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2-09-19 20:00: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旅游业发展战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旅游业发展战略

篇1

目前各国各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加以发展。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1]。面对着这样的大趋势和目标,南宁市要深化旅游业的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南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1南宁市旅游业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南宁市确立发展旅游业的产业目标。1996年成立了旅游局后,开展了旅游资源普查,依照国家旅游总局的普查规范查清了南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为旅游业的规划、管理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始了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的工作,出台了若干管理规章和办法,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旅游路线猛增,接待旅游人数连年增长,南宁的旅游业形成了良好势头。2000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南宁市的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几个圈层的休闲游憩带。市区以青秀山风景区、各大公园、动物园、步行街、博物馆为主要景点;郊区有伊岭岩、灵水、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凤凰湖、药用植物园、昆仑关、扬美古镇等众多的优质景区和景点;周边地区分布着德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龙虎山等著名景点。青秀山风景旅游区在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伊岭岩风景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3A级旅游景区”。经过几年的宣传和经营,以这些景点为核心已经形成了多条旅游路线。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树立“大南宁旅游圈”的观念,借助周边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及民歌艺术节,开辟并推出了绿城风情游、八桂大地游、边关揽胜游、中越跨国游、邕江水上游和民歌节庆游等一批旅游线路。

1999年,南宁市获得了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光荣称号,2001年获得联合国的“中国人居环境奖”。2001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16.04%,占第三产业28.79%,旅游业已经成为南宁市新兴支柱产业,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在全区仅次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

2南宁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九五时期”的培育,南宁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产品缺乏精品

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拳头产品少,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也就是处于经济亏损的境地。即使在这几个游客较多的景点也存在着旅游内容单调和旅游项目设置不当的问题。

2.2开发缺乏特色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有专家认为国内景区建设有城市化、庸俗化的倾向,从而使各地的特点淡化,甚至消失[2]。南宁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其实根据旅游资源的普查,南宁市拥有众多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主要是生物景观资源、洞穴资源、气候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壮民族风情、大明山、扬美古镇、药用植物园等。但对这些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2.3产业政策支持不足

南宁市旅游业的起步晚,产业政策不够配套和完善,对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服务企业等等的管理比较滞后。此外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与交通、宾馆、饮食、商业、保险等部门关系非常密切,因而需要有大政策的观念,即制定政策时要只好考虑与其它产业的协调,目前这方面政策的制定工作也很缓慢。产业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造成了旅游业的发展呆滞,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形成。

2.4运营机制缺乏活力

从国内外的旅游业发展历史来看,随着旅游业从兴起到成熟,其运营机制也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市场为主,即投资渠道以市场为主,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南宁市的旅游业投资渠道单一,旅游景点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景点的经营权也大多在政府。尤其是区、市两级对旅游景区的双重管理,阻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的产业化进程。直接影响到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目前南宁市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旅游人才的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使南宁市的旅游营销、旅游线路、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3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南宁市经济的新兴产业,对优化南宁市经济结构、改善广西旅游业格局、提升南宁市城市形象、促进南宁市的对外开放、促进南宁市的城市建设和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将发展得更快。南宁市要尽早制定对策,保证南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近几年来看,南宁市旅游业应着重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3.1突出首府旅游城市的地位

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市比周边城市具有更多的旅游优势,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因此南宁市应该朝综合型旅游城市发展。首府具有强大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功能,这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南宁市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除了进一步发展狭义的旅游业外,要重视开展会议、展览、商务、学习、购物、探亲访友等旅游活动,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建设当中要注入旅游意识,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空间环境,如正在建设的邕江北岸堤园路要建成为游憩大道。

3.2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

选择若干个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基础比较好的景点作为精品景点来加以重点建设。在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选取若干个景点或景区作为精品景点景区来重点建设。在市区可选择动物园、白龙公园、南湖公园、步行街,在郊区可选择伊岭岩、良凤江、凤凰湖,在周边地区可选择得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它们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小,游客可以随时去。以它们为节点形成精品路线。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带动整体旅游景点和路线的发展,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整合大区域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南宁市本身虽然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客观地说它们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等先天不足的问题,而在以南宁市为集散中心的大南宁旅游圈内,具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景点和资源,如北海银滩、花山壁画、友谊关等。应该选择德天瀑布作为南宁的旅游形象产品,整合南宁旅游圈的资源,形成南宁旅游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资本扩张式”的发展。

3.4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

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冲击波是政府包办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将被打破,大部分景点的经营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和拍卖[3],景点经营市场化和企业化。投资渠道也更多地来自民间和企业。因此南宁市应及早制定适应WTO规则的产业发展政策,目前应主要制定企业经营规范、吸引投资、旅游纠纷、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和实施办法,引导旅游业健康地发展,早日与国际接轨。在投资方面应制定优惠政策,如达到一定规模投资的旅游企业,应实行五年全免企业所得税,或按15%征收,然后返还企业再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对投资重点旅游项目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扩大融资渠道。可以青秀山风景区为试点,进行投资、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改革。

3.5进一步发掘地域文化并形成旅游特色

南宁市自身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如壮乡之都、绿色之城等,也拥有许多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但过去由于政府资金不足、旅游经营和消费理念落后等原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它们的开发和发展。显然拍卖经营权和鼓励企业投资是必由之路。可以先将几个景点(如药用植物园、扬美古镇等)拿出来做试点,取得好的效果后再加以推广。同时将精品与特色产品相结合,以形成南宁市旅游产品的主体,相得益彰。

3.6加强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一直是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这几年通过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旅游大篷车”活动,南宁市的旅游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专业性质的营销活动仍然十分缺乏。为改变这种被动和消极的局面,应该强化营销活动的意识和行为。管理部门和旅行社要对旅游资源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对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要达成共识。要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旅游促销,南宁市可以在广西旅游大篷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寻找有创意的促销方案。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和因特网定期和分批地宣传南宁市的旅游资源及其优势。要尽早建立南宁市旅游信息系统,它不但为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要为旅游者提供游、行、住、购等多方面的信息,利于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

3.7培训旅游知识、法规和方法

旅游业是知识型产业。南宁市旅游业起步晚,历史短,旅游业中的管理、营销、导游等人才十分紧缺,许多旅游社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致使旅行社大多是处于小而全的原始状态,没有专业性的和规模大的旅游企业。当前急需对他们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旅游的知识和方法,熟悉有关的法规和政策,掌握操作的规范。此外要鼓励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以素质好、能力强的专业人士来促动整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旅游学刊,2001.6,8-12。

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学刊,2001.6,5-7。

篇2

一、引言

SWOT分析法是分析一个经济主体战略地位的重要方法,也是了解区域旅游发展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本文运用SWOT 分析法对铁岭市旅游业发展进行分析,试图明确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以便制定相关的开发策略来提高铁岭市旅游开发层次的深度和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度。

二、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辽宁旅游经济的发展,铁岭市旅游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年,铁岭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旅游外汇收入22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国内旅游收入61.2亿元,比上年增长35%;旅游总收入达到62.7亿元,比上年增长35%。由于旅游者接待人数基数较小,在客源增长上将会表现为数量急速扩张的增长特征。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铁岭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本文将在SWOT分析的劣势分析环节中进行阐述。

三、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丰富的旅游资源。铁岭市优势资源是铁岭“四张名片”(红楼文化之乡、小品艺术之乡、体育冠军之乡、煤电能源之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兼有良好森林、山峦自然资源。在国家旅游局划分的8大主类15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铁岭市拥有7大主类、30种基本类型、近60个单体旅游资源,是一个旅游资源多样化的地区。

(2)区位优越,可进入性较好。铁岭区域位置优越,地处东北亚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铁岭市距沈阳旅游圈中心城市沈阳仅45公里,京哈公路纵贯全市。这为铁岭自身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3)铁岭市具有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后发优势。铁岭市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旅游业发达的城市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观察、学习和模仿发达地区的经验、体制等,少走弯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劣势分析

(1)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旅游资源整体开发程度不高。由于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 铁岭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旅游产品的开发依然停留在观光层次,缺乏新兴增长点,忽视了游客对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旅游产品的需求。由于缺乏拳头产品, 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弱,尚未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

(2)区域旅游形象不鲜明。虽然铁岭市拥有“四张城市名片”,而且“大城市-铁岭“这一名号也在国内扬名,但是旅游宣传口号不精练,给人感觉是整体的区域旅游形象较模糊,直接影响铁岭市的旅游宣传效果。

(3)资金、人才匮乏。相比而言,铁岭的经济发展稍显落后,由于其本身经济容量的限制,导致在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引入外资开发旅游的渠道远不如沿海等其他地区,从而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现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边干边学边悟,旅游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有待加强。

3.机会分析

(1)东北老工业基地处于振兴过程中。在中央提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的指引下,辽宁省提出了建设“旅游强省”的口号,旅游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空间,从而使铁岭市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铁岭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评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一契机。2006年1月,铁岭市已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可以说这一评优阶段的胜利,把铁岭市的旅游发展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将十分有利于铁岭市下一步旅游业发展工作的进行。

4.威胁分析

(1)周边城市的竞争加剧。周边城市诸如沈阳市等发展旅游业都较早,而且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效应,在全国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下,新一轮旅游发展的热潮无疑会给铁岭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2)“形象遮蔽”效应。铁岭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辽北地区,南有沈阳,东有抚顺清原满族自治县,北有吉林省等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又紧靠草原风情浓郁的内蒙古,因此难以吸引远程市场的游客到铁岭来旅游。

四、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策略

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表明,铁岭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比较突出,机遇难得,但同时劣势明显,外部环境威胁明显。因此铁岭市的旅游发展应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的机遇,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培育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重视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联合。可以采取的策略有:

1. 提高旅游产业规模和质量。在国内打响“较大城市-铁岭旅游”这个品牌,不断把铁岭市旅游产业做强。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要全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一大批特色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整合铁岭四大名片为代表的旅游资源。要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产品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会展商务旅游等多样性旅游产品方向发展。

2. 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在沈阳旅游圈内,唯有铁岭在区域分工上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这为铁岭打造沈阳旅游圈后花园提供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绿色生态景观。同时铁岭市也应该积极的打造这样几条特色旅游线路:铁岭特色历史文化之旅;关外红楼文化之旅。

