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

时间:2023-08-31 09:22: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

篇1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dustry, is the new period the construction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found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rural smal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of the commonly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with pertinence construc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small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in plann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form some specific methods.

key words: the new period. Small water conservanc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V1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

小型水利工程现状:一是产权不明,重建轻管。受计划经济影响,建设单位甚至政府部门以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为主,没有注重效益的发挥,多数工程建成后属于国家、集体还是个人,产权不明确,造成只建不用、只用不管、管用脱节,更为严重的是即无人用也无人管。二是管理组织不健全,县域内从上到下没有完善的水利管理组织,缺少政策性的指导和宏观调控,没有统一规章可循。三是工程管护水平差。有的小型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维修无经费,有管理单位的等、靠、要,无管理单位的没人过问;多数工程没有专、兼职管护人员,甚至个别工程没有建完就遭到破坏。四是现有的管理单位自我生存发展能力低,没有很好地利用工程开展多种经营,开拓创新能力不够。五是社会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水法规宣传力度不够,人为破坏严重,水事违法案件查处不及时、不得力。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二、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只有大量的工程投资才能完成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这需要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共同投资。为了适应当前水利事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修理,还要增加新的水利工程项目。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政府对其实现行政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了避免农业专用资金被贪污或挪用,需要项目主要负责单位及时向政府汇报资金支出情况和项目的进度,使政府下拨资金运用透明化。 三、开发人力资源 大力引进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资源的开发,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是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障和加强。对辖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址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是他们能独当一面

四、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意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在小型工程立项是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五、改进监控方法 提高检测水平

为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要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减少或避免工程弊端。

(1)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不使用。(2)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督,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眼勤、手勤、嘴勤。

六、要切实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工程维修养护制度。

定期检修工程设备,组织受益群众积极开展工程技术改造,改善工程管理条件,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各类小型水利工程应根据工程规模和特点,结合管理实际情况,本着有利于管理和运行的原则,合理划定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明确管理界限和管理职责。各级水利主管部门和水利管理组织要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保护工作,开展法制教育,依法管护工程,树立人人爱护工程、用好工程的良好风气,严厉打击损坏水利工程的不法行为。小型水利工程都要逐步实行计划用水,合理调配水量,做到适时适量灌溉,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行沟畦、小块灌、管灌、喷滴灌等新技术,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有大中型水利工程调配水量灌溉的小型水利工程,要服从水利主管部门水量的统一调度,合理发挥本工程的效用,顾全大局,提高灌区的总体效益。

七、将水利工程与景观工程相结合

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水利工程和其他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结语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随着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成为一项既新颖又严肃的工作,必须加强领导,更新观念,勇于探索,统一思想,政策配套。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结合工程实际,实现管理体制的多样化、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使工程发挥应有效益。

.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63-2

1 概述

京津冀及其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内率先发展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一直显得缓慢滞后。自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北省也一直在研究谋划如何借助环京津、环渤海地区特别是环京津的优势来发展自己,近些年虽有突破,也收到一定成效,但河北省在环京津这一区位优势总体上发挥并不充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的重要讲话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不仅是疏解北京作为首都功能、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的需要,更是我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崛起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给我省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积极影响。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发挥优势,挖掘潜能,科学定位,准确把握发展大势、谋划改革,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积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已成为城市管理上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上更是如此。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到我国来发展投资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项目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我国的很多商业投资项目也随着运作经营方式的不断成熟而逐步进入国际市场,项目运作和管理的国际化正日渐成为我国众多企业追逐的趋势和潮流,也正因为此,项目运作和管理就被空前提升到知识经济的层面,而逐渐成为一项高知识、高技能的活动。当前随着建筑项目管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工程项目的日趋扩大,城市的工程项目管理逐渐呈现出集成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走向趋势,尤其是集成化的特征日益彰显,需要城市管理者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化的内容及企业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集成,顾名思义就是集合各方所成,集中各方力量,以适应项目参与各方的需要,提高企业的整体协调程度,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增值,最终实现整个企业管理效益的提高。因此,集成化已越来越成为当前现代建设工程项目运作和管理的主要趋势,很多企业不仅将集成化运用到项目工程的工期和造价,还将之运用到质量、安全以及工程环境等各要素,使项目组织管理日益趋于一体化。

2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内容及发展趋势

集成化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包括纵向管理集成、横向管理集成和全面一体化管理三个方面。

2.1 项目进展阶段的纵向管理集成,即项目全寿命期管理

现在,企业建设工程项目规模日趋庞大,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企业项目的运作管理无论是研究策划还是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维护都要致力于一体化,既要为项目工程全程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与服务,也要提升工程项目的全寿命期限,获得更大利润,这就给项目管理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进展阶段的纵向管理集成是指运用纵向视角,将集成化管理的思想与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项目策划、建设实施及运营维护进行整合,并努力在管理目标、组织手段等方面建立起科学高效的集成化管理系统,从而达成建设工程项目的整体功能优化,以缩短建设工期,减少投资风险。它主要包括目标系统、组织系统、信息系统几个方面。目标系统重点着眼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对上的贡献率,包括项目工程的基本目标、运营目标、项目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与环境的协调度、参与当地城市建设的参与度等。组织系统则立足在企业与工程项目参建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企业项目的成功和增值为共同目标,以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以合作合同为法律依据,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集成,最大程度地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信息系统是企业使用高科技手段和平台为项目所有参与方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与所有参与方的信息共享,以完成共同决策,高效快速推动项目成功和增值。

2.2 项目管理的横向集成,即项目全要素成本管理

横向集成是对项目建造成本、工期成本、质量成本、社会成本这些横向要素进行集成管理。关于项目工期成本这一块,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是建设工程项目建造成本的两大部分,因为进度计划方案不同,所对应的总工期和总成本也随之不同。其中直接成本会随着工期的缩短而增加,而间接成本则会随着工期的缩短而减少。所以为了对项目工期成本进行控制,需要提前做出多种工期进度计划方案,以便于从中找出项目总成本最低的工期方案进行适当安排。项目质量成本是针对项目工程的质量水平而言,包括控制成本、损失成本及特定情况下的外部质量成本,这三者之间存在相应的关系,当项目工程质量水平较低时,项目工程的损失成本也较高,而随着项目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损失成本就相应逐步下降。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当项目工程的质量水平较低时,那么工程项目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也比较低。而随着项目工程质量水平的逐步提高,工程项目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就会相应的逐渐增加。因此,为使项目工程质量水平提高,很多企业都采取了前沿高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与检验手段,尽量做到使控制成本增加,内外部损失减少,从而使质量总成本达到最佳。

2.3 全面一体化管理集成体系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标准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是21世纪人类社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石。目前我国日趋普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M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满足这一发展趋势的最佳方法和手段就是实施全面一体化管理集成体系,即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标准为核心,以全面质量一体化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集成管理,最终达到使顾客及员工、相关方都满意且获益良多。

篇3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几十年,已经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多种管理方法,逐渐形成了符合现代管理学意义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在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探索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纵观全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影响着行业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进取,探索更适合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顺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环境,提升品牌文化和企业利润。

一、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现状与不足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通常跟随着建筑物的投产、施工、竣工等环节开始或结束,是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内需要跟随时间最长的管理类工作[1]。技术管理主要通过全面、细致、连续性强的管理工作来保证建筑物在结构情况、施工质量等方面的达标与正常使用。技术管理是建筑物施工安全性的重要保障之一,体现了工程施工单位的专业性、全面性、规范性。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技术管理的主体多为企事业单位、房屋产权单位或物业单位等。而建筑物、建筑设施等成为主要

的管理对象。

我国建筑物技术管理方面现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施工作业层的重新组织还不完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大多数集团公司都是以集团公司的整体领导、各施工子公司各管理一部分工程的形式来完成施工任务的,这种形式被称为队级制度,即集团、子公司、承担施工任务的施工队三个级别的关联与管理。但是,经过长期实践人们发现,这种队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工程管理的手脚,三级式的模式不仅在人员上形成重复与冗余,同时在机械设备等多种资源方面也造成了浪费,缺乏有效配置,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影响效益。

