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01 09:20: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德育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德育建设

篇1

教师作为中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引导者,在学校德育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自身所认同和体现的德育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具有重要影响。德育的存在不仅在于帮助个体协调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在于使人类的自由本性得以发扬,使个人的独立人格得以确认,人们自主、自觉、自尊等自我肯定的人格属性得以涌现,在这基础上才能构成人与人之间的最佳结合,也才能满足人诸种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需要。所以,我们广大教师应该不断拓宽德育渠道,在德育实践中加强中学德育建设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德育建设

德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当代教育的作用和使命,以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辨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审视,尤其要与转变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德育观和人才观。德育工作者应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循德育规律,切实提高德育理论水平和德育研究能力。研究德育新方法,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本校实际,努力使德育方式、德育过程、德育内容贴近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实践,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德育方式,为提高德育实效,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我们学校作为一所新合并的学校,学生成长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同,造成学生心理的一定差异,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让他们能尽快融入新集体中,促进学生德育的进一步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为此,学校组织班主任到德育工作较好的学校进行学习,吸取他们德育工作中的经验;邀请德育工作先进培训班成员来学校畅谈经验;不定期邀请专家来学校组织讲座,借以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暑期,学校借助市进修学校的专家组织了班主任培训班,以提高全校教师的德育能力。我们知道,教师的劳动在学生心中始终具有表率性,他的道德情操、作风仪表和劳动态度对学生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经常看一些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波动。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后进生更要“厚爱”,以鼓励教育为主。对学生严字当头,爱在心头,要善于宽容学生。适当的宽容有时能收到惊人的教育效果。以情动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实施爱心(或博爱)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活动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比如,有的学校年年搞活动,年年老样子,没有新意、没有创造,或是热衷于轰轰烈烈的宣传效应,也就没有了吸引力;春游、秋游应该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但是,活动前没有进行严密的设计,没有进行深层开发,只是玩玩而己,而且,附近的景点就那么多,从小学到中学,已经无处可玩。更重要的是,现在搞什么活动都是有偿的(不排除有盈利的趋向),学生从内心就有一种排斥倾向,认为学校借口搞活动,实质是为了挣钱。由此,德育活动非但没有起到德育的教育功能,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我们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各种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集体主义精神的感染。有时,学生在一场足球赛或联欢会中获得的集体主义情感体验,是教师任何美妙而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的。集体活动,就内容而言,可以涉及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就规模而言,可以是学校活动,可以是年级活动,可以是班级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就形式而言,可以是学习交流、思辨讨论,可以是游艺娱乐、文艺表演,可以是体育竞争、劳动比赛,可以是社会调查、远足郊游等等。同时开展的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比赛,让学生感受到不是仅仅在社会上才能领会流行时尚,在校园中照样可以,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使学生不会感觉到校园生活的枯燥;又如:普通话演讲比赛,不仅让学生明白会说普通话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积极性;再如:英语演讲比赛,使学生明白作为现代社会学生,学好母语固然重要,但学习多种语言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另外组织师生一起观看纪录片《洞穴之光》,师生同流泪,一起感受我们要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感受洞穴之中孩子的淳朴和苦中有乐的精神;为遭受病痛之苦的同学捐款,他们纷纷拿出自己平时节约下来的零花钱,一点也不犹豫;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清明节扫墓,拔河比赛,各班行为规范达标评比,民主评比学校团支部……一次又一次花样翻新、妙趣横生的活动,使学校及班级内始终充满生机,并对学生保持着一种魅力。

三、充分培育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很多学校德育工作没有真正确立学生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没有也没能认真了解学生基于自身成长经历、生活阅历和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真正需要与感受,缺少对学生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之上的对话,很难实现与学生的精神交融,使学生顺利接受学校的教育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足,片面强调说教、规训与灌输,德育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德育才可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真正去体会学生特殊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意向,体会学生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不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不成熟的人,不再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

在这方面,我在平时和学生的交往中,充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多方关注各个学生的信息,直接或间接了解学生的家庭、心理、交友等情况,了解社会信息。这样,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和他们谈学习,也会和他们谈社会流行时尚,谈他们年龄阶段出现的一些现象的正常性;不仅谈他们的家庭,也会谈自己的家庭,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让学生缩短和我的距离,也让他们能和我真正谈心,说出他们的心里话。这样,我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融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乐于接受我的批评教育,因为在与我的交流中他们能深刻领会一些原来不甚明白的道理。上学期,有个叫裘琨的学生,从小学的成绩看,基础还不错,但到了初中,就出现了厌学情绪,经常惹是生非,一天下课后,我把他叫到无人的地方开始和他交流,从他父母小的时候谈起(我们是同一个地方的),到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叫他读书,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在期末考中他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四、适时合理的运用德育中的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通过外部的各种条件作用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达到对情意和行为的感染、调节和控制,从而达到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目的目标。隐性教育对学生品德的成型和发展具有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加强隐性教育,是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这种隐蔽的、间接的德育教育满足了青少年的个性要求,会使他们感觉到他们是受到尊重的并主动地接受外部的影响。

隐性教育可以通过校园的环境建设、学校文化氛围的塑造、教师形象的塑造、新型的课堂人际关系的确立等几个方面实施:校园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要生活空间,学生道德认知的获得、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磨炼、道德行为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校风、班风对个体的教育要求不是明确的,而是隐蔽、渗透在学生经常接触、经常参与的各种环境要素及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行动;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职责;要在课堂上倡导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交往;要形成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协作、竞争的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学生自我个体融入到具有内聚力的群体之中,给学生以道德情绪的感染和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

