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31 09:22: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特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特色农业市场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073-02

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不断成熟,潜在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往往更加重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只有那些能形成生动、鲜明而强烈的感知形象的旅游目的地,才能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他们不远千里到此游览和观光。双城市是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县级市,现已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其旅游知名度很低,形象定位模糊,这已经成为制约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双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其旅游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双城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效拓展客源市场,促进双城市的旅游业乃至整个城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旅游形象定位的概念及原则

形象定位是进行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前提,它为形象设计指出方向。形象定位是建立在地方性分析和市场分析两方面基础之上的。地方性分析提示地方的资源特色、文化背景;市场分析提示公众对旅游地的认知和预期,两方面的综合构成旅游形象定位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区域旅游发展全面的形象化表述,提出旅游形象的核心内容,即总体形象[1]。

对旅游地的形象进行定位时要突出独特性原则。在当今如此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目的地要想吸引更多游客的眼球,要想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在旅游形象定位时就必须要显示出其鲜明、独特、深刻的个性,只有新颖独特的旅游形象才能扣人心弦,让人浮想联翩,从而使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出游兴趣、对目的地的好奇心和想到目的地旅游的冲动感。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还应该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因为我们对城市的旅游形象定位最终是为市场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定位时就必须先对市场和潜在客源进行调查与预测,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然后站在旅游者的角度,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当地资源特色,对城市进行整体的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还应体现动态性原则。我们对于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根据旅游地旅游资源开发的逐步加深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另外,由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价值观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因此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也应该具有动态性。

二、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基础分析

(一)地方性分析

1.地理区位及交通

双城,又称双城堡,是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县级市。它是黑龙江省的南大门,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处在省会哈尔滨市区西南30公里的松嫩平原上。其交通十分便捷,距哈尔滨国际机场仅30公里,另有京哈、拉滨两条铁路和同三、京哈、哈前、哈大四条公路,松花江主航道还通过本市永胜、临江两个乡,并且在临江乡的三家村设有船站。可以说双城市的水、陆、空交通条件都十分便利。

2.历史文化

双城市是东北历史名城,满族发祥地之一,曾流传有“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之说。八百年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曾在拉林河畔煮酒谈兵,境内至今仍保存有金代达禾、布达两座古城遗址。

双城市的主要人文景观有承旭门、观音寺、魁星楼、双城堡火车站、民俗文化步行街。时期,中国人民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设在双城,它是中外驰名的纪念地之一,也是东北地区仅有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地主庄园。它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城市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及锡伯族等15个少数民族,其中以满族人口最多,可利用各民族的奇风异俗,积极开展民俗风情体验游。

3.生态农业及新兴食品工业

双城市属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大县,曾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农村经济工作综合先进县、畜牧业生产先进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双城市结合自身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游,并试图将双城市的农业与全省的农业特色相结合,进一步微缩、整合,最终达到使游客游双城就能游全省现代生态农业的目的。双城市现已开发的生态农业旅游度假村有农丰镇花果山度假村和兰棱镇休闲旅游度假区,游客们在度假村里可以亲身体验农民的生活,欣赏田园风光,采摘蔬菜瓜果。

双城又是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之一,曾被国家评为食品工业强县之星、县域食品经济发展示范县。世界五百强企业瑞士雀巢公司、杭州娃哈哈、台湾旺旺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先后在本市投资建厂,使其逐渐形成了粮食、肉制品、乳制品、禽蛋四大产业链条和大农业―大畜牧业―大加工业―大市场的产业化格局。现如今,双城市正利用这些新兴的工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旅游,开发工业旅游产品。由于这是周边地区所没有的,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在旅游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市场分析

双城市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还有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和新兴食品工业等旅游资源,但由于双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到目前为止,双城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还有部分仍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现已开发的旅游景点由于缺乏对资源的有效整合,造成旅游景区规模小,形象不突出、不鲜明,缺乏吸引力、感召力、诱惑力、刺激力,基本上没有进行过有计划的宣传促销活动,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及市场影响力都不高。因此,双城市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及有招徕力的旅游口号或旅游标志。

双城市的主要客源市场来自于市内及哈尔滨市、阿城区、五常市、肇源县等周边地区,以“周末游”为主要旅游方式,对短途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另外,由于双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中国人民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就设在双城,它是中外驰名的纪念地之一。因此,双城市的省外及国际客源市场主要来自于那些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史感兴趣的人和那些现已侨居国外的当时诞生的将领的家属及其子女。

三、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

(一)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定位

根据以上对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地方性分析和市场分析以及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依据的原则,将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定位为:体验“绿色”生态农业,追寻“红色”历史文化。

定位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的基本依据有两点:一是双城市所拥有的浓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这是旅游形象形成的基础。由于双城市属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又处在松嫩平原上,其所拥有的土地均是全省最标准的黑土地,而且耕地面积大,所以适宜开展现代化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双城市所拥有的这些特色资源,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更好地结合起来,发展双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另外,由于双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革命历史遗迹,这就构成了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二是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特征,这是旅游形象定位的市场需求。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长期的城市生活所带来的高压生活状态,使人们迫切地想要回归生态本原,到那种空气中充满着田园气息和鸟语花香的恬静安逸的地方好好地休养生息。而这种市场需求正好给双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因此,双城市的旅游形象主题应以生态农业游和历史文化游为主要内容,辅之以新兴工业游、宗教文化游和民俗风情游等其它旅游形式。

(二)双城市旅游形象口号设计

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最终表述往往由一句精辟而富有创意和感染力的主题口号加以概括和表现,它是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而旅游形象的口号设计又能反映出旅游地形象定位的内容,将旅游地最具优势的特征加以提炼,概括成一句口号,最终达到打动旅游者,激发其出游的意愿。一个恰如其分、通俗易懂、真实诱人的宣传口号对旅游形象的定位宣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对双城市旅游资源的分析和旅游形象的定位可看出,双城市可以建立以生态农业和历史文化为主,以现代工业、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为辅的旅游形象。因此,双城市的旅游形象口号可拟定为如下: “游生态农业,品双城文化”;“探寻双城历史,感受民族风情,体验现代工业,回归生态本原”;“生态农业民族情,新兴工业双城行”等。

四、结语

旅游形象是城市的灵魂,旅游形象的塑造是发展城市旅游业的关键。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又是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重要前提,对于指导城市旅游开发、产品设计和影响旅游者旅游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地方性分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将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定位为:体验“绿色”生态农业,追寻“红色”历史文化。但是,旅游形象定位并不是一经确立就一成不变的,它是具有动态性的,应该随着旅游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和当地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而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和予以更新。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79-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广西城镇居民外出旅游人数逐年增长,休闲农业消费市场日渐成型。如何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充分开发广西休闲农业市场、探寻一种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模式是本文探析的重点。

