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09:22: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教学思想,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关键。
1更新教学理念,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自由与快乐的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历史知识才是教学的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历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当代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新个人教学行为。第一,教师要更新个人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反复讲解历史知识,学生则在课桌前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要促进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教师要全面更新个人教学思想,努力去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改变个人教学方法,营造出自由与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第二,教师要更新个人学生观。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们的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同伴与教师的认可与尊重。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民主对话,共同探究出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方法。第三,教师要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大部分初中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认为历史属于过去,现在学习历史知识没有丝毫意义。学习历史只有死记硬背一种方法,消磨了个人大量的学习时间与精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过去陈旧的学习理念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念,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更好地规范自己现在的行为,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与分析,在历史课堂中成长为更为优秀的人才。
2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是认为历史学科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教师积极更新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特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中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具有必要的生活经验,也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越密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越强,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因此,教师要积极开拓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分析课本知识点,找到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之处。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课本中的生活知识。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教学内容完全来自于生活。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成为教师丰富课堂、生动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认识到分析教材内容的重要性,让历史知识的生活特性显示出来,提高历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两汉经济的发展》知识之时,教师可以结合两汉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当代经济的特点,将历史知识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像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教师可以将两汉时期的丝织技术与现代的丝织技术进行对比,用原始的冶炼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冶炼技术的先进之处。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教师不只要做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创造者与引入者,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历史学习内容出发,用历史角度欣赏现代生活,体会到现代生活的先进,促进学生幸福感的提升。
3更新教学过程,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创新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到历史学习的动力。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历史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与快乐。教师可以选择游戏作为历史教学课堂活动之一,初中学生好动、爱玩,这是学生的天性,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切入点。在历史课堂中设计一些与历史学习任务相关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化,以此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对外友好往来》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历史情景剧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来。让学生搜集有关于古代使者友好往来的趣事,像“晏子使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分享有关于友好往来的趣味故事,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鼓励学生结合他们喜欢的历史故事,编排一个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境,能够简化历史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快速理解历史知识。又如在讲解《“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设计游行标语与口号的游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调用自己的文采,评选最佳历史流行标语与口语。这样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进步。
4小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能够改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讲究课堂教学的技术,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构建高效课堂,才能让历史教育跟上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园地。
参考文献
[1]柳玉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173-01
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如果教师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目前我国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颇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历史是一门生动、有趣的课程,而是采用枯燥的知识性教学向学生灌输知识,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虽然,每节课都应遵守一定的教学内容,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然而教授教学内容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性教学呢?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一、学习氛围的营造
1、创建自由质疑的学习环境。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适当的假设和质疑,在质疑中发挥想象力,任思绪飞扬,视通万里,在质疑与析疑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2、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事物本身或是可替代事物的图像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通过触觉、听觉、嗅觉等去体会。因此,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构建高效学习的平台,提供图片、媒体、模具等具有历史承载教学的物品。此外,还应注意课堂秩序的规范、合理,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利用辅教材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认知。
3、创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规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向学生思维“施压”,“逼迫”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文本,促进学生的思维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
二、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失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历史,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师生互动能够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提高教学质量。上课前,教师应认真备课,在课上随时出现的情况要做好应对准备。虽然做好了精心的课程设计,但教学活动本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课上免不了会出现不可预期的事情,如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学生提出了一些较为刁钻的问题等,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些具有思考意义、有些较为偏题、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等,这时教师应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加以利用,而不能给予贬低的评价。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应加以引导,循循善诱,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偏题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课下自己收集相关资料,然后与教师进行交流、探讨;错误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错误的地方,以免以后再次发生相同的错误。无论如何,教师应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提高教学活动,不要让课堂互动流于形式。有效的课堂互动,需要教师借鉴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以及自身的经验总结,提高自己对课堂的应变能力。
三、提问的艺术
问题是提高学习最有效的途径,若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范围,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茫然无措,并对问题的反应表现平淡。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在课上提出的问题应加以思考,充分考虑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从而提出与学生生活、学习有结合点的问题。如在教授隋朝知识中,教师从学生已知的关于隋炀帝的历史知识出发,提出“有人说:隋炀帝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毫无积极之处,对他的评价应全面否定。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这时,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都跃跃欲试,对于如何评价隋炀帝的生平事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然后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最终掌握了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隋炀帝的认识,更深入总结了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水平。问题的提出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是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以前学过的关于隋炀帝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向导性的问题。由此可知,当提出的问题是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入手或是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思考,会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有见地、更得心应手。这主要是从“最近发展区”这一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又适合历史学习的规律考虑的,因此提高教学有效性也就非常顺其自然。