第二,现有资源配置无法满足现存的生产力。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发展速度也在日新月异。随着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建设提速,国家重点项目也在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开工建设,这一切,都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带来了有效发展的大环境。机遇来临,挑战也必将来临,在这个E 时代的新时期,我国的大中型建筑企业一方面凭借着自身的经营管理规模和人才优势占据了市场较大的投资份额,并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却由于这些企业自身复杂的架构体系无法跟上社会进步,历史遗留问题积累过多,人力配置发展缓慢等因素,造成目前的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生产力的需求,无法完成大规模经营战略的需要,进而出现了市场份额迅速增大与企业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小型建筑企业需自给自足,自我完善,协调发展。虽然众多大中型建筑企业已经占据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大半壁江山,但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于是不少小型企业、私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它们有不同于大中型企业的优势,比如机构灵活、反应迅速等,但是,也同样存在着局限性。由于市场机制的影响,使得这些小型建筑企业受到了来自于多方面发展因素的制约,比如资质等级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紧缺等,都对其发展壮大起到了制约作用。因此,小型建筑企业应该以优势为基础不断发展自身,争取市场份额。

二、土建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发展探索

施工作业层如何构建,队级制度如何完善,是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常的情形是,大中型建筑单位因实力雄厚,容易接到相关的施工作业项目,但是对于细处操作,较小的施工队则更具有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因此,双方若能建立合作双赢的工作机制,才是对目前我国建筑行为最有利的方法。技术互补,能够带来很多的优势:

首先,建筑施工相关单位能够有效减少成本,降低投入。前面我们提到,利用传统的队级制度进行施工,势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反的,采用技术互补的方式,通过技术管理将建设时期社会上各类闲置资源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就可以直接减少工程项目方面的投入,降低成本。

其次,技术互补有利于各单位的经验补足。一些单位对于未经手施工过的项目类型,存在着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对不熟悉的工程项目,很容易因为技术组织能力弱而影响工程的进度或质量。甚至有一些施工单位对于新项目如初生的婴儿,不知从何入手。这就需要有正规军、经验丰富的分包队来进行技术力量的补充,在技术策划、运作、方案制定、方法等方面提供模板,使整个工程如期顺利进行。

再者,互补双赢的技术管理模式能够提供更大的土建工程操作作业面,加快速度,提高效率。对一些工序多、工期紧、强度又相对较大的项目内容,可以通过互补双赢的技术管理模式来争取更为广泛的施工作业面,大小型企业可寻求多个分包队伍,按项目分工分期完成,统一验收。如此,多个项目同时进行,大大地缩短了整个工程的工时,提高效率。

还有,风险转移,使得大中型建筑承包企业获得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工程分包,选取有资质、经验丰富的分包队伍施工,转移一部分资金、技术、质量、工期拖延等风险给分包队伍,使企业整体上压力减小,可以留有更大的余地去实现更高的追求与发展。

那么,如何构建互补双赢的土建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呢?

第一,建立以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为指导意义的技术管理模型。通常,大中型建筑企业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优秀的管理人才,而小型建筑企业即分包单位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设备和人力资源。如果能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就能够创造出更大的财富和利益。当然,在利润分配方面也要全面实施公平、双赢的理念。、

第二,注重合同管理,完善合同制度。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有相关的法律规则制度来规范与协调,因此,建筑工程行业的双向或多向联合,因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不同和可能造成冲突的可能性,就更应该完善合同机制,建立起合同程序和管理属性,以便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有依法参照物,帮助各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赢得利益。

第三,完善监督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在工程分包的过程中,各分包队伍无疑会以利益的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但少数工程管理人员因利益驱使,可能会在工程过程中淡化技术管理方面的内容,不注重质量把关,因此仍会有或多或少的偷工减料现象发生[2]。还有些承包人员为了降低成本,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减少,使施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些都很可能造成施工过程中的各环节漏洞,最终造成工程质量不过关。因此想要做到适如其分地合作与双赢,就必须从监督的层面

入手,把好技术管理质量关。

三、注意事项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探讨,旨在帮助建筑相关行业、企业更快更好地完成达标任务,并能够获得最大的报酬。但是,在互补双赢的技术管理模式下,还应该注意到以下几方面问题:

1.加强执行力的管理。

很多时候,管理做到位了,但因为分包队伍的执行力不足,而造成工程项目无法按时按需交验。因此,在建立互补双赢关系的同时,应该注意调查相关建筑工程分包队伍的资质、经验水平、信誉程度等多方面的资讯,以便于寻找到真正有利于企业项目施工的合作伙伴,真正意义上地降低成本[3]。另外,要提高项目技术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使现场指导和监督的工作人员能够真正有效地指导工作,提出意见,给出解决方案。

2.互补双赢的模式虽然是在取长补短,借用于分包队伍的人力和设备资源共同完成项目工程,但如果遇到较大工程量的项目施工,企业如不增加设备投入,技术管理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因此,企业依然需要重视固定资产的保养,做好保值乃至增值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进行,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大管理的力度,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我国建筑行业和谐发展的工程造价管理策略。

1 浅析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的对象是建筑工程项目。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工程造价有计划的、采取科学的办法和技术原理进行全方位的控制,达到实现经济效益的一种行为。也就是对工程造价的规划和控制。规划主要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前期进行,控制主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它是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和利益的重要手段。

2 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造价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管理意识的淡薄。这主要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建筑企业还处于传统的静态的工程造价定额的基础之上,导致出现很多估算、预算和决算分离的现象,缺乏全方位、全视觉和动态的管理机制,缺乏与世界先进管理水平的学习等,导致工程造价管理意识淡薄。

2.2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由于当前我国很多法律法规还有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困难,导致我国工程造价管理还存在很多法律带来的束缚,例如,有关造价管理部门几乎都是采取政府定价的行为,知道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缺乏市场的定价,失去了竞争力等。

2.3 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人员的资质参差不齐

据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在我国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就高达百万,而这百万之中三分之二以上人员的学历都在本科以下,造价工程师这一职业也只是近几年才刚刚兴起,取得资质的人员数量太低,难以应对我国快速复杂发展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造成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人员资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2.4 缺乏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由于我国很多建筑工程前期工程造价缺乏有效的根据,只能按照完成的工程造价估算,又由于我国建筑工程的建设存在着很多投资严重透支的现象,导致工期延长,工程造价过高,三超现象尤为严重,这都是由于在工程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不够重视而导致的。

3 工程造价管理发展的应对措施分析

面对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随着工程造价管理不断国际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笔者基于此,就工程造价管理发展的应对措施做出以下分析:

3.1 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

经过测算竣工工程的经济指标,合理确定出工程造价估算指标依据,并以此做出工程概算。通过不断加大造价估算的管理力度,实行限额设计,确定出合理的工程静态造价,并全面预测工程的动态造价,以保障项目工程能够拥有足够的资金。加大工程设阶段的造价管理力度,在工程施工过程直到竣工,都应加强与设计方案的检查对比,一旦设计中出现了严重影响工程造价的情况,必须在工程批准单位的认可情况下及时修改设计方案。凡没有得到批准审核并同意的,针对任意加大投资,更改设计方案,提高工程施工标准和扩大构筑物的面积等情况时,造价的审查不能得到通过,反而应由相关造价主管机构严格追求其责任,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确保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

3.2 加大招投标工程的管理,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

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之下,应不断推进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成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遵循适者生存的发展规律,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首先,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加大工程投标的监管力度;其次,造价主管机构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建筑工程造价与原材料价格信息的体系,不断提升评标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水平,加大对工程成本价和标底价合理与否的监管力度;再次,在招标申请审核过程中,必须加大该招标工程资金到位与否的检查力度,作为施工企业,则应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做到不盲目、谨慎、理性的投标;最后,作为工程建设主管机构,必须加大对合同价和工程标底的审查力度,严把审查关,不仅不能以行政的手段干预市场竞争的行为,还得确保价格竞争的合理合法性,维护建筑工程各方的合法切身利益。

3.3 提升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水平

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着工程质量的好坏。怎样提升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水平,已成为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发展的瓶颈。因此,在目前设置了工程造价管理这一学科的急促上,必须从管理、技术、法律、经济、外语及计算机等方面培养新型的造价管理人才,适应我国建筑工程发展日益加快的趋势而带来的需求。此外,还应加大工程造价师这一职业人才的培养,加快推进工程造价是的注册机制,培养具有较高综合业务素质水平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以提升应对未来市场发展的需要。

3.4 全面提升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机构的竞争实力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首先必须转化观念,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并进军国家市场。作为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机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展,这就必须建立一个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服务协会,起到带头的作用,实现联合互补的发展优势,加强政府、管理机构和企业三者之间的沟通,并及时给有关职能部门反映企业 的诉求。此外,还应加强自身管理工作体系的完善,全面体现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机构的能力,以不断提升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机构的竞争实力。面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造价管理窘境,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明确的发展方向不断推进改革发展,全面提升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机构的竞争实力。

3.5 引进国外的先进造价管理理念

只有建立一套严谨科学的造价管理体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管理的态度,方能搞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加快引进国外的先进造价管理理念和经验,实施人才走出去的培训战略决策,学习西方的先进造价管理理念,并将其实现本质的转化,应用到适合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之中。

3.6 加快推进有关工程造价的立法工作进程

市场经济其实就是一种法制经济,所以,建立健全各种法律法规就显得极其重要。虽然目前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立法工作已经受得重视,但目前只有少数部门规章制度的约束。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有关工程造价的立法工作的进程。

总之,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由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是极为复杂系统的管理工作。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并要求有关部门主动积极地配合,齐心协力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实施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战略决策,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维护正常的造价咨询市场,以不断提升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助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不断的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晨旭.论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J].消费导刊,2010(05).

