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范文

时间:2023-09-01 09:20: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

篇1

[2]中国经济网,大学生防骗调查:30万调查者近三成测试不及格,2016.9.30,http://.cn/l/2016-09-30/doc-ifxwkzyh3839136.shtml.

[3] 俞雯祺,大学生“黑客”为炫技 盗取千万公民信息只卖千元, 浙江在线,2014.6.16,http://.cn/system/2014/06/16/020085113.shtml.

篇2

一、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机遇

1.拓展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和空间。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安全教育资源,并借助网络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实现交流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这样一来,原本狭窄、封闭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渠道变得畅通,并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极为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

2.丰富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新媒体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突出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与教育提供了条件。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安全需要,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和互动,因材施教。同时,可以通过建设和完善专业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站,积极发掘网络资源,随时更新教育素材,采用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将安全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者,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生动。

3.提高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媒体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使高校安全教育便捷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不论是教育的主体还是客体,都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决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较多地了解新思想、新观点,极大地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打破传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局限性,扩大了安全教育的覆盖面。同时,新媒体丰富的数据资源,既有利于教育者不断推进教育工作的创新,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自我完善,提高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1.主动介入,把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一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者的工作水平。找到适合新媒体特征的安全教育理念,适时将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引入课堂教学,解疑释惑,主动走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前沿。二要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和技巧,发挥新媒体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三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而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空间,牢牢占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

2.创新途径,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影响力。一是在坚持课堂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传统大学生安全教育手段的基础上,运用新媒体技术全力打造“互联网+安全教育”模式下的新媒体安全防范宣传互动体验系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二是利用微信、微博、校园BBS、班级QQ群等新媒体开辟安全教育的第二课堂,定期推送相关安全知识,广泛开展安全教育。三是加大专题网站建设的力度,精心设计安全教育微课程,将线下与线上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借鉴互联网思维,打造一个有主导、形式多样、无边界的网络育人平台,营造大学生自发参与交互的育人生态新环境。四是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给大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学习自,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大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选择中更轻松地掌握知识。

3.加强监管,坚持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正确导向。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发展,高校各部门应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依法依规对新媒体实行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的信息监管机制,掌控新兴舆论阵地的话语权。一是要加强对校园BBS、微博、博客、留言板等交互功能的管理。二是要加强对网上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管理。三是健全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指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管理的机制。四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大学生安全教育者的作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网络的高素质的新媒体宣传员、网警队伍,规范学生网络行为,使学生自觉抵制各类有害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确保有效控制和减少负面言论带来的不良影响。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是高校改革和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平安校园创建的一个重要抓手。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安全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极大拓展了安全教育的时间、空间和渠道。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要主动借助新媒体技术,积极地探索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促进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篇3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我国高校大多采取开放性办学,加之市场经济对学校的侵入,容易滋生违法犯罪的不良行为。一些危及大学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案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如2013年4月井冈山大学学生打球被篮球筐砸中身亡事故;2011年10月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校园内发生一起汽车恶意撞伤学生事件,2013年上半年江西赣州某高校一女生与家庭闹矛盾跳河自杀事故;2013年4月南昌航空大学一研究生在寝室死亡事故,这事故反映出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没有完全到位。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已是摆在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大学生安全教育内涵与重要性

1.1大学生安全教育内涵。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系统地为大学生介绍安全教育知识的过程[1]。

1.2大学生安全教育课重要性。安全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但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2],安全教育涉及内容多、范围广,笔者认为把安全教育引进课堂对学校人才培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需要。目前高校培养的合格人才,不仅要学习好、思想好,还要有极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马上适应社会,因此高校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担当得起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笔者认为,各高校在重视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把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教育的范畴,并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接受到必要的安全教育,通过课堂安全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3],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从而终身受益。

(2)安全文明校园建设的基础。面对当前环境中高校安全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安全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以提高安全意识为目的,以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安全课教育,这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把安全教育引进课堂,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

(3)应对日益复杂的高校安全教育环境挑战的需要。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诈骗手段及qq、网络论坛、微博等各种交流工具的出现,给高校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如何让在校学生认识到这些网络方面的安全问题,涉及人员广、范围大、可判断性难,因此网络安全问题成为新时期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

2.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现状与问题

通过走访江西的一部分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发现,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在课堂教学、课程实践、课程考核、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如下:

2.1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方面。“讲座式教学”仍存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体系亟待构建。目前,安全教育在大多数高校仍采用过去新生入学教育的“讲座式教学”[4],即利用新生到校后的一周时间,通过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主任或班主任(辅导员)或社区民警或经验丰富的保卫部工作人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讲座的形式对新生进行安全教育,这种形式的教育普遍就是泛泛而谈。

2.2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经过走访发现,多数高校通过主题班会课来进行安全教育,担任安全教育课的教师就是高校辅导员,而由于多数高校辅导员没有教育经验,因此多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5],即照着学校编订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大学生安全知识》进行宣讲,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甚至会使学生厌恶、反感。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讲授人员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大多为没有教学经验的辅导员,多数辅导员在安全教育方面缺乏实践经验;二是安全教育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少理论,多实践。因此要保证教学效果必须提高讲授人员的授课技巧、教学水平,特别是要掌握现代教学的各项方法和技能。

2.3教学形式方面。目前有些高校的安全教育通过“逐层传递式教学”的形式进行[6],即高校只针对学校学生会干部、院(系)学生会干部及班团干部(班委)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班级安全教育由先前接受过安全教育的干部传达讲解。该教学形式确实节省了高校的人力、物力成本,同时一定程度保证了参加听课干部的教学效果,但这些干部在向普通同学传达讲解学校安全教育内容时难免会“偷工减料”,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改进建议与措施

在高校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安全教育课的开设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为高校的安全与稳定提供条件[7]。因此,须采取下列措施优化大学生安全教育课。

3.1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课程体系。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要遵循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结合大学生心理及生理特点,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方面构建起完整而科学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规范化、制度化。教学大纲既要符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人才的要求,又要符合高等学校的教育要求;安全课的教育计划既要考虑各大学的实际安全状况,又要考虑各高校学生对安全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安排正规系统的课堂教学,又要安排课程实践活动;在教学内容上,安全教育要有政治、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道德治安等学科方面的特点;在考评上,安全教育课应考试、实践与考评相结合;在授课时间上,安全教育课应像其他非专业课一样,在学校教学计划时间内,有正规的课堂教学时间。

