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01 09:20: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篇1

[作者简介]路雪(1992-),女,贵州六枝特区人,中南民族大学学院研究生。邓纯余(1973-),男,江苏泗阳人,中南民族大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隐性课程视角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HB14009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7-0045-03

思想政治教育是启发、引导和帮助人们建构美好未来并赋之于实践行动的特殊教育活动。正如列宁指出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①,促进人的超越性存在,推动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切近而又高远的实践主题。由于“人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深深地植根于人类自己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之中”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理论逻辑、结构层次和建构过程上具有了鲜明的超越性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根源于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

超越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实践本质。人们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打破环境和现实的束缚,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类社会的超越发展。德国社会学家舍勒深刻地指出,使人不再是“病态的动物”并马上变得美好、伟大、至尊的正是精神的超越性本质。人是超越的意向和姿态,“永远在想方设法打破他的此时――此地――以此方式的存在和他的周世界的樊篱,其中也包括他自己当时的自身现实。”③美国神学哲学家赫舍尔在阐释“人是谁”的命题时也指出,“对于动物来说,世界就是它现在的样子;对人来说,这是一个正在被创造的世界,而做人就意味着处在旅途中,意味着奋斗、等待、盼望”。④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生成了超越发展的永恒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实然”与“应然”、“现实”与“理想”的不断转化中实现着对现存状态的超越。

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是对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的理论反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依据人与社会发展的未来要求,遵循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规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的有效运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社会的向前发展。在实践生存论的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转变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提升其思想境界,规范其实践行为,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及其社会超越发展的特殊实践活动。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思想境界,规范实践行为,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适应和超越现实社会、现存状态的能力和智慧,引导他们形成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动力和实践自觉。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由自我到社会、由现实到理想、由他律到自律、由自发到自觉等不同维度的发展,不仅具有生命超越的实践意蕴,也是实现人类社会超越发展的主体性条件。一方面,超越发展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实践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内核,贯穿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等不同的内容体系当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必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反映人与社会面向未来发展的超越性特征,形成与受教育者及其社会发展保持适度张力的问题情境和目标要求,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理论先导、价值引导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逻辑具有面向未来的超越性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受教育者传递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结构丛林”中,无论是社会意识形态教育,还是理想信念教育、政治道德人格培育,其内容的主题在理论逻辑上都展现着面向未来的超越性向度。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文化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意识形态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作为社会观念的综合,意识形态从总体上表达了全社会对人性的看法、对人类行为的批评、对应然问题的阐释,以及对如何正确安排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意见。意识形态通过观念的力量、社会改造方案、行动计划提供了人们社会治理的理想模式。作为“一种具有行动意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⑤,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理想化成分、社会超越发展的反思与建构、社会超越的乌托邦精神,都体现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在内容上的超越性。

理想信念是人的价值意识的最高形态,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表现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价值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是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指向未来的价值目标。理想教育最终体现为受教育者是否能够以前瞻和预见的方式洞察自我与社会的未来发展。信念教育通过生命价值观念的传授、理解、认同和践行,成为激发生命潜能,实现主体生命意志超越的特殊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建构理想自我、理想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实践活动,它以培养受教育者稳固的心理和情感倾向为特征,以形成受教育者面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思维和超越精神为目标,本质上是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确立理想信念的超越性生长过程。

道德人格是个体生命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健康的人格能够促进个体不断地开发潜能,实现人生更高的价值目标,没有人格、丧失人格的个体不可能确立超越发展的生命意识,更不可能获得生命境界的提升。道德人格培育通过教育和指导受教育者理解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理想、道德人生的完整内涵,最终使道德人格成为个人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德性力量。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道德“所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它不是人们现实行为的写照,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审视,用应是、理想的标准来对它作出善、恶的评价,并以此来引导人的行为”⑥,道德人格培育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而是为了发挥道德理想和高尚人格的训育和解放功能,引导个体实现对现实生命状态的不断超越。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层次具有边界拓展的超越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为主要手段和实现形式的特殊的政治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为特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需要服务,以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为实践逻辑,在“文化化育”中探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方法路径。政治教化、人文引领和生活涵育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目标层次和价值序列。这些不同层次和序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的边际和圈层。不同边际、圈层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结构层次上拓展边界的超越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结构层次上具有逐级上升的超越性特征。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等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其中,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规范性教育,重在内省、养成和自律;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保障性教育,重在强化、自制和他律;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自励性教育,重在劝导、激励和体验;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认知性教育,重在启发、说理和引导;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信仰性教育,重在灌输、主导和控制。⑦不同内容形态的地位和作用表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处于基础层次,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内容。思想教育处于中间层次,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经常、最普遍的教育内容,通过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政治教育是最高层次、最为艰巨、最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和内容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拓展性内容”构成的体系,“政治教化、人文引领和生活涵育”的统一决定了内容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廉洁教育、心理教育、生态教育的内容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自存”,而是指涉世界观、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存在”,任何一个方面内容的选择和建构都必然会触及到内容结构体系之中的其他部分。即便是同一层次和序列的内容也并不是单一的层次结构,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内容集合体。如,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理想有着不同的内涵、性质和作用,形成了政治观教育内容的结构层次。此外,受教育者及其群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发展环节也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结构层次上的超越性要求。随着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居于同一目标层次和价值序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上也必然有著不同的要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过程坚持实然超越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其现实性上,是对不同所有制、不同社会条件之上耸立着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描述和阐释;在其实践性上,是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造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并创造客观世界的理论诉求和行动指南。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稳定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在“稳定与变革、实然与应然、封闭与开放”的相互统一中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描绘出人们的社会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超越性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对受教育者及其社会生活的总体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观念意图去设计自我与社会的未来,总会以其理想性的世界图景和目的追求对自我与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批判性反思和超前性引导。相对于人们不断产生的新的需要和诉求,现实总是处于不理想、不完善的状态之中。只有根据变动不居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创新、话语创新、实践创新中建构“静有其位、动有其规、协调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思想理论的先导作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阔空间和无限生机,将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引向更高的层次、水平和境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就是要抓住“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矛盾,从人与社会发展的“应然状态”和“理想目标”出发,努力建构与受教育者的思想现状及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保持适度张力的内容体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能够“踏着人生的实际说话”,又能够把握住受教育者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五、遵循时代逻辑,加强前瞻性研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

超越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应然品性,规范着思想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创新。科学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的有效运行,也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超越性本质的实现。遵循时代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研究,是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超越性的关键。

时代逻辑规定并规范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体系建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这一时代的实践逻辑。作为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超越发展的丰厚意蕴,兼具着思想超越、实践超越的真理品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视角去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根据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动权,分析当前人们思想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以受教育者的视野、眼光、触角了解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在人们思想行为发展的前面,引导人们在不断地认识和解决自身的思想行为问题基础上超越发展。

加强前瞻性研究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超越性的根本要求。前瞻性研究是对预设的研究对象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持续地追踪研究的科研方法。前瞻性研究注重把握研究对象的关联性、潜在性和可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始终受到社会发展与个人进步的双重规约,只有及时关注人与社会发展的潜在变化,科学地分析与预测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未来趋势,才能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成变化的规律,不断地充实、调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结构体系。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观愿望及其超越发展的社会事实,引起人们思想行为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工作者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自我扬弃的同时,更要自觉地提高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建构“层次鲜明、结构合理、生成有序、张弛有力”的内容体系,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实践体系,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超越发展、创新发展的态势和活力。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

②孙正聿.属人的世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36.