篇5

建筑工程项目是组织实现项目目标的管理过程工作,其意义在于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效计划、组织、控制、实现项目管理的目的,保证项目目标实现的系统管理方法。这个目标可以使组织阶段性计划(如年度经营管理计划)规定,也可以是批准的《项目可行性报告》规定。项目目标的实现,可以是房地产企业组织的管理行为,也可以是项目管理组织的行为。建设项目管理就目的的实现过程来讲,公司是项目启动组织,是做项目立项和项目设想的,是规划项目目标的,是为项目提供资源支持和技术服务的组织;项目是将设计变成成品并将产品变成商品进而变成利润的组织。是启动和实施、领导和被领导、服务支持预备服务与支持、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项目部形式的管理组织属于公司直属,项目公司形式则是相对对立的、有独立经营权的“法人”组织。项目管理过程中启动组织与实施组织之间的职能,职责划分,应根据公司组织结构确定,项目主要管理人员的选择,项目管理模式的选定,公司向项目提供什么资源、公司层面职能部门或者叫中心与项目部或是项目公司的职责划分,应该由公司决定,并体现在《项目管理规划》中。为更好地完成项目,公司必须对项目管理组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监督、控制性管理。

1.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的主要原因包括: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建筑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以前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要想企业在竞争中抢的先机,就必须要对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也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系,工程管理的多样性、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也促使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主要有:

1)工程项目管理的多样性。项目管理有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它更注意实务,项目管理的工程必须结合自身项目特点的实际出发。由于项目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不同领域项目类型的差异性带来了项目管理多元化发展。因此,不同性质和种类的工程项目,项目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差别;即使在同类工程项目中,角色和层次的不同,例如在建筑工程中,投资者、业主、承包商、设计单位、项目管理公司的项目管理差异很大;这就使得采用不同的承包和项目管理模式也会带来项目管理的差异。另外过去通常定位项目管理是以项目内的职能管理为主的,如工期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资源管理等。现在还要研究和解决企业项目的管理问题。

2)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界面划分问题。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它又是综合性的,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项目管理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除了要有工程项目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外,还应具有管理学、工程估计、工程经济学、工程合同和合同管理、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与工程项目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尽管在项目管理组织中,上述领域的工作都由相关的专业人员承担,但在现代工程项目中,各种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和职能工作之间越来越趋向于相互交叉,他们之间存在复杂的分工和协作关系。

2.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

2.1 调整管理理念,树立创新思想

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导向,只有树立创新的意识才能真正做好对工程管理理念的调整,实现建筑企业管理创新。想要转变管理理念实施创新,首先要管理者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了解市场最新动向,紧跟时代步伐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只有管理者拥有创新意识才能更好的推动和实现管理模式创新。在开拓思想、调整观念,加强管理力度的同时还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将具有高素质创新人才招收进来增加企业创新的能力,让管理创新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还要加强对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培训,让每个基层员工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为工程管理创新提供一个优良的氛围,从而更好的保证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实现创新。管理理念的调整、转变、创新能够直接影响工程管理的进行,强化管理工作,更加明确工程控制目标,处理好进度、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实现优化配置在不影响每个目标的同时让整体目标最优。

2.2 改变、调整管理机构组织结构与机制

除了要转变管理思想,拥有创新意识以外,关键还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结构,建立一套现代化工程管理体制。新型的工程管理组织机构应该首先要满足生产要求,符合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其次在组成管理机构时要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从而有效的提高竞争能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最后就是要在配置齐全的基础上合理的降低管理成本。建立完整有效的工程管理制度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传统管理制度中责任分配不清,利益关系不明,制约能力不强,导致了管理效率低下。管理创新首先要制定各部门、各专业及管理人员的职责所在,严格按站责任制,明确责权关系,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对出现安全、质量、经济等问题要给予经济行政或是法律方面的处罚,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在保证企业获得效益的同时在合同要求下控制施工工期、投资、质量等,与此同时要预防施工中的风险因素,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规避。

2.3 促进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管理技术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是这个时代的要求。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信息化、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都是工程管理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建筑规模的扩大、施工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工程管理人员每天要对面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处理这些信息任务繁重。为此,加快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还要加快管理技术的调整变化以及创新,这样才能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的实现建筑项目的建设任务。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计算机软件处理信息数据和资源实时共享,减轻工作人员工作负担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此外,建筑企业也可以利用网路手段对市场形势、经济动态、政策变动做到及时了解,做出相应调整;也可以获得国内外相关信息为管理技术更新创造良好条件。为了实现管理信息化、科技化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让管理人员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接受现代化管理的知识,拥有操作新型设备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创新。

3.结论

综上所述,近几十年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人们在不断提出许多新的理念,包括提倡多赢,照顾各方面的利益,鼓励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注意工程对社会、对历史的责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等。另外,在工程项目的全生命期评价和管理方面,集成化管理方面,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方面,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方面都出现了许多的创新研究和应用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工业工程的发展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它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工业工程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制造工程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的工程学科。它是将人、设备、物料、信息和环境等生产系统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对工业等生产过程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评价与创新,从而提高工业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专门化的综合技术,且内容日益广泛。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期,工业部门开始对工业工程有所认识,并逐步推广,1991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中国的工业基础是相对薄弱的,特别是制造业的管理基础相对于工业发达国家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计划经济的模式使企业不具有市场竞争的意识和条件。尽管在解放后,许多大企业象长春一汽、湖北二汽、鞍钢等都有技术革新方面获得很好的成绩并具有IE应用的特点。但是真正IE的推广和应用当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的诞生翻开了中国工业工程发展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中国的工业工程仍处于认识与起步阶段,这与中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无关系,包括教育管理也处于“发展中”阶段。但是知道IE的重要性的企业也不乏其人,如广东科龙集团,河南美乐电视机厂,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易初摩托车公司,西安飞机公司,沈阳飞机公司,鞍山钢铁公司等都在应用IE方面收效不少。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许多乡镇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关心工业工程,认为经济形态的转变和企业制度的改善是极其重要的。

二、工业工程发展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挑战

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新生产方式和信息技术对现行成本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又为成本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驱动力, 特别是新生产方式和信息技术中的敏捷制造、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方式、MRP/ ERP 和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

(一) 敏捷制造和供应链管理: 成本管理创新的战略性驱动

敏捷制造和供应链管理对成本管理创新的战略性驱动表现在: 企业开发、设计和创新成本管理系统, 不仅要从战术的角度考虑, 更重要的是从战略的高度考虑。特别是从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和生产三个维度去开发、设计和创新成本管理系统。从而对企业未来的成本从行业、市场和生产三个维度进行预先“筑入”设计, 对企业未来战术性成本管理的方向和标准进行定位。

(二) 精益生产方式: 成本管理创新的战术性驱动

精益生产对成本管理创新的战术性驱动表现在: 企业的战术性成本管理系统没有固定的模式, 不同企业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应有不同的战术成本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 即使同一企业相同的生产方式下的战术成本管理模式也是在不断改进中进行完善的。在日常成本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战术成本管理技法和策略来解决人们所面临的各种战术成本管理问题。

(三) MRP/ERP 和信息技术: 成本管理创新的网络化驱动

MRP/ ERP 和信息技术对成本管理创新的网络化驱动表现在: 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化是成本管理创新必可少的部分, 新经济下的成本管理模式必须要应用相互关联的正规化、自动化的成套技术对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分析、设计和构建, 从而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成本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传输, 为成本管理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