我们学校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说是花了很多心血。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到宣传窗的设置,从校训的确定到特定时间的宣传标语,无一不是发挥集体的力量,最后落实到位。让每位初来乍到的家长和学生在第一时间能认同它,喜欢它,信任它。班级内从名人字画到丰富多彩的黑板报,从干净整洁的地面到张贴规范的布告栏,无一不给学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各教师在校园内行走时,都面带微笑,如:有一位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初三女生对教学副校长说:“看到裘老师对我微微一笑,使我瞬间扫除忧郁,全身轻松。”听到这样的话,我何尝也不全身轻松呢。应该说,从最初的有些家长对学校合并的反对,到现在的认同,我想,这应该就是对我们学校工作的肯定,也说明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五、建立完整、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所谓道德评价,就是生活于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学校道德评价对学生道德行为进行全面考察并作出裁决,分析判断哪些行为是善的,哪些行为是恶的;对善的行为给以赞扬、褒奖,对恶的行为加以批评、谴责,进而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承担的道德责任。

学校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优化道德过程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但使德育目标、德育任务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确立之后,可以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哪些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做出相应对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也使得德育理论更加系统;教育过程有了参照物,教育活动中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该以德育目标为标准,根据现实目标确立动态的评价体系,科学地指导教育实践。二是要注意被评价者,即学生的可接受性,道德评价活动应该是主体性活动,评价的双方都要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可接受性与自我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但是德育评价也不能使学生进入误区,如某中学规定,学生做好事可计入思想品德分。其中就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扶老人过街值几分?”在有些地方,思想品德便被简单地抽象为“扶老人过街”“为灾区捐款”“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带着个人的功利目的,做好事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便变了味。因为,带着功利目的的人行动之前权衡的也许是:做这件事能值几分?一个思想品德得了高分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个有善心和爱心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个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人。为了得分而扶老人过街的人,也许连父母都不愿孝顺。为了得分而向灾区捐款的人,也许自私吝啬。因为,他们在做这件事时是出于功利目的而不是其他。

由于新课程改革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德育的新课程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新课程条件下的德育教育应如何构建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积极探讨新的方式、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在德育实践中加强中学德育建设。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94-01

问题的形成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健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本在这时形成,也是接受力,可塑性最佳时期,厚德载物,德乃载物之车,车愈大愈能载物,学生要立学必先立志,立志必先立身,立身必先修德。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具有远大的志向抱负,才会树立为国为民的思想,从而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持久的毅力,奋勇拼搏的精神,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光明磊落乐观豁达的宽广胸怀。为一生奠定厚重的道德基础,因此显得尤为必要重要。但由于社会,民众高度关注高考,上级部门看重学校的升学率,以高考成绩评价学校的成败,以高考成绩奖励老师的得与失,家长希望孩子考入名校。于是乎,老师只好拚命逼学生拼命学习,千方百计提高成绩,绞尽脑汁增加分数,竭尽全力考入大学名校。学生在校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无暇”顾及品德修养,道德建设。这真是“舍本求末”,误国误己。后果堪忧。

问题的后果

人一旦没有了道德的约束,便失去了行为准则与做人的基本规则,如无舵之船,随波逐流,放任自流,禁不住各种腐朽思想及吃喝玩乐贪图享受的诱惑。船顺风时尚可,一遇挫折就心灰意冷,不思进取,放弃学业。怕苦怕累,唯我独尊,种种恶行,令人发指。

现象一:一女生上初中时,每次考试第一,获得过无数掌声与鲜花。升入高中依然非常优秀,但有一次考成第二,这女孩竟无法承受跳楼自杀了。

现象二:高考一结束,书被撕得粉碎纸片乱飞,然后聚众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抢劫偷盗。

现象三:回到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思报恩于父母,反颐指气使,挑三拣四。不听父母忠告,反嫌唠叨,大发脾气。使父母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不知生活艰难,父母辛劳。反大手大脚,挥霍无度。父母只能忍气吞声,还得“保障供给”。

凡此种种,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重视,如何培养学生?是先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再教书?还是先教书把学生送入大学完成任务才与人?高考落榜的学生又该怎样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呢?显然,品德修养与学做真人才是第一位的。如何培养呢?

问题的解决

道德修养,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人的存在本质与存在意义等问题为核心的,它贯穿于善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互关系以及人的一生的全过程,思考的社会实践活动,运用人类已有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知识,理论进行自我武装,自我教育磨练,从而开发人类自身的心智资源,换起人的理性与良知,促进人的精神自由和思想解放,提升全人类的精神境界,从而推动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因此,道德修养以提升人的价值意义,满足人对于终极关怀的需求,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为重要目标,全面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使平凡的人能够成为人格上的成功者,激励人们事业学业上的成功,成为各方面的精英。这就需本人时时警惕激励自己,时时磨练善待自己,使人的思想,精神得到过滤,净化与升华,使人的心灵更加纯洁,高远,生命更加充实有活力。所以,作为“传道”者的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施以适当的外力,创造条件,洗涤灵魂,帮助他们提升思想境界,道德水准。修身养性。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切实加强道德实践,落实到行动上,教育学生必须做到保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定的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时时处处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内诚于心,守信于人”的优秀品质,“仁者爱人,扶危济困”的仁爱之心。要求学生从生活小节细节入手,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当中遵守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遵守基本的做人守则和基本的公共道德,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守住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

第二,以古今中外传统的,经典的,优秀的关于道德建设方面的论著、故事、人物为素材,大力宣讲,帮助学生自学、讨论、评价。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民族精神,“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质高尚的有道德修养的人。

第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学习屈原,林则徐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高尚的爱国情怀;岳飞“笑餐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忠肝义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民族大义;贝多芬,张海迪身残志愈坚的顽强毅力,拼博精神。革命先烈“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还有今年在高考途中,江西宜春两名考生柳艳兵,易政勇不顾高考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感动中国的事迹;以及各级部门树立的“道德摸范”们的典型事迹;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应大力加强和高度重视,注重宣传,正面引导。学校要经常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评价。分清真善美,学会做真人。用 正能量教育,启发,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处事的习惯。学校要大力表彰奖励品质优秀的学生,树立典型;对他们“特招”或“保送”。

