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技术概论范文

时间:2023-08-31 09:22: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云计算技术概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云计算技术概论

篇1

1、前言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时代,数字化、信息化成为了时展潮流。传统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法已经处于落后状态,不能够满足高质、大量以及高效保护要求。所以应用现代化及数字化相结合的云计算技术是时展必然趋势。

2、云计算技术概述

事实上,云计算技术中的云就是一种资源池,是由一些自我管理与维护的虚拟资源构成,形成了一些大型的服务器组,包含了存储服务器、计算服务器、宽带资源以及软件与应用等各个部分。所谓云计算就是把系统中所有计算资源集中到一起,应用自动化软件进行自动管理,给用户提供高度的虚拟化资源。对于云可简单理解成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不但是一个资源池,还能够自动管理与动态部署、分配、配置、回收以及重新配置,还能够动态的安装与应用软件。

而云计算技术就是处理个人计算机或者服务器上各种信息,并通过因特网传递到外部服务器,在这个大服务器上运行。换而言之,就是在互联网上处理信息,这种技术真实含义为:云(因特网)+计算(处理信息的计算机)。而且云计算也属于一种计算方式,在这种计算方式中通过网络将计算资源、数据、软件以及应用服务等提供给用户,供用户使用。在该模式下,用户只要和互联网相连,通过轻量级的客户端如浏览器、手机,能够轻松完成所需的各种计算任务,包含科学计算、程序开发及软件使用与托管应用。当然用户是不可能看得见这些计算所需资源,用户也不需要对资源的部署或者维护进行了解,一些用户甚至认为“云”中资源能够无限的扩展开去,只需要付费就可以获取所需的资源,“云”犹如一个电厂,不过所提供的不是电能,是虚拟计算中所需各种资源,包含了存储服务器、计算服务器、宽带资源以及数据、软件与应用。

3、云计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问题

从2001年联合国相关组织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短短几年我国就产生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其保护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但是因为时间短、基础薄弱,缺乏保护人才等原因,在保护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总体来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信息资源相对孤立;在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没有形成全局性数字化保护标准,各处资源都是彼此独立,各个遗产保护区都只立足本区的建设与保护,根本不能够形成保护网。

2)互联互通网存在局限;如今共享非遗产资源还停留在区域内部,各个地方的给遗产数据存在许多差异,导致各个地方数据根本不能形成互联互通,更不要谈什么共享资源了。

3)不能够发挥非遗数据库最大效果;因为各个非遗区域的数据库资源仅仅服务本地,和其他区域存在差异,所以极难共享资源,也就不能够发挥数据库资源的最大效果。

3.2 应用云计算技术

要改进与完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不足,就需要采用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本文对应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探讨。

应用云计算技术能够实现四种服务,其一就是服务于非遗研究,满足相关科研专家的计算、存储需要;其二就是服务于相关保护人员,满足这些人员的管理、检测要求;其三就是服务于软件开发,系统科研为快速开发与部署相关软件提供支持与支撑;其四就是服务于公众,公众能够便利的取得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整个云计算技术体系主要包含了基础设施、平台、软件、用户层及服务管理几个部分,其结构示意图如下:

1)IaaS(基础设施);采用虚拟技术抽象各非遗区域节点的存储资源、计算资源与网络资源等各种物理资源,并利用资源控制与资源管理所用到的基础设施交给非遗产保护但是用。

2)PaaS(平台);平台是云计算技术体系中核心部分,通过这部分就能够为程序开发者提供独特环境,提供开发、运营与运行的环境。在平台中采用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各个非遗区域能够正常运行,不受到其他区域应用影响。并且通过该平台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全国统一保护标准化,有利于共享各种信息资源。

3)SaaS(软件);云计算技术中所用软件就是为特色应用与公共应用两大类服务,公共应用服务所提供服务具备一致性与标准性,各区域并不需要做多少修改就可以共同使用,但是特色服务是各个地方依据不同要求,根据要求在云计算平台上开发出来的系统,该系统适用于本区域使用。

4)用户层;该层属于云计算体系的客户端,并不要太高配置,通过PC与智能终端等各种设备就能够给用户提供服务。

4、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中高新技术,极大影响着信息服务模式,自然也会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前景。这种技术改变了保护所用分散式资源管理,实现了集中资源管理,增强了共享资源的能力,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年版.

篇2

[DOI]10.13939/ki.zgsc.2015.02.063

1 文献综述

1.1 企业整体信息资源共享化

在很多大型企业,企业员工年末出差往往因未及时订购机票而耽搁或者购买高价机票,导致差旅费逐年增加;大量公用车辆的闲置以至于每年有200万元的资金浪费;后勤物资在私人利益参与下形成的供给机制一定程度上导致职工真正享受的福利锐减;母子公司后勤业务没有太多联系,很多本可以共享的资源未能被节约。

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IRP),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强调生产线上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的统一与协同[1]。但多年来分散开发或引进的信息系统,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缺乏共享的、网络化的信息资源,系统集成难题一直无法解决。后勤,一个涉及企业各个层次的领域,其涵盖面在企业活动中最为广泛。以后勤为中心搭建集成化的网络平台,可以将模块化的“信息孤岛”连接起来,实现企业整体信息资源共享化。[2]

1.2 重构后勤价值链模型

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第一次以战略管理的方法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能够创造价值、互相联系、互相独立的作业构成。每一个价值活动所创造的企业价值各不相同,也不是每一个价值环节都能给企业创造价值,只有基于战略环节的价值活动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优势,所以企业要想提高竞争能力,只要提高价值链某些关键环节的竞争能力。”如图1所示。[3]

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后勤服务在公司战略层面,应纳入外包业务的范畴。在云计算背景下的后勤服务,价值链模型发生了重构。后勤不再只是辅环节,进一步完善的后勤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图2所示。

后勤服务也能带来其他业务收入,后勤与前面的主营业务已经没有严格的界限,后勤能够作用于主营业务,是企业不可或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零售企业的后勤云平台在解决后勤服务的同时,将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凝合为一体,共享同一个资源平台,大大提高了在文化、物流等方面的实质效率和品牌形象[4]。

综上所述,古人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20世纪的后勤管理模式在现在的企业规模发展下已经不能适应,后勤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范围大大受限、服务体制生硬不灵活。随着3D打印机的出现,轰轰烈烈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了[5]。本文基于云计算技术提出一种新的后勤组织模型,并结合云计算在后勤中潜在的应用形式,阐述新技术下大型企业后勤的发展前景。

2 云计算在大型企业后勤服务中的主要应用

云计算是IT领域中的各种“计算技术”的一种,在技术体系上,它重点关注计算和存储,而将面向终端用户的所有工作交给应用服务提供商。云计算中的“云”就是存在于互联网上的服务器集群上的资源,它包括硬件资源(服务器、存储器、CPU等)和软件资源(应用软件、集成开发等),本地计算机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需求信息,远端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计算机提供相应需要的资源并将结果返回到本地计算机,所有的处理都在云计算提供商所提供的计算机群来完成。就云计算的服务类型而言,主要有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分别面对海量数据存储的基础设施环境、系统集成商、终端客户。正是基于云计算这种集成信息、共享信息的新型计算模式,IBM、GOOGLE、亚马逊等大型企业都在逐步探索并提供基于云计算的应用服务,比如在后勤服务方面[6-7]。

在云计算技术方面,中国在世界上的发展水平处于前列。在中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也已经将该技术引入后勤领域,相继建立了财务云、人事云、供应云、会议云、运输云[8]。本文就其中的财政云、运输云、会议云、供应云四块应用进行重点分析。

2.1 财务云

财务云的应用范围主要涉及企业费用服务、应付账款管理、资金管理、差旅费申请、商旅服务。在财务云应用下,企业职工出差的机票、酒店预订问题将通过企业财务云与特定的航空公司和酒店的接通平台直接解决。这样的模式,一方面,简化了手续,为出差在外的员工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常年与同一家或几家航空公司、酒店合作,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此外,财务云是一个涵盖整个企业集团的平台,企业所有的现金流量都在这里集中反映,这可以很好地控制资金财务,充分避免了公款私用、账外账的情况。

2.2 会议云

会议室管理、会议设备管理、会议预订、电视电话会议、远程组会等与会议相关的活动问题都在会议云里得到解决。在会议云被运用之前,一个公司组织开会,往往会出现会议室不够用、设备损坏的问题,一个大型集团组织电视电话高层会议,也往往会出现几位成员因出差在外而缺席的情形。

这一切看似不重要却累积起来的小问题,并不利于企业计划顺利推行。在会议云的应用下,会议室采用预约制度;设备损坏情况在云里面都有记录,损坏设备由专门人员统一及时更换;所有高层的日程表在云里统一得到反映,系统将会议时间自动选择在出席率最高的时段里;因事缺席会议的人员可以在会议云里搜索会议整个过程记录。而这一切,只需建立一个会议云平台即可。