三、成本工程是成本管理模式创新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成本管理的工程属性

1. 成本管理是一项并行工程: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产品市场生命周期和产品生产生命周期两个方面。

从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的角度看, 成本管理贯穿于产品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整个过程。产品在生命周期内, 企业一般要多次调整产品的竞争策略, 同时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成本管理技法以及对不同的成本管理技法进行组合, 甚至要创新一些成本管理理论和技法, 才能为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成本战略定位。所以, 产品市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成本战略定位的核心就是成本管理理论工具和实体工具的有机结合和创新。

从产品生产生命周期的角度看, 成本管理贯穿于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全过程。在特定市场生命周期, 如何实现相应的竞争策略, 是由产品生产的生命周期内的成本管理工作来体现的。

2. 成本管理是一项子工程: 基于工业工程发展的视角。工业工程的发展对成本管理提出要求, 成本管理系统为适应工业工程的发展必然要对成本管理的技法进行重组和创新。在成本管理方面追求由人、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等生产要素所组成的综合系统的整体效益, 无论系统大小都反映出很强的降低成本、提高系统管理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 成本管理系统是工业工程的一个子工程。

3. 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基于系统科学的视角。企业成本管理不是孤立的, 成本管理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如果从这个角度透视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确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信息支持、管理技法的实施、对成本管理活动的管理等等。所以, 成本管理是相互合作式的全面成本管理, 主要体现在成本概念的全面性、管理主体的全员性、管理目标的全局性、构成的全动因性、形成的全关系性、管理技法有机结合性、管理的全过程性等方面。

(二) 成本工程的内涵

从工程的视角审视成本管理, 可以认为成本工程是对成本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成本工程是应用各种成本管理的理论分析工具和实体管理技法, 设计、开发与实施创新成本管理系统, 以及对成本问题给予创新性解决的成本策划。成本工程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 主要具有工程属性、创新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要想较为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应从工程的一般性和成本管理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对其内容进行定位:

首先, 从工程的一般性上看, 任何一项工程的内容无非都是包括工程的设计、实施和成果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并且以“设计――实施――评价”式的程序运行。所以, 成本工程的内容包括成本工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同样也以“设计――实施――评价”式的程序运行。

1. 成本工程设计包括成本工程的目标规划、标准预测以及工程方案的配制和选择等。

2. 成本工程实施包括成本工程的目标分解、项目组合、工程运行以及信息支持等。

3. 成本工程评价包括针对项目和工程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的配制和选择等。

其次, 从成本管理的特殊性上看, 成本管理系统包括战略成本管理子系统、战术成本管理子系统和成本管理信息子系统, 与之相对应, 成本工程的内容应包括成本战略工程、成本战术工程和成本信息工程三个方面。

第一, 成本战略工程是指企业在选择和确定竞争战略的过程中, 运用一定的技法和策略进行成本战略构筑、规划、实施和评价的过程, 是对企业未来成本的“筑入”从行业维、市场维和生产维等方面的一种预先设计, 也是对企业未来战术性成本管理的方向和标准进行定位。成本战略工程内容包括成本战略工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第二, 成本战术工程是指在日常成本管理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成本管理技法和策略来解决人们所面临的各种成本管理问题, 是在成本战略工程制定的方向和标准的前提下, 从生产作业系统的层面, 对产品或劳务的成本实际“筑入”。成本战术工程内容包括成本战术工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第三, 成本信息工程是指企业应用相互关联的正规化、自动化的成套技术对成本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分析、设计和构成, 成本信息工程的核心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成本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 为成本工程的运行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成本信息工程内容包括成本信息工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四、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 成本工程的内容体系包括成本战略工程、成本战术工程和成本信息工程三个子工程, 成本战略工程为成本战术工程制定方向和标准,成本战术工程是成本战略工程得以正常运行的保证, 成本信息工程为成本战略工程和成本战术工程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篇7

近代城市管理理论主要以对城市社区形态、结构的重新规划与设计为发端和基本内容.文艺复兴之后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对城市管理的多重需求,不仅重构了近代城市的产业特质,也重组了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重塑了城市发展的功能与目标。城市理念最初来源于文艺复兴后到现代化萌发期间.人们对人类理想居住场所的创造性想象与理性设计而创造了城市雏形芒福德(Munford.1922)对城市历史学研究考察了人类近几百年来对理想城市的思考,强调城市理想状态中城市与农村的协调而提出将城市与农村融合为一体。

19世纪末.霍华德(Howard.1898)针对城市无计划发展带来的拥挤、低效和高费用弊端,主张“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新型城市规划理念认为新型城市应兼有旧城市活力机遇和乡间的宽敞以及合理布局的效率等特征,并认为其重要特点是规模较小且设施齐全即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1928年.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奥地利、西班牙、瑞士等国著名城市建筑和规划专家发起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后逐渐发展成为有影响的国际性学术团体,并于1933年发表都市计划,又称”雅典”,拓展了当时盛行的以追求空间形态等建设主体完备的城市理论开始从多学科、多需求角度考虑城市住宅娱乐交通工业生产、文物保护等各方面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出一系列城市公共管理的开创性构想被认为是近代城市单一规划设计理念向现代综合管理建设理论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2O世纪中叶城市及城市管理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同时伴随着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交通工程等学科也逐渐形成自身独立的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管理理论内容更为具体化系统化综合化芒福德(Munford1938)在此时期又进一步提出了有关城市规划的若干思想.再次成为现代城市管理规划运动的重要指导.并在政府官员和规划家中取得信任,随即根据他的理念在英国推出了关于城市及城市管理研究的重要成果——巴罗报告”(BarrowReport).直接干预影响了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计划.并导致1945-1952年英国战后一系列城市公共管理研究决策机构的建立。由此开始,城市及城市管理科学的研究频繁与国家和各级政府决策机构交流并逐渐结合,影响社会管理者的战略意志和管理目标取向城市管理科学本身也由于实践的快速发展使得其综合性、社会性、战略性和系统性曰益增强。总体来看二战后城市公共管理科学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单纯是城市规划或城市基础设施等城市物质形态的发展.城市人口、交通环境污染、社会动乱、经济发展等复合性社会问题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研究的重心。此时,城市公共管理理论的重点已从物质环境建设转向了公共政策和社会经济等根本性问题成为政府管理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广泛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2现代城市公共管理发展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现代城市公共管理,被认为是城市政府、市场和其他城市利益相关者以城市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为目标,以城市为管理对象.对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全面过程和运行与再生的全部活动所进行的有机协调活动;是在市场机制调节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城市治理制度安排和体现先进水平的科技手段.互动合作整合城市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实现城市高效协调运行和各项功能正常发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社会与人类健康发展的创造性活动”。

城市公共管理本质上属于较高层级的政府公共管理其目标定位应是以人为本以城市和谐稳定为目标设计相宜的体制机制.合理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股新部门管理改革浪潮席卷包括发达国家转型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引发了新公共管理(NPM,NewPublicManagement)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摩尔等人(Mooreetal,1994)认为新公共管理最核心的特征是.在非私人的政府管理部门试图引入或模仿市场机制或私人部门的一些特征。麦特卡尔菲和理查兹(MetcalfeandandRichards1990)认为,虽然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背景或面临的环境不同,但是将公共部门的活动置于市场压力和利用市场规则来达到某些公共目的.能够获得效率和效益的提升。非洲、亚洲和拉美国家逐渐增多的公共部门收敛趋势(凯科特和贝克,KiCkertandBeck,1995)或”扩散化的改革(哈利根Ha…gan,1997)”,及“全球化趋势(弗林,FIYnn.1997)都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危机和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公共部门改革,被认为是在新公共管理框架下的更广泛意义上的行政职能调整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改变(宾纳菲尔特,Bienefeld.1990;曼坎德拉Mukandala.1992)。拉尔比(Larbi.1999)认为,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支持的结构性调整项目(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WorldBank—supp0rtedstructuraladjustmentprogrammes(SAPs))使得政府与公共部门的角色及其机构性质更倾向于市场导向和私人部门导向,这种结构性的国家行政改革是由多种原因造成主要是由于战后中央政府陷入持久的经济和财政危机.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引发新公共管理的因素却有所不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和制度环境的综合变化引起和造成了公共行政及管理体系的根本变动(泽富凯克,Zifcak.1994;格里尔Greer1994马什卡雷尼亚什.Mascarenhas1993;莱恩.Lane.1997凯特尔KettI.1997)。这种变动的主要目的是政府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提供渠道的改善.强调效率性.经济性及最终的效果性(麦特卡尔菲和理查兹MetcalfeandRichards.1990).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由于经济危机引起2O世纪80年代的公共~pf-]改革。

