展的意义?

篇8

近年来我国从日本、韩国等国引进了一项新型养猪技术-发酵床养猪。又称自然养猪法。他是根据微生态理论和生物发酵理论。将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有机结合在猪圈舍内构成生物小环境,用这种生物小环境来造就一种无污染、无排放、无臭气的新型环保养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环境无污染、提高劳动效率、改善猪肉品质和增强抗病力等优点,并可通过利用全新的自然农业理念和微生物处理技术,实现养猪低排放、无臭气、缓解规模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一种全新的环保养猪方式。发酵床养猪作为一种极具前景的新型养猪生产模式。未来可能成为生猪生产的主流模式,但目前该项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发酵床生态养猪目前存在的问题

1.菌种分解效率不高

发酵床养殖技术主要靠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猪的粪便,但目前所使用的菌种分解效率不是很高。使得单位面积饲养的猪数有限,另外由于猪舍是半开放式的,受外界的环境变化的影响,如何使菌种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都能发挥较高的效率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分离培养出高效、经济、适用范围广的菌种是以后的研究热点。

2.猪只越夏问题

新兴生态养猪可以使垫床中层温度升高到45℃~55%,垫床表层温度达到25℃~30℃,冬季不加温圈舍温度也能达到15℃~20℃,使猪只有良好的体感温度,能够安全越冬。而夏天,虽然良好的通风扫堂风、上升气流减轻猪只体感温度。然而高温促使垫料发酵加快,温度升高,正常情况下,室内温度比室外高1.5%~3℃。显然湿热垫料不利于猪只越夏。试验表明,给猪舍四周建设1.1~1.3m宽的水泥地面。猪只夏天更愿意在水泥地面上休息。

3.疫病风险控制问题

此技术从诞生之日起,从业者就质疑其对疫病风险的防控能力。如某批猪只发生疫病,或者出现大范围的疫病流行该如何应对。虽然原理上认为通过发酵可以杀灭病菌和寄生虫卵、猪只本身健康程度较高,但目前尚缺乏权威数据。何况该法推广目标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适度规模猪场户。其本身素质整体不高,操作难以保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故疫病风险有待进一步评估。

4.垫料的使用问题

有的地区垫料资源丰富,有的地区垫料资源比较缺乏。各地有必要对当地资源进行试验。寻找价格低廉的垫料替代物。据试验,不同垫料效果不同,锯末优于“花生壳锯末”。另外,有必要对不同深度的垫料饲养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各地气候条件选择不同深度的不同类型的垫料。

二、发酵床养殖管理的要点

1.温度控制

应经常检查,如水分过多应打开通风口,利用空气调节温度。地面温度必须控制在60%,一个月喷一次发酵床菌种之一即可。发酵床菌种是专门针对发酵床培养的活性剂,按1:300的比例渗水,喷洒在地面上,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力,加快对粪、尿的降解、消化速度。

2.及时补充垫料

猪舍中的锯屑变少时,适当补充缺少部分,并同时补充发酵床菌种之一。在特别湿的地方加入适量新的锯末屑、稻谷壳粉,锯末屑、稻谷壳粉各50%。用叉子或便携式耕机把比较结实的翻松,把表面凹凸不平之处弄平,猪全部出栏后,最好放置干燥2~3日,重新堆积发酵后即可再次进猪饲养。

饲养密度:单位面积饲养猪的头数过多,床的发酵状态就会降低,不能迅速降解、消化猪的粪尿,一般每头猪占地1.2~1.5平方米。

3.发酵床的日常维护

猪只在发酵床上饲养一段时间以后,垫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板结,垫料内部空气无法流通,影响发酵,甚至会造成发酵停滞,这就需要使用小型挖掘机来深翻垫料通气。保证发酵床垫料中菌群的生物活性。