3. 大力引进人才。铁岭市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内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兄弟城市的横向联系,吸纳知名专家、教授作为铁岭市旅游局的旅游顾问,定期邀请专家座谈,为铁岭市旅游出谋划策,提高铁岭市旅游品位和档次。

篇3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新源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是新源县旅游业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期,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无烟产业,资源消耗低、环保成本低、容纳就业高,必须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一)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新源旅游资源丰富,是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空间上高度重叠的县域。拥有多元文化,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哈萨克民俗风情独具魅力,全疆一流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原始生态自然景观,成为我们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1.生态旅游资源

我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优质景区,包括国家AAAA级那拉提旅游风景区、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唐加勒克纪念馆、乌孙古墓群、远古壁画等成为我们新源生态旅游的特色景观。

2.草原、湿地资源

2011年,新源县拥有761.66万亩新疆乃至全国最好的优质天然草场,其中可利用草场688.9万亩。肥沃的土质、优质的牧草、充沛的降水量成就了我们天然牧场的美名。那拉提沼泽国家湿地公园,占地14052.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3945.3公顷,整个湿地公园的湿地率达99.2%。具有河流、沼泽、湖泊、草甸等景观类型,是我国西部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更是西部干旱乃至我国罕见的河滩芦苇沼泽湿地类型,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

3.民俗资源

民俗游是新源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的融合是新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源作为哈萨克民族聚集区,2011年,拥有哈萨克族人口14.1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31%。民俗景区逐步创建,哈萨克民俗村、特色民族餐饮街等景区的开发,为新源旅游业发展积淀了丰厚的特色民族风情和人文历史元素。

(二)新源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业成绩显著

2012年,新源县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69.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84亿元,增长20.88%。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旅游活动多彩纷呈,2013年先后举办了“冬之韵”冰雪旅游节、那拉提速度赛马、国际滑翔伞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县的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逐步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支柱。

2.旅游收入增幅明显

从2007年到2012年,6年间新源旅游业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从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在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我们发现其比值在逐年增长,除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的“7·5事件”的影响外,其他年份都是呈增长的发展势头,逐步成为本地第三产业发展中的支柱,促进了服务业内部的结构优化。

(三)影响新源县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新源的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优质的自然景区,社会知名度得到了提升,但也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缺乏专业技能型旅游人才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难以尽快提升

新源旅游业起步晚,投入较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缓慢,资源的开发利用率非常低;同时,旅游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旅游企业内部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模式比较陈旧,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服务队伍的稳定性差,使得旅游服务质量难以尽快提升。

2.由于民族文化项目少致使特色民俗产业发展缓慢

新源哈萨克族能歌善舞,哈萨克民俗风情、传统舞蹈、骑马舞、狩猎舞等等成为新时期游客的看点;著名的民族诗人唐家勒克大量文学作品和他的爱国思想成为启迪、激励游客的人文元素。但这些民族文化至今还没有一个部门进行研究更不用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何产品化、市场化的研究。而且,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民俗旅游发展的步伐缓慢,缺乏吸引力。

3.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困境短期难以破解

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需要合理的保护,这成为发展旅游的重大难题。因为一旦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污染、过度消耗的潜在威胁。为此,我们必须要以“适度开发”为原则,走“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但由于人员不足、资金短缺等因素导致本地资源保护措施跟不上,原始生态屏障遭到损坏现象时有发生。其中:10万亩原生态的野果林资源遭到吉丁虫危害,造成部分濒危树种干枯致死已成为自然界发出的警示。

二、新源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分析

旅游产业是指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诸多行业和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旅游经济活动实际上是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相结合的活动。

(一)差异化发展战略

1.战略的概念演变

战略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现代“战略”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2.差异化发展战略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种竞争战略,分别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依据新源旅游业实际,适合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通过塑造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以造成相对于竞争者的有利差异,来获得竞争优势。

新源地处伊犁河谷资源腹地,旅游产业要想和周边县市旅游资源竞争,占领市场份额,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选择“差异化战略”作为新源旅游的基本发展战略,通过打造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和品牌来吸引游客。原因:第一,旅游市场是一个存在着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市场,差异化可以塑造旅游产品的独特性,满足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因此,差异化战略适用于旅游业。第二,新源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是孤立的,必须将其放在伊犁河谷的大框架中,从全局的角度来研究发展战略。第三,新源和周边县市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是竞争与互补的结合。每个城市以各县特色作为其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突出各县特色。

(二)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生态旅游是立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非消耗性、教育性、探险性的新型旅游,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新源丰富的原始生态资源,成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基础,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三、大力发展新源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规范管理,促进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拥有高素质专业旅游服务人才对于加速新源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新源旅游人才数量少、质量低,已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因此,要整合、利用各项教育培训资源,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使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得到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作为旅游从业人员,要树立“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成为环境的保护者而非污染的制造者,使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与环境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二)深度开发优势旅游资源,凸显旅游差异化发展模式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产品结构。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挖掘草原、民俗和屯垦戍边等文化,丰富旅游内涵。重点开发和扶持阿肯弹唱等具有典型地域、民族特色的演艺产品,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共同发展。二是突出购物旅游。在那拉提、新城区等地方坚持突出以民族特色与开发旅游购物市场相结合、传承民族传统工艺与开发高科技产品相结合原则,开发一批既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又有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旅游商品。三是开发美食旅游。统一规划和包装新源美食旅游。推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的菜肴、食品,以及信誉好、有代表性的餐饮企业,弘扬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新源县旅游业2012年工作总结[J].

[2] 新源县2012年统计年鉴,新源县统计局,2012.

篇4

会展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与旅游业关系密切。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产生了会展旅游,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国际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风靡于80年代,发展至今,其内涵不仅已远远超过了会议、展览所包含的意义,而且已超越了商务旅游的范畴,作为一种独立的旅游产品脱离出来。而我国的会展业直至90年代方才起步,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而上海继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又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这些无疑会推动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然而如何发展好会展旅游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在经济、金融、都市化及整个城市重新构架等方面飞速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说极其重要。

上海发展会展旅游业的意义

在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上海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从旅游吸引物的角度来看,上海虽然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和中外闻名的南京路商业街,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寥寥无几,缺少沙滩、海浪、阳光和森林,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上海要想在世界旅游城市中有立足之地,就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上海会展的直接收入约18亿元,与会展经济相关的各服务行业中,仅场地出租、广告等行业的收入就达1.5亿元,交易额达到550亿元,观众总次数超过480万人次。会展被称为“城市的窗口”,通过成功的会展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起着巨大的宣传作用。据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计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以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1996年汉诺威世博会就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一个成功的会展还可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居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城市的热情和自信心,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和环保意识。

上海会展旅游业的条件分析

优势分析

首先,上海有着实力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制造业要生存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会展先行在西方国家已是普遍理念。2002年上海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08.76亿元,目前上海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49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前列。其次是初具规模的会展设施和较丰富的组织经验。上海是我国每年举办会展数量最多的城市,举行的大型国际会展数量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五大展览场馆先后举行了595个展览会,为国内三大会展中心之一;2002年德国汉诺威、意大利米兰、德国法兰克福展览会有限公司这世界三大世界展览业巨头都在黄浦江畔设立了分支机构,“催生”了上千个会议,其中40%是国际会议。99全球财富论坛、2001年APEC等国际知名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为上海发展会展旅游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三是颇具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上海至2002年底,星级饭店已发展至310家,标准客房约51431间;国际旅行社41家,国内旅行社上升至548家,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上海旅游培训中心已建成开业,旅游纪念品展示中心启动在建,正积极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第四是先进而文明的东西方文化气质和艺术环境为上海成为世界名城奠定了基础。早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上海就被誉为“东方明珠”、“东方巴黎”,它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兼收并蓄,纳为一体,形成了中西方文化底蕴的不同特色和内在精神的综合体。最后是日新月异的城市形象。上海目前已是世界颇具知名度的城市,正加紧中心城危旧房改造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建筑的保护性改造,争取3年内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及完成生态绿地系统总体布局,将大大改变上海的市容市貌。

劣势分析

上海未树立起国际会展旅游城市的形象,举办的会展专业化不强,规模不大,级别不高。不仅展馆面积、设施、性能都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远不如马德里、汉诺威、巴黎、芝加哥、新加坡等一系列会议城和展览城,甚至在亚洲也名不见经传,而且为会展服务的配套设施如会议室、多国语言同声传译系统、技术座谈室等也不足。市场化是国外发达的会展中心城市的基本运作模式,由大型会议服务或展览公司承办,政府行为只起着协调、支持的作用,而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不十分发达,许多会展活动明显由政府包办,会展企业难以放开操作。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处于滞后的状态,缺乏积极有效的营销策略和宣传。上海管理体制也没有理顺,缺少统一的会展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造成管理无序,重复办展,缺少品牌意识和明确定位,影响会展的效益。上海缺乏专业人才,就拿同声翻译人才来说,过硬的在上海还不足10人,更不要说高级的复合型会展人才。

机遇分析

上海赢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为上海建成国际会展中心提供了契机。有“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之称的世界博览会,它因举办期长、影响巨大、内容丰富而成为人类文明和互相交流的国际盛会,是当今世界最高级别的展览活动。事实证明,世博会已成为城市和国家展现自身魅力的舞台,有举办权,就有城市变化,就有经济增长,而且举办国际会展的频率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地位的标尺之一。还有2003年动工、预计2006年开放的上海环球影视城选址毗邻世博会展览场地,这一中国大陆第一家世界级主题公园将为国内外游客在上海的逗留增加缤纷的色彩。这两个项目将相互促进,共享利益,相得益彰地增强上海的吸引力。

挑战分析

国内大城市的竞争对上海会展旅游的发展构成了威胁。北京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之一,在展览规模上位居全国之最,正准备建设20万平方米的新会展中心,尤其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举办,北京的知名度、城市形象、城市建设等方面都会更上一层楼。广州是我国另一个重要的会展中心,除了国家级的广交会之外,每年在广州本地举行大量展览和会议。在上海的周边城市也存在挑战,南京每年大概有50个以上大型会展,2002年上半年共举办各类展览会60次,会议90次,展览会观众150万人次,总收入22亿元。距上海不远的杭州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成功,将有力地促进杭州会展业的发展。