2.3 运输云

运输云是企业集团里应用最频繁的云平台。举一家中国知名企业的例子,其运输云控制中心在西安,负责全国各地分公司的运输车辆的调配。在大型企业集团里,过去常常是每个分公司独立运营一支车队。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某一分公司去另一个地方运输货物时因为需要去特定的原料厂取货再运送到目的地,就会耗费很多时间。而引入云计算技术之后,全国范围内的车队在某个时刻的地理定位就可以知道,当某一客户发出领货需求时,可以在控制中心找到此刻满足“到原料中心取货―到客户所在地送货―车队有足够精力”这一条件的总时间最短的车队。从长远来看,这就大大提高了送货效率并且节约整个集团内的成本。

此外,运输云平台可以承接外包业务[9]。接入其他企业的计算机需求网络,在本企业车队运输力充足的情况下,接下同一条路线其他企业的货物运输任务,获得其他业务收入。

2.4 供应云

企业创造利润的途径之一就是控制成本,这在拥有庞大组织的大型企业尤为重要。为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跨越发展,大型企业物料供应网络科技化势在必行。

云计算在大型企业后勤供应领域的应用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造原有平台或者重新构建基于云计算模式的业务平台,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通过浏览器为用户提供包括原材料监控、物料调配等服务[10];二是建立云计算模式的数据存储中心,提供数据挖掘和资源共享功能,在各分公司之间实现资源集约分配。因此,根据云计算IaaS、PaaS、SaaS的三个层次原理,本文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大型企业后勤服务平台架构,如图3所示[11]。

3 关于云计算在大型企业后勤中应用的启示

3.1 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

大型企业后勤服务模式转入平台式运行轨道,改变了后勤服务模式,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也加快了企业后勤部门职能转变进程,提高了后勤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从微观角度看,财务云的情况前文也有所介绍,可以利用财务云以优惠价向合作航空公司预订整个集团员工所需机票。这样,该企业就可以接受其他没有云平台的企业的机票预订业务,收取一定的费用,开辟后勤机票酒店预订业务。运输云同样可以这样,接受同路线其他企业运输工作,运用“见缝插针”原理,高效利用运输车队的闲置资源。从宏观角度来说,云平台在后勤的研究应用,为中国后勤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顺应当前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的角色转变形势,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里程碑[12]。

3.2 信息预测,完善后勤服务体制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质是利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建立现代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管理活动各个环节通过信息的快捷流通和有效服务,实现资金流、物流和工作流的整合,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13-14]。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来实现的。在现代企业中,没有反应快捷的现代信息网络,就不可能及时有效地优化配置企业资源,降低生产或服务的成本,提高质量,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云计算本身就是信息集成、资源共享的一个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后勤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预测未来的后勤需求。这个应用在零售业这类后勤与市场结合紧密的行业尤为突出。如一个大型企业可以通过酒店预订的情况,看出今年业务的活动范围,从而分析出活跃市场与待开发市场。

3.3 云计算背景下后勤优化的前景

后勤影响范围广,尤其是当它关乎大型企业。从员工的教育到医疗,从饮食管理到运输控制,从人事调动到会议调整,企业的日常活动离不开后勤的支持。优化后勤能推动企业在日常非经营活动,为日常经营活动铺平道路。

在云计算技术的背景下优化后勤,紧跟时代步伐,在技术上为企业活动提供便利,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同时,由于云计算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各国技术水平差异小,此时发展云计算技术在后勤中的应用,有利于走在时代前沿,为云计算在企业其他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海群.数字信息资源的国家宏观规划与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王敏.德国《云计算行动计划》解读[J].信息化建设,2011(4):49-51.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陈志祥.敏捷供应链供需协调绩效关联分析与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报,2005(1):81-90.

[5]胡迪・利普森,梅尔芭・库曼.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6]王雪媛.基于云计算的知识管理[J].信息系统工程,2011(1):62-63.

[7]雷万云.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陆嘉恒,文继荣,毛新生,等.分布式系统及云计算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9]刘国红.企业后勤服务外包研究文献综述[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10):50.

[10]乔尔・D.威斯特.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5-58.

[11]俞华锋.基于云计算的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J].现代电子技术,2010(1):51-52.

篇3

而这一切还要从人大萨师煊和王珊两位教授说起,他们合著的《数据库系统概论》是国内第一部系统阐明数据库原理、技术和理论的教材,被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或信息专业所采用。之后,他们做了包括嵌入式数据库、并行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原型。

在他们心里一直有一种情结――要把这些技术和原型转化成市场化的国产数据库产品。

1999年,萨师煊和王珊一起创立了人大金仓公司,开启了中国数据库的梦想之旅。

梦想

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以国家队面目出现的人大金仓主要做电子政务系统。其实,早在2010年,人大金仓的数据库产品就已经进入了国家电网电力行业调度系统,全国范围内十几个省份的分公司应用了上千套人大金仓的数据库产品;2011年,人大金仓完成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高安全等级自助支付系统,率先进入金融领域;同一时期,山东电信综合网管系统迁移到人大金仓数据库并稳定运行,成功进入电信行业。

人大金仓数据库业务部总监冷建全表示:“国产IT系统实际上和国外产品有相当大的差距,但40%到50%的应用在现有国产软硬件平台上完全可以满足要求。要提高其应用水平,不能单点突破,必须是整体突破。”

对国产IT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冷建全概括为:“应用牵引、由易到难、深度集成”。其中,对于“应用牵引”,他解释道,“IT产业链发展的最终目 标是为了解决应用的问题,通过由应用来牵引技术的发展,研发目标明确,可以准确、高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而如果单纯靠技术引导,或者跟随国外产品的发展脚步,则可能会走很多弯路,导致很多无效投入。”

据了解,人大金仓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建立了五大服务中心,参考ISO9000、ITIL、ITSM等标准建立了自己的服务体系,力求做到专注于数据管理,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冷建全表示:“从人大金仓的实践情况来看,一方面积极参与用户的各项选型、招投标工作,另一方面主动与重点行业的厂商建立联合实验室。”

法则

近几年来,由于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的冲击,数据库产业内部也是暗流不断,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风潮曾让一些跑在前边的数据库厂商不知所措。找到新技术潮流之下的生存法则,对于数据库厂商而言,显得尤其重要。

篇4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198

福建省自贸区挂牌运行以来,借助其政策优势和独有的地缘优势,在对外开放、闽台合作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福建自贸区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碎片化、片区之间同质化竞争、产业协同效益较差等。笔者认为这些改进意见虽然合理,但实际可操作性较差,因此,笔者试图引入“云计算”概念,通过构建云计算环境下自贸区价值链协同管理框架,阐释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价值链协同的具体方法,为提升区内价值链协同效益提出一条具有创新意义的方法论。

1云计算环境下的价值链协同管理概论

价值链思维源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其内涵已经扩大。价值链管理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重视协同管理的效益,以获得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优势为目标。对于价值链协同管理,国内学者周石生认为:价值链协同管理就是运用协同的基本原理,以链内企业相互合作为基础,以实现集群整体效率最优化为最终目标,对价值链的相关环节实施协调、组织、反馈、控制等的管理活动。屈海群等认为:价值链协同,是指以协同学原理为指导对竞争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并以为顾客提供更高价值产品或服务为目标,通过价值链各环节的优化与整合,充分发挥出各环节的增值潜力以创造整体最大价值的过程。

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人们往往发现,价值链协同管理很难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和企业之间实现,这是由于传统的价值链管理模式缺乏时效性和控制力,难以调和各部门之间的矛盾。但云计算环境却为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云平台为整个价值链提供了统一的数据交流平台,云计算技术可以最大限度上突破各管理主体之间的壁垒,解决产业集群内部的协同难题。

面向市场和客户需求构建福建自贸区云计算协同平台,可以优化、整合区内产业价值链和促进区内外价值链联动,在云计算平台协同组织和协同机制的管控下,综合利用协同技术,构建区内标准化信息沟通平台,为价值链上各企业主体、政府主体提供决策依据,形成以福建自贸区为依托的集成化价值创造网络。

2福建自贸区价值链协同问题

21行政管理体制不全面导致“信息孤岛”

目前,福建自贸区仍然实行着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福州、厦门、平潭分别设立片区管理委员会,但是不设立省级管委会。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独特的产业情况,塑造片区的相对优势,但却不利于三个片区亦即整个自贸区内产业价值链的协同。

这是因为,在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之下,福州、厦门、平潭各片区之内的产业在实际运作中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而自贸区的产业发展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片区之间的资金、物流、管理等信息的沟通需求。福建自贸区各片区产业优势不尽相同,三个片区功能定位也存在差异。目前,各片区管委会管理政策十分零散,而自贸区实际运行过程中,各片区企业之间需要集成各片区的资源,共同完成价值协同创造活动。但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片区与片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难以形成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影响整个自贸区价值链的协同效应。

“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形成“信息孤岛”,显然不能支持产业价值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频繁的交互活动,从而也就会造成整个价值链的协同效益低下。