总而言之,教师应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与探索,以探索出更多的有效教学途径,为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奋斗到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32-01
义务教育中,很多课程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数学中严谨的算法,语文中优美的构词,英语中语言的魅力,化学中有趣的组合等,这些学科都有着吸引学生去学习的一面。但是,还有一门更加吸引学生去学习的课程,那就是物理。
初中物理是一门具有丰富色彩的课程,之所以会这么说,是由于其课程的性质以及所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是与我们的生活极其贴近的,这就会使学生特别乐意去接触物理这门课程,这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物理学科中更是有实验环节的辅助学习,因此物理的课堂上可谓妙趣横生。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物理实验环节能有个高效的收获,这是值得教师去思考的问题。这里,笔者有一些建议以及自己的看法。
首先,就是在实验课的选择上,哪些需要开展,哪些了解就行,教师需要一个很好的拿捏。实验课之所以吸引学生,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会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并且很主要的原因是实验课的环节是不多见的,因此才会如此吸引学生。笔者认为,教师对于实验课程的把握上要有一个度,物理实验课的课时数不可过多,而且能够选择的作为实验的课程题目一定要是实验教学中的经典。实验课之所以会提升学生的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取决于“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试想一下,如果实验课的数量很多,那学生对于实验课的期待性就不会存在了,他们的主观意识就已经开始认为这是习以为常的,也就不会将实验环节放在心上,那通过物理实验为学生带来的知识储备真的只能说是收效甚微。所以教师在拟定物理实验教学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控制实验环节的课时。
其次,就是教师在关于实验课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实验环节,优秀的实验环节是可以辅佐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掌握的。由于实验课时的数量已经压缩到了精简,因此选择的课题就必须是经典的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同时又让学生学习到关键的知识。比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成像原理、液体压强测试等,这都是比较重要的课程,同时又很吸引学生的经典实验项目。说其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其实验环节丰富有趣,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可以透过这些实验牢记这些环节后面所要表述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这也正是开设物理实验课的初衷。像光的折射、摩擦力实验、平面镜成像等实验就尽量不要安排在课上去进行实验,可以留给学生课后探讨。因为这些实验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因此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篇幅去阐述实验过程,这会很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学生如果能够自己动手去做这些实验,那么实验给他们留下的知识点的印象会比教师直接传授更加深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在课上安排一些经典的实验环节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衡量一堂课效果的好坏,不是看教师讲演的是否精彩,而是要看它实效性的高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就要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计划、过程。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探究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在实践教学中对此问题作探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应用元认知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元认知是主体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评价和调节,即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开展元认知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发挥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有效性,有助于“教会学生学习”,实现主体性教育。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不是取决于教师反复讲解,而是取决于学生思维的展开程度和自主求知活动的质量。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所以,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过程不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而且是一种对该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积极有效地获取知识信息,发挥主体作用,这将会使教学更有实效。如讲蒸发时,在每个学生的手背上涂一点酒精,再让他们自己往手背吹气,感觉涂了酒精的地方很凉,说明酒精蒸发时从皮肤吸了热,从而得出蒸发现象的本质特征及物理规律。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规律形成过程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
二、运用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采用丰富、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教学过程本身的吸引力,而形象直观的实验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重要因素。兴趣是入门的向导,设计一个好的实验导入新课,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启发学生探根寻源的思维。比如,在“探究电阻大小”的教学中,我先连接一个让小灯泡正常发光的电路,闭合开关使小灯泡正常发光,然后将一个旧日光灯的灯丝串联进小灯泡电路,闭合开关后,将日光灯灯丝放到酒精灯上烤一烤,发现小灯泡马上变暗,说明日光灯灯丝被酒精灯一烤,温度升高电阻变大,从而导入探究电阻大小的新课。用简单的器材,紧扣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实验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从切身体会中,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多媒体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优势,不仅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途径。利用课件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避免了学生因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烦情绪;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有趣、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教学方式。如在“内能”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正是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发生变化,使得分子间出现排斥和吸引的情况。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和具体,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认识结构,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的特征,强化了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也使教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培养“四会”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会”即让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联想。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物理新教材更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近科学,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做一个“有心人”,掌握观察、实验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如夏季早晨的露珠,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观察它的物态及其变化,想一想它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没有学过这部分物理知识的同学来说,可以产生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过物态变化知识的同学,可以加以解释,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理论联系实际。再如,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一般人的体重;人的正常体温;课桌有多高;一层楼有多高;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有多大;家庭电路的电压又是多少;公路上的标志牌含义是什么。注意观察生活:电冰箱的工作原理;钳子各部分的材料和结构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电风扇、高压锅、体温计、照相机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虽然观察到的现象,有的用现有知识无法回答,但只要把问题装在心中,随着物理知识的丰富,将逐一得到满意的解答,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对知识的应用水平。注意观察社会:到修理家电、修理汽车的门市多观察、多问、多想。有机会到工厂、电厂去参观,密切联系社会,可观察到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弥补在学校无法做实验的不足,扩大知识面。
五、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每节新课之前都要先预习,了解课文和插图的内容,实验的做法和要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标上记号,带着问题听课,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提高听课效率。要创设合适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争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听课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内的全部教学活动,不要成为旁观者,而要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做好笔记等。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主动钻研学习的表现。他们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超越了教师的预案,甚至会让你措手不及。我们不应轻易否定或忽略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问题,在质疑中产生兴趣,在质疑中提高思维能力。要解决学生的自主质疑,每位物理教师还应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效率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成败,良好的方法策略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更生动、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孔永杰.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东方青年.教师,2011,(5).