例如在非洲的亚撒哈拉地区经济及财政危机引发经济改革.进而引起公共管理部门改革。其他一些非洲和拉美国家陷入暂时的国内和国外债务危机.贸易条件恶化.国际货币市场真实利率上升,高通胀低储蓄和低投资,基本消费品缺乏.这些经济危机最终要求政府公共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亚洲国家,印尼马来西亚和韩国的经济危机亦是导致公共部门改革的首要诱因。泊林达诺(P01jdano,1999)对发展中国家实践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情况进行了概述.认为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将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改革国家及城市公共管理列入了议事日程但是却完全没有纳入任何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及举措.更槽糕的是,这种改革的初衷与其完全没有联系或完全相悖.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影响较大.但是更多地是在思想层面而不是实践。他对亚非近4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进行了比较,重新检验了由于腐败和低下的行政能力,新公共管理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这一论断的武断性,认为发展中国家失败和成功的许多例证说明,不同国家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发端更多地决定于地方化的偶然因素,而不是一般化的国家行为.新公共管理改革需要更加开放的思想来根据形势的需要思考不同政治背景、不同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目标和公众需求。可见,体现于实践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思想是: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成为多元管理体系的组织者协调者,不再全揽公共管理的所有事务而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手段和经验.通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形成适度合理有序的竞争,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调整并优化政府职能。

3当代城市公共管理的新阶段:数字城市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以政府机构与公众及私人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为准政府管理方式发展至今经历了信息(Information)交互(Interaction)、提交(Processing)和交易(Transaction)这四个阶段(见表1),目前处于交易阶段,这一阶段政府管理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政府门户网站.而是政府信息、服务的融合,公众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更方便进入一个多机构、多服务的政府管理系统。这也是政府管理方式的一次变革.其更关注政策或战略的制定.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全面的在线服务媒介.而且能够借助外部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来完成这些活动。这~阶段受众能够全面与政府服务机构交互.接受全面和制定式的信息及服务。

这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不断完善的系统,丰富的信息、交易平台及多媒介是主要的特征。交易阶段政府管理模式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政府显著的数字及多极化特征因此这一阶段的政府也被成为数字政府”数字政府(E—GovernmentDigitalGovernment)包含狭义和广义的定义美国得克萨斯州数字政府规划(StateofTexassElectronicGovernmentStrategicPlan)中将数字政府明确定义为:各级政府与公众、企业之间借助电子通信技术开展的政府活动包括: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和购买.产生及接受(政府)指令.提供及获取信息以及完成金融交易”。。数字政府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革命最后的实践,其成为公共部门改革公共服务的主要推动力其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更倾向于归入后新公共管理理论。最早的数字政府可以追溯到199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US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SF)发起并逐步引入。1997年,基于一份关于21世纪迈向数字政府的报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开始指导美国联邦政府利用Internet技术来提高公共服务透明度.由此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建立高效数字政府的理念初现雏形随后发展迅猛并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仅1997年,世界范围内有1915个中央级政府机构建立了相应的政府公共网站,2000-2001年.短短一年这一数字增长到9363个(CyPRGCyberspacePolicyResearchGroup.虚拟政策研究中心,2001)。,美国以拥有403家政府公共服务网站(这里仅以数量计.不论服务质量)独霸数字政府发展的鳌头,一些发展较早的国家包括法国.巴西、葡萄牙及丹麦等也建立了政府公共服务网站。加特纳(Gartner.2000)将数字政府的特征概括为:数字政府即通过各种技术、网络及新媒体发展.推动政府机构内部及社会91、部的连续转型,从而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参与公共事务活动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最优化的结果,其实质是政府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公共化和透明化。帕尔多(Pardo2000)进一步概括了数字政府区别于传统政府的主要功能:(1)公众获知政府信息更加便利(2)更加清晰地遵守~般性规则;(3)公众借助政府提供的数字平台和公共协助更有效地取得个人利益(4)政府之间活动及政府与企业之间活动的便利和公开:(5)政府对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融合(6)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更广泛性。数字政府将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应用.形成“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公众三位一体的数字社会。方(Fang.2002)将数字政府的类型概括为八种:政府一市民(Government—to-C…tzenG2C);市民一政府(Citizen—to-GovernmentC2G)政府一企业(Government—fo—BusinessG2B)企业一政府(Business-to—GoVernmenIB2G)政府一政府供职人员(Govemment—t0一EmployeeG2E):政府~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j政府一非营利组织(Government-to-Nonprofit.G2N)非营利组织一政府(NOnproflt~to—Government.N2G)。数字政府的建立需要重视其中的五种关系:市民一政府(Cltizen-to-Government,C2G)企业一政府(Business-to-GovernmentB2G)政府一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政府一非营利组织(Government-to-Nonprofit.G2N):政府一政府供职人员(Government—to—Employee.G2E)。

具体来看,首先,市民一政府的关系反映了公众个人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与服务的需求这些服务包括发放有关许可和执照如驾驶许可,渔业许可等.不仅包括纳税人对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税费支付。也应该囊括政府对纳税人的退税等服务。其次,企业一政府的关系主要是企业、商务活动及合作组织对政府提供服务的需求.包括营业许可用工信息及经营选址等服务。最后政府一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政府一非营利组织(Government-to—Nonprofit,G2N):政府一政府供职人员(Government—to-Employee.G2E)的这三种关系源于其三者相互之间及其自身内部机构及政府供职人员提供及完善政府服务的要求包括政府公务活动、政府采购及政府内部资金转移及其他相关的服务。目前数字政府的发展阶段主要存在于市民一政府(Citizen-to-GoVernmem,C2G):企业一政府(Business-to-GovernmentB2G):政府一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这三种关系之间.尤其是前两种服务需求较大.发展较快。

由此.现代城市数字管理系统强调不同机构与组织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构成内外部联动的“开放式循环。其中内部的信息双向流动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以及这两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交流。外部信息流动分支包括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传递。这里.地方政府不仅承担着本级政府与公众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服务联通,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其是公众及企业与中央政府之间信息交换的媒介。中央政府向公众和企业的各种信息.需要通过地方政府的相关活动进行传递和解读因此.地方政府在整个数字整合系统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央政府信息传递与反馈的主要渠道这显示出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建立的城市管理系统不仅提供了公众与企业及其他组织需要的信息及服务来源,而且是贯通中央政府信息上下流动的决定性环节通过地方政府实施的城市管理系统,中央政府的各种信息及政策才能得到顺畅的和贯彻.意味着借助于城市管理系统,地方政府成为中央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公众及企业信息及其他服务需求的主要提供者。

4启示

未来.城市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将更加体现以人为中心.从对人财物等硬件”为重点的管理转向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为重点的柔性化管理管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将完全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之上,并不断扩大市民参与.实现管理透明与公开。根据上述理论及实践演进的梳理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4.1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趋势将更趋明显.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现代城市管理三元治理结构成为必然选择加快引入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新的组织要素,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组成的多元化主体城市治理结构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在这种三元治理结构中,政府是组织者和指挥者其行为决定和影响其他城市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效果:营利性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配合政府提供城市公共物品与服务,其有利于分担政府管理事务。提高城市管理运行效率和效益社会公众作为基础通过公开与不公开途径参与城市管理活动,推动城市管理机制内生化转变其中政府突出其统领与指导作用,企业突出其专业与独立作用,社会突出其监督与制衡作用.三者地位应相差无几,完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造。在城市管理活动中,政府的职能更多地是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保证公正的交易制度、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对于城市公共服务中的自然垄断产品.建立严厉的政府监督下的市场供给体制.对于共有资源或纯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委托给专业的建造者或经营者.提供高效高质的第三方产品或服务。

4.2伴随数字技术及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管理技术将逐步实现完全信息化数字城市提供给城市管理强大的技术和数据支持,使城市管理各部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资源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数字城市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管理信息综合平台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准确、适时、有效的信息搜集和加工处理,为城市管理者的决策和职能履行服务。

篇8

0前言

目前我国从业的监理工程师均接受监理理论和法律法规知识,质量、进度、投资三大控制以及合同管理方面的学习并通过国家或地方的考试才允许执业。但是,相当多的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水平和管理知识仍然无法胜任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理工作。监理人员的从业素质低,已经成为工程监理向全方位、全过程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应加强监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引导监理工程师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结构和新工艺的发展,学习管理和合同知识,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促使其业务水平向高层次发展。