第四,多组织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参观实践,劳动锻炼,以“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方堪大任。也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之艰辛,父母之不易,家庭之温暖,社会之关爱。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粒粒皆辛苦”。 真正懂得“幸福”的含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热爱人民,孝敬父母。

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需广大教师做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品学兼优的劳动者,建设者。

参考文献

篇3

1构建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意义

年级负责制,就是由同一年级的教师、班级组成担负教育教学等管理任务的基层管理组织,把年级作为一个与处室(教务处,学生处等)平级的实体来进行管理。

在年级负责制下,同一年级的教师了解本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理解年级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并且由于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得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因此更易创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和氛围;构建年级德育管理网络使年级的德育管理活动既符合学校的宏观目标,又切合年级的具体实际,从而充分发挥年级管理功效,使整个学校的德育管理得到加强和优化。

2年级德育管理网络构成

德育是一个立体。其工作应该是纵、横向交织的立体网络,形成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全面育人的格局。

2.1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横向构成

2.1.1“参与管理”的德育管理原则

所谓“参与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参与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因此,参与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能确实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

在年级负责制下,德育管理网络必须遵循参与管理的原则。由于同一年级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信息渠道了解年级的现状,理解年级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因此更能主动承担促进年级发展的责任。而且在年级负责制下,教师个人目标与年级要完成的德育目标一致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群体易达成共识,年级德育目标也易为个人接受,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实际上,年级负责制下教师的自身利益和年级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认识到自身参与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真正地参与管理。

2.1.2“全员育德”的德育管理理念

“全员育德”是从参与管理原则中提炼升华出的德育理念,全员德育要求教师做到“三全”,即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程关注。有一种思想,认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领地,德育是课外活动的主旨,将德育脱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视为班主任的专利。而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为学生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义务。对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并非专属干班主任。只有全体教师都认同“全员育德”的德育管理理念,才可能从彼此封闭的学科教学中走出来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2.1.3“课程育德”的德育管理方略

“课程育德”是实现全员育德的有效方略。一方面,任课教师在年级各个备课组的要求下,结合本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对学生进行显性的课程育德,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隐性的课程育德尤为重要。隐性课程指的是没有在课程计划中显现,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良好的学校常规,教师的人格品质等。德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体验和熏陶作用,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期待、爱心等都容易感染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显性课程育德。

2.2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纵向构成

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纵向由四条具体的实施途径构成。

2.2.1年级党支部一年级团支部一年级工会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是实现全年级教师参与管理与全员育德的有力保障。党员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扬党员的带头作用,率先学习并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形成推进科学教育理念的核心力量。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则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学习讨论,培养教师参与德育管理的意识,提升教师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使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成为全年级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政策方针与推进先进教育理念的坚强阵地。

2.2.2年级主任一班主任一科任老师年级负责制下,年级主任对整个年级的德育管理工作负责,班主任与该班任课教师共同对班级的德育管理工作负责。在班级的德育工作中,可形成以班主任为组长、科任教师为成员的德育导师小组,要求每位教师都参与到德育管理过程中。上课时间,教师是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既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把德育渗透落实到课堂教学细节中;课余时间,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从而切实做到显性课程育德与隐性课程育德双管齐下。

2.2.3年级学生会一各班学生干部一全体学生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可通过年级学生会来执行和强化。年级学生会承担了年级管理中的许多具体事务,如对各班每日考勤、出操、卫生、寝室纪律等各方面的统计与评比或在各种年级活动中起协调组织的作用。并在管理过程中整合各班学生干部资源,使年级学生会干部与班委干部协作管理,使年级管理的形式从纯粹由教师负责转换为以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的形式。组建年级学生会,可积极调动学生干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监督的能力。

篇4

何谓硬环境呢?所谓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在中学校园内一些静态的物和景,还包括一些优美、和谐、整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样的硬环境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陶冶情操功效,规范其言行。长期身处于这样的校园环境当中,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都是巨大的,效果也比教师单纯地对其进行德育灌输要好很多。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静态校园文化的建设,科学合理地发挥其德育功能。首先,可以在校园内比较醒目的地方建立一个文化长廊。在这个文化长廊内主要展示中学生的校园生活场景以及课余文化艺术活动场景、课外实践活动场景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放飞理想、张扬个性。其次,还可以在教师办公楼前开设一个教师风采栏,把每一个教师的详细情况都写入其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每一位教师。除此之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坚决做到时刻以学生的道德发展为根本,放手让全体中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促使学生的道德可以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比如,教室布置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要体现班级的学风和凝聚力;寝室也要让学生自主进行装饰,体现他们各自的个性和理想追求。这些都可以充分体现不同班集体与学生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最后,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坚持高品位原则,还要体现出艺术性特征。中学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当中,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要体现出美的感受。例如,校园内的操场、教学楼、道路等方面要布局合理,让学生身处其中不会觉得心情浮躁;花坛、草坪、风景树等要保持四季常青,让学生始终处于绿色的包围之中;在绿化带周围还应该赋予一句句“芳草青青,足下留情”“美丽花朵,爱不伸手”等富有人文色彩的启示语。

二、营造突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氛围的软环境

1.注意将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周一的全校师生升国旗仪式、校园广播台等平台,把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在周一早晨的升国旗仪式上,教师可以派几名学生代表谈谈自己对一些名人名言的感想,谈谈自己看了这期墙报之后的想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共青团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些德育情境,让中学生在德育情境中受到道德的感染和熏陶。也可以组织一些登山、越野等活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思想品质。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从课上到课下,从室内到室外,逐步把静态的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2.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学校可以经常在广播台播放一些关于师生和同学和谐关系的话题,让学生了解建立和谐师生和同学关系的好处。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改善师生和同学关系的演讲比赛或者是辩论赛,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掌握建立和谐师生和同学关系的方法。在一个和谐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内,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便会减少,思想道德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3.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篇5