[2]姚春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新课程学习(上),2011,(6).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7-0010-02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受益,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因此值得所有教育的参与者特别关注。那么,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可采取哪些策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实效呢?
1 活而有趣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把握开始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生物课堂中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设计组织好新课的开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个关键环节。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谈谈“直观导入法”和“语言导入法”。
1.1 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指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模型、图片、影视甚至电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这些内容入手,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例如,在学习种子结构的知识时,笔者让学生观察采来的各种各样的种子外形、颜色是否一样,然后把种子解剖开来,观察种子的外皮、子叶和胚,从而导入新课;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的时候,笔者将大鱼缸搬到讲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外形、鳍的作用、呼吸等教学内容;在学习有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内容时,笔者用一段白鳍豚的生存状况录像片段作为导入……
这种类型的导入方式,能最直接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积极的探求知识的状态。
1.2 语言导入法
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启发,带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方式也是千变万化。例如,复习导入法:“刚才我们复习了苔藓植物,知道它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也没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类比它高等的,有真正的根,也出现了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的植物——蕨类植物。”悬念导入法:“假若你是一名法医,你能凭借事故现场的材料来判定其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为破案提供线索吗?学了今天的细胞结构的有关内容,你就能找到答案。”故事导入法:“我认识的一对农村夫妇,他们都是直发,但是他们却生了一个卷发的儿子,丈夫因此就说这个孩子不是自己的,要和老婆离婚,每天非常痛苦。同学们,可以给他什么劝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遗传变异的知识。”谜语导入法:“一个姑娘本领多,天天在家织网罗,织成网罗无事做,专网蚊虫与飞蛾。”解题导入法:“遗传病顾名思义,这类病能遗传,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身边有哪些可以遗传的病吗?”……
总之,好的导入法应该具有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艺术性。导入法的应用不仅仅在一节课的开头,在一节课的各知识段落之间,设计更小巧、精悍、转折衔接自然的趣味性导入,以适应初中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持久、易疲劳的特点。
2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启迪学生的思维
初中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也就是说,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体验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亲身经历、直接体验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生物学又是一门自然学科,它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模型、实物、标本等直观教具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例如,在学习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器官时,笔者利用心脏的模型,将心脏的4个腔展示给大家。同时,结合猪的新鲜心脏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与4个腔相连的血管。学生通过实物和模型相结合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既掌握了心脏结构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学生在学习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如果只记忆叶片各部分结构的话,对照课本观察叶片的结构模式图就可以了,但这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建立。于是笔者就利用叶片结构的模型,与课本上的模式图相结合,请学生来自学这部分内容,这样就能使学生既从平面结构又从立体结构来综合考虑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思维能力是人智力的核心因素,恩格斯把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可见,通过直观教具的应用,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构建生物学高效课堂的核心。
3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
合作学习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实现综合性学习目标方面,即所谓的生生互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发表每个个体的主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间的交流,综合大家的意见,做出完整的、较理想的结论,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力量大大超过个体的力量,自己与小组不可分割。在这无任何心理负担的学习过程中,后进生在同学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形成自己的见解,也能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这里笔者谈两种合作学习的技巧。
3.1 轮流写作
这是一个简单且常用的合作学习方法,适用于两人、四人或五人小组。在轮流写作中,每名成员都会轮到。例如,在教学“人体的食物消化与吸收”时,笔者让学生写出消化道的组成。笔者事先把消化系统的图贴在每组的小白板上,每个小组有一块白板,小组成员轮流写。第一步,一个学生单独在白板上消化系统图中写出消化道的一个结构;第二步,下一个组员添加上自己的部分;接下来是第三个组员……直到白板回到第一个学生手里。可以多次循环,直到写完为止。然后再叫学生轮流说出各结构的功能,在对学生白板上的答案进行评价时,也采用轮流批改的方法来进行。
3.2 多边会议
“多边会议”是一个著名的合作学习方法,也是笔者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合作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动物运动的形成”第2课时时,笔者布置预习提纲:
1)什么是骨连结?骨连结有几种形式?并举例。
2)关节分为哪几部分?关节的结构具有哪些适于运动的特点?