3.2建立合格的师资队伍,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安全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要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达到预定目的,高校必须建立一批懂现代教学规律、能够灵活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具有娴熟教学技能、安全保卫丰富经历的教师队伍。为了提高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还要定期把安全教育授课教师送到安全保卫部门接受培训[8]。

3.3要建立安全教育常态机制,丰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内容应该常态化,把安全教育贯彻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以将一些大学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案例编印成册让学生认识到不注意安全带来的危害;可以把大学生不重视的安全问题编印成册,供学生阅读和借鉴,做到以案施教、以问题施教,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可以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发展变化的特点,张贴标语或告示,使学生提高警惕;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经常举办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或演练,帮助学生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可以将安全教育与其他活动相结合,组织主题演讲、文艺演出等活动,普及安全防范知识[9];可办与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有关的刊物,通过网络等媒介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还可以举办校园安全月等活动,积极营造校园安全文化。

3.4加强制度建设保证教育教学效果。学校在规划安全教育时,要考虑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制定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师资、教材、课时及经费等基本制度,力求在制度上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10]。同时要从制度层面上保证目标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效果考核等教育过程的可控性,以便追究责任时有据可依,以此来保障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

4.结语

总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是一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要在实施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确实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继辉.论切实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J].法制与社会,2007,(1):580-582.

[2]袁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6):193-194.

[3]孙光辉.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68-70.

[4]袁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6):193-194.

[5]姬学明.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河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74-75.

[6]马凤宝.浅析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07(1):110-112.

[5]张建安.心理防范教育与大学校园安全[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1-62.

[7]刘家增等.学生联防工作与优化教育人环境探析[J].中国建设教育,2007(2):33-36.

[8]郭萍.高校危机管理高层论坛举行[N].中国教育报,2008-07-29.

篇4

[DOI]10.13939/ki.zgsc.2016.02.165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因使用热得快导致火灾,四名女大学生跳楼身亡;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因琐事发生口角,一名学生被刺伤,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2014年暑假期间发生江苏女大学生返家途中被抢劫遇害、济南女大学生搭错车遭囚禁多日、湖北女生在回家途中蹊跷死亡、重庆女大学生坐黑车与司机发生争执遇害等多起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案件;2013年,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接到自称北京市西城区公安局的电话,说她涉嫌贩卖,须查清她的资金来源,被要求去银行办了“电子银行密码器”,并将三张银行卡绑在一起,最后被骗子划走近45万元,堪称学生被骗金额“史上最多”。北京网络安全反诈骗联盟的《2014年中国网络诈骗研究报告》显示:因虚假兼职被骗的事主中,“90后”占54.2%。以上案件和数据充分显示,作为社会栋梁之材的大学生们,虽然有着较高的智商,但他们在复杂的社会面前非常脆弱,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给大学生上好进入社会的“第一课”十分重要。

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校园逐步从单一的、封闭的教学单位逐步转变为融合教学、生活、科研、生产、经营等设施和机构的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校园,甚至不法之徒亦会窜入学校进行盗窃、诈骗、行凶等犯罪活动,有的还危害师生的人身安全。这一切对于初进大学校园的新生依然陌生,甚至难以适应,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校园是一片净土,经常出现个人物品保管不善、贵重物品随处乱放、宿舍无人门窗不锁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社会交流时,缺少必要的警惕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陌生人的造访缺少必要的戒备心理,容易遭致犯罪分子的欺诈,更甚至于受到人身伤害;面对突如其来的案(事)件如火险、事故等,没有处置的经验与方法。作为优秀的大学生来讲,在不久的将来必然要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服务于社会,除了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处置安全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十分必要,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地了解校园及周边治安形势,更快地认清社会,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综合素质,平安健康地度过大学生活,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材。

2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2.1高校重视不够,教育体制不健全

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项目,轻安全稳定”的问题,忽视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保卫部门的工作,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主要通过发放安全知识手册、设置安全提示牌、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普及安全知识,亦没有组织专门的教师开设专门的课程,更没有建立起安全教育工作的体制。目前,亦仅有上海市教委制定并下发了《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大纲中明确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辅导员在每学期首日教育和期末总结时给学生讲授,每次1小时,共16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

2.2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待完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素材多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案例,采取的教育方法亦多是案例的讲解,没有一套相对成熟或全面的教材,仅靠保卫干部临时拼凑起来的几个案例是难以应对当前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而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是适应社会进步更好的教学方法。

2.3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形式大于内容

安全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新生报到后上一堂全体新生“一个都不少”的集体式安全教育,殊不知下面的学生睡的睡,倒的倒;学校盗窃或诈骗案件频发,保卫部门就采取广而告之的方式,在宿舍楼、教学楼进出口摆设警情提示,殊不知关注的学生能有几人;“迎评创建•临阵磨枪”,集中开展安全教育,频频报道安全教育成果,待检查过后便万事大吉。这些做法最终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收效甚微,并不能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

2.4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是从事高校保卫工作的保卫干部,而大多数的保卫干部都来自其他部门转岗或专业来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素质不高等特点,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和专业的训练,更加没有教师资格证,以NY高校为例,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师中仅有2人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他们仅能凭自己工作经验和平时收集的案例,自编教案,匆忙登上大学讲堂,此后便忙于行政事务,无法进一步深入安全教育工作研究,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捕捉新问题的意识,所以,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3.1纳入教学计划,使安全教育工作科学化

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要能够将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应该编制一套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组织相应的高校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依据大学生不同年纪的特点,结合“90后”大学生特点编写科学合理的教学教案,内容应该以人身伤害、财物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等日常安全知识为基础,以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以医疗急救、应急处置能力为拓展,教育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从新生入校伊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使安全教育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如:针对新生要重点开展防盗、防诈骗、防火、应急演练等大学校园最常见、最多发、最重要的安全问题的警示性教育,帮助其认识校园及周边环境,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针对二三年级大学生,要进行信息安全、交友安全等提升大学生自我防护能力的安全教育;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则要重点开展就业安全、心理调适等教育。

3.2创新方式方法,使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传统教育方式即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通过互动问答、视频案例、分析研讨等方式(而非灌输式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大学生主动思考发生于身边的案例,将课堂讲授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提升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NY高校在2014—2015年先后开展了两届大学生安全教育月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例如开展安全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书签制作、微电影、安全知识竞赛,开设以预防网络诈骗、女子防身术、校园多发案件预防等主题教育讲座,大学生安全协会自编自排的小品《骗子与傻子》在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决赛环节上演,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再现校园诈骗,深受师生好评。NY高校编制《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问卷》,对师生认为较好的大学生教育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专职教师开设安全教育课、班级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和开展微电影、小品等创作性校园活动三种教育形式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亦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网络平台(微信、QQ等)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应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寓安全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将安全教育深入学生生活,开辟教育新思路。