22各片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

福建自贸区内片区与片区之间的产业“同质化”现象凸显。一些产业功能定位存在相似性。例如,平潭片区重点发展商贸服务、跨境金融和国际旅游业,但相比较于厦门、福州片区,平潭总体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规模较小,其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因此,进行片区之间的差异化功能定位,避免这种产业“同质化”现象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价值链协同管理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利用价值链上企业内外部的协同效应,使之形成区别于其他价值链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识别和分析价值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确定每个经营主体的相对优势,扬长避短,使各经营主体加强自身优势,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在不擅长的领域与具有优势的价值链伙伴合作,同时相互配合、协同运作,培养整个价值链的协同优势。

一方面,“同质化竞争”意味着自贸区三个片区之间的竞争目标趋同,而各片区的优势却又不尽相同,“同质化竞争”有可能导致各片区发展绩效的巨大差异,影响整个自贸区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同质化竞争”也不利于自贸区各片区之间的协作和协同,由于同质化而造成相似的竞争力缺失和产业缺陷,就难以在以后的发展中,形成高效协同的自贸区价值链,促进福建自贸区的竞争力提升。

23碎片化管理使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福建自贸区不仅直接受福建省地方政府管理,还接受中央各个职能部门的管辖,各职能部门往往政出多门、规章不一,在管理上存在很多冲突。另外,福建自贸区还易受到区内各管理部门、单位、各片区地方利益等因素的影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性弊端并未得到改善。

例如,根据福建自贸区产业发展规划(闽政〔2015〕41号),厦门国际贸易综合发展区重点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但省商务厅(闽商务电商〔2015〕10号文)将商务部批准在福建自贸区开展进口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确定为福州、平潭,而厦门片区由于不能进行跨境电子商务试点,许多原已入驻自贸区的电商企业陆续将公司转移到深圳前海。

管理的碎片化直接影响了自贸区价值链的稳定性,势必对整个价值链的协同管理造成困扰。在价值链协同管理的过程中,良好的政策环境不仅能促进整个自贸区价值链的平稳发展,更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加速价值链的整合、完善以及竞争力的提升。碎片化管理则割裂了自贸区价值链统一发展的政策环境,使价值链各环节处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之下,面临的政策和约束各不相同,则各节点企业在培养自身相对优势,改进自身的价值链角色的过程中,不得不受限于不利于其发展的政策环境,这对价值链各环节的协同运作有着很严重的阻碍作用,降低价值链协同效益。

3构建福建自贸区云计算平台,促进价值链协同优化31福建自贸区云环境协同管理框架

实现云环境下自贸区价值链协同管理的首要条件是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化制度。云计算协同框架下的价值链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上、下游企业价值链协同管理、同质企业价值链协同管理、企业内部价值链协同管理。

第一,上、下游企业价值链协同管理,是指自贸区产业集群中具有上、下游协作关系的企业的协同。一条完整的自贸区产业价值链包括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存储、分销直至最终用户,产业集群中各环节企业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价值链的价值创造活动,实现价值链协同效应。这条纵向价值链的协同工作主要有:一是建立基于拉式供应链的市场响应机制,依据市场需求,确定纵向价值链的总体目标;二是由纵向价值链的核心企业为主导,以纵向价值链的总体目标为指导,确定各环节企业的细化目标,指导各经营主体以需定产;三是形成整个纵向价值链的评价体系,用以测算价值链协同效益以及各环节的效益,指导纵向价值链的优化和改进。

第二,同质企业价值链协同管理,是指市场定位相同,提供互为替代产品的同质企业之间的价值链协同。同质企业有着相似的价值链,这一水平维度上的价值链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合作,必然会导致各同质企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影响整个自贸区价值链的长久发展。同质化企业价值链协同的主要任务在于借助云计算平台,分析各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促进各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擅长领域,形成各自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同质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竞争。

第三,企业内部价值链协同管理,是指价值链上各节点企业在进行与上、下游企业和同质企业的价值链协同过程中,依据其从价值链上获取的信息,指导企业自身改进其价值创造流程,以便于更好地适应价值链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优化自身的价值链协同能力。

32云环境下自贸区价值链协同控制方法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价值链协同管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价值链的响应时间。在云计算环境下,市场信息和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可以最大限度上自由、高效传播,从而提升整个价值链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云计算环境下价值链协同计划的编制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主导,即核心企业根据云环境下的市场分析结果,制订自己的生产计划,其他企业依据核心企业制订的计划,分析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制定相应的细化协同方案,协助核心企业完成其生产计划,从而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协同目标。在协同计划的具体编制过程中,依据WBS工作分解原理,将价值链整体协同计划进行分解,然后根据链上企业的功能定位进行精确指派,形成层次分明、相互协调的协同计划体系。将细化的协同任务与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一一对应,反复审查,确保协同计划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在协同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实时监控,以便于在必要时作出调整。云计算网络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实时信息传递,可以轻松实现协同进度数据的实时收集和分析,为价值链协同网络的实时监控提供便利的技术条件。在价值链协同的监控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各节点企业的信息进行追踪,如射频识别技术、3G/4G动态网络技术等。价值链协同管理的评价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分析价值链协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协同效益和竞争力,建立完善的协同水平评价体系,激励价值链各环节企业不断进步。

33云计算效应分析――针对现有问题

331云环境下的高效沟通机制打破信息隔阂

福建自贸区内各片区地理位置相互独立,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时效性差,安全性较低,信息服务质量十分有限,难以为自贸区内价值链协同提供即时性的信息服务以及各种相关的数据分析服务。云计算平台使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其 IT 硬件和软件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该基础结构打破相互隔离的系统中固有的协同障碍,提供信息服务、降低 IT 管理复杂性,促进创新和提高响应能力。

通过引入云计算概念,建立自贸区内云计算平台,借助云平台强大的信息存储和信息处理能力,使各片区内价值链相互衔接,可以实现福建自贸区价值链信息的高效流动和交互,从而进一步通过云计算分析价值链各环节协同效益。

332通过云平台分析、整合价值链,减少同质化竞争

笔者认为,福建自贸区内的“同质化”竞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区内企业对整个自贸区内的产业情况知之甚少,在政府政策的单向引导之下,企业倾向于投资那些为社会看好的产业,进而导致投资的盲目性,引发“同质化”竞争。

云平台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区内各价值链主体,提供实时有效的市场分析情况,这有助于企业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此外,云计算环境下的自贸区价

值链将改变以往相对固定,响应失效低下的情况,而变得更加灵活。云平台通过即时分析市场需求变化,制定出价值链的协同目标,指导各节点企业围绕价值链目标进行快速的集聚和整合,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价值链。而后,进一步指导这一新生价值链的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既定的自贸区价值链协同目标。

在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云平台对同质企业的分析和指派,云平台通过对各同质企业的分析,判断其优势和劣势,从而为其做出最合理的价值链环节安排。

333云计算环境为制定管理政策提供有效依据

福建自贸区各管委会在制定自贸区管理政策时,除借鉴其他自贸区的经验,很大程度上需要根据福建自贸区的实际运作情况做出决策,适时调整管理手段,促进自贸区价值链的协同。然而现有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报告体系时效性较差,自贸区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的。福建自贸区的发展必须有一套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

云平台恰恰可以实现这一要求,为自贸区管理者和参与者完成实时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在云计算环境下,政府作为参与云平台的一个重要主体,可以及时获取各个片区的政策信息和管理情况,在了解整个自贸区价值链及其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政府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价值链效益提升的政策需求,了解其他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在完善的政策信息体系的基础之上,政策制定者可以更恰当地从全局出发,及时出台有效政策及管理措施,促进自贸区价值链的整合优化,避免管理碎片化。

4结论

福建自贸区价值链协同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区内、区外价值链的整合与优化,产生自贸区价值链协同效应,提升自贸区的竞争优势。目前,福建自贸区缺乏统一的协同交互平台,难以实现高效的价值链协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分析现有价值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用云计算技术,建立自贸区云平台,从而构建福建自贸区内价值链协同框架,并对区内价值链协同控制进行详细设计,编制协同计划与方法。借助云平台,可以大大提高区内管理效率和信息标准化程度,将云平台与现有的管理手段和创新计划相结合,也可以更好地培育福建自贸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平,葛世伦,王念新云计划环境下价值链协同管理与控制方法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3)

篇5

摘 要:在阐述云计算发展现状和服务基础上,构建了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体系结构,认为云平台具有低成本、获取服务途径便捷、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方式个性化、资源整合等优势。

关键词 :农业信息服务;云计算;云服务平台;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122-02

收稿日期:2015-02-08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14D047)。

作者简介:黄蓉(1985-),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农业信息服务是指以涉农信息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机构开展信息的搜集、生产、加工和传播等服务工作,包括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农业信息产品服务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云计算,“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在云计算时代,农民利用各种简单的用户终端,综合有线及无线网络在云端获得所需信息成为可能。如何借助云计算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云计算概述

(一)云计算的概念

关于云计算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尚未形成共识。美国国家技术与标准局(NIST)信息技术实验室所给出的云计算定义较中性、全面、系统。

NIST定义:云计算是对基于网络的、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池能够方便、随需访问的一种模式。这些可配置的共享资源计算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资源池以最小化的管理或通过与服务提供商的交互可快速地提供和释放。

