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09:20: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音乐课程资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音乐是人类的本能,科学证实音乐能够促进幼儿大脑的成长发育,培养幼儿的审美及艺术灵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小学阶段,音乐配合其他学科更能突出教育的功效,然而当前许多小学音乐教师主观认定音乐课程是一门辅助学科,教学工作全部围绕教材展开,并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从而忽略了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音乐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也称为教学资源,即一切有利于音乐教学及能够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具体而言,音乐课程资源共有三种类型,一是校内资源,二是校外资源,三是信息化资源。其中,校内资源是教学场所与教学环境两大资源的统称,音乐是无处不在的,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以及如何使之为教育所用;相对而言,校外资源的种类更丰富,也更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如民族民间音乐、地方传统音乐、宗教音乐等;信息化资源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内音乐文献及校外网络资源等。
二、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育的方式也不是仅将教材知识授予学生,新课改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只有教师能够利用多方资源,完善教育程序,并及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才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提升教学质量[1]。
1.校内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而对教学场所与教学环境的充分利用则体现了教师的睿智。
以《堆雪人》一课为例。
没有雪的场景:
师:风在动,枝叶在动,我们听听窗外的风声(沉默),是什么声音?
生:呼呼的声音是风在响,哗哗的声音是树枝在动。
师:我们再听听鸟儿的叫声(沉默)。
生:唧唧喳喳的叫声。
师:三者融合,多像一首大合唱啊,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进行一次大合唱?
全体合唱《小雪花》,并导入课题《堆雪人》。
有雪的场景:
师:下雪了。雪花纷落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是怎样的声音?
生:没有声音。
师:那么同学们听到了咯吱咯吱的脚步声了吗?听到了吱吱呀呀树枝断落的声音了吗?
生:听到了。
师: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生:有想去看看的冲动。
师:好的。老师也很想去看看,我们先来学会一首歌:堆雪人,一会儿我们一边唱歌一边一块儿堆雪人。
如此,笔者充分利用了教学场景与校园环境因素的相互融合,并利用小学生好动的特性,教会学生们在游戏中学习,并使他们认识到即便是学习,其实也充满乐趣。最后,笔者向学生们阐明了一个道理:对音乐的反应是人类的本能,但受先天条件限制或许有些学生不适合学习声乐,但一切都不能阻挡爱好,即便不适合学习声乐,但器乐也能使我们享受音乐,并且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大器。
2.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
笔者认为,对于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当结合课外练习及课外辅导,而这正是小学音乐教师所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当前有许多小学音乐教师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教师希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认为教育的范围仅限于校园,至于生活中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则是家长的责任,学生将来的失败是受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成材则功劳有教师的一半,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的责任即是负责教育学生,教育的范围包括校内教育及校外教育两项主要内容。对于小学音乐教师而言,开发与利用校外资源的责任甚至大过于开发校内资源,这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以及对学生生活环境的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通过校内学习音乐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到社会环境之中,让学生感受课堂之外的知识,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加强学生的音乐素质[2]。
3.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如今,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课堂上的重要辅助工具。多媒体以多重功效结合教学教材开拓了课堂教学的新局面,对激发学生想象与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仅是小学音乐课程资源中的一个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揭开教育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校内音乐文献,同时运用实用软件如Cool Edit、格式工厂等使其帮助我们更好地改造音乐,帮助学生练习音乐。而最新的音乐作品如年度音乐大事、音乐大赛等资料都能从网络中获取,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事实上,小学音乐的课程资源远远不仅于此,运用方法更能多种多样,如校内的读书声、校外的车水马龙声,等等。能够信手拈来体现了教师的素质,能够将其有效运用,以加强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才是真正的睿智。
小学音乐课程资源是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宝贵财富,是小学音乐教师思想与教学素质完美结合的综合体现,开发和利用小学音乐课程资源是21世纪音乐文化和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才能不断充实、完善和调整现有小学音乐课程,使之符合我国先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引导学生有效的学、快乐的学,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按部就班的教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享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1.联系背景材料。一首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都有着其创作背景:或与词曲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或与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关,或与作者的表达目的有关……我们在教学中若能合理联系这些背景资料,一定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如,苏少版音乐教材四下第六单元教学内容是白居易的《忆江南》等歌曲,我们知道白居易曾在杭州、苏州为官数年,青年时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与感情,而这首诗是他在六十七岁回忆江南时写的,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教学中教师如果将白居易创作《忆江南》的这些历史背景加以适当介绍,必将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而我们又恰恰地处江南,更能在歌曲的吟唱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兴趣爱好延伸。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当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歌词的添加,引导学生想象,“我当老师”除了教猫咪、小狗、小鸟等之外,“我”还可以做哪些小动物的老师,“我”又会教他们做什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在课堂上编成歌词,并用原曲调唱出来。这样的设计,学生的兴趣必将会受到极大的激发,其语言和审美能力也将得到有效提升,音乐素养的培养可见一斑。
二、合理拓展教学资源