3.3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思想,健全安全教育网络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原则,应依据学校的实际,结合大学生特点,制定一整套规范合理的学生安全管理的制度,并将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相结合,要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服务学生”的作用,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班级,落实到学生个人,以服务代管理,以服务促安全。如NY高校组建四支以安全管理和安全知识普及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大学生自治组织,分别是以校园巡查不安全行为的大学生护校队、以加强校园非机动车管理维护校园交通秩序为主要工作的校园安全文明志愿者协会、以普及大学生安全知识开展丰富多样活动的大学生安全协会和以普及消防知识组织消防演练的消防志愿者协会。为确保安全教育常抓不懈,高校应建立起“上传下达•灵动有效”的安全教育网络,以学院为单位,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牵头负责,学生辅导员为主要教育工作者,班级干部为基层教育工作联络员,将安全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开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确保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3.4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者素质,加强安全教育理论研究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去落实,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保卫干部,都应不断提升自身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能力,日积月累不断积累授课经验,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避免工作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才能改进工作方法,要能够有灵敏的洞察力,敏锐地感知社会形势变化,把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分析和预测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点,适应不断变化地社会新形势,能够结合社会新形势。要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尤其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信息安全、社交行为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深入透彻地把握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防范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要能够不断地探索如何预防网络成痛、网络受骗、网络失德、网络犯罪等信息安全问题产生和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翠萍,李毅.论新时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凌宏伟.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篇5

当前“90后”是大学校园的学生主体,是网络信息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群体。由于社会、家庭、个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他们个性突出,心理承受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少部分人容易做出带有严重感彩的过激行为,给校园的安全稳定带来了威胁。

一、“90后”大学生呈现出的个性特点及原因

1.心理脆弱,行为过激。与经历过特殊时期的“70后”“80后”相比,“90后”被称为“幸福的一代”。他们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且“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溺爱,衣食无忧。在父母羽翼的庇护下,他们成长道路较为平坦、顺畅,这使“90后”缺少自己面对生活的能力,缺少战胜挫折和失败的机会,必要的历练不足。进入大学后,远离“小家”,来到“大家”,往往使“90后”大学生倍感无措,又不能有效处理生活、感情、学习上遇到问题和挫折;不懂宽容,缺乏理解、尊重、同情;这种情况日积月累,得不到有效解决,易出现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和过激行为。

2.向往虚拟世界,自我封闭现象严重。“90后”的学习、生活、娱乐中都有网络,这一方面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各种文化信息交融、碰撞,搅乱“90后”的判断力,“快餐”、“浅文化”衍生,致使获得大量信息,来不及“消化”、“吸收”,也缺少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在这种虚拟世界里,缺少与现实世界的接触,易导致内心的空虚和无助,引发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流,在班级中是一个“被遗忘的人”。

3.自我意识明显,反叛性突出。从小受到独立思想熏陶,“90后”对事物不盲目接受、认可,而是有主见,选择具有独立性和自我性,敢于反抗,不甘束缚。对于这种独立和自我,如不及时引导,易导致以我为中心,甚至表现为叛逆。对突发、意外事件,部分“90后”大学生往往采取起哄、制造混乱宣泄内心情绪和不满,以致无意中做出违法乱纪事情,严重威胁学校师生的安全,并且来自单亲、离异家庭学生在学校占有一定比例,他们往往缺少一个健康家庭应有温暖,对于“家”的概念比较模糊,有部分人性格缺陷,反叛性更加突出。

二、加强“90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1.社会需要。时下国内国际局势复杂,社会治安状况不容乐观,关注大学生安全教育,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有几千万在校大学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也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身所必需,而且是当前社会形势所必需,也是培养社会所需要高素质人才所必需。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前途与命运,也关系到国内、校园安定。因此,加强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普及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心理安全等知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成为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

2.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迫切需要。近期学校频发各类恶性事件,如2012年9月26日,发生在郑州某高校女生宿舍恶性事件。这严重影响着每个学生安全感、幸福感,影响学校安全稳定,影响教学、学习、科研,影响学校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着眼于人的安全需要,无论是从马克思“三级阶梯”理论,还是从马斯洛“五层次”理论来看,它们都强调“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实现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础和保证。要维护学校正常安全需要,就要使学生安全需要得到满足,普及法制知识,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

3.学生自身健康成长需要。大学生正处在高中到大学转型期,由父母羽翼下走向一个相对复杂的环境中,缺少了往日依靠,内心对安全有种渴求。加上大学生群体,心理复杂、性格各异,并以独特方式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影响每个学生生活、学习。关注学生安全教育,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为学生提供和谐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提高自身识别能力、适应能力、处置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90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四位一体”法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是指高等学校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维护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技能,从实际情况出发,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各种安全教育与管理规章制度,并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安全规章和纪律、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活动。为此,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学校、保卫处、辅导员、学生这种自上而下的“四位一体”教育方式,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人施教,因事施教”显得尤为重要。

1.学校从宏观上组织大学生安全教育。首先,建立一支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专业性队伍,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定期开展诸如“快乐人生,从心出发”心理健康知识竞赛,“阳光心灵,幸福起航”心理情景剧比赛,“永远跟党走,阳光伴我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其次,学校积极组织学生管理者到其他院校考察学习,加强与其他院校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坚持开放政策,保证信息获取及时、有效。再次,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召开其他学校出现的恶性事件分析会,进行研究、分析、自查、自省,吸取教训,填补漏洞,坚决保证同样错误不在自己身上出现。最后,学校每学期都会邀请著名学者或先进经验学校来我校讲学,介绍成功经验,为我校师生提供学习借鉴平台和媒介。

2.保卫部门具体组织大学生安全教育。学校保卫部门积极响应学校各项工作安排,认真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另外,保卫部门还要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第一,做好新生入学时安全教育活动,开展普法教育,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第二,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特点,组织开展“一月一特点,一月一主题”安全教育活动,如三月份开展爱校讲卫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五月份开展防溺水教育。第三,努力获得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帮助,联合开展送安全教育进校园活动,通过实地演习、防护演练、特警格斗,举办火灾自救等形势开展基本安全知识教育,对全校安保人员和学生进行防暴技能、逃生技能、消防知识现场培训。