(二)云计算发展现状

自2006年谷歌公司提出“云计算”以来[2,3],其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谷歌公司最先启动“Google101”计划,进行“云”系统的开发,目前Google已有多个云应用。Amazon在2006年推出弹性计算云,其内容包括4大核心服务: 弹性计算云、简单排列服务、简单存储服务和数据库服务。IBM 于2007年11月提出“蓝云”计划,目标是为了减少信息安全等公有云存在的问题。Apple投资10亿美元建立了新数据中心。

自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成立了无锡云计算中心、北京工业大学云计算中心、中化云计算中心以及东营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2009 年,国内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在南京建立。2010年10月,国家工信部与发改委联合通知,表示将在无锡、北京、深圳、杭州、上海等5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三)云计算的服务

根据NIST的定义,云计算有三大服务模式: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4,5]

1.IaaS:Iaas作为一个纯技术组件,用户可控制操作系统的选择、存储空间、部署的应用和有限制的网络组件。服务器云为客户提供一套虚拟的计算空间,用户在虚拟系统上运行自己需要的应用程序。

2.SaaS: Saas通过传送服务器端的程序软件为远程用户提供软件服务。在服务器端,Saas提供商搭建信息化所需的网络基础设计和软硬件运行平台,并负责实施、维护等工作,用户只需据己所需,从Saas提供商处租赁软件服务。

3.PaaS:Paas面向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用户可对应用程序及其运行的托管环境进行部署和配置。Paas依托基础设施云平台,利用开放的构架为互联网应用开发者提供了一个超大规模计算能力、共享云计算的机制。

二、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现状

我国农村和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1981年建立了以信息服务和农业计算科学技术研究为目标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机中心;1994年,首次系统地提出涵盖农业信息化的“金农工程”的“三金工程”;2005年,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试点工作开展;从2001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农村信息服务市场行动计划;截止目前,我国已连续10年出台了围绕“三农”问题的中央1号文件[6-7]。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较大成果。2010年,“三电合一”工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初具规模,“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解决[8]。到“十一五”末期,已完全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网站,各大运营商也推出了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6-7]。

然而,我国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①平台重复建设,集成程度低;②信息化建设覆盖不均,偏远地区信息化覆盖率低;③平台信息面不广,更新不及时;④农民缺乏运用信息化的主动性[9]。

三、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构建

(一)基于云计算的农业信息服务优势

1.成本优势。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如果自己组建私有云,利用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能降低硬件、网络等方面的投入成本。同时,也可向云供应商租赁服务,节约建设成本,减少管理和维护成本及费用。

2.获取服务途径更加经济、便捷。在云计算“软件即服务”模式下,用户只需接入云计算中心平台即可快捷启用应用程序和享受服务;在“基础设施即服务”模式下,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享受服务。

3.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方式个性化。服务方式有平台、设备、软件的租赁服务,也有信息检索、信息分析和辅助决策等各种增值服务方式,还有信息推送、信息报、信息公告等广播式的信息服务方式[7]。

4.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整合。不同地区信息化程度、信息资源分布和需求水平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利用云平台可实现横向服务机构之间及纵向机构和子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让更多农民受益。

(二)云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服务是云平台体系结构构成的核心,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中,其总体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分为以下几部分:

1.资源层。资源层包括物理资源和资源池。物理资源支撑云计算上层服务的各种物理设备。资源池将物理资源层上的大量相同类型资源构成同构或接近同构的资源池,其目的是创造协同工作基础。

2.数据库层。用于存储用于农业服务的各种信息,包括农产品交易信息、农业生产信息、电子政务信息、农资供应信息等多个数据库,为平台实现众多系统功能提供数据支持。

3.平台层。为用户提供对资源层服务的封装,使用户可利用更高级的服务来构建自己的应用。服务组件是功能层中 Web 服务组件管理的实现基础;集成规范提供了集成标准;平台即服务可以实现针对各种农业信息的数据挖掘、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系统管理、数据库管理和编程模型的功能。

4.应用层。针对不同业务需求,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软件服务,包括农业电子政务、农产品交易系统、农业科技管理系统、农业智能化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等。

5.用户层。该层级是方便用户使用云计算服务所需的各种支撑服务,针对各层次服务均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为包括众多用户提供包括PC、手机、电视等多种途径的便捷服务。

6.管理层。管理层为所有层次云计算服务提供管理功能。包括服务目录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部署管理等。

四、结束语

云计算为信息服务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为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云计算这种全新模式的应用在带来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云计算标准问题,数据安全问题等,只有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其在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才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参考文献:

[1]郭作玉.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R Buyya,C S Yeo,S Venugopal.Market-Oriented Cloud Computing:Vision,Hype,and Reality for Delivering IT Services as Computing Utilities[C].Prceedings of the 2008 10m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Sep.25-27,2008,5-13.

[3] Lawton G Developing Software Online With Platform-as-a-Service Technology[J]. Computer, 2008,41(6):13-15.

[4]雷万云.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黄兰秋,陈婧,高波.基于云计算的林业信息服务研究[J].林业经济,2012(11):109-115.

[6]黄体杨,杨勇.近三十年来我国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9):33-37.

[7]矫玉勋.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分析及发展策略[D].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2013.

篇6

云存储是集群应用、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将网络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它为用户节省了大量成本,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应用。[1]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可以将资源存储在云端,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按照自己的需要使用资源,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对于资源的使用。因此,近年来该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吸引了很多的单位或者个体。

但是云存储的数据安全问题是阻碍云存储技术进一步推广的最大阻碍。很多用户在将重要的机密文件存入云存储后会担心数据的安全问题,这就导致他们会选择将资源存入可以自己掌控的设备当中,而不是选择云存储,因此在现阶段怎样保证用户存入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成为云存储技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决定了云存储是否可以进一步推广,吸引更多用户的关键所在。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现在常用的云存储安全增强系统的相关技术。

一、 现阶段安全增强系统的相关技术

1、 以属性为标准的加密机制

这一项技术是以双线性对作为基础,它允许用户对存储的资源进行加密,这种加密是建立在以文件属性为区分标准的基础之上,具体就是在云存储的访问系统中设置管理机制,当用户访问云存储系统时,要讲授权机构和使用者的信息都存储起来,其中授权机构主要是为用户生成属性密码,并进行管理,而用户可以根据文件资源属性对存储文件进行加密。这一项技术是云存储安全增强系统中访问控制中的重要一环。

2、 用户控制访问技术

这项技术主要针对于非法用户的乱入问题。在目前的存储机制中,存在着很多非法用户进入存储系统随意使用资源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存储方并没有对访问用户进行辨别,这也就导致很多不法分子可以随意进入系统的情况。该技术就是在访问云存储系统时要对访问用户进行身份认真,常用的方式包括问题关卡,短信认证等方式。并且在此基础上一定的控制策略来监督控制合法用户的系统行为。[2]此外,由于云存储的资源比较多,因此可以采取以文件为单元的基础上建立访问控制,这样既可以增加一道屏障,也不会为系统的运行带来过多的负担。

3、 对称加密机制

对称加密机制就是数据的加密密匙和解密密匙是一致的,发送双方就密匙设置进行协商,[3]并且统一设置密匙的计算方法,并且双方对于算法要进行保密,不可随意泄露。这种机制比较简便,并且不易被破译,因此被广泛使用。但是假如持有密匙算法任意一方不小心被盗取了,文件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了。

4、 非对称加密机制

这种加密机制和对称加密机制是相反的,也就是非对称加密机制的加密和解密使用的密匙是不一样的,存在着私有密匙和公开密匙两个不同的加密算法。其中前者是由用户自己掌握的,而后者是对外开放的,但是两者不是相互独立的,要想访问资源不但要掌握公开密匙也要掌握私有密匙,并且公开密匙的解密必须要有私有密匙才能进行,假如仅仅有公开密匙,但是没有私有密匙的话,也是不能访问文件的。该过程的安全性比较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的运行速度会损失,并且信息量小。

二、 云存储安全增强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案

整个云存储安全系统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云客户端、云安全管理端、云存储端、云审计端。要想增强云储存的安全性需要对这几个部分都要进行加密工作,从而保证数据尽可能的安全。并且这几部分的关系如下图。这几部分分别有着不同的功能,但是又相互关联,下面分别从这几部分进行说明。

1、 云客户端的设计和实现

云客户端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注册登录的功能,在此之外,还可以在云客户端中设计审计模块,权限管理模块和权数据服务模块。这样用户在注册时填写身份信息,而这些身份信息将会被转化为用户属性,这些属性将会最终转到云安全管理端,然后会根据这些属性判断用户的合法性。其中审计模块负责将审计请求发送到云审计端,审计端会对过去的时间段进行考察,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权限管理模块就是向文件所有者提供对文件进行更改的权限,该模块可以采用基于属性加密的访问控制来实施访问控制。数据服务模块则向用户提供读写文件的功能。

2、 云安全管理端的设计和实现

这一部分主要负责对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管理,并且生成基于属性进行的加密密匙,并进行管理,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模块:用户注册模块和登录模块。前者的主要功能是审核云客户端接收到的注册信息,并审核真实性,并生成用户属性密匙,并将密匙连同用户信息一起存储在信息表当中;后者就是当客户端收到登录要求后,对用户信息进行查询和反馈,从而保证用户的合法性。