3)观察课本P17图15-17,认识人体主要骨骼肌,完成相关表格内容。
4)足球运动员最发达的肌肉在什么部位?说出其中的理由。
5)骨骼肌包括哪两部分?骨骼肌有哪些特性?
6)完成《生物实验册》填写。
因为第一步在小组构建时就已完成,所以在进行第三步前,笔者适时地进行了分工:A组的三组重点讨论第2题,B组的三组重点讨论第3题,C组的三组重点讨论第5题;分配任务以后,各组进行第三步讨论解决问题;第四步教师叫每组的4号学生进行白板展示,写完白板后,再叫每组的2号学生来回答和解释本组的答案。而对于第1、4两题,学生口头回答就行。
4 将课本资源和多媒体结合运用——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生物学有许多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往往出现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审时度势,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生物实验中不能替代的内容进行虚拟化,将板书内容进行直观化和简单化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时,因排泄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复杂生理活动,而肾脏的结构、肾单位的组成、尿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血浆的5种主要成分(水、无机盐、尿素、蛋白质、葡萄糖)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颗粒表示出来,然后利用课本上尿的形成示意图做背景,做成尿形成的动态课件,即:当血浆通过肾小球时,一部分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颗粒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而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滤过;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会看到全部葡萄糖颗粒、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颗粒进入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而从肾小管最终流出的水、无机盐、尿素等颗粒则成为尿液。这种动态过程突出了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变化,使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很好地区分开来,使学生能对尿的形成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5 动手做实验——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实验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新教材更是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最快的探究实验,笔者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探究。有的学生将蚯蚓放在玻璃上,有的放在硬纸板上,有的放在软软的海绵上,还有的将蚯蚓放在水里。通过观察,最后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最快。理由是蚯蚓的运动依靠刚毛的协助,只有在粗糙的物体表面蚯蚓爬得最快。
初一学生对实验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让学生大胆实验,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
动手做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
总之,要综合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创新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中还要包容多样,鼓励独创,支持新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学生,学习园地才会百花争艳,竞放异彩。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065―01
一、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1. 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分级管理、学校实施、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部署,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平稳有序进行。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新课程实施方面的主导作用,解决高中课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建立支持高中新课程实验持续投入的保障机制,增加课改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和国家规定的“生师比”标准,重新核定普通高中教师编制,按照学校实际需求配齐、配足、配好师资,确保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组织培训,加强师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选修课程教师的培训,根据“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校课程开发者、实施者开发实施学校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在培训策略上,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联动,持续推进;在培训模式上,既做到“起点高,落点低”,又保障“低成本,高效益”,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通识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教学案例培训、管理培训等全面到位。为提高培训质量,培训者还要加强需求调研,创新培训方式。在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之后,各市、县、校跟进培训,巩固和强化培训成果,让培训同教师的教学与专业发展同步进行。
3. 强化督导,规范办学。各级教育行政督导部门要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选修课程的实施作为对教育督导和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对学校和教师进行全面评价,不以升学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同时还要深入了解选修课程实施与教师培训情况,发现和梳理课改实验的经验和不足,认真听取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
二、学校层面
1. 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切实做好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各普通高中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执行好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按照国家和省上的要求完善课程体系。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在开好必修课的基础上,认真开好选修课,同时要突出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切实保证技术、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拥确歉呖急匦蘅纬痰目设,坚决维护课程方案的严肃性。
2. 严格执行选课程序,确保学生选择权。选择性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特点,然而,从调研看,在任意选修课中,几乎没有学生能自主选择课程。尽管省上出台了关于选课的相关指导意见,但很少有学校严格按照要求去执行,学生处于“被选择”的状态。各普通高中应严格执行省上关于选修课的指导意见,确保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这样,既有利于学校化解高考的风险,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发展。
3. 完善校本课程管理体系。各学校要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列入常规工作,以有关处室和教研组为依托,完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评价与激励制度,努力构建完善本校课程资源库。普通高中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相关制度,按照课程建设要求,严格开发,严格实施,不走过场,确保校本课程落到实处。学校要明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纠正将校本课程与编写教材等同起来的做法,尤其要明确作为一门课程的核心要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查找资料、编写教材、教师授课便是实施校本课程。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践者,各学校要保证所有学科的必修模块有专任教师开课,积极挖掘校际合作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新途径,创造条件多开选修课,以满足学生选课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每位教师都要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收集、积累和更新,尤其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如教师的教案、学生的作品等应及时加以汇集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展示,使课程资源的建设从表层走向深层。
5.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要健全教学设施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各类教学设施以及各种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各学校要集中力量,整合、优化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校课程资源库。