上海发展会展旅游业的战略对策

建立与国际旅游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是提高上海会展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内在保证

走政企分开的市场化、产业化道路,成立会展行业组织和协会,加强行业的自律,转变政府职能,以宏观调控为主,按照国际会展业市场化管理体制设置如会展局、会议局等会展旅游主管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制定规范会展旅游业的法规和政策,促进与会展旅游各相关行业的协作与协调发展,取得与世界国际会展协会的专业联系,加强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经验。

抓紧建设国际一流的会展设施和配套设施

有专家研究表明,世界会议展览旅游中心城市至少有30万平方米以上带屋顶的展馆,如汉诺威展馆面积达47万平方米,室外展场21万平方米,仅停车场就有5万个位置。而上海5个展馆共约10万平方米,一般的展出项目都在1-2万平方米,要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先展馆面积要扩大,目标是超过香港、东京、汉城、新加坡等国际大城市而雄居亚洲之首,改善展览环境,兴建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展览场馆。在旅游配套设施方面,抓紧做好水陆旅游集散中心的选址规划,完善旅游景点道路指引标志,为创建国际会展旅游中心城市打下物质基础。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树立世界级大都市形象

衡量国际大都市的指标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实力、人口数量、城市建设、区位条件等“硬件”,而城市精神和文化氛围等“软件”因素不容忽视,甚至比硬件更重要、更难现代化。世界在肯定上海实力的同时,也提出上海的市民素质达不到西方发达的水平,乱穿红灯、争先恐后地抢座位、随手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在上海屡见不鲜。不仅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城市面貌,更要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增强城市文明程度,从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着手,弘扬民族精神,提倡公民道德,采取有效措施,争做“做可爱的上海人”。

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打造会展旅游品牌

国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品牌化战略既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又有利于避免资源浪费,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目前,上海虽然有华交会、工博会,但缺少具有全球影响的知名专业型展览和都市型展览。上海专业型展览宜集中在现行和未来支柱行业领域,以便为“中国制造”提供持久的展示和交易平台;都市型展览则一方面促进上海成为国际购物天堂,另一方面又帮助上海成为国际流行消费的发展地之一,扩大内需,丰富人民生活。

广泛协作联合,注重宣传促销

上海要积极与国际展览业巨头合资建展馆、组建展览公司、定期举办会展、合作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加大宣传与促销力度,尤其加强海外宣传促销,建立庞大的国际化营销网络,结合申博并按照“巩固洲内市场、拓展洲际市场”的基本方针,促成国际区域双向交流,向海内外旅游者发放宣传资料,并利用信息时代的现代化手段——网络进行快捷、广泛的宣传,图文并茂地展示会展资源与设施,跨越国界宣传上海的旅游形象。

尽快引进、培养会展专业管理人才

不仅专业的会展策划机构在上海缺乏,会展策划、筹办、咨询或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强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迫在眉睫,可以一方面高薪聘请国外专业人才,直接参与上海会展策划,或派出专业从业者出国学习管理经验,进行短期培训和考察,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国际惯例和规则培养出熟悉会展招揽、组织、接待业务的人员,尤其面临2010年世博会,一大批会展精英或会展高级人才群体需要我们培育,在今后5年内至少培养10家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和100名会展专业人才。

参考资料:

篇5

[中圈分类号]Fs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9―0070―05

英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也是发展旅游业最早的国家。1840年,托马斯・库克首次组织的火车专列旅游活动,标志着旅游业首先在英国诞生。英国是当今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740多亿英镑的旅游业年产值,占世界旅游收入的5%左右。成功的政府改革和发达经济背景支撑下的旅游产业,不论在开发、管理与服务,还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笔者得益于在英国学习的4个月良机,考察了城市、乡村和海滨等不同类型的16个大的旅游目的地;详细研究了英国旅游研究的系列成果及网上的大量旅游信息;拜访了20多家旅游信息中心和部分大学的专业研究人员,结合本人16年的旅游工作和管理经验,对比研究了中英旅游业管理与服务战略,认为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本文重点截取英国旅游的“协议化服务与量化管理、市场推广与电子旅游、住宿质量与等级规范、可持续性与绿色旅游”等4个方面,对其发展战略和措施,做法和亮点,予以概略性分析和介绍,以期对我国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动作用。

1 协议化服务与量化管理

1997年的布莱尔政府改革后,大力实行私有化政策,74%的公共服务职能转向了执行机构。为了确保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政府责任单位必须要与机构签订包括数量目标、服务质量、效率目标和财政目标的《公共服务协议》(PSA)。主管旅游产业的文化、媒体与体育部(DCM8)出台的“《2005―2008公共服务协议》技术文本”,提出了5个目标,其中与旅游业有关的是,PSA目标4――经济目标:提高旅游业、创造性和休闲产业的生产力;PSA目标5――效率目标:以提高效率控制支出,DCMS和地方部门在休闲娱乐和文化服务支出的效率结余至少达到2.5%(2005―2008)。这种以委托并签订服务协议的方式进行管理,在我国还是个全新的概念。

1.1 旅游业的范围界定

目标4将旅游业、创造性产业和休闲产业并列为需要提高生产力的部门。但这是不同的产业部门,而后两者中的一部分也是旅游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旅游业”部门是旅游业管理和统计工作的依据,英国《协议》界定的旅游业包括:

旅馆和其他的游客住所

餐馆、咖啡店及其他

酒吧、公共剧场和夜总会

旅行社/旅游商

展览会和游乐园活动

博物馆和保存历史古迹、建筑物

体育活动

所界定的13类创造性产业部门和5类休闲产业部门中,有部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旅游业的范畴,将按一定比例的贡献率纳入到旅游业的统计之中。可见,英国的旅游产业范畴比我国的要更宽更广,按消费额在不同产业中的比例进行的分类统计也更科学。这对我国的旅游产业范围界定和统计工作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2 量化的目标管理

经济目标是提高生产力。“提高”指在整体上而言,增长率比服务部门要高。“生产力”以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在年度商务调查(ABl)――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按专业化程序计算的多年平均值来度量。

量度时使用的比率为:总的增加值/员工人数。

其中,“总的增加值”是扣除固定资本花费前生产创造的价值。“员工人数”被界定为在酬薪账册上的全职和兼职的职员,加上资产所有者的人数。因为收集信息有难度,这将不包括那些时常在创造性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不属于旅游业的自我雇用者。

量化管理中,机构需上报的年度数据必须包括:反映旅游和休闲产业、创造性产业和服务部门的生产力年度变化的百分比的表格;有助于对比的累积平均值;作为标准格式,以指数形式呈现的数据;以图解式表现趋势变化。其业绩报告集中于年度的指数变化,基数为100。如以2002年的数据为基础,这将会显示出在旅游业、其他的休闲产业(旅游业和休闲娱乐)及创造性产业的发展变化,连同其它服务业的经济数据一起,有助于对比分析。

我国旅游管理中,还没有生产力的变化分析,反映不出劳动生产率。这一点在研究中尚需加强。

2 市场推广与电子旅游

2005年6月的“未来旅游业之今日展望”是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专门成立的“旅游业回顾与实施工作组”(TRIG)研究出台的旅游发展战略,为旅游产业及支持它的公共和私营部门组织设定了5个主要的工作领域,而市场推广与电子旅游被列为这些优先项目之首。

在英国国家、区域和地方各层次,改进生产力是旅游政策的核心。旅游部门与DCMS共同的战略政策目标是,旅游营业额由2003年的740亿英镑,增加到2010年的1000亿英镑。这意味着要达到年均增长3.9%。因此,市场推广与电子旅游成为重中之重。

2.1 入境游

2.1.1 网络推广

文化部旅游委员会的主要网站“访问英国”现在有38个语言版本,是英国旅游网络的巨无霸和官方代表。其网络推广的成功经验分为4个方面。一是成为英国在全球推广旅游的载体,在当年获得“世界领先旅游网站”的世界旅游奖励;搜索引擎的市场推广计划创造了150万个额外的网上访问量,产生了超过1.5亿英镑的额外收入;为顾客发送了580万个邮件,获得了47%的开放率和20%的点击率(1T行业平均值是8%)。二是发起了“全球市场分割”。“访问英国”的基础数据中,顾客分割的比率上升了40%,记录的人数一年增加了100万。三是“访问英国”在海外市场活动中,发起招募从事非旅游活动的合作商。包括在西班牙的品牌推广;主要英国书籍的零售业务;在线的主题彩票等。四是通过涉及英国品牌和服务的详细指南工具箱的开发,英国品牌已完成在所有市场的滚动出现;“访问英国”的海外办事处在公共和工作人员区域重塑品牌,提供英国品牌展览资料。通过责任人伙伴关系和部门俱乐部,建立了国际市场伙伴。这种网络推广的成功模式,值得重视、研究和借鉴。

2.1.2 目标市场和商务活动

2004年10月,英国发起了题为“发现”的国际商务旅游活动,吸引了70个顶级海外买家和记者、60个英国供应商,取得了极大成功。研究表明,最大的172个国际会议中有30个在英国举办,占17.4%, 其潜在参会代表的花费,价值约5600万英镑。

“访问英国”聚焦于新的发展中的市场。其中,真理瞬间(MomentsofTruth)研究美国市场满意和忠诚的动因;肋骨项目(Project Costa)在评估西班牙的移民英国市场机会;购物帮助旅游业界更好地了解游客的体验;已开展的更宽泛的中心活动项目,涉及短暂停留、主要停留地、青年旅游、同性恋者和豪华旅游者。2004年度目标活动拥有可靠的服务记录:“访问英国”发起的对所有中心协调的活动的投资中,城市短暂停留活动的回报最为有效;孤独之星(LonelyPlanet)举办的青年活动,在产业中的回报占绝对优势;2005年2月的《如此英国》(So British)杂志第一版,就以美国市场为目标,通过美国杂志网络、机场候机室、商务舱,发行了18.5万份,吸引了36家广告合作商。

2.2 国内游推广:从“享受英格兰”到“生活方式”