1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潜力分析

首先,参与休闲农业的游客大都为城市居民。据悉,2011年广西市镇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41.8%,达到1942万人。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活跃的贸易氛围必会进一步带动区内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人口多具备休闲农业出游能力,这就形成了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客源市场。其次,广西外来游客较多,是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重点。据统计,2011年广西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75602万人次。庞大的群体及其可观的消费能力是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要点,要重视且须做好。最后,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旅游出行的动力。广西经济腾飞,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增大,随着人口的聚集,城市问题日渐突出。这加深着城市居民对生态田园生活的向往,经济实力提高与国家假日制度的完善,使这种向往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另外,以广西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为载体开发出的产品吸引力十足,可开发的有农事度假类、渔业畜牧业休闲类、林业休闲类和历史文化民俗类等多种产品,种类较多样,满足了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广西休闲农业虽初具规模,但多为是初级观光采摘园和农家乐,经营规模小、品牌单一,市场开发不充分,挖掘深度不够。这与广西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禀赋名不相符。随着市场的科学开发和产品的完善创新,休闲农业将会加速发展成为广西旅游业的一支劲旅。

2目前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产品单一,针对性不强

目前,广西休闲农业产品主要为两类:以“看”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和以“吃”为主的农家乐。用单一雷同的产品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是难以持续的。

以“看”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如令广西 “引以为豪”的现代农业园区招牌——八桂田园,园区农业科技建设较成功,也取得一定经济社会效益,但经营状况仍然不理想,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淡旺季分明、游客参与度不高、园区接待设施匮乏等问题依然存在,难让游客“乐在园中、寓情于园”。以“吃”为主的农家乐。如桂林和巴马地区的农家乐游客较多,但多为外来游客,很难吸引周边城市居民。这些农家乐无非是吃农家饭、睡农家屋,经营特色单一,卫生状况较差,很难让游客在农家“乐”起来。农家乐注重“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产品”,但目前似乎只做到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产品”,离“享”农家乐还有一定距离。

广西休闲农业产品形式的单一,源于市场分析的不足。拿着单一雷同的产品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是注定难以持续的。没有详尽的市场分析与细分,就没法针对不同的市场群体和需求来深度开发挖掘不同的休闲产品。

2.2营销匮乏,覆盖面较小

广西多数休闲农业产品推广主要运用传统的营销手段,如通过旅行社线路推荐、印发传单、海报或在平面媒体刊登广告等。休闲农业客源市场主要是周边城镇,游客对当地的情况了解,更倾向于自驾游、群体游等形式,所以传统的营销手段很难奏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上网搜集相关信息,通过网络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可以了解同类产品的特点价格,对传统的营销手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冲击[1]。通过网络平台,不仅可以丰富营销手段,还能提高营销覆盖率。

2.3缺乏人才,体验质量低

休闲农业消费者有其特殊性,要真正吸引并服务他们,关键在于有一支熟知其心理特点和掌握相关服务技能的从业人员队伍。纵观目前广西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多数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人员,非专业人才,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从整体上来看素质偏低[2]。广西旅游业发展早,模式较成熟,服务质量较高,处于产业发展稳步提升阶段。但要认识到,旅游业服务质量高不能代表休闲农业服务质量同样高。因为广西旅游业的载体资源开发管理较休闲农业成熟,市场分析较休闲农业科学。服务水平问题会让游客产生低质量体验,所以,服务水平问题是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大坎儿”。

2.4忽视售后,重游率不高

良好的售后服务不仅能使旅游者消除不好的感知,而且还可使旅游经营部门及时处理管理中的漏洞,为其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忠诚顾客[1]。很多旅游经营者以为,旅游产品作为无形产品没有售后,这种观点为经营失败埋下了伏笔。广西休闲农业经营企业没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很难借此完善自身,更难以培养真正的忠实顾客。许多经营者凭借着资源优势和游客选择面窄的因素来维持经营,这很难让休闲农业健康发展,最终结局无非资源用尽、游客流失、行业烂尾。

3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策略

3.1细分市场,产品多样化

依据目标市场的游客需求来确定产品开发的内容和方向,是旅游企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娱乐旅游产品得以永葆生机活力的保证[3]。如可根据年龄差异开发适合不同年龄的休闲农业产品和线路设计,也可根据游客出游形式开发对路的产品等。据调查,青年人群(7~30岁)倾向于新奇、激情与浪漫的旅游产品;中年人(31~50岁)更倾向于具有建设性、温馨性的旅游项目;而老年人(51~70岁)则倾向于修身养性、传统圆满型的旅游产品[4]。根据青年特点,设计一些特色技能型的竞技科普、激情四射的山林体验和浪漫温馨的花海日落等产品。根据中年特点,开发一些成就型农事体验、家庭农园承包和水上娱乐养殖等产品。老年人则追求怀旧与安稳,回到农村遥想当初,在产品设计上要体现出健康养生特色,如农家度假、“上山下乡”时光、康复疗养等产品。

3.2政府公关,营销体系化

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竞争不仅发生在企业之间,也发生在区域之间,政府公关和企业营销的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区域和企业的竞争力[5]。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政府责无旁贷。基于休闲农业市场特殊性,在政府公关基础上,相关主体构建体系化的营销策略是休闲农业市场营销的必需模式。

政府公关下的休闲农业体系化营销策略为:①城乡之间互动营销,如休闲农业进社区、城乡和谐对对帮、星级饭店与“农家乐”接对等。②目的地主题的品牌营销,如打造一村(屯)一品、一镇(乡)一特色、地区休闲农业业态创新等,可推出“广西最美农场(村)”等评选活动。③网络虚拟平台的沟通性营销,所谓沟通性营销即买卖双方之间的回合式营销,可以充分了解市场最新需求,如台湾各农场均开通精美制作的官方网站,清境农场还借助 “清境农场Facebook粉丝团”来了解顾客的最新需求。④舞台社区的节庆营销,如宾阳炮龙节、十万大山旅游节等。⑤横向联合营销,与广西成熟的旅游营销主体横向合作,借助区内特色山水民俗资源和古镇村落资源壮大休闲农业营销载体,如与广西西部旅游联盟和美在广西旅游联盟等合作,共用资源,共享品牌,壮大休闲农业营销力量。

3.3招贤纳士,服务个性化

旅游服务水平是通过从业人员实现,他们的素质决定着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区内各高校要积极培养休闲农业人才,根据地区特色培养本土人才。对经营企业而言,要致力招贤纳士、不拘一格招人才,还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定技能的培训,结合游客心理特征与群体特征,让其重新整理审视改正旧的接待服务思想,将游客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善于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政府而言,要积极出台休闲农业人才吸引政策,确保企业经营有广阔的人才选择面,这也是发展地区农业和旅游业的动力所在。

3.4售后追踪,顾客忠实化

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想赚钱必须彻底改变旧观念,接纳游客售后服务新观念,树立良好口碑,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网站、电话、现场等各种渠道,搜集游客意见及建议;并设立专门的售后追踪服务机构来执行监督,将意见投诉整理之后分别交至总经理、市场部门及产品开发设计部门。高效处理售后意见投诉是休闲农业大产业不断科学发展的保证,科学采纳游客的建议是休闲农业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管理方式进一步科学的推动力。

4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模式

基于对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策略的总结分析,可得出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DSIL模式,如下图:

DSIL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模式图

由上图和对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策略的分析可得,产品多样化是基于市场细分,营销体系化是基于政府公关,服务个性化是基于人才积聚,而顾客忠实化是基于售后追踪服务。这种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模式可应用于宏微观层面的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有关理论方法及实践论证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蕊,等基于旅游心理的乌鲁木齐夏令营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3).