3、 云存储端的设计和实现

这一部分的主要负责接收用户发送来的数据资源或者调用请求,并对云安全管理端存储的用户信息进行验证,从这判断操作者是否可以使用该文件,并把判断结果反馈给客户端。并且对于用户的操作自动生成证据文件,这样就可以根据访问情况进行判断,比如多次访问失败就可以短时间内关闭访问功能,从而保证文件的安全。

4、 云审计端的设计和实现

这一部分主要功能是处理审计请求,并且对于客户端的文件证据进行储存审计。如果云审计端受到来自客户端的审计请求,审计端就会对储存的证据文件进行相应的审计,并将结果反馈给客户端。此外,由于云存储的开放性,可能会存在很多用户同时发送服务请求的情况,[4]而这对于云审计端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在这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保证云存储系统的高效运行。

总结

可以预见,云存储技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云存储相比于传统的存储方式,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不断大大降低了数据存储的成本,也为用户的使用提供方便。但是由于云存储系统存储资源超过了用户的掌控,所以资源安全就成为用户担忧的问题。因此在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基础上,必须要着力解决云存储令人担忧的安全问题。这有确保了文件的安全性,才会有更多的用户接受云存储。

参考文献:

[1]郝斐.王雷.荆继武.云存储安全增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技术研究2012.03:38-41

篇7

中图分类号:TP393

0 引 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就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就是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软件,使之成为“智能物体”,进而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通信 。

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要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也称为“感知中国”中心),标志着我国发展物联网的信心与决心。事实上,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根据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到物(Thing to Thing, T2T)、人到物(Human to Thing, 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 H2H)之间的互联。这一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现在,物联网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热词,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型发动机。

1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联网时展中的作用

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各行各业,从而大大提升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物联网的魅力来源于三大关键特征:第一,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二维码、传感器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第二,可靠传递,即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第三,智能处理,即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在业界,物联网大致公认为有三个层次,其中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中间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最上面则是内容信息的应用层。图1所示是物联网体系的基本架构。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的网络层将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基础上。物联网通过各种接入设备与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相连,网络层也包括了信息存储查询、网络管理等功能。网络层中的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是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物联网的核心技术。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课程,包括无线传感网络概论、TCP/IP网络与协议等目前物联网方向专业的主要课程。就不同的行业和应用背景,众多高校同仁在如何改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方面,提出了诸多有益的理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环节,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2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改革

2.1 加入IPv6内容

尽管物联网的互联对象数不胜数,但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积小、能量低、存储容量小、运算能力弱的智能小物体,如传感器节点;另一类是没有上述约束的智能终端,如无线POS机、智能家电、视频监控等。这两类互联对象,从终端侧向通信网络提出了特定的需求,而支持巨大的地址空间、网络可扩展、传递可靠等显然是其共性需求。通信网络不仅要能提供足够多的地址空间来满足互联对象对地址的需求,而且网络容量足够大,能满足大量智能终端、智能小物体之间的通信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小物体在尺寸与复杂度等方面的限制决定了其能量、存储、计算速度与带宽也是受限的,因而需要通信网络能够提供轻量级的通信协议、可靠的低速率传输,同时网络还要具备自组织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物联网对IP地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量需求。而构成现今互联网技术基石的IPv4,在面临地址资源枯竭等困境的背景下,显然已无法为地球上存在的万事万物都分配一个IP地址,而这又恰恰是实现物联网的关键。

所以,在现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适当引入IPv6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网络的状态和物联网时代的要求。

2.2 加大无线网技术的内容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以公众无线网络为载体,大多使用2G、3G网络来实现远程通信,同时也有部分应用采用固定光纤接入方式。固定光纤接入具有传输速率高、传输信息量大、可靠稳定、保密性好等特点,因此,应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接入方式。

常用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有802.11b、802.15.4(ZigBee)、Bluetooth、UWB、RFID、IrDA等。其中,ZigBee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完整的协议栈只有32 KB,可以嵌入到各种设备中,同时支持地理定位功能,因而成为构建近距离无线传感网的主流技术。

鉴于上述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加入物联网中的无线通信内容,让学生学习各种无线RF通讯技术与标准,比如ZigBee、蓝牙、Wi-Fi、GPRS、CDMA、3G、4G、5G等,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物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

3 结 语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的一个新方向。作为培养中、高级应用人才的主力军,高等学校要掌握时代的脉搏,要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来跟踪物联网发展的趋势和前沿技术,以此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促进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改革和发展,从而使所教知识都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参 考 文 献

[1] 马建.物联网技术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王汝传,孙力娟秀. 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Ayesta U, avrachenkov K. The effect of the initial window size and limited transmit algorithm on the transient behavior of TCP transfers[C]. Proc. of The 15th ITC Specialist Seminar on Internet Traffic Engineering and Traffic Management, Wutzburg, Germany, 2002, 7.

篇8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各项技术包括广播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泾渭分明的计算机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开始融合,“多媒体”(Multimedia)一词横空出世并于一夜之间普及。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几乎每一项重大的计算机技术的突破都会带给广电技术一次跨越式进步。

一 云技市的定义与应用

早先的云技术是指云计算(Cloudcomputing)技术,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的一种,都必须在网络环境中实现。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它研究如何把一个计算能力需求非常巨大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部分或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许多普通的计算机上进行处理,最后将所有的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出最终运算结果。云计算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云(Cloud),更多的还是商家的炒作,一说看得见摸不着,虚无缥缈谓之“云”;一说它象原子核周围运行的电子云,没有固定的位置却始终围绕着使用者服务。现在说到云技术应该还有“云存储”的内容,云存储是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并发展出来的新概念,它是指通过集群(Cluster)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云技术的实质是对计算、存储、服务器、应用软件等IT软硬件资源的虚拟化。

PC时代伊始,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盛行,计算能力大量向客户端倾斜,单机的复杂任务哪怕不惜夜以继日也要尽量在本机完成。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只要接入网络,庞大的计算任务从本地提交给服务器端完成,既节约了成本,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客户端而言,服务器端(即所谓云端)怎么完成的任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云端的服务质量,甚至有商家提出了“云技术即服务”的概念。

二 电视媒体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本世纪初,随着单盘大容量高转速硬盘的性价比大幅攀升,PB级容量(1PB=1024TB)的硬盘阵列迅速攻占各个行业,国内多家电视产品提供商都瞄准时机,推出了自己的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截至去年(2011)末,约60%(电话调查统计数据)的省级电视台都拥有自己的媒资,虽然规模不同,结构各异,应用更是良莠不齐,但系统都还完整。除此以外,一些大型视频网站、地区级电视台、报刊杂志等也有自己成套的媒资系统。

电视(电影)镜头记录的是历史,是文化,十分珍贵且必须传承,这是共识。早年用模拟磁带或胶片形式保存,一段时间后就需要翻录或翻拍,十分不易且信号不断衰减,这也是电视人心中之痛。媒资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是该系统快速普及的根本原因。可是通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媒资使用者都有以下困惑:

1、编目难,人手紧缺。尽管广电总局有《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但那只是些条条框框,具体到节目内容时经常无所适从,个人主观意志体现太多。自动化程度低,节目碎片化基本凭人工操作,人工工时需求量大,摊到每个镜头的上载成本高。

2、历史素材使用率低,编导版权意识谈薄。媒资库的镜头是越来越多,存储容量也是不断膨胀,可真要用素材的时候,想要的东西多数找不着。进入媒资的资料基本上是无偿使用,编导存于手上的素材大多不愿意上交。

3、单位之间素材交换渠道不畅。如果要使用外单位的素材,完全靠关系凭感情,或者被漫天要价;反过来,外单位找过来时,靠媒资调取素材,几乎不可能,不是技术因素,而是管理原因。

当然,媒资的建立有诸多功能,尤其在节目生产过程中处处都能给使用者提供方便,存在以上缺憾很正常,本文不是要否定媒资系统,而是要探讨更加优化的媒资。

三 云级电视媒资构建

从某种角度看,电视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就是一个云系统,属私有云(Private Clouds)范畴。在这里,我们定义这种只为自己单位服务的私有云为单云(Single-cloud),由互联网进来的外部访问都被防火墙阻断了,或者有的系统根本就与互联网没有物理层面的连接。这样的封闭系统安全确有保障,但自己人只要不在网内也会被排斥在外。

一个理想的完整的媒资单云系统如图1所示。

为了使交换素材变得顺畅,我们需要大的共享系统,海量的素材既通过私有云为本地提供服务,也可以通过公共云为外界提供有偿服务,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小媒资的瓶颈。

如图2所示,这样的系统构成如下:

基础云,以电视台和专业的电视机构的单云中公共云为核心,通过互联网或专线网连接起来,构成原创专业视音频资料的基础。

辅助云,以类似土豆、优酷、乐视等专业视频网站为核心,开辟拍客、播客、闪客等的服务空间,组成原创准专业视音频资料集群。

备份云,国家级存储空间,可由国家投资作为战略性储备,为上述云做好远程和异地容灾备份,同时也为了分散流量,均衡负载,提高需求者的访问效率。

用户群中有系统构建的投资方,还有大量的视音频消费者;既有大型电视机构提供专业的视音频素材,又有视频爱好者参与并自娱自乐。就在贴近大众、服务大众的同时,云的规模也将越来越大。

在建设初期便强调规模不现实,也不足取。首先由几家有实力的电视机构发起同盟,在不改变私有云的前提下,投资公共云部分的建设。他们统一编目方式和文件存储、交换格式,联网试运行,同时争取国家扶持政策。一段时间以后,该项目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将获得直接投资,这时再来构建备份云。其后,开放公众接人并实行会员制,敞开加盟渠道,形成完整的大云结构。

四 运营策略及安全管理

可以想见,EB级存储(1EB=1024PB)将是未来云存储中的基本容量,ZB(1ZB=1024EB)、YB(1YB=1024ZB)级容量出现也是必然结果。无论单个硬盘容量达到多少,存储设备数量一定会十分庞大,考虑到客户响应速度及节能和环境要求,这些存储设备分布的地域将会十分广阔,存储设备、服务器设备的运营管理难度会很大。虽然作为云存储的使用者根本无需关心数据来源问题,但对于云存储的运营单位而言,则必须通过切实可行和有效的手段来解决集中管理难、状态监控难、故障维护难、人力成本高等问题。因此,云存储必须要具有一个高效的类似于网络管理软件一样的集中管理平台,可实现云存储系统中所有存储设备、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集中管理和状态监控。经过多年对云的理解和研究,国外已有对混合型复杂云的运营和管理经验,云一样结构的网络也有云一样分布的网络管理和维护人员支持其正常运转。

知识产权和专利将会很好地在媒资云中得到保护,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成功模式完全可以搬过来使用。客户既是某些媒体素材的创造者和专利拥有者,又是别人素材的使用者。基于用户管理模式,每个单位和用户都将拥有自己的帐号,素材可以作为商品根据提供者的定价直接网上交易,沿用“支付宝”模式进行记帐管理。这里面可能蕴藏着一个淘宝网式的巨大商机。

云在使用中的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防黑客、防病毒首当其冲。实际应用中,可以将安全任务分解到各个单云结构中去,各司其责,在有利益的环境下,实施起来并不困难。其次,由于交易的是视频文件或流媒体文件,非常容易被截获和侦听,数据加密是必然选择。交易发生时,都是点对点传输文件,互联网安全传输隧道(IPSec VPN)、SSL(SecuritySocket Layer)等加密手段都是不错的方案。另外,为了防止授权素材被疯狂拷贝,可以借鉴超星数字图书馆技术,将视音频文件与交易对象捆绑。

五 结语

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基于云技术的国家级别的媒体资源库,利国利民。它构建相对容易,投资风险较小,建成后影响力巨大,不仅技术上能与世界级的“大云”分庭抗礼,而且可以取得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分布式计算》HagitAttiya阿蒂雅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

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5-0067-02

一、引言

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自2001年至今国内一些高校先后设立了信息安全专业和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已经为社会输送了上万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人才。与此同时,为普及信息安全教育,近年来许多高校也面向非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开设了信息安全类选修课程。

我院自2005年开始就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开设了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计算机安全技术两门专业选修课程,考虑到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在学习信息安全类课程时的不同特点.2007年调整教学计划后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专业开设了信息安全技术选修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网络安全技术课程。

二、教学目标

信息安全类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内容和知识体系更新快、对先修课程要求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并且对于非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重点应该是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可能面对的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和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我院信息安全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被定位为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普及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使学生具备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防卫能力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非信息安全专业的信息安全课程大部分都是该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一般都是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开设,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信息安全类课程来说如何做到在一门课程中既要覆盖信息安全专业的主要知识领域,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这些苛刻的教学需求使得该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下面将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采用的解决办法。

1.课堂教学环节

(1)教学内容较多和学时偏少的矛盾

按照各专业的前导课程,遵循培养信息安全意识和普及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的原则。制定了如表1所示的教学内容。

其中只有信息系统安全与网络安全技术这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根据教授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和区别。总体来说,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以培养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人才为目的,扩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知识面为导向,教学过程中不过多地纠缠于理论细节,以此来解决课程内容丰富而学时较少的矛盾。

(2)部分教学内容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教学意见反馈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密码学基础这一知识领域中。密码学基础是信息安全技术的基础知识,也是学习信息安全技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组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教学方法。

首先。将一些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整理成自学材料并引导学生自学,以降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密码学知识的枯燥感;其次,在讲授密码学的基础知识时,多穿插一些小故事和影视作品的情节,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密码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如:以电影《达芬奇密码》中的故事情节为线索,为大家讲解古典密码算法中置换类算法的加密思想以及密码分析中暴力破译法的基本原理:然后,在介绍现代密码算法时,应重点介绍主流算法.并配合一些Flas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的加密解密原理。此外,还可以推荐一些和密码学相关的小说,如《密码故事――人类智慧的另类较量》,供学生课外阅读。

这些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密码学知识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如何获取恰当的教学案例带动课堂教学

对于课程中信息系统安全和网络安全部分的知识点,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原理的讲解,会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极为生硬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以案例为驱动,带动基本原理的讲解,是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法。而如何获取恰当的教学案例,是困扰教师的难点问题。

目前,教学案例的获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亲自整理制作;另一种就是参考其他院校相关课程选用的教学案例。因此,在今后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将重点考虑引入课程教学软件,以进一步解决教学案例匮乏和更新速度慢等问题。

(4)学习方式被动

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的灌输式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信息安全课程,同样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尝试采取了学生分组的教学形式,并在课堂上组织分组讨论、演讲比赛、分组对抗等多种教学活动,通过多样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分组进行的演讲比赛,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搜集整理演讲材料和赛后讨论,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2.实践教学环节

信息安全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同时也是跟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技术,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如何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找到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兴趣的实验内容是非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难点问题。

我院信息安全类课程设置了如表2所示的实验项目。

其中所有的选做实验项目的实验指导书以及相关软件等材料都上传到公共邮箱中,并由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独立完成。实践表明,这些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安全问题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考虑到社会各界对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准备将所有信息安全类课程合并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信息安全概论,结合这一变化对信息安全概论的教学工作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篇10

【关键词】智慧校园 系统架构 信息化 云平台 统一平台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5.19.000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5)19-0000-00

引用格式:杨婕.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探讨[J]. 移动通信, 2015,39(19): 00-00.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Scheme of Intelligent Campus in Universities

YANG Jie

(GCI Plan & Design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310, China)

[Abstract] The potential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ampus system were analyzed and suggested. In view of this,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scheme of intelligent campus were designed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ampus.

[Key words] intelligent campus system architecture informatization cloud platform unified platform

1 智慧校园的建设背景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推进和国内智慧城市大批规划建设的背景下,作为新技术教育和研发前沿的高校也必然会积极加入到信息化和智慧化的建设中。高校信息化程度是体现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衡量学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信息化的手段也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本文基于对智慧校园的文献研究及规划建设经验,对智慧校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并以此对智慧校园的建设需求和方案进行总结。

2 智慧校园建设问题分析及建议

智慧校园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从前期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各部门、各学院各自为政,缺乏对整体需求、数据、架构的统一梳理和规划,导致系统之间共享程度低、信息孤岛严重等问题。

(1)信息系统分散建设,重复投资、异构、信息孤岛等问题严重。

大部分高校的信息系统仍然是按照部门来进行建设,各部门信息化意识及能力参差不齐,建设时只关心本部门的功能需求,而缺乏统筹的考虑,导致同一功能在不同系统中重复建设,技术路线各不相同。

为解决以上问题,有以下几个建设:1)将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到学校战略层面,成立专门的主管部门以及建设领导小组,并邀请行业内有相关建设经验的专家、学者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2)在建设初期通过摸底调研和需求收集,统一编制顶层规划,打破部门划分、面向服务对象划分系统,明确总体架构、系统划分以及技术路线。3)日常建设中,业务部门提出第二年的需求,通过信息化部门、领导小组和专家的评审讨论,通过打分排序,确定实施内容和建设计划。

(2)基础数据不健全,数据采集、分析困难。

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由于各部门数据管理的水平、配合程度等不同导致数据收集不完整,从而难以进行合理的分析。

解决该问题可以从技术和管理这2个方面入手。技术方面:完善健全基础系统的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协助数据的管理;使用云计算技术帮助完成数据存储的共享;制定统一的数据规范和标准;建设数据交换平台,使数据充分共享。管理方面: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并将其纳入日常考核中;各部门配置兼职的信息化人员,协助部门解决日常问题并将问题反馈,提升系统使用效率。