英国发起的“享受英格兰”活动,使人们把可能的国内度假变成了必然。评估研究表明,大约150万英国人在英格兰度假或短期停留,总体产生的额外花费超过1.55亿英镑,对投入的回报率是21:1。

“享受英格兰”活动在2005年度转向新的模型,550万人选择获取更多关于短期停留的信息。“生活方式”活动继续放大了主要信息,巩固了活动。通过全面的消费者调查,英国人“生活方式”活动的主要选择是:户外英格兰、水边英格兰、品味英格兰、城市文化和追求休闲。

2.3 新模式:核心和附加值服务

2005年3月,“旅游业回顾与实施工作组”的负责人理查德(Richard Cabom)与苏格兰、威尔士的旅游部长签署了新模式方案,从4月1日起执行新的海外市场计划。访问苏格兰、威尔士旅游局、英格兰市场部和访问伦敦等每一个合作者,都在利用“访问英国”服务的核心和附加值,规划在优先市场与“访问英国”的海外办事处共同的行动计划。

2.4  电子旅游与信息服务

2004年,英国政府著名的格绍(Gershon)报告一效率评估,提出了创建联系不同部门的电子政府计划,开始建设全国联网的电子政府。旅游系统的电子业务运作和信息服务走在了世界前列。

2.4.1 电子旅游网络:国家旅游产品数据库

2004年初,“访问英国”接管了“英格兰网络(www.visitscotland.com)”平台的所有权和相关服务后,与研发机构和区域服务合作伙伴的代表们负责方案的战略方向。目前,技术开发已趋于完成,协同能力的网关设定为,由住宿、交易和活动的数据(目的地管理和国家服务提供者系统)转向国家旅游产品数据库。“数据管理申请”允许直接截取区域和目的地的信息,无需进入“目的地管理系统”。在2005年4月份开始,允许在线查询旅游产品和价格,通过目的地管理或国家服务提供者系统来预订。这样,英国的电子旅游网络已经形成,而我国全国一体化的电子旅游服务尚遥遥无期。

2.4.2 自由信息服务

英国旅游系统有着非常完善的电子化政务公开和旅游信息服务功能,这是我们国内所无法比拟的。完善的自由信息法案,及时的信息方案,高效的自由信息服务,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005年1月1日起,英国全面实施的自由信息法案(FOI),代替了1997年出台的进入政府信息的密码操作方法。根据法案,公共权威部门对在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要及时提供所需要的数据。个人向公共权威部门申请的信息与其年代无关。法案要求,每个公共权威部门要有计划,确定本部门要的信息;表明或将信息的等级;方式;信息是否收费。方案要求个人使用时容易进入信息通道,无需特定的请求。在申请者对信息请求的回应感觉不满时,他们可以找内务检查部门;如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则可以向信息委员们投诉。

信息方案提供的信息包括部门组织方式的细节、其内在程序、提供的服务、连同关于部长或资深官员的主要演讲等政策方面的资讯。除了现有的网站内容外,能够提供若干格式的方案,包括盲人用点字法、可携式电子文件、大的打印拷贝等,而且在较小的范围可提供其他的语言版本。

为了使准备的计划更容易进入,文化部将信息分为若干的级别,包括业务管理、员工指南、部门操作、沟通、国会、立法框架、投诉和反馈、相关的方案等。每一个信息都有项目名称、描述、费用和使用办法。这使得各种信息都可以全民共享,自由使用。

2.4.3 宣传品递送服务

英国旅游网站上提供完善的旅游宣传品递送服务,这项服务在我国同样是空白。如打开伍斯特郡的旅游网站,首页上就有“宣传册请求”(BrochureRequest)栏,你只需要填写一份设计好的电子表格,网上发送后就会收到相关地方寄来的宣传册。表格内容分为3部分:一是你的个人信息和通讯地址;二是你对伍斯特郡下属6个市区、镇需要信息的地域选择及信息内容,如伍斯特郡能提供的宣传品信息包括住宿、景点、活动、遗产、花园、水域、团体导游、会议等8个方面,将根据你的选择要求提供资料;三是一份简单的游客问卷调查。伍斯特郡的网站链接了各市区的网站,这样你发出信息请求后,各地同时会收到信息,并按要求分别在最快时间内寄送资料给你。这种服务方式在全英国范围内已全面普及。

2.5 旅游信息中心

英国的旅游信息中心为最典型的为公众和游客提供服务的公共机构,对市场推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国的主要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几乎见不到旅游信息中心,最常见的也只是在机场、车站、码头可买到一张旅游交通图而已。开发较成熟的旅游景区多建立了游客中心,但游客到景区后可以亲自参观或参与活动,游客中心只是锦上添花,作用并不是很大。真正最实用的是,游客到达某一个陌生地后,首先能在旅游信息中心获得基本的旅游信息,这对以背包散客为主体市场的旅游目的地至关重要。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是,英国有800多个旅游信息中心(Touristlnformation Centre),向游客免费提供地方景点、活动、住宿的信息和建议。发达的旅游信息服务值得我们学习。

英国的城市一般都不大,中小型城市一般都有一两个旅游信息中心,大城市的信息中心则多一些。乡村、海滨、大型旅游公园也都有旅游信息中心。旅游信息中心多位于游客集中的目的地区域中心,或距离机场、车站、码头不远的地方,游客下车后步行不远,就能很容易找到。不管是城市,还是乡镇,都有完善的交通标识,有斜体字“i”标记的路标标明旅游信息中心的方位。

旅游信息中心为政府旅游服务的机构,从事旅游咨询服务;免费提供至少上百种旅游单页或折页信息,内容涉及旅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凡是游客需要的各种信息和当地的各种活动 信息,都有免费提供。宣传单页整齐摆放在资料架上,一般都统一尺寸规格,便于游客携带。这为我国宣传品制作的标准化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 住宿质量与等级规范

为了改进旅游业内部的质量标准,特别是全英国范围内的住宿等级标准,文化部旅游委员会成立了质量检查小组(QRG),与TRIG合署工作。QRG归访问英格兰、访问英国、威尔士旅游局、汽车协会(AA)和皇家汽车俱乐部(RAC)的质量标准职业化机构领导,也得到了研发机构、地方政府、区域旅游委员会、威尔士旅游同盟、鲍勃科顿英国接待业协会高级代表的支持。

贯穿QRG工作始终的观点是,满足提升住宿质量等级的需要,使顾客更易于理解和使用。英国有千差万别的住宿条件,有设在华贵住宅和城堡中精致而豪华的宾馆;有私人家庭中提供“床位十早餐”(B&B)的旅店;还有乡村的农舍。全国还没有旅馆设施和食宿质量的必须标准。汽车协会和皇家汽车俱乐部按一项简单的方案,将旅馆划分为一星(良好)到五星(豪华)5个级别;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的旅游委员会则以皇冠为标志,将旅馆设施和服务分为5个等级,对部分B&B旅店也实行了定级;此外还以“通过”、“表扬”和“大力表扬”为标准,评定环境与质量。

到2008年,全英国将完成住宿设施的适当的外观标志性陈列,并完成检查和提升工作。在整个工作中,QRG寻求提高质量标准,以满足顾客期望值提升的要求,应对海外市场竞争。这一根本性改进工作是作为整体上设施的全面提升和各个方面达到标准的需要,而不是仅包括一两个方面。

TRIG成员签署了其他一些至关重要的革新项目,包括对新加入旅游行业者的奖励,以吸引那些传统上自认为游离于高质量的旅游企业网络之外的小企业;把所谓的“预算性宾馆”(经济型)列入新的至关重要的接待设施名录;把星级选择作为质量级别的唯一标准;坚持把以酒店业务作为主业的企业定为“酒店”,而不是定为“床位+早餐”的旅店提供者或自助餐饮的接待设施。QRG已完成所有接待设施名录新标准的基础研究,全英国将采用单一的对食宿接待设施的评估和定级标准。

对比中国的酒店管理情况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住宿接待设施和英国一样,条件千差万别。除星级酒店外,其他的所有住宿设施都游离于旅游系统的管理之外,既没有纳入标准化管理,又没有纳入旅游统计,非常不符合旅游的实际情况。英国以提升产品质量为目标,正在致力于协商一致的统一等级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借鉴。

4 可持续性与绿色旅游

英国为加强协调,改进旅游目的地管理组织和管理绩效的评估工作,推行了《通用实践指南》、《最佳实践论坛》和操作层次的网络《目的地管理手册》。全国性可持续战略方案的进一步工作,按两个层次来实施:一个是“垫脚石方案”;另一个是以现有的绿色旅游业方案为基础的“完全信赖结构”。

4.1 绿色旅游业方案

几年前,苏格兰就有国家的生态标签――绿色旅游业方案(GTBS),由英国绿色业务公司代表“访问苏格兰”操作业务。然而,在英格兰还没有单一的国家可持续/绿色旅游业方案。有愈来愈多的英国公司在参与支持系列可持续旅游业活动。苏格兰的绿色旅游业方案自2001开始就自我融资。威尔士旅游委员会最近决定,将在威尔士发展绿色旅游业方案。欧盟的生态标签委员会于2003年,在旅游接待设施服务中,引入了“欧盟之花”的标记。食品和农村事务部管理这一项目,就如何在英国运作的细节上与绿色旅游业方案合作。

4.2 可持续性方案

英国旅游业在促进可持续性进程中致力于3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目的地层次,地方性达到游客、产业、社区和环境需求之间的平衡;二是将可持续过程与区域和全国范围内的提升质量和效果相联系;三是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国家可持续性方案和网络以支持这一进程,这也将为进一步的市场开拓和英格兰网络(ICT)发展提供紧密的合作方式。

在目的地层次,将开展自我评估、参与“垫脚石方案”,并开展完全信赖的绿色旅游业方案。这应该与区域相连接,然后进入“访问英国”的全国质量方案。专门的工作室研究“垫脚石方案”的标准,与全国所有的旅游委员会紧密合作。新的绿色旅游业方案和“垫脚石方案”将率先在足以带动可持续性旅游业议程发展的区域开展。

4.3 目的地网络――可持续的《目的地管理手册》

英国全面推行的《目的地管理手册》,旨在以规范化标准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通用实践指南》和案例研究的可持续性网络,再版并开发《目的地管理手册》,支持并推广具有全国一致性和地方灵活性的方式。据估计,有2600多家机构参与这一领域,参与思考、行动或投资,也将在质量、市场和英格兰网络方面予以联合。