[2]冯健冰广西休闲农业发展成效及对策探讨[J].吉林农业,2011(8).

[3]张淑萍郑州娱乐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J].经济师,2009(10).

篇3

1 农业产业结构仍不协调,资源未能充分利用。53团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种植业比重过高,林业、畜牧业、渔业发展相对滞后。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作物结构不利于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并且降低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2 产品结构雷同。在自然条件相似的垦区,其农产品结构基本相同,农产品多为初级加工,基本上未摆脱“一瓶酒、一袋面、一桶油、一箱水果”的局面。团场在追求利益时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因而在资源配置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一上俱上,一下俱下”的状况。

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和速度不同。再加上远离市场、信息闭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调整的步幅较小。

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特色不突出。一是忽略了自身的客观条件和资源优势,农业结构调整趋同。二是片面围绕市场变化进行结构调整,缺乏科学的市场分析与预测,调整缺乏前瞻性。

二、53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根据兵团、农三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结合团场的实际,53团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是:由“1432”工程(即棉花10万亩,粮食4万亩,果园3万亩,蔬菜和瓜果2万亩)向“十一五”末的“8455”工程(即棉花8万亩,粮食4万亩,果园5万亩,饲草5万亩)推进,打破“三个一统天下”,形成棉、果、畜“三足鼎立”,粮、经、草“三元结构”的新格局,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逐步推进林果业发展。一是制定林果业发展优惠政策,调动职工群众发展林果业的积极性。2009年,53团拿出300万元补贴建园承包户,在果园间种、套种、复种上增收。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兵团、师、团的政策、决策和部署,营造促进林果业大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大林果技能培训,围绕林果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采取多种办法和措施,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尤其是林果承包户开展大规模、大范围的实用技术培训,尽快培养一批了解市场信息、掌握现代林果生产管理技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新型职工队伍。四是强化管理,坚持“六统一”战略(统一果园承包制度、统一农资采购投放、统一品种种植、统一栽培模式、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加工销售)。五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提高科技含量、推广优良品种、优化栽培模式、推广高密度栽培技术。六是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农技人员定期为承包职工开展果树的技术管理、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七是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完成计划种植面积、果树成活率和果品产量质量。八是规范合同文本,签订承包合同书。九是落实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十是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兵团、师的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的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篇4

1 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南海子、绿色度假村、白春兰绿色家园、灵应寺等10多家各色旅游项目落户盐池,累计接待游客30万多人,收入可观,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2 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2.1 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2.2 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

2.3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

3 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开发实证分析

3.1 市场分析

哈巴湖生态观光旅游区位于盐池县中北部王乐井乡境内,南北长38公里,东西宽64公里,总面积16万公顷,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属花马寺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之一。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在区系上属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地区,中国黄土高原草原省至内蒙古草原省的过渡地带。根据调查,保护区内已知各类植物507种,分属76科,276属。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荒漠类型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价值,同时保护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山川沙海兼有,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2 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垂钓、休闲、娱乐、商贸的概念。生态景观旅游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3 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娱乐、垂钓、商贸的概念。

(2)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结合区内独具特色的沙漠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开发建设哈巴湖自然博物馆、哈巴湖度假酒店、沙地运动乐园:马场、治沙天然博物馆、哈巴湖牧耕田园农(牧)家乐等景区。

篇5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4-0023-06

1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规划掀起了新一轮热潮,县域旅游规划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许多市县都把旅游业作为本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试图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改善经济状况的一大举措。在新开发旅游地的规划中一些特有问题很值得关注,如客源市场分析方法的独特性。客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客源市场分析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开发投资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是旅游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旅游规划中客源市场分析的依据是历史统计资料以及景点的抽样调查报告,但是很多新开发旅游地统计资料空白,根本无从查起,一些小景点也大多处于原始状态,无法进行实地市场调查。单纯的定性分析缺乏可信度,所以在这些地区进行客源市场分析就要另辟蹊径。目前的研究很少关注在缺乏历史资料的情况下,旅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如何进行。本文以洛川旅游规划中的市场分析为例,运用潜在客源市场调查和分析方法研究新开发旅游地的市场定位和预测。

2 研究区域概况

洛川位于陕北南部,是以苹果种植为主的农业县,没有规模大、效益好的支柱工业,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洛川县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全国8个主类31个亚类的旅游资源中,洛川县拥有7个主类14个亚类,分别占87.5%和45.2%,其中,洛川会议纪念馆、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洛川苹果、蹩鼓、农民画、泥塑、毛麻绣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拥有一定的客源市场。近年来,洛川县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试图从中寻找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开始编制洛川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3 洛川旅游市场分析

3.1现实旅游市场分析

为获取洛川现实旅游市场方面的信息,规划组于2006年7月20日-30日在洛川会议纪念馆、民俗博物馆以及重要的旅游饭店发放游客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为93.3%。经过统计分析,获得了洛川现实旅游市场的主要特征(见表1)。洛川旅游业受开发时间短、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和旅游形象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客源市场规模小。目前洛川每年可接待旅游者15万人次左右,主要来源于陕西及其周边省区。陕北和关中的游客占洛川现实客源市场的56.3%,陕南和周边各省的游客占23.2%,全国其他省的游客占20.5%,外省游客多是商务和公务之便的顺访者。旅游者单人次消费不高,据调查,每人每天在洛川的消费不足100元。从游客对洛川旅游产品的偏好来看,红色旅游产品和民俗旅游产品受旅游者的欢迎。

3.2潜在旅游市场分析

3.2.1潜在市场的空间分布和等级

旅游市场的空间定位,即确定市场合理的空间范围,从“市场是一个场的角度”看,即确定旅游地吸引力的有效区域。根据距离衰减法则,来自距旅游目的地500公里范围内的游客大约占游客总量的80%。因此,以陕西的10个城市和陕西省周边的重要城市银川、太原、郑州、洛阳、庆阳、平凉、临汾、晋城8市为代表,研究潜在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布和等级特征。