4.饲养管理

篇9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m)08-985-01

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把畜牧业建设成为环境良好、以人为本、自然社会资源合理利用、产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型畜牧产业。所以,必须从产业与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适度规模养养殖业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法。为探求解决当前养殖业主要面临的三大难题(质量安全、效益提高和环境治理)带来的药物残留、能源缺乏、饲料短缺、疫病频繁和环境污染等已成为限制我国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发酵床养猪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正在兴起和提倡的新型养殖模式,它以全新的概念、采用高新微生物发酵技术,遵循动物生态福利的自然规律,符合国家无污染、零排放养殖要求等,受到各级各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重视。采用该法饲养的动物(猪),具有疾病少、抗病力强,成本低,节水省工、肉质好、药物无残留、口味好、圈内无异味等诸多优点。因此,开阳县龙岗镇大金公司从产业与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适度规模养猪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法。解决了当前养殖业主要面临的“三大难题”,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猪场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排泄物对水体、大气、土壤及生态系统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 应用微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的必要性

1.1减轻环境的污染,提高畜产品质量 通过微生物降解处理猪粪尿,为保护生态环境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我国是猪肉生产大国,猪肉消费占人们日常肉类消费的60%,但我国猪肉出口量却极其有限,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猪肉产品质量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药物残留超标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社会上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我们生产出更安全、更优质的猪肉产品。利用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可提高猪的抗病力,减少疫病的发生,避免药物残留,提高猪肉品质。因此,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对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2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 目前,各类动物疫病有220多种,其中,一些是人畜共患病,这些疫病不仅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还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畜禽养殖业污染与人畜共患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人畜共患病的主要传播载体就是畜禽粪尿排泄物。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利用微生物在发酵降解猪粪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温将病原菌杀死,从源头切断了疫病的传播,降低了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1.3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使畜牧业经济步入恶性循环。因此,畜牧业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原则。畜牧业在生产大量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环境状况,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关系到人类长远生存的重大问题,所以必须坚持发展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既推动畜牧业高速发展,又要解决养殖业的污染问题。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利用微生物系统中的生物降解处理生猪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变废为宝,为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种新的途径。

2 龙岗镇大金公司生态养猪的循环经济实践

龙岗镇大金公司结合国内外多年养猪经验,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完善和改进了该公司猪舍建造和饲养管理模式,形成了系统的生态养猪技术。它集养猪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土壤肥料学于一体,以养猪业为主体进行开发、利用发酵微生物对猪排泄物的科学处理,实行农牧结合,做到科学利用、互相促进,低投入,高产出,无污染的良性循环的养猪系统工程。到目前为止,该公司使用发酵床面积达到17000m2,年出售商品猪2.4万头,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取得成绩 公司生态养猪技术经过近几年的使用推广,在取得了零污染零排放的显著成果之上,不仅增加了养猪场的效益收入,而且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为纵深推进生猪产业向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化快速发展,使之实现“五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生产。该公司现建有种猪舍5000m2,标准化商品猪舍16400m2,其他建筑(饲料加工房、办公楼、员工宿舍、兽医室、采精室和门卫消毒室等)等共8000m2,建筑面积共29400mm2,定位栏800个,产床250张,能繁母猪存栏1 200头,商品猪存栏7 000多头。

篇10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70-01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民生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惠民政策也经过多次的调整,我国养猪行业规模化发展趋势也愈加明显,甚至开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特定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养猪场的工作人员往往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导致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先进管理技术的引进存在一定的难度,最终促使养猪场的疫病问题频繁发生,不仅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社会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

1 当前我国规模化养猪疫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本卫生环境相对较差,药物质量缺乏稳定性

近几年我国规模化养猪场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行业准入标准相对较低,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一般较差,对疫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规模化养猪场中猪群密度往往相对较高,而猪舍的通风能力和环境管理能力则严重不足,极易造成养猪场内细菌滋生,为疫病的出现创造条件,最终促使疫病在养猪场内进行不断的传播[1]。

1.2 饲养人员管理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部分养猪场生猪饲养人员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在对猪场进行选址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猪舍的建设也不够合理,无法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将疫病的发生几率降低到最低点。同时,受到饲养人员自身饲养能力的影响,部分规模化养猪场生猪饲养方式不够科学,猪群经常被各种外在环境惊扰,并且圈舍潮湿,防暑防寒设施也不健全,饲养人员无法及时发现生猪的个体疾病,这些因素都能够促使疫病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这些方面的重视。