5 结语

英国作为旅游大国,在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管理、服务措施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许多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详细研究并借鉴。本文研究推出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也只是最主要的概略性观点,还需要进一步详细引进其具体实施办法并加以对比研究和运用。

第一,英国政府改革后的公共服务,以《公共服务协议》形式提供服务,并进行量化管理,使旅游工作更加务实,目标清晰。界定的旅游概念和统计范畴的细化,对加强旅游产业队伍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英国确定的入境游和国内游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市场推广和电子旅游为重点。特别是发达的电子旅游数据库、网上推广活动和自由信息服务,标志着旅游业已进入一个较高层次,值得借鉴。

篇6

一、旅游中心城市概述

旅游中心城市是在旅游业发展下产生的,但旅游中心城市的发展只是针对一些城市提出的模糊性的提法,没有进行严格性的规定。“旅游中心城市”一词是基于对旅游中心地的研究。也就是说,在“旅游中心城市”这一名词出现之前,旅游学术界一直用“旅游中心地”这一名词来认识这个区域旅游概念。旅游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即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又有辐射力的旅游节点,它是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城市。作为一个旅游中心城市,要具备良好的区位条件、旅游资源条件和经济条件,同时也是区域旅游服务、交通集散、旅游管理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二、加强旅游中心城市构建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提升旅游服务中心城市的地位

旅游中心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要比周围一般城市好,但存在一些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服务发展地位优势不明显。为此,需要加强提升旅游服务中心城市的地位。第一,实现城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旅游联动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城市和城市发展之间的互相带动。将城市建设为旅游区域的集散、服务和组织中心,在带动地区旅游发展的同时,提升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第二,通过休闲娱乐带动旅游接待服务业发展。旅游中心城市作为旅游流的集散中心,旅游业的发展在于交通和住宿。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消费者的需要更加注重体验式消费,为此,旅游中心城市需要发展自设旅游接待也,使旅游业在观光旅游之后能够感受到休憩的娱乐体验。

(二)提升城市本身的旅游吸引力

第一,实现对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首先,加强建设地区旅游文化实体景观。现阶段旅游发展中,观光旅游占据重要地位,实体景观是观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需要加强建设地区旅游文化实体景观,通过实体景观的开发增强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其次,实现对文化节事活动的应用。通过节庆活动和当地旅游文化服务结合,加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宣传效果。最后,构建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线路端点。文化旅游地在旅游城市中心建设发展中较为分散,不具备对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很难吸引更多的游客。为此,需要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园,将其作为地区文化旅游的起点。另外,要积极促进区域之间的联动发展,通过线上和线下产品的整合、补充,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路线。第二,加强对现代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中心城市建设发展大多是综合型的城市,其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出现新型的旅游产品,从而完善自身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旅游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第三,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旅游业发展能够提供重要的支持,为此,在进行具有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要能够通过引进社会现象来增强自身旅游产品的特色化。

(三)实现城市旅游服务系统的优化

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系统是动态化的,各个旅游要素和周围外部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是持续、开放的。为此,需要有关人员优化旅游中心城市服务系统。第一,提升旅游中心城市旅游形象。旅游中心城市形象的改善可以通过提升城市形象来实现,包括城市的社会秩序、城市的文化气氛、城市文明发展、城市居民素质等。另外,还需要通过宣传提升城市形象。第二,完善城市旅游的媒介功用。这种媒介作用主要是指城市旅游综合服务系统,通过对旅游信息的整合和相关设施配套发挥出中心城市旅游业的价值。

篇7

1.东阳市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东阳素有“歌山画水”之称,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目前境内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6个,其中市级113个,省级11个,国家级2个;市级文物保护点152 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 个,国家4A 级旅游景区5家,国家5A 级旅游景区1 家。1996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国家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年11 月,东阳市通过“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复核,并被评为优秀。据统计,201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82.92亿元,同比增长30.27%。201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56.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0%。2013年3月,东阳市荣获浙江省旅游发展十佳市的称号。

2.东阳旅游业发展的SWOT 分析

2.1优势

第一,资源优势。东阳市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都比较丰富,两者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自然资源主要以风景区为主,社姆山风景区、落鹤山风景区、东白山风景区等自然景区风光独特,景色优美。

文化资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影视旅游资源。东阳市横店镇是全国知名的影视旅游镇,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秦王宫景区,明清宫苑景区,江南水乡景区,大智禅寺景区,广州街香港街,屏岩洞府景区,清明上河图景区是横店影视城著名的七大景区。第二,民间艺术旅游资源。东阳素有“建筑之乡”和“木雕之乡”之称,东阳木雕和卢宅、李宅等古建筑群是东阳艺术辉煌的沉淀,具有民俗特色风情。第三,生态农村旅游资源。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东阳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形成了泰山乐园、中华百村图、村官林、农业观光园、56个民族风情文化园、佛教文化园等国家4A级休闲度假旅游花园村。另外,胡公庙会、巍山大龙身、郭宅大蜡烛、横店大纸马、婺剧等多种多样的民俗风情也给东阳的民俗旅游增添了独具一格的风味。

第二,区位交通优势。东阳市位于浙江中部,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可作为交通中转站。东阳客运班次多、交通四通八达,金甬高速、东永线、东嵊线等高级公路贯穿全线,与周边市级城市如义乌、永康、嵊州等地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到达杭州仅需2小时的车程,与宁波也有密切的交通往来。东阳依托强大的交通网络,辐射长三角周边地区,具有强大的游客承载能力。

第三,文化环境优势。东阳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氛围浓厚,素有“教育之乡”的美称,人才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2.2劣势

第一,缺乏整体开发的经营理念, 景点分散、规模小。虽然东阳市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 但由于旅游市场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导致旅游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如在特色旅游线路的设计上, 以行政管辖区域为界限分段管理旅游产品线路, 旅游资源难以共享。东阳旅游度假区景点分散、规模小, 难以形成集群效应, 而且景点缺乏个性化旅游内涵, 游客停留时间短、回头率低, 旅游景区欠缺核心竞争力。

第二,旅游产品缺乏知名度。东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宣传力度不够,如东白山风景区、社姆山风景区、黄藤岩风景区等在省内外知名度不高,加之景点开发层次较低,旅游形象相比较于其他城市不够鲜明,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三,东阳居民对旅游业缺乏了解。相当一部分东阳居民不了解旅游业的作用,对旅游者存在排斥心理。随着城市旅游发展速度的加快,游客和居民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长期来看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东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旅游环境保护缺乏力度。目前,东阳旅游业管理粗放,旅游业法律法规不健全,尤其是与旅游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尚属空白,导致旅游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难以和谐统一。

2.3机遇

一是政府重视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东阳市目前不仅进行“旧城改造”,而且积极开发江北郊区,利用江北环境优势,吸引大批人群,打造新型城市,为提升城市旅游形象、扩大接待能力奠定基础。另外,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影视旅游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同时,花园村的生态建设发展也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

二是长三角地区客源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高速发展的长三角地区旅游业为东阳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长三角地区已从国内旅游目的地发展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已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旅游市场。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逐步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东阳旅游市场还将持续升温。

2.4挑战

第一,面临周边地区同质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压力。近年来,很多东阳邻近的地区看到了影视旅游的发展商机,纷纷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影视旅游,如宁波象山影视城。这给东阳横店影视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第二,文物保护与开发之间存在矛盾。卢宅、李宅等具有东阳特色的古建筑群近年来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这些建筑群难以仿造,随着旅游开发进程的加快, 大量游客的进入, 尤其是旅客流量超过环境容量时, 必然会对古建筑群造成严重破坏, 从而弱化原有的功能,失去其核心价值。

3.促进东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制定相关对策,切实落实好旅游发展策略

首先,政府应结合东阳旅游资源和实际发展情况,遵循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的原则,充分考虑旅游景区、古建筑、生态农村等多种旅游因素,系统地制定旅游发展规划。

其次,政府应制定专门的市场准入机制和扶持帮扶政策,通过税收支持、专项补贴等形式,加大对旅游项目推进和资金投入,促进东阳旅游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后,政府应利用官网平台,通过媒体、网络强化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提高东阳旅游城市的知名度。

3.2重视旅游环境保护,有效发挥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

政府应高度重视旅游环境保护,严格审核各种类型旅游开发项目的环境评估报告,充分重视旅游环境保护参与各方的市场定位关系,明确参与各方的责权利;同时,制定以市场调节为核心的经济激励措施,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切实触动各方利益,从而调动参与各方推进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3.3走联合发展之路,提升东阳旅游业的竞争力

东阳旅游企业要树立大市场、大旅游的理念, 打破条块分割的同业竞争局面,走集群化发展、规模经营道路。以游客为中心,将现有的无吸引力和无明显特色的旅游景点进行整顿甚至关闭,对有较高竞争力的特色旅游景点合理利用;将分散的旅游景点在概念上连接起来,有效避免各自为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

3.4强化旅游目的地意识

对东阳当地居民而言,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业的巨大潜力,友好对待外来游客,为其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建造友好的旅游氛围。

3.5开发民间艺术旅游,创造新生价值

要使传统木雕产品具有可利用价值和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享受价值,必须深度挖掘传统木雕手工技艺以适应现代游客的需求;而对于静止不动的古建筑旅游项目开发,既要注意与游客进行文化的交流与共享,增加对古建筑的了解,还要注意设施的维护和文化的宣传与利用,更要从民间故事着手,推动新型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把古建筑群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3.6进行科学的定位,细分模块市场

东阳市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市场选择和分析定位,抓住游客的心理特征,立足于游客的需求,进一步丰富东阳旅游内涵,利用自然风景区的优势,开发探险游、骑行游、自助游等多种旅游特色产品,让游客乐在其中。另外,瞄准高端旅游市场,为特种旅游需求者量身打造产品, 以强化东阳旅游的个性特色和品牌效应, 打响“旅游名城“牌,吸引更多的省内外游客。