根据旅游市场学的一般原理和国内外文献,选取10个影响居民出游力的因子来分析潜在市场的出游力。居民潜在出游力主要由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状况等决定。经济要素是影响居民出游力最基本的因素,选取X1-人均GDP、X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等反映经济因素。交通方面,由于洛川和周边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公路交通,选择X5-公路客运量(万人次)和X6-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公里)反映交通差异。以X7-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量(部)和X8-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量(户)和来衡量信息通达程度和外向性。另外,X9-非农人口(万人)和X10-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等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地区出游力。考虑到国家实行统一的节假日制度,各地区差异不大,因此忽略此项。除X5和X9是总量指标外,其他指标均是相对指标或人均指标,可以更加客观地探讨这18个城市居民出游力差异。

通过对以上指标和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划分洛川潜在客源市场的等级。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降维,即抽取少于原来指标个数的互不相关的共同因子来代替原来的指标,达到既不丢失信息又可以降维的作用。共同因子反映了同类指标的特征,综合解释能力较强。另外,各指标的权重由它对综合评价的贡献率决定,因此权数的确定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以上述18个城市为样本,以10个指标为变量设计原始数据矩阵,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KMO=0.760>0.6,适合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从变量相关矩阵中提取因子,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两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1.2%,也就是说,用这两个因子可以代替原来的10个变量,提取F1和F2作为评价18个城市出游力的公共因子。

F1作为第一主因子,贡献率为43.596%,从表3可以看出,在X1、X2、X3、X4、X7、X8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而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人们富裕程度和外向程度。F2作为第二主因子,贡献率为38.276%,在X5、X6、X9、X10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这些指标反映了人口和人口流动状况。由表4,公因子的线性组合是:

F1=0.252ZX1+0.309ZX2+0.094ZX3+0.122ZX4

-0.184ZX5-0.100ZX6+0.273ZX7

+0.220ZX8+0.022ZX9-0.121ZX10

由表5可知,在距离洛川500公里的大中城市中,西安、郑州、太原、银川、洛阳的出游力较强,晋城、咸阳、临汾、宝鸡、延安、渭南的出游力一般,铜川、汉中、榆林、平凉、庆阳、商洛、安康的出游力较弱。

3.2.2潜在客源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由于地区经济和个人收入的差异以及旅游者偏好的不同,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市场分析过程中有必要从多方面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规划组于2006年8月1日-12日在西安、渭南、宝鸡、榆林、延安、银川、庆阳、洛阳、太原9个城市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59份,有效率为94.9%。问卷发放的范围涉及陕西省内外,包括了不同出游力的城市。问卷的内容主要有洛川在客源地的知名度、潜在市场居民到洛川旅 游的意愿、动机、产品偏好和障碍因素等。经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洛川在客源地的知名度和映象

洛川在省外市场的知名度为52.52%。对旅游目的地的原生映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潜在旅游者的消费,本项调查采用5项名称量表测定潜在市场的居民对洛川的映象。结果显示,人们对洛川的原生映象存在着地域差异。在陕西周边省,提到洛川,人们第一映象最多的是洛川会议,占57.2%,其次是洛川苹果,占25.6%。而在陕西省内,人们第一映象最多的是洛川苹果,占62.3%,其次是洛川会议,占34.8%。其他选项如黄土地貌、黄土民俗等只占很小的比例。

(2)潜在市场居民了解洛川的方式

潜在市场居民了解洛川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书籍报刊、路过和亲朋介绍,分别占24.7%、20.3%、19.4%和17.3%。网络这种现代媒体在洛川旅游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有限,旅行社也很少将洛川纳入旅游线路,分别占5.8%和1.8%。居民了解洛川的途径存在着地域差异,外省居民知道洛川大多通过书籍阅读,陕北地区居民了解洛川主要是因为路过或者去过,关中地区居民了解洛川的各种途径所占比例较均衡(如图2)。

(3)潜在市场居民到洛川旅游的意愿和动机

陕北和关中地区因为距洛川较近、交通方便,到洛川旅游的意愿强烈,分别占42.1%和44.8%,而洛川对外省居民的旅游吸引力有限,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22.1%。陕北、关中和外省的潜在旅游者去洛川旅游的主要动机存在差异。陕北潜在游客去洛川的主要动机是参观革命圣地、利用路过和做生意之便;关中和外省潜在游客去洛川的主要动机是参观革命圣地、欣赏黄土奇观和体验民俗风情(如图3)。

(4)潜在旅游者对洛川旅游产品的偏好

调查结果显示,参观革命圣地、体验民俗风情、欣赏黄土奇观、参与苹果专项旅游是潜在旅游者所喜爱的洛川旅游项目,这与旅游动机是一致的。不同客源地和不同职业的潜在旅游者对洛川旅游产品的偏好存在差异。参观革命圣地受到各个潜在市场旅游者的普遍认同,对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的偏好则不一致。外省潜在旅游者希望到洛川能够体验民俗风情、欣赏黄土奇观,陕北潜在旅游者偏好度假和苹果专项旅游,关中地区的潜在旅游者对陕北民俗和苹果专项旅游较感兴趣(如图4)。通过对潜在旅游者的职业与旅游偏好的交叉分析发现,工人对苹果专项旅游和参观革命圣地比较感兴趣,公司职员和学生喜欢民俗风情类旅游产品,农民喜欢苹果专项旅游和度假类型的旅游产品,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和离退休人员则偏好革命圣地、民俗风情类旅游产品(见表6)。

(5)洛川旅游市场的竞争状况

目前洛川的旅游吸引力远不及陕北其他旅游景点,潜在市场居民去过延安革命旧址、黄帝陵、壶口瀑布等陕北景区的分别占42.7%、41.4%和31.2%,而去过洛川会议旧址和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的仅占9.7%和5.3%。但61.6%的人表示,即使陕北有这么多著名旅游景点,他们仍有可能去洛川旅游,说明洛川的旅游市场还存在着很大的开拓空间。

(6)限制潜在旅游者到洛川旅游的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不了解洛川是妨碍潜在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的首要因素,占47.3%;交通不便是阻碍游客到洛川旅游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占35%;缺乏特色旅游项目是阻碍潜在市场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占28.5%。其他阻碍因素如“对洛川的景点不感兴趣”和“去过的地方不想再去”仅占很小的比例。

3.3 洛川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通过对洛川现实旅游市场的调查以及潜在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等级和消费者行为特征的分析,可以对洛川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定位。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延安、榆林等地居民到洛川旅游的意愿较强,占43%,且到洛川的交通非常方便,应定为核心客源市场。太原、郑州、银川、洛阳、晋城、临汾出游能力较强或者一般,居民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22%,故将其定位为拓展市场;陕南的汉中、商洛、安康因为与洛川距离相对近、旅游资源差异大,也应定为拓展旅游市场。平凉、庆阳等地出游能力弱,且洛川旅游资源与其相似性强,对当地居民的吸引力很有限,因此不作为市场拓展的重点。全国其他地方,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可作为机会市场。洛川旅游市场应以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公司职员和学生为主,重点开发民俗风情、革命圣地、黄土奇观和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