3.实施“三进”、“三查”、“三送”式安全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多由辅导员带领班委直接管理,而并不直接接触其他学生,缺少与学生必要的沟通。结合“90后”大学生“心理脆弱,行为过激,耐挫力差”特点及高校这种现状,我校要求辅导员进入班级,进入学生宿舍,直到进入学生的心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使学生有事愿意说,尤其是和辅导员说,充分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心理状况。在“三进”同时要细心地“查隐患、查实情、查问题”,进而实现“送温暖、送知识、送服务”,即根据“三查”把安全知识有针对性地送到每个宿舍,每个人,变换传统课堂式安全教育为重点突出式教育,寓安全教育于“三进”、“三查”、“三送”之中,以此提高学生防盗、防火、防心理疾病等知识和意识,对“异常情况”同学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引导他们遇事要沉着,忌浮躁,处事忌带感彩。杜绝因“90后”大学生个性引起的恶性事件的发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校园环境,让学生都能感觉到学校是温馨的大家,班级是温馨的小家。

4.学生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学生组织是指学生治保部、校卫队、青年志愿者协会三个,他们自身处在学生群体之中,接触面广,信息灵,以自己特有方式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如学生治保部,在寝室大功率检查工作中,对发现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同学,除了登记以外,还要对该同学进行安全用电教育,实现“查为辅,教为主”的目的,从思想和行动上杜绝大功率;校卫队,在执行巡逻过程中,除对翻越围墙、破坏公物学生进行有效制止外,还要向其说明翻越围墙、破坏公物危害及对个人造成伤害隐患;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对校外流动摊点饮食消费学生进行阻止、劝退,并向其说明流动摊点消费危害,同时宣传个人饮食卫生知识、食品安全知识。

针对“90后”特殊的心理和个性特征,要切实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给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幸福的校园环境,必须花大工夫在学生的安全教育上。这种“自上而下、全民皆兵式”的“四位一体”教育法,有其独特的效用,其针对性、可行性、科学性、立体性、效用性十分突出。“四位一体”教育法,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广,涉及点细,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促进和谐平安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静.浅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管理策略[J].市场周刊,2010,(6):75-76.

[2]余海波.“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篇6

2.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经济迅速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强烈的冲击,校园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尤为突出。近几年,全国高校普遍扩招,校区急剧扩大,校园逐步成为较为开放的区域,这种状况造成学校与社会的接触更为频繁,很多高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校园周边外来人口成分较为复杂,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严重。

3.新媒体因素影响。近几年,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渐普及,正逐步改变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90后”大学生是伴随新媒体发展而成长的一代。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播的信息也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复旦大学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新媒体在许多不良风气方面扮演了助推器的角色。”网络虚拟社会带来的安全隐患日益突出,给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90后”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尚不定型,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化构建

1.坚持安全教育理念创新,营造良好氛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安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针对“90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改变走形式的安全教育,真正深人学生当中,开展各类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安全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广泛、效果显著的安全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安全育人氛围,将校园文化环境与安全文化环境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构建宣传阵地。全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安全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

2.完善安全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落实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三进”措施。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学校往往忽视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建议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编写相关教材。学校应成立安全教育教研室,从师资、课时和经费上给予一定保障。安全教育应贯穿学生生活始终,方式方法可灵活多样。要根据学生在校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层次、有重点、有区别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把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融人实验课、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完善安全教育真实体验,进行常见安全防范能力训练,加强学生自律能力训练、应急能力训练和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等。学校可以成立安全协会,以宣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为宗旨,为广大师生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让大学生参与学校安全协会,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可以让大学生参与护校队,在实践中端正安全态度,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3.规范安全管理保障机制,强化管理育人力度。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院、系配合、齐抓共管的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一整套规范合理的学生安全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法规,安全管理相应制度落实到学生个人和班级。可以将大学生的安全管理融人社会保险机制,落实和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引人对其人文素质的考核中,可以设立安全单项奖,与学生的奖学金直接挂钩,可以利用奖惩机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可以实行安全工作考核体系,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与教师评先选优、晋升工资、评定职称、年度考核等挂钩。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学校用于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突发事件处置等经费从学校行政事业费中单列。加强人防技防物防管理,进一步规范技防设施和物防器械的管理与使用,积极推进校园安全的数字化管理。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安全教育水平。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制定安全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的基本条件,从源头上提高教师质量。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培训,邀请公安、消防、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提升授课教师的内涵。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意识以及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高校教师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与学生共成长,充分认识新媒体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智、科学地利用新媒体,让新媒体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大力开展安全教育研究,调研其他高校安全教育好的做法,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安全教育理念和措施,掌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规律,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5.抓好新媒体建设,消除安全隐患。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充分运用微博、微信、E一mali、QQ群等新媒体交流载体,改变教育方式。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便捷性、共享性的特点优势,利用网络阵地与学生平等交流,加大正面教育引导和宣传力度。新媒体具有及时性、互动性特点,高校可以通过校内课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新媒体素养,让他们能全面正确认识新媒体,增强信息分辨意识,增强信息处理能力。高校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与新媒体有关的安全教育活动,如网络视频欣赏、手机信息互动、网络论坛等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接受。高校要针对大学生易发的敏感问题,通过网络、手机等平台广泛收集信息,要关注积极网络舆情,努力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处置能力,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工作。高校应借助新媒体,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抓好思想阵地建设,消除安全隐患。

篇7

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也与和谐稳定校园建设息息相关。我们发现,现在大学生安全事故仍然频发,高校安全教育不容乐观,因此积极、科学的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较为迫切。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个人安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身安全,二是财产安全。安全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在高校就读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一般是脱离家庭,在学校居住。在我国各类保险制度不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建设还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学生安全方面高校随担负的责任较大。因而,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保护大学生个人利益,维护校园稳定,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必然要求。同时,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守法公民,减少和预防犯罪,提高综合治理的效果。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不足

现在,学生伤害事故层出不穷。尤其是近些年,随着舆论媒体的公开报道,与学生安全相关的案例不断浮现。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大学生财产遭受损失,被人诈骗或盗窃钱财。还有一部分则表现在人身安全受到伤害,被打、被杀等案件屡有发生。这仅是针对大学生作为受害人而言。我们还发现,大学生参与侵害他人人身和财产的案例也频频出现。这些现象的发生,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缺失