1、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发展现状

根据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影响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最大的阶段是项目的决策和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75%~95%主要在设计阶段完成,而在实施期仅占项目投资的可能性5%~35%;同时,建设项目的整体使用功能或全寿命费用的70%以上在设计阶段前已基本决定。据西方一些国家分析,决策设计等前期费用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前期费用却基本决定了几乎全部随后的费用。由此可见,建设项目决策设计的前期阶段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何等重要。

建设工程监理作为我国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主要咨询单位,其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是“三控、三管、一协调”,即:质量、进度、投资的控制,安全、资料、信息的管理和协调建设、勘察设计及施工等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工程监理完全可以为建设单位(业主)在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招标、设备采购、施工监理、生产调试和竣工验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协助建设单位(业主)实现项目投资的意图。

但是,通过本人在工程监理单位的实践或了解同行业的实际,大部分工程监理只是充当了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的作用,只有很少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监理单位部分参与了设计阶段或工程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工程技术人员懂技术的多,最多是在工程造价方面有所建树,鲜有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更懂得建设程序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性人才;同时,监理单位在技术、经济专业人才方面的配备不够合理,难以为建设单位(业主)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服务。

2、高层建筑监理控制要点分析

2.1制定监理规划和细则

项目监理在接受高层建筑丁程监理后.首先应对工程监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以指导后面监理工作的具体的开展。监理规划和细则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切实实际的可行性,明确监理内容和方法,如抽样试验、旁站制度、工地巡视、签发指令文件的适用范围等,并突出工程的重难点。制定监理程序。规范施工单位的施工活动,对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的管理督查工作步骤进行统一。

2.2控制原材料质量

高层建筑上程巾使用的原材料质量也会对结构工程质量造成很大影响。监理人员要对钢材、木材、水泥等重要材料严格把关,做好材料计划、采购、运输、保管等工作。要优选货源,选择质量和信誉较好的供货厂商,在材料和构件运进施工现场之前。要检查其出厂合格证或材料化验单,并按要求进行外观和抽样检查,出现问题的坚持弃用,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抽样检查时.要严格按材料试验标准取样,控制好取样频数。对于主要结构部位的材料。应特别注意考察其规格、型号和性能能否满足设计要求。

2.3控制测量精度

高层建筑的测量精度对其结构性能也有重大影响,监理人员必须对施工测量进行严格监督。首先应对施工单位所配备的测量人员的素质、资格进行审查,还应对工程的测量精度、使用的仪器等做出明确规定.对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复测验收。

2.4控制混凝工质量

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对商品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很重要。监理工程师应从厂家选择、原材料和砼配合比控制、砼浇筑现场、砼养护等方面进行监控,督促施工人员落实施工方案中的相关措施。

2.5控制主体结构施工质量

(1)梁、板、柱、墙砼施工。由于混凝土水泥用量大、坍落度大,再加上楼板的结构厚度等原因造成混凝土表面容易产生裂缝,对结构强度和耐久性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尽量避免楼板出现裂缝,出现裂缝也可采取“二振三搓,随养护随遮盖”的施工工艺方法来解决。墙、柱等也应控制好,不要出现麻面、蜂窝、露筋、烂根等现象。

(2)在实际过程中,监理与施工方争论较多的焦点问题之一是拆模时间,拆模过早,质量得不到保证,监理方有责任,拆模过晚,就会影响施工进度,施工单位受损。通常当上一层楼板正在浇筑砼时,就不应该拆除其下层的模板或支撑。在气温较低时还应隔两层。在拆模时,监理应要求施工方办拆模令并附同条件砼试压报告。

(3)监理人员要提前和甲方沟通好幕墙、金属雨蓬等较重要悬挂构件的设置问题,因为规范强调不主张用后置预埋件,它既不牢固,施工方还要做拉拔试验,加大了工作量。所以尽早确定预埋件大小和位置,监理人员提醒施工方提前预埋。在工程竣工之后,监理人员要做好竣工验收工作.对工程的隐蔽部位进行仔细检查,不留死角,出现问题可以要求施工方进行处理或返工,切实保障好高层建筑的结构质量。

3、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是工程监理发展新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现建设监理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还须进一步加强监理单位建设,实行混业经营。首先是加强监理人才建设,建立一批知识面宽、精通业务、责任心强、协调管理能力好、勇于开拓进取的人才队伍。一靠培养、二靠引进,在大力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的基础上,还应培训普及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管理、融资和法律知识,增强专业技术人员一专多能的能力,以胜任工程咨询服务。二是以工程咨询为载体,把工程监理与前期工程咨询融为一体,进一步提高单位经营管理水平。三是要把工程监理工作拓展到工程咨询业务上来,并加大业务宣传力度,拓宽监理单位业务服务范围。四是在在做好工程咨询监理的基础上,参照国外项目管理的经验,参与项目总承包或BT(BOT)项目等交钥匙工程,共同完成项目建设的全部任务,如英联邦国家的工料测量师行、项目管理咨询公司(PM)等,充分发挥监理咨询的技术、信息和管理新优势,与设备制造商和土木工程承包商组成联合体,甚至可作为项目的发起人和策划者,为监理咨询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4、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监理行业的企业结构向综合性监理企业与专业性监理企业相结合、中小型监理企业相结合的合理结构发展。按工作内容分,逐渐建立起承担全过程、全方位监理任务的综合性监理企业与能承担某一专业监理任务的监理企业相结合的企业结构。按工作阶段分,建立起能承担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理的大型监理企业与能承担某一阶段工程监理任务的中型监理企业和只提供旁站监理劳务的小型监理企业相结合的企业结构,从而使各类监理企业都能有适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篇9

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工程数字化管理是把施工过程用数字化的方式显示出来。在施工工程的建造过程中,为了既安全又准时的完成建筑项目,我们首先要对施工工程的数据和预算进行具体分析,要把施工的整个过程绘成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我们在信息化工程中使用数据管理系统,主要是为了提升管理建筑施工过程的功效。在使用数字处理系统的同时,也要使用进口的生产技术机械。

1中国建筑施工管理的缺陷

1.1对成本进行控制

如今,中国大多数的建筑施工团队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成本预算不做具体的策划和系统化的管理。往往不会留意到小支出或一些小账单,对此从不进行细致化的记录。这样往往使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控制不了成本,也不能确切的算出工程的预算,造成工程项目不必要的亏损。

1.2信息的管理

我们需要顶级的科学技术,因为建筑施工工程的工作内容是十分复杂的。所以,在项目构建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数据与信息。而在日后的工程建设中一定要做好成本预算、写好工作策划案、划分好工程材料等,所有的这些都是需要数据与信息的。在建筑过程中,若是没有了这些数据和信息,整个施工的项目则会进入崩塌边缘。现如今,大多数中国施工单位仍是用笔和纸这种古典的方式记载这些管理数据与信息。这样做只会导致施工建筑单位信息存储量减少,进而让建筑施工企业不能做有关方面的建筑施工检验和规划。

1.3企业管理因素

工程在施工建设时,常常需要施工队到场地去工作。但通常,企业管理者都不会去场地。因此上下级多数都会用手机或是网络方式来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但这种做法时存在一定缺点的,化解问题的时长也许会导致施工时间的推迟,加大了工程成本,且不能够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如若是出现理解错误这种情况,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1.4决策与调整的落后

由于大多数的中国的建筑单位仍是选择使用古典的金字塔式的建筑管理方法,跟不上时代步伐,导致整体管理的工作效率与发送信息能力不断下降,也给整个建筑单位的规划和建议带来了一定影响。若是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发挥作用,规划和建议也就都不会得不到简单信息与数据的增援。因此,决策人和管理人的建议仅是靠自己攒下的相关经验,来对有关工作进行整理。

2数字化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上的使用

2.1施工过程的系统化解析

依照建筑工程工作量的单子写出其内容,并联合建筑工程分队分工程这一分工原理来确定,这就是施工程序的系统化分析理论。分解结构完成后,对其中的每个版块做出全面的编码。每个版块的编码依照的原理,也都是按照建设工程的单子所规定的一些编码来确定的。但其中许多都会比建设施工的工程清单的最小版块还小,这是由各个施工的模块的单位造成的。所以,对建设工程里清单编码的自编码、部分位数要实现一定幅度的增加,分解完成的版块在全都编码后,要实行下一个的版块目标的确定。