③(美)A.J.赫舍尔.隗仁莲,等译.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1.

④(德)马克斯・舍勒.李伯杰译.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28.

⑤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3.

⑥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C].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0.

篇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具有民族性、阶级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质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系统地施加思想意识上的影响,把一定的政治信念、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纪要求和心理品质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种结构形态。从理论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系统科学;从实践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包容古今中外,知识内容贯通历史、现代、未来,实践范围总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原则、方法、管理、评价,是一个全方位的研究领域。伴随着新的时代、科学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学科建设、专业发展还是实践活动,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有自己的固有规律和理论体系,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成熟到日渐成熟,在研究对象的确定性、概念范畴的规范性、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原理阐释的逻辑性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而生机勃勃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宽广的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管理理论研究,而基础理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基本建设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开始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概念、范畴、规律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现有成果中,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论等。这些研究,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意识,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含量,有力地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在这些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形成了某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律性认识,这是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良好基础。

同时也应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是一些思想理论体系、社会政治观点和宏观综合问题,这就难免使人们在认识中形成这样的“误区”:作为特定思想体系和价值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是既定的,是不能更改的,更是无需重构的。由于这样的认识误区,导致人们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研究,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重内容的给定性、原则性,轻内容的选择性、科学性;重内容的灌输,轻内容的有效组织。目前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人们往往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手段的更新及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上,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不够。事实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极富活力的部分,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弊端,即忽视按一定的层次(如人的思想基础、觉悟程度、道德水准、文化涵养、接受能力、社会经历等)区分不同的教育内容,忽视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教育,亦即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递进关系,强调高度,忽视梯度;同时,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多、杂、空、变”的状况,教育内容比较宽泛,内容之间相互交叉、重叠甚至牾,缺乏内容的科学组合和整体联系,内在逻辑性不强,影响了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质量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意义和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意义上说是满足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需要的工作,是合规律的真、合目的的善与合理想的美的和谐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真的内容、善的宗旨和美的形式的统一,通过教育使人受到真的启迪、善的诱导和美的感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育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必然取决于用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来实施和保证。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其实质是对受教育者给予什么样的思想导向、价值干预和精神影响的问题。要使教育对象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坚定政治信念,端正思想观点,建立道德理念,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行为规范,这都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血液”的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互动的中介,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因此,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迫切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都显得相对缺乏和薄弱。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地位,尤其是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及其优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全面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任何理论研究都应该站到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从结构的视野进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一种新的视角与范型。

结构是现代科学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事物基本的存在方式。现在人们所指称的“结构”,一般来说是指客观事物构成要素间的稳定联系及其作用方式,包括组织形式、排列顺序、结合方式等,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现代系统论的研究表明,凡系统都有结构和功能,系统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结构是系统内在的、微观的、分析的特征,功能是系统外显的、宏观的、综合的特征,结构从系统要素的关联中把握,功能则从系统与外界的联系中体认。

第一,结构具有整体性。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在要素与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之中,产生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整体性是指认识主体始终把研究对象视作一个整体对待,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过程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由各要素合乎规律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系统都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而存在。系统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于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任何系统都是由其要素按一定结构组成的,系统的要素只有依靠结构的联系才能变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体,也只有通过结构的中介,才能把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属性和功能变为系统的整体属性和功能。任何结构中各个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和其他部分的关系存在的,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有序性,从而使结构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事物内部,一种最为常见的结构是“关系”。所以,事物整体的性质不是从整体以外去寻找,而是由互相依存的各个部分的关系来说明。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对系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形成了系统分析的方法。所谓系统分析,就是把事物置于系统中加以研究分析的一种方法,即把构成一事物的各种要素看成一个系统,组成一个统一整体,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更科学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观点的运用、丰富和具体化。

第二,结构具有层次性。结构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层次性。结构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纵向结构的等级性,二是横向结构的多侧面性。纵向结构的层次性即上下、高低等纵向等级关系,其中低一级系统是高一级系统结构的有机部分,具有包容、递进、发展、深入的动态变化关系;横向结构的层次性则是指同一级复杂系统可以横向展开的若干既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又各自独立平行的部分,具有相关、相联、相互影响的渗透融合关系。结构的层次性是复杂的,在同一纵向层次上有若干横向层次的交叉,同样在同一个横向层次上又贯穿着纵向层次。总之,结构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因而总是呈现出时空上的层次性。因此,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人们可以按照质量标准来划分结构的层次,可以按照时空尺度来划分结构的层次,也可以根据组织化程度来划分结构的层次。结构的层次性实质上是客观世界层次多样性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统一性之中的多样性和多层次、多方面的统一性。

第三,结构具有有序性。它既可以表现为层次和比例的关系,又可以表现为前后衔接的连续性。有序是系统得以存在的客观条件,无序就是混乱,会导致系统的崩溃。结构的有序性是指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结构的层次性和等级性,是指事物诸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如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序列、时间上表现为发展的顺序等。在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确定的秩序,它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秩序和规则,就是结构的有序性。结构表征事物的有序度,即系统稳定的联系,任何事物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是一个井然有序、环环相扣的链条。当然,有序并不是机械静止式的绝对平衡,而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平稳。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把握系统的有序性,就是把握系统的结构。