3.7加强旅游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篇8

摘要:迁安作为河北省26个发展旅游重点县(市)之一,强大经济实力支撑,京津旅游市场需求,为迁安市发展旅游业提供基础,本文着力分析迁安市旅游发展动力,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迁安产业现状与市场需求,提出迁安旅游发展策略。

关键词:旅游资源;资源评价;迁安

一、迁安产业发展概况

迁安依托矿产资源开发起步,因铁而起、因钢而兴,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稳居河北省三十强之首,财政收入居河北省第一,一座规划科学、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兴城市正在崛起。截止2011年,迁安市人均GDP已达121400元人民币,环渤海区域的人均GDP也已远超3500美元的标准,迁安市及周边区域旅游消费需求已达到爆发性增长的临界点。面对旅游业发展“井喷”时代的来临,亟待做好区域旅游市场的启动与培育工作。

二、迁安旅游业发展动力分析

1.迁安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

所谓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就是地域旅游产业基础自身的驱动力,对旅游的发展形成内在的推动力。迁安市自然资源,人文意象构筑整个产业的发展的动力网络。对于整个旅游产业的开展提供可发展性,旅游产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的五方面,地域旅游业开展不仅要能进得去散得开,更要留得住游客,能够有提升当地经济收入的产品。

2.旅游业发展的拉动力

除了旅游业本身的驱动因素,其他的外在的因素构成旅游业发展的拉动力,包括经济、政治、交通等要素,还包括市场需求的拉动力。

(1)经济实力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是居民消费由实物消费为主转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重要标尺。截止2011年,迁安市人均GDP已达121400元人民币,环渤海区域的人均GDP也已远超3500美元的标准,迁安市及周边区域旅游消费需求已达到爆发性增长的临界点。

(2)政府政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在我国钢铁工业淘汰落后产能,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的大好形势下,为促进迁安第三产业聚集区加快发展,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市场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迁安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与国外的公务联系、商务交流日益增多;加之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国外人群访问迁安市将愈加便利。多方面因素使迁安由国际公务旅游起步,发展国际休闲观光游、长城文化游、寻根游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三、迁安旅游业发展策略

(一)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创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首先,学习借鉴焦作由“黑色经济”向“绿色产业”嬗变的成功经验,将旅游产业定位于发展转型的重要支撑,紧紧围绕“长城文化、生态休闲、黄帝故都、绿都水城”四大主题,以旅游业的快速崛起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其次,高位规划。围绕打造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中心的战略定位,聘请名师大家创意策划。最后,强化管控。坚持旅游规划“一个蓝图绘到底”,防止“跑马占圈”和荒山承包户在景区私自建设、破坏景区风貌的行为。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恢复。对生态绿道坚持统筹规划、错位发展,确保“金藤结金瓜”,以精品景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以精品龙头项目为重点,推动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首先,以滦河景观带、三里河沿岸开发为重点,瞄准国内一流标准,打造迁安二日游、三日游精品旅游线路,把滦河滨河景区打造成“京津唐承秦”旅游圈新地标、现代都市休闲游核心区和全市旅游服务基地,营造“湖在城中、城在山中、山在景中、景在绿中、游在其中”的水城景观。其次,发挥迁安市历史文化厚重、文物古迹繁多、红色文化灿烂的优势,把黄帝文化、长城文化打造成迁安吸引外来游客的“金字招牌”,将长城国家公园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遗产旅游胜地;将龙山黄帝文化城、黄台山轩辕阁、佛山公园等景点建成黄帝文化群,打造“古韵迁安”的文化品牌。最后,以绿道串联农业休闲园区和森林景观资源,打造民俗风情、农家体验、果品采摘和森林观光、野外探险产品,加快白羊峪景区、大龙庙景区、徐流口景区、山叶口景区、成山景区建设,打造自然生态的旅游品牌。

(三)以链式发展为目标,推动旅游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首先,延伸产业链条。以健全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核心,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向餐饮、购物、娱乐、交通、培训等行业延伸拓展,推动旅游业从门票收入向食、住、行等多要素融合的链式经济转化,提升旅游业综合效益。其次,增加旅游商品供给。在提高旅游拉动消费方面,加强旅游特色纪念品设计开发,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再次,吸引游客留驻。围绕吸引高端游客,突出迁安的城市品牌和文化资源,大力推进黄帝文化、长城文化、造纸文化、诗酒文化资源转化,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围绕吸引假日游客,推出休闲养生、节会观光、民俗体验、特色餐饮等产品,制作实景演艺节目,解决景点“有看头没玩头、有游头没留头”的问题。

(四)以产业融合为方向,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休闲产业协同发展

首先,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要以推进文旅结合为突破口,抓住中国动漫集团落户迁安市的契机,加快打造“以旅为根、以文为魂”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其次,推进休闲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社区,用旅游的理念经营现代农业,用休闲的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发展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发展乡村度假、养身康体、民俗体验等休闲产业,推进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最后,推进工商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结合迁安市特有的酒文化、造纸文化、钢铁文化、矿山文化,注重体验性和知识性,发展工业参观和文化展示项目。

(五)以游客集散中心为龙头,打造迁安旅游行业服务品牌

首先,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强化旅游集散交通建设,形成城市公交与景区之间点线连通、走向顺道、组织有序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建设迁安航空机场,谋划京秦高铁迁安旅游专列。其次,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制订覆盖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功能及游客权益保障的行业服务标准,打造“不让一个游客在迁安受委屈”的旅游服务品牌。强化旅游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与涉旅部门的分工协作,形成一切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体系。

(六)以“古韵迁安、绿都水城”为品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首先,确立品牌形象。科学制订旅游营销战略,倾力打造“古韵迁安、绿都水城”,“百里诗绿道、山水画迁安”的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其次,强势宣传推介。针对不同的区域和客源市场,全方位加大迁安旅游主题形象宣传力度,叫响不同的旅游品牌。同时,利用中央媒体、报刊的市场影响力,在黄金时段、黄金版面大密度投播旅游广告,策划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题活动,提高迁安的旅游知名度。(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一、前言

观光农业是体验经济时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这种发展模式,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基本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进行有机结合,以农业生产带动农业观光,是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较低,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下,限制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提出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观点,注重结合体验经济特征,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战略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关预测,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道路。

二、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以YJ村为例

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战略发展分析过程中,结合了长春市绿园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长春市绿园区YJ村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夏季气温平均在26度左右。YJ村以葡萄种植业为主,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观光点,可以让游客体验到较好的风光。据相关数据调查现实,YJ县从2003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村党委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建设投资,建立了“静珠葡萄生产基地”,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旅游观光行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产品品牌的宣传,提升了“静珠葡萄”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观光[1]。在发展葡萄种植业的过程中,还开展了蔬菜种植业,开展了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现吃现剪,品尝新鲜的葡萄。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村党委还设置了相应的餐饮业,主要以地区特色为主,以“杀猪烩菜”等东北特产,让游客品尝东北特色的食物。这种发展模式下,为YJ村农业提升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没有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下,YJ村人均年收入在9000元左右,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人均年收入高达13000元。

(二)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YJ村为例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于YJ村实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来说,较为不利。YJ村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旅游景点的设置,多以观光和品尝为主,对深层次体验开发较少。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有50%的游客满足于现阶段YJ村的旅游情况,30%的游客基本满意,20%的游客认为,YJ村的旅游模式太过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YJ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均GDP虽然达到年平均13000元,但是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交通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村里的道路仍然有泥路的情况,导致在发展观光行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3.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缺陷。YJ村休闲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均GDP收入也在显著提升。但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发展,YJ村的旅游观光行业进展缓慢,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农民对休闲农业旅游这一崭新概念认识不足,农业资源开发程度较低[2]。

三、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以YJ村为例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70)一书中提到:“服务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体验经济,如何对体验经济时代特征进行把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来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在体验经济背景环境下,如何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一)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更好吸引游客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对此,YJ村要注重加强村内交通建设,改变原来的土道,使道路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同时,要丰富现有的餐饮业和住宿业,提升餐饮和住宿环境,提高YJ村的旅游接待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丰富旅游资源,增加乡土民情的旅游特色,提升游客满意度,为YJ村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3]。

(二)加强观念转变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对此,YJ村党委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巨大发展前景向农民进行讲解,让他们意识到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主要将其优势进行分析和宣传,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这一行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提升农民积极性,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YJ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过程中,强化对资源的应用,是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发展的关键。YJ村在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应用不足,限制了其发展。对此,YJ村要注重立足于现阶段发展情况,能够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更好地吸引游客,以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问题研究时,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YJ村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就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YJ村的情况,我国其他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可以借鉴YJ村的经验,并注重对自身情况的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基于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要注重对资源优势的把握,这是休闲农业旅游更好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贺德红,周志宏.论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1,01:78-80.

篇10

二、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根据产业竞争理论,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该在对张家口及其周边省份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战略和发展状况全面分析基础上,应用产业竞争战略理论,设计适合张家口实际情况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一)发展依据

通常在行业内竞争的企业有3种基本策略可供选择: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建立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严格控制成本和各项费用;差异化战略是将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别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集聚战略依靠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从而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2]。纵观张家口文化旅游优势资源,无论是文化景观资源、文化民俗资源还是文化休闲资源都具有一定实力,特别是在文化景观资源和文化休闲资源两个方面。但从竞争角度而言,张家口在历史文化资源的源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中的湿地文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文化休闲资源中的滑雪健身文化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与北京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更使其突出了优势资源,具备了冲击5A景区的条件。同时,张家口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博物馆、纪念馆方面具有唯一性和特色优势,而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方面则存在明显劣势。因此,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战略的制定应该顺应河北省文化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从张家口优势资源入手,即打造5A景区和博物馆。而对于张家口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应分析张家口周边地区的竞争战略重点。张家口周边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重点集中在古城文化、滨海文化、民俗文化、风情文化和休闲文化方面。如果想在竞争环境中取胜,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重点必须突出“差异化”和“特色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当前张家口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可知,张家口在环京津地区知名度较高,但对于国内其他地区游客和国际游客的吸引力还有待提高。鉴于此,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定位在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形象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上。