大学生基本是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拥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脱离了父母的监护,父母很多时候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总感觉鞭长莫及。因而父母对于高校过分依赖,不能正视家庭在孩子安全教育中应起的作用,把教育责任全部推给高校。高校则忙于教学和科研任务,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不够明确。高校保卫部门和学工部门并未完全明确如何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及其在其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处于何种地位等。因而,部门间容易产生互相推诿等矛盾。

2、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模式单一

现在一些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模式较为单一,仅仅是通过班会等形式将一些涉及学生安全方面的案例进行公布,不能继续深化。高校保卫部门在大学生安全方面预防不到位,经常疲于应付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难以做到未雨绸缪。

3、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模糊

安全教育要教什么,要让学生掌握什么?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新近出现的部分问题,高校本身在处理上已显露出缺陷,因而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上还模糊不清,不能向大学生系统的开展安全教育。

三、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安全教育事关国家、校园、家庭和个人,我们应当努力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开展系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

1、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

大学生作为安全教育的对象,由于其特殊性,所以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涉及多个部门和人员。大学生在校期间,安全教育的主体应当是高校,并由其保卫部门负责牵头。大学生在校期间脱离了父母的视野,高校有责任做好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有义务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保卫部门作为高校安全稳定、各类校园案件处理部门,其部门职责要求其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起到牵头负责作用。当然,学工部门由于负责学生思想教育等工作,班主任、辅导员具体承担着学生教育和引导工作,因而当然有责任参与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去。因而,高校学工部门、各教学分院及相关教师、管理者应当积极在保卫部门协调下,开展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2、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

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单一,部门疲于应付等现状,高校应当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参与大学生安全教育,鼓励大学生主动接受安全教育。我们过去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单一,主要是停留在简单的说教上。今后,我们应当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尝试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增长大学生安全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高校要针对全体学生组织各种层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宣传活动。活动可以以晚会、游戏、宣讲、视频等各种形式定期展开,确保大学生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3、及时更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安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因为随着各类新事物的出现,一些新的危害学生安全的案例也不断发生,学生面对这些事情毫无处理经验,权益容易受到损害。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来说,我们要重点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法制教育,让大学生做一名守法公民,减少大学生因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犯罪事件发生。对于财产安全,我们要将各类骗术、财产失窃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并向大学生宣讲预防技巧。我们还要重点讲解传销等违法行为的危害及其特点,防止学生误入传销组织。对于新出现的涉及大学生安全方面的案例,我们都应当及时总结后告知大学生,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安全教育牵涉到集体、家庭和个人等方方面面,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本着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让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懂得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成长为优秀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篇8

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保障。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预防、打击犯罪,维护治安,预防灾害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所谓安全教育,是指高校根据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和谐、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和要求,以一定的安全理念和安全知识,对全体大学生的品德、思想意识、认知与行为、身心健康等施以相应影响,使其获得与国家安全、生命安全等相关知识、信息、经验,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的一种有计划的规范性教育活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影响高校学生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高校安全稳定形势日趋严峻。而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全教育缺乏必要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内容观点陈旧,教育方法、手段单一,致使安全教育理念严重滞后,安全教育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重新审视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便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增强学生适应能力的需要

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角度讲,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高峰期,大学期间也是提高安全教育水平的最佳时期。多数大学生是从中学校门直接迈进大学校门,社会生活经验比较欠缺,人生阅历尚浅,思想相对单纯,对安全认识不足,对社会复杂程度缺乏了解。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触角迅速地深入校园,给安全管理带来了隐忧,校园治安形势更显复杂和严峻。而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要遇到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十分必要,是大学生在校正常生活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

2.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体制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上讲,缺少安全知识,不具备安全意识、技能、素质和安全责任的人不能称其为全面发展的人。

3.贯彻“依法治校”理念,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高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理念的基本体现。同时,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是高校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也是校园维护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学生这个校园主体的参与。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强弱、防范技术能力的高低、安全法律知识的多少、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等直接影响着校园的治安和秩序,关系着校园的安全和稳定,影响着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加强安全教育,也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需要。

二、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普遍制定了安全教育与管理规定,每年也都通过安全知识讲座、宣传板报、横幅等形式来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安全教育问题依然突出,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模式明显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造成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理想。其主要表现在:

1.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教育理念仍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认识不到安全教育的功能,认为其可有可无,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大安全观,致使安全教育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很多高校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课程教学体系,大多是由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宣传教育,安全教育缺乏深入性、系统性,也没有经常化、制度化,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3.安全教育内容枯燥、老化,没有体现时代性

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话题,导致学生往往把安全教育当作任务来完成或当作“唠叨”而充耳不闻。很多高校对学生在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自防自救、应急逃生以及个人与集体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比较缺乏,影响了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与防范能力的提高。很多学生在遇到各种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时,不清楚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卫。

4.安全教育的手段陈旧、落后,实效性不够

目前,各高校安全教育多采取集中授课,展板、报纸宣传等传统方式进行。这些传统的说教和宣传方式由于缺乏新意,难以引起学生对安全的关注和产生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安全教育,势必限制了安全教育的效果与发展。

5.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当前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队伍主要由学校安全保卫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缺乏相关的安全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知识,只能做具体工作,而进行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正是由于安全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造成了安全教育内容枯燥、老化,教育手段陈旧、落后,提高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

同时,从大学生自身来说,他们的安全素质普遍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社会经验。如缺乏保管自己贵重物品、现金的经验,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也有一些学生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轻而易举地被一些不法之徒欺骗或威逼利诱。二是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一些大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留下了种种安全隐患。三是缺乏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一些学生因为经受不住社会上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导致违法犯罪。

三、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路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改善现状、解决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安全教育成败的关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1.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加大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要置于学校党委的领导之下,建立健全由校领导负责,学校党务、学工、保卫、教务、团委以及各院系等统筹兼顾的领导体制,具体实施和全面负责安全教育工作,规划和制定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另外,要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并加强师资、研究队伍建设,确保安全教育课时充足、理论更新及时、教学内容丰富,形成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安全教育的良好局面。