(3)应用系统过于依赖厂家,功能不适用。

在应用系统的建设中,往往出现招标选定厂家后,直接使用厂家通用性应用系统软件,而未根据自身需求对软件功能进行梳理和设计,造成功能不适用的情况,同时也导致了很多系统在上线后越来越少人使用,造成系统的闲置浪费。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业务使用部门应全程参与到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升级中,使得信息服务能够不断与业务需求的变化相适应。在招标前梳理功能需求书,并在确定厂家后,与其共同细化功能、流程和接口设计;在系统建设过程里程碑中设置质量控制点,采取用户需求确认、用户功能确认、用户系统运行确认等机制,确保设计与需求一致;通过各类测试和例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运维阶段及时收集反馈的问题并定期总结,以此作为下一阶段优化升级的依据。

(4)运营模式缺失,资金缺口大。

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才能保证其健康快速发展。在当前阶段,学校是主要投入方,但是单靠学校投入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元化的投融资以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解决的方法建议:学校投入启动资金,拥有部分运营权,与合作单位共享收益(前向向使用者收费,后向向广告商收费);在建设中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以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加强信息化能力以降低后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信息系统集成单位以资源置换的方式准入,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等。智慧校园运营模式建议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校园运营模式建议示意图

可以混合建设运营模式为核心,通过充分调动学校、合作单位双方力量,构建投入产出的商业模式闭环,确保信息化建设长效开展。

(5)技术人才缺失及流失。

在高校信息化工作中,由于被重视程度低、人员编制数量限制、缺乏晋升途径等原因,导致人才缺失及流失现象严重;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与服务对象的比例严重失衡。

智慧校园是一个高新技术的工程,需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保障人才体系的结构和数量。因此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人材保障和建设。1)制度上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编制,并设置合理的晋升途径;2)打破部门壁垒,建设一支专职+兼职结合的IT人才队伍,形成外包+自主结合的建设方式;3)与学校教研相结合,设立关于智慧校园的课题研究,同时实际的建设经验和案例也可分享到教学中。

3 智慧校园系统建设方案

基于以上的问题分析和建设建议,对智慧校园的具体规划思路和建设方案总结如下:

3.1 智慧校园规划思路

在智慧校园建设时,应遵循一定的思路和步骤:先通过对校园信息化现状和需求的梳理,结合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和技术发展情况,进行统一的顶层规划,再分步分批完成各类系统的落地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内容规划思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校园建设内容规划思路示意图

3.2 智慧校园需求分析

智慧校园建设的目的是满足和学校相关的各类人、各类组织的各种活动需求,因此在需求分析时应该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对各类使用者进行分类和需求分析,最终得出建设内容。

智慧校园服务的需求对象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科研人员、校园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外部院校、企业、校友等,结合其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活动情况,将主要需求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智慧校园需求分析表

需求对象 教师 学生 科研人员 管理人员 其他学校、企业、校友等

需求分析 教学需求 学习需求(入学、留学、课外培训等) 项目管理 安全管理 院校交流

人事需求 科研管理 资产管理 企业招聘

办公需求 工作需求(勤工、就业等) 学术管理 人事管理 学企合作

科研需求 教学管理 校友交流

医疗需求 生活需求(购物、就餐、住宿、医疗、娱乐、交流等) 招生管理

深造需求 招商管理

财务管理

通过以上简单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面向不同的服务对象,其需求要有相同也有不同,主要体现如下:

(1)大部分数据是同时存在于多个需求中的,如学生的成绩、就业情况等,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人员都需要知道。

(2)应用层面上对于不同用户、不同场景情况各不相同的,如学生的成绩,学生关心的是个人情况,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教学班级情况,教务是关心同类课程的整体情况等。

(3)同一个应用需要多种方式展现,再如学生的成绩,需要提供短信推送通知、手机端查询、电脑端的输入、查询或汇总统计等。

要满足以上的各类需求,通过单个系统的建设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多种类系统、多类型数据及多形式的界面充分融合来达成。

3.3 智慧校园总体架构

从智慧校园的需求出发,参考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对系统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

图3 智慧校园整体架构示意图

智慧校园的整体架构主要由感知层、基础网络设施、数据中心云平台、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和展示层组成。

3.4 智慧校园建设内容

在总体架构的指导下,将智慧校园的建设内容主要分解为基础设施、统一平台和应用系统共3大部分,感知层的建设内容结合应用系统进行部署。

(1)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基础网络、数据中心和云平台的建设。

1)基础网络

智慧校园中信息的传递和共享需要通信网络的支撑,目前常用的网络分为固网和移动网。

基础网络提供3大类需求:满足校园内学生、教职工等的互联网上网需求;满足校园内学生、教职工等访问校内数据中心应用平台的需求;满足校园内如刷卡器、摄像头等各种感知终端与中心平台通信的需求。

一般情况下基础网络都通过与运营商合作的方式进行建设:由运营商完成校园内部的主干光缆和电缆布放,并提供互联网出口,通过部署认证计费系统和学校一起进行互联网上网业务的运营;学校完成内部教研网络的建设,满足内部通信和安全的需求。网络建设时要注意网络层次、结构的设计,通过各类隔离、认证手段,控制终端接入权限或实现运营管理,通过域的划分完成安全管控。

2)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数据存储、数据共享、业务应用的统一承载中心,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完善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数据中心的建设要注意安全和能耗的问题:

安全方面:选用合标的土建基础规范的机房设计,注意机房承重、机房耐火等级、供电条件、机房监控等方面的要求,减少安全隐患。

能耗方面: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后,能耗将是其维护过程中最大的一笔支出,如果在建设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到绿色节能的设计,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维护费用。节能的手段一般有制冷、通风及加湿系统的节能设计,供电电源系统的节能,提高IT系统集成度,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和负载均衡技术的应用等。

3)云平台

云计算技术已经进入了全面商用的时代,其具有高可靠性、可扩展性、部署快速灵活性以及节能减排等特点,可为智慧校园解决基础设施重复投资建设的问题,并在统一运维上大大降低人员配置需求。

同时,依托云平台可以为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在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开发环境资源等方面提供IaaS和PaaS层云服务;在教学和办公方面,还可以依托云桌面技术,完成教学环境的快速部署、教育资源安全保护以及桌面漫游;通过在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等环境部署瘦客户机,还可降低设备采购和维护的成本。

(2)统一平台

统一平台主要包括统一认证平台、统一门户、一卡通平台和数据库平台,通过基础体系应用的建设,为学校的各类具体应用提供基础数据、统一入口。

1)统一认证平台

统一认证系统主要实现多应用系统间的用户账号管理、用户身份认证、分级权限管理和单点登录等功能,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

2)统一门户

通过统一门户的建设,学校对外“一张脸、一扇门”,再加上与统一认证系统的结合,用户通过一次登录就可以连续使用到校园中的各类资源,实现各种应用服务的无缝接入和集成。

3)一卡通平台

通过统一建设一卡通管理平台,使在校园中的各类活动和应用都可以基于一卡通来开展,如门禁、停车、补助领取、费用代缴、电子钱包、图书借阅、身份识别等。

4)统一数据库

为了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在前期就要统一考虑对数据库的规划和建设,主要进行2个方面的考虑:

数据标准化:在全校范围内作为数据编码的依据和标准,为数据库设计提供了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统一数据管理平台:是对各种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为数据共享,深层次数据挖掘、分析作基础;提供整个学校各类应用、统计分析、决策支持所需的数据信息。

(3)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的建设由于各个高校的目标定位及管理模式的不同,其建设的重点和内容会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包括招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科研与项目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对外交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校园安全管理系统等。

各个系统在完成自身功能完善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与相关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和流程互动,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联合体。

4 结束语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将其放到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需要打破部门划分,以面向服务对象的思路来进行系统划分;集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让所有人真正享受到智慧校园带来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 2010.

[2] 蒋东兴,付小龙,袁芳,等.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S1): 119-125.

[3] 何春莲,李琼,胡元. 高校构建智慧型校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红河学院为例[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21): 101-103.

[4] 沈霞娟,高东怀,刘健,等. 面向智慧校园的第四军医大学新校区信息化建设方案初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S1): 12-17.

[5] 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 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 2012(4): 12-17.

[6] 王燕. 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9): 88-92.