4 洛川旅游者数量预测

游客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交通条件的改善、新景点的开放、促销手段的加强等直接因素以及区域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等间接因素,直接因素的影响易被预测。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阻碍潜在旅游者到洛川旅游的主要因素是交通条件不便、对旅游信息不了解和缺乏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如果认为到洛川的游客数量变化是这3个因素的函数,未来随着这3个条件的改善,游客量就会不断增加。“目前阻碍潜在旅游者去洛川旅游的障碍因素”统计结果显示,在3个主要阻碍因素中,有的被调查者只受阻于其中1个或2个因素的缺位,也有的受阻于3个因素的缺位,对这3个主要障碍因素的各类选择比例如表7所示。

对某一类障碍因素,通过不断改善,其障碍影响会逐渐消失,客源市场中那些把它看作是妨碍其去洛川旅游唯一阻力因素的潜在游客,未来可能会变成现实游客;那些把它看作是妨碍其去洛川旅游两个主要阻力因素之一的潜在游客,其中的1/2可能会变成现实游客;把它看作是妨碍其去洛川旅游3个主要阻力因素之一的潜在游客,其中的1/3未来可能会变成现实游客。因此,如果某一类障碍因素得到完全改善后,年游客量的预测值为:

其中y为游客数量预测值,p为核心市场的潜在旅游者规模,a为核心市场旅游者的成行系数;q为拓展市场潜在旅游者的规模,b 为拓展市场旅游者的成行系数,wi为各类选择比例,v为核心市场和拓展市场占全部市场的份额。洛川的核心市场共有城镇居民802.66万人,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43%,即p为345.14万人;拓展市场有城镇居民1107.58万人,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22%,即q为243.67万人。利用专家打分法,测得核心市场潜在旅游者的成行系数a为0.3,拓展市场潜在旅游者的成行系数b为0.1。根据距离衰减法则,v的值为0.8。

依据该公式,可估算出在不同的障碍因素得到改善后的游客数量。如果其他因素不变,仅提高洛川旅游产品的质量,丰富旅游活动,消除“缺乏特色旅游项目”这个障碍因素,则洛川旅游者的数量估计值为84.3万人。如果其他因素不变,通过大力实施宣传营销措施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不了解洛川旅游信息”这个障碍因素消失后,洛川游客数量的估计值为56.6万人。当其他因素不变,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瓶颈消失后,洛川旅游者数量的预测值为25.9万人。

篇6

刚好那个时候,旬阳县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在大力发展“菜篮了”工程,吴群军觉得这是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于是立即在城关镇承包了几亩菜地,种起了蔬菜,还通过一些外地的朋友,积极推销陕南的药材,做中间贩子,

在收购药材的过程中,吴群军发现,山里的许多农民都不知道外面的市场情况,更不用说要改进落后的生产技术了。于是他想办一张有自己从各个方面搜集来的资料的“小报纸”,向农民发放。

经过一番努力,吴群军的小报终于弄好了,报纸一问世就引起了广大农户的兴趣。报纸每月一期,主要刊登农业政策、农业信息、市场分析、市场前景、种植技术、新品种推荐、供求信息、致富经验等,成为旬阳农民了解市场信息、掌握种养业技术、稳步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

随后,他还成立了旬阳县农产品协会和中药材协会。到2005年,农产品协会会员达156人,中药材协会会员达102人。协会聘请职16人,设立了农产品开发办公室、信息处理中心、购销办公室等机构。协会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帮扶农民致富为目标,积极发挥组织、引导、协调、培育、中介职能,无偿提供农业市场信息服务。

为了提高当地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吴群军还以报销车费、提供住宿的方式、吸引会员参加一年一度的杨凌农高会,让农民开阔眼界。会员们很是高兴,通过走出去,许多会员都增长了见识。在2003年11月的农高会上,许多农民看到了寒冬腊月中长势正旺的西瓜,目睹了科技给农业带来的改变。还有一次农民在农高会上看到一个石榴卖到了50块钱,这在当地都能买100斤玉米,许多农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随后大家对中药材协会更加信任了。

走出去的方式让许多农民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像桐木乡一农民就是典型代表,他不但自己发展得好,而且还带动了周围的100多人,发展知母种植。如今这个村已经成为药材示范村了。而这些会员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种植大户了。

篇7

目前,市场上不是缺少普通的商品和一般的劳务,而是缺特殊的商品和特殊的服务。创业者只有加强市场调研,刺激和创造需求,抢占先机、出奇制胜,生产适合需求的新的具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创办的企业得以立足和持续发展。

【案例】

发展特色养殖带动群众致富

张凤江,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人,宿迁地区青壳蛋鸡养殖创始人。张凤江认真地研究市场,他通过深入的市场分析认为:我国禽蛋市场将逐步进入供过于求的超饱和状态,蛋鸡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依靠特色取胜,必须依靠科技发展。但蛋鸡养殖的特色在哪里呢?他陷入了苦苦的思索。

2001年,张凤江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在县农林局兽医站的支持下,一次性从省家禽研究所引进父母代青壳鸡蛋种鸡1000套,开始了蛋鸡养殖的第一次转型。由于青壳蛋鸡体型较小,适应性强,耐粗饲,多种营养元素的转化率高,补充人体必需的而日常饮食所缺少的微量元素,其蛋壳的青色可成为其天然防伪标志,且鸡肉里的黑色素含量显著高于普通鸡种,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满足了人们讲究营养、追求保健的生活要求,所以青壳蛋一上市就供不应求,经济效益较之传统的蛋鸡养殖有了很大的提高,张凤江当年养殖收入一下子突破了3万元。

2002年5月,张凤江动员其他4户养殖户成立梅花镇青壳蛋鸡生产合作社,并向本地群众免费提供青壳蛋苗5万多羽。合作社成立后,成功注册了“梅花”牌青壳鸡蛋商标,并于2003年4月被国家认证为首批无公害农产品,2003年5月、2006年12月分别被评定为知名商标,2006年10月被评定为江苏省宿迁市“名牌产品”,有力地推动了青壳蛋鸡产业的快速发展。

点评:本案例中张凤江之所以能创业成功,主要原因是:

篇8

(一)国外研究状况

在早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已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到了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力。所以,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成熟。Fleischer在他1996年的《乡村旅游真能从农业中获利》中提到了以色列典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是以提供住宿和早餐为主的农庄旅游,他认为乡村旅游规模很小,季节性强,受诸多因素影响,带来的收益较低,因而对地方经济影响不大。

(二)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是在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农业发展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势下产生的。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现象的出现和繁荣而渐渐受到重视的。我国最早开始进行乡村旅游实证研究的是卢云亭、刘军萍等人,他们在《观光农业》(1995)一书中较为系统地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产生动因、属性特征等方面作了理论探讨,并对北京五个城郊农业地进行了旅游规划方面的研究。