第四,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是指系统某一状态的持续出现。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外界作用下具有的一种自我稳定能力,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自我组织和自我更新,从而保持和恢复既有的结构和功能的特性。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或系统不仅都有一定的组成要素,而且这些组成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稳定的相互作用和联结方式。实际上,任何系统状态中都包含不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的部分和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的部分,前者构成系统的结构状态。而结构在本质上是系统的稳定联系,是系统要素的内部关系,是关于构成、联系、秩序和时空的内在规定性,实质上是一种相对“固化”了的内在联系。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源于结构的有序性,由于结构的有序性,就会使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时产生某种惯性,以维持系统的平衡,即显现出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论”既是一般世界观,又是一般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界。结构作为一个重要的范畴,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系中,在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构论”是一种新的思维,即“结构思维”。所谓结构思维,就是用系统、结构、要素、层次的观点,将纷繁复杂的事物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从系统的结构去认识客观事物,并从中寻找最优结构,以获取最佳系统效能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所谓分析问题,主要是系统分析,而系统分析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分析事物的结构,就是深入到事物的结构中去探究事物特殊矛盾的过程,通过这种分析来认识结构、改造结构、优化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系统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系统,它与其他任何系统一样,不是由其各个要素机械堆积而成,而是按一定秩序、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它具有一定的结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是指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的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具体地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中诸要素按一定的时空位置、比例关系、纵横系列有机组合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的观念再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逻辑反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旨在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有着内在结构的体系,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化梳理,从而更好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是学科建设的逻辑必然,也是研究者的理论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具有理论建构和实践概括的双重价值意蕴。

首先,“结构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是一种“思想的规定”。系统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整体的诸要素之间在时空上相互联系的形式,它是一系统区别于他系统的内在规定性。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规律,以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表明,“现代科学更多的是研究一些关系性的、功能性的、结构性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在本质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种种关系的综合规定,它在整体上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整体状态和性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中,树立结构思维,建立结构意识,形成结构思想,遵循结构研究方法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结构化”梳理,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关系,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获得了一种“思想的规定”。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进程中,既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需要,与外界环境保持一定的张力,又应具有自身相对稳定的科学“内核”,具有较为“恒定”的内容,以形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性认识和规律性把握。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具有某种理想性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应有的理想倾向的观念表达,是为了寻求某种“思想的规定”,建立某种“逻辑的格式”。

其次,“结构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运动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解释力。结构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内在矛盾及其性质的前提,人们要完整地把握事物的质和量,就必须弄清楚事物的结构。结构论,就是把事物的点连成线、织成网、构成面。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其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规范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方式及其效果。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客观存在着内在的结构,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描述这种结构,剖析要素的构成,分析要素的关系,揭示结构的变化,探求结构的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结构、要素、层次、关系等概念的理解和它们相互间作用方式的诠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无疑具有一种规范和导向作用,可以有效地分析和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现实过程和内在机制,比较深刻和相对准确地揭示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认识,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深化的无限过程,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是认识的普遍规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因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认识不免带有很大的探索性,其中肯定有诸多认识“盲区”和疑难问题,必然有伴随着研究者思维过程中有价值的猜想和判断,也会有某些个人的不成熟见解乃至片面的认识。但是,正如皮亚杰所说:“当人们一旦做到了某个知识领域归结为一个有自身调整性质的结构时,人们就感到已经掌握了这个体系的内在发动机了。”

再次,“结构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必将展现出新的研究图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是从构成论意义上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的构成、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关系,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联结方式和纵向承接关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是为了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稳定的体系,勾勒和再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复杂的机制,从而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定对象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基础。恩格斯在阐述物质及其运动时指出:“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因为“运动着的物体的性质是从运动的形式得出结果来的”。正如不揭示社会的结构形式和活动方式就不能把握社会的本质属性一样,不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也就不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本质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一客观对象只有在它的结构运动和结构关系中才能被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实践表明,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视为一个有着一定结构-功能并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开放系统,从结构的角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一种进步,对我们认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大的意义。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依据、建构原则、结构体系、结构关系以及结构优化,有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全面、深入和有效的描述,科学地揭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要素及其联系的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范化、合理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化。

最后,“结构论”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确化程度和规范化水平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规范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给人产生“说教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研究者缺乏理性分析,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笼统性、描述性研究多,精确性说明少;主观判断、主观意愿多,事实求证、客观论证少;外在附加成分多,内在机理要素探究少。而某些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忽视客观规律和科学要求,机械照搬,生硬灌输。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不免给人一种形势需要、大而化之、主观随意、泛泛而谈之感,缺乏学术底蕴和科学含量。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相关学科的科学化进程,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往的这种研究局限和实践缺陷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与进步的深层障碍,迫切需要更新研究理路,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形式和表达方式向精确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活动、状态的模型化、模式化、要素化,通过内容结构研究,使零碎、杂乱、无序的内容得到系统、规范、有序的整合,使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在逻辑表达上变得更加客观、明晰和精确,从而形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规律的简明化和形式化认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陋化,不加以划分,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列宁的这一论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总之,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模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化”程度,能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进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要遵循正确的致思理路。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首先要解读结构的本质及其逻辑意蕴,解释结构思维的方法论意义,在此基础上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本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价值,进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要经过一个选择、建构和整合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富有内在逻辑的结构系统。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建构,就是教育者对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诸多理论观点、思想体系、是非标准和行为规范所进行的比较鉴别、合理配置、筛选优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要素之间实现有机整合、相互贯通、彼此衔接、互动有序、协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建构,受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内在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它源自阶级社会对其成员的根本要求、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继承借鉴、人的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

构建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体现强烈的阶级性、鲜明的目的性和突出的先进性;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使我们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科学的知识支撑和科学的内容组合;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性、连续性和协调性;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做到教育目标上的分层设计、教育对象上的分类把握和教育内容上的分别实施;要坚持时代性原则,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现实性和针对性;要坚持稳定性原则,即内容基本要素和基本观点的稳定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结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组成的一个结构体系。所谓基础性内容,是指社会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本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以传统美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所谓主导性内容,是指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内容,即坚持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以思想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所谓拓展性内容,是根据时代的新变化和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而充实、调整和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诚实守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和国际意识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

篇3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精神世界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表现出“理想信念模糊与人生目的缺失、诚信迷失与道德失范、精神世界寂寞空虚、高道德认知与低道德践履、大学生对于精神文化飞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精神文化发展实际水平不能满足大学生高精神文化需求的矛盾”等失调失衡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缺乏成熟稳定的价值观是造成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失调失衡现象的根本原因,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大学生,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增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与科学性,提高针对性,增强时效性,从而为更好的完成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一、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失调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以及互联网的应用,人们接收各类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快捷。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诸如“诚信迷失、道德失范、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等各类不良现象。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失调失衡现象令人堪忧。