1.3 防疫方法缺乏科学性,无法实施到位检测

当前我国规模化养猪工作中防疫方法不合理也会对疫病的防控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具体来说,疫病防控方式缺乏合理性表现在多种层面,如针头长度不合适、未按照使用说明对疫苗进行严格的稀释、针头的注射位置不够准确,疫苗的存储和运输的不够科学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疫病防控工作的贯彻落实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2]。

2 改善当前规模化养猪疫病防治现状的措施

基于上述问题,对规模化养猪疫病防控工作进行强化,还应该从不同的层面探索相应的措施,推进疫病防控工作的创新发展,进而以良好的疫病防控为我国规模化养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1 加强对规模化养猪消毒和免疫工作流程的控制

消毒是规模化养猪场实施安全生产,有效降低生猪疾病发生几率的重要保障,在规模化养猪场中,只有对猪场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为生猪养殖创造健康的发展环境,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规模化养猪的工作成效,最大限度的避免疫病问题的出现。同时为了能够实现对疫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疫病监测体系,对猪场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并且在此基础上及时发现当前环境中存在的生猪疫病问题,针对疫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为疾病防控工作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2.2 进一步加强对生猪饲养管理技术的宣传教育

对饲养人员实施科学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饲养人员的饲养专业素质对规模化养猪场的疫病防治工作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生猪饲养管理技术宣传教育和推广工作的重视,借助技术的力量实现对生猪疫病的有效防控。一方面,应该向饲养人员推广先进的生猪饲养技术,并且引导饲养人员在实际饲养管理过程中实施科学的管理模式,为生猪的计划生产提供相应的保障,真正做到将疫病的病原控制在原猪群内部,避免猪群之间的传播,降低疫病的危害[3]。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由外地引种引发的疫病,还应该鼓励饲养人员实施自繁自养的饲养原则,如果基于养猪场的发展必须到外地进行引种,则应该进行事先调查,最大限度的避免从疫病区引进仔猪,保证引种工作的安全性。最后,还需要尽量实施封闭性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到猪场内部进行参观,有效控制原细菌进入猪场的渠道,防止疫病出现给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实施严格的疫苗管控,增强猪群对疫病的抵抗力

在规模化养猪工作中对猪群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避免猪群出现疫病问题对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结合不同地区生猪养殖场疫病做好预防接种免疫管理工作,提升养殖场疫病控制工作的水平。同时,在对猪群进行疫苗注射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疫苗进行科学的管控,按照生猪的不同成长阶段进行全面接种,促使疫苗防控的功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唯有如此,才能够通过疫苗管控工作的加强促使疫苗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进一步增强猪群对疫病的实际抵抗能力,为新时期规模化养猪疫病控制工作的合理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

3 结语

在当前我国规模化养猪工作中,疫病防控工作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并且由于当前我国规模化养猪在疫病防控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等问题,因此为了有效解决问题,提升规模化养猪的疫病防控能力,还应该加强对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视,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为规模化养猪工作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邓t频,马国际,贾永宏等.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控存在问题的思考[J].畜牧兽医杂志,2012,31(4):121-122.

篇11

榆树东大生态养猪场为规模化生态养猪小区,自建立以来,榆树市东大生态养猪场努力践行长春市农业局正在推广的生态养猪技术――“生态养猪法”。长期以来,此法养猪在农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潜力巨大,意义深远。

榆树东大生态养猪场在发展养猪小区的标准化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在技术上充分发挥专家顾问和技术人员的作用,抓好技术管理,注重抓好生猪的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对生产进行检验、检测及疫病防治工作,保证了小区的健康快速发展。猪场年生产生猪2000头,能繁仔猪,年产两千头育肥猪,年销售额为400万元,纯利润可达160万元。