[7] 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 智慧城市之路:科学治理与城市个性[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8] 汤兵勇,李瑞杰,陆建豪,等. 云计算概论[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9] 岳梅樱. 智慧城市:实践分享系列谈[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篇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方面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学习者方面的“移动学习”,家长方面的“网上家长学校”等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给教育技术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符合时展的要求。

一、教师方向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方向

在教育技术学中,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指一些简单的PPT、图片、视频等的制作,很多现代课堂中的教学设计都需要我们教育技术的支持,并且在教师教学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课程形式。微课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慕课,就是英文MOOC的音译(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又称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翻转课堂,是将课上课下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了翻转,将课上学习的内容放在课下,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等学习资源自我探索学习,然后在课上把不懂或有疑惑的地方与老师一起讨论解决,这样的课堂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翻转课堂“颠倒”了教学理念、师生角色、教学流程。将学生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录制在视频中,让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微课、翻转课堂、慕课在我国引起了很多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如山东省济宁市历下区教育局于2013年7月颁布了“翻转课堂”教改实验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的探索,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特别是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并组织了高中、初中、小学慕课联盟(C20MOOCs)。尽管这些都是新兴的教育形式,发展得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从它们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就可以看出它们将会给教育界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上述三种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需要微型视频的辅助,而且微型视频的要求是简单易懂。而微型课程并不是课堂录像,也不是一节课的浓缩,它所针对的学科知识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点和易错点,把这些教学内容放在微课里面就会使教学内容简单易懂,一目了然;在教学环节中主要针对的是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这样不仅迎合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当然在准备这些课程的时候需要技术上的支持,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如何录制微型视频,还要学习如何制作网站供学习者下载学习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不仅是技术,它要求作品呈现的效果不仅要符合作为学习资源的要求,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我们不能为了新颖奇特就舍弃了它作为学习资源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现代教育技术实施者不仅要有相应的技术,更要能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服务。

二、学生的“移动学习”方向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不断充实自己已经成为当下的发展趋势,终身学习的概念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接受。对于那些不能进入校园中接受全日制教育的人来说怎样才能享有和别人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给我们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子学习的教育模式在应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使人们享受了接受教育和知识的便利,而移动学习的出现更进一步解决了这个难题。移动学习,是指无论是在什么时间或者地点,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无线设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在网络上进行学习。除此之外,学习者还可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学习。[1]移动学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方面的支持更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这种要求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要求,对学习者同样需要。移动学习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移动性。所谓移动性就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其中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都可以看作是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它们可以在课堂上呈现也可以由学生在课下自由安排。从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看,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移动学习中数据库的建立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数字化学习和移动计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移动学习最直接的应用形式就是让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数字化学习。因而,开发适用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需求和不同实际要求的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设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真正意义所在。数据库资源是指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实现访问、浏览、传输、共享、修改、编辑等功能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所以对于数据库的建立也是一向技术性的要求,我们所要建立的数据库应该有一套专门符合实际、富有创造性和易于操作的移动学习系统,来实现资源的传播、展示、分享、交流以及反馈。对于数据库的建立不仅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更需要理论支持,我们所要建立的数据库不但要技术过硬更重要的是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符合知识获得的规律,还要符合学习者的学习特征等。

三、家长的“网上家长学校”方向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他们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有了家庭的人更是忽略了人的情感培养和对孩子培养教育,因此网上家长学校就应运而生。网上家长学校是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家庭教育活动。它与学校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学校提供的家长教育就是家长会或者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所谓的“请”家长,这样的家长教育是延后教育。当孩子出现问题后再进行教育就会事倍功半,不只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所以进行家庭教育要持续不间断,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因素,家长尤其要和学校保持紧密的联系,网上家长学校的出现就为家长解决了这一难题。网上家长学校不是简单的手机短信,通知孩子考了多少分,通知家庭作业是什么,通知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网上家长学校需要构建专业的教育网站。在教育技术中,教育网站的开发与应用是很重要的课程。教育网站是指通过收集、加工、存储教育信息等方式建立信息库,或者同时建立网上教育平台与信息获取及搜索等工具,通过Internet服务提供单位(ISP)接入Internet或者教育电视台,向上网用户提供教育和其他有关教育公共信息服务的机构。[2]网上家长学校的网站至少要包括五个板块:一是关于教育政策解读的板块,在这个板块里我们教育技术工作者要及时更新关于教育有关的实事政策,并能准确地根据我们的教育学知识进行剖析解释,让家长明白国家的教育走势和对他们的家庭教育的影响;二是要有教师答疑板块,在这个板块中家长可以向任课教师提出问题,可以是关于孩子的成绩问题、学习问题,也可以是学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我们教师就必须耐心仔细认真对待每个家长的问题,及时向家长提供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态,做到家校的有效沟通;三是关于孩子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的板块,我们的网站中要包括这三方面的教育问题,要说明家长在家庭中怎么对孩子进行心理、生理、安全方面的教育,遇到问题要对孩子进行引导的注意事项以及教育中的疏导原则;四是家长之间的交流板块,在这个板块中家长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或者是遇到的难题,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了解更多的教育沟通方法;五是学习辅导板块,我们会把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疑点都放在这个板块,让家长和孩子能够随时学习运用。虽然这些板块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者电话解决,但是又有几个家长真的有时间和精力在学校里参加所谓的家长会,他们更多的是零碎的时间和晚上的时间,利用这些时间了解孩子的动态和遇到的问题才更符合他们的时间安排。所以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工作者更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在制作网站和开发应用的时候既要符合技术要求又要符合理论要求,这不仅仅有利于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学习者和家长方向这三个方向大概就包括了教育对象的三要素。它们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发明创造而是人们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一步一步改造我们的教育,使得教育更符合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切合实际需要,符合教育规律,遵循教与学的原则,用更先进的技术、更贴切的原理优化教与学环境和条件,让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这些方向的创新发展也给教育技术专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符合时展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杨云仙,王继新.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式探索[J].教育技术导刊,2010,(8).

篇12

引言

在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纸质档案存在着易损坏、效率低占用空间大等问题,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应对海量的数据膨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构建数字化档案成为了必然选择。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最早出现在美国,主要是指运用相关的数据库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手段,将纸质档案逐渐的转换为电子文件,从而实现对纸质档案的保存与检索,最终建成科学有序的档案数据库。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数字化建设这一理念渐渐的渗入到其他的国家或地区。档案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具有很多优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够减少纸质档案的磨损。其次,有利于档案的检索与利用,提高工作效率。最后,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通过有效整合的方式,还能够实现档案数字化信息的资源共享,减少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因此,我国应当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更高效率的档案管理,为社会提供更加快速、灵活、多元化的服务方式。

1 建设档案数字化的可行性

近年来,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非常迅速,“电子档案”、“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云平台”等档案管理理念也相继的被提出。在建设数字化档案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还处于研究与探索的初级阶段,无论是技术层面、合作方面,还是数字化、标准化方面,都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数字化档案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大部分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整体的效益比较低。其次,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再次,资金的投入量比较大。最后,存在着资源的重复性建设等问题。

因此,要想做好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工作,需要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构建数字化档案的可行性。如果缺乏必要的可行性分析,进行盲目的建设,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还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通常来讲,科学、合理的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具备必要的技术条件。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技术条件的支持,那么数字化建设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投入到实际的应用阶段。其中,涉及到的技术条件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安全防护技术等。换而言之,这些技术条件是建设数字化档案的基础。第二,需要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包括局域网、信息网以及资源网。如果缺乏完善的网络的基础设施,那么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传输。因此,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是构建数字化档案的基础条件。第三,在资金方面符合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条件。在建设数字化档案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或者是对于资金的使用存在错配、浪费等不合理现象,都将影响数字化档案建设的最终成果。第四,在人才方面同样需要满足档案的数字化建设需求,尤其是网络系统的维护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2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的制定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构建数字化档案需要满足多个条件,任务相对来说比较艰巨。所以,通过可行性分析之后,仍然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以降低数字化档案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保证其能够顺利的进入到建设阶段,进而为社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制定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目标

在构建数字化档案的过程中,要想制定一个满足客观需求的实施方案,首先需要确立科学、有效并且合理的实施目标。一旦实施目标不合理,那么数字化档案即使建成以后,也难以有效的投入使用。因此,应当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依据当前的现状以及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的发展趋势,共同商议,最终制定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实施目标。

2.2 明确实施的要素

在构建数字化档案的过程中,应当依据已制定好的实施目标,明确具体的实施要素。这样才能有效保障目标的顺利执行。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实施的项目或者是领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施要素。具体包括:档案目录的数字化建设、档案全文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档案数字化局域网建设等方面。由于这些不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指标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融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设后的使用效果。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这些实施要素相互融合,为建设数字化档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建立档案数字化的保障系统

在构建数字化档案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系统。因为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如果缺乏统一的标准,那么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资源无法共享、数据无法有效传输等。所以,建立完善的档案数字化保障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档案数字化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机制。(2)运行机制。(3)管理机制。(4)人、才、物等方面的相关技术支持。(5)其他保障机制。

3 档案数字化中信息的利用

数字化档案在应用的过程中,为了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务,应当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并且改变传统的操作方式。具体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应当加大数字化建设的力度,尤其要注重对于档案内容的处理与维护。一旦出现数据资源与档案内容不相符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不利于档案数字化的发展。要知道,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主要的发展趋势,应当做好相关工作,促进档案数字化建设逐渐有效的开展。其二,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当根据档案的具体价值,权衡数字化处理的力度。因为在数字化处理档案信息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相关的技术,还需要考虑到相应的成本与收益。如果缺少必要的分析,那么在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对于档案数字化建设来讲,增加了建设成本,进而降低了建设的价值,使其变得没有实际的意义。

4 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本的节约,生活的便利,还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因此,在档案管理中,同样需要有效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文章通过分析建设档案数字化的可行性,强调了在制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中,首先,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目标;其次,明确实施的要素;最后,建立档案数字化的保障系统。现阶段我国的档案数字化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可以预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档案管理将实现无纸化、虚拟化,并逐步完善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转变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灵活、快速、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实现高效率的现代化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