1、理想信念模糊与人生目的缺失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价值取向是主体基于自身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矛盾、问题时所持的价值态度和基本立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在促近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精神动力不足、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扭曲”等各类不良现象,诸如论文抄袭、论文剽窃、篡改成绩单等现象时有发生,制造虚假简历、恶意拖欠学费甚至于青少年犯罪也时常成为新闻或者报纸的头条,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伴随改革开放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锋博弈造成的文化差异性与文化同一性矛盾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也使得当代大学生更愿意接受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求职和就业的压力迫使大学生越来越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而缺乏敬畏感、底线和稳定的价值观。

2、精神世界寂寞空虚

大学阶段作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特殊阶段,大学生面对学习、恋爱和求职等各种压力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不能自主、正确的处理而表现出明显的浮躁心态,对于自己内心遇到的困惑很少有同学愿意向父母倾诉而相比较之下他们更乐于选择向同龄伙伴倾诉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真实的想法,通过更新QQ、微博状态等形式宣泄自己内心的烦恼以满足自我内心获得及时情感反馈的需要。

2、高道德认知与低道德践履矛盾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诚实守信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当代大学生总体对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等观点持点赞认可态度,但是近年来随着媒体的“碰瓷”、“扶不扶”等事件的发生,造成大学生虽然意识观念上有明确的道德追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敢积极践履,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这种矛盾心理造成了大学生不能具备本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对此国家应该健全和加强相关法纪法规建设,重视并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努力培育“四有”新人,为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优化大学生精神生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论断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就是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强化社会价值性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核心价值体系包含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方面内容。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首先,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引起的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和各类社会矛盾问题的解决都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社会主导价值取向引导公民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整合社会利益协调思想关系功能,通过化解矛盾整合利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强化社会价值性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予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追求崇高理想信念、确立稳定价值取向,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社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确立为祖国为人民贡献青春的远大理想抱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矛盾的背景下克服价值选择上的混乱无序,培育树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取向,为实现人生理想保驾护航。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37-0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作为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实现的具体化,其教育内容的合理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育内容可以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顺利建设。为了能够有效地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因此如何采用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生命安全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高校的学生时常会出现因受失败或者挫折的影响而使得他们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出现不平衡,从而导致其对自己生命的轻视,更有甚者出现终结生命的可能,同时也有可能威胁到其他无辜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1.加强生命安全意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意识方面的培养,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起点。进行生命安全意识教育就是为了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对生命的真正理解和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可以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所赋予的一切,同时还可以形成主动的生命安全维护观。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方面的教育,使高校学生懂得拥有生命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清楚生命来之不易,要求同学们能够善待父母赐给的生命,用一颗珍爱的心去领悟生命的美;生命是需要尊重的,但生命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接受完美的一面,同时也需要明白自身的诸多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够体会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2.全面拓宽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情景剧或者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思想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让大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生命来更好地尊重生命,使同学们树立起良好的人生价值观,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全面加强审美教育,通过美育来促进高校学生自身的生命价值体验,以美的环境来熏陶人,以美的思想来陶冶人,以美的事物来激励人。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在相关的活动中体验生命的魅力和价值,以此来培养生命的情感,从而使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这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为高校大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生命价值教育氛围,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防范意识及高效的防范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处在一个青年时期,具有情绪容易出现多变等的特点。在校园生活中需要面对人际交往、恋爱、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就业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下,他们通常会表现出一种较为浮躁、急躁的心态。据此可知,由于大学生更加喜欢表现自己而又会对社会评价敏感,他们之间对自身的情绪能够进行有效地掌控,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从而表现出更多方面的心理诉求。这样一来,大学生就会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变得较为孤单、寂寞。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从心理上去关注大学生,帮助他们可以尽快适应环境,适时调整自我,更好地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坚毅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命的向往追求。

1.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预警管理机制,可以对在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以便在最佳时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有必要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教师需要定期对这些学生进行跟踪及了解,将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地在健康档案信息中反映出来,从而更好地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及工作效率。同时,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管理体系。例如可以建立学校、院系、班级这样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为心理咨询及危机事件的干预提供充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网络技术发达的年代,充分利用网络来为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能够更好地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给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供了较好的补充。相当多的学生十分欠缺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此种情况下,网络通过开放性以及信息承载量较大等多方面的特点,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有很大的优势。例如可以通过建设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网站、以电子邮件形式进行辅导、以论坛形式进行教学,还可以使用QQ、微信、在线咨询等即时交流方式来进行辅导,还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学“QQ群”,将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全部加入到群中来,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网络中体现出来,全面地渗透到各个班级中,使同学们的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找到答案,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心理健康咨询“QQ群”里的成员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一些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话题及时屏蔽掉,给同学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切思想道德教育中最为基础的教育,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同时也是在整个社会中站稳脚跟的基石。要想享受社会的各种资助,一定需要以诚信作为前提。所以,在整个高校学生中一定要全面加强诚信教育,这是重中之重。有一部分学生会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某些事情(如,同学因作弊而考出了好成绩、某些人因作假而得到了丰厚的收入、社会产生种种的腐败现象、自己因不小心被骗)的影响而对诚信产生动摇,使他们产生心理矛盾,对于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一些道德冷漠行为既进行批判又得到理解,同时又感到无奈,对他人的一些行为既存在期许又产生一定质疑以及不信任的心理。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对自身以及对他人道德要求有着很高的期待,但是当自己出现道德不良行为时,有可能会有一些犹豫、观望或者情境变通的现象等。所以,一定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切实抓好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能够自觉的树立起良好的诚信观念,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面树立起“失信寸步难移”的良好道德理念。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良好的品德,使他们在日后步入社会受益良多。例如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以“诚信”作为主题的演讲或征文活动,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诚信专题讨论会等,让大学生知道诚信需要从日常行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使学生能够做到言行一致。学校能够按照实际情况建立起一系列的诚信评价管理体系,对诚信评价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评优,还有机会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全面鼓励大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四、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意思是指他人、社会以及自然为自身所带来的恩惠与方便,从而使得自己能够在心里产生一种情愿回馈、感谢的行为。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高校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国家教育相关部门与学校通常会采取“免、减、贷、补、助、奖”等办法来帮助更多的高校学生缓解一定的经济压力,使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作为高校学生,他们同样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需要积极回报社会,感恩社会给自己学业上的帮助,但是因为有一部分学生受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对感恩意识不够强烈,因此,需要做好进一步的思想教育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把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需要将感恩教育与“三观”教育相互结合起来,使高校学生能够全面树立起感恩意识,全面端正接受资助的良好心态,使同学们能够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一方面是要让他们能够明白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使他们能够有责任、有义务地为这个家庭分忧解难,从而学会感恩和回报;另一个方面是要让他们清楚作为一名学生,需要珍惜现在的大学学习机会,发奋学习,把这种感恩的心转变为自己成才的一种动力,做到有所作为,努力让自己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2.把感恩教育全面地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借助社会、政府以及学校的学生资助活动来开展感恩教育,全面唤起大学生的感恩之心。高校可以不定期举办一些以感恩作为主题的活动,或者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也可以做一些感恩事迹的学习报道,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大学生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关心、帮助身边的人,多做一些有益身心的事,教育同学学会感谢他人、体谅他人以及帮助他人。以高校社团作为依托,不定期组织高校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全心全意服务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让每一颗感恩的心能够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2]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展开模式构想[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2).