(二)发展战略

根据竞争理论,通常一个企业采用一种竞争策略作为目标通向成功固然重要,但如果企业能同时获得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那企业距离成功的目标将是无限接近的。通过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和分析,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应通过基本战略组合使用,即运用差异化战略,形成独特的与其他地区有明显差异的文化旅游形象定位,同步进行开发和推广,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着手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张家口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又为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提供了资源基础。基于此,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应该是依托优势文化旅游资源,拉动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以差异化和成本领先竞争战略为引导,增强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推动张家口文化产业生产力发展壮大。1.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产业链为视角。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势资源;游客满意度的提升离不开产业联动机制。其核心都是围绕景区、餐饮住宿业、旅行社以及交通等旅游相关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包括服务质量、品牌管理以及文化旅游氛围的打造。景区景点应在接待硬件不断升级换代的基础上,着力挖掘文化内涵;同时在接待软件上实现现代化科学规范的管理,如推动景区一站式服务以及景区直通车等形式。餐饮住宿业是除了景点之外旅游者最希望从中体验到异质文化特色的产品,对于旅游饭店可以通过整体设计和装潢来突出张家口地区蒙满汉民族融合的文化特色;对于旅游特色饮食和风物特产,应该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从制作环境、特色包装以及口味多样化等产品属性及特征方面与时俱进,调整并适应游客消费需求。2.以差异化来引导,以成本领先做支撑。张家口周边地区的优势文化旅游资源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康体产业。因此,张家口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应该在差异化的引导下,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文化,即打造高品质的景区和特色博物馆。需要将博物馆和景区结合起来,用丰富的馆藏和休闲文化、历史文化诠释景区生态文化。如张北县打造的元中都博物馆与中都草原景区;崇礼县打造的冰雪博物馆与滑雪场。同时还应该充分推广“大好河山、塞外山城”文化旅游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塑造张家口东方人类文明之源、中华民族融合之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张家口正在经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阶段。但因为历史原因以及开发较晚的现实基础,张家口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在文化旅游产业战略制定中考虑降低成本:一是张家口良好的生态资源与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提供了前提,因为开发较晚,开发容易整合,可以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初就确立一个较高的起点,统一统筹规划;二是在开发生态休闲文化时,可以从当地厚重的历史中确定文化主题,科学制定生态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综合开发、树立品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以确保低成本开发文化旅游产业。

篇11

辽宁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广大的国际、国内两大客源市场,日渐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系统,开发潜力巨大。然而,迄今为止该省旅游资源从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上看,无论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省市相比,还是与自身发展“大旅游”、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的总体构想相比,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促进辽宁省旅游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势在必行。

一、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辽宁省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全省旅游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1)旅游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五”时期全省旅游业收入累计突破2500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17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实现28.2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99%。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全省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重点产业之一。

(2)旅游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大旅游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全省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3)旅游产品体系日臻完善。以辽宁中部、辽东半岛、辽宁西部三大旅游区为重点,初步形成了沈阳故宫等六大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海滨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以及玉文化旅游、佛教文化旅游等具有辽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2、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全省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1)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落后。旅游发展观念滞后,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和旅游产业素质还不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缺乏在国际国内市场有影响力的大型骨干企业,行业整体素质不高。

(2)旅游精品开发和旅游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不足,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竞争优势,缺乏跻身全国前列、具有一流开发水准、一流服务设施、一流管理水平的精品景区。

二、发展辽宁省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1、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辽宁省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名山、秀水、奇石、异洞遍布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冰峪沟、鸭绿江、金石滩和亚洲最大的本溪地下水洞等风景久负盛名。目前全省县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共有27处,其中国家级7处、省级7处、市级4处;海滨浴场72处、温泉100处。辽宁又是个多岛屿的省份,全省海洋岛屿506个,占全国海洋岛屿的7.7%,居全国第五位;有县级以上森林公园32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16处。辽宁动植物资源丰富,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28.3%,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区。全省已建立省级国家森林公园30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其中9个是以动植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而且全都成为该省的旅游胜地。

2、人文资源丰富多彩

辽宁省文化古迹众多,分布广泛,清入关前的历史遗址和文物史料“惟我独有”,保存较好,现已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60处。丰富的人文景观不仅数量多、门类全,而且品位也高。辽宁省有以满、蒙、回、朝为主的43个少数民族,历史上形成的辽代文化、三燕文化、满清文化及民俗风情,吸引了大批游客。

3、民俗文化渊远流长

辽宁关东民俗风情极具东北地方特色,辽宁又是满族的发祥地,满族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保存得比较完整。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艺术有着浓郁的民族特征。关东民俗风情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一种体现民间艺术家的旅游产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代表性的有:秧歌、西迁节和抹愚节、撒路灯习俗、火地与火坑、五谷画、手撕画、大连烟花爆竹迎春会等等。

4、节庆活动多种多样

辽宁省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吸引了当地居民的参与,还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体现了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成为旅游发展的推动力和先导,向游客传递出丰富的都市旅游形象。辽宁节庆活动种类繁多,按主题性质可将其分为商业类、文化类、体育类、政治类和科教类等。主要的节庆活动有辽宁金秋国际旅游节、沈阳冰雪旅游节、沈阳清文化旅游节、大连时装节、大连赏槐会、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抚顺满族风情节、本溪枫叶节、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等。

三、发展辽宁省旅游业的策略探析

1、搞好以大连为龙头的“一带”旅游资源的开发

大连应以市区为中心,以旅顺、金石滩为两翼,提高原有景观的吸引力,并利用沿海可供开发的岛礁、海滨、海上形成的海陆相结合景观群及度假带形成新的大型人文观。要做实“浪漫之都”这一概念性产品品牌,使之叫响海内外。要以大海为主题,以绿色为基调,以环境为依托,以特色旅游项目为载体,形成城市风光、海洋景观、温泉度假、历史文化、休闲娱乐等实体性产品系列。全力打造夏季“3S”和冬季“3S”系列旅游产品,使大连成为特色鲜明、四季兴旺的观光度假旅游目的地。发展与环渤海旅游圈主要城市的合作,开发大连至主要港口城市和海岛的陆岛风光游线路,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功能。开辟和增加大连至美洲、欧洲的国际航线以及与国内省会城市、旅游热点城市的直飞航线;开通大连与国内沿海城市以及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游船、豪华邮轮航线。加快东港旅游区、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冰峪沟森林旅游区、安波和龙门温泉度假区、金石滩主题公园、森林动物园三期工程、滨海路旅游带、渔人码头、旅游专场文艺演出等旅游特色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商品产销网络,鼓励各种经济成分从事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逐步建立旅游工艺品系列和旅游食品系列的生产基地。尽快形成若干大型旅游购物中心,聚集大连乃至全省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满足游客购物需求。鼓励开发建设适应需求的海鲜大排档、大连小吃和中外小吃一条街等餐饮服务设施。

2、搞好以沈阳为中心的“一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主要是开发建设沈阳及可辐射范围(鞍山、本溪、辽阳、盘锦)的资源和设施。形成一个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相互配套的旅游区,并把沈阳建成一个辐射全省乃至东北的旅游集散中心城市。沈阳应以“一宫两陵”为主体的前清史迹和“张氏帅府”为主体的民国史迹为主,拓宽历史文化内涵。扩大接待规模。以辉山和近年来开发初见成效的怪坡、陨石山为新的开发建设重点,拓展山林情趣内涵。塑造大自然奥秘新景观,扩建与此有关的设施,争取在本世纪初建成辉山旅游度假区、怪坡、陨石山三个新的对国内外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辽阳以历史名人王尔烈和清前史迹为重点,开发与此有关的古文化旅游资源,恢复与再造有关景观,增加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及相应的民俗旅游活动。鞍山应以千山大佛为依托拓展旅游内涵。开发出千山骨架旅游产品,与千山老景观形成新旧景观群相呼应的综合旅游产品;着手制定并分步开发岫岩的药山风景旅游资源。本溪以山水溶洞为特色,进一步开发亚洲第一大充水溶洞――本溪水洞为主体的溶洞资源,形成溶洞景观网络;开发高句丽第一代山城――五女山山城及高句丽遗址,并与吉林省形成高句丽文化旅游线路。盘锦以湿地和世界第一大苇田为基地开发相关资源,充分利用丹顶鹤生活繁殖地的最南地段和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黑嘴鸥繁殖基地进行深层开发,形成旅游观光区。

3、建设好两个吸引客人的前沿阵地

从长远来看,我省海外旅游者入境口岸只有大连、沈阳、丹东三处,这是我省从境外引客人辽的主渠道。但是从国内横向看,还应当把着眼点放在锦西和朝阳,这将是两个吸引国内外客源最多的旅游城市。由于两市地下宝藏丰富,地上文物众多,并以红山文化、三燕文化和东藏文化著称,因此两市应当制定“引客入辽”新产品开发的总体规划。加快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开发,主要是搞好碣石、红山及其他有影响力的产品开发,使两市前沿尽快形成吸引力,尽快促使辽西走廊与承德、北京、山海关形成一个大的环形旅游圈。

4、做好行业管理和环境净化

建立完善的旅游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对旅行社和导游实行档案记分管理,发生违规严格追究责任,加大违规成本,对于违规情况严重的,处以取消经营资格或从业资格的惩罚。只有当违规成本远远高于违规可能带来的获利,并且执法部门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时,处罚措施才能起到应有的威慑和警戒作用。

作为辽宁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旅游景区和景点存在总体开发水平不高、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多、同类产品供大于求、企业经营状况普遍欠佳等问题。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避免出现同类的问题,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规划控制项目的开发建设。对于旅游强势地区出现供过于求和部分现有产品的老化,在今后的开发中应注意新项目的限制和现有项目的二次开发。针对弱势地区,政府应引导或给予必要的优惠,鼓励项目开发。

综上所述,要使辽宁省旅游业走在全国前列、走向世界,必须对现有的旅游市场进行整体的改革,制定统一的行政管理办法,构建辽宁省整体旅游格局。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难题,但是如果我们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辽宁省经济有着积极的作用,那么一定能克服重重难关,在各旅游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使辽宁旅游业走向辉煌。

(注:本文受2007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旅游在构建和谐辽宁过程中的作用的调查与思考”资助,课题编号:L07DJY083。)

【参考文献】

[1] 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M].成都人民出版杜,1996.