一个人最早是在家庭里接受教育的,当他逐渐长大,开始走向学校,去接受更加系统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现在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把对孩子的教育权全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而家长却不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结合我在工作中的实际,认为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学生和家长身上得到了不同的表现。在教学中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太好教育,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学习缺乏计划性、自控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人相处表现出的自私自利、早恋、迷恋网吧等等。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忙于挣钱,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不问也不管。老师三番五次的教育效果不明显,为了更好的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更大程度上调动家庭教育这股强大的力量,我们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对400名高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92份,调查结果显示:

一、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

在“回答您给孩子买玩具、吃的、穿的、用的等方面每月所花费用在什么范围”一项中,每月200元以上的占23.4%,在回答“您给孩子买书、学习资料、学习类文具所花费用在什么范围”中,每月不足50元的占47.2%。

二、希望期望多,因材施教少

调查显示,90%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读到大学,100%的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社会有用的人,100%的家长认为“从小注意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您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一项中,“很了解”的占14.7%,“基本了解”的占47.9%。“不了解”的占37.4%;在“您对孩子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调查中,有37.7%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上常常采取不正确的做法”或“太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了”;在“您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爱好特长”中,30.2%的家长“不太了解”。

三、偏颇分散多,合力教育少

调查中,夫妻双方因教育孩子态度不一致而经常争吵的有34.3%;父母与父辈在教育孩子上意见不一致的有21.9%,其中认为老人太娇惯孩子的占49.7%;有18.4%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有一定计划,但也有53.9%的家长只有孩子出现问题才对其进行教育。

四、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

有57.6%的家长不知道孩子烦躁、闹脾气的原因,77.2%的家长给孩子买过保健食品或营养品,68.7%的家长准确知道自己孩子的身高体重。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德育建设中的位置不可或缺,正确家庭教育的德育力量将会成为和谐的中学德育教育的一支主力军。但大部分的学生家长除了对自己孩子成绩问长问短之外,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认知很少,因此指导家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我想学校应当尽快建立平台,多途径地向家长们渗透相关教育知识,最起码要有以下几点:

篇6

“哐”的一声,他走了,我傻了。整个办公室里连心跳都能听到。怎么办?追过去把他揪回来,挽回我的尊严,可是即使回来真的能挽回吗?万一他怎么也不回来呢?

叮铃铃……我的思绪被上课铃声打断了,没的选择了,只有等到下午了,也许冷处理一下会更好。

事情是这样的:刚才甩门而走的是小凯,在我上课时,他看《安徒生童话》,我轻轻地走过去,把它没收了,当时他一点也没有反抗,我也没说什么,把书放在讲台上继续上课。快下课时一位家长给孩子送东西,我在门口和他说了几句话。下课了,我拿着讲台上的东西回到办公室,发现《安徒生童话》摇身一变成了《中学生作文选》。小家伙还真行,他使了个“调包计”。也许你已经能看出学生并不是很怕我,是的,我一直认为一位好老师不是学生害怕的老师,而是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于是,我笑着走进了教室准备由此好好教育教育他,结果小凯不在,而《安徒生童话》就放在他的桌子上,我来了个以其人之智还治其人之身,也进行了一次“调包”。还和其他同学开玩笑说:“你们谁也没看见我拿书吧。”之后我回了办公室。过了一会儿,小凯来了,“老师,你把书又拿回来了吗?”

我装作什么也不知道:“是啊!课上我不就拿来了吗?你怎么说又呢?”

“不是,刚才你不是从我桌子上拿来了吗?”

“没有啊!”

“没有?”

他有点摸不到头脑了,然后走了。

一会儿,又回来了,“老师你给我吧,真是我借的,人家着急要,他们说是你刚才拿了。”显然他有点急了。

“是吗?”

“课上我拿了,刚才又去干什么呢?”我等着他给我解释。可是等来的不是解释而是一开始的一幕……

下午终于来了,怎么办?绝对不能再拖了。这周的主题班会是感恩教育,何不趁此开个班会呢,于是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然后把门关好,上午发生的事情学生都已知道,还有几个学生说小凯做的太不对了,那么大力气的关门,弄得老师好没面子……我的举动学生们感觉似乎要发生什么事情,于是教室里很安静,而小凯在座位上也很不自在。如果我只是教育一下小凯然后接着上课,也可以,因为从小凯的脸上,我能看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了,但是,我要抓住这次机会对他们进行一次感恩教育。为了缓和一下气氛,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老师做个调查,早饭在家吃的请举手。”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

“以方便面、面包、火腿等为早餐的请举手。”一下子有十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老师,你不是要来给我们做早饭吧?”一下子同学们都笑了,我说:

“有这个计划。”气氛缓和了一下。

“不在家吃饭的理由是想多睡点觉的请举手。”一半多的同学举起了手。因为之前听到不少家长反映,给孩子做好饭了,孩子起得晚于是也不在家吃,家长也很无可奈何。我看了一下小凯,他的头低更低了,好像在想什么问题。一位同学终于忍不住了。“老师快入正题吧,是不是因为小凯。”她太直爽了,而他的头低的更低了。我认为时机已到。回答说:“不完全是,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看到你们不吃早饭,有点心疼了,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人更心疼,他们早早的起床,为你们准备早餐,可是你们却为了多睡一点觉,连饭也不吃就来上学,换位想一想,如果做饭的是你,你会做何感想?”孩子们,为了你的身体能够健康,为了父母不伤心,少睡点,好好吃点父母为我们准备的早餐,要有一颗知道感恩的心。我将“感恩”两个字认认真真的写在了黑板上。