[3]祖嘉合.试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J].教学与研究,2013.

[4]黄蓉生.21世纪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

[5]白雪.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发挥的困境及出路[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

[6]余龙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在与时俱进发展创新[J].求索,2004.

[7]仲兆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创新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篇5

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它促使受惠者为所获得的恩惠做出回报。近年来,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人人为我”的思维定势,缺乏感恩之心,忘记了哪些帮助过、照亮过、关爱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他们。给予、付出、回报、奉献的意识相对淡薄,感恩意识严重缺失。

一、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家人、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如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洪战辉……,感恩社会的感人事迹令全社会为之敬佩。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由于道德感情的缺失而出现种种不良现象。

(一)对家庭:感情淡漠,不尽孝道。孝道是一个人道德的根本。但是,一些大学生却不能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东南大学曾对该校100 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还有的大学生毕业后有业不就,成为“啃老一族”,伤透了父母的心。

(二)对学校:教育之恩,淡漠如水。当今社会,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为了学生成人成才,学校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可在大学校园里,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有的学生把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对学校老师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但不能用实际行动为母校争光,还恶意拖欠学费,忘记了“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铮铮誓言。

(三)对社会:关爱之恩,渐被冷落。个别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社会责任感淡化,回报意识弱。2006 年4 月2 日《新民晚报》报道:《不懂感恩,受助孩子让人心寒》,某区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十几年来为3000多名孤儿和贫困家庭孩子牵线搭桥,使他们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其中大部分已经大学毕业。却很少有人想到要对那些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此外,2007年8 月,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一次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因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这种对关爱的冷漠,让人寒心。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归因

(一)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谈不上回报,这就使得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正是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的“冷漠一代”,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

(二)学校教育存在片面倾向,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在中、小学,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考入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就业问题上。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高学教育教学范围。其次,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高校以学历和职称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尺度,德育老师不但数量少,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一些大学生进入情感疏导的荒漠。同时,片面性的填鸭式教育影响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支持和认可。“我们当前的教育却恰恰就是一种枯燥单调的思想说教⋯⋯忽视了人的情感性需求。”这种说教由于和社会现实的不相符,无法触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很难收到德育的效果。

(三)社会教育存在偏差,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随着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如“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屡次出现,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青少年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提及。一些人总是抱怨他人和社会“亏欠”自己,却不曾想到自己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了什么。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具体途径

第一,启发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理所当然。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他人的帮助,乃至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春华秋实,这一切,都应视为“恩情”。学生思想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捕捉、感受生活中处处渗透的恩惠,启发、帮助学生发掘这些或大或小的恩惠的价值所在,让学生时刻对身边的人、事和物心存感激—“一切是恩赐”,培养学生的“识恩”“知恩”意识。但应该注意感恩教育不能依靠灌输,更不应搞角色预制,因为感恩虽是一个行为动词,当不止于行动,它需要真心实意。

第二,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教于学。不断发掘教材中蕴藏的感恩思想,将对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如在音乐课学唱《感恩的心》;在实践课制作“爱心卡”等,让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忘感恩,在成长进步中牢记报恩。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正确定位和成长历程进行思考,使他们认识到:无论是父母给予的生命、朋友给予的友情还是教师给予的智慧,这一切都是恩情。

第三,要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用表率作用影响和感召学生。对大学生而言,教师自身的高尚情操和对学生的关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教育技能,以德服人,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此外,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当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常怀感恩心、仁爱心,自身充满人文关怀,善于把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用自身的形象去影响感染学生。

第四,深入开展学生感恩主题实践活动。首先,以感恩父母为切入点,推行“三个一”活动,即算一笔“感恩帐”、写一封“感谢信”、替父母做一次家务事,在感受父母为家庭奔波劳碌的艰辛中激发心底的愧疚之情,让学生在感恩父母中激发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原动力。其次,以感恩学校为切入点,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努力做到“校荣我荣、校辱我耻”,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利用不同的时期,全校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月教育活动,开展“学院培养我成材,我为学院添光彩”主题演讲等活动。最后,以感恩党和国家为切入点,开展唱革命歌曲、观看爱国影片、读书心得演讲等活动,在赞改革伟大成就中,在感知党恩中唤起爱党、爱国之心,激发报国热情。

第五,建立科学的思政考核体系,实现教书育人。目前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以及其他道德品质方面没有特别性质有效的系统的考核体系。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方式与其他知识性课程的考核方式没有什么差别,都是通过试卷、论文的方式进行。这种与大学生的行为活动相背离的考评体系,既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知行难以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含有价值取向的教育方式,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这一实际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切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能够以较强的说服力解答受教育者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高等教育是继承人类文化、传播人类价值的重要手段,对于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构建社会和谐价值体系,高校显然责无旁贷。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这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具体表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略

高职教育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同时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要想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积极探索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高职思政教育的对象

(一)高职院校生源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较大的挑战

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先天”的劣势,招生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招收普通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高中生,二是招收“三校”(即中专、技校、职高)技能高考学生,极少数学校还有五年一贯制高职录取的初中毕业生。

(二)“90后”大学生,一个时代的青年有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90后”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大都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社会环境相对复杂,从小衣食无忧,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另一方面他们身处的社会大环境则是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弱点是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喜欢攀比,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二、高职思政教育的问题和现状

(一)重职业技能培养,轻思想政治教育

一些高职院校只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价值性。他们注重教给学生一门技术,一种生存技能,但却没有解决好学生的政治信念、伦理道德等问题。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时出现“学校成天喊、老师不想管、学生有反感”的局面。

(二)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

作为近几年才从各类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欠缺组织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导致他们在组织开展工作时更多地照搬一些综合性普通高校的做法,从而难以取得实效。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不清,有被边缘化、局部化、应试化等趋势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乏自己的学科支撑、专业建设,因而,学校重主体学科建设、主体专业建设,轻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物力、财力保障,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情况。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有两条主渠道: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是学生工作。大多数院校由一名副校长分管教学,由一名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由于各自工作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存在着各自为政、互相扯皮的现象,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