篇12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5-0076-03

联合国《21世纪议程 》指出:“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在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海洋开发受到滨海城市的高度重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紧密相关的调节作用,为世人注目[1]。海岛旅游资源是海洋资源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海岛旅游业已成为当代旅游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并产生了众多世界著名的海岛旅游胜地。如西班牙的巴利阿里群岛、美国的长岛、印尼的巴厘岛、法国科西嘉岛、国内海南岛等。

一、獐子岛旅游业发展态势

獐子岛位于辽东半岛南侧、黄海北部、长山列岛的最南端。处于辽南沿海与近海交汇处,海域水深平均35米,属“深水岛”类型。獐子岛山海环抱、礁石林立、风景秀美、堪称大连的“海中花园”,气候属温带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空气清新、夏不酷热、冬少严寒、光照充足等特点。

尽管獐子岛旅游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刚刚起步,但发展较为迅速。据统计,2000年~2007年,獐子岛接待游客量由0.2万人增长到2.3万人,增长近10.5倍;旅游收入由70万元增长到800万元,增长约10.4倍(见图1)。其中2006年旅游收入占全镇GDP的1.03%,旅游业已成为獐子岛的优势产业,也是今后獐子岛所要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对獐子岛旅游收入和GDP数据做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lnY=-2.797+0.723×lnX (其中,Y为GDP,X为旅游业产值),也就是说獐子岛的旅游业收入每增加1%,其GDP就相应增加0.7%。可见獐子岛的旅游产业对其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拉动效应,带动了獐子岛的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大连花园城市和国际城市的建设,旅游业日益成为大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也将旅游业定位为未来大连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作为“海上大连”建设的组成部分,獐子岛在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将扮]重要的角色,把旅游业做大做强。

图1、2000年~2007年獐子岛旅游发展变化曲线

二、獐子岛旅游发展的资源丰富

1.渔业资源

獐子岛境内海域广阔,生态环境良好。处在著名的海洋岛渔场之中,鱼、虾、贝、蟹、 藻类等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盛产刺参、虾夷扇贝、海螺、海胆、皱纹盘鲍而闻名全国,被称为“鲍鱼之乡”,逐渐成为獐子岛的知名品牌,给獐子岛海洋经济收入带来了财富[2]。其次,獐子岛拥有奇特多姿的岛坨岩礁、清澈洁净的沙滩、景象万千的海积地貌。区内景点众多又各具特色,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文景点。近年来,獐子岛充分发挥了海岛资源优势,建成了大型金沙滩浴场、旅游度假村、海水淡化工程等都不同程度的满足了游客来岛观光的需求,同时推出了休闲度假游、渔家风情游、品尝海鲜游、海岛垂钓游等特色项目,深受游客的喜爱。

2.信息资源

獐子岛作为“中国电话第一岛”,通讯信息设施基础较为完善。目前獐子岛正在着手准备建立完善的基础通信网络体系。这为海岛发展休闲旅游业创造良好的办公、商务基础,实现休闲、商务两不误。同时,数字海岛工程也为海洋资源监控、天气、水温以及台风、大雾等警报信息提供了操作平台。

3.岛屿资源

獐子岛镇旅游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旅游优势资源,例如东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沙滩浴场、中国电话第一岛纪念碑等优势项目,以獐子岛为中心,以大耗子岛、小耗子岛、褡裢岛为辅,集休闲度假、攀岩、海钓、海珍品标本展览及销售为一体的旅游休闲中心。此外,可以推出海水观光游艇、游艇驾驶等海上游乐项目,满足游客海上观光旅游、体验旅游,进一步带动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獐子岛旅游发展的动力

1.充分利用辽宁“五点一线”的战略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从2005年起,辽宁省委、省政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有重点、有步骤地在沿海地带重点开发建设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丹东产业园和大连庄河花园口五个工业区、经济先导区和产业基地,并建设贯穿黄渤海沿岸1,443公里的滨海公路,将“五点”连接成为“一线” [3]。

虽然“五点一线”是以五个工业园区为依托提出并实施,其实质是包括滨海旅游资源、三产服务业等全方位的沿海大开发。沿海发展战略突破辽宁传统的发展战略,随着辽宁沿海开发开放,獐子岛会一改往日“养在大海人未识”的局面,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岛环境逐步闻名全国、走向世界。

2.长海县的岛屿开放

长海县各岛屿作为国家军事战略要地一直没有完全对外开放,严重制约了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海岛旅游的发展。随着当今国际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持续性,国家决定对长海县除了海洋岛以外的区域开放。而獐子岛的海岛自然景观、渔业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在长山群岛中属于佼佼者,这为獐子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四、獐子岛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交通单一、淡水资源不足

对外交通的便捷与否是海岛旅游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獐子岛有两处对外港口码头,即羊角沟客贸港和东獐子渔港。獐子岛对外交通完全依靠轮船,不仅费用高,而且耗费大量的时间,天气不佳影响正常出行,这种现状导致旅游的可通达性差,造成出游困难,岛内路网布局混乱,没有形成良好的交通体系。此外,淡水资源、陆域空间有限也极大限制獐子岛旅游业的发展。獐子岛的淡水资源极度匮乏,严重缺水,供水资源主要依赖于水井、屋顶接水、地窖储水。2001年引进德国海水淡化技术,但成本昂贵15元/吨。同大陆相比,海岛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尤其是土地缺乏、淡水资源短缺,其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要加强陆海双向污染的管理,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 做好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强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4]。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必要的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压力,这极大限制了獐子岛旅游业的发展。

2.旅游服务实施不配

海岛旅游的卖点在独特的海洋资源和风情,但并不意味所有的游客都喜欢“自讨苦吃”,没有一个优质的服务平台,就不会有大量的游客上岛观光旅游,尤其是高消费群体。目前,獐子岛旅游业的开发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住宿、娱乐、餐饮、购物等设施均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游客数量的增加。日接待能力在100人以上的宾馆只有一家,宾馆中有热水器淋浴、卡拉OK等设施的占少数。即便是现状年游客量为2.3万人的情况下,在旅游旺季宾馆酒店接待能力尚不足,这与今后旅游业发展和接待能力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五、獐子岛旅游发展策略

1.发展休闲渔业旅游

美国、日本等国都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旅游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休闲垂钓者人数占16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高达18%,消费总额达387亿美元,创造120万个就业机会,休闲渔业的总产值已超过传统捕捞渔业,占到整个渔业产值的60%[5]。近年来,休闲渔业在我国沿海和海岛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长海县地处黄海北部海域的“海洋岛渔场中”,素有“天然鱼仓”之美誉,现已是中国钓鱼协会指定的海钓基地。而第九届大连长海国际钓鱼节海钓比赛是在獐子岛镇大耗岛举行。大耗岛礁石奇异、水净沙洁,无论是从其所处的大环境还是自身的独特自然优势,非常适合开展休闲渔业旅游。发展獐子岛休闲渔业旅游可对海岛地区渔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好处。同时也要健全海钓基本配套设施建设,保护好重要休闲鱼种资源量及其栖息地以及加大海钓的宣传力度。

2.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加强海上交通及岛内基础设施建设,以海上交通带动海岛开发,使各岛之间交通方便、快捷。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提高酒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酒店安全、舒适、卫生。加快完善餐饮、购物、娱乐设施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接待能力。景区或旅游线途中合理配置餐饮点、厕所、休息点,形成配套服。加快旅游交通工具的生态化,大力发展以液化石油气和电动汽车为主的旅游交通工具,岛上要严格控制外来车辆的进入,加强海岛旅游区环境保护。

3.加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838年,是由比利时的数学生物学家P.E.弗胡斯特(P.E.Forest)提出的,随后被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移民等领域。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容量,是指接待旅游者或容纳旅游活动的数量极限,超过这一极限则旅游活动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海岛开发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容量测算,落实科学可行的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处理方案,防止大规模建设和过度的旅游活动引起海岛生态环境的恶化[6]。要强调游客容量的控制,在预测旅游资源容量和计算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基础上,设计并制定监控方法标准,避免超载现象。通过旅游空间分流,解决旅游地的饱和、超载以及旅游污染等问题[7]。

旅游资源容量计算公式:

C=■×R(1)

其中,C为旅游景区日容量(面积法);T为旅游景区游览规模;T0旅游景区游览空间标准;R为游客周传率(每天开发时间 / 每个游客滞留时间)。

旅游地生态容量计算公式:

F=■(2)

其中,F为旅游地日生态环境容量;Si为旅游地单位面积对i种污染物的日自净能力;Ti为各种污染物的自然净化时间;Qi为每天人工处理掉的i种污染物数量;Pi为旅游者人均每天产生的污染物的数量。

4.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重视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应坚持院校培养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方针。加强行业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行业服务水平,落实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努力培养一批适合国际旅游市场需要的职业经理人[8]。依托地方旅游院校资源可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更多旅游专业人才,只有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才能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5.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提高知名度

创新宣传促销思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等手段在各大城市的醒目地段投放大型户外广告,可以借鉴东南亚各国从建筑式样、装饰壁画,到电视和灯箱广告、随处可得的精美旅游小册子,还有热情洋溢的旅游咨询人员等多渠道的促销宣传模式[9]。同时要深入开展旅游市场调研,针对不同客源市场需求,策划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大力开展对外宣传促销,进一步扩大海岛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结论

獐子岛发展旅游业有独特优势 ,丰富的渔业资源、优质的自然景观和信息技术是集中的亮点。大力开发生态型的海岛休闲旅游产品及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休闲渔业游等特色旅游项目,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旅游的需求。同时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吸引大量的游客,促进岛上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宜瑜.近海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2]獐子岛镇总体规划(规划文本)[Z].2008:9.

[3]獐子岛镇总体规划(规划文本)[Z].2008:9.

[4]卢静怡. 浙江玉环大鹿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探索[J]. 沈阳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3):36-38.

[5]王跃伟.舟山市海岛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D].辽宁师范大学, 2006.

[6]郑 慧.竹岔岛发展海岛旅游的SWOT分析[A].中国海洋学会2007

年学术年会[C](下册)2007:449-453.

[7]张文萍.长岛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D].青岛大学, 2005.

[8]王树欣,张耀光.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

发与管理,2008 (11):103-1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