一、进行有效的备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否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要想上好历史课,首先就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于备课这个环节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一些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他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来教学,缺乏创新精神。一些教师认为像历史这样的学科不像其它学科一样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历史知识都是一些固定不变的内容,因此只要按照过去的教学思路教学就可以了,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备课。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历史学科跟其它学科一样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可能在历史学科中具体的史实不会变,但是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历史观却是时刻变化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备课工作,在行动上也要想办法备好课,千万不能把知识面都局限在课本上,而是要通过其它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了解历史知识。只有教师拥有了一桶水的时候,才能一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作用对象,只有教师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才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工作,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树立有效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人们前进的指挥棒,要想在历史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有效的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其重要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围绕这一总的目标来进行。除了了解教学活动的总目标外,还要注意把这个总的目标具体到每个单元、每一节课上来,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重点与难点等,这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既有宏观的总目标,又有微观的具有目标可参照,从而使得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三、确定有效的教学内容
历史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的,即使是围绕一个历史问题,也有太多的历史素材可以用。然而课堂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讲完所有的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地筛选教学内容,以使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其有效性,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量上和难易程度上也要有适当把握。在教学内容量的把握上要注意适度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量,同时在难度上也要适当加以控制,难度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太高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低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学内容要做到分量适中、难易适当,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有效的教学内容。
四、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现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以前的知识型人才逐渐转向创新型人才。为了适应需求的变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符合社会新要求的人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现如今刚好倒过来,是学生的发展需要学什么,教师就要教什么。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展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改往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之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以提升,创新能力才能有所发展。
五、实施有效的学生活动
现如今,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虽然如此,课堂却不是学生可以学习的唯一场所,在外面广阔的世界中,学生一样能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要适当地开展一些学生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课堂教学,而且开拓学生的眼界、扩展知识面。在开展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花哨的形式,而是要以有效为主,要注重学生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实效性。例如,在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去参与一些社会调查,或者搜集一些以经济建设有关的资料,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把课本上的理论同现实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初中物理实验与生活事例相比,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全面性、重复性等特点,因此,初中物理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创设学生高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高质有效呢?
一、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应该追求在减少教学时间的情况下落实预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或在规定的时间内落实并扩大落实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它拥有意义、和谐、效益、秩序、富足五大基本特征。
1.意义是初中物理实验高效学习的前提。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倍尔提出了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应具有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内容公示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因此,只有当教师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对学生有意义时,只有当学生领略到中学物理实验是有价值时,才能实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高效性。
2.和谐是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关键。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在一定的实验教学环境中,师生根据实验教学的物质条件和教材传媒教学设计,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共同完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复杂系统。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着眼点在于整体教学系统的和谐,使教学各要素之间平衡一致,尤其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和谐平衡。
3.效益是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核心。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最显著的表现,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在较少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最大的实验教学效果。所以,评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益的标准,主要是看实验教学是否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借助最少的手段来获得最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
4.秩序是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保障。物理实验教学秩序由物理实验课行为秩序和学习活动秩序两部分组成。物理实验课行为秩序,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物理实验课行为的一般性要求和期望,如课前学习材料和活动用具准备、不做与物理实验学习无关的事情、保持物理实验课堂安静等。物理实验课学习活动秩序,规定学生在物理实验课参与、交往、实验等活动中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如课堂发言时间、活动时间安排、小组合作规则等。
5.富足是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旨归。富足是指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应给师生一种满足感,让每个人通过物理实验学习都能充实和丰富起来。这就需要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较高的思维水平,对物理实验学习的情感教育能触及人格和灵魂。
二、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1.动手操作是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基本手段
操作,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有些教师重讲授,轻实验,甚至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这无疑与杜威提出的“做中学”教育方法背道而驰。物理实验具有形象、生动、真实、有趣的特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最直观的物理情景,为学生在物理概念形成、物理规律得出等方面作出最直观的铺垫。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是乐于做物理实验的,物理实验学习对他们是有意义的学习,这正是高效实验教学的前提。例如恰逢阴雨天气,进行“光的色散”教学时,实验无法做,教师虽然讲得挺辛苦的,学生听得却很累,收效不理想。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学生将把三棱镜正对太阳光,一条彩色的光带立即出现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学生在惊喜欢呼中懂得了光的色散知识。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如摩擦起电实验、声的产生中的音叉实验、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等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参与教师实验准备和整理器材,让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验器材、了解器材的性能和用途。