2.规范安全教育管理机制,形成安全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

教育离不开管理,规范的管理本身就能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必须把高校的安全教育与管理统一起来,重视抓安全管理工作。第一,高校要切实履行维护学生安全的职责,加大投入,落实各方面的安全措施,保证学生安全。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要制定、完善和落实各种具体的安全责任制及相应的岗位职责,把学生的安全措施落实到人、到岗;要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必要的安全考核指标,定期进行指导、监督、考核,保证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学校的安全管理要体现以“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原则,要依据学校的实际,建立一整套规范合理的学生安全管理的法规和制度体系。相应的制度规范要能落实到学生班级,落实到学生个人,用法律和制度规范大学生的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个系统工程。为此,要调动一些积极因素,动员学校各方力量关心支持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学校党务、学工、保卫、教务、团组织等相关部门和各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层层抓落实;辅导员、班主任、专兼职老师、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都应参与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氛围。

3.更新安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观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丰富多彩才能增强学生的关注度,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回顾我国高校安全教育模式,其教育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的,长期围绕着国家领土安全和利益、对敌斗争、军事威胁等“传统”的安全观开展教育活动。然而,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全观在内容上已经历了从传统安全观到非传统的新的安全观的演变。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安全教育要形成“以安全知识教育为基础,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教育为核心,以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要求”的教育内容,从人身伤害、财物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前学生安全出现的新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相结合,以预防人身伤害、预防违法犯罪、预防心理危机、预防网络成瘾、保障人身安全、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不断内化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和安全行为能力。

4.改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

大学生安全教育应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方法,才能切实增强教育效果。应建立“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各种宣传阵地为载体,以丰富的活动为重要支撑”的教育方法体系。课堂教学主要以系统的讲授为主,结合答疑、研讨等方式,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等特点,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宣传主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橱窗、校刊、校报、张贴安全警示牌、图片展等进行安全教育,特点是形象直观,印象深刻;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党团组织活动、安全知识讲座、参观、安全演练、主题活动等,特点是寓教于乐,使安全知识和信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学生思想。

除以上方法外,高校还应该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利用网络媒体和声、光、电等技术以及开辟学生安全教育网页等方法来进行安全教育。在新时期,特别要注重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和现代信息媒介开展安全教育,积极发挥网站、博客、BBS、电子邮件、手机等新载体的作用,着力构建多渠道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新格局。

5.加强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基础。高校保卫干部和大学生辅导员是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要加强对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思想素质与政治敏锐性,提高他们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度与责任心;要对他们加强业务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积极鼓励他们开展安全教育研究;要从工资待遇、职称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这支队伍适当的关心,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6.加强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安全教育的整体水平

当前,学生安全教育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对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滞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靠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随着影响学生安全的因素不断复杂化,要求我们转变观念,针对当前形势深化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第一,要加强对学生安全和社会形势预测及对影响学生安全因素分析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避免工作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才能改进工作方法,使安全教育处于主动的地位。第二,要拓宽思路,从安全教育工作的长期发展考虑,结合安全形势和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实效性等问题,以推动安全教育的不断发展。第三,针对目前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新特点,要特别加强对学生心理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研究,分析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和网络信息使用方面的新问题,探索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探索如何预防网络成瘾、网络受骗、网络失德、网络犯罪等信息安全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文湛.全国学校安全工作指南[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2]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2):67-71.

[3]裴劲松.着力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立体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9,(13、14):75-76.

[4]张畅,李汉军.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J].教育,2008,(20):46-47.

篇9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独立学院开放性的领域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小社会”,校园来往人员过于频繁,学校周边的治安工作复杂,影响学校的安全因素不断增加,使得独立学院的安全管理工作压力增大。与此同时,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见识广、想法多,对社会交往方面的渴求性高,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认识等特点。

一、独立学院安全领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薄弱

大学生常常强调个性,对于相关的规定和纪律视而不见,如实验不注意,不按正规操作;上街时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宿舍乱拉扯电线;违章使用电器引起火灾等现象,致使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当中,学生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容易上当受骗,且禁不起坏人的诱惑,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使得被利用,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部分大学生的财产保护意识差,乱丢乱放财物,引诱他人犯罪的同时使自身财务丢失。对于危险性外出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且受到伤害时未能用相关的法律知识维权。

(二)学生心理健康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复杂面和阴暗面的认知能力不强,易受外界污秽文化的影响。当前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的自发性,低俗、的文化影视作品混乱,成为大毒瘤,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大学新生的心理发育未成熟,外界的抵制力较差,从众盲目之风盛行,使得自身的思想和判断力受外界的影响大,从而做出不合常理的选择,抑或使得心理扭曲,造成心理疾病。

(三)安全教育不足,教育形式过于单一

学校未把安全教育工作有效地纳入课堂,校园安全、校外活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交通安全、防御自然灾害等安全教育不够深入,甚至有些仍是空白。形式一般以安全小册子为主,未经过科学有效地讲解,大多以院报广播进行教育安全的宣传,形式单一,且对于安全常识的教育过少,系统化的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

二、安全教育工作对独立学院的影响

(一)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

意识

法律知识和安全保护意识的普及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自我的保护能力,掌握一些保护自身的方法和技巧,例如防盗、防骗、防火等方面的细节。树立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安全管理,包括财物安全,宿舍安全,人身安全等,使学生在安全领域学法、知法、用法。

(二)有利于加强学校的保卫工作,维护学校的安全秩序

将减少一些把安全事故责任推向学校的事例,如对财物被盗问题,当事人首先应从自身寻找教训,而不是一味的责怪值班或巡逻不到位;对于学生矛盾伤亡事故,有些家长把全部责任推向学校,向学校提出不合理的赔偿,造成学校经济名声受损。通过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从而维护校园安全秩序,另一方面学校也能从各方面加强管理保卫,减少安全危害。

三、加强新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基础性教育,应把其纳入教育教学内容,比较系统的向学生介绍大学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并告知一定的方法和解决措施。根据大学新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教育形式,根据季节和环境等规律进行防盗、防火、防病、防治安、防实验事故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防范意识,通过安全教育,以思想教育促进安全教育,发挥与其他教育的共同作用,例如法制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使得安全教育的内容不断完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教育内容形式的多样化

安全教育的形式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开展,切记空洞说教或是照本宣科,可以利用已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教育,可采取更加人性化的评比和检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融入教育当中。由团委学生会及各大社团落实活动,如通过安全教育演讲比赛,安全知识大赛,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求生演练,安全校园行海报手抄报评比,安全咨询等形式开展,通过校刊、校报、黑板报、广播等多途径进行宣传。进行适当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培训,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心理疏导方面的工作。形式上可采用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因人而异,及时解决苗头性问题。