(五)教育方法陈旧落后、呆板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方法手段陈旧落后、机械呆板的状况,传统的“理论说教”仍然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高职思政教育的方略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树立多元化的人文关怀氛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需要,积极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效工作队伍,健全管理制度、保障资金投入,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1、加强组织领导。高职院校应成立以党委书记或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部门领导参加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检查总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育人“合力”。

2、加强队伍建设。要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关键是要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3、强化制度管理。高职院校要制定和完善有关规定、政策,明确职责任务,拟定考核办法,加大监督、评估和激励力度。

4、保障资金投入。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落实经费投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学科研条件,为学生社团活动、参观考察、实习实训等活动提供物力、财力支持。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学生践行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必需从单向灌输向互动交流转变,同时做好以下三个结合。

1、理论讲授与舆论引导相结合。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通过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要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解疑释惑与心理疏导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引经据典,更要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及时化解学生思想困惑,做到以知启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3、情境体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育,还应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信仰。

总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人为本,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方法、健全机制,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月平.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J].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吴太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困境与改进策略[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44

[3]李海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73

篇7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仅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而且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而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了新发展,如生命价值观教育、交往教育、幸福教育等等,这些内容的丰富都是顺应时代要求的产物。当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发展。

一、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的依据

(一)生态危机的日益凸显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

目前,随着人类欲望和需求的增加以及现代化工具的使用,使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到了非常严重的境地。人类不但给自然造成了灾难,也使自己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喝着不健康的水、吸入不新鲜的空气、摄入不安全的食物等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人、影响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急需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下更好的发挥符合时代要求的育人功能。

(二)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能使特定历史条件下党的中心工作与民众的思想观念相契合,从而得到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它与执政党、国家乃至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要顺应民意、符合时代潮流。党的十报告顺应时代要求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为党的理论政策的宣传者和实践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自身价值与功能的延展与深化。因此,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思想政治保证。

(三)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

环视全球,伴随着人类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对生态意识和要求越来越高。而当代大学生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还很片面,也不够深刻。大学生又肩负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践行生态建设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新时期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不仅会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还将有效推进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所以,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赋予的新内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生态文明教育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涵

由于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确定也是一个日臻完善的过程。从总体上来看,"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通过教育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在人与自然的生存环境中自觉合理运用技能和手段不断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活动。"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1、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念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完成的是观念的转变,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而观念的形成既需要进行脚踏实地的实践,也需要接受系统科学的教育。这就要求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念教育。生态文明理念包括:人类是自然生命系统的一部分,无法独立于复杂的生态网络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调整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即使科学技术再发达,也不能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环境的权力与义务是统一的,对环境的开发必须与对环境的修复相平衡。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使这些观念在大学生的认识上达到高度统一,最终逐渐形成生态文明理念,从而自觉养成生态文明行为,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生态文明。

2、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教育

生态文明知识教育主要是指自然界基本知识及其运行规律的教育,具体内容包括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生态环境变化过程及生态现状等。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提升我国未来民族生态素质的根本途径。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教育从而达到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及其运行规律的认知,从而唤醒大学生的生态平等意识、生态保护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及消费节俭意识等,促使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按生态规律办事。

3、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法制教育

生态文明法制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实践过程中建设和维护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就是要求全体大学生系统学习我国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所出台和实施的各类法律、法规与制度,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动实践,使大学生明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各类法律的要求,从而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爱法的精神风尚和行为规范,进而推动生态文明观念和行为在全社会的普及。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法制观念,使大学生在心中筑起保护生态的法律屏障,从而与全社会交相辉映,形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

4、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道德教育

人的行为的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大学生的行为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以深化生态文明道德认知与觉悟、提升生态文明道德情感与境界、坚定生态文明道德信念与意志为要求。这就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引导其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念,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能够以生态文明的视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实践观,为建设"美丽中国"而自觉行动。

5、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技能教育

认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服务于实践,生态文明技能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法。生态文明技能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提高大学生建设和维护生态文明的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能够应对未来生态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技能教育,使大学生掌握生态环境破坏处理与修复、防治与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并使其了解和运用符合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

参考文献:

[1]谢晓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C].全国"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篇8

高等院校作为宣传、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途径,将核心价值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化、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社会主义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体现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即鲜明的方向性。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坚持理论在各项教学内容中的主导地位,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实现的。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为指导思想;二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核心价值的要求,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既建立在对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上,更建立在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的历史发展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新阶段将会面对更深刻、更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如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的科学发展。因此,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科学性的关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就必须以“四个坚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点: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只有提升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为大学生所乐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性

内容的系统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它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在贯彻、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应表现为以下方面:其一,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构成上,是由各方面内容组成的整体,既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这样的主导性教育,又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这样的基础性教育;既包括“应然”的教育内容,又包括“实然”的教育内容。其二,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配合上,具有整体协调的性质。遵循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由浅入深、由外到内、主次清晰、重点突出、整体协调。通过多方面的分工和配合,使大学生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教学阶段上,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遵循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既有对普通学生的基础性要求,也有对先进分子的高层次要求;既有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也有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分层次、有重点、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各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

四、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但要反映的一般原理,还要反映时代使命、精神、目标、任务和途径。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需要注入生动鲜活的内容,与时俱进,生生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首先,要及时增加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将科学发展观与具体情况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拓展、创新与时展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需要大量吸收关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方面的新鲜内容。

五、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教育活动

高效可以根据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弘扬正气,提高品位,提振师生的精气神。要加强网络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建立健全网络形势与政策教育网页或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形势政策教学、讨论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鉴别,并就具体网络案例开展互动讨论,切实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社会名流、成功人士在网上谈经历、讲体会、论人生,用典型事例感染和激励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强化网络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在校园门户网站上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尹红领.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新思路[J].河南教育(高 校版),2007(9).

2.李季.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J].教学研究,1997(7).

3.韩东亮.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河南农业,2008(8).