我们要感恩的人太多了比如说……

同学们都很踊跃,有感恩父母的、有感恩朋友的、有感恩兄弟姐妹的、甚至有感恩敌人的、感恩自己的、当然也有感恩老师的……

小凯终于忍不住了,“老师,是我错了,我向同学借了书,他着急要回去,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安徒生的童话,于是在您上课时忍不住看了起来,您平时对我们非常关心,事后还用那样的态度对您,我真是太不应该了,我错了,请您原谅我吧。”

“不,没你说的那么严重,错误倒是有点,就是你太吝啬了,我看一小会儿就不行吗?”他笑了,同学们也都笑了。

篇7

一、班主任与学生共建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战场,班级集体既是教学的对象,

又是对班级成员实施教育的主体,发挥着主力作用。因此,德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扎实做好班级德育空间建设。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德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精神家园。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实际中,班级文化建设往往是要么注重形式,忽略内在精神;要么搞一刀切,学生参与少,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数学生处在一个“被愿意”和“被学习”的负能量的班级,不难想象德育的效果是多么的难保证。

要建设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班级文化:

1.德育处不要一刀切,要留相当大的空间给班主任

2.成立有广泛代表性的班委会

班级文化建设要在班主任指导下,由班委会共同建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3.设立班级德育讲坛

每周由学生自主发言,讲述身边人的德育情况与成长历程。

4.教师布置要体现个性化,但不能一味顺从学生

班主任组织班员会,讨论方案,再交全班学生表决,由被动变主动。

二、教师与学生共建高效德育课堂

课堂是德育战场中最重要的场所,事关德育教育的成败。为此,国家在中小学乃至大学阶段专门开设思想品德课,并要求在其他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德育课教学也在不断改善。

当今的教材都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行文活泼、言之有物,而且都力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但是,作为执教者的德育教师其教学理念、手段和方式方法变化不大。

建设高效的德育课堂,第一需要教师驾驭教材,灵活使用。

1.教师要吃透教材

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教师们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

2.需要教师注重学法,培养能力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特点,更多地让学生参与,避免简单灌输,更多地使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现场教学、课堂模拟教学,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学习热情。

三、全体教职工共建校园文化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

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本节所阐述的校园文化不包括班级文化(班级文化节在前面已叙述)。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这四个层面的校园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着学校育人的效应。由此看来,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一种不容低估的潜移默化的德育资源,也是育人环境。

四、建设学校德育网站

德育工作者要能够因势利导,利用学生喜爱上网的特点,吸收学生共同建设网上德育学校,延伸教育时空,让学校德育网站成为学生开展网上德育活动的精神乐园。

1.要整合网上德育资源,建立学校德育网站

为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袭,全面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学校的德育网站内容体系的构建就必须要以国家、省市下发的系列德育文件特别是以中央文件为依据,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以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等要素为支点,收集整合那些涵盖民族精神、优良传统、自然景观、社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德育资源;收集整合学科教材、校园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收集整合学生社会调查、生活劳动、道德体验活动、参观访问等德育活动实录,创建一个具有德育效能的校园德育网站。

篇8

一、教学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的基础,用制度建设传承教学文化

中学教育,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既是基础知识传承的基地,也是素质人才创造的高地。因此,教学文化既包括追求知识、勇于探索、提倡创新的科学精神,也包括追求个性、兼容并包、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精神,两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制度是学校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和集中体现,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实践性,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坚持规范性与导向性的统一。

教学文化以制度为载体引导中学建设,必须体现规范性和导向性。我们既要善于把好的教学传统、工作思路等归纳总结,以制度的形式保障教学文化的良性发展。我们还要严格遵守和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把真正经过师生教学、实践检验、切实可行、长期管用的文化精神内涵转化为制度,用正确的导向、完善的体系来依法办学。

(二)坚持沿继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中学教育层次大、内容广、期望高等特点,教学文化自我更新和持续发展的创新性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中学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沉淀,必须保持一定的沿继性。因此,要发挥制度建设在中学校园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用具有稳定性、沿继性的制度将师生的教学理念思路内化到学校建设的进程中。

(三)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中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因此,不论是精神引导,还是制度规范,最终要转化为广大教师、学生的科学行动和实践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校和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因此,要把学校制度建设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统一到教学建设上来,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用完善的制度保障发展,推动学校在教学文化上科学发展。

二、德育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用环境建设融汇德育文化

中学校园环境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网络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环境建设是学校的“形”,德育文化是学校的“神”。环境建设是德育文化的载体和支撑,而德育文化又可以促进和带动环境建设,形成和谐、安全、文明、优美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一)在建设规划上,要突出人文性。

优秀的中学都有优美的环境和突出的人文。中学环境建设面临着资金少,周期长的问题,如果脱离历史和实际盲目建设,就会出现乱而无神,杂而不精的现象。因此,在环境建设上,始终贯彻建校园、为师生的导向,注重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在总体布局中体现办学理念,在细节建设中加入精神元素。

(二)在内容设施上,要体现功能性。

培育和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必须构筑起“教育引导、心理启示、环境熏陶、操作实践”四位一体的综合体系。因此,中学环境建设既要发挥教育熏陶、实践创新的功能,又要注意健康身体和心理锤炼的功能。例如,在中学校园网络建设中,不能简单照搬地方网络重娱乐休闲功能、轻教育学习功能的建设模式,突出教学文化内涵,增加富于教育性、专业性的内容,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在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上,要大力扶持,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组织参与上,要注重群众性。

广大教师和学生是校园环境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建设参与者。因此,在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群众性,突出师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挥校园环境建设的通用功能和普遍教育作用。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和社会的不同需求。

三、素质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的伸延,用学科建设引领素质文化

学科建设是中学发展的根本,也是素质文化的龙头。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中学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科建设之中,把不同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载体和基础作用,突出中学素质文化。

(一)正确认识学科建设在素质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学科教学是中学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素质文化建设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这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科建设作为有效衔接校园文化与素质文化的桥梁,每个学科的学习都是学生必经之路,在共学中找到爱好、在比较中找到强弱。