音乐课程属活动类课程,因此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科活动有机融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课程实践与活动性强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通过演唱、演奏、欣赏,开展音乐游戏、主题活动、唱游乐园等活动,让音乐真正“乐”起来、“动”起来、有声有色起来。
如,春天来了,教师可以根据二年级教材的编排,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找春天”,在柳树下、花丛中一起吟唱《春晓》,在校园里、田野里,唱着《寻找春天》一起去寻找春天,并且把自己的创造和同学一起分享。这样的音乐活动设计与教学,将音乐、人与自然合一,实现了学科的综合,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更深化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
2.社会生活资源科学整合。“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根据课程标准这一要求,我们应该关注到音乐课程的主旋律,实现音乐与育人的完美统一。
如在二年级下册《学做》的教学中,学生学唱结束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你做你要保卫哪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播放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或歌曲、舞蹈等,让学生感受到战士给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从而树立保卫祖国的远大理想。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进行一些唱游或创编活动,让社会生活资源走进教室、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让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成长起来。
3.动态生成资源巧妙利用。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此时,教师要能做到因势利导,特别是结合这些突发事件中的音乐元素,进行有效的迁移引导,发挥突发事件的正能量。
二、敏锐反应———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广泛的应用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它为课堂教学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使音乐课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和吸引力。然而,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不稳定,给课堂造成了很多的意外。四年级的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民歌小调的音乐特点。按照惯例,笔者准备了音像磁带,让学生欣赏。上课的过程中,笔者正准备按下录音机播放歌曲,谁知这时停电了。“怎么办,临时改变教学内容?不行,没有它的铺垫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再说,笔者刚才已经对它进行了简短的介绍。”“诶,这首歌不是女生独唱的吗,何不自己来代替录音机范唱呢,不知学生会不会接受,不管那么多了,试一试吧。”于是笔者就对学生说:“你们想听老师来唱一唱这首歌吗?”在得到学生们的同意后,笔者扯开嗓子唱了起来。一连唱了五段,过程中全班学生鸦雀无声,欣赏完后还报以热烈的掌声。“老师,我觉的这首歌很优美。”“老师,我觉得节奏比较自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打那以后,每逢碰到有欣赏的内容时,都会邀请笔者给他们演唱或演奏,那怕只是几句。慢慢的,学生越来越崇拜笔者了,学习音乐也更有兴趣了。
一、深挖教科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关于教科书的资源性特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大力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有部分教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视最核心课程资源――教科书资源的开发使用。表现为教师忙于搜集各种教科书外的教学资源而不在教科书的钻研上下工夫,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投学生所好,播放流行音乐,学生根本无心顾及教科书。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背离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全面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以“教科书不是唯一课程资源”为由,否定教科书在课程资源中的基础作用。新课改提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并不是抛弃教科书,削弱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科书属于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对待教科书,充分发挥教科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执教《中国功夫》一课时,笔者在认真阅读分析教科书之后,针对《中国功夫》三个子目的特点,笔者以“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形成听《中国功夫》―唱《中国功夫》―评《中国功夫》的主线,加入课程资源,经过笔者精心预设,形成新的三个教学主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围绕三个主题提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歌曲由几大部分组成?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教学中,笔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学生为了能够回答好三个问题,就会回归课本。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与学生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有用、有趣的素材重组教材,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取知识与形成技能,经历体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过程。这样,音乐课程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适当选择音乐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接触到的音乐,有音乐教材上学到的,有从电视、广播里听到的,有从网上下载的……获取的渠道很多。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多收集一些优秀的音乐教育资源,挑选一些学生喜爱的素材,这样能极大地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课堂教学过程以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为主,有机融合教学环境、人的情感、人际关系、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构成的系统工程。系统论开放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作者之间平等的多元对话过程。一个对话主体也不能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影响教科书的最重要两个因素。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老师主导地位不符合系统论整体性原则。
在执教《中国功夫》一课时,笔者发挥自身资源、学生资源、多媒体资源、课桌等资源收到良好效果。在导入环节,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笔者播放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太极拳表演,在幻灯片的背景上,笔者精心选取一幅武僧练武的剧照作为背景,突出了主题。为了给《中国功夫》加入新的表现元素,增强歌曲表现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自身会弹奏古筝的优势,加入古筝伴奏,让古典民乐与中华武术相结合,并请武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上台表演。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弥补了课本教材的局限性,为学生终生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值得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努力实践与研究。
三、巧用其他学科资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