(三)安全教育应突出独立学院的特点,实现制度化、规

范化

安全教育工作的关键是落实,学校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领导亲自抓,各班逐步实行,班主任及时对学生的安全情况进行汇报。由于学校的规模、所属地区、学生结构、校园环境和管理方法上都有自身的特点,为了适应本校的特点,应结合保卫部门实际遇到的问题开展教育,使得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从而达到全面、准确、深入、具体的效果。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开展新生安全教育工作,是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需求,是提高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的需求,安全稳定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独立学院新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研究,从而提升学院的安全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篇10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44-02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圣地。新时期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将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核心力量。大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其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其身体、心理还不够成熟,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不能较快适应,他们可能入歧途、受挫折。重视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为大学生的学习成长保驾护航。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含义

我国高校培养的合格人才,应是思想道德品质和专业素质兼优,还需有适应社会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在开展、落实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教育者依据国家政策法规、方针等,以提高高校大学生安全素质为宗旨,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系统掌握安全知识,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将后的社会需要的教育过程。使大学生在高校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和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必要的安全教育以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以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及防范技能等为主要内容。一般地说,“大学生安全教育包括预防刑事犯罪教育、学习安全教育、生活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救常识教育等。”[1]

二、大学生的安全现状及其安全教育现状

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高度重视,保护大学生安全是高校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早在上世纪末国家出台政策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在校大学生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多次发出通知,就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提出指示和措施,要求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安全问题。

(一)大学生安全现状分析

由于校园更加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量扩招、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大量社会人员进入高校从事服务产业,高校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就高校校园来说,每年因各种矛盾、纠纷而报复、跳楼、自杀等案例并不鲜见。高校大学生独立面对社会生活、独立学习知识以增长技能,其前提是大学生须健康、平安。高校多采取的开放式管理,校园内部,可能充斥一些不良人员。高校四通八达的环境容易滋生一些偷盗等违法事件。而大学生多是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其思想单纯,有时容易受他人蛊惑做一些不良的事或损失自己的利益。如新生进校时,经常有些人以赚钱为诱饵,造成一些学生财产损失;学生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一些意外伤害事故。同时,大学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因学业、情感而引发恶等。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许多高校将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但一些高校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传统教学,这容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反感、厌恶,难以取得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讲授人员专职少,多为没有教学经验的高校保卫、后勤干部或职工,其教学能力水平差距大。而有的高校甚至将该课程与思政课合并共授。一些高校邀请社区民警或经验丰富的保卫工作人员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安全教育。但因课时少,以讲座的形式面对大多学生。这只能是泛泛而谈安全知识,无法保证数千学生都能听进去,其安全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是该课程极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讲授该课须有特殊方法:即多实践,少理论。要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两个环节的比率,提高讲授人员的授课技巧、教学水平,特别是要掌握现代教学的各项方法和技能,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因一些高校缺乏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安全教育多是课堂教学而少实践教学,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在深入开展高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安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2]。在高校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应重视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一)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一是校内校外的安全。高校内外的安全环境是大学生安全学习生活的基础。在校内须教育大学生严格遵守校园及宿舍“安全用电”的相关制度,注意用电安全。教育大学生谨防火灾,当发生火灾后,须头脑冷静,理性逃生。平时谨防扒窃、入室盗窃、网络盗窃等。在校外应提高安全意识,注重安全。如公交车上注意安全、夜间行路注意安全、如晚上按时回宿舍等,确保大学生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心理的安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良好基础。中国教育网的研究报告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率达到1/3。33%的人认为引起的大学生心理障碍是由于学习、生活与就业的压力。而35%的人认为应试教育致使家长、学校的过度呵护,学生缺乏应对学习生活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等原因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新形势下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体系。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专家讲座、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创造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同时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合理饮食和加强身体锻炼,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情绪之中。

三是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安全。网络是当今大学生了解社会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离不开网络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也关系到高校大学生学习的安全考。为此,为防止不良的破坏性的网络行为发生,高校须强化网络安全责任感,引导高校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同时要把安全知识、法规知识、有关法律等在网上公开宣传,进行网上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以保障学生的网络学习的安全。

四是恋爱的安全。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青的话题,爱情像一件高超的艺术作品,无论怎么研究也难穷尽其奥秘。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大学生,其性生理、性心理日渐成熟。对于大学生而言,须树立科学的无产阶级的恋爱观,端正恋爱动机,发展适当的恋爱关系。具体有以下内容:建立志同道合的爱情;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由于校园里恋爱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大学生难免遇到如单恋、失恋、爱情挫折等,其中失恋是极严重的一种挫折。为此,应培养大学生一定的承受能力,使其受到挫折能够合理疏导情绪,将对自己伤害降到最低。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是建立、完善相应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安全教育须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评价考核等方面构建完整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教学大纲要遵循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安全教育计划要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时段完成的教育内容及大学生整个在校期间应接受的安全知识。对于课堂教学,让安全教育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须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倾向性问题,安排课程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上,根据有限的教学资源、教学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选择。在考核上,安全教育课在期末应同其他非专业课的考核一样,进行考试考评并将结果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系统。高校应在科学设备等方面加大财力投入,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特点及高校内发现的一些心理不安全的个体建立心理安全防控机制。进行早发现、合理调控,合理干预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救助,如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保驾护航。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效果。在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须打造专职队伍团队。通过提高专职队伍的政治素质,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正确对待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通过定期对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文化安全教育,网络技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防火防盗防身等知识。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让安全教育知识进网络、进社团、进宿舍。适当加大校园安全教育管理的科技化、网络化。立足影响大学生安全的不同因素,通过制定不同的安全教育途径、方式、方法,科学引导大学生安全教育学习。

三是建立并完善安全教育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是实现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依据和保障,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的作用。完善校园秩序管理、危险品安全管理以及化学生物实验室管理等,不断完善安全教育制度。按照有关规章制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落实责任人的相关责任,让人人关心安全问题。让学生直接参加学校安全管理,使学生切实感受安全的重要。在具体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依据社会治安形势变化发展,通过张贴标语或海报,警示学生,使学生警醒,提高安全意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可应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可举办校园安全月等活动,积极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创办与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有关的刊物,定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向大学生宣传防范技能等安全知识,从而调动他们自觉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篇11