2.2制定数字化版块管理的目标

工程的预算,施工的时间、工程的质量是版块特征化目标的确定要思考的三个方面。当中工程的预算主要包含施工的投资数、工程的价值、工程的最终效益等三个数值;工程的工期主要包含完全工期、相应工期的数值;工程的质量是一个标准化质量数据。在每个单位版块里,这三个方面的数值都是用数据来标识的,而数字的辅助解说是文字。单位版块详细数值的肯定要集中思考市场因素、企业的状态、施工情况、具体投标细节等几方面的因素。

2.3落实数字化管理工作

在完成前面基本工作的具体分部后,就可以实现详细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大量开展工程每个模块的施工,同时开始信息数据库的采集工作。在具体进行管理阶段工作时,其关键是依照前期策划,仔细合理的展开建筑施工管理,对管理过程中碰到的难题要进行及时的反映和解决。

2.4检验数字化管理工作

基于建筑工程施工场地不同情况的认识与有关数据的采集,管理者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与跟踪。依照版块特征目标相吻合的原理,把采集来的各个数据进行比对,这样各个数据间的差值就会明显的表现出来。再对这一差值进行分析,得出预算的高低,施工时间的规划,质量过关的程度等。在这一环节,不能只是单纯的通过简单方法的结果就做出最终的判断,而是要特别的注意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对立与统一性。

2. 5 对施工数据信息的处理与改进

管理者需要通过施工过程的检查所得的结论,在解决这一步骤中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好的对建筑工程实现科学的管理,不论检查结果是怎样的,都要对原因进行解析和总结。只有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才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解决方法的使用不但要确保问题得以解决,又要遵照建筑施工管理系统的原理。

2. 6 进行建筑施工数据管理

以单位版块的特征目标肯定和处置步骤作为基础,通过不断的实践就会将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带到常规的路线上。提高管理的合理性,管理效果的准确无误就是管理数字化的目标。数据的管理过程不仅是针对版块这些最小单位的管理方面,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面。在版块组合确定后,就开始了工程分项,工程分部,单位工程划分以及个别项目,所有这些种类的工程都要划入到数据管理的程序里。每个版块组合后,无论其构成的单位是怎样的,版块的特征目标在合并后才可以形成工程单位的目标特征。

3实现多智能体施工的数字建设管理

可以融合到自身所处的环境中,也可以在周边环境中取得新的认识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具备学习和辨别能力的智能实体,这些都是为了取得自己的规划目的或是任务要求而独自的进行运转的智能体。多 Agent 技术是由多部分构成的智能计算系统,可独自进行运转,也可以和其他的智能通信。最终通过许多个小的系统实现协调与通信,建立一个较大的管理体系,多 Agent 系统在人工智能区域是一个跨越性转折点。散乱性、独立性、和谐性,还带有学习工程、辨别能力、组织功能等都是多 Agent 系统的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新的技术,材料,技术纷纷涌向出现。工程规模范围不断扩大,风格也逐渐增多,施工的相关工作者也在不断的增添。因此,更要严格要求施工项目对筹划、调整、合理性的管理。就这个数据的管理体系来说,工程技术的有效使用是确保施工工程顺利实行的先决条件。

总的来说,数字化管理必须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进行实践。数字化管理在逐渐渗入到施工过程中,这对未来施工工程在信息化管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数字管理体系的出现和使用,是以标准化的管理为准则的,不但有利于量化管理理念的施展,同时也让信息化的管理取得了进一步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唐亮. 数字化项目管理──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J]. 哈尔滨铁道科技,2011,( 02) .

篇10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土木工程施工现状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逐步深入开展,当前我国建筑施工单位已经懂得并开始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积极响应政府及群众对保护环境、文明施工和降低噪音的要求,采取了相应的降低扰民、减少环境污染和施工噪音的措施。但是,大多数承包商在采取这些绿色施工技术时是比较被动、消极的,对绿色施工的理解也是单一的,还不能够积极主动的运用适当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以系统的思维模式、规范的操作方式从事绿色施工。正是由于认识不到位,而且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各部门管理水平还不能满足绿色施工的标准。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2.1理论研究还不能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

由于施工控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特别是非线性分析、反馈分析、最优控制、系统识别、材性分析等,目前既有一般性基础理论的研究,又有应用性理论的研究,但缺乏系统的集成和有价值的应用。

2.2缺少验收标准与规范

一些领域对施工控制缺乏概念和思维方式,更无标准可言。也有一些领域有一般性的标准,但对大多的创造第一的工程仍缺少足够的科研准备。对于施工控制的标准如何提出,不仅涉及到长期发展问题,也涉及到一个可操作性的问题。但有一点就是要对没有经验借鉴的工程必须全面贯彻施工控制,避免出现重大决策的错误。

2.3管理体制问题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多头管理,管理责任不能落实,缺乏对施工控制的高度重视,对特大型工程前期研究不够,对工程的解剖不够细致。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实现设计、施工总承包的管理思想,使管理责任明确并得到落实。强调施工单位应采取主动控制,使责、权、利能够达到系统的统一。

3加强工程管理的措施

3.1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为全面系统地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当务之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施工企业依据质量保证模式,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系统,编写质量手册,制定质量方针、技师目标,使之更具有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可监测性。

(2)人、材料、施工机械的控制。首先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应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加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其次,材料是构成建筑产品的主体。显然在施工项目中,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举足轻重的。最后,施工机械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施工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选好、用好机械设备至关重要。�

(3)控制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3.2加强设备管理

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企业跨度大,范围广泛的领域,很多,所有类型,如果大量购买机器设备会造成浪费,企业的资产,因此,在施工中应根据企业内部项目之间的特异性和时间的差异,根据“技术先进,经济上合理,工程上的应用,安全可靠”的原则要求的工程机械管理。确保机械设备管理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在企业内部完善的机械设备档案,搞好机械和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3.3增强核算意识,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施工企业要加强材料采购、人工费支出以及项目预算等几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使项目成本的预测、控制落到实处,解决项目管理体制中“包盈不包亏”的问题。要加强定额管理,做到用定额编制计划,用定额组织生产,用定额核算,使定额真正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科学工具。还要认真贯彻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强化财务约束和审计监督,压缩不合理的资金占用和开支,降低管理费用,提高资金运作效率;要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扭转帐物不符、财产不准、成本不实、虚盈实亏等问题;要培养利润动机,构造积累机制,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3.4施工项目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的管理

所谓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就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事故,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

(1)坚持安全管理原则即坚持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

(2)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定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

3.5坚持遵约守信,强化合同管理�

企业要面向市场,必须通过严格执行项目合同,按期交货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编制水平的合同,以确保完整的合同;项目管理对项目合同工期,质量为目标,科学、有效地组织施工总承包企业生产;与单位签订了合同,承包商负责企业的项目,承包商分包单位负责。此外,还要学会工程索赔的方法和技术,与合同的雇主,依靠合同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努力在市场经济建立承包商独立运作,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位置,实现建筑企业承包商改变。

3.6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思考水平的窗口,通过严格的责任感和健全的规章限制的管理及业务人员,严肃工作纪律,堵塞管理漏洞。不断提高建筑设备和操作手段,注重现场工人的生活,改善了操作环境。企业应该从文明建设开始,做“脏,乱,穷人”网站建设的整治工作。

4新型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施工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决定设计者设计思想的实现与否。就施工本身而言,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其施工过程都受到地质条件、材料性能、荷载条件、现场条件、资源状况和气候条件的限制。要想发展新型的施工技术,实现创新,必须从这些限制方面着手,突破制约,实现优化。下面仅针对深基坑支挡技术新发展和新型预应力技术两方面进行探讨。

4.1深基坑支挡技术发展

由于高层建筑的发展、抗震与人防的需要和地下空间利用的需求,再加上大型深埋设备基础的施工,深基坑支挡问题越来越多。在这些需求和障碍的促进下,深基坑支挡技术在下面两个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实现是施工技术的创新。

第一,桩、桩—锚支挡体系。对于开挖深度大、坑壁土质差的情况,通常采用灌注桩—预应力锚杆体系。引进的套管水冲法成锚工艺适用于地下水位上下的各种类型的土层,但效率不尽人意。第二,支挡与承重结构一体化。用于临时支挡的桩或者地下连续墙和永久性的柱、地下室墙一体化后,施工速度得到提高,投资效果得到加强,资源得到节约,得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另外,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更加先进的施工工艺—旋挖已经投入使用,使成孔质量得到保证,减小认为不确定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4.2新型预应力技术