二、乡村旅游产品特征

任何乡村旅游形式的出现与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性质,以保证它的生命力。本文认为乡村旅游具有以下特征:

(一)乡土性

乡土性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为对象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因此,无论是开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场所,还是开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吸引物,都体现出乡村旅游产品的独特的乡土性。

(二)文化性

任何乡村旅游发展都是依托一定的乡村文化积淀而来的,乡村旅游的对象一乡村景观、乡村旅游的产品和乡村旅游市场均呈现出乡村文化的属性,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体现了乡村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特性。

(三)季节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围绕当地优良的田园风光进行的旅游活动,从而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较大,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季节因素,以便因时、因地组合旅游产品。

(四)综合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乡村旅游活动越来越丰富,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不断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充分体现了乡村旅游产品的综合性。

三、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规律意识差

市场依托型乡村旅游模式首先要有遵循市场规律的意识,市场规律要求遵循市场供给需求为前提,进行合理的资源调控,控制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的比例。以木化石馆为例,将木化石从云南运来并建馆供游客观赏,投资高达上千万,但结果并不怎么讨喜。

(二)客源市场狭小, 产品单一,易出现恶性竞争

在分析游客出游目的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出:大部分游客进行乡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想缓解其在生活中、学习中以及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而对购物相关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却很少,而据目前在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方面注重对乡村农副产品购物以及观光的开发,对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以及乡村养身开发力度不足。

(三)市场营销手段匾乏

由于在乡村期的粗放经营, 不重品牌,导致旅游的特色品牌比较少,而且质量不高。缺乏一套完整的产品策划和包装手段,餐饮、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活动等辅助产品不够丰富, 经营特色不够。游客在获取旅游信息渠道主要依靠亲人们相互推荐,而真正通过媒介渠道知道的的相关旅游产品信心占少部分,这一点则说明,在开发其乡村旅游产品时忽略加大对旅游市场进行有效的营销和知名度推广手段的力度,信息模式获取很是单一。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和建议

(一)遵守市场规律

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应该遵循市场规律,不能脱离市场需求而盲目的区开发旅游产品,遵循市场供求关系,严格合理的控制产出比例,根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对其产品开发体制做出相应调整。

(二)产品开发形式丰富,营造良好环境

篇9

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一直以来是其支柱产业,农业生产环境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方式多样,再加上北方多民族的地域文化为黑龙江开展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成为国内旅游产品开发上的优势资源[1]。

双城市金满农家观光园的旅游开发顺应了时展需求,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依托金源文化背景,本着突出黑龙江生态休闲农业的方向发展,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观光园。

1 旅游地点概况

1.1 自然概况

金满农家观光园位于历史名城双城市五家镇双井村附近,东侧靠金兀术运粮河,西面靠近五家镇双井村,北面临近哈大铁路专用线,南面靠近去京铁路专线。旅游区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无霜期为140天,年降雨量为481.5mm,大于10℃以上的积温为2798℃,生育期日照时数为1220小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典型的黑钙土区,适宜农作物及果树的生长。

1.2 旅游资源概况

双城市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满族风情浓郁,人文历史景观丰富。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来分析,本景区内目前具有如下旅游资源:金兀术运粮河、影视基地、地主大院、杨树林、农田、菜地、果树、垂钓池、冰雪资源等,景区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远离噪声,适合开展采摘、参与体验等活动,是不可多得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场所。

2 客源市场分析

目前,金满农家观光园主要客源市场为国内游客,其中省内游客占了绝大部分。省内游客中有50% 来自哈尔滨市区,50%来自双城、阿城及周边地区。可见该景区的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以哈尔滨地区为主的近距离客源市场。

3 规划原则

3.1 坚持生态性原则。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对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要采取治理的措施;保证金兀术运粮河的水质;道路铺装采用砂石等天然材料;使用太阳能、风能、电能等清洁能源。

3.2 坚持经济性原则。房屋的建造,要力求符合东北的实际。景区中的部分休闲度假建筑采用可移动、可拆装的木屋。不搞大量的人造景观和硬质铺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景观营造。

3.3 坚持参与性原则。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极具参与性特点。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亲手制作豆汁、果汁、果酱、烧烤、采摘及垂钓等活动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多层面地体验到乡村生活的情趣,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氛围。

3.4 坚持突出特色原则。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要明确金源文化和乡村生活体验的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本景区的旅游特色更加鲜明。

3.5 坚持多样性原则。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组织、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有多种方案可供游客选择,让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2]。

3.6 坚持注重细节原则。景区在建筑材料、地面铺装、滨水风光、特色餐饮、参与体验等方面都要注重细节,使之与环境协调,宛如天然。同时,也要在细节上突出以人为本,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游人需求。

4 功能分区

4.1 管理服务区

占地面积约7.8公顷。资源依托:金源文化、防护林、百米瓜廊、现代建筑等。主要功能:展示景区形象、游客接待、停车、游人集散等。

4.2 疗养区

占地面积约7.6公顷。资源依托:现代建筑、防护林、菜园等。主要功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能住宿,能回味农家生活,有活动场地的休闲度假区域。

4.3 互动游乐区

占地面积约4.1公顷。资源依托:游乐设施、金兀术运粮河、健身器械等。主要功能:开展参与性娱乐活动、亲水休闲、水上娱乐、体育健身等项目。

4.4 木屋休闲度假区

占地面积约2.8公顷。资源依托:木屋、山林野趣等。主要功能:用于休闲度假、生态防护等。

4.5 棚室蔬果采摘区

占地面积约4.7公顷。资源依托:温室大棚、仿古建筑、水渠等。主要功能:为游客提供一个瓜果、蔬菜采摘、品尝,游憩休息的场所。

4.6 露地蔬果采摘区

占地面积约11.7公顷。资源依托:瓜菜园、现代娱乐设施、水渠等。主要功能:用于水果采摘、蔬菜采摘、滨水体验、戏水等。

4.7 影视基地区

占地面积约3.3公顷。资源依托:影视拍摄、山林野趣、现代娱乐设施、地主大院等。主要功能:能为拍摄剧组提供一个摄录影、化妆拍照、住宿、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能给游客提供一个回归大自然,与土地、阳光和水源亲密接触的休闲空间。

4.8 垂钓区

占地面积约2.7公顷。资源依托:养鱼池、湿地等。主要功能:用于冷水鱼养殖、垂钓、休闲、餐饮等。

4.9 戏雪区

资源依托:微地形。主要功能:为游人提供一个冬季戏雪的场所。

5 旅游形象定位与策划

5.1 旅游形象定位

金满农家观光园的旅游形象定位鲜明,主要体现为:回归自然、享受乡村原始风貌、金满特色、农事体验。就哈尔滨的整体旅游产品而言,生态旅游是时尚,乡村旅游方兴起,金满文化是内涵。