(二)积极发挥师生教学在素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118-2

[课 题] 新课改背景下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学语文教研中校本课程国学教育的定位与探索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别问题应该是一个不用讨论的问题;但是,就有一位高一的学生曾经质问我:“贾宝玉是男的吗?他分明是女的。”这种质问,使人哑然!“百家讲坛”关于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名著宣讲了很多很多。照理来说,在大众媒体上进行文化传播,其意义就是想推动文化传播的通识教育目的。但是从刚才的那个个例来看,一部风中学生当下只关注网游、韩剧和好莱坞电影等,传统文化及影视作品被当下彻底忽视了。因此,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必须强化国学的当代价值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加强“人格对话”、“知识对话”、“情感对话”的结构性教学环境建构。借助校本课程建设中国学教育的文化资源,帮助学生建构具有现代性、民族性的“人格对话”、“知识对话”、“情感对话”的自信心和审美需求。

一、国学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建设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语文教师。校本语文课程的内容建构,应立足于“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环境。但是,功能主义导致工具理性的认识方式,使人们从世俗的使用角度出发,对语文教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国学教育脱离了中学语文教学特质。本应该自觉承担国学重任的语文教育,在现代人格建构,优秀文化知识传承,民族情感建构等方面,远远没有到位。所以,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如何发挥语文校本课程国学教育的资源性优势,系统建构“人格对话”、“知识对话”、“情感对话”的语文教学环境,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色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国学资源在校本课程建设中通识价值

国学教育资源是中华民族不竭的思想动力,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将国学资源纳入到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也是高中语文学术研究活动永保生命力之关键。文化的本源是立足于传统,功能是启发和引导后来人的文化自觉性。因此,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学方式来发掘传统、超越传统,其关键在于传统德育资源的生命本质——育人。

1.国学资源的育人功能与文化自觉性认识。

国学在育人功能上,具有构成道德意识活动先在形式和倾向性的资源特征。它是祖先精神遗存和个体后天经验的凝结。作为心理形式的道德原型,通过先天制约与后天的建构与统一,完成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例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其主体化的价值形象,在中国传统德育资源中,其思想性在育人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价值作用。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义利关系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社会问题。泊来的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因此如何利用国学资源中关于义利关系的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文化观,其道德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如《论语》中“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君子思义而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这些思想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精华的传承,是民族文化自觉与发展的基本社会责任。因此,国学资源传承的正确方式是:将中华民族传统德育及其思想性,看成一个可以超越时代的价值认同的资源有效体。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结合时代特征及审美价值需求,将国学资源的教育功能实现现代转化。提高学生历史文化知识,以及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社会主义新型德育建构,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的问题。

2.在用校本课程建设中,实现国学教育内涵的现代性转换

高中语文新课改,在强调行为目标的建构时,还非常注重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建构。校本课程在文选设置上,可以有效突破必修科目的局限,真正体现展开性目标的设计过程和相关要求;在表现性目标上,可以利用校本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中的首创性表现;实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究美好的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实现教与学“人格对话”、“知识对话”、“情感对话”的结构性教学环节建构,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性。

国学教育资源融入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出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最大的特点,即“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特性。因此,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了语文学习与民族文化、现实生活相关联的内容,这一特征在教学环节设置上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小说和戏剧系列目标的学习设置,就是要实现“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随着新课程标准中文言文比重的增加以及社会中国学的流行与普及,使得中学语文教育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必将给中学语文教师与教学提出更大的挑战。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45-0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基础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兴起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实现高效教学与管理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要发挥现代教育的引领作用,就要着眼全局、强化管理,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践: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评价。

一 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日常管理能力

学校管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管理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信息化管理则是现代学校管理工作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将信息化管理一分为二,就是量化管理和动态管理。量化管理,又称管理的数量统计法。它是指以数字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性能,对关键的决策点及操作流程,以求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做出精确的数字描述和科学控制,实行标准化操作的管理模式。标准化和规范化是量化管理的主要特点。动态管理就是管理主体根据管理进程与管理环境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管理目标、管理原则和管理方式等不断进行修正的管理行为。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动态管理的主要特征。学校信息化管理属于建立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联动机制。信息化管理实现了量化管理和动态管理的优势互补。学校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带动自主化,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的过程。

从组织工作方面考虑,学校信息化管理打破了传统“上令下行”式的金字塔管理体系,构建了现代“上下联动”式的蜘蛛网管理体系。蜘蛛网式管理模式使每个人都能透过信息公开的网络平台明确个人的职责要求和团队的发展方向。在具体的实践中,大家既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能互相学习和促进,最终实现集体工作的最佳效益。蜘蛛网式管理模式对于提高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学校信息化管理具有可参与性和可参照性的特点,因而它既能提高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又能提高个人的自我反思能力,更能减少传统管理行为中人力资源的相互损耗。毕竟,任何管理模式无不在营造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的良性工作环境。

二 加强课堂信息化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一种师生间的双边互动过程。信息化教学是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先进性标志。信息化教学从具体层面上理解,就是多媒体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并无本质差别,只是教学手段的不同。以多媒体和远程网络为支撑的信息化教学属于新时代的产物,它们代表着时代的先进性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远程网络教学依托网络通信技术平台,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也能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功效,所以是现在也是未来重要的教育手段。

信息化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增加学生的体验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信息化教学还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 尝试多元信息化教学评价,实现学生德育双赢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采取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则是现代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先进性标志。

篇11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社团

进年来,因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类学校事故频发,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学校的心理健康问题,各教育部门都在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实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途径,如:成立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辅导课程,定期开展心理讲座等。但这些途径都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地方,比如:成立心理咨询室虽只可以帮助那些主动前来寻求心理援助的学生,而目前主动积极到心理咨询室寻求老师帮助的学生并不普遍;设立心理辅导课程和开展讲座,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指导,但目前各校由于教育观念和师资等问题,往往课时受限或流于形式。我们在充分发挥好上述常规途径的作用外,积极探索通过心理社团这一新途径用以弥补常规途径的局限性。