物理实验重视亲历、操作、实践、体验,是尝试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技能性学习,教师作为主导者,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究,质疑可疑实验现象,思考分析实验误差,进而使物理实验操作技能、情感体验和思维认知和谐协调发展,避免学生实验活动被动、肤浅、机械、走过场,从而可以确保实验教学的丰富性与深度。例如,电学实验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的连接电路时,断开开关,被测部分与电流表串联教学设计,从而确保电流能够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如果不能确定,可利用试触或点触的办法),电流表不能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连接在电源的两端。当然,物理可以事先画好电路图,然后连接电路图,从而降低操作难度。这个过程必须经过教师的检查同意以后,才能闭合开关实验。否则,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一旦接反,或者发生了短路现象,则电流表很容易被烧坏。
2.任务驱动法是中学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活化剂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主线”,是任务驱动法的基本要义。它要求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体现任务驱动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实验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建构知识脉络,习得高效学习的活动秩序。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进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使他们的求知欲望得到不断激发,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培养出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策略。
任务驱动法将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单一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化为探究式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状态。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又会带给师生以极大的富足感,有利于建立平衡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力学知识学完以后,可让学生依据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探究测定金属块的密度。学生七嘴八舌,讨论热烈:①用烧杯、天平、水等如何去测金属块的密度?②用弹簧秤、水等如何去测金属块的密度?③用量筒、天平、水等如何去测金属块的密度?④用量筒、水等如何去测金属块的密度?⑤用直尺、砝码、水等如何去测金属块的密度?⑥用量筒、天平、水等如何去测金属块的密度?等等。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又如,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湿度、压力等。学生的种种合理猜想,逐个进行探究则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有重点探究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任务,获得感知,处理数据,分析对比概括,组内或组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得出结论。有的组提出实验中不易控制弹簧测力计匀速等不足之处。此时教师及时引导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展开分析讨论,提出改进办法,如在实验操作中可以拉动木块下面的长木板,长木板可以是变速的,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便于读数。
3.举办并参加技能竞赛是中学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助推剂
技能竞赛促进学生产生意义学习的心向。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技能、学技术的高效手段,是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展示才艺水平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加或举办技能竞赛,可让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有目标,因为接到参加选拔或竞赛的通知后,学生会在完成日常学习的同时,挤时间学物理理论、学竞赛规则和注意事项、学物理实验标准和规范要求,练实验操作、练现象观察、练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技能竞赛帮助学生学会竞争、养成良好实验情操。技能竞赛能多方位展示学生才华、检验学生素质。比赛前夕,学生会自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验,努力争取实验结果一次比一次准确,误差一次比一次减小。有时,学生会练到废寝忘食,在实验室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亦由此得到了锻炼。各参赛选手经过赛前苦练,潜心钻研,十分珍惜竞赛机会,在比赛中能严格遵守各项比赛规程,严肃认真、克服困难,坚忍不拔,赛出自己的风格和水平,展示自己及团队的良好精神风貌。比赛结束,学生踏着振奋人心的乐曲走上领奖台,充分体验学习的满足感,此情此景会对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让他们终身难忘,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及工作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激励作用。成立物理兴趣小组,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活动,如组织开展“四小活动”(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验电器”、“莲花型烟灰缸”、“橡皮筋测力计”、“密度笔”、“两用秤”、“书页夹子”、“重垂线水平仪”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和发展个性,有利于培养人才和发现人才。
技能竞赛助推教师和学生实验技能水平的提升。技能竞赛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又给参赛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就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实验评价等疑惑展开讨论、各抒已见,总结实验的经验和教训,优秀学生的参赛状态、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等又都值得参赛学生间互相学习,这种高度紧张的竞技状态,可使教师对实验的认识、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突跃式提高,强化学生钻研技术、合作拼搏的团队精神教学设计,达到高效教学的核心目标——效益最大化,对实验高效教学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
4.开放实验室、聘用实验室管理员助手是中学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延伸和巩固
开放实验室是课程的要求,是培养探究性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多与实验室少相矛盾得到缓解的一种有效方法。实验室的开放,需要大批合格的实验管理员来做实验准备、仪器的维护,保持实验室卫生和维持秩序。为此,选聘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作为物理实验室管理员助手来支持实验室的开放。
实验管理员助手先由教师组织培训,达到规定的岗位要求,再分组轮流值日。他们根据实验教师的要求,做好物理实验课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提前试验和改进实验,维持课堂秩序,协助实验教师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整理实验器材,维护环境卫生,保证实验安全。在教师的带领下,实验室助手的管理水平、实验技能水平和服务水平等综合素质都明显优于其它同学,成为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的种子选手。物理实验室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员助手的聘用是初中实验高效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巩固。
总之,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策略多种多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校物理实验教学具体情况的方法,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物力和人力,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张謇学校226300 谢启兵
分析
一、我国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弊病
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就存在着应付考试等严重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误区,不顾学生的感受,不管学生接受程度和效果优劣,很少和学生展开互动式提问,只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成了各种历史年代和人物简介信息的“知识储存器”,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哲学思想水平的提高,也怠慢了初中生“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养成。初中历史讲解的对象是我国灿烂的数千年文化,重点是要采用切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当今社会现象和政治格局的反思,理解人类社会的大致发展进程,熟记改变历史的思想萌芽,从而归纳出指导现实社会实践的方法论。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多进行启发性切入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效率的方法