新媒体在为信息的共享和快速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新的威胁和挑战。大学生是新媒体运用最为广泛的群体,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新媒体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探索适应新媒体时代需求,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国家安全教育策略,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视域下国家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新媒体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在于虚拟性和开放性,参与者可打破时空以虚拟化的身份参与社交活动。网络手机的普及和社交APP的广泛使用,使人们拥有了信息和传播的权利。西方国家凭借在网络技术方面的绝对优势,通过网络实施政治煽动和文化渗透,扰乱经济秩序,削弱文化认同,窃取尖端技术和军事情报,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西方的文化思潮通过新媒体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网络的虚拟化和弱规范性,使一些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挑战规则,游戏人生,导致法制观念的淡薄和责任意识的缺失。网络世界的无界性使部分大学生缺乏保密意识。

(三)新媒体未充分运用到教育中

高校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没有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新特点,无法达到全面提高国家安全意识的要求。一是部分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部分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还局限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采用课堂灌输、大会宣讲等方式进行,缺乏吸引力,教育效果不佳。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对策

(一)转变国家安全教育理念

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其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高校要及时研究当下国家安全的新变化和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出现的新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转换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权威式的强制性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应主动从国家安全教育的施教者转变为引领者和参与者,借助新媒体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增强大学生接受国家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立体化”国家安全教育模式

新媒体为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途径和手段,高校应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国家安全教育专题网站,搭建国家安全网络教育平台,让国家安全教育向课堂外延伸。高校要大力支持教师开发具备声、色、光、画等多种表现手段的微课,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途径将知识传送给学生,增强其对国家安全教育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三)提高大学生在虚拟世界的内控力

大学生是新媒体应用最为广泛的群体,高校应顺势而为,开设网络安全教育类的课程,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和道德意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其对信息的思辨、评估能力,构筑抵制不良信息冲击的思想“防火墙”。此外,梳堵结合。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植骨干学生转发、评论有利于国家安全的正面信息。也可通过建立大学生网络信息的监控机制,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

(四)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安全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

新媒体时代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协同创新。一方面,要积极联合校内外力量,搭建学校负责、政府督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大系统教育平台,通力配合,共同推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改革。另一方面,要优化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各部门密切合作,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形渗透相结合,线上教育和线下网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式的国家安全教育平台。

三、结语

作为国家公民,人人都应该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青年力量,代表着祖国未来的方向,因此,更应该利用当下充足的教学资源,了解国家安全信息,掌握相关政策,全面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努力避免新媒体弊端的影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上义不容辞,要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齐琳娜.网络语境下高校国家安全长效教育机制的构建与优化[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3):38-42.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01

一、大学生群体安全现状

2014年沈阳某大学校内女大学生被情杀,武汉某高校男子因考研失败跳楼自杀等,近年来频发的校园内安全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单纯的校园环境其实危机四伏,大学生群体的安全现状值得担忧,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成为了当代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其实校内出现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校内暴力事件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威胁着学生的生命安全,主要包括着打架斗殴、盗窃、诈骗。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智不够成熟,容易冲动的阶段,常常因为一言不合就出现打架斗殴现象;而盗窃问题常出现在寝室、图书馆等地,由于学生防范意识不够,贵重物品不及时收好造成损失;诈骗分子利用学生思想较为单纯,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进行行骗,不仅危害学生财产安全,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二)校内设施安全

校内设施的安全是保证学生安全生活的前提,一旦发生寝室电源短路造成失火,这将严重危害学生安全。校内设施安全重点关注消防设备上,学生安全意识浅薄,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导致电源短路的现象非常常见,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非常重要。

(三)学生心理问题

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等事件彰显了学生心理造成的安全隐患,学生心智较不成熟,遇事难以冷静,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情绪较为冲动,常常出现抑郁、焦躁、忧伤等负面情绪,不加疏导这种心理问题就容易造成安全问题。

二、大学生产生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特点

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这种特点导致了大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较差,遇事容易慌张,思考不够全面。就拿消防案例来看,一次校内宿舍失火,有两个大学生被烟火呛醒,却没有选择叫醒其他室友而选择去楼道接水,结果回来的时候发现火势太大,造成了人员的伤亡,仅从这件事来看,这种缺少理智的判断能力便是大学生的安全隐患之一,这也是安全意识培养的重点。

(二)大学生的教育薄弱

缺少必要的安全教育是导致大学生安全意识缺乏主要原因,大学的安全教育一般采用听讲座这种模式,大部分的学生不专心听讲座内容,课后又不主动培养安全防范意识,导致了安全教育形同虚设。再看这种安全教育重视理论教育,缺少必要的安全技能、安全对策的操练,这种不够健全的安全体制,不够全面的安全教育,不够具体的安全活动都导致大学生整体安全意识浅薄,这是安全意识培养的难点。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

(一)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认知危险的能力,意识到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明确校园并不安全,掌握一定的防范意识和辨别骗子的能力,这样才能防范安全问题的发生,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安全问题,了解社会治安与校园环境,掌握常见的校内安全设备的使用方法,例如了解消防栓、消防管的使用方法,从而进一步保证学生的安全,最后,提高学生辨识人员的能力,遇见口吐莲花的陌生人怀有一定的警惕心理,防止上当受骗。

(二)建立全面的安全教育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接下来要进行安全教育机制的建设,通过健全教育机制,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配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安全问题。社会环境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难题,学校围绕着安全教育建立了许多安全教导的机制,但是长久以来校园的安全主要由保安、后勤人员负责,并未落实到各个学生心中。因此,建立起全面的安全机制需要落实到每个人,在校内进行安全宣传,加强每个人的安全教育,倡导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安全意识。

(三)完善多种安全教育类型

当前大学校园内安全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往往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起到充分教育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完善教育方式,结合当前先进的科技方法进行教育。比如可以举办安全手抄报、举办“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日”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安全的重要作用。在完善多种安全教育类型的过程中,要积极做到“三进”的要求,首先,积极引导安全教育进入教学,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注重安全,理解安全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安全教育进入生活,让学生注重生活中点滴,具备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再者,引导安全教育进入心理,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培养安全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在心中关注安全。

(四)引导学生参与安全实践

目前校园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必要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教育。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学生懂得灭火器是消防设备,但基本没有学生能够知道它的正确使用方法,这就导致了当前的安全教育未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安全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配合,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教会学生何为安全,还要培养学生应对风险的能力,可以通过消防演习等方法来模拟危险的情况,考察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五)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压力的不断产生,为了更好地缓解学生的情绪,应该多对学生心理进行关注,关注学生的学业困难、生活难题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多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及时释放压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源于大学生自身不成熟的特性与教育环节的缺失,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我们应该健全教育机制,同时完善安全教育的类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培养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