5.2 旅游形象策划

5.2.1 理念识别系统(MIS)策划。一级理念为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绿色餐饮:观光农业的胜地;二级理念为金满文明、民俗传统、回味乡村:文化体验之乐土。主打宣传口号:走进金满农业观光园,感受乡土气息,体验农家乐趣,找寻自然之美。

5.2.2 视觉形象系统(VIS)设计。在符合MIS的一、二级理念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系统[3]。景区标准色,以绿色为主调,象征自然生态;以天蓝色为背景,象征环境优雅;以浅灰色为配色,象征金兀术运粮河之水;以金色代表金源文化。

6 旅游区环境容量估算

环境容量测算主要有3 种方法:线路法、卡口法和面积法。本次测算主要采用面积法。测得结果显示,目前日旅游环境容量为562人次/日,年环境容量为67440人/年。旅游区环境容量远大于现在的游客规模,只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同时加强环境容量的调控,是能够保证环境质量的基本稳定和提高,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4]。

7 结论

双城市金满农家观光园作为一个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景区,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必须坚持生态旅游开发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使其能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景区建设中,挖掘并开发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并将这些传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融合,打造出具有民俗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园,顺应了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时代大背景,使园区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桂兰,刘敏,张序强.黑龙江省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及战略[J].北方论丛,2003(04):26~30.

篇10

适宜地区:南瓜产区。

适合人群:普通农户或农副产品加工户。

新闻链接:2004年8月中国农业信息网对南瓜粉及其加工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项目介绍

南瓜富含淀粉、脂肪、脂肪酸、葡萄糖等营养元素,作为蔬菜一直以来广受欢迎。有研究表明,南瓜味甘、性寒,可消炎、止痛、强肝、助肾、降低血压、为产妇催奶、补中益气;南瓜粉对治疗糖尿病有惊人疗效。随着人们对南瓜食用价值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南瓜系列食品逐渐成为市场新宠。而生产南瓜粉,工艺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

效益分析

南瓜粉的收购价在1.2~1.8万元/吨之间。一般每10公斤南瓜可以加工1公斤南瓜粉,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其核心设备就是一台烘箱,投入很小。

提示

南瓜粉的下脚料可做成糕点或加入面粉制成南瓜面、南瓜酱。用20%南瓜下脚料与80%蔗糖混合,可制成糕点。将54%南瓜粉和46%红薯粉调制成糊状,再加入少量明矾拌匀,通过粉丝机可压成南瓜粉丝,经煮熟晒干即为成品。南瓜粉结晶浓缩喷雾制成南瓜饮料,与茶叶混配可制成速效南瓜茶、南瓜糕等。

薯酿黄酒

投资规模:15万元左右。

适宜地区:红薯产区。

适合人群:看好黄酒行业前景、对黄酒加工感兴趣并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投资者。

案例:浙江省安吉县乌毡帽公司开发出的低度清爽营养型黄酒,一上市就受到了中青年消费者青睐。

市场分析

中国的黄酒与法国的葡萄酒、德国的啤酒并称世界三大古老酒种,具有低酒度、低耗粮、高营养等特点。近年,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的关注和黄酒厂家的努力,黄酒作为礼品、餐宴用酒及休闲饮品等已经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黄酒开发,前景广阔。

工艺介绍

红薯酿造黄酒,原料来源广、成本低,且工艺简单。酿造黄酒配料比例和工具:鲜红薯50千克,大曲(或酒曲)7.5千克,花椒、小茴香、陈皮、竹叶各100克,小口水缸1个,长木棍1条,布口袋1条。工艺流程:选料蒸煮加曲配料发酵压榨装存。

经营建议

在经营初期,宜集中精力专营一项或专门针对某个群体作针对性的产品开发,并争取在产品品质、包装、口感、品牌文化、广告宣传、营销策略上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纸制家具

投资规模:10万元左右。

适合人群:有一定市场开拓能力的中、小本投资者或家具厂主。

新闻链接:2004年2月《广州日报》在“纸制家具悄然兴起 成为家具新宠并不难?”一文中,详细介绍了纸制家具的特点和市场前景。

工艺介绍

纸制家具以纸为主要原料,先进行防水加工,再缠成一条条的细线状,然后将这些“纸线”用纺织机织成“纸布”。在织布时,织进不锈钢丝。“纸布”经剪裁,再配以不同材质的框架,收好边,加上烤漆,上胶,即成为一件既美观又实用的家具。

产品特色

纸制家具取材天然,材质轻盈。其韧性强,不怕受潮,不藏污垢,有防水、防虫、防霉、不脆化的特性,兼具木材及纺织物的质感,且造型多变,色彩丰富。

效益分析

纸质家具成本低,价格也便宜,售价仅为普通木制家具的1/3。一把售价为80元的纸制椅,其成本不足40元,利润相当可观。

经营建议

紧紧围绕其特色做文章。由于其有较强的防水、防晒等功能,可开发出用于街道、公园、游泳馆等露天场所的功能性设施;而其取材天然、造型多变、色彩丰富等特点,对于时髦青年和环保人士有较强吸引力,可针对性地开发出相应的家具制品。

鲜豆奶

投资规模:3~5万元。

适合人群:城市下岗工人和小本生意人。

新闻链接:据2005年9月中国食品产业网报道,欧洲市场豆奶销售猛增;另据2005年8月《家庭导报》介绍:豆浆保健老少皆宜。

项目介绍

买进一套或几套豆奶加工设备,把黄豆、绿豆、黑豆、豌豆等各种豆品加工成豆奶,边加工边销售。同时学习牛奶厂商,兼搞订送业务。此项目投入少、风险小、资金回收快。

市场分析

豆奶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保健效果。以黄豆豆浆为例,它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磷脂、维生素、烟酸以及铁、钙等矿物质,被我国营养学家推荐为防治高血脂症、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的理想食品。随着人们营养和保健意识的增强,豆奶将赢得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

效益分析

篇11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国外尤其在发达国家广泛存在,并且各国根据本土的实际情况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经营模式。例如,美国的合同一体化和法国的合作一体化模式,荷兰的高效农业经营模式,丹麦的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日本的农协协管下的产业化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协会为主的产业化模式等。这些国家先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实现,为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为改变我国原有传统单一化经营模式,实现相关产业联合经营提供了参照。

(二)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始于1993年,最早出现在山东省潍坊市。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服务组织带动型、农业园区带动型等多种发展模式。本文将对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产业化模式进行阐述,并对其绩效进行系统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一) 经营模式的构建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市场经济大潮下,一种产业能不能顺利形成并健康成长,关键取决于该产业的市场前景和市场占有力。没有健全市场就没有健康农业产业,市场需求是确定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最高原则。因此,在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时,必须着眼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

逐步推进的原则。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的生产力水平,多样化起步,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逐步达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程度。

多种模式并存的原则。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进行详尽的市场分析,依据不同产业、不同地域和不同的经营方式,各具特色发展。