1.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揭示了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学习技巧的道理。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缺乏高效的教学手段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往往会出现历史课教师对于学习者的需求和分析不足的现象。转变教学方式,要求广大初中历史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顺应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发展,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展开高效的历史学科教学。在现代化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开丰富多样的历史教学活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激发学生探索初中历史奥秘的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传统历史文化魅力的方式,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信心,提高学生攀登历史学科高峰的决心。
2.推广多媒体教学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以往的“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呆板模式,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既能“授人以鱼”,又能“授人以渔”。例如,对于我国先秦历史文化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可以使用动画的形式,保证历史学科中对话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动漫短片、历史纪录片的讲解,提高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
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对于“齐、楚、燕、韩、赵、魏、秦”这几国的历史讲解,要结合实例来展开,可以通过“长平之战”等经典战例勾起学生学习战国文化的兴趣,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由于“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历史教学转变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必须将历史学科的教学实际与学生课堂学习的进度结合起来,推行松紧有致的新时代教学方针。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深究历史问题
为了更好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大力倡导“不迷信课本权威”的教育理念,针对本学科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一些教辅材料上难免会有历史思维逻辑和文法表达上的错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这些问题找出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主义的思想观点武装自己。并且,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结成“历史兴趣小组”的方式来展开学习,自己找出解决历史问题最简单的定义表达方法,通过整理知识点和归纳历史发展的相同点,促进历史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知识储备水平的增长。
三、结语
初中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未知的知识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对学生进行主动提问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生问”,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培养,切实做好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工作,真正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黎.转变教与学方式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2(21):159-159.
2.姚会芳.初中历史课堂如何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2014(3):197-197.
物理是在初中才开始系统学习的学科,不过,学生接触物理知识却不是在初中学段才开始的。在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积累的不仅仅是“知识”,其实还有科学化的思想、探索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而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现物理教学的“本色”呢?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呢?就要实现高效化的实验教学。那么,如何实现高效化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呢?
一、高效实验教学离不开适宜情境的创设
初中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而如何保持这份好奇心呢?就要创设适宜的情境。事实上,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上,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取以及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设的实验教学情境.但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下,物理教师多是开展一些演示性的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学习是相对被动的,亲自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究的空间是相对有限的,这会严重影响初中生的物理实验学习热情,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创设趣味化的实验教学情境,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动手欲和探究欲,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杠杆》一节的导入环节,教师本来以演示的方式呈现羊角锤拔钉子的实验,但是因为没有直接的体验,学生无法获得杠杆省力的感性认知,因此将其以学生实验的方式在课堂内进行,让他们围绕“如何将牢牢钉在木板里的钉子拔出”这一问题,思考、讨论和操作,在他们解决问题后,教师趁热打铁,立足于这一模型和他们一起认识支点、力臂、动力和阻力等概念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师的物理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二、高效实验教学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培养
知识的学习只是教育教学的载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创新意识、探究意识的培养才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好奇是初中生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初中物理教师要善于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学生在实验当中感受到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魅力,在发现中收获更多的成功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情感,加快学生个人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一节物理实验课堂上,教师准备了橡皮筋、刻度尺、饮水杯、细线、标有10g的一块糖果,然后让学生假设自己身处郊外,利用自己身边的器材测算下一块小石头的质量,请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实验情境和学习任务一经提出,很多学生都会疑惑在没有天平的情况下怎样测量质量,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刻度尺能不能当杠杆用,橡皮筋能不能做成弹簧秤,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测量质量的策略方法,最终学生在集体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情况下,总结出了两种方法:一是用刻度尺当杠杆,即把细线栓在刻度尺中央并适当调整位置,保持刻度尺的水平和平衡,然后用细线记好石块和10g糖果,并分别置于刻度尺的两段,然后调整其位置使刻度尺保持平衡,最后记录石块、糖果分别到中央细线的距离L1、L2,石块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M=10L2L1g;二是同橡皮筋当弹簧秤对石块进行测量,即先测出橡皮筋长度L0,用细绳分别栓好糖果、石块并系于橡皮筋下端,测量出橡皮筋的长度L1、L2,此时石块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M=10L2-L0L1-L0g.在这样的实验教学情境下,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达到了活学活用、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下,课堂的教学效率通常不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侧重点放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提几点策略。
一、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课前进行有效的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的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中知识结构的主次进行详细的了解,合理分配教学课时。