榆树东大生态养猪以新思路严格落实长春市政府、长春市牧业局推广的高科技生态养猪创新技术。生猪的引用水,饲料,全部为自动化,不用清理粪便,整体为监控管理办法。猪场具有无污染,无臭味,疾病少等优势。另外,小区内绿化分布合理,场区周围有绿化带环绕,办公室前面设有花木绿地隔离区,种猪舍间有草坪隔离,绿化总面积占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一,完全符合生态养猪的要求。

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猪的生物习性和环境变化规律,恢复了猪只的自然属性,体现了动物福利。通过试验结果和相关资料显示,生态养猪的饲养效果可简要概括为“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

“三省”,即是省水、省料、省劳力。因新兴生态养猪模式不需要用水冲洗圈舍,仅需要满足猪只饮用和保持垫床60%以上湿度的水即可,所以较传统集约化养猪可节省用水85%~90%。猪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有机物和菌体蛋白质,猪通过拱食,可节省精饲料15%~20%。1个正常劳力可批次饲养可达到800头育肥猪,较集约化猪场节约1.5倍的劳力。

“两提”,即提高抵抗力、提高猪肉品质。用药量明显减少,减少药费8~15元/头。提取里脊肉、后腿肉检验,氨基酸及其它营养含量分别提高了10%至15%,完全达到无公害猪肉标准,在某些指标上甚至明显优于该标准。

“一增”,即是增加养殖效益。

篇12

关键词:养猪 发展 见解

西盟县养猪业不断发展中壮大,科技含量逐年增加,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农民对优质杂交仔都繁育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在生猪生产体系建设、品种改良、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市场供求、环境保护等方面。

一、生猪生产的现状及实际存在的问题

1.所饲喂的饲料营养配比不符合猪的营养需要,大部分是直接饲喂单一的玉米、糠、巴焦、红薯等饲料粮

长期以来由于受封闭传统及自然经济的影响,许多农民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为盐巴钱”;“养猪不赚钱,零钱凑整钱,回头看看田”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他们习惯于传统落后的有啥喂啥,有什么品种,养什么品种的养殖方式。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些饲养户开始用浓缩料、预混料,有的过年猪就只喂单一的玉米和青饲料。

2.饲喂时间、数量不当

首先是饲喂时间不固定,农村分散养猪没有专人饲养,饿一顿,饱一顿现象比较普遍。其次饲喂量偏大,如育肥猪在育肥中后期多实行超量饲喂,不仅浪费了饲料,加重猪消化负担,而且造成胴体脂肪含量偏高。因此生猪的饲喂应坚持定时、定量、定质,育肥猪的后期应实行限量饲喂(九成饱)。

3.圈舍环境卫生差,厩舍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农民认为有圈舍就能养猪,不考虑周围环境问题。圈舍内由于积肥而潮湿、脏臭、闷热、通风条件差,导致大量细菌繁殖,加之生猪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造成传染病的流行。许多圈舍冬不御寒夏不防署,母猪产仔保温防护差。如果冬天圈舍潮湿寒冷,就能使猪产生冷的应激反应。造成幼猪在高温时分散,低温时扎堆。农村里还有母猪产仔不满月不清扫圈内粪便的不良习惯,这样最容易感染仔猪黄白痢。有的农户还保留连茅圈,绦虫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当猪吃了带虫卵的人粪的经孵化成幼虫,寄生在猪的肌肉里,就是猪囊虫病。我县两个生猪定点屠宰场时不时还有“米心猪”现象出现就是这个原因。应加强猪舍的卫生管理,粪尿日产日清,勤换势料,建造圈舍力求做到冬暖夏凉;向阳透气避开西北风的直吹。对新建的猪舍及原养过猪出现过传染病的猪舍进行消毒。可用3%的火碱水喷洒和火焰消毒。

4.种公、母猪管理不当

种母猪选留缺乏科学性,山区还有乱配现象。种母猪选择往往见母就留,缺乏科学性、受胎率、产仔率低;有的农户自留杂交后代不合种用条件的低劣公猪作种公猪使用,并且初配年龄过早,营养水平偏低,抑制了发育,导致受胎率低,产仔少、初生重小、成活率低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生猪生产发展。一般种公猪的初配9月龄。母猪在8月龄,地方品种可稍早些。目前我县各乡镇供精站引进父本的生产性能都相近,然而见母就留现象仍较普遍,使商品育肥猪的日增重,饲料报酬等仍较低。因此在选留母猪时应该上看父母、左右看同胞,并且从产仔多、母性强、仔猪断奶体重大的窝中选留,农户不能养低劣种公猪,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达到品种改良的目的。