(二)经营模式的构建措施

1.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第一,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农民和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方面要求政府机构继续重视对农民的利益保护,并通过加强市场秩序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同时承担保护企业的责任,在重视农民利益的同时,按照市场建设要求壮大企业实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运行机制建设。第二,加大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在企业建设过程中,应逐步解决企业与农户之间不稳定的单纯买卖关系,通过经济利益建立企业与农户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共担风险、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第三,各地区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效益。一个地区的农业究竟是否实现了产业化,关键要看依托该地区农业的工业企业是否真正发展壮大起来。第四,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农民产业的许多传统观念不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同时,因为农民资金积累不足,单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龙头企业,也会面临较为严峻的资金困扰。因此,在企业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2.专业市场带动型模式。第一,做好现有专业市场的规范和完善。在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中必须把市场管理的法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维护和建设诚实、诚信的市场交易原则,加强市场治安管理,确保交易的公平公正,尽量挖掘现有市场的潜力,逐步整合形成档次高、规模大、地域广、特色鲜明并具有辐射带动力的大型专业市场。第二,加快发展农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构建的基础,积极培养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需要的资金、信息、人才、技术、设备以及形成健全的土地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农业生产各类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农业产业化发展优良的外部环境和有序竞争的条件。第三,多渠道开辟国际市场。强化出口企业的对外经贸建设,扩大出口业务,努力开拓国际农业产业市场,发展国内农业集产地与沿海、沿江、沿边口岸贸易交易,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生产过程现代化、专业化和贸工农一体化的出口基地。

3.特色产业带动型模式。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应增强农业产业特色,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市场。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评价分析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半结构化问题,评价主体涉及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市场化进程、总体效益等,各方面又包含各自的下一级指标,形成一个多级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评价的模糊性,现在提出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解决此类问题,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从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的总目标出发,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市场化进程、总体效益为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二)评价指标计算

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需用生产基地、市场化进程、总体效益四项指标计算,现以龙头企业评价指标的计算为例,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评价。

农产品加工广度:。 其中,NV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L1为农产品收购量,L为产业化项目基地农产品生产总量。

农产品加工深度:。其中,ZV为农产品加工增值率,C1为农产品加工增值,G1为农产品收购值。

企业效益: 。其中,WV为龙头企业产值利税率,WE为龙头企业年利税额度,G2为龙头企业年总产值。

市场竞争能力,主要用出口创汇率、农产品销售增长率和名优产品率来反映。其中,出口创汇率:(C2为产业化经营项目出口创汇值,C3为全部产业化项目国内外总产值)。

农产品销售增长率: (QC为本年度农产品销售量增加值,Qt为上年度农产品销售量)。

名优产品率: (G4为名优产品产值,G5为产业全部产品产值)。

(三)评价指标评分标准与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评价结果分析各项评价指标。确定评分标准,本文在计算直接利用相对数作为计算的数据,反映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和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笔者通过大量社会调查并结合专家意见,提出量化标准,确定其权重。

农业产业化评价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冀东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生了较快的发展,开始形成或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为了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整理量化评价,本文以2008年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农业产业化情况为例,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如表1、表2、表3、表4所示。结果表明,冀东地区卢龙县的甘薯产业化水平高于肉鸡、酒葡萄产业,已经初步进入产业化起步发展阶段,规模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但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加工龙头企业产值利税率还不高。酒葡萄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还未与基地形成配套发展,农民从中获得的收入比例较低。肉鸡产业,当地龙头集团,形成了稳固的销售渠道,产业化经营组织销售农产品比例和农产品商品率较高。

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对其进行评价指标评价,得出了度量农业产业化状况的科学数据。对今后在判断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农业产业化、选择适合地区特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并制定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庆国,武银祥,高一雷.农业产业化简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王学习.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问题研究.改革与试验,1996(3)

3.邬义钧.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4.聂闯.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肖明艳.产业化―中国农村的一场革命.商业研究,2000(10)

6.史忠良.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篇12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88-1

梨树县县域土地总面积3757平方公里,地势从南到北逐渐降低,南部是山地丘陵,中部是波状平原,西北部是科尔沁沙地。南部是森林暗棕壤,中部是栗钙土,西北部是风沙土。项目区有耕地面积281.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9.9%;林业用地面积98.9万亩,占17.55%。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项目区内共有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6.116万亩,适宜能源林营造的面积有3.02万亩,适宜种植中草药的有1800亩(详见表1)。可进行沟系开发进行绿色养殖的沟系面积有6800亩。

1 农林产品基地建设现状

梨树属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县,近年来通过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粮食生产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随之而来的养殖业也蓬勃兴起,猪、牛、羊等多销售到南方大中城市。白蘑、榛蘑等天然食用菌供不应求,生物制药项目和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有年产6.1万吨食用酒精的九丰酒业集团公司和年产8万吨的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的天成植物油厂等。农产品加工业年总产值为280288万元,年实现利税17318万元。杨木为主的工业原料木材每年产量7万立方米;加工成成品和半成品近6万立方米,年总产值达2440万元,年实现利税170万元,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市场分析,通过考查论证,结合本县的土地资源特色,确定了发展以紫穗槐为主的能源林营造基地,以野猪、梅花鹿、山鸡、林蛙为主的绿色养殖基地,以香菇、草菇、白蘑、榛蘑为主食用菌培育基地,以培育紫穗槐、毛榛为主要树种的种苗繁育基地等后续产业发展规划。

2 产品市场条件

新造紫穗槐能源林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升紫穗槐价格,刺激林农营造和管理紫穗槐的积极性,能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生物能源林是目前新兴的工业原料林,是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也是生物发电的主要能源,在国内外能源短缺的市场条件下,发展可再生的能源是大势所趋,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3 建设内容

3.1 木材加工

根据项目区丰富的木材资源,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选择项目区内木材产量较多的乡镇建设木材加工厂,使所有的木材加工厂在技术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规模上名列全省木材加工业前茅,质量上达到产品过关。

3.2 沟系开发

利用县内项目区现有的优越的气候资源、自然条件,选择条件适宜、交通便利的区域进行沟系开发。建设适宜本地区自然条件的以白蘑、榛蘑、蕨菜等为主的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以养鹿、养野猪、野鸡和林蛙为主的养殖业基地;建设以黄芪、桔梗、地龙骨等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3.3 基地建设

利用现有的退耕还林有林地进行林下开发,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生物能源基地,营造以紫穗槐和毛榛为主的能源林;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种苗基地,实现苗木的自产自销,增加林农的经济收入,以满足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需要。

3.4 职业技能培训

计划培训退耕农民1500人,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4 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4.1 经济效益

根据当地农林业生产的调查数据及市场价格,木材加工、生物质能源林(紫穗槐)、沟系开发、种苗基地等产量产值测算如下:预计总收入63221万元,年均收入21073.7万元,年均成本1354.8万元,年均利润748.9万元,覆盖退耕农户户均年增收1176元,投资利润率22.3%。

4.2 社会效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