二、我校心理社团的实践与探索

1.开通心理广播“倾听心泉”,定期播送心理保健知识。广播组成员每周一次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精心编写广播稿、认真播音。广播内容密切联系学生,比如:开学初的话题一般如下:人际关系、适应学习和老师、目标计划等;期中期末考试前后一般设计话题:考试、成功与成才、勇气等;每逢重大节日,就会根据节日设计话题。

2.利用橱窗、展板等形式普及宣传心理知识。心理社通过定期更新橱窗、展板等形式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卫生和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内容涉及很多话题如:考试如何应对、如何克服少年孤独、利用好自己的嫉妒心理、别怕慢慢来等;为了增强橱窗内容的趣味性、互动性,心理社开展心理图片征集与展示活动,用图片的形式普及心理知识,点评心理现象,此外,心理橱窗不定期介绍一些心理测验如气质、人格、兴趣测验、投射测验等,由于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很多学生在橱窗面前看了有看,久久不舍离去。

3.每月出版心理社刊《心海》,给学生提供心灵交流的平台。心理社社刊取名为《心海》,意思为“心理成长由此起航”,社刊设置许多版块,例如:心灵鸡汤、开心一笑、心理百科、趣味测验、心理电影以及社团活动资讯等。每一期的内容除了全面介绍心理社团活动以提高社团影响力外,都会介绍经典的励志类心理电影或心理书籍;每一期的社刊上都会刊登一些学生们写的观后感。

4.排演校园心理情景剧,寓教于乐,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园心理情景剧是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进行表演,让参演学生从中体验角色心理的细微变化,领悟其中的道理,让观看学生在观看剧情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收到一些心理知识。每一学期,心理社表演者组的学生都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首先是在学生间征集心灵成长故事或经历,然后由心理社成员将这些故事编成剧本,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当剧本积少成多后,进行一场较大规模的汇演。

5.开设心灵剧场、心灵书吧,丰富社员的精神世界。心理社指导老师定期推荐一些经典的励志电影给社员看,如:《美丽心灵》《哈弗女生》《肖申克的救赎》《海洋天堂》等等,并指导社员写观后感并组织交流,最后由专业老师进行精彩点评。此外,心理老师还给社员推荐一些经典的心理书籍,并组织社员建立自己的图书角,定期组织一些读书交流活动。对于学生写出较好的读后感和观后感都会被推荐到社刊发表。

6.开展心理调查、心理访谈,了解校园心理动向,培养社员探究实践能力。心理社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现象进行问卷调查或心理访谈话。如中学生的消费行为调查研究、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调查研究等等,又如就我校心理教育的现状访谈了学校主管校长,就新生如何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访谈了学校德育处主任;就学习方法学习经验这一话题,访谈了各年级的优秀学生,所有这些访谈和调查结果都整理成文并在社刊上发表。

7.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促进社员心理成长。在心理社团常规活动中,每学期都会安排几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活动内容如“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真我风采”“我的生命线”“盲人与拐杖”“我的情绪我做主”等。通过这些活动,全体社员在分析解决问题中体验感悟,对自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心理健康有了更积极乐观的关注心态,同时,社团成员之间心理距离缩短,组织凝聚力更强了。

三、对心理社团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的思考

1.心理社团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我校心理社开展了丰富的活动,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在几年的实践活动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心理社团对于学校健康教育具有独到的作用:

(1)心理社团有助于促进社员的心理成长。心理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的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群众性学生团体,在社团中,很多人都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心朋友,这可以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友情的慰藉,从而对学校、生活、人生和社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此外,心理社的系列活动给每一个成员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活动过程可以锻炼和提高社员的活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E。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投入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社员的自我价值感增强了,自信心增强了,这无疑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心理社是学校普及心理知识的后备军。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很多学校的心理境师往往有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所以,很多心理教师的知识储备、时间精力很有限,心理社可不仅可以通过调查访谈协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动向、收集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使学校心理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还可以通过出板报橱窗、广播等方式成为普及和宣传心理知识的重要力量。

(3)心理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心理社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最终目标、活动是心理社的生命线,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群众性、自主性的特点可以使它起到引领校园文化的作用。

2.加强心理社团建设的设想。从我校心理社团实践来看,要充分发挥心理社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还有以下工作需要加强。

(1)社团管理方面。我校心理社团成立之初,社员满腔热情,意气风发,准备大展身手。但是由于社团缺乏物质和制度方面的保障,致使许多社团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久而久之,不少成员的活动热情随之降低。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心理社团不是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就可以维持运转的,一定要加强社团管理。

加强社团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1)主管领导要给与足够的重视,要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2)要挑选积极能干、有开拓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3)要建立和健全社团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障社团活动正常进行。

(2)社团活动方面。我校心理社活动形式和内容虽然比较丰富,但层次较低,许多方面还仅仅是浅尝辄止,所以要在提高活动的层次上下工夫。

笔者认为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制定社团建设总体规划,明确社团发展方向和目标。2)要在社团骨干的选拔和培养上花大力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提高领导管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3)加强与其他学校的社团组织的沟通联系,取长补短。

篇12

前言:《体育与健康》的核心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贯彻,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还可以通过体育文化的氛围、环境、活动、学校体育制度等各方面的建设,为体育教育搭建更广阔、更实际的实施平台。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贯彻“健康第一”教学理念的一条重要途径,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配合学校的体育教学的目标管理,创造学校师生健康的体育培养目标,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根据文化学的观点,人们按照文化要素的不同,可以把校园体育文化分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和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主要反映在学生的体育观念、精神风貌、道德风尚、体育知识等方面。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表现包括:学校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竞赛、体育规章制度等。校园体育的物质文化表现在校园内的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服装、用品等。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1.客观性。