篇9

2011年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起始之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并将其作为民生工程,把2011年定为创业就业服务年。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我国教育体制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的势头没有改变,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在这种背景下,掌握大学毕业生就业思想,有的放矢地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困惑,促进大学生充分认识就业形势、正确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征,对于高校就业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就业结构和职位需求标准迅速变化,紧随市场的就业指导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已从传统的职业选择转变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架。面对这种转变,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的航标,又是开展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从总体上把握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趋势,对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推进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深远。

1.社会逐渐关注大学生就业指导。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加大,国家就业政策和服务机构也在不断完善,政府、学校和社会已搭建了就业服务指导平台,逐渐形成了人人重视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大学生就业提出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提供就业咨询及服务指导。高等学校既承担了培育职能,又承担了推销功能,视大学生就业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健全了就业指导机构。充实了人员队伍,加大了经费保障力度,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融入就业思想教育。

2.职业化就业指导队伍逐步形成。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实践性和适用性很强的工作,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多学科知识背景,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和咨询技巧,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分析研究能力。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才能促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科学规范地发展。除专职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外,还应该加强学生导师的就业指导培训,通过专门的就业辅导材料和有针对性的导师专场就业辅导讲座,灌输就业市场化观念,借助各种载体将就业理念贯穿到学生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3.就业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收集就业信息,对就业信息进行加工、传播和利用的过程,摄取广泛的就业信息是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一是多渠道建立就业信息资源。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的来访、学校组织的招聘会、网络和新闻媒体的招聘信息、校友为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教职员工利用学术影响拓展的就业信息、借助社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等方式,扩大就业信息资源。二是畅通就业信息传播途径。通过报刊杂志、光盘以及各种网站等编辑就业刊物和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有关就业的最新信息、知识讲座、招聘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就业新动向,实现无缝隙就业信息服务网络。三是建立交互型信息共享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纷纷建立了就业指导服务网站,网站内容涉及信息、职业测试、政策法规等就业指导内容,形成了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就业信息网络,为学生提供网上信息查询、网上指导、网上招聘服务。

4.创业教育氛围逐步形成。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日渐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方式之一。创业教育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就学期间培养创业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具备创业能力,才能从被动的求职者变为主动的创业者,从毕业后寻找工作转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大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毕业生加盟发展,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激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新时期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创新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大学生“三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意识教育,又包括择业观念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三观”教育。大学生“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根本观点,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问题。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大学生就业观和成才观的形成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引导。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大学生的时代要求,正确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才能实现自身人生价值;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科学看待就业、有效分析就业、科学实施就业,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2.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就是从业人员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它是衡量从业者的职业态度、行为表现的基本标准。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观念、态度、技能和作风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是否具备有社会需求的职业素质,可以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上直接得到体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又包括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和勤劳节俭等良好的职业素质,确保大学生就业后身体力行,迅速适应本行业的职业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3.就业意识教育。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已成为影响不少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大学生面对就业无动于衷、挑三拣四,“等、靠、要”思想严重,就业意识淡漠,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总是把就业寄

希望于学校,或是等待父母、亲友的帮助,或坐等学校举办双选会,缺乏大胆融入社会、主动投入市场的就业意识。也有一些大学生一谈到“就业”就是“烦心事”,回避就业,存在“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喝凉水”的心理。同时,缺乏就业规划,毫无艰苦朴素准备,对就业抱有幻想。因此,利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社会和自身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就业意愿、目标,树立服务基层的就业意识,利用实习实践活动推进就业的就业意识,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促进就业的就业意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围绕就业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

4.择业观念教育。择业观念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大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个人特长和志趣,选择最能展现自身潜能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岗位。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当前,一些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首先考虑的仍是地域选择、薪酬高低、环境优劣和单位性质,特别担心自己“一锤定音”在基层一干就是几十年,终身不能流动,所以很多毕业生瞄准的是大城市、高薪酬、公务员。这种不切实际、一味攀高的观念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因此,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就是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事业与金钱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风险观、就业竞争观、就业“大众化”的观念。

5.诚实守信教育。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又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针对当前大学生“注水简历”“伪造证书”“随意违约”“虚假宣传”等就业行为,要教育大学生缺失诚信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失去社会的支持,也就失去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机遇。大学生择业就业必须信守承诺,认真履行就业过程中规范的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自觉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践行诚信、倡导诚信,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言必信、行必果,树立良好诚信意识,充分认识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要在诚信的基础上追求理想的职业。坚定不移地走诚信就业之路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优良道德传统。

6.心理健康教育。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就业中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压力。近年来,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就业心理困惑,畏惧就业,有的孤芳自赏,偏执自傲;有的缺乏信心,犹豫不决;有的缺乏主见,无所适从。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和压力,必须运用心理继康教育来加以疏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依赖和自卑心理,提高认知水平,引导他们审时度势,正确对待挫折,有效评价自己。保持健康向上情绪,在求职择业时消除市场经济对就业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增强自信,扬长避短,大胆接受社会挑战,积极参与竞争,提高自我涮适和心理干预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高等学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的重要载体。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关系到学校和谐稳定,也关系到学校发展建设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最终成效。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鲜明体现了教育具有的共性特征。

1.专业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面对不断激变的就业市场,既对教育者教育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又对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专业性强、内容广泛,而且涉及宽泛的学科知识和多学科背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它代表着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趋势。专业性指导包括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和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的专业化。队伍素质是就业指导专业化的关键所在,既需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应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的理论基础。又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政策敏锐性。具体工作中,要把塑造人视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的理念,把大学生作为能动的、具有发展性的主体来教育引导,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抓住学生内心想法,营造开放、互动的师生氛围,促进大学生认识自我,评估把握自我。不断健全人格,从而使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得以满足。

2.导向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成才观具有明确的思想导向作用。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认清教育对象,针对学生特点,有目的地宣讲就业政策,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认识,理解党和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按照国家就业政策导向选择岗位。维护就业秩序。每一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加强思想引导,帮助他们分析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形势以及宏观就业形势,以校友先进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示范、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其开展思想导航,引导他们树立面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志向,在服务基层、推动基层一线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导向性和政策导向性。现行以市场导向为价值取向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能否及时了解、掌握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准确分析就业形势,是决定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政策引导和咨询。能使每位大学生明确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奠定良好的基础。

3.时效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是指大学生在有限的学业阶段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解决大学生学习阶段、就业期间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还必须紧紧围绕他们的就业实际问题和困难开展,及时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情绪、心理和思想问题。再则,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用人单位改变了原有的选人方式,出现了选材时间前移现象。大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确定就业单位,容易造成思想情绪不稳定和生理心理问题堆积。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及时开展针对性强、实际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大学生就业事关大学生自身利益。又关乎国家稳定大局,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征,对于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过程中不同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管理服务、情绪安抚、心理疏导、行为引导等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维护好、实现好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大学生正常的就业秩序,维护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蔡楚元.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高校内因探析及责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彭拴莲.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教论坛,2008(3).