体外预应力作为后张预应力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是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近年来的热点。顾名思义,体外预应力是指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外的预应力,与传统的布置于构件截面内的预应力筋,所提供的有粘结或者无粘结预应力相对应。体外预应力现阶段主要应用在特种结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和大跨度建筑工程结构中,形成了两种主要体系。体系一是有粘结体外预应力体系,优点是预应力摩擦损失小,因为孔道管在结构体外,容易检查和控制管道的铺设质量及其水密性;体系二是无粘结体外预应力体系,优点是可采用单根张拉工艺,易于操作,且单根无粘结筋的摩擦损失极小。体外预应力相对于传统预应力体系有很多优点,对工程经济效益有积极影响。

5结语

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还有很多新的东西需要探讨,只有我们的同行在工作中善于发现新的问题,并为之努力解决,就一定能使土木工程施工中的管理问题的解决形成一套好的解决办法。

篇11

中图分类号:TU721.2 文献标识码:A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 .1施工管理创新有利于适应市场的需要

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只有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获得更多的效益。效益不仅仅指企业在某个工程项目中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包括企业在长远发展中的社会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开拓潜在市场。如果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问题,进度拖后,那么对整个企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就是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创新,将先进的生产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施工过程中,减少各种工程事故的发生,同时,对工程进度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进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1.2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需要建筑企业对施工管理进行创新。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要依靠市场,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改革开放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人们的观念、意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思想中的“等、靠、要”等思想必须通过创新清除。作为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肯定会面对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加强管理予以解决。现代化的企业需要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施工管理应该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工艺进步,机械更新换代,这些变化都需要通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来适应。

1.3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

建筑工程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企业的文化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而言,一个有着良好文化品牌,在业内有着良好形象的公司通常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要想树立一个好的品牌,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建筑企业的施工管创新过程中,对企业的文化品牌自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提升。

2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原则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原则是有需求才有市场,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动态多变,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当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和企业本身创造经济效益,这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的“根”。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应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创新思想和创新理念融入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创新有“魂”。

(3)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中,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熟悉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及时调整施工管理任务目标,同时应不断充实各级管理层,努力提高各级管理层的综合素养。总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的一切近期目标都是使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和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努力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远期目标是不断使管理模式适应当前生产,尤其是建筑工程施工的生产力的需要。

3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策略

(1)要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首先应使企业高层管理者具有创新管理的理念,并重视施工管理的创新,充分意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的必要性和创新的原则,使企业整体从高层管理到项目经理、施工现场负责人甚至到一线施工工人都具备创新意识,把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2)制定符合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实际情况的创新方案,同时企业要有一定的远见,通过预计未来建筑工程施工行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预先制定创新方案,并有步骤地实施创新管理方法。

(3)坚持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体制创新。一般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都会在项目合同签订后组建项目部,应当将项目部公司化,建立起责任制度,明确项目部的责任和职责所在,使项目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还应建立项目部的财政制度,提高项目部的资金运作效率和承担资金决策风险。

4如何评判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发展具有创新性

4.1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管理模式创新的第一个标准就看其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任何科学模式的发展都会更加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也能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在曾经的工程建设管理中也发挥了效能,但是并不代表能适应今后任何一个时期的工程建设。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发展了,推动了生产关系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那么,也推动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发展。要想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要以是否适应当前的生产力为标准,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科学的、先进的改变,这种创新就是值得肯定的,反之,不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甚至阻碍当前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创新是不得肯定的,也是没有实质的创新,不能发挥其效果的创新,是失败的创新。

4.2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

篇12

随着现代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的精细,劳动力的成本的提高,原材料的成本的上涨,利润透明度提高,工程领域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各承包队伍水平参次不齐,对我们总承包企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要求建立一种以适应当前形势下的施工总承包的管理思路。

1、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

(1)总承包公司对所有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策划和指导,为项目经理部的正常运转配置人员、设备、物资、资金等生产要素资源,对项目计划的执行以及合同履约等进行监控和调节,形成对工程项目运行过程的完善的服务和有效的控制。总承包公司总部应要求高素质的方案工程师、专业估价师、质量工程师、管理会计师等技术和管理专家,行成智力技术密集型的管理决策机构,项目授权管理方式。在工程施工中,总承包公司将组建具有综合管理和协调功能的总承包管理型项目经理部,总公司对于项目经理部采取授权管理的方式,项目经理作为公司法人代表在项目上的委托人,在授权范围内充分行使职权,实施对工程项目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管理、完成管理、工期、成本、安全、现场管理等综合目标,实现总公司的决策意图和公司对于业主方的承诺。

(2)专业施工保障体系。

总承包公司按照工程建设需要,加强内部专业施工力量的保障能力,确保总承包管理的有效运行,重点强化了一批技术含量大、有技术优势和市场发展前景的专业公司。同时对于一些专业难度大,技术要求复杂而又有市场前景的专业化施工领域,密切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公司合作,形成较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在施工,我们将充分发挥我单位的综合技术实力,内部专业化公司为项目施工和总承包管理提供专业化保障。

(3)优势互补的社会协力集团。

总承包公司充分利用社会化专业分工与协作的效应,以社会生产要素资源为依托,把一些一二级资质的专业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科研单位、物资采购供应单位组建成社会协力合作体,共同为工程总承包服务。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严格的合同约束和有效管理,使各企业的工期、质量、成本、安全等始终处于总包控制之中并符合公司整体要求,达到工程建设的最优化目标。

2、管理原则

施工总承包商在总承包管理中,无论在选择材料、选择分包商,还是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面对的各种问题,我们都将以业主方的利益,工程的利益为重,公正对待自身分包及业主方指定分包,抓主要矛盾,避轻就重,以确保整个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能顺利进行。对于任何一项工程,总承包管理中我们都将坚持科学的原则。在总承包管理中,所涉及的环节多、方面广,相当一部分管理工作不能够直接的预期结果。因此,只有以严谨的态度,借助科学、先进的方法、手段来进行管理协调,才能很好的实现管理目标,体现出管理的质量与水平。科学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通过合理的调配组合避开与弥补各方不足,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各方的长处。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而言,总承包商将所有分包商纳人其统一管理体系,整个工程,只有统一于总承包商的管理,才能更好地运转,为工程优质、高速、安全、文明地完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总承包协调管理过程中,我们将发挥总包的权威性,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控制各分包商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对分包商进行严格的控制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总承包商将配备有各种专业监督协调管理工程师,对分包商进行监督,深人现场进行施工过程的控制,结合合同条款的控制方式,最终确保控制原则得到深入的落实和执行。通过协调将各个分包单位之间的交叉影响减至最小,将影响施工总承包管理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减至最小。在总承包管理中,协调能力是总承包商管理水平、经验的具体体现。协调包罗万象,从施工中各要素的协调到外部环境的协调都是在总承包商的职责范围内,故只有把协调工作做好,整个工程才能非常顺利地完成。

3、管理方式

总承包商提出的目标将是切实可行的,并经过分包商确认能达到的目标。目标管理中将强调目标确定与完成的严肃性,并以合同的方式加以明确、予以约束。总承包商在进行目标管理的同时,还将采用跟踪管理手段,以保证目标在完成过程中要达到相应要求。总承包商在分包商施工过程中将对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等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通知分包商进行整改,并及时进行复检,建立完整的资料以使所有问题解决在施工过程中。而不是事后发现问题,以免给业主方造成损失。作为工程施工总承包管理方,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合理的授权,把一部分职权授出去,留下一部分自己掌握。多年来,在国内外大量的总承包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授权管理运作经验。对于如何分配权限、如何授权及授权管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将根据该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各分包单位加以考察,全面掌握各种情况,科学的加以分析,从而合理科学的界定权限,充分的调动各分包单位、各分项经理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士气,保证总承包管理目标的实现。

4、配合措施

(1)加强与业主方的沟通和了解,根据业主方的建设意图,征求业主方对工程总承包施工的意见,对业主方提出的问题将及时予以答复和处理,建立与设计院的紧密联系,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做好设计与施工的衔接工作,协调、解决施工与设计的矛盾;设专人负责审图工作,施工前认真做好结构、建筑、机电图纸的会审交圈工作,对存在的设计问题将及时办理“工程洽商”,经业主方、设计、监理确认后作为施工依据,建立与甲方、监理参加的工程例会制度,加强沟通,及时解决工程质量、进度等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