由于校园文化是在社会文化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组织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等)和学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因而,校园文化从总体上看是客观的,独立的。一般情况下,凡是育人工作有特色,对外声誉高的学校,一般都有优良健康的校园文化,更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

2. 动态性。

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主体是学生,而校园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静态性的教育形式,因此学生在学习之余所钟情的,是既能调剂生活,又能体验充满强烈动感的动态校园体育文化。比如,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体育比赛或是赏心悦目的健美操、劲舞表演等,这样既能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能使学生得到积极性的休息。

3. 继承性。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历史延续性,是可以形成传统和风气的。学校体育传统和风气是指学校在体育活动方面逐步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带有普遍性、重复性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它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氛围,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开展得如何,主要是看学校体育传统和体育风气。因此,校园体育文化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体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即有继承性和连续性,不是一蹴而就的。

4. 时代性。

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一定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的制约,因此,容易受时代特征的影响。

三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1. 人文价值。

体育文化是一种关爱人的文化,它维护了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否崇尚体育锻炼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在校园体育运动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无不体现人性的温暖和集体力量,使学生在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实现了人格的完善。

2. 竞争价值。

21世纪全球化浪潮,使整个社会充满竞争,对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求树立广泛参与意识,更要求强化竞争挑战意识。因此,体育文化通过体育竞赛和体育锻炼等形式,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对个人的成才和提高国家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3. 激励价值。

精神生活往往需要理性、信仰和性感的满足。体育的激励作用常常表现为参与者参加体育运动时外界对内心的激励,从而导致人由内而外的积极情绪的迸发。不论是1981年中国男排战胜韩国男排时,北京大学学生喊出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还是中国女排取得“五连冠”的丰功伟绩;不论是雅典奥运会上刘翔的历史性突破,还是中国残奥代表团的坚韧不拔的突出表现。他们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都极大地激励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

4. 健康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就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表现形式,由它所构成的体育锻炼过程,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一定量的强度的刺激,使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从而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通过体育锻炼还有助于调节心理,减轻学生学习压力,释放不良情绪,舒缓紧张的神经,使人心情愉快,满足师生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此外,还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坚强的意志,增进友谊与合作,提高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四、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

1. 重视组织发动工作,提高体育锻炼的群体意识。

校园体育文化本质上体现的是关于学生及教职员工的体育价值观念。当某种先进的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必然会对全体师生的体育行为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校园体育氛围,使生活在该校的人们具有某种特有的“体育精神特质“,更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个性特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重视校园体育组织学校的建设,实现校园体育管理网络化,争取学校领导为广大师生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提供经费和创造条件,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

2. 加强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橱窗、广播、校园网等方式,加大对将要举行的国际国内的赛事的报导,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宣传介绍体育锻炼的好处、方法和原则。当然,营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仅依靠校园内各级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校园外的力量与资源,如电视台、报刊、广播、网络等宣传报道,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企业、校友会沟通交流,并赢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的“体育文化沙龙”、“体育文化节”等,使校园里年轻一代青春焕发,豪情激荡,奏出一曲人人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新乐章。

(二)加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建设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文化主体的精神、道德观念、知识等。中学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等,把体育精神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可运用多种传媒,充分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如可以开展体育知识讲座和竞赛,培养体育骨干,利用校广播、体育宣传栏来宣传体育知识,宣传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 全面了解我国体育的方针、政策、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为使体育意识文化教育更生动形象, 利用宣传橱窗张贴奥运宣传资料, 并结合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和我校运动员不畏强手奋勇争先的动人事例;宣传学校体育健儿参加各级比赛的拼搏精神,展示学校运动健儿参加各种比赛的精彩图片,设立优秀运动员光荣榜等。以公平竞赛、公开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求真求实的体育道德精神来培养、教育和感化师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体育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教育,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的基本条件,使之充分了解体育对身体、生活、家庭、社会的影响。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同时也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热情和自豪感,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加强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1. 深化校园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

《体育和健康新课程标准》赋予体育教师在执行教学的全过程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极大的选择权,其目的在于让教师根据教学环境和条件,结合学生的运动兴趣,体现出教与学双边活动最佳组合的优良结果。体育课程发展应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体育课程教材的选择应注意增加教材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要加强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改革体育成绩考评办法,变单纯的技评、达标向技评、达标与增强体质实效相结合转变。各个学校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经过充分的酝酿后,可以开展选项教学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在体育课中尽可能地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体育项目,如排球、篮球、乒乓球、健美操、形体操、交谊舞、瑜珈、跳绳等项目,突出教学内容的健身性、全面性、实用性、终身性,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享受身体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愿望和动力。

2. 重视校园体育组织系统的建设。

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健全学校的体育运动委员会,支持学生和教工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创造条件。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将规章落到实处,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3.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发挥各自学校优势,以及当地的体育文化的特色。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但凡有远见卓识的校长, 在办学目标上都重视传统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办学实践证明, 学校特色项目的运动水平对学校的影响大, 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为学校创造了一种无形的资产。走特色体育之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 并要花大力气抓好, 充分发挥这种文化形态的教育、导向、规范和积极进取的作用。在传统特色运动队的建设上, 必须要建立一支既懂教学、又能抓训练的体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应既有品德高尚, 事业心强的素质, 又有较高的教学、训练水平和不计个人得失、竭诚奉献的精神;在训练中不守旧, 敢于创新, 各展其长, 创优竞赛活动开展得好;对学生运动员全面关心, 全面培养, 全面负责, 妥善解决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学习与休息的矛盾。

五、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设施、场地等,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此外,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因此,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和精心合理地使用好已有的场地设施和用品。

六、结束语

南非前总统说过一句话:“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校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园地,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素质影响是全面的、潜移默化的。我们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健康发展,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作出贡献。

友情链接