其次,上课时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回顾。这对于所学物理知识的牢固记忆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温故”才能“知新”,回顾熟悉旧知识之后,再转入新知识的学习,这种以旧带新、以旧导新、以旧入新的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程度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第三,课堂上进行巧妙地提问。巧妙地提问能够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在设置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应该注重体现本节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同时应该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2.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要能够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注重问题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3.所设计的课堂问题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求知欲;4.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重言辞的准确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本来准备了非常好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但是在提问的过程中,由于言辞过于刻板严厉,导致学生的情绪紧张,不能很好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在有关磁体运动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近代的,有关磁悬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例,能够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地进入到课堂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阶段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同时还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提高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理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物理教学中通常会忽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同时,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如捕鱼的过程中,要用到光的折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能够自己例举与所学物理知识有关的实例进行分析,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标同样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合作,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学习,这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开展合作学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
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注重各个小组实力的均衡性,保证各个小组成员的多样化特点,同时能够促进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另外,在开展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开始小组学习之前,要让各个学习小组明确其长期及短期的学习目标,保证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扮演好引导者及倾听者的角色。
组织各个小组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这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为了促进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教师在组织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使用一些引导性的言辞,例如:“哪个小组愿意分享其研究成果?”“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组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等等。
四、课堂上让学生质疑释疑,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消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存在一些疑问,有些问题在小组中可能解决不了,可以在全班讨论解决,有时甚至需要老师的参与,师生互动解决。如在讲磁现象时,磁针静止的过程中,指北时叫北极,指南时是南极,教师又会提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就会有磁针静止时,指南极,南极的磁场与磁针之间为什么不会排斥的疑问,出现这种情况时,有的教师因为不在教学内容范围内就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这会极大地消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课堂实效性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讲,这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表现。
五、加强课堂的训练检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之后,加强知识的巩固及应用练习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布置合理的课堂练习,加强学生的课堂实训检测,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在训练检测中,教师应该精选一些典型的例题来加强课后的训练检测,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牢固掌握,如运动定律、能量守恒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就非常有必要了,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
六、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提出了以上几种策略,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并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在所有的教学课堂中都适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及分析,最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开展物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在教学中,往往碰到有些题难度大,有些语言晦涩难懂,但用实验则可让学生恍然大悟,使问题迎刃而解。教学实践证明:物理实验在概念教学、习题教学以及激发兴趣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认识物理规律 、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它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本文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次成功的演示往往可以减少许多烦琐的叙述。一般的课题,精选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演示实验即可。实验的演示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不必要的演示反而会冲淡主题,抑制学生的抽象思维。对于那些从大量物理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则应多选几个典型的效果显著的实验。单个实验演示时首先应介绍实验的装置,指明观察的对象和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作思维加工。多个实验的综合演示,每个实验要有具体的目的,并注意实验的顺序和方法,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应有的结论。对于那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原理或定律,则可采用同一实验装置,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重复做多次实验,或改变条件再做实验的方法。演示实验教学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克服模糊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索,提高教学效果。
二、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水平愈高,教学效果愈好。实验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揭示问题的发生、 发展 过程,培养其观察、思维技能,形成物理思想和科学态度。要加强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教师的教改意识与正确引导学生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要完成好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探求知识、寻找规律的途径。通过实验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完成发现,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找出规律;又经过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不但可使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灵活,而且可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物理世界的奥秘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例如,欧姆定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电阻上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电流表的技能,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体验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总之,搞好实验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多动脑、细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将实验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按统一计划,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 规律 ,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 科学 探究能力。课外活动具有趣味性、主动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 教育 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理现象,通过课外实验活动可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科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