5.盲目用料,不加选择

有的养猪户,政府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去培训、传授新技术时,他们不参加或不注意听。碰到实际问题无法解决,看到别人用什么料或听说什么料好,就不加选择盲目照搬照套。如用生长肥育猪料喂仔猪;有的用一种配合料既喂猪又喂鸡或鱼。这样盲目用料,造成新浪费,应该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猪的营养需要和不同品种选择不同的配合饲料科学喂养。

6.养猪的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生产经费严重不足

这样使养猪业的基础性工作,如品种改良,合格卫生圈舍改建等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好的养猪实用技术由于推广经费不足很难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7.生猪对市场的认识不足

应加强对市场的认识,随着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产品在市场的占有问题已成为养猪生产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开拓市场、提高综合效益是养猪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尽力提高猪肉产品质量,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和消费层次的要求,并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8.生产方式方面

西盟县养猪是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体,尽管具有灵活性,但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生产上势必呈现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等弱点。因此必须加快由分散型向集约型、传统型向科技型的转变,促进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进程。

9.兽医体系不健全

对畜禽的一些疫病控制能力尚低,在疫病监测、诊断、预防、扑灭等环节还存在体系不健全、设施简陋、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目前畜禽传染病增多,混合感染增多,有的病情复杂,畜禽因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严重,有的病虽治愈,但造成生产性能下降,饲料、药物、人力、财力间接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二、发展我县生猪生产的对策

生猪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与当地的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因素相协调,寻求可行途径,采取种、料、管、防、训综合配套措施。要使生猪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稳定、完善发展养猪业的各项政策

进一步稳定近几年来取得的成就,促进养猪技术发展的各项政策,重视对生猪生产的领导与发展战略研究。要出台有利于发展养猪及饲料科技开发的优惠政策。如:出台一个不准饲养劣质种公猪《猪公猪管理办法》,这样有利于猪品种改良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2.完善种、料、管、防、训等畜牧兽医配套养猪实用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化服务。

2.1 种

供精站要完善种公猪的管理,解决好推广人工授精过程(如:采精、贮芷、保管、运输、输精等过程)中,存在的影响质量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选留好种母猪,才能提高受胎率、产仔率、仔猪成活率等;才能扩大良种推广面,充分利用杂交优势。

2.2料

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大力推广配(混)合饲料,青饲料坚持生喂,绝不喂单一饲料,才能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饲料报酬。

2.3管

加强管理,包括饲养管理,圈舍卫生管理和对推广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行政管理。

2.4防

坚持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程序推广,搞好动物重大疾病的防控,同时搞好其他疫病的防治工作,生猪死亡率控制在2.5%以下。

2.5 训

就是要加大养猪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做到有计划的分期、分批培训,使每个饲养员能掌握1~2项实用养殖技术。

3.要增加科技投入

过来主要由农民自我投入,这种投入是有限的、盲目的。如果政府不增加牧业科技单位的投入,要产生科技兴牧的效果,是十分困难的,好多实用技术难以推广应用。我们畜牧科技推广人员想多办科学养猪示范户,苦于经费不足。

4.合理规划布局

发展养猪生产要加强规划,实行区域化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既要充分发挥千家万户分散养猪的作用,又要组织专业化生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紧密结合。

5.养猪生产一定要面向人类健康、面向市场

养猪生产一定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依靠现代经营管理,依靠法律法规,从实际出发,探索与创建科学的发展模式。生态养猪业,农牧结合型养猪业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向科技和管理要效益,用法律法规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6.必须坚持市场为导向

即,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组织生产什么,把我们的养猪业置于国内市场竞争之中。

7.要使用安全饲料,生产安全猪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