[3]郝宁.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4]邵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

[5]王宏.调适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策略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

篇10

广义的勤工助学是指高校或教育部门指导、组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时间,在校内外通过合法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勤工助学则是指高校为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组织学生在假期时间或闲暇时间,在校内外参加的各种有偿实践活动。

勤工助学不仅是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勤工助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突出的内容包括:

首先,是自立自强教育。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校勤工助学的开展有利于加强自强自立教育,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经济上的困难,更有利于防止由于思想上的滑坡而产生精神上的贫困。一名优秀大学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在于自身的自主性,在面对各种困难时毫不畏惧,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片天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增强“自救”意识,在不利的环境中更要奋发成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通过勤工助学所获得的资助,既不能把资助看成是理所应当得到的,也不能看成是施舍的,而是应该正确评价自己的劳动付出和劳动所得,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把这些看成一种推动力。再次,通过自立自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阶段,报刊、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也是学生接受各种思想价值观念影响的重要渠道,高校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向学生宣传他们身边的勤工助学同学如何自强自立、奋发图强的事迹,使学生们感觉到榜样就在身边,从而自觉地以榜样来激励自己。

其次,是艰苦奋斗教育。艰苦奋斗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它始终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要做到艰苦奋斗,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要引导学生克服不劳而获的思想,摒弃以往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中的“等”、“靠”、“要”观念,而是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勤工助学,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诚实劳动获得报酬,并在劳动中增长才干。其次,要促使学生自觉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练。“艰苦的环境能磨练人,只有经过艰苦磨练而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担当得起社会的重任,从而成就一番事业,我们要鼓励贫困大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在困境中锻炼自己”。最后,要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学生确立合理的消费期望。

第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自我定位,鼓励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克服自卑自私心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磨难、对待困难,勇敢接受生活挑战。只要有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其次要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引导他们确立合理的需要和远大的理想,以平常心态融入同学之间,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篇11

人的心理意识、思想是相通的。人的心理是思想意识的基础,思想意识是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发端,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中,心理、思想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密不可分的。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为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

所以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就一定要涉及心理方面的知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讲授教学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教学逻辑。

二、从方法论角度,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建立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能够转变我们研究的角度,即从教育者向对象转变,从静态到动态转变,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设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也必然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其建立的合理性。

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分析,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社会日益多元化,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得到增强的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需要加强对教育对象本身的研究,尤其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对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和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手段。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扩宽了研究视角,通过对对象知行意的研究及规律的分析入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从时代的发展变化出发,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政治服务,更向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进入十三五规划时期,社会各项改革全面深化,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加上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冲击,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提升党的宣传舆论力度,占领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就必须关注人本身的需求,关注人的心理,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真正解决教育对象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教育对象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道德甄别能力,增强他们在各种价值观纷呈的社会环境中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教学可以从人的心理、意识和思想三者的相互联系的视角着手,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方法论角度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时代的发展,很多科学研究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发展了新的理论。在心理学方面也有新的成果,如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借鉴这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效率。

只有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在将来,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学科建设的需要、实践的需要,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陈大柔,丛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3]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曹杰,钟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吸纳心理学知识[J].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5]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

[6]文泰安.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研究的可能性[J].传承,2008(24).

[7]高超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

篇12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243—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进行思想武装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法、手段、载体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在教育内容方面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以至于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不断创新并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一、目前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的具体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它来体现,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对象的思想实际来确定。首先,它要符合根本任务和目的要求。其次,要根据时空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具体内容。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即一定社会为了实现其根本任务和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教育主体)利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教育客体)进行思想政治观念、社会道德规范等知识系统的传输。

(二)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突出问题

过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时、呆板,缺乏鲜活性,过分强调共性和说教,不注重以人为本,忽视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大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在思想、行为、个性、心理等方面是有自己的独特性的。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其发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我国文化、生活、政治、经济的发展。例如,面对社会上的诚信道德失范,人文关怀、生命安全、公益心、志愿服务意识缺乏等,以及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道德、伦理教育方面的内容.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难适应这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对于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适应网络迅速普及的新形势。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的主要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影响,主导方面是积极的。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由于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特性,容易让人们滋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这也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世俗化,甚至与主流价值观出现一定的偏差,二是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使人们容易被物质、金钱所裹挟,以至于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向。市场经济对高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使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时,都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在全球化进程中,“地球村”己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而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使大学生的全球意识日益强化,学会了用世界的、发展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新时期这些变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主导方面是积极的、有益的,但是其负面的影响也应引起重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有关政府部门在多次实践经验与广泛研究分析中总结出的三个倡导”,融汇了社会各界的思想理念,涵盖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从不同的层面出发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建设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对于社会,希望能够实现公平、自由、民主、平等的管理效果。从公民个体出发,希望每一个公民都能具备爱国精神、敬业精神,都能诚实守信,团结友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实现社会理想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从个人。集体、国家等多个角度出发对社会发展力量进行统一,反应出不同的阶层对于最大公约数”的理念与认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是对党的理论自觉性与文化自觉性的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了内容

从三个倡导”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体现,代表了普通老百姓的真实意愿,符合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规律。具有价值延伸性,同时又具有跨历史的意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是广大人民共同希望、共同追求的目标,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新的内容。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虽然这两中教学内容听起来不一样,但是实际上它们在很多地方具有交叉性。在现阶段多元化文化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价值理念的研究、总结,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希望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能够学习如何从全局性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这一价值理念的引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与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从理论上的角度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因为该套价值理论体系是我国实现复兴中华之梦的灵魂体系,它不仅仅决定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主体趋势,同时也关系着我国经济的有序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支持的同时也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需的动力,引导着该项教育教育活动有序的进行。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又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社会出现转变的过程中,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为主要的理念,用新思想、新概括来教育、引导、武装学生,实现教育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具有目的性,趣味性。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用实践去验证理论,通过理论指导实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一)坚持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如果想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获得学生们的肯定,就应该将理论的最新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之本,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出发给与学生以引导,让思想教育工作真的与学生门的实际生活与学习挂钩,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理论原理进行对比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才可以提高这门学科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可以讲社会中一些思想政治理论的落实者,先进个人,以及学生代表,教职工代表作为典型榜样引进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改变学校教学风气、树立先进教学典型的作用,比方说教学名师“品牌学生”“自强之星”科技之星”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案例。同时也可以将有关部门机构最新的政策方针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充满正能量的事例教育引导学生,让这些理论知识能够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弘扬中国精神

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为团结社会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凝聚民心的一个股主要的力量。换句话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已经成为了最关键的理论思想之一。我们应该将创新作为作为最基本的理论融入到这一建设工作中,发挥榜样的作用,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先进事物与先进人物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广大学生树立典型。引导学生形成创新理念,培养他们以动态的观点来看自己看世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

(三)更加注重践行的重要性,把理论认知体现在言行中,做到知行统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